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外素质教育培训范文
时间:2023-11-14 17:57: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校外素质教育培训,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加强中小学外语教师培训的重要性认识
当今,在人们心目中普遍存在着一种错误的观念,而这种观念在地方教育部门和中小学教师中,尤其是小学教师尤为严重,严重影响着英语教育的正常发展。在他们眼里,小学生除了英语26个字母外,只是学一些简单的英语单词和几句简单日常用语,对于这门课程好对付,也好教,现学现卖就可,其实不然。在某种程度上小学教师所起的作用对学生的影响比大学教师还要大,因为小学生的大脑就像一张白纸,老师教什么,他们就学什么,小学老师的话就像是“圣旨”一样影响着学生。因为学生们认为,他们从老师那里学的东西都是正确的。
一流的教育需要一流的教师,一流的教师必须具备一流的综合素质,因为它是制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关键,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小学教育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基础工程的基础,教师在这一基础工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目前,我国中小学英语教师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难以满足中小学开展高质量英语教学的需要, 农村地区特别是欠发达地区的英语师资匮乏现象更为严重。因此,加强中小学外语教师业务素质培训工作,提高中小学外语教师的业务素质,是十分必要的。要想做好中小学外语教师的培训工作,地方教育部门和中小学必须加强对此项工作的认识。虽说每年也有一部分教师到本地的进修学校进行培训,可那只是一些常规性的培训,不能真正使教师的业务素质得到实质性的提高。他们应到附近的大学去进修,那里有专家,有外籍教师,只有这样,他们的业务水平、业务素质才有一个实质性的跨越,中小学外语教育才有希望。
教书是一门艺术,既然是一门艺术,它就是通过一些良好的教学方法达到其良好的效果,只有具备丰富知识和良好综合素质的人,才懂得如何运用这门艺术去调动学生的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情趣,只有懂得这门艺术的教师,才能够知道和运用除了正确发音的英语教学法外,还能够利用肢体语言,以达最大可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目的,使教学始终处于寓教于乐,使学生有用英语进行交流的欲望和能力。
中学外语教师培训方法
1.加强英语语音学习。语音是学习语言的基础,任何一门语言的学习都要通过代表一定意义的语音学习来实现。正确的发音有利于表达思想,提高交流效率,对学生记忆词汇也有极大帮助。能够正确发音可使学生能够准确地读出英语单词的音节,掌握了英语单词的读音音节就掌握了英语的读音规律,掌握了读音规律就能够准确地拼读出英语单词来,因为在英语中绝大多数词汇都是符合发音规律的。因此教师语音的好与坏将直接影响着学生对语言的掌握速度和程度。
但目前,中小学英语教师英语水平普遍偏低,尤其是小学英语教师的英语水平和素质较差。近年来,城镇小学从三年级就开设英语课,而小学又普遍存在着英语师资严重匮乏现象,大部分学校没有英语教师,尤其是县级以下的城镇小学,英语教师基本上都是临时改行的,都是经过一两个月的培训后才开始教英语的。个别教师不知道如何学习英语,不知道如何发音,不会读单词。经过调查发现,有些学生不会使用英语音标读单词,而使用汉字注明单词的发音,比如:把the注成[的]或[地],把your注成[咬],把study注成[斯打地]等。在英语中,绝大部分单词都是符合发音规则的,只要能正确地读出一个单词的音,就能够正确地拼写出这个单词来。所以必须对中小学外语教师进行培训,使他们突破语音关。
初学者,尤其小学生,学习语言主要是靠模仿,教师发音不正确,学生模仿出来的音也是错误的,在中小学形成的不正确的发音,上大学以后很难改正,因此造成了从小学开始学英语,一直学到大学博士毕业,不能开口讲英语的不良后果。90%以上的学生发音不正确,轻重音不分,不懂得什么是开音节,什么是闭音节,读起句子断断续续,没有语感。学生的不正确发音,直接影响学生的听、说和读的能力,也直接影响他们记英语单词。英语教师的不正确发音,不正确的教学方法,也势必打击了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兴趣,影响了一批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因此加强小学英语教师的英语语音培训,是搞好小学英语教学的基础,应持之以恒地贯穿于教师业务素质培训过程之中,使之充分认识语音知识的重要性,具备良好的语音习惯,掌握准确发音、正确拼读和流利朗读的技巧。
2.注重音、形结合,加强词汇知识学习。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人类的思维活动是借助词来进行的,人类的思想交流也是通过由词构成的句子来实现的,任何语言离开了词汇都不可能存在。
注重音、形结合:“音”是每个单词的正确发音,“形”是每个单词的书面书写形式。在学习单词时,只有把英语单词的音和形在大脑里相结合,才能在直观上产生对该词的形,同时在大脑里形成该词的音,才能说得出、听得懂、反应快。为什么英语的“Yes, No, Hello, Goodbye” 既听得懂,又能迅速地脱口而出,也能很快地反应出来呢?因为这几个词的音和形已经在大脑里完全融合为一体,扎了根。学习任何一种语言都应该是先学音,然后才学形,因为语言首先是一种相互交流的工具,只有正确掌握了音,人与人相互间才能进行思想和感情交流,只有掌握了正确的发音,才能准确地按照其发音规则正确地拼写出单词来,因为英语的绝大部分单词是符合发音规则的。因此,在教学中,注重音与形的结合,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英语教师的词汇量直接影响着向学生输出知识的信息量,作为基础相对薄弱的小学英语教师来说,应通过大量的阅读,加强对英语词汇的学习与积累,同时适当加强语法知识的学习。
3.重视基本技能的培训,提高听、说、读、写能力。英语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工具课,英语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向学生传授基础知识,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语言技能训练。听说读写的训练是互相影响、相辅相成的,很难截然分开。在中小学英语教学中尤其是这样。要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较高的听、说、读、写、译的水平,才能适应当前中小学英语教学的要求。
篇2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孩子是父母的、父母宁可自己受苦受累也要培养孩子成才”“孩子将来出头父母脸上有光”等观念是中国家长们关于父母与子女关系的写照。孩子的发展问题是大问题,在教育上,家长千方百计为孩子搭建平台,倾心尽力地扶持。在当前学校教育对于促进孩子全面发展的功能有所缺位的情况下,家长们纷纷送孩子参加各种各类社会教育培训。
1.家长安排孩子参加培训的主要动机
为了了解家长们安排孩子参加社会教育培训的主要动机所在,我们对此进行了调查。由于部分家长动机的多样性,此项作了多选,由此总百分比超100%,具体见表1。上述选择表明:
(1)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更加迫切。表现在教育上,家长们已不再满足于学校教育的“有书读”,更希望孩子“读好书”,获得个性的充分发展和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2)随着我国对素质教育的重视以及改革的不断深化,人们的教育观念和行为也相应出现了一定程度上的转变,家长对于孩子发展的认识已越来越全面。特别是小学阶段,原先所代表的一种文化课“分数”观已渐行渐远,孩子综合素质的发展才是根本所在。
(3)社会教育培训具有开放性、兴趣性、自愿性、丰富性等特点,注重孩子的独立性、主动性、创造性品质和综合素质的培养,能够较好地满足家长对于孩子快乐成长、全面发展的需求。
2.家长对于培训的更多要求
家长对于培训机构的诉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创设更加宽松的培训环境。家长们希望培训“不要像课堂那样严肃,多些轻松的环境”。为此,培训者不能为培训而培训,需要依据一定的教学规律,在教学方式、评价方式、教学进程以及物理环境等方面营造较为宽松的氛围,让孩子在一个舒畅的环境中更好地激发兴趣爱好,发展自己的潜能。二是培训收费更加合理。家长们认为“参加培训的费用太贵”,希望“最好在费用上有明确的说明,最好能便宜些”。鉴于主要社会教育培训机构以公益性为主的性质,家长们希望他们能告知各类培训项目具体的费用支出,以便有针对性的选择;同时希望最好能根据实际的培训支出需要,适当降低收费,以便能让更多的孩子选择更多的培训机会,获得更加全面的发展。三是加强培训方与家长的交流。家长们希望“教师能多和家长沟通”。社会教育培训的发展时间较短,特别是一些私立的培训机构,更是“办办停停”循环不止。他们在办学过程中更多地认识到了家长的“功利心”和“虚荣心”,而很少深入了解家长真正的心理需求,从而鲜见与家长“走在一起”。为此,家长们希望培训者能创设一定的平台和途径,能多些与家长“一起探讨孩子发展”的机会。四是进一步提升培训效果。家长们希望“控制培训人数”、增加“培训时间”,适当“布置点作业”。培训机构需要从孩子真正得到发展的视角出发,合理制定培训计划,科学实施培训规程,更好地提升培训效果,满足家长及孩子的需求。
二、参与社会教育培训的孩子态度
孩子的天性是玩乐,“在玩中学”是其最愿意的学习方式,故而当前很多“欢快”的图书和学习软件都是以此为开发基础,深受孩子喜爱。但同时,孩子的发展不能随性而为,需要作一定的“规范”,从而实现自身的社会化。那么,作为社会教育培训的主体,孩子们在其中的“自我”状态到底如何,我们在调查的基础上予以分析。
1.孩子选择培训项目的自主性
当前参与社会教育培训的主要是小学阶段的孩子,由于其身心发展远未成熟,因而生活、学习方面等安排更多地有赖家长的决定。所以,安排孩子参加什么类别的培训、报送几个项目等,除了家庭的经济因素外,主要在于家长的观念及目的。由此,孩子们作为参加培训的主体,是否完全失去了自,一切按家长意志办事了呢?我们对此进行了调查,从结果来看,孩子在报选社会教育培训项目时,主要是父母和自己商量后决定的,完全由他人安排培训项目的占22.31%,而完全由自己决定的比例不高。说明在选择参加相关培训项目时,孩子的自主性相对不高,家长的意愿居于主导地位。
2.孩子对于培训的喜好程度
参加社会教育培训毕竟是孩子自己,父母本初的愿望能否达成,最终在于孩子的“努力”。而根据孩子的发展特性,兴趣、喜好是其全身心投入到一项活动中的原发点,也是相关发展的起点。由此,希冀通过社会教育培训,孩子在某些方面的素质有所增进,为后续的学习和成长奠定更好的基础,首先需要孩子“爱”相关的培训项目。也就是说,孩子对于培训项目的喜好程度,关乎到孩子能否“认真”参与培训,从而有所收益。从统计结果看,绝大部分孩子对于自己参加的培训项目是喜欢的,其中非常喜欢的比例很高,而没有感觉的或者不喜欢的孩子不是很多。说明孩子们对于所选择的培训项目比较喜欢,在参与培训的过程中也比较快乐。
3.孩子对于培训效果的看法
从结果来看,大部分孩子认为通过培训,自己在相关方面的素质有比较大的发展,其中有明显提升的所占比例相对也比较高,而没有获得多少进步甚至起反作用的相对比较少。说明社会教育培训的实际效果基本上是不错的,得到了孩子们的认同,这也与家长关于培训效果的看法相吻合。选择结果表明:
(1)社会教育培训各类项目的实施效果基本满足了孩子发展的需求。培训组织者在项目设置、开展形式等方面基本做到了以孩子发展为本,追求孩子素质提升的效果,从实际的角度来说,这也是其寻求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必须作为。
(2)社会教育培训中很大一部分是技艺型项目,孩子多为初学者,受训后的初期效应必然是比较明显的。
(3)孩子或者说家长对于参加培训后所能提升的程度要求相对不高,因而只要在培训项目上有一定的发展,心理就会得到满足。
(4)从孩子角度来说,参与培训主要在于开心快乐,同时有关兴趣和素质有所增进则更好,至于一定要体艺考级获得好成绩、思维训练拓展后提升学业成绩等不是关心的主要所在,因而对于培训的效果来说是比较满意的。
三、社会教育培训的成效及对学校教育的影响和启示
社会教育培训是学校教育的一种延伸、补充,两者同属素质教育范畴,同等重要。而从社会教育培训视角出发,对于学校教育有一定的影响和启示。
1.在培训绩效方面,社会教育培训作用更大
学校教育在正常的教学安排之外,有时也额外为部分学生参加各级各类评比进行辅导培训,地点一般在专用教室或教师办公室,时间一般是正常放学时间之后。我们对某校参与培训获奖后的学生,从培训项目数、培训时间量及培训绩效(学生获奖数)三个方面,就学校与社会教育培训机构一学年内的情况进行了调查,以观两者在培训上的作用大小,具体见下图。由图可知,在培训项目、培训时间和培训绩效上,社会教育培训都明显高于校内培训。究其原因,一是学校教育活动以“课堂”为主阵地,以系统的课程实施为主要方式,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渗透于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很少以专项教育培训活动来促进学生某方面的发展;二是由于学校很少将学生辅导列入教师绩效考核之中,学生在校内的辅导培训很多是出于教师个人的行为;三是学校教育时间有国家规定,而辅导培训一般只有在放学后开展,这使得专项培训时间难以保证,从而也影响了培训绩效。而社会教育培训由于时间充分,培训有针对性,对于孩子参加相关比赛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同时,社会教育培训项目丰富多彩,孩子们有更多的选择。
2.社会教育培训内容丰富,空间宽广,凸显实践操作,是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
我们对某社会教育培训机构的项目设置进行了统计,从内容来看,项目涉及学校文化课学习拓展、体艺素质提高、信息科技素养提升、社会活动能力培养等方面,基本涵盖了素质教育各领域;从形式来看,有文化辅导、技艺训练、社会实践等,形成了认知与技能、动脑与动手、静与动的学习形式体系,凸显了实践操作性;从场所来看,以室内培训为主,若干项目延伸至社会、大自然,构建了多样的学习平台。由上可见,其一,社会教育培训从学校教育相对封闭的课堂体系转向了更为开放的、科学的课程体系,较好地改变了原有课堂由于学科性过强、过于严密而使许多新知识、新技艺较难融进去的情况;其二,社会教育培训由以知识为本的课堂转向以生全面发展为本的课程,更加注重学生的发展和主动学习,作用发挥的空间更为宽广;其三,社会教育培训课程设置更加多样化,不再局限于课本,局限于学校的有效教育空间,而是一种开放性的从课堂教学到实践活动综合起来的大课堂。
3.社会教育培训对学校教育的启示
社会教育培训因其特点和相关有利因素,较好地满足了家长和孩子发展的需要,深受他们的欢迎。由此,从更好地为孩子成长服务视角出发,社会教育培训在如下方面对学校教育有一定的启示。
(1)进一步重视艺术与技能教育。学校教育管理者要真正树立“为学生发展服务”的观念,有组织、有规划地实施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工程。比如:一是要保证音乐、美术等艺术课程的正常实施,并注重相应师资专业水平的提升;二是要开足开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每个学段、每个学期都应制定系统的课程计划,分阶段分目标实施;三是积极发掘课内外、校内外的人力、物力资源,加强课程资源的建设;四是开展学生发展相关主题研究,在实践中构建相应的操作规程,不仅为学生发展服务,同时可以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
(2)创新教育途径与形式。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特别是体艺素质、实践能力培养等方面,要研究转化利用社会教育培训的内容、途径和形式,依托少先队组织,积极建设课堂内外发展平台。比如开展特色中队、小队创建系列活动,在特色创建过程中可根据学生素质状况及资源可利用情况,确定特色发展主题,制定发展目标,开拓形式多样的途径,最后通过多类平台进行展示,从而激发学生相关方面的兴趣爱好,培养学生相应的体艺技能、合作能力和实践能力等,为学生后续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
(3)积极开拓教育空间。学生发展的需求就是教育的内容,为此,学校教育需向校外拓展,开展群众性教育活动,以此培养孩子的自信、自律、自护、自立、责任心、合作精神、社会交往能力、管理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和继续学习的能力等综合素质。可以说,立足校内培养,同时将教育的空间拓展到校外,开展多类别、多形式的展示、实践活动,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社会教育培训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如今97.7%的孩子都参与了社会教育培训,可见,当下的一代孩子是被培训的一代。为此,需要明晰当前的培训在具体项目上孩子有什么收获,总体来说对孩子的成长在哪些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1.孩子口中培训的收获
孩子是最真诚的,他们的看法代表了社会教育培训的实际功效。我们对部分参与培训的孩子进行了访谈,以从培训的主体参与者口中了解他们在培训中的收获,以下是孩子们的描述:生1:我参加跆拳道训练有3年了。跆拳道的道义是:礼仪、廉耻、忍耐、克己、百折不屈。学了跆拳道以后,我觉得我自己在很多方面都有了进步。它不仅增强了我的体质,还让我的意志更坚韧不拔。跆拳道对我的帮助很大,我也收获了很多。生2:这几年,我特有收获,不信?你瞧———大家都说我是小小舞蹈家,可不是,我今年还去了安徽淮南市参加比赛呢!不错吧!由上可见,不管是文化类辅导,还是体艺类辅导,在带给孩子们欢乐的同时,也带给孩子们切实的收获。通过各类培训,孩子们的兴趣得到了激发和维持,形成了自己的特长爱好,培养了良好的思想行为习惯,综合素质得以有效提升。
2.培训对孩子成长的影响探析
(1)培训对孩子起到了有益的“保育”。在纷繁的社会中,各种对孩子很具诱惑力的赢利性闲暇场所大量存在,如网吧、游戏室、赌博机等。虽然国家明令禁止,但仍有不少企图不良的经营者偷偷允许未成年人进入。同时,由于家长素质参差不齐,一些氛围不良的家庭,如有些家长忙于自己的事务而疏于孩子的管束教育、有些家长自己沉迷于网络或赌博而让孩子也沾染了不良的习气。各类社会教育培训为孩子提供了学习交流、启发心智、培养兴趣、增长见识、增进友谊的服务平台,能让孩子在每年180多天的休假日里远离不良诱惑。在其中,孩子可以尽情地玩、快乐地学、健康地运动和专注地探究,从中受到健康的文化艺术熏陶和磨练了身心;还有青少年宫等公益性较强的培训机构会专门设计大型主题教育活动,从正面引导孩子明辨是非,从小立志做有益于社会的人。
(2)培训引发、稳固了孩子的兴趣,让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绝活”。在兴趣的引领下,孩子们兴致勃勃地投入到自己所喜欢的培训项目,思维会处于兴奋状态,变得更加敏捷,从而使培训过程变得轻松愉悦,培训效果得以提高。这种状态下,孩子容易在某一培训项目的探求上获得成功,而成功的喜悦更激发了他们向更深一层领域探索的欲望,激励他们更自觉地进取,由此孩子的兴趣得以很好的稳固,更为其后续发展提供了更强的动力。
(3)培训树立了孩子的自信,让孩子在“我能行”中健康成长。社会教育培训项目丰富,孩子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选择,获得展示自己最佳才能的机会;培训氛围比较宽松,孩子们在其中不会感到压力和束缚,思维可以自由驰骋、技艺可以无限制发展;评价不作硬性要求,培训者因不需要对孩子进行量化评定而公平对待他们,孩子会得到更多的激励。由此,相当一部分孩子在社会教育培训中选择并发现自己的兴趣和优势才能,并取得了某些在学校里得不到的成绩和荣誉,从以前总是“我不行”到“我能行”到“我成功了”,在这种不断的成功中找到了自信。另外,这种被优化的性格也会带回到学校,促进他们的文化知识学习,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篇3
关键词:职业素养;素质教育;教学改革;华南农业大学
素质教育是面向未来的教育新理念。1998年教育部在《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出“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广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要2020年》专门用一章的篇幅阐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问题,可见素质教育不仅关系到大学生本身的素质水平、个性发挥、价值观形成、职业发展,而且直接关系到国家与民族素质的提高和社会的进步。我国的大学素质教育从20世纪90年代提出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取得了重要的进展。通识教育已被普遍纳入高校的课程体系[1]。专业之间交叉相融、学生的知识面拓宽、第二课堂活跃、探究式学习和启发式教学等新的教学方法得到推广都得益于素质教育改革。然而,近年来,社会上对大学素质教育的质疑和争议却不断。主要的争议点包括:首先,专业教育弱化、专业课程学时数大大压缩、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下降、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不高。其次,素质教育的形式化和口号化严重,教师和学生疲于应付。最后,专业泛化。过分强调“宽口径”和“淡化专业”,使学生变成不同专业知识的杂乱堆积体,既不能“文”也不能“武”,学生的就业能力下降等问题层出不穷[2-3]。事实证明,若不解决上述问题,大学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推进将困难重重。下面就以华南农业大学草学专业为例浅谈职业素养导向的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有关问题。职业素养是一个内涵非常广泛的概念,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品质,是职业的内在规范和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专业技能。提高职业素养首先要提高专业技能,过硬的专业技能是职业素养的重要方面。二是敬业精神和道德。在职场上和生活中,敬业精神和道德表现为职业素养和个人的素质、道德修养。职业素养包含职业道德、职业行为、职业作风、职业意识及职业技能等方面。其中前4个方面是职业素养中最根基的部分,而职业技能是支撑职业人生的表象内容。用大树理论来描述两者的关系比较直接,即每个人都是一棵树,原本都可以成为大树,根系就是一个人的职业素养,枝、干、型就是其显现出来的职业素养的表象。要想枝繁茂,首先必须根系发达。而要想使在校大学生这些未来的大树根系茂密,加强其素质教育才是当务之急。
1素质教育的现状
目前,我国很多高校的素质教育都是采用发达国家通才教育的形式和方法。强调通识教育,在课程体系中增加大量的通识类和人文类课程;主张文、理相通和淡化专业,增加大量跨专业的选修课程;强调第二课堂,课外活动和学生社会活动大幅度增加[4]。然而,我国素质教育所处的社会环境与欧美等发达国家有较大的差异。首先,我国的素质教育是在原来苏联式纯专业教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社会惯性思维和习惯势力大。其次,我国目前的教育资源》师资队伍、课程体系、教学设施等与发达国家有很大的差距,尚不能满足欧美式通才教育的需求[5]。最后,我国现行的教育行政管理和高校教学管理的方式与发达国家不同,均具有计划经济时代“自上而下”的特征。如果不考虑上述条件而盲目照搬欧美式的通才教育方式,就会因为教育资源不足和高校教学管理方式落后,引起非专业素质》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培养与专业教育之间的激烈矛盾,二者之间互相排挤,导致学生非专业素质未提高而专业素质却下降。另外,由于受到“自上而下”的行政管理压力,高校素质教育的形式化和口号化就不可避免。当前,我国草业迅速发展,极大地推动了草学专业教育的体制改革和学科发展。而且各地:校根据当地草业发展的优势和现状,制定了自己的草学专业方向和人才培养计划,使草学专业教育的区域特色突出[6]。华南农业大学草学学科于2003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6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2011年获一级学科博士点授权,是广东省乃至华南地区唯一具有草学一级学科博士点的单位。在2012年教育部组织的学科水平评估中,本校草学学科在高等学校中排名第7位。本学科点围绕国家和地方的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需求,根据其热带亚热带特色,在草学学科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而近几年来,草学专业一直面临着招生和就业难的双重压力。华南农业大学从早期就开始探索草学专业素质教育的模式。先后开展了“大学生创造力培养”“农学通识教育模式研究”“基于创新型混合模式的教学改革”“基于网上资源的专业课程自主性学习”和“复合型专业设置”等方面的摸索。在多年素质教育的探索过程中,我们发现“自上而下”设计的通才式教育模式难于解决大学生长远发展》综合素质提高和近期发展》就业的矛盾,学生、家庭和高校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因此,我们认为应围绕高校与社会的结合点要要要职业来开展素质教育的创新,将非专业素质教育与专业素质教育融合到职业素养培养中。此外,观赏草坪、运动场草坪、高夫球场草坪建植与管理,草坪及园林植物栽培、育种和景观设计等对于草学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表明,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社会的需求,而专业基础扎实、知识面广、应变能力强、有协作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草学专业人才受到市场的追捧。因此,基于职业素养导向的大学生素质教育被提到日程上来。为了要将华南农业大学大学生的素质教育理念转化为可操作的实践,我们不断探索着适合我国当前国情和区域就业的素质教育途径。
2华南农业大学草学专业素质教育的改革
根据华南农业大学草学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草学专业学生应具备除草学知识及相关基本技能外,还应掌握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基本知识;了解草业生产和科学技术的科学前沿和高新技术发展趋势;熟悉草业生产的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掌握科技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有较强的调查研究与决策、组织与管理、口头与文字表达能力,具有独立获取知识、信息处理和技术创新的基本能力。可以看出,提高大学生的职业素养是目前提高草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助推器”,而文化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混合体,把大学生培养成身心自由、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负责任的合格公民是高等教育的最终目标。因此,华南农业大学草学专业在素质教育改革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职业素养导向的素质教育改革的设想。这种教育模式是按照学生未来职业的需要来选择素质教育的目标和内容,以专业教育为核心,依托职业素养,使专业教育与非专业素质培养进行有机融合。
2.1确定应用型草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调查研究,收集职业信息需求,提炼新型草业人才必备的职业素养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确定应用型草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在对广东省内有关厅局、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相关部门和省内外多家中小型企事业单位对涉农专业人才需要开展大量调研的基础上,制定新的草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即培养具有草坪建植与管理、景观设计、体育运动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高新技能,能在现代草业领域从事与草学相关的高新技术研究设计、推广与开发、产业化经营和管理、教学与科研等工作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特别是为适应现代体育产业发展》产业结构的加速调整及市场化、信息化、产业化、集约化、多元化的特征的需求,开设了运动场设计、高尔夫球场管理、市场营销等专业课程,增加草学专业学生经营、管理素质的培养。因此,我们修订了草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在课程体系构架方面,分为通识、基础、专业基础、专业选修课基础和专业拓展5个模块。
2.2建设职业素养导向的大学生素质教育培训的教师队伍
2.2.1改善师资队伍结构,引进具有行业背景的骨干教师或鼓励具有草学专业背景的中青年教师加强学习或出国进修,组建草学专业大学生素质教育教师团队。
2.2.2组建校外专家教师团队。主要是聘请在华南地区草学领域有较大成就的专家、学者、企业家等作为客座教授,介绍他们的成功经验,以此可以依托这些校外专家的社会资源,经常带领学生到科研单位、运动场、草业高新企业、机关事业单位等去参观,使学生们看到学草的希望,进而增强学习的信心。
3对草学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进行改革
职业能力是职业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就是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实践性教学环节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环节,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提高实践课程的地位,把课堂教学、生产实习、社会实践、社会调研以及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从科学知识型向科学知识实用技能型的转化,也是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石。
3.1教学方式的改革
采用生产实践式教学法,克服过去的“黑板种田”教学方法的弊端。如:高尔夫球场管理的授课方法是根据草坪管理的技术环节安排教学时间,将草坪管理分为修剪、施肥、灌溉、中耕管理、病虫害防治等环节,在学习每个环节时,教师将学生带到真实草坪上现场直接讲授。
3.2提高草学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
教师是实践教学的主体,在实践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是实践教学的组织者和知识技能传授者,其自身实践能力对实践教学效果的影响非常大。教师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有利于实践教学顺利开展,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要培养实践能力强的学生,必须有一批不仅系统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具备教师素质,而且有较强实践能力,能不断用新技术、新成果充实教学内容的专业教师。要培养动手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必须先提高中青年教师的实践能力。
3.3保障实习场地和经费的充足,建立稳定的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草学专业的职业内容和工作环境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学校已有的实践教学基地规模刘天增等:职业素养导向的大学生素质教育模式探讨要要要以华南农业大学草学专业教学改革为例越来越小,技术设备相对落后,已经不能满足学生进行实践的要求。加上实践教学经费的日益缩减,校内实践教学开展越来越少。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华南农业大学草学专业充分发挥自身的科研优势,与广东省内几家有条件的高尔夫球场和运动场展开合作,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实践教学基地。同时,还与一些高科技示范园、种植园及社会上的厂》场,通过签订协议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
3.4科研性实践教学方法
在本科阶段的学习进入第3年后,学生要开始进行科研性实践。首先,由教师根据其科研内容及行业发展方向提出相关研究课题,学生根据自身兴趣进行选择,确定研究题目。根据选择课题的不同,加入不同指导教师的研究小组。在小组内,学生通过文献检索,查阅相关资料,对所选择研究题目的行业发展动态、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深入了解。然后根据自己的题目,提出研究目标、研究内容、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和研究方法,并制定技术路线、试验方案,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确定的方案独立完成。在毕业论文设计中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与科研、生产紧密结合的题目,使优秀论文设计成果应用于生产,同时在毕业生产实习中积极引导学生参加新农村建设。
3.5丰富学科竞赛活动,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以学科竞赛为载体,能全面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活跃校园科技文化氛围,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和展示自我的舞台。如由素质教育团队教师带领学生参加“大学生挑战杯大赛”等各种竞赛活动。通过学科竞赛为在校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己聪明才智和创造能力的机会,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7]。
4对在校生加强创业意识教育
创业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教育担负着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要职责和任务,加强创业意识教育,切实培养学生们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业能力是高等教育应尽的义务。在国家大力发展草业的大背景下,草学专业应为区域农业经济服务,因此要积极推进高等学校创业教育,引导学生毕业后自主创业,这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不间断的创业理论教育,让学生对创业过程具有比较清晰的了解,可以消除大学生创业高不可攀的神秘感,激起学生创业的欲望。
5构建多元化的基于职业素养导向的大学生素质教育考核评价体系
农业:校应该改革传统的教学评价和学生成绩评价方式,把知识运用能力、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新的评价尺度。建立使学生主动运用专业知识进行思考、分析乃至创新的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如本专业主要以小组的形式进行项目、任务式考核。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组织分工协作,学会发挥组织成员各自优势做好项目策划、资料收集、社会调研、及PPT制作和考核项目的口头表达。每个人的成绩根据完成考核任务的权重得出。另外,利用假期,依托校外实习基地给学生提供参观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机会,在实践中发掘和培养学生行政管理、经商贸易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且由校外实践指导教师给出每个人的考查成绩。总之,一改单一的闭卷考试模式,实行笔试、口试、操作、设计、开卷、办开卷等多种考核模式,开阔学生的思路,使学生个性、特长、创造性和潜能有更大的发展空间。近几年来,根据对华南农业大学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反馈,用人单位及社会普遍认为该校草学专业毕业生综合素质强。主要表现在工作上踏实肯干、吃苦耐劳、富有敬业精神、专业基础扎实、业务能力强、具备创新意识、团队合作能力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强[8]。这些无疑和学生们在校期间接受基于职业素养导向的大学生素质教育培训有关。综上所述,加强大学生的素质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多年的教学改革实践告诉我们,只有从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修改、加强素质教育培训教师队伍的建设、适时进行实践教育体系改革、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及多元化的教育考核评价体系的建立等多方面入手,建立基于职业素养导向的大学生素质教育培训体系。并不断地进行认真总结经验、积极探索规律,大胆实践创新,才能扎扎实实地把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工作开展得更好,利于培养更多实用型人才。
6参考文献
[1]张正义.论大学的素质教育[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3:18-20.
[2]孙二军.素质教育缘何遭遇困境[J].现代教育管理,2009》8:11-13.
[3]李治,杨杏芳.我国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历史演进的四阶段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4:131-134.
[4]潘懋元,高新发.高等学校的素质教育与通识教育[J].煤炭高等教育,2002》1:1-5.
[5]岳慧兰.中美大学生素质教育途径及方式的比较分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0》10:126-127.
[6]宋桂龙.草学学科专业教育现状及其发展浅析[J].中国林业教育,2014,32》2:23-26.
[7]常智慧.草学专业本科实践教学效果的调查研究[J].中国林业教育,2013,31》6:9-45.
篇4
关键词:中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体系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社会各职业对从业者自身职业素质要求的提高,从业者的职业素质显得越发重要,加强中职学校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已为社会重视与认同。中职学校在新的就业形势下,如何结合学校自身的特点,积极构建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体系,探索有效的培养途径,使培养的学生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和企业的要求,已成为中职教育所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职业素质的内涵
职业素质是指从业者在一定生理和心理条件基础上,通过教育培训、职业实践、自我修炼等途径形成和发展起来,在职业活动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基本品质。中职学校学生的职业素质通常包含了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心理、职业能力等不同要素。
二、职业素质培养体系构建思路
中职学校要从根本上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必须把职业素质教育贯穿学生在校的整个学习过程,建立职业素质培养体系。职业素质培养体系的构建应以专业培养目标为依据,遵循针对性、系统性和实用性的总体原则。首先,由于各类职业都有其本身不同的特点,从而对从业人员有着特殊的素质要求,即使是同一职业的不同岗位,对劳动者的要求也不尽相同,职业素质教育必须围绕学生所学专业的不同特征及专业人才所必需的职业素质要求入手,以突出职业素质教育的针对性。其次,职业素质培养是一个连贯的培养过程,教育内容应贯穿到人才培养的每个阶段,各个培养阶段应相互贯通且有机链接。第三,职业素质的核心是职业道德和职业能力,职业素质教学体系应以提升职业道德和职业能力为直接指向,根据职业道德和职业能力养成的内在规律,有计划有步骤地分年级组织实施。
三、职业素质培养体系的主要内容
根据中职学生职业素质构成的四个基本要素,中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体系应由职业意识(职业道德与法律、经济政治与社会、哲学与人生、新生入学教育、毕业生成长经历介绍)、职业心理(心理健康教育及相关讲座和团队拓展训练)职业道德(企业安全教育、企业入职培训、质量体系培训及过程优化意识、环保意识、职业角色意识训练、顶岗实习)和职业能力教育(一般职业能力、专业能力、职业核心能力培训课程、顶岗实习)。在职业素质教育过程中,这四个方面相互结合,不可分割。其中,职业意识教育是职业素质培养的源泉,职业心理教育是职业素质培养的基础,职业道德教育是职业素质培养的根本,职业能力教育是职业素质培养的核心。
四、职业素质培养模式
职业素质培养必须依托职场环境,中职学校要根据职业素质养成规律和学生职业成长规律,把学校教学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实施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学生职业素质养成的完整阶梯。第一、二学期在校内实训基地进行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技能和职业道德认识训练,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基本素质、一般职业能力和专业能力;第三学期在校外实训基地进行顶岗教学实习,使学生了解企业的现状和发展,接触企业文化,明确自己的未来岗位走向和岗位对自己的职业素质要求,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核心能力和岗位能力:第二、四学期在校内实训基地进行职业心理教育及专业能力、专业专项能力、专业拓展能力训练,培养学生专业能力和提高学生职业心理素质:第六学期在校外实训基地顶岗实习,将职业素质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和能力为主的生产现场教育有机结合,培养学生职业综合素质。通过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利用学校和企业不同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使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经历认识—巩固—内化这一过程,使职业素质培养贯穿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五、实施职业活动导向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以教为主,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职业活动导向教学模式是以就业为导向,以国家职业技能标准为依据,职业活动的学习领域为内容,运用行为引导教学方法组织教学,培养具有综合职业素质的技能型人才的教学形式。它是以学生为主体,从教学生“学会学习”和“学会工作”的目标出发,使职业教学从传统的注重“教法”转到注重“学法”和学生能力的培养,,通过体验式教学、情境式教学、案例教学、项目教学、理实一体化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心、手、脑并用,教、学、做合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将学生的学习与学生发展密切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突出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增强教学的实效性。
六、构建以职业素质为中心的学习评价体系
中职学校要构建以职业素质培养为中心的学习评价体系,使评价结果成为学生检验学习效果、自我反思、自我调控、自我完善与自我修正的手段。学习评价体系应遵循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综合评价与特色评价相结合、现实性与发展性相结合、教师与学生个人及企业多元评价相结合的原则。以职业素质为中心的学习评价体系的评价内容可由职业基本素质和职业能力两部分组成。其中职业基本素质由爱岗敬业、遵守职业纪律、职业规范、职业态度定性进行测评;职业能力由所学的课程或完成的工作任务所掌握的知识、技能定量评价和学习过程的与人交往能力、信息处理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自我学习能力、与人合作能力定性评价。
参考文献:
篇5
深入实施素质教育,深化农村教育改革,积极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深入推进课程改革,加快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增强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保障弱势群体受教育权利,努力维护教育公平。深化人事制度改革,不断激发教育发展活力。加强教育系统党风政风建设,着力提高领导教育科学和谐发展的能力。出台《教育现代化发展纲要》,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
二、具体目标
1.学前教育:学前三年入园率达93%。
2.义务教育: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初中入学率达99.8%;小学无流生,初中流生率控制在3‰以内;“三残”少儿入学率达97%以上。
3.高中段教育: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段学校比例达95.75%;职普招生比保持在1∶1左右。
4.高等教育:积极发展普通高等教育、高教自考、电大教育和远程教育,自学考试报名0.6万人次,毕业生人数360人。全市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40%。
5.基础教育重点工程:
(1)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扩面工程:继续实现“应助尽助”。
(2)爱心营养餐工程:继续实现“应助尽助”。
(3)名师资源共享工程:完成各类优秀课堂实录、教育教学讲座摄制200节。
(4)校舍安全工程:按照全国、省校安办制定的时间表和线路图,完成当年计划,确保校舍安全。
(5)领雁工程:完成省级培训199人,市级185人,县级286人。
6.职业教育“双六计划”
(1)奖学助学:中职学校免费入学比例全市平均达40%;奖励品学兼优的中职生,奖励比例达5%。其他学生(不含高三)都享受国家助学金。
(2)实训基地建设:争创国家级、省级实训基地2-3个,评选市级实训基地2-4个。
(3)师资队伍建设:继续选派专业课教师参加高技能培训,“双师型”教师比例达60%以上。
(4)成人教育:深入实施“万名农民素质工程”,全年培训预备劳动力2000人。扎实开展城乡成年居民“双证制”教育,全年完成5000人。
(5)服务地方经济和校企合作:鼓励行业、企业参与职校办学,创建1-2个省级职教优秀校外实习基地、1-2个省级优秀职工教育培训基地,建立市级优秀校外实习基地和职工教育培训基地各3个。
(6)县级职教中心和示范专业建设:指导职校开展国家级重点职校和国家高水平示范中等职校创建工作;新增省级示范专业2-3个,评选市级示范专业3-5个。
四、重点工作
1.以提升整体水平为重点,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
制定出台《教育现代化发展纲要》,召开教育现代化专题推进会,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在*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坚持教育的“三个面向”,坚持改革、稳定、创新,坚持科学发展,“好”字当先,把教育现代化目标要求落到实处。正确处理好眼前与长远、需要与可能的关系,继续推进各类教育体系的战略性调整,实现规模、布局、结构、效益和质量的统一,在更高平台上提升教育的人才支持能力、知识贡献能力。加快建立优质教育总量供给更加充足、结构布局更加合理、服务功能更加健全的现代化教育体系,在更大程度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高质量、多样化优质教育的需求。
2.以推进校安工程为重点,抓好学校安全工作
根据省市政府确定的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实施意见,继续完善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总体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编制每所学校的校园平面规划和校舍加固建设具体方案,加强工程管理,确保工程质量。建立一支数量充足、专业性强的专职技术队伍,配备相应设备,建立专门的档案室,做好工程实施各个阶段的信息档案。协调有关方面,拓宽融资渠道,积极筹措工程资金,积极争取省加大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扶持力度,千方百计确保工程资金及时到位。认真总结学校建设维修经验,制订好中小学校舍维修规划,完善中小学校舍日常管理和维护的长效机制,在争取省校舍维修改造专项补助的基础上,落实地方配套资金,推进校舍维修改造和农村教师宿舍的改造。切实加强对气象灾害的预防宣传、对特种设备和校舍安全的检查工作,落实责任,做到防患于未然。
坚持依法办学,落实学校安全稳定工作责任。进一步规范教育收费,认真执行教育收费公示制度,坚决制止教育乱收费。完善对民办学校的督查制度,依法规范民办教育的办学行为。牢固树立“安全责任重于泰山”的意识,加大中小学幼儿园安全教育工作力度,重点开展防火、防溺水、防交通事故、防、防爱滋病(包括防各种传染病)、防甲流以及食品卫生安全的教育,加强各类安全预案的演练,切实提高广大学生自我防范意识和自护自救能力。进一步强化中小学、幼儿园接送车的管理。全面推进校园示范店、放心店、放心肉等“放心工程”。
3.以实施“双六计划”为重点,提高职教整体实力
切实提高职业教育整体实力,加快推进四省边际职业教育培训中心建设。针对发展变化的经济社会形势,不断调整职业教育发展内容,以实施“双六计划”为重点,推进职业教育的转型升级,市本级认真做好职业教育资源整合工作。以提高基础能力为重点,加强实训基地、专业设置、学科教材和专业课师资队伍建设。以“做强、做精、做特”为目标,制定全市职业学校专业调整计划,因地制宜开展专业调整工作。强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服务企业、服务产业、服务社会,切实提高职校毕业生在本地企业的就业率,提高职业教育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助推*工业经济新飞跃。以双证制教育培训工作为重点,大力发展成人教育,认真做好农村预备劳动力培训工作,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4.以提高幼教质量为重点,大力发展学前教育
切实加强学前教育,努力提高教育质量。进一步贯彻落实省政府学前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因地制宜、积极进取、量力而行、科学规范”的原则,确定学前教育发展目标。加强对农村学前教育的扶持力度,建立完善以乡镇中心幼儿园为骨干的农村学前教育管理指导网络,提高村级幼儿园的办园水平,保障农村儿童能接受较好质量的学前教育。加强对城市配套幼儿园的规划和建设力度,大力规范城乡结合部幼儿园办学,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进一步抓好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和幼儿园等级评定工作,推动我市幼教工作再上新台阶。
5.以提升教师素质为重点,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以实施“领雁工程”为重点,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分类、分层推进教师培训,加强教研员队伍建设,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继续实施农村中小学教师“领雁工程”,扎实完成省、市、县三级培训任务。深入实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加大“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力度。完成各级各类校长培训、班主任培训工作。推进网络培训,做好校长远程培训的过程管理。加强幼儿园园长和幼儿园骨干教师培训,提高幼儿教育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继续做好在职省特级教师和市名师的年度考核工作,充分发挥引领、示范的辐射作用。开展第十批“浙江省特级教师”、第四届“*市名师”和三百优(百优学科带头人、百优班主任、百优教研组长)评选工作。进一步推进青蓝工程,完善中小学教师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工作,继续加大对农村教师的倾斜力度。深化人事制度改革,进一步推进学校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在完善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绩效工资改革的同时,做好非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绩效工资的实施工作。做好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工作,调动广大教师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广大教师的工作热情。
6.以推进教育均衡为重点,创新教育发展机制
坚定不移地实施教育资源配置向农村、欠发达地区、薄弱学校和困难群体倾斜的政策。继续做好教师支教工作,完善教师结对、挂职锻炼、短期交流等制度,多形式组织和鼓励更多的优秀教师到农村和欠发达地区开展支教活动。进一部优化推广“名校托管,一校两区”和“义务教育发展共同体”推进教育均衡的创新举措。积极抓好“书香校园”工程,促进六大校园建设。进一步改善特殊教育办学条件,提升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水平。
7.以深化课程改革为重点,大力推进素质教育
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转变人才培养模式,提高育人质量。以课程改革为契机,加强教师和校长队伍建设,加强校园文化和学校制度建设,鼓励改革创新,鼓励特色发展,适应人民群众多样化的教育要求。创新教研方式,促进教师成长,创新管理机制,推广“轻负担、高质量”教学模式,探索建立有助于增强学生学习信心和兴趣的课堂评价体系,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保障水平,加强素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重视体育、艺术、卫生工作和环保教育、科普教育,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完善考试科目、考试内容、考试方法以及综合素质评价方案,努力形成有利于素质教育导向,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有利于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新机制。进一步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着力在课程实施、制度创新、教师专业成长、均衡发展等方面取得突破。建立和完善督学责任区工作机制。不断培育优质教育资源,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
8.以保障教育公平为重点,推进教育惠农工程
继续做好经济困难家庭子女资助工程和爱心营养餐工程,确保应保尽保、应送尽送。继续做好贫困家庭大学新生就学资助工作。推进名师资源共享工程,加快摄制各类优秀课堂实录,充实名师课堂资源。继续实施农村教师宿舍改造工程,逐步改善农村教师工作生活条件。实施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工程,努力提升乡镇中心幼儿园示范辐射能力。实施第二轮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提高农村学校信息化水平。
9.以净化教育环境为重点,切实规范办学行为
严格规范中、高考加分政策,从严控管加分项目、标准,加强过程监督,加强责任追究。认真研究择校与收费问题,坚决制止任何形式的捐资助学与学生入学挂钩。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认真落实课程计划,开齐开足规定课程,严格控制学生在校时间、作业量,坚决制止各种形式的节假日、双休日补课。认真学习贯彻《浙江省义务教育条例》,更好地解决“公平、均衡、素质、质量、协调”等教育改革发展问题。严格执行义务教育收费“一费制”和公办普通高中招生“三限”政策,严肃查处教育乱收费行为。强化学校财务管理,规范财务收支行为,加强对教育资金的使用及绩效的考核。
篇6
一、夯实校园信息化基础建设
目前,学校已建立了成熟完善的校园网络,校园网的规模、配置、连接点以及覆盖面都能满足教育教学的需求,设施设备完善。学校校园网综合布线工程采用交换式1000M快速以太网技术。以光纤到校连接主控中心,从教学楼的主控中心开始,主干网采用千兆连接,百兆交换到桌面,将全校各个课室以及功能场室连接起来,构成了一个贯穿全校的1000M主干高速网络。同时,学校现有多台服务器,为学校提供WEB、FTP、VOD、DHCP、OA系统、防毒系统等服务。
二、让信息技术在学校管理与教学中发挥重要作用
1. 在日常办公中的应用情况。我校拥有校园网络广播系统、OA办公系统、图书管理系统、人事管理系统、教务管理系统、安全管理系统、电子邮件系统,档案电子管理系统、ESET防毒服务器版、网络监控软件、涵盖各个学科的教学资源库系统、FTP系统,以学校网站和学科网站为主的网站系统等。全校教职员工都能熟练地掌握和应用学校OA办公系统。
2. 在教学中的应用。每个周二、周三是学校的常规听课日,每节课都有同科组的几个甚至十几个老师听课,课后按惯例都进行授课者与听课者的反思和交流,但因为教师都有各自的教学任务,课后的评课经常因为没有聚集在一起的时间而不得不走过场,效果并不理想。于是我们于2008年开辟了“网上评课”,先由授课老师在课后开帖进行教学反思,再由听课教师结合自身教学实际撰写评课跟帖交流。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教师可以在任意时间进行跟帖评课,同时反馈的速度也更及时,参与的教师更多。
3. 在德育中的应用。我们在学校网站上开设了“家校联动”,让家长及时了解学校的教育动态,引导家长配合学校教育,共同开展对孩子的教育。开设“家教宝典”,向家长介绍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交流教育体会,取长补短。开设“家长心声”,让家长自由发表见解,学校也能及时掌握学生的家庭教育情况和家长对学校的意见和建议。班主任与家长的沟通也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通了博客、QQ群、公共邮箱、飞信等,使沟通更及时、到位,教育效果更显著。由于我校有两个校区,很多时候学校组织开展讲座、家长会、队干竞选等活动都不能同步,但我们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克服了这一问题,实现了异地同步播放。
三、提升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能力
1. 多种培训形式。学校行政率先参加各种电化教育培训,电教员多次参加区内外的培训工作,每学期老师100%参加教育技术的培训。针对不同层面人员的需要,我校构建了一套切实可行的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模式:校外培训和校本培训相结合,重点培养和普遍提高相结合。校外培训主要是选派有关教师参加上级有关部门组织的培训或到省内外机构观摩学习。同时组织教师参加因特尔未来教育培训班、教育技术初级、中级考核等。为了使广大教师能及时掌握最新的现代信息技术,学校坚持每学期至少举行一期校本培训学习,由教学处和信息科组具体负责,分批、分层次地对教师进行培训。
2. 丰富培训内容。包括电教设备使用培训、计算机的软硬件知识、WORD和EXCEL高级应用、课件设计培训(PowerPoint、Flash)、网页制作、多媒体课堂设计培训、网络应用培训等培训。这使我校的信息技术教育从单纯的计算机教育发展为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资源整合各学科的教育教学。
篇7
【关键词】师范类 教育培训 市场拓展
21 世纪是信息的社会,生活节奏与知识的更新速度都变得越来越迅速。而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化,人们的职业生涯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与竞争。因此,强烈的继续学习愿望与“充电”的社会需求催生并推动了教育培训市场的形成与壮大。而我们看到尽管中国教育培训领域最早起步于公办高校剩余教育资源的利用与发掘,但是似乎目前高校的培训服务遇到了不小的瓶颈,特别是师范类院校。由于目前很多师范类院校都在进行学校发展定位的转变,因此笔者试图从宏观及微观的角度探究师范类高校教育培训发展的可行性途径。
一 当前教育培训市场概况
1.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促进教育培训市场产生和发展
随着科学发展观、科教兴国战略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决策的实施,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建立学习型社会目标等一系列宏观政策的制定,使得国家经济结构、人才结构正在进行着明显的调整。而农村大批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国有企业中剩余职工的再就业、党政机关内精简机构的工作人员的转岗等一系列举措的实施,促使为了改变自身的命运,重视与当前工作无关的“非岗位培训”的人数明显增加,这种以优化自身素质为目的的投资型学习悄然兴起。据国际统计局的有关数据显示,截至2009 年底我国居民储蓄总额超过20 万亿,2009 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75元,城镇居民用于教育性支出平均消费645.9 元,同比增长3.8%。全国居民潜在的教育支出每年约为3000 亿元。可以看出教育支出已经成为我国居民储蓄的主要动机之一。这些都为教育培训的发展提供了动力、指明了方向。而中国培训市场规模以每年200亿的速度扩张,也正验证了这一点。
2.期待更好的职业生涯,个人人力资本投资受到重视
目前高校毕业生总量居高不下,就业市场供需形势更加严峻,这就迫使在校大学生除传统的考研考博之外,只能通过各种培训掌握多种实用技能,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去年下半年以来,各种培训都出现了报名人数大幅度攀升的局面。另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入,原先的“铁饭碗”“大锅饭”被打破。劳务制度的改革使得在岗人员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加之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全球性的人才竞争愈演愈烈。因此为了能够应对由于知识和技能老化周期的缩短而可能遇到的裁员风险,确保自身在未来能有更好的职业生涯,在职人员对其个人人力资本的投资受到了足够的重视,这也为我国的教育培训拓展了巨大的市场空间。
3.培训细分市场发展不均匀
首先,从培训项目类别的角度看。《2007-2010 年中国培训市场发展预测与投资分析报告》指出,目前,it 培训、英语培训、管理培训和少儿教育已成为培训教育业的支柱。其中,中国英语培训市场的市场总值大约是150 亿元,相当于一个中等城市的年产值。而目前全国的英语培训机构总数已达5 万家之多,预计到2010 年底我国英语培训的市场总值将达到300 亿元。而去年全国it 职业培训市场实现销售额53.8 亿元,比上一年增长17.4%,今年的预计增长率为15.7%。至2012 年,市场的年复合增长率为15.2%。由于资本对行业的持续注入,部分品牌it 培训机构进一步扩张,形成品牌it 机构高度垄断市场的格局。去年it 培训市场品牌集中度显著提高,前10 名it 培训机构占据73.9%的市场份额。在所有产品中,软件类培训产品占有超过50%的市场份额。少儿教育,特别是早教机构近两年发展迅猛。随着“80后”人群陆续为人父母,又一个生育高峰也逐步显现。据预测目前中国的早教潜在市场已有上千亿的规模。其次,从培训提供者的角度看,当前培训市场的办学主体主要分为以下几类:各级各类学校办的培训班;行业企业的培训中心、各种学会团体办的培训、社会力量办学、培训公司、个人。目前高校继续教育部门和民营的教育培训机构,这两者就占去了市场份额的85%,另外还有一些政府行政部门举办的培训班也有一定发展。据资料显示,2007 年各主要高校继续教育(不包括mba 教育)盈利情况为:清华大学6.9 亿元;北京大学5 亿元;中国人民大学3 亿元;浙大和南开同是过亿元的大户。而各大品牌民营培训机构每年以约25%的速度扩张也推动了中国教育培训行业的管理标准、教学标准和服务标准的全面提升。
二 师范类高校举办教育培训的特点
市场规模的高速扩张与无限商机,使得很多民营投资者趋之若鹜。但反观传统的高校培训,除了个别名牌大学仍能够借助其品牌效应在市场内站稳脚跟外,大多数高校只能算勉强维持,甚至是早早就被挤出市场竞争,特别是师范类院校。究其原因,我想我们必须从此类院校的特点入手进行分析。
首先,作为国家公办的高等学府,师范类院校举办培训具备教学成本低的绝对优势。第一,随着近几年的高校硬件基础设施的改扩建,各高校包括师范类院校在教室、实验室、学生生活区的硬件配备上较之以往都上了一个台阶,能够做到同时满足统招学生与为校外提供教育培训服务的要求;第二,学校拥有一支专业水平高,教学质量有保证的稳定的师资队伍,这为开展培训节省了大笔开支;第三,在专业理论方面,由于高校都担负着学科建设和研发的任务,在专业理论上有着民营培训机构不能比拟的理论基础与优势。对于师范类院校来说,多年积累的培养教师的教学经验,使得其在语言类专业、教育类和心理学专业等方面具有很高的起点。这为院校提供语言类培训、教师培训、幼儿教育以及考试类培训提供了先决条件,这也为师范类院校节省了不少课程开发的成本。
可以看出,师范类高校举办培训的优势是巨大的,但劣势也是明显的,甚至有时是致命的。首要的一点就是办学体制的僵化。由于公办高校多年来一直采取计划经济模式办学,行政化的管理结构,使得其在对外举办教育培训过程中存在三个致命缺陷:第一,培训地位不及统招办学,无法在学校整体发展中得到足够的重视与支持。由于公办院校的经费来源大多依靠财政拨款和学生的学费,因此举办培训势必不能得到有力的资金支持;第二,计划经济模式的惯性思想使得学校始终沉浸在买方市场的优越感中,不能及时更新培训项目和课程内容,致使无法适应市场需求和学员的求学愿望;第三,行政化的管理模式导致培训班的管理人员服务意识严重缺失,使得学员在将其与一些大品牌民营培训机构比较时产生很大的心理落差,进而导致生源流失。另外,尽管目前很多师范类院校都在进行学校定位的转型,积极地调涨专业结构,但理工科和应用性专业的学科劣势还是在教育培训项目的选择上体现出来。诚然,提高学员的基础文化素质及理论修养确系高校举办培训的一种社会服务属性的体现,但是,实用性与时效性同样是学员选择是否参加该培训的原因和动机。因此缺乏实用性的课程内容成为了师范类高校培训发展的主要阻碍。
三 师范类高校拓展教育培训市场的途径
1.调整办学模式,引进经营理念
首先,我们必须认清培训从本质上讲是一个具有产业特性的社会性的教育活动,交换存在于这个活动当中。社会和个人都是培训领域交换的利益实体,是培训需求的一方,即买方。培训机构或办学实体是提供培训的一方,即卖方。在培训过程中卖方提供的产品就是教育服务,而买方必须交纳一定数目的费用从而获取参加培训的权利,并经过培训得到个人知识的更新、技能的提高,增加社会竞争能力,这是培训活动中存在的交换关系;其次,培训是教与学的过程,这个过程是通过教育工作者的劳动实现的。教师通过自己的智慧和体能的消耗向学生提供服务,同时也获取相应的报酬,实现了劳动价值的交换;最后,既然培训的市场机制是客观存在,作为培训机构就应该引入产业运行机制。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同时,也要按经济规律办事,计算投入和产出。同时引入竞争机制,优胜劣汰,及时对社会和学员等买方的需求进行反应。
2.转变管理方式,提高服务水平
既然培训是产业,具有经营性,那么作为培训服务的提供者就必须以买方的需求和利益作为办学的出发点和宗旨。因为当学员和培训机构达成培训协议时,作为服务提供者,培训机构就对学员做出了服务承诺,并需要按照承诺提供相应的教育劳务,以实现目标。因此,我们必须转变管理方式,加强对工作人员服务意识的培养与提高,这样才不会在还没有和别人开始竞争的时候就被踢出局。
3.开发优势项目,发展特色培训
尽管向综合性大学转变是当前很多师范类高校的转型目标,但要完成专业结构调整还需时日。因此尽管很多应用性专业的培训市场很火爆,但笔者建议师范类院校不要拿自己的劣势和别人的优势进行竞争。师范类院校在教师培养、心理学以及幼儿教育的优势是其他非专业机构难以超越的优势,因此我们可以将这个优势做大做强,打造这些培训领域的权威机构和一流品牌。另外,在其他专业方面可以采取和那些大品牌的民营培训机构进行合作,学习人家的管理模式和成功经验,为日后的专业调整做好理论和实践储备。
参考文献
[1]俞建伟.教育集团的发展模式与运行机制.高等工程教育服务研究,2008(5)
[2]董兵.关于我国教育培训市场形成和发展的研究,2004(5)
[3]蒋立文.略论加入wto 教育培训服务的推展.中国成人教育,2002(12)
篇8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安民、便民、惠民、富民、乐民为着力点,立足社区、依靠社区、服务社区、建设社区,扎实推进社区教育工作,不断完善适应社区建设和社区成员学习需求的社区教育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教育培训模式,促进社区教育更好地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二、工作目标
坚持统一规划、分类指导、分层推进、稳步实施的原则,以社区为依托,扎实开展社区教育工作。加强社区教育机构基础能力建设,重点加强社区教育中心建设。全县每个乡镇均建有基本满足群众多样化学习需求的社区教育中心,达到省区域教育现代化标准。以成人教育中心校为依托,积极开展各类创建活动,进一步推进农村成人教育中心校向社区教育中心转型,推动全县社区教育工作又好又快向前发展。以创建省级社区教育中心、社区教育示范乡镇、农科教示范基地为抓手,重点建设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学习型社区、学习型企业、学习型家庭等为主要形式的学习型组织。建立社区教育工作督导评估制度,以制度促发展,以评估促实效,为实现“人人都要学、处处都能学、终身都在学”的目标提供宽厚的社区教育资源平台,最终形成城乡一体、水平较高、具有特色的社区教育发展新格局。
三、主要任务
(一)大力开展多层次、多内容、多形式的教育培训活动。开展教育培训是社区教育的基本工作。要重点抓好量大面广、受到社区居民普遍欢迎的各类短期培训活动,努力满足在职人员的岗位培训、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老年人群社会文化活动、弱势人群提高生存技能培训、外来人群适应城区社会生活培训等各类人群的学习需求,积极抓好社区内的婴幼儿教育、青少年学生的校外素质教育,加强未成年人的德育工作。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要重点加强对返乡农民工的教育培训,帮助他们进一步提高就业能力,指导他们从事种植业、养殖业和加工业等工作。对利用打工经验和技术创业人员要给予全方位服务与关心。要做好农村退役士兵免费技能培训。要通过加强以村规民约、居民公约为重点内容的教育培训,进一步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提升农民思想道德素质。要通过专家讲座、现场培训、远程教学等形式,让更多农民接受社会教育、享受社会教育。要紧紧围绕社区建设的中心工作和社区居民的教育培训需求,确定相关的培训课程和教学内容,重视乡土教材的建设工作,拓展和丰富教育培训内容,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积极创新培训形式,逐步实现有学习能力和学习要求的社区居民“人人皆学”的目标。
(二)大力推进学习型组织建设。创建学习型组织是推进社区教育的重要内容。以创建学习型社区、学习型企业、学习型家庭等为切入口,大力推进学习型组织建设。围绕提高文明程度、丰富居民生活、构建和谐社区等内容开展学习型社区创建活动;围绕新知识、新技术、新法规的教育培训开展学习型企业创建活动;围绕道德立家、勤劳发家、文化兴家的主题开展学习型家庭创建活动,努力形成热爱学习、文明向上、勤奋工作、兴业致富、邻里团结、生活幸福的社区新貌。
(三)形成完善的社区教育培训网络。要充分利用社区内现有各类教育资源,横向联合,纵向沟通,实现教育资源共享,使现有教育资源发挥更大的作用。乡镇各类培训机构之间,要淡化权属观念、加强事业融合,各类培训统一由社区教育中心扎口管理。要在整合现有教育资源基础上,构建以中专为龙头,以社区教育中心为骨干,以村(居委会)社区教育服务点为基础的社区教育网络,形成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资源配置、统一实施培训、统一考核评估的社区教育模式,不断满足社区居民多样化的教育需求。各类学校、教育培训机构和各种文化体育设施都要有组织、有计划地向社区开放。要积极创造条件,充分运用播放教学光盘、收视卫星电视教育节目、计算机网络教学等现代远程教育手段,使有条件的乡镇、单位都能开展现代远程教育,构筑起社区居民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平台。
(四)加强企业职工教育。企业职工教育是社区教育工作的重点之一。县人社、教育等行政主管部门要积极建立职工教育信息沟通渠道,加强宏观指导、协调、服务。要积极发挥行业组织的桥梁作用。要在加强企业职工教育、提高企业职工个体素质的同时,注重加强企业社会责任的教育与引导,使企业成为社区建设的有生力量。
(五)加强社区教育中心建设。社区教育中心是指在乡镇社区教育领导小组指导下,以乡镇成人教育中心校为依托,整合基层党校、人口学校、文化体育中心等教育力量于一体,统筹规划、指导协调本区域内社区教育培训工作,具有社区教育组织管理职能和承担社区教育培训任务的教育机构。社区教育中心建设必须突出体制机制的创新,突出基础能力的建设,突出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效益。要坚持以满足社区成员多样化的教育需求为目标,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按照社区教育中心建设标准,认真规划、加快建设。各乡镇要充分利用乡镇社区教育中心的现有资源,将基层党校、人口学校、成人教育中心校、劳保所、文化站、老年活动中心等合署到社区教育中心,实行“一块阵地、多个牌子”形式。社区教育中心教育必须达到以下标准,即,建筑面积不低于2500平方米,教室不少于6个;建有图书室、阅览室,适应农村、农业、农民的需要;配有符合教育教学需要的电教设备、音像资料;建有社区教育信息服务网站,开设计算机培训课程,逐步构建社区教育信息化网络体系。要通过整合和建设,做到布局合理科学化、资源配置集中化、设备设施标准化、教育作用最大化、培训实效最优化。
四、保障措施
(一)完善组织机构。县建立社区教育委员会。由县分管领导任主任,组织、宣传、农工部、教育、文广体、人社、农委等部门共同参与,主要负责领导全县社区教育工作、研究制订发展规划和确定考核评估目标。社区教育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工作机构设在县教育局),主要负责制定社区教育工作计划,落实县社区教育委员会交办事项和工作任务,协调各个成员单位的工作,有计划地组织培训,开展工作调研、交流、考核评价等工作。各乡镇要建立社区教育领导小组。由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乡镇中学、文化站、广电站、劳保所、农技推广中心等单位参与。领导小组负责研究制定社区教育中心的各项规章制度,制定年度培训计划,审定培训经费的预算,督查考核培训进度和效果。社区教育中心主任由镇分管教育领导担任,负责相关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调。乡镇成人教育中心校校长任社区教育中心办公室主任,具体负责社区教育中心日常工作。县、乡两级社区教育领导机构建立社区教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工作、解决问题、加强协调,同时建立目标责任考核制度和教育评估督查制度,形成“党政统筹领导,教育部门主管,有关部门配合,社会积极支持、社区自主活动、群众广泛参与”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推动本地区社区教育工作健康持续发展。
(二)加强队伍建设。建立一支以专职人员为骨干,兼职人员和志愿者为主体的,适应社区教育需要的管理队伍和师资队伍,做到专职精干、兼职广泛。专职人员主要在现有的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和教师队伍中统筹安排解决。农村按总人口的万分之一至万分之一点五的比例配足专任教师。每个社区教育成员单位和社区居委会、村、企业要配备一名兼职社区教育管理人员。以社区内教师、专家、各行各业的专业人员、在校大中专学生为主体,建设一支热心教育、乐于奉献、结构合理、满足需要的社区志愿者队伍,使之成为开展社区教育工作的重要力量。加强社区教育管理人员素质培训,重点加强专职人员的培训与培养。
(三)保障经费投入。按照教育部《关于推进社区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规定的“国家和省级社区教育实验区应努力按照社区常住人口人均不少于1元的标准,落实社区教育经费”的要求,将社区教育经费列入县级财政预算,拨至教育部门专款专用。建立县财政专项,乡镇财政配套,社会筹措补充的经费保障机制,社区教育专项经费达到创建社区教育现代化要求。积极采取“政府拨一点、社会筹一点、单位出一点、个人付一点”的办法,努力增加社区教育经费投入。社区教育中心的校舍建设及必要的设备设施投入由乡镇政府筹措解决。加强社区教育经费使用情况的监管与评估,保证专款专用并发挥出最大效益。
(四)加强舆论宣传。要充分利用各类新闻媒体、宣传橱窗等载体、渠道,在全社会努力营造有利于社区教育发展的舆论氛围和政策环境。要大力宣传社区教育在建设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意义和积极作用,大力宣传在社区教育工作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倡导“我爱学习”的学习风尚,树立终身教育和全民教育理念,积极引导广大群众和社会各界支持、参与社区教育活动,共同建设学习型社会。
篇9
农村中小学积极有效地开展校外教育,是推行素质教育实施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立活动中心农村站点的出发点。新时期如何充分发挥校外教育功能,努力培养能够适应新的社会环境,应对挑战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是一项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为此,作为农村中小学的教师,我们必须坚持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多方位地积极探索校外教育有效途径,让农村孩子在校外受到良好的教育,使他们身心得到全面、和谐、健康的发展。就如何努力解决“校外教育与学校衔接”的问题,笔者有以下几点思考。
1.提高认识,切实履行学校教育职责
建设乡村少年宫,给农村孩子更多的课外活动场所是社会的强烈需求。校外教育能拓宽青少年的成长空间,能突破课堂教学的空间束缚,能把学习环境从校内延伸到校外。校外教育立足于社会,以活动为载体,强调实践与体验,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外教育活动,使学生在各种活动中受到有益的教育。新课改实施以来,校外教育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目前,由于受条件所限,我们农村中小学的校外教育还没有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为此,农村学校不要认为校外教育只是相关部门的事,而要提高认识,真正负起校外教育的责任来,充分发挥校外教育的“纽带”作用,积极与有关部门沟通,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帮助,通力合作,开展好校外教育工作。一是成立校外教育领导组织。建立以校长、少先队辅导员、校外教育辅导员等“多位一体”校外教育领导组织。二是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校外教育网络。通过开展家长学校、校外教育培训班等,明确学校在校外教育的职责和任务。
2.拓展阵地,构建校外教育平台
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既要开展思想教育,更要注重实践养成教育。因此,学校要开展好校外教育工作。农村中小学必须开发整合教育资源,建立教育阵地和活动场所并充分发挥这些阵地和活动场所的作用。一是建立以生产实践活动为主的阵地――家庭。家庭环境是青少年健康成长必不可少的,孩子在家庭里不但得到父爱、母爱以及各种亲情,使他们从小就懂得尊老爱幼等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更是让他们在基本生产实践中体验到劳动的艰辛,从而养成吃苦耐劳、勤俭节约好品质。如充分利用双休日、节假日帮父母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二是建立以尊老爱幼为主的阵地教育活动。农村留守老人较多,让青少年帮助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让孩子们懂得孝道,培养孩子尊老爱幼的良好习惯。作为农村学校必须充分利用好这一资源,有计划、有组织让学生到留守老人家里,帮老人、孤儿洗洗衣物、擦擦玻璃,送去一些文艺节目、自己亲手制作的小礼物等,使他们从中得到锻炼,受到教育。三是建立以培养兴趣特长为主的场所――校外辅导站或活动中心。学校积极与当地有关部门协调,充分发挥“五老”人员作用,让他们担当青少年校外辅导员,充分利用节假日对青少年进行写作、剪纸、声乐、科技、书法、绘画、体育训练等特长辅导,这不但丰富了青少年的课外生活,而且从小培养了他们的兴趣特长。四是建立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的基地――烈士陵园、文物古迹。通过开展“清明节祭扫烈士墓”,参观历史纪念碑等,聘请老、老革命家做事迹报告、演讲,使青少年受到爱国主义教育,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五是建立以法制教育为主的阵地――法庭、消防、交警队。学校要积极与当地法庭、交警队等部门共建,定期邀请他们到学校给学生做法制报告,到消防队进行消防大演练,到交警队进行“我是小小交警”活动等,使他们从小知法、懂法并能自觉维护社会秩序。
篇10
关键词 教师 学校 校本培训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Study on the School-based Training in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Teachers
Abstract Teachers' professionalization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international trend in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nd school-based training is an important way to improve the teachers' quality and improve teachers' professional level.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effect of the school-based training, it is important to clear and definite the responsibility of the schools' leaders; to arouse teachers' self development needs; to strengthen the cooperation with the outside institutions; to use a variety of ways, various forms of teachers' in-service training mode; to increase education funds in the school-based training.
Key words teachers; school; the school-based training
1 校本培训的内涵
最早的校本培训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英美等国,其主要形式是将中小学教师集中起来,由大学和教师教育等机构通过讲座的形式进行培训。朱益明在其文章《论校本培训的基本理念》中指出校本培训主要有六大理念:校长是校本培训的设计者和负责人;教师在工作中学习是校本培训的显著特征;教师的个人主动学习是校本培训的关键;同事间的共同学习与研讨是校本培训的重要形式;中小学与校外机构的合作是校本培训成功的保障;校本培训是整个教师培训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这些理念构成了当代校本培训进行的主要原则和标准,有利于建设一支人格健全、心理健康、文化基础扎实、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较强的有特色的高质量的师资队伍,为素质教育的开展和新课改的进行建立坚实的后盾。
校本的含义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为了学校,二是在学校中,三是基于学校”。校本培训是以学校为培训的主要场所,以本校教师为培训主要对象,其目的是实现教师全面发展以更好地应对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每个学校的生源情况、学生基础、学生需求、教师整体素质、教学水平、办学特色、校园文化等各有所不同,因此校本培训应根据各个学校自身特点,立足本校师生的实际需求,因校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形成自身培训的特色。
在校本培训中应坚持的原则主要有:针对性原则,校本培训应以学校及本校师生的实际发展需求为出发点;开放性原则,本校资源的开发利用与校外资源相结合;自发性原则,激发每一位在校教师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意识和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多样性原则,在校本培训中应注意培训的内容、方式手段、模式、时间选择的多样性。
2 对当今校本培训的建议
2.1 明确学校领导的责任
学校领导与学科组长、年级主任、教师代表以及校外的专家组成工作小组,根据本校及其教师发展的实际需求,设计并不断调整校本培训方案,定期考核教师学习培训发展的状况,不断加强对校本培训工作的组织、管理和监督,使培训工作制度化、系统化。
首先,学校的领导要明确本校教师发展需求,必须了解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和国家中小学教师培训要求与计划,完善校本培训制度。其次,学校领导要致力于把本校的学科组长、教师代表以及校外的专家组成工作研究小组,建立“同伴互助制度”,这样就可以实现专家与教师之间的对话、合作与互动。最后,学校领导者创建民主的学习氛围,激励教师主动参与培训,而不是对教师施加压力,但是并不是放任不管,而是要辅助适度的监督和管理。
2.2 激发教师的自我发展需求
由于教师的专业成长或教师专业结构标准和要求不断更新和丰富,因此,教师的自主意识与主动发展在教师专业发展中有着重要作用,而且直接影响校本培训的效果。教师专业成长是一个终身学习的、不断发展的过程,是在不断解决教学实践中的问题的过程,是一个教师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情感、社会责任感不断成熟、不断提升、不断发展的过程。同时,每个教师丰富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也是培训活动中的重要教育资源。首先,坚持以自我监督为主,外部控制为辅,激发教师发展的主体意识。再者,要做好每一阶段的教师专业发展规划,每位教师都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最后,制定一定的奖励政策,物质奖励与精神嘉奖并举,激发教师自我实现的需要。
2.3 加强本校与校外机构的合作
对于中小学校来说,校本培训不应局限于对校内资源的开发利用,应该拓展教育资源投入和利用的渠道,使学校获得更多外部资源支持,为学校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从校本培训的实践经验来看,实施成功的校本培训的重要保障是与校外教育机构共同合作,这些校外机构主要包括大学教研中心、师范院校、教育培训机构、研究院所、其他中小学等。建设优质的教师队伍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中小学校只有与校外研究机构建立稳定长期的合作,才能保证教师职后培训的连续性、有效性和终身化。加强校外机构与中小学的联系和合作,共同开展研究和实践,有利于促进教师职前、入职和职后教育的一体化,实现校内与校外互通开放。
2.4 采用多种途径、多种形式的教师在职培训模式
校本培训是一种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的,以教育教学中的问题为主要内容的,其培训方式需要不断改变和完善的,而不是一种固定的、程序化的模式,更不能是对原有培训形式的简单改造。教育教学问题是随着受教育对象和外在教育政策、社会要求、学校特色、办学理念的变化而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就是说教育教学问题具有不确定性。
就教师而言,其在不同专业发展阶段和不同的学科方面就具有不同的特征与需求,每个教师的教学风格、个性特征、教学理念与人生追求,针对的教学对象都不同,因此校本培训应充分考虑本校教师的实际情况与需求,探索出一套适合不同专业发展阶段、不同学科与不同个性教师的培训模式。在进行校本培训时学校要积极主动地开展灵活多样的培训活动,如集体备课、教师读书报告交流会、专题探讨、行动研究、优秀教师观摩、推门听课评课、网络教育等,努力使每个教师都有所收获与发展。
2.5 加大教育经费投入
教师培训的经费短缺是制约教师专业发展中校本培训开展的关键因素。目前,我国教师培训经费普遍不足;在培训过程中一些教学设备、培训资料陈旧等导致培训效果不显著;培训校舍简陋,环境恶劣;对教师的物质激励也存在一定的缺陷,不能充分调动教师参与的积极性等。为确保校本培训工作的顺利实施,学校要以政府投资为主,同时吸纳社会资源,多渠道多途径地筹措培训经费,保障开展培训工作所必需的经费开支,提高教师的待遇。
现代社会是知识信息时代,社会对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而,科学的教师教育以及教师专业发展也需要随之发展。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教育改革中的首要任务和新课改成功进行的保证。校本培训结合学校教师的具体情况,不仅能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而且也有效地提高了教师的专业能力,从而推动我国科学教师专业化发展,从根本上提高我国学教育水平。
参考文献
[1] 钟启泉“. 教师专业化”的误区及其批判[J].教育发展研究,2003.23(4).
- 上一篇:对医学检验专业的认识
- 下一篇:如何在教学中体现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