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证医学的利弊范文
时间:2023-11-14 17:57: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循证医学的利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 对象和方法
1.1 调查对象在2002年12月对来自广东省各市、县的各级 医院参加广东省护理学会主办的护理学术交流年会 的248名在职护士进行调查。均为女性,年龄21 - 54岁,平均年龄34. 23 ±7. 65岁;学历:中专110 名,大专126名,本科12名;职称:护士 24名,护师 152名,主管护师62名,副主任护师以上10名;调 查的248名护士中其中73. 3%从事病房护理工作, 22 9 %从事门诊及辅助科室工作,3. 8 %从事护理管 理及教育工作。
1.2调查内容与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问卷,内容分为两部分:①循证护 理知晓度;②处理临床护理问题采用的方法及阻碍 循证护理开展的主要因素。采用无记名方式调查, 即发即收。发放问卷248份,收回有效问卷210份, 有效回收率84. 7%。
1.3 统计方法采用SPSS 10. 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在回收210份问卷中,其中对循证护理内涵一 无所知的有77人占36. 60%大致了解的有131人 占62 38%, 了解较深的仅有2人占0. 95%。阻碍 循证护理开展的主要影响因素依次为:①观念尚未 转变(23. 56%);②护理人员不足,缺乏时间 (21.80%)③护理人员整体素质不够高(16. 28%); ④没有行政支持(15. 79%)⑤护理教育内容欠充实 (13. 53%);⑥缺乏电脑及网络等硬件设施 (7. 52%);⑦不易接触医学杂志(1. 51 %)。
3 讨论
3.1 增设《〈循证医学与护理》的必要性
3.1.1开展循证护理的意义循证护理是受循证智地应用当前所能获得的最好的研究依据,同时结 合护士的个人专业技能和多年临床经验,考虑病人 的价值和愿望,将三者完美地结合,制订出病人的护 理措施2]。循证护理与传统护理和当前实行的整 体护理相比有以下优点:①更具有科学性,它与整体 护理都同时应用护理程序的工作方法,但循证护理 借助Cochrane图书馆的系统,更科学系统地评估病 人,以采取最优的护理方法,有利于节约医疗资源, 具有不可忽视的卫生经济学价值;②不单强调个人 经验或临床研究依据,而是二者缺一不可,过去的护 理只强调以个人经验为主;③更强调病人的参与意 识,使病人充分享有知情同意权,还可增加病人对治 疗的依从性。对护理学科而言,循证护理使传统 的经验主义的护理模式向依据科学研究成果为基础 的新型护理模式转变,从而证明了护士的自身价值, 使护理活动更加科学化、专业化;对病人而言,即使 在边远的山区或者护理发展落后的国家,循证护理 也可为病人提供标准化的、经济的护理服务,对医疗 而言,目前循证医学已成为医疗领域发展的主流,循 证护理使护士以最新、最科学的方法实施治疗方案, 加强了医护间的协调和护理的科学性;对社会而言, 循证护理的理念使科学与技术结合起来,为成本 —效益核算提供依据,要求医护人员在制订医护 方案与实施时,考虑医疗成本这有利于节约医疗资 源,控制医疗费用的过快增长,具有不可忽视的卫生 经济学价值。
3.1.2我国开展循证护理现状目前,我国护理工 作中还存在许多问题,主要是临床护理中许多护理 措施缺乏科学的依据,仅凭经验或沿用传统方法;护 理科研成果与临床应用脱节,缺乏对科研成果的适 用性和有效性的评价;护理科研论文数量虽然显著 增加,但总体质量还不够高,表现为科研设计不够严 密,经验总结性报道居多,设计严密的实验性研究论 文较少,护理研究内容较零散,规模小,研究广度和 深度不够4。因此,加强对我国循证护理实践的研 究,对于提高护理工作质量,促进护理事业健康发展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从调查中发现在职护士对循 证护理知晓及实践情况都不尽人意,因此,除了对在 校学生加强继续教育,还必须加强在职护士的教育。 3.2增设《循证医学与护理》的意义 3.2.1顺应学科发展潮流由经验医学向循证医 学转变是21世纪临床医学的一场深刻变革也是临 床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护理学科也发生了 巨大的变化,如:整体护理的开展、批判性思维的运 理的发展。循证医学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树立正 确、科学的医学观,为规范其今后的临床实践行为打 下基础[5。澳大利亚等国已将循证医学纳入医学生 的必修课程['护理教育亦然。四川大学华西医学 院已率先在国内尝试将循证医学引入医学本科生的 教育中,国内护理教育尚未引入循证护理课程。 实践证明,受过专门循证护理学训练的护士,实践循 证护理的效果大大优于未受专门训练的护士7。因 此,为顺应医学和护理学科发展,与国外护理教育接 轨,建议增设此课程。
3.2.2满足循证护理实践的需要实践循证护理 需要护理人员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护士要全面检 索已有文献,严格分析文献中的研究结果,最终作出 正确评价,从而获得最好的证据。然而现今的大多 数在职护士未能胜任此项工作,增设此课程,可为循 证护理的良性开展培养后备人才。
3.2.3激发学生学习护理专业的热情循证护理 使护理真正成为一门以研究为基础的专业,证明了 护理对健康保健的独特贡献;以科学为依据的护理 还可增加病人对治疗的依从性并加强医护间的协 调。增设《循证医学与护理》,可使学生增强对护理 职业的崇高使命感认识护理专业的价值,激发学生 学习的热情,掌握学习的技巧。
3.3《循证医学与护理》课程设置方法
3.3.1课程目标根据布卢姆目标分类法制订课 程目标,使学生通过此课程学习,能够解释循证医学 与循证护理的概念;了解循证护理实践的步骤;初步 学会如何寻求及应用证据、如何严格评价证据;了解 循证护理的国内外进展情况。
3.3.2教学内容包括循证医学的基本概念和基 础;循证医学实践的类别、方法;循证护理的概念、意 义;循证护理实践的步骤(包括循证问题、循证支持、 循证观察、循证应用)及目的;循证护理的国内外进 展情况等。
3.3.3教学安排建议安排8 ~ 12学时,其中实践 课占1/3 ~ 1/2。可根据教学目标编制护理专业专 用的《循证医学与护理》教材,也可并入《护理学导 论》或《护理研究》教学中,由经过循证医学与循证护 理正规培训的教师任课。
3.3.4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应灵活多样,注重“教 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方法,充分运用CAI课 件,倡导结合真实或模拟病例进行实践和讨论的以 问题为基础(PBL)的教学法,活跃课堂气氛,增强教 学效果。Shin等将PBL的自我教育式的循证医学业生在掌握高血压的最新诊断、处理知识上明显优 于后者的毕业生丨《循证医学与护理》教学中应注 意引导学生对事物两重性的认识,不要因此造成对 前人实践经验无原则性的否认丨8的现象。
3.3.5教学测验及评估测验可采用笔试、书写学 习心得或病例分析等形式。评估可采用管理评价模 式(CIPP)进行评价。
3.3.6 相关因素评价(Contex evaluation)所设课程是否与社会需求一致?课程的宗旨是否与学校的 宗旨一致?增设课程是否获得全校教职工的支持?
3.3.7输入评价(Input evaluation) 学校的教室、 图书馆及教学工具、设备是否符合教学要求?教师 是否有足够的能力承担此项教学活动?学生是否具 备参加此课程学习的能力及学习态度如何?教学内 容是否与目标一致?
篇2
【关键词】循证医学 见习 教学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2-305-02
根据2008年国家教育部、卫生部联合印发的《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教高2008〔9〕号)的要求,临床医学本科专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为卫生保健机构培养完成医学基本训练,具有初步临床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良好职业素质的医学毕业生,为学生毕业后继续深造和在各类卫生保健系统执业奠定必要的基础,必须能够在日新月异的医学进步环境中保持其医学业务水平的持续更新。对于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都做出了具体的要求,强调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各高校纷纷加大教学改革力度,不断在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方法、考试方法上进行探讨和革新,临床见习环节作为临床理论与临床实践的重要桥梁,成为了研究者的重心。
1 临床见习教学的主要模式
临床见习教学工作的重要性,世界各国医学院校对此都进行了改革和探索,最有影响的是1969年美国的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创立的PBL(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其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而教师的职能则由教转化为导。其最大的作用就是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比如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紧密结合的能力。目前,我国各大医学院校也将这种教学方法大量应用到见习、实习等教学环节中,并成为了主流模式,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传统的LBL(授课为基础的教学方法)仍在使用,学生为被动学习,其主动性未得到发挥和调动。另外,国内各医学院校结合实际对见习教学模式做出了具有自身特点的研究和改革,主要有:浙江大学医学院的分段式临床集中教学[1],避免了临床见习与临床理论课完全分离,但时间横跨两个学期,易于遗忘;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交叉轮转教学[2],缓解了学生多和教学资源少相矛盾的问题,学生训练的机会增多,但老师的教学任务明显增加,与临床工作容易冲突;重庆医科大学的重叠教学示教方法、广西医科大学的交流式教学法等,均各有利弊,未得到广泛认同和推广。
2 循证医学的主要思想
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 medicine EBM)是临床流行病学与临床医学相结合的产物,意为“遵循证据的医学”,公认的定义为[3]:慎重、准确和明智地应用当前所能获得的最好的研究依据,同时结合临床医生的个人专业技能和多年临床经验,考虑患者的价值和愿望,制定出适合患者的最佳治疗措施。其核心思想是:任何医疗决策的确定均以基于客观的临床科学研究为依据,其实质是一个新式高效的终身学习的临床医学教育模式,与医学的发展和技术知识更新的需要相适应。
3 将循证医学思想有效的融入临床见习教学
3.1 对老师的要求 首先带教老师要充分理解循证医学思想,转变传统的灌输式带教模式,主动改革教学方法,明确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然后去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培养和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动学习的精神。同时,带教老师需要拥有高度的激情和责任心,自身需要不断学习,了解和掌握最新的专业技术知识,跟上时代的步伐,将自己作为典范和榜样,才能时刻引导学生。
3.2 循证医学思想在见习教学中的应用 通常典型的循证医学教学模式包含4个步骤[4]:①根据临床实际情况提出明确的问题;②检索含有相关临床资料的文献;③评价证据的合理性和实用性;④将有用的成果应用于临床实践。其核心就是寻找最佳的证据,提出最佳的解决方案。根据见习病例学生会提出多个问题,这时需要老师指导学生作出最佳的选择,选取少数几个最为重要的问题作为目标,然后引导学生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查阅文献和专业资料,提出检索途径和方法。对于检索出的大量证据,学生往往感到无所适从,老师要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和经验引导学生如何鉴别和评价证据的真实性、可靠性和重要性,同时在陈述自己的观点时要条理清楚,以理服人,化解他们的疑问,而不是盲目的凭借经验和研究证据来解决医疗问题。通过这种积极主动的参与和讨论,学生将逐渐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学生在找到正确的答案后不仅自身有很大的成就感,也会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对见习疾病过程中的临床实践有一种较全面的感性认识,能将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更深刻的认识疾病的本质和内在联系,为医学生过渡到临床实践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4 循证医学思想教学中应用的缺陷
虽然循证医学思想应用于临床医学见习教学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但是也必须认识到它本身的不足之处。首先,循证医学思想的教育在学生中没有得到广泛的推广,对于循证医学思想的实质和核心不能很好的理解,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学生们很难快速的跟上这种教学模式的转变;其次,这种教学过程比较费时,而现在学生的学习任务和临床老师的临床工作任务繁重,难以在时间上得到保障,许多学生检索出的证据有时得不到指导和帮助,其连续性也得不到保障;另外,加上老师的水平和责任心参差不齐,也很难大范围推广。
总之,将循证医学的思想、原则和方法应用到医学生的临床见习中来十分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尤其是主动学习的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学习方式直接避免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使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从而使医学院校培养出与时俱进、适应未来医学发展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黄棣华,陈亚岗,临床见习的教改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4(2):54-55.
[2]闫 萍, 孔晋亮,交流式教学法在医学临床见习中的应用〔J〕.华夏医学,2008,21(4):741-742.
篇3
肿瘤学论文4000字(一):翻转课堂结合CBL教学法在肿瘤学放射治疗实践课中的应用论文
[摘要]目的探讨临床医学本科生放射治疗实践课的教学模式,提高放射治疗实践课的教学效果。方法2015级临床医学系本科生参加肿瘤学放射治疗实践课的学生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5名,实验组采用翻转课堂结合案例教学法(CBL)教学,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法(LBL)教学,教学结束后以问卷调查的形式进行教学效果质量评估。结果实验组的同学认为翻转课堂结合CBL教学有助于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加强学习参与感的比例均为93%,對照组的相应比例为80%。结论放射治疗实践课采用翻转课堂结合CBL教学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对肿瘤学放射治疗的兴趣,促进学生对放射治疗知识的掌握。
[关键词]翻转课堂;CBL教学法;本科生;放射治疗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654(2019)09(c)-0124-03
放射治疗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科目,学生除了学习放射物理和放射生物的理论知识,还需要具备临床医学的基础,对疾病的临床表现、侵袭特点、治疗转归深入了解,同时又涉及解剖学、影像学等交叉学科内容的运用[1]。放射治疗实践课是在学生结束对肿瘤学放射治疗理论课程学习后安排的实践课程,旨在帮助同学通过临床实践全面认识放射治疗的原理和实施流程,对所学理论知识加深理解。放射治疗实践课时少,如何充分有效地利用课堂时间,让同学在“看、听”的基础上,更好地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实际应用的能力是亟待解决的问题。该院在临床医学本科四年级学生放射治疗实践课程中,探索应用翻转课堂结合案例教学法(case-basedlearning,CBL),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为提高放射治疗实践课的教学效果,摸索科学合理并受学生欢迎的教学方法打下了良好基础。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择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2015级临床医学系本科生参加放射治疗实践课程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5名,共30名。经本人同意后,实验组为翻转课堂结合CBL组,对照组为LBL组。两组均由具有副高级职称且具有带教经验的临床医师带教,现场教学部分由放射治疗物理师和技术员协助教学。教学时间每周1次共2次,每次2h。
1.2教学方法
1.2.1教学准备教学开始前1周,实验组的带教老师将准备好的视频提交科室教学小组讨论,视频内容主要包括放射治疗的设备、原理和实施过程,科室教学小组对视频教学内容安排的合理性、科学性、时效性进行质控;选取临床典型病例(鼻咽癌和宫颈癌病例各1例),LBL组带教教师根据病例准备授课教案,并针对教案提出若干问题,问题主要围绕大纲中要求学生掌握的放射治疗学的内容;实验组带教教师根据病例准备讨论提纲,提纲中重点部分是放射治疗的原则和适应证,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提出问题,给出重要参考文献以便学生学习。授课前3d,带教教师将病例和授课教案或视频和讨论提纲分别发给两组学生熟悉了解,LBL组学生熟悉教案,准备问题答案,实验组学生学习视频,根据讨论提纲熟悉知识点,查阅资料准备讨论内容。
1.2.2教学安排(1)放疗中心现场教学:在第1课时,两组同学由带教老师带领,在放疗中心现场教学。由放疗中心物理师协助讲解放疗中心结构设计和放射治疗实施流程,由放疗中心技术员协助讲解演示放疗设备和体模等固定装置,此过程中带教老师结合现场情况带学生回顾放射治疗的基本概念,包括直线加速器、治疗计划系统、放射防护等。教学时间约30min。
(2)课堂教学:①对照组:采用LBL教学法,教师在结束现场教学后进行集体授课,授课内容包括两部分,第1次课的剩余时间,教师以PPT形式复习放射治疗理论知识,布置课后作业;第2次课讲解示教病例,鼻咽癌和宫颈癌病例各1个,重点讲解放射治疗的原则、放疗计划的设计、靶区和剂量处方以及计划评估要点,还包括对放射治疗的不良反应及随访。②实验组:采用翻转课堂结合CBL教学法,现场教学结束后,带教教师带领学生对视频教学内容进行回顾,教师针对视频内容及现场教学中涉及的知识提出问题,将同学分为3组,引导同学进行小组讨论,讨论结束后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问题阐述,由教师进行点评。第2次课以病例讨论为主,带教教师回顾病例,提出问题,问题重点围绕放射治疗的原则、放射治疗的靶区和剂量,治疗效果的评估,不良反应的处理和患者的随访,以便学生更好地讨论。然后由学生代表发言,阐述对提纲中的问题及病例的看法,其他同学进行补充和讨论,在此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发言和讨论情况,进行启发和引导。最后部分进行角色扮演,角色包括患者、放疗医生、放射物理师和技术员,学生进行角色分工,展示放射治疗的实施过程以及各个角色的职责。教师对展示过程进行点评,结合临床工作的实际情况对放射治疗的注意事项进行总结和回顾。
1.3教学评估
教学评估在课后进行,以问卷调查的形式进行。问卷调查内容涵盖8个方面,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回答“是”“否”或“不确定”,总结问卷结果反映学生对教学的看法,鼓励学生以文字形式写下对教学的感受和建议。
2结果
调查问卷结果显示,高达93%的实验组同学认为翻转课堂结合CBL教学方法适合放射治疗实践课教学,对该教学模式感兴趣。翻转课堂结合CBL教学方法的优势主要体现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同学的学习参与感和培养同学自主学习的能力方面(见表1)。有12名同学写下了自己对教学过程的感想,学生对翻转课堂结合CBL教学方法的主要意见是:现场教学时间短,参考文献和视频资料来源不充分,课前和教师沟通不足等。有同学对教学时间安排提出建议,目前放射治疗实践课程是安排在肿瘤学课程全部结束后,建议将放射治疗实践课程和放射治疗理论课程之后,衔接更紧密,有利于知识的掌握。对照组采用LBL方法教学的同学认为该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同学的学习参与感和培养同学自主学习的能力的比例均为80%(12/15),低于实验组。
3讨论
放射治疗是肿瘤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影像学等交叉学科的发展,以及放疗设备、质量控制等的进步,以精准治疗为特点的现代放疗技术迅速发展。放射治疗实践课程安排在放射治疗理论学习之后,旨在通过临床教学,帮助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现代放疗技术的原理和实施过程,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实际运用的能力[2]。既往的放射治疗实践课程的基本模式包括两部分内容,首先是课堂部分,带课教师以PPT的形式对放疗的原理、放疗设备和流程进行讲解,然后进行现场教学,带领学生参观放疗中心的设备,现场讲解放疗流程,并对学生的问题进行解答。这种课程模式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差、机会少,“走马观花”的状态让学生普遍感到无所适从,课程结束后对所见所学并无深刻印象。该研究旨在探寻有效提高放射治疗实践课程效果的教学模式,为优化带教方法提供依据。
翻转课堂是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教师通过视频的方法将传统教学中课堂授课的部分移到了课前,由学生在课前自主学习,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和方法学习教学内容。课堂上,学生成了教学的主体,可以通过主题讨论进一步提高对学习内容理解的深度和广度,教师起组织和引导作用,师生之间以及同学之间的充分的互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教师也能在此过程中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更有针对性的给予指导和帮助[3-5]。将翻转课堂的教学方法运用到放射治疗实践课程中,让学生在课堂前对教学相关内容有所了解,之后在课堂上对主要知识点进行回顾和讨论,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学习理解,也可以提高现场教学的效果。
翻转课堂的重点并不是教学内容的视频,而是实现教师和学生课堂上的角色转换,将学生作为课堂学习的主体,所以课堂的讨论至关重要,怎样优化课堂内容的安排,提高学生的兴趣是教学研究的重点。CBL教学法选取典型的临床案例,以问题为索引,以相关知识点为支撑,改变师生角色,强调课堂讨论,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是目前医学教育特别是临床医学教育中常用的教育方法[6-8]。将CBL教学法运用到放射治疗实践课程中,将放射治疗的优势与特点、治疗原则、不良反应与实际病例相结合,可以有效加深学生对放射治疗的理解,帮助学生拓展临床思维,提高临床能力。
该研究中翻转课堂结合CBL教学充分利用了放射治疗实践课程的特点,课前的学习和准备有效的发挥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之后的现场教学中学生更加有的放矢,避免了走马观花式的教学过程,让学生有目的地去看去听去理解;CBL教学结合临床病例,鼻咽癌和宫颈癌是放射治療临床应用的典型病种,涵盖了外照射和内照射的内容,通过病例的讨论,同学可以对放射治疗的理论知识有更为生动具体的理解。还在教学中加入角色扮演的部分,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更加熟悉放疗过程的实施过程,对于放射治疗实施过程中的重要主体医生、物理师和技术人员的工作分工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教学评估结果显示,翻转课堂结合CBL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了学习参与感,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有助于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放射治疗知识。
翻转课堂结合CBL教学法在放射治疗实践课程中的应用优势得到了初步体现,但是该研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学生反映现场教学时人数多、时间短。在未来的教学中准备增加教学小组,让学生在教学中得到更好的体验;同时,集中和优化更多的教学资源,给同学提供更多参考文献和视频资料,延长课前准备的时间,增加师生沟通的渠道;在与理论课的教学衔接上,与教学办公室协调,制订更合理的时间安排,力求不断完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综上所述,放射治疗实践课程是肿瘤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结合自身学科和学生特点,建立完善的教学计划和科学的教学方法仍然是值得不断努力的方向。該研究将翻转课堂结合CBL教学法应用于放射治疗实践课程教学,做了初步探索和尝试,积累了一定经验,为摸索科学有效的实践课程教学方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肿瘤学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MDT模式在肿瘤学教学中的探索与思考论文
摘要:随着肿瘤学的日新月异的知识更新,多学科综合治疗成为目前临床上治疗恶性肿瘤的主要方向。传统肿瘤学教学是以传授某一疾病为主的核心治疗,多学科综合治疗的理念尚未普及到肿瘤学教学中,培养高素质肿瘤学医学人才受限。本文拟从多学科综合治疗的概念出发,主要阐述了MDT模式在肿瘤学的临床教学的具体方式及教学意义,通过MDT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医学观念和严密的临床思维,培养并提升他们的诊治技能、临床科研能力和医学人文关怀。
关键词:肿瘤学;MDT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9)08-0184-02
肿瘤学是一门专业性强、涉及面广的综合学科,随着现代医学的快速发展,肿瘤治疗由单一的外科治疗转变成多个学科共同参与协作的规范化综合治疗,强调各学科协作的规范化综合治疗理念,即多学科综合治疗(Multi-disciplinaryTreatment,MDT)[1]。传统的肿瘤学教学中肿瘤疾病治疗方式单一,导致临床治疗缺乏个体化和全面性。肿瘤学教学中MDT的實施,使临床肿瘤学研究生对肿瘤学的治疗方式系统化和层次化并提高专业能力。
一、什么是肿瘤MDT教学
肿瘤MDT教学模式是与临床医疗过程相结合,教学过程中由一名资深的肿瘤学专家主持,由来自肿瘤内科、放疗科、病理科、外科、心理科等不同临床科室的临床各学科专家共同探讨实施,多位肿瘤学研究生和低年资医生共同学习。首先是研究生汇报病例,参与者自由、平等讨论,各学科专家从自己的专业角度来阐述不同的观点,从而给学生们的临床思维带来不同的启示,最后由支持者以中国最新的治疗指南为循证医学依据,确定合理的个体化精准治疗方案。肿瘤学MDT教学模式能够培养学生肿瘤的规范化诊治理念及严密的临床思维习惯,可以掌握临床肿瘤学规范化诊疗路径及精准的临床思维方式[2]。
二、肿瘤MDT教学模式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肿瘤MDT最大的好处是:一切以患者为中心,使肿瘤治疗实现规范化、个体化及综合性诊疗,同时明显改善患者的就医体验和生存质量,最终使患者获益。研究显示[3],学生可以从MDT教学模式中掌握更加全面的知识,提高临床综合分析能力,培养新的临床科研思路。具体体现在:(1)培养学生临床综合诊疗思维并提高专业技能;(2)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及科研能力;(3)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4)培养学生的医学人文精神。总的来说,MDT教学模式建立在讨论基础上,不仅可以有效地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而且助于发散学生的横向思维模式,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处理问题的综合能力[4]。
三、肿瘤MDT教学模式的应用策略
1.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肿瘤诊疗方案的制定及实施。在MDT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治疗方案的制定、实施,鼓励学生主动积极搜集病历资料,认真整理和分析病历资料,掌握肿瘤疾病的临床特点和临床疗效,通过临床病历的分析和讨论,结合多学科综合治疗,制定规范化、个性化的治疗方案[5]。
2.定期开展病例讨论。选择典型病例后组织学生积极讨论,培养学生缜密的临床分析思维。在肿瘤MDT教学中,教师应当提前告知学生所需要讨论的病历,学生提前获悉所要讨论的病历,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参与到讨论中,不仅使理论知识得到巩固,而且使新知识得到接受,同时学生能够畅所预言,提出自己的见解。对多学科综合治疗的方案集体的讨论和分析,并分析其利弊,使治疗方案更加规范。
3.转变教学方式,丰富教学形式。现代教学模式打破了以往传统教学模式的单一性,图画-实物、理论-病人的有机结合有效地推动肿瘤学科教学的发展。应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多媒体教学、病例教学、实验教学等,不仅拓宽知识面,而且形象地展现了教学内容,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与掌握肿瘤学的知识。肿瘤学MDT教学将传统教学方法与其他教学方法有机结合,优化教学质量,丰富教学形式,大量的学习资料通过多媒体教学有效地输出表现出来,从而增加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提高教学效率。
4.应用循证医学思维指导多学科综合治疗。现代医学模式不断提高了对肿瘤学的教学要求,传统的经验医学已经转变成循证医学[6]。然而循证医学的滞后性难以为肿瘤患者的治疗提供前瞻性依据。通过应用多学科综合治疗及组合新型治疗方式有效地提升临床疗效。肿瘤学的教学,应培养并提高学生使用循证医学的能力,通过对临床病例的具体分析,认识和了解各种治疗方案的不同疗效以及可能出现的各种不良反应,引导学生通过循证医学积极寻找新的治疗方案。
5.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医学是一门极具实践性、逻辑性、客观性的学科,是研究人的生命的科学。但由于科学发展的局限性,我们对肿瘤的认识还不完全清楚。需要严谨的逻辑思维探索恶性肿瘤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培养学生掌握肿瘤专业知识和技能,鼓励他们刻苦地钻研和探索未知领域,从而攻克肿瘤。在肿瘤学MDT的教学模式下,学生需要查阅大量的知识,提出自己的问题,与肿瘤学专家交换不同的意见,激发学生对未知领域探索的热情。通过肿瘤MDT的教学模式,学生领悟了肿瘤治疗的客观性,也深刻地体会到肿瘤研究领域尚有许多未知领域需要他们探索和发现,激发他们极大的兴趣探索肿瘤治疗。
6.培养学生医学人文关怀。传统的肿瘤医学教育重点阐述肿瘤相关流行病学特征、症状、体征、诊断与治疗,忽略了与患者的有效沟通交流,缺少医学人文精神与人文关怀,导致医患关系紧张。医学心理专家和医学社会工作者在肿瘤MDT教学模式中的参与,引导学生接触肿瘤患者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的痛苦。目前恶性肿瘤是世界性难题,大部分恶性肿瘤是无法治愈的,我们需要积极地帮助他们,关心他们,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减轻他们的疾苦。肿瘤学MDT教学方式能够较好地培养学生的肿瘤医学情怀和人文精神。
篇4
1、历史回顾
创伤外科是伴随着休克、感染等深入的研究而发展起来的。为了评估创伤病人的预后和治疗结果以及对群体病人进行可靠的比较,需要建立一种定量评估系统。创伤评分系统是在20世纪60年代兴起,以后得致迅速发展。Glasgow昏迷评分(GCS)是第一个评分系统。于1974年创立,由测定颅外伤的程度发展而成,以后在运动反应、问答反应和张眼反应三个项目上增加了呼吸频率和收缩压测定指标(1981年)。由于后两指标在战伤上不易准确测得,于1989年提出了改良创伤评分系统(RTS)。简略损伤评分系统(AIS)是以解剖为基础的最常用严重损伤评分系统。损伤严重度评分(ISS)是Backer等参考AIS设计的,它广泛应用于多个解剖部位的损伤评分,其优点是客观,容易计算,但缺点是只适用于钝性损伤,且忽略了同一解剖部位的多处损伤。“RTS+ISS”结合生理评分和解剖评分,还加上病人的年龄因素。损伤严重度确定系统(A severity Characterization of Trauma,ASCOT)是一个新的结合解剖、生理评分系统,它以AIS为基础,解剖部位扩大到头、脑、脊髓、喉、颈前等处,还包括了年龄因素。评分系统的不断完善,为评估一个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了很好的标准,有助于治疗质量的提高。
创伤的展与休克(出血性、感染性休克)、感染、脓毒症有相关,且相互促进,这是处理严重创伤概念的一个重大转变。以往处理严重创伤时,着重在止血、防治感染散发和机体产热减少等原因,严重创伤病人尤其是合并血管损伤者常常发生低体温,如中央体温低于32℃,手术死亡率几乎达100%。低体温抑制血小板功能,损害凝血机制,增加纤溶活性,使病人发生凝血病。低血压和组织灌注不良导致代谢性酸中毒,低体温、凝血病和酸中毒相互影响,形成一恶性循环。控制损伤学说也就是计划再手术,是由Stone等早在1982年提出,直到90年代才受到重视。所谓控制损伤好首次手术尽快控制出血和污染,暂时关闭腹腔或胸腔,在纠正低体温、凝血商和酸中毒等生理紊乱后在最短期内计划再手术,提高救治成功经,又可避免因长期持续手术引起的进行性内脏和后腹膜水肿、腹壁顺应性增强等所导致的腹腔间隔室综合征(Abdominal compartment Syndrome),后者危害很大。从这一例子可以充分看到创伤的进展或控制以及治疗水平的提高离不开基础医学的指导。
2、创伤外科专业以及创伤中心的建立
任何一个学科总是要经历这样一个历程,以创佃外科为例,为了救治严重创伤病人,集中一些医生玫医疗资源,以后逐步建立各级(Ⅰ、Ⅱ、Ⅲ级)创伤中心,这对于合理配置人员和充分利用医疗资源是很有益的。以上海烧伤救治中心为例,由于市场内交通方便,不分Ⅰ、Ⅱ、Ⅲ级,各医院非烧伤专业者首诊二度烧伤占总体表面积不足30%者一律不得转院,应原地处理,这就缓解了攻伤救治中心的压力。Linn于1970年增声称烧伤的治疗能力在当时有限的,但Pruitt等于2000年提出这一时代已属过去,儿童40%~59%总体表面积烧伤的死亡率已自90年代的7.7%降至目前的1%,而60%以上的烧伤面积儿童死亡率了降至14.3%,这些成就归功于烧伤专业和中心的建立。其他创伤的情况也如此。
近年来更重视创伤系统的建立,而不是创伤中心。log回归分析提示最好的创伤病人生存预测指标是GCS评分、病人的年龄、医疗机构的规模(即医疗资源的反映),后者与病人的生存率呈反比,充分说明了医疗资源的重要性。创伤外科的工作量也是一重要因素。
创伤专业医生是需要的,但近期是趋势提示专业医生的工作量减少,住院的严重创伤病人数减少,手术例数也减少,专业医生的工作范围越来越狭窄。该专业已趋向过分 专家化,这都不利于创伤外科医生的发展和培养。Sullivan等近期分析创伤治疗成功率与某一创伤外科医生的诊治病人数无直接相关性,更重要的还在于其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如德国培训一位创伤外科医生要求他进行各种择期性手术,如骨接合术,使能具有创伤外科、普外科和血管外科医生的水平。Sullivan更声称一个高质量的创伤处理也能由普外科医生所提供,只要他能掌握创伤系统的基本要求,如下列最低的指标是需要积极复苏的要求:⑴成年人血压低于12kPa(90mmHg);⑵呼吸障碍或梗阻;⑶转来病人已正在输血以维持其生命体征者;⑷腹、胸或颈部枪弹伤;⑸GCS<8分,与创伤有关。正如重症监护单位的建立过程一样,创伤中心需要重新组合。Holly等比较一家创伤中心经美国外科医生学院(ACS)验证的结果,1994年该院是指定的纽约州创伤中心,以后按学院的建议改组,增加了行政支持,在2位全日制创伤外科医生外补充了6位工作人员,1998年调查提示死亡率由7.38%降于5.37%(P<0.05),住院日由12.2天降至9.87天(P<0.02),医疗费用也大见降低。在未指定的创伤系统也有雷同的结果。鉴于认识到创伤系统的重要性,ACS创伤委员会(COT)制订了创伤系统咨询程序,可供州、地区、大城市有志于开展创伤治疗的医疗机构参考,其中对儿童创伤中心的功能仍予保留,并建立严重创伤儿童(ISS>15,GCS<8)在儿童创伤中心治疗较好。
3、在开展创伤处理注意事项及其发展趋势
3.1加强多学科和基础医学的研究 创伤的致病因素不仅仅局限于外伤的外界暴力,在其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还涉及诸如休克、感染、脓毒症、炎性细胞因子反应、代谢障碍、免疫抑制以及内分泌异常等因素。
3.1.1休克/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 许多研究已证实嗜中性白细胞(PMN)在炎性反应过程中的重要作用,DuffyPMN趋势化因子受体(CXCR)可调节脓毒症趋化性能,创伤病人的CXCR-2表达下调可伴发菌血症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由此增加创伤病人的并发症率。Nishida等发现伴SIRS的创伤病人在创伤后2~14天有PMN明显粘附在血管内皮细胞的现象,后者与SIRS时间增长有关,它可能与促炎症和抗炎症细胞因子的失衡有关,也是PMN介导器官功能衰竭的一个因素。腹腔纱布堵塞能引起这一局部反应,因此要及时考虑再手术的时机。Carillo发现单核细胞膜CD14的测定是有帮助的,凡血浆值>8μg/ml病人均发生感染。Stalp还发现白但纱(IL)-6是发生多器官衰竭的早期指标,后者也可作为财期手术时机的参考。Ferrer分析4887例创伤病人的SIRS严重度评分,log回归分析提示SIRS评分≥2者是一预测死亡率的重要独立因素。
Lucas对出血性休克的病理生理提出了新的见解。
Tabrizi等对脓毒症的基因标记物作了深入的研究,如肿瘤坏死因子(TNF)-α位点、308(G/A)多奇谈怪论性、TNF-β多态性、IL-1基因复合物、IL-1γA2多态性以及IL-1β外显子5Taq1多态性的研究结盟也益于创伤机制的进一步研究。
3.1.2严重创伤后的免疫抑制 严重创伤后发生免疫功能抑制,感染易感性增加,常伴发脓毒症,其中SIRS是发开门见山的基础,如不予控制,多器官衰竭是最终的结果,要及时阻断炎症细胞因子和介质的瀑布效应,并予免疫调节治疗。
3.1.3内分泌异常 人体内环境平衡状态的维持依靠神经和体液介质的调节,其中后者涉及许多内分泌激素,的参与,诸如皮质激素、垂体激素、生长激素、甲状腺和甲状旁腺激素,甚至性激素等等,在创伤时也不例外。现已知男性遭受创伤-出血后,免疫功能明显受抑,持续于复苏后10天,其免疫抑制与酮有关。Wichmann的实验证实在去势动物经历创伤-出血后,脾细胞增殖不受抑制,IL-2和IL-3的活力和释放也不见受抑,在血浆中几乎测不出睾酮;相反在未去势动物经历创伤-出血后,脾细胞增殖、IL-2和IL-3释放明显受抑,在血浆中均可测出睾酮,可见创伤-出血可使去势雄鼠仍能维持其正常的免疫功能。Knoferl等给创伤-出血动物睾酮受体拮抗剂氟利坦可防止或逆转上述的免疫抑制现象。此外,睾酮还能抑制男性创伤病人的心脏功能,Mizushima等在实验中证实创伤-出血后应用雌二醇可以 改善雄性动物的心血管和肝细胞的功能,这是雄性激素受抑的结果。
3.2重视创伤的新诊治技术的研究 在创伤的笔苏中,离不开输液,高渗盐水复苏的观点仍有争论,需进一步阐明其利弊。血液代替品的研制仍需要继续努力,在已制成的PolyHeme、Hemopure、HemoLink和全氟碳(Perflubron)中,以后者最有前途,在临床上已使用340例,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超声扫描已广泛应用于创伤的诊断,包括近期开展的在穿透性创伤的应用,其敏感性达67%,特异性为98%。血管造影对检出早期脑血管损伤很有帮助。腹部CT扫描对肠损伤的诊断正确性优于超声扫描和诊断性腹腔穿刺抽液检查。尤令人感兴趣的计算机技术在创伤病人中的应用,Hirshber等在控制损伤的再计划手术中采用计算机模拟技术确定剖腹术开始到体温32℃的所谓危急时间间隔(CT1),模型变量分析显示危重病人术中热平衡以暴露腹膜表面热量丢失为主,提高室内温度达24℃,CT1可达102分钏,可为外科医生赢利宝贵的时间。Mckinley等应用计算机控制的机械辅助呼吸支持以治疗ARDS已获得良好的效果。我们要重视这些新诊治技术的开发。
3.3重视创伤的远期效果和生活质量 在创伤的复苏和处理中比较重视近期疗效,这是可以理解的,如在处理主动脉瘤急性破裂处,采用比较安全的腔内植物物入术,在防止凝血病所致不以控制的出血时应用重组人体活化因子Ⅶ等新技术和新疗法,这也是必要的,但总的远期疗效注意不够。Ehde等提出创伤后应激综合征的重要性,在烧伤病人该综合征可持续长达一年之久。与肿瘤外科一样,在创伤病人要评估其生活质量。
3.4重视创伤的预防 创伤的处理重在预防,在交通事故多发地段,出示获救图案可以收到一定的效果,在工厂管理中要经常开展安全生产教育。酗酒和嗜烟者与创伤离频发率有关,值得注意。
3.5其他 在不同地区的创伤处理中采用不同的手术步骤,其结果变异很大;即使在同一种治疗方案或手术操作中,不同时间的治疗结果波动很大,必须应用“循证医学”的原则以消除偏差,才可得出指导临床实践的最好方针和结论。ACS cOT在这方面已刊出很多有关论文。
现在已处于网络信息时代,要充分利用因特网信息资源和间接经验,在美国的网址有:美国外科医生学院facs.org;创伤外科东方协会east.org;疾病控制中心cdc.gov;健康研究和质量机构ahcpr.gov;创伤外科美国协会aast.org;Cochrane协作会cochrane.org,可以充分利用。
篇5
【关键词】肿瘤; 中医药
【中图分类号】R197.3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49(2013)12-148-02
根据2008年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统计公报,肿瘤高居城乡居民死因第一位,城市和农村的肿瘤死亡专率分别达到116.97/10万和156.73/10万,不论在城市和乡村,肿瘤成为威胁人民生命健康的最致命危害之一。
肿瘤治疗的今天是综合治疗的时代,所谓综合治疗,就是根据肿瘤的病种、病理分类、生物学特征、病期以及患者的其它具体情况,科学、合理、有计划、有步骤地应用现有的治疗方法和手段,最大限度地提高生存率和生存质量。当然需要循证医学的证据,但每种治疗方式都不是全能的,存在利弊,有其特有的适应症,包括手术、放疗、化疗、生物免疫治疗、靶向治疗及中医药治疗等,其中中医药治疗是我国独特的治疗手段,在综合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深受广大患者的欢迎。良性瘤手术可以根除,但恶性瘤中医治疗的优势常常大于西医。根据国际上新的调查研究证明,经过手术、放化疗后,肿瘤细胞倍增速度加快10倍,所以,中医的疗效将越来越多的被公众了解和认知。尤其是近年来,中医药抗肿瘤有了很大的发展,临床研究已由最初的个案报道,发展为大样本病例观察;由回顾性总结研究,发展为前瞻性研究。基础研究也由单一研究,发展为多学科、多系统、全方位研究。在临床观察中,中医药在恶性肿瘤患者的治疗中使用亦相当广泛,大部分患者都会通过不同途径求助于中医药治疗。现行的中医肿瘤治疗机构主要可分为以下三类:1)各级中医综合性医院的肿瘤专科,拥有门诊和病房系统,观察和治疗病人较全面,该类肿瘤专科大多同时运用传统医学手段和现代医学方法,治疗规范性较好,中西医结合运用相对合理;2)各类中医门诊部,该类治疗机构选择病人偏倚明显,观察病例相对片面,多以中医药为主要治疗方式,现代肿瘤医学知识运用少,中医治疗特色相对鲜明;3)各种个体医疗机构,该类医疗机构存在诸多问题,治疗受到经济利益影响较大。由于没有任何证据显示单一依靠中医治疗可以治愈恶性肿瘤,中医在目前恶性肿瘤综合治疗中处于辅助地位,提高放化疗的敏感性,减少化疗药物对人体的毒性作用,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
中医着眼于癌症病人身体状态的调整,使得身体不适宜癌细胞生存发展;西医则着眼于如何杀灭癌细胞。中医治疗肿瘤主要是采用抗癌的中药,是从多种中药中提取有效成分,标本兼治,阻断癌细胞吸收营养的通道,饿死癌细胞;提高患者免疫力,破坏癌细胞生长的环境,有效控制肿瘤的复发和转移,缓解临床症状,延长患者生命。大量事实证明,中医不仅可以辅助调理、减轻症状,而且有很好的抗肿瘤治疗效果,很多被西医判处死刑的晚期癌症病人,在中医的治疗下,不仅改善症状和全身体质,而且肿瘤可以缩小,病情得到明显控制,带病生存很多年。
中医在肿瘤领域的作用具体概括以下几个方面:
1.中医药可以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并发症和继发症、促进术后肿瘤病人的康复、控制肿瘤术后的复发和转移,手术后根据患者机体状况,辨证施治,可缩短术后的恢复过程。
2.对放化疗具有减毒增效作用,改善机体内环境,调整免疫。
3.对晚期肿瘤患者,可控制肿瘤的进展,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时间,可以改善患者的体质状况,提高患者的抗病能力,使他在饮食 睡眠 大小便等基本状况得到改善,其次对癌细胞本身也有杀灭作用,对癌症引起的症状也有治疗作用,对放化疗引起的副作用也有治疗作用.
4.在高危人群中用药,可以预防和减少肿瘤的发生:研究证实六味地黄丸、增生平片等可有效阻断食道不典型增生向食道癌的演变;其它研究认为四君子汤是良好的反突变剂;以中药人参、白术、黄芪组成的中药生物反 应调节剂,对诱变剂诱发正常人淋巴细胞微核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中医药对诸如食管上皮细胞重度增生、慢性萎缩性胃炎、肝癌前病变、黏膜白斑、乳腺囊性增生 症、宫颈糜烂、多发性神经纤维瘤、皮肤状瘤等可能发生癌变的疾病,均显示出较好疗效。中医药治疗扶助正气,可使病情相当长的时间处于稳定状态。
另外,治“有形”之瘤,固非中医之所长,但对预防尚未“成形”之瘤的发生,传统中医学有其广阔用武之地。中医学的特点是以“人”为本的整体观点,以调整阴阳辨证施治为核心。而癌症的发生,从致癌物参与人体代谢,癌症的启动、促进,DNA损伤、修复,然后进入癌前病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从癌前病变发展成原位癌,再从原位癌发展成具有浸润或转移能力的进展期癌,约需5~20年左右的时间,这一漫长的过程为中医药提供了充分的预防与治疗空间。
但在近些年的治疗过程中,多数中医学者有一定的理论和治疗误区,具体有:
1. 以毒攻毒 : 传统的“以毒攻毒”,并非中医药治癌之优势。因为中药中许多毒药,正如《诸病源候论》指出:“凡药物云有毒及大毒者, 皆能变乱, 与人为害, 亦能杀人。”毒性反应广义上讲,凡是中药均是“毒药”,《儒门事亲》有云:“凡药有毒也, 非止大毒小毒谓之毒, 甘草、苦参不可不谓之毒, 久服必有偏胜。”它们的毒性是明确的;但有否抗癌药性,或者说临床是否真的有抗癌功效,是需要打问号的(根据分析,在动物实验中,得出某种提取成分有抗癌性和临床真实个体身上有否抗癌性,许多情况下完全不是一回事,前者很普遍,后者却较难得出阳性结论)。诚然,中药制剂的毒副作用总体较西药为弱,但也有一定的毒副反应。退一步说,真的“以毒攻毒”,不如找化学合成抗癌药更妥当些,毕竟经历过较严格的药理学筛选与实验。
2. 活血化瘀:“活血化瘀”抗肿瘤很长一段时间也很时髦,但有许多临床证据表明,对晚期肿瘤患者,特别是肝癌患者,一些活血化瘀药不仅会促使肝内转移,而且容易诱发大出血,导致肝昏迷。一些实验结果也证实,活血药使用不当,会促使肿瘤快速生长与转移。因此,在很多情况下,需慎之又慎!
3. 软坚散积:“软坚散积”也是常用抗癌疗法,而且以往是作为治疗甲状腺肿瘤的主要方法之一。但研究表明,部分甲状腺肿瘤是“碘”依赖性的,而软坚药中不少是含碘很高的,如海藻、昆布等,故这些自属禁忌!
4. 滥用参类补药也是一大弊端。人参的粗提物在动物中有促使肿瘤加快生长之效,滥用人参也常见到肿瘤失控的现象。
运用中医中药治疗肿瘤,必须强调“以人为本”,以考虑病人的综合利益为主,包括重视提高患者的生活及生存质量。
中医认为,任何一种邪气侵犯人体,正气必然与之抗争,以祛除疾病和维护健康。肿瘤的形成和发展无非正邪两方面的变化,正气强邪不能入侵,肿瘤也不会形成,当正气虚弱时邪气入侵,疾病也就形成,邪正交争,反应在肿瘤形成发展过程中。对气血精津,阴阳五行有深刻认识才能很好治疗肿瘤。正气是对人体生命物质基础气血津精的慨括和人体正气机能活动,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对外环境的适应能力,自我调节、抗病驱邪、康复自愈的能力。正气包括气、血、阴、阳几个方面,由先天和后天因素共同组成,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起决定作用,肿瘤患者气、血、津、精强弱同时决定其愈后转归。脏腑功能如脾之升清胃之降浊,肺之宣发肃降,脾之运化,肾之生化等等是正气正常的表现。中医认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肿瘤之生成,是因为正气不足,邪气踞之,“积之成也”。邪气,泛指多种致病因素。包括存在于外界或由人体内产生的种种具有致病作用的因素。认为外感六、内伤七情、饮食适宜、厉气、外伤、虫兽伤、寄生虫、痰饮、瘀血、结石等使疾病发生、发展。肿瘤之发病不外正虚与邪侵,肿瘤发生后本身就是邪,破坏性生长,治疗手段如手术、化疗、放疗等,手术如同“外伤”,化疗、放疗如同“疠气”。肿瘤邪之特点如《灵枢 百病始生》云:“……虚邪之中人,始于皮肤,……留而不去,传舍于经,留而不去,传舍于肠胃之外,募原之间,留著于脉,稽留而不去,息而成积。”因此肿瘤患者正气如前所述指人体的物质基础,然而邪气还有肿瘤本身及相应的治疗手段,而且重在肿瘤本身和相应的治疗手段,明确肿瘤是邪, 致虚致损之邪,明确化疗、放疗邪气的性质才能更好指导临床。据其表现可分几个阶段:肿瘤早期及癌前病变是轻微正虚,发展到邪盛为主,邪实与正虚共存,再至正虚邪实,最后为正气极度虚弱,肿瘤的发展过程应该遵循这个规律。然而对放疗、化疗之邪要正确认识,明确其邪之性质,损害人体气血津精的属性和危害。分清不同的阶段,明确正邪的强弱进行辨证,八纲辨证中尤重虚实辨证。虚是抓住气、血、津、精之不足及脏腑功能耗伤失调,实是抓住“肿瘤”邪毒之气滞、血瘀、痰湿、药毒(化疗药)、热毒(包括放射线)等。
综上所述,中医对肿瘤治疗必须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病是疾病过程中的基本矛盾,有突出的临床特点,有预后可测,以突出的临床特点作为诊断依据,确定病名。证是疾病阶段的主要矛盾,是疾病发展阶段中的病因病机,发病部位,疾病性质以及邪正双方力量的对比等方面情况的慨括。“病”与西医学有一定的区别,但以中医辨证可以紧密联系在一起。“有是证,用是药”,抓住了辨证就抓住了疾病治疗中主要矛盾。扶正简单地说就是补法,补气、补血、生津、填精,据虚选择,祛邪针对气滞、血瘀、痰湿、药毒(化疗药)、热毒等给予相应的治则。扶正与祛邪孰轻孰重?轻微正虚以扶正为主,佐以祛邪,邪实与正虚共存以扶正与祛邪并重,正虚邪实,扶正勿忘祛邪,正气极度虚弱只予扶正固脱。扶正不是一谓的用人参、黄芪、当归、阿胶等等,而是注意脏腑的生理调节其升降属性,润燥喜恶,性味功用。祛邪而不是一谓用白花蛇舌草、半枝莲、山慈菇等等而是要了解“抗癌”药的功效、寒热,气滞应该以理气药为主,血瘀以祛瘀活血药为主,痰湿以化痰除湿药为主,药毒(化疗药)以固护排毒为主、热毒以清热解毒药为主,注意邪之孰轻孰重,随证用药,辨病用药,脏腑归经用药,三焦用药等相互参照,调整机体的内环境,平衡阴阳,扶助正气,达到预防复发转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罗沛,钟振国;中药毒理学研究进展.现代医药卫生,2008,24(2):222-224
篇6
关键词: 儿科超说明书用药;儿科用药;药品说明书
中图分类号: TB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3198(2013)06016002
近年来儿科超说明书用药问题引起了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其用药安全关系到自身的健康成长。由于超说明书用药的安全性、有效性没有经过严格论证,会对儿童带来一定的安全风险。规范儿科超说明书用药行为,关键在于找出影响儿科超说明书用药规范性的主要因素,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目前,学者对儿科超说明书用药行为的影响因素已做了不少研究,为了便于更多学者进行更加深入、广泛的研究,有必要对现有研究进行综述。依据现有文献,本文从影响儿科超说明书用药行为主体的角度将其归结为客观层面和主观层面。客观层面主要集中在药品说明书分析,儿童临床试验开展情况,儿科药物的现状,国家对儿科用药的监管现状以及医学、药学学科发展的情况五个方面;主观层面主要集中在儿科临床医师执业行为规范情况以及制药企业儿科超说明书用药促销情况两方面。
1 客观影响因素
1.1 药品说明书的局限性
药品说明书是儿科医师用药的依据,内容全面、更新及时的药品说明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规范用药行为,避免儿科不合理的超说明书用药行为的发生,保障患儿的用药安全。但在实际上,我国药品说明书中有关儿科用药的说明十分少,我国目前儿童临床常用药和市场上常见药品中,药品说明书关于儿童用药的用法、用量、禁忌、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几乎没有特别的说明或者只是简单进行说明。临床所用药物的说明书中80%未记载小儿用药剂量;其次,儿科药品说明书不规范,小儿药物缺少安全性资料和用药量参考,说明书说而不明;第三,由于更新药品说明书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成本,制药企业普遍不愿及时更新药品说明书,儿科药品说明书普遍更新速度慢,总是滞后于医药领域的实践和发展。
1.2 儿科临床试验开展困难
由于政府和社会对儿童在一些安全性和有效性没有经过考证的药品的问题上持谨慎态度,为保护儿童免受药物试验的伤害,基于伦理等方面的考虑,再加上我国现实国情的影响,儿童参加临床试验一直受到严格限制,药物临床试验的对象大多数都是成年人,因此儿童这一特殊人群的用药信息相当匮乏。儿科临床医师在面对这类人群时,由于缺乏说明书的用药指导,只能根据经验,权衡利弊后用药,超说明书用药行为不可避免。
1.3 儿科用药“三少”现象严重
1.3.1 儿童用药“品种少”
据统计,儿童患者占患病人口的20%,但由于临床试验开展困难、制药企业生产儿科药品积极性不高等诸多原因,在我国3500多种药物制剂品种中,专供儿童使用的仅有60多种,不足2%,儿童用药品种少,无法满足临床需求。儿童用药品种缺乏导致临床用药选择性受限、儿童超说明书用药行为普遍,严重影响儿童用药安全。
1.3.2 儿童用药“规格少”、“剂型少”
用于儿童的药物大多需要以糖浆、溶液或滴丸等为剂型,但是目前儿童用药市场上适宜儿童使用的药品规格少、剂型单一;儿童用药的剂型、规格大多仍以成人用的片剂来代替,无法满足临床用药需求,不仅造成了药品的浪费、儿童用药范围狭窄,还会因缺乏儿童规格达不到治疗目的,导致儿科医师超说明书用药,对儿童的用药安全造成一定影响。
1.4 儿科用药缺乏监管
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需要政府的高度重视,虽然近年来政府投入不少资金用于开展儿童健康保障工作,但是在儿科用药的监管方面,政府存在缺位的表现:首先,政府一直没有制定特别的儿童用药管理制度,《药品管理法》及相关法规、规章中没有专门提出儿童药品的管理规定;其次,在儿童专用药品研发方面缺乏立法激励,儿科新药的开发、儿科临床试验的管理缺乏政府的监管;三是未建立专门的儿童用药不良反应监测网,儿科药品信息和数据的提供等方面都缺乏政府监管。政府对儿科用药的监管缺位,促使了儿科超说明书用药行为的发生,儿童用药权益无法得到切实保障。
1.5 医学、药学发展的需要
医学在探索与发现中不断前行,其发展历史已有数千年。医学的不断发展势必对治疗药物提出新的要求——开发新的药物或者老药新用。“老药新用”往往是医师临床超说明书用药中发现的,并且医师在超说明书治疗过程中可能还会有其他的发现,有利于不断推动医学的发展。
2 主观影响因素
2.1 儿科临床医师执业行为存在不规范现象
儿科临床医师作为儿科用药的主体,其执业行为的不规范是超说明书用药行为的关键形成因素。目前,我国儿科医师临床用药时,一方面一些儿科医师的用药目的不是出于患者的利益考虑,而是出于自身经济利益的驱使、受到药品商业宣传的影响,将企业的药品宣传彩页与药品说明书等同看待而超说明书用药;另一方面,一些儿科医师无视超说明书用药存在的潜在风险,为了开展试验研究,忽视了“试验性治疗”与“常规治疗”的界限,大量使用药品说明书之外的用法;还有一些儿科医师临床用药的医疗决策和治疗行为存在盲目性和随意性,仅凭自身的临床经验盲目超说明书用药。儿科临床医师执业行为的不规范必然会影响到儿科超说明书用药行为的规范与合理性。
2.2 制药企业违规超说明书用药促销
与超说明书用药利益最相关的应该是制药企业,一些制药企业为了提高药物销量、扩大销售、提高企业利润,在宣传资料没有足够合理、科学的循证医学证据作为支撑的情况下,盲目对儿科医师进行超说明书用药的促销,影响儿科医生的临床决策,促使超说明书用药行为的发生,对患儿的用药安全造成一定的影响。
3 国外儿科超说明书用药行为对策研究
根据学者研究,国外儿科超说明书用药行为对策主要包括制定法律法规、制定儿科用药处方集、专利保护、儿科用药委员会的设立等。
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于1997年11月在《食品药品管理现代化法案》(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Modernization Act)中明确了增加6个月专利保护期的优惠政策。欧盟于2007年1月《儿童用药管理规定》(Pediatric Regulation),规定所有新药申请必须有儿童试验计划(pediatric investigation plan,PIP),自2009年1月26日起,新适应证申请也必须包括PIP。
英国以及WHO均制定有儿科用药处方集,分别为英国国家儿童处方集以及《世界卫生组织儿童标准处方集》,为临床儿科医师提供决策依据。
此外,欧盟还通过设立儿科委员会对儿科研究进行管理,日本厚生省医药安全局于2000年12月颁布了《儿童药品临床试验指南》,并实行延长药品复审年限的政策以鼓励制药企业从事儿童药物临床试验。
4 结论与研究展望
目前,众多学者已对儿科超说明书用药行为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大量成果。尤其是在影响儿科用药行为的客观因素方面,很多学者都认为药品说明书存在局限性、儿童临床试验匮乏、儿童用药品种稀缺以及监管不足等是影响儿科超说明书用药行为的重要客观因素。
但是,纵观这些研究,大多是单纯地对影响因素的一个或几个方面进行研究,研究缺乏系统性,研究的广度和深度还不够;并且,目前对影响超说明书用药行为主观层面的影响因素研究偏少,仅分析了医师和制药企业两反面,并未全面考虑在这一用药关系中的所有主体,如患儿及其家属等;第三,目前大部分的研究仅限于现象分析,没有相应理论的支撑,研究不够深入。第四,至于如何结合我国国情,制定有效的儿科超说明书用药行为规范措施目前也鲜有文献提到。
因此,未来研究儿科超说明书用药行为影响因素时,应基于现有的研究基础,分别从客观、主观两个维度进行更深层次的分析;同时,还应加强研究的系统性,将影响儿科超说明书用药行为的主客观层面的多方面因素融合在一起,对各层面的影响因素分别对儿科超说明书用药行为的影响程度以及各层面的影响因素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最后,应结合我国国情,并借鉴国外儿科超说明书用药行为对策的研究,从合理用药,保障患儿用药安全的角度出发,全方位地对我国儿科超说明书用药的规范提出对策与建议,以更好地与国际发达国家接轨。
参考文献
[1] 孙冠男.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儿科合理用药[J].天津药学,2011,23(1):3840.
[2]郑映,鲍仕慧,李菁.儿童用药的现状与思考[J].医药导报,2008,27(5):544545.
[3]张志华,何周康,吴浩.药品说明书中有关儿童用药内容的调查[J].儿科药学杂志,2004,10(5):41.
[4]胡德荣.儿童用药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咸宁学院学报(医学版),2009,23(1):5153.
[5]罗晓珊,雷招宝.关于重视儿童的超说明书用药问题[J].北方药学,2011.8(2):4244.
[6]李玉堂,杨昌云,王佳坤,林淑瑜,黄晓梅,甘惠贞.超说明书用药原因分析及对策[J].医药导报,2012.31(3):400402.
[7]韩娟.关于超说明书用药药事管理初探[J].中国药事,2012.26(1):810.
[8]盛平,傅晓华.浅谈药品说明书以外的用法[J].当代医学,2008.09(148):3133.
[9]刘丽萍,陈玉玲,谢进,王依文,韩晋.关于没有经过许可或药品说明书以外用药问题的探讨[J].中国药房,2008.19(25):19351937.
[10] 李璐杨.刍议我国药品未注册用法的立法完善[J].中国卫生法制,2010.18(1):4244.
[11]张霞.浅析儿童用药的发展现状[J].中国医药指南,2011,9(26):4041.
[12]梁小丽.浅谈儿童用药安全[J].中国实用医药,2011,6(11):182183.
[13]余明莲,杨悦.我国儿童用药可获得性的调查分析[J].药学学报,2011,27(4):368372.
[14]王丽.高度关注儿童用药的安全性[J].儿科药学杂志,2009,15(5):14.
[15]张兰华,魏萍.我国儿科专用药注册现状分析及其对策[J].药学学报,2011,27(2):178180.
[16]李莉莉.请重视儿童用药存在的问题[J].儿科药学杂志,1999,5(3):44.
[17] 李天媛.浅谈儿童的合理用药[J].药学与临床研究,2007,15(1):6364.
[18]陈伟谊,白艳甫.儿童用药现状分析与建议[J].中国卫生经济,2005,12(24):8788.
[19]郭晓昕,颜敏,李少丽.国内外儿童用药现状与思考[J].中国药房,2000,11(5):197199.
[20]王晓玲,张艳菊.中国儿童药物临床试验进展与展望[J].儿科药学杂志,2011,17(1):1516.
[21]胡偌碧,徐春敏,赵志刚.超药品说明书用药及其国际经验与思考[J].药品评价,2012,9(02):610.
[22]张文丽.超药品说明书用药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医药,2010,5(8):765766.
[23]张钰莹.无奈下的积极选择——超说明书用药现状透视[J].中国处方药,2010,10(103):2122.
[24] 于星,郭咸希,杨健,唐荣福.从一起“试验性治疗”诉讼案看超说明书范围用药的潜在风险[J].中国药物警戒,2011,8(1):3233.
[25]席萍,张庆业,蔡庆群,熊芬.二例临床超剂量用药的原因分析[J].现代食品与药品杂志,2007,17(5):1213.
[26]昝日增,宋霄宏《处方管理办法(试行)》新规定与药品说明书之外用药的矛盾及对策[J].中国药房,2006,17(22):17501751.
[27]Gustavo Maid,Marianna Guerchicoff,Mariano Falconi and Diego Perez de Arenaza.Written Consent to Use the Drug in Children:
The Problem of OffLabel Drugs[J].Current Pharmaceutical Design,2008,14(8):776780.
[28]Bruce Patsner,M.D.,J.D.Promotion of OffLabel Uses of Prescription Medical Products: FDA’s Proposed New Guidance [EB/OL].http://law.uh.edu/healthlaw/perspectives/homepage.asp.
[29]Schirm E,Tobi H,De Jongvan den Berg LT.Risk factors forunlicensed and offlabel drug use in children outside the hospital[J].Pediatrics,2003,111(2):291295.
[30]Eiland LS,Knight P.Evaluating the offlabel use of medicationsin children[J].American Journal of HealthSystem Pharmacy,2006,63(11):10621065.
[31]张波,茹硕琦,梅丹.国外药品说明书之外的用法在儿科中的应用[J].实用药物与临床,2008,11(5):270272.
[32]Bush A.Evidencebased medicines for children:important implications for new therapies at all ages[J].EurRespir J,2006,28:10691072.
篇7
摘 要: 目的:探讨不同负荷跑台运动对老龄雌性大鼠骨量及骨代谢相关指标的影响。方法: 将40只12月龄雌性大鼠随机分为四组:对照组、低强度组、中强度组、高强度组每周6次共 训练10周,观察不同强度运动对老龄雌性大鼠全身骨密度,股骨中点皮质骨密度、血清碱性 磷酸酶(AKP)骨钙素(BGP)水平的影响。结果:低、中强度运动可使老龄雌性大鼠骨密度增 加;三组均可使血清碱性磷酸酶(AKP)、血清骨钙素(BGP)水平升高。结论:低、中强度的 跑台运动是一种适合于老年女性的健身方式,可以减缓伴随增龄而发生的骨量丢失,起到预 防老年性骨质疏松的作用。
关键词:不同强度;跑台运动;老龄雌性大鼠;骨量;骨代谢
中图分类号:G80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3612(2009)02-0074-03
投稿日期:2008-06-27
作者简介:曹鹏,讲师,研究方向运动训练学与运动医学。
An Experimental Study of the Effect of Treadmill Running Differe nt Loads on
Old Female Rats' Bone Mass and Bone Metabolism
CAO Peng
(Shandong University at Weihai, Weihai 264209, Shandong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treadmill running different loadson bone mass and bone metabolism of old female rats. Methods: 40 12montholdra ts a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4 groups (n=10 respectively):control group, lowi n tensity exercise group, moderateintensive exercise group and highintensity e xe rcise group. They are trained for six times per week for 10 weeks. We observe th e effect of treadmill running of different loads on whole body bone mass density , bone mass of cortical bone in middle point of femur, serum alkaline phosphatas e (AKP) and osteocalcin (BGP). Results: The contents of bone mass density of low intensity exercise group, moderateintensive exercise group are higher signif ic antly than those of control group and highintensity exercise group. The conten t s of AKP, BGP of lowintensity exercise group, moderateintensive exercise gro up , highintensity exercise group a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controlg roup. Conclusion: Low and medium intensity exercise are suitable exercise stylesfor old women, which alleviate the loss of bone mass with advanced age. It sugg ests that low and medium intensity exercises are favorable to prevent against os teoporosis among old people.
Key words: treadmill runningofs; old female mouse; bone mass; bone metab lism
生物骨组织的结构和功能随增龄而衰减,骨代谢异常是生物老年期骨功能障碍的重要 原因,与遗传、年龄、性别和激素水平等机体内在因素有关,也与营养和运动等重要的外部 环境因素密切相关[1,2]。中老年人尤其是女性,随着年龄增长和更年期的到来, 卵巢功能逐渐衰退和雌激素水平下降,骨量丢失,并发骨质疏松的可能性也随之增加。
目前有关运动对骨代谢影响的研究以对成年动物的实验性研究较多,与成年实验动物相比, 研究运动对老年雌性动物骨代谢的影响,可以更好地探讨其对老年女性骨质疏松症的防治作 用,更具实际意义。故本实验以老年雌性大鼠为研究对象,观察10周游泳运动大鼠股骨骨量 ,骨代谢等指标的变化,探讨不同强度运动对衰退骨组织骨代谢骨量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对象及分组SD大鼠40只,12月龄,220 g左右,山东大学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分笼喂养、自 由饮食。适应性饲养1周后进行实验。随机分为随机分为安静对照组、低强度运动组、中强 度运动组、高强度运动组、各组10只。
1.2 实验方法与训练方法
1.2.1 训练方案运动组大鼠适应性饲养1周后在动物跑台(天津运动医学研究所研制)上开始训练。低强度、 中等强度、大强度3组起始跑速分别为8 m/min、12 m/min和18 m/min,持续时间均为20m in,跑台倾斜度均为0°。中等强度和大强度运动组隔日增加跑速3 m/min,3个强度运动组 隔日运动持续时间增加10 min,第二周起3种强度运动组的跑速分别为8 m/min、18 m/min 和28 m/min,持续时间为50 min,跑台倾斜5°,维持各自强度,每周6次,每次50 min持 续10周结束。
1.2.2 样本的采集与处理各组小鼠于运动10周后,全麻下使用使用法国MEDILINK公司OSTEOCORE-1双能X射线多部位骨 密度仪测定全身骨密度(BMD),然后股动脉取血后拉断颈椎处死。每只大鼠取7~8 m;血,2h后以3 000 r/min离心20 min,分离血清,置- 20℃ 冰箱冷藏待测。用常规生化法检测 血清AKP、钙、磷的浓度,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BGP水平。解剖取出大鼠左侧股骨,使用成都 华科测试新技术开发研究所生产的GMD-5单光子骨密度仪测定股骨中点的皮质骨密度。
1.2.3 各指标的测试各生化指标的测定方法:1) 血清碱性磷酸酶(AKP)活性以及血清钙、磷:使用日本东芝公司 MERCK MEGA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分别采用邻甲酚酞比色法、直接紫外法及对硝基酚终止测定 法测定。2) 血清骨钙素(BGP):采用北京中生北控公司生产的放射免疫分析试剂盒测定骨密 度测试 取大鼠左侧股骨剔净其附着软组织。用浸透生理盐水的纱布包裹.检测时去掉纱布 。将样本置于成都华科测试新技术开发研究所生产的GMD-5单光子骨密度仪上测定,计算机 采用小动物梯级标准分析软件。并自动记录骨的骨密度(BMD)。
1.2.4 统计方法数据均以表示以平均数士标准差(X±SD)表示,用SPSS 1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 分析。 采用组间两独立样本t检验及方差分析(One_way ANOVA)进行统计分析,LSD多重检验, P
2 结 果
2.1 各组全身骨密度和股骨中点的皮质骨密度测定结果 低强度 组和中强度运动组,全身BMD和股骨中点BMD与安静对照组相比均出现显著增加,而高强度组 没有出现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变化(表1)。
变化[3],但骨的代谢却持续不休,骨的生成和骨的吸收这两个过程处于平衡状态 。年龄超过40岁后骨的生成保持不变但吸收却增加,数十年后骨组织数量仅及30岁时的一半 量。导致骨量减少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随年龄的老化,性腺分泌功能减弱,雌雄激素缺乏 或不足,使骨吸收作用增强,骨吸收大于骨形成;随年龄的增加,体力活动减少,钙的摄取 不足、吸收降低,维生素转化下降等,均可使骨钙极易被吸收和移出。最终表现为骨密度 和硬度降低,使多种有关疾病如骨折的发生率增高。绝经后女性,由于雌激 素水平的迅速下降,不能抑制破骨细胞活性,使得骨转换加速,骨吸收大于骨形成,骨质流 失,导致骨疏松症的发生[4]。从国内外关于OP预防的研究表明,运动疗法是防治O P最有效、最基本的方法[5]。常见的运动方式有步行、慢跑、骑自行车、登山等。 本 研究选取跑台为锻炼内容,通过10周的系统锻炼,观察不同强度运动对老龄雌性大鼠骨密度 及与之相关反映骨代谢的生化指标变化的影响,为老年女性提供更健康有效的强身健体手段 以及研究适合的强度。
3.1 不同强度跑台运动对老龄雌性大鼠骨量的影响在衰老过程中,骨组织的结构和功能随增龄而衰减,骨组织功能衰退是增龄过程中骨形成和 骨吸收渐失平衡的结果。破骨细胞和成骨细胞数目和功能的因素,都与骨质疏松的发生有关。骨密度测定可反映单位体积骨量,对确定早期骨质疏松最敏感这种衰老的突出表现就是 骨代谢异常引发的老年期的骨质疏松。近年来许多研究报道了运动可以减缓绝经妇女骨量的 丢失,Kohrt[6]对于66岁的人体研究显示,1 a的低强度运动可以改善腰椎、盆骨 和股骨骨密度。Barengolts[7]等通过用9月龄雌性大鼠进行3种负荷的运动实验证 实运动对 松质骨起着有益作用。
本研究结果显示:低强度运动和中等强度运动可以减缓老龄雌性大鼠骨丢失作用,表现为 低强度运动组和中等强度运动组与安静对照组比较全身骨密度和股骨中点的皮质骨密度明显 增高差异均具有显著性意义。这与多数研究结果相似。目前 的 大部分研 究显示适宜强度 的运动有利于骨量增加,而大强度运动对骨量产生副作用。Ito[8]报道了中等强度 (16 m/min)的12周跑台运动(30 min/d和60 min/d)对于23周龄的雌性成熟大鼠骨量的影响。 结果显示中等强度的适量时间(30 min)的运动可以减少成熟大鼠由于去卵巢导致的松质骨的 骨丢失、增加皮质骨骨量。
低、中等强度跑台运动改善全身和股骨中点皮质骨密度的机理推测可能体育运动负荷直接或 间接地作用于骨,使骨产生适应性改变,应变有一个阀值范围,当应变低于其下限时,骨量 将丢失;应变超过上限时,骨量将增加;应变在上下限之间时,骨量将稳定在一定的水平。 在应力作用下,骨骼胶原基质发生形变,产生压电效应,改变骨细胞的生物物理环境,影 响其增生和分化,这种骨能够适应活动期间的机械应力的规律称Wolf定律。有研究认为,低 中度强度运动促进性激素睾酮与雌性二醇的分泌,促进骨蛋白合成和骨盐沉积;使维生素D 含量增加,促进钙的吸收;其机制在于运动增加了骨皮质血流量,使血钙向骨内输送和破骨
细胞向成骨细胞转变增加,使骨内血液保持中性,防止骨溶解,成细胞活性升高,促进骨形 成,促进了骨形成;使肌肉发达,增强肌力,增大肌肉对骨骼的牵拉力;根据wolf定律,运 动对骨内微电位产生影响,运动负荷增加时产生负性微电位,易结合阳性钙离子,促进骨形 成等[9]。
而高强度跑台运动不能改善老龄雌性大鼠骨量的原因,推断可能是动物运动负荷及运动持续时间趟过一定限度后对骨骼有副作用。从力学载荷对于骨骼的作用来看,Frost提出 ,随着应变增加骨的生长增加,当达闭值后如果负荷继续增加,则骨生长反而减少[10 ]。另 外,研究认为[11],这是大量的高强度运动影响下丘脑一垂体一性腺轴,抑制卵巢 产生和释 放雌、孕激素所致致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活性平衡失调,使骨吸收大于骨形成,从而引起骨 量丢失。
尽管许多研究显示高强度运动产生了副作用,但是而对于大强度运动究竟什么条件下产生副 作用还不十分清楚,到底何种强度就是导致副作用的强度?高强度运动究竟通过何种机理在 影响着骨量及其力学性能,目前还无确切的认识,这些都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3.2 不同强度跑台运动对老龄雌性大鼠骨代谢的影响骨矿化的过程是一种由液相向固相转化的过程,即细胞外液中的钙离子磷酸根离子聚集成固 相的磷酸钙盐结晶。骨的矿化均由细胞控制,首先是成骨细胞合成胶原细胞,钙磷的浓度、 细胞膜的变化、影响局部的PH 值也影响离子的活动。
众多的研究表明[12-14]运动可使骨量增加减少骨丢失,因为体力负荷的机械应力 可 促进骨细胞的增殖加强其活性使骨的矿化过程加强。这样血中钙磷离子就以钙盐的形式沉积 在骨中从而使血中的钙磷离子的浓度下降,此外,运动增加了骨皮质血流量,使血钙向骨内 输送和破骨细胞向成骨细胞转变增加,也可以降低血钙。我们的研究发现血钙磷有下降的趋 势,但无统计学差异,推断可能是运动时间不够长,不足以产生持续的作用。
在几种骨代谢的生化指标中用的评价骨形成和骨转换的指标之一 。当成骨活动增强时,碱性磷酸酶活性升高,反之则减低。由于在肝脏、骨骼、脾脏、肾脏和胎盘等多种组织均存 在同工酶,故它对骨组织而言缺乏特异性和敏感性。本研究发现运动三组碱性磷酸酶浓度较 安静组增高,但是由于它对骨组织而言缺乏特异性和敏感性,不能单纯说运动改变了骨代谢 若进一步检测特异性骨源性碱性磷酸酶对了解成骨细胞功能状态有更重要的意义。
骨钙素亦称骨钙蛋白,占非胶原蛋白的15%~20% ,在维持骨的正常矿化速率、抑制异常 的羟磷灰石结晶、抑制软骨的矿化速率中起作用[15]。由于只有成骨细胞合成骨钙 素,故血液中骨钙素浓度变化与成骨细胞的活性相关,是反映成骨细胞活性的一个重要标志物; AKP由成骨细胞生成和分泌,其活性高度可以反映成骨细胞的活性。三组的跑台运动可使血 清BGP和AKP水平升高,说明其可增强成骨细胞功能,促进成骨,减缓伴随增龄所致的骨质疏 松。
关于运动对血BGP的影响, 由于运动方式和负荷的不同,报道亦不一,中年女性在长期力量 训练后(18个月)血骨钙素水平从5个月后一直保持高水平(P
有文献报道,骨代谢指标的变化先于骨密度[19],我们的研究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结 果。高 强度组的骨密度没有发生变化,但是,AKP和血BGP已经出现变化并且这一变化持续到研究结束。而骨密度还无明显变化,骨钙素和AKP反映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的活性,是反映骨形成 和骨吸收的敏感指标,而骨密度则在相对长的时间保持恒定,反映骨代谢的形态结果,这对 骨质疏松患者在运动疗法治疗过程中选择复查指标及检查时机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4 小 结
1) 低中强度的跑台运动可使老龄雌性大鼠的全身骨密度,股骨中点皮质骨密度增加,减缓 其伴随增龄而发生的骨丢失。2) 三种强度的跑台运动都可以使血清碱性磷酸酶、血清骨钙素水平升高。可延缓骨质疏松 的发生和发展。3) 过大强度的跑台运动不能减轻老龄雌性大鼠的骨量丢失。跑台运动能够增加骨的骨矿含量和有机质的含量,改善骨密度,但其他应力较小的运动也能 达到这一目的对于两种不同应力方式的运动对骨生物力学特性改变的机制的差异,有待于进 一步探讨。近年来国外应用运动治疗骨质疏松症,特别是对老龄女性患者的治疗日趋普遍; 但是对老年女性进行运动治疗的利弊尚待临床进一步的、长期、大样本、安慰剂对照的前瞻 性研究,以寻找循证医学的可靠证据。
参考文献:
[1] 刘忠厚,主编.骨质疏松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536.
[2] Kinis JA.Melton LI III.Chrisliansen C el a1.The diagnosis of osteoporosi s.J Bone Miner Res,1994(8):1137.
[3] 朱欢丽,张木勋.骨代谢生化指标对中老年人骨质疏松症的评估价值[J].中国临床 康复,2005,9(15):158.
[4] Garcia-Perez MA,Moreno-Mercer J,Tarin JJ a1.Relationship between PTH , se x steroid and bone ttll'rlover marker measurements and bone density in recentlypostmenopausa]women,Maturitas,2003,45(1):67.
[5] WARREN A,KATZ M D,CARL SHERMAN.Exercise for Osteopor0sis[J].Phy Spor ts Med,1998,26(2).
[6] Korht WM.HRT preserves increases in bone mineral density and reduction inb ody fat after a supervised exercise program[J].J.App1.Physiol,1998,84(5): 1506-1512.
[7] Barengolts-E1.Effect of endurance exercise on bone mass and mechanical pro perties in intact and ovariectomized rats[J].J.Bone.Miner.Res,1993,8(8) :937-942.
[8] Ito M.Nakaulura T.Ikeda S,et a1.Efects of lifetime voleyball exerciseonbone mi neral densities in lumbar spine.calcaneus an dtibia for pre.and postm enopansal women.0steoporos Int,2001,12:104-111.
[9] KERR D,MORTON A,DICK I.Exerdise Effects on Bone Mass in PostmenopausalWomen Are Site Specific and Lend Dependent[J].J Bone Mineral Res,1996,11:21 8-225.
[10] Frost HM.From Wolff's law to the Utah paradigm:insights about bone phys iology and its clinical applications.Anat Rec,2001,262:398-4l9.
[11] BURGER E H,J KLEIN NUI END,A VANIER PI AS,et a1.Fenction of Osteocyte sin Bone-Their Role in Mechano-transduction[J].J Nutr,1995,125:2020-2023.
[12] 曲玉蓉,等.运动原发性骨质疏松症[J].Chinese journal of osteoporosis,1999, 5(2):78.
[13] Jonsson B. et al. effects of physical on bone mineral content and musclestrength in woman: a crossectional study Bone, 1992,13:91.
[14] Pruitt LA, et al. weight gaining effects on bone mineral density in earlypostmenopausal women J Bone Miner Res, 1992,7:179.
[15] Vemchueren SM ,Roelants M .Delecluse C,et a1.Effect of 6 month wholebo dy vibration training on hip density,muscle strength,and postural control in p ostmenopausal women:a randomized controled pilot study.J Bone Miner Res,2004 ,19:352-359.
[16] Shibata Y,Ohsawa I,Watan abe T.et a1.Effects of physical training onbo ne mineral density and bone metabolism.J Physiol Anthropol Appl Human Sci,2003 ,22:203-208.
[17] Kontulainen S.Kannus P,Haapasalo H.et a1.Good maintenance of exercise -i nduced bo Be gain with decreased training of female tennis and squash players:a prospective 5-year folow-up study of young and old startem and controls.J Bon e Miner Res,2001,16:195,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