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吾尔族的民族文化范文
时间:2023-11-14 17:54: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维吾尔族的民族文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伊犁维吾尔族 门窗装饰 多元文化
伊犁地区的人文环境
伊犁地区的维吾尔族具有一定的同化特征。同化,顾名思义就是指同类化或者一律化。列宁曾指出:
“同化的问题,即丧失民族特性,变成另一个民族的问题’。”人类作为审美的主体,在艺术研究的方面来说,不仅要研究艺术的生存环境,而对于艺术创作的主体――人的研究也是不可或缺的。
(1)维吾尔族民居的历史故土象征符号
维吾尔族的先世是高车部落中的一支,称为袁纥氏。后来,袁纥氏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又融合漠北草原的古代民族,在漠北鄂尔浑河流域建立汗国,于788年上书唐廷,改名为“回鹘”。当时唐廷的三位公主下嫁汗国可汗,带去了大批汉族工匠和随从,加强了汗国与中原的联系。
唐开成年间(836―840),由于天灾人祸,回鹘汗国分三支进入今甘肃、新疆境内,融合部分当地民族,建立了三个汗国:以河西走廊(今甘肃张掖)为中心的“河西回鹘”;以西周高昌(今新疆吐鲁番)为中心的“高昌回鹘”;以中亚及喀什为中心的“黑汗王朝”。
蒙元时期,回鹘被称作畏兀儿,与中央政权的关系非常密切。畏兀儿文化对蒙元政权起到重要影响,蒙古曾采用高昌回鹘的典章制度,网罗畏兀儿才艺之士为蒙元服务。明代虽有许多部落,但与中央的联系始终没有间断。
在十七世纪中叶时期,准噶尔汗国统治曾强迫南疆的维吾尔族至伊犁河谷耕种。清朝在统一新疆以后,为了更好地经营伊犁地区,基本传承了准噶尔时期的移民方式即“回屯”,并分别在不同时间由新疆其他地区迁移维吾尔族人来伊犁河谷地区进行耕种,这些维吾尔人民成为清朝伊犁地区多民族移民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在当时就被称作“塔兰奇”,大意为“种地的人”。
这些迁移到伊犁的维吾尔族大部分是年轻力壮者或者携家眷而来的,并目这项工作始终都是在清朝政府严格地调控下最终完成的。迁移至伊犁的维吾尔族居民在优越的地理条件下,生产资料也是由官方提供的,他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在清攻府灵活多变的管理政策下,相比南疆地区的赋税劳役,使得在伊犁地区的维吾尔族民众生活的更加安定可靠,这也是清廷的回屯政策能够长期持续发展的主要原因。
对于清廷时期的伊犁维吾尔族来说,这种具有军事化强迫式的迁徙和分布,一方面为群体内添加了新的文化元素,另一方面也使得维吾尔族群体内具有同质文化的个体相互凝结并重塑,为了新的文化群体而出现在伊犁社会中。而且在对此群体内部进行组织协调时能够适应其传统制度,因此促使伊犁维吾尔族社会形成了相对的自治但又不完全封闭的社会制度,造就了伊犁维吾尔族与伊犁其他群体之间的差异。至今在新疆伊宁市富有民族特色的维吾尔族群体内还有这种有趣的划分,而“塔兰奇”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还有一些维吾尔族人自称是“塔兰奇”,以此来彰显自己为地道的、纯正的伊犁人,并引以为豪。
在现在的伊犁地区,维吾尔族民众是伊犁地区人口数量最多的民族,占整个伊犁地区人口比重的89.3%,这也说明,维吾尔族所蕴含的民族文化奠定了整个伊犁地区的文化基调。
(2)维吾尔族浓郁的宗教意识
宗教是影响人们的一种精神文化,任何国家的宗教都具有一种神圣感,当人们进入宗教场所时,宗教建筑总能带给人们精神上的震撼以及灵魂上的抚慰,而宗教的繁荣发展必然会影响建筑门窗的装饰特征。
伊斯兰教是在公元10世纪初的时候,通过路上丝绸之路经过中亚而传入到新疆地区的。伊斯兰教的发展过程与其信仰地区的各种民族文化融合是紧密联系的。伊斯兰教的教徒穆斯林们在传播地区传教时,基本主要是向受教人士灌输伊斯兰教义、阿拉伯语以及阿拉伯文的《古兰经》,虽没有先进的文化和科学技术但是却也吸收了受教区民族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在两种文化相互交往和文化交流中,不仅使生活习俗得到交融,而且这种民族融合也促使穆斯林产生了新的思想。一方面,在当地民族的影响下,、习俗及礼教方面都有所改变;另一方面,当地居住的人民也会有意识的把本民族原先的信仰和风俗习惯融入伊斯兰教中。
今天流传在中亚和北非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伊斯兰教并不完全相同,各个地区和民族都有着不同的地方色彩和民族特点,这也说明伊斯兰教具有多民族特征和各地区多元文化的特点。
参考文献
[1]列宁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
[2]秦惠彬.伊斯兰文明[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篇2
维吾尔族大学生大部分文化基础比较薄弱,成绩不理想。造成他们文化基础薄弱的,成绩不理想原因是多重的。首先,由于他们多数来自于经济欠发达的地区,他们接受的基础教育相对于经济发达地区的汉族学生本身要差,这就造就了他们基础教育底子比较薄弱。其次,能考入到内地高校的维吾尔族学生大多都是当地比较优秀的学生,初来内地由于语言、逻辑思维、生活习惯不同等困难,都会使得他们的学习受到比较大的干扰,他们突然由比较优秀的学生变为普通学生,甚至是后进生这使得他们会产生较大的心理落差,如果自身处理不好,很容易造成其成绩不断下滑。第三,由于来自于经济不发达地区大部分维吾尔族大学生家庭经济条件比较困难,上学的高昂费用给维吾尔族大学生带来了比较大的经济负担和心理压力,由于自身较为贫困,他们只能通过勤工助学、利用课余时间打工来减轻家庭的经济负担,这样也耽误其本就不多的学习时间,造成了成绩的不理想。
二、结合维吾尔大学生特点有针对性的对其实施教育与管理
育人是大学的主要责任,社会主义高校就是要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接班人,维吾尔族大学生是未来建设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的主要力量,培养好维吾尔族大学生是各所高校必须完成的任务。如何培养好维吾尔族大学生?必须要结合维吾尔大学生特点有针对性的对其实施教育与管理,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一)将爱国主义教育与维吾尔族传统道德教育结合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在其发展中都有自己的一套标准、价值观、民俗和规章制度。维吾尔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其在很早的时候就比较重视孩子的道德教育。维吾尔道德教育在其本民族的著作中都有较多的体现。例如,安尼瓦尔•赛麦提在《维吾尔族的传统道德》一书中写道:“重视并培养个人的道德素质,是维吾尔族道德教育的显著特点之一。”在《乌古斯传》、《金光明经》等维吾尔族的名著中多次出现维吾尔族重视道德教育的话语。内地高校管理者可以利用维吾尔族重视传统道德教育这一特点,将爱国、爱党、爱民族与维吾尔族传统道德教育有机结合,帮助维吾尔族同学了解其民族历史,告诉其民族的文明史中华民族文明的一部分,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和途径开展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教育,宣传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传播相关的民族知识,帮助维吾尔族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自觉维护民族团结。
(二)大力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给维吾尔族同学更多关爱维吾尔族大学生天性活泼且能歌善舞,学校可以抓住其这一特点有针对性的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和谐校园。如,举办特色的维吾尔民族美食节,举办各种文艺晚会,充分发挥其能歌善舞的特点,引导维吾尔族大学生参加学校的各级社团组织,在各项活动中让他们体会到集体的温暖,充分增强对自己的认识,增加汉族同学对他们的了解,增强他们人际交往的能力,扩大他们的交友圈;同时,要给予维吾尔族大学生更多的关爱,多关注他们的饮食是否可口是否符合其民族习惯。要定期的组织多种形式的座谈,了解维吾尔族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思想情况,要让他们知道他们是被关注的和被爱护的。
(三)加强维吾尔族学生管理干部队伍建设和培养学生管理干部是高校中的重要力量,是高校育人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管理工作的骨干。维吾尔族大学生的管理需要一支专业的维吾尔族学生管理干部队伍或者是了解维吾尔族大学生的这样一支队伍。“近两年,国家从民族地区选拔了一大批懂政策、有爱心、觉悟高的教师到各高校参加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这些老师除了配合辅导员开展培养工作之外,还会针对少数民族学生在信仰、风俗#语言等方面出现的不适应,全面关心他们的生活、学习和业余活动。”虽然国家在维吾尔族学生干部管理上进行了一定的探索,但是还不能满足当前各个高校日益缺失维吾尔族大学生管理干部的局面。所以未来,各高校可以将本校老师送至新疆地区的高校进修学习维吾尔族学生教育及管理方面的知识,也可以通过引进优秀的维吾尔族大学生或自身培养优秀的毕业生留校等多种方式,进而打造一支优秀的维吾尔族大学生管理干部队伍。
(四)开展民族课程激发维吾尔族同学学习热情促进融合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组成的国家,由于不同的生活环境和地理条件,每个民族都形成了各不相同的民族文化,不同的民族文化共同构成了中华文化的枝繁叶茂"。维吾尔族的民族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积淀。内地高校科研通过开展维吾尔族民族相关课程去激发维吾尔族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同时也加快了其他民族对其的了解,更加容易促进各民族同学融合,也加深了维吾尔族同学对本民族的进一步认识。
篇3
关键词:文化变迁;民族认同
一、引言
由于居住地的变迁导致了生活环境的改变,社会环境的变迁需要个体行新的社会适应。社会适应要求个体与环境之间进行互动,通过调节自身与周围环境达成动态平衡,或者改造周围环境,达到自身期许的生活方式。湖南桃源的少数民族是典型的“大杂居,小聚居”居住类型,改变周围的环境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因此他们通过调节自身来融入新的生活环境中。当个体从一个社会群体跨越到另一个社会群体时,文化变迁就随之出现了。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关键符号,是民族身份的具体体现,它包括价值观、伦理道德、艺术、风俗等。①
二、文化变迁与中华民族认同
桃源县枫树维吾尔族新村是一个以维吾尔族、回族为主的少数民族村。辖17个村民小组、621户、2296人,有少数民族人口1909人,其中维吾尔族1577人、回族315人、土家族15人、白族2人,是除新疆外最大的维吾尔族聚居地,具有“维吾尔族第二故乡”之称。他们在桃园县境内生活了630多年,繁衍至今27代,经过630多年远离族群并与异族通婚,桃源维吾尔族的相貌特征已经发生实质性变化。文化模式中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一)婚俗变迁
桃源维吾尔族婚姻最明显的特征就是本民族内男女不得通婚,一般是维吾尔族与回族之间通婚。从明代到之前,维吾尔族很少与汉族通婚。尤其是不允许维吾尔族女性嫁给汉族男性,个别嫁给汉族与汉族联姻的,还必须议定条件,即汉族的一方同意尊重女方的生活习惯。
1、政策改变。据桃源县民宗局2006年优生优育的调查,族内通婚致使桃源县境内生理缺陷的人口数量占全县人口数量的5%到6%左右,主要表现为低能儿、唇裂、六指、白患病等症状。族内通婚圈子小、选择性低,族内通婚导致人口质量日渐下降。后来桃源县民宗局公示调查结果,并与当地伊斯兰教协会沟通,对婚姻观念进行科普目,的是让当地维吾尔族能够优生优育。并且国家为了保持当地维吾尔族人口数量和质量的发展,在2006年以前就已经放宽计划生育政策,允许和鼓励当地少数民族生二胎。
2、婚俗观念的改变。随着社会的发展,桃源县人口流动量的增大,婚俗观念也随之而改变。根据笔者实地调查的结果得知,当地维吾尔族居民按照年龄段划分对婚俗的观念呈以下趋势:60岁以上维吾尔族居民反对异族通婚,他们是《古兰经》忠诚的守卫者,是传教士,反对异族通婚;30岁―60岁阶段的当地居民由于处在改革开放的发展时期,思想观念有所改变,他们对自己的孩子选择异族通婚持中立态度;30岁以下为当前适婚年龄,他们一般接受过正规学校教育,工作和生活地点具有不确定性,因此会受到其他民族生活习惯和价值观念的影响,地域限制的减小使得他们的思想观念比较开放,选择结婚对象的机会多、范围广,受到当地风俗习惯的束缚小。一般在择偶时往往会考虑对方的职业、人品、文化程度或富裕与否。
3、婚俗变迁与中华民族认同。湖南维吾尔族婚俗变迁最突出的特点是异族通婚,异族通婚是顺应时展的要求,也是保持民族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不同民族成员之间通婚的前提条件是对彼此民族文化的认识和了解,对彼此文化的认同和认可,因此民族间的文化认同是促进湖南维吾尔族婚俗变迁的有利条件。婚姻是家庭的载体,家庭是一个人进行社会化的重要场所,异族通婚的家庭在生活中能够进一步了解和学习彼此的民族文化,其后代在家庭中进行初级社会化的过程中能够学习两种的民族文化,对不同民族的文化进行融合,达到促进民族间文化认同的结果,因此从另一方面来说婚俗变迁进一步促进了各民族间的文化认同和中华民族认同。
(二)湖南维吾尔族民俗的多元化
民俗是一个民族的关键符号,衣着服饰,饮食习惯和价值观念是民族符号的具体表现形式。自1950年代国家实施积极的民族识别政策后,桃源县枫树乡翦家岗的翦氏族人被认定为维吾尔族。②根据笔者调查结果得知,并不是所有的当地维吾尔族都姓翦,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导致当地维吾尔族趋于多姓氏化,生活习俗也随之发生了改变。
1、民俗多元化的原因。原因有以下几点:(1)在族际通婚的形式下,其他民族的女性嫁到维吾尔族家庭后由于国家政策或某些方面的原因改变了自己的民族身份,其后代也跟随具有少数民族的一方来认定自己的民族身份,例如计划生育政策和高考加分政策等;(2)族际通婚的前提条件是维持原生活习俗,由于一个家庭有新的民族成分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生活习俗的维持,例如外族女性嫁到翦姓维吾尔族家庭以后受以前生活观念的影响不能坚持到清真寺做礼拜,不能坚持清真饮食习惯其后代也会随之受到影响。(3)绿洲耕牧型到集约农耕型的耕种方式的改变导致了生活习俗的变化,生活习俗是为了适应文化环境而产生的,环境的改变带动生活习俗的改变也在情理之中。在笔者进行访谈的过程中一位村民是这样跟我们说的:不是我们不去做礼拜,是生活有压力,我们以耕种为生,大部分时间都在田里劳动,没有太多的时间去清真寺做礼拜。不让我们吃猪肉,我们只能吃鸡肉,牛肉和羊肉太贵了,而且我们已经在这里生活了几百年了,已经适应了这边的生活习惯,我们只要记得自己是维吾尔族就是了。③
2、民俗多元化与中华民族认同。维回村中民俗出现多元化是文化发展进程的必然结果。民俗的多元化使得他们使得他们社会化的路径拓宽,文化适应进程加快,能够更好地融入当地生活环境中。民俗的多元化也是文化的多元化,除了本民族文化的学习,也接受其他民族的文化,是对大众文化的认可,加深了对其他民族的认识和了解,促进了民族间情感和文化的交流,增强了民族间的认同感,即中华民族的认同感。
三、结语
从阿文的忘却,到对汉语的记忆到熟练使用;从单一的族内通婚,到多渠道的族际间的通婚,从单一的维吾尔族生活习惯到习俗多元化的发展,桃源维吾尔族无时无刻不在改变着。对中华民族认同的基本表现形式就是对中华优良文化的汲取与肯定。另一方面,站在民族内认同的角度分析,他们也在努力保留自己特有的东西,例如重拾维语,学习维语并不是他们交流的需要,是对维吾尔族文化的传承,是对伊斯兰教的延续,是对自己的祖先和“根”的怀念,表现了他们对本民族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总的来说中华民族认同包含了民族内部认同和民族间的认同两个部分。(作者单位:中南民族大学)
注解:
① 杨彦平:《社会适应心理学》,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版,第14页。
② :《史学论文选集汇》,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一辑,第403页-409页。
③ 2015年5月7日,湖南桃源县枫树乡回维新村张姓村民(年龄47,性别:女,民族:维吾尔族)访谈记录。
参考文献:
[1] 王希恩.民族认同与民族意识[J].民族研究,1995,(6).
[2] 杨彦平.社会适应心理学[J].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6).
篇4
关键词:服饰设计;维吾尔族;艾特莱丝;应用
中图分类号:J5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14-0173-01
艾特莱丝是在新疆维吾尔族、乌兹别克族等民族妇女最喜爱用于做服饰的绸料之一,是色彩绚丽鲜艳,图案丰富有多样变化蕴含着历史悠久维吾尔族服饰文化艺术与民族精神。在当代妇女服装设计中合理的运用艾特莱丝图案元素不仅增强服饰的艺术时尚魅力,同时也能增强本土民族服饰文化内涵,能够满足本民族妇女的时尚、个性、本土审美需求。
一、艾特莱丝图案的历史及艺术价值
“艾德莱斯”是南疆和田、莎车、喀什等地区特有的一种传统丝织品,它以独特的织造和染法,有关学者对它作过研究和探索,企图找出它的历史渊源,但至今尚无定论,说法不一。但是有些学者推断在印欧语系和突厥语系词汇中,“塞里斯”“阿特拉斯”的通常读音为“艾德莱斯”,维吾尔语把它变音成了“艾特莱丝”,意思是“扎染”。在南疆维吾尔族养蚕、缫丝、编织具有几千年的历史,艾特莱丝种类可分为黑艾特莱丝,红艾特莱丝,黄艾特莱丝,彩色艾特莱丝等,艾特莱丝是颜色绚丽图案色彩构成对比强烈,,图案纹样是巴旦木纹,阿娜尔纹(石榴纹),苹果,木梳和各种植物的花、叶、茎、公羊角、乐器(热瓦甫,独它尔琴)、栅栏,梳子纹等,呈长条形,二方连续,三方连续、色彩反差大,对比强烈,粗犷奔放,排列交松散,装饰性强,图案具有强烈地方文化特色,呈现了维吾尔族妇女对现实生活和未来的热恋和追求,特殊地域中生活美在服装上的艺术反映,也是维吾尔族装饰图案所内涵的文化意义艺术价值。
二、在当代服装设计中的作用
维吾尔族妇女特别喜爱服饰的装饰形和民族特点,当下维吾尔族服饰文化中艾特莱丝图案是一个重要的民族特色设计元素,在服装设计中具有不可忽视作用。在多元化国际化背景下,设计师所追求的理念是有民族特色的服饰,可以说没有民族本土特色服装,就不存在民族服饰文化。虽然艾特莱丝图案元素在服装中占据的面积较小,但是作用不能忽视,是能够呈现民族文化的闪光点,所以应用艾特莱丝图案元素在服装设计中是非常重要的。艾特莱丝图案的运用为服装的款式增添更多的美感,时尚感和民族风味,但是,艾特莱丝图案元素的运用一定要合理协调,符合维吾尔族妇女身材特征和审美观。合理运用,从而使服装更加时尚,在人们新奇的目光中,我们欣赏艾特莱丝图案元素的艺术魅力,使人们的个性化时尚化民族化本土化得以更完美的展现。
三、服装设计中艾德莱丝图案元素的运用意义
在新疆,服饰设计中艾特莱丝图案的应用意义更在于增强维吾尔族妇女服饰的艺术魅力和民族精神。由于当下维吾尔族妇女对服饰的需求日益趋新、趋变和趋向个性化、时尚化、民族化,而艾特莱丝图案元素能够以其灵活的应变性和强烈的民族特色适应这些时代要求,服装设计中艾特莱丝图案元素的应用和创新发展是维吾尔族文化艺术的继承和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从事服饰设计师的历史责任。所以可以说艾特莱丝图案元素应用的意义显然非常重要的,通过一定的艾特莱丝图案的形式我们能够达到多元文化影响下服装设计的时尚化、民族化、本土化。同时也能传达到维吾尔族服饰文化艺术,真正体现民族文化精神的国际化服装。
参考文献:
[1]伊明江阿布都热依木.维吾尔族手工艺文化研究[M].乌鲁木齐: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2007.
[2]李安宁,张享德.艾特莱斯与拜合散姆研究[J].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04(09).
篇5
何眉老师执教的《走进维吾尔族舞蹈》一课,内容丰富、引人入胜,在短短45分钟的教学与互动中,学生们感受、学习了新疆舞简单却最具特点的舞蹈动作和韵律。笔者认为本堂舞蹈课主要具有以下四个特点。
一、注重兴趣激发
本节舞蹈课与传统艺术类课程的最大区别,就是改变了学习环境,将传统固定的书桌式课堂变成了开放式的练功房,同时,学生们都穿上了舞蹈练功服进行学习。外在环境和内在身份的双重改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独具特色的教学氛围与授课内容,更将学生从较重的文化课程学习压力下解放出来,让他们充满愉悦地融入到全新的舞蹈学习中。
在课程教授的开始,舞蹈老师用一句简单而生动的维吾尔族问候语做开场白,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之后教师又以一段生动的维吾尔族舞蹈表演作为对学生的“奖励”,热情洋溢的新疆舞表演,瞬间将课堂气氛升温,拉近了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距离,使学生对维吾尔族舞蹈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与强烈的参与感。由于老师表演的维吾尔族舞蹈选取了很多具有鲜明舞蹈特征的动作,这使学生们在专注于舞蹈老师表演的同时,对维吾尔族舞蹈的特点有了初步印象。在表演结束后,教师又通过提问的形式强化了学生对维吾尔族舞蹈特点的记忆,紧接着通过这些基本动作的教授,将学生正式带入一节生动的维吾尔族舞蹈课程之中。
二、课堂氛围融洽
在普通中学的艺术课堂中,大多数学生并没有相应的舞蹈基础,所以舞蹈老师在本节舞蹈课程的教授过程中,抓住“热情”这一维吾尔族舞蹈的核心特征来感染学生,同时将“由简至繁、由易至难”的培训方法贯穿教学的始终。从开始的颈部动作到之后的脚步动作和肩部动作,舞蹈老师始终以最简单但却最具鲜明维吾尔族舞蹈特征的动作开始,让学生充分感受维吾尔族舞蹈的节奏特点和韵律。
同时,为减少学生在重复简单动作时易形成的枯燥感,舞蹈老师找到了一种“换位教学”的方法。让同学也体味一下短暂的“小老师”的感觉,增强互动性。而在寻找“小老师”候选人的时候,舞蹈老师体现出了教学智慧:她先寻找一些认真努力但却相对缺乏舞蹈天赋的同学上台,这些同学稍显笨拙但坚韧的学习状态融洽了课堂氛围。由于初期学习的动作简单,通过老师悉心教导之后,这些同学马上就找到了节奏窍门和舞蹈感觉,增强了自信,大胆而迅速地进入“状态”。“小老师”明显的进步也促使学生之间形成一种良性而友善的竞争,加快了教学节奏。
三、锻炼身体机能
运动是伴随着舞蹈艺术美感形成的核心。本节《走进维吾尔族舞蹈》的教学中,舞蹈老师除了“言传”之外,“身教”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课程进行到中期之后,舞蹈体验与实践便成了核心内容。舞蹈老师在此时播放了一些新疆特有的民族音乐,欢快热情的音乐节奏将同学们带入到维吾尔族舞蹈的体验过程中。学生们将之前对于维吾尔族舞蹈的兴趣和特点记忆充分释放到实践的过程中,头部、肩部、腿部、脚步之间协调配合,寻找着舞蹈的快乐,虽然满头大汗却兴致极高。
学生进行舞蹈体验与实践的过程张弛有度,在紧张快乐的舞蹈体验之间,教师穿插着一些短暂的休息,并通过精彩的舞蹈视频播放,将同学们的热情持续保持在一个较高水平。不知不觉中使学生增强了自信、提升了气质修养,更锻炼了身体的协调性和反应能力。
四、感受民族文化
舞蹈课开设的意义,不仅在于对学生进行简单动作的教授,更多的是通过具有民族特色的舞蹈教学与体验,让学生充分感受舞蹈艺术的魅力,体味舞蹈背后渗透出的丰富灿烂的民族文化。
老师在教授维吾尔族舞蹈的过程中,除了教会同学们一些经典的维吾尔族舞步之外,通过简单的维吾尔族语言、自身穿着的维吾尔族服饰以及许多隐藏于舞蹈动作背后的文化含义与历史知识,来丰富学生的体验。在课程中后期,通过学生们对维吾尔族舞蹈的理解,舞蹈老师让男女分开进行大胆的编创与表演,并选出一些优秀的学生与大家分享经验,从而将整个课堂气氛推向。最终,在鲜明欢快的民族音乐节奏中,在活跃浓郁的维吾尔族舞蹈中,在师生同舞的热烈氛围中,在尽兴满足和依依不舍中结束了整节课的教授。同学们身心得到了完整的释放,所有人都感受到了维吾尔族舞蹈的巨大魅力与民族文化的灿烂光芒。
这种舞蹈模块课程的开设是简单而易于达到目标的。首先,从硬件要求上讲,课程开设并不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与设备投入。一间普通教室与基本的音响投影设备即可满足,服装与道具的投入资本也十分低廉。而这些基本条件,在当前我国基础教育阶段是易于实现的。
其次,从软件要求上讲,舞蹈模块课程的开设并未对师资的专业程度提出过高要求。由于课程开设的目的本着“体验感受”、“兴趣培养”、“愉悦身心”、“传播文化”的基本要求进行,所以整个课程中并不存在专业性很强和难度很大的情况,对于教师的技能要求相对于专业类艺术院校而言较低,甚至非专业教师在进行详细认真的备课与学习之后也可以胜任,并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篇6
一、舞蹈是音乐的“女儿”
著名的音乐教育家奥尔夫认为:舞蹈和音乐是一个不能分离的行为,二者同出一源,密切联系。此言不虚。音乐是舞蹈的灵魂,而维吾尔舞蹈的音乐旋律一般都有活泼、节奏鲜明、情绪欢快等特点,小学生十分喜欢。音乐一响起,孩子们就会手舞足蹈。
二、民族音乐在小学音乐教育的内在要求
小学音乐教育本着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审美爱好为动力的原则进行教学,强调音乐实践,突出音乐特点,弘扬民族音乐,回归音乐本位,注重音乐体验。新疆维吾尔音乐作为中国传统民族音乐运用在小学音乐课堂中对于弘扬民族精神,让小学生充分感悟、体会民族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三、维吾尔族歌舞艺术的基本特点与小学音乐的结合
(一)维吾尔族歌舞节奏的基本特征。节奏是音乐的一个基础单位,舞蹈节奏则是舞蹈音乐的灵魂。维吾尔族舞蹈节奏具有强拍弱化、弱拍强化的特点。这种切分音附点节奏以弱拍上给以强拍的方式呈现,具有较强的辨识度,小学生在听到音乐后很容易捕捉节奏特点,从而更好地体现在与舞蹈的结合中。而在舞蹈中充分运用舞蹈速度的快慢、动作的力度、幅度的大小,采用三步一抬或绕腕等动作,将舞蹈动作与强弱拍子完美结合在一起。维吾尔族舞蹈伴奏音乐,通常运用附点、切分音来打破原本中规中矩的节奏,让音乐风格更有民族特点和舞蹈风韵,小学生在学习中也更容易把握节奏的特点,突出了学习的趣味性。
(二)维吾尔族歌舞的动律特点。动律在舞蹈动作上,体现为舞蹈者通过身体有规律的动作来表达音乐节奏。膝部有规律性的连续微颤以及变换动作时的微颤是维吾尔族舞蹈的典型动作,变换动作之前经常使用“微颤”让舞蹈动作衔接得更加潇洒自然与优美。维吾尔舞蹈擅长运用身体的每一个部位,比如手、肩膀、手腕、腰等,并且加一点装饰性动作,构成维吾尔族舞蹈的典型动作。
(三)维吾尔族歌舞的技巧特点。维吾尔族舞蹈非常讲究腰肢扭动的技巧。维吾尔族舞蹈不仅要求腰部扭动,呈现柔软的特点而且偏向于舞步的旋转,在不断变化的旋转舞步中,不断改变舞蹈造型,不断地将舞蹈推向,并且在快速旋转中戛然而止。小学生体态轻盈、动作灵敏的身体特征为表现维吾尔歌舞奠定了良好的动作基础,表现为肢体动作协调,迅速把握维吾尔舞蹈的精髓。而维吾尔歌舞中欢快的音乐、矫健的舞步,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欢乐中充分感悟民族文化带来的魅力。
(四)维吾尔族歌舞的服饰特点。维吾尔族个性好客热情,在服饰穿着上讲究宽松、洒脱。维吾尔族的民族服侍都是色彩鲜艳,喜欢穿皮靴,喜戴四楞小花帽。维吾尔族姑娘以长发为美,把长发梳成十几条甚至更多的细辫,舞蹈旋转时随宽大的裙摆飘扬,十分妩媚迷人、活泼热情。学习新疆舞服饰也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通过人们的穿着才能身临其境,体会新疆人民的欢快热情。
四、维吾尔歌舞艺术在小学音乐教育中的重要性
篇7
关键词:风格美;风格形成;风格创新舞蹈是一种表现美的艺术形式,而舞蹈中的风格美又是舞蹈美的代名词。舞蹈作品的好坏不仅仅取决于它的表现形式和内容还关乎其风格和特色,有没有传递民族的传统文化、风土人情、心理素质以及思想情感等。
1维吾尔族舞蹈的风格美
维吾尔族是新疆主要的民族组成部分,它的歌舞艺术广为人知,所以维吾尔族舞蹈基本上是新疆舞蹈的代名词。所以对维吾尔族舞蹈风格美的探究对于新疆其他少数民族的舞蹈艺术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新疆各个少数民族的舞蹈都有着各自的风格特征,它与这个民族的历史、社会制度、地理环境、文化教养程度以及传统文化息息相关,但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是民族的心理特点。我们从新疆本土舞蹈演员高超精湛的舞蹈表演艺术中,可以真切明白地感受到来自天山草原人民的豪放与热情,以及对边疆生活的热爱以及可爱率真的新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赞美和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
2维吾尔族舞蹈风格美的形成
维吾尔族组舞蹈风格美的形成需要一定的社会经验和时代背景条件,而且维吾尔族舞蹈风格美的形成是通过其舞蹈有的独一无二的风格来传递的。
(1)造型。众所周知新疆享有“歌舞之乡”的称号,民间舞蹈多姿多彩,已经深深扎根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了。人们感知舞蹈艺术的美最先是从外在的动作以及造型开始的,优美婀娜的舞姿、娴熟高超的舞蹈技巧以及在舞蹈中所传递的神韵都是通过外部形态来给予人们美的享受的。所以说维吾尔族舞蹈的造型是风格美的一种重要体现,直接给予了人们视觉上的冲击。维吾尔族舞蹈的舞姿造型主要是昂首、挺胸、立腰拔背的体态特征,给人一种高傲挺拔、外向纤细的感觉,同时加上头、肩、腰、肘、腕、膝部直至脚步动作的灵活运用,衍生出各种不同的姿态和造型。例如,舞蹈《摘葡萄》通过动静结合的舞蹈表现形式,展现了少女在摘取葡萄以及品尝葡萄时的天真烂漫、憨厚灵巧、执着坚毅的性格特征,惟妙惟肖出神入化,让人忘乎所以深陷在舞蹈的美中,也强化了舞蹈在观众心目的地位。
(2)动态与动律。维吾尔族舞蹈不仅造型令人神往,其通过舞蹈演员的动作衔接,使观众产生了巨大的心理共鸣,形成了优美的动态和动律。维吾尔族舞蹈给人热情奔放的感觉,随着音乐、舞蹈动作的完美配合,让人感受到非同寻常的动态美。舞蹈中常出现的移颈、打指、翻腕灯动作,形成了热情豪放但又不失矜持的风格特征。轻盈的舞姿和柔软的腰部动作都是从古西域乐舞中继承而来的,微颤是在维吾尔族舞蹈中常见的动律,其特点膝盖部分的连续颤动和变换动作之间的自然衔接,时至今日在赛乃姆中依然可见,像扬眉动目、晃头移颈、拍掌等动作都是动静结合的典范。在维吾尔族舞蹈中,下腰有快慢之分,如著名的维吾尔族舞蹈家迪丽娜尔表演的舞蹈《摘葡萄》中的动脖子下腰,弯下去时十分柔软,起来时却力道十足,加之肩部、手腕以及腿部的配合向我们展现了画面感十足的形象。
(3)节奏。舞蹈和音乐是密不可分的,尤其是维吾尔族舞蹈十分重视节奏对舞蹈的控制,如维吾尔族的《手鼓舞》《萨巴依舞》等仅凭借单一的道具和拍点就能表演出具有艺术感染力的舞蹈。现今,一些舞蹈流于形式,只靠华丽的演出服装和舞台场景以及喧闹的音乐声来撑场面,一旦拿走这些附加因素,舞蹈作品则变得十分苍白无力。而在维吾尔族舞蹈的表演形式当中,不管是跳跃、扭动还是摇摆等,每一个眼神甚至呼吸都是紧扣音乐旋律的,展示了维吾尔族舞蹈有的节奏感。在层出不穷的维吾尔族舞蹈有些作品当中,就是将节奏和文化意识形态巧妙地结合了起来,是舞蹈与时俱进,具有浓重的现代感。这种巧妙的融合不仅仅是形式、动作等表层的变化,而是在节奏上产生了深刻的改变,加入了时代的元素,相互碰撞出一种节奏的美感。比如说在维吾尔族舞蹈中手鼓与舞蹈的配合就是一个典范,在舞蹈中讲究鼓点和舞蹈动作的协调性和统一性,手鼓鼓点快,舞蹈速度也加快,手鼓鼓点慢,舞蹈速度也随之放慢,但有时也相反。由于手鼓鼓点的高低起伏加上活灵活现抱有情感的唔到啊表现,生动地展现了舞蹈表演中所塑造的人物的情绪。在舞蹈中融入手鼓,使气氛更加热烈,艺术的感染力也大大增强了,如果缺少了鼓手的伴奏,舞蹈的张力也会大大减弱,手鼓音乐节奏欢快奔放明朗,在现代感中又保有了其特有的朴实风格,所以说,手鼓是维吾尔族舞蹈中重要的节奏表现乐器,也向我们传达了维吾尔族舞蹈是动作、技巧及音乐巧妙融合的一种艺术表现,使人们获得节奏上的享受。
(4)神韵。神韵是一种传神的艺术表现形式,是高层次的美感形式,它是区别于理性的表达,它表现得更为感性,是一种气质,观众可以通过观看舞蹈来感受和体验这种神韵。不同的风格会产生不一样的神韵,神韵的体验比较主观,每个观众可以透过自己的理解和感悟来体会这种神韵。比如说在维吾尔族舞蹈《摘葡萄》中,舞蹈表演者通过曼妙的舞姿和高超的舞蹈技艺向观众传递一种热情好客的态度,让观众身临其境,仿佛置身于葡萄园中,观众被舞蹈表演者传达的神韵深深打动[2]。
3维吾尔族舞蹈风格美中的创新
新疆各族人民通过舞蹈来传达他们饱满丰富的思想情感,他们以舞蹈作品的高超技艺和丰富细腻的情感享誉艺术的殿堂,一提到维吾尔族舞蹈人们就下意识地感受到了丰富的情感和完美的舞蹈技艺。新疆维吾尔族舞“木卡姆”在国内外都有较高的知名度,其表演内容详实、形式多样、风格独树一帜、流传范围广,是新疆维吾尔族人民艺术文化智慧的结晶。新疆维吾尔族舞蹈具有悠久的历史底蕴,但在今天它也没有落后于时代的脚步,而是与时俱进,积极创新,融合多种舞蹈表演形式,体现了维吾尔族人民的智慧、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以及独特的审美价值等等。在保持经典舞蹈动作的基础上,积极的改良创新新疆维吾尔舞蹈,将本土的传统文化和国际的视角想融合可创造出新的表演形式,衍生出一种新的气质,诞生了一种独特的舞蹈风格美。在向传统致敬、向民间学习的基础上,展现了新疆维吾尔族舞蹈的独特魅力,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共有财富。在本民族特色的基础上进行改革创新、开拓向前、运用新的艺术手法才能创造出既是中国的又是世界的舞蹈艺术风格[3]。
4总结
综上所述,新疆维吾尔族舞蹈不仅在国人心中地位崇高,在海外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而维吾尔族舞蹈风格美是舞蹈美的表现形式,独特的风格美使维吾尔族舞蹈深入人心,通过其特征维吾尔族舞蹈更是历历在目,是人身临其境,深深地被舞蹈的神韵所感染,现如今,维吾尔族舞蹈也要积极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将民族舞蹈发扬光大。参考文献:
[1] 谢雯雯.浅谈新疆维吾尔族舞蹈的风格美[J].大舞台,2011(02):5758.
篇8
[关键词]维吾尔族;伊斯兰教;民族认同
一、语言文字
维吾尔族是有自己语言文字的民族。在中国少数民族宗教信徒里,因为没有本民族的文字,而用汉语做礼拜,使得一些敬拜、讲道和赞美上都使用的是汉语,例如回族;也有像朝鲜族这样有语言,文字的民族,在信仰基督教时所用语言是朝鲜语而非为汉语,保证其教会活动完全是朝鲜族的,强化了其朝鲜族认同;但是在维吾尔族的伊斯兰信仰中,有自己的文字、语言,但在诵读古兰经及做礼拜时所使用的都是阿拉伯语,只有在讲解时使用的是维吾尔语,古兰经也是阿拉伯语的。在今年国内举行的乙级联赛,新疆队主场赛时,位于乌鲁木齐市二宫体育馆举行的比赛,新疆队屡次刷新了乙级联赛的上座纪录,观战球迷人数达到了惊人的几万人次,微博中便出现“能把我们维吾尔族男人聚集在一起的两种场地及口号是:清真寺――Allahuakbar;二宫体育馆――Urra”(urra是维语前进、加油的意思)”。正是这样的语言文字上的坚持,也使他们和其他民族区分开来,是他们坚持自己是维吾尔族的强有力的符号之一。
二、社会文化习俗
(一)社会制度
维吾尔族社会是一个典型的家长制及男权社会,穆斯林是要绝对遵从父母的,而男性作为一家之主,决定着家里的重大事务,女性则处于从属的地位,一般宗教活动场所是以男性为主导的,所以女性的宗教活动多处于家里举行。一方面也促使女性苏菲的发展(女性为了寻求宗教学问以及诉苦的方式诉说自己的痛苦或不幸,而聚在一起举行的一些仪式)。
(二)
维吾尔族的伊斯兰教在坚持《古兰经》和“圣训”当中的“六大信仰”和“五功”基础之上,还融入了很多本民族传统文化的东西,形成了与阿拉伯地区伊斯兰教相比不同的民族特色。例如麻扎朝拜活动就是伊斯兰教信仰中所没有的。新疆的麻扎主要有像萨图克・布格拉汗这样对宗教传播有贡献的人物的麻扎;穆斯林大学者、智者《福乐智慧》的作者玉素甫・哈斯・哈吉普的麻扎;还有包括无名人士、动植物命名的麻扎。人们为了驱邪避灾对其朝拜、献祭使自己所求的事进行得顺利或者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如求医治病、求子传宗接代,当然也包括升官发财等等。
(三)节日庆典
维吾尔族在信仰的同时还表明自己的民族身份,在几大宗教节日之中比较重视宰牲节(古尔邦节),庆祝节日的形式也有所不同。
伊斯兰教的宗教节日主要有开斋节、宰牲节等。这一天里,男人聚集在大清真寺里,举行盛大的礼拜仪式然后回到家里宰牲献祭,在礼拜结束,人们聚在一起,合着唢呐、“纳格尔鼓”开始跳起萨满舞。这和其他穆斯林的宰牲节最大的不同在于他保留着大量的原始宗教遗留的气息,而且伊斯兰教并不提倡歌舞,但在维吾尔族的宗教节日当中并不排斥歌舞活动,反而有着“擅长歌舞的民族”的称号。其他礼节与肉孜节相当。还有一个最为显著的一个特点是,维吾尔族有着和其他几个少数民族共同的节日但非伊斯兰教的节日――努肉孜节。努肉孜节是维吾尔族民间传统的岁时节日,而非伊斯兰教固有的节日。
三、共同的历史记忆
我们对陌生的东西和事务常感到恐惧,以至于对陌生的事物包括人的不理解,使我们对其保持一定的距离,在这里就是对其他民族的不理解,使我们在交往的选择上选择和我们肤色相近、相同文化背景、相同及相同民族甚至相同种族。所以大多数少数民族同学在第一选择上优先选择本民族的人来交往。一直沿袭到现在,使我们保留了大量本民族的特色,使我们共享着一个遥远而清晰的的记忆。
总得来说,维吾尔族对宗教身份认同是很明确的,但并没有在伊斯兰信仰中否认维吾尔族的身份,反而由于信仰的缘故强化了他们的民族身份,使用维吾尔语对《古兰经》的解说及劝诫,在伊斯兰教和维吾尔族传统文化之间寻找到某种契合点,是他们比非穆斯林有了更多的维吾尔族文化环境,反而有助于维吾尔族认同。同时,作为一种民族文化,伊斯兰教既是维吾尔族的内聚力和保守力,但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具有一般民族所显现出的独特性。伊斯兰教在维吾尔族族中传播和发展,对维吾尔族的思维方式、认知方式、行为方式、生活习俗等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参考文件:
[1]王希恩.民族认同与民族意识[J].民族研究,1995(6).
[2]郝时远.西方学界有关族群释义的辨析[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2(4).
[3]周庆智.文化差异,对现存民族关系的一种评估[J].社会科学战线,1995(6).[4]管志翔.与族群边界以保安族为例[J].西北民族研究,2004(2).
[5]赵志裕,等.社会认同的基本心理历程中国的研究范例[J].社会学研究,2005(5).
[6]厉声,主编.中国新疆历史与现状[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3.
[7]潘志平,主编.民族自决还是民族分裂[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9.
篇9
关键词:风格美;风格形成;风格创新
一、什么是维吾尔族舞蹈的风格美
舞蹈是一种美的艺术,而舞蹈中的风格美又是舞蹈美的精髓。一个好的舞蹈作品,不但要有好的内容和美的形式,而且要有自己的民族风格和特色,体现出民族的文化传统、风土人情、心理素质、审美情趣和思想感情等。维吾尔族是新疆的主体民族,它历史悠久、文化发达,歌舞艺术尤为精美,“维吾尔族舞蹈”几乎成了“新疆舞蹈”的代称。因此,探讨和把握维吾尔族舞蹈的风格美以及它独特的艺术个性,对于了解新疆其他各少数民族的舞蹈艺术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维吾尔族农民在喜庆节日时的舞蹈表演,体现出一种色彩、一种韵味。这种色彩和韵味是内在的、民族性的、绝非惟妙惟肖的模仿所能完全表现出的一种风格美。新疆各个少数民族歌舞有其独特的风格,它维系于这个民族的历史、社会制度、地理环境、文化程度以及长期形成的传统的风貌,更重要的是取决于这些民族的心理特点。因此,在新疆土生土长的舞蹈演员(包括和新疆各少数民族相处较久的汉族演员)精湛的表演中,就较能清晰地感觉到天山草原的粗犷和豪放、边疆生活情趣的热烈和率真,以及人们对生活理解的旷达和乐观。新疆维吾尔族舞蹈《赛乃姆》的飘逸婀娜,使人不由自主地进入悠然的梦幻世界,另外如庄重肃穆、深沉凝练的《萨玛》与豪放爽朗的《夏地亚纳》所传递出来的执着迷狂的祭祀宗教气氛和慷慨壮烈的征战气魄是现实生活远远不能比拟的。新疆维吾尔族舞蹈,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的生活观念的变化,从而在更为凝练的艺术形式中浓缩了更多的社会、历史、文化内容,因此才形成了具有独特审美价值的风格美。
二、风格美的形成
舞蹈风格的形成离不开一定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生活。新疆各民族的舞蹈源远流长,它凝聚着历代各族人民的聪明智慧,表达了劳动人民的理想和愿望。作为丝绸之路舞蹈文化中重要组成部分的新疆民族舞蹈艺术,同样以它深刻的精神内涵、绚丽的地域特色、丰富的民族情感、以及多姿多彩的艺术表现手法闻名于世。尤其在这块土地上产生的民族原始舞蹈,更充满勃勃生机。居于丝绸之路中段的维吾尔族人民早先生活在我国北方的大草原,后称古西域(今新疆),由草原牧骑生活发展到地区的农业生活,在不同历史时期信奉过萨满、摩尼、佛、伊斯兰等宗教。这种经济生活和宗教文化在维吾尔族舞蹈中留下了多重的文化印迹,使之既有历史中《胡腾》《胡旋》的风韵,又有萨满跳神的姿态;既有古波斯、阿拉伯舞蹈的神态,又有邻近民族舞风的余味。维吾尔族舞蹈在继承古代鄂尔浑河流域和天山回鹘乐舞的传统基础上,又吸收古西域乐舞的精华,有关西域民族舞蹈艺术,在我国许多历史书上和古代诗词中有不少记载和描绘。早在隋唐以前,别具一格的西域舞蹈就已经流传到内地。梁诗中就有:“胡舞开齐周,玲盘出步廊”①的描绘。隋唐时期,西域歌舞在中原风行一时,深入人心,如唐朝诗人李端的《胡腾儿》,刘言史的《王中丞宅夜观舞胡腾》等诗中,曾对风行当时的西域胡腾舞做过精彩的描述,胡腾舞在唐代以它独特的艺术风格在中原舞坛独领,以它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影响了中原舞蹈。②“扬眉动目踏花毡,双靴柔弱满灯前”,“蹲舞樽前急如鸟,弄脚缤纷锦靴软”……从这些绘声绘色的诗句中不难看出今天维吾尔族舞蹈的韵致。胡腾舞所追求的敏捷、急速、纷繁复杂的舞步,以及扬眉动目的动作,同我们现在的手鼓舞、夏地亚那、那孜空姆的风格有很相似的地方。由此可见,西域舞蹈,是我国古代人民在长期艺术实践中创作形成的具有浓郁民族风格的舞蹈,它以独有的民族心理和民族性格的特点而经久不衰。
维吾尔族舞蹈风格的形成是通过维吾尔族舞蹈中独有的风格特点来体现的:
1.造型
新疆素有“歌舞之乡”的美称,民间舞蹈也丰富多彩,它在各族人民的生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人们获得舞蹈美的艺术享受,是从舞蹈的外部形态动作开始的,舞蹈的绝妙动作、优美姿态、娴熟的舞蹈技巧和舞蹈过程中所表现出来得心往神驰的风韵,都通过舞蹈的外部形态给人以美的感受,首先维吾尔族舞蹈的造型就是舞蹈艺术动静结合的表现也是它风格美的一种体现。舞蹈《摘葡萄》在摘取过程中和摘到葡萄后以及尝葡萄时,出现了多次静态造型,把葡萄园中姑娘天真、执着、憨厚、灵巧的性格从各个侧面表现出来,达到了出神入化的效果。在观众心目中加深了舞蹈形象美的持久性。维吾尔族舞蹈的舞姿造型主要是昂首、挺胸、立腰拔背的体态特征,给人一种高傲挺拔、外向的感觉。加上头、肩、腰、肘、腕、膝部直至脚步动作的充分运用,使其动态多样,造型优美。
2.动态与动律
维吾尔族舞蹈不是只有造型独特,它依照表演者动作的衔接变化,作用于观众的心理,形成了优美的动态与动律!它的舞蹈感情热烈奔放、弦鼓声声、左旋右转、闪胸下腰、踢踏起舞、使人感受到欢快朴实的动态美。③“移颈、打指、翻腕”等装饰性动作点缀,形成“热情乐观但不轻浮,稳重细腻却不琐碎”的风格韵味。女子腰部柔软,舞姿轻盈等都是古西域乐舞的继承与发展,微颤是舞蹈中常见的动律,膝部连续性微颤和变换动作前瞬间的微颤使动作柔美、衔接自然,在今日的赛乃姆中依然可见,像扬眉动目、晃头移颈、拍掌以及快速的动态中戛然而止等。维吾尔族的柔软下腰有快慢之分,如著名的维吾尔族舞蹈家迪丽娜尔表演的舞蹈《摘葡萄》中的动脖子下腰,像雕塑似的,弯下去很软,起来时却韧性十足,柔肩、手腕、腿等的巧妙配合与变化。旋转是最常用的技巧,要求快速、多姿、戛然而止,连续旋转中不断变换舞姿是高难度技艺,舞蹈中多以竞技性的旋转作为表演的,从而突出维吾尔族舞蹈动态动律的风格特点!
3.节奏
舞蹈从来是与音乐分不开的,舞与歌相应:“歌主声,舞主形”。新疆民族舞蹈极为重视节奏对舞蹈的主宰作用,如维吾尔族的《手鼓舞》《萨巴依舞》等只凭借简单的道具和拍点就能表演出极富艺术魅力的舞蹈。然而我们舞台上的有些舞蹈却以华丽的服装与布景、繁杂喧嚣的音乐与歌声来烘托艺术气氛,一旦把这些附加成分取消,舞蹈作品则沦落为没有灵魂的躯壳。而维吾尔族舞蹈的过程中,不论是跳、转、翻、腾,还是扭、摆、进、退,甚至舞蹈中手的一指,眼神的一动,以及每一个呼吸都和着舞曲节奏,紧扣着音乐曲度,表现出舞蹈过程中微妙的节奏美感。近几年来,维吾尔族舞蹈中的优秀作品,就是在舞蹈节奏中恰当地结合了现代文化意识和节奏特点,从而给舞蹈带来强烈的时代感。这种结合不是在形式上、动作上的表面变化,而是从节奏上改变固有的节奏规律,注入时代精神,从而产生具有时代节奏特征的节奏美。舞蹈中手鼓与舞蹈紧密配合的一个范例,在舞蹈中鼓点节奏与舞蹈动作和谐统一,高度吻合,手鼓音乐快,舞蹈也快,手鼓音乐慢,舞蹈也慢,有时与之相反。它以抑扬顿挫的手鼓音乐和富有感彩的舞蹈动作,展现了姑娘一边劳动一边吃甜酸葡萄时的情景和喜悦的心情。因其手鼓的伴奏,烘托了气氛,增加了艺术感染力,可以说没有手鼓的伴奏,这一舞蹈大为逊色,并且它的音乐多附点节奏特点鲜明,音乐轻快奔放、利落,但又不失其古朴的风格特点,因此说,手鼓的节奏特点已成为维吾尔族舞蹈中表现音乐节奏的重要环节了,从而也说明了维吾尔族舞蹈节奏不是简单地服从于音乐节拍,是通过动作、队形、技巧、风格等将音乐节奏用可视性的舞蹈形象表现出来,从而得到舞蹈艺术特有的节奏美的享受。
4.神韵
最后就是高级的美感形态――维吾尔族舞蹈中的神韵。维吾尔族舞蹈中的神韵是一种感性的、鲜活的、漂移的、无明显骨架的风采气质。它虽没有具体的表象,但审美者可以感受、体验得到。神韵是通过不同的韵律和风格感染观众的,这种由舞蹈家个性所构成的审美心理定势,能影响观众按照既定的审美情趣去稳定的进行欣赏。如维吾尔族舞蹈《摘葡萄》更是充满舞蹈特殊的神韵,舞蹈者在假定性的情境中透过热情多变、灵巧轻盈的舞姿引发人们的联想。舞者手中虽然没有拿着葡萄,然而观者却宁信其真不以为假,仿佛置身于葡萄园中,深深地被这种特有的神韵所感染。
三、维吾尔族舞蹈风格美的创新
新疆各族人民为了表述丰富的思想感情,创造出形式众多、如梦如幻的舞蹈艺术作品,他们以无限的激情、心境和热情注于人体有节奏、有规律的动作,外化为气息宏伟、情愫细腻的艺术世界。饮誉国内外的新疆维吾尔族舞“木卡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风格独特,流传广泛,木卡姆中包容着许多荡人心魄的民族舞蹈,它们是维吾尔族人民追求真、善、美审美理想的文化结晶体。新疆维吾尔族舞蹈有着令人骄傲的极其灿烂的历史,也应该有着适应时代要求的更加辉煌的锦绣前程,任何一个民族的舞蹈艺术,无论在任何时代,都有其不可替代的舞蹈观念、舞蹈形象和舞蹈精神,它体现了这个民族的民族精神、气质和审美理想,这种累积和沉淀在人们内心深处的审美理想,不是轻易能超脱和改变的,它具有稳固性、内聚性和持久性,从那规范化、经典式的一招一式中,唤起人们对民族生活、历史生活的追忆,激起热爱本民族和热爱生活的崇高情愫.我们坚持向传统、向民间学习,是因为我们的民族舞蹈有独特的个性和诱人的魅力,它是历代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财富。创新发展必须立足于自己民族特色的基础上,只有认真研究学习民间舞蹈,不断开拓视野,借鉴运用新的艺术手法,才能创新作品,从而建立自己的舞蹈艺术风格。④已故的新疆著名维吾尔族舞蹈编导阿吉・热合曼同志,在他的舞蹈实践中就曾大胆吸收借鉴外来的艺术形式。如他在《蚕丝姑娘》中吸取了印度和巴基斯坦的舞蹈语汇,溶化在维吾尔族舞蹈的韵律之中;在《我的热瓦甫》中,他不仅大胆吸取了芭蕾舞,还融合了现代舞的造型和艺术手法。我们只有感悟到艺术符号转化之道理,才会主动地去舍弃新疆民族舞蹈中不厌其烦的生产劳动过程、原始动作的照搬,以及社会政治运动机械的拼凑。取而代之的是以虚幻的舞蹈艺术动作来展示美好心灵,表达丰富情感,在人们面前创造出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新的艺术境界”。
从这些舞蹈创作中,我们可以看出它们既从传统民间舞蹈中吸取精华,又赋予这些作品鲜明的时代精神和审美意蕴。各民族舞蹈在发展中相互借鉴、相互吸收、使其出新,从而更加突出了新疆维吾尔族舞蹈独特的民族风格。这些舞蹈在风格上既有豪放、洒脱、粗犷、热烈、雄浑之美,又有典雅、柔美、温馨、缠绵之美,抒发了对新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近年来,维吾尔族的舞蹈创作在追求民族风格的同时,还特别重视对现实生活的思考和对民族文化心理的剖析,从而使舞蹈作品的风格从浅层次达到一个新的高度。编导们不是简单地、程序化地来表现舞蹈主题,而是让舞蹈的寓意向高层次拓展,在表现手法上借鉴了现代舞的技巧韵律,并对国内外舞蹈的新成果广采博收、兼容并蓄、追求韵律美、色调美与风格美的有机结合,实现美的形式和美的思想情操的和谐统一,从而使新疆维吾尔族舞蹈的风格更具光彩,达到更高的审美境界。
注释:
①出自于“梁诗锦集网”,描绘西域歌舞精彩诗句的其
中之一。
②前半句出自于李端《胡腾儿》的第五分句和第六分句,
后半句出自于刘言史《王中丞宅夜观舞胡腾》的第一分
句和第四分句,这些都是对当时胡腾舞的精彩描绘。
③出自于教育网《维吾尔族舞蹈概括》
④孙玲 《浅谈新疆民族舞蹈的艺术形式美》 37页摘自于
《新疆艺术》1987年合订本
参考文献:
[1]胡小杰.《从赛乃姆看维吾尔族民间舞的艺术特征》
《新疆艺术》1993年01期
[2]罗雄岩.《绿洲文化与新疆歌舞的艺术升华》 《新疆艺
术》1990年05期
[3]王振远.《激动人心的维吾尔族鼓舞》 《新疆艺术》
1993年06期
[4]阿不都秀库尔•依明.《民族舞蹈的奥秘和魔
篇10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新疆民族民间美术;高校;传承
民族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承载我国各民族历史记忆和文化内涵的活化石,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资产。当前,在城市化、现代化进程中,非物质文化的传承面临诸多问题:大批有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大量珍贵实物与数据遭到毁弃,一些民族古老传统节日、民间手工艺、原汁原味的民间舞蹈和民歌离我们远去,一些依靠口传身授方式加以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许多珍贵的传统技艺正在迅速消逝,甚至由于传承人的逝去而濒于消亡。我国民族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引起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2005年3月26日国务院办公厅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意见对于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高校是传承人类文化的重要阵地,也是人类文化的传习地,必须要在保护和传承民族民间文化遗产发挥重要作用。本文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中的新疆民族民间美术教学视角,阐述高校美术课程的开发与建设,对传承和保护新疆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作用。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中的新疆民间美术现状
民间美术特指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由身处社会下层的普通劳动群众根据自身生活需要而创造、应用、欣赏,并和生活完全融合的美术形式。民间美术不是由功能划分或艺术形式划分的美术品类的集合,而是指包括了民间雕塑、民间建筑、民间工艺美术在内的,一个相当宽泛的艺术范畴。新疆民间美术涵盖范围广泛,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的时间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间美术。维吾尔族有独具特色享有盛名的土陶制作、雕刻、木器加工、服饰、绸布织染、地毯、首饰打造、乐器制造、金属工艺等;哈萨克族民间美术有毡房及装饰、鞍具辔具、民族建筑及装饰、工艺器皿等等,塔吉克族长期以来也形成了别具特色的民间美术如妇女的刺绣等,还有新疆蒙古族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刺绣技艺、服饰制作等,柯尔克孜族丰富多彩的民间图案,还有锡伯族刺绣等等,新疆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作的各种民间美术形式,体现了他们的审美情趣和价值取向,这些都是我们进行研究的重要资源。各民族文化的交融、混合和个性跳动,使新疆成为民族文化的博物馆。各民族的手工艺品既能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的部分需求,又为各个社区增添了靓丽的风景。
到目前为止,国务院共颁布了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每批名录中都有新疆民族民间美术包括民间工艺入选。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批准文化部确定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新疆维吾尔族的模制法土陶烧制,花毡、印花布织染,桑皮纸制作等3项民间工艺入选。2008年,新疆又有41个项目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传统美术4项:维吾尔族的枝条编织和刺绣、蒙古族刺绣、柯尔克孜族刺绣。传统技艺8项:维吾尔族的棉纺织技艺、艾德莱斯绸织染技艺、地毯织造技艺、卡拉库尔胎羔皮帽制作技艺、民族乐器制作技艺、传统小刀制作技艺,哈萨克族毡房营造技艺,俄罗斯族民居营造技艺。民俗5项,其中涉及民族服饰的有3项,分别是蒙古族服饰、维吾尔族服饰、哈萨克族服饰。2010年,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中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有11项入选该名录。新疆锡伯族刺绣入选传统美术项目。和田地区维吾尔族民居建筑技艺(阿依旺赛来民居)入选传统技艺项目。
在国务院颁布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之后,新疆也颁布了第一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民间手工艺和民间美术共计有32项入选。其中,维吾尔族民间工艺美术就有模制法土陶烧制技艺、模戳印花布技艺、花毡制作工艺、玉雕技艺、帕拉孜纺织技艺、传统小刀制作技艺、卡拉库勒羊胎羔皮帽、于田服饰、民间刺绣工艺、艾德莱斯绸织染技艺等20项。2006年,第一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扩展项目,传统美术2项,分别是哈萨克族花毡制作技艺和维吾尔族花毡制作技艺;传统手工技艺3项,与民间美术有关的有乐器制作技艺。哈萨克族民间图案文化、毡房制作技艺、花毡制作工艺、哈萨克族服饰制作技艺等。新疆蒙古族服饰制作技艺、刺绣技艺。柯尔克孜族绣花布单制作技艺、马鞍制作技艺、约尔麦克(毛线编)编织技艺。新疆俄罗斯民居与建筑艺术等。
2008年第二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共78项,传统美术(11项),维吾尔族阿依旺赛来民居建筑艺术、建筑装饰图案,哈萨克族皮革编织技艺、芨芨草编织技艺、骨雕技艺、毛线编织技艺、毡绣和布绣,蒙古族唐卡,锡伯族刺绣,回族刺绣,新疆满文、锡伯文书法。传统手工技艺19项,分别是,维吾尔族花帽制作技艺、胡尔捃制作技艺、木制器具制作技艺、苇编技艺、和田果西格尔地制作技艺,哈萨克族马鞍制作技艺、木制器具制作技艺等。“大学教育应该成为非物质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它既可调和非物质文化国际保护、国家保护和民间保护之间的矛盾,又可回避基础教育高考指挥棒带来的种种尴尬。”[1]新疆地区蕴藏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疆高校美术专业知识体系中,以新疆本土文化为背景开设新疆民族民间美术的理论与实践教学,对地域民间美术进行全面挖掘与研究,并纳入高等美术教育中来,将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美术纳入高校进行文化传承,以体现丰富的地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
- 上一篇:财务风险预警体系的构建
- 下一篇:清明节的传统风俗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