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主义的思想内涵范文

时间:2023-11-14 17:54: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人文主义的思想内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人文主义的思想内涵

篇1

〖HJ2.2mm〗 摘 要: 作为巴洛克时期最著名的代表人物,巴赫凭借着他的音乐创作给后世带来了相当深远的影响。巴赫音乐创作的人文性和思想性突破了时空的限制,成为西方音乐的永远的生命力。因此,关于巴赫音乐创作的人文性和思想性探索是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的。

关键词: 巴赫 音乐创作 人文性 思想性

一、 引言

在世界乐坛上,巴赫是当之无愧的大师级人物。巴赫创作的音乐作品无时无刻不闪耀着人文主义精神和思想内涵。现代乐坛都将巴赫的逝世日期看做了巴洛克时期的结束,巴赫被赞颂为巴洛克音乐的集大成者,是近代音乐的里程碑。另一方面,巴赫不单单将巴洛克音乐推向了一个巅峰时代,他的音乐创作也成为了西方音乐界的伟大源泉。

巴赫所处的社会阶层能够与老百姓接触,能够看见社会艰难和百姓疾苦。这是巴赫音乐创作的人文性的根本来源,他的人文性和思想性正是对于这种疾苦和艰难的一种反思,是一种深刻的思想内涵。巴赫一生的音乐无论在思想上还是人文上都是划时代的。

二、 巴赫音乐创作的人文性

(一)时代赋予的人文主义内涵

具体而言,巴赫音乐创作的人文主义内涵是时代赋予的。巴赫生活的16世纪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观念盛行,社会主要倡导的内容都是“以人为中心,人有追求荣誉和追求财富的权利”等。而且在文艺复兴时期,社会和人民都逐步认识到了认得尊严,在追求个性发展和个性自由。另一方面,巴赫音乐创作的时代也是德国文化衰落和民族危机的时代。战后的德国政治腐败、经济凋零,民族文化的精髓更是无人问津。人民民不聊生、贫苦不堪,自有寻求精神生活以作慰藉。因此,巴赫音乐创作的人文主义内涵是他所处的时代赋予的,是巴赫面对时代积极思考的体现。

(二)作品赋予的人文主义内涵

时代造就了巴赫音乐创作的人文主义内涵,同样在时代之下巴赫的生活环境也是他作品中人文主义内涵的来源。他的作品大多都是与生活联系的。巴赫一生经历许多心酸和屈辱,因此他对于生活的感受就相当深刻和丰富,而且他生性倔强、忍耐性极佳,是一个有气节而且不卑不亢的人。同时,巴赫也是一个宗教教徒。这样的巴赫就能恰当地将宗教题材和生活题材结合起来,将宗教中的题材展现为生活遭遇,音乐表现形式也就更加贴切丰富。例如巴赫在18世纪创作的音乐作品《马太受难乐》,就集中表现了这种生活内涵和宗教色彩,作品也就体现出了人文主义内涵。

在《马太受难乐》当中,巴赫的音乐创作体现了极佳的创新性和戏剧性,将耶稣化身为一个有血有肉的凡人,为了实现人类幸福而受尽折磨和侮辱,最终牺牲自我完成了大我,展现了一种高尚的境界。在整个音乐中,巴赫展现了一种抑扬顿挫的音乐节奏,运用了连续八分附点音符和弱节拍的旋律。人文主义内涵在《马太受难乐》中展现地淋漓尽致,而且巴赫在作品中所描写的人的情感、构建的合唱手法都深刻揭示了人性本质。

三、 巴赫音乐创作的思想性

思想是一个艺术家创作作品的源泉和基本内容,艺术家对于作品题材和作品主体的构建也就取决于艺术家的个人思想。作品的思想性则是一个作品的重要特点。巴赫音乐创作的思想性具有了超越性和条理性的两项特征。

(一) 思想的超越性

巴赫音乐创作思想的超越性是建立在他本人思想哲理和想象基础上的,是巴赫对于现实的深化和抽象,是巴赫预示和期盼美好将来,祈祷现实社会与理想社会和谐统一的表现。巴赫音乐创作中艰难困苦而渴望幸福的人物一方面强调了忍耐力,另一方面展现了一种乐观的、超越现实的积极精神。例如在《B小调弥撒》中,巴萨将传统的弥撒由5段扩展到了24段,《幸福的萨克森人呵,赞美你们的幸福吧》就将多声部进行了精细处理,使得音乐内容更加抽象。最终他创作的音乐作品就将现实和理想之间差距缩小,加强了真实性。

(二)思想的条理性

巴赫音乐创作的思想有一种条理性,主要表现还是其对于音乐材料的条理化运用。最为典型的就是其在复调音乐中的展现。在巴赫创作的大部分音乐作品中,几乎每个音都囊括在各个声部的组织中,所有的音之间是相互吸引、相互关联和相互制约的,共同构成了一个条理清晰的音乐结构。与此同时,巴赫将创作主题看做了是一个个的个体,强调了复调结构中每个声部的运动和发展,将每个独特以为展现了出来。

四、 巴赫的音乐贡献

巴赫的音乐创作深深地影响了整个欧洲的音乐届,巴赫一生都在孜孜不倦地进行音乐创作,他的每一个作品都是人类艺术与音乐的结晶。巴赫的创作技巧在巴洛克晚期达到了艺术巅峰,也到达了一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高度。他的音乐作品无不展现着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而且结合德国战后生活进行了超越性地创新。后世的莫扎特、贝多芬都受到了巴赫的影响,甚至是浪漫主义音乐家肖邦、舒曼等人都从巴赫音乐创作中获取了灵感。巴赫对于音乐史、世界乐坛的贡献是无人匹及的。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 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年.

[2] 李莺.人文主义:巴赫音乐创作的精神内涵[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2003,(04).

[3] 贾,杨洪冰.中西方人文主义的音乐理念遇到当代音乐教育[J].兰州大学学报,2006(05).

篇2

论文摘要:作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主要思潮和理论,人文主义思想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通过剖析人文主义思想的深刻内涵,结合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实际,认为人文主义“以人为本”的思想对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有着非常重要的启示。

1 人文主义思想的内涵

人文主义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主要思潮和理论,14世纪发源于意大利,然后流传到其它国家。人文主义这个称谓来源于“人文学科”,是由世俗学校设置的,以人和自然为研究对象,同中世纪基督教神学和经院哲学针锋相对的世俗文化。人文主义者的活动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是当时反封建的主力军。

人文主义的主要内容是:

(1)用人性反对神权。

人文主义者认为人有理性,有崇高的品质,有无穷的智力,可以创造一切,以此与神权相对立。“人性论”是人文主义者的理论纲领。 

(2)用个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

人文主义者提出“个性解放”,肯定现实生活,提出人生的目的就是追求个人的幸福,从而打上了资产阶级的烙印。 

(3)用理性反对蒙昧主义。

人文主义者鼓吹理性,重视人的聪明才智。他们推崇理性是“人的天性”,“知识是快乐的源泉”。 

(4)拥护中央集权,反对封建割据。

这是人文主义者主要的政治思想。

现代性的人文主义是在19世纪作为术语概念以德文(humanismus)问世的。人文主义作为对唯科学主义的反拨,强调“人”的主体性、自由性、不可平均化的个性、不可预料性、非工具性等。现代人文精神可以说是一种自由的人文精神,最基本的是摒弃了几千年来封建社会对个人价值的漠视,把人看作宇宙间 最高价值来尊重,肯定每个人存在于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价值和意义。强调人在这个世界上人生价值的体现,不是乌托帮的空想。最重要的是人除了在自然界生存的自然规律之外,还是精神性的存在。但这种自由的人文精神必须建立在有序的人文平台上,是每个人都应遵循的规则。

2 人文主义思想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

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应顺应人文主义思潮,完善人文教育模式,创新人文主义特征,营造鲜活的人文教育氛围,直接体现人文主义理念与特征的全面、协调、可持续性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具体来说,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得以实现: 

(1)改变教学观念,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人文主义心理学强调学习者的主体因素和心理环境,尊重学生的个人感情和个人需要,提倡包括认知和情感在内的教育。

人文主义教育思想认为:教育教学过程是一个发展的过程,是形成个性化知识结构、认知结构和思维品质的过程,要求教师尊重学生个性,造就学生的人文素质。以人文主义心理学为基础的教育哲学主张学习者与教育者分享控制权;主张以协商的形式进行学习;主张共同承担;主张学习内容要符合学习者自身的需要。在具体的实践中,人文主义教学大纲强调学习者要为他们自己的学习负责,比如自我决策、自我选择并实施学习活动、表露自己的能力、需要和偏爱等。在这种学习模式中,教师的作用不只是知识的传播者,而且还是学习者的指导者和顾问。人文主义心理学所倡导的教学思想就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论和以自由为基础的学习原则。它强调每一个学习者皆有学习潜力、学习天赋;学习应当是在没有压力的条件下自由学习等等。人文主义教学大纲的远期目标是培养符合人文主义心理学标准的人才;其近期目标则是培养学习者自主学习的能力。  转贴于

自主性学习就是指学习者能够管理自己的学习行为,根据自己的情况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选择学习方式,监控学习计划的实施以及学习技能的运用和发展,自我检查评估。在目前高校招生普遍扩招的形势下,由于学生的水平各异、学习能力各异、学习策略各异、学习动机各异以及普遍的师资匮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学生可以充分利用“语言学习中心”或“英语自主学习中心”,甚至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自主学习英语,从而最大程度地实行个性化学习。校园网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室时空限制,构建了一个无限开放的教学空间,学生可以在校园任何地方、任何时候开展学习,需要学多久就学多久。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水平和需要,自主选择不同程度的学习材料,设定学习目标,决定学习进度,不断作出调整,并最终实现自己设定的学习目标。

(2)改变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自2004年4月份起,教育部在全国180所院校试点实施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这次英语教学改革的目的,就是把原来以阅读理解为主转变为以听说为主,把教学中心转移到全面提高英语的综合实用能力上来。此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是实现从以教师为中心、单纯传授语言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更加注重培养语言应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模式的转变。改革的手段就是要以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加上课堂教学,来推进英语教学改革。改革内容分为三个方面:一是把现有的大纲朝着大学英语教学要求方向改变;二是改革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三是改革评估方法。新的教学模式应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特别是网络技术,使英语教学朝着个性化学习、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的学习、主动式学习方向发展。“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英语多媒体教学模式具备以下优点:①大班授课与小班操练相结合;②课堂教学与开放式自主学习相结合;③光盘多媒体教学与网络教学相结合;④第一课堂教学与第二课堂活动相结合。这些优点与人文主义思想的内涵有着天然的联系。 

(3)改革评估方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的变化必然要求评估方式发生相应的变化。众所周知,语言测试的目的是根据被试的考试分数来衡量其语言能力,因此在语言测试中要充分考虑试卷的信度(reliability)、效度(validity)、真实性(authenticity)、交互性(interactions)、影响(impact)和可实践性(practicality),利用测试的反拨作用来促进教与学的理念的变化,保证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顺利实施。良好的语言测试应该建立在语言学、语言教学法、学习论和心理测量学等理论基础之上,它是教学工作的辅助手段,并只能服务于教学工作。

3 结语

基于上述分析,为适应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深化教学改革,提高英语教学水平,满足新时期国家和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必须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英语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而不是简单地移植国外二语教学理论;二是推行人文主义的教育思想,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三是改革评估方式,进一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因此我们只有顺应人文主义思潮,在教学中渗透人文主义教育思想,把单纯对教学法的研究转移到对教学法和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双轨研究方向上来。

参考文献

[1]蔡基刚. 大学英语教学若干问题思考[J].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5,(2).

[2]程晓堂. 论自主学习[M]. 学科教育, 1999.

篇3

【关键词】中学 思想品德教学 人文教育 实施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5-0062-01

中学思想品德教学是中学教育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和心理素质水平的提高,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意义。目前,我正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飞速发展时期,对于学生综合素质水平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使得中学生教育必须重视学生思想品德教学,并充分贯彻人文教育理念,从而在满足时展需要的同时,确保学生能力的全面提升。对此,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一、中学思想品德教学中人文教育的内涵

在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科学教育理念的提出给现代化教育体制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其中,人文教育作为我国素质教育体制下的新趋势,已逐渐成为中学思想品德教学的重要目标。针对中学思想品德教学中人文教育的内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人文主义

人文教育来源于人文主义。人文主义以人为衡量一切事物的标准,注重人对真与善的追求,重视人的价值。中国的“人文主义”思想,强调“人”是社会的人,群体的人。从人的社会性角度出发,认为个体的感情、理念、需要、义务等都必须以社会和群体的感情、理念、需要、义务为前提。这种人文主义思想,在教育方面,突出的表现为:教育要培养理性的人,不同于西方人文主义要求的教育要培养非理性的人。

(二)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人文教育的核心主旨,是人文教育的永远的价值追求。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二十世纪的科技教育的形成、发展的影响,时代又给人文精神赋予了新的内涵,它要求人们在重视科学技术的前提下,还要积极倡导建立“平等、民主”的理念;在努力塑造道德理想的基础上,又要尊重个人的发展。这是一种具有中国人文主义所追求的理性,同时融合了西方人文主义所追求的非理性的人文精神。

(三)人文教育

真正的人文教育是教人“学会做人”。它关注的是人的终极发展,提倡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共同发展;它重视人的自由发展,彰显个体的自然属性,同时又强调人的社会属性、社会责任。这种教人“学会做人”的教育是一种完整的人文教育,它不仅指在身体、精神、理智、情感、情绪和感觉等诸方面的有机整体性,而且指在有机协调的内部世界与外部世界的联系方面达到了和谐一致。

二、中学思想品德教学中人文教育的必要性

人文理念是对人类文化、思想、情感等因素的诠释,要求在人类科技和物质文明发展的同时,必须重视精神文明的地位。而人文教育的实施是人文理念得以渗透实施的关键手段。以中学教育为例,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要求必须将人文理念渗透到各学科教学具体实施的各个环节。其中,在中学思想品德教学中开展人文教育是现代教学教育模式改革的核心要求,有着不容忽视的必要性,主要表现在人文教育有利于弘扬民族精神,提高学生自身素质。同时,人文教育有利于推进基础教育改革,适应时代的发展。

三、中学思想品德教学中人文教育的具体实施

作为国家建设发展的中坚力量,中学生是我国教育教学开展的重要对象,其综合素质和能力水平直接决定着国家经济社会的快速、稳定发展。在就要求必须深化教学改革,在不断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知识储备的基础上,重视学生思想品德教学的实施。目前,我国中学生思想品德教学仍不完善,对于品德教育的忽视使得学生人文精神严重缺失,严重影响着学生的健康成长,人文教育在中学思想品德教学中的开展势在必行。针对中学思想品德教学中人文教育的具体实施,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

(一)深化人文教育理念,提高教育者自身人文素质

教育者首先要以身作则,提高自身人文素质,才能提高教育质量,进而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和性格形成。

(二)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是人文教育实现的一个重要辅助措施。不仅包括设施完善的校园硬环境,更包括建立一个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校园软环境。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也是创造校园人文环境的重要一环。

(三)推进学生人文知识向人文素质的转化

只有将中学生具有的人文知识转化为自身内在的人文素质,才算是达到了中学生人文教育的目标。

(四)提高人文教育实施的灵活性

新的思想品德课程,要求教师改变以往抽象空洞的说教方式,要根据中学生年龄阶段的认知特点和现有知识结构,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四、结语

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类文化的多元化进步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改变,使人们的生活质量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然而,信息网络的普及使得人类文化受到了多元化冲击,各类复杂的信息给社会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其中,中学生作为社会特殊群体,很容易受到不良信息文化的误导,严重影响着中学生的健康成长。这就要求在中学生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人文教育的开展,采取有效措施,不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正确的人身观、价值观和积极的生活态度,从而进一步推动中学生教育水平的提高,实现人文教育的根本目标。

参考文献:

[1]马海燕. 新时期中学生网络行为特征与德育教育[J]. 科技信息. 2010(24)

[2]刘静静. 浅谈初中思想品德课中的感恩教育[J].文理导航(下旬). 2010(07)

[3]喻辉.加强鼠标下的德行修养――网络一代青少年德育工作的几点思考[J]. 企业家天地下半月刊(理论版). 2010(02)

[4]谢升. 利用趣味教学提升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品质[J]. 中学教学参考. 2011(09)

篇4

1医务人员“人文主义”伦理素质理念的内涵

“人文主义”(Humanism)一词源自拉丁文的Humanitas。Humanitas最早是出现在古罗马西塞罗和格利乌斯的著作中,与希腊文Paidea为对等词,意思是指“人性”、“人情”、“万物之灵”,也指一种能促使个人的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的教育制度。“人文主义”也叫人道主义,是十四世纪至十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提倡关怀人、尊重人和个性解放的一种思潮。笔者所提倡的医务人员“人文主义”伦理素质在这里是指医务人员(包括医生、护理人员、护士、相关技术人员等)在医疗过程中具备关怀、尊重医疗对象和在道德价值判断行为及制约医疗行为的规范与原则互动中所必需的态度。[2]

2提高医务人员“人文主义”伦理素质的理论基础

2.1医学理论与“人文主义”伦理素质理念的一致性

医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现代医学科技的进步,都是围绕着各种科学语言和技术手段去研究人的各种机理和健康问题。“以人为本”一直是医学的理念,这与“人文主义”伦理素质理念是相一致的。人既有生物属性和心理特征,又具有复杂的社会属性。这自然就要求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实现现代医学与人文精神的结合。人文文化的渗入将使医学科技形成某种协调,从而完善科学技术,完与科技的互补。人文知识的灌输有利于树立正确的医学理念,克服功利主义缺陷。

2.2现代医学模式转变的需要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主张将人体和环境统一起来,综合分析生物、心理及社会因素对人类健康的综合作用。因此,医务工作者面对的就不仅仅是作为健康与疾病载体的人体,而且是具有各种复杂心理活动的社会成员。广大医学人员要重塑现代医学人文精神,形成生物、心理、社会三维观念,只有不断提高完善自身的“人文主义”伦理素质,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进步,满足患者多层次的需求。

2.3“人文主义”伦理素质理念在现代医学中作用巨大

“人文主义”伦理素质理念对医学具有指导作用,表现在从医学总体上帮助人们形成正确的医学观,从人文社会视角指导思维观念转化,同时,“人文主义”伦理素质理念自身也将成为医学的主要组成部分。“人文主义”伦理素质理念的引入,可从一定角度确定医学行为的合法性,促使医学更人道,技术更合理,资源分配更公正,从而在现行体制下规范医学行为。“人文主义”伦理素质理念的建设是高素质医学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现代医学人才需要医学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完整的三维知识结构,要具有良好的交际、协调、沟通意识以及高尚的人格魅力、道德品质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人文主义”伦理素质理念具有开发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重特性,公正合理的卫生政策需要医学伦理学、卫生经济学、卫生管理学和社会医学等学科来综合优化,伦理上的公正公道必将使“人文主义”理念转化为巨大的生产力,成为道德行为和医患关系改善的内动力。人文医学思维方式和公平观一旦被卫生管理者接受,则将在管理决策中发挥重要作用。[3]

3提高医务人员“人文主义”伦理素质的途径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运行模式的逐步完善,人们的经济生活、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发生了转变,这种转变也逐步渗透到了医疗工作中,对医务人员的道德观、伦理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有较大影响。为此,加大医德医风建设力度,以“人文主义”伦理素质理念为指导,积极开展医学伦理、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努力提高医务人员的整体素质和廉洁行医的自觉性,可以有效地提高医院整体人员的素质,可以有力地促进医院精神文明建设的全面开展。

3.1通过医院精神的培育顺化医务人员的“人文主义”伦理素质理念

精神是历史的积累、文化的积淀。医院精神是提高医院综合竞争力的基础,医院精神体现了一个单位的灵魂。培育良好的医院精神,可以使身在其中的医务人员从精神层面净化自己,通过精神的顺化作用逐步提高自身关怀、尊重医疗对象的“人文主义”伦理素质。例如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是一所百年老院,一个世纪以来,在几代人的共同努力下,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医院文化、医院精神,由医院精神顺化至全院医务人员,稳步提高其关怀、尊重医疗对象等“人文主义”伦理素质,是提高医院综合竞争力的基础。

3.2加大医德医风建设力度,积极开展“人文主义”医学伦理、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

针对各医院医务人员文化程度不一、岗位分工多样、素质差别较大等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改进和加强各自的思想政治工作,坚持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其良好的医德医风,倡导关爱医疗对象、尊重同行、团结协作、认真负责、虚心好学的工作作风,可以推动了两个文明建设的良性发展,提高整体医务人员的“人文主义”伦理素质。同时,我们还可以改变以往的传统教育模式和方法,不断增强医德教育整顿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充分发挥医院Internet局域网作用,开发建设可视教育系统,定期开展医院风气建设、人生观及价值观教育等活动,同时,将医德医风建设的相关内容制作成网页,用看得见、听得到的方式大力宣传医德医风建设规定,弘扬先进典型事迹,激发医务人员的爱岗敬业热情,使其实践“人文主义”伦理要求的自觉性得到明显提高。

篇5

人文主义教育思想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产生的,发展到今天,已经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历史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其具有极强的人文素养教育功能,这门课程不仅涵盖了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爱国主义情感,还对道德教育、学生民主观念的建立、法制观念的建立以及合作、竞争、创新等积极精神的培养都有所涉及。初中历史教育中加入人文主义思想教育是基于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两方面基础上开展的,结合历史课程本身的特征和初中生自身的身心发展特点,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开展人文主义思想教育不仅能够帮助青少年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还能引导学生进一步正确地自我认识,启发学生对自我个性的充分发展,从而更加积极理性地实现自我价值,建立健全初中生独立、完善的人格。

2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开展人文主义思想教育

第一,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人文主义思想教育要注重科学性与人文性的有效结合。当前的初中教育中对于历史科目的重视度还不够,很多学校偏重于科学知识的传授,对于历史这样人文知识为重点的教学科目有所忽略。但是,通过素质教育的改革,越来越多的教育者开始认识到,我们培养的人才不仅要具备过硬的知识素养,还应该有健全的人格思想,因此,重视初中历史教育实际上就是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结合在一起,发挥其共同的积极作用。初中历史教学属于人文学科的范畴,因此历史课程不仅具有科学性,还包含了深刻的人文性。所以在初中历史课程的人文主义思想教学中不仅要体现历史知识的科学性,还要体现历史学科的人文性。

第二,更新初中历史教学观念,广泛挖掘教材中的人文主义思想。当前的初中历史课程因为受到客观因素的限制,在进行人文主义思想教育的时候主要还是要依靠已有的初中历史教材。历史教师要善于在学科教材中广泛挖掘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与已经取得的成果,并将其贯穿在历史人文教学中。通过对人类文明创造史的进一步了解,学生很快能够建立一种执着追求的精神风貌,这是历史人文教育在陶冶学生情操、解放学生思想方面取得的显著进展。新时期的初中历史教师需要培养的是具有全方位素质的人才,他们不仅对中国近现代史有详尽的了解,还应该从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中提取无价的人文精神,这样才能督促学生建立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勇往直前的民族主义精神。

篇6

文艺复兴指发生在14世纪到16世纪的一场反映新兴资产阶级要求的欧洲思想文化运动。“文艺复兴”的概念在14-16世纪时已被意大利的人文主义作家和学者所使用。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中历史文艺复兴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高中历史文艺复兴的知识11.背景:

①意大利最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新兴资产阶级为了维护自身的经济政治利益,要求摧毁欧洲教会的神学世界观,打破天主教会的思想垄断。

②意大利保留了古罗马希腊的古典文化。

2.实质:

文艺复兴是一场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兴起。

3.时间:

14-16世纪

4.地点:

开始于意大利――后拓展至西欧

5.领域:

文学、艺术领域

6.指导思想(核心):

人文主义

人文主义思想要求以“人”为中心,肯定人的价值,把人从宗教神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其内涵包括:提倡人性,反对神性,主张人生的目的是追求现世的幸福;倡导个性解放,反对盲从。

7.代表人物及其成就

①文学三杰:薄伽丘、但丁、彼特拉克

薄伽丘——代表作是《十日谈》。全书贯穿了人文主义思想,矛头指向天主教会,肯定人的价值与尊严,提倡人生而平等,反对封建等级观念,是欧洲第一部现实主义文学巨著。

②美术三杰: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

8.影响:

①摧毁了教会的精神枷锁,将人们从神的统治下解放出来,是西方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②其倡导的进取精神,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③文艺复兴产生了近代自然科学,为科学进步和生产力的提高奠定了基础。适应了西欧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对宗教改革也起了一定推动作用

高中历史文艺复兴的知识2文艺复兴影响:①适应了西欧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为近代自然科学和各种学术的发展清除了思想障碍。?

②人文主义思潮的宣扬,打破了中世纪神学制度,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大潮。

③动摇了神学的无上权威,对宗教改革的作用也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①思想上:给封建思想以沉重打击,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宣扬为创造现世幸福而奋斗的精神,为后来启蒙思想打下了基础

②政治、经济上:推动了反封建斗争的高涨,为新航路的开辟以及殖民扩张注入了精神活力。为资本主义制度的胜利和发展开辟了道路

③文化上: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掀起了世界文明的新篇章,促进了科学的发展和生产力的进步。

④自然科学上:人文主义提倡科学实验,注重实践,催生了近代自然科学

局限性:文艺复兴的艺术家还是乐于接受教皇及教会的保护,对教会势力抱和解的态度,人文主义者没有也不可能彻底抛弃宗教;大多数人文主义者把古代那些迷信落后的东西如魔法、巫术和占星术等也保存了下来

高中历史文艺复兴的知识31.把握文艺复兴运动首先开始于意大利的原因。

【点析】(1)经济方面,十四五世纪,意大利出现了佛罗伦萨和威尼斯等著名的工商业城巾。这些城市各自独立,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优势,纷纷采取鼓励发展工商业的政策,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封建神学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这是文艺复兴运动首开始于意大利的最主要条件,也是人文主义思想产生的根本原因。

篇7

人们对真理的探索逐步成为院校的主导价值和生存目标,院校再次确立其科学知识的权威地位,20世纪的院校经历了发展过程中最为辉煌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各院校不仅以其广博而扎实的科学研究占领了知识领地,而且更为强调知识的实用价值并以知识的应用和技术的推广与创新造福人类。回顾院校发展的历史全过程,可以看出,尽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大学所扮演的社会角色有所差异,但致力维护其知识权威性地位是其永恒的共性。挪威奥斯陆大学校长史密斯先生在北大百年校庆时指出: “大学能得以严谨地存在,就是由于它向世人展示出令人毋庸置疑的能力。宗教权威、皇室统治者、集权政体、自由政体、社会民主政体和其它政体都支持过大学,所有这些人都找到了支持大学并使之维持下来的理由。……就新的发展而言,大学的发展非常缓慢,也有过几乎要破产灭亡。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文艺复兴后的一段时期,大学没有从事新的知识研究,结果使科学研究转移到许多为之建立的科学院中。即使在某一时期,大学可能已濒临灭亡,但每次都转危为安。”[3]虽然院校捍卫其知识权威性的地位并不意味着院校始终就是新知识生产的权威,但可以肯定的是,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院校都是人类文明的集大成者和传播者。

学术自由和人文主义精神是院校的两大传统,正是这两大传统赋予院校作为一个学术组织所特有的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组织文化底蕴。正如黑格尔所说: “传统并不是一尊不动的石像,而是生命滋养的,有如一道洪流,离开它的源头愈远,它就膨胀得越大。”[4]笔者通过分析这两大精神传统探讨其对院校文化的影响。高等院校应秉承学术自由理念一个真正的高等教育机构是“自由的科学研究的工作场所”[5]。学术自由有两层涵义,一是教学自由,二是学习自由。以德国为例,教学自由指教师可自由讲授自己坚信是真理的知识内容,而在调查研究过程中和发表成果时,有调查研究任何问题的自由,政府及陈旧的传统都不能干预他们的研究和教学。学习自由是侧重于学生的自由度,即学生有选择所学课程的自由、听课的自由及学习任何学科的自由[5]。这正是“大学生命的真谛,是学术自由、追求真理”[6]的真实反映。学术自由为院校文化的培育奠定了基础,使成员的理念在交流中粘合。院校作为学术机构,其特殊功能就在于教育与科研的结合。一所院校此种功能的缺失,可能会导致学术研究的实施和院校教育目的的实现与既定计划的差距拉大。为保证教学与科研的紧密结合,院校除拥有藏书丰富的图书馆、设备先进的实验室外,最重要的是能吸纳学识渊博并富有创造力的精英人才介入院校学术活动之中,在此基础上应尽可能为教授营造一个自由、宽松的学术研究氛围。学术自由是院校这一特殊的学术组织所独具的品质,学术自由的生成与院校自治传统间有着割舍不断的历史渊源。院校自治是院校学术自由的基础,而学术自由又有别于院校自治。学术自由思想萌芽于古希腊时期。在中世纪高等院校中,教师可自由辩论和进行学术研究,但受到宗教的限制。伴随着近代资产阶级启蒙运动和资产阶级革命,西方院校学术自由思想传统在近代真正形成,在18世纪科学发展的同时,古希腊时期传统的学术自由理念也缓慢渗透到近代院校的教学实践中。学术自由在院校内部主要表现为教与学和学术活动的不受约束。学术自由和教学自由成为西方院校甚至整个科学领域所趋同的核心价值和基本行为准则,并逐步渗透到院校学术人员的心里,表现出学术人员所独有的一种精神气质与品格。20世纪,人们对院校学术自由的理解仍未趋于一致。首先,在学术自由的合理性依据及其适用的范围和限度方面,至今仍存有争论。真理的标准总是相对的,任何知识都不具有永恒不变的特性。现代院校学术自由在制度上倾向于维护有较高学术地位的学者,学术自由为学术权威所独享。对院校学术自由精神的营造,关键在于拥有宽松的外部社会环境和良好的内部学术氛围,在其潜移默化中,塑造院校学术人员独立的学者风格和勇于探索的精神,从而影响院校文化的内在构成要素。高等院校应内涵人文主义精神文艺复兴时期是人文主义现代形态的形成期。在此期间,院校开始从宗教思想的堡垒演变为人文精神的家园。14世纪的院校,除极少数院校如传统厚重的牛津和剑桥大学投入到当时人文主义洪流中以外,其他院校依旧为僵化的经院哲学所压制。起初,院校对人文主义的反应比较冷淡———这或许应归咎于教廷对院校的垄断与控制,因为当时宗教机构无法容忍人文主义把人提升到与上帝同样的地位:以人性来取代神性;以人的价值、经验和理性来代替上帝的圣威。而近代人文主义精神传统在院校中的深远影响主要应归功于科学与理性的强大力量。科学理性不仅把人提升到至尊的地位,且为人类认识世界提供了一个全新的途径。正是借助经验科学,人们才发现甚至包括信仰在内的知识也不过是人对现象世界观察、感觉和抽象的产物。科学和理性作为人类认识世界的工具,不仅彻底变革了人与外界的关系,而且大大拓宽了人类的知识视野。19世纪,高等院校艰难地开始进行改革运动。在漫长的改革运动中,各国院校改革的内容以及方向不尽相同,但其改革的基本宗旨是趋同的———以人的发展为出发点,激发其无限的创造潜力———这体现出人文主义精神的基本内涵。进入20世纪,受现实社会功利主义思潮及知识日益趋于高度的专门化的影响,学术界所倡导的院校人文主义精神传统并未得到完整地保存与延续。传统的人文主义精神在当代社会已失去原有的价值意蕴。现代科学与人文的对峙就是近代人文精神传统逻辑发展的必然结果。虽然它无法化解相互间存在的内在张力,但是它对人的精神价值的关注仍旧是21世纪高等教育领域关注的焦点。这一关注已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那种抽象的终极关怀,而是更为具体、更富于现实的人性色彩———“人本”思想得以实践的重要形式。与昔日相比,院校的人文主义精神传统虽稍逊,但它仍然影响着院校文化的前进方向,尤其是在院校的冲突与整合中必将再现历史锋芒。

院校生存的社会历史环境对院校文化的生成与发展的影响深远,不同时期的院校文化存有某些相同的特征,但同时又会打上时代的烙印。院校内部的学术人员所表现出的特有信念,虽然很难用言语符号准确地表述其本质,但我们的确可真切地感知它的存在。或许是由于其存在状态的隐蔽性,才可能为院校营造自由、和谐和宽松的学术氛围,使院校充满人文主义精神气息。足见,影响院校生存和发展的要素颇多,而社会环境和院校的精神是院校文化的重要影响要素,其中环境的影响和精神的凝聚对培育充满活力的院校文化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作者:强丽 单位:济源职业技术学院

篇8

什么是人文主义教育?所谓人文主义教育,就是反对把人当作一个“东西”来研究,因为人本身就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人本身就富有个性。其目标就是培养学习知识、能力与人格、思想价值等同步发展、全面发展的人。其途径是通过知识的学习来提高能力,通过知识和能力的积累来感染学生,让学生感受其中所蕴含的真善美,进而将自由平等博爱融入心田。

一、人文主义教育的发展

1.古希腊罗马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萌芽

人文主义教育思想最早起源于古希腊,并且自那时起就一直贯穿着整个教育史。古希腊的雅典是奴隶主民主政治,经济繁荣,且教育发展水平较高。雅典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发展要求把他们的子弟培养成为“身心既美且善的人”,即“雅典的合格公民”。雅典还在教育史上首先提出了“人多方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所谓人多方面和谐发展,在希腊时代,主要指一个人在智、美、德、体诸方面都得到充分的塑造。

古罗马时期的教育思想是对希腊文化教育的传承和发展。其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成为善于辞令、精于文学、能言善辩的演说家。雄辩家应具备有广博的学识、独特的修辞修养、优美的举止与文雅的风度等,其教育内容有修辞、文法、历史、文学等诸多文雅学科,被称之为“博雅教育”(Liberal Education)。

然而,古希腊、古罗马时期,“人们对教育的认识尚处于原始混沌的状态, 人文主义教育集中体现在以人文学科训练、培养全面的人。”[1]

2.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教育思想逐渐成形

人文主义最为明确地提出是在文艺复兴时期。袁锐锷指出,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有两方面的内涵,一是指新兴资产阶级的思想家从事文化活动时所研究的对象,是与宗教神学相对立的、以人和自然为中心的世俗文化;二是指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在各个文化领域中贯彻的基本思想,是提倡“人”或“人道精神”。[2]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教育尊重儿童,以发展儿童的个性、培养全知全能、身心或人格全面发展的人为目标。同时,还强调使用新的教学方法,如直观的教学方法,用实物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文艺复兴前后经历了近三百年,虽然这其中的人文主义仍然存有很大的局限性,可它作为当时思想的主流,广泛渗透到西方文化的各个领域,引导着社会和教育发展的方向。

3.启蒙时期至20世纪初,人文主义教育思想遭遇挑战

培根的“归纳法”把科学的理念引进了教育,第一次工业革命促进了欧洲生产力的飞跃。随着工业化的发展,科学发展越来越快,社会也越来越需要科学技术,教育就必须符合这一客观要求,使其培养的人符合经济和科学发展的需要。因此,欧洲的教育由原来的贵族垄断,逐渐向平民开放,教学的内容开始重视实科知识,接近生活实际。唯实主义和实用主义对人文主义形成了很大的冲击力。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能为资产阶级创造更多财富的培训工人和职员,教育体现出极强的功利主义色彩,把人异化成没有精神和情感的“机器”。“人”在这一时期的意义是理性的,是逻辑学、符号学概念上的人,教育所追求的是高效,而不是学生的成长。

4.20世纪下半叶,“非理性人文主义”的诞生

20世纪下半叶盛行于美国的“非理性人文主义”是针对科学主义和实用主义的泛滥,使人失去了自由,从而变成机器的奴隶而提出的,它是以人

本主义心理学为基础的一种现代教育思潮。非理性人文主义教育观主张从学生的主观需求着眼,帮助学生学习他喜欢而且认为有意义的知识。

非理性人文主义教育与之前古典人文主义教育不同。首先,它更加重视个体本质的生成。古典人文主义主张重视全人的发展,主张对人实施智、德、体的全面教育;而非理性人文主义则重视人的本质的生成,很少关注人的智、德、体的全面教育,使人自由的生成他自己。其次,由于近代科学的发展并未给人类带来福祉,所以,非理性人文主义开始轻视科学,而古典人文主义的知识包罗万象,既有人文知识,也有自然科学知识。

5.20世纪后期,“科学人文主义教育”试图完善“人文主义” 教育理念

在非理性人文主义教育走向另一个极端,受到社会的谴责时,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提出了“科学人道主义”的概念:“科学人道主义”是人道主义的,因为它的目的主要是关心人和他的福利;它又是科学的,因为它的人道主义内容还要通过科学对人与世界的知识领域继续不断地做出新贡献而加以规定和实现[1]。这一观点反映到教育上就是提倡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的高度融合,即科学人文主义。

科学人文主义既信奉科学,又崇尚人道。但科学人文主义并不是人文主义和科学主义的简单相加,它对于社会和人的发展是极为有利的。

二、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对语文教育思想的影响

人文主义教育的发展,同时也影响到现代语文学科指导思想的变迁,主要分为三个时期:

1.唯工具论盛行

语文学科唯工具论的盛行是由于受到科学主义思潮的影响,即人文主义发展的第三个时期,人文主义遭遇挑战。科学主义思潮过度注重分解和抽象描述,高度赞扬理性,重视技术因素,忽视人的情感。他们无限的扩大科学主义的影响,认为科学主义是万能的,产生科学主义万能论,认为科学能够解决一切社会问题和人生问题,主张把科学主义应用到所有的学科领域中去。

转贴于

在科学主义万能论的影响下,语文教育出现了唯工具论,即把自然科学中的理性化方式放到语文教育中。唯工具论认为,语文是学语言的,语言是工具,因此语文也是工具;认为语文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学会、掌握和运用语言文字,忽视了语文教育中思想文化熏陶,把语文当做一门“技术”来学,把形式上的目的当做其根本目的。语文教育工具论表现出对本学科偏执,而忽视学生个体的存在;强调知识的系统性、结构性,忽视学生的发展需求;片面强调科技知识的重要性,忽视了人文素养的培养。在工具论的指导下,现在的语文教师在对课文进行分析时,往往将文章分解得支离破碎,探讨文章用了多少比喻、多少拟人,用科学的手段来分析文本,强调学生对知识点的把握,要求学生掌握多少,忽视学生的人文素养方面的熏陶,同时也与教育的根本目的,语文教育的根本目的相偏离。无论是教育还是语文教育其根本目的是促进人的发展,而唯工具论严重忽视了这一点。

正是在这种“生存危机”的冲击下,现代人开始反思、批判语文教育的唯工具论,开始呼唤人文性的诞生。

2.人文性的回归

科学主义在主张科学技术万能的同时,忽视了“人”自身的发展。科学技术带给人类的一些灾难使世界各国开始了对科学主义的反思,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提倡人文主义的回归,但人们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即注重人文性,忽视科学,放弃科学对社会的重要作用。新人文主义即非理性人文主义产生。

新人文主义思想反映到语文中就是语文教育界要求其人文性的回归。吴治中说过:“语文教育人文性是一个古老而年轻的课题,它包含三层意义:一是指汉语汉字中所包含的民族的思想认识、历史文化和民族感情;二是指引导学生开掘汉语汉字人文价值,注重体验汉族人独特的语文感受,学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三是指尊重和发展个性,培养健全的人格。概括地说,语文教育人文性就是教人如何做人。”[3]由于科学主义思潮的影响,原本丰富多彩的语文教学变得呆板和沉闷,为了还语文以它原有的面貌,新人文主义教育家极力呼吁语文人文性的回归,希望以此来促进语文这门母语课程的发展。新人文主义融合到语文教育中去,开始注重学生的发展,注重学生德育的发展,然而,新人文主义者想要单凭人文性就把语文引向成功,培养出合格的人是不可能的,因为它摒弃了科学主义,否定了科学的价值,制造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之间的对立。

3.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语文学科的性质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这一观点符合当前科学人文主义思想的需要,是对以上两种偏激教育观的纠正和综合,是对语文学科的正确认识。

有关语文教育的任务,陆俭明教授认为,语文教育一是给学生真、善、美的熏陶和教育,二是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三是让学生掌握恰到好处的语文能力和知识。[4]陆教授说的语文教育任务,前两个方面是指语文的人文性,第三个是说语文的工具性,我们要明确语文的工具性是其基本属性,可是语文教育的目的并不仅仅是教会学生语文能力和知识,而是在此基础上促进学生个人的发展,培养其文学素养。

学生只有在语文知识的积累达到一定的程度时,才能提高其语文能力;也只有在语文知识和能力得到实现和完善时,才能通过感受与鉴赏、思考和领悟、发现与创新等高级思维模式和致思途径,使学生欣赏感悟到语文的文字美,感受到语文中所蕴含的内容美。语文教育的这两方面属性是不矛盾的,两者可以很好的交融。语文新课标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不是二者机械地相加,也不是简单地融合,二者之间应有一个递进的循环,这个递进的循环就表现在语文课程目标的积累与整合、感受与鉴赏、思考和领悟、应用与拓展、发现与创新的顺序中。”[5]

我们把科学人文主义思想应用到语文教育中来,就是要以其工具性为基础来促进其人文性的发展。工具性离不开人文性,没有了人文性,工具性就变得毫无意义;而没有了工具性,人文性就很难实现,工具性是人文性实现的基础。

三、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对语文教育的启示

1.语文教材改革的人文主义方向

教材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主要依据,也是学生知识建构的认识客体和学习活动的认知对象,它对于学生和老师人文性思想的建立是非常关键的,因此,我们要认真研究教材,对教材进行开发,制备出符合学生发展需要的教材体系。我国的教材出现过不同方面的改革,但都是小修小补,它已经很难适应语文发展的需要,为了促进语文的进一步发展,就要对教材进行新的改革,以使它适应当前的发展趋势。

首先,我们的语文教材应尽量选取学生身边的生活,选取学生熟悉、感兴趣的题材。比如鲁迅的作品,《社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就很富有情趣,接近学生的真实生活,学生也能从中体会到快乐,从而激发学习兴趣,所以这类文章要多选。而像《纪念刘和珍君》、《药》、《拿来主义》这类文章则晦涩难懂,读起来毫无生机,远离学生的生活,是特定时代背景下的产物,所以我们要少选甚至是不选。我们的教材是拿给学生用的,所以要尽可能满足学生的需求,符合学生的成长过程。自从新课改以来,许多一线教师开始在这方面做出努力,比如苏教版语文教科书就把学生作品选进了课本,给课本增添了生机和趣味。另外,在新课改精神的指导下,校本课程的开发如火如荼地展开,把学生能亲身感触的文化吸引进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的不断进步。

虽然我们强调课本要符合学生的需求,关注他们所关注的问题,但这也不是意味着要牺牲选材的审美性和思想性。由于学生年龄和生活阅历的限制,学生对一些事物还不具有辨别力,他们所喜欢的东西有可能是低俗的,不雅的,所以我们在选材时要考虑到这一点,不要一味地迎合学生,而是要正确地引导学生,使他们转变自己的想法。

其次,我们在考虑到选材关注学生,满足学生的同时,还要考虑到选材在排列上的系统性和渐进性,它们的排列要符合学生成长的规律。例如苏教版中采用“模块”来构建知识体系,在关注人文性的同时考虑到知识的排列,使其系统化,让学生学习时循序渐进,在知识点不断累积的基础上,逐步提升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

2.语文课堂教学的人文主义方向

课堂教学是一种双边关系,这种双边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的一种互动,而不是教师独自讲授。以往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只管教,学生只管学,教师不会去考虑学生是否听得懂,只负责教“书”;学生也不会去思考自己是否理解,只是不停地往脑袋里灌输。长时间下来,学生语文课变得越来越厌倦,语文也很难取得发展。

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首先是要立足于学生,强调学生的自觉性和个性,使用多种方式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知识和能力,促进学生人的发展,教师不再是主导者,而是参与者、指导者。在这里,我们要注意一个问题,教师为了改变课堂教学,使用了多种多样的手段,比如,多媒体,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等,但在考试的压力下,这些手段往往只流于形式,没有实质性的东西,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仍然是没用的。

学生是灵动的生命个体,有自主性,课堂完全可以成为探讨式、研究式课堂。教师在课堂上要注意引发学生的思考,教师抛出引子,让学生自己进行调查、研究、讨论,并不断获得成长。教师在课堂上要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要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而不是学生被动地适应教师教什么和怎么教。通过课堂教学改革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和创新者。

其次,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时还要注意到,课堂教学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但并不是放任自流,老师要对学生进行积极的正确引导。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同时教师要注意到学生思想中存在的问题,要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所谓“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可“他还是哈姆雷特”,尊重学生主体,但也要对课本有基本的尊重,这样才不会偏离教学目的,让学生在学习课本基础知识的同时,其主体意识也不断增强。

3.师生关系调整的人文主义方向

由于语文这门学科的特殊性,教师对于师生关系的把握很模糊,而师生关系往往会影响到语文教学的效果。语文学科中师生关系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作为一门人文学科,我们在与学生交往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情感,关注学生个体的存在,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个性;但同时,语文学科所具有的工具性,使得教师在与学生的交往过程中还要注意使用科学的管理教育方法,使语文学科的基本任务得以完成。

语文学科中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生活,关注他们的心灵世界,为自己的教学创建一个和谐的环境,促进语文学科的发展。语文不像数学一样,它本身含有浓厚的人文气息,它应该生活在一种和谐的人文环境当中,所以师生关系的构建应该奔着人文主义方向前进,改变过去师生关系冷漠、教学环境紧张的局势。

另外,语文教学的师生关系还要强调教师在与学生交往中的一种科学性。教师在对学生关注的同时,要学会使用适当的科学方法,积极引导学生的发展,引导学生的方向,这样老师巧妙地运用科学手段,促进学生的发展,师生关系也会在这种进步、科学的环境中得到改善。

所以,我们在处理师生关系时要沿着科学和人文两个方向同时进行,不断融合完善。

4.教师评价体系的人文主义方向

我们的教师评价体系应该改变过去单一的评价标准,使我们的评价体系多样化,不要以考试分数作为评价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而要全面的关注学生,学会欣赏学生的优点,肯定学生的长处,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发展。

语文教育评价体系首先应该是多元化的。语文中含有丰富的内容:基础知识,写作,朗读能力,口头言语表达能力……像口头言语表达和朗读通过我们平时的笔试是无法进行评价的,而它们在日常生活中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学生可能考试考不好,但在这些方面可能就很优秀,这样的能力对于今后的发展也是很有利的,甚至会成为学生生存的本领。教师不应该忽视学生的这种能力,教师要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这不仅对于学生来说是正确的评价方式,而且对于国家来说也是很重要的,它可以为国家培养出一批富有个性的学生,使国家的人才多样化,使我国的教育界充满生机和活力。

其次,语文教育评价还要制定可行的、科学的、能操作的评价体系。语文学科不像数学、生物、地理等自然学科一样,作为自然科学的评价体系,对就是对,错就是错,即使是些问答题,其主要观点仍是确定的,可是语文的评价体系有很大的灵活性。语文基础知识部分的评价已经是可操作的,可是像一些阅读和作文方面的评价则主观性很强,很难有效地实施。比如作文部分,大家都知道诗歌在我国古代是非常流行的一种文学体裁,可是在我们的考试中却对诗歌进行了限制,一般的体裁要求都是“除诗歌外”,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诗歌没有很好的可以具体操作的评价体系。另外,像其他体裁的作文,对于不同的阅卷人就会产生不同的感触,其好坏也就不同,所以其评价体系也是比较薄弱的。对于语文教育中存在的这些无法操作的评价体系,我们要制定出科学的、可以执行的评价体系,以促进语文学科的发展。

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师评价体系应该是人文性和科学性的有机融合和统一。

人文主义在人类存在的几个世纪中,不断被提出,不断成为教育的主要研究思想,可见它对我们教育的意义之深远。语文作为教育中的一个分类,自然要受到人文主义的影响,而且在它的影响下,语文教育不断向前发展。语文学科人文精神的回归,形成工具性和人文性并重的局面,这更有利于学科的发展,更有利于培养出21世纪合格的有健康人格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陆建平,田金美.人文主义教育思潮的发展轨迹及现代意义[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5,(3).

[2]袁锐锷.外国教育史新编[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吴治中.人文性—语文的根本属性[J].职教通讯,1997,(3).

[4]陈文燕.论中学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流失与回归[D].云南师范大学,2003.

篇9

关键词:数学教学渗透人文主义教育

数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同时,数学还是一门人文学科,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生活、学习、生产、研究科技的工具,它的内容、思想、方法、语言、早已深入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中,成为现代文化教育的组成部分。在数学教育中渗透人文教育是时代的呼唤,是实现素质教育的必然途径。在数学教育中既要注重对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又要注重人文思想的挖掘、渗透、传播。人文主义教育是以人为中心的,渗透人文主义思想教育也是数学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渗透人文主义教育,是数学老师所要研究的课题。

一、人主义教育的重要性

人文主义是“以人为本”的一种文化精神和生活准则,它包括人的价值、尊严、情趣、道德、人性等内容。它以完整人性为基础,以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为目标。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的生活质量日益提高,但各种问题也随之摆在了人们的面前,如核威胁、环境恶化、人际关系冷漠等。这些问题促使我们思考,让我们重新审视人文主义教育的重要意义。

二、应用古代数学家的成就与故事对学生进行人文主义教育

教学中充分利用数学史、数学家的故事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激发学生热爱数学关注数学发展历史的热情。例如:我国现代数学家华罗庚,因家贫辍学,靠勤奋刻苦自学成才,不仅用初等方法解决了许多历史上的数学难题,还身体力行,倡导应用数学与计算机研制……面对数学家的坎坷人生、惊人毅力和辉煌成就。刘徽是中国数学史上一个非常伟大的数学家,在世界数学史上,也占有杰出的地位.他的杰作《九章算术注》和《海岛算经》,是我国最宝贵的数学遗产。贾宪,中国古代北宋时期杰出的数学家。他的主要贡献是创造了“贾宪三角”和增乘开方法,增乘开方法即求高次幂的正根法。目前中学数学中的混合除法,其原理和程序均与此相仿,增乘开方法比传统的方法整齐简捷、又更程序化,所以在开高次方时,尤其显出它的优越性,这个方法的提出要比欧洲数学家霍纳的结论早七百多年。祖冲之,南北朝时代杰出科学家。他在数学方面的主要成就是关于圆周率的计算,他算出的圆周率为3.1415926

三、加强教材建设,深挖教材内涵,渗透人文思想

1、通过用字母表示数、数与式的运算分析,理解认识事物的过程,是由特殊到一般的过程,再由一般到特殊;通过二次三项式可用求根公式来分解式;“四个二次”的关系,指数与对数的关系;通过揭示几何知识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的关系,以及概念性质之间的联系和图形的动力变化,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2、通过数轴、绘画、列表;建立直角坐标系解答函数的问题,使学生体会到事物是相互联系和有规律变化的;通过列方程解应用题;又通过几何三角知识的教学积极渗透与数学结合的思想方法,使之“数中见形,形中有数,体中有面,此中见彼,从抽象到具体等”以捕捉习题教学中的德育为契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例如,我在讲平面直角坐标系时,指出平面直角坐标系是一种划定点位置的工具,它把几何中的“点”与代数中的“数”联系起来,通过平面内的点与有序实数之间的对应关系,将一个点在平面内的位置,由它的坐标确定下来。由此加以引申,我们所处的社会就像一个坐标系,每个人进入社会后,都象平面内的点一样,在寻找自己的位置,确定自己的人生坐标。告诫学生,在初中这个人生的十字路口,每个人都应正确认识自己和社会,端正人生态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3、通过“统计学”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收集、整理、应用信息的能力,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养成踏实细致的工作作风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近几年来,中学生弑母,大学生伤熊事件不时发生,令人震惊。人文主义教育不足,导致学生缺乏对生命应有的尊重与敬畏,学生的道德水平下降,让人担心。因此,在教学中渗透人文主义教育是新教育理念的要求,是社会进步对人才培养的需要,也是培养学生获得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四、在解题思路教学方法上对学生渗透人文主义思想教育。

博伊竭力呼吁:“教学内容不应当仅仅局限于学科范围本身,还要在课堂上体现出人文主义的教育精神”。当今,现代教育正在逐渐朝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相结合的方向发展,培养既懂专业技术,又有人文思想的新型人才,已成为教育所追求的目标。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解答数学问题时,在方法上要渗透人文主义思想教育。

1、数学的作用在于它善于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规律,又反过来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这一抽象即意味着求简、求美、求新。促使学生对自己所学知识会进行由未知到已知的转化。要认真审题,紧扣已知条件,由条件展开思路,抓住关键点,尽快完成由“已知―可知―需知―未知”变为知的转化。

篇10

【关键词】人文主义 方法论 教育研究

进入20世纪以来,由于科学技术给世界带来的巨大变化,人们倾向于以自然科学技术的方法来进行科学研究,教育研究自然也受到影响。“当今严肃对待教育理论学者的主要职责是养成归纳研究的习惯和学习统计学的逻辑”。但同时,许多思想家看到自然科学方法阻碍了教育研究的发展,因为这种方法:只处理与教育有关的技术性问题,听命于现实或经验的统计趋势而无法在符合价值与理想的方向上提出真知灼见,触及不到教育活动的本质性问题及教育中的灵魂和实质。而教育中的智慧、人格、情感、精神这些才是研究的焦点。

对此,我们提出在教育研究中坚持人文主义研究方法论的主张。

首先,人文主义方法论是与人文科学或精神科学的发展联系在一起的。

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差别在于前者试图解释,后者试图理解。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是当代西方人文科学方法论中最具人文精神,最有影响的派别。社会现象研究和纯科学的区别在于社会现象涉及有意识的行为主体,他们自己赋予行为以意义,所以社会科学家为了描述和说明社会现象就要有理解的概念与实践,即理解、移情作用和直觉,所以人文主义传统坚决反对要求社会科学把人的行为客观化,把行为主体物质化的观点。

其次,人文主义方法论关注的焦点为三方面:

1.关于经验的客观性问题。人文主义者强调社会事实中人的主观性方面,如人的信念、动机、需要和希望等并不完全表达于客观的外表行为中。单纯的外表行为研究,不足以深透主观动机和意向领域,因此,人的行为仅仅部分的由它同外界对象或未来结果的关系构成,它的意义相当大部分在于它表达了某种主观的心理状态。没有同生活于一定社会中的具体个人的直接接触,是不可能完整理解有关的事实的。选择哪些资料作为有意义的事实,在何种深度或层次上挖掘事实本身的意义都与理论的解释有关。

2.关于因果律的有效性。在社会研究中人们往往把各种社会现象的产生归结为原因——结果模式,而人文主义者却不这么认为。他们认为,在自然世界中,事件之间的因果联系对于不同的社会或文化都是中立的,对于支配任何一个社会或一种文化的意义都是无关的,但人的行为却由它们对行为主体或对象参与者所具有的意义来辨认,而这些意义的内涵与阐释都是由一种给定文化与行为者本身的意义感受来决定的。众所周知,每一种文化有相应的意义库,不同的人对意义的感受、辨认与理解不一样,即使在同一文化背景里不同人的行为之间,要作出正确的因果概括也是不可能的。因此,当然不能把因果规律固定下来解释人的具体行为,要了解这种渗透着社会意义的范畴之间的联系,只能靠对那个意义系统的深刻体会,而不是外部的机械概括。

3.关于理论或解释的性质问题。人文主义者强调社会科学理论或解释的目的,并不是要推导出经验概括或统计定律,而是要对人的行为和语言的意图和意义的深刻理解。人文科学以人的行为和语言为研究对象,以相互交流和相互影响的人而不是事物为研究对象,理论解释的目的不是要回答“为什么”的问题,而是要回答行为的内在依据,包括个人的、社会的、文化的问题。因此,一个好的理论要能提供合理的行为主体有关的规范标准,要理解他的行为规范的标准,并不是提供当作客观事件的行为的演绎说明。以人的行为和语言为研究对象的社会科学的价值观念不可能是中立的,不能免除意识形态的影响,总是要受到一定文化的规范、预设和偏见的支配。

教育作为使人性完善的最佳方式,其本身所具有的特点与人文主义的观点有不谋而合之处。所以说,不管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到如何无所不能的程度,自然科学方法论被推到如何高的地位,只要教育还是以人为对象的活动,那么它的人文性就一天也改变不了,人文主义方法论也一天不能被抛弃。

再次,教育活动本性特点与教育实践的内在构成决定了方法论的取向。

一般来说,教育活动的特性表现为:教育活动在对象与目的维度上的特殊性;教育活动进行过程的点双边、共时、交互作用性和要素关系的复合性;教育活动具有预测性与活动过程中的动态生成性;教育活动的本质是在特殊的交往活动中有目的的使社会对学习者的发展要求,向学习者的现实发展转化。教育活动是人的科学精神的活动,表现在求真;教育活动是美感经验活动,表现为求美;教育活动是人伦道德活动,表现为求善;教育活动是实在主体探求生命意义的心灵历程,是一种纯粹的精神或灵魂的洗礼,关怀人生或命运问题,不依赖哪一门学科。教育活动是一种人文活动,而且是人文活动的最高境地,虽然达到这种境地的人是凤毛麟角。

说到底,教育活动的生命力在于其精神的、价值的、人文的、意义的一面。完整的理解教育,就是要清晰的认识教育活动的精神性、人文性。科学技术的发展,教育设备的更新并不代表教育的先进,可能传播的是非科学、伪科学的知识,训导如野兽般争斗的人生哲学,展示一个紧张、无人性的社会,培养出毫无生趣,面孔呆滞的“接班人”。这样的教育显然是失败的。因此,教育活动形式的完美并不代表价值的实现,教育活动表达的是宇宙的真理,人生的真谛,生命的觉悟,包含了对真、善、美等价值的追求及对终极意义的关怀和寻觅。况且,科学精神本身也是从人文主义传统发展而来的,所以,唯有从人文角度理解科学,才算把握了科学精神的本质。

人类无法将全部教育的意蕴客观化,无法从纯粹客观的角度理解教育活动和教育实践,教育过程无法还原为一个实体或得到严格控制的操作过程,不论历史上的以自然科学方法论研究教育取得多么辉煌的成就,教育活动中较高层面的内涵并非在归纳推理或统计规律的意义上层面的内涵推演而来的。教育中的人文性是历史的生成的,是传统的,同时也依据个人的觉悟和感觉而存在。教育活动搀杂了历史的内省因素,这些因素与文化价值、目的意义等这些人文性经验的范畴联系在一起,教育活动客观上有很强的独特性,因此,教育科学必须对教育活动达成普遍性的因果规律是不可能的。我们不能用以一种意义标准,一种思想框架或解释尺度来说明全部教育问题,我们能对某一特殊时间、地点、情境的教育发表评论,一旦离开具体场合则可能失效。我们对教育问题的说明或解释常常是暂时的、相对的、主观的。教育中与意义、价值相关的核心问题本质上是约定的,不是外在规定的,教育的历史是一种互为主体性的过程,任何关于教育的思想如果未经主体心灵深处的认同,也是毫无意义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