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资源的文化属性范文

时间:2023-11-14 17:54: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旅游资源的文化属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旅游资源的文化属性

篇1

旅游资源文化属性的理解,首先必须要明确理解文化的涵义。“文化”一词是我国语言系统中古代已经有的词汇,战国末年儒生编辑的《易•贲卦•象传》:(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当然这里夸大了文化对人的塑造作用,迄今为止,国内外学者对“文化”的理解仍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有三点是共有的:一、文化是人创造的,包括人创造的物质产品、精神产品,没有人的行为,就无所谓文化;二、文化能影响人,人都是一定文化的产物,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俗语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三、文化具有民族性、时代性、开放性,任何文化要想发展,都要与时俱进,否则就没有生命力。

一、旅游资源文化属性建设的意义

(一)旅游资源的文化属性建设是发展韩城旅游事业的必然之路。

当前,旅游业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回顾自开发旅游以来韩城的发展进程,可分为三个竞争阶段:

第一阶段是项目竞争。上世纪70年代中期,各个行业都开始快速发展。旅游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也借势而发,在那时要是能开辟一个景点,就能够吸引大量游客。只要是有一个像样的景点,就有着绝对的优势。

第二个阶段是广告竞争。当人们渐渐认识到旅游是一个利润丰厚的新兴产业时,于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只要是有一点自然或是人文资源的地方都建设为旅游景点。几年之后,很多地方都有了初具规模的景点,为了游客,各个景点都不惜工本的打广告,进而发展成了广告的竞争。

第三阶段是文化竞争。这么多年的发展,旅游业也渐渐成熟,游客的素质也不断的提高,于是一个新的阶段开始了,即文化竞争。景点是否蕴含着独特文化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加强景点文化属性建设是防止韩城景点趋同化的必然之路。

景点的长久发展与生命力关键是区别于其他景点的文化属性。一个没有文化特征,没有个性特征的景点很难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走的长远。韩城目前的各个景点几乎是一样的,没有鲜明的特色,党家村与古城都打的是明清建筑的旗号,司马迁祠墓、大禹庙是纯粹的祭拜,其他的都是打着元代建筑的名号,这种几乎是一样的思维弱化了司马故里的文化氛围,让游客多出了些许疑问,难道一个以历史文化著称的名城竟然只剩下这些?事实上韩城这么多景点,各个都有着不同的文化差异,各有各的特点。

多年的总结可以明白,韩城旅游这几年的快速发展,是韩城这片富饶的土地上丰富的文化差异造就的。假如去除了韩城特有的文化,就很难依靠古建筑和文物形态给人以永久印象。景点的发展和长久不衰,就必须要在文化建设上下大力气。

(三)文化属性的建设是保存和延续历史的必然之路。

西禹高速路在拥有2000多年历史的魏长城横穿而过的时候,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也引发了很多争论,从景点的文化属性来看我们明白了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稀缺资源,一次不经意的破坏,从此再也不会拥有。也许是魏长城无法挡住秦军的铁骑,又怎么能挡得住横穿而过的高速路?如今只剩下断了的长城和横穿而去的路。历史在这里也断了层,因此建设的本质是营造有利于景点的生存发展环境,是保存和延续历史文化遗产资源的有效举措,也是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二、现阶段韩城怎样走景点文化属性建设道路

(一)树立景点文化的意识。韩城在旅游经济的发展中已经走到了其他地区前面,理解了旅游经济发展的好处,在景点建设上加大了投资力度,却不知道景点的经济价值的最主要部分早已经不在于设施建设,而在于景点所包含的文化内涵。没有一个区别于其他景点的文化特色,不重视特色文化开发利用,面临的将是一条不归路。所以在思想上要牢固树立景点文化属性的建设,把文化属性的建设放到景点建设的前面。

(二)对景点文化属性的建设做深入研究。旅游资源的文化属性建设是一个多学科问题,对学术理论依据要求很高,现在还没从事景点文化属性建设方面的研究,建议将景点的文化属性作为一个新的研究课题,组织从事文博事业的老同志,进行有针对的性的研究工作,给后期的建设工作做出有针对性的指导。

篇2

关键词: 旅游目的地开发 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 旅游营销 陕西安康

一、引言

我国对旅游资源质量等级的评价依据是《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和“旅游资源共有因子综合评价系统”。通过资源要素价值、资源影响力、附加值等项目进行评价,根据对旅游资源单体的评价,得出了该单体旅游资源共有综合因子评价赋分值。目前学界研究的重点都是知名度高、评分赋值大的“特品”旅游资源及旅游目的地开发,对不属于传统观念中“优质”旅游资源及目的地的开发与保护研究较少。然而,一个普遍的事实是我国众多的地方政府出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等多重目的而正在积极进行旅游开发。那些相对来说旅游资源价值较低、尚未被开发或只是“浅开发”的旅游目的地开发对缓解珍稀自然、文化遗产遭受的旅游压力,丰富旅游产品品种,为旅游者提供高质量的旅游服务,保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等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二、研究现状概述

随着对旅游目的地开发和演变规律研究的深入,旅游资源次优区研究也得到了学界的重视。国内主要研究成果是“旅游资源非优区”概念及其相关研究。许春晓在我国较早提出“旅游资源非优区”概念,探讨其演变规律和开发策略,指出旅游资源非优区的补偿类型、性质、突变概念和依附式开发理论,以期指导区域旅游业开发。罗艳菊对旅游资源非优区开发的影响因素、非优区的优化机制及理论依据等进行研究,提出开发的盈利模式。唐文跃分析了旅游非优区的主要特征和开发的优弱势,探讨了非优区旅游开发的一般规律,提出了非优区旅游发展道路。隆学文讨论了旅游非优区的概念和开发非优区旅游资源的意义,从资源区位、经济区位、客源区位、交通区位、文化区位、认知区位等角度分析了旅游非优区的区位特征。李东和以合肥市为例说明实施旅游业空间拓展战略是旅游资源非优大城市旅游业发展的重要举措。彭华从需求驱动角度研究城市郊区与周边小城镇的旅游开发成功之道。……但现有研究成果均未涉及旅游资源次优区内人文旅游资源和自然旅游资源分布不均衡、丰欠程度不一、价值禀赋不等这些现象。

国外相关研究主要是对旅游地的生命周期现象的研究,如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为研究旅游地演化过程、预测旅游地的发展和指导旅游地的市场营销、规划提供了理论框架。其中影响最深远的是巴特勒根据产品周期理论,提出旅游地演化经过6个阶段,即探索阶段、参与阶段、发展阶段、巩固阶段、停滞阶段、衰落或复苏阶段。Chris Ryan对巴特勒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进行完善,指出发掘当地的历史文化遗产对目的地复兴的作用,以及在越来越多的旅游者热衷寻求“新的”、“未开发的”旅游目的地的情况下,缺乏“名气”也可成为旅游目的地的成功开发和促销亮点。

本文认为旅游开发的重要基础是拥有优质或较为优秀的旅游资源。“非”在汉语中主要是否定的意思,而“次”在汉语中则含有差于、第二的意思。参考经济学,“次优”的含义是未达最佳标准的,不最理想的,不最适宜的,不最满意的,因此本文使用“旅游资源次优区”的提法是较为合适的。

三、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概念和特征

许春晓将旅游资源非优区定义为“在特定地区内,没有国家级和世界级的知名风景名胜区,缺少骨干旅游景点,并且旅游景点的丰度和密度均不够,难于形成优秀旅游产品的现象”。按旅游资源的成因及属性,马耀峰等将旅游资源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大类型。自然旅游资源是构成自然环境的主体要素,是地貌、气象、水体和生物中具有旅游吸引力的部分,从根本上说是属于大自然的产物;而人文旅游资源是由人类活动所产生,能够吸引旅游者产生旅游动机,并可能被利用来开展旅游活动的一切事物。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在特定地域内的分布是不均等的,存在优弱丰疏的差异。由于区位条件和历史发展轨迹的不同,存在这样一大批自然旅游资源禀赋优势比较明显而人文旅游资源相对贫乏的地区。如我国西部很多贫困地区,长期交通不便,区内工业发展缓慢,人文遗址遗迹较少,但自然生态资源保存良好,这是其发展生态旅游得天独厚的优势。

根据旅游资源的特征和属性,本文将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定义为,在特定的区域内,由于地理区位、经济区位等条件所限和社会历史文化发展轨迹不同,拥有较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而人文旅游资源特征不明显、优势不突出,暂时难以形成特色旅游形象及产品的现象。

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是一个相对概念,具有相对性、普遍存在性和可演变性的特征。随着当地经济、旅游业的发展,交通条件的改善,在科学的旅游规划导引下,凭借区内自然旅游资源优势,整合、创新区域文化旅游资源,经过成功的旅游形象塑造和旅游营销,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也可成为旅游资源优质区。

旅游活动本质上是一种人类对地理空间选择、经历和体验的过程,旅游目的地形象能直接影响旅游者的旅游决策和行为选择。对于正待开发或已在开发中的旅游资源次优区来说,更需要以真实、独特、充满感召力的旅游形象驱动目的地旅游的发展。区域文脉、地脉是区域自然基础、历史文化传统和社会心理积淀本质特征的高度概括,它鲜明地展现了区域旅游的特色,旅游形象也会因区域文化差异而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旅游开发中普遍面临的难题是区域文化旅游资源匮乏和特色不鲜明,难以塑造具有地域特色、深刻人文内涵的旅游形象和旅游产品。文化资源具有延续性、动态性、可创造性、非独占性的特点。Mommaas Hans从增强地点的身份、吸引力和市场地位,进行革新和创意,为文化多样性和文化民族主义探讨了文化产业集群策略,对文化旅游资源次优区旅游开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如基于工业遗址改造利用而兴起的北京798艺术区,现已成为京城令人瞩目的新旅游吸引物。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可通过对区域文化资源的整合和创新,结合当今旅游市场需求和发展趋势,汲取外来优秀文化元素,通过文化产业集群达到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形成地域旅游文化特色和竞争力,将其融合进区域旅游形象塑造、旅游产品设计和旅游发展之中,进行卓有成效的旅游营销,并逐步向旅游资源优质区演进。

四、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发展策略——以安康市为例

篇3

一、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现状

(一)食品安全现状不容乐观农药、兽药的大量使用,添加剂的误用、滥用,工业、环境的污染,有害元素、微生物和各种病原体的污染,有害生物和疫病等安全问题频频发生,生物技术、食品新技术、新工艺可能带来的负面效应等等。部分游客对自己不熟悉的食品,存在排斥心理。食品的安全问题,使得游客在异地旅游时对食品的选择具有警惕心理。

(二)区域内的饮食文化旅游资源未为能得到很好的整合,成熟的饮食文化旅游路线较少饮食文化旅游是复杂的复合型旅游,具有地方特色的饮食可以满足旅游者求新、求异的好奇心理。区域内饮食的融合能够满足游客对不同饮食文化体验的愿望。

(三)饮食文化旅游形式单一现阶段饮食文化旅游的形式较多的为农家乐、美食节,对其他与饮食相关的活动开发的较少。霍尔和米切尔将食品旅游定义为“以参观初级或加工食品生产商、美食节、餐厅和某一食物生产区为主要动力的旅行”[5]。参照以上食品旅游的定义,从田间地头到餐桌,一切与饮食相关的产业都可以成为饮食文化旅游开发的资源。

(四)食品体现的文化属性有待进一步挖掘相比较于其他的旅游资源,目的地的饮食最具有地方特色和文化属性。中华美食文化历史悠久,各地区的饮食文化都是一笔文化财富,旅游目的地应针对美食所蕴含的历史典故、饮食文化、民俗风情等方面加大开发力度,使得饮食文化能够通过餐馆的建筑风格、餐馆的饮食环境、食器、美食历史、典故、进食方式等感知性的得以体现。

二、食品供给链条的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构想

(一)以食品原料为中心的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农场、农田、果园、茶叶种植地等植物性食品原料地,可以开展采摘节、收获节、采茶比赛等。畜牧场可以让游客近距离接触动物,开展动物与人的交流活动。渔业的捕捞可以开展渔家乐活动,让游客体验捕鱼乐趣。食品原料基地向游客开放的前提必须是种植基地、养殖基地,基地规范并具有一定的规模,有一定的游客接待承载力。如果此食品原料基地为某一食品加工厂的原料基地,不仅可以供游客进行旅游活动,而且还可以通过旅游活动向游客宣传此食品厂的产品,提高食品的知名度。食品原料基地亦可作为饮食旅游专线的起点。

(二)以食品加工为中心的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厨艺表演能够以精湛的技术博得食客的青睐。可以在餐厅的加工区开设一单独的操作间,在厨师的指导下食客自行加工,加深游客的饮食体验。加强服务员的饮食文化培训,在为食客服务时介绍菜品的文化或典故。针对美食加工可以单独开设厨艺旅游专线,对于喜欢烹饪的游客具有一定的吸引力。食品加工企业中,可选择部分车间进行可视化设计,让游客参观食品的加工过程,揭开食品加工的神秘面纱,满足游客的好奇心理。同时可以向游客传递“放心食品”的信息,提升食品企业的品牌度,建立食客的品牌忠诚度。

(三)以食品成品为中心的饮食文化旅游资源成品的展现能够调动食客的味蕾,进行品尝美食的体验。而美食的体验不仅要尝,还要听,更要思。要求餐饮企业提供优质的美食服务,可以在食器、美食典故等方面提升服务水平。使食客能够品尝美食的味道,倾听美食的典故,思考美食的意蕴,达到美食的最高需求----享受需求。食品企业开发加工旅游食品,具有地方特色、彰显地方饮食文化的包装、独特的风味、口感地道的特色旅游食品,能够让游客回忆起旅行的乐趣。旅游食品的销售可以提高旅游商品的销售额度。

篇4

[关键词]旅游资源;旅游资源群;GIs;开发潜力;陕西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07)04―0025―05

旅游资源是旅游产品吸引力产生的核心要素。一般而言,在区域旅游资源系统中,旅游资源是以个体的集合群的形式――旅游资源群的形式而存在,结合生态学中“生物种群”的定义,引入“旅游资源群”的概念。所谓“旅游资源群”是指占据一定地理空间同类旅游资源的集合体,旅游资源在特定的地理空间重要存在形式,是区域旅游资源系统组成的基本单位[1]。旅游资源群这一概念强调从整体出发,分析旅游资源的集群效应,研究旅游资源的属性特征,这对于旅游资源合理开发和可持续利用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在当前旅游资源学研究中,有关旅游资源群的研究基本上仍处于萌芽阶段。截至目前,全国范围以及部分省、直辖市、自治区尚未进行全面的旅游资源普查,旅游资源的研究仍处于资源综合开发研究阶段,对旅游资源群的研究缺乏必要的基础信息资料,更谈不上运用旅游资源群的概念来研究整个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以达到区域旅游资源的群体效应[1―6]。本文采用自2003年8月开始,历时2年多的陕西旅游资源普查工作获取的第一手数据,结合GIS技术和统计分析方法,对陕西区域各大类旅游资源群中个体的分布进行了可视化,计算出各群的开发潜力,并从多方面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与评价。

1 研究区概况

陕西省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中国南北景观荟萃与过渡的交融区,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特色鲜明、绚丽多彩。5000年文明所积淀的文物古迹、历史遗存遍布三秦大地;陕北高原、关中盆地和秦巴山地,构成了大量的、独具魅力的自然景观,是我国最重要的旅游资源大省之一。陕西位处欧亚大陆桥的中枢位置,起着承东启西、沟通南北的战略作用,地理位置重要,交通便利,科技和文化教育较发达,为旅游业发展创造了得天独厚的良好条件。

经普查,截至2005年9月,陕西省旅游资源有9972个,按类型可分为两类:自然类型654个,占6.6%,人文类型9318个,占93.4%;按等级可分为6个级别:5级154个,4级409个,3级1165个,2级1378个,1级2373个,未获级4493个。在11个地市、区中,旅游资源单体最多的是西安市,共计2148个,其中优良级(3级以上)旅游资源单体自然类型25个,人文类型551个,最少的是杨凌区,共计86个,其中优良级旅游资源单体自然类型0个,人文类型24个。以上数据充分表明,陕西省是一个旅游资源大省,人文类型旅游单体占多数,空间分布广泛,见图1。

2 研究方法

本研究是对陕西区域旅游资源群的开发潜力进行研究,首先应计算出其开发潜力,但由于该过程中需要相关的图形数据和统计数据,故研究方法包括以下两个方面:全部旅游资源普查数据的可视化与统计、旅游资源群开发潜力的计算。

2.1普查数据可视化与统计方法

由于陕西旅游资源普查获得的最新资料涉及的数据量大,种类繁多,覆盖范围较广,因此为了便于普查数据的可视化与统计,必须对其建立空间数据库。本研究利用普查获得的各个旅游资源地理位置数据,批量导人到GIS软件中,实现普查数据的图形化显示,建立图形数据库,并对属性数据(如名称、种类、级别、行政隶属等)进行分类、编码,建立属性数据库,然后实现这两个数据库的链接,从而建立陕西旅游资源空间数据库。在该库的基础上,通过条件查询,实现各区域的面积量算以及各类型旅游资源数量的统计,并用GIS软件的运用空间分析功能,算出各类型旅游资源单体之间的距离之和n]。

2.2开发潜力计算方法

根据开发潜力的概念界定,旅游资源群开发潜力的大小决定于区域旅游资源群规模大小和集聚程度以及资源优越度指数的高低,是由旅游资源群的规模度、集聚度和优越度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对于区域内旅游资源群而言,聚集度指数越小,则旅游资源聚集度越大,旅游资源单体间关联度越强;规模度指数越大,则单位面积内旅游资源单体数量越多;优越度指数越大,则区域中优良级旅游资源单体数量越多,旅游资源群市场知名度就越高,市场开发潜力就越大[1]。

考虑到这三种指数对于区域旅游资源群总体开发潜力的不同影响,本研究认为各指数对总体开发潜力的影响权重一致,因此,区域旅游资源群开发潜力可用公式表示:

pij=Sij+Dij/Rij

(1)

其中:Pij为第i个区域内j类旅游资源群的开发潜力;Sij为第i个区域内j类旅游资源群优越度指数;Dij为第i个区域内j类旅游资源群规模度指数;Rij为第i个区域内j类旅游资源群聚集度指数[1]。

3 陕西区域旅游资源普查数据可视化与统计

3.1数据可视化

此次旅游资源普查结果显示,陕西省共有9972个旅游单体,数量大,类型、等级较多,因此,在标注旅游单体时,本项研究采用文件读取的方法,将旅游单体批量生成旅游资源单体数据库,然后在ArcGIS软件的支持下,在基础要素图上标注出来,从而获得陕西省旅游资源分布图,见图1。

3.2数据统计

在本次陕西旅游资源普查中,采用的分类体系是国家旅游资源分类标准(GB/T 19872―2003),将陕西旅游资源划分为主类一亚类一基本类型三个层次,分属地文景观(A)、水域风光(B)、生物景观(C)、天象与气候景观(D)、遗址遗迹(E)、建筑与设施(F)、旅游商品(G)和人文活动(H)等8个主 类,31个亚类,155个基本类型;按分级体系划分为3个优良级(5级、4级、3级)和3个一般级(2级、1级、0级)。陕西省旅游单体分区统计情况如表1所示。

4 陕西区域旅游资源群开发潜力计算

本研究考虑到研究的意义及难易程度,分8个主类计算了陕西区域旅游资源群的开发潜力。根据公式(1)得知,欲计算出旅游资源群的开发潜力,必须首先得到聚集度指数、优越度指数和规模度指数。

4.1三种指数的计算

聚集度指数(conglomeration)反映了旅游资源群个体空间分布聚集程度,是旅游资源群个体关联度程度大小的重要体现,它是衡量旅游资源群个体在空间上纵向排列所产生的屏蔽效应大小程度的重要指标。把旅游资源单体看作点要素,则聚集度与最邻近点之间的距离的平均值和点密度成正比关系。优越度指数(dominance)是表示优良级旅游资源在同一区域、同类型旅游资源群中的地位指标,它表明区域旅游资源组成中此类旅游资源类型在旅游资源群中的支配程度,与区域内优良级旅游资源单体数量成正比关系,与旅游资源群旅游资源单体总数成反比关系。规模度指数(dimensions)是指单位面积内旅游资源单体数量,其值越大表明区域内旅游资源规模越大,它与旅游资源群中单体数量成正比关系,与区域面积成反比关系[1]。根据以上各指数的定义,不难算出陕西区域旅游资源群的聚集度指数、优势度指数和规模度指数。

4.2开发潜力的计算

根据公式(1),将各区域各类型旅游资源群的聚集度指数、优越度指数和规模度指数代入,即可计算出陕西区域各主类旅游资源群的开发潜力,其结果如表2所示。

5 结论与讨论

经过对表2和图2的统计、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从整体来看,各类旅游资源群中,开发潜力从大到小排在前五位的依次是杨凌的人文活动旅游资源群(1.6415)、杨凌的建筑与设施旅游资源群(1.1653)、绒阳的人文活动旅游资源群(1.1486)、西安的建筑与设施旅游资源群(0.9802)、西安的人文活动旅游资源群(0.7534)。从所处的地理位置方面分析,杨凌、咸阳、西安这三个区域都位于关中平原,并且相毗邻,交通便利,从旅游资源群的类型方面分析,人文活动、建筑与设施这两类旅游资源群的开发潜力在全省范围内相对较大,各类旅游资源群的开发潜力平均值同样体现了这个规律,即建筑设施旅游资源群的平均开发潜力为0.551,人文活动旅游资源群的平均开发潜力为0.5332,由此可见,陕西省的旅游资源群开发应以西安、咸阳和杨凌这三个区域为中心,实现“西一咸一体化”旅游资源的规模化开发,开发的重点应放在人文活动和建筑与设施旅游资源群方面。

(2)从旅游资源群的类型来看,地文景观旅游资源群开发潜力最大的区域是商洛(0.5818),这是因为商洛虽仅拥有17个优良级地文景观旅游资源,不及安康、宝鸡和汉中,但这些资源相对比较集中,如金丝大峡谷、柞水溶洞等;水域风光旅游资源群开发潜力最大的区域是渭南(0.3455),经统计分析,渭南拥有6个优良级水域风光旅游资源,如华山风景名胜区等,从数量上就已排在全省其他区域的前列;生物景观旅游资源群开发潜力最大的区域是延安(0.6533),延安拥有7个生物景观旅游资源,如山丹丹花等,所处地理位置相对比较集中,故其开发潜力最大;天象与气候景观旅游资源群开发潜力最大的区域是宝鸡(0.2183),经统计,全省范围内,优良级天象与气候景观旅游资源仅有1个,就是位于宝鸡眉县境内的平安云海;遗址遗迹旅游资源群开发潜力最大的区域是杨凌(0.143),虽杨凌仅拥有1个优良级遗址遗迹旅游资源疙瘩庙遗址,在数量上位居全省倒数第一,但由于交通便利,故其开发潜力最大;建筑与设施旅游资源群开发潜力最大的区域也是杨凌(1.1653)。这是因为杨凌虽然拥有19个优良级建筑与设施旅游资源,在数量上位居全省倒数第二,但由于杨凌本身区域范围较小,这些资源的位置分布非常集中,故其开发潜力最大;旅游商品旅游资源群开发潜力最大的区域是西安(0.5195),经统计分析,西安拥有28个优良级旅游商品旅游资源,如西安羊肉泡馍等,在数量上具有绝对的优势,且位置相对集中,位于市区,故其开发潜力最大;人文活动旅游资源群开发潜力最大的区域还是杨凌(1.6415),杨凌拥有2个优良级人文活动旅游资源,后稷和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虽然数量上非常少,但所处地理位置很集中,故其开发潜力最大。根据上述结论,陕西各种旅游资源群的开发可结合不同区域的不同旅游资源群特点,充分发挥各区域的旅游资源群优势,整体提高陕西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水平。

(3)从各区域来看,8大类旅游资源群的开发潜力总值最大的是杨凌(3.393),西安次之(3.236),位于开发潜力总平均值(2.172)之上依次还有咸阳(2.696)、延安(2.582)。经查阅相关资料并分析普查数据发现,杨凌区是1997年国家批准的高科技农业示范区,经近几年来国家不断投资建设,现已交通便利,路网密织,虽范围最小,但有24个优良级旅游资源,如水上运动中心、昆虫博物馆、人工降雨大厅、后稷和杨凌国际节水科技博览园等,分布非常集中;西安是陕西省的省会,行政、文化集中的文明古城,具有悠久的历史,旅游资源数量占陕西省旅游资源总数量的1/4左右,有全世界闻名遐迩的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等诸多享有盛名的旅游资源;咸阳也是一个历史文化名城,有不少与历史有关的旅游资源,如乾陵、茂陵、汉武帝刘彻等,同时交通便利,国际机场位于该区域内;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有最具特色的黄河文化、祭祖文化,东临黄河,与山西相邻,西与甘肃接壤,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旅游资源数量约占陕西省旅游资源总数量的1/8。以上分析发现,从旅游资源群的角度考虑,陕西省的旅游资源开发应以这几个区域为中心,发挥各自的优势,特别是延安的特色红色旅游,同时把集群式旅游资源开发模式作为新思路,产生群体效应,最终实现整个陕西省的旅游资源更科学、有效的开发。

总之,本文利用“旅游资源群”这一概念及开发潜力计算方法,得出了陕西区域各旅游资源群开发潜力,从资源集群的角度出发,经整体、全面的分析,总结出陕西区域旅游资源的空间集群特征,把生态学的种群观点引入到旅游资源研究中,探索了新的研究思路,对于陕西区域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9271037)

[收稿日期]2006―12―13

[作者简介]张君(1980―),女,陕西西安人,研究实习员,硕士,主要从事统计与GIS应用研究,E-mail:。

[参考文献]

[1]席建超,葛全胜,成升魁,等.旅游资源群:概念特征、空间结构、开发潜力研究[J].资源科学,2004,26(1):91―98.

[2]郭来喜,吴必虎,刘锋,等.旅游资源分类系统及其类型评价研究[J].地理学报,2000,55(3):294―301.

[3]章锦河,张捷,刘泽华.基于旅游场理论的区域旅游空间竞争研究[J].地理科学。2005,25(2):248―256.

[4]林岚,赵清,赵淑玲,等.旅游保护性开发区划的实施途径与案例研究[J].地理科学,2005,25(4):501―507.

[5]马耀峰.新世纪陕西旅游产品的开发[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32(1):85―89.

篇5

荒漠旅游资源资本化和特征和功能

1荒漠旅游资源的价值

风景园林规划与计设目前对荒漠旅游资源的认识主要是从地理学、生态学的角度提出其特征,以定性评价为主,本文主要是从经济、产业的角度认识荒漠旅游资源的特征和价值,提出荒漠旅游资源是以荒漠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为载体、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可以为旅游开发利用、并可以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自然和人文资源,包括具有典型性、观赏性、探险性和科学考察价值的沙漠、戈壁、风蚀地貌等奇特地貌资源、特有的旱生动植物资源、湮没于荒漠之中的古迹遗址资源、荒漠地区独特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从旅游开发的角度揭示荒漠旅游资源的本质特征,建立荒漠旅游资源的价值观,提出荒漠旅游资源具有经济性、效用性、稀缺性,具有价值的本质属性,并以旅游资源价值的定量化、货币化评价为导向,构建荒漠旅游资源的价值体系,认为荒漠旅游资源的价值包括其本体价值(存在价值、观赏价值、游憩价值、康体价值、科考价值、教育价值)、利用价值(开发价值、产业价值)和附属价值(生态价值、社会价值、选择价值、遗产价值),从而变废为宝,发挥荒漠资源在旅游开发和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荒漠旅游资源资本化的含义

本文提出要建立一种以价值为导向的荒漠旅游资源开发管理的理念和方法—荒漠旅游资源资本化,在国家政策和法律允许的前提下,将荒漠旅游资源作为一种资本形态,与货币资本、实物资本、人力资本等一起投人到旅游开发活动中,进行市场化的开发、经营、运作和管理,从而带来良好的经济收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使荒漠旅游资源实现价值的增值,而资源的所有者也从中获得经营收益。

荒漠旅游资源资本化是“自然资本论”思想的集中体现和实际应用,强调了旅游资源的价值性和收益性,提出荒漠旅游资源不仅具有价值,而且可以带来价值的增值,主张荒漠旅游资源的“有偿使用、合理收益”,反对忽视荒漠资源价值而导致的低效利用或过度开发,从而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开发管理水平,实现荒漠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3荒漠旅游资源资本化的功能

3.1有利于荒摸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本文从对荒漠旅游资源本身的认识和深人研究人手,从“旅游资源资本化”的角度建立了荒漠旅游资源的价值体系,强调了荒漠旅游资源的价值性,有力地驳斥了以“旅游资源无价论”为借口对荒漠资源进行掠夺性、破坏性开发的行为;并通过明确荒漠旅游资源的所有权、经营权、管理监督权的权限和内容,明确了在荒漠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国家、政府、投资者、社区居民等各利益主体的权利和义务;建立了一种积极的、动态的、发展的保护机制,以实现荒漠旅游资源利用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利用。

3.2有利于解决荒溪旅游开发中的瓶颈问题

资源利用问题和资金投人问题是制约荒漠旅游开发的瓶颈,而究其根本都是由于对荒漠旅游资源的本质特征和开发价值缺少全面、系统的认识。“旅游资源资本化”建立了新的荒漠旅游资源的价值体系和利用机制,有利于实现荒漠旅游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拓宽荒漠旅游发展的融资渠道。一方面,强调市场在荒漠旅游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要求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开发出受消费者喜爱的旅游产品,提高荒漠旅游资源的利用效率;另一方面,通过建立稳定高效的投资环境、灵活有序的经营制度,可以广泛吸引最有效率的货币资本和人力资本投人到荒漠旅游资源的开发中来,充裕的资金可以使荒漠旅游资源得到及时、高水平的开发,而不会因为资金不足等问题贻误了最佳的旅游开发时机,或是低水平开发、工程粗糙、造成对旅游资源的破坏,从而使荒漠旅游业发展进人充满活力、公平竞争、不断优化的良性发展轨道。

3.3有利于探索荒漠地区人居环境建设发展的新途径

实践证明,很多偏僻地区获得奇迹般的发展正是得益于具有某种特殊的旅游资源。荒漠旅游资源资本化的理念和方法,突破了传统意义上对荒漠旅游资源价值的认识,创新了荒漠旅游资源的利用体制和发展思路,将荒漠旅游资源的潜在价值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有利于缓解荒漠地区的经济压力,从人地关系角度探索荒漠地区人居环境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新途径,从而带动荒漠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景观生态的改善和人居环境的优化。

荒漠旅游资源资本化的动力机制

通过对荒漠旅游资源资本化的内部属性和外部条件进行深人分析,提出荒漠旅游资源具有资本的本质特征—价值性、收益性和存量性,符合资本的内在规定J性,可以将荒漠旅游资源作为一种资本形态投人到旅游经济活动中,而要实现其资本化,则需要以明晰的产权关系、广泛的融资渠道、市场化的开发运营作为支撑条件。

提出荒漠旅游资源资本化的实现途径,揭示荒漠旅游资本的循环机制(图1),从旅游资源到旅游资本将带来价值的增值,增值部分将再投人到旅游开发和生态保护中。

可以建立荒漠旅游资源所有权、经营权、管理权三权分离的体制,采取租赁经营、买断经营、股份经营、上市经营、仪)T合营等模式,通过经营权的租赁、转让、人股等方式,创新荒漠旅游资源的开发机制,拓宽融资渠道,广泛吸引各种社会资本投入,实现荒漠旅游资源的市场化开发和运营。

荒漠旅游资源资本化的模式

1荒漠旅游资源资本化的模式

根据荒漠旅游资源的特点和条件,提出荒漠旅游资源资本化的模式:荒漠原生态旅游模式、人造主题公园旅游模式、荒漠文化旅游模式、生态改造旅游模式等,对每种模式的特点、优势、适用条件、开发要求等进行深人分析。

1.1荒漠原生态旅游模式

要求荒漠自然资源本身具有很高的观赏性和独特性,吸引力较强,如荒漠地貌资源雄浑壮丽、荒漠植物稀奇独特,这种模式要求能够深人挖掘荒漠资源的独特魅力,打造具有差异性的旅游产品,对资金投人要求不高,主要是旅游相关配套设施的建设。

1.2人适主题公园模式

利用荒漠独特的资源环境,结合人造景观的建设,打造独具特色、与众不同主题公园,如拉斯维加斯、镇北堡影视城,这种模式要求对开发主题有明确的定位、有大量的开发资本投人、有完善的交通和基础设施。

1.3荒漠文化旅游模式

利用荒漠原始、质朴的文化资源开展文化旅游,这种模式要求荒漠文化具有较高的品味和唯一性,能够把内在文化优势转化外显产品优势,对产品开发方法和旅游从业人员要求较高。

1.4生态改造旅游模式

利用新型的科学技术进行荒漠生态改造,打造荒漠生态改造示范工程,形成一种特殊的荒漠旅游产品,如荒漠“集水造绿”,这种模式要求具有较高的科学技术水平和大量的资本投人,具有一定的长期性。

2建立荒漠旅游资本价值与利用模式的SEM模型

本文认为,荒漠旅游资本的价值与利用模式之间存在着多个原因、多个结果的对应关系,但荒漠旅游资本的价值和开发模式均不能准确、直接的量度〔潜变量),所以需要用多个指标(外显量)去间接的测量这些潜变量。拟构建荒漠旅游资本价值评价因子与利用模式对应关系的结构方程模型(SEM),将二者之间多维的、模糊的关系定量化。

按照SEM建模的要求,针对荒漠旅游资本价值的本质特征和利用模式的具体条件,分析提炼出对荒漠旅游资源资本化具有重要意义的代表性指标,建立荒漠旅游资本价值评价的指标体系,体现荒漠旅游资源的特点及其开发利用的适宜性,理论模型路径图如图2所示。构建理论模型后,可以选取基地进行实证研究,采用里克特量表设计调研问卷,进行大量的实地调研和专家意见征询,运用SPSS15.。统计软件对调研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在AMOS6.0分析软件中,按照“模型构建一一模型拟合—模型评价一一模型修正”的路径建立SEM模型,并对模型进行参数估计、显著性检验和修正,使模型具有较高的识别性、拟合度和适用性。从而可以根据荒漠旅游资源的特点和具备的条件选择合理的利用模式,提高荒漠旅游资源规划开发的科学性。

篇6

随着对旅游目的地开发和演变规律研究的深入,旅游资源次优区研究也得到了学界的重视。国内主要研究成果是“旅游资源非优区”概念及其相关研究。许春晓在我国较早提出“旅游资源非优区”概念,探讨其演变规律和开发策略,指出旅游资源非优区的补偿类型、性质、突变概念和依附式开发理论,以期指导区域旅游业开发。罗艳菊对旅游资源非优区开发的影响因素、非优区的优化机制及理论依据等进行研究,提出开发的盈利模式。唐文跃分析了旅游非优区的主要特征和开发的优弱势,探讨了非优区旅游开发的一般规律,提出了非优区旅游发展道路。隆学文讨论了旅游非优区的概念和开发非优区旅游资源的意义,从资源区位、经济区位、客源区位、交通区位、文化区位、认知区位等角度分析了旅游非优区的区位特征。李东和以合肥市为例说明实施旅游业空间拓展战略是旅游资源非优大城市旅游业发展的重要举措。彭华从需求驱动角度研究城市郊区与周边小城镇的旅游开发成功之道。……但现有研究成果均未涉及旅游资源次优区内人文旅游资源和自然旅游资源分布不均衡、丰欠程度不一、价值禀赋不等这些现象。

国外相关研究主要是对旅游地的生命周期现象的研究,如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为研究旅游地演化过程、预测旅游地的发展和指导旅游地的市场营销、规划提供了理论框架。其中影响最深远的是巴特勒根据产品周期理论,提出旅游地演化经过6个阶段,即探索阶段、参与阶段、发展阶段、巩固阶段、停滞阶段、衰落或复苏阶段。ChrisRyan对巴特勒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进行完善,指出发掘当地的历史文化遗产对目的地复兴的作用,以及在越来越多的旅游者热衷寻求“新的”、“未开发的”旅游目的地的情况下,缺乏“名气”也可成为旅游目的地的成功开发和促销亮点。

本文认为旅游开发的重要基础是拥有优质或较为优秀的旅游资源。“非”在汉语中主要是否定的意思,而“次”在汉语中则含有差于、第二的意思。参考经济学,“次优”的含义是未达最佳标准的,不最理想的,不最适宜的,不最满意的,因此本文使用“旅游资源次优区”的提法是较为合适的。

2、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概念和特征

许春晓将旅游资源非优区定义为“在特定地区内,没有国家级和世界级的知名风景名胜区,缺少骨干旅游景点,并且旅游景点的丰度和密度均不够,难于形成优秀旅游产品的现象”。按旅游资源的成因及属性,马耀峰等将旅游资源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大类型。自然旅游资源是构成自然环境的主体要素,是地貌、气象、水体和生物中具有旅游吸引力的部分,从根本上说是属于大自然的产物;而人文旅游资源是由人类活动所产生,能够吸引旅游者产生旅游动机,并可能被利用来开展旅游活动的一切事物。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在特定地域内的分布是不均等的,存在优弱丰疏的差异。由于区位条件和历史发展轨迹的不同,存在这样一大批自然旅游资源禀赋优势比较明显而人文旅游资源相对贫乏的地区。如我国西部很多贫困地区,长期交通不便,区内工业发展缓慢,人文遗址遗迹较少,但自然生态资源保存良好,这是其发展生态旅游得天独厚的优势。

根据旅游资源的特征和属性,本文将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定义为,在特定的区域内,由于地理区位、经济区位等条件所限和社会历史文化发展轨迹不同,拥有较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而人文旅游资源特征不明显、优势不突出,暂时难以形成特色旅游形象及产品的现象。

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是一个相对概念,具有相对性、普遍存在性和可演变性的特征。随着当地经济、旅游业的发展,交通条件的改善,在科学的旅游规划导引下,凭借区内自然旅游资源优势,整合、创新区域文化旅游资源,经过成功的旅游形象塑造和旅游营销,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也可成为旅游资源优质区。

旅游活动本质上是一种人类对地理空间选择、经历和体验的过程,旅游目的地形象能直接影响旅游者的旅游决策和行为选择。对于正待开发或已在开发中的旅游资源次优区来说,更需要以真实、独特、充满感召力的旅游形象驱动目的地旅游的发展。区域文脉、地脉是区域自然基础、历史文化传统和社会心理积淀本质特征的高度概括,它鲜明地展现了区域旅游的特色,旅游形象也会因区域文化差异而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旅游开发中普遍面临的难题是区域文化旅游资源匮乏和特色不鲜明,难以塑造具有地域特色、深刻人文内涵的旅游形象和旅游产品。文化资源具有延续性、动态性、可创造性、非独占性的特点。MommaasHans从增强地点的身份、吸引力和市场地位,进行革新和创意,为文化多样性和文化民族主义探讨了文化产业集群策略,对文化旅游资源次优区旅游开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如基于工业遗址改造利用而兴起的北京798艺术区,现已成为京城令人瞩目的新旅游吸引物。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可通过对区域文化资源的整合和创新,结合当今旅游市场需求和发展趋势,汲取外来优秀文化元素,通过文化产业集群达到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形成地域旅游文化特色和竞争力,将其融合进区域旅游形象塑造、旅游产品设计和旅游发展之中,进行卓有成效的旅游营销,并逐步向旅游资源优质区演进。

3、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发展策略——以安康市为例

1、安康旅游发展简介

安康市位于陕西省南部,在秦巴山地之间。秦巴山地是我国亚热带与暖温带的交界线,山地垂直高度大、气候复杂多变,森林垂直带谱明显,汉江从西向东纵贯全市,两山夹一川的地形格局使这座山水之城独具特色。长期以来秦岭巴山阻隔造成其交通闭塞,经济落后,目前仍为国家级贫困地区。与分别以秦汉唐历史文化遗迹著称的近邻西安、咸阳等和以楚汉文化历史遗迹见长的湖北武汉、荆州、陕西汉中等地相比,其“秦风汉韵楚文化”的自我文化定位形象相形见绌。1983年安康曾发生特大洪灾,洪水几乎摧毁安康古城,原县城内历史文化遗迹和陕南小城建筑格局饱受灾难。然而其山、水、林特色突出,有发展生态旅游得天独厚的优势,是典型的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以观光旅游产品为主,原旅游形象模糊,旅游商品开发滞后,旅游产业链短。2007年国内游客为206万人次,旅游收入7.21亿元,国际游客8000人,旅游外汇收入144万美元。在周围西安、重庆、成都、武汉、汉中等具有人文旅游资源优势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屏蔽下,亟需独特的旅游形象和产品发展。

旅游形象和旅游资源并非旅游发展的唯一保证。目的地可进入性、交通容量、空间节点分布同样重要,而旅游开发反过来也会促进目的地交通环境的改善。如与安康毗邻的汉中市,在西汉高速公路开通后获得了旅游发展的良机,2007年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733.1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7.2亿元人民币,占当年GDP的5.9%。安康旅游面临的机遇使国家西部大开发和陕南突破发展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西康高速(包北高速川陕段)、十(十堰)天(天水)高速、襄渝、阳安铁路将相继建成和安康至湖南常德铁路专线、西康二线铁路也已进入开工建设准备阶段,这将会有力地促进安康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2、整合、创新人文旅游资源,形成旅游产业集群

文化氛围是蕴涵在一切环境与气氛中的文化现象与文化特征。从心理学的视角看,城市文化氛围是某种城市心理的形成并起作用的过程,是弥漫于城市空间的社会气候。与西安、汉中、重庆、武汉等周边城市相比,安康可供旅游开发的人文旅游资源相对贫乏。安康这所陕南小城具有浓郁而独特的茶文化、酒文化、娱乐休闲文化;多元、移民文化融合形成兼容并蓄以及长期处于经济落后状态下安于现状、淡定悠闲的城市气质;汉江穿城而过的浪漫氛围等因素交织出安康特有的休闲旅游文化氛围;“灯红酒绿”的汉江两岸将成为最令休闲度假旅游者留恋往返的景观和旅游亮点。要力争塑造出区别于忙碌、拥挤的现代大都市的独特旅游形象——保留小城市素有的恬美、浪漫和独特魅力,承袭传统地方文化渊源,创造具有时代特征的当代文化符号。如以传统的汉剧、陕南民歌、陕南民俗、文学、书画等艺术创作、文化元素打造陕南风雅之城;修建或修缮各类博物馆、电影院、剧院、名人故居、地方传统建筑民居、画廊、特色街区等使之成为这座风雅小城的文化标志,使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元素在这座素有多元文化色彩的城市中交汇融合,通过休闲文化产业集群达到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形成地域旅游文化特色和竞争力。

3、旅游形象塑造

旅游形象指旅游者通过各种传播形式得到的,目的地旅游资源、服务产品与项目、管理体制与水平、设施体系、交往经历与态度的综合感知,是吸引旅游者做出前往目的地城市旅游的关键因素之一。旅游者所持有的旅游目的地形象将对他们的质量感知、游后评价、口碑宣传和重游意向都会产生深刻影响。

旅游形象策划的关键在于对目的地旅游资源、文脉、地脉的准确把握和提炼,对旅游者的需求、购买决策、消费行为等关于旅游目的地形象意境地图的信息进行系统的收集、整理、分析,归纳目的地旅游发展现状和发展方向,提炼目的地旅游特质并从周围旅游竞争对手的同质旅游产品和形象屏蔽中脱颖而出。以语言口号、理念、行为和视觉等形象设计表达出来,由理念内涵、行为系统、传播感觉系统、风情塑造、核心区塑造等共同构成的一个内容丰富、内涵深刻的复合形象系统。通过旅游形象口号向公众传递,向旅游市场宣读自身的产品定位和独特魅力,唤起特定市场的旅游欲望进而做出旅游决定。

在缺乏具有鲜明特征的人文旅游资源和形象的情况下,可以选择的制胜之道是“串联”目的地不同的旅游吸引物,组合旅游产品,塑造多元化、复合型的旅游形象,提高目的地的市场认知度和美誉度。如新西兰成功塑造的“100%纯净的新西兰”(100%pureNewZealand)和“世界探险之都—皇后镇”(World’sAdventureCapital)的独特形象。安康形象塑造基础是秦巴汉水在安康境内构造了良好、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以及汉楚等多文化、多地域移民文化大融合的人文底蕴。由北京达沃斯巅峰旅游规划设计院完成的《安康旅游总体规划》,将其形象定位为“水舞秦巴自然安康”,一个宜游、宜居、自然,兼具优美山水自然风光和休闲格调的旅游胜地呼之欲出。根据这一旅游形象定位,可以将不同类别的旅游产品横向串联起来,形成纵、横交错而又相互关联的立体的旅游产品网络结构。自然真山水的安康旅游形象定位与塑造,为安康从周围历史文化资源型旅游目的地如西安、汉中等旅游形象屏蔽下突围。

4、营销策略

RyanandGu认为在旅游景区私有化发展趋势下,旅游形象已成为目的地营销者的首选产品和现代旅游业的核心竞争力。旅游目的地营销需采取卓有成效的营销战略,打造知名度、美誉度和忠诚度统一的独特形象。对于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来说,旅游营销更应注重利益相关者之间的营销合作,建立紧密的营销网络,统筹构建、运行,由形象塑造、产品设计、包装、传播与管理组成的旅游目的地形象整合营销体系,协调、整合旅游地营销要素,培育统一和谐的形象系统,以较低的成本取得最佳营销传播影响力。

安康旅游营销可采用“旅游整体营销+核心旅游产品重点营销”模式,将目的地作为一个整体旅游产品进行整合营销传播(IntegratedMarketingCommunication,IMC)。通过广告、公关和形象推广活动、销售奖励、节庆活动、事件营销、网络营销、面向旅游市场和旅游中介商的直接营销等,针对特定目标市场,宣传真实、独特、充满魅力的亲山近水、自然健康、浪漫休闲的旅游形象,传达一致的旅游产品信息,实施对目的地的全方位推销。

(注:本文系陕西省教育厅基金资助项目“安康、汉中两市旅游产品差异化发展战略与旅游合作研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为08JK001。)

【参考文献】

[1]许春晓:21世纪中国旅游地理学的新领域:旅游资源非优区研究[J].旅游学刊,2000(1).

[2]许春晓:论旅游资源非优区的补偿类型与性质[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4).

[3]许春晓:旅游资源非优区“依附式开发”论[J].旅游学刊,2005(1).

[4]罗艳菊:旅游资源非优区的若干理论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5(9).

[5]罗艳菊:城郊型旅游资源非优区开发探讨[J].江苏商论,2006(4).

[6]唐文跃:非优区旅游开发的一般规律初探[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4(6).

[7]隆学文:旅游非优区开发策略[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2(12).

[8]李东和、赵玉宗:旅游资源非优大城市旅游业空间拓展战略研究—以安徽省合肥市为例[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7).

[9]彭华:关于城市旅游发展动力机制的初步思考[J].人文地理,2000,15(1).

篇7

关键词:翁牛特旗;旅游资源;整合开发;措施

“翁牛特”是蒙古语,意思为“诸王”或“神圣”。翁牛特旗地处东部赤峰市中部,科尔沁沙地西缘。地处东经117°49′—120°43′,北纬42°26′—43°25′。

翁牛特旗的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是举世闻名的“红山文化”发祥地,这里出土的被誉为“中华第一龙”的红山碧玉龙,开创了中华民族“尚玉”、“崇龙”的文化传统,证明了辽河流域与黄河流域一样,同为中华民族的摇篮。东胡、匈奴、鲜卑、突厥、契丹、女真、蒙古等少数民族曾先后在翁牛特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共同创造了中国北方发达的古代文明。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以纷呈的文化异彩与中原文化交相辉映,共铸了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辉煌。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有很多的宝贵资源。旅游资源,包括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翁牛特旗的旅游景区既有人文历史的,又有自然奇观的,还有独具特色的蒙古族风情。有依托蒙古族独特的民俗风情,结合奇特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沙漠资源,形成的民俗风情旅游区玉龙沙湖旅游区和其甘沙漠旅游区、有以红山湖旅游区和灯笼河旅游区为主要范围,形成山地草原休闲和滨水度假休闲的生态休闲旅游区、以红山文化和契丹辽文化为依托形成集科考、探险、观光、休闲、度假于一体的历史文化体验区玉龙沙湖旅游区和木叶山旅游区、还有以乌丹镇为主要范围,依托梵宗寺形成集民俗体验、宗教文化、休闲度假于一体的民俗宗教旅游区。其中勃隆克、灯笼河、其甘、红山湖、响水5处已晋级为自治区级地质公园。由此可见,翁牛特旗自身的旅游资源条件是较好的。但是由于自然条件和人为等原因这些宝贵资源没有得到很好的整合开发和利用,景点游离分散,缺少高水平、大手笔的策划、配套服务不到位,产业发展受到很大的制约,城市建设和发展没有特色等等很多不足点。所以必须整合开发与利用翁牛特旗的旅游资源,建设旅游大旗,成为整个内蒙古特别是东部旅游的发达区。从内蒙古旅游的整体方面说起,翁牛特旗旅游需要深入研究、需要拓宽、需要提升。因为资源富集、区位好、交通便利。

一.翁牛特旗旅游资源整合开发的构想与措施

(一)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与市场运作相结合

由于旅游资源具有公共属性、地域属性的特点,政府需要对旅游业进行调控。旅游行业需要政府主导,但其运作又必须融入市场经济的轨道。采取政府主导,部门协作,企业跟进,社会参与的模式。理顺管理体制,深化旅游企业改造,在总体规划下首先鼓励小企业搞好搞活,再采用松散型战略联盟、股份制改造企业兼并联合等方式,引导企业按市场行为联合组成旅游企业集团,逐步实现产业集团化;制定招商引资政策,鼓励外资、民营投资旅游业,并实现保护生态的开发管制与价格管制,减少负面效应;为旅游发展建立必要的城市。

(二)开发与保护并举

翁牛特旗的自然旅游资源精品是沙湖与大漠风光,对这种天然的旅游资源,要保护景区的原始状态,不能把生态旅游变成失态旅游。沙湖景区目前基本没有污染,但旅游业并不是永久的无烟工业,旅游业发展起来之后,大量游客来到这里,种污染不可避免地带进旅游区,会缩短景点的寿命周期。要正确处理生活现代化与民俗文化原始性之间的关系。在旅游发展中,文化环境的变化是潜移默化的,不易被人们发现。保持民俗的淳朴,防止民俗风情的淡化与变异,是个非常棘手的问题。

(三)自然景观开发与历史文化挖掘相结合

翁牛特旗有着包括早期人类遗址、红山玉龙文化、辽元古城遗址、梵宗寺在内的历史古迹;还有以乌兰木骑为代表的蒙族艺术风情,那达慕草原盛会风情;饮食文化中的烤全羊文化酸马奶酒文化与传说、民族餐文化等等,这些都给人们留下了许多历史神秘感。翁牛特旗的历史博物馆馆藏文物太少,与出土历史文物大旗的实际不符,应当加大文物的收藏力度与数量,增加有关照片与实物,已被上级馆藏的可用复制品,馆址如能迁移到玉龙出土处或玉龙碑处就更有旅游价值(四)资源整合,短期打造旅游精品线路与长远整体推进相结合

翁牛特旗的具体情况而言,应做好以下工作:(1)扩大宣传,提高知名度。由于开发较晚,宣传力度不够,翁牛特旗独特而丰富的旅游资源还鲜为人知。因此,要大力做好宣传工作,要制作反映当地风光的精美旅游风光画册和编写导游词,在包括因特网在内的新闻媒上撰写文章,编写当地历史书刊,排制景点光盘。积极开发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纪念品。这些宣传品各个景点都要互相兼卖。(2)搞好旅游服务,提高美誉。旅游的食、住、行、游、娱六大因子都是服务项目,各行各业都要树立起游客是上帝,提高服务质量,一切想着游客,一切为了游客,开辟特色旅游服务项目,如租用爬山用的胶鞋等。(3)建立旅行社。翁牛特旗目前还没有旅行社,应在旅游局支持下建立自己的旅行社,也可以鼓励个体投资建立旅行社。(4)培训一支优秀的导游队伍。导游员要有丰富的翁牛特旗的历史知识、地理知识、生物知识、民俗知识、风情知识,还应当具有用诙谐幽默的语言来表达当地风情的能力。

总之,翁牛特旗必须整合开发与利用翁牛特旗的旅游资源,建设旅游大旗,成为整个内蒙古特别是东部旅游的发达区。

参考文献:

[1]《翁牛特旗旅游资源整合开发研究》,赵恒德,渤海大学学报2004.6期.

篇8

摘要:本文分析了旅游和文化的关系,指出文化是旅游的本质属性,文化是旅游业的核心旅游资源,旅游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阐述了旅游和文化相互作用和影响,文化提高了旅游产品的竞争力,旅游促进了文化的发展,旅游对文化的消极影响。应该深入了解消费者的文化需求,全面建立“吃、住、行、游、购、娱”为核心的旅游文化体系。

关键词:旅游;文化;关系;影响;对策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消费者对旅游的需求也日益增长,于是,旅游产业发展非常迅速。不论从旅游的需求来看,还是从旅游的供给来看,旅游业都有了一个飞跃,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地方政府对旅游业越来越重视,已经有20多个省把旅游业作为当代的支柱产业。而文化是过去和现在所形成的,人类在长期的历史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是旅游产业的重要支撑和旅游资源的重要来源。

一、旅游与文化的关系

1、文化是旅游的本质属性

人类的活动跟文化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而旅游从本质属性来看,其实也是一种文化。旅游,通俗地说就是“玩”,但“玩”也是一门学问,把玩的地方选对了,能增长知识见闻,提升个人修养,会玩的人会选择那些有内涵、有教育启发意义的地方玩。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走出家门,这就产生了旅游的市场。一开始人们也许只是被秀美的山水风光吸引,这是一种较低层次的旅游。但时代在发展,人们要求一种更高层次的旅游,他们希望通过旅游能够获得更多的认知,希望能在旅游中了解历史、宗教、文学、科技等,这就是文化旅游。不论是从较低层次的观光旅游来看,还是从较高层次的文化旅游来看,旅游的本质属性就是文化。

2、文化是旅游业的核心旅游资源

随着旅游产业的发展,简单的观光旅游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现在的消费者,更注重旅游的一种体验,而这种体验的核心其实就是一种对文化的体验消费,文化已经越来越成为旅游业的核心的旅游资源。旅游企业想要发展高端的旅游产品,必然需要把文化作为其核心的旅游资源。

3、旅游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随着现在消费者文化层次的提高,传统的很多文化传播的方式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的需求,而旅游业作为朝阳产业,形式活泼多样,容易被人们接受,可以作为一种文化交流的重要形式。把文化和旅游结合起来,能够形成很强的竞争力来传播文化,比如,如果简单的去宣传红色文化、宗教文化,消费者接受程度并不会很高,但如果靠建立红色旅游产品、宗教旅游产品去传播相关的文化,消费者将能够在一种旅游体验中更好的接受文化的传播。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多的有了旅游的需求,而在这种需求中传播文化,将使旅游产业和文化传播同时有一个良好的促进,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二、文化与旅游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1、文化提高了旅游产品的竞争力

文化是旅游业的灵魂,文化跟旅游产业的融合,极大的提高了旅游产品的竞争力,未来旅游产品的竞争,从核心上来讲就是一种文化的竞争。有些国家,通过文化的传播,极大的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典型的例子是韩国,韩剧在亚洲的流行,促进的不仅仅是电视剧本身,也带来了韩国的旅游热。电影《非诚勿扰》的播出,挽救了濒临死亡的北海道旅游。消费者对旅游的需求,不是简单的看看风光,深层次的要求就是一种文化体验,文化提高了旅游产品的竞争力。

2、旅游促进了文化的发展

旅游产业的发展,可以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必然也会促进当地文化的发展,特别是很多民族文化,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有很多已经濒临灭绝的文化,随着旅游业的发展,焕发出了新的生机。而文化与旅游的有机结合,更是能促进旅游跟文化的同时发展。比如云南丽江的纳西族大研古城、西双版纳的傣族泼水节、杨丽萍的原生态大型歌舞《云南映像》等,所反映的都是对文化充分理解和挖掘运用的典型,不仅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同时也促进文化的进步。

3、旅游对文化的消极影响

旅游者的来源,多数是来自经济发达地区,比如我国的游客主要来源就是长三角和珠三角,而旅游目的地更多是位于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随着游客从经济发达地区向不发达地区的移动,既带来了先进的文化和意识,也带来了消极的文化和意识。拜金主义、消费主义、贫富差距意识等等相对消极的文化也影响了旅游目的地。游客的进入,必然带来就业,很多旅游从业者比较轻松的获得了可观的收入,但这种轻易获得的收入导致对文化学习的蔑视,还有很多文化为了迎合旅游者的需要形成畸形的发展,这些都是旅游对文化产生的消极影响。

三、旅游与文化有机结合的对策

1、深入了解消费者的文化需求

要做好旅游文化的产品,先要深入了解消费者的文化需要。作为旅游经营者必须了解文化需求与旅游消费者特征的文化精神。例如,外国游客来中国,除了享受美丽的风景,灿烂的历史文化和品尝美味的中国菜,也希望能够了解中国文化和经济社会发展,了解国家生产、生活、娱乐和其他的信仰、习俗。研究了不同的旅游消费群体,消费者的消费心理,深入了解消费者的文化需求,是旅游与文化有机结合的根本前提。

2、全面建立“吃、住、行、游、购、娱”为核心的旅游文化体系

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的产业,涉及到一个“吃,住,行,游,购,娱”的六要素,对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除了挖掘文化建设,并特别关注的旅行社,旅游宾馆的文化建设,旅游公司和其他企业,旅游目的地。旅游企业的有形的产品,除了实用功能,还必须满足客户追求美,创新的文化功能。旅游目的地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以提高质量和旅游区等级。旅游市场营销,除了增加产品的文化内涵,其营销人员的文化素质,言谈举止,礼仪应该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特征,一个区域,给出一个具有独特的高质量的文化形象的人。

综上所述,文化是旅游的本质属性,文化是旅游业的核心旅游资源,旅游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旅游和文化相互作用和影响,文化提高了旅游产品的竞争力,旅游促进了文化的发展,旅游对文化的消极影响。应该深入了解消费者的文化需求,全面建立“吃、住、行、游、购、娱”为核心的旅游文化体系。(作者单位:丽江市东巴文化研究院)

参考文献:

[1]肖建刚,丁陈娟.导游基础[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陈家刚,中国旅游客源图概况[M].南开大学出版社

篇9

古村落旅游是一种特殊的公共资源古村落中小仅有着基本的物质文化遗产,同时其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各受人们关注的内容在古村落旅游资源开发的过程中,古村落本身是一种人文与自然景观的结合体首先是有原著居民的居住,因此古村落的住宅是隶属于私人所有但古村落中的其它资源,诸如水资源、道路以及其它资源等又是隶属于公共资源的范畴所以在进行古村落旅游资源开发的过程中,要重视对原著居民私人资源的保护,同时也要强化对旅游开发的管理

2古村落旅游开发公共管理的必要性

旅游资源的开发有利有弊在进行古村落旅游资源开发的过程中更是如此对古村落旅游资源的开发必然会导致一些原有资源的破坏同时在开发的过程中,对政府、原住居民以及游客之间的关系也要进行合理的监管唯有如此,才能够保证在进行古村落旅游资源开发的过程中能够既保持好古村落原有的资源保护,同时也对古村落的整体商业化运作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3古村落旅游开发的公共管理问题探索

古村落资源延承至今,其保留了很多历史文化的影响,所以在进行古村落旅游开发的过程中,小仅仅是要对当地的物质资源进行合理的保护,同时也要对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部分加以合理的监管

3.1古村落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固有矛后

任何一个旅游景点的开发,在实现对当地经济发展带动的同时,也会带来对原有景观的破坏对古村落的旅游开发来说也是一样

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古村落能够被完整的保存下来,其本身就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的保存但是在进行旅游资源开发的过程中,其如何有效的进行古村落原有资源的开发却成为一种难题旅游资源开发必然会带来对原有资源的破坏在进行古村落开发的过程中,随着先进文化和技术的引入,必然会对原住民的生活造成一定的冲击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开发者来说,我们无法组织先进文化的进入,同时也必须在很大程度上延缓先进文化对古村落文明侵蚀的速度

3.2古村落旅游开发过程中的产权归属问题

在当前我国的公共管理体制下,一个村落的产权归属为当地的村委会,向上还有县级监管部门和市级监管部门在具体的监管过程中,还涉及到电力部分、土地部门等等多重的管理机构在古村落的旅游开发方面,由于多重监管的因素,导致其在进行旅游开发过程中开发机构需要与小同的部门进行权利的平衡,从而才能够实现对整个村落的开发33古村落旅游开发的原住民利益保护

除了上述的问题之外,在进行古村落旅游开发的过程中还需要强调对当地原住民利益的保护旅游开发固然可以给原住民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但是在进行古村落的保护方面,又对整个原住居民的房屋修葺方面提出了一定的要求这样即便是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外界的先进文化涌入,而作为古村落的原住民接触到先进的文化和技术,由于旅游资源保护的原因,原住民小能进行房屋的现代化修整,同时也小能够借助先进的手段来对整个住宅的布局进行改善这必然会在很大程度上给原住民带来不便。

其次,旅游资源的开发还会给古村落居民的日常生活带来很大的影响由于旅游资源的开发很多原住民的房屋也是作为旅游景观之一,供游客参观游览因此这就使一部分居民的生活隐私没办法得到合理的保障甚至有一些原住民因为小堪其扰,锁门拒绝接受参观,这些都给整个古村落的旅游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

4古村落旅游开发公共管理的手段

在进行古村落旅游资源开发的过程中,作为开发者来说,其要充分权衡好政府、原住民与自身间的关系借助政府的主导作用,实现刹-会公共资源的合理整合,同时在开发的过程中充分调动起原住民的积极性,推动整个古村落旅游资源开发的顺畅开展

4.1确定明确的古村落旅游资源开发日标

首先,是日标的确定任何地力进行旅游开发时,都必须有一个明确的日标作为主导在进行古村落旅游开发时,首要的要求就是对整个古村落的整体布局、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方面进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在是古村落旅游开发的核心,也是可持续旅游发展的必然要求在进行古村落旅游资源开发的过程中,要重视对小同利益群体间利益的均衡

其次,是在开发的过程中还需要强调政府与原住民及开发者三力之间的关系建设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小仅需要得到古村落所在地政府的支持,同时也要赢得原住民的支持唯有在三者间建立起良好的互动关系,才能够推动古村落旅游开发的预期日标达成

4.2政府主导力抓古村落的公共管理

对古村落公共管理工作的开展,政府依然要唱主导角色在进行古村落公共管理的过程中,公共管理的实质是对其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公共旅游资源进行合理管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借助政府的主导作用,一方面能够强化对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同时也能够更好的敦促游客在旅游的过程中尊重当地民俗风情,文明旅游,以保障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借助政府的主导作用,倡导合理开发,文明旅游,从而将古村落作为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得以更妥善的保护

当然在进行古村落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政府并非是公共管理的单一主体除了政府之外,还可借助多力力量,通过多力参与的力式强化对古村落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的公共监管力度

3.3古村落旅游开发的公共管理途径

在具体的实施上而,首先是进行国家政策的完善通过相关政策的完善对古村落旅游开发给予一定的支持和保障

其次,在进行公共管理的过程中,还要加强景区管理制度的建设通过严格的制度规定,对当地原住民的行为,以及对前往古村落旅游游客的行为加以约束,从而更有效的实现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

篇10

    一、新疆旅游发展目标及文化旅游资源

    (一)新疆旅游发展目标2011年5月25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政府在乌鲁木齐市召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会议总结新疆“十一五”旅游发展工作,研究部署“十二五”旅游发展工作,使旅游业成为“调结构、促就业、惠民生”的支柱产业,推动新疆旅游业在新的起点上实现跨越式发展,努力把新疆建设成为中国西部旅游胜地和我国重要的旅游目的地I”。

    “十一五”期间,新疆旅游综合实力大幅提升,带动作用明显增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加大,接待能力不断提升,旅游品牌效应已经显现,旅游管理水平不断提高,服务质量明显提高,旅游环境整治取得初步成效。同时,新疆旅游资源开发挖掘得还不够,旅游精品少、产业规模小、经营粗放、管理水平不高,尤其是旅长游短问题还比较突出。“十二五”时期是新疆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要立足新疆实际,刻不容缓地推进旅游产业的大发展。

    张春贤要求,新疆旅游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和自治区党委七届九次、十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建设旅游大区目标,坚持改革创新,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发展质量,建设一批国家级乃至世界级的旅游精品名牌,努力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改善民生的重要富民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把新疆建设成为我国重要的旅游目的地。

    “十二五”期间新疆旅游产业发展总体目标是:到2015年实现接待国内游客8000万人次、入境游客2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突破850亿,力争达到1000亿,占新疆GDP的比重在8%左右,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在20%左右,旅游从业人员力争达到50万人以上,带动200万人就业。按照规划,“十二五”期问,新疆旅游业各项指标基本上至少翻一番。

    “十二五”开局之年,新疆的旅游业发展目标:接待国内游客3500万人次,入境游客130万人次,同比分别增长15%、22.5%,旅游总收入达到350亿元[21。

    (二)文化旅游资源的界定

    郭来喜认为凡是能为人们提供旅游观赏、知识乐趣、度假疗养、娱乐休息、探险猎奇、考察科研以及人们之间友好往来的课题和劳务的都可以称为旅游资源圈。

    国家旅游局旅游资源开发司将旅游资源定义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凡是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被旅游业开发利用,并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

    无论是旅游资源还是旅游资源文化学术界没有给出确切的概念,笔者认为文化旅游资源和旅游资源在某些时候是可以等同的,因为旅游资源是自然界存在的而被人类发现并利用起来的自然资源和人类社会生产生活过程中创造出来的资源都是被人们用于旅游所需,而在自然资源被开发利用的过程中就已经赋予其文化的内涵。而文化本身就是一种资源,所以说旅游资源和文化旅游资源界定不是很明显。从本质上来说,则是“文明达到一定程度而形成的生活方式”,是一种文化现象,一个系统,是人类物质文化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的一个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因此,文化已成为了新疆现代旅游业的一种重要的,甚至是不可或缺的资源。

    文化旅游资源不仅具有旅游资源的基本条件而且更重要的是它具有文化的内涵,具有持久的吸引力和生命力。学者们对文化旅游资源的概念主要是以旅游资源为中心,介绍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文化特色、文化属性、文化构成等嗍。

    新疆旅游资源更具有独特性、完整性、丰富性和人文性。汉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交汇融合,民俗文化、地域文化、屯垦文化交相辉映。要把旅游业作为重要突破口,加快转型跨越发展步伐已刻不容缓。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没有灵魂的旅游是苍白的。因此,在促进旅游与文化融合发展方面,特别是深挖文化内涵方面新疆还需做多方面的探索,通过文化促进旅游业发展。新疆应当把发展文化旅游业作为推动经济转型的战略选择,着力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实现把旅游业作为新疆战略条件形成了与内地迥异的旅游资源。

    二、新疆文化旅游资源的分类及优势

    新疆被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有阿尔金山自然保护区、喀纳斯自然保护区、天池自然保护区、艾比湖湿地自然保护区、西天山库尔德宁自然保护区和梭梭林自然保护区等,具有别具一格的景观。近年来,新疆旅游业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特别是2010年,新疆旅游实现了三个突破:接待国内游客突破了3000万,入境游客突破1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突破300亿元,创历史最好水平。2010年旅游总收入相当于全疆GDP的5.6%、服务业增加值的17%。全疆旅游直接从业人员25万人,间接从业人员100万人。

    旅游产业正在成为新疆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已经完全具备把旅游业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的条件翻o(一)文化旅游资源的分类从此表可以看出新疆文化旅游资源的自然资源中生物类占绝对优势,在人文资源中风情胜地类资源占有优势,而文化旅游资源的内涵无不反映在人文旅游资源的各种类型中,成为这里独特的潜在的和正在开发的旅游产品。旅游业是—个脆弱的产业,受经济以及政治等大环境影响严重,所以要根据当年的国家及世界政治和经济的大背景及时有效地调整旅游政策,发展当地游,促进国内游,扩大内需。薪疆旅游正处在大建设、大开发、大发展的历史机遇期。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进一步明确了新疆在新时期的战略定位,将加快推进形成国内外游客通过新疆“西进东出”和“东进西出”的新格局。新疆作为亚欧大陆桥上重要的旅游通道、集散中心和旅游目的地的地位正在加速形成。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树立新疆理念、创造新疆效率将成为新疆旅游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内在动力。目前新疆旅游产业发展格局已经基本形成,逐步形成了以“丝绸之路”为主线、“五区三线”为重点的旅游发展空间布局,打造了喀纳斯、喀什、天池、葡萄沟、那拉提、赛里木湖等一批在国内外影响较大的旅游景区,已经成为新疆经济新的增长点。

    (二)新疆文化旅游资源分析

    一种文化现象可直接导致一种旅游资源的生成,而天然的旅游资源也会因为有文化的修饰润色而更具可观性。文化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客观物质世界与主观精神世界的“心物交融”的结果。

    新疆旅游发展要突出特色、打造精品,突出打好区域特色、民族特色、文化特色这几张牌;继续重点建设好喀纳斯、天池、吐鲁番、喀什、那拉提等一批国家级乃至世界级旅游景区和景点;建设好乌鲁木齐、吐鲁番、喀什、克拉玛依、石河子等一批特色旅游城市;不断丰富冰雪旅游产品,建设冰雪旅游基地;积极推进生态旅游示范区,推进特色旅游基地建设。

    1.浓郁的民族特色

    新疆有维吾尔、汉、哈萨克、回、蒙古等55个民族,各民族不断融合发展中形成了不同的风俗,同时民俗文化旅游是我国民族地区旅游资源开发的重要内容,有着广阔的市场潜力和发展空间,而在新疆少数民族文化被完整地保存了下来,同时新疆作为我国少数民族的主要聚居地,在开展民族风情游上更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2.地域文化特色新疆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区,锡伯族素有“好骑善射”的美誉,据了解我国许多优秀的射箭手大多来自查县,同时在新疆锡伯族又被称为“天生的翻译家”,他们大多都会说维、哈、汉、锡伯语等。

    传统的哈萨克族是一个以游牧为主要生计的民族,与游牧相关的物质非物质民族文化是其文化的一大特色。尊重自然、遵循规律的生活习惯等共同构成了哈萨克族独特的民族民俗文化资源,成为开发民俗文化旅游的重要宝库。

    3.冰雪风情

    新疆具有丰富冰雪旅游条件,新疆已形成天山北坡滑雪旅游区、阿勒泰滑雪旅游区及塔城、克拉玛依滑雪旅游区三大滑雪片区。从2010年11月至2011年2月底,各大滑雪场已接待游客300万人次。冰雪旅游的收入也在旅游整个收入中基本占到了六分之一。全疆已经拥有滑雪场一二百家,其中上等级的滑雪场23家。乌市周边已经形成了丝绸之路、白云、天山天池、雪莲山、维斯特为龙头,五棵松、阳光运动等滑雪场为递进的连线成片态势。

    2006年,为整合新疆冬季旅游资源,自治区旅游局联合民航新疆管理局、体育局等,在全区各地州市支持下,成功举办了首届冬季旅游产业博览会。如今,中国新疆冰雪旅游节暨冬季旅游产业博览会已由新疆地方性节庆展会升格为国家级节庆活动,成为中国西部冬季最大最具规模和影响力的旅游专业展会。现在冬博会成为一个标志,每年举办时即表明新疆冬季旅游揭开序幕,随即乌鲁木齐丝绸之路冰雪风情节,天池冰雪旅游节,哈密冰雪旅游节、阿勒泰冰雪旅游节、阿勒泰国际滑雪节、福海冬捕节、喀纳斯冰雪风情摄影节等一系列紧扣冬季旅游主题的地州冬季旅游节庆活动陆续在各地展开。新疆冰雪旅游十年磨一剑,产业不断发展壮大I8]。

    4.军垦文化特色

    军垦是指1950年中国奔赴新疆的多个地区进行的开荒生产和建设。而“军垦旅游”一般是指游客在军垦景点参观军垦遗迹和了解军垦文化的旅游行为。它属于一种特殊的红色旅游类型。实际上,军垦旅游所依托的旅游资源就是“兵团军垦文化”。其精髓就是“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奋斗,开拓进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