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安全保护范文

时间:2023-11-14 17:54: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文物安全保护,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文物安全保护

篇1

【关键词】古建筑 建筑防火 消防安全

1 基本情况

1.1 地理位置

郑营村位于石屏县城西北部,距县城约10公里。根据消防队现有车辆、道路情况、出警速度、车流量等情况,从石屏县公安消防大队经G323国道、乡村道路到郑营村大约需要30分钟至45分钟。

1.2 地质条件

宝秀镇位于小江断裂带边缘,小江断裂是川滇活动地块和稳定的扬子地块边界,它北起滇川边界金沙江的巧家县北,向南经东川、宜良、通海、建水,最后并入红河断裂,走向近南北,平均水平滑移速率10mm/s。1500年以来,仅在小江断裂的云南段上就发生10多次大于6级的地震,其中,1799年石屏宝秀7.0级地震,1887年12月16日石屏7.0级地震。

1.3 气象条件

石屏县地处东经102。24至102。24、 ,北纬23。44至23。44、。郑营海拔约1400米,南面山地,北面宝秀坝子,年平均气温18.2℃,年降水量898.4毫米。气候宜人。常年刮西南风或者东南风,风力微弱,偶尔达到3到4级。5月到9月大风、雷暴等强对流天气时有发生。

1.4 建筑特点

中国古代建筑布局,呈现闭、密、叠的特征,属木结构或砖木结构,耐火等级为三级或四级。郑营村始建于明洪武年间,现存为明清时期至民国年间的园林式村落。村内有“三街九巷”,为青石板铺成的道路。全村有清代建筑2座,民国建筑258座,古井34口。其中陈氏宗祠、郑氏宗祠和陈氏民居为国家级文保单位。郑营村民居房屋以土木结构的四合院为主,方位皆坐南朝北。陈氏宗祠建于1925年,占地面积2577平方米,其房屋特点皆为木石结构,走马转角楼式四合院。郑营村祠堂,从祠门进去依次为石桥、莲池、中殿、正殿。中殿、正殿前院子两侧均建有对称式的偏殿、楼阁。

1.5 村庄规划

村镇建设规划,尤其是村庄建设规划明显滞后,火灾隐患严重。村民的“小家”与村庄的“大家”反差强烈,村委会除了每月70元的工作经费外,毫无收入来源,要做事就得四处“化缘”,村民家中现代化,村子仍有脏乱差。农民长期养成的随意丢弃生活垃圾或在住宅周围建垃圾坑、堆放柴火、违章烧草积肥的陋习一时难以改变,给防火工作带来了严峻挑战。

1.6 人口信息

郑营村委会辖郑营、张本寨两个自然村12个村民小组。该村总面积约2平方公里,现有农户934户,有乡村人口2976人,现有劳动力人口1880人,有近70%的人员在外打工。常年外出务工人数394人(占劳动力的21.3%),在省内务工345人,到省外务工49人。劳动力大量外出,居住人群多为留守儿童和老人,用火、控火难度大,极易造成人员伤亡,大大降低了村庄在处理火灾事故中的能力。

2 存在问题

2.1 自然条件对消防安全的影响

气象、地质条件复杂给消防安全带来了严峻考验。雷击。郑营古建筑选址依山就势,建位于山脊或山坡之上,其结构独特,分布较广,周围没有高大建筑,5—9月份,常伴有大风、雷暴等强对流天气,容易引发雷击,古建筑没有防雷措施,从而容易引起火灾。石屏县古建筑曾有遭雷击记载,“焕文塔原塔为六角七层,高19米,青石结构,塔内仅有方木斜塔,人不能上去。咸丰七年(1857年),因雷击,塔顶三层倾塌,州人用青砖补砌。”

宝秀镇位于小江断裂带边缘,地震可能性存在。地震过程中,火源无法控制,容易引起火灾。

2.2 古建筑防火具有特殊性、复杂性和火灾后果的严重性

古建筑火灾的危险性极大。古建筑的木材用量非常大,平均木材量为每平方米使用1立方米木材,而现代建筑则要求每平方米不超过20千克木材的火灾负荷量,如果以630千克每立方米木材算,现代建筑中木材用量为每立方米木材使用0.03立方米。对比之下,古建筑的平均负荷量是现代建筑的33倍。由此可见,古建筑火灾的危险性极大。

轰燃迅速、扑救困难。建筑选材范围不广,以石、砖、木为主体,郑营古建筑以砖、木为主打材料。木及砖、木结构耐火等级低,木质干燥含水量低,古建筑内层层叠架的斗拱、藻井和不同形状的门窗等,使古建筑的表面积增大。借助于这些构件所形成的巨大表面,极易出现轰燃和大面积燃烧,且烟雾生成量大。古建筑殿堂内净高9米以上,受房屋布局,结构影响,消防车充实水柱射流容易被阻挡,难以达到起火点,屋面斜坡形状,射流达到屋面马上下流,扑救难度大,灭火效果差。

建筑密集,防火间距不足。宗祠采用“四合院”和“廊院”的形式,庭院中厅廊坊相互联通,缺少防火分隔和安全空间,廊坊就成为了火灾蔓延通道。郑营村建筑连串,连片布置,庭院相连,一旦起火,容易通过直接延烧、热辐射、飞火等方式蔓延和扩散,容易出现“火烧连营”的局面。

2.3 村庄规划滞后、社会管理松散,不利于灭火救援的组织

郑营村的火灾隐患与村庄规划滞后有很大关系。消防通道不能满足要求。郑营村宗祠道路除宽2.2米至3.5米的主道外,其余街巷弯曲,道路狭窄,常规消防车根本无法进入。祠堂周围布局有很多严重隐患的民宅,民宅与祠堂防火间距严重不足。村庄各类各种场所交替布置,布局混乱,增加了火灾危险性。

村民安全意识淡薄。古老的村规民约渐渐淡出人们视线,新的村民自治规则尚未制定,乡村社会管理出现真空,给防火工作带来诸多影响。村民私拉乱接电线、违章使用大功率电器、违章使用明火、小孩玩火、纵火等现象突出,加之,易燃物品多,产生火灾的因素众多,预防困难。在社会管理松散的特殊时期,郑营村旅游业渐渐兴起,给防火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比如游人吸烟,露天烧烤饮食、新建餐馆的消防安全管理难度增大。

2.4 灭火救援力量薄弱

义务消防队建设不规范。第一,人员消防业务素质低。由于精壮劳动力外出打工,义务消防队员素质不高。第二,人员在位率不高。义务消防队员仍承担着家庭事务,灭火救援只是兼职。第三,人员训练不到位。第四,人员处置火灾事故能力比较低。火灾是小概率事件,平时缺乏实战演练,遇到突发大火,义务消防队起到作用仍十分有限。

消防大队力量有限。消防大队现有两辆消防车,10名战士,负责石屏县3037平方公里,7镇2乡30余万人口的消防安全保护任务,在面对乡镇木结构建筑大火时,只能保证在第一时间控制木结构火势蔓延,无法迅速扑灭木建筑大火。

2.5 消防设施无法满足灭火需求

郑营古文物建筑群虽然设置了部分室外消火栓,但是设施与生活用水互联,水压及用水量无法满足消防灭火要求。由于建筑耐火等级低,火灾荷载大,所以一支19㎜(毫米)口径直流水枪控制火灾面积按照30㎡(平方米)估算,火灾猛烈阶段,过火面积往往在150平方米左右,需水枪数量在5支以上,消防实际用水量在30L/S(升/秒)以上,现有消防设备根本满足不了消防用水量。

2.6 古建筑消防安全保护经费投入机制不畅

郑营古建筑是中华民族瑰宝,保护古建筑可谓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民生事业,但是,到目前为止,尚未建立长久的古建筑消防安全保护经费投入保障机制。

3 对策建议

在诸多危及古建筑安全的因素中,最主要的、最具毁灭性的灾害之一是火灾。我们如何防控火灾呢?

3.1 指导思想

灭火救援时间仓促,立足“防于先”,“控于后”。消防大队需要约35分钟才能到达郑营村。一般松木在发生火灾是燃烧速度为每分钟两厘米,木质结构建筑在起火后,如果在15到20分钟内得不到有效扑救,即会出现大面积燃烧,温度高达800到1000摄氏度。一旦发生火灾,古建筑将损毁,郑营村古建筑的保护必须立足于“防”。

3.2 建议和意见

3.2.1 推进村庄规划

政府要加强对古建筑村落规划,在消防安全方面,提请政府进行旅游景区古建筑村落的村庄规划。包括电器线路改造、消防车道建设、消防水池建设、破损老房屋的拆迁改造。重点解决消防装备、消防设施、消防车道、防火间距、防火分区、功能布局等问题。

3.2.2 创新防火举措,提高古建筑消防安全条件

针对古建筑消防设施不足问题,结合《宝秀镇古文物消防工程》提出五点建议。在不影响古建筑风貌的情况下,安装消防给水设施、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灭火器、雷电防护装置等消防安全设备和器材。第一,火灾自动报警装置应内外结合,由于该建筑无人居住和值守,手动报警按钮,声光报警等装置应设置于建筑,并应采用功率高、讯响强度大的声光报警装置(如工业用),覆盖主要村道,以确保报警在第一时间为周围群众所知,同时将消防控制中心集约至一处以便管理,需长期有人值守。第二,建立消防水池。石屏宝秀镇古文物消防工程设计方案图中规划有三个消防水池,均建立在地势低洼处,消防水泵用电保障要求较高。目前,石屏县郑营村尚未达到此供电要求,况且水泵房后期维护需要大量经费支持,根据郑营村依山而建的实际情况,从充分利用资源和节约成本的角度考虑,建议:在村后山上与村内高差50--60m范围建设不低于200m3高位水池,水池设计液位报警装置,敷设管径DN100以上的供水管网,可确保郑营村内消防管道保持常压,足够的消防供水。第三,保证祠堂内水池常年满水。第四,考虑保护古建筑原有风貌和灭火实际需要,建议适当控制室内消火栓的设置数量。消火栓属于供水装置,自身并无扑救火灾的能力,灭火由使用水枪的人来完成。陈氏宗祠和郑氏宗祠进深分别为52m、33m,基本都属于两只水枪的控制范围内,建议仅在建筑的前后门处设置室外消火栓,并于消火栓周围适当处放置水枪水带,以便取拿灭火。第五,应当加强雷电防御工作,避免文物单位因遭受雷击而导致火灾事故,对宗祠或者周围较高房屋增加有效的避雷装置,气象主管机构应当按照国家和自治区有关规定定期对文物单位的雷电防护装置进行检测。

针对防火间距不足的问题,建议:逐步拆除古建筑周围私搭乱建的房屋,确保6m防火间距,对于古建筑周围的杂草枯树予以剪除。针对古建筑火灾特点,建议:对房沿外露椽子,在不影响建筑整体外观的情况下可采用涂刷防火涂料的方法保护;建立健全用电管理制度,建议取消文物建筑内的繁杂线路,对于必须设置的应采用穿铁管的方式保护。同时在村内划定烟花爆竹禁放区域,对于古建筑上风方向50m和下风方向30m的范围应设置为烟花爆竹禁放区域。逐步将在郑氏宗祠内居住的村民迁出,保证宗祠内疏散通道、前后门畅通。

3.2.3 推进消防工作社会化和群防群治工作

篇2

关键词:文化安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海宁皮影戏;联动机制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文化安全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以海宁皮影戏为例

收录日期:2013年4月13日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文化安全就是国家的主流文化价值体系以及建立于其上的意识形态、社会基本生活制度知识传统、等主要文化要素免于内部或外部敌对力量的侵蚀、破坏,在人民群众中保持一种高度的民族文化认同(石中英,2004)。文化安全就是在正确对待外来文化的基础上,一国的文化不受外来文化的威胁和支配,保持本民族的特色与完整。

现今世界,全球化的加剧使某些强势文化向世界扩张,开始进行文化侵略。在此基础上,保护好本国的文化安全成为保护国家安全刻不容缓的新任务。同时,美国前国家情报委员会主席约瑟夫·奈(1990)将来自一个国家文化体系、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影响力和渗透力称作“文化权利”。可以说,文化安全一旦受损,往往会动摇国家生存的根基。然而,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并不乐观。仅以传统戏曲为例,在山西,1983年调查统计,有49个戏曲剧种。到2003年统计,当时存活在戏曲舞台上的剧种只有28个,有21个已经消亡。2012年5月下旬,据山西省文化厅非遗处介绍,又有13个剧种消亡,目前山西省能在舞台上演出的剧种仅有15个。30年中仅山西一省就有34个剧种消亡,平均每年有一个以上的剧种在消亡。而海宁皮影戏也是其中面临消亡的剧种之一。

海宁皮影戏具有悠久的历史,唱腔丰富,吸收本地盐腔,兼有我国四大古声腔的“海盐腔”和“弋阳腔”;其造型精美,遗存着南宋皮影的绘革之风。研究海宁皮影戏的历史与现状,有着重要的历史与现实意义。随着文化生态环境的变化,海宁皮影戏由兴盛走向衰败,并且逐渐被人们遗忘。2011年海宁皮影戏正式列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代表,其生存状况有了很大的改观,但仍存在很多问题。例如,人们对海宁皮影戏感兴趣程度低,以及海宁皮影戏过于陈旧、创新力度不足等。因此,本文在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宏观背景下,探讨海宁皮影戏的现状问题、分析海宁皮影戏逐渐被民众遗忘的原因,以及提出保护海宁皮影戏的相应对策,从而促进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更好发展,进而更好地维护我国的文化安全。

二、文化安全视角下海宁皮影戏现状

本研究共发放问卷1,000份,实际收回839份,其中有效问卷807份,有效收回率为80.7%。问卷采取随机抽样,选取浙江省嘉兴市和海宁市作为抽样单位。

在对皮影戏了解的问题上,非常了解或比较了解的民众只占到23.05%,而一般了解、比较不了解和非常不了解的占绝大多数为76.95%。而在是否知道海宁皮影戏是我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问题上,知道的民众与不知道的比例相当,分别为51.43%和48.57%。对于是否知道哪里购买、观看皮影戏,或看过或购买过皮影戏的问题上,知道哪里购买、观看皮影戏的只38.66%,看过或购买过的也只占39.90%,相反,不知道的分别占到60.10%、61.34%。因此,证明民众对皮影戏的关注度不够,皮影戏即使发源于此,但是它在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在对皮影戏感兴趣的问卷调查中,我们惊奇的发现,对皮影戏非常感兴趣、比较感兴趣和一般的民众达到88.22%,其中感兴趣、一般的民众比例达到46.28%,只有8.31%的民众比较不感兴趣,3.47%的民众非常不感兴趣。如果我们更好地宣传皮影戏,更好地继承、弘扬我们的皮影戏,适当加入一些现代元素,也许这46.28%的民众会成为非常感兴趣的民众。(表1)

此次调研,由于调研的区域、客观条件等限制,我们并不能大量的对政府、文化部(镇)、海宁皮影戏的老艺人发放问卷,所以我们采用访谈法。通过访谈,让我们了解老技艺家眼中皮影戏的发展现状及其问题,以及多年来对于海宁皮影戏,他们的一些感受,让我们离海宁皮影戏更近,走进海宁皮影戏。

现今,海宁皮影戏存在的问题主要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传承问题

1、传承人老龄化。目前,海宁皮影戏拥有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3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1人,海宁市级代表性传承人4人。这8位传承人大都已近高龄,其中年龄最小的也已63岁。在我们采访的4位技艺家中,两位老技艺张坤荣、苏雪其都已退休。

2、皮影戏人的工资和待遇差。资金问题同样是绝大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遇到的共同问题。资金的缺乏,致使从事皮影戏行业的人工资低,这根本吸引不了年轻人的加入。

3、皮影戏相关器材不到位、演出场所简陋且逐渐消失。“相关皮影戏演出器材(如皮影)已经存入文化局进行标本,私人要取出来进行表演十分不方便(为此他们还专门请皮影戏的制作大师王钱松老先生对所有皮影进行了重新制作,目前好像接近尾声),但这十分不利于皮影戏的传播。”苏雪其老先生感叹道。

4、皮影戏传承方式陈旧、不易学习。基本依靠老艺人口传身教的方法,效率低下。许多说不出来的手势、感觉都是师徒手把手传教的,这样才能保证原始的韵味,一个师傅往往只有2、3个学生。

(二)创新问题

1、皮影戏受外来文化冲击大。赵力姐曾告诉我们:“作为年轻人,我虽然从小对海宁皮影戏接触也比较少,但并不影响我对这门古老艺术的热爱。但是,皮影戏只是我的工作,日常生活中我也喜爱欧美大片等等,我也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一代能够发现并理解欣赏皮影戏这门古老艺术的魅力。”

2、海宁皮影戏相对封闭,外出交流少。传统影戏剧团因其艺人年龄偏高,只能呆在盐官进行演出,缺乏与其他地方皮影戏的交流。现在国家级传承人年龄更大,也不太可能跑到外面去演出了,这将大大减少皮影戏接受外来文化的感染、与外来文化的交流机会。

(三)保护体制问题

1、产业化初现雏形,但是还未形成产业链。“海宁皮影戏最重要的问题就是体制的问题,现今,国家对于皮影戏的保护机制是出资给一些私人老板组建皮影戏艺术团来进行海宁皮影戏的保护工作,但是,这样会滋生很多问题。”老先生感叹道。并且,在我们走访当中,在“宰相府风情街”中只有孤零零的皮影馆,馆内也只有单一的皮影表演。没有将皮影戏表演、皮影戏展览、皮影戏纪念品连成一条链,形成贯穿皮影戏产业化的主线,依旧各要素分散各处。

2、缺乏专门机构管理皮影戏发展。资金的管理、皮影的录制和整理、剧团配备的管理、人员安置等问题,都需要有一个专门的机构进行管理。

3、布局分散,缺乏规模效应。走访过程中,我们发现皮影戏馆总是孤零零地蜷缩在角落,并且现代皮影戏、传统皮影戏都分部在不同地方,这样难以形成规模效应,难以获得民众的关注,难以使传承人之间相互交流竞争,难以形成品牌效应。

4、皮影戏进校本课,实施情况不乐观。斜桥镇中心小学是皮影戏进校园的重点实验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基地。学校实行皮影戏进校本课,对五六年级学生开展一星期一节皮影戏课程等。但是实地采访后,我们得知,皮影戏进校本课活动的开展情况并不乐观,并不是所有同学都参与了我们的校本课活动,而是个别的同学参与其中。

三、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建议

通过实证研究,本文总结出海宁皮影戏现今面临着五大方面的难题:

(一)传承问题。在传承方面,首先最大问题是传承人老龄化;其次是皮影戏人的工资待遇差,后继传承人少;再次是皮影戏相关器材不到位、演出场所简陋且逐渐消失;最后皮影戏传承方式陈旧、不易学习,使我们后来传承人任务十分艰巨。

(二)创新问题。除了外来文化的强势冲击,海宁皮影戏却又在固守着自己的一方土地,封闭,外出交流少,且传统剧目剧情冗长,不适合现代快节奏的发展速度,需要改革。

(三)保护体制问题。海宁皮影戏保护机制存在众多问题。首先,产业化初现雏形,但还未形成产业链;其次,缺乏专门的机构管理皮影戏发展;再次,皮影戏馆布局分散,缺乏规模效应;最后,皮影戏进校本课措施,实施情况并不如预期的乐观。

(四)皮影戏本身存在的问题。海宁皮影戏作为一种地方非物质文化,首先,其演唱主要以方言为主,现代人都听不懂;其次,剧目革新少,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最后,演出内容和形式限制影戏的发展。

(五)大众意识。大众意识不够,缺乏新颖宣传。生活节奏加快、习俗的擅变,皮影戏新颖宣传的缺乏,使大众越来越不关注皮影戏。

在分析以上原因的基础上,我们又提出了一系列的对策措施,以促进海宁皮影戏的保护和发展。这主要从一个核心和四个联动机制来阐述:

1、一个核心:以传承为核心,完善传承缺陷

第一,要解决资金问题,需要政府直接的经费补助,但是只靠政府的资金补助是远远不够的,这就还需要政府支持,发动民间力量,将民间的闲散资金聚集起来用于文化的保护。

此外,我们应该注意传承人问题。多分配一些正式编制给青年传承人。据我们采访所知,青年影人加入皮影戏剧团,是因为这样可以获得一个正式的编制,有利于生活的稳定,有利于他们更加专心的投入皮影戏的研究当中去。

第二,政府要起到组织、调节和引导作用。政府要建立健全它的保护体系,政府要支持皮影戏向外发展的活动。目前,政府将皮影箱收入文化局保护的想法是好的,但是也违反了活态保护的原则,给皮影戏的演出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因此希望政府可以有所改良。

第三,皮影戏表演的场所缺乏。原来农村中的戏台早已不知去向,而目前存在的皮影戏馆也仅仅只有两处。因此,需要政府以及各种民间文化组织多建起一些表演场所。

第四,皮影戏的传承方式陈旧,不易学习。为此,可以采取新的教学和保存方式。对于仅仅存在于老技艺家脑海里的技艺,我们摸不着,因此可以采取口述史学的方式,将其数字化和网络化,比如组织老艺术家将皮影戏表演的技艺编辑成书,并拍摄记录在影碟中。影像和文字的双重记录,对以后的人们有极大的帮助。

2、四个联动机制:创新、保护机制、大众意识、皮影戏自身四个联动机制,推动保护皮影戏的发展

(1)维度一:完善创新缺陷

第一,必须有新的剧目、新的表演方式、新的科技手段,以适应新时期的观众。所以,要鼓励皮影戏新剧目的创新、改革,特别是编演适合儿童观看的新皮影戏,鼓励培养年轻演员,用新的剧目培养新一代观众。

第二,学会走出去,对海宁皮影已经刻不容缓。成为“世遗”之后,海宁皮影戏走出去的机会更多,杭州、成都只是海宁皮影戏走出去的一个点,近年来,无锡、唐山以及国外新西兰等地都留下了海宁皮影戏的“声影”。接下来,希望海宁市政府等相关部门再多多考虑与当地外事办合作,创造更多走向国际的机会,更大程度地打响海宁皮影戏的知名度。

通过举办全国皮影戏汇演和皮影艺术节,促进全国各地和各个流派皮影的交流与提高;建立皮影戏博物馆和皮影戏艺术研究中心;集中整理、保存这些民间艺术的瑰宝,采用综合性角度和大量翔实的历史材料来展示中国皮影戏的历史发展。例如,北京的皮影戏宣传就做得非常具有借鉴意义。

(2)维度二:完善保护体制

第一,完善产业化,建立皮影戏产业化。产业化虽已具雏形,但是尚不成规模,我们应该将传统皮影戏和现代皮影戏相结合,形成较为大型的皮影戏影视馆。皮影戏馆包括皮影戏的观看、皮影戏的展览、皮影戏纪念品购买,形成较为完善的产业链。

第二,建立专管机构。资金的管理、皮影的录制和整理、剧团配备的管理、人员安置等问题,都需要有一个专门的机构进行管理。因此,政府文化部门需要建立一个专门皮影戏管理机构来领导各界共同参与的保护行动。

第三,调整皮影进课堂措施,让其效益最大化。现在已有的皮影戏进课堂措施实际实施状况差,所以还需要根据实际状况,对这种措施进行一定的调整和更改。

(3)维度三:完善皮影戏自身的缺点

第一,皮影戏原汁原味的方言应该保留。我们可以采取科技手段,比如电脑字幕来解决语言问题,这种手段已经普遍采用在各地大型皮影戏剧团中,因而这是实际可行的。

第二,关于雕刻者的问题。应加强对雕刻者的培训。当有更多的雕刻者加入到皮影戏的绘制中去后,会有更多的皮影来支持其演出。

(4)维度四:提高大众的意识。现在海宁皮影戏得不到推广,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民众的意识不高。要提高民众的意识就需要多在人群多的地方进行宣传,比如在大商场及人流量多的地方可以适当播放海宁皮影戏的宣传片或演出视频;可以制作一些海宁皮影戏的宣传册,放在公交站台或书店等公共场合免费赠阅。

主要参考文献:

[1]石中英.论国家文化安全[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4.3.

[2]Joseph S.Nye.Soft Power[J].Foreign Policy,1990.80.

[3]吴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国家文化形象的建构[J].前沿,2011.21.

篇3

【摘要】文章阐述了文物保护单位建立健全消防档案的必要性,建立健全消防档案是法律法规赋予文物保护单位的一项义务,是文物保护单位强化消防安全管理的重要举措,是考核文物单位消防安全管理工作力度的原始依据,是实现消防安全管理规范化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消防档案;建立;必要性;作用

消防档案是文物保护单位消防安全管理各个方面工作的详细记录,是单位消防工作实际状况的真实反映,也是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强化有效管理、防止火灾事故发生的一道屏障,更是上级对单位落实防火安全管理工作考核考评中的一大重要依据,是确保文物古建筑安全、提升单位消防安全工作规范管理的重要保证。

笔者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就健全消防档案是文物保护单位之必然简单加以阐述,以望对同仁有所启发。

一、文物保护单位建立健全消防档案的必要性

文物保护单位所保护的文物古建筑是国家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是国家文明的重要标志,它们不仅是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也是研究古代社会的宝贵历史资料,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具有不可再生性。古往今来,我国大量的文物古建筑毁灭无存的历史事实证明,火灾是文物古建筑的大敌,尤其对于木结构的建筑来说,火灾的危害是毁灭性的。根据2014 年的统计,全国的123 座历史文化名城、252 个名镇、276 个名村、8630 家文物保护单位,3744 个古村寨,基本都是木结构建筑。2009 年以来,全国文物古建筑发生火灾1343 起,仅2014 年发生重大文物古建火灾事故10 起,比如2014 年1 月11 日凌晨,云南省迪庆州香格里拉县独克宗古城发生火灾,有1300 年历史的古城核心区变成废墟,烧毁242 栋房屋,古城历史风貌严重破坏,部分文物建筑也不同程度受损,财产损失上亿。2014 年3 月31 日,山西千年古刹圆智寺发生火灾,一场大火将距今千年的唐代古刹圆智寺千佛殿的屋顶几近烧毁,殿内壁画也有些许脱落,大火燃烧1 个多小时才被当地消防部门熄灭。最近一次古建筑火灾发生在2015年1 月3 日凌晨,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巍山县南诏镇拱辰楼发生火灾,拱辰楼木构部分基本烧毁,烧毁面积约765 平方米,拥有600 多年历史的古城拱辰楼,在一场大火中化为废墟。这些火灾事故均造成了难以弥补的损失和影响,火灾频发严重危及文物古建筑安全,已成为目前文物安全中“第一大险情”。而建立健全消防档案是保障文物单位消防安全管理工作各项措施落实到位的基础工作,是做好消防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消防档案在消防安全管理工作中具有重要的位置,故此,建好消防档案非常必要。

二、建立健全消防档案是法律法规赋予文物保护单位的一项义务

目前,在消防安全法规体系中,有关健全消防档案的条款见于《消防法》《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规定》法规中,即:2009 年5 月1 日起施行的新《消防法》第十七条规定“消防安全重点单位应当建立消防档案,确定消防安全重点部位;实行每日防火巡查,并建立巡查记录”;特别是公安部61 号令,2002 年5 月1 日开始实施的《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规定》中第八章专门把消防档案作为独立的一章,要求“消防安全重点单位应建立健全消防档案,消防档案应当包括消防安全基本情况和消防安全管理情况;单位应当对消防档案统一保管、备查”,并对消防档案包括的具体内容、收集范围、归档要求等作了详细的明确规定。同时,地方消防部门也组织专职档案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对单位消防档案建档类别作了详细的规定。综上所述,健全消防档案是国家法律法规赋予文物保护单位的一项义务,必须将它作为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建好管好。

三、健全消防档案是文物保护单位强化消防安全管理的重要举措

本文所谈的消防档案是指根据公安部第61 号令规定建立的消防专业档案,其内容主要包括消防安全基本情况和消防安全管理情况。建立消防档案是保障单位消防安全管理工作以及各项消防安全措施落实到位的最重要的基础工作,能督促单位领导干部把消防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作为重中之重工作来抓,牢固树立“损害文物安全罪不可赦”的理念,时时刻刻、随时随地抓消防安全,履行好消防安全职责,提高他们的责任感和工作主动性。运用消防档案,便于单位领导、消防管理职能部门和有关人员熟悉本单位消防安全管理情况,通过查阅对其进行分析研究,并根据不同时期出现的新情况提出有针对性的防范措施,有效地指导工作,为领导决策提供信息,如:在每年的春节、清明节、“五一”“十一”“冬春防”等特殊时期,单位领导根据上级指示精神,结合单位工作实际,及时召开动员会,安排部署具体工作,制定切实可行的防火方案、灭火处置预案,下发做好文物消防安全工作的通知,从上至下层层签订消防安全责任状,强化全员消防安全责任防范意识;安排好昼夜人员值班,组织各部门联查,落实消防巡查、检查、隐患整改工作措施等。以及为了避免因雷击造成火灾事故,在进入雷雨季节前,及时做好避雷检测工作,雷雨天气及时切断所有用电设施电源;为了防止因用火、用电不慎发生火灾事故,各用火、用电部位设专人负责,将人名单上墙;进入各寺庙施工人员进场前必须进行消防安全培训、签订消防安全责任书、场地用电设专人管理;各寺庙作为“专题展”展览场地的殿堂,在陈展、布展前对殿堂内的装饰品幡条等进行阻燃处理;在冬春季防火期间,各寺庙清理防火隔离带,寺庙内、外重点部位设专职防火员、制高点设瞭望哨死看死守。强化制度制定到位、人员执行到位、岗位值守到位、巡查检查到位、隐患整改到位,夯实各时期安全防线,切实预防各类火灾事故的发生,增强了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水平。

四、消防档案是考核文物单位消防安全管理工作力度的原始依据

消防档案内容直接反映了单位对消防安全工作的重视程度,对单位及单位主要负责人消防安全履职情况的评价具有重要的意义。消防安全工作是一个动态过程,时时刻刻都在做,只有将消防安全工作的基本情况和运作过程通过档案的文字图片以及台账的表格和簿册来进行详细反映,才能再现消防安全工作的具体情况,因此,在对单位消防安全工作的评价中,仅仅靠现场是不能够完整地反映出来的,只能由消防档案和现场相结合来反映。如:为了督导本单位消防管理工作落实情况,公安消防机构和上级主管部门经常对单位进行消防安全督查,年底进行考核考评,消防档案是每年必查的软件材料,借助档案资料与现场检查相结合来评价单位抓消防安全工作力度的大小是每年度主要的检查方式。特别是在火灾事故调查中,消防档案是最重要的原始依据之一,也是责任认定最有力的依据。一旦发生火灾事故,调查手段之一就是查阅消防档案资料,通过查阅档案中的历史记录,了解单位消防安全主体责任和单位负责人履行消防安全职责的情况,相关原始记载的文件、各种记录、当事人的签字、照片等等,都是法律认责证据的基本要素,为火灾事故原因分析和事故责任的界定提供依据。在很多火灾事故的调查中,单位及单位主要负责人因为消防安全管理工作缺乏记载而被追究行政责任、经济责任乃至法律责任的例子屡见不鲜。同时,它也是考核专、兼职防火干部、档案管理人员工作情况,业务水平,工作能力,工作态度的依据。

五、建立健全消防档案是实现消防安全管理规范化的有效途径

建立健全消防档案的最终目的是促进文物单位消防安全管理水平的提升,确保文物古建筑安全无事故。随着社会对文物保护单位消防问题关注程度的提高,各单位都加强了对消防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视,并逐步使之走上了科学化、制度化的轨道,而建立规范的消防档案在文物保护单位消防安全管理中的作用也愈显突出。通过建立健全消防档案制度,将标准化、规范化管理工作与单位日常的消防安全管理工作有机结合,可以对单位消防安全管理的全过程和各个环节进行一次全面的梳理,进而有针对地制定各类规范、具体、有效的消防安全管理表格和簿册,并促使各级管理者按照既定要求落实,最终实现消防安全管理规范化、标准化。如:以建立消防设施台账为例,在建立时,不仅要有消防设施编号、具置、消防管理责任人,还要有设备检查表,包括检查日期、检查情况、检查人员、检查出的问题和隐患、整改情况等。在实际日常消防安全管理工作中,其实就是消防设施“三定一表”工作法,即:对单位的所有建筑消防设施实行定编号、定位置、定责任人员和在设备上悬挂放置检查表的工作方法。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迫使各级管理人员必须一环扣一环认认真真地去落实消防设施检查和管理工作,达到规范管理的目的。只有建好、管好消防档案,才有利于强化单位消防安全管理工作,推动消防安全管理工作朝着规范化、制度化的方向发展。

总之,建立健全文物保护单位消防档案,是推进文物保护单位消防安全管理体系标准化建设,进一步规范消防安全管理行为,提升单位消防管理水平,实现单位消防管理工作规范化、科学化、标准化的一项重要工作。只有建好管好消防档案,充分发挥消防档案在文物保护单位消防安全管理中的作用,才能强化消防安全管理力度,有效控制火灾事故的发生,为保护世界文化遗产、提升单位的整体形象、促进经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让古老神奇的文物古建筑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参考文献;

篇4

第二条对文物保护单位要进行下列工作:

(一)为了防止人为的破坏,必须对文物保护单位划定必要的保护范围,作出标志、说明,建立科学的记录档案和组织具体负责保护的人员。

(二)为了解决和生产建设的矛盾,更好地发挥文物的作用,要进行文物保护单位的规划工作,以便纳入城市或农村建设规划。

(三)为了防止自然力对文物的侵害,应逐步开展科学技术的研究工作和保护措施。

(四)广泛地运用各种方式,对文物保护单位进行经常的宣传与介绍工作。

第三条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的划定,应根据文物保护单位的具体情况而定。如古建筑、纪念建筑物、石窟寺、石刻等,首先要注意确保它的安全,在文物保护单位周围一定距离的范围内划为安全保护区,禁止存放一切易燃品、爆炸品以及一切可能危害文物安全的活动。有些文物保护单位,需要保护周围环境的原状,或为欣赏参观保留条件,在安全保护区外的一定范围内,其它建设工程的规划、设计应注意与保护单位的环境气氛相协调。

对于古遗址、古墓葬等,应该按遗址或墓群的范围划为一般保护区,并把遗物、遗址特别丰富的区域划为重点保护区。单个古墓葬可以只划重点保护区,也可以划一般保护区和重点保护区。在重点保护区内不许进行建设工程,或因特殊需要进行建设工程时,亦应在确定建设工程规划和征用土地以前按照条例的规定报请批准。

保护范围划出后,应按级报请人民委员会批准(全国重点文物单位的保护范围,应报文化部审核决定),通知有关计划、建设等部门,并用适当方式向群众进行宣传。

第四条文物保护单位的标志和说明:

(一)标志的内容应包括保护单位的名称、级别、公布机关和公布日期,必须简明醒目,并安装牢固。

(二)说明的内容应包括文物建造或形成的时代和时间,以及它在历史、艺术、科学等方面的价值和作用,文字必须简练准确。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说明,应经文化部审核。

第五条对文物保护单位的科学资料,要经常进行搜集和整理,以逐步充实记录档案。记录档案的内容主要包括可以为科学研究和保护、修复、修缮、发掘提供科学资料的文献、文字记录、拓片、照片、实测图等。各项资料必须保证科学性,作到确实完整,如数量过多,可以作目录索引纳入。省(自治区、直辖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记录档案,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文化行政部门负责搜集整理。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记录档案,如有必要可以由文化部协助进行。县(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记录档案,由县(市)负责收集整理。如有必要可以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文化行政部门协助进行。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记录档案,应该有四份,文化部保存二份,文物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县(市)各保存一份。省(自治区、直辖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记录档案,应该有三份,省(自治区、直辖市)保存二份,文物所在地的县(市)保存一份。文化部认为有必要时,可以请省(自治区、直辖市)抽报。县(市)级的文物保护单位的记录档案,应该有二份,由县(市)保存,省(自治区、直辖市)认为有必要时,可以请县(市)抽报。

记录档案建立后,应注意经常补充新资料,使它不断丰富和完善。补充新资料的单位应将新资料抄送保存记录档案的各单位,并采取定期核对的办法,使各份之间保持一致和准确。

第六条文物保护单位设置的专门机构,在保护管理方面应进行下列工作:

(一)经常进行保养、整理环境工作,防止人为和自然的破坏,有条件的可以开展有关保护、修复的试验研究工作。

(二)调查搜集有关历史资料、文献及实物,组织和参加有关调查、勘察工作。

(三)定期进行全面检查工作,向上级汇报,如发生特殊情况,应及时汇报。

(四)引导参观,向群众进行文物保护和文物知识的宣传工作。

(五)其他。

第七条接受委托负责保护管理文物保护单位的组织和使用单位,应进行下列工作:

(一)防止人为的破坏,并不得改变文物保护单位的原状。

(二)注意保护标志和说明牌,如有损坏,应及时报主管部门处理。

(三)定期向主管部门报告保护情况和问题,如发生特殊情况,应及时报告。

(四)向群众进行宣传工作。

(五)其他。

第八条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县(市)文化行政部门应对文物保护单位设置的专门机构和接受委托负责保护管理的组织和使用单位的工作经常进行检查,使他们真正能负起保护管理的责任,不断提高他们的工作质量,并帮助他们解决工作中的问题。

篇5

关键词:莆田;荔城区;古建筑文物;消防安全;保护

荔城区存有丰富的文物古迹,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6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38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40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共计96处。在这次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中,荔城区实地调查了普查点269处,登录不可移动文物 259处,古建筑占有232处。因此。如何切实做好我区古建筑的消防及安全保护工作,就成了文物保护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本文试就荔城区辖区内的古建筑文物的消防及安全工作做点探讨。

一、古建筑文物外部环境因素

1.古建筑乱拆乱建现象比较严重,古建筑本身和周围环境受到破坏。有的古建筑民居出于自身利益考虑,随意拆除古建筑,新建现代建筑。如拱辰办东阳村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明清民居建筑群,由于自然和人为的破坏,有的古建筑改变了原有的风貌与格局。在古建筑边上随时可以看到炮楼式的现代建筑,与古建筑风格不协调,文物环境风貌受到严重破坏。

2.古建筑外在安全隐患严重,防火、防盗难度大。文物古建筑的不合理使用,极大的加重了古建筑的火灾负载。由于占用单位复杂,管理不是很到位,在古建筑内堆放易燃易爆物品,私拉乱接电线现像严重。如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大宗伯第,由于历史的原因,电线、有线电视线、网络线、电话线等线路全经大门进入,加上大宗伯第大门周边小吃店电线乱拉、煤渣乱堆,造成极大的消防安全隐患,在1991年和1993年就曾因电路老化引起火灾。

3.经济建设的快步发展,城市改造造成古建筑受到破坏。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朱天贵祠,作为莆田市委市政府城建18个重点项目之一的东大路南北侧旧城改造正式动工建设,朱天贵祠亦在改造范围之内。为此,市政府规定朱天贵祠异地迁建东岩山,但由于原住户与开发商因安置费用未能达成协议,故拖到今天该祠还未能迁建。现朱天贵祠已破败不堪,墙身严重开裂,部分建筑物已先后倒塌,构成重大的安全隐患。

二、古建筑内部现状。

荔城区辖区内现存的文物古建筑大多是以木结构为主要结构形式,基础上立木柱,柱上架木梁,梁上再立瓜柱,瓜柱上再架梁,层层叠叠,垒成一组木构架,加之古建筑的木材经过长期的自然干燥,含水量极低,极易燃烧。特别是一些枯朽的木材,由于质地疏松,在干燥的季节,遇到火星也会起火,火灾危险性极大。这些古建筑经历了历朝历代的风雨侵蚀,造成木质腐蚀、干燥,而且其表面漆油漆涂料耐火等级极低,一点小小的火苗足以使其化为灰烬,这使得它们脆弱而不堪一击。从平面布局上看,多为群体建筑,前后殿堂相连,廊道相接,建筑单体间距很小,没有消防通道,给消防安全工作造成很大难度。从建筑格式看,古建筑多为跨度大、空间大的殿堂式建筑,房屋相当宽大,发生火灾时,整个屋内充满烟雾,烟雾和热量不容易散发,最终容易倒致轰燃现象。

三、造成古建筑遭受破坏的主要原因

1.宣传不够,文物保护单位对消防安全工作缺乏责任主体意识。群众文物保护意识淡薄。火源、电源管理不严,没有树立起“安全自查、隐患自除、责任自负”的责任主体意识。由于古民居、祠堂、宫庙等多为民间古建筑文物集中处,可是这些古建筑往往被当地群众用以出租、堆放杂物或者任其荒废。特别是拆除古建筑等现象在农村普遍存在,古建筑风貌因此遭受破坏。在一部分群众眼中,文物与物品并无多少差别,被盗了或者损毁了也不在意。

2.古建筑文物本身存在安全隐患,容易引发安全事故。荔城区民居古建筑文物多,住户多为老人小孩,消防意识自然薄弱,而且民居内普遍使用电器,电器线路老化、现象严重,危及古建筑文物安全。也为消防安全带来隐患。如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大宗伯弟、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郭尚先故居、彭鹏故居、双池陈尚书宅等民居古建筑,线路乱拉乱接现象随处可见,有的灯具及用电设备距可燃物极近,有些线路直接敷设在可燃的构件上。又如区级文物保护单位东角百廿间大厝,因线路老化短路差点引发火灾事故,幸好发现得早,及时扑救,才没造成损失。

3.古建筑文物普遍存在既没有足够的训练有素的人员,也没有一定数量,一定威力的灭火设备,安全保障系数低。并且存在消防通道障碍。古建筑年代久远,所存有的灭火设施不适用于现代,又由于与普通民居毗邻,胡同狭窄,市政基础设施陈旧,消防车辆根本无法接近,消防通道普遍缺乏。

4.古建筑文物保护经费短缺。由于地方财政紧张,加上文物保护还不够重视,古建筑文物消防设施和灭火器材严重缺乏,民居古建筑文物自救能力低。

四、加强古建筑保护的思考

1.要全面贯彻落实文物保护工作“五纳入”,各相关部门要加强对古建筑文物保护工作的领导。认真贯彻《文物保护法》、《消防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古建筑文物保护的职能部门。落实好相关部门的职责。健全管理机制,普及消防知识,努力预防火灾发生。要组织相关职能部门协调解决古建筑文物消防安全难点问题。依法解决古建筑文物保护维修经费问题。把防火管理目标分解到每一个部门,确保各项消防安全措施落到实处。

2.要建立健全古建筑文物保护工作的规章制度,加强古建筑文物消防的宣传力度。提高古建筑文物消防自救能力,形成群防群治的局面。要以《消防法》、《文物保护法》和《古建筑消防管理规则》等法律法规为依据,以预防和遏制消防安全事故为目标,坚持“保护与整改相结合、利用与管理相结合”的原则,为保障古建筑文物的安全,预防和遏制消防安全事故的发生,减轻和消除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和影响。应制定《文物消防安全事故处置预案》,严密防范各种突发事件。同时制定《文物保护单位消防安全管理制度》、《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保护员工作职责》、《村级文物保护协管员职责》和《文物保护董事会章程》等,落实文物保护安全责任制。与文物保护员签订《文物保护消防安全责任状》,指导文物保护员按责任书中所规定的规章制度建章立制。进一步提高各有关职能部门对文物保护工作的认识,把文物工作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定期开展古建筑消防安全专项整治工作,定期开展消防安全自查。定期开展对古建筑管理人员进行消防安全培训。广泛开展消防安全法律法规和消防常识宣传。切实增强文物保护人员的消防安全意识。文物保护工作要得以落实,必需依靠广大热心人士,要用各种宣传手段教育、动员、提高人们对保护文物重要意义的认识,使“保护文物人人有责”思想深入人心。让人们意识到文物保护的重要性和迫切性,鼓励人们自觉参与文物保护事业。

3.加强消防设施建设。古建筑要尽量配备室外消防栓,如无法达到,则要配置够量的灭火器,建立消防贮水池或备有消防水缸、消防砂、铁锹等,以备不时之需。

4.加强用电安全管理,在古建筑内严禁私拉乱接电线,电线要采用钢芯绝缘导线穿管架设,不得将电线直接设在可燃的构件上。对不符合规定的,要利用修缮改造的机会将电气线路的改造纳入维修方案中,对线路已老化又不能立即整改的,应严禁用电或限制用电等措施,在古建筑内禁止使用碘钨灯等大功率照明灯具和电炉、取暖器等电加热器,清除所有电源插座,照明灯具距可燃物要有一定距离,对使用的电器设施、设备应当由专职电工定期检查和维修。对有雷击危险的古建筑。要安装避雷设施,并定期检测和维修。

5.加强火源管理,在古建筑内严禁堆放柴草、木料及汽油、液化气等易燃易爆物品,严禁吸烟、燃放和焚烧,要指定远离古建筑的焚烧点,并定人定岗负责管理,确保消防安全。

6.各相关职能部门要切实履行好职责,有条件的地方要依靠现代科学技术,实现对古建筑文物的消防安全监控、监测和管理。要深入开展消防安全检查,及时发现并消除火灾隐患,同时要针对古建筑的特点,制定文物消防安全事故处置预案,通过培训和演练使文物保护员对消防安全事故处置预案达到熟悉处置流程步骤和可操作。

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中华儿女无不以辉煌灿烂的文化遗产而自豪。要让这种自豪感延续下去并且不断积累升华,全体公民都有义务和责任保护文化遗产。文物古建筑是祖先留给后人,留给社会的一份丰厚的文化遗产,所具有的精神价值、文化价值是不可估量的。丰富多彩的古代建筑是我国文化遗产的重要部分,理应得到悉心保护。加强文物古建筑的消防工作,确保文物古建筑的安全意义非常重大,是关系到对历史负责、对文化负责、对祖国负责的大问题。因此,做好文物古建筑消防安全工作是文化遗产保护的一项紧迫而又重要的工作。

参考文献:

[1]吴志强;寺庙(文物古建筑)消防安全对策的思考与研究;中国消防;2004年第9期

篇6

一、详细制定工作计划

年初,该局认真分析总结文物工作情况,确定传承保护为工作主线,深化属地管理机制,完善县、乡(镇)、村三级管理网络,制定保护、修缮以及“四有”工作等计划,进一步推进我县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走上规范化、法制化轨道,为我县的文物保护管理工作奠定基础。

二、文物保护工作赢得较大突破

通过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一些散落和遗忘在乡野的文物不断被发现,文物遗存总量大幅增加,文物保护工作难度在不断增强,文管办积极探索,努力使文物保护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

(一)举办文物保护工作暨文保员培训班。

3月11日,举行文物保护工作暨文保员培训班。参加本次培训班的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所在乡镇(街道)的分管领导,县级以上文保单位所在地的业余文保员及乡镇文化员。文保员通过这次培训,更好地了解我县文物的分布情况,掌握文物保护的科学方法,充分认识保护文物工作的重要作用。培训后文管办还与业余文保员签订了责任书,扎实做好文物保护管理工作。

(二)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给予公布

2009年,根据国家文物局的要求,文管办深挖我县的文物资源内涵,克服时间紧、任务重、人员少的困难,将、、等3处拟审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时3年,国务院于今年3月5日给予了公布。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国务院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方面做出的重大决策,对于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文化遗产强国,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县已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共有56处72点,基中,全国重点文保单位3处13点、省级文保单位6处8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47处51点。

(三)编制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龙桥修缮方案

4月份,协助省古建院测绘人员到月山村进行如龙桥维修方案编制测绘,整理历史信息资料,落实测绘人员食宿等后勤工作。

(四)被公布为市首批文物慧民工程

5月份,被公布为市首批文物慧民工程。是香菇文化和廊桥文化的缩影,是境内雕刻工艺最细腻的古建筑,融合了浙南闽北两地传统建筑风格与手法,始建于南宋咸淳元年经历700多年风雨侵袭,现存建筑建筑系晚清光绪元年修建。是三县自古以来幸存下来独一无二完整的“菇神庙”,是世界香菇鼻祖和“香菇之源”的典型历史实物例证,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它是当地群众传承香菇文化的纽带,也是为中外游客讲述香菇文化的窗口。每年的香期和过桥节都会吸引许多游客到此求神祈福,这不仅满足了游客祈福平安的心愿,也广泛的传播了香菇文化,促进了当地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五)文物修缮

(1)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坑井吴氏宗祠进行修缮。坑井吴氏宗是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新发现的文化遗产,明代建筑,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由于年久失修,整座建筑破败不堪,墙体倒塌,屋面梁架破烂,柱子、椽子、檩条要更换三分之一,板壁、地伏腐烂严重,对此,为保护唯一一处明代宗祠建筑,局领导高度重视,研究决定给予修缮。修缮工期为3-6月份。

(2)国保单位后坑桥屋面反抢修翻漏。4月份,接文化站文保员汇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后坑桥受台风侵袭,桥屋漏雨、瓦片脱落严重,我县立即组织相关人员赶到现场进行勘察,着手编制维修方案,落实施工人员,并向省局作了汇报。该工该程历时15天的时间完成了抢修工作,此项工作得到当地镇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

(六)宋式墓葬调查

6月13日,接省文物局和省考古所4位领导和专家的任务(举报),我县进士村有一穴宋代壁画墓被盗掘,要我们进行寻找,接到任务时身感压力重大,立即与大济村书记进行联系,研究寻找方案,分析可能存在的山坡,最终雇用4位当地村民,兵分两路进行寻找,历时一周,走了不知多少路,找遍了大济的风水宝地,结果,还是没有找到,非常遗憾。此事,向省局汇报后结束了该工作。

(七)国家历史文化名村大济村保护工作

为了保护好大济村历史遗留下来的文物古迹,半年来,文管办从基础性的保护工作入手,做了大量的工作。自2006年1月《大济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通过省人民政府审批后,先后对历史名村内的古建筑慎修堂、达得堂、怀德堂、光裕堂、一鉴园、聚德堂、庆德堂、树德堂吴氏宗祠等30余处文物点组织抢修。经过一系列抢修,大济村古民居的现状等到了很大的改善,较好的保护了历史原貌。目前还有一小部分建筑需要抢救维修,如担等文物点,上半年我县对其做了文物修缮预算编制。

(八)协助执法大队进行文物执法活动

上半年对省级文保单位和县级文保单位竹中窑址执法活动,调查取证,出具相关执法依据。

(九)文物安全工作常抓不懈

为贯彻落实《省文物局转发国家文物局关于开展文物系统安全大检查的通知》、《省文物局转发国家文物局关于加强汛期文物安全工作的紧急通知》《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关于印发安全生产大检查大整治专项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文件精神,县文管办精心安排,认真组织,在全县范围内开展文物安全大检查,全面排查和彻底整治文物安全隐患,落实安全责任,堵塞安全监管漏洞,强化安全保护措施,坚决预防和遏制文物安全事故发生,确保了文物安全与稳定。

半年来,县牢固树立“安全无小事”的意识,不定期开展文物安全巡查工作,组织人员到濛洲、松源、举水、、、隆宫、五大堡、荷地等各文保单位所在乡镇,开展拉网式安全巡查,重点检查各文物保护单位的安全情况,对可能存在文物安全风险进行分析评估,及时做好记录,提出整改意见,消除安全隐患。特别是针省级以上文保单位和国家级历史名村大济以及《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如龙桥、半路亭桥、咏归桥等单位进行检查,要求各乡镇街道切实保护好文物本体和周边环境,加强汛期文物安全排查工作。文物安全大检查不但检查文物本体,而且还检查了文保单位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的保护情况。

三、密切配合,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6月份,根据土管局、镇政府和镇政府的要求,文管办工作人员对大比、约80亩地,地块约300亩的土地资源开发整理进行文物调查,确保我县土地开发和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协同发展。

四、扩大宣传,营造氛围,提高群众文物保护意识

篇7

关键词:博物馆;文物展览;保护

文物是我国珍贵的财产,其历史价值与科学价值不可估量。我国对博物馆文物保护工作非常重视,强调了要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原则。对此博物馆应提起重视,加大对文物的保护力度,特别是在文物展览期间,更应该做好保护工作,通过采取各种有效的保护措施,防止文物受损。

1 博物馆文物展览期间保护的意义

博物馆通常以陈列的方式展示文物,展览时可按照时代线索或历史线索,将当时社会各个历史画面进行横向陈列教育,也可作出专题性陈列,展览内容和形式众多,主要目的是吸引观众。博物馆在选择展览的文物过程中,一般为具有历史特点、品相较好、代表性较强的文物[1]。因为文物展览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很多文物会陈列很长时间,这些珍贵的文物在离开库房以后,若是文物保管部门未能做好保护措施,在自然因素或人为因素下,将导致文物出现不同程度的损毁,带来无法弥补的损失。正是因为文物的不可再生特点,因此在博物馆文物展览过程中,需要加强对文物的科学管理与保护。

2 博物馆文物展览期间的保护策略

(一)陈列设计要科学、合理

博物馆在举办文物展览过程中,陈列设计部门与文物保管部门应协调好,做好文物展览期间的保护工作,若是存在不利因素,将威胁文物的安全。文物种类众多,质地也不同,对保护条件要求也不一样,对此保管员应按照《陈列大纲》中的文物展览清单,制定合理的《文物展览保护方案》。应详细说明需展览文物的分类和保护条件,例如书画类、丝织品类文物对环境因素要求很高,为避免温湿度变化、有害气体及灰尘等对文物造成的损害,需要对其进行密封处理,同时照度标准应不超过50勒克斯,灯具和文物要保持一定距离,防止直射文物。如果要展览国家二级以上的文物,要用照片或复制品代替展览,不能使用文物原件。

(二)认真做好展览制作工作

文物通过领导签字同意并办理出库手续以后,文物保管部门则不再承担保护责任,由文物展览制作方负责。通过以上责任划分,不利于文物的保护,这是由于展览制作方通常缺乏系统、完整的文物保护知识,在文物展览制作期间,展厅地面上会存在大量杂物,且搬运很随意,不够专业,容易出现文物损坏的问题。为保护文物的安全,需要采取预防性保护手段,将隐患消除在萌芽内[2]。布展期间,为避免出现人为损坏文物的情况,文物保管部门也应参与到展览制作中,在文物安全保护中发挥出监督指导的作用。通过耐心指导和亲自示范,让展览制作方了解文物保护要求,即:在搬运文物过程中,不能让文物出现碰撞,陶器、瓷器类文物容易破碎,搬运时应双手托底,轻拿轻放,不能单手提边和持柄而行,否则容易损坏文物。对于书画、丝织品、金属等文物,搬运时应戴上干净的棉质手套,不能让手上的汗粘在文物上。在文物展览方法的设计中,不能直接用钉子或图钉直接将文物固定在展板或墙上,在摆放文物的时候,应确保文物安全,不能受到损伤。展厅在装修结束后,在文物进入展厅后,应及时对展柜中的文物消毒,并测量展厅和展柜中的温湿度,当温湿度在标准范围之内后,才能摆上文物,对一些特殊的有机质地文物,应放入防虫药品并密封展柜,防止文物受潮。

(三)改善展厅环境

1、避免温湿度变化危害文物。展览的文物与库房内保存的文物不一样,库房内文物较为集中,有利于管理与保护。博物馆展厅中需要安装好空调与通风设备,将室内温湿度控制好。对于一些对环境变化敏感的文物,虽然展览设计过程中进行了密封处理,但是并非是绝对真空密封,若是温湿度变化较快,容器内部则无法保持平衡。如果温度过高,会导致皮革脆裂,漆、木、竹器干裂,书画耐折度下降会出现发脆、变色等问题[3]。如果湿度较大,将导致文物受潮,铁器生锈,铜器也会被锈蚀。因此展厅应设置好温湿度计,管理人员应认真记录每日温湿度变化情况,以便尽快调节。展厅陈列的文物质地不一样,因此对温湿度要求也不同,应考虑到各类文物的共同特点,应控制展厅温度为15℃~18℃,相对湿度为55%~65%。此外还要安装空调和加湿、除湿系统,对展厅内温湿度加以调节,并配以自然调节的方法,例如冬天天气比较干燥,应将适量的绿色植物与花卉放在展厅中,除了可以吸附展厅内灰尘以外,还可以增加展厅内湿度。而在夏天潮湿天气里,在晴天无风与早晚空气干燥时通风,阴雨天气要关好窗户,这样才能控制温湿度在适宜范围内。对于有机质地文物,还要定期做好消毒与投药工作,避免文物受到损害。

2、避免光线危害文物。自然光和人工照明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危害展厅中的文物,尤其是阳光直射与反射对文物危害较大。紫外线在光解、光氧化等作用下,将对文物结构与成分造成破坏,导致纺织品出现褪色,纸张发生龟裂、翘曲等问题。展厅中不能让光线直接照射在文物上,为避免光线辐射,应采取涂防光剂、有色玻璃、双色窗帘、百叶窗等方法。展厅中应采用感应装置的人工光源,例如在设计书面展览时,要充分考虑到光线照射为书画类文物造成的危害,应利用先进的技术,在观众靠近展柜后,灯光通过展柜上部的探头感应,光线从弱变强,而在观众离开展柜以后,光线从强变弱。通过这种方法,在不影响观众欣赏展柜中的书画类文物的基础上,防止光源长时间照射在书画类文物上,有效保护了文物的安全。

3、避免有害气体、灰尘危害文物。博物馆展厅每天接待的观众数量很大,文物容易受到混混浊的空气、尘埃的影响。尘埃成分非常复杂,包括虫卵、微生物、化学烟雾、金属粉尘、煤烟和灰尘等,在一定温湿度下,会导致有机质地文物发生腐蚀、生虫和霉变等问题,其中书画类文物受损程度最大[4]。展厅中应设置通风与空气过滤设备,窗子缝隙应做好密封处理。在打扫展厅的时候,应选用吸尘器与湿布,确保展厅内的清洁卫生,对于书画类展厅,应为观众提供一次性鞋套,防止灰尘进入展厅危害文物。

(四)加强对人员的专业培训

文物在长期展览过程中,负责看管展厅的工作人员,除了要做好清洁卫生以外,还应看管好文物,切实承担起保管和保护文物的责任。文物保管部门应组织对展厅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让他们掌握一定的文物保护基础知识,更好胜任展厅文物看管工作。这样能够有效防止因为工作人员专业保护知识不足,导致在自然光线强烈的天气打开窗户,让阳光直射文物,或者阴雨天气打开窗户,导致文物受潮等情况,让博物馆文物展览得到可靠保护。

3 结语

总之,博物馆加强文物展览期间的保护工作意义重大,需要领导提起重视,做好预防性保护措施。此外还要切实增强相关工作人员的文物保护意识,加大文物保护力度,采取科学的管理与保护手段,避免文物展览期间受到危害,以便最大限度发挥出其价值。

参考文献

[1]单霁翔.浅析博物馆陈列展览的学术性与趣味性[J].东南文化,2013,(02):6-13.

[2]苏史煜.浅谈如何做好文物陈列展览设计[J].大众文艺,2012,(16):218-219.

篇8

为了加强**石刻文物的保护、管理、研究、考古发掘以及宣传展示工作,合理利用文物资源,带动全县旅游业的快速健康发展,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和市政府的有关规定,结合我县实际,现就**石刻门票收入管理提出如下意见:

一、基本原则

**石刻门票收入作为财政性资金,坚持专户储存、专户管理,确保“以文养文”,全额用于文物及相关事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挪作它用。

二、收入用途

**石刻门票收入由县财政监督使用,专项用于石刻保护、管理、研究、考古发掘等工作。全部收入按以下具体用途和顺序使用:

(一)开支县博物馆人员工资、日常公业务费;

(二)偿还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贷款以及与**石刻保护开发相关的债务;

(三)偿还(县)城宝(顶)路建设债务;

(四)开支文物安全保护费、文物维修维护费;

(五)开支文物考古征集费、研究费;

(六)开支**石刻景区建设、环境整治费;

(七)开支**石刻旅游宣传促销以及接待上级领导视察石刻等有关经费;

(八)支付经县政府批准的县博物馆职工福利待遇和奖励经费;

(九)其它与文物事业有关的支出。

收入结余县财政不平调,实行以丰补欠,滚存用于全县文物事业支出。

三、支出管理

(一)实行集中核算。**石刻门票收入和县博物馆财务纳入县“委派会计和集中核算中心”实行集中核算,从县财政局、县博物馆抽调专业人员在县财政局成立财务核算机构,设立财务核算账户。县博物馆的支出审批权不变。

(二)严格执行部门预算管理制度。年初由县财政局按照部门综合预算编制原则,拟定支出预算草案,报县政府批准后执行。其中人员经费中正式职工执行人事部门统一规定的事业单位职工工资和津补贴发放标准,职工福利按统一政策、统一标准执行,其他特殊补贴按照上级有关文件规定和县政府批准事项编制预算,单位不得自定一切福利待遇和奖励政策;临时职工根据当期的收入水平合理制定工资待遇,按国家政策法规享受相关福利待遇,并列入单位预算;上级拨给的专款纳入单位预算管理,专款专用。

(三)严格资金拨付程序。所有资金支出按照县政府“5+2”文件规定要求,由县财政局在“收入专户”中拨付。县博物馆人员经费和日常公业务费,由县财政局按照预算进度拨付到职工工资统发专户或财务核算账户;其他专项支出,根据收入专户资金量、县博物馆支出需要及轻重缓急程度,由县财政局直接拨付到商品或劳务供应者或最终用款单位。

四、监督管理

篇9

[关键词]县级文物保护管理所;文物保护;藏品管理

[中图分类号]G26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1)02-0089-02

县级文物保护管理所是我国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珍藏着大批的文物藏品。随着时间的推移,大自然的剥蚀、人为的损伤,文物变质、破损,日常管理中的拿取、移动都会对文物造成损害。如何保护和管理好这些文化遗产,是基层文物工作者肩负的神圣使命。

一、县级文物藏品保护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藏品保护硬件条件差

文物需要通风、干燥、清洁的保存环境,而大部分县级文管所的藏品保护管理条件都比较差。一方面,长期以来没有像样的库房,虽然大部分库房是砖混结构,但离标准库房还差得很远;还有的利用旧房改造成库房,库房建设或改造时未考虑文物防震、防雷、防虫、防潮、防干、防光和防尘等方面的因素。藏品就地存放,远远达不到保护的要求。另一方面,设备、设施老化,有的甚至缺乏一些基本的保护设施。没有藏品专柜,文物堆在一起,更谈不上使用囊匣保护;字画也是随意堆放在柜子里,平时投放几粒樟脑丸了事,未采取其他保护措施;一、二级文物也无保险柜存放。在防火、防盗方面缺乏必要的考虑。近几年来,由于防火、防盗设施不完善造成的文物损坏现象屡见不鲜。

(二)藏品保护资金严重缺乏

经费不足一直是困扰文物保护和阻碍文物事业发展的突出问题。有的地方并未将文物的保护与管理严格按照文物保护“五纳入”的原则加大对文物保护的投入。由于没有资金投入,地方财政不向文物事业倾斜,馆藏文物的科学保护问题尚无法解决,也就谈不上投入更多资金到文物征集工作中。

(三)藏品保护技术手段落后

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馆藏文物自然损坏和人为损坏严重,而县级文物保护管理水平有限,加上现代化保护技术水平差,对馆藏文物的保护停留在死看硬守、防虫防潮的工作层面;对馆藏文物管理中遇到的特殊问题找不到合适的处理方法,特别是文物修复和复制中遇到的种种棘手问题没有设备和技术来解决,只能眼睁睁看着文物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失。另外,对文物保管员缺乏经常性的培训和学习,文物保管员专业技术能力差。

(四)藏品保护意识淡薄

当前,我国一些县区的文物保护部门单位领导分工不明确,有的甚至连文管所都没有,与文化馆合属办公。领导缺乏对文物保护的责任意识,认识不到文物的价值所在,过分关注其经济价值,而不关心文物本身的价值,导致人为损坏现象严重。有些地方主管文物的领导担心因文物损坏受到处罚,影响仕途,隐瞒不报。平日对负责文物安全的工作人员缺乏关心,对文物保护漠然置之,挫伤了职工的积极性,对藏品的保护更是抱着一种无所谓的态度,认为只要看好库房就可以了,不能正确认识藏品的存在价值及意义。

(五)藏品保护缺乏科学管理

藏品保护管理制度是藏品科学管理的重要依据和准则,但是县级文物部门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缺乏一套对文物保护和管理的科学管理制度,藏品登记分类混乱、入库排架无序、编目统计不清、建档内容不齐等现象严重。加之保管员素质参次不齐,不熟悉基本操作规程,导致人为损坏严重。

二、对县级文物藏品保护管理的建议

(一)加强库房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硬件保护水平

《博物馆藏品管理办法》中明确规定,藏品应有固定的专用库房,应有专人管理,库房建筑及保管设备要求安全、坚固、适用、经济。特别是一些新的文物库房要严格按照防震、防雷、防虫、防潮、防光、防尘、防火、防盗等要求进行设计,增加保护设施,购置恒温、恒湿设备,尽可能创造一个适宜和稳定、恒定的保存环境。购置移动密集藏品柜及囊匣,增强文物安全系数,以质地等级分库、分柜保管。对一些经济价值较大的文物必须用保险柜存放。加强库内藏品的安全保护,必须认真记录库务日志,减少藏品自然损坏。同时,藏品保管人员要绝对实行安全操作,杜绝藏品的人为损伤。

(二)多方争取,缓解资金压力

首先需要各级财政的大力支持。《文物保护法》第十条明确规定:“国家发展文物保护事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文物保护事业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所需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国家用于文物保护的财政拨款随着财政收入的增长而增加。”文物部门应加大宣传力度,多向县领导沟通、汇报,通过媒体宣传等一系列的办法和措施,增强领导对文物工作的认识、认可和重视,保证经费逐年增加。其次,要把专项经费全部用于文物保护。目前文物保护专项经费未专款专用的现象很多,由于其他方面经费不足,挪用专款现象屡见不鲜。第三,借助各方力量,加大对文物保护的投入。为此,国家要制定优惠的政策争取社会各界对文物事业的扶持,如收取资源税,适当减免相关税种等。

(三)加强人才培养,提高藏品保护的科学技术水平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文物保护问题可以借现代科学和传统工艺来解决。县级文物保护工作者要积极开展馆藏文物的保护研究工作,针对不同类别的文物展开技术性保护,以不断完善的实践来促进技术的提高。具体要做到:提高保管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积极组织现有岗位人员参加各项专业技能的培训,加强岗位的继续教育;尽可能创造条件,留住一些热爱文物工作,致力于博物馆事业的从业人员;考虑从省、市聘请专家、学者担任顾问,走出去学,请进来教,借他人之学,为我所用。

(四)明确责任,强化保护意识

县级文保部门的领导要有高度的法律意识和责任意识,特别是法定代表人要对馆藏文物的安全负责,明确到自身担负的历史责任,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待文物保护工作。同时,要积极检查、督促藏品保护保管工作,县级文管所不可能像博物馆那样设立保管部,但也必须有适应规范管理的保管组织。要配备专职安全保卫人员,负责藏品库房的安全,保管员负责库房管理。要求文物保管员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热爱本职工作,刻苦业务,努力提高业务素质,懂得保管工作的特殊意义掌握保管工作程序、方法和保护技术,遵守制度和有关法规,完成藏品保护的年度责任目标。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人们的思想也不断发生变化,各种观念和思潮纷至沓来,人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考验。近年来,文物走私猖獗,馆藏文物失窃案件也时有发生。如承德外八庙和景德镇某博物馆藏品保管人员监守自盗,就是其中极具典型的案件。所以,在建立、健全现有藏品管理制度的同时,提高博物馆藏品保管人员的思想素质和职业情操显得更为重要。博物馆藏品保管人员应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热爱文物藏品保管工作,充分认识保管工作的价值和意义,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的思想。

(五)健全规章制度,实行科学管理

篇10

关键词:虚拟展馆;建设;维护

中图分类号:G2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21-0284-01

一、虚拟展馆的特点

1.虚拟展馆系统管理员可以提前制作好网页,把展品360°素材以及展品介绍、背景音乐等信息植入后台,游客可以在其他计算机上对此进行浏览。同时还可以以数字的形式制作到导航,用户可以通过精确搜索,快速的获取想要的信息。

2.虚拟展馆可以提供更多的信息量,除了显示所有类型的展台,还可以配合数据库,实现大量的信息管理和使用。

3.虚拟展馆突破传统意义上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根据需要,在任何时间快速的添加或删除展台,较传统展馆更加方便快捷,而且节省大量资源,实现真正的环保、节能、低碳生活。

4.虚拟展馆大大提高了文物的展出率与展出效果,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将文物大量地制作成各种类型的影像,来展示文物生动的原貌。使更多的观众群体能够在网络平台上真实感受展馆及展品,用在线互动的方式让分散在世界各地的使用者进行展馆漫游,展品可在很短的时间内传到地球的各个地方,从而提高展馆和展品的影响力。

5.虚拟展馆为文物的出展保护提供了技术手段。绝大多数文物都易出现脆化、脱色、剥落等现象,即便人工修复后仍难长期用于研究与展示。利用细致拟真的虚拟技术,我们可以预先展现文物修复后的影像,从而检验修复技术、手段的可行性。同时利用虚拟技术大量而完好地多角度展示文物,从而使文物实体保存在更加严密的环境中,有利于文物寿命的延长。

二、虚拟展馆的建设

(一)前期准备

前期首先要收集虚拟展馆需要的数据资料,准备各展品的电子素材,统计所需的展台数量。根据这些内容设计展馆总结构,并规划虚拟展馆的板块和展台分布。之后进行三维模型的构建,以及后期的音效设计、字幕说明、展示动作设计、交互动作设计,到最终的平台。

(二)制作三维场景

1.完成前期准备后,该进行几何建模环节,用于三维建模的软件有很多种,笔者通过实践,把操作简单的3DSMAX软件推荐给读者,用此进行模型的创建。

2.三维模型的构造只是创建虚拟场景的第一步,考虑到虚拟现实系统要求实时展示和网络带宽的限制,虚拟展示系统的建模应当遵循一个原则:在能够保证视觉效果的前提下,尽量采用比较简单的模型。因此模型优化在场景创建时是重要的,建模时主要采用删除隐藏面、减少分段数、使用纹理贴图、使用Optimize修改器等方法。

3.制作好各个实体的三维模型后,需要给模型加上灯光、阴影以及反光等的效果,当将模型导入到VR-Platform中时,光影效果不能被一同导入,所以需要将各种效果渲染到纹理以便永久保持,即烘焙,这样看上去就有了真实的光影效果。选择3DSMAX自带的Mental ray渲染器,这种渲染器可以实现大型场景的烘焙,也可以快速渲染逼真的环境。

(三)实现展馆漫游

展馆漫游是虚拟展馆的重要特征,也是3D虚拟展馆最基本的功能。将制作好的三维模型统一导入到虚拟现实平台VR-Platform中,细微调整模型的位置、大小,让它们看上去更加一致和谐美观。添加一些骨骼动画,包括登录后引领用户漫游的男士和女士,用户可以用第一视角方式360°自由浏览。

三、虚拟展馆的维护

1.做好虚拟展馆系统的安全保护,很多网页信息在黑客的攻击下,会发生网页原有信息的变更。网页的安全信息在计算机病毒的影响下,可能会形成正常网页信息的篡改,把一些负面的信息在网络上进行传播,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所以要防止黑客攻击,定期要进行杀毒和备份,配备专业的技术人员,这样可以保证虚拟展馆系统数据安全,网页正常浏览。

2.保持系统终端主机及相关设备的散热,控制好室内温度,做好通风处理,避免主机设备暴晒,必要时安装空调等设备。定期除尘,做好防尘。对虚拟展馆系统机器设备要及时打扫、清洁,对机器内部灰尘要定期用毛刷或相关工具进行清理。

四、总结

虚拟展馆以网络为媒介,丰富的表现形式,广大的影响范围,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得其具有无限的经济潜力,特别是现代网络交易,无论从商品实体还是虚拟的广告文字都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传达和销售。随着电子商务时代的发展,这种经济价值更加明显,广告收益更加巨大。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