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对农业的作用范文
时间:2023-11-14 17:54: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技对农业的作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信息化;农业科技;传播推广
依托信息化技术平台,进行农业科技广播能够为我国农业经济提供发展动力,是促进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助推器。考虑到当前我国农业生产规模比较小、信息缺乏集约性,控制程度低的现状,通过农业科技广播的应用,能够为农业信息宣传提供便利途径,对于政府而言,应当对农业科技广播的发展大力扶持,以保证信息化能够更好地应用与农业科技广播中去,并逐步成为一种社会农业体系。只有应用农业信息科技,才能确保农业能够顺应时代潮流,适应时展,这也是我们建立农业科技广播体系的意义所在。
1信息化对农业科技广播的重要性
现如今,要推动农业经济发展,就必须做好农业科技传播和推广工作。同时使用科技广播,能够实现农业的产业化发展模式,通过不断让农业人员掌握农业科技相关知识,能够促进农业生产水平的提升,促进农业发展。如果从基础改变着手考虑农业科技传播,它其实指的是科技人员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向广大农业人员传播当前先进的农业科技技术,同时还在农业科技推广中应用科技知识。通常农业科技传播主要是向农业人员传播农业科技知识以及先进的技术等等,目的是为了给农业科技技术推广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1]。
2信息化农业科技广播存在的关键问题
我国发展信息化农业科技广播的时间还不是很长,直到20世纪80年代,我国信息化农业科技广播事业才刚开始发展,发展至今,我国已经发展了很多诸如信息管理系统等于信息化工程相关联的农业科技过程,同时也已经在农业和环境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主要是用于这些方面的预测和研究,确实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但是从总体上看,尽管我国当前的信息化建设已经取得较大发展,这仅仅是在国家层面看,在基层却没有得到有效开展,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以下进行详细阐述:
2.1信息整合度偏低
当前,我国很多农业相关部门仍然各自为政,只顾自身发展,却并没有相互联合在一起,导致很多有用的农业信息资源得不到及时有效整合,很多宝贵的信息资源因为得不到有效开发和利用而造被忽视,很多有用的信息未能得到有效利用,总体来说,就是信息整合度偏低,直接导致信息资源的效果没有得到充分发挥[2]。
2.2信息化建设投入不足
当前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是信息化水平较低,农业信息得不到有效整合,缺乏完善的体制,造成这种现象存在的根本原因在于我国至今尚未建立健全信息化农业科技广播服务体系。同时相关部门并没有重视信息化建设,更没有投入足够的资金用于信息化建设事业,造成科技广播队伍综合素质偏低,普遍存在科研与传播相分离的现象。不仅如此,农业科技广播体系也没有得到有效的建设与发展,直接导致农业信息化发展与市场经济发展实际出现不相适应的矛盾。
3加强信息化农业科技广播推广的措施
3.1重视信息化设备建设
信息化设备建设不仅仅是信息化农业科技广播工作进行的必要前提,同时农业科技广播推广的重要基础,所以政府要重视这项工作,并持续加大对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完善电视和电话等基础设施,并努力让当前先进的媒体设备进入普通农业家庭中去,为农业信息的传播创造有利条件。同时,为了促进信息资源整合,还应该建立一个完善的农业信息服务站,这样在进行农业科技广播时,信息资源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3]。
3.2建立健全农业科技广播的资源体系
要进行科技广播推广,首要前提就是资源,那么也就意味着在农业科技广播建设中,我们最主要的任务就是有效的进行资源规划和整合,并建立相对较为完善的资源数据库,并在数据库建设过程中合理营养信息化技术,这样才能发挥资源数据应有的作用,进而推动广播事业更快更好地发展。
3.3提高工作人员的自身素质
我们知道,农业科技广播推广这项工作并不是一般的人员就能轻易完成的,必须依靠专业人员方能进行,对于农业科技广播推广人员而言,只有不断提高其筛选农业信息的能力,才能确保资源更加真实有效,才能让资源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因此,作为农业发展部门,必须有针对性组织对工作人员教育和培训,以提高其专业素质,这样在实际工作中,他们才能更加胜任农业科技广播工作,也有利于促进其作用的充分发挥。对于工作人员而言,要不断掌握最新的信息化技术,并将其运用于农业科技广播推广中去,以提高广播推广的效用。
4结束语
通过信息化农业科技广播向广大农民宣传当前先进的农业技术,能够让农业人员及时了解农业新技术,这对农业经济的发展是极为有利的。同时对于农业部门而言,必须充分认识到该项工作对于农业发展的重要性,针对信息化农业科技传播推广所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参考文献
[1]闫光明,王延平.中国信息化农业科技传播推广分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旬刊,2014,(11).
[2]赵少俐.中国信息化农业科技传播推广刍议[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4).
篇2
目前,我国的农业科技研发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是与发达国家的农业科技发展进程和农业科技利用率相比,我国的农业科技研究成果在农业经济发展中起的作用并没有想象中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植物生物技术。我国目前的植物生物技术水平比较低,并不能对植物品种进行改进和优化。尤其是对一些新品种的植物研究力度并不大,取得的研究成果很少。(2)畜牧业技术。随着我国畜牧业规模化和专业化的发展,畜牧业发展的弊端也逐渐显露。我国畜牧业技术发展特别缓慢,仅相当于发达国家上世纪80年代时期的水平,并且畜牧业的管理方面也存在缺陷。(3)农田灌溉技术。目前我国大多数地区的农田灌溉技术仍然停留在漫灌的阶段,滴灌以及喷灌技术的发展比较缓慢。并且大多数灌溉技术必须人工操作进行,不能实现自动化灌溉。(4)农业机械化技术。虽然我国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生产,但是因为我国农业生产的规模和布局比较零散,不能对农业生产的耕作、播种以及收获进行完全的机械化操作,机械化水平并没有达到预期中的发展目标。另外,我国山地、丘陵地区的农业机械化水平发展的最大阻力就是地形崎岖复杂,不利于机械化操作,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农业科技的发展,进而影响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5)林业技术。我国在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最关键的内容的就是恢复森林资源,重视林业对经济、对生态环境以及对空气质量的重要作用。但是,我国的林业技术发展的比较晚,对林木资源的利用率也比较低,并不能在短时间内对林业资源进行有效利用。
二、我国农业科技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对策
1.建立科学合理的农业科技体制
在建立农业科技体制的过程中,必须根据目前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现状加大农业科技体制的改革力度。并且在推进改革时,要结合农业科技自身的地域性、周期性以及公益性的特点对农业科技的产前、产中以及产后研发过程进行优化。还要根据农业发展的地域性特点,建立符合当地农业生产特点的农业科技研发部门。另外,还要注意对国际上一些优秀的农业科研技术进行引进,推动农业科技的发展。
创新的农业科技体制应该将科技研究和开发、科技服务与管理以及科技企业等部分都容纳到农业科技体系中,才能改善当前我国农业科技管理中的重复和分散现象,并且有利于促进农业科技管理体系的协调工作。而在建立农业科技研究机构时,要注意将科研机构按照功能划分为技术开发部门、科技服务部门以及基础公益类部门,然后采用不同的管理体制进行管理。根据农业科技研究机构中的各个部门进行具体的有针对性的管理,有利于促进农业科技的研发效率,提高创新能力,形成多元化发展的农业科技体系。
2.建设完善的农业科技推广与科技服务体系
农业科技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为了农业经济发展服务的,因此,对农业科技进行有效的推广,提高农业科技的利用效率极为重要。为了使农业科技成果顺利推广,需要建设完善的农业科技推广和服务体系,在建设推广体系的过程中,要注意对推广工作人员进行选择,建立专业的科技推广队伍是保证推广工作顺利展开的基础。并且要充分发挥群众的力量,将农民、农业科技工作者以及乡镇企业充分结合,使农村经济发展中这几种角色的不同特点在农业科技推广工作中的作用充分发挥,更有利于农业科技推广工作顺利进行。
3.提高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
农业科技成果只有运用到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才算完成农业科技研发过程。因此,为了提高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相关的部门必须根据农业经济发展的需求进行农业科技研究。这样才能保证农业科技研究与农业经济发展同步进行。并且在进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时,要注意试点工作与全面推广工作的结合,保证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效果达到预期目标之后,再进行全国范围内的大面积推广,有利于提高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效率和转化质量,减少因为农业科技的不当使用而造成的经济损失。
4.加大农业科技的投入
要想保证农业科技研发的质量,必要的资金投入和人才投入是最关键的内容。这就要求政府相关部门对农业科技研究予以足够的重视,然后根据农业科技研究的项目安排合理的经济投入,确保科技研究过程不会因为资金中断而影响研究进程。此外,高水平的科研人才是影响科研成果的直接因素,因此,要加大对人才引进的力度,保证农业科技研发队伍的专业化,有利于促进我国农业科技研究的进步,从而促进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除了对农业科技研究过程的投入,还要注意对农业科技成果进行推广和转化过程的投入。例如,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农民的科学素养;建设专业化的推广队伍也要有一定的资金支持;建设公益性的农业科技基础体系也要有一定的经济以及人才投入等。
篇3
(一)农业科技企业市场导向的文献研究
市场导向(Marketorientation,MO)从20世纪中期成为了现代企业营销管理的核心思想之一[1],现已经成为国际上比较热门的学术研究领域[2]。Slater&Narver(1994)[3]和Kohli&Ja-worski(1990)[2]分别开发了市场导向的测量量表MKTOR、MARKOR。之后,AtuaheneGima(2005)[4]、AtuaheneGima,Slater,andOlson(2005)[5]、BakerandSinkula(2007)[6]、Kahn(2001)[7]、KyriakopoulosandMoorman(2004)[8],张婧和段艳玲[9][10]等学者对企业市场导向和营销绩效关系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研究,发现市场导向对于企业产品的市场营销绩效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同时市场导向的不同维度对于企业产品的市场营销绩效的效应会随着研究环境、样本差异等方面的不同而表现出多种不同的结论。笔者认为,上述研究缺少农业科技企业方面的具体研究和样本。说明企业市场导向能够影响企业的内部活动和营销策略,但是企业市场导向影响营销策略的途径和机理,即这种影响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通过何种方式加以影响等,需要进一步研究。农业科技企业的市场导向就是通过农业科技企业的组织文化和行为去引导企业的员工更好地理解顾客的需求、竞争活动以及市场趋势等,从而帮助农业科技企业获取竞争优势以及更好地为农业科技企业的营销活动服务。核心是反映了农业科技企业对于市场的态度,市场导向较好的农业科技企业会将消费者的需求放在首要位置,从消费者的角度指导企业的运营,故市场导向较好的农业科技企业,其品牌营销也会较好。因此,市场导向是影响农业科技企业品牌营销的重要因素,这种影响作用主要体现在农业科技企业的市场态度、市场理念等方面,并且是决定性的和深远的。根据市场导向的研究,笔者认为,农业科技企业的市场导向主要体现在顾客导向、竞争者导向、市场信息处理以及职能协调等方面。顾客导向是农业科技企业需要不断关注顾客需求的变化,并通过自身产品的改进与开发从而满足顾客不断变化的需求;竞争者导向是农业科技企业关注竞争者的动态,并基于顾客的需求提供差异化和多元化的产品,以避免与竞争者形成同质竞争;市场信息处理是根据顾客导向与竞争者导向需要搜集企业现有与未来的顾客需求与竞争者相关的市场信息并在各部门间进行传播、转移和扩散,并在企业层面上对市场需求信息作出反应和合理决策;职能协调即农业科技企业的各个相关职能部门基于市场导向的愿景和目标,为实现顾客导向、竞争者导向以及市场信息处理等的通力合作和协调。
(二)农业科技企业市场导向对品牌营销策略组合的影响机理分析
本文根据沈鹏熠和胡正明(2008)[11]的品牌营销理论,结合我国农业科技企业发展的环境分析,笔者认为,适合农业科技企业品牌营销的策略主要包括品牌形象策略、品牌定位策略、品牌延伸策略以及品牌关系策略。这四个品牌营销策略组合从不同视角促进农业科技企业品牌营销。根据经典市场营销理论、整合营销传播理论(IntegratedMarketingCommunication,IMC)的核心思想,可以探讨农业科技企业市场导向对品牌营销策略组合的影响机理。消费者行为理论揭示消费者行为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这决定了农业科技企业的品牌营销也是一个系统性与持续性过程,需要企业提供全方位、持续性的资源能力包括市场导向的保障。整合营销传播理论是关于营销传播计划在营销中进行营销传播渠道的战略整合。它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需要整合营销、战略、财务、技术等方面的资源,即市场导向能影响农业科技企业品牌营销的整合范围和程度,从而影响农业科技企业品牌营销策略的选择和效果。品牌形象策略主要聚集于农业科技企业的品牌在消费者心中的动态变化的形象和影响力。这要求企业不断更新品牌形象。农业科技企业可以通过顾客导向为消费者提供服务的同时,从消费者那里获取有价值的市场信息,然后通过市场信息处理分析消费者对于企业品牌形象认知的变化,再通过企业内部不同部门的职能协调提出切实可行的整改方案,从而基于市场导向提出企业品牌形象更新的解决方案。这说明农业科技企业的市场导向对于品牌形象策略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品牌定位策略的核心是企业的品牌定位与目标消费群体的需求相互匹配。农业科技企业通过顾客导向了解不同消费群体的具体需求,通过竞争者导向掌握竞争者在满足不同层次消费者需求方面所实行的战略措施,在此基础上,农业科技企业进行市场信息分析,全面掌握同类产品的市场细分、市场竞争、市场机遇等方面情况,然后通过职能部门的协调合作,分析出农业科技企业产品在市场细分中的产品定位,从而选定农业科技企业的目标市场,进行差异化品牌营销。这说明农业科技企业的市场导向对于品牌定位策略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品牌延伸策略是收益与风险并存的行为。农业科技企业通过顾客导向服务消费者的同时,了解企业的品牌在消费者心中的形象、定位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挖掘消费者对企业品牌的更多期望,未来发展方向等。然后,农业科技企业进行市场信息处理,分析出目标消费者对农业科技企业品牌的具体感知,以及适用的产品类型。最后,农业科技企业通过职能协调统一各部门对企业的品牌认知,从而有利于农业科技企业制定正确的品牌延伸策略,最大化品牌收益,最小化品牌风险。品牌关系策略是农业科技企业处理好品牌与品牌、消费者与品牌、产品与品牌、营销者与品牌、其他利益相关者与品牌等关系。农业科技企业通过顾客导向和市场信息处理可以较好地处理消费者与品牌的关系,通过职能协调可以较好地处理品牌与品牌、产品与品牌、营销者与品牌等相关的品牌关系,通过竞争者导向可以帮助企业处理好品牌与竞争品牌的关系。因此农业科技企业的市场导向对农业科技企业实行品牌关系策略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三)基于吸收能力的农业科技企业市场导向与品牌营销策略关系
吸收能力现在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比较成熟的学术概念。Laneetal(2006)[12]认为,吸收能力与知识资源的获取、消化以及应用等密切相关,是企业获取和维持竞争优势的核心能力之一。Cohen&Levinthal(1990)[13]认为,企业吸收能力就是企业识别、评价、消化和应用外部知识资源的能力,而且企业的吸收能力是企业员工个体吸收能力的集合,这个定义已被广为接受。Laneetal(2006)[12]着眼于企业未来发展思考,进一步提出企业吸收能力是根据不同的情景而进行探索性学习识别评价并理解掌握企业外部有价值的新知识和应用性学习消化、应用、创造企业新知识的双重能力。Cohen&Levinthal和Laneetal提出从识别评价、消化和应用三个维度对吸收能力进行测量,强调企业对获取与消化知识的应用;Zahra&George(2002)[14]则提出了获取、消化、转化、应用四维度测量观点。两种测量方式各有千秋,在现有文献中,大多数实证的文献都倾向于使用三维度的测量方式,但是近年来也有一些学者采用四个维度的测量方式[15][16]。综合企业吸收能力相关研究,本文认为农业科技企业吸收能力是企业识别、评价、消化和应用内外部知识资源的能力。根据Cohen&Levinthal(1990)[13]的观点,本文认为农业科技企业的吸收能力主要是农业科技企业员工的吸收能力的集合。因此,本文对于农业科技企业吸收能力的研究主要是基于企业员工的个体吸收能力,主要探讨农业科技企业员工个体的吸收能力对于农业科技企业相关活动的影响。只有农业科技企业的员工具有识别、评价、消化和应用企业内外部资源的能力,农业科技企业才会具有这种能力。换言之,农业科技企业的市场导向如果不能被企业的员工识别、评价、消化和应用,那么农业科技企业的市场导向就不能体现在企业具体营销策略选择和实施过程中,从而不能发挥应有效用。这不仅是农业科技企业客观情况的真实反映,同时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
(四)假设的提出
YuDingetal(2012)[17]的研究已经证实了农业科技企业的市场导向对品牌营销的四个策略组合具有重要的影响。上文也分析了这种影响的机理。这种影响发挥作用的途径是什么?本文引入研究农业科技企业吸收能力概念,阐述农业科技企业市场导向对吸收能力的影响作用和农业科技企业吸收能力对品牌营销策略的影响作用,并揭示吸收能力在这种影响中的作用。农业科技企业市场导向涵义中的顾客导向、竞争者导向、市场信息处理、职能协调等都需要农业科技企业员工的参与,企业员工参与的过程,其实也是学习的过程。根据Laneetal(2006)[12]的观点,吸收能力是企业员工根据不同的情景而进行探索性学习和应用性学习的双重能力的体现。因此,本文认为农业科技企业动态能力对农业科技企业员工的吸收能力产生重要影响。基于此,可以提出以下假设:H1:农业科技企业市场导向对吸收能力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根据Cohen&Levinthal(1990)[13]的观点,企业吸收能力即企业识别、评价、消化和应用知识资源的能力,并且企业吸收能力是员工个体吸收能力的集合。由此可见,农业科技企业的吸收能力是企业员工吸收能力的集合,企业员工通过识别、评价、消化和应用企业内外部知识资源参与农业科技企业制定并运用品牌营销策略,从而让农业科技企业的品牌营销策略更适合农业科技企业的市场环境。因此,本文认为农业科技企业的吸收能力对品牌营销策略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基于此,可以提出以下假设:H2:农业科技企业吸收能力对品牌形象策略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H3:农业科技企业吸收能力对品牌定位策略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H4:农业科技企业吸收能力对品牌延伸策略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H5:农业科技企业吸收能力对品牌关系策略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通过回顾分析相关文献,本文认为农业科技企业市场导向先影响农业科技企业员工的吸收能力,然后企业员工通过已有的吸收能力对企业制定品牌营销策略产生影响作用。也就是说,农业科技企业吸收能力在农业科技企业市场导向和品牌营销策略的关系间具有一定的桥梁作用。基于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H6:农业科技企业吸收能力在市场导向与品牌形象策略之间具有中介作用;H7:农业科技企业吸收能力在市场导向与品牌定位策略之间具有中介作用;H8:农业科技企业吸收能力在市场导向与品牌延伸策略之间具有中介作用;H9:农业科技企业吸收能力在市场导向与品牌关系策略之间具有中介作用。
二、问卷设计与研究方法
(一)引入吸收能力的农业科技企业动态能力与品牌营销策略关系理论模型
本文已阐述了农业科技企业吸收能力在市场导向中对品牌营销的四个策略组合产生的影响和作用。基于以上分析,构建引入吸收能力的农业科技企业市场导向与品牌营销策略关系的理论模型。
篇4
关键词:农业科技推广;制度创新;农业科技服务
1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推广体系
属于公共物品范畴的农业科技服务,在一定程度上是政府供给的基础,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特点。但是,我国现阶段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主要是依靠政府主导发挥作用来实现有效供给,导致农民需求表达缺乏,很难实现农业科技的有效推广。因此,必须把握好农民对农业科技的需求,解决好农业科技在推广、服务与应用方面的难题,这需要“将政府农业科技推广与农民科技需求结合起来,以促进农业科技有效推广为导向,摸清农民对农业科技的真正需求,树立创新意识积极推进农业科技推广和转型,因为农业科技服务和应用的最终目标始终是农民,农业科技成果也是为农民服务的,只有农民接受,积极将其应用于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中,才能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要发挥好农业科技推广员的作用,以政府推广为基本目标,深入农民与村庄进行调查,动员农民积极参与到农业科技推广中来,摸清农村农民的底细,以他们的利益诉求与思想动态为基础,以村情和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为方向等进行普遍调查和非正式访谈,并集中村集体一切可利用的力量,深入研究和分析农民对农业科技的需求,集中小组讨论,搜集整理出农业发展所需要的资料,就农民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出发探索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理清思路把握好农业科技服务的真正意义,从评价、应用效果出发,以农业科技服务存在的问题为基础动员农民积极参与到农业科技推广中,并将信息反馈到当地的农业科技推广部门中,农业科技推广部门汇总和整理各种信息,传递到农业科研部门,结合每个地区的实际情况,动员高校科研人员、村里研究人员与农业科研部门共同开展课题研究,强化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以商品化、市场化为基础及时传递到农业科技推广部门,强化地方政府的作用,瞄准时机有效地整合农村地区农业科技服务的推广资源。总之,农业科技推广需要以农民需求为基础,以农业科研、推广与应用为导向,构建完善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在保障农业科技供给效率的基础上,满足农民对农业科技的需求,提升农业科技服务效率,从而切实促进科学技术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变。
2建立健全表达机制
在农业科技推广过程中,要把握好政府推广与农民农业生产活动的需求,从农民的农业科技需求出发,采取自下而上的方式,以农民农业科技需求为基础建立健全表达机制,从而准确表达农业科技需求,强化农业科技研发推广部门的作用,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形成农业科技推广的双向沟通机制。实际上,受体制因素的影响我国农业科技推广效率不高,农业农业科技需求缺乏一定的表达渠道。因此,必须建立畅通的农民农业科技需求表达机制,确保农业科技部门和农民进行互动,在保证农民理性、合法、有序地表达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和分析农业科技的愿望和要求,积极培育相关组织强化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制度创新。因为我国农民普遍呈现分散的、小规模的生活活动经营,农民对农业科技的需求因人而异、千差万别,必须全面、准确地把握每位农民的需求。一方面,要积极培育与村情相符合的村民自治组织,以村民委员会为单位,激发村民参与农业生产活动的积极性,以农民代表会议为基础动员农民和农村合作社等组织对农民科技需求进行摸底调查,深入研究、判断、整理、分析和整合信息,确保信息准确及时到达,再通过农业科技推广员和推广部门,有针对性地向农民传达农业科技政策方针,形成良好的决策机制,将其与农民农业科技需求表达机制结合,因地制宜、因人施策。另一方面,要拓宽农民需求表达和诉求的渠道,增强农民参与和表达意识,结合村情积极开展农业科技服务培训,激发广大农民的公民意识、参与意识与在科技需求表达机制中的作用。
3结语
篇5
经过多年的努力,农业科技推广事业取得长足发展,并获得很多成绩,在促进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等方面有巨大贡献。然而农业科技推广不但取得了成绩,也出现若干问题,严重制约农业科技推广在促进新农村建设方面的效力的发挥,亟待解决。下面从农业科技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入手,简单分析新农村建设中农业科技推广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希望能对充分发挥农业科技推广对新农村建设的促进作用有所帮助。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农业科技;推广
农业科技是发展农业、建设新农村的重要驱动力,不管是振兴农业还是富裕农民、繁荣农村经济,这些都离不开科技的支撑。但随着农业的现代化发展及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农业科技推广存在一些与新农村建设不适应的地方,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产生消极影响,加强农业科技推广迫在眉睫。
1农业科技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新农村建设离不开政策与科技的支撑。其中,政策是外部因素,对建设新农村的促进是外延式的,而科技则是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内在因素,能推动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提高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水平,在实现经济增长的同时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与科学素质,对新农村建设的促进作用是持久的,农业科技推广正在成为建设新农村的主要动力。同时,农业科技为改善农村环境奠定了技术基础,有效促进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另外,农业科技在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方面也有重要作用,尤其是人口、健康,可通过药物创新引导工程的实施来提高农民的健康水平。因此,农业科技正实实在在地服务于农民,使广大农民受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系统化的、综合性的目标体系,是庞大的系统工程,必须凭借锲而不舍的精神不断进取,大力发扬实事求是的作风,将依靠农业科技推广助力解决三农问题、促进新农村建设摆在更重要的位置,让更多的农业科技成果能及时推广到农民群众中间,为建设新农村提供不竭动力,致力于在农业科技推广的支撑、引领之下促进新农村建设。
2新农村建设中农业科技推广存在的问题
2.1新型农业技术推广乏力
目前,农业科技推广现状不容乐观,新型农业技术推广乏力,农业科技推广、科研与农业生产之间的良性互动不足,究其原因,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的限制尤为关键。在机构改革持续深入的背景下,农业科技推广机构被简编,人员队伍被大大削弱,基层乡镇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编制还时常面临被挪用、挤占的情况,部分从事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人员根本不具备相应的技术水准,部分人员尽管被编制到农业科技推广部门,实际上却在其他部门工作,这些都对新型农业技术的推广产生严重的消极影响。
2.2农业科技推广方式单一
当前,很多地区的农业科技推广方式依旧呈现出由上而下的指令式推广现状,没能了解、掌握农民对农业科技的实际需求。同时,农业科技推广忽视对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在网络高速发展的今天,农业科技推广也应采取多样化的方式。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持续推进,农民对农业政策、市场价格等有较高的关注度,只有尽早实现农户参与的双向沟通及由下而上推广方式的转变,使推广方式更灵活,才能缩短农业科技推广时间、流程,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新农村建设。
2.3科技推广很难满足需求
在计划经济的影响下,很多地区的农业科技推广脱离现实需求,科技创新不足,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与转化效率低下,很难与农业发展需要与农民需求相适应。政府多年来一直强调科研要服务经济建设,但目前农业科研与农业生产的关系依旧存在不顺畅的情况,一些农业科研关注的往往只是科学本身,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低下,无法及时帮助农民解决问题,农业科技推广也处于发展缓慢的局面。
3通过加强农业科技推广来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对策
3.1加强人员培训,大力推广新型农业技术
一方面,农村地区范围很大,农业科技推广任务繁重,而专家们往往担负着科研、教学等重任,能用于农业科技推广的精力、时间都很有限,所以农业科技推广的强化不能只依赖专业的科技人员。当下,农村地区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民技术协会等和农民有密切联系,往往能准确把握农民需要,且基层农业推广的作用不能丢,要注重加强基层推广人员培训,实现农业技术协会与农民合作组织、农业院校和基层推广的协调运转,由各个层次的人员共同组成农业科技推广队伍,大力推广新型农业技术。另一方面,要加强基层农业技术人员、骨干农民培训工程的实施,围绕培养懂技术、有文化、会经营的农民这一目标,借助改革基层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契机,联合农业院校、培训中心等加强对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农民科技骨干、科技示范户等的培养,进一步提高他们的科技文化素质水平,增强农业科技推广与示范能力,以便在推广新型农业技术、促进新农村建设中最大限度发挥其引领作用、示范带头作用。同时,要鼓励农业技术人员加强自学、进修,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促进农民本土化、知识化。更重要的一点是,各地要依据市场经济发展要求以及新农村建设需要,针对农业科技推广建立起切实可行的长效机制。一是建立健全首席农业科技推广员制度,采取竞聘、优选等方式产生负责特定区域农业科技推广的人员,且各级推广员在技术服务、人员培训等方面必须对上一级负责,分区域、分层次形成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网络,促使新型农业技术能及时、高效地得到推广和普及。二是围绕公益性推广,促进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的创新发展,通过各种激励措施的制定与实施,引导民营企业积极投资农业科技推广,加速科技转化及农村经济发展,助推新农村建设。
3.2创新推广方式,充分发挥信息平台作用
为加强农业科技推广,农村地区要坚持探索参与式推广方式,了解农民的需求,尊重他们的选择,站在农民的角度考虑农业科技推广。现代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它在加强农业科技推广方面的作用务必要引起高度重视。一些农业科研单位目前已经建立起科技推广网站,并链接示范基地,不仅网站是推广农业科技和开展咨询培训活动的重要场所,还能对外发挥集散农业信息的功效。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村地区联网,科技推广网站能逐渐向各个农户延伸,农业科技推广更加方便、快捷,促进农民与技术专家之间的直接交流,促使新农村建设真正享受到信息网络的实惠。与此同时,政府要积极采取措施培育农村中介组织,发挥它们在传递、协调农业科技方面的作用,并尽快实现农民的组织化,跨行业、跨区域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科技合作推广,建立健全商品市场网络,基于初级市场发展全国性的批发市场,追求农业经济中多种经营方式、经济形式的并存。政府还应进一步加强市场管理,完善市场服务,有序建立市场交易秩序,促进各种各样的农业科技要素在技术市场、劳动力市场以及信息市场等的合理流动,借助信息平台提升农业科技推广质量。
3.3以农民需求为导向,加强农业科技推广
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市场的农产品需求日益多样化,农业科技推广与创新也从以往由谷物粮食主导的模式转化成由多种经营主导的技术模式,农产品技术越来越多样化。在多年的发展之后,农业特色产业初具规模,基本形成产业布局,只是还面临分散、零碎的问题,需要各地按照自身的资源优势,立足市场需求坚持调整和优化自身的农业生产结构,将大户生产作为发展重点,将产业集群做大做强。不可否认,农业发展离不开农业科技推广的支持,要牢牢把握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业科技推广战略,依托科技的强大力量,在农民需求的导向下引进新的农业科技和新的品种、工艺,加快农业科技推广、创新及成果转化步伐,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同时,加强科技推广,依据科技人员到户、良种良法到田、技术要领到人的基本原则,有序推进农业科技直接进村入户,有意识地培养农民的市场理念,提高他们的生产技能,为新农村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4结语
正是依靠农业科技的推广,国家在发展农业、保障粮食安全、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加快新农村建设进程等方面获得强大的支撑,为建设新农村贡献巨大的力量。在今后的发展中,必须要全面加强农业科技推广,特别是推进农村科技创新,充分发挥农业科技推广促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作用,不但要通过农业科技推广支撑新农村建设,还要让农业科技在发展农村经济的过程中发挥引领作用,开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李咏梅.新农村建设中改善民生的技术困境与对策[J].农村经济,2014(06).
[2]刘玉来,余彬盛.新农村建设中科技支撑主体的培育[J].农村经济,2014(04).
[3]王济民,张蕙杰,刘春芳等.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研究[J].基层农技推广,2013(08).
篇6
关键词:农业科技园区;模式;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DOI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2.04.008
Proposals on the Typical Implementing Model and Development of Tianjin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k
CHEN Peng
(Tianjin Institute of Rural Economy and Agricultural Regional Planning, Tianjin 300192, China)
Abstract: The essay illustrated the meaning of the agricultural park, deeply and systematically analyzed typical implementing model and problems and proposes about how to develop the Tianjin agricultur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k to promote agriculture modernization.
Key words: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k;model; development
1 农业科技园区的含义
农业科技园就是在农业科技力量较雄厚、具有一定产业优势、经济相对较发达的城郊和农村划出一定区域,用现代农业技术支撑的、以设施农业工程为主体的、具有多项功能和综合效益,进行集约化生产和企业化经营的农业组织形式。其采取现代企业的经营管理方式,以市场为导向,以区域主导产业为基础,以农业科研、教育和技术推广单位作为技术依托,以促进区域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为目标,以技术密集为主要特征,以先进适用技术为支撑,以科技开发与示范、辐射、推广为主要内容,以改革为动力,完善运行机制,促进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的农业科技示范基地,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一种新型模式[1]。
2 天津农业科技园区发展现状
截止2011年底,天津已启动建设农业科技园区11个,其中,国家级2个,市级9个[2]。天津市农业科技园区经过多年的发展建设,对天津现代农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其突出表现在:(1)推动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2)探索了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模式和途径;(3)带动了地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4)提高了农民和农业技术人员的素质;(5)对促进资源利用效率提高与生态环境发问有引导作用。虽然天津农业科技园区有了长足发展,但与其在现代农业发展中应起的作用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还需要在实践中积极摸索,进一步提升,更好地发挥其在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中的示范带动作用[3]。
3 天津农业科技园区的典型运行模式及存在问题
3.1 政府主导模式
该类型园区是指由各级政府直接投资建设和管理的园区。通常以农业科技示范项目等形式安排,由政府负责园区建设主要资金的筹措[4]。位于天津市津南区八里台镇的津南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行政隶属于天津市津南区人民政府。园区始建于1998年,占地面积814.67 hm2,交通条件、地理区位十分优越,便于技术引进、产品输出和游客进入。园区土地肥沃、环境质量优越、地表和地下水资源相对丰富,光、热、水、土等自然条件适合发展高效优质精品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园区已经在无公害蔬菜技术开发与生产、花卉苗木种苗培育与规模化生产、河蟹养殖及种苗繁育技术开发、优质稻米(小站稻)品种选育与生产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经济、社会效益。目前围绕上述技术和项目,已经有包括天津港田集团公司、天津瑞祥集团公司、天津松江有限公司和天津小站稻开发中心在内的4家企业进驻园区投资园区的建设与发展,投资总额已经达到人民币2亿元,总产值超过9 500万元,实现利税2 600万元,为园区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园区在其自身得到发展、壮大的同时,还以其多方位的辐射、示范作用,有效地带动了园区周边地区各相关产业的迅速发展。但是这种以政府为主导的运行模式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尚未形成,配套扶持政策不完善,对企业等非政府组织缺乏吸引力;科技型企业普遍存在着规模小、实力弱、示范带动作用不明显,对园区产业发展支撑能力不强等问题;企业化管理制度还不健全,管理机制弱化,园区经营受到政府过多的行政干预,缺乏应有的活力,责权利关系不明确[5]。
3.2 科研院所主导模式
有些园区是在农业科研院所原有实验基地和所有土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他们大多采取由科研或教学单位和地方政府合作投资建设的方式,共同开发农业高新技术成果,引导农户进行规模生产,形成新的农业经济生长点[4]。如坐落在武清区的天津市农业科学院设施农业科技创新基地主要产品包括优质蔬菜种苗、设施蔬果、设施花卉和技术服务等。年产优质蔬菜种苗600万株、年产高档蔬菜24万 kg、优质蔬菜107.1万 kg、有机果品5万 kg、高档花卉2万盆、各种技术性收入500万元,年营业收入2 615.5万元。该园区一是促进全市设施农业产业技术水平全面提高,全市设施农业对农业产业的贡献率提高15个百分点,设施专用品种覆盖率达到60%以上,劳动生产率提高30%以上,设施产品平均单位面积产量提高10%~15%。二是促进全市设施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园区可直接安置当地50人就业,年平均工资及福利达2万元;通过种苗推广、试验示范和技术服务,直接带动设施蔬菜基地6 666.7 hm2,带动农户5万户,户均增收5 000元,总增收2.5亿元。三是带动基地休闲观光服务业的发展,项目将科技展示、试验示范、科普教育和休闲观光融为一体,实现设施农业与旅游业有机结合,形成现代设施农业观光休闲景点。四是促进武清区现代农业发展,项目通过示范带动,有效提升武清区现代农业的建设水平,成为武清区现代高科技设施农业的窗口,带动设施农业上下游关联产业链条的延伸,加速武清区“三区”联动协调发展。但是这种科研院所主导运行模式由于项目建设资金投入较大,完全依靠自身力量建设还远远不够。科研院所主要发挥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应用作用,自身经济效益不明显,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是摆在基地面前的重要问题。另外,园区产业结构趋同,缺乏有特色和竞争力的产品,影响了农业资源区域优势的发挥,实际效果不佳[6]。
3.3 企业主导模式
该类型农业科技园区是指建设经费主要由企业筹集,政府则主要提供有关优惠政策的园区[4]。如位于北辰区双口镇的天津梦得奶牛养殖科技园区,是由天津梦得集团有限公司投资3.5亿元建成,建有生物育种试验牧场、中以合作示范牧场、生态种植场3个功能区,引进了国际领先的技术及装备,形成设施工艺一流、产业特色突出、创新能力较强、示范带动作用明显的现代奶牛科技园区。园区奶牛饲养规模为5 000头,奶牛年均单产达到12 t以上,年出售良种母牛1 000头,年销售收入3.2亿元。园区建设了10家示范牧场和50家辐射牧场,带动天津市奶牛养殖水平位居全国前列。园区主要技术依托单位为中国农业大学农业生物技术实验室和中国农科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动物营养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奶牛生物育种、奶牛营养管理等奶牛养殖技术创新和推广方面为园区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天津梦得奶牛科技园区符合天津市现代农业发展战略部署和建设现代农业科技园区的要求。项目集奶牛良种繁育、原料奶生产、饲料加工及配送为一体,形成设施工艺一流、产业特色突出、创新能力较强、示范带动作用明显的现代奶牛科技园区。但是这种企业主导模式的园区普遍缺乏统一标准、科学规划和运作经验,产品科技含量低、市场开拓与竞争力不强、管理和运行机制不完善、经营效益和管理效率不高、没有与当地支柱产业相结合,示范带动作用不明显、发展后劲不足等等。更重要的是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一般投入巨大,收入寥寥,经济效益不高,建设资金紧张,投融资问题严重。另外,园区热衷于引进国内外设备和设施,忽视了对科技、特别是人才的引进,导致园区自身的研发能力不强,对引进技术的组装、集成和创新能力弱等问题[7]。
4 加快天津农业科技园区发展的对策建议
4.1 政府要加大对重点农业科技园区的扶持
建议借鉴国外采用“绿箱政策”的成功经验,结合天津市农业科技园区在农村技术培训、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及技术推广中的地位和作用,把农业科技园区列入我市农业科技发展规划中的重点领域,加大公共财政支持力度。建议天津市有关部门设立“农业科技园区专项扶持项目”,重点扶持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通过农业科技园区专项扶持项目在园区实施,真正把园区作为一个区域性的农业科技创新基地加以稳定、连续地支持。另外,建议在科技专项中,包括科技攻关计划、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农业新产品计划、农业科技推广计划等项目相结合,能够确定一定的比例,专门支持农业科技园区,推动农业科技园区的发展[8]。
4.2 科学制定规划,确定园区主导产业
农业科技园区的建设,应以市场为基础,围绕“特色、优势、潜力”展开,重点发展区域特色强、竞争优势强、科技含量高、成长空间大、带动作用大的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因为只有内生的企业集群才具有优先发展的独特优势,才可能形成本地的竞争力。园区主导产业选择从总体上要综合考虑几个方面,包括:区域特色明显,适宜本地区农业资源条件;科技含量较高,能够体现现代农业技术的成果应用水平;比较优势显著,具备发展优势农产品产区的基础和开发潜力;辐射带动力强,对引导和带动本地及周边地区农业结构调整和提高当地农民收入作用突出;注重生态保护,充分考虑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适应社会需要,是整个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4.3 推进产业集群建设,提高园区竞争力
农业科技发展的特点要求注重集成创新,主要应做到如下几点:第一,培育适合园区特色的主导产业,突出重点、因地制宜,立足地方特色,注重名、特、优产品的挖掘和开发,从而形成特色主导产业,避免区域产业雷同和重复建设;第二,以市场为载体,延长园区产业链,创建资源与市场连接型的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第三,大力进行科技创新,建设以孵化中心为基础的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第四,推进园区产业集群建设,孵化与培植龙头企业,建设以龙头企业为中心的园区经济模式;第五,建立完善的中介服务体系 ,根据不同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和不同业务范围,提供相应的服务,为促进产业集群提供良好的发展基础[9]。
4.4 强化品牌意识,壮大园区农业龙头企业
农业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集群的核心,只有壮大这一核心,才能对新农村建设发挥产业带动作用。要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在园区内培育龙头产品和龙头企业,推动企业、农户和科研人员的技术对接和利益对接。要形成以龙头产业为核心,来料供应、产品加工、技术开发、市场销售的产业体系,延长农业产业链。对园区内的产业布局要坚持以分工协作、本地联网形成产业集群来安排项目,对新进园区的企业明确以产业集群为导向,对园区内原有的产业发展重视要相关产业的网络体系的建立,努力形成大中小企业密切配合、专业分区与协作完善的网络体系。要增加龙头企业的科技开发投入,努力提高企业的研发能力,不断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提高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的科技含量。
4.5 抓好农业科技园技术推广机制的创新
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做好各地农业科技园与千家万户农民的科技对接。农业科技园与农户科技对接的主要运作方式有3种:(1)“科技园 + 科技服务企业 + 农民”运作方式。在农业科技园内建立科技服务企业,科技服务企业通过为农户提供种子种苗、种畜种禽,以及种养殖技术和农产品加工技术,直接为农户提供服务;(2)“科技园 + 农业技广机构 + 农户”运作方式,农业科技园以经过改革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依托单位,通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与农民对接;(3)“科技园 + 农民行业协会 + 农民”运作方式,农业科技园通过农民专业协会等组织与农户直接对接。这3种运作方式都需要按市场机制进行运作,使农业科技园与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及农民行业协会签订正式合同,建立一种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技术推广机制。通过合同的约束,为农民提供技术服务,带动农民调整生产结构,增加收入[9]。
4.6 培育农村中介组织,建设社会化服务体系
农业园区产业群集不是孤立地发展的,产业带动能力的提高依赖于服务体系的完善,其中包括各种规范的咨询和中介服务机构,如管理、技术、信息、人才、财务、金融、法律等方面的中介服务。要内创机制,外优环境,促进农村中介组织健康发展。自身发展重点应放在围绕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积极推进股份合作经营;围绕发展区域特色农业,发展多种形式的经济合作;围绕科技兴农,扶持发展各种专业技术协会。另外,政府的作用主要应体现在加强法制建设、制定扶持政策、提供公共物品、税收等方面,为农村中介组织健康成长提供政策优惠和保障。各级金融机构应坚持为“三农”服务的方针,解决好农村中介组织的资金融通问题。此外,还要加强对农民的宣传和培训,普及相关知识,激发农民的合作愿望,提高农民参加各类合作经济组织的自觉性,提升中介组织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 蒋和平.农业科技园区的建设理论与模式探索[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2.
[2] 天津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2011天津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3] 张建忠,李同升,李慧栋.我国农业科技园的发展现状及其动力机制[J].农村经济,2006(12):56-59.
[4] 蒋和平,宋莉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运行模式分析[J].科技与经济,2006(6):21-24.
[5] 王朝全,李仁方.论农业科技园区的性质与特征[J].农村经济,2007(4):3-5.
[6] 黄学群,李瑾,孙国兴.天津市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总体思路与规划布局[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4(3):38-41.
[7] 曾希柏.农业科技园区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J].农村实用工程技术,2002(10):6-7.
篇7
通过1997~2010年省际面板数据,分析我国农业科技投入是否存在溢出效应,得出以下结论:农业科技投入对农业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我国总体存在农业科技投入的溢出效应,东部、中部地区也存在溢出效应,而西部地区不存在溢出效应。因此,为了充分发挥农业科技投入的溢出效应,政府应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力度,尤其是重点扶持西部农业科技的发展。
关键词:
农业经济增长;农业科技投入;溢出效应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24-0001-02
1 引言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农业产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1978—2010年农产品的产量保持了年均4.4%的增长速度。其中,渔业增长最快,年均增长6.8%,其次是牧业,年均增长5.9%,然后是林业,年均增长3.9%,种植业增长较慢,年均增长2.9%,但是考虑到改革开放30年来耕地面积大幅减少,种植业取得的成就依然相当惊人。我国农业产业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两个原因不可忽视,一是政府对农业科技的巨大投入,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提高了农产品的品质;二是政府的市场化改革消除了不同地区之间存在市场分割的弊端,促进了农业生产要素和农产品在不同区域的自由流通,这就使得一个区域农业科技的发展对其他区域农业科技会产生带动作用,即农业科技投入的溢出效应。正式基于上述考虑,中央在2012年1号文件中明确提出增加农业科技投入,改善农业科技创新条件,提升农业科技推广能力。
2 研究方法
计量模型的设定:
依据科学技术外溢性理论,农业总产值的提高除了受到来自科技、资本、劳动等生产要素的投入,同时还是科技投入溢出程度的函数。本文利用扩展的Cobb-Douglas生产函数,通过某一地区自己的农业科技投入和其他地区农业科技投入的总量对该地区农业总产值的影响来测定是否存在地区内和地区间的溢出效应。我们借鉴Aitken和Harrision(1999)的思路设定如下面板数据模型:
由于我国宏观经济结构断点大多出现在1992年以前,1992年以后基本不考虑结构断点的问题,并且重庆在1997年才成为直辖市,因此,本文实证研究数据的时间跨度为1997—2010年。模型中所需1997年—2010年中国大陆31个省(市)面板数据源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以及国泰君安区域经济研究数据库。
3 实证结果及分析
首先,我们分析农业科技投入的溢出效应对农业总产值的总体影响。同时,对我国东、中、西三个区域分别进行估计。对(1)式估计结果如下表1。
由表1可知,农业科技投入和农业科技投入的溢出效应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就全国范围整体来看,LnRDt-1系数为正,表明农业科技投入产生地区内溢出效果,从而所在地区促进农业生产率的提高,这与Jaffe(1989)认为地里距离越近越有利于溢出效应的发挥的观点不谋而合。模型中我们关注的核心变量WLnRDt-1系数为正,这一结果表明某一地区的农业产值与其他地区的农业科技投入存在正向相关性,即农业科技投入在我国存在地区间溢出效应,这与Poncet(2005)、钟昌标(2010)和潘文卿(2012)等学者强调地区间溢出效应的重要作用的研究结果一致。
分区域来看,东、中、西部农业科技投入对本区域的农业产值的增加都有正向的促进作用,其中中部的农业科技投入对农业产值的促进作用最为明显,东部次之,西部最弱。这是由于中部省市一直是我国重要的粮、棉、油、畜禽、淡水鱼等大宗农产品生产基地,也是我国最大的农业技术、产品交易市场,其中江西、河南和安徽占了全国6个粮食净输出省的半壁江山,农业科技推广力度较大,在农业装备水平、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结构调整、创汇农业等方面走在了全国前列。其次,东北农业科技投入的溢出效应最为明显,中部稍差,西部则完全没有溢出效应。这是因为我国东部农业科技投入远远多于中部和西部,其中北京、上海、广东、江苏和浙江等东部省市每年的农业科技投入是中、西部省市农业科技投入的5-10倍,由于地理因素在溢出效应的发挥上起着关键作用,因此,最先受益的是地理位置距离较近东部省市、其次是中部省市,而地理位置偏远的西部省市基本没有影响。此外,虽然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中央政府虽然加大了对西部的扶持力度,但是农业科技投入一直是薄弱环节,农业科技推广力度不足,农业科技队伍建设基本处于停滞状态,这些都制约了农业科技投入溢出效应的发挥。
农业科技投入的地区间溢出效应显著说明我国农业在改革开放后经过30多年的发展,不同地区间的农业市场分割得到消除,农业产业的地区保护主义和内循环结构弱化,农业生产要素和农业科技在不同区域自由流通不仅提升了农业资源配置效率,还扩张了农业产业发展的空间。
关于影响农业产值的其他因素,无论是全国还是分区域,面板数据模型的估计结果表明古典增长理论仍可以用于解释农业经济增长现象,即农业资本投入和劳动力的投入对农业产值的增长具有正向的促进作用,并且结果都很显著,这在大部分涉及农业经济增长的文献中都有论述,在此不再赘述。
4 研究结论及建议
如何有效的推动农业经济增长,发挥农业科技投入对农业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以及农业科技投入的溢出效应,本文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第一,增加农业科技投入。多年来,我国政府资金一直是农业科技投入的唯一来源。自2001年加入WTO后,与国外相比,我国高成本高价格的农产品越来越难与国外同类产品竞争。在无法直接通过价格手段对农业进行补贴的情况下,国家可以充分利用“绿箱政策”来加大对农业的科技投入,促进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强化其外部功能,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所以,增加农业科技投入,一是国家财政应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科研经费的投入,包括直接拨款和鼓励企业进行农业科研活动,加强对农民的培训,从而提高农产品质量,发展生态农业,完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等;二是完善农业科技税收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参与到农业科技创新的研发中来。
第二,合理分配地区间农业科技投入的比例。从政府农业科技投入的地区流向来看,地区之间的农业科技发展水平和科技投入差距甚大,以2010年为例,农业科研投入最多的上海是农业科研投入最少的100倍,因此,我国西部地区农业经济的增长基本没有收到来自农业科技投入溢出效应的推动。此外,由于我国中部地区基本都是农业大省,加大农业科研投入更能有利于当地的农业经济的增长。这就要求政府协调经济发展的重要要求的战略角度出发,增加中西部等欠发达地区的农业科技投入,优化农业科技资源的配置,增加对于这些欠发达地区农业科学技术研究的专项转移支付,比如将一部分无条件的转移支付资金,转变为有条件的农业科技专项转移支付资金,政府可以参照农业科技水平较高的地区的情况,事前确定重点项目或重点发展方向,合理而有效的使用科技资金,以便真正的带动、引导和提高这些地区的自主创新能力,缩小其与经济发达地区的差距。
第三,增加科研机构和高校的政府农业科技投入,加强产、学、研合作。从政府介入科技投入的理论依据得出,政府农业科技投入应主要流向高校和政府科研机构进行基础研究。而分析我国近几年政府农业科技投入的流向,却发现大部分政府农业科技资金用于产业部门,对研究机构和大学投入严重偏低。政府农业科技投入应政府科研部门和高效倾斜,使产、学、研的政府科技投入比例稳定在一个相对平衡的区间,加强产、学、研之间的合作,促进研究与开发活动与高新技术企业特别接轨,提高农业科研投入的产出水平和效率,促进农业科技投入溢出效应的发挥。
参考文献
[1]Aitken.B and Harrison,A.E..Do Domestic Firms Benifit from Direct Foreign Investment?[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9,(3):606-620.
[2]Brun,J. F.,bes and M.F.Renard.Are There Spillover Effects between the Coastal and Noncoastal Regions in China?[J].China Economic Review,2002,(13):161-169.
[3]Evenson,R.E.Economic Impact Studies of Agricultural Research and Extension[J].Working Paper,1997.
[4]Groenewold,N.,G.Lee and A.Chen.Regional Output Spillovers in China:Estimates from a VAR Model[J].Papers in Regional Science,2007,(86):106-110.
[5]钟昌标.外商直接投资地区间溢出效应研究[J].经济研究,2010,(1).
[6]Torvik R..Natural Resources,Rent Seeking and Welfare[J].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2002,(2):455-472.
[7]潘文卿.中国的区域关联与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J].经济研究,2012,(1).
篇8
一、组织科技人员开展下乡抗灾行动
积极组织县内涉农部门的科技人员,围绕甜叶菊、烤烟、水稻、蔬菜、脐橙、畜禽、水产等主导和特色优势产业,深入乡镇、村组开展农村科技服务,确保每个乡镇和村庄都有科技人员服务在生产一线。重点要指导农民对当前农作物及时清沟排水,以防积水引发渍涝灾害,影响作物产量;对大棚蔬菜等加固棚架和清沟,以防强降水引起倒塌造成损失;对中稻秧田灌深水护秧,以防强降水造成机械损伤;对畜禽养殖户要加固栏舍和排水,以防水毁损失;对水产养殖区加强巡视,以防强降水造成漫堤、倒坝;对养殖户被损坏的栏舍、池塘及时消毒,以防灾后疫病的发生流行。
二、积极实施科技入园入企入村
围绕现代农业示范园、涉农企业、农户灾后生产发展需求,通过科技人员带技术和成果到企业、到农户,加快先进技术、成果的推广应用和产业化步伐,使科技人员参与农业企业关键技术攻关,提品开发咨询服务,促进企业技术改造和产品升级,帮助涉农企业完善研发体系,构建技术创新平台,加强研发队伍建设,提升企业持续创新能力。
三、积极开展科技防灾抗灾减灾技术培训与示范
通过农业科技专家大院、农民科技培训学校、农村科普示范基地、农民田间学校、科技下乡等多种形式,围绕县内优势农业产业,进一步加强农民防灾抗灾减灾科技培训,确保农民及时掌握各项农业抗灾技术措施要领。按照“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推广机制,加大科技示范户培养力度,切实发挥示范辐射作用。对当前早稻苗情偏差、有效穗不足,要指导农户科学晒田,施好穗肥,争取动态分蘖成穗,力争早稻丰产丰收;对于受灾作物当前重点是加强田间管理和病虫害监测防治。
四、积极加强农业防灾抗灾减灾技术研发
进一步加大农业抗灾技术研发与技术储备支持力度,设立县农业抗灾减灾科技专项,重点开展监测预警技术和抗灾减灾技术研究。积极推进农作物耐抗逆机理研究和品种选育,发挥生物抗灾作用。加强种植模式和种植结构研究,发挥结构避灾作用。加快农业灾害性天气中长期预测预报技术应用,发挥气象减灾作用。抓紧开展农业防灾减灾新技术、新材料和新产品研发,以及农业灾害应急与风险管理研究,并切实加快推广应用进程。
篇9
哈尔滨市民营农业科技机构虽然保持了较好的发展势头,在农业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整体上仍处于数量少、规模小、发展慢、创新能力弱、科研水平低的发展阶段,仍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
1农业科技研发的经费投入不足
融资渠道不畅民营农业科技机构普遍存在着研究基础条件差、科研手段落后、科研设备缺乏、试验基地规模小等问题。民营农业科技机构一般起步都是由能人或者一、二项创新技术所发展起来的,起步规模较小,自我积累不多,资金实力有限,在科技研发、推广应用过程中的资金来源主要靠民间集资和自身的积累,投资金额极其有限,资金需求缺口较大。由于农业科研具有风险水平高、创新周期长、回报率低的特点,民营农业科技机构又普遍缺乏信用担保,商业性金融机构对营农业科技机构贷款发放较为谨慎,贷款条件严格,使其一般很难获得各类商业银行的信用贷款。另一方面,国家政策性金融农业科技贷款的门槛高,我市农业科技风险投资规模发展比较缓慢,使得民营农业科研机构融资更加困难。加之与国有科研机构信息不对称和地位待遇不对等,民营农业科研机构也很难争取到政府在科研项目立项及资金扶持、基础设施建设、成果推广应用等方面的支持。
2农业民营科技人才队伍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与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
不相适应农村高素质人才往往集中在农业生产资料销售、农产品销售等方面,而从事农业科技研发与推广的大多是农民土专家,主要分布于传统农业产业领域,全日制农业高等院校毕业的农技人员所占比例较低。农技队伍面临着年龄老化、知识老化、技术老化、技术力量不足等问题。大多数民营科技人员长期在基层乡村工作,缺乏知识更新和进修深造机会,难以跟上现代农业新技术发展的步伐。农业科技的特点是公益性较强,一些适用技术的传授与推广,均属无偿服务,农技人员技术性收入偏低,使得很多农技人员为自身生计而分心分身、身兼数职、事务缠身,很难集中精力发挥其专业特长。
3政策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公平规范的政策
环境是稳定和发展民营农业科技、聚集民间科技力量的基础。哈尔滨市民营农业科技机构还处于自发的无序发展状态,民营农业科技机构的管理还未纳入我市科技行业的统一行政管理渠道中,针对民营农业科技机构的发展,目前哈尔滨市还没有出台相应的、可操作性强的扶持政策和配套措施。由于一些成果还不是很成熟,加上长期存在的偏见,许多部门和专家对民间农业科研工作者和研究机构看不上眼,导致民营农业科技机构在科研项目的立项、科研经费的争取、科技贷款的使用、科技成果评选等方面,还不能享受与国有科研机构同等的政策待遇,科研成果转化时得不到相应的政策支持。
4民营农业科技机构内部管理制度落后
创办者科技文化素质偏低目前,哈尔滨市民营农业科技机构的创办人中具有大中专以上学历者较少,缺少素质高,既懂科技又懂管理,善于开拓市场的复合型骨干人才。相当一部分民营农业科技机构是凭借创办人传统的办法和经验,思想保守、固步自封、团队合作欠缺。同时,他们由于受文化教育水平较低和眼界低、思路窄的限制束缚,还存在着农业技术提升缓慢,获取农业科技信息不及时、渠道不畅,现代信息手段缺乏,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强,与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合作交流不广,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差,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等问题。
二对策与思考
如何实现国有、民营“两条腿”走路,在推动各级农业科研推广事业单位发展的同时,引导民营农业科技有序发展,打造一支机制灵活、科技创新能力强的农业科研推广生力军,是一个崭新的课题。
1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构建适合民营农业科技机构快速健康发展的外部环境
一是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的经验做法,对民间农业科研给予足够的重视,尽快制定出台促进民营农业科技机构进一步发展的相关配套政策,解决民营农业科技机构发展存在的实际问题,为其科技创新提供政策支撑。鼓励农业科技人员、民间组织和个人以多种形式领办创办民营农技机构,形成多部门推进、多主体参与、多类型组建、多层次发展的格局,推进全市“科技兴农”工作迈上新的台阶。二是将民营农业科技的管理纳入哈市科技主管部门的管理服务范围,加强业务指导,合理安排科技计划、项目指标,加大对其科研经费的扶持力度,对民营农业科技机构科研基础设施建设和设备采购给予适当的财政补助。三是提供利于民营农业科技机构发展的相关税收优惠政策,如,允许用于研发的经费在税前列支,对引进国外的先进种苗、技术实行减免税。民营农技机构从事技术开发、技术转让以及与之相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培训等活动,经认定,可申请免征营业税。技术性年净收,可申请免征所得税。四是在民营农技机构的建设和发展中,鼓励技术入股。鼓励有显著成绩的科技人员持较大股份,高新技术成果和专利成果入股比例可不受限制。五是在科技成果评选、科研课题立项、成果转化、职称评定等方面,有关部门要给以支持,政策上一视同仁。六是鼓励和引导民营农业科技机构依托于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村专业合作社,根据市场需求和科研条件,积极承担技术开发、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项目,开展经常性的农业适用技术培训与推广、技术咨询和致富科技信息等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政府可采取购买公共服务等方式对其所从事的公益性农业推广服务提供补偿。
2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拓宽民营农业科技机构科研融资渠道
一是加大对民营农业科技机构的金融支持力度,积极探索和指导金融部门对民营农业科技机构贷款的担保措施和信贷程序,完善农业科技小额信贷机制,改革农业科技贷款管理办法,降低贷款门槛、简化贷款程序、拓宽贷款主体、延长贷款期限,提供低息贷款和政府贴息贷款,发挥政策性金融对民营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的支持作用。二是以国家农业政策为导向,以国家财政资金为支撑,组建政府出资为主、重点开展涉农担保业务的县域融资性担保机构或担保基金,支持其他融资性担保机构为民营农业科技创新提供融资担保服务。以“银行机构+担保公司+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特色贷款模式,为民营农业科技机构向金融机构贷款提供担保。三是发挥农村合作金融的作用,为民营农业科技机构提供资金支持。在坚持社员制、封闭性、民主管理原则下,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农资经营企业、供销合作社联合组建融资性担保公司和资金互组织。四是建立地方财政出资的农业科技创业投资基金和农业科技风险补偿基金,充分发挥市场和社会需求对农业科技进步的导向和推动作用,引导和带动社会资本参与农业科技创新,鼓励各类农业及涉农企业增加农业科技投入。五是鼓励和支持民营农业科技机构参加政策性农业保险,充分发挥农业保险的风险保障与分担作用,降低经营风险。构建新型农业保险体系,完善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政策,加大财政对农业及农业科技保险的保费补贴,扩大农业保险险种覆盖面。
3建立完善农村科技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提高民营农业科研队伍整体素质
一是加强对民营农业科技机构科技人员的知识更新培训和业务进修,使其开拓视野、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提高农技研究水平,增强农业科技创新的持续力。二是依托农业职业院校、农业科研院所、农广校、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以提高科技素质、从业技能、经营能力为目标,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教育培训,大力普及推广现代种养殖技术、管理理念,着力解决民营农业科技机构从业人员技术含量低、管理水平差、经营能力弱的问题。三是大力培养农村实用人才,挖掘农村乡土人才,建立和完善“乡土人才库”,培养一支留得住、用得上、不离乡、不离土的农民专家队伍。四是引导和鼓励农业科技人员、农科大学生到民营农业科技机构、乡村基层、合作经济组织从事农业科技研发、技术推广和管理工作,深入推进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和“一村一名农民大学生”工程,为民营农业科研队伍注入新鲜血液。
4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社会化服务体系
篇10
关键词:农业; 科技创新成果; 转化 ;经济发展;作用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economy, the key is to improve the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ability. This paper expounds how to deepen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role in promoting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on agriculture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many aspects promote the modernization of agriculture, reduce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cost, will show the agricultural economy.
Key words: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Transformation; Economic development; role
中图分类号:F3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目前,虽然中国农村和劳动力市场很不完备,但是作为生产者的农民仍然为追求产出最大化而寻求相应的技术发明。从市场需求来看,尽管中国的主要农产品特别是主要粮食作物还受到遗留下来的统购统销价格体制和行政命令对生产过程的干预,农产品价格和需求数量在政府政策的限制之下不能正确体现市场需求的强度,但由于农民是利益最大化的主体,农产品生产规模仍然能较好地反映市场需求规模,因而农业科研单位依然可根据实际需求规模选择具有较大市场潜力的技术创新――科技成果创新。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农业进出口贸易对我国农业经济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如何搞好科技创新技术成果的转化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是解决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不可回避的问题。
一、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 科技文化素质较低
目前,由于我国农业生产者数量庞大,文化水平普遍较低,虽然广播电视、报刊等传媒在农业科技成果的传播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最主要、最有效的传播方式仍然是农业科技推广机构与农业生产者面对面的沟通。然而,我国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和农业科技信息持有者尚未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科技成果市场化的运行机制和传播特点,农业科技成果的创造者和传递者尚未建立起有效的沟通传递机制,加之由于近年来面对改革中遇到的新情况缺乏有效的应对措施,原本效果不错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也出现了很多问题,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与日新月异的新知识、新技术大量涌现的新形势相比,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年龄大,文化水平低的问题日趋严重,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的科技文化素质已无法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这种局面必须改变。
2.农业信息资源匮乏
近些年来,我国农业科技信息网络建设发展很快,但网上资源匮乏,因此网络用户稀少,加之用户入网费用的提高,进一步限制了网络信息的开发。同时,农业信息网络技术水平低,信息交流方式落后,传递速度缓慢,信息时效性不强,也大大限制了信息网络作用的发挥。加上普遍无偿获取农业科技信息的现象,使得成果拥有人(包括成果转化开发单位和各级推广组织)的经济利益不能得到切实保障,严重者甚至无法收回成本。从而出现免费或过低的收费,将使科技成果与信息的供给者血本无归,而过高的收费又往往造成潜在用户的流失使得新科技无法得到推广。因此,要做好加强农业推广这项科技转化的前提工作。
二、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的措施
1. 改革农业科技推广体制
根据我国目前农业经济发民的现状,提高创新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是当前提高农民收入、加快农业经济发展的首要问题,而进一步改革农业科技推广体制,促进农业科技信息的传播是有效提高科技转化的重要手段。进行制度创新,改革农技推广项目的拨款制度,建立推广项目的基金管理制度建立公开公平的农技推广项目招投标竞争制度,改善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的工资福利待遇和个人发展条件,解决其长远发展的后顾之忧,以调动农技推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才能使农技推广工作得以发展进而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同时加快农业科技推广的新生力量的扶持及建设,以弥补了政府农技推广部门的不足,填补农业科技推广的一段真空地带。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以农民专业协会为代表的民间科技推广组织的作用,积极扶持、促进其健康发展。在建立扶持政策的同时还要为涉农企业等中介组织提供良好的政策空间。融技术、产品、服务于一体的中介组织最大的优势就是能将技术成果、技术转化、技术应用有机地联系起来,促进农业科技信息的有效交流与利用,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进程。
2.加大农业科技信息宣传力度
要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提高农业科技信息传播效率。结合国情,注重信息技术的先进性与实用性的有机统一,采用多种信息手段,全方位、多角度地传播农业科技信息。并要加快农业科技信息网络建设,通过政府和民间、国内和国外等多种投资渠道,加大农业科技信息网络建设的投融资力度,促进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的网络化,加强农业科技成果的在线推广。在信息传播中建立并实施信息的准确、规范,实现标准化和统一性的有机结合,减少或避免无效和错误信息的出现,激励人们广泛利用现代科技成果,使科技成果快速大面积地较化为生产力。
3.创造科技成果转化的有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