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审计风险的措施范文
时间:2023-11-14 17:54: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应对审计风险的措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经济责任审计;审计风险;应对措施
一、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常见风险
自世纪八十年代起,我国开始推行对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近年来,随着该项工作的深入进行,经济审计逐渐进入各大企业,起到了明确企事业单位领导者的经营管理经济责任并对其实施监管的重要作用。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工作内容主要包括对单位领导干部任职期间企业的资产、负债以及损益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型,以及对其有关经济活动应当负有的责任进行相关审计[1]。
受到企业经营业务、管理控制水平以及审计制度、审计成本和审计能力的制约,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往往存在着一些风险,总的来说,是指审计方面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的过程中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对被审计对象造成的判断失误,产生的结果与企业真实情况不符,从而造成某种损失的现象,而出现审计风险的环节范围较广,如企业财务报表、相关会计资料、人员活动记录等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存在会导致较为严重的后果,直接造成审计工作的失败,发表了错误的审计意见,对企业的经营情况产生十分不良的影响。因此,做好企业经济审计风险防范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能够帮助企业正确决策,并推动我国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提高审计水平。
二、企业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成因
(一)审计体制存在缺陷
由于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在我国发展时间尚短,基础较为薄弱,因而我国的审计体制上还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在企业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审计机构与被审计企业应相对独立,没有经济利益方面的联系或冲突,方能保证审计结构的客观公正,而我国进行企业经济责任审计体制主要是强制性委托,审计机关缺乏相对独立性,造成了审计结果不准确的风险。审计体制缺陷还体现在监督体系的匮乏和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健全方面:不少企业缺乏对于领导层的监管制度,企业内部领导独断专行现象较为严重;国内缺乏明确的审计法规作为制约,也导致了腐败现象的出现,对审计结果产生负面影响。
(二)审计手段较为落后
在企业经济责任审计手段方面,我国仍然采取传统的审计方法,不能突出审计的重点,仅仅单纯的采取抽样审计复合审计等基础方法,通过统计企业账目、证书、会计表格等内容汇总成为审计报告,并在过程中允许一定的风险出现,以均衡审计风险与审计成本,必然会造成一定的结果误差。传统的审计方法在企业内部控制测评方面存在着较为严重的缺陷,手段上的落后也造成了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潜在风险。
(三)审计人员水平不达标
作为造成企业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重要主观因素,我国审计机构工作人员的综合水平尚达不到经济责任审计的客观要求,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均有待提高。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不仅需要审计人员具有审计、经济评估和会计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同时也需要审计人员具有法律、工程、机械等方面的知识,对工作人员的知识水平综合结构方面具有较高的要求,而我国相关从业人员往往知识结构单一,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审计结构不准确,导致审计上的风险。
三、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应对措施
(一)加强内部控制制度评审
内部控制制度评审是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有效防范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关键之一。因此在实际工作中要加强对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或执行力匮乏的审计对象的的审计力度。企业的内部控制一般分为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两部分,这两个组成部分系统的对企业内部经济责任进行控制。对会计控制实行符合性测试,能够使实质性测试的性质、时间以及范围更加明确,有效的提高审计的效率,降低相应的审计检查风险。对管理控制的评审能够有效识别企业经营发展所面临的潜在风险领域,从而为量化经营风险以及控制审计风险打下坚实的环境基础。而将分线基础审计模式于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相结合,联系账目基础审计和制度基础审计,将极大的降低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出现的几率,达到控制审计风险的目的。
(二)改进审计手段
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时间长,具体工作事项多,同时相关部门对于审计结果的要求急,因此改进审计手段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迫在眉睫。首先应将账面审计与实际调查结果相结合,通过相关领导责任人员的实际考察,增加审计线索的来源渠道。制定审计公开制度,加强审计工作与群众的联系,从基层了解情况杜绝相关人员违纪瞒报的情况。其次是有效利用审计结果,进步的过程就是不断发现以前的错误并加以改进,因此应充分利用以前年度审计的结果,了解审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参考其对现行审计程度的价值,找寻审计的切入点和重点。最后是加强审计的结合性,做到查一级联系两级,查内部联系外调,查账目联系实际,通过丰富的审计资料对审计对象进行彻底的审查,给予其公证全面的评审结果。
(三)强化审计队伍建设
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属于具有较高风险性的工作,需要相应的审计人员具备极高的政治素养,良好的职业道德以及专业的业务素质。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直接关系到审计风险工作的结果,因此应提高相关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准,提高审计人员的责任心,加大对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培训力度,从政治思想,道德理念,业务能力以及现代化科技使用能力等方面进行严格培养,努力构建一支廉洁,严谨,高效的经济责任审计队伍,来适应现代经济审计工作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黄新杰.浅议经济责任审计风险防范措施[J]. 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10(6)
[2] 汤金虎.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及其防范[J].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09(1)
[3] 高东芳.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及防范[J]. 经济师, 2009(12)
篇2
【关键词】 系统结构; 报表层次; 认定层次; 审计风险管理
一、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管理系统结构
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管理贯穿于审计全过程,审计风险(质量)受多方面的利益主体关注,应多视角地实施审计风险管理,因而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管理在客观上要求建立一套有机的系统结构。
(一)按审计风险包括的层次划分
审计风险包括财务报表层次和认定层次的审计风险。注册会计师围绕审计总目标(对财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考虑财务报表层次的审计风险,围绕具体审计目标考虑认定层次的审计风险。两个层次审计风险的个性使得审计风险管理包括财务报表层次和认定层次的审计风险管理;两个层次审计风险的共性使得存在通用于两个层次的审计风险管理。
1.财务报表层次审计风险管理
注册会计师针对评估的财务报表层次重大错报风险,依据该层次可接受的审计风险,确定可接受检查风险,进而确定财务报表审计的总体应对措施以及进一步审计程序的总体方案。注册会计师主要通过以上审计工作实现对财务报表层次审计风险的有效管理。
2.认定层次审计风险管理
在认定层次,注册会计师依据财务报表层次可接受审计风险,以及特定认定的固有风险评估水平和控制风险评估水平,确定该认定可接受检查风险,进而安排和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控制测试和实质性程序。注册会计师主要通过以上工作对认定层次审计风险实施有效管理。
3.通用于两个层次的审计风险管理
两个层次审计风险的共性要求实施相应的通用审计风险管理,从而经济有效地实施审计风险管理。
(二)按审计过程划分
注册会计师审计一般包括审计准备阶段、审计实施阶段和审计报告阶段。对审计风险的管理必然具体落实在三个审计阶段中。因此,按审计过程划分,包括审计准备阶段审计风险管理、审计实施阶段审计风险管理和审计报告阶段审计风险管理。
(三)按审计风险管理的方式划分
注册会计师审计必须运用较多的职业判断,从而增加了注册会计师评价审计结果的不确定性,从而使得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管理既要采取结果控制方式,又要强调采取过程控制方式。因此,按管理方式划分,包括审计风险过程管理和审计风险结果管理。
在审计过程中,注册会计师通过严格遵守审计准则和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规范,实施应该实施的审计程序,保持应有的审计职业谨慎,认真编制审计工作底稿,实施审计风险过程管理;另一方面,会计师事务所必须认真建立和执行审计质量控制准则,从而强化对审计风险的过程管理。
审计工作成果体现为特定质量的审计信息,对该审计信息可靠性的评价体现为对审计风险管理的结果控制。但是,对审计工作成果的评价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因而在审计实务中更强调审计风险的过程控制。
(四)按审计风险管理主体划分
在审计活动中涉及三方面的审计关系人,注册会计师担负着监督被审计单位管理层受托经济责任履行状况及维护审计委托人等合法利益的责任。审计主体执行审计工作,实施直接审计风险管理的主体是审计主体。被审计单位的治理层是理论上的审计委托人,其通过选择、保留、解聘甚至法律诉讼审计主体等方式,实施间接审计风险管理;对被审计单位管理层负有监督责任的政府监管部门,如证监会、财政部门、工商部门等,实施间接审计风险管理;对审计信息关注的其他利益主体,如银行等债权人、证券分析师、被审计单位客户、供应商、员工等,也实施间接审计风险管理。
因此,与审计风险管理主体相对应,包括直接审计风险管理和间接审计风险管理。
二、财务报表层次审计风险管理的主要措施
(一)风险评估及其总体应对措施
在该层次,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注册会计师考虑外部使用者对报表的信赖程度、审计报告出具后被审计单位发生财务困难的可能性、注册会计师对管理层正直性的评价等确定可接受审计风险。注册会计师通过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首先识别与评估财务报表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进而依据上述审计风险模型确定可接受检查风险。可接受检查风险指导注册会计师针对财务报表层次应采取的总体应对措施。
财务报表层次重大错报风险难以限于某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的特点,使得此类风险可能对财务报表多项认定产生广泛影响,并相应增加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难度。因此,注册会计师评估的财务报表层次重大错报风险以及采取的总体应对措施,对拟实施的进一步审计程序的总体方案具有重大影响。该影响体现为进一步审计程序的综合性方案或实质性方案。当评估的财务报表层次重大错报风险属于高水平,此时的进一步审计程序的总体方案更倾向于实质性方案。
(二)审计重要性水平在财务报表层次的应用
1.对财务报表层次重要性水平作出初步判断
注册会计师在审计初期制定其审计整体策略时,运用职业判断,确定财务报表中存在的被认为是重要的错报合并金额,该金额被定义为重要性的初步判断。其大小将随审计过程中环境的变化而变化。重要性的初步判断是注册会计师认为报表中可能存在错报,而又不影响理性使用者决策的最大金额。对重要性作出初步判断的目的是帮助审计师计划所要收集的恰当证据,如当重要性初步判断的金额较低时,需要收集更多的审计证据。
2.将财务报表层尚未更正错报金额汇总数与报表层重要性初步判断数比较
注册会计师通过在实施阶段实施审计程序,将所有发现的错报记录在审计工作底稿中,发现的错报包括已识别的具体错报和推断误差。当所有单笔核算误差不超过所涉及财务报表项目(或账项)层次重要性水平,在性质上不重要,并且财务报表层尚未更正错报金额汇总数小于财务报表层次重要性初步判断数时,注册会计师认为财务报表中不存在重大错报,此时应该对财务报表发表无保留意见。
(三)评价财务报表层次审计结果时的措施
在注册会计师完成审计计划并收集审计证据后,评价审计结果在财务报表层次的审计风险模型为:已实现的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实际检查风险,可接受的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可接受检查风险。注册会计师依据以上审计风险模型,通过重新评估财务报表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改变财务报表层次实际检查风险,将财务报表层次实际审计风险降低到可接受审计风险水平之下。
1.改变重大错报风险评估水平
在更深入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更深入地了解、测试和评价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基础上,改变重大错报风险评估水平。
2.改变实际检查风险
当可接受检查风险相比计划阶段降低时,通过强化财务报表层次整体的总体应对措施,增加进一步审计程序总体方案中实质性程序量,从而降低实际检查风险;当可接受检查风险相比计划阶段升高,注册会计师认为采取的总体应对措施和已执行审计程序充分时,不再增加总体应对措施和实质性程序量。
三、认定层次审计风险管理主要措施
(一)各分块的审计风险管理
在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被分解为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即在通常情况下,控制风险和固有风险按照每一个循环和账户分别确定。通常还须具体到每一个审计目标,但并不针对整个财务报表。因而在同一次审计中,不同循环、账户和目标可能有不同的控制风险和固有风险水平。
因为影响可接受审计风险的因素与整个审计有关,而不是与单个账户有关,注册会计师对审计的各个分块通常采用相同的可接受审计风险。可接受审计风险水平一般由注册会计师在计划阶段针对财务报表层设定,进一步被用于每一个循环和账户。但是在某些情况下,财务报表使用者可能会对某些账户存在更多的关注,某一账户与其他账户相比采用较低的可接受审计风险。
认定层次的可接受检查风险依据某认定特定的固有风险、控制风险确定,因此可接受检查风险和所需审计证据量随不同循环、不同目标而不同。
(二)分配重要性的初步判断数到财务报表各组成部分
注册会计师按照各个分块收集审计证据,审计的每一个分块的重要性的初步判断能帮助注册会计师确定收集恰当数量和质量的审计证据,因此,把重要性的初步判断金额分配到审计的各个分块是必要的。
复式簿记系统使得大多数损益表错报都会对资产负债表产生相等的影响,因此同时将重要性初步判断分配至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是不适当的,这样将导致重复计算,导致确定的可容忍错报偏低。所以重要性分配一般按照资产负债表账户进行,每个账户余额所分配的重要性初步判断数为可容忍错报。
(三)评价认定层次审计结果时的措施
在注册会计师完成特定认定审计计划并收集审计证据后,评价审计结果时认定层次审计风险模型为:已实现的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已实现的检查风险,可接受的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可接受检查风险。注册会计师依据以上审计风险模型,通过重新评估认定层次的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改变认定层次实际检查风险,将认定层次实际审计风险降低到可接受审计风险水平之下。
1.改变固有风险评估水平
注册会计师根据对被审计单位的了解,确定固有风险评估水平。当随着审计进展发现了新的事实时,可能改变固有风险评估水平。
2.改变控制风险评估水平
如果被审计单位具有有效的控制,则注册会计师能够通过执行更大范围的控制测试改变控制风险评估水平。
3.通过增加实质性程序量降低实际检查风险
当评价审计结果时的可接受检查风险相比计划阶段降低时,审计师通过运用实质性分析程序、实质性细节测试收集审计证据,追加的审计程序和扩大样本量能够降低实际检查风险。当评价审计结果时的可接受检查风险比计划阶段更高时,则说明已经执行的审计程序是充分的,注册会计师不再补充执行审计程序,实际审计风险已被控制在可接受审计风险之下。
四、通用于两个层次的审计风险管理主要措施
(一)充分考虑风险计量的局限性
应用审计风险模型的主要局限在于难以对模型组成要素进行准确计量。尽管注册会计师在计划中尽了最大的努力,但是对可接受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或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和由此确定的可接受检查风险的评估仍有高度主观性,最好的计量结果只能接近实际。
根据既定的可接受检查风险水平计量所需证据量同样难以准确计量。企图把检查风险降至可接受水平的妥当审计方案是将各种审计程序结合使用,每一种审计程序收集适用于不同审计目标的不同类型审计证据。由于注册会计师计量方法存在不确定性,所以无法准确量化审计证据的数量,只能主观地评价审计证据量是否足以满足可接受检查风险的需要。
(二)修正风险和证据
审计风险模型主要是计划模型,其评价结果方面的作用有限。如果注册会计师收集了计划所需证据,并且原先高估了重大错报风险(或控制风险和固有风险),或者低估了可接受审计风险,注册会计师就认为对该账户或循环已经收集了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
如果注册会计师针对所收集的审计证据,认为原先低估了重大错报风险(或控制风险和固有风险),或者高估了可接受审计风险,就必须特别注意审计证据的不充分性。在这种情况下,注册会计师应当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必须修正对相关风险的初步评估。审计师明知初步评估不恰当却不予更正,就违反了职业谨慎原则。
二是充分考虑审计风险模型的局限性。审计师应当在不应用审计风险模型的情况下,考虑修正特定风险对审计证据需要量的影响。审计研究表明,如果修正特定风险并应用于审计风险模型,以确定修正的可接受检查风险,则存在不能充分增加审计证据的危险。此时,审计师应当撇开审计风险模型,主观评价修正特定风险的影响,恰当地修改审计证据量,即更多地使用审计职业判断。
(三)风险、重要性与审计证据间的密切联系
审计中的重要性和风险密不可分。风险是对不确定性的计量,而重要性则是对影响程度或错报规模的计量。将两者结合起来,实现对特定金额的不确定性评价。举例说明,注册会计师计划收集审计证据,以使没有发现超过可容忍错报10万元的错报只有5%(可接受审计风险)。如果只说明5%的风险而不指出具体的重要性程度,则意味着100元和100万元的错报都是可接受的;只说明10万元的错报而不说具体的风险水平,则意味着1%的风险或80%的风险都是可接受的。
因此,在收集审计证据过程中,注册会计师必须将重要性与风险结合使用,两者缺一不可、相互补充。
【参考文献】
[1] 王信平.重要性水平与审计报告价值[J].财会月刊,2011(8).
篇3
【关键词】电子商务;审计风险;电子商务审计风险
近几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运用电子商务开展经营业务活动,注册会计师在对企业进行审计时不得不考虑这些与电子商务相关的业务,然而这种新兴的电子商务审计和传统的审计有很大的不同,这种电子商务的审计存在更大的风险,注册会计师识别、评估和应对其风险有更大的困难。因此,研究电子商务审计风险的成因及其防范措施,不仅能够更好的识别、评估和应对电子商务审计风险,而且也是对我国审计理论的完善。
一、电子商务审计风险的特征
一般情况下,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由于电子商务的无纸化、电子化和网络化等特点,无论是电子商务的重大错报风险还是检查风险都比传统审计风险要高。电子商务采用的全球网络化信息系统,企业一方面面临着系统自身的风险,可能导致会计数据被篡改、破坏,另一方面面临着电脑病毒和电脑黑客的入侵,导致会计数据的丢失。这些致使电子商务重大错报风险的加大。电子合同、电子函件、电子订单的存在使注册会计师审计中对其真实性、合法性很难辨别,导致电子商务审计风险中的检查风险要比传统的检查风险要高,审计工作的难度更高。
在电子商务系统高度自动化的条件下,审计证据的充分性和适当性取决于电子商务系统控制的有效性。因此,对电子商务审计主要集中在电子商务系统交易过程和控制测试。审计对象也要从财务报表及其相关资料扩展到被审计单位的资信状况、内部控制等对财务报表产生重要影响的诸多事项上来。
二、电子商务审计风险成因分析
我国的电子商务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发展水平较低,相应的电子商务审计也处于探索阶段。随着电子商务迅猛的发展,电子商务审计将成为注册会计师审计发展的重要瓶颈。因此,了解电子商务审计的风险成因对电子商务审计至关重要。
首先,我国电子商务审计环境风险因素分析。迅速发展的电子商务运营不足,致使一些电子商务部能实现,加大了电子商务风险,同时增加了电子商务审计风险。此外,我国电子商务及电子商务审计的法律体系尚不完善,这使企业和注册会计师缺少了执业标准,我国的审计准则虽然涉及了电子商务的内容,但是对电子商务审计的程序和具体的审计标准没有规定,这必然导致注册会计师在执业过程中无章可循,必然导致审计风险。另外,我国的社会信用体系还不健全,这给企业在进行电子商务中可能带来风险。
其次,电子商务审计的客体风险因素分析。一般情况下,审计风险的存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被审计单位内部的原因所导致的,电子商务审计风险的出现很大程度上也是由于企业内部出现的问题。企业对电子商务业务的内部控制不健全,导致了电子商务审计风险的大大提高。电子商务的自动化、无纸化、信息化等特点决定了,电子商务审计很大程度上是依靠控制测试而很少用到细节测试,因此企业对电子商务内部控制的设计及实施至关重要。企业内部网络安全也是导致电子商务风险的一个重要原因,网络病毒的入侵、电脑黑客的攻击等都可能篡改会计数据等,从而造成审计风险的产生。此外,参与电子商务人员的专业知识和素质也是影响电子商务风险的一个重要因素。
第三,电子商务审计主体风险因素分析。我国的电子商务起步比较晚,电子商务审计需要的人才必须掌握会计、审计等必要的财务知识外还必须掌握电子商务、计算机等新一代的知识,这需要一种复合型人才,由于我国在电子商务方面的起步比较晚,因此,这方面的人才可能会很或缺。会计师师事务所对这方面的人才进行培养不仅需要财力更需要时间。会计师事务所在遇到电子商务审计业务时可能由于缺少这方面的人才,而根据传统审计的经验来审计,从而带来个较大的审计风险。会计师事务所在对电子商务进行审计中所使用的审计软件实用性不强,通用性较弱。我国电子商务审计是最近几年才发展的,这方面的审计软件的研究开发、研究投入还较少,注册会计师在进行审计当中运用实用性不强的软件很容易带来审计风险。另外,我国近几年会计师事务所的竞争不断加大,造成了低价招揽业务。因审计收费的降低,会计事务所不得不减少审计工作、缩小审计范围,这会增加审计风险。
三、电子商务审计风险的防范
对审计风险的研究的目的就是为了有效的降低审计风险,使审计风险可以降至可以接受的水平。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电子商务审计对象的无纸化、网络化、信息化日益提高,要求各方面共同努力,采取有效的措施来降低电子商务审计风险。
电子商务环境因素方面的防范措施。第一,由于我国电子商务处于发展阶段的早期,因此加强对电子商务系统的完善至关重要。给电子商务一个合理的平台,才能把电子商务审计落实的实处,把电子商务审计风险降到可以接受的底水平才不是一句空话。第二,完善电子商务法律法规和有关电子商务审计准则。电子商务的法律法规对规范电子商务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这给了电子商务业务一个合法的标准,有利于审计人员对电子商务的合法性给予判断。完善电子商务审计准则,特别是具体的审计准则,从审计的程序和具体的操作过程都要有明确的规定,这有利于审计人员把握电子商务审计的细节,从而降低风险。最后,建设社会信用体系,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能对电子商务这种虚拟的网络交易提供安全保障,另一方面注册会计师可以更好的了解企业的信用状况。另外,加强网络的安全措施也是对电子商务正常运行不可或缺的部分。
电子商务审计对象的防范措施。第一,加强企业关于电子商务的内部控制措施。由于电子商务的自动化、信息化、网络化的程度之高,注册会计师在进行审计时,通常采用控制测试而很少采用实质性测试,这对电子商务业务的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要求比较高。因此,建设有效的电子商务内部控制系统,对防范电子商务审计风险有很大的帮助。第二,加强企业内部电脑安全和参与电子商务人员的专业知识。电子商务的网络化、信息化要求企业把电脑安全措施管理好,不仅做好企业内部的网络安全,更重要的是做好电子商务网上的授权处理。企业要求做到专门的部门专门的人员来采购、管理电子商务业务。企业应加强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不仅专门的电子商务人员懂得电子商务的内含,而且要让企业公司的各个部门如销售、采购、运输等部门了解电子商务的流程和内含,让电子商务渗透到整个企业当中,这样有利于电子商务的正确开展,减少了在运行过程中的摩擦,大大提高了效率,同时减少了电子商务的风险。
电子商务审计主体的防范措施。第一,会计师事务所培养电子商务审计的人才。电子商务审计是最近几年才发展起来的,它和传统审计有很大的不同,这就导致传统的审计方法和程序不适合电子商务审计。因此,会计师事务所必须加大电子商务审计这方面的人才培养,才能应对所接受的业务中的电子商务审计,从而减低电子商务审计风险,增加会计师事务所的业务量和审计质量。第二,会计师事务所开发实用、有效的电子商务审计软件。不同的电子商务环境造成审计对象的范围和审计方法不一样,因此在软件研究和开发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这方面的问题,开发出不同环境下实用、有效的电子商务审计软件,这样可以在降低审计风险的同时,提高审计的质量。第三,会计师事务所做好电子商务质量控制措施。在项目组审计完毕后,会计师事务所要对所涉及的电子商务审计重点进行复核,要求对电子商务这部分的复核更严格、人才配置更优秀,要把这方面的风险控制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
本文通过对电子商务风险的特点、风险产生的原因以及应对风险的措施的简单研究,希望对企业所涉及的电子商务业务有所帮助,同时希望拓展会计师事务所的电子商务审计业务,提高电子商务审计的效率。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审计风险;财务风险;风险防范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10—0206—02
近十多年来,企业经营失败或者因管理层舞弊造成破产倒闭的事件剧增,投资者和贷款人蒙受重大损失,注册会计师因而被指控未能及时揭示或报告这些问题,并被要求赔偿有关损失。探讨审计风险和财务风险的关系意义重大。
一、审计风险的表现及成因
审计风险是指当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时注册会计师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也就是说,审计风险是客观存在和主观努力的结合——客观存在可以通过主观努力去调节,但主观努力又受成本效益原则的约束。
(一)审计风险的表现
我们认为,将审计风险概括地表示为察觉出重大错报的风险,只是最狭义的审计风险,而审计风险本身具有更广泛的涵义,我们可以从三个层次上来说明:
1、固有风险。固有风险是指在考虑相关的内部控制之前,某类交易、账户余额或披露的某一认定易于发生错报(该错报单独或连同其他错报可能是重大的)可能性。审计风险受到企业固有风险因素的影响,如何管理人员的品行和能力、行业所处环境、业务性质、容易产生错报的财务报表项目,容易遭受损失或被挪用的资产等导致的风险。
2、控制风险。控制风险是指某类交易、账户余额或披露的某一认定发生错报,该错报单独或连同其他错报可能是重大的,但没有被内部控制及时防止或发现并纠下的可能性。审计风险同样受到内部控制风险因素的影响,即账户余额或各类交易存在错报,内部控制未能防止、发现或纠正的风险。
3、报告(评价)风险。审计评价是对被审计者履行经济责任、管理责任情况发表的综合评价,涉及被审计者的切身利益,任何不实或不当的评价,都可能会引起审计行政诉讼。一是对非评价审计事项不应评价而评价。二是对审计过程中未涉及的具体事项不应评价而评价。因为虽在审计范围之内,但未获取相关证据。三是对审计证据不足的审计事项不应评价而评价。四是用词不妥的审计评价。但更多的是囿于各种原因,报告定性模糊、问题含混,语言似是而非、欲说还休;结论模棱两可,不知所云。“诉讼爆炸”就是注册会计师责任加重的主要表现形式。
(二)审计风险的成因
在执行审计业务时,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重要性及重要性与审计风险的关系。审计风险取决于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
1、重大错报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是指财务报表在审计前存在重大错的可能性。重大错报风险与被审计单位的风险相关,且独立存在于财务报表的审计中。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又可进一点细分为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某些类别的交易、账户余额和披露及其认定,固定风险较高。例如,复杂的计算比简单更可能出错;技术进步可能导致某项产品陈旧,进而导致存货易于发生高估错报(计价认定)。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中的某些因素还可能与多个甚至所有类别的交易、账户余额和披露有关,进而影响多个认定的固有风险。这些因素包括维持经营的资金匮乏、被审计单位处于夕阳行业等。控制风险取决于与财务报表编制有关的内部控制的设计和运行的有效性。由于控制的固有局限性,某种程度的控制风险始终存在。
2、检查风险。检查风险是指如果存在某一错报,该错报单独或连同其他错报可能是重大的,注册会计师将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而实施程序后没有发现这种错报的风险。检查风险取决于审计程序设计的合理性和执行的有效性。由于汎会计师通常并不对所有的交易、账户余额和披露进行检查,以及其他原因,检查风险不可能降低为零。
二、财务风险的表现及成因
对企业管理人员来说,风险是一个重要的全球性问题,特别财务风险是企业在财务管理过程中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金融环境的变化显著地影响企业的控制环境。以前的理论是对国外的本地市场提供供给或利用国外的自然资源。现在,对外直接投资将在全世界范围内的企业联系起来,每一个国家的资本市场都已成为国际资本市场的一部分,外部环境的变化加大了财务风险。
(一)财务风险的表现
1、财务风险的客观性。企业的财务风险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客观存在。企业财务风险是我国国民经济面临的较为重要的一种风险,其风险的形成既有企业外部法律和经济环境变化的影响,又有企业内部机制和管理中存在先天不足所导致的。并且这些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客观存在的。
2、财务风险的多样性。财务风险的多样性主要受三个方面的影响,首先受企业经营环境多样化的影响,企业不仅要面对国内市场的竞争,而且要面对国际市场的竞争,不仅要面对传统产品市场的竞争,而且要面对高科技产品市场竞争,这种多样化的经营环境必然会给企业造成多样性的财务风险影响,其次受企业经营过程多样化的影响,企业生产经营不是简单的一个环节,而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每一个过程中的失误都可能形成财务风险,再次财务行为多样化的影响,企业财务行为方式包括筹资、投资、资金使用、资金回收、利润分配等,在这些环节,不管哪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形成财务风险。
3、财务风险的全面性。企业财务风险存在于企业财务管理的全过程并体现在多种财务关系上。企业承包从筹资到投资、平时的现金流量运作、企业的对外担保、企业跨国经营这些日常的经营活动都离不开财务管理,而这些由于企业经营不当或客观原因都可能给企业带来财务风险。企业的财务风险贯穿于企业的一切经营活动中。
4、财务风险的不确定性。自动化程序和控制可能降低了发生无意错误的风险,但是并没有消除个人凌驾于控制之上的风险,如某些高级管理人员可能篡改自动过入总分账和财务报告的数据金额。当被审计单位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数据的传递时,发生篡改可能不会留下痕迹或证据。
(二)财务风险的成因
1、经营目标。目标是企业经营活动的指针。企业管理层或治理层一般会根据经营面临的外部环境和内部各种因素,制定合理可行的经营目标。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企业应对目标和战略做出相应的调整。例如,企业当前的目标是在某一特定期间内进入某一新的海外市场,企业选择的战略是在当地成立合资公司。但是,成立合资公司可能会带来很多的经营风险,例如,企业如何与当地合资方在经营活动、企业文化等各方面协调,如何在合资公司中获得控制权或共同控制权,当地市场情况是否会发生变化,当地对合资公司的税收和外汇管理方面的政策是否稳定等问题,而导致财务报表出现重大错报风险。
2、经营风险。不同的企业可能面临不同的经营风险,不能随环境的变化而做出相应的调整固然可能产生经营风险。但是,调整的过程也可能导致经营风险。例如,为应对消者需求的变化,企业开发了新产品。但是,开发的新产品可能会产生开发失败的风险;即使开发成功,市场需求可能没有充分开发,从而产生产品营销风险;产品的缺陷还可能导致企业遭受声誉风险和承担产品赔偿责任的风险。多数经营风险最终都会产生财务后果,从而影响财务报表。例如,企业合并导致银行客户群减少,使银行信贷风险集中,由此产生的经营风险可能增加与贷款计价认定有关的重大错报风险。同样的风险,在经济紧缩时,可能具有更为长期的后果,进而可能导致财务报表发生重大错报。
3、企业收益分配政策缺乏科学性。企业在不同成长与发展阶段所采用的股利政策不同。其分配方法的选择会影响投资者对企业状况的判断和企业的声誉,从而影响企业资金的来源,也可能影响企业潜在投资者的投资决策。例如,采用剩余股利政策说明企业处于初创阶段,此时企业经营风险高,有投资需求且融资能力差。另外,企业的利润分配政策如果缺乏控制制度,不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不进行科学的分配决策,必将影响企业的财务结构,从而形成间接的财务风险。
(三)财务风险的基本类型
财务风险来源包括:因短期内不能履行财务义务(比如向供货商、办公场所的出租人或雇员付款而产生的流动性风险;因未获得货款而产生的信用风险;对消费者的可分配收入产生影响,并导致与诸如零售商、房地产开发商或制造商的交易恶化的利率风险;以及投资项目在项目期内的现金流和折现率的通货膨胀风险。此外还包括汇率风险,即海外投资的预期现金流受到汇率波动的不利影响,以及借款人的融资风险。还包括因在市场上投机或套期产生的衍生工具风险。例如,为了用低于当时的通行价格的价格购买某商品而购买期货。
简单来说,一个企业所面临的最显而易见的财务风险就是市场风险。主要的市场风险是由金融市场价格变化而产生的,如汇率风险、利率风险、商品价格风险和股票价格风险。但主要财务风险包括但不限于市场风险其他相关的重要财务风险如上所说,包括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
三、审计风险与财务风险的关系
(一)审计风险与财务风险的联系
某些重大错报风险可能与财务报表整体广泛相关,进而影响多项认定。例如,在经济不稳定的国家和地区开展业务、资产的流动性出现问题、重要客户流失、融资能力受到限制等,可能导致注册会计师地被审计单位的持续经营能力产生重大疑虑。又如,管理层缺乏诚信或承受异常的压力可能引发舞弊风险,这些风险与财务报表整体相关。
(二)审计风险与财务风险的区别
编制虚假财务报告直接导致财务报表产生错报,侵占资产通常伴随着虚假或误导性的文件记录。因此,对能够导致财务报告产生生大错报的舞弊,无论是编制虚假财务报告,还是侵占资产,注册会计师均应当合理保证能够予以发现,这是实现财务报表审计目标的内在要求,也是财务报表审计的价值所在。但另一方面,由于审计的固有限制,即使注册会计师按照审计准则的规定恰当计划和执行了审计工作,也不可避免地存在财务报表中的某些重大错报未被发现的风险。注册会计师不能对财务报表整体不存在重大错报获取绝对保证。特别是,如果被审计单位管理层精心策划和掩盖舞弊行为,注册会计师尽管完全按照审计准则执业,有时还是不能发现某项重大舞弊行为。
(三)针对特别风险实施的应对措施
如果认为评估的认定是特别风险,注册会计师应当专门针对该风险实施实质性程序。例如,如果认为管理层面临实现盈利指标的压力而可能提前确认收入,注册会计师在设计询证函时不仅应当考虑函证应收账款的账户余额,还应当考虑询证销售协议的细节条款(如交费、结算及退货条款);注册会计师还可考虑在实施函证的基础上针对销售协议及其变动情况询问被审计单位的非财务人员。如果针对特别风险实施的程序仅为实质性程序,这些程序应当包括细节测试,或将细节测试和实质性分析程序结合使用,以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
1、经营目标。为了从被审计单位高层次的经营目标中识别出经营风险和审计,审计项目组通常需要了解被审计单位的经营目标和经营风险。例如,被审计单位制定了一个通过增加毛利来改善盈利善的总目标。注册会计师可以了解与提高售价和降低成本相关的上体目标和行动措施,如通过从国外新供应商购货的方式降低原材料成本。
2、特别风险。在对被审计单位的经营目标和经营风险作初步评估之后,如果在审计过程中又发现了新的特别风险,例如,被审计的产能严重过剩并连续数年亏损,管理层按照固定资产的未来现金现值计提了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由于涉及较多的假设和人为判断因素,注册会计师认为这是一个影响固定资产计价认定的特别风险。注册会计师还需要考虑与之相对应的经营风险及其经营目标的影响,以决定是否需要报告给被审计单位。
篇5
一、审计风险嬗变的因果构成
由于受险因素不同,各地审计干部素质存在差异,各有着不同的共性和个性。(1)审计技能不足产生风险。在新的形势下,审计服务大局的要求越来越高,社会对审计的期望值越来越大,经济社会发展对审计“免疫功能”作用的需求越来越宽泛,审计的科学发展需要向更高层次推进,资源环境审计、绩效审计、成本审计、工程审计等要全面深化推进。这些高层次的审计,明显不同于初期查错纠弊式的账项审计,需要较高的审计技能才能应对,其固有风险难以从账项上去分析判断,而风险嬗变是随条件变化而变化的。基层审计干部的思维定势还是传统性的,审计技能仍是低水平的,显然还不适应高层次审计的需要。稍有不慎,审计风险就会伴生在审计过程的各个环节。(2)科技手段运用伴随风险。计算机审计项目在基层逐步推开,不仅提高了审计效率和效果,而且有利于创新审计技术和方法。但是,仅限于科技手段对数据的采集并依赖数据进行判断,并不全面综合分析,同样伴随着一定系数的审计风险。因为信息数据不同于账项依据,干部在运用科技手段中有着主观性和随机性,在信息数据利用上,有的因为“作为”不当而采集了不客观或不需要的数据,有的因“不作为”而遗漏了相关或重要的数据,这些现象都有可能成为审计风险因素。主观臆断或技术操作产生的风险,其结果将影响到整个项目的质量或背离客观事实。(3)社会因素采用潜伏风险。随着高层次审计项目的推进,需要开展多层次、多角度、多化的社会调查,以多方面的证言证据印证审计项目的各种现象或审计发现的问题。尤其是经济责任审计项目上,履行着坐谈、问卷、评议、调查等程序,采信着一定比例的非审计证据,有时会直接引用非审计材料。由于社会因素比较复杂,基层审计干部分析判断和辨别、敏锐力不是很高,在采信社会因素证据上往往潜伏着较大风险,而这种风险不是固有风险和检查风险所能概括的,在控制起来比较有难度。如果因社会因素的采用与否而发生风险,审计机关或当审干部仍然需要承担风险责任。
二、规避审计风险的应对策略
(1)坚持审计风险防范原则。审计作为一个社会事物,作为国家治理和服务大局的一种工具,其作用有着相应的长期性,而审计风险具备着一定的伴生性和依附性。防范审计风险,需要有长期的思想准备和措施应对。基于这一特征,在防范审计风险上,需要持久坚持好几个基本原则。首先是实事求是原则。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的一条指导原则,一切从实际出发,就能有效解决审计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切实防范审计风险。其次是客观公正原则。客观公正是审计的本质特征,只有坚持客观的取向,才能保证公正的立场;只有从客观公正立意,才能减少滋生审计风险的土壤。再次是质量至上原则。质量是审计的“生命线”,质量与风险是成反比例的,质量越高,风险越小。只要始终把审计质量放在第一位,保持质量至上原则,风险系数就会自然险低。(2)增强审计风险防范意识。思想决定行动,意识产生行为。审计风险的有效防范,审计干部是决定因素。无论是固有风险的评估,还是检查风险的控制,抑或是社会因素的分析,审计干部的意识起着较高地位的支配作用。只要风险意识增强,就能思考出应对风险的防范措施。因此,要对基层审计干部加强风险意识教育,把风险意识教育与审计工作放在等同重要的位置,部署审计工作,既要考虑目标任务的完成,又要谋划审计风险的防范。要将审计风险意识教育作为基层教育培训内容的常态持久地抓紧抓实,抓出成效,既以风险意识教育推动风险防范工作,又以教育培训促使审计质量的提高,使之达到双羸的目的,也从而推进规范审计行为,打造精品审计项目。(3)提高技能防范审计风险。风险意识起着决定作用的同时,审计技能也是防范审计风险的关键因素。意识水平再高,而技不如人,同样依附着高度风险。审计层次越高,内生风险越大。因此,提高审计干部的审计技能,增强法律法规执行力和复杂形势分析判断力,是防范审计风险的重要举措和有效途径。把增强风险意识与提高审计技能有机结合,才能更加有力地防范审计风险。随着审计层次的提高和审计范围的扩张,要因审而宜地加大审计技能培训力度,社会需要审计服务什么,就要培训什么;审计项目需要技术型人才,就努力以技能培训推进专业化建设,特别是打造一批领军人物和“四手”人才。通过技术能力的提高防范审计风险。(4)实施过程控制防范风险。审计风险的产生是动态变化的,依附于审计程序的各个环节和关键部位,随着控制的力度而强弱变换。越是精细化管理,越是责任到位,风险的依存度就越低。因此,加强审计过程的全程质量控制,是防范审计风险的有效方法之一。要从审计计划的制定、审计方式的组织、审计成果的形成等各个环节都落实质量责任和风险责任,强化质量检查和考核,组织互相评议,开展多元式和质量和风险监督。将风险水平量化纳入岗位责任制,与创先争优挂钩,树立风险防范典型,形成审计防范工作机制和激励机制,促使业务干部全员参与过程控制和风险防范工作,以精品意识化解审计风险和升华审计质量。
篇6
随着证券市场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与发展,企业会计住处对企业发行新股、增资配股、分配股利,以及兼并重组等经营活动都具有重要作用,社会公众越来越强烈地需求会计信息。会计信息对政府实施宏观经济调控与监管过程也越来越重要,整个社会财富转移或利益分配的基础已经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会计信息。会计信息对我国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审计风险控制的水平和审计质量的高低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经济问题它不仅关系到事务所的声誉问题,而且危及到证券市场的企业会计信息质量、正常秩序与安全。因此,审计职业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关键问题已成为如何有效控制审计风本文由收集整理险,提高审计质量。我国新的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颁布实施,也对从事审计实践的注册会计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控制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是执业界面对的关键问题,这些都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运用风险管理理论进行审计质量管理的必要性
由于审计风险受到企业固有风险因素的影响,如企业所处行业环境、业务性质、容易产生错报的财务报表项目、容易遭受损失或被挪用的资产等导致的风险,又受到内部控制等因素的影响,即账户余额或各类交易存在错报,而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未能防止、发现并予以纠正的风险。特别地,审计人员尽管完全按照执业准则执业,而如果被审计单位管理层精心策划和掩盖舞弊行为,有时还是不能发现某项重大舞弊行为,最终容易导致审计质量水平不高。//sixianghuibao/
审计风险不仅存在,而且呈现出日益扩大的趋势,这些问题的出现和不断扩大化,迫使会计师事务所不断加强审计质量管理,以风险控制为导向提高审计质量管理,以对审计风险因素的识别、评估、应对为主线,建立健全全面而有效的审计质量管理体系,以求得会计师事务所的生存和发展。审计风险贯穿于审计过程的始终,而审计组织和审计人员最终承担的审计风险是所有风险的集合,导致审计风险的因素是广泛的、多样的并且复杂的,既有宏观层次上的法律与法规问题、管理体制问题,也有微观层次上的组织构建、人员素质、具体审计程序问题。可以说,对审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从本质上说就是审计质量的管理问题。
二、运用风险管理理论进行审计质量管理的可行性
任何决策都以信息作为基础,而信息获取的间接性、信息提供者的偏见和好恶、经济事项的日趋复杂,使信息的风险逐渐增加。为了增加决策的科学性,必然是要求信息的风险程度越低越好,但由于风险的客观存在和。成本一效益。原则的制约,比较经济的方法是将风险控制在一个适当的可接受水平。审计就是满足这一要求的风险控制系统。以风险管理理论为基础进行审计质量管理,通过对审计风险因素的识别、评估和应对,可使会计师事务所和审计人员改变以往被动地承受审计风险的状况,而将工作重心转移到主动地控制和防范审计风险、通过风险制约机制对审计人员决策的影响,促使进行审计质量的管理事后纠正转向事前管理,这将会大大促进改善审计服务质量的效果。//sixianghuibao/
风险导向审计模型的推出,解决了审计人员在制度基础审计阶段采用抽样审计方法的随意性,又解决了审计资源的配置问题,要求审计人员将审计资源分配到最容易导致财务报表出现重大错报风险的领域。
以风险管理理论为基础进行审计质量管理,通过对审计风险因素的识别、评估和应对,可使会计师事务所和审计人员改变以往被动地承受审计风险的状况,而将工作重心转移到主动地控制和防范审计风险。通过风险制约机制对审计人员决策的影响,促使进行审计质量的管理事后纠正转向事前管理,这将会大大促进改善审计服务质量的效果。
三、风险管理下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措施分析
篇7
abstract:the problem of auditing risk which has been concerned by the westerners widely has been on the front of our auditing world.thoughanalysing and distingusing the reason of the auditing risk,we put forward how to control and escape the auditing risk.so that we can improve the auditingquantity,remould the fair social image of the cpas.
关键词:审计风险;成因;识别;控制。
key words:auditing risk;reason;identify;control.
0引言。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曾经被西方国家广泛关注的审计风险问题,已经提上了我国的议程,审计风险问题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审计问题如果做不好,很容易导致巨大的经济损失,审计人员也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随着大家法律意识的增强,越来越多的人也开始关注审计问题,审计风险往往导致审计失败,而审计失败又会带来不利结果,为了从根本上杜绝这一问题,我们应对审计风险的成因做出客观的分析,科学合理地解决这一问题。
1审计风险控制的意义。
审计风险存在普遍性:审计风险可谓是无处不在,它存在于审计过程的每一个步骤,任何一个环节工作的失误都可以引起审计风险,例如美国一公司欺骗会计事务所10年,其方法是在中午吃饭时将审计人员领到很远的地方,然后派人偷看审计计划、审计底稿,下午准备审计所需要的资料都将要审计的问题给回避了。盘存实物吃午饭时要加封条,防止被审单位弄虚作假。审计粮食系统时在检查粮库过程中,粮库亏空是在审计人员玩耍时无意中发现粮库内部是空的,由此牵连出一系列的案件。
2审计风险的成因。
2.1审计风险的概述内部审计风险是指单位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对单位的经济活动、财务报告、专项经济等业务审计后,对存在的一些重大问题未能及时发现,审计报告结论不当或不全面而导致存在的审计风险。
2.2形成审计风险的主要原因。
2.2.1内部审计传统工作形式的影响传统的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往往仅仅定位于查错和发现问题方面,内审方法的工作形式仍以财务账项基础审计方法为主,主要审计目的是“查错防弊”,主要是既成事实的事后审计,缺失了在经营过程方面的事前、事中审计,很难避免经营风险和舞弊漏洞所造成的损失。在当前经济高速发展,信息经济的环境下,内部审计的工作目标、控制风险、控制程序等均随外部环境发生了重大改变,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各种业务趋于隐性化和数字化,导致舞弊行为更易发生;传统的企业内部审计职能的单一性、滞后性影响了工作创新的积极性,内审人员风险观念淡薄,特别是经营方面过程控制的审计风险控制因素考虑较少,审计职能单一,审计技术落后,不能跟上形势变化,极易形成审计风险。
2.2.2内部审计机构缺乏应有的相对独立性内部审计是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手段,它在加强组织内部控制、防范经营风险、防止重大舞弊、提高企业效益、实现企业的共同目标等方面,具有外部审计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在现实企业运行管理中,内部审计部门往往缺乏应有的独立企业地位,仅作为企业摆设或应付上级检查的部门,以致出现内部人控制的现实非常普及,不能确保审计范围的广泛性,审计行为受到限制,即使提出了审计意见或审计决定也难以得到落实,以及审计建议的适当采纳。在内部审计过程中,许多审计事项不可避免地涉及企业管理者和决策者,也有可能会引起这部分掌握企业实权人的抵触情绪,在这种环境下,内部审计很难站在客观、公允的立场上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管理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甚至出具虚假审计报告,从而带来巨大审计风险的隐患,这无疑会给企业的财务和经营带来损失。
2.2.3内部审计人员业务素质的影响传统审计基本是以财务审计为主,而对单位的经营管理、工程预决算、经济法律等方面的综合性管理知识缺乏必要的了解和钻研,特别是在当今互联网络经济盛行,电子信息经济的应用技术对审计人员的工作业务能力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在现代企业制度下,如果内部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知识结构单一,往往面临来自审计人员自身的职业判断水平低下的审计风险。
2.2.4审计工作缺乏必要的质量控制措施许多企业由于没有制定内部审计的质量控制制度,审计质量的好坏无从考核,缺少与之配套的奖惩和激励机制制度,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往往不高,不能主动参与到企业的管理过程中,对审计任务敷衍了事,审计报告不严谨,对审计发现的问题仅在报告中进行表象描述,而没有进一步提升存在问题的实质,轻易得出结论。由于没有制定审计人员应承担与检查、评价和建议相关的审计风险责任制度,缺乏必要的质量控制措施,内部审计人员并没有真正树立起必要的审计风险意识。
3审计风险的识别审计风险识别是指审计业务面临和潜在的风险加以判断、归类和对风险性质进行签定的过程。一般来说,对于常见的和历史上发生的审计风险,审计人员凭借过去的经验和简单的风险知识便可识别。
①避开详细的程序式的检查,而把审计判断集中于披露问题和会计政策选择的连续性。
②费用破产或兼并预测模型来预测高风险的业务。
③避开高风险的行业,或对高风险行业提高审计费用。
④坚持稳健主义。
4审计风险的防范。
4.1社会环境方面。
4.1.1分清被审单位的会计责任与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
4.1.2确保会计资料的可信度。在资料的安全性方面我们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确保提供给会计的资料都是真实有效的,使注册会计师能够在一种真实的环境中进行审计工作,这也是降低审计风险的首要前提,它对提高审计报告质量具有积极的意义。
另外,企业内部应建立健全企业管理制度,实行岗位分工,将具体责任细分到个人,使每个人的职位不相容,提高工作和办事的效率;实行岗位轮换制度,实行各岗位之间的互相监督的职能,发挥互相监管的作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舞弊行为的发生,为注册会计师审计提供一个公正、合理的工作环境,以保证降低审计工作的风险。
4.1.3最大限度地保持注册会计师的超然独立。
4.2会计事务所方面。
4.2.1引入风险管理模式事前审计风险的评估。为保证审计工作的效率和效果,审计人员在执行审计业务中,应对客户所面临的以及潜在的风险进行分析、判断、评估,并以此为出发点,制定审计策略和与企业状况相适应的审计计划,使审计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
事中审计风险的控制。主要指选择减轻风险的技术和方法,建立减轻风险的程序以规避风险、降低风险、转移风险。
事后审计风险的评价。即对上述所做工作的有效性进行分析、检查、修正和评估,以最大限度降低审计风险。
4.2.2建立良好的内部运行机制,完善内部质量控制制度。
4.2.3强化审计过程的督导。
4.2.4建立保障制度,增强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的风险承受能力。
5审计风险具体控制措施。
5.1提高审计人员素质审计人员是审计的主体,其素质的高低与审计风险的大小直接相关。因此,提高审计人员的政治、业务素质是防范审计风险的有效途径。审计人员应该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在审计活动中始终保持独立性,规范自身行为,严格履行职责和权力;审计人员还应及时了解国家政策法规,避免对现行政策不理解而作出不适当审计结论,构成审计风险;在业务素质方面,审计人员需要不断提高对会计、审计等专业理论水平,熟悉贯彻新会计准则、审计准则;同时,审计人员还应该定期接受职业培训和继续教育,从自身素质的提高上来防范审计风险。
5.2加强内部控制测评由于审计客体中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缺陷,审计人员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可信赖度把握不准就会产生审计风险。因此,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应该加强内部控制的测试和评价工作,以检测制度的严密性和有效性。
审计人员应该加强对被审单位的内部控制建设情况了解,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有效性和功能性进行评测,通过这三个环节的测评,可以发现和确定内部控制的优劣,为有效地控制审计风险创造条件。
5.3运用科学有效的审计方法目前,大部分会计师事务所采用的审计方法离有效控制审计风险还有相当的距离,所以审计人员要根据经济环境发展要求掌握先进的审计技术与审计方法。风险导向审计方法就是一种,因此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必须致力于这种新的审计方法的研究、学习、培训,争取尽快掌握和运用这种有效降低审计风险的新审计方法。
由于任何一种审计方法的运用都不可能保证审计信息绝对准确无误。因此,在审计活动中应该交叉使用各种审计方法,降低因审计方法的选择单一而诱发的审计风险。交叉使用审计方法所获取的审计证据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显得更充分,从对审计风险的控制来看,交叉使用多种审计方法无疑有利于降低审计风险。
5.4健全各项法律制度,完善审计准则法律法规、审计准则是审计人员判断是非的标准和适度。法律法律的健全程度直接影响审计风险的大小。随着经济的发展,旧的法律法规、审计准则已经不能符合时代的要求,为了避免审计风险,应尽快制定出台《审计法》、《审计准则》,并健全与之相配套的其他方面的法律条文,填补某些领域法律、准则方面的空白。与此同时,审计人员应尽快熟悉运用新的审计准则,以减少审计风险。
5.5提高审计监督对审计环境的适应性审计人员应该了解被审单位的审计环境,提高审计对环境的适应性,即不断地研究新情况、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对策,提高审计对所监督的内容间接反映的准确程度。总之,审计人员只有提高自身对审计环境的适应性,才能降低因此诱发的审计风险。
6结语。
在当前经济高速发展,信息经济的环境下,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内部审计的工作挑战和困难在加大,重视内部审计的风险防范和应对措施,与时俱进适应新形势变化,内部审计工作大有可为,必将为企业实现管理现代化、科学化,提高经营效益和管理水平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篇8
一、新旧审计准则关于审计风险的规定变动
在风险管理日渐在国内传播并落地实施的情况下,2006年版的审计准则及2010年版的审计准则均有相当一部分的篇幅和内容涉及到审计风险问题,其中后者相对于前者而言主要变化动点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宏观方面更强调风险应对。在旧版审计准则的35项准则中,有1101、1212、1231三项与审计风险的叙述关系最为密切;在新版审计准则的38项准则中的大体结构没变,还是这三项准则,不过1231号的名称却由“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实施的程序”变为“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采取的应对措施”①,在文字语言方面更强调风险应对和管控的意义。
其次,相关字符出现的频率大幅度减少。无论是旧版审计准则还是新版审计准则,第1101号均为统领提携的总纲。在这两个总刚性的文件中,旧版审计准则出现“审计风险”31次②,而新版审计准则则出现了22次”③,有所降低。其中,前者专门设置有“审计风险和重要性”④一章,而后者没有。
再次,审计风险的种类及内涵有所变化。无论是旧版审计准则还是新版审计准则,都认同“审计风险取决于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⑤,不过对这两个次级风险的解释有所差异,后者的解释更为精细化。比如对于重大错报风险,旧版审计准则只是说明“重大错报风险是指财务报表在审计前存在重大错报的可能性”⑥,而新版审计准则增加了“重大错报风险分为财务报表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和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由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两部分组成。”⑦,将其在两个层级进行分类;对于检查风险,旧版面审计准则说明“检查风险是指某一认定存在错报,该错报单独或连同其他错报是重大的,但注册会计师未能发现这种错报的可能性。”⑧而后者认为“检查风险,是指如果存在某一错报,该错报单独或连同其他错报可能是重大的,注册会计师为将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而实施程序后没有发现这种错报的风险。”⑨很明显,后者的概述也比前者详细而精确。
另外,新版审计准则在各项准则中均设置了“目标”一项,审计风险或者相关内涵进入部分准则中的目标之中。
二、新审计准则中审计风险内容趋势分析
新旧两个审计准则的颁发,均发生在风险管理理念传入中国以后,二者之间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昭示与审计风险相关的理念的系列趋势,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从论证“是否可行”到强化“如何推进”的转型。在风险管理理念一开始为国人接纳的时候,存在一个“是否可行”可行的问题。经过一定实践的积淀后,这个问题逐渐被解决,形成了强化推行的趋势。旧的审计准则用了大量的篇幅强调审计风险的重要性,提及“审计风险”的字眼非常多,甚至在1101号准则中专门设置有“审计风险和重要性”⑩一章,实际上就是在总结“是否可行”论证的基础上利用制度的力量予以强化。而在新的审计准则中,这种论述大为减少,取而代之的是凝练化的语言,对风险应对的强调则表示目前已经到了更多强化“如何推进”的阶段。
其次,从笼统认识到精确清晰的转型。虽然,旧版的审计准则中用了大量的篇幅阐述审计风险,但是其重心在于论证其重要性及部分程序或环节的相关注意事项,对于审计风险本身的阐述比较粗糙,定义部分的篇幅仅占“审计风险和重要性”B11的二分之一强。通俗的说,在旧版审计准则中,知道审计风险重要,也知道在特定情况下要注意审计风险,但是对审计风险具体是什么了解不足,对审计风险到底重要到什么程度也认识不足。在新版的审计准则中,虽然没有了专门阐述审计风险的章节,但对审计风险重要性及内容认识均由相当大的进展。在重要性方面,直接将审计风险及相关含义纳入部分准则的“目标”中,甚至在“总体目标”中专门设置有“审计证据和审计风险”B12一节。在内容认识方面,如上一部分的“再次”一小节中所言,对审计风险及其相关的两个次级风险的论述和分类比旧版审计准则要详细精确的多,对重大错报风险不仅进行了两个层级的细分,而且还进行了简单归因,在多次提到“由于舞弊或错误导致的(重大)错报”B13。可见,新版审计准则已经对审计风险的内涵有了相对精确而清晰的把握了。
其次,盲目效仿海外理念到推进中国本土化的转型。基于特殊的历史因素,国内市场经济的发展曾经遭遇长期断层,没有形成风险管理理念孕育的合理突然,致使风险管理等相关理念以舶来品的状态出现在国内。对此,一开始的引入及初步实践在很大程度上都带有盲目效仿的痕迹,旧的审计准则在审计风险具体是什么都没有彻底明确的情况下便笼统地强化其重要性,实际上就算这种盲目效仿的一种行为和心态。而新审计准则对审计风险内涵及地位的明确化,应该说是深入了解海外相关理念的结果,但更是国内相关实践积淀的结果,是不断推进中国本土化进程的重要表现。
三、关于深入推进风险导向审计工作的思考
新旧审计准则相关规定的变化,及其展示的多种趋势的转型,进一步推动了传统审计向风险导向审计工作的变迁,为后者提供多方面的助力,主要有如下三个方面。
首先,为风险导向审计工作的深入推进提供了更坚实的理论基础。风险导向审计工作的开展,需要有两方面的前提条件,一是具体什么才是审计风险?二是审计风险具体重要到什么程度?对此,如上一部分的“其次”一段中所言,这两个问题在旧的审计准则中的回答比较笼统,不够具体,而新的审计准则则给予更为具体、明确的定位和阐释,为风险导向审计工作的深入推进提供了更坚实、科学的理论基础。
其次,完善了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在旧的审计准则中,基于“审计风险取决于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B14的规定,确定了审计风险等于这两个次级风险乘积这个公司,初步形成了现代审计风险模型的雏形。在新的审计准则中,两个次级风险的内涵被明确化,重大错报风险被进行两层级分类,而且在第二个层级分类中认为“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由固定风险和控制风险两个部分组成。”B15,即将固有风险、控制风险等传统审计风险模型的因素吸纳进来,形成了杂糅传统审计风险模型及现代审计风险模型构架的综合体,即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现代审计风险模型的成熟化转型。。
最后,为风险导向工作的具体推进提供指导。在新的审计准则中,对具体的风险识别、评估及应对均有所涉及,其中变动点最为显著的当属对职业判断和职业怀疑的精确阐述及运用强化,明确要求“要求注册会计师在整个审计过程中运用职业判断和保持职业怀疑”B16,这将为风险导向工作的具体推进提供切实指导。
四、小结
与2006年颁发的旧审计准则相比,2010年颁发的新审计准则虽然出现“审计风险”的频率有所降低,但在对审计风险内涵、审计风险地位及审计风险应对等方面的阐释均有质的变化,从基本态度、认识程度及运用深度等多个方面展现了审计风险的相关趋势,并在理论奠基、审计模型及技能支撑等多方面为风险导向审计工作的深入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作者单位:厦门中兴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
注解:
篇9
【关键词】煤炭企业;内部审计;风险;防范措施
一、引言
如今经济高速发展,煤炭企业的挑战与机遇并存。由于煤炭企业内部审计可以监督其日常经营、资源开发与利用,可以有效降成本增效益,因此内部审计对煤炭企业至关重要。但是,煤炭企业内部审计因存在风险与不确定性,降低了其效用。煤炭企业应重视内部审计风险,探究原因并对风险进行防范,以促进煤炭企业高效科学发展。
二、内部审计风险概论
(一)内部审计风险涵义
内部审计风险是指财务报告存在重大错报、漏报或企业经营管理上存在弊端和漏洞,而内部审计人员认为财务报告是合法、公允以及经营管理是健全有效的,并因此提出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1]。
(二)内部审计风险的特点
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三种风险不能完全规避,内部审计风险有不可避免性。内部审计涉及事前事中事后,具有持久性。内部审计风险隐蔽性较高,具有潜在性。内部审计风险可以因控制检查风险而被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具有可控性[2]。
三、煤炭企业内部审计面临的风险
在了解内部审计风险的涵义、产生、特点之后,为了对煤炭企业内部审计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将煤炭企业在内部审计时所面临的风险进行更具体的划分,主要有如下几种:第一,审计范围风险:煤炭企业存在大量粗放开采、低效利用,因自身眼前利益,损害长期利益,甚至是国家社会利益。内部审计人员无法兼顾各方利用,也无法获得全部所需信息。第二,人员素质风险:在煤炭企业中,虽然内部审计得到重视,但仍然没有系统高素质的内部审计团队。第三,信息风险:煤炭企业内部审计因信息不全面、传递效率低、反馈不及时。第四,审计手段风险:煤炭企业内部审计因审计手段不适当、处理信息的方法落后。第五,审计评价风险:在煤炭企业内部审计中,审计对象涵盖资源、环境、管理、效益等多个方面,评价标准存在不确定性。煤炭企业内部审计风险是以上所有风险的总和以及一些潜在的风险(如内部审计信息的可信度被降低的风险)和极端风险(内部审计形同虚设)。
四、导致煤炭企业内部审计风险的原因
为对煤炭企业内部审计风险更好的应对,对导致煤炭企业内部审计风险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
(一)客观原因
煤炭企业内部审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无法完全避免,客观原因是内部审计人员无法控制的,主要有:第一,内部审计法律法规等内部审计法律依据不完善,甚至有些方面空白,内部审计人员大量使用经验和知识分析,加大审计风险。这是煤炭企业内部审计面临的外部环境,对于煤炭企业来说,是不可改变的。这一原因,对以上所有风险都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3]。第二,煤炭企业内部审计对象复杂,内容广泛,对内部审计人员要求较高,无法对煤炭企业各方面进行恰当审计,因而较难规避内部审计风险。
(二)主观原因
由主观原因形成的内部审计风险,是煤炭企业的内部审计单位及内部审计人员靠自身作用能够控制的因素。煤炭企业内部审计主观原因主要有:第一,内部审计机构设置缺乏独立性与恰当性,导致内部审计的审计范围风险和信息风险的同时,给煤炭企业内部审计带来更多潜在风险。第二,煤炭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对煤炭企业经营各方面的知识掌握不够,审计经验不足,对煤炭企业进行内部审计又过多依靠审计的职业经验及自身判断。这是导致煤炭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素质风险的直接原因。第三,因为成本效益原则,在进行内部审计时所选择的程序及方法单一,审计方法经常使用抽样审计,又因经验不足,必然导致审计手段风险及信息风险。第四,煤炭企业内部审计涉及方面多,标准不统一,降低审计评价的效率,导致审计评价风险。第五,审计不到位,审计往往因为领导要求,仅对单位小、问题不多、处理简单的单位进行内部审计,而且对待问题不深入分析,不认真处理,导致审计范围风险、审计手段风险和信息风险。
五、煤炭企业对于面对内部审计风险的防范措施
根据以上风险及风险产生的原因,对于客观原因,煤炭企业是无法控制和影响的,若想有效的进行风险的防范,我国煤炭企业在进行内部审计时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提高煤炭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
首先应当完善煤炭企业的组织模式,内部审计部门直接设在董事会以及审计委员会之下。其次煤炭企业在选择领导时注意岗位分离,会计与审计工作的领导禁止一人担任。降低审计范围风险及其他潜在风险。
(二)提高煤炭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
首先要加强审计员的审计职业能力、审计道德修养,强化对审计理论、审计方法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其次应当使内部审计团队学习与煤炭相关的专业知识,使内部审计团队知识多元化。从而降低煤炭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素质风险。
(三)使用科学的审计程序和方法
首先使用风险基础审计法,用过对风险的分析与评价,制定可接受的审计风险范围。其次使用分析性复核法,谨慎分析风险的要素组成。再次使用制度基础审计法,对对风险较大的审计项目详细审计,获取充分的审计证据,对风险较小的审计范围,抽样审计,科学选择审计样本。最后可以结合计算机等信息化技术协助审计[4]。
(四)确定正确的内部审计标准和原则
因为煤炭企业内部审计的独特性,审计对象包含数量巨大的资源相关数据,因此内部审计应当在采用定性分析法的同时,广泛采用定量分析法。以国家法律法规以及行业标准为内部审计依据,结合煤炭企业的实际情况,做到内部审计结果的独立性、可靠性及真实性,降低审计评价风险。
(五)内部审计应当到位
煤炭企业在制定了内部审计的准则之后,应保证其有效执行,防止形同虚设的局面。审计应当全面科学,不以问题大小、领导个人意见为评判标准。以企业整体、长远利益为目标,将内部审计做到位,降低内部审计的审计范围风险、审计评价风险等。
六、结论
本文介绍了内部审计风险涵义和特点等基本理论,总结了煤炭企业所面临的五种风险,深入分析了造成这些风险的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并根据风险以及原因提出了防范煤炭企业内部审计风险的相应对策。本文没有讨论如何应对煤炭企业自身无法控制的内部审计的客观因素,具体内容还需进一步地进行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李定安,易沙.内部审计风险及其防范机制研究[J].财会月刊,2002,12:46-47.
[2]刘雅平.国有煤炭企业内部审计风险防范措施[J].煤炭经济研究,2014,01:78-79.
[3]丁在乐.煤炭企业内部管理审计风险及防范[J].中国煤炭工业,2010,02:56-57.
篇10
摘 要:由于形成审计风险的因素的多样性,在高校内部审计过程中审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基于高校内部审计风险无法完全避免的现状,必须找到科学的防范措施对高校内部审计风险进行有效防范,从而增强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实效,避免审计风险造成的不利后果。本文从目前高校审计工作的现状出发,对高校内部审计风险进行了简单分析,并提出了可行的针对当前高校内部审计风险的防范措施,希望对相关的高校内部审计工作者有所帮助。
关键词 :高校 内部审计 审计风险 防范措施
高校内部审计工作,是保障高校健康、可持续、高效发展的重要工作,对于高校有着重要的意义。然而,内部审计中出现的风险却很可能导致高校内部审计工作效果降低,甚至产生对高校发展极为不利的影响。因此,必须重视高校内部审计风险,找到科学的应对方案和解决策略,避免或者降低高校内部审计风险造成的不利影响,从而使高校内部审计工作更加值得信任,为高校的发展提供更加充实的助力。
一、高校内部审计中存在的风险分析
高校内部审计工作是反映高校财务状况和相关经济活动状况的工作,对于审计结果的可靠性要求较高。在高校内部审计过程中,影响审计结果的因素是较多的,如果不能够正确控制这些因素,就很可能导致高校内部审计风险的产生,如财务报告出错、漏报、错报等,进而导致决策失误,造成严重后果。通过对相关案例的调查分析,发现影响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因素主要有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不合理
在高校内部审计过程中,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对于审计结果有着显著的影响,具体来说,如果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合理并且能够有效执行,即能够科学、正确配合审计工作的进行,那么审计风险存在的可能性会大大降低,反之,如果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效果差,不能很好地配合审计工作的进行,那么会导致审计风险存在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二)审计工作独立性和权威性差
在高校内部审计过程中,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和权威性是保证审计工作获得科学结果的重要前提,审计人员只有在独立性和权威性足够的审计环境中,才能够充分并科学地开展审计工作,得到最客观的审计结果,而一旦审计工作在其他单位或者人员的干扰下失去独立性和权威性,那么审计工作的效果必然大打折扣,使审计结果的可靠性和说服力大大降低。
(三)高校内部审计范围逐渐扩大
和以往的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相比,目前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审计范围正在逐渐扩大,从过去单纯的财务审计扩大到了目前的学校领导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经营性资产审计和基建工程、修缮工程的审计。高校内部审计范围的增大,使审计工作审计的内容更多,也使审计工作容易受到的影响也更多,从而导致高校内部审计风险也随之加大。
(四)高校内部审计工作人员素质
在内部审计过程中,不同的审计对象需要采用不同的审计程序和方法,只有采用合适的方法才能得到科学的审计结果,如果审计方法不恰当,必然使审计结果的科学性受到影响,因此,审计工作对于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是比较高的。如果审计工作人员素质不够,那么很可能导致在针对某个或某些对象进行审计时采取的方法不恰当,进而导致审计风险的产生。
二、高校内部审计风险的防范措施
高校内部审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为了有效规避风险,降低风险造成的不良影响,就必须找到科学的针对高校内部审计风险的防范措施。通过对高校内部审计风险产生原因的分析,现将高校内部审计风险的主要防范措施总结如下:
(一)规范审计程序和审计方法
在高校内部审计过程中,不仅需要严格依照国家的审计工作规定,也需要采取科学的审计程序和审计方法。因此,在高效内部审计工作程序和方法没有权威性的规定的情况下,首先需要规范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程序和方法,明确不同的审计对象所采取的审计程序和方法,提升审计工作的科学性。
(二)提升审计工作人员的素质
审计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不够是导致高校内部审计风险产生的重要原因,因此,为了提升审计工作的可靠性,就必须重视审计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问题,一方面招聘审计工作专业能力足够、经验丰富的人才,另一方面对审计工作人员进行适当培训,提升审计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素质,明确审计工作人员的职责,从而保证审计工作科学、严谨地进行。
(三)完善高校内部审计的制度
制度是保障审计工作科学进行的重要保障,高校应当建立并完善内部审计的相关制度,包括质量控制制度、审计风险评估制度、审计工作底稿复核制度等,从而通过严格执行制度实现对内部审计风险的有效控制和规避,增强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并使审计工作中遇到的阻碍可以通过制度及时排除,使高校内部审计工作为高校的财务管理和其他决策提供有力的依据。
(四)规范高校内部审计报告
审计报告是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最终成果,其规范性和公正性、客观性,都影响到通过审计结果做出的其他决策的科学性,因此,必须规范高效内部审计报告,使高校内部审计报告可以明确、客观、公正地反映审计的结果。具体来说,审计报告应当做到措辞严谨、表述清晰、文字简练、风格得体、评价客观等。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关系重大,而高校内部审计风险的客观存在又会极大地影响审计工作的开展,并可能导致不良后果。因此,必须通过控制审计工作人员的素质,建立并完善审计工作制度、规范审计工作程序、方法和审计报告等方式,对高校内部审计风险进行有效控制和规避,从而实现高校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的实质性提升。
参考文献:
[1] 曹永模,张未.当前教育内部审计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中国内部审计. 2013(03) .
[2] 雷建邦.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初探[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10(02) .
[3] 曾李梨.关于高校内部控制管理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外资. 2012(24) .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