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建设设计范文

时间:2023-11-14 17:54: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校园文化建设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校园文化建设设计

篇1

关键词:新疆;文化建设;和谐校园

作者简介:王伟国(1979-),男,新疆巴里坤人,新疆师范大学学生工作部(处),讲师;余东(1972-),男,四川内江人,新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党总支书记,讲师。(新疆 乌鲁木齐 830054)

基金项目:本文系新疆高校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进网络实践与思考课题资助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3-0229-02

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加强和改进新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少数民族大学生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引路人,加强和谐校园文化建设是辅导员和班主任工作的重要内容,掌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要领是辅导员和班主任实行育人工作的必需条件。

一、新疆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

新形势下,和谐校园文化的发展和繁荣成为新疆高校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如何丰富新疆和谐的校园文化内涵,发挥其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的独特功能,是新疆高校辅导员担负育人工作的一项重要课题。新疆高校辅导员应把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作为一项综合工程,突出校园精神文化的建设,唤起和谐文化意识,立足于新疆高校各项事业的发展,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积极建设体现正确办学方向、具有新疆高校特色的和谐校园文化。

当前,新疆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基本上形成了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三大系列,在建设中注重主旋律教育,以建设优良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以优化校园文化环境为重点,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导向,弘扬主旋律,突出高品位,为培养全面发展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在育人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从校园文化建设发展层次来看,当前校园文化的发展整体是向高层次推进,由浅到深。人们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的认识不断提高,对校园文化设施建设投入不断加大,新建改建了许多文化设施,开展了许多有意义的文化活动。在制度文化建设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逐步加强了引导、规范文明言行的规章制度建设,有的高校还出台了校园文化建设规划性文件,明确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原则、指导思想、领导机构等,这些都为校园文化建设向规范化、制度化方向发展奠定了基础。在校园文化特点方面,新疆各高校注重自己的特色文化建设,从自身的办学历史、办学特点、发展趋势上寻找具有个性的文化,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校园文化精神。在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方面,各高校开展的文化活动形式多样,如文化沙龙、电影周、民族团结、学术讲座等。新疆高校的校园文化向着健康、文明、和谐的方向发展,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效果也十分明显。当然,就目前来看,在取得成绩的同时,还应清楚的认识到当前新疆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一些问题,只有找到这些问题的根源,才能更好的为今后和谐校园文化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新疆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新疆高校在建设和谐校园文化中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归结起来有如下几个方面:

1.新疆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组织机构不健全

目前部分新疆高校对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缺乏正确的认识,还未能将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学校科学发展的轨道,有些学校领导认为和谐校园文化不过是学生的课外文化娱乐活动而已。因为缺乏正确的认识,很多学校对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缺乏统一的组织领导,也没有明确的制度规范,校园文化活动基本上处于零散无序的状态。

和谐校园文化建设至关重要,要想做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必须要有领导的正确决策、正确认识以及重视。校园文化建设设计到的因素较多,在当今高校的管理体制下,要想做好和谐校园文化建设需要校内多个行政部门的协调和积极配合才能实现,当涉及到部门间的协调时必须有领导进行及时的沟通才能实现,因此校园文化建设需要领导的高度重视及协调。另外,还应将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到高校发展的总体规划中予以重视,需要长期的努力才能得以实现。目前,新疆各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开展的比较丰富,主要表现为少数民族文化活动、各类科技学术活动等,但是这些活动都未能纳入到学校的长远发展规划中,造成了校园文化建设缺乏连续性及长远发展。

2.新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结构不健全

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需要多个部门的配合及人员的参与,包括教师、学生、行政管理人员、后勤部门的人员等,这些部门人员的参加可以在活动开展的前期、中期、后期进行全方位的服务,保障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而当前校园文化建设中多数由学生独立参加,这就导致在活动过程中一旦出现问题学生将很难及时解决。

辅导员、班主任是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有些辅导员自称“凭良心工作”、“凭责任心工作”,但他们工作的内在热情却显著衰退,普遍身心疲惫,职业倦怠现象突出。由于辅导员、班主任行为文化的特殊地位,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说,当前重建新疆高校校园文化的关键就是焕发辅导员群体的生命激情。

辅导员作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应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但是,当前辅导员、班主任的文化活动相对较少,具有自身特点的活动更少,多数是参与学生的活动,辅导员文化活动依附性明显。由于没有形成良好的辅导员文化,因此辅导员校园文化的主体意识不强。

教师在倡导校园文化方面形成的特色性、常规性活动不多。有些学校把教师活动与学生活动截然分开,师生文化互动不够,教学相长氛围不浓。作为后勤服务人员,在校园文化活动方面参与更少,尤其是新疆高校实行后勤社会化之后,后勤服务人员在校园文化建设上也体现出“甲乙双方”的分割现象,即后勤人员没有自己的文化阵地,后勤的文化育人功能尤为不明显。

3.新疆高校校园环境建设整体规划不科学

校园环境建设对于新疆高校当前和谐校园文化的形成有着重要作用。有的学校在校园的布局上没有遵循“着眼未来、利于教学、方便师生”的原则,在功能区分上没有体现不同功能区域的独立性,在空间组织上没有考虑不同建筑之间的协调。由于缺乏长期的、全局的观念,很多高校的校园环境不美观、不和谐,重点不突出,一些早期建造的设施或建筑大煞风景但又不能拆除。有的学校为了追求校园的现代化,随意翻新、改造具有历史特征、反映办学传统的古建筑。这些都是追求短期效益、缺乏整体规划的表现。

和谐校园建设的硬件设施是幽美的校园环境,只有具有完备的“硬件”系统,校园文化才能得到健康稳定的发展。学校要积极构建幽美的景观环境,用自然美陶冶学生的性情和情操,塑造学生美丽的心灵。因此,当前新疆高校应该重视校园绿化美化、建筑物的装饰、校园的合理布局、校容校貌的美化建设等文化景观的建设,通过花草树木、名人塑像、橱窗、宣传栏等,使学生耳濡目染并受到教育。通过制订校训、校标、校歌、校风、校规等,形成有鲜明特色、和谐统一的校园理念形象,进而优化育人环境,树立鲜明的学校形象,形成有文化底蕴的、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学校还要不断充实、更新教学设备,建立校园网络图书馆、电子阅览室、语音室、多媒体教学和网络系统等,形成较为完善的教育教学设施,推进教学手段的科学化和现代化,为学校发展建设提供和谐优美的物质条件。

4.新疆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综合性设计不科学

由于受专业设置的局限,许多学生对专业以外的知识所知甚少,对国内外时事、传统文化、西方文化了解不够。而且活动组织者多是被动地贯彻上级精神或从总结经验需要出发来组织各种活动,突击性的、应付性的活动较多,这就使得校园文化活动内容单一、形式呆板,同时高雅的文化活动较少。当前,新疆高校在学校组织或是学生自发组织的校园文化活动中如卡拉OK歌曲大赛、交谊舞培训班、球赛、棋赛等居多,各类讲座、辩论赛、学术研讨会、摄影展、书画展等相对较少。校园文化活动的总体数量也相对较少,而且参加人数有限。

校园文化活动是一个系统工程。从计划、组织、实施到完成,要想获得最佳的效果,必须重视在过程中的优化。在组织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的过程中,首先要明确活动目的。认真贯彻和落实上级的中心任务,充分满足青年大学生的需求,抓住青年大学生关注的焦点问题和热点问题,努力引导、教育和培养学生健康成长并成为有用之才。其次要优化主题。主题要鲜明,主题内容应该详实、可行,要把活动的思想性、趣味性、团结性、知识性融为一体。再次要把握时机。时机包括时间和机遇,时间选择要符合新疆特点,对于一些常规活动,应适时安排,在时间上相对固定,把各种活动统一于规划。时机选择要充分把握重大节日和纪念日所提供的活动机遇与校内外发生的具有影响的重大事件所提供的机遇。最后要注意方式方法。新疆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开展方式和方法以条件允许、师生欢迎、效果最佳作为选择的标准,没有固定的形式。主要强调的是活动方式和方法的选择,要根据活动主题、活动内容、活动对象、活动时间的选择确定活动的方式和方法,还要不断创新,创新是动力,只有创新才具有吸引力。

5.新疆高校校园文化个性色彩不突出

校园文化应该是展现学校办学特色和风格的独特风景线,而现在大多数学校的建筑风格与格调,学校的类型、规模与专业设置都大同小异,许多学校出现了“大而同、小而全”的现象;校园文化活动的组织体系、管理制度等都在趋于“统一”;校训、校风、校歌、校徽等校园文化作品缺乏鲜明的个性色彩。

每一所学校或者因其坐落的方位或者因其研究的重点或者因其学生的组成总是体现出不同于别的学校的特点,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时就要考虑学校的特点,彰显学校的个性,形成具有自身独特风格的校园文化。特色就是战斗力、特色就是竞争力、特色就是发展力。形成特色关键在于实事求是、因校制宜、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在挖掘学校历史底蕴、把握学校办学理念、融进各种先进文化的基础上,明确文化主题,关注群体价值观,应根据学校的特色和定位,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学科特点、学科结构、师资队伍等建设具有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

学校特色基于学校,生成于学校,并发展于学校。它源于学校历史文化资源、教师队伍资源、学生资源或区域人文、自然资源等,因此具有浓郁的本土气息和鲜明的个性特征。学校特色不是靠短期行为一蹴而就的,它必定有一个从稚嫩到成熟、从偶然到必然、从平凡到冒尖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学校特色是学校传统文化的延续。因此,对于一些有特色的校本特征,学校一方面应坚持发扬光大,另一方面也要做到与时俱进。辅导员在对大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运用学校的特色开展育人活动,要对学生进行校史教育、校情教育,通过学校的历史、学校的传统、学校的人文景观和历史事件,深入开展主题鲜明的教育活动,让学生在了解历史、感悟景观中得到教育。

6.新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资金投入不足

目前,新疆高校主要依赖政府财政拨款,这种投资体制和办学经费紧张的状况还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办学主体多元化之后,这种依靠社会力量办学的模式,必然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从而对校园文化建设这样的“软件”建设,认识不足,投入不足。因为资金的不足,校园环境得不到美化,校园基础设施无法购置,使很多文体活动无法展开。在很多学校,资金不足始终是困扰校园文化建设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校园文化是以校园物质文化为基础的,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首先要加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校园文化主要体现在校容校貌、校园景观之中,包括校园建筑、山水园林、广场绿地、古树碑亭、绘画雕塑等,有自然的,也有人工建设的。但所有这些都是校园文化的物质载体,渗透着校园精神。对于历史悠久的名校来说,一间房、一座桥、一口井、一棵树、一个碑就意味着一段历史、一个故事。新组建的高等院校虽然缺乏这方面的历史积累,但一开始就应当注重校园物质文化的塑造。学校的建筑风格、绿化美化程度、自然风景特色、环境整洁水平、设备现代化层次等,既是学校物质文明建设的成果,又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反映。没有投入,物质文化建设在很大层面上只是一句空话。校园文化活动也需要一定的经费作支撑,因此保证新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经费支持,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刘德宇.高校校园文化发展论[M].青岛:中国海洋出版社,2004.

[2]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张德,吴剑平.校园文化与人才培养[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4]李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公民教育[D].上海:复旦大学,2005.

[5]白同平.高校校园文化论[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

[6]吴磊,肖池平.关于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J].江西社会科学,

2006,(2).

[7]刘玉军.高校和谐校园文化构建研究[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

2007.

[8]杨建平.创建高校和谐校园文化[J].江苏高教,2005,(5).

[9]孙庆珠.高校校园文化概论[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

[10]王颖.关于构建高校和谐校园文化的思考[J].科教文汇,2007,

篇2

关键词:大数据;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平台设计

一、引言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不断推进的校园网络建设而发展起来的高校校园网络文化(以下简称为“校园网络文化”),在信息化进程和高等教育改革迈向纵深的背景下,正面临着建设和管理方面的诸多挑战。在网络大数据日益渗透到人们学习、工作与生活方方面面的背景下,如何通过数据的采集,分析和解释高校师生员工的网络行为,运用大数据技术加强和改进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育人环境,愈发显得突出和现实意义。

二、大数据在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中的价值分析

第一,可以解决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内容单一、针对性不强等问题。近年来,各高校积极建设具有广泛影响的校园网站,努力形成以“红色网站”为旗帜,以校园门户网站为主体,以学术、新闻、服务类网站为补充的校园网络文化阵地的分层次格局。这些网站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都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现有的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也存在内容单薄、功能单一、特色不突出等问题。趋于封闭状态的高校网络社区文化要形成鲜明的网络特色和强大的网络影响力,离不开网络互通带来的点击率和流量提升。[1]在大数据背景下,我们可以通过对高校校园网络社区中的文化元素以及师生网络行为的数据收集和处理,分析他们的文兴趣和文化偏好,查找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中所缺乏的元素,然后进行针对性的改革,丰富和壮大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第二,可以有效化解大学生网络失范现象。网络失范现象指的是网络主体在道德上、行为上、思想上等主体性发挥失常的状况。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意义上的大学和社会之间的“围墙”通过网络的连接日益被打破,互联网在扩大青年大学生眼界的同时,网络上各种鱼龙混杂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也在影响着他们的成长。由于大学生还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分辨力不强,特别是在当前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下,他们对于网络信息的选择存有道德虚无主义的倾向。在“娱乐至死”的文化氛围下,过度娱乐、消费至上成为时代特征,特别是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对于感官刺激的追逐以及“碎片化”阅读方式的加剧,进一步影响了他们的知识体系和思想道德观念,特别是不良思想和文化的渗透。大数据作为在如今各个领域中得到广泛运用的技术处理方式,同样在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中也大有可为。我们可以通过对师生网络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对于他们关注的文化现象进行精确区分,从中提取积极健康的文化元素,剔除掉容易引起思想混乱的不良文化信息。特别是对于一个规模庞大的文化体系来说,大数据的分析处理技术可以很容易地准确把握个体行为的文化关注现象,对于那些具备正能量的文化元素,要加大弘扬力度,摒弃那些容易引起混乱的文化信息,这样可以对传播的信息进行过滤和管理,有效遏制大学生网络失范问题的蔓延。第三,可以改变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理念落后和技术匮乏的现状。当前,还有不少的高校对于网络技术对于文化影响的认识还停留在web2.0时代,只重视互联网的功能性作用,而忽视了互联网对于大学生日常生活潜移默化的文化认知上的影响。现如今以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已经深深植入了年轻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也日渐侵入了校园网络文化阵地,如果我们还是沿袭传统的“我说你听”的强行灌输模式,或者是把传统的育人理论直接移植到网络载体中,这样的育人效果可想而知。为此高校必须更新理念,紧跟时代潮流,运用先进信息技术,营造出积极向上的校园网络文化氛围。如今在大数据背景下的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一方面我们要主动利用由于师生积极的网络参与行为而形成的海量数据,另一方面我们还要运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以及数据处理方法,辅助高校网络文化建设[2]

三、基于大数据背景下的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平台构建

第一,平台总体架构。大体把平台划分为文化建设园地、身心健康辅导、思政教育、后台保障四个部分,每个部分下面又分为若干小的版块文化建设园地作为四个系统中的核心部分,下面具体分为红色文化、学习生活、求职就业、社团之家、科技人文等几个部分。其中,红色文化主要进行党建理论学习的展示;学习生活主要是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就日常学习、生活中的相关问题展开交流探讨;文化论坛主要是师生之间就校园里发生的一些热点问题进行政治表达、娱乐宣泄、学习教育的平台;求职就业主要包括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就业资源等栏目;娱乐休闲主要包括一些娱乐资讯、影视下载、自制作品展播等栏目;社团之家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也是开发学生第二课堂的一个有效这地;科技人文主要由校园讲堂、科技咨询、创新教育等栏目组成。身心健康辅导则由心理百科、心理测试、心理咨询和师生交流四个栏目组用。校园网络文化是学生道德生成的“晴雨表”,是学生健康人格的“触发器”,通过显性教育和隐性疏导,深刻影响着学生的道德观念、价值标准、行为取向和个性心理。同时,学校以德育人的教育氛围,优良的道德品质和文明举止,为网络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第二,在网络文化背景下,教育者要以高品位和学术性为目标营造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环境,在丰富多彩的信息交流和互动中实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潜移默化的德育功能。其一,教育和导向功能。通过倡导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使其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达成德艺双磬的教育目的。激昂向上的网络文化不仅规范和引导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而且能对学校的教育教学、价值观念起到导向作用;其二,管理和规范功能。身处校园之中,学生既受规章制度的刚性约束,又受到隐性的精神氛围的熏陶和浸染。校园网络文化是思想教育的黏合剂,通过虚实结合、刚柔相济的训导方式,实现管理和规范学生思想观念和行为举止的目的,达到身心的和谐统一;其三,凝聚和激励功能。校园网络文化通过引导学生的价值取向和思想认知,把学校师生凝聚在一起,形成合力,激励他们向正确的方向发展;[6]其四,陶冶和塑造功能。学校通过搭建网络载体,拓展主题教育渠道,积极培育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人文素质、科学素质和艺术素质,充分发挥网络文化在滋润心灵、陶冶情操、愉悦身心方面的重要作用,打造体现校园特色、时代精神、高品位的网络文化品牌,从而发挥网络德育的情操陶冶和品格塑造功能。

参考文献:

[1]吕明,魏东.试论网络文化对学校德育的单向度延伸[J].职业,2015(36).

[2]严考亮.网络文化背景下的高校德育[J].思想教育研究,2008(4).

[3]高元恒.试论网络文化环境下职业技术院校德育的变革与创新[J]中国校外教育,2013(15).

[4]曹毓民.网络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0(8).

篇3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校园文化建设;相互关系;路径分析

校园文化建设在大数据与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时代飞速发展的大环境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之一,环境艺术设计对于新时代的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扮演了更重要的角色。将环境艺术设计更好地融入于校园文化建设中,既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精神文明建设要求,又是物质文化建设要求,处理好环境艺术设计在抽象性与实用性之间的矛盾,探索环境艺术设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有效路径,帮助校园文化更好地发挥功能作用。

一、环境艺术设计与校园文化建设之间的联系

环境艺术设计将人工因素与自然环境因素有机整合,在有限的建筑空间中体现物质与意识相结合的美,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基础上,体现设计的审美功能,科学、经济以及艺术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校园文化包含了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两种方面的建设内容,既包含了建筑设施、环境景观等实体建筑的建设,又表现在学校的价值观念导向、学生道德品质素养建设、综合素质等多个方面的内在精神文明建设。环境艺术设计就是协调校园文化建设的两种方面,积极创造一个人与自然,与生态环境更好相处的环境,有效地为校园文化建设服务。

二、环境艺术设计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的突出特征

(一)营造校园设施文化的公益性

校园设施包括教学建筑、图书馆、各类具有宣传功能的窗口、海报、校园雕塑、绿化工程、学生活动中心等各种功能的设施建设,是文化建筑类别的一种。对于公益性方面的体现,首先,表现在普惠师生。各种校园设施文化建筑为师生提供了文化服务,使师生都能感受到学校公共文化服务,是公益性特征的最大体现。第二表现在服务的便利性方面。校园文化设施更多的以便利师生生活,贴近师生生活为基本要求,最大程度地满足了师生对于公共文化服务的要求。第三,感受艺术。环境艺术设计在满足使用功能之外,还体现了设计作者独特的艺术品位和艺术个性,师生在享受校园文化设施的服务时,也能感受到建筑设计所带来的艺术表现。第四,广泛的参与性。校园文化设施的服务性质决定了需要师生的参与性,也需要具有满足师生在开展各种活动所需场所的要求。

(二)弘扬校园道德文化的系统性

1.体现时代特点。不同时期对环境艺术设计有不同的要求,环境艺术设计要满足师生的时代需求,提供具有时代特点的文化活动场所。2.灵活性特点。除了在满足师生对于开展文化活动场所的要求之外,还要满足各种类型的文化活动的使用特点,要更多地具备适用性和灵活性,综合利用校园文化建筑,提升校园文化建筑的利用率。除此以外,环境艺术设计在校园道德文化的系统性还表现在更多地依靠群众和突出的校园建筑特色。

(三)校园艺术文化的创新性

校园艺术文化是环境艺术设计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时需要注重的方面。以创造性的思维美化校园艺术文化,是校园艺术文化设计的核心。环境艺术设计在校园艺术文化的创新性表现在:首先是对思维能力的综合,一方面表现在将现有知识的相互融合能力,另一方面是将零碎知识理论形成系统的能力,还有是对于具体环境设计的分析能力;第二是思维对多向思考能力,体现在发散思考,思路的转换,优化选择等方面;第三是思维的独创性,不拘于俗套,善于有新的发现和创造。

三、环境艺术设计在促进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的实现路径

在促进校园文化建设方面,要更好地发挥环境艺术设计的功能,是高等学校真正成为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主要场所和重要平台。目的性、实践参考文献:性、规律性、情感性和系统性是促进校园文化建设道路上环境艺术设计的主要途径。

(一)环境艺术设计在物质功能方面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在生态环保方面,自然生态环境是环境艺术设计必然涉及的对象,在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要考虑生态性,在对设计系统的生态环保方面,努力营造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是其核心理念。在教学实践方面,环境艺术设计要与社会实践与教学实践相结合,要与目前的发展状态中的国情相结合,发挥环境艺术设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所具有的学科的边缘性、综合各种行业的能力以及统筹协调运作,注重实践。在经济方面,要尽可能地为人们的学习生活创造条件,因此,环境艺术设计要重视经济的实用性,把物为其用作为促进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的重点。注重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环境艺术设计要更多地把服务对象放到师生身上。

(二)环境艺术设计在精神功能方面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精神功能是环境艺术设计展示校园文化建设理念的重点之一,是对师生传达精神文化特质的重要功能。要求环境艺术设计在创造过程中,要注重人文特色,建设更多展现学校的校风;注重审美情趣,注重美的创造,展现自然美的同时,不脱离自然环境的本身;注重对于传统的传承,体现民族传统文化的优良品质,增强校园文化建设的精神文明功能。

四、结语

将校园文化建设的具体要求通过环境艺术设计展现出来,两者相辅相成,高品质的校园文化决定了需要有高水平的环境艺术设计作品,又在环境艺术设计更好的效果表达过程中,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参考文献

[1]李荣智.环境艺术设计与校园文化建设路径探析[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6(4):97-101.

[2]刘语.浅谈校园文化建设中的艺术设计[J].中国艺术,2011(2):210-211.

[3]夏高彦.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艺术设计的应用价值[J].职业时空,2011(9):156-157.

[4]漆波,许国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艺术设计的应用价值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16(16):115.

[5]张洋.艺术设计对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J].艺术教育,2014(10):272.

篇4

一、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校园文化是学校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称。它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及精神文化。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表层结构,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中层结构,精神文化则是校园文化的深层结构。

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大好形势下,技工院校有了长足的发展。技工院校的办学定位是培养面向基层、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职业岗位的实用型、高技能、专业型人才。在教育实践中,人们充分的认识到:校园文化建设对技工院校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它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是技工院校发展的基础和不竭动力。

健康的校园文化作为一种无形的环境教育力量,具有润物细无声的特点。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道德观和价值观形成,对于促进学校的健康发展和学生的全面成才具有重大意义;健康的校园文化是凝聚人心、鼓舞斗志、催人奋进的旗帜,是和谐校园的灵魂,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体现。因此,技工院校必须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努力营造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

二、 提升技工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方法

1、加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物质文化是比较显著、直观、第一被感受的部分。它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外部条件,对学生思想意识和行为习惯的影响极其深刻。前苏联教育学家霍姆林斯基说过“要使学校的墙壁也说话”,强调的就是要重视校园物质文化对学生的陶冶和美化作用。

校园的物质文化建设,要缜密筹划,兼顾全局化、人性化、多样化、时代化和职业化等特点。要做到让校园的每一景每一物都能体现学校的办学理念和特色,寓情于物,寓情于景。让学生在耳熏目染中感受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最终起到启迪和教育的目的。当学生置身于优美和谐的校园自然环境中,置身于错落有致的校舍、独特新颖的雕塑中、置身于碧绿的草坪、翠绿的树木丛中,就会自觉不自觉地产生一种美的感受和快乐,使学生身心愉快、精神振奋、充满自信地学习和生活。

2、加强校园制度文化建设。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技工院校校园规章制度要按照其办学规律和特点来制定。要具有科学性和严肃性,内容健康,思路清晰,目标明确,各项制度必须建立在“以生为本、人文关怀”的基础上。

根据学生年龄和心理特征,建立符合学生特点的学生管理制度;在教学管理方面,要以市场为导向,建立科学的教学制度,细化专业培养目标,强化职业能力培养;同时,建立健全校园文化制度体系,制定科学合理的、促进良好学风教风形成的规章制度,从而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促进校园制度文化建设向更高层次迈进。

3、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和灵魂工程,它反映了学校特有的价值取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组织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学生活动要具有职业特色,活动设计要遵循自主性、实践性、愉悦性、发展性、教育性的原则,具有陶冶学生情操的功能,可开展一系列职业专业技能竞赛、专业作品制作和社会服务活动等。让学生在活动中增长知识、提高能力,增强职业认同感和职业道德感。

(2) 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结合技工院校的专业特色,成立专业社团,并聘请名师作指导,加强管理,定期开展社团活动,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业余生活,也强化了学生职业素养。

(3) 根据学校办学特色和市场要求,打造自己的专业特色,形成自己的教育理念、校训、校歌等学校精神,各班级也可以设有自己的班歌和名言警句,培育学生文化的认同感和责任感,引导学生为学校的繁荣发展和自己的未来努力奋斗。

(4) 加强学生行为规范教育。良好行为习惯是一个人精神面貌和综合素质的外在表现,是学生成人成才的坚实基础,技工院校要重视加强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使学生有良好的仪容仪表,言行举止文明,杜绝学生中吸烟、乱扔垃圾、早恋等不文明现象的存在。

(5) 加强学生励志教育。“翁格玛丽效应”是教育心理学术语,意思是对受教育者进行心理暗示:你很行,你能做得更好,从而使受教育者认识自我,挖掘潜力,增强信心。在被表彰和嘉奖的情况下,受表扬者自然会不断地追求进步,以更快地适应学习和工作需要;而未受表扬者也会被给予心理暗示,只要你努力,机会肯定会降临。

技工院校学生入校前多数学习习惯不好,普遍自信心不足,总觉得低人一等,导致了他们自卑心理和逆反心理。根据“翁格玛丽效应”,技工院校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励志教育,激励学生乐观向上,勤奋好学,树立目标,苦练技能,成人成才。

(6)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针对学生特点,可以不定期开展心理健康讲座,也可以通过一对一交流,准确为学生心理健康把脉,烹制解决困扰学生学习、生活等方面问题的心灵药膳,引导学生树立健康阳光的心态。

(7)加大对优秀学生的宣传力度。“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同学们身边的优秀学生比伟人更让学生感到亲切和有感召力。重视校园先进人物的评选和宣传工作,广泛开展“评先进、学先进”活动,树立学习榜样,激励学生成长。同时,要注重校园宣传阵地建设,充分发挥网络、广播、板报、橱窗、图书馆、校园电视台等媒体的宣传作用。

(8)加强学生安全法制教育。学生安全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始终把安全教育放在首位,学校要经常开展安全法制讲座,对学生进行防火、防电、防震、防盗、防骗等系统教育,真正做到让安全意识深入人心。同时积极开展法制教育,让学生知法、懂法、守法,做一个合格公民。

篇5

关键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不足;建议

“我们需要文化,就像需要空气一样。”前苏联政治家加里宁的话揭示了文化的重要性。而校园文化作为一所学校建设当中的重要方面,渗透于校园的各个角落,并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感染着全校的师生。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形成大学校园文化的新格局,已成为各个高校的重要任务。

一、对高校校园文化的认识

校园文化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主要空间,是学校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以及学校的各项管理制度的总和,并且对生活在校园里的学生和老师起着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滋养作用。

1.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也是校园文化的载体,主要包括校园建筑、校园环境、文化设施

郑州大学校园建筑各具特色,每一处景观都寄予了师生殷切的希望;校园环境优美怡人,行走在校园里令人身心愉悦;校园规划井然有序,文化设施逐渐完善。这是莘莘学子放飞梦想的好地方。

2.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是学校的灵魂

郑州大学有着“明时务,达治体,文而不弱,武而不暴,蹈厉奋进,竭忠尽智,扶危邦,振贫民。”的校训;有着“笃信仁厚,慎思勤勉。”的校风;有着“崇尚科学,严谨求实,科技创新,奉献社会。”的学风。这些理念的形成对提高全校师生的凝聚力,鼓舞师生的斗志,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学校学生社团组织的主题活动、每年上千场的报告和讲座、每周的杏坛观影、周末舞会、校园KTV~无疑把我们的课余生活装扮得丰富多彩。

3.制度文化包括学校的规章制度、师生员工的行为规范等,是校园文化的“行为工程”,有利于学校的有效管理和各方面的工作的顺利开展,也给师生提供了各种行为指导

郑州大学也有各种各样的规章制度,比如去年投入使用的图书馆座位预定系统,图书馆对使用预约系统的方式以及违规使用的惩罚都做出了明文的规定,给广大的同学提供了上自习的方便,也解决了占座的问题,受到了广大的同学的欢迎。

二、高校校园文化的不足

1.对校园文化没有给与足够的重视,缺乏建设校园文化的意识

先进的校园文化具有强大的导向、激励、约束、凝聚、娱乐调节等功能,然而许多人没有认识到这一点,也没能积极投入到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去,使得校园文化的功能得不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例如郑州大学有自己的校风校训,校歌学风,可并不是全校师生都知道,由此可见这些理念并没有深入到每个人的心中,也就无法在学生和老师中形成强大的归属感与优越感。

2.创新意识不足,没能形成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

各个高校都有自己的地理环境、历史传统、办学条件、师资结构、学生来源等情况,这就决定了不可能有相同的校园文化内容。许多高校的校园文化出现趋同现象,甚至是盲目借鉴其他高校的文化建设经验,没有把自己独特的方面体现出来。例如郑州大学提出“笃信仁厚,慎思勤勉”的校风,是学校对全体师生寄予的殷切希望,但这八个字毫无创新性,没有蕴含郑州大学的个性特点,更不具有深刻的凝聚力、感染力和向心力。

3.校园文化建设不全面,集中于物质文化方面,弱化了精神文化与制度文化的建设

校园文化的三个方面相互作用、缺一不可,但是高校把大量精力投入到物质文化方面,使得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跟不上,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校园文化体系。近年来,郑州大学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美化校园,完善各种基础设施建设,为广大师生的学习生活提供了便利,但是在精神文化与制度文化上基本没有提出新的要求,任然沿袭旧有的文化活动与规章制度,不能够丰富全校师生的精神世界,也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建议

1.全面认识校园文化,形成全员共建意识,把建设校园文化落实到实处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综合实力的反映,能够为高校的发展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优秀的校园文化建设不是依靠学校的某个部门的力量就能完成,需要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因此,学校领导和师生不仅要认识到自己身上肩负的责任,还要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校园文化的建设过程中去,并且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上。

2.借鉴与创新相结合,建设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

全球化和多元文化发展的今天,我们的校园文化不能故步自封,要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展,国内外优秀的校园文化建设经验都值得我们去学习与借鉴。需要注意的是,校园文化有其生存的根基,不能盲目借鉴,高校要正确认识到自身的特点,在对国内外高校的校园文化进行甄别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优势,继承优良传统,凸现个性特色,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独特的校园文化,

3.正确利用网络,加快校园文化建设步伐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整个社会已经进入到信息化时代,充分利用互联网便捷、交互、信息传播快等特点,可以更好地促进校园文化的发展。学校可以通过网络向师生宣传积极的校园文化,把学校的最新动态及时呈现给广大师生,还可以公开征集全体师生的意见和建议,调动师生参与校园文化共建的热情。

4.整体推进校园文化建设,重点突出精神文化内涵

硬件设施、管理制度、文体活动等“显”性文化与“隐”性的精神文化都是校园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方面,高校在要双管齐下,不能只重视其中一个方面而忽视另外一方面。精神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灵魂与核心,是连接全体师生的纽带,而“显”性的文化建设的最终目标也是为了建设全体师生“隐”性的精神家园,所以把精神文化建设放在突出的战略位置上,才能促进校园文化的和谐发展。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以郑州大学为例的高校需要分析自身特点,积极大胆地探索,在实践基础上善于总结经验,有顺序有步骤的建设校园文化。

参考文献:

[1]许建萍,卢洪刚.高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J].民办高等教育研究.2006(02)

[2]孙志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现状透析[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2:13-16

[3]李好.美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特点及启示[J].湖北社会科学,2010,03:175-177

篇6

(一)加强医学认识和操作技能。现今我国的各大医学院校体系,主要基于前苏联的教学模式,造就了较为固定的五年制的学期制,通过五年制的基础学科上,各大院校都在力争硕七年制或者硕博八年制。医学作为一项操作性极强的专业,需要对医学生们的实践操作加强锻炼,在校院内为医学生们开设了长达一年的临床实习期,为各大医院培养兼输送更多高素质医护人才。

(二)文化建设展示医学职业性。在医学校园文化的建设上,要着重凸显医学生们的职业特点,校园文化主题可以开设为“生活常识大比拼”“健康全说”“生命诚可贵”等活动,这些内容都是跟医学生今后的所从事的职业紧密联系的。还有其他传统意义上的医学院校园文化,比如,在新生进入校院的时候,医学院的校园充实满满的医学誓言宣誓,在新学典礼的讲台上,园内优秀代表、先锋会穿着职业象征的白色隔离衣。校园内塑造的李时珍、孙思邈、白求恩、南定格尔等等前辈为人更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二、医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的功能

(一)正确引导医学生的文化修养。在医学院内的校园文化不单单使学生们陶冶情操、开阔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更重要的是能有助于学生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和高尚的人格素养。医学院可以通过假设一些积极向上、内容丰富各式各样的校园活动,为学生们营造出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从而深化知识水平、培养勇敢坚韧的自我品格、积极果断的判断能力、迎接挑战的意志和用于承担风险的能力。还例如校风、校训建设更是为了营造人文风气的校园文化建设。还可以通过刊厅、黑板报、网络等作为媒介灵活自由的传输,充分展现对学生精神文明的向导性教育和院校文化的精髓。还可以开展一开开放性的活动,如医护学生的临床见习、社区探访、健康宣传、社会调研等社会实践活动,可以接触到更多的患者,增强学习认识能力、培养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快速的融入整个社会为今后的职业生涯打下基础。

(二)文化认知功能。文化认知功能是校园文化的基本功能。校园文化是对社会文化的浓缩、提炼和升华,渗透着历史传统文化、现代社会文明和民族优秀文化的精髓,并以物化或非物化的形式表现出来。良好的校园文化,对于学生了解历史、了解社会、了解国情,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和勤劳勇敢善良的美德,认清世界局势和国际关系的风云变幻,具有重要作用。同时,校园文化又是学校主体价值和道德观念的集中反映和具体体现,精神文化的激励作用、观念文化的引导作用、物质文化的培育作用、制度文化的规范作用、行为文化的示范作用、环境文化的陶冶作用,都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良好的校园文化有利于学生增长文化知识、提高人文素质、丰富社会阅历,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审美观。

(三)价值取向的功能。价值取向的功能是校园文化的教育功能的本质。文化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和政治环境,经济状况和人类生存状况的反映,同时,一种文化本身就是人类生存和生活,人们的精神面貌的直接影响,生活状态和价值选择。校园文化体现着学校的办学和学校的核心价值理念,反映了政治地位的教师和学生的精神面貌,是观念和价值取向。校园文化的各要素的具体内容,以及文化环境和氛围,在校园,教师和学生的思想品德,目标的深刻影响,行为和生活态度。

(四)生活娱乐功能。校园文化娱乐功能主要是通过校园文化活动的实现。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师生业余生活,不仅可以直接给教师和学生带来的精神愉悦,同时也提供了更多的机会进行交流和外部条件,工作容易沟通,可以增进彼此的感情,从而带来更多的幸福经验。校园文化活动,娱乐,教育在美国,加入到道德教育的艺术,教师和学生喜闻乐见的教育的启示已经在文化的形成。

(五)激励作用的精神。校园文化的激励功能的精神是指优秀的校园文化是令人兴奋的,催人进取的激励效应。这种激励机制是在文化认知功能的校园文化的基础,价值导向功能、娱乐功能,能够鼓舞和激励人们保持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进取精神。同时,校园内的建筑,美丽和优雅的校园环境,良好的校园秩序,和谐的校园氛围,有利于人们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六)发挥影响的能力。文化是在文化环境下生活的主体,发挥人的作用,文化是对环境和文化实践这一文化的存在和发展的载体。因此,作为校园文化的主体,教师和学生在校园文化不是被动的,校园文化的影响,但积极参与校园文化,校园文化,营造积极的维护。通过校园文化活动的实践巩固理论知识,提高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能力和创新能力,表达能力,综合素质不断提高组织能力,社交能力,实践能力。

(七)衔接整合功能。校园文化的功能五种以上主要是对教师和学生的个人,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收集,校园文化具有强大整合功能。良好的校园文化不仅可以提高个人素质能力,也有利于教师和学生,促进形成一个共同的信念,心理特征,道德标准和价值追求,从而达到内力的衔接与整合。

篇7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校园文化;心理健康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大学生人格塑造的重要载体,对于大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的影响。积极心理学思想对于营造有内涵的校园文化、培养学生积极的品质有一定的启示。

一、积极心理学理论的含义

积极心理学(PositivePsychology)“是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等积极品质的一门科学”,是兴起于20世纪末的心理学研究新思潮,它消解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心理学偏重于研究“治疗心理疾病、从负面来界定和研究心理健康”的片面性,提倡积极的人性论,认为预防心理问题的最好工具是培养个体的积极品质、提升积极力量。积极心理学的主要内容包括三方面:“积极情感体验,主要研究各种积极情感体验的作用及其产生机制;积极人格,主要研究各种积极人格特质的作用及形成过程,在这其中又主要以人产生积极行为的能力和潜力等为研究重点;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主要研究积极的社会大系统(包括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等)和积极的小系统(学校、社区、工作单位和家庭等)”。积极心理学的三方面内容之间具有内在的相互联系:积极的社会制度有利于个体体验到更多的积极体验的发展,并形成积极的人格。

二、积极心理学理论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启示

高校校园文化是在高校校园区域内,以教师和学生为主体,在教育、培训、管理、服务等活动过程中,以社会先进文化为主导,为促进教师、学生的全面发展,由师生共同营造的文化氛围,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下面说一说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首先,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存在不合理的认识。例如,第一,长久以来,公众甚至专业人士都习惯于将高校校园物质文化等同于办学条件,认为建漂亮的教学楼、完善的设施就是物质文化建设,其实真正意义的校园物质文化建设,除了外显的办学条件外,还应包括内隐的师资力量、学科结构等;第二,对校园文化建设的目的认识不到位。很多高校片面认为良好的学习氛围就是好的校园文化,用学习氛围代替校园文化,或者认为校园文化就是学生的娱乐活动,通过开展学生活动来代替校园文化,忽视了学生的文化、情感等方面的心理需求,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其次,校园文化建设结构不合理。表现为:第一,重物质文化建设而轻精神文明建设,把精力放在学校的硬件设施建设方面,忽视了学生精神风貌的改善;第二,精神文化建设缺乏大学精神。如功利意识浓厚,学生的学习和校园活动都以是否有直接利益为标准,学校教育也忽视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在大学生成长过程中,高校校园文化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影响大学生成长的直接环境因素。“积极心理学倡导关注人所具有的种种美德、积极品质、积极能力和积极潜力等,为校园文化建设指出了一个积极的方向,营造出一种和谐的氛围,对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

三、积极心理学理论的校园文化建设措施

积极心理学主要研究人的积极情绪体验、积极的人格和积极的社会环境,这些研究内容对于建设健康的校园文化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增强大学生积极情绪体验

积极心理学认为,增强积极体验是培养大学生积极品质的主要途径。1.指导学生规划未来,树立切合自身的目标。目标能增强人们对未来价值的感知,如果人们对未来怀有美好的期望,并感知到未来价值与目前状况越相关,就越能建立健康的习惯,且在目标的实现中,体验到更多的积极情绪。然而,过高的目标会让学生觉得遥不可及,给自己带来压力;过低的目标不需付出太多努力便可以实现,则难以形成动力。因此目标的设置要符合学生自身的条件,要适宜。高校要正确引导学生的价值取向,指导学生结合实际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将人生的长期目标细化为具体的短期目标,并在目标的实现上获得积极体验。2.建立以激励为主、惩罚为辅的人性化管理制度。积极心理学强调激发人的潜能和积极品质,通过激励也提高了学生对未来的预期。因此,在文化制度建设中,要充分注重人性要素,要尊重学生,增强学生的主体地位,与学生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充分发掘学生的智慧和潜能,鼓励和赏识学生的优点。对于学生的错误行为,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用民主的方式讨论和解决问题。3.丰富课外活动,增强积极的情绪体验。课外活动能影响大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能力的培养,并且能减轻过重的学习负担,转移内心的紧张,提高自我满意度。因此,高校要开展适合大学生特点的校园文化活动,积极促进大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加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做指导的社团建设,不仅培养学生组织能力、创新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在实践中完善自我也丰富了大学生的业余时间,缓和不良情绪。大学生通过参与课外活动形成积极的情绪特质,也在无形与有形中塑造了积极的人格。

(二)塑造大学生积极的人格

1.形成积极的人际关系。积极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形成积极的情绪体验,对个体的人格发展有重要的作用。如果大学生不能处理好人际关系,将难以找到心理的认同对象,会因此而缺乏心理归属感,严重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搞好大学生的人际关系主要包括:(1)和谐的师生关系。“积极心理学取向的师生观是建立民主平等、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相伴成长的师生关系。”教师首先要展现自身热情、真诚、宽容、负责、幽默的人格魅力,发挥榜样作用,其次要用爱心和诚心对待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收获知识。(2)和谐的同学关系。高校要通过开展课外活动,为大学生创设人际交往情境。开设相应的课程,如沟通技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以提高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意识和能力。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利于促进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品质,如真诚、可靠、信任、宽容等。2.加强心理健康教育。(1)通过开设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教学设计上“应着眼于培养学生积极心理的角度来进行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使学生能够对自身的心理进行调节,用积极的心理去替换不良心理,化解不良情绪,促进身心健康”。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案例讨论、心理游戏、角色扮演、团体活动等,让学生参与其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2)采用幸福感问卷、情绪问卷、生活投入问卷、生活意义问卷、生命满足问卷等积极的心理测量技术,科学、客观地评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深刻反映大学生积极心理素质的综合状态。(3)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实施积极的心理干预策略,注重培养大学生的积极品质,让学生学会区分自己的正面和负面心理状态,客观地看待自身及冲突对象的品质,改变以往的认知评价模式,消除自身视野的狭隘性。

(三)营造积极的校园氛围

1.形成积极的校风。积极向上的校风对于鞭策大学生勤奋学习、塑造积极人格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校园主体方面,要不断强化学校领导的团结协作意识,强化广大教职工的职业道德建设,通过其“榜样作用”感化学生;学风方面,要端正大学生的学习态度,培养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其内在的学习自信,并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2.建设积极的班风。首先,班主任要平等真诚地与学生进行交往,全面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如身心健康状况、行为习惯、日常表现等,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指导学生成长。其次,要增强班集体凝聚力,提高学生对班级的归属感,如通过参加班级或者学校的活动,使学生获得积极的集体情绪,并内化到每个学生的心中。

作者:钟真群 单位:广西财经学院

【参考文献】

[1]Sheldon,K.M.&LauraKing.WhyPositivePsychologyIsNecessary.AmericanPsychologist,2001,56(03):216.

[2]SeligmanEP.PositivePsychologyPositivePrevehtionandPositiveTherapy[M/OL].Http://G.positivepsychology/positivepsychologychapter.Htm.

[3]王福建.积极心理学对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启示[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1):42-46.

篇8

一、“三博”校园文化的内涵阐释

华中师范大学尚“博”崇“博”的文化精神传承自文华大学,长期的历史积淀在与时展新要求相互融合中逐渐形成了“以爱为魂”的“三博”文化气象。“博”乃大通,“三博”即“博爱”、“博学”、“博雅”。

“博爱之谓仁”。“博爱”,即提倡大爱和责任担当,是对父母、师长、同学、学校、社会、国家以及大自然的爱,超越了自我之爱,是胸怀和行为的统一。“博学”,即知识广博而丰富,鼓励学生养成自主学习、主动探究、追求真理的学习习惯,它要求技能和知识的获得。“博雅”,即懂礼仪、知规范,自觉遵守学校和社会的各种规则,待人接物彬彬有礼,展现大学生特有的文雅气质。“博爱”、“博学”、“博雅”三者相互贯通,密不可分。

华中师范大学以“博爱”为魂,以“博爱”引导“博学”,以“博学”充实“博爱”,以“博爱”促进“博雅”,秉承“求实创新,立德树人”的校训和“忠诚博雅、朴实刚毅”的华师精神,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开展主题教育活动,精心打造校园文化品牌,积极开拓校园文化建设新载体,营造有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文化环境。在“三博”目标的指引下,通过长期开展“献博爱之心”、“兴博学之风”、“做博雅之人”等系列活动,全面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着力培育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在创建和谐文明校园的同时形成了学校特有的校园文化内涵。

二、“三博”校园文化体系构建的逻辑

(一)“一体两翼”:校园文化的核心与灵魂

“博爱”、“博学”和“博雅”是华中师范大学特有的校园文化,“博爱”为体,“博学”、“博雅”为翼,三者辩证统一,形成一个有机体系,共同塑造有特质的学生人格。教育是爱的艺术,对个体的全面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既是师范类大学的特殊要求,也是人才培养的客观规律。为此,学校特别重视对大学生的爱心教育,大力宣扬爱的理念,通过多种途径开展爱心活动,不断创新爱心文化的传递方式,在锻造学生“博爱”情怀的基础上强调“博学”、“博爱”、“博雅”的统一。

(二)“三个转型”:校园文化的嬗变与创新

在“三博”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华中师范大学较好地把握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以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以爱为魂”的“三博”校园文化。第一,教育主体的转型。学校不断拓宽加深“博爱”、“博学”和“博雅”的文化内涵,强调“三博”教育中的人本理念,重视学生人格魅力的养成。比如学校团委近年推行的“五精简”行动和“文明五项活动”考虑学生实际,加强了团组织的亲和力。第二,教育内容的转型。现代社会新生事物层出不穷,华中师范大学适时转变教育内容,引入时尚元素,通过“桂苑之歌爱心演唱会”、“百村十年观察”社会实践项目等活动,实现了“博爱”、“博学”和“博雅”三者的有机统一,并实现了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第三,教育方式的转型。华中师范大学在“三博”校园文化的传播方式上大胆创新,设计推广了青春时尚的校园吉祥物“博博”、“雅雅”,在全国高校率先启用了校园数字导航系统、华大青年、华大桂声主题教育网站和网络电视台,建立了以互联网、短信平台、报刊、广播、班团博客为传播体的网格化团建模式等。

(三)“四个载体”:校园文化的实践与传承

紧密围绕“三博”校园文化“以爱为魂”的主题,华中师范大学在校园文化实践和传承方面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搭建了广大学生好参加、能受益的四个载体。

首先,以典型引路为载体,倡导博雅大爱。对“大别山之魂”汪金权老师、“轮椅教授”刘盛佳等先进典型的宣传配合学校的“感动校园人物(集体)”评选活动引导广大师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在全校师生中产生了广泛影响。其次,以爱心社团为载体,以博爱致博雅。学校以“饮水思源”为口号,组织“爱驻母校、旧物浓情”、“给父母的一封信”等特色教育活动,创立了以院系为单位的“爱心教育特色基地”。圣兵爱心社、心心火义教之家等“爱心公益类”学生社团,成为实现“博爱”和“博雅”的鲜活形式。第三,以社会实践为载体,以博爱促博学。学校长期深入开展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将奉献爱心与服务社会相结合,把理论知识与创造创新相结合。为此,学校与社会各界共建校级“对外翻译服务基地”、“心理咨询服务基地”等“大学生志愿服务基地”22个,品牌志愿服务项目40项,出色地完成了上海世博会、女足世界杯、北京奥运会等志愿服务工作。最后,以精品项目为载体,兴博爱行博雅。学校以学生喜闻乐见的精品活动项目为依托,打造浓郁的爱心文化氛围。始于1984年的“春雨心理教育工程”面向全省大中小学生及其家长提供心理咨询、危机干预和自杀预防等心理健康教育服务,受到社会的高度赞誉;“桂苑之歌”校园歌手爱心演唱会举办9年累计募集资金30余万元,资助学生多达200多人。

三、“三博”校园文化建设的成效及经验

优良的校园文化,直接影响到大学生在道德观念、心理素质、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等方面的健康成长,在高校发挥着育人、引导、规范、纠偏、激励和整合的功能。多年来,在学校党委行政的高度重视和全体教职员工的辛勤努力下,华中师范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首先,“三博”校园文化逐步形成。通过数十年如一日的不懈努力,以“一体两翼,三个转型,四个载体”为主要内容的“三博”校园文化体系逐步形成,营造出了文明、和谐、进取的校园文化氛围。学校多年坚持开展的“爱心”、“感恩”、“诚信”三大主题教育活动已使“三博”文化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历年的毕业生中,不少学生积极报名参加“农村教师特岗计划”、“三支一扶”、“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涌现出了一大批把爱奉献给祖国基层教育事业的优秀毕业生。

其次,校风、教风、学风更加优良。“博爱”、“博学”、“博雅”是有机统一的整体,通过开展“三博”教育系列活动,学校校园氛围更加和谐,全员育人的格局已基本形成,营造了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学校连续6次被湖北省委、省政府评为“湖北省最佳文明单位”,2011年被中央文明委评为“全国文明单位”。涌现出了“轮椅教授”刘盛佳、“独臂教授”常健等一批师德楷模。学生学风和科研创新氛围亦更加浓厚。

再次,学生素质明显提高。服务于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的“三博”校园文化建设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较大提高,学生党员比例逐年上升,涌现出了大量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如受温总理关心的感恩大学生王潇、中国十佳大学生黄郑等。大学生艺术团的节目连续三次荣获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金奖。

“三博”校园文化的形成是以华中师范大学厚重的爱心文化底蕴为基础的,依赖于各级领导的指导、学生的积极参与以及内涵丰富的品牌活动平台。育人精神的百年积淀已经将“爱在华师”熔铸成华中师范大学全体师生最为骄傲的文化名片。学校将继续保持优良传统,弘扬“忠诚博雅、朴实刚毅”的华师精神,打造独具特色的“三博”校园文化,为把华中师范大学建设成为教师教育特色鲜明的综合性研究型高水平大学提供精神支持。

参考文献:

[1] 杨吉德.周易卦象与本义统解[M].济南:齐鲁书社,2004.

[2] 韩愈.韩愈文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3] 杨天宇.礼记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篇9

完善硬件设施,打造文化精品

完善硬件设施,提升办学条件 学校占地面积40668平方米,布局设施一流,具备宽敞明亮的“班班通”教室,具备实验电教、信息技术等配套齐全的教学功能室,建有图书室、舞蹈室、美术室,建有高标准的塑胶运动场、篮球场。目前,学校寝室、食堂、餐厅及厕所的改扩建工程已经完成,一栋6层的教师周转房也正在修建之中。完善、齐备的硬件设施,为塑造校园文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绿化、美化、亮化校园,优化育人环境 本着“追求高品位”的原则,学校在绿化工作的规划中,力争做到“四季常青”的绿化要求。2014年,学校借现代化学校创建之机对100多株树木进行了修理整形。今年,在学校的申请下,镇委镇政府决定为学校安装十盏太阳能路灯,届时学校的夜晚将更加美丽。学校在注重美化校园的同时,还在全体师生中注重倡导环境保护意识,使整个校园始终保持干净整洁、文明和谐,学校成了广大师生工作、学习、休憩的理想场所。

重视文化氛围的布置,充分地发挥育人功能 从校园标牌设置的美观、精致,到走廊、过道和室内装饰都注重与环境相协调的方式去考虑,在内容上又按各楼层、各区域分不同的主题去设计。同时在两块文化橱窗上展示学生的书画作品,并定期更换,基本做到了让校内的每处细节都充分地体现育人功能。

抓好精神文化建设,打造学校精神

铸造学校价值观,建设精神生态家园 “如何让学生先成人,再成材?”一直是这所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思考的问题。为此,学校确立了“励志正德,笃学健身”的校训,把育人作为工作重心,明确了“勤思明理,快乐向上”的办学理念和“打造特色学校,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办学目标。经过引导教师走专业化、科研、创新之路,告诫学生从做人到求知的理念,培育“校荣我荣,校衰我耻”的主人翁意识,增加师生的认同感。

加强师德建设、凝聚团队精神 加强师德建设,从领导评价等不同层面客观地就教师的事业心、责任心及品德修养进行科学评价,并作为教师考核的基础依据,促进师德建设。学校定期召开全体教师会议,解读学校办学理念。学校领导经常深入各年级,加强与教职员工的沟通,争取他们的理解与支持,凝聚团队精神,让大家关心学校的发展,主动、积极地参与学校管理。学校为教师搭建成长平台,给每个教师创造成功的机会,让他们在学校找到自己的位置,获得成功的喜悦,不断地提升广大教师的幸福指数。

开展课外活动,增进校园文化建设 一是通过校园广播站、宣传栏等作用,树立正确舆论;二是通过师生集会等方式对学生进行世界观和理想前途的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及明辨是非的能力;三是成立球类、书法等兴趣小组,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

实现依法治校,构建和谐校园

建立健全管理制度 根据学校改革发展的需要,制定了学校管理规程,不断地充实和更新各种管理制度,使学校的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按照以人为本的原则,各种制度皆在全体教师会上讨论通过。完善规章制度执行的督查体系,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由全体教师监督学校相关部门实施,做到公开透明、教师明白、领导清白,提高了学校各项工作的透明度,同时也提高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加强民主管理与监督 加强全校师生的参与度,凡属学校改革与发展的重大问题和关系师生员工切身利益的重要政策和举措都征求广大教职工的意见。加强校务公开,进一步规范公开程序,提高公开质量,加强上下沟通,高度重视教师在学校管理中的决策建议作用,支持他们建言献策,建立起采纳良言的工作机制。

构建科学的管理模式 改革学校管理体制,全面实施班主任负责制。改革班级管理体制,在绩效工资改革政策基础上,向一线教师和班主任倾斜,坚持班主任持证上岗,提高班主任教师的经济待遇,制定评优选先制度,定期征集和评选班级管理的有效办法和学生成长的典型案例,开展优秀班主任培训、班主任经验交流,以活动促发展,全面提高班主任的素质。

创新思路促发展,特色文化铸品牌

每个学生都要学会技能、适应社会建设需要,为以后步入社会奠基。基于这一特点,学校把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求知”的理念,作为培养学生的方向。让学生在校接受三年初中教育后能踏踏实实做事、老老实实做人,能融入社会与人和谐共处,并积极探索求知。因此,学校有必要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的评价,培养学生个性特长。

让学校欣慰的是看到一届届毕业生健康、自信、活泼、阳光地走出校园,无论是走向高一级学校学习,还是步入社会就业,都能找到自我。让学生度过三年可塑期的好动阶段、度过青春期的波动时段,为学生树立良好的世界观打下基础。

篇10

一、任意布局,缺乏规划和主题

当前,一些学校仅仅是根据眼前的情况进行布置,缺乏主题,表面上看起来内容俱全,实际上使学校的布局显得凌乱不堪。比如,有的学校为了美化,靓化校园,在校园内竖起了很多的牌子,牌子上的内容“大而空”学生很难一下子理解,仔细看这些竖起的“形态各异”、“错落有致”的牌子:你就会发现多么的不协调,为什么不在竖牌子时不将教育和美感进行有机的整合呢?

二、文字内容太多,布置过于成人化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还有一种错误的做法,就是文字资料过多,并且由教师包办:布置成人化,既没有锻炼到学生的能力,也拉远了校园和学生们之间的距离。有些学校,可能是为了“规范”的原因吧,围墙上贴满的全部是电脑制作的各种各样的制度、职责、校训校风、目标、教师风彩、安全提示语等,给人留下的感觉好像是进了党政机关大楼一般。

三、追求短期效应,忽视了长期积淀

有的学校在大力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活动中,学校领导热情高涨,作了方案,发了通知,要在几周内搞定。学校有关负责人忙于设计学校标志,请人写校歌,大搞班旗、班歌,班徽的设计:班级公约的拟定,班级陈设的优化布置等。这种做法明显表现出贪功浮躁的习气,忽视了历史和过程的积淀。结果是丧失了发展的根本。

四、重视“显”性文化:忽视“隐性”文化

一些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上思想狭窄,在操作中只重视“静态”的诸如物质硬件、管理制度、问题活动等“显”性文化建设,而忽视“动态”的如教职工的知识业务水平、职业道德观念、工作精神风貌、课堂文化等“隐”性文化。

五、特色化建设不够明显、不够突出

在学校文化建设中要重视个性化、特色化建设,杜绝不考虑学校和师生实际的模仿,办学理念、办学目标等的提出要结合学校实际,切忌“假、大、空”和口号式语言。地处兰州市西固区的兰炼一小根据实际在全校大力开展“立人文化”,让人佩服的是学校大胆地将图书摆放在教学楼楼道内,让学生自主阅读、自主管理;每逢接待参观,带领参观者和做解说的不是学校教师而是彬彬有礼的学生……,这便是学校“立人文化”的具体体现。

那么在创建、营造和积淀校园文化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怎样做呢?

一、注意教师行为文化的引领和建立

学校无小事,事事都育人;教师无小节,时时都育人。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在一定程度上说,老师就是学生心中的榜样,就是学生的领路人,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待问题的态度和面对生活的心态等等,可以说都可能深深地影响着他的学生。一个微笑或一个责怪的眼神,一声鼓励或是一句不经意的批评:折射出的都是一个教师行为文化的问题。例如:教师校园弯弯腰,看见垃圾带头拾起;每天早上和学生一起跑步,晨读;多一点“谈话沟通”,少一点写“检讨书”;带着微笑进课堂;像朋友一样和学生说话:让学生把话讲完;随时叫出学生的名字;学生向老师问好,老师要还礼;为学生颁奖,老师也要鼓掌。通过这些细节促进教师行为文化的建立,通过教师的引领示范作用,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心态。

二、精心策划,打造别具一格的班级文化

班级文化建设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重点策划和打造。每一个班可以为自己的班级起一个有个性而且具奋斗目标的班名,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应该充分的集中学生的意见,指导学生布置出符合本班特色的班级文化。

三、减少冷冰冰的标语,让校园变得温馨和谐

如今,只要你一走进校园:那些冷漠的标语就会迅速俘虏你的眼球。这些冷冰冰的标语,真正又能起到什么样的教育意义呢?即使说应该在校园里张贴标语或者是在墙上写一些必须的诸如安全方面的标语,我想也应该选择恰当的空间,并且尽量让标语的内容通俗易懂,标语的内容如果变换一种形式来说,也许收到的教育效果会更好。

四、精心规划、力求主题明显

对于一所学校来说,校园文化建设应该首先考虑的是主题,根据学校的历史背景和发展情况,给自己的校园文化建设“定调”,如果偏离主题,那么只能干扰学校的建设和发展

五、精心突出细节,让教育随处可见

一所学校除了操场、教室、舞台、活动室等大型的空间需要布置外,许多看似不起眼的角落也不应该“放过”,比如厕所、走廊、操场边的小角落、楼梯问、水池边等空间也是不容忽视的,在这些地方贴上一些具有教育性和童趣性的语言或者是漫画,日久天长,它们的教育效应一定会表现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