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提高化学的技巧和方法范文

时间:2023-11-14 17:54: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提高化学的技巧和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初中提高化学的技巧和方法

篇1

一、让学生感受化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充满着化学,教师在化学课中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中提出问题,使学生感到化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例如,我在讲授“物质的变化判断”内容时,让学生观察学校和家里哪些事物的变化是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学生能说出很多,如木块制成木桌,瓷碗的破碎,冰的溶化,酒精的挥发等都是物理变化,而植物的光合作用,食物的腐败,燃料的燃烧等都是化学变化,使学生发现我们身边充满着物质的变化。

二、精心设计练习,培养化学应用意识

化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学生在课堂上获取的许多知识,如果在生活中加以应用,那么一定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练习是使学生掌握化学知识,形成一定的技巧和技能,培养学习能力,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之一。精心设计练习,注重培养学生的化学应用意识,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这样,对于提高学生的素质将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例如,我讲完“氧气”内容之后,设计了一个简单实验:有三个集气瓶,分别充满空气、氧气和二氧化碳,它们都是无色无味的气体,怎样用最简便的方法加以区别。

学生会根据氧气性质实验的感观认识来推出答案,可用燃着的小木条来检验,以此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开展化学实验活动,提高应用能力

学生学习知识和运用知识构成了学习活动的两部分,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能力,光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向课外延伸。所以,适当开展一些化学活动,可以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意识和能力。

例如,在每年元旦举办的游园活动中,我们几位化学教师充分利用学校里的设备,开展了“化学知识大家猜”,“化学实验大家做”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都有化学,只有认真学习和应用教材上的知识,才能把现实生活的实际问题转化为化学问题,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加强课外实践,拓宽化学应用渠道

实践对于知识的理解、掌握和熟练运用起着重要作用,只有亲身体验过才会理解和运用。所以,培养学生应用化学知识的能力,还要加强课外实践。

篇2

一、问题化教学的概述

问题化教学是指一系列系统的教学问题贯穿整个课堂,对于问题的设计也是要和课堂知识点结合,通过丰富优良的问题设置,联合实际生活,侧面表达化学知识的含义,对学生有更加深刻的印象,有助于学生深入持续的理解化学知识。化学问题化的教学模式,可以在学生进行化学知识学习和实验操作过程时,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并把问题带入实验中去,从而在实验操作中得到答案,这样会让知识印象深刻。对于在课堂上教师和学生的问答环节,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习注意力,利于化学课程的学习效率。

二、当下化学课程的教学现状

1.以传统教学模式为主

传统教学模式依旧占据着化学课程的课堂,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教学为主,单一的讲授数学知识点,要求学生按照死记硬背的方式学习化学知识。这种教学模式在现如今的时代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且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社会,传统的教学模式跟不上学生的眼界。若是要提高学生的课堂注意力,需要创新化学课程的教学模式,创造问答操作的化学课程结构,培养学生兴趣,带动化学课程知识点的学习。

2.学生对化学的关注度低

化学比起英语和语文等学科,受到家长和学生的关注度较低。喜欢化学的学生比起喜欢其他学科的学生而言数量较少,这使很多学生对化学的知识理解不充分。还有一小部分喜欢化学的学生因为喜欢某个化学教师,才对化学学习有了兴趣,但在实际意义上不能提高整体化学的学习水平,只是部分学生爱屋及乌的进行化学课程的学习,这样会导致学生的化学学习进度出现阻碍。

3.化学教学课程枯燥乏味

经调查现实,化学课程较为枯燥乏味,再加上学生上课积极性差,导致化学课程进展缓慢。学生机械的学习化学课程,没有真正领会化学知识,造成化学成绩整体较差。

4.化学教学缺乏问题化的教学系统

在化学课程中,教师充当着重要教育角色,学生的学习水平和教师的教育方法密不可分,现如今的教师缺乏责任心,对教育方法不够细心,缺乏问题化的教学系统,单一讲述没有互动,学生学习兴趣低,实验操作不得当,导致错误的观念和知识谨记于心。

三、初中化学课堂中问题化教学的应用措施

1.创新问题化课程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满足不了时代的需求,传统教学模式的单一化大大封闭了学生的眼界,改革创新是教育发展的形势,只有不断改善教学体系,增强教学趣味性,才能积极带动学生学习兴趣,带动学业的发展。在化学课程教学中开展问题化的教学模式,对于学生而言,可以增强他们的学习趣味,能够积极活跃课堂气氛,便于学习小组的思考和讨论,对学生的化学学习有着推动作用。

2.化学课程中问题化教学模式需要有针对性

在化学课程教学模式上需要针对性的教学,因材施教,有针对性的教育不同性格的学生。对于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可以提出更加具有深度的化学问题,发扬他们的积极性、和活跃性,提高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对于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循序渐进的教学模式更为适合,可以提出相应较为简单的问题,使其成为一个小组进行对问题的探讨和解答,培养他们的集体学习的意识,互相促进学习水平,不懂就问,不断发散学生思维,达到知识和能力的统一提升。

3.在化学课程中使问题化教学达到知识和实践的统一

在化学课堂上进行问题化教学时,达到知识和实践相统一,比如进行一个化学问题的探讨研究时,对于这个化学知识点需要学生们自主分析化学问题,通过化学实验和小组探讨的方法,进行实验结果的交流,从实践和交流中得到问题的正确解答,从根本上实现知识和实践的统一,使化学课程更加具有趣味性,同时让化学学习不再枯燥困难。

4.增强化学课程问题化教学的多元化

在化学课程问题化的教学模式中,单一的问答课堂模式容易造成教师和学生的“审美疲劳”,通过增强化学课程问题化教学模式的多元化,增加化学竞赛等小型比赛,提高学生的学习氛围,培养竞争意识,在相互比拼中提高化学成绩,丰富化学课程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积极动脑的发散思维,创造优秀的化学人才。

篇3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化学;探究式;教学;评价

探究式教学有几大意义,其一是能够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发现化学的乐趣。其二是能够活跃课堂氛围,让更多的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其三,是能够让学生在自己的基础上,化学实践能力普遍得到提高,没有统一的标准,却都是在进步。作为一线化学老师,在自己的教学课堂中实践探究式教学之后,发现学生的学习思维发生了转变,学生的答题技巧和思路也明显开阔了很多,不少学生的化学成绩有所提高。但是仔细观察学生的化学学习,还是存在很多问题,除了探究式教学落实不到位之外,还存在很多的教学困难。

一、改变探究过程形式化,主张有目的的探究学习

在化学探究式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多数老师只是转换了学习方式,而学习顺序和与学生的主客关系并没有发生改变。这就造成了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性依旧很强,课前不预习,就无法衡量自己的学习得失,更不知道自己做这个实验的目的是什么,实验过程中存在哪些逻辑和知识点等。将探究式教学的重点错误地放在了形式上,注重对学生实验器材的准备,重视实验备课,却按照传统的教学过程走走形式。这样既浪费了实验资源,也没有真正发挥探究式教学的意义。因此在探究式教学中,应该将学生的主体性突出来,而不是进行灌输。例如,在学习《金属和金属材料》时会涉及一些氧化还原反应实验,而这些在生活中又是常见的,甚至不少父母也懂得这方面的常识。于是在课前不妨给每位学生一块铁,然后让他们自己想一下保护它的办法,在课上时,需要经受老师各种条件的“侵蚀”。这样学生需要调查一部分资料,并且去查阅课本,了解铁会发生哪些反应,或者是从家长那里得到启发等。这样在课堂上进行实验时,学生知道自己的任务是保护金属,就要先了解如何去腐蚀他们,这便是学习的目的。在这样的动力推动下,学生的探究欲望自发强烈,不需要老师过多地督促。

二、改变教学中的“假意交流”,主张自由师生关系

探究性教学需要更多的师生交流、生生交流,无论是在实验前,还是实验中,又或是实验后。但是目前教学中往往存在“假意交流”,看似是老师和学生的交流,实际上却是学生在单方面回答老师的问题,而没有问题的反馈。在课堂中提问是最常见不过的,但是如果学生能成为问题的发出者,那么这又是上了一个学习档次。因此老师要处理好在探究式教学中自己与学生的关系,不能过多地干涉,而是让他们自己主动地提出问题。但也不能完全将课堂交给学生,而应该给予实时的提醒和指导。有时,老师可以参与到学生的实验活动中来,不去担当实验的主力,而是给学生“打下手”。这样不但能更加清楚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思路,更容易和学生“打成一片”,有更好的感情交流。无论是采用何种方式,都不建议让学生作为观看者,来观察老师做实验,这和探究式教学的目的是背道而驰的。

三、改变传统的单一评价,主张更人性化的评价方式

虽然初中化学探究式教学的评价方式和其他学科不一样,但也是基本依照操作的完整性、实验结果的正确与否等进行评价的。这样的评价方式比较单一,也不能完全说明问题,而且不利于监督学生的各项学习指标。多数学生在课前不愿意预习,不愿意自己思考,仅仅依靠老师在课堂上的讲解,如果有的学生领悟能力快,就能有一个好的实验成绩,而有的学生则观察比较慢,可能就略逊一筹。可是这样的成绩评价,最后学生都会因为遗忘规律而忘记老师的操作,更因为自己没有思考,而几乎没有印象。将探究式学习的评价过程分为几个部分,从预习方案,到实验操作,到提出问题,到实验总结等。从多个方面和层次来考查学生,这也是一种监督。另外,最好安排化学实验探究的组长和负责人,可以以实验桌为一个单位,也可以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让这些组长负责学生的实验监督工作,一方面能保证实验安全,另一方面也作为学生评价的一个成绩,记录在最后的探究式学习成绩中。从日常学习中就养成好的操作习惯,才能在化学学习,乃至科学学习中有一个良好的开端。

总之,初中化学探究式教学应该突出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要求,转换教学主体,老师放更多权力给学生,在细节中慢慢指导学生,潜移默化地进行实践教育。并且要综合多个方面进行评价,从而提高学生的探究素质和能力,养成良好的探究思维和习惯,才是最本质的学习。

篇4

关键词:初中化学;思维训练;课堂效率

在教学中,我们常会碰到这样的例子:学生遇到难题请教教师,有时教师可能试图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但是最后的效果常常不尽如人意。这是值得初中化学教师思考的问题。笔者以为,教师应该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方法,训练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列举如下几种化学解题思维训练方法。

1.勤能补拙,锻炼思维的敏捷性

思维敏捷需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恰当的解题方法,这和熟能生巧的道理是分不开的。当然,敏捷的思维需要个人的机智,更需要智慧,然而这也是长期训练的结果,熟能生巧就是其突出的表现之一。我们知道,思维的敏捷必须以正确为前提,首先要保证思考问题的方式方法正确无误。只有在解题正确的基础上,教师才能够提出速度方面的要求。初中化学解题的一些基本方法要反反复复地进行训练,只有反复训练,学生才能掌握解题技巧,即熟能生巧。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学生思维的敏捷性,促进学生思维敏捷的良性发展。

2.一题多解,提升思维的发散性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解决同一个问题。训练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必须依托于课堂教学环节的巧妙设计,通过营造良好的思维环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多角度多侧面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在训练中逐渐提升这方面的能力。例如,有这么一道化学题:将6g铁屑投入到100g未知浓度的稀硫酸溶液中,反应停止后溶液中有铁剩余,过滤后称知滤液质量为105.4g,求稀硫酸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这道初中化学题,属于典型的一题多解型题目,可由学生自选角度,教师加以引导:①从反应前后溶液中的溶质入手;②从反应前后硫酸根离子的质量不变入手;③差量法;④从反应后的滤液入手;⑤从反应前后溶液中水的质量不变入手。

3.多思敢疑,训练思维的逻辑性

在化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大胆提问发问,课后也同样如此。在化学课堂上,科任教师要充分发扬民主,鼓励学生使用不同的思维方式,允许学生有不同的问题见解,建立起开放的教学环境来激发学生的新思路和个性化的解决方案。逻辑性属于抽象思维,是经过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的结果。事理的前后有必然联系,不存在前后矛盾、断接等问题。教师教学中要适时抓住典型实例进行分析,从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具体问题中,教师要抓住已知信息,准确地利用信息,运用掌握的基础知识对题目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和推导,从而有效地化解所遇到的化学难题。例如,在复习O2性质、制法时,可以展示下面的图例然后提问:①O2 的重要性质是什么?②CO、CO2、

4.设计实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实验是化学教学的基础,初中化学实验既要动手,又要动脑,可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化学实验操作中,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并通过自身的积极思考,或者是小组合作得出结论,从而享受到积极参与的乐趣,收获了成功的喜悦。例如在讲授实验室制氧气装置时,可以设计以下几个问题:①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加热制氧气用哪些仪器好?②收集氧气用什么方法?为什么?有什么优缺点?③有水蒸气冷凝后会炸裂试管怎么办?通过若干问题的层层推进,制取氧气的装置设计就很清楚了。在整个实践活动中,寓实验原理于操作之中,同时教师要让学生的怀疑勇气、思维能力得到磨炼、升华,进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总之,对于初中化学教师而言,必须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和教学修养,努力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解题思维能力,进一步打破传统教学观念,使学生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提升思维品质,为他们今后走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主体性 提升兴趣 有效复习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9-0085-01

中考刚刚结束,明年的中考又将不远,中考对于初中化学老师来说是年复一年。中考结束之初,几家欢喜几家忧,留给我们老师的将是更深的思考和总结。在新课程中考中要取得优异的成绩,除了完成新课任务外,更离不开的是中考前的复习,如何进行合理有效的复习是中考时取得好成绩的关键。根据自己多年来参与备考和中考阅卷的体会,对于新课程中考复习中如何针对性地有效复习,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些个人的想法和体会。

随着当前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经成为共识,但复习课上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许多老师经常发出如此感叹:复习课最难上。复习课既不像授新课那样有“新鲜感”,又不像练习课那样有“成功感”,复习课担负着查漏补缺、系统整理以及巩固发展的重任。如何在复习课中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创设有效的课堂教学,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的同时在中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科学有效的复习方法是关键因素,针对化学学科特点,我觉得在复习课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把握学生主体性,增强化学复习实效

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这句话对于中考化学复习教学显得尤为重要。因为现在各个省市的化学中考已由过去“单一的知识型”考试逐步过渡到现在的“知识――能力型”,而且越来越向能力测试的方向倾斜。因此,在组织初三学生迎战中考的化学复习教学中,在重视落实化学双基的基础上,更应以知识为载体,提高学生的能力,增强学生的素质。在具体的复习教学中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激励他们在复习过程中发挥主动精神,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现今的中考备考,仍有不少的老师把自己摆在复习教学中的核心位置,借助于沉闷的依靠教师的传授式的教学模式,将最大量、最系统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将学生看成可以自己任意摆布的附庸,主观臆造的组织备考复习,致使部分学生成了储藏知识的“书柜”。事实上,这种教学方式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最终也收不到什么教学效果,只不过是无法之法。从根本上说,中考复习的主人应当是初三学生,而老师只不过是在备考复习这一特定过程中起引导、指导和辅导的作用,因此,备考复习中教师必须摈弃多年来习以为常的“讲练考”的复习模式,而应千方百计的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使学生意识到自己才是复习的主人。只有充分发挥了学生在备考复习中的主体作用,才能进一步提高复习教学效果。

二、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化学复习实效

复习的过程是过去所学知识的再现、巩固和提高的过程。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兴趣在复习过程中一定要保护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化学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据调查反馈,学生开始时之所以喜欢化学这门学科,主要兴趣点在于化学实验。因此在复习的过程中,虽然大多数实验不可能再做,但重点实验还是要再现,通过实验的再现挖掘新授课中不便于提出的问题,所谓老调重弹有新意,使学生温故而知新,知识和能力在复习中达到升华。当然再现的方式很多,可以借助于实验模板,借助于多媒体等再现实验的过程。

同时在复习过程中在立足于学生发展和实际生活需要的基础上,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让学生多提一些有关社会、生活、生产、科技等方面的问题,体现化学学科的实际应用价值和学科特点,为同学们从化学的视角去观察周围的世界、从化学与社会的相互作用中体会和感悟学习化学的价值提供机会,培养大家关心自然、关注社会的情感和态度,同时联系社会生活实际还能指导学生平时留心生活,提升学习的兴趣。在新课标下中考化学命题也趋向于以这些生活情景为素材,考查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收集、整合、运用信息的能力。如果我们平时留意了、思考了,考试时就顺手多了,做起题来也就得心应手了,中考复习也起到了实效。

其次,在复习教学过程中实施学习过程评价来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实施激励评价,可以营造一种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复习的效果。如:“你的想法很好,值得其他同学向你学习”、“你的思路很有创意,将来在化学领域一定有所建树”、“你简直就是一个化学天才”……。一句激励的话语,能唤起学生学习的信心,甚至能影响学生的一生。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充分发挥评价的杠杆作用,为教学服务,使学生对复习课不再感到枯燥、乏味,大大提高了复习的效果。

三、打造有效复习课堂,增强化学复习实效

我们经常听到教师有这样的感言:“许多知识课堂上都讲过了,甚至讲了N遍了,为什么学生还是做错了?”其实一节课,特别是复习课,不是看你讲了多少,关键是学生学到了什么,找到了多少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力得到了多少提升。要实现课堂复习教学的有效性,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①有效性备课,保证课堂复习教学实效。有效性备课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和保证。要提倡全方位备课,在备教学目标中三维目标的同时要备课标、备考纲,备考点,更重要的是要备学生,备学法,备教法,备教学过程中预设以及生成性的问题。越是最后的复习,越是要加强集体备课,因为集体的力量是强大的,要发扬团结协作精神,同时因为班级之间、学生个体之间是有差异的,我们不能用统一的模式来实施教学,要注意教学对象的差异性,设计出符合本班学生的教学方案,也就是要进行集体备课后的二次备课,只有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情况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到了心知肚明以后,课堂教学才会有针对性的有效展开。

②重视实验探究,训练科学方法。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亲自进行探究实验,在实验操作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理解实验的原理及实验用品选择的依据。例如,精盐提纯实验,首先要指导学生了解实验目标,然后指导学生练习溶解、过滤和蒸发等基本操作,同时还要提出启发性问题。

总之,在中考化学总复习过程中,作为一线的化学老师,要吃透课标及教材中考说明,认真指导初三学生在总复习阶段做适量的中考化学模拟题,善于总结各种题型的解题方法与技巧,为学生在中考化学中取得优异的成绩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俊如,任剑辉.初中化学基础知识一本通[M].江西教育出版社,2011

篇6

【关键词】阅读能力;自学能力;学习效率

今天,教育再也不是单纯知识的传授。“授之以鱼不若授之以渔”,学习方法的传授才是目前教育的首要任务。而学会阅读无疑就是掌握了终身自(治)学的最好武器,因为一个人一生中绝大部分知识都是通过阅读来获取的。良好的阅读习惯,高效的阅读方法,能有效提高学习的效率,使人终身受益。同样,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提高学习效率、扩大知识面、形成用化学的观点去解释各种现象之能力的前提与基础。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自学能力显得越来越重要,而阅读能力的培养与自学能力的形成、提高,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因为阅读已经成为人们获取知识技能、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途径。但是,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往往忽视了阅读能力的培养,究其原因,往往是为师者没有做好以下方面的引导:(1)阅读意识的引导。目前,新课程改革已进行了好几个年头,但有些化学老师的课堂教学仍偏重于“我讲,你听;我做,你看”,教师只管将所有知识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学生只需死记硬背即可考出好成绩。基于此,学生无需阅读,也懒于阅读,结果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阅读兴趣也被老师的好心包办给包没了。这种教学也许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绝对是一种戗杀。(2)化学专用语言的引导。例如,初中化学中分子、原子、元素等概念的学习,由于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还不能适应,因此学生感到化学很难学,使学好化学的信心受挫,这部分知识往往是造成学生学习成绩两极分化的分水岭。(3)例题与习题间反差的引导。教学中经常听学生反映“看着懂,听着易,做不好”。现在的教材在编写上力求通俗易懂,所列举的化学事例简单、有限,但课后练习却有相当的难度。例如,“多少克NH4HCO3与60克CO(NH2)2肥效相当?”这一道题,讲的是建立等式的条件,表面意思很简单,但对初学者来说已经算是具有相当难度的综合题,没有老师的指点,初学者要独立完成很难。

因此,在目前新课改的形式下,化学科也必须转变观念,不能只讲死记硬算,要大力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以应对能力检测型题目――特别是探究型题的准确解答。我个人经过教学实践,认为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较好:

1. 利用手边的素材引导学生,使之乐读 在培养阅读兴趣方面,可以充分利用课本中编入的一些选学内容,这些内容往往集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是化学知识的具体应用,如利用干冰制造舞台上的云雾效果、铅笔上H和B的含义、石笋和钟乳石的形成、不怕水的鸟笼、不怕烧的玻璃等,让学生乐于阅读。例如我在讲完几种重要的碳酸盐之后,安排学生阅读课后的资料。我先把到桂林旅游时带回来的关于芦笛岩的画片发给学生传看一遍,然后立即收回,在学生还在惊叹图片的精美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之时,提出如下问题:“有谁参观过桂林的溶洞?你们知道那美丽的溶洞里钟乳石的主要成分是什么吗?它们是如何形成的?你能对成语“水滴石穿”进行科学的解释吗?”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一下子就被调动点燃起来了,这时顺势引导学生阅读资料,那么对于上述问题自然是迎刃而解,学生就会体会到一种阅读成就感、阅读的乐趣;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了一次情感陶冶,在感悟祖国山河壮美之时立下远大志向。

2. 利用典型的练习指导学生,使之会读

2.1 学会抓关键词。 初中化学概念几乎贯穿全部的教学内容,在教授化学概念时,我往往根据概念的难易,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果是较难而且是不具可比性的概念,我就叫学生先认真阅读,试着找出概念中的关键词,然后我再与同学一起阅读概念,指导学生如何找关键词,引导学生剖析词义。例如对“催化剂”的教学:先让学生做一做课本上的三个对照实验,然后引导学生剖析“一变?两不变”,从而顺利理解这一概念,并自然领会了催化剂为什么不能写在反应物里,而只能做为反应的条件写在文字表达式的短线上。在讲解“溶解度”的概念时,提炼出了“四要素”:条件――一定温度;标准――100克溶剂;状态――饱和;单位――克。这样,学生就避免了“溶剂越多溶解度越大”的错误认识。

另外,初中化学中,有很多概念是成对且含义相反的,这为教学提供了方便,也为学生掌握该组概念辟出了一条捷径。在教授这些概念时,要充分利用好对比阅读法,如化合反应与分解反应、单质与化合物、纯净物与混合物、氧化反应与还原反应、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等。经常进行这样的训练,能提高学生对文字的感悟能力,能较敏锐地抓住概念中的关键词,较好地把握并加以应用。

2.2 学会读图表。 目前的化学课本,避免了以前全文字叙述的编排方式,代之以很多喜闻乐见、浅显易懂的图表,既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又有效降低了学生因单一文字刺激而易产生的精神和视觉疲劳。化学课本中的插图,简单明了,比起文字描述更使人一目了然,能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的化学知识。因此,教学中,对于文中插入的图表,我都会指导学生认真、仔细地阅读,学会从中提炼信息。像大气污染的动漫插图、钠与氯气反应形成氯化钠的动漫插图、碳的几种单质的分子结构插图、CO2与H2O的反应插图、预示燃烧条件的“火三角”、溶解度曲线、被NaOH溶液腐蚀的鸡爪等等,其中所蕴含的信息量往往比文字叙述更全面、更直接,更能让学生过目不忘。目前,探究题等信息题在中考试题中已占据强势地位,题中所给的信息有的是学生没有学过的,它要求学生先收集、提炼试题所给出的信息,再与所学的知识相结合,按题目要求全面正确地予以解答。这种阅读分析能力在平时就应有目的、有步骤地进行训练。比如,欲让学生透彻地理解元素周期律,必须指导学生认真阅读1-20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出的结果,比任何人口干舌燥地讲述都要记忆深刻得多。再看下面一个例子:九年级化学人教版P70表4-2、P75表4-3,课堂上我将两个表格重组成了下表:

认真阅读并分析表格内容,你能得出哪些结论?

通过实践来看,学生的智慧超乎想象的好,总结出了以下结论:

(1)不是所有原子的原子核中都有中子(氢原子)。

(2)质子数不同,原子种类也不同(原子种类由质子数决定)。

(3)在原子中,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学生可能丢掉“在原子中”这一前提条件,为让学生意识到科学的严谨性,应提示学生补上,也为后续课文讲述“离子”做铺垫)。

(4)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等于质子数与中子数之和(近似)。

(5)原子核中的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

显然,这些结论的获得,正是学生正确掌握了读表格的技巧并从中提炼信息的结果,也是阅读能力得到提高的集中反映。

篇7

关键词:初中化学;调查研究;错题集

错题指学生答题过程中容易产生错误或缺陷的题目,并非本身有科学性错误或存在设计缺陷的测试题。错题暴露出学生在知识衔接中的薄弱点和思维方式上的缺陷[1]。杜威曾指出:失败并不是单纯的失败,也是一种教训[2]。错误是一种为学习者量身定做的学习资源。真正善于思维的人,从错误中学到的东西和从成功中学到的是相等的。目前,有关化学学科错题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3-4]。化学具有知识点分散、规律之外常带特殊等特点。在实际学习过程中,错题多数是重复性的,学生靠自身的反思和纠错能力获得提高。这种依据错题进行再学习的现象普遍存在。

一、初中生化学错题类型及错因调查

(一)调查内容及对象

教师和学生分别处于教与学不同角色,对待错题态度、采取的措施存在差异。部分教师不能正确对待和利用学生的错误,或谈“错”色变,或回避错误。学生因屡次出错而产生心理影响,害怕错误,面对错误不知所措。针对此现状,设计相应的调查问卷,涉及多方面内容:讲学质量与教学环境,学习态度和兴趣,错题类型,错因,对错题的态度等等。以哈市某初级中学初三学生为例,展开调查;共发放、收回179份有效问卷。

(二)调查结果分析

本文以错题为研究对象,这里重点分析错题类型、原因和对待态度三方面。

1.错题类型及原因

对化学学科主要题型调查和统计分析。24.56%在填空题上容易出错,13.02%易在选择题上出错,90%易在计算题上出错,76.4%易在实验题上出错。即出错频率最高的题型为计算题和实验题。对错因数据统计分析表明,主要包括:(1)信息提取与整合能力弱;表现为审题不清、知识串接不上等,24.6%有此类原因。(2)基础知识薄弱;表现为基本概念模糊、计算方法不明确、记忆不深刻与知识混淆等。有此三种错因的比例为51.4%、77.1%和24.6%。(3)过失性错误;表现为粗心(69.8%)、学科语言表达能力欠缺(78.8%)等。(4)知识迁移能力差;表现为思维性错误、缺乏解题技巧等,占64.2%。(5)教师教学不完善;表现为重点不突出、方法讲解不清晰等,有5.2%认为是该方面的原因。上述分析有助于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和获取学生对教学的反馈信息,便于教师定位教学重点和难点,提高教学针对性。

2.对待错题态度

统计结果显示:有54.2%的学生对错题置之不理;20.7%会整理和翻看;67.7%因老师不要求就不整理错题。可见,对待错题,学生的主动性较差;学生对于错题的态度受到教师的影响,教师的指导性没有完全体现出来;对错题的价值缺乏充分认识。

二、错题集建立与科学使用

特级教师王金战曾告诫学生:错题千万别放过。每个错题背后都隐藏着知识的遗漏;教师和学生都需要高度重视。

(一)错题集建立

学生出现的错误都是原创和自我构建的,以提升学习能力为目的,最为直接和有效的途径就是教会其分析和利用学习过程中的错误。该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的指导作用也不可忽视。教师在授课中需重视学生错题,分析和归纳,抓住典型,及时矫正,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策略和错题集建立指导。学生需积极面对错题,分题型、知识点等归纳整理,随时翻阅和总结反思。可按照原题-相似题-改编题-拓展题的方式梳理。另外还需及时增补和删除。

(二)错题集管理

错题的影响已得到普遍认识,但仍缺乏良好的管理意识和管理策略。错题管理属于知识管理的范畴,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学生要重视所犯的错误,及时反馈给教师,教师从中认识到学生的不足。两个角色分别对错题集进行有效管理和利用,共同完成教与学的任务。采取积极主动的管理行为,自觉归纳整理、分类和总结。找到知识盲点,链接知识点,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教学质量。

(三)错题集科学使用及价值体现

错题是非常有价值的学习资源,建立错题集是为学习服务。错题集的科学使用值得关注。错题有着独特的教育价值。将这一丰厚资源融入到教学,有助于教师有针对性地实施化学教学对策。而且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具有主导地位,对错题反思的形成有着决定性的作用。持续的错误会消磨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兴趣,反思成为错题使用的关键,是增强学习效果的有效手段。学生是反思的主体,分析错因,找到“病根”,学会“有效学习”;建构知识框架,弥补不足,在改错中提高思维力和解题能力,增强学习化学的自信心。

作者:闫雪微 林红 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科学素养;知识串接与整合;深度;宽度;高效

化学对于初三学生来说是一门起始学科,仅仅一年的时间,学生不但需要快速入门、认识并走进化学,而且要在一年后在学业水平、科学素养等方面接受检阅。如何在短短一年内组织好每一节课的化学教学,使化学教学更具有高效性,成为摆在所有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笔者结合多年来的教学实践与反思,以及借助于“名师创新团队”、校际“教学研共同体”等平台的教研发现,在化学新课教学、特别是复习课中的纵横并举――注重教学的深度与宽度,对于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促进学生进一步认识并理解学科本质,提高学科素养,有着极大的推动与辅助作用。

一、巧借素材,培养素养,提升教学的深度

教学的“深度”,不是一般意义上去增加知识量,更不是往“偏”“难”“繁”方向的挖掘,陡增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而是在传授科学知识的过程中,利用好现有教学素材,让化学教学质量在提高的同时,更好地体现“学生的科学素养”。新课教学与复习课是初中化学教学中的两大重要课型,下面我们将通过几则具体的案例,探讨在新课及复习课中,如何利用好现有教学素材,使化学课堂更好地体现“学生素养的培养”,从而提升教学的深度。

科学态度是重要的学科品质。《绪言》教学是初中化学的入门课程,可以选择门捷列夫与侯德榜等化学家的化学史资料作为素材,组织学生学习,这对于学生科学品质的培养有重要的意义。从门捷列夫、侯德榜等化学家身上所透露出来的是敢于创新、勇于探索、善于观察等科学态度。同时,也让他们感受到化学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推动作用。

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分类思想、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想无处不在。在初中化学第一单元中的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等教学就涉及到上述思想。学生虽然对常见的变化事例已有初步了解,但对它们是如何变化的没有进一步的认识,他们需要通过实验现象来判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在此过程中学生学会了如何区分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区分变化是本课的能力要求,透过现象看本质是本课素材所蕴含的学科素养要求。学生从一些物质发生的变化中,寻找“变化”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将“变化”进行分类,得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同样,在涉及“性质”教学时,从颜色、气味、状态、硬度、物质的溶解性和能否燃烧等方面将性质分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变化和性质概念得出的过程,便是分类思想的典型应用。这种化学学科思想的培养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更提升了化学教学的深度。

化学复习课在要求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网络的同时,进一步加强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提高知识的应用性,并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上得以提升,使得我们的课堂既有面子,更有里子。下面先从近期两位老师对《碳单质和一氧化碳》的复习设计片断入手进行分析,一探提升复习课深度的方法与技巧。

设计A:

环节1:课标导航

环节2:知识梳理

1.碳单质的主要物理性质及用途(填表比较)

2.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3.碳和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比较(填表比较)

环节3:例题精析

环节4:专题训练

根据该设计,老师在复习伊始,将本课的复习要求一一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通过自读复习目标,明确考点、了解要求,使复习有准备、有要求。通过环节2的设置,让学生在基础知识点的回忆与梳理过程中查漏补缺。在环节3中,通过经典例题的讲解,使学生对《碳单质和一氧化碳》的热门考点,以及审题、解题方法有一个全新的认识。最后,学生在近年中考原题的专题训练中求得提升。

作为一节复习课,以知识梳理带动专题训练,学生在梳理中练习、在练习中发现问题、在问题解决中悟出方法与技巧、在方法与技巧的感悟中提升了能力。因此,本课的第一评价便是――实在!第二评价就是――易懂!作为极具代表性的化学与生活的典型课例,总觉得在学生科学素养,特别是在学科思想与学科能力的培养方面意犹未尽,没有酣畅淋漓之感。

我们再来看另一则设计。

设计B:

环节1:课标导航

环节2:【想一想】设计如何鉴别金刚石、石墨

【理一理】鉴别题的一般思路

【写一写】书写相关化学方程式(体现碳、一氧化碳化学性质)

【理一理】碳和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练一练】(课堂练习+提升练习)

……

性质与用途统一的思想是化学学科的具体科学思想,问题意识是重要的科学意识,在化学教学的过程中,只有认真地研读教材,才能理解教材,并对教材加以挖掘,成为培养并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沃土。对于物质性质的复习,该老师巧妙地安插了两条线平行推进:一条线以物质鉴别任务作为驱动,带动物质性质的复习,在性质复习的过程中对物质鉴别的一般思路进行归纳与整理;另一条线便是在任务的分析与解决过程中,以物质的性质为中心,渗透结构、性质与用途相统一的学科思想,使得课堂教学更具有学科味,从而提升了复习的层次,使教学有了一定的深度,并在深度提升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二、前后串接,自主建构,拓展教学的宽度

教学的宽度主要表现在加强知识与生活、知识与社会之间的联系、同一学段内前后知识间的联系、学段知识间的联系,以及不同学科知识间的联系等方面。学生将现有的、零散的知识通过串接,可以自主建构成完整的知识网络体系,并且在串接整合的过程中催生出更多新的知识;在知识与生活、知识与社会的联系过程中,更可以让知识接上地气、生根、发芽,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同时,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样是《碳单质和一氧化碳》,其新课教学可以将常见碳单质、CO与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以及与之相关的最新科技成就相联系并进行介绍,在加深学生对学科知识理解的过程中,更深入地认识化学对社会发展的巨大贡献,以及培养学生投身于科学研究与创造的热情。

物质转化的思想也是重要的学科思想。在碳及其化合物知识的复习过程中,既可以在本学段内以碳元素为线索,将碳单质、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等知识进行串接,同时也可以与前后学段,如酸、碱、盐的化学性质相联。在串接的过程中,学生会发现世界是物质的,物质间在不断地发生着转化,在转化的过程中物质的质和量都是不灭的。

三、发展教学的深度与宽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化学教学的高效性是所有化学教师的教学追求,“教学深度提升”与“教学宽度拓展”可以从不同方面使化学教学更具高效性,在平时的化学教学中,要做到纵横并举、两者兼顾,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对教师而言,需要有更高的专业素养。教师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其知识结构、再学习状况、教科研能力、教学情况将共同促成化学教学质量的高效性。教师应能从专业、非专业的角度给学生以全面的帮助。然而现今的化学教师,大多是化学教育专科毕业,其专业单一,在学科以及跨学科的知识结构上难免存在缺陷,在文学、艺术等方面的时间与精力投入相对较少,很容易导致化学课堂单调与枯燥;更何况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的更新速度日新月异,如果教师的再学习能力、教科研能力不能与时俱进,其教育质量必然是低下的。

其次,对学生而言,更要注重其主体性以及科学态度的养成。学生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决定性因素之一,要使得学生在化学教育的过程中提高科学素养,教学中应多以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参与式为主,鼓励、启发学生积极动手动脑,培养其主动学习的习惯。并将学习习惯的培养与科学态度的养成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具体化,持之以恒地在教学中加以体现。

第三,挖掘教材,联系实际。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地挖掘教材中一切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素材,让学生从中体验,并对其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当然,并不是每一节课都能体现出所有科学素养,也不是每一个教学素材都能对学生科学素养提供全面影响,我们只有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除学科知识的传授之外,侧重于科学素养的某几方面进行培养,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深度。同时,应挖掘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本学段内外、上下学段间、学科间、学科知识与生产、生活、环境、资源等的联系,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以及利用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化学教学的高效性是一个永恒并无止境的话题,我们只有不断更新自我,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探索、反思、总结、学习、再探索、再反思……我们的教学才能更高效。

[参 考 文 献]

[1]高剑南,王祖浩.化学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篇9

关键词: 新课程 初中化学 教学思考

一、切实落实新课标要求,加强双基教学

教师要深刻理解新课标,及时转变教学理念,不能以课本为本,而要以新课标为标准。对不同版本的教材要进行对比分析,切实加强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教学,吃透新课标中对各部分内容的多层次要求;融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于一体进行教学,重视学生学习过程的体验,加大教学改革力度,在教学过程中取得高效益。

在习题课教学中,无论是容易题还是难题,无论是实验探究题还是实验设计的综合题,都是以重要的基本知识为依托展开的,而学生多因基础不扎实导致在一些基础题中失分。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不要遗漏知识,要细心而全面;复习要扎实且把握重点。实践表明,初中化学中的那些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始终是中考重点。坚实的化学基础知识,清晰的化学知识结构,是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重要基础。所以对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应准确把握,并扎扎实实落实到位。在教学中,教师应该首先引导学生搞清化学要领的形成过程,讲清化学概念的定义、含义及特性等。在化学规律的讲解中,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概括、抽象、推理、归纳等思维活动得出结论。在习题讲析中,要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重视情景教学

情景教学体现三维目标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这就使教学内容从单纯的化学知识内容线索转变为三条内容线索,而且这三条内容线索不是简单的加和关系,需要相互融合在一起。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从真实中提出实际问题,运用化学的观点和方法分析和研究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化学,再回到实际应用中去。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除扎实对学生的“双基”教学,更应注重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中考试题对纯知识性题目的考核逐渐偏少,更多的是知识应用性题目。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设法唤醒、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关注过程教学,设法引导学生得出所需结论,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教师通过计算机多媒体可以向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可根据教材的要求,布置一系列的问题。例如:知识讲解、举例说明、信息演示等。学生在计算机多媒体环境的学习下,除了可广泛接受多媒体传递的化学教学信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还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控制和调整学习过程,达到最佳学习效果。

四、注重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合作能力

化学实验是探究性学习的重要途径。所以要充分认识实验教学方法的质变,积极主动地搞好实验教学。要关注实验教学的课外空间和延伸,适当增加与教学有关的实用性实验,给学生提供必要的设备,让某些实验走出教室和实验室,走进家庭和社会。

中考命题既包括生产生活实际,又包括学生学习过程中挖掘的实验素材。化学反应由于反应条件、反应量、观察角度、物质的组成与性质等诸多不同,常常会有“意外现象”发生,这些都为探究提供了命题依据。在教学中,要完整地把握科学探究的基本要素和基本方法,平时善于激发问题意识,将实验教学与科学探究有效结合起来,重视学生观察能力和独立实践能力的培养。中考试题更多地出现对学生实验探究能力的考核,而这方面正是化学教学的薄弱环节之一。部分学校连学生应做的实验也没法开展或没完全开展,更谈不上如何提高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这是造成实验探究题得分低下的重要因素。教师应想方设法,不仅要让学生去完成教材中规定的分组实验外,而且要引导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利用日常生活中的物品去独自完成其能力限度内可完成的实验。

五、引导释疑―――努力做好复结工作

九年级化学是中考科目,要想提高教学质量,一方面,学生要有扎实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另一方面,学生的应变能力一定要强。

1.读好课本、用好课本。正确处理好课本与练习题的关系抓基础知识,就是要抓化学课本知识,要力求每章节过关。课本是我们复习的依据,也是中考命题的依据,更是教师编选练习题、测试题的依据。因此在复习阶段,要继续读好课本,用好课本,还要正确处理好课本与练习题的关系。

2.关于联想总结,使知识网络化。经过一个阶段的学习,有些学生觉得个别知识点已学会。其实,中考考试得分,学习不仅是一方面,而且应总结归纳、经常联想,找出同类题解法的规律,才能更有把握不失分。也就是说,化学学习,重在掌握规律。有人说,化学难学,要记的东西太多了,这话不全对。实际上,关键在于怎样记。实践证明,只有许多零碎的知识而没有形成整体的知识结构,就犹如没有组装成整机的一堆零部件而难以发挥其各自功能。

篇10

1.开发相关学科的相互交叉与渗透――综合理科

开发综合理科不仅有助于学生的认识、观念和情感符合科学整体化,而且有助于学生创造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培养学生关心和解决重大社会综合问题的能力,综合理科符合中学生的认识心理和智力水平。理科的综合主要在知识、能力、方法和学科思想上,都有许多相同和相融之处,在研究方法上也有很多相同之处。概念、规律的相同相通,成为综合理科的知识结合点。初中化学与物理的综合类型有如下几种:基本概念的综合;能量和有机物的综合;热现象和溶液压强;溶液和气体的性质;密度、浮力和溶液;浮力和酸碱盐;简单机械和酸、碱、盐;电流和酸、碱、盐;分子运动论和化学实验现象等。还有化学与生物的综合,化学与地理等科目的综合。有了这些结合点,我们便可以把理论同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联系起来,尽可能地从系统性和完整性出发,选择能包容多学科的概念和规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并且记录总结,不断补充完善,编制课程相关材料,以备后用。

2.开发可持续发展教育课程资源――环境教育

科技的迅猛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环境问题已成为当今世界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从1992年“可持续发展”到“为了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提出,是国际环境教育的重要课题。倡导人和环境和谐一致、共生共存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培养与可持续发展相一致的环境意识和道德意识、价值观和态度,以及技能和行为,因此,开发环境教育课程资源是一个永久的课题。

世界人口与环境人口问题与对策;大气环境大气圈的结构及大气组成环境污染大气污染的治理与控制;水环境人类生存与水资源的关系地球上天然水资源天然水在自然界的循环水资源的环境问题水资源问题的解决措施等;土壤环境生物与环境关系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生物环境问题及防治世界自然保护区中国自然保护区;城市环境城市特点城市性质的区分城市环境问题及防治等。

在开发课程资源时要注意让学生形成整体认识,另外还要结合当今科技新技术进行教育,使学生初步了解化学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巨大贡献,认识到化学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促进人类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相信化学为实现人类美好的未来将继续发挥它的重大作用。

3.开发社会生产与社会生活中的课程资源――STS教育

STS教育强调科学技术知识的学习与社会生产和生活实际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参与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STS教育促进学生科学素质普遍提高。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特点结合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去选择一些简单易懂的例子。例如:如果我们的学生在农村,可以介绍人工固氮、复合肥、农药、植物生长调节剂,CO2的光合作用等;如果在城市,可以向学生介绍石油工业,硫的工业,能源材料等,如塑料、纤维、橡胶、胶粘剂、洗涤剂等,以及化妆品、食品、药品等。学生的STS科技教育活动新模式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需要进一步实践和探究。

4.开发课外实验的课程资源――技能教育

初中化学是一个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教学是初中化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理化实验操作考试正是对学生实验能力的一个考核,针对于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开发实验课资源是十分必要的。它可以充分培养学生实验技能和实验技巧,培养学生实验的设计能力和组织能力。在组织好课内实验的基础上,开发课外实验的课程资源,不仅培养学生的能力,而且能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和兴趣。课外的化学实验很多,我们可以选择那些简单易行,学生感兴趣的,与我们学习、生活相关的实验,例如:自制羊皮纸、废电池的利用、废机油的再生、银的回收、面粉质量的测定等。

5.开发人文精神的课程资源――人文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