疗养院环境设计范文
时间:2023-11-14 17:54: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疗养院环境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The importance of environmental landscape in the sanatorium rehabilitation
XIN Qin. Lintong Sanatorium of VIP Department of Lanzhou Military Region, Xi’an 710600,China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healing landscape of sanatorium,as a subsidiary therapeutic method,has become a new typical landscape.Abroad ,specially the developed countries,it has developed the education,on this type of landscape,however, few system research,has been done in China.
[Key words]sanatorium;healing landscape; landscape design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社会生活层面发生了极其深刻的变化。国民经济得到了持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不断提高,社会各项事业在不断进步。然而随之而来的也是人们对其所面临的一系列生理、心理、社会各方面的更高的需求。一方面人们不断地用自己的思维方式改造着自然和自身的生存环境:大气污染、水体污染、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噪声污染和人口增加过速等,这不仅危及自然生态的发展还影响到人们自身的生存环境。另一方面,人类用钢筋水泥创造的远离自然的城市环境,对人们生理、心理产生了很多负面影响,它加大了人与自然的距离,加大了人与人的距离,甚至加大了人与自己的距离。现代人面临着严重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失衡。现代生活的高节奏、高效率使得人们身心现有的一些疾病能够有效地预防和治愈,但是这些都将满足不了现在人们对自己身心健康的要求。人们对现代化医疗机构建设的要求与日俱增,对医疗机构的环境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疗养院的要求也不仅仅局限于疗养院的功能结构、医疗服务,人们对疗养院的环境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疗养院康复性景观设计开始逐步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1研究意义
健康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根本。人的精神、心理状态和行为对自己和他人甚至对社会都有影响。随着科学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人们随健康的认识也绝不仅仅是指四肢健全,无病,除了身体机能健康外,还需要在精神上有一个积极向上稳定的状态。否则就是亚健康。身心健康逐渐成为景观设计研究中的重要课题,并且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景观的定义已经不再是单纯的提供人们物质享用与美学欣赏,而应赋予更多人们身心健康上的需求。一个良好的疗养康复景观环境,一方面能为疗养者提供安全、舒适的休闲环境。适宜的园艺植物和艺术景观,能够帮助需要缓解压力和抒感的人们重新明确生活目标。园艺治疗可以通过植物的生长刺激人的心理。另一方面可以创造积极的交往空间和适宜的治疗环境,增进治疗师和治疗者、疗养者与疗养者之间的交流,增加社会交往能力[1]。
1.1疗养院环境特点疗养院不但是患者康复、疗养的场所,有些还是教学科研、度假休闲的场所。所以疗养院各个功能空间分类很复杂,同时由于医疗规模、服务方向及周边的地理、社会环境的差异,其功能分区设置有所不同。因此,疗养院的户外环境设计应该有机地融合到疗养院这个复杂的功能空间里面去,既要符合疗养院的整体功能需求,又要针对不同的功能要求给予不同的对待,来实现某些特殊功能空间的要求[2]。
1.2疗养院功能性疗养院的使用人群主要是病人和亚健康的人。他们在身体和心理上处于失衡状态。他们对自然环境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着一种依赖。对环境的感受要比一般的健康人更敏感,比较容易受环境的影响,适应性弱,情绪起伏较大。所以他们对环境具有较高的知觉性。因此疗养院环境应采用适当措施适应自然环境的诸多变化因素。
1.3使用者的特殊性疗养院与一些公共场所如公园相比,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场所,疗养院户外空间环境也是一种特殊的户外空间环境。首先因为它是一个供特殊人群使用的提供疗养、康复的场所。使用者不仅他们的心理状态与平常人存在差异,而且他们对环境的需求,比正常人更直接、更特殊。因此,疗养院户外环境要比其他任何场所的环境要考虑更多的因素,需要更综合、更精心的营造。疗养院环境景观设计应抓住特殊群体的需求,努力创造具有广泛兼容性、高度亲和性的康复环境。
1.4疗养与康复性环境与人心理活动人的心理是特定的社会环境和社会生活条件的反映,出生和生活在不同的国度、不同的地区的人们是不完全一样的,西欧人与东方人有别,汉族人与少数民族人不同,城市人和农村人也不一样,他们的实践活动受特定的社会生活条件和社会环境的制约。人的心理既有普遍的社会性,又有其时代性、民族性、地区性和阶级性,人如果离开了正常的社会生活环境,缺少与人的交往,心理就得不到正常的发展,智力也得不到发展。即使处于正常的环境中,如果没有了必要的刺激,也会出现心理异常现象。在疗养院康复性环境规划设计中,应该为疗养者和医护人员创造正常的社会交往和良性刺激条件,以疗养者的不同需求为环境设计的出发点,创造能够满足多种心理需求的人性化疗养空间。
2疗养院对环境的特殊需求
2.1健康需求疗养院是一个康复疗养的场所,健康是疗养院最根本的需求,除了药物和技术治疗外,必要的活动休闲场所,也是至关重要的。安静、优美的户外空间环境,对疗养者的身体机能和心理状态的恢复发展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充足的阳光,良好的通风,新鲜的空气,适宜的温湿度,安静的环境,都是人们的基本健康需求。不同的人,对空间的需求不同,通过不同空间的营造,来满足不同人群对空间的不同需求,使他们拥有相对独立的空间,在各自所需要的空间进行户外活动,保持私密性,使他们自身得到尊重[3]。
2.2以绿化为主的自然环境的营造绿色疗养环境要求有良好的室内外环境质量和自然生态绿化,重视自然采光通风和天然建筑材料的利用。低容积率、高绿化率是疗养院的优势所在。多层次绿化系统在健康和心理的角度上看,是非常有必要的。利用绿化的观赏作用和丰富的色彩、造型为人们提供一定的视觉焦点,创造富有自然气息的空间,缓解人们焦虑紧张的心理。疗养院的艺术化氛围越来越浓,人们也充分认识到艺术对人们的心理影响。疗养院环境包括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内部环境的适宜性和舒适性的营造离不开外部环境的巧妙设置,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相互渗透着。庭院在疗养院外部环境中发挥着联系和互相影响的作用,是体现人性化特征的重要手段。艺术化趋向在疗养院康复性环境景观的发展应用,反映了当今社会的意识形态,是时代文化的缩影,疗养院庭院化趋向反映了疗养院康复性环境景观的人性化追求和人类回归自然地向往[4]。人类的发展依赖于自然,自然环境的好坏影响到人类的发展,特别是人类身心的发展,人类与自然本身就是一个整体,人们在征服自然、利用自然的同时,也被自然影响者。自然环境对人的身心起到了一定心理寄托、分散注意力、减轻病痛、舒缓心情的作用。疗养院康复性景观设计已经不满足与单一功能特色和美学的观点了,更需要环境景观与医疗相互结合,创造更为宜人更为实用更能有助于人们康复的景观环境。
参考文献
1顾晓玲.景观设计艺术.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
2胡海棠.疗养美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篇2
色彩是建筑的灵魂,就好比是人类的眼睛,是表达情感的语言。国际学术界对色彩的深入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如今对色彩的研究更注重于对建筑外部环境的设计。21世纪是一个色彩的时代,也是未来设计蓬勃发展的时代,而色彩是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相信随着社会的发展,色彩必将脱离依附在设计上的状态,变成主宰未来设计的主体。本文旨在针对建筑外部环境色彩设计中的现状与实践发表一些个人观点。
关键词:建筑外部环境 色彩设计 现状 实践
Abstract:
Colour is the soul of the building are like human eyes, is expressive language. The international academic community to the color deep research started in the 1970 s, and now to the color research focuses on the design of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of architecture. 21 century is an era of color, is also the future design the prosperous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and colour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design, believe tha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the color will from attachment in the design of state, become the subject of future dominate design. This paper aimed at building external environment colour design the status and practice published some personal views.
Keywords: building external environment colour design status practice
中图分类号:TU7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人类对色彩的认识与研究有着久远的历史。在远古时期,人类就懂得利用色彩来装饰自身和周围环境,在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今天,色彩便成为了一种艺术。成功的色彩设计不仅仅能够带给人美的享受,更能够表达出居住者或是建筑使用者的个性。
一、建筑外部环境色彩设计的意义
运用色彩进行建筑外部环境的设计,能够创造出富有变化的外部造型以及艺术效果,利用现代色彩科学以及美学,对建筑的外部进行色彩处理,例如对外部的墙面、门窗、屋顶、细部、突出物以及台基等进行色彩设计,打造出建筑外部的美感。在现代环境设计艺术中,建筑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建筑外部环境的色彩设计,往往会成为人们决定所处地的环境艺术的第一印象。因此,建筑外部环境的色彩设计是非常重要的。
二、色彩在建筑外部环境设计中的具体实践
进行建筑外部的色彩设计,首先要遵循设计的基本原则:整体―部分―细部―整体。也就是说,首先要从建筑外部色彩设计的整体出发,然后深入到部分以及细部,最后再从细部回到整体。要从设计中传达出实用性、时代性、文化性和独特性,另外还要考虑到环境以及装饰的效果,顾及大众的审美情趣,具体步骤为:
(1)制定计划
首先要对需要设计的建筑制定出一个工作计划,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
(2)基地调查
要调查该建筑基地内,有哪些物体会影响环境色彩,如地面、已有的建筑物、植物等,并要进行详细的记录。
(3)模拟分析
在已有调查的基础上,再从基地色彩现状资料中找出现有的建筑与环境色彩构成内容,作为参考。同时还要分析基地内现存的各种物体和其色彩,找出色彩配置比例来作为今后的设计依据。
(4)色彩设计
根据前面的工作认真考虑设计中的几个重点问题,例如:同一色相的颜色将会重复使用的次数;设计中将会使用的颜色种类;多大面积开始有色彩变化等。另外还要遵循色彩设计的基本特性,如一致性、相关性、互补性及对比性等等。最后提出多套色彩的设计方案即可。
(5)现场测试
利用建筑基地的光照条件,以基地的现场作为背景,将设计出的色彩配色方案的色标放大基地,可以用相机从各个角度拍一些照片,通过对比选择出适宜的一到两个方案。
(6)审批与实施
将完成的建筑色彩配色方案与说明报告呈报给有关部门,待批准后即可予以实施。在施工的过程中,设计人员要亲临现场,以确保建筑外观的色彩质量。
三、色彩在建筑外部环境设计中的作用
建筑色彩的出现始于文化发展的早期。在当时,建筑的外部色彩想要表达的更多的是其象征的意义,如在古代的中国,朱红色象征着富贵与权势,在中国古代传统的建筑中,红色的柱子、白色的台基、金色的屋顶都展现了色彩和形体构成的特征。再如悉尼形似帆影的歌剧院,也是色彩与形体构成的典范,形似帆影的歌剧院在白色的映衬下,使其设计师的设计理念发挥的淋漓尽致。但是除此之外,建筑外部的色彩也是具有一定的实际功能的,例如殷周时期白灰的发明,就是因为土墙需要掩盖的原因,而在木材上加油漆,则是可以防止雨水渗漏。随着人类社会的逐渐发展,技术逐渐进步,色彩的应用也越来越普及,而现在的建筑色彩逐渐成为了设计者的一种语言,设计者要找到一种和自己内心情感结构相一致的表现形式,以此来传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将情感转化为可视的形式。色彩也是设计者表达创意的一种重要手段,不同的色彩会使人产生出不同的心理感受。而建筑外部的色彩对于工业建筑的意义也十分巨大,例如在我国的某个钢铁厂的设计中,不同的屋顶、区域、外墙分别使用了不同的色彩,与基本色调产生对比,能够凸显出色彩的标志作用。不仅如此,色彩还具有造型的功能,巧妙的运用色彩,可以在建筑原有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和美化。例如在建筑形体上有不足,则可以通过色彩进行适当的调节,从位置方向、比例尺度、纹理质感、形状大小等方面加以调节。因此,对于工业建筑来讲,运用色彩构成的方法进行造型,既不会造成空间浪费,也不会影响建筑结构,且操作相对简便。另外,色彩在建筑环境设计中还具有功能构型的作用,如行政办公类的建筑,色彩皆宜素雅;纪念馆和会堂类的建筑,多会采用黄色的琉璃瓦、白色栏杆等,传达出庄重严肃的感觉;而医院、疗养院等建筑,则会采用白色或灰色等色彩,表现出宁静的感觉。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的文化生活水平和审美观念也不断改变,我国的建筑环境也从大红大绿逐渐转变为高明度低彩度的色调。综上所述,色彩在建筑外部环境的设计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四、结束语
目前,建筑外部环境色彩的设计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而随着全球对人类环境改善的逐渐重视,其未来必定会成为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因此我们的设计师也一定要投入更多的热情来发展这项事业。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许多建筑设计师们在这方面就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且涌现出许多成功佳作,例如:清华大学的图书馆扩建工程;王府饭店;深圳华夏艺术中心等。而城市建设的主管部门,在近几年来也加大了对城市及建筑外部色彩设计的管理,早在2000年的8月1日颁布了《北京市建筑物外立面保持整洁管理规定》,内容涉及到一些建筑物外部环境的色彩设计及管理,国内的其他城市也相继颁布了相关的规定,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国的城市与建筑外部环境面貌一定会令人耳目一新。
【参考文献】
[1] 辛艺峰.建筑外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色彩应用研究[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2,(05) :20-22
[2] 肖毅.建筑色彩的几点探讨[J].建筑设计,2005,(03): 16-18
篇3
关键词 住院楼 室内环境 心理体验
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内科住院楼工程总建筑面积3.5万平方米,地上16层,地下3层,其中地下3层为人防,总床位585。在设计中,通过对住院楼发展趋势的研究,我们在其室内环境设计中采取了许多设计手法,力图使本住院楼向以人为本的绿色建筑进化。
住院楼和医院其他建筑的内部设计对病人评估此医院的医疗水平以及减轻病人的焦虑都非常重要。病人很少能直接评估医院所提供医疗服务的质量,然而在与医务人员的相互交流以及对医疗建筑内部环境的接触,心理的评估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因此,住院楼内部设计对于增强患者对医院提供服务的信心起到相当大的作用。
在医院里治疗以及住院会使很多人感到害怕,恐惧的主要原因不仅仅是因为对诊治过程的不熟悉和感到无助,还有可能在于进行治疗时病人对周围陌生环境的不适应。当病人在做医学检查的时候,病人在生理上和情绪上是最脆弱的,这个时候,他的领域界限被为他做探察、穿刺、注射的陌生人所侵入。当护士检查需要病人脱去衣服,仅穿一件病衣时,连衣服所能提供的保护也将不复存在。所以说,即便是我们当中最勇敢的人在这些情况下也会感到害怕。那么,我们建筑师如何帮助医生突破这个屏障,在为病人提供检查和治疗等服务的同时,又不引起病人的焦虑和恐惧?
当病人第一次踏入住院大楼,医护人员应该立即建立感情沟通,并使病人安心。病人的第一印象十分重要,在室内环境上,如果还是过时的医疗设备、破旧的室内装饰.必然向病人传递了这样的信息 这个医院并不关心病人是否感到舒适,或者当东西破旧了也不愿意更换。毫无疑问,这些环境景象潜意识会提示这个医院的医疗体系也是过时的.这会导致病人丧失对医生的信任,并由此产生焦虑。
破旧的走道和装修很差的护士站在潜意识里让病人感觉这个医院的医疗技术已经落后了,并且一个连周围环境都无法保持好的医院的医务人员的水平必然有限。坏的荧光灯是对病人最大的蔑视,说明对细节极不注重,设备维护不到位。护士站里的工作人员应该始终在病人的视线范围内,并且应该是容易接近的,这样使得病人们感到亲切。即便是病人没有意识到住院楼室内设计所要表达的意图,他们也能在潜意识中读懂它。住院楼里环境的整洁与幽雅,向病人传递的信息可以使他们下意识的减弱对医护人员的提防心理,重视病人的舒适感可以加强他们的信赖。
因此,住院楼内部的诊疗环境应该有利于促进病人的康复,而不是加重其病情或者导致焦虑。医院环境应该是干净并令人愉快,而不令人恐惧的。可用现代的家具,引人注目的结构和协调的艺术品,令人愉快的色彩等进行调节。医务人员应该着装整洁、热情友善、训练有素,并随时关心病人的健康状况。
因此,我们在设计住院楼的内部环境时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易于与医疗人员沟通
病人希望在一到达住院楼等医疗建筑的时候就被重视起来。并且在与护士对话时不被忽视。我们在住院楼首层设置宽敞的架空大厅,进行室内外的自然过度并直达电梯厅。在电梯厅的入口设置专门的导诊台。病人及其探望的家属在最初进入我们的住院楼就可以得到第一时间的指引及服务。同时,我们在每层病房区均设置了家属病人接待室以及能观看优美室外风景的等候休息区。每层护士站均邻近电梯厅及接待室,为每一位进入病房区的人员提供相应的服务。
2、人性化
病人希望住院的环境使他们远离焦虑和无聊,因此设计需要考虑的因素包括:色彩、室内温度、灯光和避开例如像噪音这样的环境心理刺激因素。
颜色对室内环境设计的影响:
(1)对打算进入一个房间或者空间的人,他要有颜色的视觉上的“准备”,因此入口应该被涂上互补色,这个也就是本住院楼工程的入口以及电梯厅的用色标准。
(2)颜色可以改变室内空间的形式,它可以拓宽、扩展、延长、缩短空间,并使人产生天花吊顶升高或降低的幻觉。走廊和病房的室内天花及墙壁的颜色,我们选用浅色调明快的颜色,地面则采用较为重一点的颜色,这样,使人产生天花吊顶升高,空间感觉更为宽阔,也会使病人的心理更为轻松一些。
(3)明亮的色彩看上去“重量”比较轻,由“重”到“轻”的颜色依次是:红,蓝.紫.橙,绿,黄。以此为根据,我们在住院楼内多“轻”的颜色来装饰建筑内表面,而用略为“重”的颜色涂刷家具的表面,使得整体协调。病房内大面积的木质壁柜不仅提供了充足的储藏空间,同时也为单调的墙面提供了装饰效果这里注意的是,病房区不应采用很“重”的颜色,会对使用人员造成一定的心理影响。
(4)正对窗户的墙通常应该是浅颜色的,不然它会吸收过多的日光,特别是在广州这个亚热带城市。在住院楼内,有窗户的墙和窗框应该是浅色调的,这样不会与白天的天空形成太过强烈的对比,高的对比度会造成视疲劳和头痛。
(5)浅色和小的图像看上去扩大了空间;深色和大的图案则使空间显得狭小。所以在休息区的装饰画,我们一律选用浅色和小的图案。在病房的色彩处理中,我们采用浅色调,并配以暖色调的装饰,使室内环境不显单调。
(6)视觉环境缺乏变化会引起感觉丧失。那些呆在疗养院、医院或者公共机构中的人特别需要灯光有所变化,墙壁有特征.并且摆放工艺品,使人们的神经系统恰当地发挥机能。单调的白色墙壁、缺乏生动有趣的图案或艺术品,会夺去人们大脑保持健康所需要的不断变化的刺激。所以病房楼的内装修需要在统一的基础上带有变化。例如,在儿科区采用大面积卡通贴纸,营造童趣的气氛,在血液透析科则采用带自然景观的壁画,创造宁静的氛围等等。
(7)低度的灯光,当灯光表面呈现轻微橙色、粉色或黄色时.物体表面颜色将显得正常;而在高度的冷色调光下,物体颜色外貌显得正常。因此,高度灯用冷色调,而低度灯最好用暖色调。
在保持室内怡人温度上,绝大多数的病房朝向正南,设置室外阳台和大面积透光玻璃门,把室外的阳光和新鲜空气引入室内,同时,出挑的大阳台也起到对直射阳光的遮挡作用。同时整栋住院楼采用中央空调,在有需要的时候开启,以保证室内温度的舒适度。
在照明设备的选择上,住院楼基本上都采用光管照明,选用接近自然光色的日光灯管,在保证设备的通用性的同时,使室内光环境更怡人。
在避免噪声干扰的方面,在我们的设计中,病房之间采用200厚加气混凝土砌块墙分隔,并且病房区与治疗区采用走廊分开。后勤服务区与医务人员的办公区均与病房区分隔,在保证方便性的同时,避免了互相之间的噪音干扰。
1、 方便性
在住院楼内,病人以及医务人员均希望能尽快且方便地进出住院楼的各个场所,减少交通上的时间。顺应这个要求,我们把护士站、治疗区设置在病房区的中部,医务人员办公室也贴近治疗区。这样,既方便各个位置的病人到达治疗区,也使护士和医生到达各个病房的距离最短。主要的电梯厅设置在病房楼的中间位置,方便各个地点的人流集中使用。清洁电梯和污物电梯分设于楼层的两边,流线清晰,便于使用。
2、 注重个人私隐
病人要求隐私权和隐秘性,特别是在住院过程中和在治疗的偶遇过程中,病人不想过多地听到别的病人的秘密,也不希望自己的秘密被其他人过多地听到。因此,我们设计的各类治疗房间均作隔声处理,并且治疗区和病房区分开,既减少干扰又保证了病人的个人隐私。同时,病房之间均采用200厚加气混凝土砌块墙分隔,隔声效果良好。接待室以及等候休息厅均设置与病区相邻,阻止了无关人员进入病区并保证了病人的个人隐私。
3、 体谅病人的难处
病人要求病区内要有明确标识、设施以及坐位适用于老人以及那些有各种难处的病人。因此,在病区走廊上、卫生间以及各种治疗房间均设置扶手,在明显的地方设置了指示牌,并设立广播呼叫系统,以方便病人。在病人休息区内设置坚固并舒适的座椅,并配有饮水机等相应的服务设备。同时重病人也是需要体谅,他们希望在住院的期间能有一个安静的地方。因此,在本病房楼中,重症监护室均设置在楼层的东南面,远离那些易产生噪声的区域。
4、 亲近自然
病人特别希望看见天空、花园,能看到鱼缸、水以及室内植物,这些事物把他们与自然相联系。在本住院楼的病房中,病人可以透过朝南的落地大玻璃阳台门欣赏室外的风景,南向大阳台不仅提供了晒日光浴的好地点,同时也遮挡了南向的直射阳光。同时,能大面积开启的阳台门,配合直通病区走廊,使建筑物南北对流。阳光及对流的空气,对于广州这个处在亚热带多雨地区的城市具有重要的意义。住院楼室内的休息区配置有各种绿色植物,为病房区增加一抹绿色。在病房中没有东西能替代绿色植物,如果采用人造植物,虽然会减少维护成本,但却暗示真的植物在这样的环境里无法生存,病人可能潜意识感到自己无法康复。另一方面,鲜亮、健康、的绿色植物增加了病人的安宁。
以上是我们在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内科住院楼设计的过程中,对住院楼室内环境设计的一点总结。住院楼作为一种功能十分复杂的民用建筑,其设计除了需要符合建筑自身的规律和要求外,还应考虑室内环境对使用人员的影响。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内科住院楼设计,是我们朝这个目标迈出的一小步,作为一个建筑师,应该肩负起时代所赋予的责任,为我们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为人们所喜闻乐见的医疗场所和室内环境。
参考文献书如下
1、《医院建筑与设备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建筑设计资料集7》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篇4
关键词:生态;建筑观;建筑设计;应用
Abstract: the ecological architecture as a kind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orm of construction, is the high technology applied to the building and city environment design, the electronic compute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biolog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terial synthesis technology, resource alternative technology, to reduce building energy consumption, reduce construction for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broken ring, and strive to maintain the balance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oncept of ecological architecture in the application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Keywords: ecological; Building view, Architectural design; application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经济的发展,大量的资源被消耗的同时也产生了大量的污染,给人们的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人类面临着生态危机。这使得人们对于生态环境的关注不断的提高,生态建筑观在这个大背景之下应运而生。当前的建筑设计应该在生态建筑观的指导下来进行,努力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共同发展。
一、生态建筑观的含义
现代化正在使城乡面貌发生巨大的变化,人们建造了更舒适的住宅、宽敞的写字楼和豪华的商场。这些变化在带给人们快乐和自豪的同时,一系列严重的问题又摆在人类面前:建筑材料的大量使用,不可再生资源和能量的过量开采,建筑物的冬季采暖给环境造成的污染,夏季制冷由于建筑物隔热不良造成的电力浪费,室内空气品质不佳影响人体健康及工作效率。由此带来的直接影响是建筑室内空气从品质的劣化,是员工工作效率的降低和各种“现代病”的出现。于是,提出生态建筑(或者“可持续建筑”、“绿色建筑”)的观念。总结而言,主要是指以下几个方面:
1、 营造健康、无害、舒适的环境。
2、 充分利用自然条件,保护自然环境,建筑物能够有效地使用水,能源、材料和其它资源。各种能源消耗降至最低。
3、回收并重复使用资源.
4、建筑物的朝向、体形与室内空间布置尽量提高舒适度,节省能源。
5、尽量保持和开辟绿地,改善景观,保持生态平衡。
6、注重效率。
二、生态建筑观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1、建筑环境的规划方面
生态建筑观在建筑环境规划方面的运用表现在建筑是否能够适应自然地理环境。建筑的产生和演变是由自然环境、技术条件、社会经济及文化因素影响而决定的。看看我们的祖先们遗留下来的建筑群,我们不难发现,任何传统建筑形式必有其对环境的适应性。在城市的选址、建设过程中,古人在一定程度上把生态观点有意无意的考虑到城市建设中。随着当今全球气候逐渐变暖,建筑对环境的破坏也与日俱增。如何规划建筑环境,使建筑能够更好的适应自然,已经成为建筑工程师必须考虑的问题。建筑环境的规划应当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运用环境科学、系统科学的方法,对复合生态系统进行规划,协调系统内各种生态关系,改善系统结构和功能,确保自然平衡和资源保护,以促使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生态建筑的深层含义是要尊重和维护大自然的多样性,为生物的多样性创造良好的繁衍生息环境。每一个城市所处的地理环境都有其不同于其他地区的生态要素和生态条件,要充分利用各地的差异性来创造有特色的生态环境。合理的生态建设应当与自然融合,在充分尊重自然的前提下,在城市整体层面上建立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有机融合,
保障城市可持续发展。
2、建筑形态的设计方面
所谓建筑形态就是建筑的艺术造型。在人们的印象中,现代的建筑通常是与自然环境、地域特性相对立的。相比外部形态,人们更加注重一个建筑的内涵,也就是它的内部空间及它的实用性。但事实上,建筑的形态对于周围环境的影响是极大的。我们首先是靠视觉去认识建筑的,当我们看到形态与自然和谐融合的建筑时,这种自然的生态美除了能让人们获得感官上的美感外,还能使人们通过有限的形象,体会到某些深刻的意蕴,获得进一步的美感享受,收到赏心悦目的效果。因此建筑师应着力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将建筑与自然形态诗意的融合。芬兰建筑师阿尔瓦·阿尔托以独特的视角关注着人类、自然和技术之间的关系,他将求浪漫情感与地域特点相结合的设计理念,对当今的生态建筑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他的早期作品帕米欧结核病疗养院顺着起伏的地势舒展的铺开,与环境极为和谐融洽,得到评论界的高度赞扬。这也是他个人建筑生涯的转折点。随后他的建筑突出的表现在运用不规则的曲面、变化多样的平面形式、室内空间的自由流动和不断延伸,让建筑外形更加流畅自然。
3、 建筑设计应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尽量使用成本低廉、无害、无污染、可再生的建材可持续发展是指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的发展。随着人类对生存环境认识的不断深化,绿色生态意识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因此,我认为生态建筑应从设计、建设、使用,到废弃的整个过程都要遵循节约能源、无害化、无污染、可循环这一生态化原则。从建材产品的使用看,尽量使用节能降耗、能够再生的建筑材料。
(1)玻璃材料
玻璃材料的保温技术也是生态化建筑节能的关键之一。随着现代化科技的不断发展在这一领域陆续出现了吸热玻璃、热反射玻璃、低辐射玻璃、电敏感玻璃等。设计中可将它们组合成复合的构造形式,来达到生态建筑的保温和采光要求。
(2)太阳能光电材料
太阳能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在建筑中利用太阳能电池发电,为建筑提供能源,既无污染,又无噪音,并由可再生能源提供燃料。太阳照射能直接使建筑内变暖,同时太阳能也可以用集热器,以热量的形式收集起来,或经过光电池转化储存能量。太阳能光电材料是生态化建筑中较为理想的建材。随着技术的日新月异,太阳能电池可与建筑材料和构件融为一体,形成一种崭新的建筑材料。
4、建筑技术生态化、节能化
生态建筑是可持续发展的建筑,建筑师应清醒地认识到人类发展与环境持续的主要矛盾在于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上。建筑设计要充分利用自然能源,减少对日益紧缺的不可再生能源的利用,获得适宜的居住环境。生态建筑不仅应从设计方案上考虑与生态环境相结合,而且应在建筑材料、施工、节能等方面处处体现生态化。首先,建筑设计中要积极采用新技术、新材料,从而减少对环境的污染,通过适度使用现有地方资源来满足地方需要,减少对外来特殊物质的选用,提倡使用可再生能源的建筑材料来达到建筑设计生态化;应该更多地使用木材、天然石材、可再生能源建材等天然节能型材料。注重技术的生态建筑的特点在于:利用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将固定的建筑结构变成相对于气候可以自我调整的围合建筑,如以绿色植栽代替分隔墙体,将空间分隔,营造绿色墙或选用或树木来代替墙壁、梁柱,更好地使建筑与景观一体化。
生态建筑应强调降低能耗,注重在空间布局与物质能源消耗上的节约,即建筑物限高、小体量、结构简单、功能多样、低能耗、低维护费用等模式。外墙保温技术日趋成熟,外保温采用挤塑板、聚苯板或涂刷保温材料等,内保温采用复合墙体或加厚的废渣做成的轻质砌块等单一材料;保温门窗主要采用铝合金或塑钢。单框双层玻璃、一层玻璃、中空玻璃等气密性门窗;屋内采用倒置式,以聚苯板、水泥聚苯板等为主要保温隔热材料,既保温又延长了防水层的使用年限;在节水方面,使用节水型卫生器具如节水的水龙头等,成规摸小区推广使用中水系统,使废水再生利用;供暖系统开发利用太阳能供热系统供热,利用现代高新技术转化风能、水能等天然的清洁能源实现供冷;利用生态工程建设沼气池处理生活污水,既净化了环境,又实现了能源的重新利用;节地方面,通过对规划设计的控制、积极推广低层高密度、高层高密度、集约式住宅等设计方案,同时减少甚至停止粘土实心砖使用的规定也是节地的重要措施之一。构造节能,在建筑细部上采用百叶窗、遮阳构架和传统的木版帘等手法,对于单体建筑出挑的阳台、有顶的或敞开的外廊都可以起到遮阳节能的作用。
绿色生态建筑的兴起是建筑业走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一步,建筑师应牢记“人类不可能创造一个生态系统”,只可以设计生态系统的环境和整个系统。保护生态、回归自然的绿色生态建筑将为建筑师提供一片崭新的天地
参考文献:
[1] 刘振,迭勇,王少强. 生态建筑设计与建筑设计生态化趋势[J]. 陕西建筑, 2008,(10) .
[2] 高兴敏. 生态建筑的实现形式——浅谈生态建筑的技术层次[J]. 陕西建筑, 2008,(10) .
[3] 顾斌,董杰,董妍,李菲菲. 生态建筑简介及实例分析[J]. 科技风, 2010,(15) .
篇5
关键词:老年社区;居住环境;配套设施
我国自上世纪末已经进入老年型国家。目前我国60岁以上老人以达到1.3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0%以上。根据我国人口普查资料对21世纪人口老龄化过程的预测,我国已提前进入了人口老龄化的第二阶段,即人口老龄化的迅速发展阶段。2010~2040将是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最快的时期。老年人口基数大、发展速度快,是我国即将面临的严重问题,因此解决老年人居住问题迫在眉睫。
1老年居住环境现状
目前我国老年人的居住模式除少部分选择传统的养老院等福利设施外,大部分老人的居住模式可归为以下几种:(1)合居模式,即传统的家庭养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这种几代合居的养老模式已经逐渐在减少。(2)独居模式。健康状况良好的老人由于种种原因常独自居住。随着第一代独生子女的成长,老人独居的现象也越来越普遍。(3)毗邻模式,即老人和子女毗邻而居,既保持了各自的独立生活,又能方便照顾老人。
在这几种养老的居住模式中,或多或少都存在着以下问题:家庭住房面积不足,导致老年人居住条件无法改善,不利于老有所养;缺乏有组织的精神慰藉活动和提供这些活动的室内外公共活动空间和场所;环境设计和建筑的细部节点中缺乏对老年人特殊的生理、心理的考虑等。有资料表明有54%的老年人对小区没有专门的老年人活动区表示了不满;有45%的老年人对小区或街道上没有设立医疗机构表示不满①。随着人口的老龄化日益严重,现有的社区居住环境已越来越不能满足老年人的需要。
从上世纪末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在上海、北京等大城市里除了政府兴办的福利院外,陆续出现了商业化的专门的养老设施,如托老院、老年公寓等。这些设施提供老人的住宿、医疗、卫生、娱乐等众多生活的方便。他们从建筑模式上可分为:成套老年公寓住宅;合居老年公寓住宅;护理和医疗型老年住宅或机构。
各种养老设施作为新兴事物,存在着一下一些问题:
a.布局不尽合理。老年公寓和养老机构的建设还没有列入城市的总体规划。目前存在着一些老年公寓虽然环境和物质条件都很好,但地点远离社会、远离亲友,交通不便。各级政府所办的社会福利养老机构(敬老院、老年公寓等)有些虽然设在社区附近,但相对来讲占地小、活动场地有限,环境较差。这也是许多老年人不愿入住的缘故。
b.价格对老年人收入水平来说相对较高。这也是许多老人不选择这些养老设施的一个重要原因。
c.空间单调、缺乏人性化设计。犹如筒子楼的设计,缺乏交往空间,老人的生活空间很小,生活面也很窄,导致了许多老人不愿入住。
笔者在对朝阳区的不同档次的老年服务设施进行了考察,从大的环境看,他们老年公寓所处的位置都处在或邻近社区中心,但相对封闭、独立,自成一体。高墙大院、铁门紧闭,给人以与世隔离的孤僻感,整体气氛压抑。
2国外老人居住环境的发展
国外的老龄化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开始了,老年住宅的发展也经历了较长的时间发展比较成熟。逐渐从对老年人单纯的生理扶助转向生理、心理的并重。现在国外老人居住环境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第一,养老设施在居住模式上多样化发展,根据老人的独自生活能力和健康状况以及经济能力有多种居住模式选择:老年住宅、老年公寓、养老院、护理院、老年疗养院等。同时在规模上趋向小型化、社区化,以利于住户间的相互认识和护理者的照顾。
第二,以促进老年人与外部社会的交流为目的进行合理规划,灵活布置各种设施。
如日本发展了混住型老年公寓。根据混住的状态不同又可分为横向布置、纵向布置和混合布置三种③。这种住宅型式又可分为横向布置型、竖向布置型和混合布置型。横向布置型是指在公寓中至少布置一层老年人住宅,通常布置在一般住宅的下面。这种布置方法使老年人住户与其它住户混住在同一栋住宅之内。竖向布置型是指在楼内某一端沿竖向至少布置一列老年住宅,使各层都有至少一户老年人住户,一般考虑布置于临近电梯的位置。这种布置方法将老年人住户分散在各层中,稍好于横向布置型,但有的老年住户所居楼层偏高。混合布置型:在公寓适当位置布置老年人住宅,使之被全包围或半包围在一般住户之间,并临近电梯。这种类型较好地解决了老年住户与一般住户之间的混住化的位置关系的问题,避免产生“孤立化”。
另外,本着老年服务设施支持老人在社会中的自立为目的,在规划设计中将其置于老年社区与外部结合处,将其向周围社区开放,使周边社区的人有机会利用他们,从而促进老年人与外部社会的交流。或使老人设施于其它公共设施相连或接近,或者将社区的公共设施与老人居住设施穿插布置③(如图2)。
第三,重视老年室内居住环境的功能和细部设计。除建筑功能和指标满足老年人需要外,在细部处理上更是依照老年人的特点进行特殊设计,如墙地面、门窗等材料及处理;家具和厨卫设施的尺度及安全设施借助轮椅等设施的便捷性;室内灯光、色彩等的运用都考虑了老年人生理和心理的需要。
第四,提倡个性化服务和个性空间。社区机构既可对年龄和身体状况不同的老年人提供不同的服务,老人亦可根据自己的情况灵活选择调整接受服务的项目。尊重老年人的个性,营造家的亲切感觉。在空间设计上为自立的生活行为提供必要的空间。
第五,尊重家庭观念的习俗,设计适宜国情的老人住所。像日本的两代居、新加坡的多代同堂组屋计划,都是以家庭养老为基础,改善居住环境的范例。
3着眼于中国国情,促进我国老年居住环境的发展
我国有着优良的尊老敬老的传统,传统的亲情观念导致的居家养老仍影响着许多人的生活。然而,老年人口的基数大,政府的投资有限,旧的管理体制等导致了老年设施的发展相对落后,因此,促进老年人居住环境的发展应立足我国国情,充分考虑到我国老年人不同的需求,体现养老社会化、居住亲情化,真正使老年人老有所居、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创造优良的综合养老环境。
首先应树立家庭和社会共同承担养老的责任意识,使老年居住模式呈多样化发展。从中国老年家庭的实际出发,改善老年人的居住环境,可以有两种途径:第一,针对老年人不愿离开熟悉环境的特点,改善现有居住条件和环境;第二,依据不同需要,在新开发的居住区内建设老年住宅。就设计角度而言,应切实从我国老年人生理和心理需求出发,使不同收入,不同阶层的老人家庭都能根据自己的情况采用“租”或“买”等方式来选择理想的养老居住环境。
a.针对老年人不愿离开熟悉环境的特点,发展通用住宅。也就是注重住宅潜在的可变性设计,在设计和建造时就把老年人的需要考虑进去,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在使用中实现,从而满足家庭和人生年龄变化对居住环境可变性的要求。据日本估计全部考虑这些要求所增的投资不会超过房屋造价的10%④。针对我国人均收人较低(老年人尤其如此),政府补贴不足,建设用地紧张,人口基数巨大,以及传统的与子女同住的家庭养老模式等现实问题,我们应把这种通用住宅作为现在住宅设计重点,如室内空间考虑轮椅通行的需求,楼梯间考虑安装升降椅的可能性等。
b.发展和探索新的合居型住宅。我国传统的亲情和家庭伦理观念,使多数人选择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与父母毗邻而居。
这种毗邻而居包括两种形式,一是子女和老人在就近的小区内居住,如新加坡的乐龄公寓就是在成熟社区中兴建的老人公寓以供社区老人使用。政府应当鼓励在小区规划设计中,设置一定数量的老人住宅。可单独设置几栋,使其位于小区自然环境相对好的位置,可毗邻幼儿园设置使老年人不致被孤立。这样,老年人能和小辈住在一个小区,既互相照应方便,又相互不干扰。另外也可设置混住的住宅,即在一栋一般的住宅中,拿出几个单元来作老龄住宅,同时在住宅楼内设有专门为老年人服务的设施,并可向附近的老龄住宅提供服务。这种居住形式,可增加老年人住户与其他一般住户之间的交往。
另外就是考虑到两代人不同的生活习惯,在户型设计和配比上采用适宜的配比,设计老少居的户型模式,即一套相对大面积的普通住宅和一套面积相对小的住宅,可捆绑作为一套住宅,也可分为两套住宅。这是一种具有传统大家庭模式的现代家族型住宅。这样老年人和子女能真正毗邻而居,生活上互不影响,又可方便的相互照应。一家人隔而不离,共享天伦。
c.注重老年设施的产业化发展。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加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老龄化产业已成为我国房地发展的一大商机,在一些大城市纷纷开始出现老年住区。这些老年社区通常选址在郊区,环境优美,交通方便,有较完备的医疗服务、文化娱乐设施,同时,社区的服务更加全面细致。如位于北京小汤山温泉疗养区内的太阳城,是集住宅、医疗、购物、酒店、休闲和艺术于一体的大型的老年生活社区。在这里各种不同消费阶层的老人都能找到合适的住宅。它位于潮白河畔,占地234hm2,基地原为河滩林地,植被良好,规划后的绿化率高达80%,在社区中心配备了综合服务设施——社区中心,其中有农贸市场、超市、餐厅、多功能厅、图书室、各类活动室等,另外还有健身中心、社区医院、零售中心、银行邮局等服务设施。同时在各小区内还配备了小型的服务中心。完备的服务设施是老年人放心、愉悦的生活的前提,在此养老的老人可以享受较好的环境和精神文化生活,以及必要的医疗服务。如它的老年大学旨在为社区居民提供服务,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提供一个学习、交流的场所。同时健康状况允许、具有一定专长的居民还可在此任教,充分发挥老年人的经验、优势,从而真正达到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用的目的。
这种大型的老年社区在规划设计上应更加注重从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出发,适当缩小服务半径,增加标志性节点设计、注重空间的多样化设计、采用无障碍设计等。在户型配比上也应更为多样化,以从自理型到完全护理型住宅单元,各式住宅公寓、别墅、花园洋房等均应合理配比,以满足不同身体状态、不同阶层老年人的居住需求。老年社区的服务设施应全面,或者临近附近的公共设施,以满足社区内老年人的日常生活需要。另外应处理好老年社区与其他普通社区的关系,在确保老年社区的安静、安全的前提下,加强老年人与其他人群的交流。比如通过老年设施的开放、或将老年设施与其他公用设施穿插布置,或将老年社区、老年设置布置在其它公用设施附近,达到促进交流的作用。江苏省昆山市花桥镇一侧的绿地21城·孝贤坊作为绿地21城中的一个尊老社区,它和其他的度假社区、国际社区、商务社区等,共同组成了绿地21城这个人文新镇。在孝贤坊社区的周边与其它社区相邻处设置各种商业、服务设施,增加代际间的交流,使老年人能感受到社会的各项活动,不致产生孤立感。
d.继续完善老年福利设施并利用网络扩展其服务对象,发展社会养老网络体系。老年公寓、养老院或护理院等不同老年福利设施应依据老人生理特点,各有侧重,改变现在单一的集中式管理模式,实施灵活多样的开发、经营和管理方式,让更多的老年人可根据情况进行选择和调整。在设计中应遵循尊重老人的自主、个性和隐私,营造家庭氛围的公寓和养老院的原则,以延迟老人需扶助的时间。
针对老人不愿离开熟悉的环境,和我国传统的居家养老模式的特点,随着网络科技的发展,提倡养老设施社区化。也就是在小区内设立养老点,结合就近的公共养老福利设施,将其便利周到的医疗、家政服务通过设在小区的养老设施点、网络系统扩大到整个社区。小区的养老点可以采用灵活的形式,如全天托养、半天托养、临时托养、上门服务等形式,并结合老年活动中心、医疗保健室等形成社区的老年人活动中心。
注重老年整体居住环境的营造和配套设施的完善。这包括了社区整体及住宅内部的设计,也包括了社区周边或内部有关老年服务设施的配套建设。
关注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创造灵活、多样并富有层次的室外活动空间。老人可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选择不同的室外活动,空间的多层次和过度空间如人际交往、娱乐活动、体育健身和户外休闲等。过度空间、小型化的社交场所。在室外空间环境的设计中,安全性是规划设计的首要因素,提倡人车分流的模式,以保证小区内居民活动的安全和安静。在道路系统设计中,针对老年人对散步的偏好,应在设计中应加强步行系统的设计,使其满足老年人健身、锻炼的需求。针对老年人的生理特点,室外空间的设计上应采用无障碍设计。其次针对老人生理机能的下降如记忆力减退、方向辨别力减弱等,在总体规划上要加强各空间的识别性、加强节点空间标志性的设计。再者,注重室外空间的功能性,针对不同年龄段的老年人,室外空间的设计应做出相应的变化。对于健康的低龄老人他的活动类型以自我为中心的休闲、娱乐、社交健身为主,而随着年龄增高,活动也由动为主逐渐转向以集体或护理员为中心、以静为主的社交、健身、治疗等。因此户外空间的设计要有所针对,应能提供多种户外活动的空间,且在尺度上要有所变化,既有大的开放空间也有小的角落,并应提供可进行单独和团体活动及业余爱好的各种设施。如在社区中结合老年活动中心、幼儿园等设置足够的室外健身、休闲娱乐、邻里交往场地和设施,并注意场地应具有良好的日照和通风,动静区分离,良好便捷的联系和保持视线的通透。在有条件的社区还应辟出园艺场所,丰富老年人的业余爱好,既可锻炼身体也可以享受劳动的乐趣和满足感。如东方太阳城辟出一块农庄,供业主认领种植。提供丰富的业余活动和学习机会,一方面促进了老年人的交流、同时也可以发挥老人的优势,继续为社会服务。
提升老年人居住环境的重要部分还应重视建筑的细节设计。首先应增加公共交往空间的设计,强化室内外过度空间、走道、入口、电梯厅、过厅等公共空间的设计,和促进老年人因偶然相遇而产生的交往。其次增加阳台、露台、连廊等空间设计,将阳光、绿化、人的活动引入到建筑内,提供更为丰富的交流、活动场所,并注重视线的交流,以此来引发老年人参与其中的愿望。⑤
三、注重细部设计,遵循《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注重室内光线、过道扶手、地板、色彩等细部设计,
四、鉴于老年人的衰老变化是个较长的时期,住宅设计应考虑到
这一变化,做合理的隐蔽设计、便于增添设备、设施改造等工程,及时为老人提供协助,延缓其衰老过程。
第三,要不断健全管理体制,使开发体系逐渐成熟。政府管理部门应尽快建立一套完整的、保障老年居住环境建设标准的法规体系和监督评价体系,可建立老年居住环境指标评价体系,纳入居住区的重要部分和评价标准。政府部门要加强对开发部门关于老年居住建筑开发的宏观控制和指导,注重开发的质量和水平,避免盲目和不规范。在法律指导下,使老年居住环境建设健康有序地发展。
总之,基于我国人口基数大,设施陈旧的现状,面对滚滚而来的银潮,我们一方面应当不断发展完善老年福利设施,本着人文关怀的精神,改造原有的老年设施,加强软件、硬件的建设,努力改变其在人们心目中的印象,同时兴建多样化的老年设施以满足大量性需求。另外利用现代科技和网络技术,充分发挥老年福利设施优点,由点向面辐射其作用力,使它的服务能波及普通社区老人,提高其服务效率。其次针对老龄化严重的小区应当努力改造。同时,也要积极倡导、促进老年住宅产业化的发展,探索产业化养老的道路。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