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能力提升范文

时间:2023-11-14 17:57: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学能力提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教学能力提升

篇1

关键词:教学质量;评价主体;教学督导;优质优酬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5-0013-03

一、引言

教学质量关系到学院的生存和发展。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我院近年来采取了一系列的有效措施:一是加强教学督导,形成了领导查课和专家查课制度,每学期所有授课教师都要接受查课督导;二是加强新教师的认证,形成了教师岗前培训和验收制度,对教师上岗资格提出强制性的严格要求,而且已经具有上岗资格的教师讲授一门新课前还要进行试讲把关;三是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形成了青年教学骨干培养制度,强化对他们的检查和指导。同时,学院还坚持每年进行优质授课评比。这些活动关系到每一位教师,促使教师更加重视教学,显著提高了教学质量。

当然,教学质量的提升是没有止境的,一些教师的教学能力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在近年整体教学水平有了质的提高的前提下,要想再上升一个台阶,就需要进一步挖掘每一位教师的教学潜能,进行更具体的指导和贴切的评价。从这个角度上讲,目前的授课质量评估模式还存在很多有待细化的问题:一是评价结果具有一定的偶然性;二是指导方式相对单一;三是教学质量的奖惩区分度不够。针对这些情况,下面就从评估结果的全面性、指导教学的多元性、优质优酬的导向性等方面入手,探讨提升教学能力的途径。

二、改革评价主体 动态重点督导

当前授课质量评估的主体是领导、专家和学生,他们在总成绩中所占的比例为1:3:6。这种模式是相对客观的:学生自始至终的课堂学习,对授课质量感受最直接,理应占有最大的权重;专家对每位教师至少听课4人次,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而且院专家具有较丰富的教学经验,评估结果有一定的权威性,因此所占比例较大;而领导需要听查每位教师的授课,具体到某一教师个体未必次数很多,因此所占比重较小。

但在实际操作中,质量评价也存在一定的偶然性。假如专家4人听同一次课,那这次课的质量好坏就会直接影响到评价成绩,而这次课准备的充分性和教师当时的状态是有一定偶然性的,这样确定成绩未免有失偏颇。既然这些样本存在一定的偶然性和不确定性,那么就可以弱化专家的评价,而将其主要职责回归到督导上。

1.专家动态督导。让我们对督导的初衷进行重新认识和思考。所谓“督”,是督促课堂的教和学,目的在于规范授课秩序,解决的是学生的积极性和教师的责任心问题;所谓“导”,是对授课进行指导,目的在于提升授课水平,解决的是教师教学能力的问题。可见“督导”的初衷是为了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再让我们分析学院的教学现状,是不是有必要对所有教师进行“督”和“导”。教学责任心和教学能力体现在授课效果上。一大批教学水平过硬的教师,其个人责任心和荣誉感本身就会督促自己研究教学,不断提高。比如连续三年教学质量评估为全“优”或连续五年优良率100%且优秀率60%以上的教师就可以归为此类,不妨将他们称为高水平教师。高水平教师对课堂秩序和讲授内容有独特的驾驭能力,对他们是否进行“督”和“导”,其效果未必有明显不同,因此不必再将他们列入被督导的范围。当然,这种“免检”的高水平教师队伍是动态变化的。如果有的教师在教学研究中遇到瓶颈问题,需要专家帮助,提出申请后,可以列入被督导对象;或者在逐年的质量评价中,不满足高水平教师标准的,就必须列入被督导对象。这样院专家就可以将时间和精力用于需要帮助的教师,这种有针对性的重点指导对提高整体教学能力效果会更好。

专家的主要职责在于督导,评价成为其附加的任务。由于随机听课导致评价有一定的偶然性,那就弱化专家的评价,具体说就是将这部分评价权重由30%降为20%或更低,释放出来的那10%回归给学生。而对于“免检”的高水平教师,则将专家所占30%的评价权重全部回归给学生。

2.学生全程评价。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教的质量由学的效果直接反映出来。学生对授课质量感受最直接、最全面,他们的评价也最容易做到真实客观。然而,学生评价如果组织不当,也会出现盲目性、随意性甚至导向性,从而影响评价结果的客观性。比如对每位授课教师只进行一次性的打分评价,就可能由于结课时间过久部分学生对教师印象已淡漠,或者课程没结束学生还没有对教师形成完整的印象,很容易陷入上述误区。再加上评价细节不能及时完整地反馈给教师,对改进教学也没有多大帮助。因此学生的评价不应是一次性的,而应贯穿于全课程。在评价过程中需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实时性,二是公正性。

实时性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学生的感受实时客观反映出来,做到真实有效;二是学生的评价和意见实时反馈给被评教师,做到及时修正。这就需要建立一个网上评价平台,公开评价的指标和原则,根据课程安排,给学生开放评价权限。每天课程结束后,学生根据自己的收获和感受对当天的任课教师作出评价。而教师也能实时上网查询学生对自己的整体评价和主要的问题所在,以便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和改进。

公正性的解决需要对学生进行正义感教育、全程数据统计以及对数据的技术处理。所谓技术处理,就是为了消除个别学生情绪化或随意性的影响,在每天的统计数据中,剔除离散性过大的个别数据,再求均值。这一过程很容易通过编程实现,其结果能够反映客观情况。对课程全过程的评价进行综合,就能对授课教师作出公正的评价。

三、利用网络平台 及时多元指导

不论是哪种形式的教学督导和评价,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提高授课质量。

我们都有这样的授课体会:如果一节课下来,对授课中的情况进行及时交流,就会认识深刻,调整和修正也会更及时、更有效;而如果等学期结束再回顾三个月前某一天课堂表现有哪些优劣,恐怕就难以记起,只能有个大致印象,要改进就不会太具体了。因此,为了提升教师授课能力,应该及时有效地进行交流。不论领导还是专家,听课后的反馈最好及时到位,以保证指导效果的时效性。

由于时间和空间的局限,往往不能保证督查指导及时面对面交流,那么网络就是很好的载体。相互之间的交流通过校园网上的飞秋、邮件都可以进行。但为了评价和交流的严肃性,同时学院掌握客观完整的资料,可以建立网上专用的交流平台,供大家充分讨论交流。为了保护教师的自尊和上进心,平台为每位教师设置一定权限。想象一下,授课教师当天就能上网查到自己的评价结果,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同时也能实时看到学生的感受和评价,在下一次上课时就会整改。这样及时有效的交流一定会提升教学能力,惠及广大学生。

通过督查指导,问题提出来了,但究竟怎么整改效果最好,各人有着不同的理解,从根本上提升教学水平还需要一定的反复周期。所谓百闻不如一见。原则性指导交流固然能提升教学能力,临场教学观摩的作用会更加明显。在校园网上,就有近年来教学评比获奖者的授课视频,这种观摩学习启发和带动了很多人。这种教学视频的学习方式在网络发达的今天既方便快捷,又作用明显,那么学院能不能为大家提供更多的视频资料呢?

事实上,学院有很多优质课、精品课。将这些课程的资料和教学视频放到校园网上,对全院的课程建设和教学能力提高的作用将是巨大的。此外,我院还有很多教学名师。年轻教师都想学到他们的精髓,做出像他们一样的贡献。但是往往缺乏对他们的了解,总感到可望而不可即。如果把他们的教学视频放到网上,年轻教师亲耳聆听他们的教诲,感受他们授课的深厚知识底蕴和人格魅力,其效果会远远胜过听几次报告、做几次交流。这种感染力的影响是深远的,对教学能力的提升是全方位的。

总之,要提升教学能力,需要多元性的指导。既需要及时的交流指导,更需要观摩学习。网络交流平台的开发和教学名师授课视频资源的丰富将提供有力的支撑。

四、优质优酬导向 挖掘教学潜能

教学质量的优劣反映了教师付出劳动的多少,授课质量好是因为比别人花了更多心血、流了更多汗水。因此,优质优酬实质上体现的是按劳分配,是对辛勤劳动的认可。

目前的教学酬金是按授课学时这一单一指标发放的,这说明劳动的“量”是被认可和重视的。而对于同样的“量”,在备课上下的功夫不一样,“质”会有很大区别。表现在授课质量评估上,就有“优、良、中、差”的区别。在不区分“质”的情况下,教师出于责任心也会对自己严格要求,争取最好的教学效果,但在心理上有时会感觉被“批处理”了。“质”的区分体现了对每一位教师的关注、认可和重视。我国古人曾说过“士为知己者死”,受到重视会激发出更大的潜能,这种效果是仅仅靠“责任心”所无法企及的。可见,优质优酬不是经济驱动,而是对劳动的尊重,起到一种导向作用。如果大多数教师的潜能都被激发出来,学院的整体授课质量就会发生质的变化。

实现优质优酬的关键在于区分“质”中所包含的劳动。由于质量为“差”的教师不具备上讲台的资格,排除在考虑之外。为了具有可比性,我们假设教师的能力水平相当,对课程的熟悉程度相似。为了达到授课“中等”的水平,必须将一次课要求的内容完全吃透并讲得出来,假如用时为6小时。而要达到“良好”的水平,还要查阅并引用相关的前沿知识,而且对教学内容进行创造性重组,体现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这至少需要2个小时。再想冲刺“优秀”,就需要研究教学方法、认知规律,从趣味性、吸引力、感染力上下功夫,又需要至少2个小时的时间。这样,从劳动量上,优、良、中的比例大约为10:8:6,即5:4:3。事实上,对于教学内容较熟悉的教师,在内容整合重组和教学方法研究上所花的时间会更长,因此,这个比例还应增大。

五、结语

教学能力的提升是一项综合工程。首先,要对教师有一个准确客观的评价,这是评价主体改革的初衷。其次,要挖掘教师的教学潜能,为此我们研究了优质优酬的必要性和实现方法。第三,要给勤奋努力的教师以方法指导,这是网络交流平台的建设和观摩名师授课的目的。当然,教学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不断的探索、实践和改进的过程,正因为如此,教学改革才需要不断地探索和深入地开展。

参考文献:

[1]张林英.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形成机理、有效教学评价及质量管理体系研究[D].南京:南京理工大学博士论文,2008.

[2]王新庆,金红晓.以人为本提升高校青年教师职业能力的途径[J].教育教学论坛,2013,(20).

[3]刘跃华,陈广玲.关于我国高校教学资源整合与优化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2,(34).

篇2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师教学;能力提升

1教师应当认真研究教材、多参加教学培训

教材是教学最基本的依据,教师所有的教学活动都离不开教材展开。教材也是作为连接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重要桥梁。当今教学都提倡多姿多彩的教学方法、方式,但前提是必须要基于教材和课程标准要求的基础上。有些教师采取了趣味的教学方法,却将教材中的内容给忽略了,学生学习变得轻松、兴趣浓厚,但是却没有学习到应该要掌握的知识内容,这不是本末倒置吗?熟悉教材内容是教师最基本的责任,并且还应该掌握小学数学所有知识之间的联系。教师应当依据教材知识,制定恰当的教学方法,在把握好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运用相宜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有趣的课堂上快乐学习、学到知识。

2教师应当关注学生思维情感

因为学生的性格差异,在学习数学时的表现就会有不一样的表现。这时就要教师多加关注学生的不同情况,例如:有的学生善于严密地思考数学问题,可能在某个数学知识点上,把每一个点都想到,这种思维方式的优点就是不会将重要的信息给漏掉,但却花费比较长的时间,教师就要教会该学生怎样去筛选数学知识中的重要信息,把不重要的部分给忽略,节省学习的时间。而有的学生善用于跳跃式思维,这种思维方式的优点是速度快、对知识的接受能力强,但容易因为马虎导致犯错,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养成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关注学生的心理情感发展,这样有利于掌握学生的兴趣所在,把学生喜欢的事物与小学数学教学相互融合,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这样的教学方法比单纯地讲解教材知识更有效率。

3教师应当灵活使用适当的教学方法

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还做不到总结出具体的学习方法,而相对来说,教师的教学方法可以决定学生的学习模式,适当的教学方法,可以带来更好的教学效果。而所谓合适的教学方法,其真正的含义是在于合适教师所教的学生的教学方法,这一种学习方法对这个班级适合可能对于另一个班级就不一定适合,此时教师要做的就是要让教学方法尽可能的让大多数的学生都能适应,而对于情况比较特殊的学生,教师要多花一些时间和精力在他们身上,帮助他们适应学习环境或者是专门针性对这些学生制定适应于他们的教学方法、方式。对于教师而言,每个学生都是平等的,教师不可以因为自己的教学方法上的问题而使得某些学生学习方面的困难。教师应该是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小学数学教学方法应当符合素质教育要求。

4教师应当做好课外的工作

要想让学生在数学方面的学习取得好的效果,单纯地依靠教师课堂上的教学是完全不够的。教师在教学之前就应做好准备工作。教师应当在课外研究好教材中的内容,明确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预测哪些知识是学生难以理解的,应采用怎样的教学方式学生更容易理解,并认真写好教案设计。在上课的时候会用到哪些教具,教师也应当在课前准备好。而在讲完一堂课之后,教师应当认真批改学生的作业,及时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分析学生在学习中遇到了哪些问题,并且及时与学生交流,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帮助学生解决这些问题。教师在课外做好这些工作就会减轻自己和学生在上课时的负担,学生们学习的时候也会很轻松。从这一点来看,教师的课外工作的重要性绝不亚于课上的工作。

5教师应当积极参与教育科研

篇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有着三十余年的快速发展,对各种专业化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特别是近几年,在“万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理念指导下,在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发展背景下,熟悉国情又熟稔外语的人才有着巨大的缺口。高校英语教学应该顺时而变,结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教学方法,教育目的都应该做到有的放矢。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作为引领未来构建社会人才的领路人,其自身的基本素养,教学的能力,甚至是对问题的正确价值观都有提升的必要性。一方面,社会的发展让使得人们基本的文化素养有了提升,而从另一个角度看,人才竞争激烈、竞聘上岗、高标准高要求的对外交流任务,也使得社会对当代大学生的英语能力有很高的期待。从外语补习班非常火爆的社会现象就可以看出,具有较高水平的英语教育人才有比较大的缺口。这种现状,表明了方方面面各行各业对外语专才的要求是比较高的。高等院校是实施教育教学策略的主战场。高校四年,也是学生在外语方面付诸学习努力的重要时期,学生在教学资源投入,时间精力投入等方面不遗余力,不但要应付在校的期中期末平时的考试,还要准备社会上、学校里的各种证书资格的考试。和刚入学对高校学习宽松的认识相对比,高校学生往往对相对沉重的课业不能正确理解,也很难有非常主动的学习意愿,更不要提对英语产生主动的学习兴趣了。在这个背景下,高校教师的英语教学能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近些年以来,高校内外针对加强教师教学能力,切实提升英语教学效率的呼声日渐强烈。而高校本身,对这个问题也是非常重视,从教学管理的层面,提升投入,严把教师入职资格关。从教学内控的角度,各教学小组顶着压力请进来走出去,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不断培养教师,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也斥巨资,引进了外脑,将社会上的教学培训资源引入,投入资金,引进项目,提升教学的软硬件。从这个角度讲,近些年,在教学教法的投入上是空前的。著名教育专家刘晓光曾经指出:“外部环境的营造,只是对外语教学现状的客观因素的改变,而只有把外语主体——身处教学一线的教师的教学整合起来,这样才可以完成迅速提升教学质量的目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提升一线教师的教学水平,才是破题的关键之处。与专业教师不同,公共英语教师不但担负着繁重的日常教学任务,而且还有不被重视,课时安排过少等问题存在。当然,专业英语教师的环境相对会好一些。有压力就有动力,在责任心和进取心的指引下,在培养学生成为人才的压力下,高校教师更应努力奋斗。从教学指标衡量的角度,外语教学评估的标准,更依赖于同行的评估、同学的考试成绩。提升学生的四六级通过率,提升考研成功人员占比,无疑是教师教学质量的硬性指标,这个指标虽然不尽客观,但是对于评估教学教学能力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高校教学管理部门应该采用切实有效的方法,兼顾教学成绩与教学特色,真正促进教师的角色转变,从应试教学的技术的提供者,向学习兴趣的启发者、学习方法的引导者、学习习惯的监督者转变。这也是当代英语教师自身发展的迫切要求,也是全社会对教师教学能提升的期待。衡量教师教学能力专业素质框架有四个衡量维度:(1)学科教学能力;(2)教师职业道德与职业观;(3)正确的教学观;(4)学习与发展观。而在四个能力中,教学能力无疑是四大能力中排在第一位的,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无论从理论还是实际应用中,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研究,从来都是一个特别重要的话题。在教育主导部门的指导下,各高校教学辅导单位要拿出符合实际的举措,协助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有意识地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成就高素养、高敬业精神的称职外语教学人士。

2对教师教学方法与语言艺术提升的探讨

(1)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是教师的必修课。

随着社会时代的进步,课堂的主体:学生,对于新知识的获取渠道越来越多,客观事实反过来要求授课教师在教学方法上不断推陈出新,应用灵活的教学模式。教法与学法是教学方法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来调整重设教学模板是好教师。兼顾教材的特点,也能与教师个人的教学艺术相契合。在外语课堂中,教学活动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课文、情景演练、语法、分组研讨等不同课程设计类型。在教案的规划设计时,教师应把握大方向,灵活运用要领,结合不同的教材内容、不同的学生知识储备、年龄跨度等等因素来组织相对良好的教学法,做到运用得当、方法多样。同时,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和组织与教学内容相契合的活动、游戏、竞赛等,从而在教与学双向活动中,教师与学生双方都在积极主动的配合状态,使学生获得学习的主动权,整体提升学习效率。教师还可以结合同学课后问卷的反馈,结合实际适时进行教学思考,调整自己的授课方式和方法。

(2)如何把教师授课进度达成与解决学生问题结合起来,是教师新时代授课能力的体现。

这从某种角度针对教师深刻体悟教学目标、熟稔学生心理、运用教育学规律。在以学生为中心的前提下,结合教师的应变能力,针对课堂活动中可能出现的教学问题提前预估,作出预案,从而完成教学目标。另外,教师还应打造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可以创新、完善授课内容,也可以调动学习氛围,营造特定的学习环境。在构架教学活动中,传递自己的教学理念;同时应注意,投情入境,以真情实感带动学生。教师也应该具有预判能力和问题的发现力,可以相对快速地把握学生在课堂上的各种反馈,合理作出教学活动的调整。

(3)打磨教师语言艺术。

前人有名言:“善教者,必善言也”。高效掌握语言文字技巧,在某种意义上代表着学校教师的授课功力。从某种意义上说,行之有效的执教艺术源自教师与学生相互的信赖,英语教师应长于设计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以学生为主体,积极鼓励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从而让学生学有所获,并得到肯定。大学英语课堂应该把语言交际作为教学主线,教师可以尽量多安排学生听说的活动,对学生的主动参与的活动使用有激励色彩的语言和鼓励的态度来让其开口,在遇到学生表现不尽如人意时,能够以讨论式的口吻探讨问题,从而针对学生的答复适时地予以恰当的鼓励,让学生感觉到自己的进步被老师看见。幽默是教师教学素养的表达,是课堂的剂,教师可以结合授课内容,适时运用诙谐幽默的语言活跃课堂气氛,也是英语教师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结合不同的授课内容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可以使用英语文化中的俚语、警句、诗歌等更能让学生产生兴趣。好的授课教师,应该积极主动地改进课程,提升教学能力,创造新的教学模式,真正还课堂主动权于学生。如果学生表达错了,也应该针对回答中的错误耐心地纠正与探讨。在教学实践中,有一种方法叫做:错误分析法。

3教师人格魅力与授课必备素质

(1)人格魅力作为教师重要的必备素质,对于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至关重要。

从教师的言谈举止、语音语调、肢体语言、仪表着装等方面,自然散发出教师的高尚的人格魅力。在日常授课中,大多数都是平静过度的课堂,教学相长,其乐融融。但是,随着新时代学生的特质变化,教师也可能遇到一些特殊的同学。有的同学愿意接话,有的同学往往以挑战教师的权威为乐趣。遇到这种情况,教师如果被学生激怒影响授课质量,就无法表现出教师的授课能力了。教师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措施:利用同学的压力,可以突然停止授课,故意营造一个肃静的授课时间,然后不守纪律的同学就凸显出来了。也可以信步走到扰乱课堂秩序的同学面前,轻轻敲一下桌子,引起同学的重视,既保全了同学的面子,又维持了课堂秩序,提升了教师的威信。

(2)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凸显教师授课能力。

在当代教学理念中,高校课堂的中心应该是学生而不是教师。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如果只是把讲授课程基本内容作为授课主题的话,备一次课可以讲一辈子,以教师为中心的授课对于教师的授课能力要求不高。而以学生为中心的授课模式,对教师要求比较高,既要结合当代学生的特点,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又要把授课任务很好地完成,提升学生的考试成绩。

4结语

篇4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幼儿;教师;模拟教学

模拟教学是指在仿真的幼儿园教学活动情景中,教师指导学生模拟幼儿教师、幼儿、活动评价者,完成一次完整的教学活动,以培养学生教学实践能力的一种综合活动[1]。它是检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将专业知识应用于教学实践的重要途径,是其具备从教资格的前提基础。现阶段,针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模拟教学状况,本研究以广东省最具代表的学前教育师资培训中心———江门幼师学校为例,选取2017级4个学前教育专业班共213名学生为研究对象,模拟教学的内容来自《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指导》中的“观察认识型活动”[2],以班级为单位自由分组(每组不低于10人)进行“认识动物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的模拟教学。

1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模拟教学现状

从学生第一次上交的教学活动设计以及模拟教学效果来看,学生模拟教学普遍存在以下问题:1.1教学活动设计质量不高。活动设计是模拟教学的前提和基础,对于刚刚接触模拟教学的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设计一份完整且高质量的活动设计,挑战性很大。活动设计涉及活动目标、活动重难点,活动过程中的导入、基本部分和结束部分,以及教师的引导语和提问、教学方法、各环节的衔接等,学生的活动设计普遍存在活动目标笼统、重难点不突出、年龄班模糊、活动环节衔接不够紧密,教师引导语以及提问缺乏针对性和逻辑性等问题。1.2对幼儿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把握不准。1.2.1对幼儿学习特点了解不足。《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强调“幼儿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应引导幼儿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进行科学学习”。幼儿对动物的认识和观察离不开感官的直接感知,学生在实际模拟教学中,只是让“幼儿”远远观看动物的外形特征,缺少了近距离观看和接触动物的环节,“幼儿”认识的“小兔子的身体是毛茸茸的”,是“老师”告诉他们的,而不是他们自己感知到的。1.2.2没能真正做到以“幼儿为本”。《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强调“以幼儿为主体,充分调动和发挥幼儿的主动性”,在模拟教学中,学生通过语气语调的变换让自己变得更像老师,他们已经从形式上完成了由“学生”到“老师”的转变。但教师身份更重要的在于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的转变,真正以“幼儿为本”应该是在教学活动中尊重幼儿的认知特点和学习方式,给幼儿充分的探索发现和表达交流的时间,明确教师在活动中不是幼儿行动的指挥者和知识的灌输者,而是幼儿学习的支持者、观察者、引导者和协助者[3]。在认识动物的模拟教学中,“老师”急于教给“幼儿”关于动物外形特征的知识,没有让“幼儿”通过自己的学习方式———看一看、摸一摸,自由观察动物。1.3缺少必要的教学研究和反思。模拟教学不是一个单纯的教学活动,它是学、教、研相结合的综合活动,它有教学前的教材研究、活动设计、教具准备,也有教学活动的组织和实施,还应包括教学评价以及教学反思,而不仅仅体现在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中。显然,学生模拟教学中学、教、研是分离的,学生几乎没有研究教材的习惯,对教学环节的设计思考偏少,缺少必要的教学反思。

2影响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模拟教学效果的因素分析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模拟教学出现的一些常见问题,原因大致有以下几方面:2.1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缺少教学实践经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模拟教学前已经有“三学”基础,也正在进行教法课程的学习,积累了一定的专业知识。但专业知识不等于教学实践,模拟教学需要将专业知识转化为教学实践。模拟教学是语言表达、教材理解与运用、活动设计,组织与评价等综合能力的集中体现[4],对于刚刚接触教学实践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来说,难度系数高。2.2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幼儿的了解不够深入。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通过“三学”以及部分教法课程的学习,对幼儿有了一定的专业认知,他们有过一至两次进园见习的经历,与幼儿有过短暂的接触,观摩过幼儿在教育环境里的真实表现。但因时间短暂,对幼儿的认知特点和学习特点了解有限。2.3模拟教学的对象与真实幼儿不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模拟教学的对象是同班同学,与真实的幼儿相比,在思维、认知、语言表达及行为方式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学生扮演幼儿需要进行身份的转换,由于学生缺少对幼儿的深入了解,扮演的幼儿没能很好地抓住这个年龄段的幼儿应该表现出的认知特点,无形中影响了模拟教学的效果。

3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模拟教学能力提升的策略

篇5

高三地理二轮复习的时间紧、任务重,学生经过一轮复习掌握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和方法,但要将这些知识和方法形成系统,还需要经过二轮的专题复习。专题可以是知识专题,也可以是方法专题。本节课定位为方法专题,在教学过程中会让学生复习很多知识点,力求实现学生地理能力的提升。

二、教学目标

能够用简洁的文字语言、图形语言或其它表达方式描述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特征、地理事物的分布和发展变化;能够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通过比较、判断、分析,阐释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通过对高考试题、模拟试题等的探讨,提炼出解题思路,用以指导后期复习。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描述类和阐释类综合题的应答策略。

难点:描述类和阐释类综合题解题思路的提炼和应用。

四、教学过程

导入:同学们,高考是一场选拔性考试,是为国家选拔综合性人才的考试。选拔的人才需具备什么样的能力?请看高考对地理学科的要求。

展示:高考文综地理“考核目标要求”:①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②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③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④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

讲述:这4种能力是层层递进的,今天重点探讨第3个能力。高考怎样来考核这个能力?先来看一道高考题。

高考回眸:展示2013年重庆卷第13(1)题。

教师:该题提供文字材料和图形材料,提出两个问题。第一问“指出地表组成物质和地形起伏特点”是对“描述地理事物”能力的考查;第二问“分析其对地下水量的影响”是对“阐释地理原理、规律”能力的考查。

过渡:面对两种能力的考核,该如何应对?这就是大家今天要解决的问题。首先,来看“描述地理事物”能力类综合题的应答。

“描述类综合题”的应答策略

1.剖析能力要求

“描述类综合题”考核要求:能用简洁的文字语言、图形语言或其它表达方式描述地理事物的特征、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分布和发展变化。

过渡:怎样才能准确运用语言描述地理事物?请大家在试题中探寻解题思路!

2.试题探寻

例1:(2009年上海南汇区高三上期末试卷第46题)根据图1简要描述巴厘岛的自然地理特征。

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完成解题过程:①问的是什么?(自然地理特征)②自然地理特征从哪些角度作答?(位置、地形、气候、水文、土壤、生物、资源)③巴厘岛的自然地理特征是什么?(结合图中信息进行分析)④按要求写出答案。(纬度低;多山的岛屿,中部高,四周低;热带雨林气候;河流短急;热带雨林;水能、地热资源丰富)

教师:请同学们归纳刚才得出答案的解题过程。

3.解读提升

学生归纳,教师总结:这道题的解题思路有3个环节:①获取图文信息;②调用已学知识并和图文信息建立一一对应关系;③按要求答题,回答出是什么。

过渡:归纳出解题思路,再进行演练巩固。

4.试题演练

问题:(2013年四川卷第14题)根据图2简述甲国的地理位置。

活动:学生讨论作答,说出解题的思路过程。并让学生进行点评,归纳解题思路。

教师小结:刚才两道题给了大家一些启示:①“描述类”综合题的解答思路;②总结类型题的答题框架;③回归教材,查漏补缺,充实知识储备。

过渡:其实,回归教材,不仅可充实知识储备,还可提供解题框架。

展示:教材中关于气候的文字,总结气候特征的描述框架。

教师小结:可通过做题和看书总结答题框架。

练习:出示试题,学生讨论作答,教师归纳点评。

问题:(2014年成都“一诊”试题第14题)据图3概括西安1989―2005年工业用地空间分布的特点。

教师:从刚才几道题可以看出,问题在变,但解题思路没有变。这就是现阶段复习要注意的:思想方法是主导。

承转:明确“描述类”综合题的解题思路,再来探讨“阐释类”综合题的解题思路。

“阐释类”综合题的应答策略

1.剖析能力要求

“阐释类综合题”考核能力要求:能够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通过比较、判断、分析,阐释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

过渡:怎样才能准确进行阐释?同样通过试题来探寻。

2.试题探寻

例2:(2010年上海卷第35题)读澳大利亚气候类型分布示意图(图4),解释澳大利亚中部热带沙漠气候的成因。

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完成解题过程:①问的是什么?(气候成因)②气候成因从哪些方面作答?(纬度、大气环流、海陆位置、地形、洋流、人类活动)③澳大利亚热带沙漠气候的成因是什么?(结合图中信息进行分析)④按要求写出答案。(南回归线横贯,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干旱少雨;东部大分水岭紧邻太平洋沿岸,削弱东南信风带来的海洋水汽的影响;西澳大利亚寒流起降温减湿作用。)

3.解读提升

教师:“阐释”是在“描述”的基础上阐释原因,即必须先知道“是什么”,再来回答“为什么”。其解答思路依然是3个环节:①获取图文信息;②调用已学知识并和图文信息建立一一对应关系;③按要求答题,回答出为什么。

4.试题演练

问题:(2013年新课标Ⅰ卷第43题)图5所示区域位于我国江南丘陵区,分析图中居民点易遭洪灾的原因。

总结:今天,大家一起对“考试说明”中提出的能力要求“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和规律”的能力进行探讨,找到了此类综合题的应答策略。同时,通过今天的探讨,还对今后的复习有所启示:一是要善于做题,总结规律;二是要勤看书,回归教材。做题时要加强获取图文信息的训练,并将教材中的知识点和题中的考点对应,然后按要求答题,回答出是什么或为什么。总之,做题时要以思想方法为主线,将所学知识串起来,形成框架和系统。通过看书,回归教材,进行知识的查漏补缺,充实知识储备,同时进行归纳,形成方法储备,最后结合解题思想成为能力储备,从容面对高考!

五、板书设计(图6)

篇6

1体育教育专业教学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水平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很大影响,如今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受到世界各个国家的重视。与我国教师教育不同的是英国的教师教育,非常重视教师的实践性教学能力的培养,对准教师的教学技能规范有着严格的要求,其培养模式也多样化。而我国师范类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学实习与之相差甚远。

1.1从政策方面看,教学实践环节重视不够众所周知,实践性

教学实习是获得能力提升的主要阶段,是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前期培训的主要平台。英国政府于1992年颁布政策,要求职业前36周培训期必须有24周的时间在合作学校进行教学实习即接受校本培训[2]。另外,英国的教师教育文件还明确规定教学实践环节的时间。然而,陕西多数高校却照搬体育教育专业培养方案,没有对方案规定的8-10周教学实习时间进行修订。相比之下,我们的教学实习时间短,教学实践环节没有得到上级部门的足够重视。

1.2从管理方面看,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主动性不足

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只是机械的执行人才培养方案,缺乏主动性。如多数高校完全照搬教育部规定的人才培养方案,没有根据学校特色和人才需求特点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体现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实习的时间上。因此,不同培养单位用同一的规格和要求去培养人才,也没有突出其培养特色,没有体现出多样化人才观的培养方式。另外,对于实习和培训也缺乏监控和考评,导致校内实习重视不够,校外实习形式化。高校在学生教学能力培养过程中忽视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特征,缺乏与用人单位或中小学教学单位联合培养的意识。现阶段的实习基地只是学生教学实习演练的场所,而不是教学能力提高和发展的平台。因此,实习基地的功能和作用没有完整突显。相关文献显示:73%的学校没有主动与中小学学校或用人单位就学生教学能力事项进行商议[3]。

1.3从教学实践方面看

1.3.1培训内容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系统性和针对性教学实习培训是获得良好教学能力的关键。英国教师培训学习要经过210学时后才进行教学实习[6]。牛津大学构建实习框架,包含有适应周、指导周、参与周、实践周和评价周。其目的使在职前教师教育中尽可能的给准教师创造比较系统的、直观的学习环境,让其知道应该做什么、怎样才能做一个好老师[4]。然而,陕西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培养方案规定教学实习时间为10周[5],其中包括了校内培训时间。通过走访观摩,发现实习培训主要集中在教学常规口令和队形队列练习,缺乏体育与健康课程相关知识培训,如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的应用培训;缺乏教学技能和技巧的训练。所以,实习培训的针对性和系统性差。

1.3.2实习指导教师责任不明确,没有认真履行职责高校实习指导教师过于重视安全教育,而不太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体现在实习过程中缺乏对学生教学能力进行考评和记录等。中学实习指导教师普遍把实习生当成自己的劳动力,对学生教学过程关注较少,其主要原因是对其责任和任务没有完全清楚地认识。因此,如何划分和履行高校和实习基础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权利和职责非常重要,它是完善实习基地功能和作用的关键环节。

2结论与建

2.1结论

从相关政策文件看,学生教学实习时间太短,多数学校对此没有进行调整,其对于人才培养的主动性、自主性显得不足;从培训过程看,培训时间短、培训缺乏针对性和相应考评机制,导致培训质量和效率不高;从管理过程看,指导教师的责任和目标不明确,实习基地的功能、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篇7

>> MOOC时代高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机制研究 MOOC环境下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研究 MOOC时代的大学课程教学模式的探讨 论大学英语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 浅析MOOC如何促进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面向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提升的MOOC培训课程体系设计与实践 浅议MOOC时代教师的角色转型 浅谈如何提升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能力 浅谈农村小学数学教师如何提升教学能力 农村小学数学教师如何提升教学能力 如何提升播音主持专业教师的教学能力 小学数学教师如何提升教学能力 论高校教师应如何应对MOOC时代的新挑战 如何提高大学教师的教学能力 MOOC时代下的大学英语教学创新模式研究 探析MOOC时代高职大学英语教学的特征与设计原理 大数据时代高职院校教师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思考 MOOC冲击下的大学课堂教学水平提升研究 MOOC教师教学特点及地方性大学的发展策略 在信息化教学管理中提升大学教师教学能力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20131211.

\[2\] 教育部.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EB/OL\].,20110701.

\[3\] 人民网.复旦交大加入开放在线课程 中国高校直面海外名校冲击\[EB/OL\].,20131107.

\[4\] 百度百科.翻转式课堂教学\[EB/OL\].,20120420.

\[12\]刘献君.论“以学生为中心”\[J\].高等教育研究,2012,(8).

\[13\]\[美\]欧内斯特•博耶.关于美国教育改革的演讲\[M\].涂艳国,方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14\]周光礼.教学学术能力:大学教师发展与评价的新框架\[J\].教育研究,2013,(8).

\[15\]孙菁.科教融合:创新人才培养的新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2012,(17).

篇8

1影响中医院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因素

1.1教师专业知识缺乏

中医专业的教师由于专业特点,都不是出自师范院校,这就决定了中医院校的青年教师初为人师时,只有中医专业知识,而缺乏教师的专业知识。教师也是一种专业,不是有了中医的专业知识就能够自然地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虽然进入高校工作之后,在取得教师资格证时要学习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课程,同时也会有一些相关的网络培训课程,但对于很多教师来说,培训对实际的教学指导很有限。盛群力等研究也表明,高校教师的教师知识体系得分较低[1]。教育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的脱节,不把教师看作是一门专业,导致了青年教师在教学方面存在着一定的教师教学认知偏差,即作为认知主体的教师对包括自身在内的有关教学现象及事件在其内涵理解、功能意义、地位及其关系等特性方面的一些或不正确或有所缺漏的反映[2]。这些通常反映在教师基本教育信念,如教学效能感、教师控制点以及对教学与学习的基本理解、教师的成长等,此外也会反映在知识观、学习观和教学观、教师的角色、学生的差异、学习动机激发等等方面,这些内在的信念与看法,会直接影响到教师的教学活动,进而影响教学质量。

1.2临床与教学的关系

临床实践一方面为教师提供了实践经验,大大提升对中医理论的理解,有助于课堂上中医理论教学,但同时另一方面,临床也占用了教师的时间,导致教师为教学投入的时间大大缩减。对于现在的青年教师,或者缺乏临床经验,或者临床占去太多的时间,经验的缺乏,导致纸上谈兵;太多的时间放在临床上,结果就是挤压了教学的时间。良好的教学必然需要大量的准备,如备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兴趣特点以及如何提问与练习等,这些都是需要教师花时间去准备的。对于刚入职的青年教师来说,一定的临床经验有助于准备教学内容,如果临床占用时间没有这些准备,则直接影响了在教学方面的成长。临床的过与不及都会影响教学能力的提升。然而,现实中临床上的经济收益与荣誉收益远远大于在教学上的收益,这对极需解决现实生活问题和向上发展的青年教师来说都是不小的诱惑。

1.3科研与教学的关系

高校教师最大的压力恐怕就是职称压力。而职称晋升的最主要条件就是课题和论文。同时由于对高校评价中更是“轻教学,重科研”,学校管理层面普通非常重视科研,也给教师一定的压力。导致很多教师把主要精力放在科研论文上面。教学和科研本应是相辅相成的,如同临床与教学,但科研给教师太大的压力,占用了教师太多的时间。由于职称评审的高压,管理层对科研的高度重视以及课题经费的利益驱动等,教师作为理性人有理由选择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努力途径,使很多青年教师放弃了在教学上的成长。

1.4学生评教的评价体系

目前大部分高校确实意识到了教学方面的薄弱,采取了各种措施,其中包含学生评教这种举措,希望通过学生的评教督促教师的成长。虽然也有院校领导以同行听课评价,但由于行政管理中的问题、人情面子问题等,很少列入真正的考评系统中。从出发点来讲学生评教是好的。但学生评教也会有各种问题。教师要求严格、留作业多都可能会被打低分,即使是个别学生评价标准的不成熟往往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一个教师最后的得分。因为一些学校会将学生的评教作为对教师考核的重要指标,教师为了能得高分,甚至取悦学生,如降低考核标准、画重点等,而不是在教学方面下功夫。这就严重污染了高校教学环境,影响了教师自身在教学方面的成长。

2基于评价的视角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的对策

评价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如果评价体系不改变,光靠教师个人努力去提升教学能力是很难的,这就需要在各种评价体系中调整对教学的评价,以评促改,以评促建,如何通过评价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具体见图1。

2.1加强年终考核中教学工作的比重

当前很多学校年终考核中教学方面主要考核的是“量”,缺乏在“质”方面的考核。教学的工作量是比较容易计算的,教学的“质”确实不太容易量化考核,然而,不能因为不容易量化就不考核,只有加强质的考核,才会引导教师发展自己的教学能力。

2.1.1重视理论学习的质与量

对于缺乏教育教学理论的中医教师来说,理论的学习是必要的。这需要学校、院重视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经常开设一些讲座、沙龙,使教师有获取各种教育理论的途径。在年终考核的时候,对当年理论学习的次数和学习收获一样列入考核范围。学习收获可以包括每次学习理论的收获,以及教学中的运用等文字资料。这类工作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进行,这样不仅可以避免教师应付考核集中补材料,同时,因为上网也会使教师对自己上传的内容认真对待。

2.1.2教学、临床、科研的工作量中比重问题

在年终考核中,一般会考核是否达到了学校规定的各项工作量,但很少会去考虑各项工作量的比重。事实上,如果在某项工作中工作量很大的话,意味着在其它工作上的投入必然是减少的。因此,学校在规定教师工作量的时候就要考虑教师的总体工作能力,并不是越多越好。人的时间、精力是有限的,此多彼少的原则基本是适用的。虽然有的人精力更充沛,但总体来说,大家在一天工作时间8小时的情况下完成的工作总量是相差不大。因此,学校在制定考核标准的时候,要计算出三种工作合理的比重,如果科研、临床比重过大,或教学比重过大都不利于教学能力的提升。

2.1.3加强他评

年终的考核中教学工作不只看量,更要看质。教学“质”的标准可包括校、院领导听课、教研室主任听课、同事听课等以及学生评教的情况。只有各种评价主体的评价均放入考核之中,才会客观的衡量教师的教学水平,同时也对教师起到真正的督促作用。现在很多学校也会有这样的工作,但并未列入最后的考核中,因此,很难对教师起到实质地督促、进步的作用。

2.1.4强调自评

教师对自己教学过程的评价又称为反思性实践,是教师对自我教学实践经验的反思,是一种回忆、思考、评价教学经验的活动过程,是对过去经验的反馈,同时又是做出新的计划和行动的依据[3],他评的最终目的是促使教师有意识地提升自己的教学,只有当教师自己主动反思自己的教学,调整自己的教学时,教学水平才会真正的提升。因此,考核中必须将教师的自评纳入考评体系当中。可以通过考察教师日常的教学反思日志作为自评的参考。为了避免有的教师集中补材料,最好能在网上的一些平台上传教学反思日志,这样可以很好地达到“一日三省吾身”。如果这些内容都能与年终考核挂钩,相信会有很多教师形成常反思的习惯。用叙事研究、微格教学等途径用理论知识审视自己的教学,进行实践性反思,真正地用理论解决、解释实践教学中的各种现象。这样一方面通过理论学习调整自己的教师教学认知偏差,进而改变教学,提升教学质量;另一方面也使教师看到教育教学理论的益处,进一步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形成良性的循环。当自评成为一种习惯和动力,他评才会构成反思的内容而不是负担。

2.2加大职称评审中教学的力度

职称评审是极有力的指挥棒,指引着高校教师的工作方向。目前,在职称评审中涉及教学的要求以教学工作量为主,同时加上教学论文,至于教学的“质”基本是没有要求的。因此,要想提升教师教学能力,需要在职称评审中加大对教学尤其是“质”方面的要求。费章凤等研究结果表明,大多数教师认为教学效果应该成为最重要的评价指标[4]。同样,对教学“质”的考察根据上述年终考核的方式,对每年的理论学习次数与收获、他评情况、自己的反思日志等做最低限度的要求。通过职称要求的导引,使教师走上外界督促、自我反思,最终教学能力提升的道路。

3结束语

外部的评价都是手段,最终要落实到教师的个人评价。所有评价的最终目的就是促使教师提升教学水平,提高中医本科教学质量。无论是年终的考核还是职称的评审,都应与培养高质量的学生为根本制定,只有如此,才是目的与手段的统一。

作者:刘娜 孙越异 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

参考文献:

[1]盛群力,钟丽佳,张玉梅.大学教师教学设计能力调查[J].开放教育研究,2015,21(4):44-50.

[2]彭豪祥,李红梅.教师教学认知偏差的调查研究[J].心理学探新,2011,31(6):529-533.

篇9

当然,要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首先需要教师从思想上重视,从高一到高三,循序渐进,落实到每一堂课的教学中。每一阶段、每一堂课,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分别有重点地进行某一项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

以下笔者从试题入手,分析如何通过“对比”教学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一、讲评课中进行对比教学,提高学生思维迁移能力

例1:地―气系统(大气和地面)吸收太阳短波辐射(能量收入),又向外发射长波辐射(能量支出),能量收支的差值,称为辐射差额。下图示意沿海某地多年平均辐射差额的月份分配,看图完成下列2题。

6.若只考虑辐射差额对气温的影响,该地气温最高的月份是( )

A.4月 B.6月 C.7月 D.8月

7.该地年总辐射差额为负值,年平均气温却未逐年下降。产生该现象的主要因素是( )

A.大气环流、大洋环流

B.大洋环流、海陆分布

C.地形起伏、海陆分布

D.大气环流、地形起伏

第6题失分较多,学生反映:如果没有上面这幅图,凭着“沿海某地”气候的海洋性特征,可以得出最高气温出现在8月这个正确答案,而看了这幅图,受误导,反而作出了错误的判断。

针对这种情况,在讲评第6题前,可以对比展示另一组出现频率更高的题目。

例2:下图是“某国人口自然增长率随时间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1~3题。

1.关于该国人口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时期人口出生率最高

B.②到③期间,人口总数不断增加

C.④时期人口变化幅度最小,人口总数稳定

D.③与⑤时期相比,人口总数一定相等

2.目前人口增长特点与②时期可能相符合的国家是( )

A.尼日利亚 B.韩国 C.中国 D.美国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④时期人口问题最不突出

B.②时期是经济水平最高的时期

C.③到⑤期间,人口数量不断减少

D.②到④期间,受人口数量的影响,经济水平不断下降

讲评:

第一步:读图“三步曲”(一图名、二图例、三注记)。本图为“某国人口自然增长率随时间变化示意图”,横坐标为时间,纵坐标为自然增长率的高低,表示增长速度的快慢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第二步:读主图,抓关键。分析图要抓住几个关键点,其中①-③之间为正增长,而②点为正增长最高值(即人口增长最快之时),既然是正增长,人口总数不断上升,所以③点为该国人口总数最多之时;③-⑤之间为负增长,④点为负增长最大值(即人口下降最快之时),从③-⑤人口总数持续下降;③和⑤两点为零增长,增速为零,但人口总数并不一样,⑤的人数要比③更少。

第三步:逐题分析得结论。第1题,①时期人口出生率未必最高;④时期人口总数下降最快。第2题,②时期人口自然增长率高达2.8%,人口再生产类型判断为传统型,与尼日利亚一致。第3题,④时期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②时期人口增长过快,对经济发展形成压力;②到④期间,人口数量先增后减,但经济水平未必下降。(答案 1.B 2.A 3.C)

学生理解了以上3道题,再对比分析第6、7题,通过思维对比和思维迁移,很容易理解。

在前面分析的基础上,可以让学生自己解析这道题。

学生解析:4~8月,辐射差额为正值,热量支出小于收入,气温逐渐上升,7月上升最快,8月气温达到最高;9月~次年3月,辐射差额为负值,热量支出大于收入,气温逐渐下降,12、1月下降最快,4月气温达到最低。(答案:6.D 7.A)之后,教师补充:根据海洋性气候,进一步验证,该地气温最高值应该出现在8月份。第7题,只要教学生如何从教材去寻找答案即可,分别在必修1第二单元和第三单元,大气环流和大洋环流的意义中都有涉及。

这样做的目的是:(1)通过对比教学,加深学生印象,培养学生比较思维能力;(2)通过对比教学,教学生学会思维迁移,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3)通过学生去教材寻找答案,提醒学生复习要回归教材,培养学生由教材的已知知识推理出未知的知识的能力;(4)通过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培养学生有条理表达能力。

在这堂讲评课中,教师的教学重点放在培养学生比较逻辑思维能力上。如果教师在每堂课都能有目的地培养学生某方面的逻辑思维能力,从高一持续到高三,通过类似这种题组对比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上有目的性地培养学生的某项逻辑思维能力,学生积累的解题能力应该能有很大程度的提高。

二、将不同学生的答案进行对比教学,培养学生表达的逻辑思维能力

学生在综合题上的失分,则反映出学生逻辑表述能力的欠缺。

上新课注重培养学生对比思维能力,而讲评课则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对比表达能力。教师在讲评试卷时,可以同时展示几份学生同一试题的答案,由几位学生依次对不同学生的答案进行分析、评分,并说出得分的原因。

例3:说明A地气候类型及其形成原因;分析影响该地谷物生产的不利气候条件(8分)

[学生答案1\&学生答案2\&参考答案\&温带海洋;受大西洋的气流影响,降水平均;受副热带气压影响,雨热不同期;全年温和湿润,不利于种植谷物,利于牧草生长,温差小,热量不足。\&①气候类型:温带海洋气候。

②成因:西邻大西洋,且沿岸有暖流经过;位于中纬度,终年受中纬西风影响;地势平坦,利于西风深入。

③不利影响:阴雨天多,云雾多,光照不足;夏季气候偏低,不利于作物成熟。\&温带海洋性气候(2分);终年受西风带控制(1分),受暖流的影响(1分);夏季气温较低(2分);日照较少(2分)。\&]

点评:

学生的主要失分点在于语言表述不严密,将“温带海洋性气候”表述为“温带海洋气候”(答案2)或“温带海洋”(答案1)――扣2分;将受暖流影响表述为受“海洋”(答案1)影响――扣1分;将“夏季气温较低、日照较少”表述为“全年温和湿润,不利于种植谷物”或不表述(答案1)――评分标准规定这些说法不得分。答案2相对条理性更强,逻辑思维能力较强,除了气候类型表述错误外,其他表述合理、到位,可以更简练一点。不少考生反映该题较容易,满怀信心,却不得分。语言描述的规范性、严密性是知识要求,更是能力体现,考生在备考中要注重语言表述能力训练,准确阐述地理事物,真正做到“会做的题不失分”。

这种由学生学着改试卷的方法,既可以让分析的学生学会如何寻找得分点,又可以让卷子的主人(匿名的)对比分析自己失分的原因。通过这种对比教学,训练学生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的能力,从而加强学生答题规范训练和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当然,教师要引导学生如何审题。例如,对比辨析设问的行为动词(分析、简析、描述、说明、写简述、对比、比较、评价、概括、运用、指出等),不同的行为动词,其要求也不同,对学生答案的评分也不同。

三、课堂适当引入题组与新课内容进行对比教学,提高学生对比思维能力

教师若利用教材案例,在课堂上适当引入一些题组进行对比教学,既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又培养学生对比思维能力。例如,必修1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在介绍三角洲的形成时,引用“案例3黄河三角洲的发育”,可以引入高考题进行对比教学。

资料1:黄河三角洲的发育

黄河是一条多沙的河流,据20世纪90年代统计,中上游每年输出泥沙16亿吨,经河口入海的约有12亿吨。而黄河在入海口的潮流作用很弱,河口潮流的落差通常只有0.8~1.0米。由于潮流弱、搬运能力差,黄河入海的泥沙约有40%在河口附近淤积,河口两侧的堆积体以每年2~3千米的速度向海洋延伸,黄河三角洲也以很快的速度向海洋扩展。

[资料分析]

(1)黄河河流中的泥沙来源于哪里?

(2)依据资料分析黄河三角洲快速发育的原因是什么?

(3)以黄河三角洲为例,概括总结河口三角洲形成的一般过程。

[设计思路]

学生阅读资料1和卫星影像图――在资料中划出关键字词――提出需要教师帮助解决的几个专业术语――展示三个问题的答案――教师点评――知识迁移。

通过资料1展示给学生黄河三角洲比较宏观的发育过程,给学生做一个基础知识铺垫,使学生较为容易地解决资料分析中的第一个问题。同时,在资料中引入较为专业的知识,例如入海河口潮差大小、潮流搬运能力强弱等。学生通过思考,可以得出它们与泥沙淤积之间的关系,回答资料分析中的第二个问题。通过第三个问题,可培养学生归纳总结问题能力以及语言表达方面的能力。

通过以上资料及问题分析,要求学生对河口三角洲的发育,抓住3个本质问题:(1)淤沙来源;(2)沉积条件;(3)河口潮流强弱。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对黄河三角洲形成的分析之后,展示下题进行对比分析,可以进一步检验学生的掌握能力。

例4:看下图,指出G河没有形成明显三角洲的原因,并加以分析。(16分)

解题思维导图:

・质疑――发挥联想――调取信息――有据可依――知识迁移

这道题在当年高考中得分率较低,但将它与“黄河三角洲的形成”进行课堂对比分析,难度就降低了。学生有据可依,只需将前者迁移到后者中。

[黄河三角洲快速发育的原因\&G河没有形成明显三角洲的原因\&(1)黄河下游地势低平,流速缓慢,河口附近潮流弱,搬运能力差,泥沙易沉积。

(2)黄河是世界含沙量最大的河流,特别是中游黄土高原,植被覆盖率低,水土流失严重,入海泥沙多。

(3)入海口海水较浅,潮流弱,泥沙快速沉积,三角洲发育快速。\&(1)入海泥沙较少,因为G河在M点以上多流于盆地中,流速较小,易于泥沙沉积;且从纬度位置和地形看,流域内热带雨林广布(植被覆盖率高),水土流失较轻。

(2)入海口附近,泥沙不易沉积,因为地形高差大,河流落差大,流速大。

(3)入海口海水较深,潮流强,泥沙不易沉积,没有形成明显的三角洲。\&总结:

(1)淤沙来源;(2)沉积环境;(3)河口潮流强弱。\&]

有的教师会认为,必修1教学进度紧,教学任务完不成,没有时间补充高考题;有的教师认为,高一渗透高考题,难度太大……其实,通过对比教学,已经将难度下降,另一方面,学生对比思维、对比表达能力提高,就不需要教师将每个知识点全部都讲到,学生已经学会举一反三。正所谓“教是为了不教”,学生学会了“质疑――联想――迁移――分析”,还担心不会解题、不会考试吗?

对比教学就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相应的知识点结合在一起进行教学,找出异同,使原来枯燥、抽象且难于理解、接受的内容变得生动、有趣,一目了然,易于接受和掌握,既丰富了课堂教学,又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变教师“填鸭式”说教为学生的自主的轻松理解,从而使“教”与“学”得到统一。

通过对比,教师可帮助学生串联相关知识,构成知识的有机体,有助于丰富学生的知识网络,能由此及彼,触类旁通。学生还可在比较中进行筛选和吸收,将知识内化,形成自己的个性。

篇10

关键词:双师型;高职会计专业;教师队伍;教学能力

前言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量也在与日俱增,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成为了我国培养人才的重要载体,为了保证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双师型”高职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目标。所以作为一项重要的学科会计专业也建立了相同的目标,这也就要求高职院校的会计教师要用更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可是现实却是高职会计教师的自身素质参差不齐,建立一支“双师型”会计专业教师队伍已迫在眉睫。

一、双师型背景下高职会计专业教师的概念及特点

1.概念

那么什么是“双师型”教师呢?一般可以归纳总结为以下几点:第一双职称教师,就是指教师在拥有教师资格证的基础上,又通过努力考取另外一个专业或者职业资格证,教师持双证上岗的情况,在教学实践中这样的教师具备更多的理论与实践能力。第二就是双素质型教师,就是教师在熟练掌握教学理论的基础上还具备实践教学能力。一般分为两个类型,一是双证书类型,就是教师在拥有教师资格证的基础上取得其他技术类型证书,并任职其他技术类职务的现象。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双能力教师,一般来讲就是这种教师不但拥有丰富的理论教学经验并能够对学生实践给予一定的教学指导。第三就是双融合型教师,这种教师要相较于其他教师具备更高的能力,对这种教师的要求也自然最高,他们要具备双项证书,与此同时还具有显著的双重资格能力。作为高职会计专业建设型“双师型”教师要拥有最起码的三项基本能力:第一要具有会计师、注册会计师等行业认可的专业职业资格证书。第二参加过重要的会计教师相关专业技能培训,并取得相关资格证书或优异成绩。第三在近5年内有过直接或间接主持或者参与的会计方面的研究课题,并且研究后的成果被实际运用并反馈实用性较好。

2.特点

一般情况下,高职会计专业双师型教师具备典型特点:“双师型”会计专业教师不仅仅要具备教师的职业资格,还要熟悉社会的职业道德操守要求并且可以即时传授给学生,要具备将理论会计知识顺利结合实践的能力,可以洞察行业资讯并能及时传授与学生,可以系统的对会计专业以及岗位做出分析,并能够因材施教,根据具体情况与教学要求随时整改自己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手法。

二、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双师型”教师的质量直接影响高职学生的就业问题以及实习情况,现阶段我国“双师型”教师还处于发展阶段,还存在诸多的不足:第一缺乏实践能力强的师资队伍,我国高职教育发展还处于雏形阶段,教育的模式和发达国家相比相差甚远,教师很难通过实习以及能力拓展的机会提升自身的水平。再加上我国人口庞大,高职教育门槛相对较低,多数高职院校的师生比例严重失调,教师都在超负荷进行工作根本无暇参与社会实践或者会计相关专业的岗位训练问题。第二进行实践培训的经费有限,政府财政拨款一般还是比较向本科院校倾斜,难以满足高职院校培训经费的需求,这就为实践的效果带来了一定的限制。第三教师职业道德素质有待提高,虽然近年来高职教师整体素质普遍提高,但是部分高职院校教师仍旧缺乏专业科研经验以及前沿的职业教育教学理念,整体来讲教师素质还有很大进步空间。第四“双师型”教师称号还未完全坐实,大多数的高职教师都是通过再次学习获得的硕士学位,专业理论水平还有待提高,另外,大多数的教师只是拥有讲师、副教授和会计师等称号,而缺乏到企业实践的经历和经验。

三、“双师型”背景下高职会计专业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策略

1.拓展实践教学基地

教师可以根据自身条件,采用实践与教学相结合的模式,例如建立相应的财务咨询公司,通过这个平台丰富自身的实践教学经验,在强化理论基础的前提下,更好的做好实践教学工作,那些可以在财税公司顺利实践的教师都可以将其称为双师型教师。

2.兼职实习,锻炼实践能力

在教学之余要多多派遣会计专业教师到那些相关专业的企业岗位进行实践学习,在实践的过程中可以提升教师的感性认知,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有利于教师成功的将教学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高职院校会在派遣教师任职之前就下达一定的学习任务,教师带着问题与任务在企业进行实习学习,在整个实习过程中教师要熟悉企业的企业文化、工艺流程等生产要素,更重要的是教师要熟练掌握企业的会计核算方法与流程,熟练掌握会计核算方式并要做到各个岗位轮流实习,以便清楚各个岗位的工作流程,加以总结并做到如实传授。

3.校企合作开发教学资源

高职院校会计教师应该走到企业一线去,详细了解岗位的需求点与工作注意事项。并与企业的会计人员共同探讨、编写会计教材和实训资料等,并将其应用在会计课堂教学中,让高职院校学生有更多的接触实践知识的机会,从而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让高职院校的会计课程更具实用性与专业性,将高职院校的教学水平提上一个新的台阶。

4.积极参与各类考试,强化自身素质

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知识内容会随着科技的变革而不断更新,开放的互联网让教学变得更加的轻松便捷,这在一定的程度上也影响了教师的权威性,作为教师只能不断地努力提升自我才能顺应这个知识变革的新时代。高职院校应激励教师参加各种能力提升培训与竞争考试,在考试过程中通过熟练掌握知识提升自我的教学技能。同时,可以通过取得优异的成绩树立强大的自信,并将这份自信顺延到教学工作中去,帮助学生更好的提升自己,走向上社会。

四、结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拥有高职文凭的人才,并愿意将重任委任于他们,因为通过实践我们得知,高职院校的学生有着更好的实践与学习能力,在工作中的表现也都很灵活。这样的成绩是跟工作在高职院校的教师是分不开的,作为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教师更应该与时俱进,不断的学习与自我提升,将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用“双师型”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努力为国家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推动我国会计事业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梁亚楠.浅谈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新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升[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6(3):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