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健康心理教育范文
时间:2023-11-14 17:54: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青少年健康心理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青少年;心理健康;心理素质;培养
今天的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然而近些年出现在青少年身上的一些问题却让人感到不安,据近些年对几所城市在校学生的调查,有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小学生约为10%,初中生为15%,高中生为20%,随年级的升高呈递增趋势,最新统计资料表明,我国中小学生心理疾患已超过30%。最近新闻媒体报道,北京市十七岁少年小新为了偷钱上网,竟然将奶奶砍死,将爷爷砍成重伤。陕西省户县十五岁少年王某为图好玩,竟制造火灾。这些问题的出现,无一不与青少年心理方面的原因有关。
上述枯燥的数字和惨重的事例并非危言耸听,它们确实反映出我国教育工作中一个长期被忽视的问题:学生心理健康欠佳。事实证明,青少年能否健康成长,一个重要因素是心理是否健康。但令人遗憾的是,一段时间以来,学校只重视智能教育,甚至以学生成绩的好坏来评价其优劣,而忽视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因此,在推行素质教育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
导致青少年心理不健康的因素很多:独生子女的剧增,破碎家庭的出现,父母的望子成龙,金钱的刺激和网络的诱惑,频繁的考试和升学压力,生理的剧变以及现代社会的攀比竞争等,给未成熟的青少年心理发展带来过度扭曲、积压和困扰。使之表现出过度的害羞和依赖,或严重的狭隘和抑郁,或病态的却懦与自卑,或出现逆向心理、打斗伤人,甚至轻生自杀等心理问题。
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健康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等方面,说明一个健康的人,既要有健康的身体,又要有健康的心理。我们一般知道保持身体健康的途径是讲究生理卫生,却常忽视保持心理健康的途径是讲究心理卫生。心理健康,是一个系统完整的概念,不能等同与智力发育正常,其核心是情绪稳定、人际关系和社会适应良好。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保持心理健康的重要基础,而健康的心理状态又是培养心理素质的基本条件。
作为体现基础教育本质要求的素质教育,是一种按着人和社会发展的要求,遵循一定的教育规律,面向全体学生发展和个性特长,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教育,它所提供给学生的不仅是书本知识,而且还包括各种生存本能、生活能力和创新精神等。尤其要在更为广泛的活动中,全面发展全体学生的品德、智力、性格和社会适应性等多方面的心理素质。
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未来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做好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与素质教育工作,不仅可以使我们及早识别和预防其心理障碍,而且可以发展和完善其良好个性,促进和保证其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更重要的是这项工作不仅只是提高青少年心理素质的重要手段,而且也是保证人才和谐成长的先决条件,进行素质教育的前提基础,还是顺应社会发展的时代要求。
针对青少年心理障碍的特点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加强理论研究。对心理素质,尤其是心理健康教育进行科研,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指导教育实践,反之又可以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重视课堂教学。由于青少年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因此抓住各门学科的课堂教学这个关键,渗透心理保健知识。中小学的许多课程都包含着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特别是思品课,语文课,历史课等科目,教师应深入的加以挖掘,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三、可在中小学专门开设“心理卫生”、“心理教育”等协同课程,促使其心理素质提高,中小学还应设心理咨询室,心理咨询信箱、心理咨询热线电话,有经过培训的心理咨询老师,不断提高青少年的心理素质。
四、注重课外活动。恰当的利用课外活动形式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找到友谊和自信心,减轻心理压力,培养健康心理。实验表明,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中小学生在人际关系,抑郁、焦虑等方面的健康水平显著高于常人。体育锻炼能改善心理环境,增进心理健康,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学校应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促进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
总之,青少年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有很多,要减少青少年心理问题的产生,让他们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快乐阳光的度过青春期,将来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各方面的积极努力。
【参考文献】
[1]李晓文.学生自我发展心理学探究[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刘益民等.心理学[M].科学出版社,2000.
[3]张大均.当代中国青少年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M].四川教育出版社,2009.
篇2
【关键词】青少年心理 特殊家庭 心理问题 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20-0093-01
随着社会整体环境的变革,来自方方面面的各种竞争与压力越来越多,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地产生了越来越多的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当代青少年心理普遍存在以下特点:缺乏理想和信念,学习目的不明确;有上进心,却不能专心学习;独立意识强,不愿受约束,对家庭和学校的教育有对抗心理;心理早熟,有一定的是非观念,但自控能力差;逆反心理重,不接受压制和说教,渴望向他人倾诉,但很难得到心理上的帮助等。此外,来自离异、单亲、特困家庭的孩子以及长期与父母分离的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更加令人担忧,更需要社会、家庭、学校的共同关注与帮助。
一 特殊家庭成长起来的青少年存在的心理问题
1.离异家庭
据调查,73.5%的离异家庭的孩子心理不够健康,具体表现为:自卑、敏感、抑郁、憎恨。
2.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比较突出的心理问题主要有:敌对情绪明显,存在一定程度的孤僻、偏激、易产生敌对等不良心理问题;人际关系敏感,往往不愿跟其他同学一起参加活动,喜欢独来独往;厌学情绪普遍,由于生活在特殊的家庭环境中,很多学生在学习方面存在厌学心理。
3.特困家庭
由于现代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受行为方式、价值观念等因素变化的影响,人们的心理问题普遍增多。特困生的心理问题更加突出:自卑和无望感加剧,自卑与自尊的双重性格,身心疾病突出。对自身状况的客观认识,使他们懂得只有发奋才能改变自身的处境,但难以解决的现实问题又时刻在困扰着他们,使他们长时期处于紧张和焦虑状态。
二 校园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1.“墙上的”心理健康教育课
很多学校只是在上级要求必须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前提下将心理健康教育课列于课表之中,但仅是刚开始上一段时间,不久就将心理课的时间让给了数理化等科目。
2.“讲座式”的心理健康教育课
有部分学校意识到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的重要性,但他们更看重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如在考试前开设心理讲座。谈应试心理,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成绩。也有的学校给学生讲一些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然后搞个竞赛就结束了。
3.“班会式”的心理健康教育课
很多学生不清楚班会课的思想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之间的关系,认为教师在班会上讲的有关心理方面的知识或进行一些谈话活动就是心理健康教育,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做心理教育工作的大多是学校的德育工作者或者班主任。
4.“医务室”的心理咨询
部分学校设立了心理咨询室,但心理咨询室和医务室是在一个房间,并让校医做心理咨询工作。一方面,校医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是否专业是个问题;另一方面,将心理咨询室和医务室设在一个房间,会让学生认为进行心理咨询就是“有病”,使得学生在心理状况出现问题时采取何种应对策略产生困扰。
心理健康教育出现偏差的原因有:缺乏专业性,缺乏长期性,缺乏针对性,缺乏全面性。
三 有效开展校园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
1.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学校领导和老师特别是相关教育部门都应该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独立实体地位,必须聘用心理学专业的人才担任心理课教师并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要使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落到实处,相关教育部门还必须立足现实制定政策,同时成立相应的督察小组随时检查,让学校在执行政策的过程中无空隙可钻。只有在政策上得到保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才能顺利有效地长期进行下去。
2.采用多种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首先,学生应该学习心理知识。从长远来看,它有利于学生知识结构的完善,也有利于学生自身心理素质的发展。其次,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力求依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及其关注的心理问题,提供相应的心理帮扶。最后,采用不同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如设立专栏、心理咨询专线等,让学生在遇到心理困惑时,能够采取个人隐私得到保密的形式进行倾诉、得到帮助。
3.针对特殊家庭背景予以特别关注
首先,完善家庭教育。建立良好的家校联系,帮助他们搭建能够畅通交流的桥梁,加强父母与子女的沟通。培养良好的亲情关系是家庭教育的重中之重。其次,加强学校教育,提高教师素质。作为学校应该加强对教师的素质培训,使教师成为孩子心目中心理健康的表率,引导孩子身心健康发展。再次,加强和完善社会制度,充分发挥社会教育职能。拥有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是个体心理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因此,社会有必要给予特殊家庭的学生更多的关爱,有效地弥补家庭教育对其关怀的不足。最后,提高自我调控能力。自我调控能力的大小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为了使特殊家庭学生健康发展,必须培养他们的自我调控能力。
让学校、家庭、社会联手,共同关注校园心理健康教育,守护青少年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篇3
一、青少年心理健康现状分析
有专家预测:21世纪心理疾病将严重危及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现达30%的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由于病态心理而导致心理与行为上的偏差,甚至违法犯罪的现象时有发生。
如果我们用心观察学生就会发现:有的性格懦弱、孤僻,缺乏进取心;有的凡事都以“自我”为中心,从不考虑他人,颇具攻击性,会做出正常人认为不可理喻的事;有的则生性激动,对所见所闻极易做出过激行为;有的对学习失去兴趣,自暴自弃;以上类似的还有许多。这一切不能不令我们为之担忧。因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
二、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形成的因素
1.家庭教育因素。“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我们每个人的心理品质都或多或少的烙着家庭的印记。一个和睦积极向上的家庭,可能铸就孩子健康的心理。反之则极有可能给孩子幼小的心灵留下不可弥补的创伤。
2.学校教育因素。学校注重学生智能的发展,如果忽视了心理卫生,学生的身心健康也会受到损害。仅就负担过重而言,引起的学生生理疲劳和心理疲劳是不可忽视的,尤其是后者。长期疲劳会造成学生心情忧郁、情绪不安、注意力不集中等。严重的还会引起学生精神失常,甚至轻生。
三、如何解决青少年心理问题的方法
1.家庭教育对孩子的父母提出了严格的要求。首先,要求父母应具有健康的心理,只有这样才能去感染孩子;其次,要求父母对自己的一言一行必须严格要求,决不能失信于孩子;此外还要求父母要有正确的教育方法,不能过于顺从溺爱,也不能过于严厉甚至专制,要有民主的作风。
2.学校教育中,首先教师自己要能够面对现实、积极乐观;教师具有能够胜任教学工作的认知能力,能运用有效合理的方式解决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教师要有较强的心理适应能力和活动能力,有健全的人格,在与他人交往中能和谐相处,积极态度多于消极态度,不论何时都不忘记为人师表,严以律己;所以要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我们教师应首先拥有同样健康的心理。
其次,对低年级的教育方法主要是各种游戏。有入学时的“自我介绍”游戏开始,有利于语言交际能力的提高;还有“镜中的我”游戏,通过学生自己照镜子,学会自我观察、自我描绘,进行自我评价;“文明用语”游戏,通过学生的表演学会日常文明用语,无形中规范了孩子的日常行为;“称赞”游戏,通过学生之间的互相称赞,使学生明白,应当看到别人的优点,知道称赞和尊重别人,从而使他们的情感交流得到锻炼。另外还有互助游戏、日常行为习惯游戏等等。
再次,对中高年级的心理健康教育则体现出方法的多样性,除了上述一些游戏、活动外,增加阅读材料、心理问答、谈心、交流等内容。通过对阅读材料的分析,学习良好的心理品质;通过心理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时组织谈心、交流。无论是问卷调查,还是材料分析、谈心等,都是建立在中高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理解能力的基础上,也恰好弥补了低年级游戏活动的缺点。
总之,青少年时期是人生长发育初期,这一时期心理则几乎从零开始,尽管孩子入学前受到家庭的一些影响,但是这与学校教育阶段相比,则显得微乎其微,这一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必将奠定孩子的心理健康基础。我们只有从小抓起,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使他们初步形成健康的心理,才能为孩子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篇4
关键词:家庭教育;青少年;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640
近年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有关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的因素也越来越多的被剖析。家庭是社会组织的基本单位,是青少年生活和成长的重要环境,也是青少年思想、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形成的主要基地。探究家庭教育和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并提出优化家庭教育的对策同时关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具有十分主要的现实意义。
中国的家庭教育失败的案例不胜枚举,尽管很多家长已经从许多教训中开始了理智上的清醒,但是大部分家长还没有在感情上完全接受科学的家庭教育方式,离转化为具体的教育行为还有一段距离。导致这种局面,有许多客观因素在起作用,但是家庭教育实践中逐步形成并且隐蔽存在的心理误区却是关键的因素之一。以下着重分析家庭教育的三个心理误区。
误区一:家庭教育目的功利性较强
家庭教育目的是家庭活动的出发点和行为指导,引导着整个家庭教育活动的方向。家长对孩子成长的期待心理一旦极端功利化,必然在认识上诱发非理性思维,忽视孩子的实际发展,产生急功近利的教育行为。以孩子为出发点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和功利心,这个和孩子本身的发展之间存在本质差异但是目前家庭教育的重点只集中于青少年的智力发展,考上大学成为了培养孩子的主要目标,一切家庭教育活动也都是围绕这个目标展开的。资料显示:对于“孩子考不上大学就不算成功”这一看法,有12.5%的家长“非常同意”,有28.4%家长“比较同意”;对于“培养孩子的关键是设法提高他们的分数”,有11.7%的家长“非常同意”,由35.9%的家长“比较同意。”
误区二:家庭教育的盲目攀比心理
很多家长较为喜欢的教育方式之一就是用熟悉的同学或同龄儿童的优良表现来激发孩子的上进心。作为一种教育策略,如果使用得当,会取得一个较好的教育效果。但是相当多的家长攀比心理定位不当,忽视孩子的内在个性差异,随意选择评价标准,进行错位比较。其结果是使孩子的独特的个性消失殆尽,盲目跟风学习,强制孩子学习各种课程。造成孩子的个性扭曲和进一步加深了孩子和父母之间的隔阂。
误区三:家庭教育方式中“爱”的度没把握好
家庭教育的“爱”没有把握好一定的原则,家庭教育的“爱”过度则容易转变为溺爱,主要表现为以下类型:特殊待遇: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高高在上,处处特殊照顾,如吃“独食”,好的食品放在他面前供他一人享用遇;轻易满足: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家庭教育的“爱”过少则容易造成对孩子不闻不问的现象。具体的表现:漠不关心:对孩子的成长方面的学习方面的问题和困难不管不顾,任其发展;轻易动怒:对孩子的关心缺乏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孩子一旦做出错误的行为便容易得到父母的打骂。
经过仔细的分析和调查,以上述三个误区为出发点为进行的研究,本文提出了如何使家长和青少年更好地和睦相处并且优化家庭教育的对策。
(一) 提高自身受教育水平
家长作为一个面向孩子的最重要的主体之一,家长的受教育水平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孩子的心理活动和具体行为。父母的受教育水平高就意味着家庭教育的权威性较高,父母长辈在孩子身上所体现出的权力和威力也会积极正面。
李彦章的研究发现,父母教育水平对教养方式的影响趋势是父母受教育水平越高,对孩子采用负面教养行为越少,教育困惑也越少。受教育程度高的父母,倾向于给予子女更多的尊重、理性而善意的理解,与子女更容易进行双向沟通。
(二)社会各方面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
自主教育是培养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和学习能力,促进其主动发展的终生教育。有关研究表明,社会支持与早期的亲子交往有关,如Moreira等发现感受到的社会支持、特别是亲密关系的支持在很大程度上是依恋模式的副产品,安全型依恋的个体比非安全型依恋的个体感受到更多的社会,支持并且对自己的社会支持状况更为满意。由此可见社会环境和社会支持与青少年的成长之间有很密切的关系。
(三)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辅相成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辅相成的合作教育是青少年快乐成长的过程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家庭教育应和学校教育密切结合,家长不应认为把孩子交给学校,教育孩子就是学校的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学校和家庭的互动:1。发挥学校的宣传教育功能,面向家长和孩子同时进行家庭和睦方面知识的宣传和教育2。发挥学校的调节功能,当家长和孩子之间发生矛盾时,学校可以积极充当和平调节矛盾的第三人。3.联合构建家庭和学校的互动,减少因信息不对称而造成的家长和孩子之间的矛盾。钱铭怡、肖广兰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父母不良教养方式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有显著的消极影响,认为父母教养方式可能是影响子女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四)在青少年家庭教育中构建良好的亲子关系
良好的亲子关系能营造和睦融洽的家庭氛围,使父母与子女之间建立起一种相互尊敬和坦诚沟通的关系,有利于家庭教育的顺利开展。构建亲子关系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出发:1.转变观念,平等对待,平等相处。亲子关系是一种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双向互动关系,需要父母和孩子双方进行共同的努力。2.加强亲子沟通,增进家庭理解。亲子之间的理解和信任是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加强亲子沟通与交流的前提条件。首先需要树立正确的亲子交往观念,然后家长和子女之间还必须定期进行一定的沟通来保障亲子关系的良性发展。
综上所述,家庭教育与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是辨证统一的。家庭教育的不当是造成青少年心理障碍甚至产生心理疾病的重要原因,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促进青少年健康心理的发展,而青少年心理的健康发展又有利于家庭和睦。因此,必须把家庭教育与青少年心理健康培育有机的结合起来,促进我国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王海莲.走出青少年家庭教育的误区[J].新学术.2008(06)
[2]孟育群.亲子关系与家庭德育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3]李彦章.父母教养方式影响因素的研究[J]1健康心理学杂志,2001,(2)
篇5
关键词:青少年;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是随着互联网的普及逐渐兴起和发展,这种教育模式与传统的教育模式相比,能够丰富心理教育的内容,创新心理教育的方法,符合现代人的精神追求,也将成为未来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方向。随着互联网在教育领域的不断普及,各种青少年网络心理健康网站也不断出现,这些网站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提供了很多专业性的帮助,对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当前我国青少年网络心理健康中仍然存在着很多的问题,过度的依赖和沉迷网络,网络安全问题等都对青少年的心理发展造成了不利的影响。因此,想要构建完善的青少年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学校就要科学的利用网络这个平台,为青少年营造一个良性的网络环境。
1转变观念,为青少年提供健康的成长环境
心理教育是教育教学的重点内容,其主要是帮助青少年摆脱心理障碍,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当前我国很多的学校设立了心理健康咨询室,为青少年提供心理服务,但是在实际的工作中青少年自身和工作人员对心理咨询的认知不准确,将心理健康认为是一种疾病,这就导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受到了很大的阻碍,这也使得青少年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受到了很大的制约。另外,学校在教育教学中,虽然为青少年提供了心理健康教育,但是过于形式化,没有意识到学校环境对青少年的影响,因此学校要为青少年提供一个健康的学习和成长环境,积极开展各项校园活动,丰富青少年的校园生活,尽量降低网络不良因素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学校还要加强与家长的配合,和家长一起开展对青少年网络心理健康的教育,让青少年能够在健康的环境下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念,降低网络心理问题形成的概率,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2提高素质,帮助青少年树立健康的网络心理
青少年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需要青少年和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只有工作者做好了科学的指导,青少年树立了健康的网络心理,那么,网络心理健康模式的构建才是成功的。主要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第一,教育工作者首先要做好角色扮演,以朋友的身份与存在网络心理问题的青少年进行交流,不能给这类青少年过多的压力,还要不断的完善自身的网络知识和心理辅导的知识,引导青少年对自己产生信任,然后在为青少年提供网络心理健康服务;第二,对存在网络心理问题的青少年进行充分的了解,根据这类青少年存在的普遍问题,采取有效的解决办法。比如:这类青少年普遍自闭,不愿意与其他人接触,工作者就可以建议青少年通过匿名咨询、网络平台咨询等,为青少年提供最贴心的网络心理健康咨询服务。
3利用健康的网络资源,完善心理健康服务机构
随着青少年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网络心理健康网站层出不穷,这些网站都是具有一定网络心理健康研究经验的,对青少年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很重要的借鉴作用。因此,学校可以利用这些健康的网络资源,为青少年普及网络心理健康知识,通过实际的案例引导青少年认识网络心理问题的弊端,树立青少年对网络的正确认识。学校同时还可以通过丰富网络信息来分散青少年的注意力,通过健康的网络资源降低网络心理问题出现的几率。另外,学校要充分利用并完善心理健康服务机构,不能只是形式化的提供服务,严格规范服务机构的人员水平,提高服务机构人员的素质,服务机构的人员要对青少年进行全面的了解和分析,结合相关的成功案例开展研究,并根据本学校青少年的网络心理健康普查,研究出最适合青少年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提供服务。
4做好校园网络的规范,为青少年营造健康的网络环境
篇6
通过学习,我认识到:人的心理有两大基础,即生物遗传基础和社会生活基础。正是这两方面的因素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学生在不利环境中所引发的心理上的适应困难,应该可以从学校中获得再教育的机会。但是,目前学校教育中的许多做法和现象,不但不能矫正学生的不利心理和行为,反而可能诱导本来正常的学生发生不正常的行为,造成适应困难。
学校在培养目标上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智育,轻德育,重分数,轻能力,而且教育工作者中的多数人缺乏维护和增进学生心理健康的知识和技能。他们普遍认为,学习认真,老老实实,规规矩矩的就是好学生。对于学生装的问题行为,有的不认为是问题,有的则简单地归结为思想问题或生理疾病问题。在管理方法是迷信强制,惩罚,将学生分成三六九等,不一视同仁,这些都给学生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为学生装提供健康状况的心理社会环境是学校心理保健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健康的学校心理环境充满温暖,对学生装始终寄于期待,能尊重学生的意见,谅解和帮助学生克服缺点和错误。有两方面体会:
(一)、要改善教师个性品质。师生关系是引起学生心理失调的重要原因,如果教师自身心理失调,他们是不会理解学生行为的,他们不但在学习上不能建设性地帮助学生,并且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会起相反的刺激作用,为了对学生装的心理健康施加有益的影响,教师必须具备健康的人格。
教师整天都要接触带有情绪色彩的活动,如学生的挑衅或敌视,依赖或要求,破坏或欺骗,吵闹或捣乱,这一切不可避免地会引起教师情绪的紧张和痛苦。教师的职业要求教师具有高度健康和稳定的情绪,结学生抱有期望,富有热忱和同情心,有能力在任何情况下自觉地将个人不健康情绪消除在课堂之外,教师个性品质的不断改善,会对不起学生装心理的健康发展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二)、健康的课堂气氛指教师与学生之间以用学生相互之间的交流和态度感应,它主要取取决于教师结课堂活动的领导方式和课堂中学生相互之间的关系,课堂中民方的、宽容的、公正的和热烈的气氛,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起促进作用,相反,****的、过分严格的、不平等的和冷淡的气氛,则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起消极作用。
篇7
1.美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社会支持的特点
(1)政府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社会支持,并且起步早。
美国政府部门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社会支持非常关注。在国家和政府的努力下,美国就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进行了全国性的探讨,2001年美国卫生部提出了青少年信息健康教育的办法。针对当时美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从而可以改善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并且能够对已经产生心理问题的青少年进行及时地治疗。
(2)美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社会支持的范围广、规模大
经过数十年的反战,美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社会支持的规模已经非常大了。美国心理学会临床心理学分会是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社会支持的最大分支。该分会在学校、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社会支持机构中都有他们的工作岗位,很多学校都安排了专门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社会支持的心理学专家。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社会支持机构从学校发展到了社区和家庭。
(3)美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社会支持的手段先进,形式多样
美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社会支持非常关注手段的现代化,在为青少年心理健康提供服务时,通常采用具有较高精度的神经科学研究仪器,比如,脑电记录仪等。美国为青少年设计了许多心理健康教育系列活动,比如,学校生活适应、情绪波动不定、人际关系紧张等,利用以上活动能够有效地治疗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并且能够将学校、家庭、社区紧密地结合起来。
2.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社会支持的特点
(1)对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社会支持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
目前,中国的经济不断发展,经济体制改革也不断深入,社会竞争越发激烈。一方面,劳动力的重新组合、过去的社会支持网络的下降,引起了青少年不同心理应激因素的迅速提高;另一方面,生活环境的变化和经济条件的改变导致了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不佳、青少年自杀现象明显增加等问题。中国产生心理问题的青少年不断增多,而中国心理健康研究相对美国比较晚,目前,我国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社会支持给予了非常高的关注,并且将其作为了中国急需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
近年来,有关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社会支持的学术论文和专业书籍不断增加,一些教育类期刊或医学类期刊纷纷开办了心理教育版。另外,中国各级政府都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社会支持给予了足够的重视,中国政府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社会支持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三级甲等医院设立心理科,大、中、小学设置心理咨询中心,并且聘任具有专业资质的心理咨询师。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社会支持工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青少年心理素质具有较大的提升。
(2)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社会支持的内容不断丰富
目前,中国并没有像美国国家心理健康研究所一样的心理健康研究机构,但是我国中科院心理健康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心理健康研究方面也取得了非常卓越的贡献。他们的主要研究成果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情绪抑制对青少年的环境适应影响、诊断和干预等等,除了这个机构,中国还有许多其他有关心理健康研究的机构。
针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主要研究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①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研究;
②青少年心理健康测量表的编制和借鉴,比如,心理健康测查表、心理健康量表等等。
③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社会支持模式的相关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
④青少年脑-认知-心理健康的相关探究。青少年心理健康研究学者希望能够利用核磁共振等先进的技术分析脑的机制,从微观的角度来进行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社会支持。
⑤青少年心理健康和疾病的预防。重要通过转变青少年的生活方式来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从而能够有效地防止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发生,并且对一些有心理问题的青少年进行及时的治疗。
二、美国和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及社会支持比较研究
为了更好地了解中美两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以及社会支持状况,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对策,从而提高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我们采用心理健康状况自评量表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对中美两国青少年进行调查,并采取随机选取、网络发放的方式进行,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738份,回收698份,其中有效问卷为690份。有350位美国青少年参加了问卷调查,占50.7%的比例;有340位中国青少年参加了问卷,占49.7%的比例。问卷结果利用SPSS11.5软件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如下:
1.美国和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各因子得分的差异比较
分析结果显示,美国青少年和中国青少年在人际关系敏感、抑郁、强迫、焦虑和总分上存在显著的差异(p
2.美国和中国青少年社会支持及支持利用度的比较研究
分析结果显示,在主观社会支持、客观社会支持以及社会支持总分上,美国青少年和中国青少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p0.05)。通过比较不难看出,美国青少年在出现心理问题时能够获得较全面的帮助,这和美国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心理健康教育的资金投入、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的完善等因素都是密不可分的;在中国,心理健康教育还处于初级阶段、心理健康教育机构还不具规模,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资金投入上还有很大的空间,因此,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社会支持力度还需要进一步地加强。
三、美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社会支持对中国的启示
1.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应不断提高其社会支持水平。
相关职能部门应加大力度,采取多种途径,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从而提高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效果。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社会支持更具专业化应为今后发展的主要方向,这有利于提高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社会支持的效率。
2.加大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和其他机构的沟通与合作
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社会支持应充分地体现职业性、合作性和广泛性。中国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社会支持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但是很多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社会支持机构仅仅是形式。随着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社会支持的不断深入,应该意识到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环境健康以及生活态度健康都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应该不断增强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社会支持的完整性和全面性。
3.青少年应该增强自身心理健康意识
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社会支持工作过程中,应该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应该关注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提高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素质,有效地避免青少年产生心理健康问题。心理健康教育社会支持的重点是使学生能够清楚地认识自己、善于调节自己,学校、社区和家庭可以联合起来多组织一些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社会支持正处于发展阶段,还存在着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地解决,中国应该借鉴美国等国家的先进经验,不断完善学校、社区和家庭的社会支持系统,提高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社会支持的力度,从而提高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1] 娄文静,李义安.人格特点影响大学生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路径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09,30(2).
篇8
关键词 青少年 心理健康 家庭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24-0067-02
实现民族复兴,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需要千千万万、各行各业的人才。而人才的培养靠教育,所以人们更重视教育问题,家长更希望孩子成才。
一、当前家庭教育中的误区
1.认为教育孩子就是对孩子进行智的教育
家长很舍得教育投资。家长想方设法让孩子上重点幼儿园、重点小学、重点中学。除了正常在校学习之外,家长还给孩子报各种培训班、特长班,希望孩子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家长认为,只要孩子学习好,以后就能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而自己为人父母的任务就完成了。在他们看来,成功的家庭教育就是成功的智力教育。而这样做完全忽视了孩子爱玩的天性,使孩子觉得学习不快乐,生活没意思,容易产生厌学心理和对父母的逆反心理,甚至逃离家庭,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
2.家长言传多于身教
有些家长对孩子说教不断,整天对孩子唠叨做人的大道理,讲得头头是道,不厌其烦。而他们自己在实际生活中却按不同的原则处理问题。如此表里不一,口是心非,经常使孩子不知所措,无所适从,不知道自己应该如何做人做事和立足社会。
3.对孩子物质要求的满足超过对孩子精神需求的关注
家长普遍认为再苦不能苦孩子。对孩子的物质要求,家长大都有求必应。如果孩子学习进步,成绩提高了,家长更乐于满足孩子的要求。而当孩子情绪低落时,家长很少关心孩子的内心感受和负面情绪,多表现平淡,只一味督促孩子不要胡思乱想,好好学习,否则会影响成绩。虽然丰衣足食,但是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理解、关心和爱护,觉得孤独无助。在家庭中孩子与父母的有效交流很少,这直接影响了孩子的情商发展、人际交往能力提高和心理的健康成长。
二、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作用
1.家长良好的榜样作用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心理学家班杜拉曾做过攻击反应试验,结果发现孩子倾向于模仿成人动作。这一实验向人们证明了榜样行为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意义。家长是孩子的榜样,孩子是家长的影子。家长的品德修养,一言一行,甚至神态表情,动作细节,无不对青少年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家长的示范行为会起到重要的榜样作用。
2.良好的教养方式的作用
(1)教养方式一般有四种类型
第一种,溺爱型。家长以孩子为中心,无条件满足孩子的要求,造就了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溺爱使孩子自私,任性,骄横,自我中心,缺乏责任心,不懂得尊重、关心和感谢。这样的孩子一旦离开家庭,走向社会,会处处碰壁,无所适从。
第二种,专断型。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过于严格苛刻,粗暴生硬,强迫孩子按自己的意愿办事。家长的简单粗暴使孩子自卑、懦弱、冷漠、逆反,没有安全感。这样的孩子或唯唯诺诺,或冷漠麻木,或无所畏惧,很难与别人友好相处,使孩子身心都受到严重伤害。
第三种,放任型。家长对孩子不管不问,放任自流。家长对孩子不关心,使孩子冷漠、自私,不懂爱和关心,行为放纵,没有责任感和同情心。这样的孩子一旦受外界刺激,容易产生偏激行为,导致违法犯罪。
第四种,民主型。家长对孩子关心、尊重、理解、信任,爱而不惯,严而不苛。对孩子多鼓励和引导。家长的关心和尊重使孩子真诚、自信、自尊,积极进取,有责任感,人际关系融洽,社会适应良好。显然四种教养方式中只有民主型教养方式对青少年健康成长是最有益的。
有研究表明,家长教养方式对青少年人格特征形成及其对生活事件应对方式都有重要影响。家长良好的教养方式使孩子情绪稳定,轻松兴奋,自信开朗,能促进青少年人格特征健康发展和形成,使青少年形成解决问题、求助的积极应对方式。不良的家长教养方式让孩子或自我中心、骄横任性,或自卑懦弱、敏感多疑,或自私自利、冷漠无情,人际关系差,适应能力差,主观幸福感缺失,导致青少年形成不健康人格特征,使青少年形成自责、幻想、退避、僵化等消极应对方式。
(2)家长要转变教育观念
家长不仅要关心孩子身体的健康,智力的培养,更要关注孩子情商的教育和心理的健康发展。父母要关心孩子、尊重孩子、理解孩子,与孩子保持良好的亲子关系。这些都有助于孩子学习如何表达自己,如何关心帮助他人,如何建立良好人际关系,会很好地促进孩子心理的健康,为孩子的日后成功和一生幸福奠定基础。
3.良好家庭氛围的重要作用
为了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为了他们的快乐成长和一生幸福,父母应保持和谐的夫妻关系,这是家庭氛围良好的基础。夫妻间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给孩子创造充满爱的家庭环境,使孩子在爱的抚慰下健康快乐成长。夫妻间有矛盾分歧,应避免当着孩子的面争吵。即使夫妻离异,也不要在孩子面前互相指责,要让孩子感到父母仍然爱着自己。在爱的氛围中长大,孩子也懂得了爱,学会了爱,变得活泼开朗,积极向上,豁达大度,善解人意。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家庭教育;青少年;心理健康;影响
一、家长的榜样作用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
中国自古以来对于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问题就有许多相关方面的论述,大教育家孔子就曾提出:“其身正,不令而行”的观点。[1:36]家长在家庭生活中的言行举止都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青少年,家长的言行端正,所作的事情都能够符合规范,对于青少年的影响是积极的,相反,如果对青少年只是进行一味的空洞说教,而自己的行为与教育青少年的道理却背道而驰,这样不仅不能够让孩子信服,相反,孩子会逐渐认为家长的教育是言行不一的,这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是非常不好的。心理学家班杜拉也曾经做过攻击反应的实验,实验的结果证明,成人所作的行为,其内在的善恶倾向对于青少年的心理影响是非常大的,孩子只会模仿大人的行为去做,不会深入的判断、研究所作行为的善恶。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家长在日常的家庭生活中,树立怎样的榜样,对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因此,在家庭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家长要有意识的给青少年树立一个良好的行为榜样,给青少年的心理以正向的积极影响,这种榜样的作用对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二、家庭教养方式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
家庭教养方式一般包括四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是娇惯型,这种教养方式主要是指家长对于青少年过于溺爱,孩子是家庭生活中的核心,家庭生活都要围绕着孩子的需要而进行,孩子成为家庭中的“小皇帝”、“小公主”,碰碰不得,说说不得,为我独尊,任性而为,以自己为中心,对于家庭缺乏责任心,也不懂得感恩,这种娇惯式的教养方式,会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使孩子在未来的社会生活中难以适应,会不断的碰壁,这对于青少年健康心理的形成是非常不利的;第二种类型是独断专行型,这种类型的家庭教养方式,其特点与娇惯型的教养方式正好相反,此种教养方式实施中的家长,在家庭教育中是绝对的权威,在家庭教育的实施中,要让孩子绝对的服从,不允许孩子有自己的见解,管教的方式粗暴、简单,并且过于苛刻和严格,要求每一件事都要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意志完成,在这种教养方式教育下的孩子,自卑心理严重,胆小怯懦,冷漠而不善于与人沟通与交往,在学习与生活中缺乏自信,这种家庭教养方式对青少年健康心理的形成也是非常不利的;第三种类型是放任自流型,这种类型的家庭教养方式,其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家长对于孩子的不管、不问,而任其发展。青少年正是思想道德素质与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青少年,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家庭管教,其思想和行为就很可能出现问题,很容易造成心理健康失衡的问题,而发生偏激的行为,这对于青少年心理健康具有极大的负面影响;第四,民主型的家庭教养方式,此种家庭教养的方式对孩子的要求严格而不苛刻,关爱而不娇惯,让孩子充满自信,懂得尊重,积极向上,而充满正能量,培养孩子积极进取的精神,让孩子学会从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善于理解他人,学会与人为善的交往,善于适应社会,这种民主型的家庭教养方式对于青少年健康心理的形成是非常有利的。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良好的家庭教养方式对于青少年健康心理的形成是非常重要的,家长在日常的家庭教育的实施过程中,要以民主的教养方式教育孩子,要理解、尊重孩子,善于鼓励和引导孩子,让孩子学会感恩,懂得自律,学会友爱,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形成健康的心理,更好的适应未来的社会生活。与此同时,家长要改变固有的家庭教育观念,不仅要在日常的生活中关心孩子的身体健康的发育,重视孩子的智力发展,也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情况,家长要加强与孩子的沟通,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教会孩子学会关心别人,教会孩子善于排遣自己不良的情绪,教会孩子处理好人际关系,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为孩子未来幸福的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良好的家庭氛围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
家庭氛围是指家庭成员之间彼此之间所形成的关系状态,其中既包括妻子与丈夫的关系,也包括父母与孩子的关系,还包括一个家庭亲属之间的关系。[2:47]一个家庭的家庭氛围是否和谐,对于孩子的心理影响是非常大的,如果一个家庭成员之间的彼此关系融洽、和谐,家庭的氛围就相对的和谐,相反,如果一个家庭成员之间关系较为紧张,家庭的氛围也自然不会和谐。和谐的家庭氛围是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是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要前提,同样也是孩子快乐生活的基本条件。尤其是家庭成员中夫妻关系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孩子的心理健康状况,试想夫妻间不断的争吵,彼此的关系日趋紧张,孩子的内心是无法获得快乐和安全的体验的,而如果夫妻间和谐共处,彼此关爱,夫妻感情融洽,孩子的成长环境也自然沐浴在爱的阳光中,孩子的心理也自然会比较健康,可以这么说,良好的家庭氛围对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成长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四、结论
研究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问题对促进青少年健康心理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家庭教育的开展情况并不尽人意,依然面临许多急需改进的地方,因此,开展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参考文献:
[1]余凤红.浅谈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作用[J].教育探索.2010(09):34-36.
篇10
[关键词]护理干预;心理干预;牙龈指数;牙釉质脱矿指数;固定矫治
[中图分类号]R78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3)14-1538-03
由于生活水平及人们美学意识的逐步提高,越来越多的家长选择让孩子进行正畸治疗以改善患儿的面部形态美观。然而,由于青少年患者对错牙合畸形的危害性认识不够,其主动矫治的愿望不强烈,常不能自觉克服由于正畸治疗带来的不适感,不能积极主动配合治疗,从而产生各种各样的牙周问题(如牙龈炎、牙周炎等),不仅影响正畸治疗效果也对牙齿及牙周造成不可修复的损伤[1-2]。本研究将口腔护理及心理干预措施应用于青少年固定正畸患者,以探讨其对口腔健康是否有积极作用。
1 材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于2011年9月~2012年9月在哈医大二院口腔正畸科初次就诊的患者86例(男38 例,女48例),年龄12~16岁。纳入标准:初次就诊的青少年患者,除第三恒磨牙其余牙齿全部萌出,无多生牙和畸形牙,无牙周疾病和全身系统性疾病,无正畸治疗史,均采用国产直丝弓矫治器。
1.2方法
1.2.1实验方法:将86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3例。所有患者均设立医疗档案记录卡,对照组患者仅在安装矫治器之前按常规向患者交待治疗中的注意事项,并进行一次全面的口腔卫生健康教育。实验组患者按照预先制定的护理及心理干预措施对患者进行指导。比较两组患者在配戴固定矫治器3、6、9个月时牙龈炎及牙釉质脱矿的发生率。
牙龈炎诊断标准按牙龈指数(GI)分为4级:①0级:牙龈健康,牙龈呈粉红色,无红肿;②1级牙龈轻度炎症,牙龈颜色略有改变并有轻度水肿,探诊不出血;③2级:牙龈中度炎症,牙龈色红,水肿光亮,探诊出血;④3级:牙龈重度炎症,牙龈明显红肿或有溃疡,并有自动出血倾向。牙釉质脱矿诊断标准:采用牙釉质脱矿指数(enameldecalcification index,EDI)评估牙釉质脱矿的程度观察牙面釉质白垩色斑及脱矿程度。清洁并吹干牙面,将牙齿唇面以正畸托槽为中心分为4个区域(龈方、牙合方、近中、远中),
在牙科工作灯下以肉眼观察牙齿的脱矿程度,脱矿程度分为4度并记分:①0度记为0分:牙釉质表面光滑透明,没有白垩色斑块;②1度记为1分:牙釉质表面出现轻度的白垩色斑块,面积小于所在区域的50%;③2度记为2分:牙釉质表面白垩色斑块大于所在区域的50%但小于100%;④3度记为3分:牙釉质表面白垩色斑占满所在区域,或釉质表面出现龋洞。计算方法为:EDI=所有牙齿各区域脱矿计分总和/全部牙齿区域总数。
1.2.2护理干预措施
1.2.2.1 心理干预措施:①正畸知识:向患者普及错牙合畸形的常识,并让之了解错牙合畸形是口腔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之一,以及它会造成哪些危害。②心理支持:患者通常都会对正畸治疗比较恐惧,应在开始正畸治疗之前使患者了解治疗过程,治疗时间,以及正畸治疗中可能出现的不适感。鼓励初诊患者向老患者进行咨询,分享经验。③认知疗法:运用正确的观点认识对待事物,增强患者的自律性和配合度,减小其反抗心理;④对于年龄较小、自我约束力差的青少年患者,应邀请家长共同参与治疗过程,得到家长的信任并增强孩子的治疗信心。
1.2.2.2口腔卫生健康教育:①在患者初戴矫治器时进行一次全面的口腔卫生健康教育,并要求患者使用正畸牙刷,在装有固定矫治器的牙模上讲解刷牙方法。推荐患者使用的改良Bass刷牙法,先清洁托槽龈方牙面和牙龈边缘等部位,再清洁托槽牙合面。刷牙的过程中,要将牙刷的刷毛伸进托槽与弓丝之间,清除托槽近远中牙面上的菌斑。在初戴矫治器的前2个月中嘱患者每两周来医院接受口腔卫生健康检查,必要时向患者重复讲解正确的刷牙方法。将患者下前牙作为指数牙,用菌斑显示液对指数牙进行染色,并向患者说明着色的原因、意义及后果,使其对菌斑产生感性的认识。并要求患者家长协助教育和监督。
1.2.2.3口腔卫生专业护理:患者每次复诊时,拆除弓丝后均由专职护士使用喷气式洁牙器帮助患者清洁牙间隙,将喷雾嘴尖端置于牙齿外侧的牙缝,轻轻施加压力。按动喷雾按钮可产生气流和水流,沿牙龈线引导尖端滑动,直至喷雾嘴尖处于牙齿之间。重复操作清洁每一条牙缝,包括后牙后方的空间。
1.2.2.4饮食习惯健康教育:嘱患者在正畸期间严格控制饮食,避免食用过粘、过硬、过甜及过酸性的食物。配戴矫治器期间应避免使用前牙啃食硬性食物及水果,以防止前牙区托槽脱落。
1.2.2.5定期电话随访:建立患者联系档案,由专职护士定期对患者进行电话随访,尤其是矫治器配戴初期,患者常感觉不适,可以通过电话随访对患者进行心理安抚,并了解患者牙齿清洁情况。
2 结果
两组患者在固定矫治器戴前1周、戴后3、6、9个月时牙龈炎症及牙釉质脱矿程度上,干预组均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青少年正畸患者在目前正畸主体中所占比重最大,而青少年正畸患者在正畸治疗中由于其自身的心理特点及不能意识到错牙合畸形的危害性,认识不到主动治疗的必要性,所以不能克服正畸治疗带来的不适感[3-4],再加之错牙合畸形的矫正治疗时间较长,因此在矫治过程中,要注重患者戴矫后的主观感受、心理活动及社会行为的变化。我们可以针对不同患者的不同心理特点,采用不同方式、方法,对其进行心理辅导,以鼓励其主动地配合治疗,保证正畸治疗的顺利进行。目前口腔正畸治疗中绝大多数患者使用固定矫治器,大部分青少年患者自觉依从性较差,对口腔卫生保健的重视程度较低,易导致局部牙菌斑堆积,龋齿发生[5-6]。
在护理实践中,实验组患者的评估分值低于对照组患者,统计学分析性其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
本研究结果表明,经过专业有效的口腔护理及心理护理干预,可有效降低固定矫治患者的牙龈炎和牙釉质脱矿的发生。本研究结果与张亮等[7]研究结果相似,认为患者初次就诊到正畸治疗结束全过程中引入有效的护理及心理干预措施,有利于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积极配合治疗,从而减少牙釉质脱矿及牙龈炎的发生,取得较好的正畸治疗效果,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潘小容,林格,许跃.青少年正畸患者的牙周健康教育[J].中华护理杂志,2010,45(2):125-127.
[2]周群,俞星.护理干预在青少年口腔正畸治疗中的作用[J].实用临床医学,2009,10(11):124-126.
[3]林燕,郑青青.口腔强化护理对青少年正畸患者口腔卫生影响的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12,7(7):231-232.
[4]马灵灵,马廷建,宫玉凤.青少年正畸患者健康教育的体会[J].中国美容医学,2012,21(3):503-504.
[5]张怡,苗丹民,张银玲.心理干预对错牙合畸形治疗中合作行为及结果的影响[J].中国美容医学,2006,15(2):207-208.
- 上一篇:城市行政管理
- 下一篇:财务风险预警体系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