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教育专题讲座范文

时间:2023-11-14 17:57: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理教育专题讲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心理教育专题讲座

篇1

专题讲座活动记录

时间:2018年3月12日

地点:学校致知楼一楼会议室(主会场)、教室(分会场)

活动对象:三、四、五年级学生

活动内容: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

主持:农元继

主讲:苏

题目:《怎样和同学相处》

一、邓振敏讲话:什么是心理健康以及它的重要性

二、

苏军讲座

同学们:

同学们,我们每天都生活在班级的群体之中,同学之间相处,不可避免地会产生这样那样的矛盾。当你的同学背后说你坏话时;当你的同学误解你时;当你的同学遇到困难时……你们是如何对待的呢?是烦恼?还是困惑?其实与同学相处也是一门学问呢!我在这里要教大家一些交往技巧,希望会对你们有所帮助和启发。

(一)认识自我

大家知道吗?你们这个年龄的自我意识强烈,在交往中易产生一些错误或偏激的思想和行为。因此要学会正确认识自己,找出自己的长处和缺点,扬长避短,积极参加各种社交活动,增强信心,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自我鼓励,是交往成功的重要条件。

(二)学会控制不良情感

适度的情感表现是交往成功的必要条件。这个年龄的情感变化比较大,因此,学会因地、因人调节控制自己的情绪,掌握一定的方法,如放松法、转移注意法、自我暗示法等,都有利于交往的成功。

(三)加强个性修养

人的自尊和互尊是建立人际关系的必要因素。只有自尊才能产生提高自身修养的需要,只有相互尊重才能有深化交往、发展关系的可能。自尊与相互尊重是对人的自我价值的肯定。所以,培养自尊,是加强个性修养的一个重要方面。除此之外,培养良好动机、改变不良的性格也是个性修养的重要方面。

(四)克服交往中的心理障碍

自我中心、多疑、自卑、孤僻、害羞等等心理障碍都会影响人际关系。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很少关心别人,固执己见,唯我独尊,自尊心过分强烈,要不想成为人际交往的弃儿,就必须改变自我中心的人格特征,以一个普通人的心态和身份与别人相处,同样多疑常会导致朋友之间的疏远,人际交往失败,并导致心理疾病。心理学家认为多疑往往产生于不良的心理暗示,缺乏自信和多有挫折经历。多疑的人必须抛弃自己的多疑心理,多角度了解别

人,用理性思考代替冲动,培养自信心改变自己的性格,以积极信任的心态参加交往活动,在交往中才会得到沟通和接纳。

(五)掌握交往技巧

掌握一些交往技巧,有利于提高其交往水平。交往成功的条件是知己知彼。知己,要通过以其他人的认识和评价为参照,对自己的言行进行修正,正确对待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并把他人的期待内化到自己的心理结构中去。这样,有利于自己形成正确的估计和评价;知彼,就是在交往中使用一些交往方法,如是非判断法、穷追观其变法、委其事观其信法、寻其计观其智法、察颜观色法等等,可以使对方不自觉地表现出真正的面目,有利于交往。此外,使用一些心理诊断测验,也有助于交往的成功和发展。

三、学生以班级为单位组织讨论。

四、学生撰写感想体会。

篇2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面向全体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是建立在学生的普遍需要之上的,不仅要面对已经出现心理行为问题的学生,更要面向广大的正常学生。面向全体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采用多种方式进行,如开设心理健康选修课,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学科教学中渗透,结合班级活动和班主任工作等。

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是中学生喜闻乐见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每次讲座根据学生和教育工作的需要选择合适的内容。例如,新生入学后,举办“如何适应新环境”的讲座,考试前举办“考试焦虑怎么办”的讲座,考试后举办“怎样合理归因”的讲座。在适当的时候开展相关的专题讲座可以帮助学生摆脱困扰,解开心结,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对中学生的理性引导作用。

学科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环节,中学生学习任务重,学习压力大,心理健康教育可渗透到学科教学中。所有任课教师都负有心理健康教育的责任,都应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学科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也有可能给学生带来心理压力。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挖掘教材内容的心理教育因素,把握最佳时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意志品质等。教师要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学习的主动性也是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内容。教师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组织有趣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热情等。教师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恰当地运用心理学知识,能够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

班级是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和谐的班级氛围,可以使学生塑造良好的个性、形成良好的习惯,提高适应能力。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如各种竞赛、集体劳动、集体出游、社会实践等,教师有意识的把这些活动与心理健康联系起来,锻炼学生的各种能力,磨练意志。班主任与学生接触最多,对学生最为了解,其日常工作对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影响。班主任要运用心理学知识来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二、面对个别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要针对学生之间的个别差异,特别是已经出现心理行为问题的学生,专业心理教师要对其进行心理辅导与干预。学校要开设心理咨询室,由专业心理教师对个别学生开展一对一的心理辅导,帮助学生走出心理困惑。也可以通过“心理信箱”、“心理热线”等方式与中学生交流。面对个别学生的心理辅导对辅导教师有一定的要求,他们必须懂得心理咨询的原则和方法,受过专门的心理咨询训练。中学心理咨询有其独特性,面对的是正常的、有了困扰和苦恼的学生,他们不是病人、不是成人,教师要帮助他们排除心理问题,健康愉快地生活学习。心理咨询活动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中学生在学习、自我、人际交往、适应、考试等方面遇到问题时,需要专业的帮助与指导。专业的心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走出困境,防止问题进一步发展,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三、校园环境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环境是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中学生每天大部分时间都在校园里度过,校园环境对其心理健康有重要影响。校园环境不仅指物质环境,要干净整洁,环境优美,给人以美的享受,更重要的是校园的精神、人际和心理环境。

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师生关系,师生关系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能使中学生得到受尊重的感觉,给中学生极大的心理幸福感、安全感,对教师产生信赖感,促进学习;相反,师生关系紧张的中学生往往会产生厌学情绪,进而可能带来一系列问题,对中学生身心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学习是中学生的主要任务,但是如果过分看重学习成绩,把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考试必排名,给中学生带来沉重的心理压力。这种氛围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是极为不利的。创设有利于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环境,要面向全体学生,无论各方面都表现优异的学生,还是某方面不尽如人意的学生,这需要全体教育工作者的努力,转变以学习成绩衡量中学生好坏的传统观念,把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作为教育的最终目标。

重视校园精神文明建设,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形成优良的校风,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面对升学压力很多中学让学习活动成为学校的唯一活动,其他活动都属于明令禁止的“违法”活动。这种校园氛围对中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不利。有效地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为学生提供各种锻炼自身能力的机会,使中学生在活动中获得各种本领,发展各种能力,学会合作、学会生存。校园文化活动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比如各种竞赛活动、兴趣小组、广播站、合唱队、篮球队、科技小组等等。这些活动培养了中学生的实践能力,学会与人交往、与人合作,各项能力得到提高,意志品质得到锻炼,全面促进中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需要学校的努力,同样需要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优化家庭教育环境。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双管齐下,才能提升中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促进中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1999.8.13

篇3

一、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筹建工作

我们在*心理卫生协会办公室原有的基础上,增添了新的基本的软硬件条件。在医院的积极支持下,*心理卫生协会的各项工作得到落实和完善,现设有办公室一间,院内电话一部,微机二台,工作人员3名,包括专职人员2名,兼职人员1名;副主任医师1名;取得国家心理咨询师资格证。添置了计算机、文件柜、办公桌椅等必需的设施,进一步规范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制定了相关的制度,促进了心理咨询工作的规范化、专业化和科学化。

二、开展的工作

1、个别心理咨询

截至*年12月10日面询人次达千余人。

2、讲座、报告

本年度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丰富多彩心理健康讲座、报告共十余次。邀请国内的知名专家如唐登华教授、郑明权助理教授、刘丹教授、施琪嘉博士、王锦霞教授、孙学礼教授、周沫教授、丛中教授等。

累计培训1000余人次。协会还先后为广大会员、医院中级专业技术人员推出“《心理病理机制》”、“《阿尔茨墨氏病》”、“《家庭治疗理论及实践督导》”、“《精神分析理论及实践督导》”、“《重性精神病的研究新进展及规范化治疗》”、“《抑郁症综合防治的最新进展》”、“《心理病理及心理评估高级培训班》”、“《精神分析在心理咨询中的应用》”精神科、心理学等方面专题讲座。

3、大型的心理健康专题活动

本年度成功地开展了心理健康活动周活动。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举行了“心理现场调查”,“心理健康资料派送”,“心理健康专题讲座”,“心理影片播放及点评”,“现场心理咨询”、“心理测量”等一系列活动,在社区、医院宣传了心理健康知识.营造了重视心理、关注心理、珍爱自我、尊重他人的浓重氛围,增强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心理健康意识。

4、对医务人员进行心理健康知识教育培训,做好日常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工作

组织医师到其他精神卫生机构调研,借鉴先进经验;在医务人员培训中加入了心理健康知识教育培训的内容;组织医师听心理专家讲座以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

5、关注大学生心理状态

在各大学的积极配合下本年度为学校心理辅导、咨询和教育管理工作提供了支持,为防范个别同学心理问题的进一步发展给予了及时的干预,加强了有针对性的研究工作,促进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

通过讲座、调研、谈心等方式组织开展患者心理适应教育活动,协助患者转变角色,更快适应社会生活。

6、测量工作

因为人力物力资金的限制,测量工作没有广泛地开展起来,但我们也积极主动地做了一些尝试。*年度派5-6名咨询人员对新大新生进行了筛查,并根据结果对有严重问题的及时进行咨询,筛选、掌握情况,将个别咨询人员列为重点观察对象,给予及时关爱和支持,预防和干预了危机情况。

7、网站建设工作

创建了*心理卫生协会网站,通过网络这种形式广泛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使大众树立心理健康意识,提高应对挫折的能力以及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了解常见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及主要表现。我分会会员、工作人员在完成这些工作的同时,还完成了石河子医科大学临床医学本科2002级班《精神病学》教(大课),*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民语本科04—3班《变态心理学》(大课),自治区人民医院(新医)精神病学(2003-3班)等授课任务。总之,*年度*心理卫生协会已初步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了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教育活动;对不健康心理进行了成功的干预,达到了较好效果。防止了重大恶性事故的发生。

三、*年工作计划

1、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工作

(1)继续组织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活动;

(2)组织医务人员、会员参加心理适应教育活动;

(3)组织专题心理讲座;

(4)心理健康图片展。

2、心理咨询

(l)开展个别心理咨询工作;

(2)团体心理辅导工作;

(3)提供心理健康测试服务。

篇4

关键词:高中人文地理教学;可持续发展教育;思考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2)05-0069—02

人地关系论是人文地理学教学的核心理论,而一种全新的人地关系论一可持续发展理论,己成为全人类的共识与必然选择。高中人文地理教学中必须加强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并以其为主线贯穿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之中。随着新课程理念的不断发展,加强高中生人文地理教学中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对手提高学生对可持续发展的认知和技能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人文地理教学中学生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目标

新课改将普通高中地理课程分为三门必修课、七门选修课,加重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比重,缩小自然地理比重,使之与实际生活联系更加密切。在未来的社会里,人地关系日益复杂,矛盾日趋尖锐化,可持续发展思想适应了未来地理教育的需要,所以一贯以人地关系为研究核心的人文地理教育又在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中负有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

人文地理教育的目标是面向二十一世纪育人,促进可持续发展。要让学生理解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内涵,树立参与可持续发展所必需的新地理观念,要让学生掌握参与可持续发展的地理技能和能力。

要通过人文地理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和社会持续迅速发展,不存在西方国家在工业初期所具备的资源丰富、市场宽松的优越环境,取而代之的是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一系列阻碍和谐发展的问题,所以实行新的人地关系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便成为中国的一种必然选择。

在能力目标上,要使学生在人文地理教学过程中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的使用,提高其可持续发展的地理技能和能力,能够解决在实际生活中的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能够提出方案、措施和办法。

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方面,针对高中生可塑性强,思维活跃的特点,通过人文地理教学,使学生端正对可持续发展战略方针的态度,积极地推进人文地理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树立经济、社会、生态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

二、人文地理教学中学生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主要内容

根据可持续发展教育目标的要求,在高中人文地理教学中,现行的教学内容要从可持续发展角度讲述地理事实,把发展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积极联系起来,并正确面对和解决环境问题、有害性生产问题、贫困问题,将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之间的关系作为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核心内容。一般地说,可持续发展教育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

1 社会可持续发展教育

包括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改善人类居住环境、消除贫困、防灾减灾等方面的教育。通过社会可持续发展教育,使学生树立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观点,掌握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2 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教育

包括农业和乡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工业、交通与通讯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能源生产和消费区域的开发教育,等等。通过经济可持续发展教育,使学生认识到,转变传统的发展模式和消费模式,建立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新模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能自觉地坚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3 生态可持续发展教育

包括自然资源保护与利用的教育,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教育,荒漠化防治与土地退化整治的教育,保护大气层、控制大气污染的教育,防治酸雨的教育等。通过教育,使学生认识到,生态恶化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必须关注的问题,也是解决全球环境问题应优先考虑的关键,从而能自觉执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三、人文地理教学中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方式

1 问题式教学的方式

人文地理教学面对的是高中的学生,他们大部分求知欲强,有探究精神,而且具有极强的使命感、责任感和忧患意识。在教学中,当讲授完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理论之后,教师可以围绕某一人文要素,设计有关可持续发展的命题。

比如,在人口与环境第一章,可围绕“中国人口老龄化”、“中国人力资源如何开发”、“中国人口年龄构成”等命题进行设计、讨论,鼓励同学们各抒己见,教师进行画龙点睛的小结。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方法进一步深化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思想,训练了学生的参与能力,同时也进行了爱国主义和民族责任感、使命感的教育。

2 社会实践的方式

社会实践是可持续发展教育的重要环节,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制订计划,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调查、自愿者活动、社会实习等活动,唤起学生的主动性。比如可引导学生参与环境与发展的信息活动,利用课堂和壁报消息,多渠道积累社会环境与发展的消息,开阔学生的眼界。人文地理学以人地关系为核心。因此,代表新的人地关系论的可持续发展理论理所当然地成为当前人文地理教学中的主线,并贯穿教学内容的始终。

3 案例教学的方式

案例教学有利于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强化能力的培养和观念的形成。高中学生是一个具有青春和活力的群体,有着积极的创新的意识。高中教师的教学应该适应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尤其是在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教学过程中,多结合身边的案例,或者以学生的主体活动为主,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理解。通过充分的备课和案例选择、精彩的课堂设计来促进地理教学的可持续发展教育的顺利进行。

4 视频教学的方式

由于人文地理学具有社会性、区域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视频教学的手段,制作教学软件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到,在地球表面某一特定空间或区域,有由阳光、大气、水分、地势地貌、河湖、动植物、土壤、矿物资源等组成的自然环境;有一定的人口数量、语言文字、艺术、饮食文化、民情民俗和宗教和建筑风格;有着工业和农业等生产活动、存在着地域联系、乡村和城市、环境问题等。它们用不同的方式将语言文字和艺术等扩散到其他区域和空间,也用不同的方式接受着其他区域和空间传播来的语言文字和文化艺术等。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到,人类社会中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内在关系。因此,要求学生在学习人文地理知识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时,一定要始于社会性、区域性和综合性,更要回归到社会性、区域性和综合性。同时注意思维方式的教育,要求学生善于思考多学习,深入实际多考察,能够从结构的整体性去认识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以区别于自然地理学的学习方法。

5 专题教学的方式

如对于人类社会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过程,可以采用专题教学的方式,让学生认识到,可持续发展本质是在今天就设法优化工业社会阶段的人地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当人们看到可供食用的生物数量显得不足时,人类发明了驯化动植物技术,出现了畜牧业和农业。进入工业社会,人类生产的原料和能源大都来源于矿产。另外,从狩猎采集向农业社会的转变、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都是技术变革的结果。

再如,可持续发展教育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在必修二教材第四章有可持续发展的专题,专题谈到了从人地关系思想到可持续发展思想的转变,存在的环境问题到解决问题措施。通过这一专题教学,可以使学生掌握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

6 专题讲座的方式

人文地理知识理解并不难,但内容分散,不容易抓住重点和难点。因此,在复习方法与策略上,应抓住知识的核心即可持续发展教育。针对这些教学和教育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可以采取专题讲座的方式,打破班级课堂授课制的约束,组织高中学生集中专题讲座,以突破难点,突出重点。

篇5

在上级教育思想的指导下,以“尊重学生,服务学生,发展学生”为指导,以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完美人格为目标,做好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尊重“一个教师能有多健康,就能把他(她)的学生带得多健康。”的理念,对不断提高教师自身心理健康给予支持与保障,从而更好服务学生,促进全体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二、主要工作和措施

(一)、继续做好学生日常的心理咨询服务。

继续做好学生日常的心理咨询服务工作,每天开放心理咨询室,做好学生的来访接待和咨询工作。对于问题较明显的学生,坚持个案的跟踪,及时与家庭联系。

(二)、开设心理辅导讲座。

本学年,邀请心理教育专家、行家到学校作专题讲座;准备开六年级学生心理教育会议,结合青春健康教育、人际交往、学习压力等内容,积极为学生提供知识指导和帮助。

(三)、认真做好心理咨询室来访者的记录工作。但对咨询案例的情况要进行保密,不得任意传播,以免给学生带来更多的心理压力。

(四)心理辅导员要认真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知识,在缺少专业书籍的情况下,主要通过网络等媒体来充实相关知识,为做好心理咨询工作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同时,争取本年度利用假期安排一部分心理咨询员去深造相关专业知识,争取让每一位咨询员都具备心理辅导的一般常识。

(五)加强同兄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者的联系。

准备在第一学期,组织全体咨询员到兄弟学校参观学习,从他们那里获取一些资料和经验,为搞好心理健康教育服务。

三、值班要求:

1、心理咨询员每周星期一至星期五按照下面时间值班。

(中午时间:12:30—14:00;下午时间:16:50—17:30)

2、心理咨询员轮流交替值班。

篇6

一、中职学生心理发展现状

(一)心理适应障碍。部分中职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容易出现心理适应障碍,表现为上课时听讲状态不良、学习目标不明、交流存在困难等,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是学生刚刚进入新的环境,需要一段时间适应新的生活,在调试的过程中容易出现心理适应障碍[1]。当下很多学生独立生活能力较差,容易产生心理落差,出现心理适应障碍。(二)人际关系紧张。中职学生进入学校后,其人际关系也发生一定的改变,具体可以从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中体现出来。学生的行为习惯、家庭教育模式和个性特点都存在较大差异,因此相互之间的磨合成为一种难题。此外,在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传输渠道多样,中职学生也更加适应通过新媒体进行交流,因此减少了实际交往的机会,导致学生人际交往的技巧不足,人际关系紧张,从而出现抑郁、失眠等问题。部分学生不擅长倾听,无法进行有效的情感交流和思想沟通,阻碍了人际关系的发展。

二、新媒体环境下创新中职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有效措施

(一)完善教育内容。在全面掌握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概念的基础上,不断完善教育内容,具体包括以下几点。第一是青春期的心理教育,涉及青春期性心理、心理问题及解决措施、青春期心理现象、心理发展特点等。目前人们对于性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逐渐提升,为此需要强化中职学生的性法律、性道德和性知识的教育。第二是情感心理教育。中职学生正处于情感心理的重要发展期,情感情绪方面容易出现极端化、冲动性和不稳定性等问题。因此,在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应该加强培养学生的心理情感。情感心理教育需要教授学生掌握自身情绪特点,合理调节自身情绪,以及情感情绪训练等。第三是个性心理教育,包括学生兴趣、能力、气质、性格等,通过这项内容帮助学生掌握自身个性特点,攻克心理障碍,塑造健全个性。训练学生的成就动机、独立性、自控能力、自尊心、自信心等。(二)开展专题教育活动。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题活动形式多种多样,包括专题讲座、心理情景剧、游戏辅导、情境设计、问题辨析、心理训练和团体辅导等[2]。学校应该创造完善的教学条件,设置心理辅导咨询室,通过开设热线电话、网络咨询、书信咨询、心理行为训练、个别咨询、团体辅导等方式,为学生提供科学指导,帮助其解决心理困惑。对于那些存在心理疾病,或者心理障碍较为严重的学生,学校应辅助专业机构对其进行治疗。此外,学校可以进行针对性心理分析,组织专业人员利用相关心理学知识、技术和方法,帮助有需要的学生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准确掌握自己的身心成长特点,了解问题解决方法,及时改正不良行为,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和心理适应能力。(三)利用网络新媒体扩展教育渠道。新媒体时代下,各种传播媒介和信息技术的出现,为心理健康教师提供了新的教育平台。新媒体拥有交互性和平等性等特征,和传统教育方式不同,能够消除师生之间的沟通障碍。同时,因为新媒体还具有一定的虚拟性和隐蔽性,能够让学生在一个不需要戒备的宽松环境下交流,将自身的困惑、苦闷和压抑释放出来,主动向教师求助一些敏感性问题。通过新媒体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满足中职学生的个体需求,促进线上和线下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衔接,改善了传统教育的缺陷,提高了心理教育成效。为此,中职学校可以利用现有新媒体资源,创建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信息平台,为学生提供各种心理健康知识和减轻心理压力的方法。此外,还可以在新媒体平台上开通网络咨询热线,促进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组织网络心理教育,帮助学生培养健康的心理品质,减轻心理压力。通过平台上的心理辅导,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干预,帮助学生看清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的区别与联系,获得健康的交流体验,克服虚拟化网络给人的不良影响。

综上所述,在社会发展新时期,更看重人才的综合能力。中职教育是人才培养中的重要阶段,需要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心理健康问题一直是教育领域的重点关注问题,面对中职学生容易产生的各种心理问题,学校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强化学生的心理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篇7

论文摘要:本文从大学生自身和环境变化因素出发,系统研究了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影响因素,这些心理问题已经严重干扰大学生学习和生活,影响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按照心理健康影响因素对症下药,提出了调适大学生心理障碍的相应措施,培养大学生解决心理障碍的能力,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近年来在休学、退学的大学生中,约有1/3是由于心理障碍引起,因失眠、失恋、担心失业等因素造成心理问题而就医的人数也呈上升趋势,大学校园的自残、自杀、他杀等犯罪现象日趋严重。例如,2005年6月25日,一起令人震惊的血案发生在北京大学,北大医学部预防医学2002级学生安然向同班同学崔一平砍下80余刀,致使崔一平死亡;2006年2月20日至3月1日10天内,华南农业大学连续四名学生自杀身亡。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由于他们生理发育、社会环境、人际关系与前途理想的变化,导致大学生心理负担过重,精神压力加剧,心理障碍、心理困惑等问题的严重存在川。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到了不得不引起各方关注的时候了。本文就目前大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障碍的形成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教育对策。

一、大学生心理障碍影响因素

据报导,大学生心理障碍产生存在两个规律:一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心理状况从简单走向复杂;二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心理障碍呈上升趋向。基于人与人之间特殊的生活环境,心理环境和生理环境,大学生心理障碍的主要形成原因可归纳以下几个方面:

1. 1认知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属于高智商群体,他们对社会和生活都有着自己的看法和理解,并且由于学习上的优越性,他们的言行在家里和社会上都能得到一定的尊重,然而他们由于自身的年龄和阅历的限制,加上他们在中学阶段应试教育引起不合理的知识结构和对社会现象的认识上的偏差,喜欢将各种问题进行绝对化考虑,偏执地认为自己的各种想法完全正确,但当事物发展方向和自己思考的不一致(或者完全相反)时,就认为自己与社会格格不人,从而糟蹋自己或孤芳自赏或对社会产生逆反心理等障碍,这些都严重影响和干扰他们进行正常的人际交往,同时也阻碍了他们心理调节系统的正常发展。

1. 2环境变迁的影响。学习环境因素的影响主要对大学新生而言,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1)现实中的大学生活与理想中的大学生活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在中学阶段,听老师讲述的大学是充满活力、生机蓬勃,只要考上大学,毕业后就不愁找不到工作,而上大学后,通过与高年纪学生的接触,感到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与高中阶段一样存在着压力,大学课程多、难度大、要求高,学习进度快,而且毕业就业时实行双向选择,就业机制灵活,且受市场供需关系的调节,毕业生价值悬殊,学历层次不同收人差异很大,名牌大学和一般院校以及学科特色的强弱、专业的冷热、综合素质的高低都将在实际收人上有较大差距,这些就需要在大学期间不仅要提高自身的专业理论知识,更要提高自身的能力素质、技术才华、思想情操和敬业精神,对于专业不够热的,还需要选修一些别的专业的课程,考虑到这些因素,有些新生就会产生学习焦虑症,还有些学生看到自己所学专业不是热门专业,情绪波动较大,牢骚满腹,怨天尤人,甚至自暴自弃,或对热门专业的学生产生妒忌、猜疑和敌视的心态,甚至采取了不够理性的行为。

(2)学习方式的变化带来的不适应:在中学阶段,由于有升学的压力,老师管的非常紧,学校也要进行“三天一大考,两天一小考”,学习属于“压迫式学习”,学习环境非常紧张;到大学后,没有了升学压力,老师的管理也比较松散,虽然也有考试,最多也只有期中和期末考试两次,并且考试的范围也基本上在老师的授课范围之内,只要把上课笔记弄懂了,就可以过关,平时学习只有靠自觉了。这种学习方式的变化,使得大学新生学习上一下子就放松了警惕,学习上也得过且过起来,从而导致第一学期都可以过关,第二学期开始有补考,大二开始大面积补考,最后只要听说考试就头疼,导致“考试恐惧症”。

(3)角色的转换带来的不适应:在高中阶段,能考上大学的学生(特别是名牌大学的学生)基本上都是学校的学习佼佼者,老师都特别关爱他们,同学们都围在他们周围,奉承他们,到大学后,发现周围的同学都是各个学校的尖子生,学习上的优越感一下子都没有了,并且不管怎么努力都无法成为班上的尖子生,从而会产生猜疑、压抑的心理障碍。据报道,某高校的一名女生就由于这种学习上的角色转换的不适应,而产生极度的精神压抑症,最后不得不退学。

1.3家庭因素的影响。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一个人同外部世界联系的第一个环节,是个人社会化的最初组织,而家长是人生道路上最早的启蒙老师,家长的心理状态、个性品质、学识水平、社会态度、教子方式、家庭稳定程度以及经济状况等,对大学生的心理有着直接的影响。

有些家庭父母对孩子期望值过高,要求过严,管得太死,不给子女自由的空间,超出了孩子的个性能力,让孩子成天在一种高度压力下生活;有些家庭由于家长的学识修养、人文素质、文化道德水平不高,对待孩子的态度比较专制,处理问题粗暴简单、武断暴躁;有些家庭由于父母离异、家庭解体对孩子采取不管不理的态度,对他们的性格形成产生了非常不利的影响;有些家庭经济条件好,对子女过于溺爱、迁就和放纵,坐视不管,放任自流,没有尽到家长应有的责任;还有些家庭由于经济拮据,特别是从农村和贫困边远地区来的学生,高额的学费对他们产生了巨大的压力,而且生活费还常常没有着落,使得他们产生心理负担、苦闷抑郁,没有信心和勇气去和身边的同学交往;这些家庭中不良的因素,都会使大学生形成冷漠无情、孤僻消沉、心烦焦虑、骄横狂妄,甚至敌对逆反、易怒狂惹等心理障碍。

1.4生理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处于青春期,生理机能已发育成熟,已有朦胧的性意识,加上周围环境和生活阅历的变化,渴望谈一场快速的、轰轰烈烈的爱情并对之希冀甚高,调查表明,大学生中谈恋爱的人,一年级约为巧%,二年级约为25 %,三年级约为40%.四年级约为65 %。有的学生在进校一个月内就确定了意中人,然后就去追求。但由于对恋爱缺乏深刻认识,与异性之间的交往缺乏理性,喜欢仅凭外表一见钟情,不能做长远考虑,彼此间缺乏深入了解,经济上自顾不暇,双方都存在变化发展的可能性、未来工作的不确定性等众多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经常出现失恋,有些大学生对失恋心里准备不足,面对爱神丘比特的刺伤,失恋后所引发的不良效应,严重影响他们心理的健康成长,有些甚至出现自残等变态行为,调查显示,失恋在所有造成大学生心理疾患的因素中最为重要,约占30%;还有些大学生受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和自身德才学识不高,为了显示自己的魅力,搞多角恋爱,从而产生纷争、冲突,产生不良后果,甚至酿成了悲剧,给身心带来了极大的摧残。

1.5网络因素的影响。网络是廉价而又便捷的学习方式、通讯方式和娱乐方式。网络世界大量的信息为人们学习、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也开拓了人们的眼界,是个有利有效的学习工具,同时也大大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但是这些信息良秀不齐,宝藏与垃圾共存,精华与糟粕同在,网络上流动的各种垃圾信息成为干扰学生的“噪音”,影响了有用信息的清晰度和效用度,妨碍了人们对知识的正常吸收,再加上网络交流的快速性、隐蔽性和虚拟性,可以让人肆意发泄日常生活中的种种不如意,很容易使人产生网络依赖性。

从进入大学开始,大学生开始独立生活,由于对新的生活环境的不适应,或学习生活上的压力,或对网络空间新鲜事物的迷恋,加上他们已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使得他们更容易在网络虚拟世界中寻求安慰,而他们的心里素质不强,自制能力较弱的特点,可能使他们棍淆网络与学习、网络与生活的关系,沉迷在网络游戏中,难以自拔,由此也产生了或轻或重的网络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据调查显示,大学生是“网虫”的中坚力量,也是网络性心理障碍的多发群体。

二、大学生心理障碍的调适对策

大学阶段是种种人生压力相对集中的阶段,来自学业、人际关系、就业及感情诸多方面的压力,会诱发大学生心理问题。克服这些心理问题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方共同努力来调节,从而维护大学生的心理平衡,达到心理健康的目的。本文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大学生心里障碍的调适对策。 2. 1建立多层次的心理保障体系。大学生心理障碍的救助必须有一定的组织保证,要使心理救助行之有效,首先必须建立起上下通畅,便于发现问题,及时干预的多层次的心理保健网络。学校应成立以院领导牵头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委员会,以心理咨询中心为核心,建立一个由学生心理协会、院系心理辅导员、心理咨询中心组成的三级心理保健网络:(1)学生心理协会。由心理教育工作者在学生中通过各种途径普及心理卫生知识,培训一批心理卫生骨干,充当心理保健员和学生咨询员,他们生活在学生中,宣传心理健康,及时发现同学中的问题,并介绍、推荐有问题同学去寻求专业帮助。(2)院系心理辅导员。对院、系层次与学生关系密切的人员,如辅导员、班主任、学生部工作人员甚至课任老师等,进行专题培训,使他们初步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状况,学会区分思想问题与心理问题,并具有解决一般心理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得到及时的帮助。(3)心理咨询中心:配备高素质的专业人员,进行心理辅导与救助,以帮助那些有比较严重的心理问题的学生,并通过心理健康状况普查,了解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有针对性地、有计划地提出切实可行的教育措施。

2. 2从新生人学教育着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新生刚进人大学,由于学习生活环境的巨大变化,会产生陌生、紧张和不适应等各种心理问题,因此,做好新生人学教育工作是十分重要的,可以通过报告、座谈等活动,使大学生了解大学与中学的学习生活环境不同,对可能遇到的困难、出现的问题作好思想准备。如带学生熟悉校园环境,多组织有益、健康的集体活动,让学生和教师之间、同学与同学之间在活动中增加了解、增进友谊,以便新生更快适应新环境、消除陌生感和紧张心理,更好地投人到学习生活中。同时,要善于观察学生的心理动态,了解并帮助有困难的同学。

2. 3进行实证性调查,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高校心理教育工作者应当跟踪时代变化来研究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特别要关注不同学生群体(如贫困生群体,新生群体等)的心理发展与行为特征,针对性地开展实证性调查与分析,并以此为依据建立起大学生心理档案。大学生心理档案是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而建立起来的档案材料,主要包括个体学习与生活的部分背景材料、心理发展变化特点简介、心理咨询记录、心理测验结果等。利用大学生心理档案可以全面客观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的放矢地开展扎实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已发现有心理危机或有家庭病史的同学,可建立重点学生心理档案,注意跟踪了解、交谈,适时疏导,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另外,通过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可以帮助相关部门和人员对学生常见心理障碍进行分析和研究,掌握学生各种常见心理障碍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促进学生常见心理障碍的早期发现和早期治疗。

2. 4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将心理健康教育纳人教学计划。目前,不少高校俄思想道德修养当作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设,没有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因此,创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体系,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学计划,从而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显得非常紧迫。开设心理健康系列教育课程,采取必修、选修或讲座的形式对学生传授心理卫生知识,加强大学生心理意识的引导和人格教育,使学生学会运用心理学方面的知识进行自我调试,保持心理平衡,促进身心健康,同时,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要以保护和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为目的,以普及心理卫生知识和矫正学生心理困惑的认知结构为主要内容,以问卷、座谈、测试、分析等为手段,了解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偏异情况以及对心理保健知识的掌握和要求,加强教学的针对性。

2. 5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咨询辅导。患有心理障碍的大学生由于各种原因而羞于面对面与人交流,因此,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咨询辅导工作,以全面了解全校学生的心理发展动态,让有心理障碍的大学生可以采取多种方式来倾述自己的心理问题,从而达到消除学生心理障碍的目的。

(1)通过举办专题讲座进行心理咨询辅导。根据不同的学生群体有针对性地举办不同主题的专题讲座以提高大学生的抗应激反应,从而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专题讲座主要是由心理辅导中心实施,授课形式以教师讲授为主师生互动为辅,内容包括新生适应、大学生恋爱、职业发展规划和由招生就业处实施的就业应聘辅导等,新生适应形式的主要包括大学生学习适应、生活适应和人际关系适应等问题;大学生恋爱问题的专题讲座主要是提高大学生恋爱的道德意识,包括明确选择对象的道德准则、提高忠诚高尚的责任感和加强为对方承担恋爱过程的道德义务;职业发展规划专题讲座是针对大学低年级学生进行的提高知己、知彼、抉择与行动能力为内容的讲座。而就业应聘辅导专题讲座是针对大学高年级学生开展的应聘知识和技能为内容的讲座。通过这些形式的专题讲座,促使关心同一问题的大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有效地缓解或排除其心理障碍。

(2)利用网络媒体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咨询辅导。网络隐匿性、开放性、便捷性、虚拟性的特点在心理咨询辅导中有着积极的作用,可以缓解大学生的紧张心理,释放他们学习和生活上的压力,适度、适时地转移、倾诉和宣泄各种不良隋绪,如利用网络媒体开设网络心理学常识、心理卫生保健常识及心理素质培养的综合课程或系列讲座,积极探索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和进行心理咨询辅导;也可以建立大学生心理网站,通过电子邮件、电子布告、个别或团体网上即时文字交谈的方式,在为当事人保密的情况下,在平等与轻松的咨访关系的氛围中,开展心理咨询辅导,同时,还便于双方的思考分析,咨询信息的存储和典型案例的查询。

(3)通过个体咨询与团体辅导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心理辅导。通过个体心理咨询的方式发现大学生存在较多的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总结解决类似问题的方法与策略,再通过以班级或同类学生为单元的团体,以专题咨询讨论的互动辅导方式,让团体成员围绕某些共同关心的问题,通过一定的活动形式与人际互动,相互启发、诱导,形成团体的共识与目标,进而改变解决他们的心理障碍,如社交回避与苦恼、交流恐惧、羞怯、孤独感等方面的心理问题。

篇8

关键词:职业心理课程干预;大学生;职业自我效能感

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和毕业生就业压力的逐年加大,通过职业心理教育来促进职业能力的发展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已经成为高等教育亟待解决的课题。而职业自我效能作为职业心理重要内在变量,在个体的职业选择范围和选择行为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职业自我效能感[1]源于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是指个体是否有能力实现特定职业目标的行为过程的信念,它建立在对职业相关行为能力认知评估的基础之上,对职业目标的确立、行为的选择和坚持性具有重要影响,是优化职业相关行为的关键性因素。本研究尝试根据职业自我效能感理论调整职业心理干预课程内容并加以实施,探索课程干预在促进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提升的有效性。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实验组为选修《职业心理辅导》课的85名大学生,对照组为选修《公共关系》课的104名大学生。被试中文科生60名,理科生129名,男生132名,女生57名,平均年龄20.12岁。

2.评估工具

(1)职业决策自我效能量表[2]。该量表最初是由Betz和Taylor(1983)编制的,后由彭永新和龙立荣(2001)对该量表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中文量表由39个项目构成,该量表包括自我评价、信息收集、目标选择、规划制定、问题解决五个分量表。研究表明该量表各分量表的内在一致性信度在0.73到0.83之间。

(2)课程实施满意度评估问卷。为自编问卷,共8个问题,要求实验组成员在接受课程干预后,对课程是否帮助你了解和评价自我;是否有助于增强收集职业相关信息能力;是否有助于提高职业选择的信心;是否有助于明确未来目标;是否有助于提高日常问题的解决能力;是否促进你制定计划能力;你觉得本次课程内容设置是否合理;你觉得本次课程开展形式是否合理,做出主观评估。

3.实验设计

采用实验组控制组的前后测时间系列设计。自变量为对实验组施行的课程干预,因变量为大学生接受课程干预前后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变化,课程每周一次,每次3学时,共计30个学时。

4.课程设计

根据职业自我效能感理论,参考职业辅导类课程[4],设计以下内容:模块一自我认识与管理,包含自我认识、归因训练、目标设定与自我激励、情绪与压力管理4个子项目;模块二职业认知与规划,包含职业探索、职业决策、职业规划3个子项目;模块三职业适应,包含求职指导、职业基本素养培训2个子项目。在课程中采用了案例分析、分组讨论、模拟面试、角色扮演、认知训练、优秀毕业生经验介绍等方法。

二、结果与分析

1.课程实施前后实验组对照组职业自我效能差异分析

在实施课程干预前后,分别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问卷测试。实验数据表明,实验组和控制组在课程干预前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量表总分和各维度得分均无显著差异(p>.05),说明两组被试是同质的。

经过30个学时的课程干预后,实验组在量表总分和自我评价、信息收集、目标选择、规划制定问题解决各维度上的得分均显著高于控制组,其中自我评价、目标选择和规划制定得分极显著高于控制组(p

由表2可见,经过30个学时的课程干预后,实验组在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量表总分和各维度得分都有显著变化,其中信息收集、目标选择、问题解决的维度得分提高显著(p

2.实验组成员对课程满意度的评估

实验组成员对本次课程干预效果予以肯定的评价。表示喜欢参加本课程并认为课程干预能够帮助职业能力发展的占90.59%,认为课程能增进自我了解、评价和信息收集等能力的占88.24%,认为有助于增强收集职业相关信息能力的占94.12%,认为有助于提高职业选择信心的占89.41%,认为有助于明确未来目标的占85.88%,认为有助于提高日常问题解决能力的占87.06%,认为能促进制定计划能力的占89.41%,认为课程内容设置合理的占92.94%,认为课程开展形式灵活多样的占90.59%。评估结果说明本次职业自我效能课程干预是有效的,达到了预期效果。

三、讨 论

1.职业心理辅导课程干预是促进职业自我效能感提升的有效教育形式

职业辅导课程便于充分整合师资、课程运行体系等现有教育资源,同时课程教学具有组织规范、受教育面广、教学内容系统性强等优点,较之专题讲座、团体辅导、个体咨询等教育方式,课程干预更为系统、经济和高效。

2.依据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理论重新定位职业心理辅导课程是提高教育实效性的重要切入点

目前高校职业心理教育往往只重视就业技能培训,而忽略对大学生内在能力信念提高的培养。依据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理论重新定位职业心理辅导课程,合理制定学习目标,通过提供积极榜样示范、言语鼓励、职业相关体验、归因训练、目标制定指导等,可以促进积极自我认知,促进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和职业相关技能的提高[3]。

3.要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需要把握好以下几点

一是课程干预应该针对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需求来设计课程内容,同时灵活运用如小组讨论、模拟面试、行为训练等课程开展形式,以期达到良好的效果;二是课程干预指导者应具有较高资质,熟悉心理健康教育与职业心理指导相关专业知识,并具备丰富的课程教学经验;三是职业心理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既需要培养职业规划等相关技能,又要注重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等主体认知性因素培养。同时,也需要综合运用课程教育、专题讲座、个体咨询等教育手段,形成完整的职业心理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 Patrick F F,Joseph A J.The self directed search and career

selfefficacy.Journal of Career Assessment[J].1999,7(2):

147-162.

[2] 彭永新,龙立荣.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测评的研究

[J].应用心理学,2001,7(2):38-43.

[3] 尧丹俐.从职业自我效能感的视域看大学生职业行为优

化[J].教育与职业,2008,(7):180-181.

篇9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效策略;研究

近几年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与教育界的重视,但是,在日益开放与复杂纷繁的社会背景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并没有找到彻底解决的办法,由心理问题引发的学生发病、自杀、危害家庭、危害他人与社会的现象屡见不鲜。

近年来,我院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经验。现总结如下,与各位同仁共同探讨,以期探索出一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策略,为增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尽绵薄之力:

一、加强管理

科学的工作思路必须以科学的管理措施作保证。我院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和心理咨询室认真研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制定切实有效的管理措施,确立了建好“一个中心”、“组建三支队伍”、“开通多种渠道”、“建立工作机制”的教育管理措施,逐步形成了点线面立体交叉的工作网络和灵敏高效的工作体系。

(一)建好心理咨询中心。(1)严格人选条件,配备精兵强将。心理咨询中心配备的专兼职教师皆为心理学专业毕业,并且经过系统培训,获得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证书。(2)加强工作人员的在职培训。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是新近兴起的专业,专业人员不足是客观现实。近年来,我院加大了对工作人员的在职培养力度,鼓励教师在职培训,并提供经济上的支持。(3)加强中心工作环境建设。通过近年来的努力,我院心理咨询中心配备了咨询辅导室以及相应的电脑、光电读卡机、WJZ心理测验软件、多媒体音像系统等工作设备以及热线电话、办公家具等。

(二)组建好三支队伍。(1)不断提高工作待遇,做好心理健康教育专业队伍建设。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工作是一项充满爱心的工作,教师每天接触“负面信息”,自身承受着“心理净化”、“技能提高”等多种压力,学院各级领导非常理解工作人员的职业困惑,在各个方面给与优厚待遇,使工作人员心态平稳,避免了职业枯竭。(2)加强技能培训,不断提高政治辅导员心理辅导能力。每学期进行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业务轮训,把“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助人技能”、“班级团队建设”作为轮训的重点内容,不断提高辅导员心理健康意识水平,提高基本的工作技术能力,提高辅导员心理健康工作能力。(3)加强指导,促进大学生心理互助队伍建设。指导教师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协会的工作,积极发展、补充会员,壮大大学生心理健康协会,丰富学生生活、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开展助人活动,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三)开展多种教育渠道。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有效的利用各种教育阵地,宣传心理健康观念,介绍心理卫生知识,是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然途径。我院在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时,充分利用现代媒体技术,在学院无线广播电台开办“心灵之声”栏目,播放大学生关于生命意义、心理健康的精彩文章;宣传栏由大学生心理健康协会组织有关稿件;在各种文艺演出中,融进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大学生心理健康协会每周周末免费放映“心理电影”。另外,在校园网上专设心理咨询网页,方便学生网上咨询。

(四)建立规范的工作机制。(1)违纪事件防范机制、危机事件应急机制。院系辅导员、心理咨询中心通力配合,本着早排查、早发现、早干预的原则,帮助学生度过困惑期,预防恶性事件发生。(2)日常信息上报机制。从不同的渠道收集学生的心理健康信息,每周有汇报、每月有汇总,及时掌握学生心理动态。(3)教育措施反馈机制。所有教育活动的开展,事后都必须做出总结,对教育效果做出评价,向负责领导汇报,为制定教育措施和教育计划提供参考。

二、研究规律,探索模式

(一)研究教育模式。我院组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分析大学生人格成长特点,研究大学生人格发展的规律,设立学生在不同年级的成长任务,确立由“心理健康教育”、“生涯规划设计”、“健康人格培养”、“职业心理教育”四大模块组成、交叉重叠的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模式,重点研究新形势下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教育规律,探索教育方式方法。

(二)完善课程体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有相应的课程作为必要的支撑,目前,我们已逐步形成了公共课、选修课、训练课组成的课程体系。(1)面向全院学生开设心理健康公共课,讲授心理健康、心理卫生知识和基本调试方法,帮助学生学会自助。(2)逐步开设系列选修课程,包括“生涯规划”、“职业心理”、“人力资源”、“人格成长”、“人际关系”、“人际沟通”、“情绪管理”、“积极心态”、“两性关系”、“爱情心理”、“压力管理”、“团队合作”、“潜能发展”、“自我探索”等。(3)开设“团体训练”、“专题讲座”等辅助教育内容。

三、开展活动

近年来,我院按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年度工作计划,开展了多项教育活动。

(一)认真组织好心理健康宣传月活动。在每年五月由省高校工委举行的心理健康宣传月和每年十一月由学院统一组织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举办演讲比赛、征文比赛、现场咨询、电影放映、文艺晚会、系列讲座、团体训练、谈心活动等系列宣传教育活动。

(二)认真做好日常宣传教育工作。通过开展心理健康系列讲座、专题报告、个别心理辅导、团体咨询、团体心理训练等形式,广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三)指导大学生心理健康协会的活动。大学生心理健康协会是我院人数最多的学生社团,指导开展了演讲比赛、专题讲座、征文比赛等多项主题活动;指导老师指导学生制定活动计划,开展相关活动。

篇10

【关键词】 神经内科;护生;护理带教 作者单位:445300 湖北省建始县妇幼保健院 临床实习是学校教育教学的深化和延续,神经内科的患者由于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引起意识、精神、视觉、肢体运动功能障碍,容易发生坠床、跌倒等意外事件,引发医疗护理纠纷。本文基于神经内科的工作特点,就其护理临床带教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现将详细情况及改进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我院神经内科实习的护生79例,平均年龄18~24岁,本科生36名,大专生42名,中专生1名。12 带教方法121 临床带教 ①增强护生安全意识和法律意识 通过认真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提高护生的法律意识,使其懂得护理专业是高风险的职业,要求她们在保护患者安全的同时,树立护生的自我防护意识。

②护生在进入科室前进行岗前培训 包括基础知识和临床技术操作培训。根据教学大纲制定带教计划,制定因人而异的带教计划[1]。

③ 带教老师和护生建立良好的关系 临床带教教师是护生最直接的榜样,在带教过程中所体现的“师德”,所展示的“师魂”,都会对学生的实践及实习态度乃至于行为和目标产生强烈的感染和引导[2],因此,带教老师要严格要求自己,要给护生第一良好印象。122 实践带教 ①教会沟通,建立信任 护理人员服务态度、服务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患者的满意度,故护理人员的服务意识已成为现代护理模式中的重要影响因素[5]。这就要求我们教会护生沟通。患者刚入院时由于疾病的影响及环境的改变,产生心理恐惧和不安,作为护士应衣帽整洁、态度和蔼、行走轻柔敏捷,给患者良好的第一印象。教师可以给护生示范怎样向患者打招呼、怎样进行自我介绍、如何与患者交流、如何收集资料等。在与患者沟通时,避免用医学术语,引导护生提倡文明用语、微笑服务,学会尊重患者,掌握与患者沟通的技巧。

②神经内科疾病护理知识专题讲座 挑选科内理论扎实、临床经验丰富、护师以上职称的护士每周对护生进行神经内科疾病护理知识专题讲座,如:神经内科常见病病因等。

③在带教操作技能时,无论是从简单的操作如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还是对身体具有一定侵入性损伤的护理操作如导尿、灌肠、插胃管等,都要教她们多练习,逐一去掌握要领。多给护生动手锻炼的机会,在给患者操作过程中,发现错误,以“帮忙”的形式给予纠正,不要当患者面指出缺点,那样会导致患者不信任她们。在每班结束后,都查找不足,及时询问教师或查看书本,积累工作经验。启发护生主动思维,培养积极思考、自觉学习的能力。[3]同时也迫使教师不断吸取新知识,构建丰富的教学资源,不断提高带教质量。

④辅导完成护理病历 规范护理记录的书写,维持护理文件的法律效力[4],告知护生护理记录是重要的法律文书,因记录缺陷,在纠纷中就必将承担法律责任。书写护理记录应做到及时、准确、客观、连续、完整。2 结果

通过长达四周的护理带教实习,所有护生都能熟练掌握岗位职责,在带教老师的引导下独立完成工作的能力大大提高,带教老师提供给护生更多的主动思考机会,大大的提高了护生的理论、实践能力、综合能力以及临床实际操作能力。3 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