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的建筑文化内涵范文
时间:2023-11-14 17:54: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故宫的建筑文化内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传统建筑元素;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继承和发扬
中国传统建筑具有悠久的历史,包含了独特和丰富的文化底蕴。我国的传统建筑元素包含了浓重的传统文化,在现代化的建筑和室内设计中,仍然被广泛借鉴和运用。这促进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一、中国传统建筑元素的概述
“中国传统建筑元素”是指包含了中华民族文化的传统的建筑空间布局、结构、材料及装饰艺术等方面的符号、形象或风俗习惯,是中国民族特色建筑最精彩、最直观的表现形式。因此,其内容特别丰富,主要包括有形的技术符号、材料、风格和无形的空间氛围。传统元素具备了四个特点:1、装饰性。传统元素首先给人一种美的感觉,体现出其装饰的作用。在古代建筑上,多有彩绘和石兽,表现出当时社会的审美观。2、功能性。传统元素总是体现出强大的使用功能。古代建筑的屋顶多采用把瓦排列成曲线形,构成坡型屋顶。这是为了增强其排水性。3、思想观念性。故宫上瓦件塑造出龙凤、狮子等瑞兽,象征了吉祥和威严。故宫大规模的采用红色和黄色,体现了皇权至高无上的思想观念。4、特定历史性。在中国,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建筑内容、思想和风格。对建筑元素进行辨析,可以鉴定其所产生的时代和所包含的历史意义。秦汉时代的宫殿和陵墓讲究组群,主体是高大、团块状的台榭式建筑。而汉唐的宫殿和坛庙等大组群序列恢廓舒展,空间尺度大;佛寺、石窟的规模、形式、色调异常丰富多彩,表现出中外文化密切交汇的新鲜风格[1]。
二、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概述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主要包含物质形式和精神内涵。其物质形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传统建筑主要采用木构架体系,相应增加石头和水流的应用。不过由于各地风情不一,还出现了窑洞、土楼、碉房等其他体系。2、多采用统一整齐的规划。传统建筑多注意保持对称平衡和前后顺序。目前故宫、传统四合院、孔庙和大多数的古代寺院都是这种规划。3、建筑中注重因地制宜。古代建筑突出的特点就是因地制宜,根据山水的分布来决定建筑的规划。如阿房宫,长城等。4、形成规模的建筑群。在村落的建筑中,古代的同族多把院落建筑在一起,形成建筑群。如乔家大院、康百万庄园等。5、注重对符号、材料、构件和色彩的配合使用[2]。
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主要是:以周易的阴阳说、老子的有无相生和儒家的天人合一说为理论基调,在建筑过程中加强对周围环境的融合,形成体现等级深严的建筑。此外,还加强对山水自然的崇尚因素,注重依山靠水。
三、传统建筑元素在现代化建筑中的运用体现出对传统建筑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1、对传统建筑符号元素的运用。
建筑符号代表了建筑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中国的传统文化正是通过建筑符号才在建筑中表现的淋漓尽致。文化与建筑的相辅相成的作用具体表现为:建筑的进步能够促进文化的发展,而文化的发展可以通过建筑体表现出来。中国传统文化正是借助建筑符号,来传达文化的价值观念,并形成认同[3]。在现代建筑中,根据当地的人文环境和历史因素,设计一些具有传统和现代意义的建筑符号,不仅更好的展现出地域特有的文化特征,还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北京的“鸟巢”和“水立方”正是这类建筑中的典型。“鸟巢”的外形是圆形,“水立方”的外形是方形。圆形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重大的地位,古人认为“天圆地方”,古代钱币造型是圆形方孔。圆代表了中国古代和谐、贴近自然与合家欢乐的思想。方形在传统建筑文化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中国古代的城、宫殿和民间的房屋都是方形的。所以“水立方”的外形也反映出中国传统建筑格局的特点。此外,与“鸟巢”相比,“水立方”更体现出女性般的柔美。两个建筑一圆一方,一个阳刚,一个阴柔,形成鲜明的对比,给人强大的震撼,更运用了中国独特的文化思想。
2、对传统建筑空间元素的运用。
中国古代建筑空间主要是内向的外封闭型。中国传统的四合院最能体现出这种建筑风格。通过对围墙的拦隔,将居住的环境和外界环境进行了隔离,通过房廊空间的桥带作用,把屋内屋外空间连成一体,满足了对空间的需求。在具体的建筑中,可以通过对路径、影视墙、植物、假山和水池的改变,来对空间的具体大小和视觉大小进行改变。这种对空间设计的方式正好体现出老子“有无相生”的哲学思想。在现代的建筑中,L型建筑的设计正好具备围合结构的理念,不仅体现出大气磅礴的气势,还满足人们对发展空间的需求[4]。在现代居住小区的空间设计中,不仅运用了现代的空间构造的技术,还采用了中国古代的园林空间构造思想,在对假山、喷泉、竹林、雕塑、道路和绿地等场景的设置中增添了科学和人文的因素,使得小区空间更加层次化、立体化。这种方式不但改变了生活的环境,而且也对中国传统的建筑文化进行了继承和发扬。
3、对传统建筑材料元素的运用。
传统的建筑材料有利于增强对中国传统的农业文明的记忆。白灰、竹木材、石材、青砖和青瓦是常用和常见的传统建筑材料。在现代的文化类建筑中,经常用到。将传统材料和现代建筑方式与现代材料进行有效地结合使用,不仅能最大化地发挥材料的建筑和美化作用,还能使建筑显现出浓重的历史文化色彩和时代感。比如,北京香山饭店,以灰白色为基础色调,多采用竹木等传统材料来装饰建筑内部,不仅使其具有民族性特色,还体现出现代建筑的新型创意[5]。洛阳师范学院的教学楼和宿舍楼多采用青砖构建,呈现出古朴古色的景象,不仅体现出洛阳独特的古都文化特色,还创造出和学校教育相适应的环境色调。在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建筑外立面上都存在了大量的青瓦。这些青瓦不仅能遮阳蔽日,还使建筑的外立面变得丰富多彩。这种设计把传统的材料和现代的需求进行了有效地结合。
四、结语:
中国现代建筑的发展,更需要加大对传统建筑因素的采用。这不但能促使我国的建筑发展更具特色,更能使传统建筑的理念思想和文化得到有效的继承和发扬。
参考文献:
[1]黄柯,申晓辉.中国传统建筑材料的现代地域性表现[J].城市建设,2010,(22):40-41.
[2]朱晓春.传承与创新――现代中式建筑“九间堂”引出国际论题[J].建设科技,2010,(19):34-35.
[3]朱琳,宋磊.当代建筑景观设计中的文化传承与创新――解读贝聿铭先生的苏州博物馆新馆设计理念[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0):2-54.
篇2
关键词:精神内涵, 地域性、历史性, 与时代的结合, 常见问题 ,处理方法
Abstract: summarizes the reflected in traditional culture in the building of existing problems, and puts forward how to solve method.
Keywords: spirit connotation, regional, historic, and the combination of the era, common problems, the treatment method
中图分类号:E2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0引言
建筑的地域性不仅体现的仅是指建筑地段的具体地形地貌条件和城市周围的建筑环境,还表现
在地区的历史人文环境之中,这是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人们长期生活的积淀。建筑的地域性同样是
建筑文化的重要方面,建筑师在进行个案...
1在建筑中体现传统文化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1.1缺乏对传统建筑文化精神内涵思考与分析
目前对传统建筑空间及其精神内涵方面的研究比较粗浅,建筑创作思想还停留在“天圆地方、天人合一”之类肤浅的隐喻上,创作手法则简单地将传统符号,如大屋顶、斗拱、马头墙等强加于现代建筑上。如北京市有一段时期强调“亭子”这一中国传统建筑形式的再现,在很多现代高层建筑的顶部都生搬硬套设计一个亭子,作品因此乏味、僵硬。
1.2忽视了建筑的地域性、历史性
从20世纪50年代的“国际式”到改革开放以后建筑创作领域曾经刮起的一股“欧陆风”,一段时期内,建筑创作不分地域,不顾城市的历史文脉,都是舶来的所谓现代派风格或西方古典建筑样式。这种割裂建筑与地域、建筑历史的创作之风严重破坏了街区固有的地域和历史风貌,城市在大规模建设中渐失了其原本的文化属性。
1.3对历史的生搬硬套,忽视了与时代的结合
在现代建筑创作中经常会步入一个误区:为了体现传统建筑文化而将传统的建筑形式、空问直接仿制,搬到现代建筑中,设计出很多“假古董”,这绝不是一个好的继承传统的方法。而且有许多伪历史、伪民俗的建筑是在商业利益驱使下兴建起来,它们不仅与环境格格不入,也破坏了地区建筑环境的延续性。
2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2.1加强对传统建筑文化内涵的理解
我国传统建筑文化的重要意义与价值在于传统建筑文化的精神内涵。以北京故宫建筑群为代表的群体组合体现出传统建筑的序列性与和谐性、院落空问组合的内向性;以苏州园林为代表的园林建筑表现出空间的含蓄性、对自然的崇尚、天人合一的环境观以及重情知礼的人本精神;以四合院为代表的中国人特有的居住空间蕴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和精神内涵。只有加强对建筑文化的研究,领会文化内涵的精髓,做到真正的“懂得”,才能将传统建筑文化的灵魂融入到现代建筑中。
2.2运用传统建筑形式与现代艺术手法相结合的创作形式
随着社会发展,东西方文化交融,人们的生活方式、审美情趣发生了很大变化,新的技术体系、新的思维方式、新的科学技术必然带来新的设计观念和创作手法。一代宗师杨廷宝先生曾经说过:“任何艺术创作都离不开当时的社会环境,一切有创新的建筑决不是随心所欲地想出来的。而是要研究历史上的优秀建筑文化,研究我们今天设计创作的现实,在综合研究的基础上从事建筑设计。”因此,我们应该研究传统建筑的各种因素,努力寻求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方式的结合点,满足现代建筑复杂的功能需要和审美习惯,而不是简单O,Ox,-j-传统建筑形式进行复制、模仿。
2.3重视建筑的地域性特征
建筑的地域性不仅仅是指建筑地段的具体地形地貌条件和城市周围的建筑环境,还表现在地区的历史人文环境之中,这是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人们长期生活的积淀。建筑的地域性同样是建筑文化的重要方面,建筑师在进行个案创作时必须要囚时、囚势、囚地、囚人而宜的体现出不同的文化内涵。
2.4避免不完善的建筑市场对建筑继承与创新的冲击
虽然近年我国的建筑事业取得了蓬勃的发展,建筑理论也日趋完善和多元化,但我国的市场经济还处在初级阶段,相关的各种法制还不健全,还缺乏公平合理的竞争机制保障,房地产开发秩序和设计市场的管理状况还比较混乱和不正规,特别是人建筑的商品价值还缺乏全面、正确的理解,致使我们的建筑创作在繁荣中也出现了许多令人忧虑的问题。例如不少设计人员和设计单位,为了争取项目,追求经济效益,不惜放弃原则,顺应甲方的不合理要求,以损害环境,等等。这些导致了许多建筑师根本无暇在设计理念上做细致的、适宜的推敲,更何谈在设计中体现什么建筑的民族性与传统文化特色了。
篇3
1.传统文化的思想特点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受我国传统的思想影响比较大,既融合了儒家、道家等思想,又重视中和、含蓄的设计。受这种理念的影响我国的传统建筑讲究对称,以南北为主轴线,中国的正房标准是坐北朝南,例如我国的古建筑之代表——北京的故宫;同时,建筑群体在规划布局时候也讲究因地制宜,按照不同的地形地貌来合理组织院落的纵深发展,这些思想与我国现代的建筑理念息息相关,“以人为本”,并且提倡绿色建筑,这与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有异曲同工之效。
2.传统文化的设计特点
如果想要传承并发展传统建筑文化,那就应该了解传统建筑文化的设计特点:我国的传统建筑单体多是由三个部分组成,屋基、屋身、屋顶,且以木结构居多;形状多样,有长方形、正方形、八角形等棱角分明的建筑形态,并且我国古建筑多以群体的形式出现,如宫殿、四合院、寺庙等。我国传统建筑在装修上也是极为讲究的,各个组成建筑的构件都要进行美化,如雕梁画栋等,根据不同的建筑功能和等级,所应用的图案与色彩也是不同的。最简单就拿建筑前的台阶来说,这本是进入室内的附属构件,我们的古人将其进行雕饰,在周边配套加以栏杆,即可彰显出建筑的雄伟;门窗的装饰也极具特色,也加强房屋的立体感。虽然传统建筑中没有吊顶等装饰,但常将室内顶棚上的天花进行装饰。此外,传统建筑很注重环境,强调园林设计,强调场所之意境,使建筑既有观赏的效果又可以使建筑成为园林中的景观,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二、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1.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
要对我国传统建筑文化进行传承,必须首先做到对现有古建筑、古村落、古街古迹的保护。具体应做到以下两点:(1)建立完善的法律制度,对我国传统的建筑物进行保护,保护传统建筑就是对我国历史的保护,就是保护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在保护中不断的创新与发展,使中国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2)针对传统文化展开全面的宣传和教育,并对传统文化进行研究,进一步传承传统文化的精髓,使其融入到现在的建筑设计语汇之中,使之找到新的载体,重现生机。只有把传统的建筑进行保存,才能方便世世代代的人对传统文化的研究,中国特色的传统建筑才能永远的发展,例如北京的四合院、江南的古村落等等。
2.传统建筑文化的发展
传统建筑文化在现今社会要想得到发展,就是使现在的建筑吸收中国的传统精华,并使其与现代建筑做到良好的融合,把传统文化的精髓运用到现在的建筑设计中,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文化。
(1)传统建筑文化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
部分人认为传统建筑文化在现代建筑中的发展就是模仿传统建筑,其实这样的观点是不对的,完全模仿的传统建筑已经不适用于现在人们的生活,就北京的西客站来说,从设计上来说,北京西客站的设计原意是想要把我国传统的建筑特色与现代的建筑进行融合,所以在建筑的顶端加上了一个传统式的亭阁,但这“画蛇添足”的设计是北京西客站的设计成了一大败笔,当然,不仅仅是这一点,内部的设计也是一样,西客站就是传统因素与现代生活没有完全地结合,设计的方向性错误,北京西客站是一个人流量特别大的地方,作为车站最重要的就是乘客能最快的登上火车,而北京西客站却恰恰相反,当然,不是所有的模仿都是错的,只是要求设计者把握好数量,这样才能促进质量的发展。
(2)传统建筑文化与现代建筑的结合与发展
通过北京西客站的例子表明,如何能让传统建筑文化与现代建筑进行完美的融合?成为了人们关注的又一话题,如果为了保护传统文化元素,而将传统建筑的元素强加给现代建筑,不仅不会达到预期的效果,还会让人觉得是建筑的一大败笔,如果抛弃传统建筑文化,盲目的去借鉴世界风格的建筑文化,那便是抛弃了中国的历史,没了根本,所以这种方法也是不可取的。由于建筑是要坐落在自然环境中的,所以不能轻易地就进行尝试,同时建筑物的完成也是一项艺术品;综上所诉,建筑的创新必须要科学的设计,由中国的建筑发展历史可以看出每个阶段的建筑都是有各自的特色的,所以我们应该真正对传统文化进行研究与探索,只有真正了解那博大精深的文化,才能建起与现代文化进行完美的结合,传统文化不是简单地传统风格与格局,而是传统建筑的内涵与深度。传统的建筑是通过不断的传承、创新,从而延续至今的文化,所以我们应在传统建筑文化的精神上,加之现代人们的生活特点,使传统文化在现扬光大。
三、结语
篇4
【关键词】任务驱动教学法;旅游文化;应用措施
目前大多数职业学校旅游文化教学都停留在传统的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上,学生的学习效果较差,对于动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提高效果甚微。很多职业学校的学生缺乏专业目标,对自身专业和未来就业没有一定的认识。而旅游文化作为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为学生在旅游发展中充分挖掘我国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奠定基础,进而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此基础上,我们在旅游文化教学中采取任务驱动教学法,可以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提升学生专业水平和个人素质的提升。
一、任务驱动教学法概述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由英籍印度语言学家拍拉胡在1983年提出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其主要方式就是提出众多的任务类型,并且把学习内容设计为各式任务,让学生通过发成任务的方式达到学习目标。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利用了学生完成任务时的“成就动机”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任务可以是开放式的,也可以是封闭式的。从驱动力来分类有本能驱动型任务,成就驱动型任务,外力驱动型任务三种类型。任务驱动法的任务设计原则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可行性,即任务是依据学生实际情况通过学习材料的整理分析,在规定的时间内经过自主和协作能够完成的。二是趣味性,即任务要能够引起学生求知的欲望和兴趣。三是情景性,即任务要符合特定的情境,是基于现实生活的,让学生感到是在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四是创造性,任务的设计必须是开放性的,能给与学习者创造与开发的空间。五是协作性,任务的设定必须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二、任务驱动教学法对旅游文化教学的优势
任务驱动教学法通过具体的、典型的任务为线索,把具体的教学内容串联起来,让学生通过完成任务的形式获取知识,同时收获成功的喜悦。对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能力是非常有利的。
首先任务驱动教学法突破了教材的局限,重建了旅游文化课程体系。在设计任务时,依据任务的文化内涵分为走进旅游文化、旅游史文化、旅游宗教文化、旅游建筑文化、旅游民俗文化、旅游文化艺术、旅游饮食文化、古典园林文化八个方面。在教学过程中每一项任务都可以将相应的文化内容,教学案例等导入,让学生通过自主或协作的方式探索知识,通过情景模拟、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导他们掌握相关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达成教学目标。
其次任务驱动教学法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教学目标明确。在任务设计过程中,教师与学生都是围绕着具体任务而开展教与学,教师教学目标明确,学生学习内容更易把握。而且任务驱动法在教授一定的理论知识的情况下,还充分锻炼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针对学生薄弱的环节开展教学就更容易受到学生的欢迎。所以任务驱动教学更有助于把握好教学的目标,增强了教学的针对性。
最后任务驱动教学法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每个任务都是以学生为主体,由学生主动参与完成具体的工作任务,而教师则是辅助和引导。这样可以让学生对旅游文化课程内容展开自主学习,发现并解决问题。经过教学实践发现每当提出任务后,学生的积极性都很高。
三、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旅游文化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结合职校学生学习现况和新课改的要求,笔者将以旅游文化课程中《古代宫殿建筑》为例,来简述任务驱动教学的实践应用过程。古代宫殿建筑保存较为完好的当属北京故宫和沈阳故宫。
(一)提出任务
老师根据古代宫殿建筑的文化特点和学习知识点开展任务设置和教学设计的关键,把总体的教学任务和目标设置成实际需要完成的任务,从而激发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兴趣。设计的任务要求源于文化而又贴近生活。例如以总的任务导入:有一批来自温州的客人要去北京观光游览,你作为北京的地陪,要怎样进行介绍呢?再把古代宫殿建筑文化的内涵进行分析为几个小的任务,一是我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历史变迁,二是北京故宫和沈阳故宫的异同。然后把任务再细化为背景透视、建筑布局结构、建筑风格特点、文化内涵分析。设置成任务卡:
任务卡:
任务:每个小组在分工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共同完成以下任务。
子任务一:根据相关图片,提出:沈阳故宫采与北京故宫的主要异同点是什么?
子任务二:以北京故宫为例,学生小组讨论,回答:北京故宫建筑风格特点是什么?并举例说明。
子任务三:给每一小组准备一张宫殿平面图,并提供相关要素,要求学生概括说明宫殿建筑的背景透视方法。
子任务四:设置情境:如果你是一位导游,你将如何对宫殿建筑的文化内涵进行讲解。
以上几个小的任务都是借助一定的情景模式,使学生产生一种积极完成任务的动机和兴趣。接着对任务进一步剖析,并在学习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逐步丰富学习经验和培养提高学生完成任务的能力,最后解决“古代宫殿建筑的文化内涵分析”这个较为复杂的任务。
(二)完成任务
完成以上四个小的任务看似简单,但是想要完成的好,学生就必须按照老师设置的任务线索,一步一步进行细化调查,然后综合起来系统分析。这一系列任务要求学生都紧密围绕着学习目标开展资料查找、讨论、相关PPT文件制作等。在本次任务中,笔者将学生分为5人一组,然后让他们依据任务书展开自主学习,提高了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合作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并顺利的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通过任务驱动法开展教学,改变了传统的教师讲授,学生听的教学模式。通过对古代宫殿建筑的调查分析和图片讲解,在教师提问和学生思考回答的过程中,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还通过各种现代化多媒体手段的辅助,提高了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和效率。
(三)任务反馈
这一阶段是通过对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而检查教学内容的学习情况,也对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了考察。学生在课堂上对任务实施和完成的情况进行归纳,并且向老师和同学展示任务完成的成果,成果可以是文档、PPT、DV视频等形式。而老师则引导学生开展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和教师评价。这是一个对学生所学知识的消化过程,促进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在旅游文化教学中利用任务驱动法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还强调锻炼学生对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和自主意识还有创新思维的培养。形成性与终极性相结合的评价方既关注学生完成任务的最终质量也重视他们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参与表现。老师在任务开展过程中不但要对他们任务完成的最终情况进行评价,还要对任务完成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指出来,评价他们对现阶段学习知识的掌握情况,并进行反馈,提出相应的改善意见,帮助学生更好的投入到下阶段的学习中。
四、结语
在旅游文化课程教学中采取任务驱动法,充分发挥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以具体的任务为主线,教师在教学中主导任务完成。改变了传统讲授的教学模式,构建了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新模式。任务设置由浅入深,极大的激励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就是掌握知识的过程。
参考文献:
篇5
1.了解作者有关情况,掌握科学小论文的有关常识。
2.了解中国建筑的特征,热爱传承中国建筑文化。
3.锻炼搜集信息、整理信息、归纳总结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了解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提高筛选概括能力。
【设计说明】
这篇自然科学小论文,其核心是介绍我国建筑的特征。然而,时下高楼林立,古迹难觅,再加上一些陌生的建筑专业名词,学生阅读理解文本有一定的难度。所以讲解本文要拉近学生与古建筑的距离,尽可能直观地展示建筑图片或模型,激发他们了解古建筑的兴趣,注重建筑与文化的融合,进而达到对建筑科学文化的关注、热爱和传承的教学目标。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给大家看两张图片,你能猜出这是哪里吗?(幻灯片展示开封著名古建筑图片)开封是个历史悠久的城市,被称为“七朝古都”,建城已有2700多年的历史。一个古老城市的一个重要的符号,就是它独具魅力的古代建筑。这些美丽而典雅的古建筑,有什么不为我们所知的特征和文化内涵呢?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建筑大师梁思成走近中国传统建筑,了解中国建筑的特征。
板书:《中国建筑的特征》?摇 梁思成
二、走进文本
(一)文章的标题是《中国建筑的特征》,文章哪些段落介绍了中国建筑的特征呢?
明确:课文3—13自然段
(二)中国建筑具体有哪些特征?请用尽量简洁的语言来描述这些特征。(投影出示要求,温馨提醒:挂住关键词,关键句)请同学针对导学案小组交流,比一比,谁的更简洁,谁的更准确,3分钟以后,请3名同学上台展示交流成果。
教师配以实物模型,幻灯片重点图解一些特点(如2、3、4、5),以更利于学生理解。
1.立体构成
单个的建筑由台基、主体(房屋)和屋顶三部分构成的。
2.平面布局
(请学生从文本中找具体特征)一所房子由一个建筑群落组成,左右对称;主要房屋朝南;有“户外的空间”。
(四合院小模型展示)
最能体现这种特征的典型建筑就是北京四合院,坐北朝南的是正房(堂屋),正房两侧有耳房,正房前左右两侧各有东西厢房(东屋西屋),坐南朝北的叫做倒座房(南屋)。正房住长辈,东西厢房住晚辈,(《西厢记》小姐莺莺就住在西厢房),那么倒座房谁来住呢?有句熟语“热东屋,凉堂屋,傻瓜媳妇儿住南屋”,倒座房是仆人住的。这也正体现了儒家文化强调的“贵贱有等,长幼有别”的礼制。
3.木材结构
中国民间有句俗语“墙倒屋不塌”,这种结构以梁柱承重,墙壁只作间隔作用,不承重,因此墙壁位置可以按所需室内空间的大小而安设。墙壁上的门窗也可以按需要开设,可大可小,可高可低,甚至可有可无,如四根柱子支撑的凉亭。
4.斗拱
让学生划出课文中解释斗拱的句子,找一个同学读,提醒其他同学仔细听的,同时根据他的表述想象一下,能不能想象出斗拱的造型。
有的同学撅着小嘴摇摇头,真难为你们了。(出示幻灯片营造法式图解和3Dmks建筑设计立体效果图)
接着让学生从文中找到斗拱作用:不但可“用以减少立柱和横梁交接处的剪力”,还具有装饰作用。
(幻灯片展示“九州烟雨”)你能从这张照片上找出斗拱吗?
我在清明上河园拍这张照片的时候,也并不懂得什么叫做斗拱,之所以拍下这张照片,也是觉得好看,学习了这篇文章后才知道,它是集实用与美观于一体的。
关于斗拱,你还知道它的其他作用吗?我咨询了一位建筑师,了解到,在古代,斗拱的尺寸,斗拱的多少,直接决定了房屋的面积,小小斗拱,不可小觑。
5.举折,举架(教师画图展示)
宋代称举折,清代称举架,其作用是为了形成屋顶的斜坡或曲面。
6.屋顶
《诗经》描述为“如鸟斯革,如翚斯飞”它是我们中华民族“最骄傲的成就”。
7.颜色
大胆使用朱红色,并用彩绘来装饰。(幻灯片展示)
8.部件
大到结构部件,如梁头、额枋、斗拱,小到脊吻、瓦当、门环都具有很鲜明的装饰形状或图案。(幻灯片展示)
9.用材
有色的琉璃砖瓦、油漆、木刻、石雕、砖雕等。
(三)根据学生板书,请学生总结顺序,
板书:总体—局部
结构—装饰
提醒学生写作时,也要学习这种手法,理清思路,不可杂乱无章,胡乱堆砌。
(四)了解了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我来考考大家。(出示一组图片)请同学们比较分辨,哪是中国的?哪是西方的?说一说你的理由。
看图片,根据你的了解,西方建筑有什么特征呢?东西方建筑有什么不同呢?
东西方建筑的异同:
材质,外形(埃及的金字塔,罗马的竞技场,凡尔赛宫的花园,大量几何图形的运用,体现一种改造自然为我所用的一种强权意识。)
(五)中国建筑之所以被称为中国的建筑,因为它体现了中国建筑的这些特征和风格,那么作者在本文中是用哪个词语来称呼这种风格和手法的呢?
从课中画出关键句,并用自己的语言来回答。
明确:“文法”、“词汇”。作者用语言文字作比喻,借此说明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即中国建筑的法式或惯例。
(六)虽然东西方建筑风格不同,表现的文化不同,但是,作者提出了一个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问题,怎样理解“可译性”?(投影问题)
教师提示:在语言文字上,就是指不同民族的语言,语言形式虽不相同,但却表达同一个意思,可以互相翻译。比如,汉语表达,你好,翻译成英语:hello;日语:こんにちは。
那么,建筑上所谓的“可译性”又指什么呢?(请同学们阅读19段,划出关键句子,并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其他同学补充)
(投影)明确:建筑上的“可译性”,各民族建筑的风格,手法不同,但其功用或主要性能是一致的,有相通性。
(七)作者详尽的介绍了中国建筑的特征,并把它放在了中西方建筑文化的比较的层面为我们解读了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目的何在呢?请看文章最后一段,找到答案。(请一学生来读)
明确:最后一段第一句。古为今用,继承优良传统,建造今天的建筑。
教师小结:
正如梁思成在他的《中国建筑史》中所说,“中国建筑的个性乃即我民族之性格”(投影),我们只有继承了优良的传统,我们的建筑才有了自己的特点,我们的民族才有了灵魂。我们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应该是这种建筑文化的继承者和创新者。
三、拓展探究
创新是必须以继承为前提的,我们不妨把目光聚焦于现在,请大家仔细想想,你所了解的哪些建筑继承发扬了哪些中国建筑元素?
(这一环节让学生发散思维,先讲给同桌听,然后讲给大家听,教师参与学生小组探究,了解学生探究方向。)
【课后补充】学生探究大致为以下三个方面:
*老家的房屋:主房坐北朝南 有独立空间 举折 举架 脊吻
*所在城市主建筑或仿古建筑:濮阳四牌楼,开封御街、延庆观
*中国知名古建筑:天坛 故宫 人民大会堂
(“东方之冠”模型展示)
斗拱造型和“故宫红”色调;展馆建筑外观以“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天下粮仓,富庶百姓”的构思主题,表达中国文化的精神与气质。
教师小结:
说实话,暑假里,我第一次来开封,是为了“开封有个包青天”的故事来的;是奔着早就令我垂涎三尺的开封小吃来的。但是,通过学习梁思成的这篇文章之后,我一直在遗憾,没有用心品味中国古建筑的魅力。我希望同学们,在观察你身边的古建筑,或有机会寻访祖国名胜的时候,要用心去感受中国建筑的艺术魅力和文化蕴涵。
四、课外延伸
(投影展示)一位旅美作家这样写道:“一样的星巴克(全球最大的咖啡连锁店),一样的玻璃大楼,站在家乡的路边,我却分不清这是北京、东京,还是纽约……”
思考:看了上面这段话,你有什么感想?
篇6
关键词:中西方传统建筑;建筑艺术;比较
建筑风格能够十分直白的表现出建筑艺术。不同的建筑风格包含了不一样的物质和精神要素,也包含了这个时代和民族的审美标准,因此建筑艺术更多的是对时代风格、民族风格的表现。一般情况而言,时代的不同,所产生的风格也不相同,但是因为影响民族风格的民族文化需要时间的沉淀,这个过程是比较稳定的,所以使得民族风格也具有传统性和独立性的特点。建筑艺术是和时代风格紧紧相连的,建筑艺术对于民族风格的稳定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1 木料和石材
随着中国文化的不断发展,其中对人们思想影响最深的就是儒家文化,在儒家思想中崇尚的是天人合一、顺应自然规律。这种思想也渐渐的深入到了建筑艺术中。因为受到儒学的影响,渐渐的形成了一种和社会等级制度有关的建筑形式。中国的建筑形式主要以木材结构为主,就连建造一些砖筑的地下墓室和佛塔也是如此,虽然表面使用的是砖石结构,但是还是仿造木材的结构形式来建造的,这就足以证明木材在中国古代建筑中的重要作用。于是就出现了“墙倒屋不塌”、“拆东墙补西墙”的俗语。然而在西方的古代建筑有很多代表古希腊和罗马帝国的建筑,主要是采用石材为建筑材料,注重强调的是建筑数据的严格和准确。而且,在西方建筑中主要是以承重墙为主,使用砖和石头所筑成的墙体可以达到很高的高度,房屋的顶部是采用的半拱型构造,这就是西方建筑的典型标志。
2 强调天人合一和神人合一
在西方人们一般把建筑比喻成音乐,但是在中国,建筑具有更多的诗情画意。中国自古都把自然神人化,对自然的态度也是神秘和恐惧并存,对自然的态度也是比较顺从。中国建筑不太注重建筑中的体量、类型、风格和透视的效果,主要关注于对空间规模的扩大,以及在平面上和空间上的相互联系和配合的群体性建筑,主要关注建筑的和谐性和包容性。西方主要看重实践方面,重视实际和人生的精神理念。西方建筑主要是用石头建成,初期时比较黑暗,后来就有阳光照射进来,都属于控制人的精神,注重对神秘感的设计。西方建筑看重的是整体和局部的布局,局部和局部之间的透视、规律和比例等造型准则,注重对立和争斗,注重人们对建筑空间的理性把握。
3 注重模仿和意象
在西方很多人认为曲线是世界上最美的线条,古希腊建筑中不同的柱式就是对人们美的充分展现,大家都知道,多立克式是对男性雄伟和高大的表现,爱奥尼柱则是对女性柔美身形的展现。在欧洲大多数人都比较注重理性思考,善于进行几何分析,西方建筑比较注重对数学模型的比例分配,使得建筑的整体布局呈现出较强的模拟集合图案。比如古希腊的帕提农神庙,其中正面高宽比例1:1.618,遵循“黄金分割”原理。中国人就比较注重人们的内心感受和对外界事物的感受、思考和领悟,具有很强的意象性。英国的佛莱彻说过:“西方人心中的美术,只有绘画为中国人所承认。雕塑、建筑以致工艺品为视为一种匠人的工作,艺术是诗意的(情感上的)而不是物质上的。”中国人比较注重逼真的东西,并且要能够达到栩栩如生的境界。[1]
4 封闭和开放
中国的古代建筑,比如故宫、园林、庙宇和住房都是呈现出封闭的状态。中国保存到现在的古代建筑——故宫,就是最好的例子。中国传统的建筑中像是北京的四合院、云南人们居住的“一颗印”和广东潮汕等等,也就是封闭模式的体现。这些建筑都有一个特征就是,外墙不开口,是通过通风来采光,这是中国建筑的鲜明特征。这种封闭的居住环境和当时封闭的国家环境和政策有着极大的联系。和中国建筑的封闭相比较,西方的古代建筑更加注重的是开放、张扬、大气,主要以外部空间为主,中心广场被叫做“城市的客厅”,就有明显的要把室内转化成室外的意思。像是在1756年简称的法国凡尔赛宫,中间是标准的古典主义三段式处理,也就是把立面转化成纵、横、斜三段,左右是对称的,建筑的轮廓造型严正、伟大雄健,具有明显的理性美。凡尔赛宫的集合形
花园主要是依照大厅为主线渐渐展开的。
5 内向和外向
中国在进行建筑的时候,主要的表现是外部空间简单牢固,但是内部却清新脱俗,具有不同的情趣在内。注重空间的封闭性,主要倾向于内心世界和对外界的防范,这就和儒家所宣扬的“外求自保,内得心安”的思想有些类似。但是在西方的建筑中,在布局、构造和意象等方面都给人一种阔达、宏伟雄壮以及结构复杂的感受。尤其是几何的造型更是给人一种和自然对立、人定胜天的感受,这就是西方人在征服自然方面的体现,具有鲜明的侵略和探求的意味。就是这种否定和叛逆,就充分的体现出西方建筑的多样性,出现了一个个不同的流派特色,络绎不绝,这和我国长时间以来单调的建筑风格形成了明显的对比。[2]
6 大众和特殊
在中国的儒家思想中,注重的是中庸和制衡。中国建筑更加注重群体间的组合,部分服从整体,达到协调的美。西方哲学理性思想中强调的是对立和自我,注重对个性的解放,像是巴黎圣母院、埃菲尔铁塔、比萨斜塔等等,都是这种思想的具体表现,给人们一种激动、雄健的艺术感受。而中国的建筑更多的是采用中轴线的形式,从宫廷到、府衙、住房、寺庙,都是采取坐北朝南的中轴线,成对称的形式,呈现序列化的空间状态。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北京故宫的布局模式。西方建筑不注重这方面,建筑并不是追求对称的效果,主要是呈现出放射性的状态,主要是为了表现出不同和不规律性。比如欧洲中世纪的城镇布局就是以教堂为主,然后围绕教堂进行宫殿、住房和修道院等建筑的布局,其中各自都是独立的存在的。
7 静态和动态
中国古代建筑给人的感觉是范围较小,但是却又让人觉得有种以小见大的感觉,一棵树木、一片花草、一块石头,都能使观赏人员从中联想到一片山林。其中的布局也十分注重虚实相融合,注重其中的动静配合,但是一般都是静多于动,这种建筑思维和布局有利于建造更加明朗和精致的环境,从而有效的表现出自然的美感和相互协调的气质。但是在西方的园林中,主要是以瀑布和喷泉为主,整体感觉比较宏伟和壮大,具有强烈的动态感,从而有效的表现出热情奔放的感觉。[3] 8 内涵和外露
因为儒家思想对于人们的影响,中国的传统建筑也逐渐向和谐和含蓄的方向发展。在建筑内部是以封闭的空间为主,建筑和装饰都比较自然,让人觉得十分的亲切和安逸,给人一种家的温馨。在西方的古典建筑中更加注重人和自然的抗衡,在石头和混凝土等建筑材料上面显得生硬和冷酷,给人一种冰冷的感觉。在建筑的外形构造方面,西方古典建筑是使用比较夸张的造型来表现出建筑的伟大和永远,让人瞠目结舌,具有激情。西方古典建筑中的空间位置是直挺向上的,使用的是高空垂直的发展模式,而且,西方古典建筑注重突出建筑的单个特点,其中的每个建筑都具有自己的风格特色。
9 主体和客体
中国建筑和人一样,是有鲜明的前后差别的。在中国的建筑中,主要发源于黄河流域,方向是坐北朝南。一个中国的住房,实际上体现了主人宇宙的观念,也就是对主人的身体构建的反映。中国人和中国的建筑是相辅相成的,因此建筑的方向也是人的朝向,也就是南方在前面。和中国的宇宙观念不同的是西方的建筑风格,西方的建筑主要从观察面开始建立的,因此北方是前方。一座简单的三合院,从上向下看就好比一个张开手臂的人形,房屋是正面,两厢是手臂,把自己紧紧的包围起来,就像一个井字的形状。而且这个井就是房屋主人的心脏。中国的住房都是一种君临天下的感觉,只是建筑的范围大小不同罢了。[4]
10 不变与万变
中西方在革新问题上存在显著差异,这可以体现在建筑发展的不同上。就建筑发展历程而言,中国建筑倾向于保守型。根据文献资料表明,中国建筑形式及材料亘古不变,起码在过去3000年基本维持原样。不同于中国,西方建筑追求推陈出新,材料和结构也是不断演变的。希腊雅典卫城是迄今为止发现的第一批神庙,距今约2500年,在这期间欧洲古代建筑的外形及建筑材料历经了剧烈的发展演变过程。欧洲建筑在装饰、空间布局、比例、形象等各方面都发生了较大的改革和创新,这主要体现在从古希腊古典柱式向古罗马穹窿顶技术以及拱券技术的发展,还包括从飞扶壁技术、十字拱技术向文艺复兴时期圣彼得堡大教堂的演变等。
11 总结
根据上面的叙述,我们可以
显的看出,随着儒家思想的影响,中国人的性格逐渐呈现出内敛、封闭的状态,这种思想的影响,使得设计思维受到了严重的影响。传统成为中国人思想上的束缚,但是新的事物没有经过时间的堆积也不能广泛使用,所以有的地方还是需要去继承的。在建筑风格上面,中国人也具有一定的创造力,不然就不会出现独具匠心的建筑风格,但是封闭的思想还是让我们固步自封,很难发展,建筑的形状也大致相同。
传统的建筑不但有四合院、大屋顶斗拱等形状,还有对内在设计思想和艺术内涵的表现。对传统进行学习,不是要全部吸收,而是要符合实际,主要是给人们一种启发和灵感。建筑渐渐的受到人们的重视,而且传统的建筑形式使得现代建筑变得更加的丰富多彩,传统和现代有冲突的地方,也有相互融合的地方,传统的风格要能够与时俱进,接受新的构造、材料和技术的影响,如果不能融入现代化的因素,传统的建筑就会失去原有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王树京,贾铮.谈中西方传统建筑的差别[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8).
[2]杨洁,黄金凤.中西方传统建筑的比较与探讨[j].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5(2):29-32.
篇7
【关键词】现代建筑装饰设计;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思考
Combined with the use of architectural art and traditional culture
Hou Shun-ji
(Hebei sen BaiYuan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co., LTD Handan Hebei 056003)
【Abstract】With the improvement of people's living standards, people's pursuit of beauty is further enhanced requirements ar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construction and decoration industries also developed rapidly, which is a manifestation of people's pursuit of beauty is the color and the perfect fusion of architecture, which is the product of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civilization, is carrying the human spirit and thought, whether in ancient times or in the world today are focusing on the development of decorative arts, it is still affecting people's lives, from our décor artistic point of view, its full combinat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e, showing the uniqu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with Chinese media.
【Key words】Modern architectural design;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al elements;Thinking
1. 引言
建筑文化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文化是历史的积淀,他存留于建筑间,融汇在生活里。一个时代的建筑反映出一个时代的文化特色和时代的特征。只有从文化的高度来审视建筑,才能真正理解建筑,才能真正把握建筑的内涵和价值。在我国有很多现代装饰设计就结合了传统文化元素,充分展示了民族性和本土文化的特征,成为了一个时代辉煌的象征。
2. 传统文化在现代建筑装饰中的应用
(1)现代建筑装饰现代建筑装饰的功能首先表现为它的审美功能,它和建筑主体共同构成了建筑的主题。建筑装饰能够装饰产品、点缀建筑为人们提供视觉上美感和心灵上的愉悦。同时,它更通过一定的艺术手段来表现出人们的生活理想和审美情感,用现代人的思维去陶冶人们的心灵。其次,建筑装饰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很多建筑装饰往往会成为整个建筑的“点睛之笔”,从而使得建筑的主题得到升华。最后,现代建筑装饰还有一定的标志和符号的功能,很多建筑装饰往往体现了人们的信仰、道德、技术情感等多方面的内容。
(2)现代建筑装饰的主要手段有以下三种,一是以图案和纹饰进行装饰,如浮雕绘画,文字,适形造型,或者建筑构造的外部构件。二是利用建筑构建的抽象组合来形成装饰。建筑构件往往成为建筑的语言,通过一定的建筑构件,如标准手段制作的柱式,标准手法处理的山墙端部等等。这些构建具有一定的符号功能,能够很好地表达建筑的主题。静电的作品如我国北京国家体育场鸟巢,就是通过钢筋条柱来表现出一定的主题。三是通过不同的材料构的对比。比如,现在用人造石来代替花岗石,用玻璃钢表面饰色来代替金属材料,用壁纸来替代磁砖等,在视觉效果上让人们难以区分它们之间的真伪。因此,发挥材料的特殊性能及质地美,必然成为现代装饰艺术发展的趋势。
(3)在现代建筑装饰中应用传统文化,应当在对传统文化进行分析和对现代装饰手段应用的基础上,寻找现代和传统“结合点”。笔者认为,应当从“形”、“意”和“神”三个方面着手进行应用。从形的方面来看,应当着重于对中国汉字、龙纹、鱼纹、云纹等中国传统图形在现代建筑装饰中的应用。“形”的应用不是对传统文化的复制而应当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对传统纹饰的提炼和改造。比如,北京故宫的隔扇夹纱上的臣工字画使得室内空间显得高贵而优雅,目前很现代装饰中对汉子装饰就有着创造性的应用。汉字装饰的材料不再是木和纸而变成了玻璃锈蚀、金属和陶瓷。在一些现代装饰中,玻璃锈蚀汉字的装饰与灯光技术相结合,形成了高雅的室内环境,同时也形成了空灵和飘渺的效果。
(4)传统文化中“形”的应用,从根本上讲应当是“意”的传承。比如,将传统的云纹样式应用于现代建筑装饰中,则是表现了现代人对于“吉祥”意蕴的追求。在现代建筑装饰中我们能够发现很多在现代装饰中应用古典装饰的例子。比如,贝聿铭先生设计的北京香山饭店,他在设计香山饭店时,没有设置玻璃瓦屋顶而是将传统的江南民居、传统的庭院等装饰元素和现代形式融合在一起,很好的将中国的传统和现代建筑融合在一起。
3. 传统建筑装饰元素在现代设计中的地位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中国的设计要有所突破,要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就必须在传统中汲取营养,进行发展,开拓创新。
现在人们都在呼吁要传承中国的传统建筑文化。而传统建筑装饰元素是传统建筑文化的亮点之一,因此现代的许多设计师都喜欢在其作品中运用传统建筑装饰元素,那么传统建筑装饰元素对现代的设计到底有何意义和作用呢?
3.1 传统建筑装饰元素形象丰富,为现代设计提供了大量的设计素材。如传统的斗拱、雕梁、画栋、隔扇等等建筑装饰元素,不仅具有极强的文化延续性,也是人们所熟知的文化符号,是较好的设计素材,设计师们可以用这些传统的元素与新材料新技术相结合进行设计。
3.2 传统建筑装饰元素贴近人们的传统生活,易于被人接受。现代人的生活紧张而节奏较快,冰冷的混凝土建筑也比较缺乏人情关怀。传统建筑装饰元素渊源流传了数千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观念。因此在现代设计中融入一些传统的建筑元素,如一些传统的材料、装饰纹样,营造出一种平和、安静、易于交流的生活氛围,作为现代人繁忙、快节奏、激烈竞争的生活方式的补充,使人在在工作之余较好的放松心情。
3.3 传统建筑元素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手法,可为现代设计提供借鉴。传统建筑元素设计理念和设计手法具有极强的地域文化色彩,符合中国人的生活习惯和方式,不仅会给我们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更会让我们了解这些形态背后的文化寓意,现在设计中如果具有一定文化内涵和韵味则更受人欢迎。
4. 传统装饰元素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方法
4.1 传统装饰语言的直接选用。
中国传统装饰语言的资源极其丰富,尤其是吉祥图形符号,它是中华文化最典型,最有代表性的“典籍”。如:龙、凤、麒麟、朱雀、玄武等图案,意纹、回纹、水纹、太极八卦、中国结等纹样,在现代设计中将其逐步挖掘、变化,内涵丰富意义深远。传统装饰艺术从装饰内容到装饰技巧都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在创作时可将其好的装饰形式和处理手法,应用到现代设计中。传统图形里有许多的极其高度况、艺术性强的图形,我们可以直接挪用,这种直接应用必然有个选择的过程,不是任何的传统装饰元素都可以直接照搬的,我们更多的是对其部分装饰图案、造型的吸取,装饰技艺上的采用,以及装饰内涵、装饰风格等进行采纳。直接使用传统装饰元素的做法同时要注意两点:一是量要适度、手法要合理,讲究文脉,尽量不要把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装饰元素同时堆砌、一拥而上。二要注意现代装饰对象和装饰题材上的吻合,要考虑其暗含的文化寓意,在造型装饰、色彩装饰中选用切合主题。
4.2 传统装饰元素的提取和重构。
(1)对传统装饰元素中的造型、图案、色彩等进行装饰形象上的概括,设计者运用各种设计元素、造型规律、文化内涵和艺术设计法则,将传统图形元素加以提炼、组织、整合,融入现代的审美理念,最终创作出现代设计作品。在设计时,需要按照现代设计法,将部分传统装饰图案进行现代形式感的抽象与变形,再按照传统图案设计手法进行组合。我们可以从传统装饰图案中,挑选出可以被现代设计所吸取的图案元素,再将其重构。这种方法在将传统装饰艺术进行现代创新性设计中是非常有用的,具有很强的适应性,运用得比较广泛。但是它并不是简单机械的拼接与罗列,而是在理解对象的前提下进行有机的组合。
(2)因此,设计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和分析原图案造型的形式特点、组合方式,保证提取的元素具有独立性和代表性,合理将传统装饰元素提炼出最符合现代审美倾向的装饰元素,在设计里体现一种传统性格。
5. 结语
当今社会生活节奏日益加快,建筑室内的功能复杂而又多变,人们对自身周围环境的需要除了能满足使用要求,更注重环境氛围、文化内涵、艺术质量等精神功能的需求。建筑装饰从材料、设施设备,甚至门窗等构件的更新换代也日新月异,建筑装修的更新周期日益缩短,“无形折旧”更趋突出,人们对室内环境艺术风格和文化氛围的欣赏和追求,也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在改变。为此既要改造传统,也要改造现代,使传统文化元素和现代装饰艺术风格高度融合,形成适合自己的独特的东西。
参考文献
[1] 史亚丽.浅析中国传统元素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应用[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03).
[2] 葛颂.浅谈现代设计中中国传统元素的运用[J].当代经理人(下旬刊),2006,(08).
[3] 汪田明《中国传统造型元素的再设计》,中州学刊,2002.
篇8
关键词:斗拱 ;传统建筑;《营造法式》
中图分类号:TU-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11-0000-01
近年来,中国生活日趋西方化,中国的建筑及其附艺也正遭受着摧残。建筑物的新城代谢本事不可避免的,但是作为拥有五千年文明的国度,应该怎样对待我国古老的技艺和艺术是现当代人们必须关注的严重问题。在这里,我想讲的是对于斗拱,这个集中国千年建筑文化精粹的建筑构件,这个我国建筑特有的结构,我们应怎么样加深对其的了解和认识,以及对其传承的必要性。
一、斗拱出现的渊源及发展
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尤其纪念性的建筑,如皇室住宅,祭祀用的建筑等都可以看到大量的斗拱。
斗拱的历史大致可以追溯到遥远的西周,历经数代的发展,才有了现代的辉煌。根据一些古代器物上的结构图案,人们推测,斗拱在西周时就已出现。西周铜器拱令簋上已有大斗的形象,战国中山国墓出土的铜方案上有斗和45°斜置拱的形象。汉代的石阙、明器、画像石和画像砖上也有大量斗拱的形象。
汉代时,柱顶已用斗拱承托檩、梁或楼层地面枋,但各个斗拱间互不相连。汉代以后开始在柱间使用斗拱,最初的柱间拱称为“人字拱”,即在额枋上立一叉手,上置一斗,承托檐檩。至初唐,从西安慈恩寺塔门楣石刻《说法图》上还可看到佛殿柱间仍用人字拱。
唐代至元代,这个时期斗拱的主要特点在于柱头斗拱所承托的梁多插入斗拱中,使斗拱和梁架拉结在一起,顺屋身左右横出的拱也和井干状的柱头方(即枋)交搭在一起。建筑的一圈柱头枋和同它成直角的正、侧两面的梁交织成一个分为若干井字格的水平框架,斗拱成为各交叉处的加强节点。这时斗拱已不再是孤立的支承架或挑檐的构件,而是水平框架不可分的一部分。这个水平框架现在称为“铺作层”,用于殿堂型构架柱网之上,对保持木构架的整体性起关键作用。现存唐代五台山佛光寺大殿的斗拱,就是这种做法的典型实例。宋《营造法式》中所载各种殿堂构架的斗拱与梁架结合,已不如唐代紧密,但仍类似。
到明代至清代。自明代开始,柱头间使用大、小额枋和随梁枋,斗拱的尺度不断缩小,间距加密。清式建筑的梁不再像宋式那样穿插在斗拱中,而是压在斗拱最上一跳之上,直接承挑檐桁。因此,斗拱发展到明清以后便不再起维持构架整体性和增加出檐的作用。它的用料和尺度比宋式大为缩小。
二、斗拱的结构、种类
斗拱,它是中国木结构建筑的精灵。斗是斗形木垫块,是拱与拱之间垫的方形木块;拱是弓形的短木,是在立柱和横梁的交界处,在柱顶上加的一层层探出成弓形的承重结构。拱架在斗上,向外挑出,拱端之上再安斗,这样逐层纵横交错叠加,形成上大下小的托架。斗拱最初孤立地置于柱上或挑梁外端,分别起传递梁的荷载于柱身和支承屋檐重量以增加出檐深度的作用。除了斗和拱,斗拱之中还包括升、翘、昂等构件。
斗拱的种类很多,形制复杂。按使用部位分,它可以分为内檐斗拱、外檐斗拱、平座斗拱。朝代不同,对于不同位置的斗拱的称呼也不尽相同。宋《营造法式》中称为铺作,清工部《工程做法》中称斗科,通称为斗拱。以故宫为例:
故宫是典型性的具有装饰性斗拱的代表。其斗碇掷喾倍啵构造复杂。故宫里的斗拱,可分内檐斗拱还是外檐斗拱,如果按照具置进一步划分,我们可以看到,分隔每一间的柱子的正上方有一攒头斗拱,我们称之为柱头科斗拱,柱头科之间的斗拱我们称之为平身科斗拱,如果这个位置的都恭候为向上翘起的话,则称之为溜金斗恚辉诮ㄖ的转角处我们则形象地称之为角科斗拱。内檐也可以分为品子科斗拱、隔架科斗拱等。其中,转角斗拱的结构最为复杂,所起作用也是最大。
三、斗拱的功用
研究可发现斗拱的用途可划分为两个阶段,在唐朝之前,斗拱的是有功用有机能的组织,之后随着宋元明清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斗拱装饰性的功用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下面,我系统的针对两个不同阶段对斗拱的主要功用进行了总结。
1、斗拱的支撑作用。这点通过上面的了解我们可以明白,斗拱位于柱与梁之间,是较大建筑物的柱与屋顶间之过渡部份。由屋面和上层构架传下来的荷载,将其重量或直接集中到柱上,再由柱传到基础,因此,它起着承上启下,传递荷载的作用。
国内我们所知道的最古老的斗拱结构是河北蓟县独乐寺的观音阁。观音阁是北宋初年(公元九八四年)建造的,其斗拱结构雄伟,坚实,一看就知是有功用有机能的组织。这个斗拱中两昂斜起,向外伸出很长,以支撑深远的屋檐,后尾斜削支撑梁底 。所以斗拱上有一种应力,以昂为横杆,以斗为支点,前沿为负荷载体,从而使后尾的重量下压以维持房屋的均衡。这就是斗拱最初功能的代表。
2、斗拱的装饰性作用。斗拱构造精巧,造形美观,如盆景,似花兰,又是很好的装饰性构件。同时斗拱向外延伸,可把最外层的桁檀伸出一定距离,使建筑物出檐更加深远,从而使造形更加优美、壮观。后来的斗拱逐渐变为装饰(后来采用砖墙,出檐也是砖瓦制作,斗拱的支撑作用减少)。
斗拱是中国古典建筑最富有装饰性的特征的代表,往往被皇帝攫为己有,斗拱在唐展成熟后便规定民间不得使用。同时,它还是官员住宅等级划分的重要标志。在上至皇帝,下至官员的努力之下,斗拱的发展进程也大大加快,并逐渐向装饰性的方向发展。
3、榫卯结合是抗震的关键。这种结构和现代梁柱框架结构极为类似。构架的节点不是刚接,这就保证了建筑物的刚度协调。遇有强烈地震时,采用榫卯结合的空间结构虽会“松动”却不致“散架”,消耗地震传来的能量,使整个房屋的地震构件,是力传递的中介。过去人们一直认为斗拱是建筑装饰物,而研究证明,斗拱把屋檐重量均匀地托住,起到了平衡稳定以及抗震的作用。
另外,斗拱在中国木构架建筑的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它的演变可以看作是中国传统木构架建筑形制演变的重要标志,也是鉴别中国古代木构架建筑年代的一个重要依据。也可以说,斗淼难荼涫肪褪侵泄古建筑的发展史。千千万万类型的斗砉钩闪宋等淮蠊鄣闹泄古建筑文化。
一般上,凡是非常重要或带纪念性的建筑物,才有斗拱的安置。抖拱使人产生一种神秘和莫测其高保真妙的感觉。在美学和结构上它也拥有一种独特的风格。无论从艺术或技术的角度来看,斗拱都足以象征和代表中华古典的建筑精神和气质。
当代,随着人们越来越注重文化传承,斗拱又重新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2010年世博会中国馆就是其中最有利的代表。中国馆被冠之以“东方之冠”的主场馆是以中国特有的斗拱为原型创作的,是世博会园区的核心建筑与点睛之笔。它从中国古代建筑的斗拱中直接获得了艺术灵感和精神依托。斗拱是一个极具象征性、并能引发散发性思维的意象,我想中国人都愿意赋予它这样的意义。世界上有三大建筑体系,只有中国古代建筑极其智慧地采用了斗拱。这个巨大的红色斗拱将永远升起在我们的视野中,它的标志性、力学美感和文化内涵必将大大提升中国人民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对于斗拱,我们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学习,不断的积累经验,以促进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想当年,梁思成教授为了保存中国古代建筑呕心沥血,现在,我们有必要重拾斗拱这一历史文化经典,让中国传统建筑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方拥.中国传统建筑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6.
[2]李合群.中国传统建筑构造[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0.
篇9
关键词:建筑装饰;设计风格;文化环境;关系
前言
著名建筑设计大师贝聿铭先生说到“每一个建筑都得个别设计,不仅和气候、地点有关,而同时当地的历史、人民及文化背景也都需要考虑。这也是为什么世界各地建筑仍各有独特风格的原因。”建筑装饰设计风格的形式,是不同时代思潮和地区特点,通过创伤构思和表现,逐渐发展成为具有代表性的建筑装饰设计形式。风格虽然表现于形式,但风格具有艺术、文化、社会发展等深刻内涵,从这一深层含义来说,风格又不停留或等同于形式。装饰设计的风格往往是和建筑以至家具的风格流派的紧密结合,有时也以相应时期的绘画、造型艺术、甚至文学、音乐等的风格流派为其渊源和相互影响。
一、风格与文化的探索
在十几年建筑装饰工程的实践中,对不同的装饰内容,不同的地域和人文环境,不同的功能需要,不同的风格和文化内涵的工程项目,在体现艺术特色和创作个性的同时,对主要表现的装饰内容的风格上进行了探索和研究,将风格的外在因素(民族特性、社会体制、生活方式、文化潮流、科技发展、风俗习惯、、气候物产、地理位置)和风格形成的内在因素(个人或群体创作构思,其中包括创作者的专业素质和艺术素质)相结合,从而赋予所设计装饰的内容具有视觉愉悦感和文化内涵的建筑装饰环境,使生活在现代社会高科技、高节奏的人们,在心理上、精神上得到平衡,将体现艺术特点和创作个性的各种风格(传统风格、现代风格、后现代风格、自然风格、混合风格等)溶入我们所设计的具体装饰工程中去,运用物质技术手段和建筑美学原理,创造出功能合理,舒适优美,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需要的建筑装饰环境。
在此列举较为典型的工程实例,具有中国传统风格的“九华山庄”工程,以总结、剖析在实践中如何将外在因素和内在因素,风格与文化的结合,从而达到建筑设计的继续和深化,以及创造出理想的文化氛围和使人震撼、愉悦的空间。
二、工程实例中的体会
“九华山庄”装饰工程(北京)座落在北京小汤山温泉疗养区的“九华山庄国际保健俱乐部”地处龙脉,上风上水,为明清两代行宫旧址,占地40万平方米,建筑采用皇家园林的设计风格,环境清幽雅致,五星级酒店管理标准,集保健、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大型度假乐园。我公司承建是整个“九华山庄”的核心部分,俗称“五大殿”。
五大殿由主殿和四座偏殿组成。主殿为单檐歇山式,建筑设计为丁字形。在原建筑设计的基础上,我们对功能及空间组织不合理的地方进行了调整。在功能分区上以大堂所在中间正殿为中轴线,咖啡区及总台接待区分为两侧,多功能厅在后殿,餐饮区、医疗保健区分别在左右殿,线路清晰,功能明确。
殿内装饰设计遵循中国传统建筑风格与现代表现手法有机结合的原则,以历史延续和地域文脉的感受,使建筑装饰环境突出了民族文化渊源的形象特征。我们把传统建筑的造型、色彩加以归纳整理,让繁锁的雕梁画栋符号化,让久远的历史文化气息隐隐在地面、天花及四壁中流淌,通过意会达到交流。由此我们将中国古典建筑中的藻井、檩椽、柱式、栏杆、垂花、雀替、挂落、抱鼓、美人靠等,以美的联想,严谨的法度,对实体空间与虚拟空间进行了艺术形象的重构,对传统造型中的线的表象提炼加工,变的简洁、挺拔。对具象的元素处理,升华为抽象的符号。大堂主墙面迎门而立的壁画,表现了羲与女娲的形象组合,用青铜铸造,古风颇浓,与光滑的墙面形成对比,夺人注目,体现出“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两侧横梁用印度红石板贴成,石板上凿有古代图案中夔纹与凤鸟纹,形象优美古拙,配合设计所选用的各种装饰材料,经过工匠的精雕细刻,达到了传神的效果。
“九华山庄”装饰工程是我们把握具有传统风格的神韵又富有时代感的较成功的作品,在此工程的设计和实践过程中,我们体会到中国民族文化和艺术追求神似,追求意境,表达储蓄与神秘,在博大精深的世界文化遗产中,吸取中国传统风格及文化的“神韵”,弘扬中华文化,同时以现代设计意识与传统风格有机的结合,古为今用,西为中用。此项工程的作品图片被编入建设部主办的《中国当代建筑装饰作品集锦》大型画册,并参加了中国首届建筑装饰成果展览,编入《中国建筑装饰优秀作品选集》一书。
在现代建筑装饰中应用传统文化,应当在对传统文化进行分析和对现代装饰手段应用的基础上,寻找现代和传统“结合点”。笔者认为,应当从“形”、“意”和“神”三个方面着手进行应用。从形的方面来看,应当着重于对中国汉字、龙纹、鱼纹、云纹等中国传统图形在现代建筑装饰中的应用。“形”的应用不是对传统文化的复制而应当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对传统纹饰的提炼和改造。比如,北京故宫的隔扇夹纱上的臣工字画使得室内空间显得高贵而优雅,目前很现代装饰中对汉子装饰就有着创造性的应用。汉字装饰的材料不再是木和纸而变成了玻璃锈蚀、金属和陶瓷。在一些现代装饰中,玻璃锈蚀汉字的装饰与灯光技术相结合,形成了高雅的室内环境,同时也形成了空灵和飘渺的效果。
现在人们都在呼吁要传承中国的传统建筑文化。而传统建筑装饰元素是传统建筑文化的亮点之一,因此现代的许多设计师都喜欢在其作品中运用传统建筑装饰元素,那么传统建筑装饰对现代的设计到底有何意义和作用呢?
三、对风格与文化的理解
当今社会生活节奏日益加快,建筑建筑装饰的功能复杂而又多变,建筑装饰装饰材料,设施设备,甚至门窗等构件的更新换代也日新月异,建筑装饰设计和建筑装修的“无形折旧”更趋突出,更新周期日益缩短,而且人们对建筑装饰环境艺术风格和文化氛围的欣赏和追求,也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在改变。
一种风格或流派一旦形成,它又能积极或消极地转而影响文化,艺术以及诸多的社会因素,并不仅仅局限于作为一种形式表现和视觉上的感受。近年来,建筑设计和建筑装饰设计在总体上呈多元化,兼容并蓄的状况。建筑装饰布置中也有趋于现代实用,又吸取传统特征,在装潢与陈设中溶古今中西为一体。当前,社会是从工业社会逐渐向后工业社会或住处社会过渡时期,人们对自身周围环境的需要除了能满足使用要求,更注重环境氛围、文化内涵、艺术质量等精神功能的需求。建筑装饰设计不同艺术风格和流派的产生、发展和变换,既是建筑艺术历史文脉的延续和发展,具有深刻的社会发展历史和文化的内涵,同时也必将极大地丰富人们与之朝夕相处活动于其间时的精神生活。
风格与文化的关联,就是追求更高层次的和谐,其本质是对人类文明的共同享有和发展,它遵循历史传统进行超越。
结语
当今社会生活节奏日益加快,建筑装饰的功能复杂而又多变,人们对自身周围环境的需要除了能满足使用要求,更注重环境氛围、文化内涵、艺术质量等精神功能的需求。建筑装饰从材料、设施设备,甚至门窗等构件的更新换代也日新月异,建筑装修的更新周期日益缩短,“无形折旧”更趋突出,人们对室内环境艺术风格和文化氛围的欣赏和追求,也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在改变。为此既要改造传统,也要改造现代,使传统文化和现代装饰艺术风格高度融合,形成适合自己的独特的东西。
参考文献:
1.白然《传统装饰艺术与现代设计》,艺术生活,2011.3.
篇10
关键词:传统文化;融合;延续
中图分类号: E2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 言:中国传统文化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是一部波浪推进式的发展史,了解传统元素艺术形式的特征,对建筑设计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建筑方面,中国传统文化是我国建筑业发展和创新的基础,这种深入机理的影响力不仅取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更是新时代人类中国人民时尚潮流的必然结果。
1 、中国传统文化与建筑设计的关系综述
中国传统文化是建筑设计的根本。建筑设计讲究一定的内涵和观点,其中必然包含了大量的社会审美观、价值观、世界观等的表现,不同观念下的设计方案所体现出的风格也不一样。 人们的各种观念必然也要经过一个长期发展和变化形成的过程,而这种过程至始自终都受到了传统文化的影响。因此可以说:建筑设计方案,其实就是社会文化发展和影响的结果。我国古文化中于建筑方面有一个观点:房屋的建设尽量坐北朝南。这仅仅是古代人们形成的一种长期社会习惯,但由于沿用时间较旧,且与我国历史中社会关系、政治变革等息息相关, 所以逐渐演变成为一种社会文化,至今其对建筑设计的影响依然存在。当代建筑设计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补充和延展。但不可否认的是,由于社会生产力的限制,最早的社会文化没有建筑设计这一板块。在人类社会不断发展之下,社会审美观等不断发展改变,才有了建筑设计中传统文化的身影,而随着历代建筑人才和文化人士的促进,这才使建筑设计被纳入了传统文化的范畴当中。中国传统文化与建筑设计之间的关系,已经从原有的“ 平行关系 ” 发展到了现在“ 相辅相成 ”的关系。譬如 2010 年上海世博会馆“ 天人合一 ”的朴素哲学思想的体现,正是传统文化对建筑设计深远影响的结果,而正是因为这样的设计方案,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在上海世博会中的中国馆对世人思想和观点产生了二次影响。
二、中国传统造型艺术应具备的特征
第一,整合延续性:这种整合并非简单的造型与纹饰的结合或拼凑,而是吸收、消化和有机的融合统一.文明产生之前,六大区域造物的组合与重组过程,魏晋南北朝与隋唐时期,对外来和其他民族造物形式的吸收融会的过程,都表明了中国造物具有极强的整合性特征.就世界传统造物设计这一历史时段而言,中国传统造物设计属于整合特征最强的少数类型.中国造物的延续性,具体表现在技术与造型形式的延续上.在几千年的造物实践中不自觉地建立起了一种技术与形式的延续机制,当社会经济文化发生重大变革,新材料、新内容促使新造物产生之时,造物的延续性能够为新造物提供可借助的技术和造型形式.
第二,礼乐性及规范化:在中国传统社会中,造物设计与礼乐的关系最为密切,造物在“礼乐之道”的整合下,一切服务于“礼”合于“道”.这就一方面促进了造物设计的迅速发展,一直影响到后世造物设计的发展.中国造物设计规范化的雏形,似可上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规范化的原则是简化、系统、优化、协调、效益的原则,这些原则长期地实施在工业化之前的中国造物设计艺术之中,显示出巨的经济和社
第三,地域适应性:古人最初从大自然的蛮荒中开拓出一个人为的世界时,就与某一地域特定的自然条件相结合,形成造物地域的特点.在传统造物设计中,能动的适应或积极的适应是一个根本性的原则.中国造物设计在适应顺应自然和社会的发展规律,尽力与之取得协调与和谐的关系,做到制用有节,尽力实现社会协调的终极目标.所以适应性造物从其深层来说是人类构建一个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相互谐和的生存空间所做的努力.
第四,变与统:变与统是构成设计史发展的阴阳两极,与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停滞不前的结论不同,不断变化是中国造物艺术的特点,其中体现着中国古代工匠的创造智慧.特别是对于现代建筑,我们向现代设计转型的过程曲折艰难,这就需要我们的不懈努力.
三、中国传统文化在建筑设计中概况和表现
接下来举例说明具体传统物化元素在现代建筑中的运用.在这里重点介绍下中国古代的四大神兽纹饰,特别是龙纹饰作为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运用.四大神兽即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分别作为东西南北四神.在五行学说盛行的年代里,五行家们照着阴阳五行给东南西北中配上五种颜色,而每种颜色又配上一个神兽与一个神灵;东为青色,配龙,西为白色,配虎,南为朱色,配雀,北为黑色,配武,黄为中央正色.龙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最早应追溯于远古时代的图腾崇拜.龙作为一种高贵的形象,很早就出现在建筑的装饰上,但自从龙与皇帝发生了关系以后,龙的形象便大量地被使用在建筑上.在中国传统的建筑文化中龙象征着皇权,只有皇家的建筑上才能用龙作为装饰.典型建筑:北京紫禁城的故宫.我国传统建筑中的龙饰主要体现在柱子、影壁、藻井、屋脊等建筑中,大多用以装饰作用和祈求神灵保佑.在皇宫建筑上,因为龙作为皇帝的代表形象,所以在装饰中占据统治地位.在北京紫禁城和潘阳故宫这两座皇宫里,可以说无处不出现龙.殿内天花、藻井,皇帝宝座的台基,屏风、御椅上也有多种式样的木雕龙,据有人统计表光在紫禁城的太和殿一座大殿上,里里外外,上上下下共有12654条龙,所以一走进皇宫,真仿佛到了龙的世界.龙既然已经不是自然界的动物,而是人类在历史上逐渐创造出来的一种理想形象,所以他的体态、大小可以变而无定形,这就给装饰造成了方便的条件.例如:北京天安门华表上的龙,以他的硕长的龙体盘绕柱身,龙尾在下.龙头在上,仿佛有冲天之势,形成了华表特有的威严和壮丽.龙既然成了皇帝的代表,皇帝的象征,所以皇帝总想掌握龙的专用权,尤其在元、明朝以后,朝廷三令五申,甚至立以法典,规定民间建筑不得使用龙的装饰.但是事实上皇帝始终没有能够控制这个专用权.因为龙作为整个中华民族的象征,这个事实在皇帝和龙发生联系之前就已经存在神州大地上了,所以在广阔的中国,在各地的寺廊、佛塔、祠堂,甚至在园林建筑和民间住房都可以发现龙的形象.千姿百态的神龙,或隐或现的装点着各类建筑,使它们更显光彩.龙的形象在现代建筑中的运用更是随处可见,它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表征,不仅多处用于现代翻新建筑组群,还用于很多商务会馆、旅游业建筑、餐饮业建筑.特别是在在房地产开发中,建造九龙玉柱华表。无疑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更是对古典建筑文化的发扬光大.我们是龙的传人,我们要在继承龙的建筑文化的基础上,树立民族意识.“君临闽江”的建设者们为福州房地产项目的开发传承了民族文化.更好的促进了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建筑中的运用.再说下客家人的围龙屋建筑形式,可以说是古老文化与现代建筑艺术的完美融合.
结语: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数千年传承历史的结晶,正因为中国传统艺术的客观存在,且具备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才使得中华民族更加稳固地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从另一个方面来讲 , 也正是由于中国富含传统文化的环境,才使中成为一个名符其实的“文明古国”。 所以说 , 实现中国传统文化在建筑设计的比重发展,是当今时代中华民族崛起所必须的过程,是对中国古老艺术和文化体系的尊重和弘扬。在钢铁林立的现代化世界里 ,人们常常为了“名利 ” 而奔波劳累,如果说能够以建筑为主体,构建出众多现代化都市里哪怕是一小片历史的天空,也能够使人们的心灵获得洗涤。所以,做好中国传统文化与建筑设计之间关系的综合性研究,还能够推动社会的合理化发展。
参考文献:
[1]陈从周.说园.上海: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84
[23简波,戴珊珊.大学校园景观设计探析.南方建筑.2005
[3]余菲菲.当代大学校园景观设计研究.西南交通大学,2009
- 上一篇: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技能
- 下一篇:应对审计风险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