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和农业的关系范文

时间:2023-11-14 17:54: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技和农业的关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科技和农业的关系

篇1

    (一)农业科技企业市场导向的文献研究

    市场导向(Marketorientation,MO)从20世纪中期成为了现代企业营销管理的核心思想之一[1],现已经成为国际上比较热门的学术研究领域[2]。Slater&Narver(1994)[3]和Kohli&Ja-worski(1990)[2]分别开发了市场导向的测量量表MKTOR、MARKOR。之后,AtuaheneGima(2005)[4]、AtuaheneGima,Slater,andOlson(2005)[5]、BakerandSinkula(2007)[6]、Kahn(2001)[7]、KyriakopoulosandMoorman(2004)[8],张婧和段艳玲[9][10]等学者对企业市场导向和营销绩效关系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研究,发现市场导向对于企业产品的市场营销绩效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同时市场导向的不同维度对于企业产品的市场营销绩效的效应会随着研究环境、样本差异等方面的不同而表现出多种不同的结论。笔者认为,上述研究缺少农业科技企业方面的具体研究和样本。说明企业市场导向能够影响企业的内部活动和营销策略,但是企业市场导向影响营销策略的途径和机理,即这种影响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通过何种方式加以影响等,需要进一步研究。农业科技企业的市场导向就是通过农业科技企业的组织文化和行为去引导企业的员工更好地理解顾客的需求、竞争活动以及市场趋势等,从而帮助农业科技企业获取竞争优势以及更好地为农业科技企业的营销活动服务。核心是反映了农业科技企业对于市场的态度,市场导向较好的农业科技企业会将消费者的需求放在首要位置,从消费者的角度指导企业的运营,故市场导向较好的农业科技企业,其品牌营销也会较好。因此,市场导向是影响农业科技企业品牌营销的重要因素,这种影响作用主要体现在农业科技企业的市场态度、市场理念等方面,并且是决定性的和深远的。根据市场导向的研究,笔者认为,农业科技企业的市场导向主要体现在顾客导向、竞争者导向、市场信息处理以及职能协调等方面。顾客导向是农业科技企业需要不断关注顾客需求的变化,并通过自身产品的改进与开发从而满足顾客不断变化的需求;竞争者导向是农业科技企业关注竞争者的动态,并基于顾客的需求提供差异化和多元化的产品,以避免与竞争者形成同质竞争;市场信息处理是根据顾客导向与竞争者导向需要搜集企业现有与未来的顾客需求与竞争者相关的市场信息并在各部门间进行传播、转移和扩散,并在企业层面上对市场需求信息作出反应和合理决策;职能协调即农业科技企业的各个相关职能部门基于市场导向的愿景和目标,为实现顾客导向、竞争者导向以及市场信息处理等的通力合作和协调。

    (二)农业科技企业市场导向对品牌营销策略组合的影响机理分析

    本文根据沈鹏熠和胡正明(2008)[11]的品牌营销理论,结合我国农业科技企业发展的环境分析,笔者认为,适合农业科技企业品牌营销的策略主要包括品牌形象策略、品牌定位策略、品牌延伸策略以及品牌关系策略。这四个品牌营销策略组合从不同视角促进农业科技企业品牌营销。根据经典市场营销理论、整合营销传播理论(IntegratedMarketingCommunication,IMC)的核心思想,可以探讨农业科技企业市场导向对品牌营销策略组合的影响机理。消费者行为理论揭示消费者行为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这决定了农业科技企业的品牌营销也是一个系统性与持续性过程,需要企业提供全方位、持续性的资源能力包括市场导向的保障。整合营销传播理论是关于营销传播计划在营销中进行营销传播渠道的战略整合。它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需要整合营销、战略、财务、技术等方面的资源,即市场导向能影响农业科技企业品牌营销的整合范围和程度,从而影响农业科技企业品牌营销策略的选择和效果。品牌形象策略主要聚集于农业科技企业的品牌在消费者心中的动态变化的形象和影响力。这要求企业不断更新品牌形象。农业科技企业可以通过顾客导向为消费者提供服务的同时,从消费者那里获取有价值的市场信息,然后通过市场信息处理分析消费者对于企业品牌形象认知的变化,再通过企业内部不同部门的职能协调提出切实可行的整改方案,从而基于市场导向提出企业品牌形象更新的解决方案。这说明农业科技企业的市场导向对于品牌形象策略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品牌定位策略的核心是企业的品牌定位与目标消费群体的需求相互匹配。农业科技企业通过顾客导向了解不同消费群体的具体需求,通过竞争者导向掌握竞争者在满足不同层次消费者需求方面所实行的战略措施,在此基础上,农业科技企业进行市场信息分析,全面掌握同类产品的市场细分、市场竞争、市场机遇等方面情况,然后通过职能部门的协调合作,分析出农业科技企业产品在市场细分中的产品定位,从而选定农业科技企业的目标市场,进行差异化品牌营销。这说明农业科技企业的市场导向对于品牌定位策略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品牌延伸策略是收益与风险并存的行为。农业科技企业通过顾客导向服务消费者的同时,了解企业的品牌在消费者心中的形象、定位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挖掘消费者对企业品牌的更多期望,未来发展方向等。然后,农业科技企业进行市场信息处理,分析出目标消费者对农业科技企业品牌的具体感知,以及适用的产品类型。最后,农业科技企业通过职能协调统一各部门对企业的品牌认知,从而有利于农业科技企业制定正确的品牌延伸策略,最大化品牌收益,最小化品牌风险。品牌关系策略是农业科技企业处理好品牌与品牌、消费者与品牌、产品与品牌、营销者与品牌、其他利益相关者与品牌等关系。农业科技企业通过顾客导向和市场信息处理可以较好地处理消费者与品牌的关系,通过职能协调可以较好地处理品牌与品牌、产品与品牌、营销者与品牌等相关的品牌关系,通过竞争者导向可以帮助企业处理好品牌与竞争品牌的关系。因此农业科技企业的市场导向对农业科技企业实行品牌关系策略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三)基于吸收能力的农业科技企业市场导向与品牌营销策略关系

    吸收能力现在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比较成熟的学术概念。Laneetal(2006)[12]认为,吸收能力与知识资源的获取、消化以及应用等密切相关,是企业获取和维持竞争优势的核心能力之一。Cohen&Levinthal(1990)[13]认为,企业吸收能力就是企业识别、评价、消化和应用外部知识资源的能力,而且企业的吸收能力是企业员工个体吸收能力的集合,这个定义已被广为接受。Laneetal(2006)[12]着眼于企业未来发展思考,进一步提出企业吸收能力是根据不同的情景而进行探索性学习识别评价并理解掌握企业外部有价值的新知识和应用性学习消化、应用、创造企业新知识的双重能力。Cohen&Levinthal和Laneetal提出从识别评价、消化和应用三个维度对吸收能力进行测量,强调企业对获取与消化知识的应用;Zahra&George(2002)[14]则提出了获取、消化、转化、应用四维度测量观点。两种测量方式各有千秋,在现有文献中,大多数实证的文献都倾向于使用三维度的测量方式,但是近年来也有一些学者采用四个维度的测量方式[15][16]。综合企业吸收能力相关研究,本文认为农业科技企业吸收能力是企业识别、评价、消化和应用内外部知识资源的能力。根据Cohen&Levinthal(1990)[13]的观点,本文认为农业科技企业的吸收能力主要是农业科技企业员工的吸收能力的集合。因此,本文对于农业科技企业吸收能力的研究主要是基于企业员工的个体吸收能力,主要探讨农业科技企业员工个体的吸收能力对于农业科技企业相关活动的影响。只有农业科技企业的员工具有识别、评价、消化和应用企业内外部资源的能力,农业科技企业才会具有这种能力。换言之,农业科技企业的市场导向如果不能被企业的员工识别、评价、消化和应用,那么农业科技企业的市场导向就不能体现在企业具体营销策略选择和实施过程中,从而不能发挥应有效用。这不仅是农业科技企业客观情况的真实反映,同时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

    (四)假设的提出

    YuDingetal(2012)[17]的研究已经证实了农业科技企业的市场导向对品牌营销的四个策略组合具有重要的影响。上文也分析了这种影响的机理。这种影响发挥作用的途径是什么?本文引入研究农业科技企业吸收能力概念,阐述农业科技企业市场导向对吸收能力的影响作用和农业科技企业吸收能力对品牌营销策略的影响作用,并揭示吸收能力在这种影响中的作用。农业科技企业市场导向涵义中的顾客导向、竞争者导向、市场信息处理、职能协调等都需要农业科技企业员工的参与,企业员工参与的过程,其实也是学习的过程。根据Laneetal(2006)[12]的观点,吸收能力是企业员工根据不同的情景而进行探索性学习和应用性学习的双重能力的体现。因此,本文认为农业科技企业动态能力对农业科技企业员工的吸收能力产生重要影响。基于此,可以提出以下假设:H1:农业科技企业市场导向对吸收能力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根据Cohen&Levinthal(1990)[13]的观点,企业吸收能力即企业识别、评价、消化和应用知识资源的能力,并且企业吸收能力是员工个体吸收能力的集合。由此可见,农业科技企业的吸收能力是企业员工吸收能力的集合,企业员工通过识别、评价、消化和应用企业内外部知识资源参与农业科技企业制定并运用品牌营销策略,从而让农业科技企业的品牌营销策略更适合农业科技企业的市场环境。因此,本文认为农业科技企业的吸收能力对品牌营销策略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基于此,可以提出以下假设:H2:农业科技企业吸收能力对品牌形象策略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H3:农业科技企业吸收能力对品牌定位策略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H4:农业科技企业吸收能力对品牌延伸策略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H5:农业科技企业吸收能力对品牌关系策略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通过回顾分析相关文献,本文认为农业科技企业市场导向先影响农业科技企业员工的吸收能力,然后企业员工通过已有的吸收能力对企业制定品牌营销策略产生影响作用。也就是说,农业科技企业吸收能力在农业科技企业市场导向和品牌营销策略的关系间具有一定的桥梁作用。基于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H6:农业科技企业吸收能力在市场导向与品牌形象策略之间具有中介作用;H7:农业科技企业吸收能力在市场导向与品牌定位策略之间具有中介作用;H8:农业科技企业吸收能力在市场导向与品牌延伸策略之间具有中介作用;H9:农业科技企业吸收能力在市场导向与品牌关系策略之间具有中介作用。

    二、问卷设计与研究方法

    (一)引入吸收能力的农业科技企业动态能力与品牌营销策略关系理论模型

    本文已阐述了农业科技企业吸收能力在市场导向中对品牌营销的四个策略组合产生的影响和作用。基于以上分析,构建引入吸收能力的农业科技企业市场导向与品牌营销策略关系的理论模型。

篇2

1研究的方法介绍

本实验主要对农业经济与农业科技资源进行一定的关系论证分析,所采用的方法主要有:第一,运用ADF的方式来记录分析科技人员、科研经费支出、机械总动力以及农业经济增长.:农业经济的衡量指标主要是农业总产值,通常情况下,农业、牧业,以及林业和渔业等方面的总产值构成了农业的总产值,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在特定时期的农牧业的生产的总成果以及所达到的总规模,从而能够代表农业发展的某方面领域。通过有效的检验这四个时间序列的稳定性,确定其单整阶数;第二,在检测结果过程中,若四个序列显示出有相同的阶数单整性时,那么就利用E——G两步的方法对农业科技资源同经济增长是否存在均衡关系进行检验;然后在二者协整关系之后,建立一个对误差进行修正的有效模型,通过对二者短期的动态关系进行研究;最后,通过Grange的因果关系来对二者之间的因果关系检验,另外,因为对数的变换难以实现对原始变量之间相互的协整关系产生影响,因而对农牧总产值、科研经费的支出、机械总动力以及科技分析人员这4个变量分别进行自然对数的取舍,就能够得到经过对数变换之后新的变量。

2二者分析的结果

如果对时间序列上的数据直接进行回归,那么很可能会发生缪误回归的状况,从而使得后续的推论不符合实际,而且只有当变量的序列都是同阶单整的序列时访客协整分析,因而在此之前,需要对验LNH、LNM、LNRD和LNY这四个序列的平稳性进行检验。经过单位根检验表明变量LNY、LNH、LNM、LNRD都是二阶单整变量,所以可以进行协整分析以验证LNY与LNH、LNM、LNRD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Granger和Sims提出的因果关系检验可确定一个变量能否有助于预测另一个变量。Granger和Sims提出的因果关系检验法的基本思想如下:如果变量x有助于预测变量Y,即根据Y的过去值对Y进行自回归时,如果再加上x的过去值,能显著地增强回归的解释能力,则称x是Y的Grange原因;否则,称为非Grange原因。同时,Granger指出,如果变量之间是协整的,则至少存在一个方向上的Granger原因;在非协整情况下,任何原因的推断将都是无效的,由此可见,农业研究与开发机构科技活动经费支出的Grange原因并不是农业经济发展,从而能够从另一角度上反映出我国农业科研投入机制尚未完善,还需要对其进行探讨分析。

篇3

本实验主要对农业经济与农业科技资源进行一定的关系论证分析,所采用的方法主要有:第一,运用ADF的方式来记录分析科技人员、科研经费支出、机械总动力以及农业经济增长.:农业经济的衡量指标主要是农业总产值,通常情况下,农业、牧业,以及林业和渔业等方面的总产值构成了农业的总产值,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在特定时期的农牧业的生产的总成果以及所达到的总规模,从而能够代表农业发展的某方面领域。通过有效的检验这四个时间序列的稳定性,确定其单整阶数;第二,在检测结果过程中,若四个序列显示出有相同的阶数单整性时,那么就利用E——G两步的方法对农业科技资源同经济增长是否存在均衡关系进行检验;然后在二者协整关系之后,建立一个对误差进行修正的有效模型,通过对二者短期的动态关系进行研究;最后,通过Grange的因果关系来对二者之间的因果关系检验,另外,因为对数的变换难以实现对原始变量之间相互的协整关系产生影响,因而对农牧总产值、科研经费的支出、机械总动力以及科技分析人员这4个变量分别进行自然对数的取舍,就能够得到经过对数变换之后新的变量。

2二者分析的结果

如果对时间序列上的数据直接进行回归,那么很可能会发生缪误回归的状况,从而使得后续的推论不符合实际,而且只有当变量的序列都是同阶单整的序列时访客协整分析,因而在此之前,需要对验LNH、LNM、LNRD和LNY这四个序列的平稳性进行检验。经过单位根检验表明变量LNY、LNH、LNM、LNRD都是二阶单整变量,所以可以进行协整分析以验证LNY与LNH、LNM、LNRD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Granger和Sims提出的因果关系检验可确定一个变量能否有助于预测另一个变量。Granger和Sims提出的因果关系检验法的基本思想如下:如果变量x有助于预测变量Y,即根据Y的过去值对Y进行自回归时,如果再加上x的过去值,能显著地增强回归的解释能力,则称x是Y的Grange原因;否则,称为非Grange原因。同时,Granger指出,如果变量之间是协整的,则至少存在一个方向上的Granger原因;在非协整情况下,任何原因的推断将都是无效的,由此可见,农业研究与开发机构科技活动经费支出的Grange原因并不是农业经济发展,从而能够从另一角度上反映出我国农业科研投入机制尚未完善,还需要对其进行探讨分析。

篇4

关键词:农村经济;农业信贷;实证研究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4392(2009)08-0031-04

一、研究方法

本文采取实证研究的方法对我国在1993-2007年中的相关变量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分析和研究,为使研究数据和研究过程能够符合实证检验的要求,并对不同时间跨度内的相互影响进行研究,本文在研究过程中具体采用了平稳性检验、协整检验和Granger因果检验三种分析方法。

二、分析指标的选取与数据来源

(一)我国农业资金融通渠道研究与信贷分析指标确定

为了能够同时分析农业信贷资金投入与农业储蓄存款流出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本文采用了我国金融机构在农村市场上的农业贷款与农业存款的差额作为农业信贷净投入,并以中国人民银行、政策性银行、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其他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信托投资公司、财务公司、租赁公司、邮政储蓄机构、外资金融机构在1993-2007年十五年的农业贷款和农业存款数据进行分析。

(二)其他影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分析指标

本文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利用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实证分析,为了避免研究模型主观选择对研究结论产生影响,从而影响研究过程的客观性,本文总结了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理论的有关研究综述所反映出的主要影响因素,选择了资金投入、科技水平和劳动力三个要素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三个主要经济影响因素,其分别对应了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中所主张的在竞争均衡的假设下影响经济增长的三个要素:资本积累(K)、技术变化(T)和劳动力增加(L)。

(三)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指标

本文认为将农业GDP(本文中以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反映)、农产品产量和农民收入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表现形式。既符合我国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要求,又符合国家加强农业基础、促进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作为首要任务的农业工作目标,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

三、实证分析

本文以《中国统计年鉴》、《中宏数据网》以及《中国金融年鉴》公布的我国农业年度数据和金融机构信贷资金来源与应用数据作为研究样本,分别选取我国1993-2007年十五年间的年度金融机构农业信贷净投入(cre)、科技三项投入(tech)和农村劳动力就业数量(1abor)作为独立自变量,而以在此期间的农林牧渔业总产值(agr)、粮食产量(f00d)和农民收入(inc)作为分析因变量,并分别建立三个实证分析关系式,从而分析我国农业信贷差对上述农村经济增长表现因素的影响与相关关系。

(一)粮食产量与农业信贷净投入、农村劳动力就业数量、农业科技三项费用

1 单位根检验。采用Eviews5.0对上述每个变量的时间序列的原序列分别进行单位根(ADF)检验,以确定变量的平稳性。检验结果见表如下:

标准化协整方程为:

LN FOOD=0.017208LN CRE+3.080064LN LABOR+

(0.00023)

(0.00375)

0.0663 15LN_TECH

(9.6E-05)

通过协整检验,说明我国金融机构贷存差、农村居民实际人均纯收入、农村劳动力就业数量和农林牧渔业实际总产值变量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正相关关系。

2 协整检查。见下表:

3 Granger因果检验。见下表:

通过上表可以看出,在5%显著水平上农业科技三项费用和农村劳动力就业数量之间存在单向格兰杰因果关系,农业科技三项费用是农村劳动力就业数量的格兰杰原因;农村劳动力就业数量和农业信贷净投入之间存在单向格兰杰因果关系,农村劳动力就业数量是农业信贷净投入的格兰杰原因。

(二)农林牧渔实际总产值与农业信贷净投入、农村劳动力就业数量、农业科技三项费用

1 单位根检验。见下表:

2 协整性检验。见下表:

标准化协整方程为:

LN AGR=1.025039LN CRE+7.762207LN LABOR-

(0.06187)

(0.49424)

0.480419LN TECH

(0.02141)

由协整关系式知。农业信贷净投入和农村劳动力就业数量与农林牧渔实际总产值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正相关关系。当农业信贷净投入增加和农村居民就业人数增加时,农林牧渔实际总产值则相应提高。

3 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见下表:

由上表可知:在5%显著水平上,农村劳动力就业数量和农林牧渔实际总产值之间存在单向格兰杰因果关系,农村劳动力就业数量是农林牧渔实际总产值的格兰杰原因;农村劳动力就业数量和农业信贷净投入之间存在单向格兰杰因果关系,农村劳动力就业数量是农业信贷净投入的格兰杰原因。农业科技三项费用是农业信贷净投入的格兰杰原因。

(三)农村居民人均实际纯收入与农业信贷净投入、农村劳动力就业数量、农业科技三项费用

1 单位根检验。采用Eviews5.0对上述每个变量的时间序列进行单位根(ADF)检验,以确定变量的平稳性。检验结果见表如下:

2 协整检验。见下表:Unrestricted Cointegration Rank Test(Trace)

标准化的协整关系式为:

LN INC=2.003208LN CRE+28.32107LN ABOR+

(0.21781)

(3.89682)

0.300763LN TECH

(0.15717)

协整性检验的结果表明,农业信贷、农村劳动力就业数量和农业科技三项费用与农村居民人均实际纯收入之间存在正向的协整关系,也就是说明它们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同时各变量的系数也反映了三个因素对农村居民人均实际收入的长期弹性。农业科技三项投入对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促进作用不大,而农民就业机会和农业信贷净投入的增加对于改善农民收入水平具有十分显著的影响。

3 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见下表:

Granger因果检验结果表明,在5%显著水平上,农村劳动力就业数量是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加的Granger原因。

四、研究结论

(一)相对于农业信贷资金的投入,在传统粮食作物种植过程中农村劳动力和科技投入因素的

促进作用更为显著

本文认为这种分析结果首先与分析指标的选取有关,在农业粮食产量中本文仅包含了谷物、小麦、玉米、豆类和薯类等传统农业作物的年产量,而在以上研究结论中所采用的分析指标主要是采用农业GDP,即以价格形式所表现出的农业产值,随着目前农业产出结构中经济作物和饲料作物等高附加值作物的比重逐步上升,无法全面的衡量整个农业产出的实际水平;其次,从目前我国的粮食产量的影响因素分析,我国的农业生产模式仍然无法摆脱简单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范畴,劳动力投入对于提高粮食产量的影响作用最大。但是,本文同时还认为资金和技术因素对于粮食生产也有关键性的影响,而且随着我国农业生产投入要素的技术化程度不断提高,国家及金融机构资金的支持力度的不断加大,我国农业生产对于资金和技术因素的依存度也会不断提高。

(二)农林牧渔业的发展迫切需要农业信贷资金和农村劳动力的支持

本文发现我国的农林牧渔总产值与金融机构与农业信贷净投入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即长期均衡关系,在三个独立自变量中,农村劳动力和农业信贷投入两个变量与农林牧渔总产值呈正相关关系,并且农村劳动力对于农林牧渔实际总产值的影响程度明显高于农业信贷净投入和农业科技三项投入,这也再次说明了我国农业生产对于劳动力因素的依存程度较高;农业科技三项投入与农林牧渔实际总产值之间呈现的负相关关系比较难以理解,本文在以上分析中认为这种负相关影响相对以上两个因素是非常微弱的,同时如果能够将其他代表科技水平的非资金因素考虑在内的话,这种关系应该会发生明显变化。

(三)增加农业信贷资金投入是扩大农村劳动力就业数量,提高农村居民实际收入水平的有效途径

由农村居民实际收入水平和农业信贷投入、农村劳动力就业数量、农业科技投入的协整关系式可以看出,农村劳动力就业数量对农民实际收入水平的弹性高达28.321%,说明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关键因素就是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的解决。农业产业结构优化,规模化的种植会空出大量的农民不再从事传统的粮食作物耕种,转而向具备高附加值的林、牧、渔业发展。通过对比传统农业与高附加值的农业产业的农民收入水平可以发现,农民在传统农业中所获得的收入水平明显低于高附加值农业产业的收入水平,这折射出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对于农民收入的切实影响。另外,优质、高效和低耗的现代化农业的发展为农村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具备高附加值的原材料,从而会带动整个农村的产业结构升级步伐加快,农村二三产业的建立和发展同样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为其服务,因而为农村劳动力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农村居民实际收入水平。

篇5

关键词:农业经济;农业科技;发展关系

一、农业科技资源概述

农业科技资源是指在农业生产活动中所聚集的物力资源、财力资源、人力资源等,农业科技资源同时也受到不同的制约和影响。首先,农业科技资源受到技术人员影响,包括技术推广人员、技术管理人员、技术研究人员等。虽然我国一直以来是农业大国,但是目前农业技术园区相对较少,与发达国家的农业科技相比相去甚远,其中缺乏技术人员的专业指导也是重要因素。其次,农业科技资源的开发与引进都需要一定的资金支持,而目前我国在农业科技资源开发中所用资金全部由政府承担。充足的研究资金是支持农业科研研究的基础条件,如果在研发资金不足的情况下,其研究进度势必有所延缓。那么在农业科技资源的研究经费方面,也需要加强重视。最后,农业机械设备也是农业科技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农业生产中机械设备是代替人工与减少人力的重要方式。全自动化的农业生产设备也是目前主要的发展方向。

二、农业经济发展中的现实问题

在农业科技资源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农业经济发展逐渐趋于稳定。而且在农业生产中大量投入机械设备,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相应的生产效率与生产量。但是在农业经济的发展上依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首先,农村人口大量流入城市,从而导致我国农村人口逐渐减少。而农业生产的主体依然是农民,那么在农业生产劳作中劳动力不足,也会影响农业经济的后期发展。而且目前农业生产中所使用的相关技术都需要一定的科技含量,但相应的技术人员不足,也会导致部分先进技术无法真正投入到实际生产环节,那么在科技资源支持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其落实情况并不理想。其次,我国市场经济决定了部分农产品存在一定的价格波动,虽然农民在生产过程中已经提高了一定的科技水平,但是在市场经营的过程中依然存在投资失衡入不敷出的情况。那么对我国整体的农业经济发展而言,也相对存在一定的制约。简而言之,由科技资源提高的生产效率未必能够完全提升农民的个体收益。最后,农业市场本身的信息资源滞后,在信息传递过程中农民未必完全掌握农产品市场信息,那么在生产环节中也容易丧失风险控制力。在市场信息与生产信息不对等的情况下,盲目生产或跟风生产都将与供应需求失之交臂,而最终影响到农业科技资源的作用无法完全发挥。

三、基于农业经济和农业科技资源协调发展的策略探究

(一)健全完善的农业资金使用机制

在以往任何时期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真理不容质疑,而农业发展关系民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持续增加农业科技资源的投资比例,是完善农业生产的必要手段。但是政府相关部门也需要加强对农业资金的相应管理。一方面,需要加强相关预算的合理性,以科学合理的资金预算实现资金使用的最大效率与优化配置。对农业科研项目进行资金估算,当发现相关研究超出预算后,一定要究其根本探讨不足,并记录详细的资金使用报告。其次,需要进一步加强资金使用和申请方面的审核制度。以严格的审核机制规避农业科研资金浪费的情况,以便实现对农业科研资金的合理利用和使用效率。

(二)加强农业科技资源的技术创新

农业经济发展需要农业科技资源的支持,而技术创新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必要途径。继而在农业技术的创新中需要设立专业的技术研发团队,并通过加强与发达国家的技术交流,实现技术对接和先进技术的研究探讨。同时依据我国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进行一定的技术改造,从而实现技术生产力的稳步提升。此外,基于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考量,加大资金投入引进科研技术人员,是农业生产技术不断创新的基础条件。从农业经济发展的长远角度分析,也是最为可靠的稳定发展策略。

(三)加快培养农业生产的技术人才

农业科技资源的无论发展到任何时期,都离不开技术人员的支撑。加快培养农业生产的技术人才,始终是农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在以往农业科技人才不足的情况下,农业生产力与生产技术的革新速度过慢,已经严重影响的农业经济的快速提升。因此加大技术人员的培养力度,完善相应的技术人才支撑力刻不容缓。首先,农业部与教育部需要进一步促进农业生产技术人才的培养工作,并将农业核心技术的先进理论与实践技能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向。同时建立相应的农业技术人才培养机构,并定期对产业农业生产的技术人员进行阶段性的培训,将更为先进的农业生产知识和实践方法作为培训侧重点,从而不断优化人才结构加速农业生产技术人才的知识体系完善。同时在培训之后也要精心设计考核标准,以优质的技术能力支撑起农业科技资源的实际生产力。

参考文献:

[1]陈祺琪,张俊飚.农业科技人力资源与农业经济发展关系分析——基于种植业科研机构的视角[J].科技管理研究,2015,35(13):90-96.

篇6

农技推广机构是国家设立的公益组织,强化农技推广机构,首先要明确各级农技推广机构的职能和任务,在新的经济形势发展下,政府应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推进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工作。但是,有的农业推广机构没有很好发挥职能作用,出现农技人员缺岗或服务职能不到位现象。农技人员是服务“三农”的中坚力量,如果农业科技技术水平不高,农产品竞争不强,将制约现代农业的发展。因此,要强化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和创新,依靠科技提高农业经济增长。

二、完善项目经费的投入机制

完善项目经费投入机制,要体现政府投资的突出特点。为了确切保证项目经费的正确使用方向和投入效率,要建立系统的资金监督审计制度,使农技推广项目经费务必做到专款专用。并且要在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内部实行项目管理制度,使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工作效率同利益分配密切挂钩。

三、加强农业推广人员管理

农业推广人员是农业推广工作的重要实施者和推动者,其综合素质直接关系到推广工作的效率。未来政府的推广组织体系要想有活力和效率,关键在于其推广人员是否胜任富有挑战性的工作。加强农业推广人员管理涉及人员编制、选用、培训、考核、奖惩、员工关系与福利、工作条件改善等多个方面。行政型农业推广组织管理的核心就是优化各类推广人员的培训、激励和考核体系,提高推广人员的业务水平和激发他们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四、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

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也是科技兴农的需要。农业科技推广工作不只是把农业技术普及应用于农业生产的全过程,还包括对农民的知识教育和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意识和科技水平。发展高产、高效、优质农业,推广和应用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提高和应用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提高农业综合开发生产能力,必须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农民整体的科技文化素质。开展大规模的农业科技培训,可以加快先进实用技术的普及速度。要发挥相关部门和单位的作用,建立以县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为主体,乡镇农业技术服务中心、成人中心校为阵地,普及农业适用技术。把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手段运用到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更好地为农村社会与农业经济发展服务。同时要积极发挥各类农民专业技术协会和研究会的作用,鼓励和支持他们发展组织,吸收更多的农民入会。根据各乡镇特点和需求,及时开展培训,构建农技推广网络。形成政府推动,县、乡、村技术员、示范户和农户互动的新型农业科技推广网络。

五、深化高校科技管理制度改革,探索高校与企业有效结合的机制

目前的科技与教育改革中,政策鼓励加强高校改革与创新工作,鼓励高校与企业的合作。教育投资的主体是国家。农业大学的定位,不只是培养大学生和研究生,更应当培养农民企业家、培养各级各类的农民干部、职业教育工作者、科技和推广人员。我国拥有高等农业院校和中等农业技术学校数百所,高校师生在农业技术推广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现阶段,乡镇企业、龙头企业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农业大学需要通过整合各种现有资源,利用现有成果,采用校企合作模式等多种企业运作和市场运作方式,强化自我发展和持续发展,构建和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的教育型农业推广体系。

六、创新农技推广方式、方法

要创新目前的农业技术推广方式、方法,我们必须要积极引进人性化思维,要充分体现农民至上,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农业技术服务必须由之前的推广什么农民接受什么逐步转变为农民需要什么推广什么。可以兴办农业科技示范场地,示范给农民看,带着他们干,让农民看到模板样子;可以建立农业技术推广信息数据库,然后根据需要随时提供需要的详细信息;逐步把农业技术广泛培训、非常规农业教育作为今后农业技术推广的主流方式。

篇7

1 植物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 

植物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之间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二者间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1.1 只有加强植物保护才能促进我国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植物保护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在我国农业不断发展的进程当中,由于过度使用农药等对我国的植物植被造成了很大的损伤。反过来,由于植物保护不到位,导致土壤肥力下降,直接影响了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要加强植物保护,使我国的土地资源得到合理的利用,增加农业产量,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1]。 

1.2 只有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才能够促进植物保护 

在推动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我国不断加大了科技投入力度,通过对资源的合理科学利用,减少农业发展过程中给环境带来的污染及破坏,从而有效地确保植物的安全性。所以,在推动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植物的保护,可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也促进了我国农业不断增产增效,推动我国农业跨步向前发展[2]。 

2 实现植物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举措 

2.1 在发展农业的同时践行生态理念,加强植物保护,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为了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及植物保护,在发展农业的过程中必须主动践行生态理念,主动采取新技术和新手段,推动农业增产增效。在发展农业的过程中,要把保护生态环境及植物作为首要前提,通过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制定出具体的植物保护方案,确保发展农业的同时不违规自然生态规律[3]。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能源和资源的供给变得越来越紧张,给能源、资源有效利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强植物保护,合理利用资源和能源,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已成为社会各界人士高度关注的话题,对于促进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2.2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 

为了真正落实我国植物保护及农业可持续发展,国家必须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农民的植物保护意识,并且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坚持以可持续发展为基本原则,改善我国农业发展方式,从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型转变,有效保护我国的生态环境,确保农业生产过程中不以损害植被为前提。所以,只有国家加大了宣传力度,通过广播、电视、媒体等方式有效宣传植物保护及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和作用,才能够全面提高社会各界人士植物保护意识。與此同时,相关部门必须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提高农民群众的文化素质,在有效保护环境的前提下,采取最合适的植物保护措施,不断提高农作物的抵抗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4]。 

2.3 加大科技投入,增强我国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 

为了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要加强对农业科技的研究,通过引进新技能、新技术,有效减少农药、化肥等化学药剂的使用量,减少对环境、土地和农产品带来的污染,也能够保护植物不被破坏。同时,要注重采用先进的生物技术、物理技术,引进绿色农产品,促进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同时,注重生物技术、物理技术和绿色农作物、农产品的培养和应用,才能使有害生物侵入情况得到有效控制,从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3 结语 

可持续发展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通过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促进现代化农业的发展,提升农业的科技含量,减少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对植被造成的破坏。同时,实现我国农业的转型升级,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在保护植被的同时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另外,必须加强对生态环保理念的宣传,提高全民的环保生态意识。 

参考文献 

[1]尹传坤.浅谈植物保护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关系研究[J].农业与技术,2017(1):151-152. 

[2]白富丽.植物保护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关系研究[J].中国农业信息,2016(6):48-49.

篇8

关键词:现代农业技术;经济增长;技术引进

农业发展越来越依靠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实际应用,现代农业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关系更加紧密,而市场经济体制的培育和发展为依靠技术进步促进农业发展提供了极具内在动力的运行机制,农业技术引进是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在论证技术引进对我国农业经济增长和农民增收的贡献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当前农业技术引进存在的问题对其贡献发挥的制约,指出应通过建立多元化的投资体系、加强技术“引进后”工作、拓宽信息渠道以及引进先进管理机制等途径,增强技术引进对农业经济增长和农民增收的贡献力。

一、现代农业技术

现代农业技术是指多种现代高新技术集成的农业系统。现代农业技术特点是:将现代化工程技术、卫星遥感遥测技术、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等进行集成化组装。[1]农业实现了机械化、电气化,农业技术步入了科学化,预测和调控大自然的能力有所增强,农业劳动生产率有较大的提高。这样的农业,由工业提供和投入了大量的物质能量,如农业机械、农药、塑料薄膜、燃油、电力等。因此,现代农业也叫工业化农业。

二、引进农业科技技术的带来的利益

1、农业技术引进也是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业技术引进,是我们借签先进国家和地区和科技成果、管理和发展农业的实践经验,利用国内外先进的技术及设备,改造传统农业,改变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增强农业自主开发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在较高起点上促进农业技术进步,发展农业经济,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的一个重要手段。通过引进技术来加速农业技术改造,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节约了大量的时间、精力、金钱,是之用于更有利的地方,得到更好的发挥。是提高农业技术水平,改造落后的农业面貌,促进农业发展的一条捷径。

2、引进农业科学技术,可以快速提高农业生产率,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科技技术的进步在生产中起到重大的作用,随着农业科技的广泛应用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大量的农业劳动力将从土地上解放出来,进入到农产品的深加工、运输、销售领域,必将大大延长农业产业链,实现农产晶深度开发和多次增殖,提高农业的综合经济效益,增加农民的收入。

科学技术的引进使农业实现了产业化,高科技农业在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的运用,将收到四个方面的效果:一是提高了资源的边际产量,降低了产品的边际成本;二是提高技术效率,使得每个生产单位都能达到新技术应该达到的投入产出水平;三是提高资源的分配效益和产品结构效益;四是获得规模效益

3、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和科技是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农业经济增长也直接取决于知识和科技的生产、传输和利用,扩大知识资本投入量,提高科技技术的进步贡献率是农业发展的永恒主题。农业技术的引进有力地推进了农业产业升级和知识化农业的发展。

4、引进科学技术可以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导致农业出现第三次革命,通过农业科学与生物科学的相结合,使更多学科融合在一起,从各个方面推动农业科学的更新和拓展,以新型的技术,促进新农业的形成与发展,实现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5、引进农业科学技术开辟了农业发展的新领域。农业科学的交融,农业技术的更新,拓展与创新,在资源利用等领域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塑造了更多更有的新物种及新品种,给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无限广阔的空间。

6、农业技术的引进可以试环境得到一定的保护。利用新型的农业技术,可以合理开发和利用现有农业生物资源,还可以利用生物技术开辟新生物资源更好的为人类服务。

三、增强引进农业科技和推进农业科技进步的认识

1、强化科技创新研究。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乃至一个科研机构获得持续竞争力的源泉,是科研院所永恒的主题,是科技事业发展的核心。要继续扎实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十大工程”,不断提高科学研究的水平和质量,切实增强引领和支撑现代农业发展的能力。同时,要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工作思路,进一步调整学科结构,明确主攻方向,找准自主创新的突破点,整合资源、集中力量,努力争取在特色优势领域取得突破,以点的突破带动科技创新能力的增强,以科技创新能力的增强促进全院综合实力的提升。加大科技攻关的力度,特别是在水稻、小麦、玉米新品种选育和枸杞研究领域,要集中人力、财力、物力和科技优势,全力以赴,重点攻关,尽快实现有效突破,争取推出一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成果。

2、强化人才队伍和创新团队建设。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科技的灵魂在于创新,创新的关键在于人才。人才在科研院所尤为重要。在人才工作中,要按照稳定现有人才、培养拔尖人才、吸引优秀人才的工作思路,认真研究制定人才培养和引进计划,重点做好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工作,锻炼和造就一批领军式的人才,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和科学研究的重大突破提供智力支撑。以学科带头人的选拔为导向,努力培养一批年富力强、业务素质好、工作作风实、创新意识强的中青年科技骨干,为发挥人才的群体效应提供人力支撑。要积极探索内部分配制度改革等激励措施,激活内部分配机制,在注重和谐公平的基础上,努力改善工作生活条件,逐步提高拔尖人才、学科带头人的待遇,增强对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使各类优秀人才能够进得来、容得下、留得住,并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创新才能。

3、强化学科建设。学科建设是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的根本任务。学科建设要按照农业科技自身发展的规律,围绕自治区党委、政府确定的农业特色优势主导产业,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中心任务,不断调整研究方向,进一步优化学科布局,突出优势,培育特色。

4、强化成果转化和科技服务。科技成果转化是科学研究的关键环节,是第一生产力的直接体现。首先是要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步伐。坚持研究与转化“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坚决克服重成果、轻转化,成果与转化“两张皮”的现象,将其作为科研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把成果转化的指标与科研任务同下达、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通过切实有效的方法,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促进科技成果尽快转变为现实生产力。其次是要增强服务“三农”的意识。按照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把农业结构调“优”、把农业产业调“大”、把农业实力调“强”的要求,主动进入现代农业建设主战场,积极寻求农业科技在现代农业建设中的支撑点、着力点和结合点,重点围绕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加强科研攻关,努力解决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逐步实现在每一个主导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带的核心区域建立一个综合试验站或综合试验基点,促进科技与产业发展、经济建设的有机结合。第三是要加强科技示范和推广工作。要围绕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农村发展的现实需求,创新科技服务的形式和机制,研发一批先进适用的新技术,推广一批优质高产高效的新品种,提高科技服务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显示度。

5、强化科技开发。科技开发是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科研是开发之源,没有科研的开发是无源之水;开发是科研的延伸,通过科技开发可以增强科研的活力。科技开发在我院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它的成效关系到转制科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关系到整体事业的成败兴衰,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正确处理好科研与开发的关系,坚持科学研究和科技开发并举的工作原则,探索“研产”结合、“科企”联动、公益研究与科技企业之间协作共赢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推进研究和开发的有机结合,带动科技企业发展。积极组织和协调有关单位和科技企业进行开发,提高科技成果的物化水平,增强自身效益。另一方面要积极探索与院外企业及社会资本合作的方式和途径,拓宽我院科技资源与企业联姻的渠道,争取使一些具有潜力的科技开发项目能够尽早发挥效益。

四、引进现代农业技术采取的措施

引进技术也是有讲究的,盲目的引进会出现很多问题,例如技术引进的管理体制不够健全,宏观控制体系尚未建立,技术引进项目与我们所需项目之间的结合不够紧密,配合不够协调等等。为了更好的发挥农业技术推广在农业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加快农业技术扩散,提高农业生产水平,促进我国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1、技术引进的重点和方式。要定向选择能适应当地生存环境和市场需求的高产、优质、高效、抗逆性强的新品种。引进符合要求的新型技术建立起技术高密集的工厂化,自动化的生产体系。技术引进的方式、方法可灵活多样。可以通过引资带技、引人带技、引种带技、引物(设施)带技以及技术合作等手段来实现。

2、建立市级引进农业技术的领导机构和高新技术服务中心,健全技术引进的管理体制。建立市级权威的统一领导机构,是健全农业技术引进管理体制,做好农业技术引进工作的保证。农业技术引进的组织与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项涉及到多个部门的一项综合性工作。因此,管理体制必须协调统一。

3、技术引进应突出重点,引进农业技术要看其进度,先进性并不是决定是否引进的唯一尺度,农业技术引进的决定因素是看其对农业生产有多大的应用价值,可以实现多大的生产力。因此,农业技术的引进要紧紧围绕主其生产及可持续发展进行。

篇9

我国农业在人口增长和耕地面积减少的双重压力下,实现了从农产品严重短缺到供求总量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跨越。这一辉煌成就的取得,农业科技起了关键性的作用。但也不能盲目乐观,若横向比较,我国的农业科技进步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例如,我国农业科技对农业总产值增长的贡献份额(科技贡献率)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平均推广度)均不到40%,远远低于发达国家70%-80%的水平。这种低的农业科技进步水平,一方面说明,我国农业靠科技增长的空间还比较大,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还大有潜力可挖;另一方面也说明,我国的农业科技进步一定存在着一系列阻力因素,而且这种阻力对动力的抵制相当顽强。那么,竞竟是什么因素阻碍着我国农业科技进步?本文试图从农业科技成果的供给(农业科研)、需求(农户生产)和推广等方面对问题进行分析,以探讨解决对策。

二、主要原因

影响我国农业科技进步的因素,除了人们公认的:(1)政府对农业科研和推广的投入经费太少;(2)农业科研成果的研制周期和成果发挥效用的滞后性太长;(3)农业科技推广机构不全、队伍残缺、推广人员待遇偏低和服务意识偏差等因素外,最根本的原因是:

(一)农业科研部门提供的科技成果科技含量低、欠成熟,真正具有推广价值的成果少

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之所以低,一个重要原因是农业科研部门提供的农业科技成果本身存在问题。具体表现为:鉴定验收合格的成果数量多,但真正具有推广价值的先进、实用、能够预期产生效益的成果少,大量成果均属无效供给。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是科研管理体制存在问题。

我国现阶段农业科研管理体制基本上还是政府主导型,而非市场主导型,计划经济色彩仍然贯穿着农业科研从选题立项到推广应用的整个过程。这首先表现在科研项目的选题和立项上,由于受农业科研管理体制的制约,选择什么科研项目由政府官员和少数专家说了算,这势必诱导课题申报者只注重从政府政策和专家个人偏好出发考虑选题,并采用拉关系走后门的办法争取课题。这样做的结果是选题与生产实际需求脱节。另一种现象是,即使某些申请者申报的课题符合生产实际需要、对地区性经济发展或领导决策有一定实际意义,但如果与政府官员或专家偏好不相吻合,或者由于关系不到位,课题并不能立项。其次,在课题的审批环节上缺乏严密的技术经济论证程序。对项目不是严格按照“技术上先进,生产上可行,经济上合算”等技术经济指标进行严格把关,而是仅靠“长官意志”拍板定案审批课题。由此造成许多科研项目在研究过程中就被更为先进的技术成果所替代而失去推广价值。第三,在课题的鉴定验收环节流于形式而失去对课题真正评价的实际意义。通常参加课题鉴定会的专家多数是课题主持者的熟人、朋友或是同学关系,因此鉴定会常常开成“庆功会”“聚餐会”和“发红包会”。“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等完美而模糊的鉴定评价一般是集体签字,哪个人也不用负法律责任。由此造成相当部分成果不成熟,经受不住生产实践的检验,无推广价值。但不管成果有无价值,只要一通过鉴定,科研人员的功绩就得到社会和单位的认可,接下来评奖评模、晋职加薪就有了资本。究竟成果是否具有实用性和可行性,能否真正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却不与科研人员的业绩、工资以及科研经费的再获得挂钩。

上述这种农业科研管理体制上的制度性弊端,在客观上造成科研人员的行为取向普遍存在着“为科研而科研、为职称而科研”,甚至存在“为科研经费回扣和为占有科研经费花钱方便而科研”等不良现象,致使大部分科技成果的质量和实用性不佳,偏离生产需求方向,形成大量无效供给。

(二)农民采纳新技术的条件和能力有限,对农业科技的有效需求相对不足

现阶段,我国农村农民已成为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具有完全独立的生产经营自和采用农业新技术的选择权。他们是农业技术的最终需求者。但要使农业技术顺利地推广到农民手中,就农民方面来讲也存在许多制约因素:

1.农民整体文化素质低,接纳新技术的能力差。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中初中和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比重高达89.04%,其中,文盲人数9.56%,小学文化程度人数34.4%。西部最贫困的甘肃、青海、宁夏、云南、贵州、等六省区文盲半文盲占30.77%,小学文化人数占33.74%。这说明我国农村尤其是贫困地区农村农民的整体文化素质较低。这是在我国搞农业推广不同于发达国家的一个显著特点。这一中国国情决定了农业科技成果很难直接通过农民之手顺利地吸收转化。同时,也说明农业科技推广的着眼点应是农民,而不是科技成果。即应把农业科技推广的重点放在用说服、教育、培训的手段来引导和帮助农民自觉采纳新技术、改进农事操作方法、提高生产效益和增加收入,而不是把科技成果强迫卖给农民。因此,必须把提高农民素质作为加强农业科技推广最基本、最重要的任务与职能。而提高农民素质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这客观上要求必须首先提高推广人员的素质,走以高素质的推广人员来弥补农民素质不高的推广路子。为此建议各级政府应大力加强农业推广硕士的培养工作,以促进农业推广事业的全面发展。

2.农业比较效益低,客观上造成农民采用新技术的机会成本高而消极对待技术革新。农民选择和使用新技术的制约因素说到底是利益约束。对农民来说,是否采用某项农业新技术主要取决于三个因素:一是农民学习和采用新技术的直接投资成本大小;二是因采用某项新技术而失去的投资于另外一项活动的机会收益大小;三是采用某项新技术的预期收益和风险大小。这三个因素决定了农民对某项农业新技术采用与否的均衡条件是“边际成本=边际报酬”。但是,由于农业产业的特性(初级产品产业)和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等因素所致的农业比较效益低,将导致农民增加对农业的科技投入不仅得不到社会平均利润或报酬递增,而且有可能会出现报酬递减,这从根本上挫伤了农民采纳新技术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3.农户的经营规模制约着农业新技术的采用。我国人多地少,户均经营规模小,而且每户耕种的土地田块分散,相邻田块间的品种“插花”经营。这种经营规模的超小型和分散经营,不仅不利于农作物的田间管理,而且不利于农户采用新技术。尤其对“规模性技术”的采用会受到严重阻碍,如机械技术、生物技术、化学除草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和中低产田改造技术等现代农业技术,农户根本无法单独采用。此外,一些地方由于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不稳定,农民对增加科技投入缺乏长期的获益保障,也阻碍着农民采用新技术的积极性。

(三)农业科技推广运行机制与市场不适应

体制和机制是各种矛盾与问题的焦点和核心。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之所以业绩不佳,除上述各种因素外,最根本的原因是缺乏一个科学合理、符合市场要求的农业推广运行机制。

现阶段,我国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是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五级一员一户”推广网络体系。“五级”指从中央到乡镇五个行政级别;“一户一员”就是在村级培训农民技术员和科技示范户。农业科技推广方法实行的是“技术示范+行政推动+农资服务”的“技权物结合”的自上而下的运行机制。即在技术示范和农资营销服务的基础上,依靠各级行政组织的力量推动广大农民采用农业新技术。这种运行机制的最大优点是将技术推广与行政干预密切结合起来,可以保障推广工作的顺利开展。尤其是对一些重大技术项目如玉米、水稻杂交良种,地膜覆盖栽培等技术的示范推广,能够动员各级政府和各方面的力量,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较好的推广效果。但其缺点也很突出,这种以行政干预为主要推广手段来向农民推广技术,是注重做技术工作,是“以技术为中心”,而不是“以农民为中心”;是以政府的宏观农业发展目标——增产为主要目的,以科研和推广人员的个人目标——报奖和评定职称为直接目的,而不是以提高农民素质和为农民增收致富为主要目的,这必然导致推广工作中的形式主义和弄虚作假现象。如山西省绛县在农业科技推广和农业产业化工作过程中的好大喜功,大造声势,为追求轰动效应而出现的弄虚作假问题。这种推广体制如不改变,长此下去必然会影响农业推广事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四)农业教育、科研和推广三者之间缺乏良好的合作机制

从理论上讲,我国的农业教育、农业科研和农业推广三部门在促进我国农业科技进步方面各有优势,相互之间客观上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三位一体”关系。在实现我国农业科技进步的总目标中,三部门应建立起一种扬长避短、互利合作、协调发展的“农科教三结合”的运行机制。但由于历史原因,迄今为止,我国“三农”之间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上仍然是条块分割,各自为政、各行其是,难以形成整体优势。科教单位对自己的科技成果尤其是重大科技成果,为追求自身的经济利益,宁可小打小闹搞推广进行有偿转让,也不愿意靠推广部门的网络体系和力量推广其成果而让其分享利益。即使有合作也常常因为不能合理分享利益而弄得不欢而散。借此有必要站在农业推广部门的立场上质问:为什么本来完全是国家财政拨款搞的科研活动,而科研成果的所有权却被科教单位拥有并把持不放?这是影响农业科技成果推广转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迫切需要研究和正确处理科教部门的科技成果与推广部门的推广工作二者之间的关系与合作机制,并且应当重新正确认识和看待农业科技成果的商品化问题。

三、对策探讨

彻底解决上述障碍因素的关键在于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农业科研和推广运行机制。

首先,要改革农业科研管理体制。在农业科研项目的选题、立项和审批环节,要坚持项目公开招标和必须经过技术经济论证。在项目成果的鉴定验收环节,要改现行的专家验收制度为市场验收制度,即以项目的增产或增效的效果是否显著,农民是否满意为主要验收标准。科研模式要由传统的“立项——研究——成果——再立项”转向“市场——立项——研究——成果——市场”的新模式,建立起充满活力的新型农业科研管理体制,为农民提供更多的符合农业生产实际需求的实用农业新技术。

其次,要刺激农民对农业技术的需求。这方面最重要的是要提高农民自身素质,增强农民采纳新技术的积极性。并要切实想办法改善农业贸易条件,增加农业比较利益,以提高农民使用农业新技术预期收益。此外要加快农村城镇化步伐,促进农户规模经营,以利于农业规模性技术的推广应用。

第三,创建“三农”互利合作新模式。在当前管理体制未完全理顺的条件下,可暂时设立相应的机构对“三农”部门进行统一管理,明确各自的职责范围,同时加强彼此合作,将各自的优势结合起来,共同为“科技兴农”做贡献。建立“三农”协作机制的关键是理顺利益关系,在此基础上,探索新的合作模式。例如,在种子产业方面,可通过组建种业集团,实现良种研究、繁育、推广一条龙发展;在蔬菜、果树、畜牧、水产和大田作物育种等科研机构改革方面,可通过把这类纯研究机构改制为公司体制,走公司办科研的体制来加速农业科技的开发与推广工作。

第四,逐步建立一种高效的农业科技推广运行体系。具体地讲就是:(1)在推广组织上,建立“以县为中心、乡为枢纽、村为重点、户为对象”的农业推广网络;(2)在推广技术服务上,应变目前“以技术为中心”的推广机制为“以农民为中心”的推广机制。整个推广工作应围绕农民而进行,了解农民的需要,着眼于提高农民素质,引导农民自愿采纳新技术。农业推广的过程应是:“推广员——农民——农业新技术”,而不是:“推广员——农业新技术——农民”。(3)在推广内容上,从单纯根据高产要求来选择推广技术转移到更多地考虑农民的需要和提高农业经营效益上来,大力推广“优质、高产、高效、低成本”的综合配套技术。

【参考文献】

[1]科技战略与科技管理.全国第三次科学学与科技政策学术讨论会论文集.1983年。

[2]朱希刚等.技术经济效益与农业发展.宁夏人民出版社,1990年5月版。

篇10

取得的成绩

一、健全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推进农业技术进步。

近几年的工作实践证明,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运用,离不开健全完善的科技服务体系,否则科技成果和适用技术就不能被广大群众所掌握,就不能得到很好地转化。现阶段农业先进县并不是缺少技术、缺少科技成果,而是有技术,缺乏推广途径和手段,技术干部大都停留在上面,作用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于是我们致力于健全科技服务体系,把科技成果送到千家万户和各个生产环节,使科技成果的研制者川播者、接受者能够融为一体,在一定程度上大大提高了科技向生产力的转化.

二、健全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提高农民经营信心。

从***农业发展实践看,科技在农业增产增收中所起作用表现得越来越大。据18个科技推广较好的村调查,每工日的纯收入由过去的**元提高到现在的**元,务农的纯收入能高于从事二、三产业的收入,这就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农业生产比较效益低的矛盾,稳定农户科学种田、科学经营的积极性。

三、健全农业科技服务体系,逐步完善规模经营。

为改革传统农业提供示范。在家庭联产承包形式不变的条件下,把科技网络向村、组、户延伸,这是生产力发展对生产关系提出的要求。我们以科技服务为桥梁,把以“户为基础”的生产单位同社会化生产联系起来,大面积推广科研试验总结出来的成功经验,实行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既改革了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又为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创造了条件。

存在的问题:

一、体系紊乱,机构配置倒置。

主要是“两个不顺”:一是体制设置没有理顺。县一级成立的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目前无法协调四站(粮油站、经作站、土肥站、植保站)、一所(农科所)、一校(农校)之间的关系。教育、科研、推广、生产体系之间各网一面,缺乏配套性协作。二是人员配置没有理顺。全县县乡两级共有各类农业科技人员***人,其中县一级农技人员占***,乡镇一级占**%。村没有配备农技员,技术推广工作则由村级班子负责传递。这种倒宝塔型人员配置结构,既与农技推广相脱节,又与网络延伸相抵触。这“两个不顺”使科技传递出现“断层”,网络分布出现“断面”,专业指导出现“断线”等服务滞后现象。

二、运转不调,措施配套脱节。

一是少数地方搞农技推广,各自为阵,单项技术之间缺乏有机结合。有的科研人员热衷于室内研究,不愿从事大田试验。科研成果被闲置的情况也很突出。二是技术与投入脱节。近几年农技部门经费不足的困难比较突出,有的正常农技活动也被压缩。

三、服务不周,层次囿于表面。

一是服务项目缺乏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系列化服务;二是服务质最缺乏高效、低耗、优质的规范化服务;三是服务方式缺乏技农贸一体化的多样化服务;四是服务体系缺乏技术、资金、物资三配套的标准化服务。这种低层次的服务,往往形成星与点之间的辐射盲区,放弃了内围死角;少数农技推广单位甚至把主要力量放在不是搞技术推广,而是搞经营上,即使搞了些科技推广项目,也是高价收费,超出了农民的承受能力,给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工作带来了一定消极作用。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我们作出以下构思。

一、协调分配,提高服务执行力。

第一,调整县级,重点是“减肥”。理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与站、所、校之间的关系,使挂帅的有实权,充分发挥其指挥协同职能;对功能相同,职能相近的重叠机构,可以作适当调整和合并,把富余的科技人员下派到乡镇去;采取“三不变”轮换制的办法,鼓励科技人员下基层搞示范、搞承包,对出类拔萃的农技人员可直接分配到乡镇担任农技推广的领导工作。第二,充实乡一级,重点是补齐。乡镇农技服务要采取“两条腿”走路的方针,技术人员的配备原则上要保持在50%以上,在科技力量调配上要注意向边远地区倾斜;农技服务内容可由生产过程中的服务逐步向产前、产后全过程方面发展。不能一步到位的可分阶段按规划实施。经济实力不足的,宜走多渠道筹措资金的办法,不宜向农民摊派抽薪。第三,强化村一级,重点是完善。组织上要健全村农技综合服务队,配齐农技员,也可根据本村特点,配置畜技员、鱼技员等。为减轻群众负担,有技术的村干部可以交叉任职。在技术指导上以面对面、手把手的辅导为主,也可用示范户的办法,一户带十户,十户带全村。

二、优化结构,增加科技转化率。

县一级农业职能机构有数十个,若加上乡(镇)一级,机构更多,如何搞好各部门分工,很值得研究。有计划地分解,避免不必要的重复,防止无效劳动,很有必要。笔者设想科研机构的主战场,就在引进科研成果、试验科研成果、比较科研成果等方面做文章,研究课题可分解到人,完成时间也可一并落实。农技工作部门则把工作的重点放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上。可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抓住能启动全县农业生产大踏步发展的带有全局性、关键性的重大科技项目进行重点突破、推广;也可选择投资少、见效快、周期短、效益高,并与现有重大科技成果相结合的项目进行推广,促进科技推广向广度和深度发展。

三、提高素质,改进科技指导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