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技术产业研究范文

时间:2023-11-14 17:57: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物技术产业研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生物技术产业研究

篇1

1.个体网中异质性同质性(Homophily)最早由Lazarsfeld和Merton?(1954)提出[28],起始于社会学研究,其指行动者之间某种属性上的相似或相同。异质性和同质性的研究多聚焦于个体网层面,关注个体的异质性对个体间连接造成的影响,如性别、种族、年级等对友谊的影响[29,30]。研究结果表明相似的行动者之间更容易形成连接。不同原因会导致同质性的分类有所差别。如Kossinets和Watts(2009)针对大学邮件网形成的研究中[7],将同质性分为结构同质性(StructuralHomophily)和个人同质性(Individ-ualhomophily)。前者用来解释相同的选课、小组讨论等结构性因素导致人与人之间建立联系,后者则用来解释因相同性别、种族等建立的连接。这种因相似而主动进行的选择也可称为选择同质性(ChoiceHomophily)。随着网络理论的发展,逐渐有学者开始关注组织层面的异质性对连接的影响,而这些研究的背景往往并不尽相同,如组织间个人网络形成的研究关注选择同质性的作用[31],但联盟的研究则关注结构同质性的作用[32]。笔者研究的对象是集群内的技术结块,技术之间也具有异质性。技术虽是由个体开发,属于组织的,但并不能将其简单的划归至个体网络或组织网络的研究之内,因此之前的研究结论并不能简单的适用于技术网络。2.异质性对技术结块的作用产业集群的形成往往是因为组织地理上的邻近能够为其带来信息和技术优势,次级产业集群的形成的主要原因则有可能是组织在技术或产品上的邻近性[9]。高技术企业结块的重要原因在于彼此的知识溢出[33],组织倾向于与拥有特定技术的其他组织在技术结构上进行聚集。那么,研究的问题实际上表达的是不同技术之间是如何形成联系的。从网络视角考察,研究的问题即是同质或异质属性的点之间如何形成边的问题。衡量技术网络中的异质性需要确定不同技术之间的差异,这些差异影响着组织间的技术转移和吸收[32]。笔者认为这种差异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形式上的差异性,如专利申请人、技术的表现形式上的差异或基础研究和理论研究的不同;二是实质差异,如技术实质内容和技术基础的不同。现有的关于技术和知识异质性的研究主要关注技术间的实质差异。可以分为两派,一派认为组织不会轻易让同质性知识在组织间流动,因为这会削弱组织的竞争优势[34]。而竞争异质性影响着组织间的知识和信息交换,因此异质性的知识因其互补的特性更容易产生创新的机会[24],使网络行动者获得更好的绩效[35,36],组织更乐意与拥有异质性的组织进行技术和知识的交换。这意味着在技术网络中,异质性技术间更容易形成连接。另外一派学者认为同质性知识更容易吸收和转化,集群聚集就是因为企业在原件性知识上有着极高的相似性知识[37],因而集群内企业可以更好的获得技术溢出。因此,在技术网络中,同质性技术间更容易形成连接。这些研究结论之所以不同,除了研究背景的差异外,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知识异质性的具体划分不同,形式上具有同质性的技术间并不一定易于形成连接;第二,未考虑集群动态性的发展,如企业在初创期可能更倾向于吸收同质性的知识[36],发展成熟期则可能更愿意吸收异质性的技术。因此,需要重点关注两方面,其一是特定网络可能需要不同的异质性分类,其二是异质性技术在集群发展不同阶段的连接亦有可能有所不同。3.技术异质性和组织异质性在不同研究背景之下,同质性或异质性的分WANGLUOJINGJIYANJIU|网络经济研究类一直是研究者需要首先关注的问题[27,28]。笔者认为,知识间的异质性在技术网络内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为内容方面的异质性,即技术的主题是不同的,如计算机技术和原子能技术具有内容异质性;另一个分类为形式方面的异质性,即技术的表现形式有差异,如理论研究和基础研究。具体到生物技术产业集群,内容方面的异质性可以表示为技术间所属次级分类的差异,称之为技术异质性;形式方面的异质性则重点表现在技术是否更具应用性。一般认为,企业的技术更偏向于应用,科研机构的技术更偏于基础理论,能够得到更为广泛的引用。集群发展的技术源一般为科研机构[38],称之为组织异质性。技术异质性差异较大的技术可能具有互补性,相互连接更有可能引发突破式的创新。因此,在创新对组织绩效影响巨大的生物技术产业中[39],组织更愿意引用技术异质性差异较大的技术。同时,生物技术产业依然处于发展阶段,产业未完全细分,如诊断设备的专利多基于在先的诊断方法技术。这使前面的论断得到加强。另一方面,技术异质性差异较小的技术之间的连接更易于产生渐进式创新,其技术主题相差不远,因为相同的知识基础集群内组织更容易从同质性技术间得到技术溢出。基于此,提出本文的两个相反的论断。论断1在生物技术产业集群中,技术异质性差异较大的技术间更容易形成连接。论断2在生物技术产业集群中,技术异质性差异较小的技术间更容易形成连接。在产业集群中,公共研究机构的重要作用在于输出或溢出其基础性知识[39],企业亦愿意基于理论知识进行技术上的研发(有许多生物技术企业本就源自公共研究机构的衍生,即academicspin-offs)。而公共研究机构(大学和科研院所)的技术往往基于本身开发的前期技术或其他公共机构的在先技术,较少受到企业的技术反哺。医院有的技术具备理论性,与公共研究机构技术的连接更多;有的具有实用性,与企业技术连接的较多。基于此,提出本文的第三个论断。论断3在生物技术产业集群中,组织异质性差异较大的技术间更容易形成连接。。同时,生物技术的发展不过短短数十年,在发展初期,许多知识和技术是同质性的,但随着科学的发展,异质性知识和技术逐渐增多,开始出现许多交叉领域[15],如生物信息学等。因此,需要考虑到网络的动态性。在集群发展初期,集群规模较小,组织的聚集往往是基于某一类技术,还未出现众多差异化的技术。在集群发展后期,会有边缘技术出现,一些边缘技术也会逐渐变为核心技术[32];研发人员的增多和流动带来知识和技术交换,技术异质性差异大的技术间的连接逐渐增多。因此可得出如下推论。推论1在生物技术集群发展初期,技术异质性差异小的技术更容易形成连接。推论2在生物技术集群发展成熟期,技术异质性差异大的技术更容易形成连接。同理,在集群发展初期,许多生物技术企业来自于学术衍生,集群技术多来源于作为理论前沿阵地的公共研究机构。随着集群发展,企业数量增多,规模增大,企业的研发能力增强,技术间的连接开始出现以企业技术为核的结块。医院在研究基础理论的同时,也需要进行实践活动,其技术部分处于基础理论的研究和部分属于应用技术的研究。因此得出如下推论。推论3在生物技术集群发展的初期,公共研究机构的技术多与组织异质性技术结块。推论4在生物技术集群发展的成熟期,医院的技术起到连接企业和公共研究机构的作用。推论5在生物技术集群发展的成熟期,公共研究机构和企业的技术皆多与组织异质性技术结块。

二、方法与数据

1.数据来源集群内的知识交换可以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专利属于显性知识,专利中记载的信息量占所有技术信息量的90%以上[40]。生物技术多以专利进行保护,制药业和仪器产业的专利数量在美国所有产业中位居前五[2]。专利引文可分为施引和被引(CitationMade和CitationReceived)两种。引文数据基于以下原因可以较好的适用于研究主题:第一,专利数据具有地理边界性,适合做产业集群的分析[41];第二,引文数据适合进行动态性分析,数据信息完备,反映了一定时间跨度内的知识和技术的流动[41-43];第三,专利引文既能够反映企业之间的技术连接[44],亦能够反映企业间的知识流动,因此可以通过分析不同性质的技术之间的连接程度和方向等指标研究集群内再结块现象;第四,专利数据适用于社会网络分析(SocialNetworkAnalysis,SNA),SNA的方法可以从整体的角度探寻集群的技术结构变化[45]。2.样本与数据整理选择波士顿集群作为研究样本。波士顿集群是全球最早出现的产业集群之一,集群的发展完全契合于生物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发展历程中带有明显的技术特征,其生物技术风险投资项目在全美位于前列[17]。波士顿集群拥有全球领先的生物技术企业,如Biogen、Genzyme、Am-gen、Genetics等,他们与科研院校,如哈佛、MIT、波士顿大学等一同支撑着集群的发展,集群内组织之间有着频繁的知识和技术流动[46]。使用USPTO的专利引文数据[44],数据中的专利授予时间从1976年至2006年,将专利区域限定在波士顿地区,专利分类限定在医疗领域,并将引文整理为矩阵格式。3.变量设计专利引文的迟滞性可能长达50年,但50%的专利被引发生在授予专利后的十年以内,在第5年的时候被引数量达到峰值[44]。因此,在分析子群体形成时,以5年为一个周期,这可以保证前一周期的最后一年的专利引文在新周期中能够得到最大的体现,从而更好的观察次级集群技术结构的变化,并保证研究的动态性。数据被划分为5个周期。根据Chandler(2009)的研究[47],将1976年至1993年划归集群发展初始期,1994年至2006年划归成熟期。技术异质性:生物技术可以再细分为多个子领域,同领域之间的技术在各方面都具有相似性。专利因技术相似性可以分为诊断方法、制药、设备制造和纯技术四个子领域[44]。在引文数据库中,则将技术划分为医药、设备、纯技术和混合领域。因为研究的问题是技术异质性对连接形成的影响,除引文矩阵外,还需构造每个专利在技术差异上的属性数据。参照Bell和Zaheer(2007)构建属性数据的方法[5],以五列向量分别表示五个时期的技术异质性。技术异质性属于分类变量,如果该技术属于医药类别,赋值为1,设备、纯技术和混合领域的赋值分别为2、3、4。组织异质性:专利技术分别属于企业、大学、研究机构和医院,不同主体的技术在理论性和应用性上有不小的差异。同技术异质性一样,五列向量构建组织异质性,用来测量技术在理论和应用上的差异。赋值1、2、3、4分别表示专利属于企业、大学、研究机构和医院。4.统计方法研究需要测量两类关系:一类是技术分类(即技术异质性)对专利引文的形成是否存在影响;一类是组织分类(即组织异质性)对专利引文的形成是否存在影响。但变量并不是独立抽样,而是来自于同一个网络内的关系数据,因此需要使用基于随机置换的检验方法得到较为精确的结果[48]。对于技术异质性和组织异质性对结块的影响,采用随机置换关系列联表(RelationalCon-tingency-Table)的检验方式,该方法能够对矩阵与分组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自相关随机检验[48],从而估计是否异质性技术间更容易结块。另外,用UCINET软件[49]进行统计分析。

三、结果与讨论

1.集群内的动态结块正如产业集群一样,次级集群也是不断演化的。首先使用图形和描述性统计的结果研究次级集群的结块随时间的变化,这能对次级集群的发展有一个直观的认识。通过探索性的图形分析,可一览子群体是否因技术异质性而结块。技术结构的绘制使用Pajek软件[50],采取Kamada和Kawai(1989)的绘制方法[51],每个时期均将连通子图(Component)独立标明。在图中,[1]表示专利属于医药类(Drugs),为黑色;[2]表示其属于诊断与医疗器械类(Surgery&MedicalInstruments),为灰色;[3]为生物技术类(Biotechnology),为浅灰色;[4]为混合医药(Miscellaneous-Drug&Med);为深灰色。顶点越大,表示专利被引次数越高。每幅图中存在数个连通子图,这些连通子图即是集群中的技术次级集群。从图1至图5中可以看出:最初的联通子图在发展中不断加入新的专利,规模不断扩大,这表明集群中技术的影响力存在“马太效应”,即富者越富。要注意的是,这个效应并不是针对单个专利,而是针对单个次级集群的,这个现象产生的原因可能是高被引专利往往是技术先进、影响深远的专利,因此后期专利不断附加其上,新连接的形成遵循偏好连接的模式(PreferentialAttachment)[52]。初期联系较紧密的四个专利形成的次级集群联系依然很紧密,这四个专利皆是器械专利。随着时间增长,出现了规模远超其他群体的最大次级群体,如图5所示,这一定程度上表明了群的技术溢出非常有效,技术间的连接紧密。网络在初期的技术流动局限在同质性圈子里,但在第三期(图3),网络开始出现比较明显医药专利与器械专利的结块,在后两期中,异质性技术间的结块进一步扩大。这意味着在波士顿集群中,初期同质性技术易聚集在一起,在后期才逐渐出现异质性技术的结块现象,这可能是因为集群发展中逐渐出现了对互补性技术的需求。这直观上证明了推论1和推论2。每一期的技术网络结构指标数据如表1所示。可以看到,密度与网络规模负相关,密度之间无法进行比较,但是点度可以进行比较,随着时间的发展,平均点度逐渐降低后又再次升高。这表示初期和后期技术间的连接比较紧密,集群具有明显的技术溢出效应。2.技术异质性对技术再结块的影响本节分析在集群发展的不同时期,技术异质性如何对结块产生影响,并对论断1和2、推论1和2进行验证。其影响如表2所示,对角线以灰色标出,表示技术组内连接数量。每组中连接频数最大的格值以黑体标出。为了更方便直观的对统计结果进行讨论,将组内与组间连接频率进行比较,如表3所示。从30年的区间考虑,医药的组内连接呈现增长的趋势;器械的组内连接则越来越少,越到后期,与其他技术的联系越紧密;混合技术则一直表现出非常低的组内连接,这也和其技术性质符合。因为1976-1981年的大部分格值的期望值都小于5,无法进行卡方检验[53]。但从图1中可以看出,集群内仅有器械和混合两类专利,而两类专利的连接都仅存在同类之中。从表2中可以看到,四个周期的卡方检验都非常显著,表示四个时期异质性差异大的技术间都形成了结块,证实了论断1,否定了论断2。属于集群发展初期的有三个时期(1976-1981,1976-1987,1976-1993)。图1显示了第一个时期的结块状况,结块全部发生在同质性技术之间。但据表2,第二和第三时期的异质性技术之间已经存在结块,在1976-1987年间,技术结块是以器械技术为主的;而在1976-1993年间,技术结块则是以医药技术为核心。这与推论1相反,意味着集群在发展初期即存在了异质性技术间的结块,而技术间的连接往往以某种特定类型的技术为主。3.组织异质性对技术再结块的影响本节分析在集群发展的不同时期,组织异质性如何影响结块,并对论断3、推论3、4、5进行验证。如表4所示,对角线以灰色标出,表示相同组织类型技术的组内连接数量。每组中连接频数最大的格值以黑体标出。同上一节一样,将组内与组间连接频率进行比较,制成表3。表3可以分析技术结块的趋势,大学和科研机构的技术的结块90%左右发生在异质性技术之间,企业技术从同质性结块为主逐渐变化为以异质性结块为主,医院则从异质性结块为主转变为既有同质性连接和异质性连接较为平衡,各占约50%。在集群发展初期,两个时期(1976-1987)的卡方检验都不显著,表示这10年集群技术间以组织同质性的技术连接为主,再增长5年后,卡方检验才显著,意味着组织异质性的技术连接出现在发展初期的末端。这与论断3不符。从表3可以看出,初期大学和研究机构的技术连接以组间连接为主,证实了推论3。在集群发展成熟期,除医院技术外,组织差异性大的技术间更容易形成连接。因此若将论断3的时间限定在集群发展成熟期,则其成立。同时,企业、大学和研究机构的技术皆多与医院的技术形成连接,这意味着医院技术起着连接两种组织异质性技术的作用,推论4得到证实。根据表3,大学、研究机构和企业的技术结块皆是以组间连接为主,证实了推论5。实际上,该结论再次表明了公共研究机构在集群中具有重要的知识溢出效应。

四、结论

篇2

关键词:生物传感器;发酵工业;环境监测

中图分类号:TP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24-0027-02

前言

从20世纪60年代Clark和Lyon提出生物传感器的设想开始,生物传感器的发展已经距今已有40多年的历史了。随着社会的进一步信息化,作为一门在生命科学和信息科学之间发展起来的交叉学科,生物传感器在发酵工艺、环境监测、食品工程、临床医学、军事及军事医学等方面得到了深度重视和广泛应用。

1 生物传感器的概念

生物传感器是“使用固定化的生物分子结合换能器,用来侦测生体内或生体外的环境化学物质或与之起特异互作用后产生响应的一种装置”。待测物质经扩散作用进入生物活性材料,经分子识别,发生生物学反应,产生的信息继而被相应的物理或化学换能器转变成可定量和可处理的电信号,再经二次仪表放大并输出,便可知道待测物浓度。所以生物传感器结构包括:一种或数种相关生物活性材料及能把生物活性表达信号转换为电信号的物理或化学换能器,二者组合在一起,用现代微电子和自动化仪表技术进行生物信号的再加工,构成各种可以使用的生物传感器分析装置、仪器和系统。

根据生物学和电子工程学各自的范畴,生物传感器主要有以下两种分类方式:

1.1 根据生物传感器中信号检测器上的敏感物质分

生物传感器与其它传感器的最大区别在于生物传感器的信号检侧器中含有敏感的生命物质。这些敏感物质有酶、微生物、动植物组织、细胞器、抗原和抗体等。根据敏感物质的不同,生物传感器可分酶传感器、微生物传感器、组织传感器、细胞器传感器、免疫传感器等。生物学工作者习惯于采用这种分类方法。

1.2 根据生物传感器的信号转换器分类

生物传感器中的信号转换器与传统的转换器并没有本质的区别。例如:可以利用电化学电极、场效应晶体管、热敏电阻、光电器件、声学装置等作为生物传感器中的信号转换器。据此又将传感器分为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半导体生物传感器、测热型生物传感器、测光型生物传感器、测声型生物传感器等。电子工程学工作者习惯于采用这种分类方法。

2 国内产业现状

当前我国自主研发的生物传感器产品及跨国企业集团在中国推出的产品共存并相互竞争。一些掌握生物传感器技术的跨国大企业集团,看好被称为“世界工厂”的中国市场,采取技术输出的途径,吸收我国的技术力量和销售路径,在我国市场进行生物传感器的开发、产品制造和销售。一部份海外留学归国的生物传感器专门人才也将自己的成果在中国转化并设厂办企业。家用保健类生物传感器技术已率先较好地实现了产业化突破。取得了显著经济效益。固定化酶生物传感器作为一类多品种的精密科学仪器,支撑了一部份生物技术过程检测,对传统生物产业技术改造具有重要意义。我国生物传感器产业表现的空前繁荣景象代表了当前世界生物传感器产业的主要潮流。

3 生物传感器在当前的主要应用领域

3.1 发酵工业

因为发酵过程中常存在对酶的干扰物质,并且发酵液往往不是清澈透明的,不适用于光谱等方法测定。而应用微生物传感器则极有可能消除干扰,并且不受发酵液混浊程度的限制。同时,由于发酵工业是大规模的生产,微生物传感器其成本低设备简单的特点使其具有极大的优势。所以具有成本低、设备简单、不受发酵液混浊程度的限制、能消除发酵过程中干扰物质的干扰的微生物传感器发酵工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目前已有相关报道在发酵工业生产中将生物传感器应用于原材料及代谢产物的测定,微生物细胞总数的测定以及代谢试验的鉴定中。

3.2 食品工业

生物传感器可以用来检测食品中营养成分和有害成分的含量、食品的新鲜程度等。如已经开发出来的酶电极型生物传感器可用来分析白酒、苹果汁、果酱和蜂蜜中的葡萄糖含量,从而衡量水果的成熟度。采用亚硫酸盐氧化酶为敏感材料制成的电流型二氧化硫酶电极可用于测定食品中的亚硫酸含量。此外,也有用生物传感器测定色素和乳化剂的应用。

3.3 医学领域

生物传感器在医学领域也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临床上用免疫传感器等生物传感器来检测体液中的各种化学成分,为医生的诊断提供依据;在军事医学中,对生物毒素的及时快速检测是防御生物武器的有效措施。生物传感器已应用于监测多种细菌、病毒及其毒素。生物传感器还可以用来测量乙酸、乳酸、乳糖、尿酸、尿素、抗生素、谷氨酸等各种氨基酸,以及各种致癌和致变物质。

3.4 环境监测

环保问题已经引起了全球性的广泛关注,在发达国家如英国、法国、德国、西班牙和瑞典,在农药残留检测、酸雨监测、水体富营养化监测等过程都采用了生物冷光型的生物传感器。用于环境监测的专业仪器市场越来越大,目前已经有相当数量的生物传感器投入到大气和水中各种污染物质含量的监测中去,生物传感器因其具有快速,连续在线监测的优点,相信在未来,还会有更广泛的应用。

4 未来的展望

生物传感器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高技术领域,伴随着生物科学、信息科学和材料科学等相关学科的高速发展,生物传感器的发展将会有以下新特点:

4.1 功能更加全面。并向微型化发展

未来的生物传感器将进一步涉及医疗保健、食品检测、环境监测、发酵工业的各个领域。当前生物传感器研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研究能代替生物视觉、听觉和触觉等感觉器官的生物传感器,即仿生传感器。而且随着微加工技术和纳米技术的进步,生物传感器将不断地微型化,各种便携式生物传感器的出现使人们面前。

4.2 智能化程度更高

篇3

关键词:生产函数 服务业 实证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4-200-02

一、黑龙江省服务业发展现状

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1―9月,黑龙江省地区总产值达到6450.5亿元,其中服务业总产值达到2518.3亿元,同比增长11.9%,占到地区总产值的39.04%。2009年,黑龙江省服务业的总产值只有地区总产值的38.8%,而2008年北京地区的服务业总产值就已经达到了73.2%,接近发达国家水平。这表明,黑龙江省的服务业发展较为缓慢。另外,黑龙江省的服务业无论在地区间还是在行业内部发展也不平衡,特别是现代服务业仍处于起步阶段,与发达地区相比严重滞后。总的来看,黑龙江省服务业的发展,还缺乏一个总体规划,缺乏思路创新,重点还不够突出。那么,黑龙江省服务业发展滞后究竟是由什么原因导致的?本文试图利用1985―2009年黑龙江省服务业发展的数据及计量工具对此问题进行实证分析。

二、模型分析及结论

本文采用生产函数模型来描述黑龙江省服务业的要素投入产出关系。其模型如下:

Y=A(t)καLβ 0

其中Y代表服务业的总产出,K代表资本的投入量,L代表劳动的投入量,α代表资本的产出弹性,β代表劳动的产出弹性,A代表技术进步。

为了计算方便,现把该模型进行对数化处理,并加入随机误差项,得到新的模型:

Y,=C0+C0κ,+C3L,+C1A,+ε

(2)

其中,Y’代表Y/Y,A’代表AMA,κ’代表K/K,L代表L/L。

我们参考黑龙江省统计年鉴的数据,选取黑龙江省1985―2009年的数据作为此次实证的计算数据。考虑到数据取得的可行性,选用黑龙江省服务业的生产总值作为Y,黑龙江省服务业的资本投入量K,用服务业新增固定资产来代替,以黑龙江省从事服务业行业的年末就业人数作为L。具体数据如表1所示。所选取的数据中,因缺少2004年的新增固定资产,故用2004年服务业城镇集体经济固定资产投资数额来代替。

本文利用Eviews6.0软件,对1985―2009年的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1985―2009年,黑龙江省服务业的资本投入增长与服务业产值的增长的相关系数达到了0.291132,服务业劳动投入的增长与服务业产值的增长的相关系数达到了0.559934。从要素投入的相关系数来看,数据表明资本的增长对服务业的增长的贡献相对较小,劳动投入的增长带给服务业增长的远大于资本投入的增长带给服务业的增长。

(2)1985―2009年,黑龙江省服务业技术进步带给服务业产值增长的相关系数高达0.893648,远远高于资本投入增长和劳动投人增长带给的服务业产值增长。说明技术进步在黑龙江省服务业增长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成为服务业增长的关键因素。因此黑龙江省有必要进一步提高技术进步的速度和水平,实现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并带动全省的其他产业的发展,实现老工业基地的再次腾飞。

(3)从回归分析的数据来看,此次模型的R2值达到了0.804526,从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的角度来看,它们之间有着较高的拟合优度,这表明黑龙江省服务业的增长来自资本投入的增长、劳动投入的增长和技术进步带来的增长,是符合客观经济发展规律的。具体数据分析结果见表2。

三、政策建议

从黑龙江省服务业的宏观数据来看,黑龙江省服务业发展应该加快经济转型和战略选择的步伐,将服务业的发展侧重点逐步转移到知识技术水平含量高、资金量大的现代服务产业中来。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明确服务业的发展方向和思路。黑龙江省历来以工业著称,素有“老工业基地”的美名,在发展工业的同时,长期以来忽略了服务业的发展。因此,我们要从黑龙江省的实际出发,发挥黑龙江省的能源、技术、产业、地理、市场的优势,加快发展黑龙江省的旅游产业。进一步开发一批以哈尔滨的“冰城夏都”、牡丹江的“镜泊湖”等国内外知名旅游景区为依托的特色“龙江”旅游经济,推进物流、金融、服务外包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同时加大政策的扶持力度,为黑龙江省现代服务业发展打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宏观环境。特别是旅游、会展、文化、休闲健身、服务外包、信息、金融、保险、会计、咨询、法律等现代服务业,要创造条件和环境,放开发展。

2、建设特色城市服务经济圈,加大创新投入。(现代)服务业的特点是创新率明显高于传统的服务行业。这也就意味着现代服务业对经济的增长在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将是服务业增长的主要动力源泉。因此要加大现代服务业,尤其是现代金融服务、电信服务的创新投入。哈尔滨(中国现代服务业示范城市)、大庆(中国现代服务业示范城市),作为黑龙江省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排头兵,要积极配合黑龙江省现代服务业的建设步骤,依托城市自身优势,建成以哈尔滨为首的集“金融现代服务业、会展业、旅游业、信息咨询业”等特色服务业与一体的综合性现代服务业发展中心。

3、加强服务业劳动投入,提高服务业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由于服务业行业的从业人员比重很大,且进入壁垒较低,这就造成一些传统的服务行业的人员素质不高的弊端。服务人员素质过低的现状,也是制约黑龙江省服务业发展的因素之一。因此,政府可以从行业协会入手,配合行业协会制定出行业从业资格认定机制,并且在服务行业的考核制度中加人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培养和素质提高等考核标准,从法律法规的角度来规范企业的人力资源投入。与此同时,部分高校尤其是职业院校可以定期地开辟课堂,组织服务行业人员到高等学府去进一步深造,费用可以采取国家补助、企业和个人共担的方式。这样既提高了服务行业从业人员的从业水平和综合素质,又增加了高校与社会交流的机会,同时实现了资源的共享,促进了服务业的技术创新,提升了服务业的技术含量和服务质量,为黑龙江省服务业的飞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本文系黑龙江科技学院2008年引进高层次人才科研启动基金项目《黑龙江省现代服务业发展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黄灿灿.黑龙江省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商业经济,2008(5)

篇4

关键词:生物技术 产业发展 问题 对策

一、 生物技术概论

生物技术是现代生物学发展及其与相关学科交差融和的产物,其核心是以DNA重组技术为中心的基因工程,还包括微生物工程、生化工程、细胞工程及生物制品等领域。生物技术,可视为一种运用生物体来制造产品的科学与技术,虽然生物技术这项专有名词是在七十年代才开始正式出现,但生物技术应用却可追溯至远古时代。例如,神农氏尝百草是中国历史上利用植物在医药应用上的最早记载,足见生物技术观念与应用早已存在人类日常生活之中。

为加快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我国始终把生物技术列为国家重大科技计划,政府大幅度增加了研发投入,同时鼓励国家加大科技投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获得了一批具有知识产权的新基因,新表达系统、生物工程、药物进入了创制阶段,建立了一系列关键平台技术,动植物转基因技术已经成熟,杂交水稻大面积推广,抗基因的棉花、番茄已经进入了商业化的发展,有数十种基因药物已经进入了实用化阶段。

另外 ,通过对高产、优质、抗逆的动植物新品种,新型药物、疫苗和基因治疗,蛋白质工程三大主题的研究开发,以增产粮食为战略重点和发展生物技术药物产业为突破口,为生物高技术产业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并在遗传工程农作物的培育方面走在世界前列。

二、 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现状

首先,生物技术生产发展快速,涉足领域不断深入。我国生物技术起源于80年代,到2000年销售产值已经达到200亿元人民币,平均增长33.58%。同时,生物技术产业涉及的领域是非常广泛的。并且还再继续扩展深入。

其次,生物技术产业取得了重大成就。世界上出现了一批影响未来的重大技术:人类基因组学或蛋白质组学、干细胞技术与组织工程、生物信息学、转基因技术、克隆技术、生物芯片或蛋白芯片或组织芯片、基因治疗与细胞治疗、反义核酸技术、单抗技术等对现代生命科学及生物技术产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最后,生物技术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由于生物技术前景广阔,发展潜力巨大。我国从事生物技术产品开发的企业,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 另外,生物技术产业格局从治病为主向治病、保健、提高生活质量的健康产业过渡。兼并重组愈演愈烈,大企业愈来愈大,协作型竞争已经成为当今生物技术产业的主流;

三、 生物技术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首先,自主知识产权过少,产业化能力很低。目前,我国在生物技术产业及产业发展所需的重要仪器、设备、试剂主要依靠国外进口。生物技术产业的技术与装备还相当欠缺。目前我国尚不具备自主研制和生产并占有国际市场的能力。我国的生物技术产业和其他的发达国家的生物技术产业比较起来,我们的技术还很低,并且很多的研究成果都还是在实验室,还没有走出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大门。如何加快将开发研究出来的生物技术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提高产业化能力,是当前我国生物技术产业要充分重视的一个大问题。

其次,投入严重不足,并且投入渠道单一。生物技术产业是资金密集型产业,是高投入、高风险和高回报的产业,因此,资金短缺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在国家加大生产技术投资力度的同时,还要充分利用银行贷款以及尚待健全的风险资金市场,寻找各种资金渠道。政府应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参与生物技术的研究与开发。目前,我国企业资本融通渠道只有创业者个人出资,上市公司、民营企业投资,政府的风险投资,国家科技部的中小企业担保基金,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基金五种。其中上市公司、民营企业的投资因为上面所说的缺乏对无形资产的认识和认可,导致他们常常希望在所投资的企业中依靠他们所提供的有形资本来控股,严重地打击了创业者的积极性。

最后,产业化人才缺乏,研发与产业化脱节。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同样离不开人才。由于研究开发人员培养周期长,大量优秀的科研人员滞留在国外,国内缺乏优秀人才,尤其缺少技术兼经营型人才。此外,我国现有生物技术人才偏重于理论研究,产业化人才相对缺乏,在我国生物技术产业发展中,常出现实验室里的科研成果难以产业化,或产业化成本很高而无经济价值。

四、 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的对策

首先,健全和完善管理体制。发展我国的生物技术产业,必须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同时运用政府和市场两种资源配置的调节手段,盘活我国技术、设备与设施、人才等方面的存量,使各方面的优势系统有效地集成。必须同时调动国家、地方和企业以及科技人员的内动力和凝聚力,须下决心解决部门地方条块分割、低水平重复的顽症。为此,建议国家适时成立全国性的组织管理机构,对全国生物技术产业及产业发展进行总体规划和协调指导,从而做到整体协调、避免多头指挥和政出多门,实现决策、协调和实施系统的统一、简便和高效。

其次,进行战略布局调整,加强企业队伍建设。根据目前我国生物技术产业及产业发展情况,结合现有国家级高技术产业开发区,可选择技术力量比较雄厚、投资环境好并已有一定生物技术产业基础的地方作为生物技术产业化基地,给予更为优惠的财政和税收扶持政策。 培养专门的企业人才,成立专门的开发生产企业或机构。就生物技术来说,我国已经有了很大成绩,但是在研究、开发、生产、销售四个环节中,研究和开发环节还存在很大的缺陷。因此需要下力气建立一只强大的研究,开发队伍。

再次,以市场为主导,重点突破。努力开拓生物技术产品市场,开发和生产符合生物技术市场需求的产品。生物技术市场对生物技术产品的需求将会极大的促进生物技术产业的迅速发展。世界生物技术都在迅猛发展,但是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研究重点和方向。就以我们中国来说,中国的生物技术最有权威的是植物细胞工程育种、植物快繁和脱毒苗生产等植物生物技术上。发挥我国的优势,保持技术的最前沿,可以大大的促进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的领域。

最后,加大政府投资,完善建立产业政策扶持

通过与研究开发机构建立广泛联系,并有力地引导企业介入,密切生物技术产业上下游的结合,有效地使单一技术向产业进行技术转移和辐射,从而加速具有商业前景的技术和产品尽快形成商品化和产业化。政府要制定一系列保护和鼓励生物技术发展的政策和法律。通过制定法律加强合作研究、鼓励发明创新和促进技术转移。还可以通过融资渠道来实现对生物技术产业的扶持,其中包括拨款或资助,大公司出资、成立基金会、贷款、风险投资等。政府直接投资的变化是调整研发投入结构,提高民用研究与发展投入,特别是民用高技术开发投入,以提高经济竞争力。投入的重点是风险大、民间投资有困难的重大长期研究课题。另外,政府对生物技术产业的扶持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促进合作研究开发。政府可以将国有研发成果下放,鼓励产、学、研合作。

参考文献

[1]林桂芸 关于我国生物技术产业化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J];成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年03期

篇5

论文关键词:生物技术产业,产业化,创业风险投资

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江泽慧2010年6月2日向中国证券报记者透露,由国家发改委牵头制定的生物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将于6月上报国务院。近年来,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大对生物技术创新和生物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包括出台了《生物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组织实施生物技术创新成果产业化和加强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建设等。2009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促进生物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明确提出加快把生物产业培育成高技术的支柱产业和国家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一、发展生物技术产业重大意义,它已经成为许多国家应对金融危机战略措施。

各国纷纷制订生物产业发展战略规划,专项政策,成立专门机构,加速培养和吸引人才,大幅度增加对生物技术研究和产业化的投入,引导社会资源投入生物产业,促进生物产业在知识密集区域集聚化发展,努力抢占21世纪国际经济技术竞争制高点。

二、世界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现状

(一)生物技术产业已经进入大规模产业化阶段

现代生物技术首先应用于医药和农业领域,生物医药业、生物农业快速增长。以生物医药为例,全球范围内正在研制的2000多种生物药物80%已经进入临床试验阶段,批准了6000多例转基因动植物进行试验,批准生产的转基因动植物已达100多种。由于生物制药科技含量极高,受宏观经济基本面的影响较小,消费刚性特点明显,且价格稳定,盈利能力高于社会平均利润率,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生物药品销售额以年均30%以上的速度增长,大大高于全球医药行业年均不到10%的增长速度。

(二)生物技术产业将成为继信息产业之后世界经济中又一个规模巨大的主导产业。

近十年来,全球生物技术产业的销售额约每五年翻一番,许多国家生物产业销售额增长率高达25%-30%,远高于全球经济增长率。预计到2020年,生物医药占全球药品的比重将超过1/3,生物质能源占世界能源消费的比重将达到5%左右,生物基材料将替代10%-20%的化学材料。继信息产业之后,生物产业将逐渐成为未来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又一重要推动力。

三、我国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现状

(一)我国生物技术与发达国家差距相对较小,生物技术产业初具规模,在发展中国家中总体水平处于领先地位

近年来,我国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后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干细胞等生命科学领域具有较高的研究水平,在杂交水稻、转基因棉花等生物育种领域具有一定的优势。在我国,生物制药产业也呈现出蓬勃的发展态势,在1999年到2008年的10年间,生物制药子行业年均销售增长率为22%,而医药工业为19%,生物制药产业的销售规模虽然仅为整个医药行业的10%,但成长速度要明显快于医药工业的整体水平。另外,生物技术棉花种植面积已经超过6100万亩,生物农药年生产总量达到12万吨,燃料乙醇生产能力几近140万吨。目前我国的生物技术产业在发展中国家中总体水平处于领先地位。

(二)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1、生物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薄弱

生物技术产品产业化程度低,生物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以生物医药为例,迄今为止,我国生产的中药以外的医药产品,自主发明的不足3%。国内有6千多家的医药企业,普遍缺乏自主知识产权,企业产品趋同,毫无国际竞争力可言。工程化研究开发薄弱,生物医药中上游技术比国际先进水平落后三至五年,而下游工程技术则至少落后十五年以上。

2、融资困局亟待打破。

发展生物产业的社会效益远高于产业自身的直接经济效益。当前,我国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能源、生物基材料等一批新兴产业群体正在迅速形成。这是一个好的趋势,需要进行正确引导和扶持,特别是加快建立有利于产业化发展的投融资环境、市场环境,完善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等有关法律法规,解决新兴生物产业发展面临的融资困难、产业技术发展滞后、初期成本高等突出问题。

3、缺乏生物技术产业的高端人才。

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极其严格,目前在我国从事生物技术研究和产品生产经营的从业者素质参差不齐,整体素质不高,既懂技术又懂经营的高素质人才十分稀缺,难以适应我国生物技术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四、发展之路

(一)建立生物技术产业基金

美国的生物技术产业从上个世纪70年代起步以来,始终是全球生物科技的领跑者,其生物技术公司数量占全球总数的1/3。分析美国这方面的成功经验,除了人才、技术、设备、研发能力、体制等等因素之外,美国生物技术产业之所以能得到迅速发展的一个很重要方面是,美国无论是政府还是私营投资机构对这个产业领域的连续多年来的巨大投资。可见风险投资对一国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可谓至关重要。

我国目前的风险投资以政府为引导,以国有资本投资为主体。即资金来源主要集中于政府财政专项拨款和金融机构贷款。这种特点不可避免地导致了现行风险投资资金的低效率与盲目性,因此改革我国现行的风险投资体制已迫在眉睫。政府部门应当制定优惠政策,拓展生物技术企业高风险时期的资金来源,调动社会资金支持生物技术企业的发展,通过多种渠道拓宽生物技术产业基金的资金来源,规范和发展资本市场,吸引民间投资,大力发展创业风险投资,推动贷款担保机构发展,形成以民间资本和民间投资机构为主体的多元化投资主体和投资结构。

(二)加强国际合作

近年来,除了美国是传统的生物技术产业强国,加拿大的生物技术产业也迅速增长,目前它已经发展成该国的第二大高技术产业,加拿大生物技术产业的成长速度是西方七国平均增速的四倍。北美已经形成了世界生物产业的领头羊。尽管欧洲生物技术产业近年来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与北美相比,双方的差距仍然非常大。为了缩小差距,近年来欧洲生物技术企业通过行业内结盟和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形成优势互补,充分利用别人创造的经验和技术,达到迅速扩大经营规模,增加收入,占领市场等目的。

与北美相比,我们的差距则更大,据介绍,我国在生物技术的某些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只有5年,而产业化差距却达15年。以生物制药为例,目前中国作为世界第七大的医药市场,对全球医药市场的影响巨大,2007年的全国医药产业销售总额是6392.69亿元人民币,到2010年,中国将跃居世界第五大医药市场,但即使是这样一个增长潜力巨大的市场,生物医药只占其中业务的一小部分,目前我国一年生物药品的销售额还不如美国一家中等生物制药公司的年产值。生物医药由于具有特异性强、准确率高等特点,能进行研究的领域还有很多,只是中国的生物医药仍处于产业阶段的初期,需要很长的时间进行培养。也就是说,在中国需要等待一些生物技术的研发成功需要再等上五到十年,研发成功后又会遇到资金的再投入及产业化的难题。

因此,最好最快的方法是加强国际合作,将北美乃至欧洲的成熟科研成果引入中国,同时引入国外成熟的产业基金,在中国落户后将其迅速规模化和产业化,创造利润后会有充足的人力和物力投入到国内生物技术的科研和开发上面,使生物技术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参考资料

【1】2006年生物产业发展情况及2007年政策建议【z】.国家发改委高技术产业司,2007年

篇6

 一、发展生物技术产业重大意义,它已经成为许多国家应对金融危机战略措施。

 各国纷纷制订生物产业发展战略规划,专项政策,成立专门机构,加速培养和吸引人才,大幅度增加对生物技术研究和产业化的投入,引导社会资源投入生物产业,促进生物产业在知识密集区域集聚化发展,努力抢占21世纪国际经济技术竞争制高点。

 二、世界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现状

 (一)生物技术产业已经进入大规模产业化阶段

 现代生物技术首先应用于医药和农业领域,生物医药业、生物农业快速增长。以生物医药为例,全球范围内正在研制的2000多种生物药物80%已经进入临床试验阶段,批准了6000多例转基因动植物进行试验,批准生产的转基因动植物已达100多种。由于生物制药科技含量极高,受宏观经济基本面的影响较小,消费刚性特点明显,且价格稳定,盈利能力高于社会平均利润率,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生物药品销售额以年均30%以上的速度增长,大大高于全球医药行业年均不到10%的增长速度。

 (二)生物技术产业将成为继信息产业之后世界经济中又一个规模巨大的主导产业。

 近十年来,全球生物技术产业的销售额约每五年翻一番,许多国家生物产业销售额增长率高达25%-30%,远高于全球经济增长率。预计到2020年,生物医药占全球药品的比重将超过1/3,生物质能源占世界能源消费的比重将达到5%左右,生物基材料将替代10%-20%的化学材料。继信息产业之后,生物产业将逐渐成为未来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又一重要推动力。

 三、我国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现状

 (一)我国生物技术与发达国家差距相对较小,生物技术产业初具规模,在发展中国家中总体水平处于领先地位

 近年来,我国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后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干细胞等生命科学领域具有较高的研究水平,在杂交水稻、转基因棉花等生物育种领域具有一定的优势。在我国,生物制药产业也呈现出蓬勃的发展态势,在1999年到2008年的10年间,生物制药子行业年均销售增长率为22%,而医药工业为19%,生物制药产业的销售规模虽然仅为整个医药行业的10%,但成长速度要明显快于医药工业的整体水平。另外,生物技术棉花种植面积已经超过6100万亩,生物农药年生产总量达到12万吨,燃料乙醇生产能力几近140万吨。目前我国的生物技术产业在发展中国家中总体水平处于领先地位。

 (二)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1、生物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薄弱

   生物技术产品产业化程度低,生物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以生物医药为例,迄今为止,我国生产的中药以外的医药产品,自主发明的不足3%。国内有6千多家的医药企业,普遍缺乏自主知识产权,企业产品趋同,毫无国际竞争力可言。工程化研究开发薄弱,生物医药中上游技术比国际先进水平落后三至五年,而下游工程技术则至少落后十五年以上。

 2、融资困局亟待打破。

 发展生物产业的社会效益远高于产业自身的直接经济效益。当前,我国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能源、生物基材料等一批新兴产业群体正在迅速形成。这是一个好的趋势,需要进行正确引导和扶持,特别是加快建立有利于产业化发展的投融资环境、市场环境,完善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等有关法律法规,解决新兴生物产业发展面临的融资困难、产业技术发展滞后、初期成本高等突出问题。

 3、缺乏生物技术产业的高端人才。

 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极其严格,目前在我国从事生物技术研究和产品生产经营的从业者素质参差不齐,整体素质不高,既懂技术又懂经营的高素质人才十分稀缺,难以适应我国生物技术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四、发展之路

 (一)建立生物技术产业基金

 美国的生物技术产业从上个世纪70年代起步以来,始终是全球生物科技的领跑者,其生物技术公司数量占全球总数的1/3。分析美国这方面的成功经验,除了人才、技术、设备、研发能力、体制等等因素之外,美国生物技术产业之所以能得到迅速发展的一个很重要方面是,美国无论是政府还是私营投资机构对这个产业领域的连续多年来的巨大投资。可见风险投资对一国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可谓至关重要。

 我国目前的风险投资以政府为引导,以国有资本投资为主体。即资金来源主要集中于政府财政专项拨款和金融机构贷款。这种特点不可避免地导致了现行风险投资资金的低效率与盲目性,因此改革我国现行的风险投资体制已迫在眉睫。政府部门应当制定优惠政策,拓展生物技术企业高风险时期的资金来源,调动社会资金支持生物技术企业的发展,通过多种渠道拓宽生物技术产业基金的资金来源,规范和发展资本市场,吸引民间投资,大力发展创业风险投资,推动贷款担保机构发展,形成以民间资本和民间投资机构为主体的多元化投资主体和投资结构。

 (二)加强国际合作

 近年来,除了美国是传统的生物技术产业强国,加拿大的生物技术产业也迅速增长,目前它

篇7

生物技术与生物经济是现代科学和技术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的发展要继续贯彻“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指导思想,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提出的“把生物技术作为未来高技术产业迎头赶上的重点”的要求,加强生物技术在农业、工业、人口和健康领域的应用,提升相关产业创新能力和发展水平,加速使中国成为生物技术强国和生物产业大国。

我国生物技术与产业发展的基本目标是:力争到2020年,实现生物技术的跨越发展,使中国生物技术研发水平跃居世界先进行列;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培育生物新产业,形成2~3万亿元人民币的产值,使中国成为生物技术强国和生物产业大国。

为实现这一目标,政府将实行“三步走”战略:第一步,技术积累阶段:到2010年左右,形成5000~8000亿人民币规模的生物技术产业;第二步,产业崛起阶段:到2015年左右,生物产业总产值力争达到16000亿元人民币;第三步,持续发展阶段:到2020年左右,生物产业总产值达到2~3万亿元人民币,占GDP的4%%以上,形成国民经济新的支柱产业。

为实现上述目标,我国的发展重点是:

――在生命科学前沿基础研究、农业生物技术、医药生物技术、工业生物技术、能源生物技术、环境生物技术、海洋生物技术、生物资源开发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医药、生物安全等10个重点领域开展重点研究。

――重点支持转基因技术、干细胞与组织工程、生物催化与转化技术等35类关键技术。

加速生物技术、生物经济发展

的战略与措施

我国政府已经确立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科技创新、体制创新、机制创新、文化创新等,而科技创新是最重要的内容。

中国的发展需要科技,需要高科技,而未来高科技产业发展中生物技术是迎头赶上的重点,也是我们发展的重点。

我们将进一步采取一系列重大措施,进一步加强生物技术和生物经济领域的国际科技合作,推进新的科技革命,加速生物技术的创新,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一是以政策与规划为基础,营造生物技术与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政府将像当年支持软件产业一样,加速生物技术和生物经济的发展,并为之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二是以国家重大专项为牵引,加速生物技术产业化,解决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中急需解决的技术问题。切实解决人民健康、粮食安全、能源安全、环境安全、生物安全等急需解决的重大技术问题,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三是以建设一流研究基地为突破口,切实提高生命科学、生物技术的原始创新能力。我们将以世界的眼光,吸引和凝聚一批国际一流人才,努力建设一批高水平的研究基地,提高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领域的原始创新能力,使中国成为对世界文明进步产生重要影响的国家之一。

四是加速体制创新,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通过产学研联盟等多种途径,促进具有优势的科研院所与企业的战略合作,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生物技术龙头企业,加速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五是大幅度增加科技投入,切实改善生物技术的投融资环境。加大对生物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的国家投入力度,通过国家科技投入的引导,建立和完善多渠道、全社会投资机制和体系,逐步形成企业和社会资金投入为主的良好格局。

篇8

关键词:生物工程 制药 人力资源

生物技术已经成为当今科学和经济发展的最具活力的领域,成为新一轮国际竞争的战略制高点之一。为此,各国政府和企业都倾注了很大的人力物力使本国的生物技术占有一席之地。目前,世界各国都将生物工程及其逐渐加速的产业化进程视为国民经济的新增长点,展开了激烈的市场竞争。今后的十年是世界生物技术产业获得起飞机会的10年,也是生物技术企业大面积创业的十年。中国能否抓住这次产业革命的机遇,今后十年是个关键。

与其他高新技术产业一样,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需要五个因素,即技术、资本、人才、管理和政策,缺一不可。目前中国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的核心问题是需要大量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双向人才。

生物技术的竞争关键是人才的竞争。在这场竞争中,我国在生物技术人才培养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目前,我国从事生物技术密切相关的研究和开发人员已经有5万人左右,分别从事应用基础和应用开发研究。其中,约5000人在500家企业中从事开发和产业化研究,成为我国生物工程产业发展的主力军。纵观全球生物技术蓬勃发展的形势和我国生物工程研究开发的艰巨任务,我国生物工程人力资源的现状不容乐观。本文谨就我国生物工程人力资源的现状与问题进行分析,以期提出解决方法。

指标分析

从产业发展看人力资源需求

国际产业发展状况 生物工程药物产业发展很快,如美国目前每年投入到基因工程药物的研究经费不少于100亿美元。生物制药年平均增长率达到20%-30%,超过全部药品平均增长速度近1倍,是世界经济平均增长率的近10倍。随着生物经济的到来,基因工程药物产业必将飞速发展。2001年全球生物技术公司总数已达4284家,其中上市公司有622家,销售总额约为348亿美元,其中基因药物的销售额为250亿美元,占总销售额的70%。从整个产业的分布情况看,生物技术公司主要集中在欧美,占全球总数的85%,欧美公司的销售额占全球生物技术公司销售额的97%。若干年来,全球基因工程药物的研发投入和销售额一直以每年12%以上的速度增长,从业人数也稳步增加。

中国产业发展状况 中国目前拥有国家、部门和地方政府资助的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近200个(其中,国家级重点实验室20个,基因工程药物开发中心3个),技术和产品研发人员总量已达1万多人,许多大学设有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领域的专业。

医药生物技术是中国生物技术研究开发的重点。十几年来我国生物制药产业从无到有,发展很快。目前,进入临床研究的生物医药已达150多个,其中1/5为创新药物,已有基因工程干扰素等20多种生物技术药物投入生产。生物技术的产值从1986年的2亿元上升到2000年的近200亿元,年均增长率达38.9%,14年增长了近100倍。

全国涉及现代生物技术的企业约500家,技术开发人员超过5千人。其中涉及医药生物技术的企业300多家,涉及农业生物技术的200多家。一些生物技术的新建公司正在崛起,每年增加近100家新公司。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已建立了20多个生物技术园区,出台了一些优惠政策,在税收、金融、人才引进、进出口等方面对生物技术企业给予全面支持,目前已经培育了一大批新企业,在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起着龙头的带动作用。

我国目前在企业中从事生物技术与生物制药企业研究开发的人员约5000人,远远不能满足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需要。如果我国想抓住这次生物技术产业革命的重大机遇,真正地创建出拥有自己知识产权的生物技术企业乃至优势产业,并能在国际上占有至少四分之一的生物经济总量的地位,就必须在今后十年内创建至少5000家生物制药相关企业,从业人员应该达到5万人以上。预计,今后几年,我国生物技术产业将持续以25%以上的速度发展。这在客观上对人才,特别是高素质人才提出了严峻的要求。

国内、外差距 从技术水平上看,我国目前已经上市的基因工程药物主要是仿制的美国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的产品,技术已经相当落后。新一代基因工程药物,如人源化单抗、融合蛋白等还处在研究开发中,但至今还没有重量级产品上市。

从已经上市的基因工程产品的数量上来看,我国相当于美国的约1/4不到,而且还多为仿制的技术含量相对较低、市场竞争力差的老产品,几乎没有真正自己创新的产品。创新能力不足,是我国生物工程产业的切肤之痛。

从人力资源角度看,美国目前产业化从业人员达15万人,但是我国目前还不足2万,有相当大的差距。为了缩短这个差距,我们必须紧跟国际研究开发的趋势,建立开发新一代基因工程产品的队伍和技术体系。在这个过程中,首先需要解决的就是高素质的研究开发人员,它关系到整个行业的创新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

从招聘情况看,本行业人才需求旺盛,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不能得到满足

从2003年1月-2004年3月连续15个月招聘岗位数的统计,以月招聘数量计,总体上呈逐月上升趋势。招聘岗位数量从2003年1月的5101个到2004年2月的10144个,15个月内增幅达1倍以上。在过去三年里,生物制药行业的招聘数量始终位于所有行业的第四到第六位,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生物工程行业极好的成长性和对人才需求的急迫性。

在这种旺盛需求情况下,生物工程人才,尤其是高级人才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2001至2003年间,对15家招聘人数20人以上的基因工程企业的调查表明,相当一部分高级技术职位长期虚位待补,几乎无法招聘到学历、工作经历和工作能力达到要求的人员。有的职位竟然空缺2年以上,最终企业只好放弃原定目标,改为高职低聘,自己培养。尤其缺乏的是动物细胞大规模培养、重组蛋白大规模纯化工艺研究、新型基因工程药物上游开发研究、具有生命科学背景的知识产权工作人员,既懂管理又懂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更是奇货可居。

目前人力资源的现状

年龄、学历和工作经历 如图1、图2、图3所示,从业人员的年龄、学历、工作经历和地域分布情况是人力资源分析的基本参数。通过以下对这些参数的分析可以看出,在我国,基因工程制药行业从业人员年龄偏低,20-30岁工作经历很短的人员占据了大多数。这与该行业需要较长时间的工作积累的特点是不相符的。这与我国生物工程产业起步较晚、目前的企业规模都还比较小有关。

从学历分布看,本科比例较高,硕士占相当数量,大专及以下比例超过半数,博士及以上只占4%左右。这与该行业对研究开发人员的学历和科学素养要求比较高,对生产及辅助人员的数量大、学历要求比较低有关系。

人力资源地域分布 从地域分布可以看出,我国生物工程人力资源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和中心城市,特别是北京和上海等直辖市,中西部地区所占比例甚低。这与该行业对资金、信息、科研、原材料供应要求较高有密切关系,与其他高科技企业的分布情况基本一致,见图4、图5。

留学回国人员及其贡献

通过对国内25家基因工程研发企业的调查,发现国内从事研究开发的骨干力量多有留学背景。特别是,基因工程制药企业的主要技术负责人都有多年的海外工作经历,其中20家企业的技术负责人有在国外2年以上的工作经历。

我国基因工程企业早期发展时,主要是通过引进菌株和生产工艺。随着行业的逐步发展和国家政策的倾斜,大批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创业。他们往往是某企业的创始者或是主要的技术提供者,成为国内生物工程产业不可或缺的技术力量。这些留学归国人员在我国生物工程产业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留学归国人员对国内生物工程产业的主要贡献可归纳成以下几点:他们中相当一部分人在海外的高等研究机构(包括大学)或企业中工作的经历,使他们成为现代生物技术的当然载体。他们与海外技术界、产业界的广泛联系,使国外先进技术或产品可以及时输入到国内,缩短我国与国外的差距。他们掌握先进的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弥补了国内高层技术人才的短缺。

极度缺乏知识产权人才

生物工程是一个高度专业化的产业,它需要深厚的专业技术知识。在发达国家,从事生物医药领域知识产权工作的人员多数具有非常好的自然科学背景,既有自然科学的博士学位,又具有律师资格。但是在国内,从事律师工作的人,多数缺乏自然科学的专业知识,复合型人才少之又少。这一状况使我国生物领域的知识产权工作与国外有很大的差距。对国内60个律师行的调查表明,272名工作人员中,有生物工程相关学科背景的博士只有3人,硕士学位的也只有19人。大部分人员没有生物学背景。这与国外发达国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法

掌握产业化关键技术的人才严重缺乏

我国的生物工程行业人才紧缺的现状与我国整个生物医药界的现状有关。目前30多万海外留学人才中,约有1/3分布在生物技术领域。而我国现有的生物技术开发人员对于科研产品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普遍较差,不会用有效的方式来保护自己研究开发的成果,而对于如何将生物科技成果转化为资本,让技术插上资本的“翅膀”的意识还属于刚刚起步,发展空间也很大;此外,由于我国药品、生物产品的开发的步骤和国际标准有一定的出入,不懂国际规则就很难在国际市场上找到立足之地。种种原因造成目前我国的生物技术研究水平和研究环境都并不是处在一个比较科学合理的高度,这也相当程度上限制了相关人才的挖掘和培养。

复合型人才严重缺乏

创建生物技术企业需要双向兼通的生物技术创业型人才。生物技术产业是一个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的产业,技术门槛、人才门槛高,投资周期长。生物科学技术是一个典型的实验性学科,大学本科毕业生只能算是刚刚入门,只有在研究生毕业5年甚至10年之后,才具有产品和技术的开发能力。因此通常情况下,在这个领域能够扮演创业者角色、能够独当一面的人才平均都在35岁至45岁之间,显然这将增加创业的周期和难度。

在人才紧缺的生物医药行业内,生物工程、遗传工程、基因工程、分子生物工程、化学制药和中药研发是人才尤为稀少的工作岗位。业内人士指出,目前上海需要的生物人才主要是指那些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具有3-5年科研开发工作经历精通外语的专业人才,所需要的基础专业背景有生物学、遗传学、生物技术、生物制药及工艺、中药制药及工艺等。这些方面的知识和工作经验的积累需要多年的努力方可完成。

我国的大学教育仍主要为应试教育。由于受学科和学制设置等因素的影响,在目前体制下培养出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更偏重于基础理论,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均存在着明显缺陷,培养出的人才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无法满足现代生物技术企业发展的需求。更何况在多数情况下,其中相当一些人又选择了出国深造和发展,这对于中国生物技术产业缺少技术梯队的窘境更是“雪上加霜”。

企业开发、培养人才不够,重使用轻培养

目前我国生物工程产业尚未完成原始积累,在全社会现有人力资源不能满足需要的情况下,各企业都还没有能力自己有计划地培养所需要的人才,基本上采取“拿来主义”的做法,重使用、轻培养,不愿意在人才培养上花大力气。

综上所述,我国生物工程技术、管理等方面的高层次人才严重缺乏,成为制约我国生物工程产业进一步发展的限制因素,解决这一问题迫在眉睫。显然,在目前情况下,需要在引进人才和培养人才上“双管齐下”。在国家层面上制定相应的政策,鼓励、吸引海外生物技术学人才,尤其是在产业界具有工作经历的人才回国创业,成为产业的领导者、研发的主力军,这是各个新经济区域和各级科技、经济部门领导者的主要方法。与此同时,通过新的办学机制建立生物技术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造就大批一流产业技术和管理兼通的人才,已是我国发展生物工程产业的面临的紧迫任务。应该在国家层面上建立相应的机制,以便大面积、高效率、高质量地培养一批适合中国国情的生物工程产业发展急需的人才。

我国生物工程人力资源中高级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尤其是兼具技术和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极为缺乏,目前归国留学人员在该领域的技术开发和管理层中占了相当大的比例。我国应该加大力度培养中高层技术和管理人才,以适应生物技术急剧发展的需要。

参考资料:

1.罗瑾琏等,上海市高新技术产业素质分析,《上海综合经济》,1995.12

篇9

关键词:生物技术产业;科技革命;新型工业化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伴随着信息革命方兴未艾的浪潮,以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为基础的生物技术经济已经展示出了不可估量的前景。近年来,随着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领域的一系列重大突破,世界范围内正在孕育新的一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生物科技革命和生物产业革命。2000年6月27日人类基因组序列“工作框架图谱”的完成,被称为继原子弹、人类登月之后人类科技历史上第三个里程碑。因而,生物技术将对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深远影响。

一、生物技术产业的特征

1.大机会。生物技术产业属于高技术、高投入、高风险和高回报的行业,因其前期投入大、科技含量高、生产工艺复杂、质量要求严格、受国家扶持,所以进入壁垒高、垄断性强、利润丰厚,蕴藏着巨大的经济潜能。2002年,世界生物技术市场销售额在1 000亿美元以上。据资料显示,全球每10个成功的高科技企业中就有4个与生物技术有关。

2.大市场。新旧传染病的出现和复发以及各种危及人类生存的非传染性疾病为生物技术产业提供了无限商机;全球人口大,而且不断增长,使生物技术产业拥有了长期永久性的市场;众多投资者之所以对生物医药行业趋之若鹜,主要原因是看中其高回报特点。如在财富500强企业中,虽然制药公司在销售规模等方面无法与汽车、电子等行业相提并论,但是在盈利能力例如主营业务利润率、净资产回报率的评比中却名列前茅。

3.高技术。这主要表现在其高知识层次的人才和高新的技术手段。生物技术是一种知识密集、技术含量高、多学科高度综合互相渗透的新兴产业。生物技术的应用扩大了疑难病症的研究领域,可以使原先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重大疾病得以有效控制。

4.高投入。生物技术是一个投入相当大的产业,投资主要用于新产品的研究开发及厂房的建设和设备仪器的配置方面。目前国外研究开发一个新的生物技术项目的平均费用在1亿—3亿美元左右,并随项目开发难度的增加而增加。一些大型生物技术公司的研究开发费用占销售额的比率超过了40%。显然,雄厚的资金是生物技术产品开发成功的必要保障。

5.长周期。生物技术项目从开始研制到最终转化为产品要经过很多环节:试验室研究阶段、中试生产阶段、临床试验阶段、规模化生产阶段、市场商品化阶段以及监督生物产业的每个环节都有严格复杂的审批程序,而且产品培养和市场开发较难,所以开发一种新产品周期较长,一般需要8—15年,甚至15年以上的时间。

6.高风险。生物技术产品的开发孕育着较大的不确定风险。新产品的投资从项目筛选、临床前实验、稳定性实验等直到用于人体的临床试验以及注册上市和售后监督一系列步骤,可谓是耗资巨大的系统工程。任何一个环节失败将前功尽弃。一般来讲,一个生物工程药品的成功率仅有5%~10%,时间却需要8—15年,投资1亿~3亿美元。

7.高收益。生物技术产业的利润回报率很高。一种新生物药品一般上市后2—3年即可收回所有投资,尤其是拥有新产品、专利产品的企业,一旦开发成功便会形成技术垄断优势,利润回报能高达10倍以上。

二、生物技术产业的作用

1.改善医疗卫生水平。健康是人类永远关心的问题,生物技术的应用将会大幅度提高人类的健康水平。这主要表现在人类的疾病预防、诊断和治疗手段将产生革命性的变化,使医疗技术发生质的飞跃,使人类更健康、更长寿。今后医疗发展的一个明显趋势是更加注意预防医学和日常保健,使重大疾病的突发率大大减少,疫苗等生物技术产品将大幅度提高重大传染性疾病预防能力。疾病可以通过基因诊断和治疗,不仅可对单基因控制的遗传疾病进行预测性治疗,还可以治疗多基因控制的疾病,如心脏病、高血压和糖尿病等。另外,随着干细胞研究获得的重大突破,器官移植将更加便利,价格将更加低廉,从而为器官需求患者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干细胞、组织工程研究的重大突破,为再生物医学开拓日益广阔的前景。 转贴于

2.解决粮食短缺问题。全球人口在2000年超过了60亿,预计到2050年将达到近90亿,与此同时,世界的人均耕地却正在减少。在人口和需求增长的压力下,在耕地不断削减的形势下,解决食物问题的唯一的出路是农业生物技术的应用。通过生物技术的应能够明显提高作物的产量和改善食品的营养质量。转基因技术可以使作物产量增加5%—15%,而且还可以改变食物的营养成分,使它变得更为丰富和适合人体需要。同时,生物技术的应用还能为农业从业人员提供能抵御各种虫害、抗疾病和抗逆境的优化改良的农作物新品种。另外,通过转基因动物育种技术的应用,不仅可提高畜牧业的生产效率,还可拓展家畜的新用途,为发展高效益畜牧业提供技术力量。还将推动农业经历新一次的“绿色革命”。

转基因技术、组织培养技术、动物胚胎移植与克隆技术大大促进了农作物与畜禽品质的改良,推动了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巨大变革。生物肥料、生物农药的应用,将大幅度地减少化学农药、化学肥料对农田和环境的污染。

3.对传统工业的改造。由于资源环境压力的不断加大,这就要求工业发展必须走出一条低资源消耗、低污染物排放、高效益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只有通过生物技术的应用,才能改造传统工业,促进绿色制造业的发展,走出一条工业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如纺织工业以发酵工艺取代化学工艺,可降低用水量18%;塑料工业以碳水化合物取代石油作原料,可降低石油用量80%;造纸工业以植物取代化工原料可降低能耗40%;以生物技术工艺取代传统工艺,加工抗生素中间体(一种药物原料),二氧化碳排放可降低50%,电耗可降低20%,用水量可减少18%。同时发展生物质能,利用“绿金”代替“黑金”,开发生物乙醇、生物柴油、生物发电、生物氢等生物质能将部分替代日渐枯竭的化石燃料,从而增加世界能源的供给。生物技术是解决环境污染的一种基本工具。植物抗旱、抗盐基因的发现与应用,将有可能彻底改变10亿亩干旱地区的生态环境,使5亿亩不毛之地、盐碱地变为良田。用于废气、废水、废渣处理的基因工程极端微生物的应用,可降解生物塑料产品的产业化推广,将会解决工业排放、白色垃圾等环保难题,有效改善生态环境。生物技术还可以推进“绿色制造业”的发展。工业生物技术将使化工、造纸、防治、食品、发酵等传统工业领域地生产工艺与手段发生根本改变,减少污染物排放,降低生产成本,加速传统产业升级。

篇10

AbstractValue chain finance is regarded as the important financial guarantee for agricultural biotechnology to realize its large scale and industrialization development, which can make each link of agricultural biotechnology industry join together and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ll the entities in the value chain finance can share the benefits and risks. This research took 168 questionnaires from 12 provinces or cities as evidence, and analyzed the cognition degree, restrictive factors, financing modes and implementation effect in agricultural biotechnology value chain finance.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cognition degree of most respondents was not high, and the low popularity, imperfect relevant laws and regulations, lack of governmental support were the main problems of agricultural biotechnology value chain finance. At the same time, the biggest problem was credit risk, and the satisfaction degree of respondents to implementation effect was also not high. Therefore, we provided some specific countermeasures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founded in our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including to perfect agricultural biotechnology value chain,enlarge channels for agricultural biotechnology value chain finance, and comprehensively coordinate development of financial policy and value chain.

KeywordsValue chain finance; Agricultural biotechnology; Industrialization; Cognition degree; Restrictive factors

生物产业是全球发展最快、最具前景的高新技术产业之一,是农业科技革命的“推进器”和先导产业,已被美国、欧盟、日本、加拿大等多数发达国家列为未来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也被我国列为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国务院2012年12月的《生物产业发展规划》强调要加强生物资源的开发应用,着力构建生物产业体系,并明确提出到2020年,把生物产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发展目标。

农业生物技术是生物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生物农药、生物质能源、农业良种、动物疫苗与药物、农业生物制品等。在发达国家,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化程度很高,已推广应用的成果较多,并处于高速发展的态势,农业生物科技研究呈现出高集成化和大规模的特点,比如农作物细胞工程育种、动物克隆工程等,都必须依靠多单位多企业协同合作研究推广应用。因此,农业生物技术是一个具有高难度、高资金需求、亟需产学研长期稳定合作的产业,也是知识创新、技术创新、成果转化、规模化生产等各个环节的整合。

我国农业生物技术起步较晚,企业自身力量薄弱,创新实力有限,融资较为困难,而且缺乏有效的融资模式。而价值链融资是农业生物技术产业规模化和产业化的表现,农业生物技术价值链融资基于价值链内部的业务关系,将金融服务与产业价值链对接,是价值链主体间合作与竞争关系的新型融资模式,包括在市场交易等关系中价值链内部的各主体之间以及价值链节点与外部金融机构之间的资金流动。农业生物技术价值链融资具有独特的优势,参与者之间的密切利益关系可以减小融资的风险性,能够更充分地利用社会资金,拓宽融资渠道,加快农业生物技术产业整体转型升级,对我国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20世纪80年代以来,价值链、知识价值链的思想得到较快发展,正日益受到全球性的关注。Porter[1]在《竞争优势》中提出了价值链思想。Kogut[2]用价值增值链分析了国际战略优势;Shank和Govindarajan[3]以价值链分析法为基础分析企业如何在战略成本管理中找到确定的战略方向和依据。赵磊[4]将农业价值链中的相关利益主体作为一个整体,搭建了价值链外部融资和价值链内部融资的二元农村金融框架,试图来解决农业融资难的问题。杨丽清[5]通过调查滁州市水稻种植区,发现该地区水稻价值链融资处于初级阶段,价值链发育缓慢,金融机构的参与度较低。开展水稻价值链融资行为有利于该区资金融通流转,减小资金缺口,推动水稻加工企业发展和农民生产。张庆亮[6]认为价值链融资具有外源融资与内源融资、正式金融与非正式金融、现金交易与信用交易、商业信用与银行信用相结合的优势。丁宁等[7]构建了“农资企业+农户+合作社+龙头企业+农产品销售部门+金融机构”创新价值链融资模型。周雨淑[8]基于Probit模型对生?i价值链融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风险态度和养殖规模对农户参与生猪价值链融资具有显著作用,农户对与企业合作的满意度指标影响方向为正,融资成本呈负影响作用。董?等[9]探索了参与不同形式价值链融资对农户生产经营的影响效果,认为农户参与价值链融资有助于增加农户的农业收入,增强农户的相关生产服务力度。

综上所述,价值链融资领域已有部分研究成果,但大多围绕价值链融资模式构建与比较研究,缺少企业对价值链融资的认知层面的实证分析。因此,本文通过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从微观层面研究考察我国农业生物技术价值链融资的认知情况、融资方式、制约因素和实施效果等情况,为农业生物技术价值链融资制度与政策体系构建提供依据。

1调查方法和样本基本情况

1.1调查问卷设计

调查问卷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受访者及其单位的特征数据,包括受访者性别、学历、受访单位性质等;二是反映受访者对农业生物技术价值链融资的认知情况等相关内容。

1.2数据来源

2015年6―7月以农业生物技术价值链上中下游相关参与单位为调查对象,借助于微信、问卷星等互联网平台进行问卷调查,并在山东省、北京等地市进行农业生物技术价值链融资实地调查与访谈,获得第一手资料。其中,共发放问卷200份,收回187份,有效问卷168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84%。调查对象分布于北京、上海、山东、江苏、山西、浙江、河北、内蒙古、天津、辽宁、贵州、广东等省(自治区、直辖市)。

1.3样本特征

从受访者身份及其所在单位的基本特征看(表1),受访者以男性为主,占64.29%。学历为大中专和本科的占总数的54.17%,说明受访者能够很好地理解调查问卷中的问题。受访者所在单位以农业生物技术企业为主,占比56.55%;其次为银行等金融机构,占比20.24%,受访者所在单位分别位于农业生物技术价值链的上中下游。

2调查结果与分析

我国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处于起步阶段,资金保障是农业生物技术企业发展的关键,而农业生物技术价值链融资是解决农业生物技术企业融资难的新路径。目前,大部分农业生物技术价值链各主体已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到价值链融资的环节中,因此,问卷调查对象选取农业生物技术价值链主体机构和价值链外资金支持机构等,问卷调查的内容设计包括农业生物技术价值链融资认知情况、价值链融资情况、融资制约因素和实施效果等四个部分。

2.1农业生物技术价值链融资认知情况

分析目前农业生物技术价值链融资的认知情况,有利于准确把握农业生物技术价值链的普及程度和传播渠道,更好地发挥农业生物技术价值链融资的协同效应。

2.1.1农业生物技术价值链融资认知度分析表2显示,对农业生物技术价值链融资很熟悉的只有5.95%,熟悉的占比14.29%,听说过的占比59.52%,20.24%的受访者表示没听说过,说明我国农业生物技术价值链融资的认知度较低。主要原因在于,农业生物技术价值链融资是一种新型的融资方式,实践时间较短,专业性强,不易于理解;我国农业生物技术价值链融资宣传力度不够;农业生物技术企业采用价值链融资比率比较低等。

2.1.2农业生物技术价值链融资传播渠道由表3可以看出,受访者了解农业生物技术价值链融资的主要渠道是互联网、新闻媒体和与高校合作,占比分别为63.10%、40.48%、32.14%。农业生物技术价值链融资涉及主体类型较多,单靠企业自身力量获取的信息较少,需要政府机关、银行等金融机构加大宣传力度。调查结果说明互联

网和新闻媒体发挥了相应的宣传作用,但报纸杂志、金融机构和企业本身也应该增强农业生物技术价值链融资传播力度和意识。

2.2农业生物技术价值链融资情况

持续和足量的资金是农业生物技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保障。农业生物技术企业多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投资回报期较长,风险较高,因而单个企业融资较为困难。了解生物技术价值链融资的优势和方式有助于势单力薄的企业之间根据业务和利益联结成一个集体,形成完整产业链,进而疏通企业间资金流动,解决融资难的问题。

2.2.1农业生物技术企业自身融资情况图1表明,86.90%的受访者认为农业生物技术企业存在融资困难,仅有13.10%的受访者认为不存在融资困难。现阶段农业生物技术企业不仅从事研发工作,还要探索开拓市场,亟需大量资金维持企业正常运作,保障农业生物技术企业更好更快发展。

2.2.2农业生物技术价值链融资的优势农业生物技术价值链融资基于价值链内部的业务关系,将金融服务与产业价值链对接,是价值链主体间合作与竞争关系的新型融资模式,实现在市场交易等关系中价值链内部各主体之间以及价值链节点与外部金融机构之间的资金流动。农业生物技术产业的迅猛发展催生了农业生物技术价值链的形成。农业生物技术价值链直接面对终端市场,以终端市场的需求为起点,并将需求信息进行逆向传递,直至各个小微农业生物技术企业。因此农业生物技术价值链融资的优势体现于价值链参与者之间存在互利互荣、利益一体化的关系(占67.86%),提高融资效率(占54.76%),降低交易成本(占46.43%)和减少信息不对称(占45.24%),有效弥补抵押品融资缺失(占36.90%),降低融资风险(占30.95%),增大贷款额度(占17.86%)等(表4)。

2.2.3农业生物技术价值链融资方式调查结果(表5)显示,金融机构贷款是农业生物技术价值链融资的重要方式,占比83.33%;采用价值链内部融资占比50%,说明价值链内部融资的方式已渐渐融入农业生物技术企业;采用风险投资、股权融资、企业债券融资方式的占比分别为45.24%、42.86%和22.62%;非金融机构贷款包括民间借贷的融资方式占比30.95%;采用商业信用筹资的占比29.76%。调查问卷中“您认为农业生物技术价值链融资方式主要有哪些?”答案选项设置为多选,从调查结果各选项的占比可以看出大多数农业生物技术企业采用多种价值链融资相结合的方式。

2.3农业生物技术价值链融资制约情况

调查价值链融资目前存在的问题和风险,能够反应农业生物技术企业的真实状况,有助于政府等相关部门制定更适宜的价值链融资相关政策和配套设施,有利于金融机构和监管部门设计更恰当的价值链融资产品和风险机制,便于农业生物技术价值链内部各主体为规避风险自主创新更好的价值链融资模式,推动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发展。

2.3.1农业生物技术价值链融资存在的问题表6?f明,认为目前农业生物技术价值链融资普及度不够的占73.81%,这与前文所述农业生物技术价值链融资认知度的调查结果一致;认为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的占63.10%;政策性扶持力度有待提高的占61.90%;农业生物技术价值链融资体系尚不完善的占57.14%;认为农业生物技术价值链融资周期较长、研发阶段资金投入量大的受访者占48.81%;缺乏农业生物技术价值链融资专业人才的占35.71%;认为农业生物技术价值链融资较其他产业价值链融资风险高的占30.95%;风险投资机制有待完善的占29.76%。

2.3.2农业生物技术价值链融资面临的主要风险在调查农业生物技术价值链融资面临的主要风险中占比最高的是信用风险(70.24%),其次是经营风险(69.05%),再次是法律风险(47.62%),交易风险、关联风险和合同风险分别占比39.29%、35.71%和20.24%(表7)。

2.4目前我国农业生物技术价值链融资的实施效果

由图2可知,认为农业生物技术价值链融资实施效果好的受访者占5.95%,82.14%的受访者认为实施效果一般,11.90%的受访者认为实施效果差。说明目前我国农业生物技术价值链融资的实施效果认可度总体一般,仍需进一步优化农业生物技术价值链融资环境,完善信用机制与诚信制度建设。

3结论与政策建议

3.1基本判断

农业生物技术价值链融资是一项重要的融资制度创新。综合168份农业生物技术价值链融资调查问卷与深度访谈结果,主要结论如下:

(1)农业生物技术价值链融资的认知度较低。受访者了解农业生物技术价值链融资的主要渠道是互联网、新闻媒体和与高校合作等,应该增强报纸杂志和金融机构、企业本身的农业生物技术价值链融资传播力度。

(2)八成以上的受访者认为农业生物技术企业存在融资困难。农业生物技术价值链融资的优势主要有价值链参与者之间利益一体化、提高融资效率、降低交易成本和信息不对称、有效弥补抵押品缺失、降低融资风险等。

(3)金融机构贷款是农业生物技术价值链融资的重要方式,有一半的农业生物技术企业采用价值链内部融资方式。大多数农业生物技术企业采用多种价值链融资相结合的方式,而不是单纯的使用一种价值链融资方式。

(4)目前农业生物技术价值链融资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普及度不够、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政策性扶持力度不够、价值链融资体系不完善等。农业生物技术价值链融资面临的风险占比最高的是信用风险,其次是经营风险。

(5)从实施绩效看,农业生物技术价值链融资实施效果满意度一般。

3.2政策建议

3.2.1完善农业生物技术价值链条农业生物技术价值链核心企业应发挥示范带头作用,不断加强核心企业自身力量,加大创新力度,积极引导生物技术中小企业使用新工艺、新技术,对产品进行深加工和精加工,增加产品附加值,拓宽市场占有率,进一步完善农业生物技术价值链各参与者的利益分配,增强彼此间的联结程度。加强农业生物技术价值链融资宣传教育,规范农业生物技术价值链融资制度与立法,提高农业生物技术价值链融资认知度与赞同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