中小学生教育课程资源管理范文

时间:2023-11-14 17:57: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小学生教育课程资源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中小学生教育课程资源管理

篇1

【关键词】小组参与式 人力资源课程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35-0061-03

小组参与式教学要求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参与到教师所设计的教学活动之中,其实质就是将小组合作、参与式与研究式教学方法相结合并应用到教学活动之中,是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使用。在本科生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中引入小组参与式教学,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互动不仅达到改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积极性、提高学习能力、强化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的作用,而且可以改变目前本科生对课程缺乏整体认识和理解的状况,能对以往所学的知识起到融会贯通的作用。

一 小组参与式教学模式与理念

小组参与式教学要求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参与到教师所设计的教学活动中,在基于小组合作的基础上将启发式、参与式与研究式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应用到教学所设计的活动之中。具体实施过程是:学生自由组合成由3~5人组成的异质性小组,共同完成教师分配的课堂和课后学习任务,在课堂上共同参与到教师所创设的需要多种教学方法综合应用的教学活动之中,在课后一起从事教师划定范围内的小组自由选取的某个专题内容的学习活动;在参与活动中,小组成员不仅一起参与了相应的教学活动、共同维护了良好的学习氛围,而且形成了相互促进的关系,使每个学生个体都可以感受到来自同伴的交流和启发,促使个人看法的形成;最后小组的学习成果通过小组或个人课堂汇报、课后报告、小组内部或小组之间讨论等形式反馈,并以此作为对个人和小组成绩评定的依据。

现代教学理念强调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教学过程不仅是提高学生认知和建构知识的过程,而且包含能感染学生感情的因素。小组参与式教学理念是:以小组活动为主要组织形式,突出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在强化小组成员的团队合作意识的同时强调个人责任的承担;在小组共同参与的基础上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使用以吸引学生更高程度地参与教学、培养能力的同时,改变学生对人、对事的态度及价值观。与个人独立的学习方式、单一教学方法的使用相比,小组参与式教学为学生提供了开放的学习环境,达到知识提高、情感提升的目的;通过组织、开展以学生小组为单位的参与式教学活动不仅达到了教学目标,同时促进了学生的个性与群体的协调发展。

二 本科生人力资源课程引入小组参与式教学的必要性

1.从现代教学方法的使用来看

现代教学方法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整个教学活动中通过调动学生,使其积极参与到教师精心创设的教学环节之中,在具体方法的使用上可以采用启发式、参与式、研究式等多种方式。某一种方法的使用对教学效果的提升具有作用,而一种方法的单一使用相比多种方法的综合使用在效果达成方面就略显不足。因而在教学过程中,综合使用多种教学方法,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小组参与式教学要求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参与到教师所设计的教学活动之中,其实质就是将小组合作、参与式与研究式教学方法相结合应用到教学所设计的活动中。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互动可以达到改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积极性、提高学习能力、强化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的作用。

2.从人力资源课程的性质来看

人力资源课程作为许多管理类专业开设的一门重要课程,兼有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特点。人力资源管理是围绕对人力资源的吸引、保留、激励和开发而进行的一系列活动,其实质是运用管理学、组织行为学的理论知识解决对人的管理的问题。目前,我国在借鉴国外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基础上已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体系。但人力资源课程的开设不仅以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理解为目的,更为重要的是使学生能运用这些理论知识解决实际管理中的问题,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小组参与式教学要求教师创设大量的仿真或真实的教学情境,学生小组通过案例研究、角色扮演、游戏体验等环节接触和分析某个情境中存在的问题,并在小组讨论、互动的基础上加以解决,提高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高校本科生教学计划的课程安排来看,按照管理学――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这样的顺序设立,遵循先理论后应用、从一般到个别的原则。人力资源管理作为继理论课程开设后侧重实践性和应用性的课程,学生通过对具体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的问题的分析与解决,不仅可以提高实际应用能力,而且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以往所学理论知识(如科学管理理论、激励理论、群体互动、团队构成)的理解和认识,最终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

3.从本科生的学习特点来看

我国高校的本科生绝大多数都是高考直接进入大学的,没有接触社会的经历、缺乏对实际工作的体验,对课程所涉及的理论缺乏感性认识,依靠个人能力无法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也容易造成表达能力不足、操作能力差、团队合作意识薄弱、综合素质不高等状况,最终表现为大学生初次就业失业率高、就业率低。

近年来许多高校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教师都关注到了毕业生的培养质量和市场需求脱节的现状,并在课程教学中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和探索,借鉴国内外的许多教学方法,如小组讨论、情景模拟、角色扮演、案例分析、公开演讲等,活跃了课堂教学的氛围,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实践能力的提高,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采用单一方法,没有将这些方法相结合加以综合应用,不能达到充分利用每一种方法的实效。将小组参与式教学引入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不仅能促使学生掌握相关理论知识、提高学生对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感性认识,同时,还能提升学生的口头、书面表达能力及统合知识的能力,达到全面训练和综合提高的目的。

三 小组参与式教学在人力资源课程中的具体运用

小组参与式教学是本人近些年对人力资源管理课程进行教学改革之下形成的,目前已实践三年并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体系。

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全面、系统介绍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基本理论、技术与方法,主要内容包括:人力资源规划、职位分析与素质模型、招聘与录用、培训与开发、绩效管理、薪酬管理、员工关系管理及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八个方面的内容,因而小组参与式教学围绕这八个方面的内容进行情境的设计。根据章节内容的需要,分别进行实验情境、案例情境和游戏情境的创设;设计主体分为学生设计和教师设计。根据完成条件,活动分为课上和课下两个时段。所有活动均以小组的方式展开。

1.实验情境

第一次上课时,告知学生本门课程的学习方式、小组组成要求及需要完成的内容。小组的组成采用自由组合的方式,要求为3~5人组成的异质性小组,在此需强调小组成员的组成要求,请参考过去所学群体、团队的相关知识来建立相应的小组。课程需要完成的实验情境均在教师提出相应要求的情况下由学生小组自行设计,主要内容如下表:

实验名称 实验要求 完成

时段

模拟成立

公司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模拟成立一家公司,确定公司的主营业务和发展规划,并加以详细阐述 课下

人力资源

规划 根据公司的主营业务和发展规划,设计该公司的组织结构,采用一种方法预测公司下一年度人员需求和供给情况,并写出采用这一方法的原因,并制定符合本组织发展的人力资源政策和措施 课上

职位分析 选取小组模拟公司中的某一职位,采用一种职位分析方法调查、搜集、分析其在现实之中的职位描述和职位规范,并将其整理成一份职位说明书 课下

素质模型 采用行为事件访谈法对小组所模拟设立公司在实际中的职位进行访谈,提交访谈记录,并对访谈记录加以分析 课上

招聘与录用 根据之前所制定人力资源规划,招聘和录用新员工,制订招聘计划、撰写招聘广告、准备面试提纲、面试评价表等 课上

培训与开发 为新招聘的员工设计培训计划 课上

绩效管理 选择某一职位,为该职位设计关键绩效指标 课下

薪酬管理 设计公司的薪酬构成,并说明设计的原因 课上

员工关系

管理 设计员工入职时需提供的相关证明,设计员工离职程序,员工离职申请表 课上

职业生涯

规划与管理 选择某一职位,为该职位的职业发展通道 课上

在每个小组实验结束后,由小组选取一名代表公开演讲阐述其所设计的想法和思路,发言结束后小组其他成员可以补充。本小组发言结束,其他小组可提出异议和建议,进行公开讨论。这种基于小组模拟成立公司的实验方法是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使用,从流程上看可以使学生从整体上充分体会到一家公司对人管理的全过程,从而对人力资源管理有整体的把握;在小组设计时小组成员之间进行沟通与交流,从而达到可以提高语言表达和逻辑思维的能力;通过公开讨论不仅可以使学生深切感悟到“管理无定式”的真正含义,还可以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提高综合分析能力,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欲望。

小组参与式教学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轻松的、主导的学习氛围,通过学生的自主设计的情境,要求学生以当事人的身份身临其境地解决问题,从而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由此可以看出小组参与式教学所达到的效果是相对单一的教学方法所无法比拟的。

2.案例情境

案例教学是以案例分析与讨论为基本教学内容,师生互动为基础,全面提升学生的管理实践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方法。在小组分组的基础上,结合案例教学法则可以让学生在模拟真实的环境下学会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案例情境主要由教师设计,在案例情境设计上,主要有三个环节需要把握:每个单独章节的开始采用引导案例提出问题;在讲解重点和难点问题时,通过选择典型案例加以说明;每个章节内容结束时都会选取与这个章节内容相关的带有综合性质的案例,交由学生以小组形式完成。

根据不同环节选用不同篇幅的案例。对引导案例和典型案例一般采用短而精的案例,这类案例短小、灵活、针对性强,有助于学生分析理解所讲到的某一问题,并可以立刻在其大脑中形成初步的印象;同时,这类案例使用的形式灵活多样,既可以文字形式出现,也可以由教师直接阐述,又可用PPT展示,便于教师根据在课堂教学情况随时应用。而在章节内容结束后应选择篇幅较长、有背景介绍的真实复杂的案例,这是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学生需要解决的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各种问题,都是发生在复杂的背景之下,需要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甚至是几个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这可以培养学生在复杂背景下,综合运用本专业的各种知识的能力。这种类型的案例既可以交由学生小组课后完成,也可以通过课上教师的引导将学生导入案例,不管采用哪种方式都可以促使他们自己动手“诊断”案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既可以遏制学生学习的惰性,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通过小组内部和外部对案例的分析和讨论,学习可以畅所欲言,积极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游戏情境

游戏体验能够创设一个让学生全程、全方位参与的环境,让学生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游戏的具体要求,主动参与到教学内容中。通过游戏的参与体会人力资源管理某些职能的具体实施方法和流程,通过游戏的体验理解人力资源管理的某些概念及理论的实际含义。因而游戏情境的设计对于教学的成功与否具有重要作用。

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依据章节内容设计相应的游戏情境。如为使学生体验人力资源管理中不同人员的角色,如无领导小组讨论、模拟招聘等,设计角色扮演的游戏,让学生通过角色的扮演熟悉具体的方法和操作流程。无领导小组讨论的论题、要求等情境的设计适合采用教师已设计好的,这样可以避免小组之间就论题选择无法达成一致的情况;在模拟招聘游戏中,可采用实验环节各小组自己设计的招聘计划、广告、面试提纲、面试评价表,这样学生既可以从用人单位和应聘者两个角度看待招聘问题,并切实地掌握了一些招聘和应聘技巧;也能了解整个招聘活动的流程和需要注意的关键事项,还可以对自己所设计的相关文件和表格加以检验,发现其存在的问题,提高了对人力资源职能活动的感性认识。

参考文献

[1]景吉.小组合作学习法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电力教育,2010(35):66~67

[2]杨晶照.参与式教学法在人力资源管理教学中的实践[J].科教文汇(上旬),2012(10):48~50

篇2

1.教师层面的问题。

能广泛应用远程教育资源的师资力量还很薄弱,远不能使用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的刚性需求。主要问题是师资队伍建设不足、对教师进行远程教育培训的力量不足。具体表现在:能熟练、灵活应用远程教育资源的教师严重紧缺,在所调查的几所农村学校中,有的学校的远程教育工作全部有信息技术课程教师负担,其他课程的教师使用远程教育资源也仅限于使用幻灯片、PPT等最基本的技术,完全不能适应远程教育的需要。甚至,毕业班从不使用远程教育资源,教师认为远程教育资源只会影响学生学习。事实上,造成该状况的原因是,学校及教师对远程教育的认识悖位,认为远程教育就是叫学生怎样用计算机,传统课程教育与远程教育结合难,因此也只能由信息技术教师负担起远程教育的全部工作了,而根本原因是,很多教师没有参加或很少参加远程教育的培训,没有从根本上认识远程教育的意义,因此也只感觉到了远程教育的难。

2.管理层面的问题。

第一,学校应用远程教育的指导思想错位,学校领导重视缺位。正如教师不重视远程教育一样,部分学校及领导也不重视远程教育,认为远程教育只是国家对贫困地区的救助,因此只是为了应付相关部门的检查,建立起信息技术教室,在每个教师配备远程教育设施,就是完成了远程教育。在国家的大力推动下,虽然农村中小学校的远程教育硬件设施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没有把远程教育作为一项教育事业来办,不认为远程教育是为促进乡村教育资源公平所开展。第二,远程教育维持经费不足。远程教育工程是一个动态的持续性的教学手段,涉及到远程教育的后台服务、资源维护费用等,国家明确要求该项开支由地方财政负担为主。对于我所在的榆社县这样一个国家级贫困县而言,全县各农村中小学的远程教育开支无疑是一笔巨大的费用,必然会出现后续费用不能及时到位或者被挪作他用的问题。因此,必然导致有的学习远程教育资源成为一个摆设,远程教育成为一个口号,远程教育的发展必然因资金不足的问题受到大打折扣。4.学习环境层面存在的问题。第一,远程教育资源质量差。虽然,现阶段农村中小学教学基本设施建设有了很大的改观,但是在远程教育资源的配备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资源配备质量参差不齐,比如我所教学的学校已经配备了相对前端的白板设备,但是,计算机却还主要是在单核、内存小、硬盘小的阶段。另一方面管理人员责任缺失,使用资源的教师素质低下,导致很多远程教育资源遭到人为破坏,不能适应远程教育的需要。第二,远程教育资源应用不到位。资源的应用是远程教育的必然手段,如果不适用远程教育资源,自然也谈不上远程教育,利用远程教育促进教学资源的公平和促进教学质量也无从谈起。现阶段的问题是,许多农村中小学校没有建立起响应的开展远程教育的教学管理措施和制度,因此,导致许多教师对远程教育资源的使用完全由着性子来,这堂课可能做了准备,就用到了远程教育,在使用远程教育的过程中,如果顺利,可能这堂课就完全的用下来了,如果中间出现技术性问题或者其他因素,导致不能继续下去时,干脆放弃远程教育资源的使用,远程教育只是教师教学中可有可无的临时辅助手段。

二、提高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质量对策

1.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

确保教育教学的质量的因素很多,但是,在远程教育时代,关键是让学生形成积极利用远程教育资源进行个别化主动学习的能力,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我们经常可以用的手段就是开展竞赛式的教学,从而把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最大化的激发出来。因为在中小学生这样一个年龄段,适当用一些竞赛类的激励手段,学生是会比在平常情况下更加喜欢学习,努力学习,在竞赛中,学生发自内心的好胜心理,即希望争取第一的想法,可以促使学生对学习更感兴趣,并克服学习中的困难。教学中可用的竞赛方式多种多样,主要是全班竞赛、分小组竞赛,哪种竞赛方式用到远程教育课程教学中会起到更好的效果,我们需要在实践中进行归纳总结,关键是给学生更多的获胜的机会,激励学生参与远程教育课程教学的兴趣,使学生喜欢远程教育资源,逐渐到依赖远程教育资源。在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同时还可以挖掘教材的潜力,用教材的丰富内容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事实可以证明,获取知识的过程比分数和考试对学生来说更有吸引力,可以促使学生产生持久的深刻的努力学习的原动力。

2.增强师资力量、提高教师教学的质量。

在信息技术运用及远程教育与各传统学科结合的领域培养一批优秀的教师,是解决农村中小学校现代远程教育教学资源不足及远程教育教学质量不高的问题的最重要的手段。加大对农村中小学教师现代远程教育的培训,提高他们使用远程教育资源的能力。积极开展教师全员培训,使农村中小学教师人人会用、能用、爱用远程教育设备。学校要加大指导教师使用远程教育资源之力度,加快教师观念转变之速度,将远程教育工作与校本培训工作紧密结合。通过培训,可以普遍提高教师使用远程教育资源进行有效教学,也可以促使教师积极探索远程教育资源与课程教学有机整合的模式,从而促进远程教育资源更加完善。学校要鼓励甚至是规定教师使用远程教育资源进行备课,将远程教育资源的使用范围扩展到课程教学之外,促使教师能有效利用远程教育资源进行上课。学校更要鼓励教师的创新精神,可以将远程教育资源运用情况与评选优秀教师、评选模范结合,调动教师利用远程教育资源的积极性,在远程教育领域只要能为我所用,有利用教学质量的提高,就敢于尝试,敢于探索,从而也促使教师主动地钻研学习、积极应用远程教育资源进行课程教学,使远程教育的优势在农村中小学教学中真正发挥出优势。

3.从管理层面加强学校的领导作用。

第一,加强对远程教育工作的组织领导。在开展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的过程中,首先是教育局等主管部门的重视。应把远程教育工作作为当地教育发展的先行、发展素质教育的重点工作及富民强县的基本点来抓,比如在教育部门专门设立机构管理促进远程教育工作,在各乡镇中小学成立由校长负责的远程教育发展小组,层层负责,层层把关,部署远程教育工作。在这样一系列举措的推行下,我所教学的榆社县的农村远程教育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第二,加大对远程教育的扶持力度。远程教育作为一项利国利民的民生大计,其作用不是一朝一夕能体现出来的,各级地方政府及相关管理部门并不能因此就放任甚至放弃对远程教育的发展,因积极重视起来。一方面端正思想,明确远程教育工程是一个有效促进当地教学质量提供的重要手段,有效促进当地教育资源平衡发展的重要契机。另一方面主要是资金的扶持,首先做到不拖延、不挪用、不占用远程教育发展资金,将资金使用落实为责任制,谁管理谁负责。其次做到竭尽所能,为远程教育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保证资金到位。真正使远程教育成为当地经济社会转型跨越的契机。

篇3

从方法论的角度看,整合是运用系统科学的基本原理,将系统中的原有要素,通过协调和优势互补,组合成为一个更佳的系统的思想和方法。

数字化资源建设中的整合,就是在原有资源的基础上,以引进、修改完善为主,以开发为辅的方式,更经济、更有效地形成一种能够满足或基本满足中小学教学需要的数字化教学资源的策略和方法。

中小学数字化教学资源主要是指:应用于中小学教育教学过程的、以数字技术为依托的多媒体课件、主题知识网页、网络课程、多媒体素材和师生利用计算机创作的各类作品等;还包括应用于教学研究的课堂教学实况录像光盘,应用于教师进修的数字化教材和拓展师生知识视野的多媒体资源。

1978年,当我国恢复电化教育事业的时候,无论是中小学校还是专业电化教育机构,都感觉到资源是影响我国中小学教育技术现代化的主要瓶颈。于是,开发教学资源、加强资源建设便成为突进教育技术现代化的最主要工作之一。但是,二十年之后,在即将进入21世纪的时候,这种呼吁仍不绝于耳。实际情况是什么样的呢?据了解,2003年底,中央电化教育馆就通过采集、编辑、整合等多种途径,形成了优质教育资源库。以每周4G的数量,通过卫星IP广播向全国免费提供教育资源。2006年5月,在教育部农村现代远程工程光盘审定会上,就收到23家出版单位报送的1231个条目的7695张光盘(如果按每张光盘4个G的信息量计算,大约有3万G),内容覆盖小学初中的22个学科,配套教材涉及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等9个主要版本… …3万个G,这是多么大的信息量啊!为什么人们还是感到数字化教学资源严重不足呢?为什么在一些企业倒闭了之后,还是有那么多的软件开发企业“前仆后继”,甚至重蹈覆辙呢?

仔细想一想,最主要的原因是教学资源建设处于信息孤岛的境况,人们只知道资源重要、资源紧张,却不知道全国资源建设的整体状况。正是这一原因导致了一方面我们有大量的教学资源,另一方面使用者在大声疾呼“资源严重不足”,此外,低水平的重复开发仍在继续。因此,教育部副部长陈小娅2004年6月24日到中央电化教育馆视察时说:“现在资源很多,需要进行整合”。她还明确指出:“资源建设要坚持分散与集中相结合,前期以分散为主,后期以集中为主;坚持收购与整合相结合,前期以收购为主,后期以整合为主。要把适当开发与收购结合起来,加强对社会上事业单位、企业单位开发的资源的审查工作,抓紧研究运作的机制和方法”。在这段讲话里,小娅副部长三次讲到整合!

笔者认为,在过去的十年,我国中小学数字化教学资源的整合,主要是通过以下方式推进的。

组建资源中心统筹全国中小学的教学资源建设

2000年7月26日,中央电化教育馆远程教育资源中心(以下简称“央馆资源中心”)成立,开始了对全国中小学教育教学资源建设进行调查研究、统筹规划、组织实施工作。

2004年5月24~26日,央馆资源中心组织30多位中小学各科高级教师,对16家出版企业提供的760课时的光盘进行了审定。

同年9月13~18日,央馆资源中心组织70多位专家,根据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试点示范项目的需要,对教育部办公厅7月公开向社会征集的42个单位提供的1800种教育资源进行了评选,共遴选出187种符合标准和要求的教育资源,供中小学选用。

2004年12月22日,教育部下发的《关于成立教育部基础教育资源中心的通知》(教人函【2004】33号)指出:为贯彻《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的有关精神,进一步适应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发展的需要,决定成立教育部基础教育资源中心(以下简称资源中心)。资源中心与中央电化教育馆合署办公。《通知》明确规定了资源中心的任务:①承担基础教育资源建设的规划与协调工作;②收集、基础教育资源需求信息;③组织基础教育资源征集、引进、开发和整合工作;④建立基于中国教育卫星宽带多媒体传输网的专项资源管理和服务平台,负责基础教育资源发送、技术支持服务网站的管理工作;⑤承担国家基础教育资源库及资源服务网的管理工作;⑥组织基础教育资源的研究评价、推荐和交流工作。

教育部基础教育资源中心的建立,是教育部通过整合的策略与方法,加速中小学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的重要决策。资源中心成立后,即迅速以农村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为契机开展工作。

2005年4月9~15日,在京组织专家根据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试点工作的需要,对公开向社会征集的教育资源进行评选。

2005年9月10~16日,在京组织首次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的初审。

2006年4月7~15日,在天津组织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资源的中审,来自全国的近百名中小学高级教师对67200件教学资源进行了审定。

2006年5月10~17日,在京组织专家对23家出版单位报送的1231个条目的7695张农村现代远程工程光盘进行了终审。在审定会上,专家们还对部分内容需要修改的光盘提出了明确具体的修改意见。

到2006年底,通过卫星IP广播向全国免费提供国家征集的义务教育阶段各年级各学科的教育教学资源,已经达到每周12G的数量,是2003年底的3倍。

上述工作使我们认清了两个问题。第一,搞清楚了现有中小学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基本情况,得出了中小学数字化教育资源“很多”、“初步解决了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资源问题… …教师和学生对提供的资源表示满意”的初步结论。第二,随着教育改革和信息技术教育的深入发展,“优质教育资源还远远不够,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不断改革创新,用更好、更科学的工作方式和机制来推进资源建设”。

正是基于这些分析,资源中心于2007年12月在京召开了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教育资源开发项目监理专家第一次会议,正式启动了资源建设的监理机制。近60名高校和相关教育科研机构的学科专家、教育技术专家和一线教师,组成18个学科和专题专家组,对中标的53个项目的开发工作,进行了从“准备阶段―样品开发阶段―开发生产阶段―产品收尾阶段”的全程监理。到2010年中,已有近1/3的项目通过了验收。

在对已有数字化资源审定的基础上,通过公布选题、公开招标、全程监理的方式,组织资源开发的专业机构参与资源建设,是在中小学数字化资源建设中“以引进、修改、完善为主,以开发为辅”的整合思想的最好体现。

制定中小学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的技术标准,为资源规范的共建共享奠定基础

为进一步加快教育信息化和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发展,规范教育信息技术和现代远程教育教学资源的开发工作,实现优秀教育资源的整合和共享,教育部研究制定了《基础教育教学资源元数据规范CELTS-42》(简称“元数据规范”),经教育部信息化技术标准委员会审查通过,2002年10月30日正式颁布。

“元数据规范”依照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实验稿)以及《学习对象元数据规范》,同时参考《都柏林核心集元数据(DCMES)》、《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美国GEM项目及澳大利亚EdNA项目的词汇分类方法,定义了一组用于元数据元素编目的受控词汇及相应的词汇表。

这一规范的制定虽然旨在“对希望在学校、企业、其他机构和个人的教学资源中使用元数据的用户提供一套资源编目准则,以使读者能快速、有效地在国家基础教育资源库及门户网站中检索到所需的教学资源,广泛地实现资源共享”,但实际上,也对资源的开发、建设和管理,提出了规范性的要求,成为我国中小学教育教学资源建设的重要依据。

例如,教育部基础教育资源中心就依据“元数据规范”制定了《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开发技术规范》;北京教育网络和信息中心则在此基础上,根据首都的实际情况对元素限定词概要进行了增补。

可以说“元数据规范”的制定、颁布与实施,使我国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有了必须共同遵守的规则。只有这样,资源的整合才可能实施和实现。

改革创新,百花齐放,多种方式整合教育资源

在我国中小学的教育教学资源的建设过程中,在教育部基础教育资源中心的统筹组织下,依据“元数据规范”的统一标准,全国各地教育部门改革创新、百花齐放,采取了多种整合方式加速了中小学教育教学资源的建设。

上海的同行们认为:教育资源的建设不可能一步到位,应该是一个“缺失―供给―平衡―缺失―供给”不断循环的动态发展过程,它与整个教育的发展相辅相成。教育资源库的建设应该是一个分阶段、有步骤的累积过程,所提供的资源和服务也需要不断地循环上升。因此,在资源建设第一期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的基础上,2004年9月~2005年12月实施了二期工程:通过网络联盟机制,在进一步完善现有资源的基础上,采用自主开发和有偿购买等手段吸引更多社会优质资源加入,创建上海教育资源网的品牌。到2006年12月,上海教育资源库已累计达到2803G资源,完成了网格化资源、教学案例分析、教学设计、研究性课题和主题学习等多种符合二期课改要求的教学资源,并根据上海二期课改的推进需要,按照基础型资源、拓展型研究性资源、两纲教育资源和引进资源四大部分进行全方位建设。

北京资源整合的指导思想是“广纳天下资源,服务中小学师生”,采取的策略是在北京市中小学资源网上建立网上资源超市――北京市中小学资源平台(edures.省略)。在这个平台上,汇集了几十家资源提供单位(资源开发商、普通高校、中小学校、信息技术教育机构)。这些资源提供单位依据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资源元数据规范CELTS-42》、《北京市中小学资源平台准入管理办法(试行)》、《北京市中小学资源平台信息安全管理办法(试行)》和《北京教育软件资源内容审查标准(试行)》将自己的资源放在托管于北京教育网络和信息中心的服务器上,供广大师生浏览和下载。为了保证这些资源得到有效使用,北京市还为每个中小学教师配备了带有电子货币功能的资源卡。这样,既可以使资源提供方能够根据资源下载的数量得到相应的利益,也可以使广大教师能够很方便地获得自己需要的资源。对于教学需要而资源平台上暂时没有的资源,他们则采取了购买地方版权、引进开发商和组织开发的多种方法加以补充。目前,北京市中小学资源平台上的资源内容已经覆盖中小学各学科、各年级,资源总数达到48万余条。资源平台还提供了14个特色频道服务和期刊文献系统,涵盖资源达340余万条。截至2009年底,北京教育资源网共有注册用户48万名,已绑定身份的教师用户17万名。为了更好地使资源建设更符合一线教师的要求,也为了更好地调动一线教师的参与积极性,北京还开展了管理员及学科版主的聘任与管理工作,管理员已覆盖全市各区县,212名学科版主已覆盖20个学科。

广东省的做法不同于北京和上海,他们的资源整合概念是建设资源库群。2002年,省教育厅斥资1200万建立了广东省基础教育资源库。随后,一些地市也建立了各自的资源中心和资源库。这些地市资源中心上联教育部和省级资源中心,下联市区县资源中心,形成了一个庞大的资源库群,实现了全省优质资源的共建、共享与互补。目前,广东省的教育资源中心已拥有教学资源1200G,其中,仅多媒体课件和网络课件就达500G。这些资源覆盖了小学的所有学科。

山东的资源建设是通过课题研究实现整合的。针对近年在资源建设中存在的资源内容低水平重复,资源分散、难以集中、不易共享,资源技术标准不统一、内容良莠不分的状况,为了加强优质资源的建设,山东省电化教育馆组织全省各级电化教育机构和部分中小学参加的《网络课程开发研究》,被全国教育科学研究规划办批准为教育部“十一五”规划课题。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近200名中小学教师组成小学语文、数学、英语、科学,初中语文、英语、历史、地理、生物学科课题组,按照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资源元数据规范CELTS-42》、《现代远程教育技术规范(教学资源相关部分)V1.0版》和课题组规定的《网络课程的内容要求》、《网络课程资源制作规范要求》开发网络资源。目前,该课题研究已经实现了共建共享的预期目标,所开发的资源已被广范应用于教育教学过程。

我国的信息技术教育事业是在活动中发展和提高的,我国中小学教育教学资源也是在活动中整合和发展的。在资源建设活动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有三个:一个是始于1998年的全国多媒体教育软件大奖赛;一个是始于2000年的全国中小学电脑创作活动;一个是始于2002年的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简称NOC活动)。

全国多媒体教育软件大奖赛是在推进教育信息化、重视和加强教育资源建设的过程中,由中央电化教育馆承办的旨在提高教师信息素养、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和软件制作水平,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推动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广泛应用,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活动。活动设置了多媒体课件、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课例、网络课程设计等赛项。全国32个省级教育部门、总参军训和兵种部、各有关高等院校和武警部队院校参加了这一活动。14年来仅报送参加全国决赛的作品就达近3万件,其中中小学报送的超过2万件。

全国中小学电脑创作活动以“丰富中小学生学习生活;重在过程,重在参与;激发创新精神,培养实践能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指导思想,为广大中小学师生搭建了一座展示、交流信息技术教育成果、整合教育教学资源的平台。全国各个省级教育部门(包括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均组织本地师生参加了这一创作活动。这项活动共设立了网页、电脑绘画、电子报刊、动画、平面艺术设计、程序设计等项目。10年来,直接参与这项活动的师生超过2500万人,1.5万件作品被推荐参加了全国总评。

全国多媒体教育软件大奖赛和全国中小学电脑创作活动评选出来的优秀作品,已被人民教育音像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和中央电化教育馆电化教育电子音像出版社正式出版,并向全国发行。这些优秀作品还被挂在基础教育资源网上,供全国师生浏览和使用。

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的规模,由首届全国仅13个省市300多人参加,发展至今,直接参与的师生累计超过2300万人,关注活动的人数超过6500万人。该活动针对学生和教师设立赛项。学生赛项包括主题网页、动漫、DV作品等;教师赛项贴近教学实际,包括教学实践评优、优秀课件评选、网络教研团队等。

篇4

关键词:水环境; 雨水;回收;利用

中图分类号:TU98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6)02000104

1引言

澳大利亚是世界上最大的岛屿,总面积超过760万km2,人口约2 200万人。根据最新考古发现,澳洲土族在400万年前已经定居该地。一直到大约200年前,大量的欧洲白人移民澳洲。澳洲是南半球中最先进的国家之一,天然矿产特别丰富,更有广大的畜牧场与园林。澳大利亚气候类型多种多样,包括热带气候、亚热带气候、温带气候及高山气候。澳大利亚中部大部分是沙漠,因此农业生产只是集中在沿海区域。由于澳洲四面临海,内陆只有约20条淡水河流域,使得澳洲的水资源严重匮乏。而且由于原始的内陆土地变迁导致的土壤的盐性特征,而使得澳洲70%的土地是贫瘠的或半贫瘠的,不适合耕种,土壤偏浅,多砂石,只有10%的土地适于耕种。但澳大利亚的农业与畜牧业非常发达,产值达澳大利亚的国民总产值的40%,澳大利亚的羊毛享誉全球,有软黄金之称。澳大利亚的农业用水量占到了全澳用水量的75%,工业用水与城市及居民用水只占到25%。由于水资源严重匮乏,淡水一直是制约澳大利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瓶颈问题。正是认识到了淡水的重要性,澳大利亚很早就开始了节水行动。通过重复使用的废水,使市区减少对河水与水库等水源的依赖。如处理后的废水可以用于冲厕所,洗衣,用于浇灌花园,体育休闲草坪,花卉等方面,并在农业产业上使用,但是生吃的蔬菜类除外。

2雨水回收系统

2.1雨水回收系统

澳大利亚的雨水回收系统通常分为4类:地下雨水回收系统,屋面雨水回收系统,地下与屋面相结合的综合回收系统和高山雪水回收系统。

2.1.1地下雨水回收系统

在大型体育休闲草坪的地下预先做好了大型储水池,地面预留有导水沟槽,地面有时配备有大型储水容器,当下雨时雨水通过导水沟槽储盛在地下的大型储水池中,地下储水池中水储满后,通过水泵将水泵入地面的储水容器,需要浇灌草坪时,使用水管即可,非常方便。图1为悉尼奥林匹克体育场的雨水回收系统。图中所示的水泥沟槽为浇灌草坪后的雨水再一次回收利用。澳大利亚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推行节水计划,现在大部分公共休闲运动场所的草坪采用雨水回收浇灌系统。

2.1.2屋面雨水回收系统

屋面雨水回收系统在澳大利亚的普及率较高,中小学学校、教育培训中心、动植物园及大学等相关单位安装最多,约有1/3的建筑安装了屋面雨水回收系统,设备主要由州政府投资,每套设备约3 000澳元,回收的雨水主要用于冲厕所、洗衣、洗车、浇灌花草及动物生活用水。其具体做法是:修建房屋时,其屋面使用波浪型金属瓦,屋面四周有收集雨水的金属沟槽,沟槽再与塑料水管接通,塑料水管与雨水收集器相接。当下雨时雨水通过导水沟槽储盛在雨水收集器中,需要用水时打开水管龙头即可,非常方便。图2为新南威尔士州的一所幼儿园的雨水回收系统,图3为皇家植物园的雨水回收系统,图4为新南威尔士州一所中学的雨水回收系统。另外,笔者还参观了纳拉宾湖公立小学,新南威尔士州野外实地环境教育中心,塔朗加动物园教育中心, 奥林匹克公园及悉尼大学等单位均建有雨水收集器。

2.1.3地下与屋面相结合的综合雨水回收系统

将2.1.1与2.1.2的方法相结合即是本方法。该方法最大的好处是能将大量的多余的雨水先储在房屋地下的蓄水池中,等到没有雨水时可以取用地下的蓄水池中雨水,该雨水通常用来冲厕所、洗衣、洗车与浇灌草坪等。图5为新南威尔士州海岸环境教育中心的雨水回收系统的地上部分,底下部分在建房时修与地下;图6为欧洲的房车露营旅客将车停于悉尼海岸环境教育中心旁边的停车场,他们的生活用于基本使用回收的雨水,饮用水除外,图6中可见白色部分有水龙头,使用的就是雨水。

2016年1月绿色科技第2期

2.1.4高山雪水回收系统

高山雪水回收系统和地下雨水回收系统有点相似,不过有的工程比2.1.1节所述的要大得多,有的又要小得多。比如,澳大利亚的首府堪培拉周边有一座雪山,夏天白雪融化,雪水资源丰富。于是当地环境与水资源管理部门设计并开挖了一座巨大的人工湖用于储蓄雪水为当地所用。图7为堪培拉的雪水回收系统――巨型人工湖,图中的水柱为喷泉。图8为澳大利亚堪培拉国会山大厅前的水景观――循环水瀑布,取用的也是人工湖的雪水。除了高山雪水的回收外,澳大利亚到处都利用废弃的场所建有湿地或储水水库或水塘,用来净化用过的雨水或者储盛雨水。图9为澳大利亚悉尼奥林匹克体育场旁的湿地,用来净化用过的雨水,修复生态环境。图10为澳大利亚悉尼奥林匹克体育场旁的储水水塘,一来用于储盛雨水,二来将四周用铁丝网围起来便于保护面临绝迹的青蛙。

另外,不少的农场也安装了不少的雨水收集器;同时,利用洼地开挖的小型雨水回收池,利用收集的雨水浇灌农作物并供牲口饮水。由于水源奇缺,当地农民采用移动式滴灌器浇灌农作物,从而达到节水的目的。图11为澳大利亚堪培拉农民的移动式滴灌器。

3结语

澳大利亚政府1990年发表“环境教育课程声明”,2000年制定了可持续发展计划,颁布墨尔本声明,将

2010年定为可持续发展年。全民环境意识浓厚,特别是中小学生从小潜移默化。政府花大力气营造环境氛围,持续向学校和社会有关团体加大投入。新南威尔士州2001年颁布课程政策文件,规定各学校必须制定学校环境教育管理计划,并必须把该计划作为学校总体管理计划的一部分。注重环境教育的长期性、持续性,强调人人参与、考虑环境问题、从全球角度思考,强调社区行动的观念与意识,突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本文仅仅从节约用水方面介绍了澳大利亚的雨水收集情况,是澳大利亚整个可持续性发展教育的一个缩影。

中国实际上也在进行环境教育,特别是在幼儿园、中小学,环境教育进行得是不错的。在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以及雨水的收集与利用方面确实有些初步研究,但总的实际效果不够好,我们可以学习澳大利亚的雨水回收与利用的技术和经验,推广应用到我们的严重缺水地区――西部地区,以解决我国西部水资源严重不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State of New South Wale through the NSW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and traing.Critical review of current practice and research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and education for sustainability,2010.

[2]Roy Ballantyne,Jan Packer.Learning for sustainability: The rol and impact of out door and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centres[M].Australia:the university of queensland ,School of Tourism,2008.

[3]江俊.城市排水体制的选择及建设中存在的问题[J].中华建设,2011(7):74~75.

[4]王先兵,王志勇,吕雨涵,等.校园雨水径流混凝试验研究[J].台州学院学报,2011(3):4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