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作物增产的方法范文

时间:2023-11-14 17:54: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作物增产的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作物增产的方法

篇1

摘要沃壤农作物增产剂在棉花上的应用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喷施沃壤农作物增产剂,使棉花植株生长势旺盛,增加棉花果枝数、成铃数、铃重等,减少落花、落铃及烂铃,显著增加棉花产量,且随着喷施次数增多效果越明显。其中临邑、德城两试验地喷施4次增产剂后分别比对照增产30.65%、24.58%。

关键词沃壤农作物增产剂;棉花;果枝数;成铃数;产量

abstractpreliminary experiment of applying wo-rang crop-yield pomoter in cotton was conducted.the results showed that wo-rang crop yield promoter could keep vigorous growth of cotton,increase number of flower and fruit branches,number of bolls and boll weight,reduce blossom drop,boll shedding and boll rot. moreover,cotton yield wa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and the effect was more obvious with the more spraying times. the yields of cotton with spraying 4 times promoter in linyi county and decheng zone were respectively more than control by 30.65% and 24.58%.

key wordswo-rang crop-yield promoter;cotton;fruit branch numbers;number of bolls;yield

沃壤农作物增产剂是黑龙江沃德科技开发集团开发生产的一种新型植物生长剂。对农作物进行浸种和喷施,能改善其生长状况,增加农作物生长过程中干物质的积累,提高农作物抗病、防病能力,增强对旱、涝、寒等不利生长因素的抵抗力及抗倒伏能力,提高农作物产量[1-3]。为验证沃壤农作物增产剂在作物上的使用效果,笔者在棉花上进行了试验,以期为其在农作物上的应用和推广提供科学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供试材料及地点

供试棉花品种为邯郸109;供试药剂为沃壤农作物增产剂ⅰ型、沃壤农作物增产剂ⅱ型、沃壤农作物增产剂ⅲ型(黑龙江沃德科技开发集团提供)。试验地点分别设在临邑县临邑镇郭家村,德城区二屯镇前小屯村。两地试验地地势平整,土壤肥力中等。

1.2试验设计

试验为生产对比试验,设5个处理,分别为:苗期喷沃壤农作物增产剂ⅱ型(以下简称增产剂ⅱ型)375ml/hm2+沃壤农作物增产剂ⅲ型(以下简称增产剂ⅲ型)375ml/hm2对水225kg(a);苗期喷增产剂ⅱ型375ml/hm2+增产剂ⅲ型375 ml/hm2对水225kg,蕾期喷沃壤农作物增产剂ⅰ型(以下简称增产剂ⅰ型)645ml/hm2+增产剂ⅲ型645ml/hm2对水450kg(b);苗期喷增产剂ⅱ型375ml/hm2+增产剂ⅲ型375 ml/hm2对水225kg,蕾期喷增产剂ⅰ型645ml/hm2+增产剂ⅲ型645ml/hm2对水450kg,花期喷增产剂ⅱ型967.5ml/hm2+增产剂ⅲ型967.5ml/hm2对水675kg(c);苗期喷增产剂ⅱ型375ml/hm2+增产剂ⅲ型375ml/hm2对水225kg,蕾期喷增产剂ⅰ型645ml/hm2+增产剂ⅲ型645ml/hm2对水450 kg,花期喷增产剂ⅱ型967.5ml/hm2+增产剂ⅲ型967.5ml/hm2对水675kg,铃期喷增产剂ⅲ型2 250ml/hm2对水675kg(d);苗期、蕾期、花期、铃期各喷等量清水1次(ck)。小区面积600m2,棉花种植密度6万株/hm2。

1.3试验实施

2009年4月25日播种,第1次施药时间在5月17日,第2次施药在6月15日,第3次在7月10日,第4次在8月12日,使用手压常规喷雾器喷雾,做到棉花全株均匀着药。9月15日进行棉花田间调查。每块地连续调查25株,主要调查了株高、单株果枝台数、成铃数,吐絮后分期采花测定铃重,最终测定产量。同时,施药后观察棉株是否产生药害。

2结果与分析

2.1对棉花的安全性

通过对棉花整个生育期应用沃壤农作物增产剂的跟踪观察发现,增产剂能有效促进棉花生长,提高抗逆性,且对棉花安全、无污染。

2.2对棉花株高的影响

从表1可以看出,临邑、德城区棉田喷施沃壤农作物增产剂后,棉花株高比对照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处理d喷施4次增产剂两地增长率分别为4.81%、2.49%,增长幅度不大,差异不明显。两地增幅的差异可能与管理水平及施肥有关。

 

2.3对棉花果枝数的影响

沃壤农作物增产剂能促进棉花果枝层数的增多,由表1可看出,两地施用增产剂3次以上处理果枝个数增加明显。临邑试验地处理c、处理d分别比对照增加10.37%、9.63%;德城区试验地处理c、处理d分别比对照增加8.76%、10.22%。由此可见,使用沃壤增产剂能明显增加棉花的果枝数。

2.4对棉花成铃数的影响

试验结果表明,沃壤农作物增产剂明显增加棉花的成铃数,最高增长率为27.35%,增长效果显著(见表1);且能有效提高棉花的花、蕾、结桃成铃率,有效防止落花、落铃。

2.5对棉花铃重的影响

随着应用增产剂次数的增多棉花铃重也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处理a、处理b即喷施1~2次增产剂其增长率均未超过1%,处理c、处理d即喷施3~4次增产剂,增长幅度在1.85%~3.67%,效果较好(见表1)。

2.6对棉花产量的影响

通过对棉花成铃数、铃重的调查计算出理论产量。临邑棉田处理a、处理b、处理c、处理d产量分别是4 124.16、4 283.70、4 719.00、4 952.76kg/hm2,分别比对照增产8.79%、13.00%、24.49%、30.65%;德城试验田处理a、处理b、处理c、处理d产量分别为3 876.24、3 985.26、4 309.20、4 607.46 kg/hm2,分别比对照增产4.81%、7.75%、16.51%、24.58%。由此可以看出,喷施沃壤农作物增产剂能显著增加棉花产量,并且随着应用次数的增多产量也大幅增加,一般以喷施3~4次为经济使用量。

3结论与讨论

两地试验结果表明,沃壤农作物增产剂对棉花生长发育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叶色浓绿,长势旺盛,抗逆性强[4-6],而且喷施次数越多表现越明显。棉花根系、果枝数、成铃数等都有明显的增加,尤其以棉田喷施沃壤增产剂3~4次增产效果最为显著。通过田间观察,沃壤农作物增产剂在正常使用浓度范围内对棉花安全、无不良影响,适合在棉花生产上做进一步示范推广。

4参考文献

[1] 弓钦,鲍欣,王奋宇,等.马铃薯增产剂(青山旱地龙)的施用效果[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3(1):14.

[2] 郭章贤.小麦喷施4种作物增产剂的效果比较[j].浙江农业科学,1996(5):29-30.

[3] 陆新苗,田海丹.施用作物富硒增产剂对花生硒含量及产量的影响[j].农业科技通讯,2008(8):66-67.

[4] 黄承县.富硒增产剂在单季稻上的应用效果[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5(s2):268,270.

[5] 李星洪,王禹功,彭立娥.新型农作物增产剂——高效生物微肥[j].农业科技通讯,1992(4):29.

篇2

现阶段,严重的沙漠化进程在日益地影响着人民的生活和生产方式,使越来越多的地区受到了风沙和干旱的侵扰,尤其对于农业生产来说,沙漠化使土地的含水量不断减少,沙化土地造成农业生产效率迅速降低,农民每年都在减收,长此以往,国家的农业和粮食安全也受到了越来越严重的威胁。为改善这种不利情况,必须要从土地和环境下手,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土地生产能力,增加农作物产量;

1.农作物高产的途径

1.1改善环境.提高作物光合作用的生产潜力

环境因素对作物的生长发育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光照。要延长光合时间.如间作、套种、立体种植等提高复种指数,增加作物的收获面积:延长生育期,如要求前期早生快发、后期叶片不早衰,补充人工光照等;增加光合面积,如合理密植,改变株型;增强光合效率,如通过通风透光、增施有机肥、深施碳酸氢铵肥料等途径增加二氧化碳浓度.减低光呼吸等。

1.2改良遗传因素

为保证农作物高产,首先必须保证种子的优越性。所以培育抗逆稳产、抗病虫的育种技术显得十分重要。同时通过育种改良株型、提高群体的光能利用率和使作物的成熟期更加适宜.也将成为增加复种和进一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重要条件。育种途径与方法以常规为主、多种方法互相配合,综合运用,使育种水平进一步提高。如单倍体技术与诱发变异结合.可提高隐性突变体的出现频率:组织培养与远缘杂交、多倍体育种结合.可更快地筛选出有用材料。

1.3提高栽培技术

如土壤耕作技术、施肥技术和病虫草害防治技术。创造良好的耕层结构和适度的孔隙比例:调节土壤水分存在状况:协调土壤肥力各因素问的矛盾:清除杂草和疏松表土:形成高产土壤。根据不同的气候特点、土壤类型、生产条件及产量水平,按作物生长发育的需肥特点,因地制宜地选择肥料品种.确定适宜的用量和配合比例.并采用科学的施肥方法,合理施肥,是充分发挥肥效,提高肥料利用率,实现农作物高产、稳产、优质、高效的重要途径。

1.4其他措施

如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处理,可使一些作物成熟期延长。成熟期的适当延长,对养分的累积和转移是有利的。以玉米为例,据研究表明,植物生长调节剂可使玉米成熟期从35天延长到50至75天.而玉米的灌浆期每延长一天,能增产3% 左右。再如一些栽培措施:松土与镇压,垄作、地膜覆盖、秸秆覆盖、灌水都对土温和气温有影响。对于温度的影响可以通过松土与镇压来解决.这样即可以增温也可以降温:垄作在温暖季节可以提供土壤的表面温度.有利于种子的发芽与幼苗的生长;地膜覆盖具有协调土壤温度、保持水分、改善土壤物理性状、增加土壤养分、减轻土壤盐渍化的作用:秸秆覆盖可以有效平抑低温的变化、降低低温的日振幅、缓和昼夜温差的作用:灌水除直接影响温度的高低之外.还可以缓和温度的变化。

2.农作物高产常见栽培技术

如农作物实行标准化栽培.精量播种与育苗移栽技术:采用配方施肥技术,提高科学施肥水平:采用小畦沟灌、间歇水流灌溉、膜侧灌溉、微灌节水灌溉技术;修筑梯田、深层耙压、节水播种、合理轮作、应用化学抗旱制剂等旱地农作技术:农用塑料覆盖栽培和玻璃温室栽培等保护地栽培技术;农作物规范化和模拟技术;轻简栽培技术;间套复种制度的改进与发展:中低产地区综合增产技术体系等。每一技术都与农作物的产量息息相关.把握栽培过程中的每一关键细节.掌握农作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需水需肥规律,合理使用每一项技术.确保利用栽培技术达到增产的目的。

3.农作物高产的注意事项

3.1明确影响农作物高产的主要因素,并制定相应补救对策。

近年来.由于多数农户对土杂肥、绿肥重视不够,为取得高产,逐年加大化学肥料用量,导致土壤酸化、毒化、板结严重,作物长势不良、枯萎、黄萎、病毒交替发生,籽粒批劣、产量低下。为改变这种现状,应重施土杂肥.深翻改土.改善土壤团粒结构,增强土壤肥力。对于病虫害.实践证明,要有效控制病害的发生和蔓延.必须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即轮作倒茬、清除病残体、秋耕冬灌、选抗病一代品种、使用土壤杀菌剂、发病前预防、发病后化学除治等多项措施,才能收到预期的防治效果.仅仅单纯依靠化学农药控制病害,是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

3.2转变农作物栽培观念.“四轻四重”须转变

严禁“轻管理、重种子,轻有机肥、重化肥,轻综防、重除治,轻常规技术、重新技术”,要正确转变农作物栽培观念,科学栽培,加强管理,才能充分发挥其高产的特性。以增施有机肥为基础,实行配方施肥,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土壤肥力.把农田种成海绵田.达到高产稳产的目的。农作物保护应采取“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在农业生产管理上,新技术与常规技术相互配合,相辅相成。深耕、细耙、精细整地、适时中耕、除草等适时管理达到高产目的的不要措施。

3.3注重经验总结.提高农作物优质高产

注重经验总结,如马铃薯施高锰酸钾既增产又防病。在红薯块根膨大期.分别用500倍磷酸二氢钾水溶液和200倍的米醋溶液进行叶面背部喷洒2次,可使产量大大提高;经验证明,用肥力高、生物磷钾、生物钾、地得力等菌肥土施或加杀虫剂拌种.可有效防治地下虫害及各类病害,并可减少化肥用量l,3及以上.增产20%~40%以上.取事半功倍之奇效。花生喷亚硫酸氢钠结果多、果实重;萝I-施硼肥不空心等技术总结可使农作物稳步达到优质高产的目的。

3.4其他注意事项

注重种植基地适宜的选择;合理轮作,制定合理的种植制度;采取合理的土壤耕作方法;选用高抗品种:认真做好选种、浸种和消毒工作;确定作物的播种期,适时播种;根据作物的种类、品种、株型、最适叶面积系数、种植季节、水肥状况等因素,综合考虑种植密度和种植规格.建立一个从苗期到成熟期的合理群体结构.使田间通风透光及田间湿度总处于最佳状况.创造一个有利于作物生长的环境。加强田间管理,及早进行间苗、补苗和定苗,合理施肥、灌溉;适时中耕、松土、除草:综合防治病虫草害等事项

篇3

关键词:多肽复合矿质肥 应用效果 对比试验

多肽复合肥可以促进作物早熟、提高肥料利用率、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肥料中加入多肽施入土壤后,可在根际形成多肽链营养“海绵垫”,把养分锁在植物根系附近,不让其被土壤固定和随雨水等淋溶流失,同时还可以激活以前被土壤固定的养分,极大提升肥料利用率,节约开支、增产增收。多肽复合肥能使农作物提早5-15天成熟,提高化肥利用率20%左右,提高农作物产量15%-20%。我区通过建立肥效对比试验,将多肽矿质肥和常规施肥方法进行比较,用以验证多肽复合矿质肥在我区的应用效果。

一、试验目的

为验证多肽复合矿质肥在本地区玉米、绿豆的应用效果,明确供试肥料与习惯施肥处理间的施肥效果差异,验证肥效,为该肥料在我地的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在本地区进行多种作物的多点试验。

二、供试肥料

“独玉”牌多肽矿质肥。该产品源自高品质麦饭石、钾长石、石中黄子等矿石,富含磷、钾、钙、镁、硫、铜、铁、硼、锌、锰、钼、硒、硅等50余种微量和中微量元素,辅以肽及活化因子,无任何化学成分,微量元素含量高、肥效强、性价比高的生态型纯天然有机矿物质肥。

三、供试作物

玉米、绿豆

四、试验地点

大庆市大同区的农业生产基地。

五、试验处理

此试验为单因子对比试验,除基肥外,其它管理相同。4月26日播种,绿豆5月25日播种,玉米品种选用当地广泛种植的佳尔336,绿豆品种选用当地广泛种植的小明绿。

处理1:供试肥料处理。当地常规施肥的80%+供试肥料25kg/亩。即复合肥复合肥(N-P-K为15-15-15)20kg/亩+供试肥料25kg/亩。

处理2:当地习惯施肥(CK)。谷子、粘玉米、绿豆、红小豆、大豆、芝麻各一亩,亩施入农家肥(腐熟鸡粪)2米3,复合肥(N-P-K为15-15-15)25kg做基肥。

六、试验情况

在试验期间按要求进行了实验效果调查,主要对四年来实验作物的营养生长和经济产量的平均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对比。调查中发现追施供试肥料的植株比对比植株苗壮、茎高、叶大,叶色浓绿,植株生长旺盛,由营养生长转入生殖生长早,花期提前3~4天左右。对比植株叶色浅、矮小。

试验其间所有试验植株生长发育正常,没有出现烧苗、脱肥等现象。而且抗病力强,长势好,植株粗壮,生长旺盛,叶片肥大,叶色深绿。

七、各作物实验数据统计

(一)、玉米

由以上各试验点的调查来看,施用“独玉”牌多肽矿质肥的小区,从田间生育时期看,植株浓绿,茎粗、株高明显高于对照小区,而且植株抗逆性较强,活秆成熟,不易衰老。从产量性状上看,施用“独玉”牌多肽矿质肥的小区成熟早,籽粒饱满,穗大,基本无秃尖。亩产比对照增产10%-22%,增产明显,平均增产率达13%。

(二)、绿豆

从以上调查表的统计结果可看出,在栽培管理条件基本相同的情况下,施用“独玉”牌多肽矿质肥处理的小区,绿豆的平均植株增高69.75cm,叶色浓绿,病虫害明显减少,说明该肥料不但肥效显著,而且能有效改善植株生长状况,增强抗病虫害和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在经济性状上,单株粒数和粒重明显增加,千粒重增加约2.73克,产量明显提高,亩产量最高达314斤,亩增产约28斤,增幅达9.8%。

篇4

关键词:农作物;栽培;新技术;发展

农作物的栽培是农业生产的基本和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农作物栽培技术随着农业的发展,栽种水平正在不断提升。农作物的栽种直接关系着人类赖以生存的温饱问题,“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先。”

1 我国农作物栽培的发展史

农作物栽培是我国一门发展起源较早而发展潜力巨大的学科,追溯到古代社会,人类对野生植物的栽植开创了我国农作物栽培的先河,为我国农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早在6000-7000年前,古老的中国人便开始在长江流域中种植水稻。唐宋时期社会经济繁荣,农业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唐朝的稻麦两熟制、南宋的稻豆、稻菜等以及到明清时期的三熟制。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农业技术的提升,我国农业栽培技术正在逐渐完善发展。建国以前我国还没有专业的农作物栽培科学,农作物栽培只是作物学的一个分支,上个世纪五十年代,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以及生产的需要,各类农业院校的建立都为我国农作物栽培新技术的研发以及长期发展奠定了基础,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专业人才。我国农作物栽培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创立初期阶段:在我国农作物栽培发展的初始阶段,主要依靠的是一群专业的科技工作者深入一线农业生产进行的实践工作,在实践中不断进行调查研究,结合我国国土及自然的基本情况进行深入分析从而制定出适当的载重计划,尊重自然规律,实现农业生产与环境发展的平衡。

快速发展阶段: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农作物栽培科学也得到了发展壮大,越来越多的科技工作者在岗位上潜心研究,为农作物栽培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此外专业院校的建立也为农作物栽培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人才。这一时期节水抗旱栽培技术、种子包衣与根外是非、耕作套种也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和突破性的进展,大大推动了我国农作物栽植技术的发展,并且取得了可观的生产收益。

巩固提升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指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以后,粮食的增产增收为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奠定了基础,90年代以后我国粮食供需基本实现平衡,这一阶段在总结了前几个发展阶段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巩固提升,改良了农作物的栽培技术,以高效、高产、优质、安全、生态为总体目标,秉承优质、无公害的阶段目标,实现农作物栽培的可持续化发展。

2 新时期农作物栽植的主要任务

随着社会经济的繁荣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农产品的需求也更加多元化,人们在获得温饱之后,更希望获得健康、绿色的生活方式,对农产品的要求也多高,不仅要提供基本的营养还要绿色有益人体健康。这就要求农作物栽培技术更加完善,将现代化的科学技术也农作物的生产结合起来。根据我国对粮食安全、生态安全以及人身健康安全的需求,我国农作物的栽植需要在原有技术的基础上加以总结和完善,将基础理论知识和应用实践经验相结合,将农业栽植与其他学科相结合,持续高效地利用农业资源实现生物与非生物逆境灾害的控制技术。新时期的农作物栽植需要与生态环境的保护结合起来,从技术上实现科学环保。新时期的农作物栽植需要与创新相结合,要将创新理念贯彻到实际工作中去。农村是农作物栽植技术相对薄弱的地区,专家、专业工作人员,要深入基层,为农村农作物的栽植提供技术支持和指导,一方面可以提高农民的生产能力,另一方面也能够通过调整农业结构来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和谐新农村的建设。

3 新时期我国农作物栽植的发展

随着我国全面进入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对于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提出了新的要求,从农作物发展的自身规律出发,结合我国农业生产水平的实际情况我国新时期农作物栽植的发展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在实际工作中坚持高效、优质、高产、低耗、无公害和可持续发展。具体在工作中则是要实现农作物栽植结构上的优化,在农作物栽植过程中突出区域优势,坚持规模化的生产以及标准化的操作,此外要结合农业的发展需求,实现我国农业生产的标准化和产业化的经营,尽可能通过简单的操作手段来提高农业栽植的效率。具体来说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1 优化农作物栽植结构

随着我国人口的不断上升,对粮食储备的要求也更高,为了确保供需平衡,在新时期就需要做到农作物栽植结构的有啊调整,实现我国农产品供应的供需平衡。新时期的农作物栽植应该在稳定粮食栽植面积的基础之上,结合市场化的发展趋势,面向市场,扩大经济作物、燃料作物以及糖料作物、牧草种植的面积,最大仙都地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从而能够实现多层次和多样化的农作物的栽植,使得栽植结构得以优化。

3.2 突出区域发展的优势

我国地大物博,地域之间的地形、气候等差异明显,加之以不同的社会发展因素以及风俗习惯都导致了地域之间的农作物栽植存在差异。新时期的农作物栽植不能“一刀切”,要真正实现区域化和差异性,即根据不同地域的土壤、气候以及社会经济条件、生产力水平等来制定农作物栽植计划,尽可能发挥地域优势,扬长补短。尤其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粮、棉、油、糖、五大农作物产品的供给需要进行科学调研,合理分配,例如利用松嫩平原的地域优势主要栽植玉米、大豆,而黄淮海平原地区则蛀牙以栽植棉花、水稻、油菜为主,四川盆地则以栽植水稻、油菜为主,新疆主要产棉花等。这些农作物栽植的地域划分对于发挥地域优势,扬长避短增产增收具有重要意义。

3.3 生产的规模化

以往的农业生产主要是小规模、小户型的生产方式,生产规模较小,科技含量也不高,因此产量和生产技术都比较薄弱,抵抗自然和市场的风险能力也较弱,生产利润较低。因此新时期的农作物栽植要将规模化和现代化的生产作为目标,通过培养栽植大户,通过公司+农户+合作社组织等形式扩大生产规模,在让农民平等自愿参与的基础之上增加土地效益,提高农民的收入。

3.4 生产的标准化

标准化的生产是现代化农业生产的重要指标,新时期要采用工业化的安全经营方式来管理农作物的生产,做到生产过程中的工序明确和技术到位,尽可能保证产品质量和标准实现专业化和集约化的生产。标准化的作业就是要将科学的方法贯穿在农作物栽植的全过程,不仅要从栽植做到标准化还需要在后期的产品及运营中实现标准化。

3.5 操作简约化

操作简约化就是指在农作物的栽植中需要通过不断改进栽植技术来提高栽植效率,并且不断简化农作物的生产技术环节,减轻劳动强度,提高栽植质量,达到提高效率,减轻消耗的目的。操作的简约化并不意味着简单操作也并非是指用一些简陋的农具来进行农作物杂栽植,操作简约化需要建立在保证农作物的高产和质量的基础之上。

4 结语

总而言之,农作物的栽植是促进我国农业增产增收的重要一步,也是新时期适应不断提高的生活水平和社会需求的必然要求。新时期的农作物栽植必然会向现代化和集约化的方向发展,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不断革新传统的栽种方式,增产增效,提高农作物栽植的质量,做到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相协调。

参考文献

[1] 杨从党,我国作物栽培学存在的问题与发展方向[A],中国作物学会栽培专业委员会换届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李向东,庞建新,汪胜军,王凤娟,李凤兰,戚凤秋,邓仰勇,朱长进,朱道民;中国作物栽培科学的历史沿革与发展方向[J].中国农学通报,2005年10期.

篇5

【关键词】 秸秆 综合利用

秸秆是成熟农作物茎叶(穗)部分的总称。通常指小麦、水稻、玉米、薯类、油料、棉花、甘蔗和其他农作物在收获籽实后的剩余部分。农作物光合作用的产物有一半以上贮存在于秸秆中,秸秆富含氮、磷、钾、钙、镁和有机质等,是一种具有多用途的可再生生物资源,同时秸秆也是一种粗饲料,特点是粗纤维含量高(30%~40%),并含有木质素等,木质素虽不能为猪、鸡所利用,但却能被牛、羊等反刍牲畜吸收和利用。

1.秸秆的多效开发利用

秸秆综合利用,可以变废为宝,提高资源利用率,增加农民收入。近几年,全国农业、农机系统积极探索秸秆利用途径,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了“直接还田”、“保护性耕作”、“秸秆养畜”、“压块制粒”、“生物腐熟”、“秸秆气化”、“培育食用菌”和“制造工业原料”等技术,推动了秸秆综合利用工作开展,有效减少了秸秆焚烧。各地结合实际,采取有效措施,选择推广适合本地特点的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加快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工作,有效遏制了秸秆违规焚烧现象。

1.1秸秆还田的增产效果 把作物秸秆进行翻压还田或覆盖还田是一项有效的增产措施。试验表明,实行秸秆还田后一般都能增产10%以上,坚持常年秸秆还田,不但在培肥阶段有明显的增产作用,而且后效十分明显,有持续的增产作用。

1.2秸秆建材 秸秆是高效、长远的轻工、纺织和建材原料,既可以代替部分砖、木等材料,还可有效保护耕地和森林资源。秸秆墙板的保温性、装饰性和耐久性均属上乘,许多发达国家已把“秸秆板”当作木板和瓷砖的替代品广泛应用于建筑行业。此外,秸秆经过技术方法处理还可以制造人造丝和人造棉,生产糠醛、饴糖、酒和木糖醇,加工纤维板等。

1.3秸秆可变生物油 将木屑、稻壳、玉米秆和棉花秆等多种原料进行热解液化和再加工,可变废为宝,转化为生物油,其中木屑产油率60%以上,秸秆产油率50%以上,生物油热值16~18兆焦/千克。这项成果已经过中试,实现产业化已指日可待。采用这项技术,可将秸秆等生物质直接转化为生物油,作为燃料可以直接在燃油锅炉和工业窑炉中燃烧使用,精制提炼后可作为车用燃料使用,还可以分离提取具有高附加值的化学产品。

2.进一步加快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的推广

吉林省现在每年大约产生小麦秸秆8000万吨,玉米秸秆7000万吨,其他秸秆4000万吨,总秸秆量大约有19000万吨。要加快推广秸秆综合利用新技术,使秸秆变废为宝。近年来,吉林省大力推广的小麦联合收获、玉米联合收获、玉米秸秆粉碎还田、秸秆颗粒饲料加工等技术,有效提高了秸秆的综合利用。

篇6

一、材料与方法

1.供试材料

明泉牌缓控肥料,总养分(N+P205+K20)≥40.0%,由黑龙江明泉缓释肥料有限公司桦南分公司生产并提供;对照肥料为常规复合肥料,总养分(N+P205+K20)≥45.0%,在当地农业生产资料公司自行采购。

2.试验地情况

试验田位于黑龙江省同江市银川乡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大豆田,地处黑龙江省第四积温带,常年活动积温2100~2300℃,降雨量550~600mm,土壤为草甸土,地势平坦,肥力中等,无农肥。大豆田是重茬5年地块,春整地春起垄,采取垄三栽培技术,选用黑河38号大豆品种,用大豆种衣剂拌种,5月28日机械精量播种,保苗株数2.0~2.3万株/亩。化学除草、机械铲趟3遍,10月初用联合收割机收获。

3.试验处理

①明泉牌缓控肥料做底肥20kg/亩(处理);②常规复合肥料做底肥20 kg/亩(ck)。

4.试验方法

采取大区对比法,不设重复,田间其他管理措施一致。

二、结果与分析

1.对大豆生长发育的影响分析

(1)叶色变化、株高情况

叶色变化与对照不明显,但株高有所差别,与对照比较,各时期株高均比对照高,开花期高4cm,结荚期高4.9cm,鼓粒期高6.8cm,成熟期高5.8cm(见表1)。

(2)根瘤和根数情况

从根瘤调查看,与对照比较,根瘤总数增加80个/5株,根瘤重增加0.4g/5株,有效根瘤数增加15个/5株,有效根瘤重增加0.3g/5株;从根数调查看,与对照比较,侧根数增加0.8条,侧根重增加1.5g(见表2)。从根瘤和根数看,处理效果较好,根瘤多,固氮能力强,根系发达,吸水吸肥能力高。

(3)病虫害情况

通过调查,处理与对照比较,根腐病发病率减少5%,根腐病的病情指数降低2.4%;根蛆病株率少3.2%,单株孢囊线虫数减少4个(见表3)。

(4)产量情况

经过测产,处理与对照比较,每株结荚数增加0.6个,每荚粒数增加0.2个,产量增加18.1kg/亩,增产11.1%,增产效果比较明显(见表4)。

2.增产原因分析

明泉牌缓控肥料是在有机肥、无机肥、中微量元素肥、生物菌肥等“四肥合一”的基础上新增加了硫包衣,它综合了化肥的“速效”,有机肥的“长效”,菌肥的“促效”,硫包衣的“控释”的优势,是一种高科技肥料,形成了一种营养合力,不仅满足了农作物的营养的需求,使肥料的利用率得到提高,而且降低了生产成本,它具有以下特点:

(1)提高氮肥利用率

根据农作物的生长特点和需求可以将氮的释放控制在120d左右,将氮肥的利用率由原来的30%提高到60%~70%以上,使肥料利用率提高了一倍,使农作物充分得到氮的吸收。

(2)省时、省力、省钱

与传统肥料相比可减少用肥量10%左右,被称作“一次施肥到收获”,是“带开关的肥料”。减少了农民的投入,省时省力省钱。

(3)增产增收

硫包衣使氮肥均衡释放,避免了作物前期徒长、后期脱肥,使农作物产量可增加15%左右。

(4)杀菌、驱虫

硫元素可以杀死土壤中的部分有害微生物、驱除害虫。

(5)通风透气、蓄水保墒

控释氮肥的硫包衣壳可以起到给土壤通风透气、蓄水保墒的作用。

(6)改良土壤结构、改善作物品质

有机、无机肥及生物菌肥相配合,能够有效地改良土壤结构、改善作物品质。

(7)补充硫元素

膜壳中的硫元素可以补充作物生长发育过程中所需的硫。

篇7

[关键词] 等离子体;种子处理;原理;应用

等离子体种子处理技术是农作物在播种前用等离子体机对种子进行处理,使农作物达到显著增产的高新技术。靖宇县山坡地面积很大,不适合使用大型机械,靖宇县农机技术推广站在大力研究适用于山坡地的小型机械的同时,又积极引进农业高新技术——等离子体种子处理机。该技术是一项极具推广价值的农业高新技术,科技含量高、实用性强、综合优势明显,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具有广阔的推广前景。

一、等离子体种子处理技术基本原理

1999年,大连博事等离子体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开始等离子体种子处理的研制和等离子体种子处理技术的研究,2000年以来,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分别在吉林和山西省的不同生态区进行了发芽、盆栽、旱棚及田间种植试验,并做了大面积示范。三年中,从事此项研究的科技人员140多名,试验品种30多个,试验安排8万多个,试验示范面积2万多亩,取得数据几十万个。2001年11月此项研究被科技部列为863生物和现代农业第一批研究计划。2001年1月30日,等离子体种子处理机获得国家专利,2002年10月16日等离子体处理作物种子的方法获得公开,此项技术的研究成功,填补了我国农业物理中的一项空白,成为全国首创。

等离子体科学属于物理学科,它是物理学科的一个独立分支。等离子体是物质存在的一种状态,它是物质固体状态、液体状态、气体状态之后的第四种状态--等离子体状态。等离子体可以发光,产生电场、磁场和电磁波等物理能量,宇宙中99%的物质是等离子体。太阳就是其中之一,太阳的质量是地球的33万倍,经过科学实验证明,航天搭载的种子返回地面后往往产生各种程度的变异,具有明显增产的效果。其主要原因是太空中高真空、微重力,宇宙射线对农作物种子的影响,使种子的基因产生变异,太空环境中的宇宙射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部分宇宙射线主要是来自太阳这个巨大的等离子体,等离子体种子处理技术是受航天培育种种子的启示,仿照空间的部分等离子体环境,在处理机械上安装了高压电弧等离子体和交变电磁场装置,处理种子的方式是让种子垂直、自己流动的方式通过机器内部的等离子体环境,接受不同能量的光辐射,电磁辐射,电磁场的刺激及带电粒子轰击,种子的运动方式为自由落体,在这个环境中,种子处于变速运动状态,各种能量对种子的作用是变化着的,种子在不同位置接受不同的能量的变化,这时各种物理能量综合作用于种子,这种综合作用是低强度的,微剂量的,短时间的,处理时间在0.44s以内,这种短时间的低强度的微剂量的变化的辐射激活了种子的生命,加速了酶的转化,增加了可溶性糖和蛋白,促进基因的表达,并使其当代增加产量。

二、等离子体种子处理在农业领域中的应用

等离子体种子处理技术,是由省农科院、大连博事等离子体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在太空育种的启示下,研发的种子处理技术,并列入国家科技部“十五”863计划项目。该项技术在农业应用上特别是抗旱增产、提高品质等方面都具有明显的效果,试验表明通过等离子体处理后的种子,一是生命活力增强,经过处理的种子发芽率、发势率明显提高。二是出苗整齐,苗期提前,经过处理的作物出苗普遍提前1-2d,苗的整齐度明显高于对照。三是根系发达,分蘖增加,抗旱抗病能力增强,开花座果增加,促进早熟,品质改善,增产、增收效果明显。几年来,扶余县、桦甸市科技局在对等离子体种子处理技术试验示范实践中取得经验,对全省扩大试验示范是有启示作用的,扶余县科技局连续的对花生和大豆和其他杂粮种子进行处理,农作物增产增收比较明显,特别是花生效果更显著,产量均较对照田高。通过桦甸市科技局与省农科院于2001年--2003年在该市八个乡镇进行了试验示范,并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篇8

一、边区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政策的实施

陕甘宁边区制定的一系列提高农业生产技术的政策,从边区农业生产技术粗放落后的实际出发,依靠走群众路线,在总结边区一些地方农民群众生产技术经验并加以科学改造的基础上,因地制宜而制定的。这些提高农业生产技术的政策针对性强,具有见效快而效果好,群众易于接受而便于推广等特点,因此迅速在边区农业生产中得到了实施和推广。兴修水利是农业生产中的基本建设,也是提高农业生产技术的一项重要措施,对于提高农业生产量具有重要的作用。边区兴修的水利事业大概分为两类,一类为水利灌溉工程,如修筑水渠、建水库、增加水浇地等;一类为水土保持工程,如修埝地、修水漫地、打坝堰等,这两类水利工程建设对于提高农业生产技术,增加农作物生产产量,促进农业生产建设都具有重要作用。在边区各级的帮助和支持下,边区的各种水利工程迅速开展起来。在兴修的许多水利灌溉工程中,兴修规模较大的有靖边的杨桥畔渠、子长的子长渠、绥德的随惠渠、延安的裴庄渠、安塞的新乐渠等。边区各级还动员和组织农民群众采取自愿合作、互惠互利的原则,合资合力修建了许多小型水利工程,如打水井、修水渠、修水坝等,增加了灌溉农田面积,增加了农作物产量。1937年边区成立时,全边区水浇地仅有801亩,随着边区兴修水利事业的发展,水浇地的增加,农田灌溉面积逐年扩大,1939年增加到7293亩,1941年增加到25615亩,1943年增加到41109亩。[1](P710)水漫地泥质厚,肥多水足,极宜农作物生长,收成比旱地多一倍以上,是增加粮食产量的一种有效的方法。1942年,三边分区群众在大生产运动中创造了修建水漫地、打坝堰这一农业生产技术,当年修筑了水漫地1000余亩,取得了很好的粮食收益,这一项农业生产技术很快在全边区推广。1943年,三边分区修筑水漫地4万多亩,其中3万亩已种植农作物。修筑埝地是关中分区在大生产运动中实行的一种改良土壤、增加粮食产量的农业生产技术,它同修筑水漫地一样,都是由农民群众在农业生产建设的实践中,创造发明的一种农业生产技术并迅速在全边区得到了推广。仅在关中分区赤水县,1941年底就修成埝地4000多亩,1942年又修成埝地3200多亩。边区各级为提高农业生产技术,促进农业生产发展采取积极措施,提倡和要求精耕细作的农作法,推广提高农耕技术,以深耕细耕多耕,多积肥多施肥,多除草勤锄草,防治病虫害,改进耕作技术和加强田间管理,增强土地的肥力和抗旱能力,以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边区的农民群众响应提高农业生产技术的号召,积极改良农业耕作方法,绥德分区农田的四分之三以上能够做到精耕细作,陇东、关中分区一半以上的耕地能够深耕两次以上。为多施肥,边区广泛开展了积肥运动,出现了“天天垫圈”“人人拾粪”的景象,边区还推广赤水、吴堡等县评选积肥英雄、拾粪英雄的办法,来鼓励积肥运动。[1](P737)为了推进边区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推广农作物的优良品种,进行牲畜防疫工作,边区于1940年正式建立了光华农场,下设农艺、畜牧、园艺三个部门,专门进行选育培育适应边区耐旱耐寒的农作物优良品种、繁育牲畜优良品种、以及进行牲畜防疫工作研究并在边区各地推广。

二、边区实施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政策的实效

水浇地面积的增多,增强了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有效地达到了粮食增产的目的。如1943年延安裴庄渠灌溉农田1072亩,当年就增收粮食321多石;1943年三边分区修筑的水漫地3万余亩,当年增收细粮4500余石;1943年关中分区赤水县修建埝地7260余亩,当年增收细粮1089石。边区各级倡导和组织农民群众开展的各项改良农耕技术的活动,增强了土地的肥力和抗旱能力,不仅达到了粮食增产的目的,而且对于水土保持、改良土壤、改善环境都具有重要作用。边区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群众提高和改良农作技术的积极性。边区广大农民群众积极响应提高农业生产技术增加粮食产量的号召,积极参与到兴修水利、改良农作法、精耕细作和加强农田管理增加粮食产量的活动中。在提高农业生产技术的实践中,农民群众在当地的引导和帮助下,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开展了互助合作的修筑水利工程,生产劳动,加强了劳动生产合作,增强农民之间的团结,提高了广大农民的政治觉悟,也提高了抗日民主的组织能力。边区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是边区为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的具体实践。边区在广泛发动和组织农民群众积极参与的同时,还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在修建较大的水利工程中,除了组织农民群众参与,边区还投入资金。如修建延安的裴庄渠,边区就投入资金2.5万元。边区创办的光华农场,集中了边区优秀的农业科技人员,开展农作物及牲畜优良品种的繁殖和培育,对边区农业生产技术的推广和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

作者:王晋林

篇9

关键词:农业生产;农机双深松耕法;应用

中图分类号:S341文献标识码:A

1 农机双深松耕法技术要求

1.1 耕整地深松技术要求

1.1.1 对农耕地的深松作业主要是针对秋季耕整地的作业,春季耕整地为辅,耕整地的深松部位需要与农作物苗带相一致。

1.1.2 耕整地深松程度需要达到超深松的标准要求,也就是说耕整地深松的深度需要超过30cm,通常确定为30~45cm。对于低洼地的农作物种植区,因为其含水量比较大,所以秋季深耕需要取上限;低于坡岗地的农作物种植区,因为其含水量比较小,所以春季深耕和秋季深耕需要取下限。

1.1.3 对农耕地进行深松作业后需要及时进行耙地作业和耪地作业。

1.1.4 进行耕整地深松作业时需要使用大型履带式拖拉机,以及与其配套的深松机器。耕整地进行秋季深松作业要用全方位的深松农机,并选择深松浅翻犁;耕整地进行春季深松作业是需要选用联合整地机以及七铧犁。

1.1.5 对于秋季进行耕整地深松作业的农耕地,在冬季封冻之前一定要把种植地整平耙细,呈待播状态;对于春季进行耕整地深松作业的农耕地,需要利用联合整地机作业而且一次性达到待播状态。

1.1.6 耕整地进行深松作业的同时进行起垄夹肥作业。

1.2 中耕深松技术要求

1.2.1 中耕深松程度需要到达一般深松标准要求,也就是说中耕深松的深度需要到达25~30cm。如果农耕地处于干旱期或者是初苗时期,深松深度不宜过深;在降雨比较多,农耕地含水量大的情况下深松可以适当加深。

1.2.2 中耕的深松带与农作物苗带的距离要超过20cm,进行深松作业的深松铲需要选用凿形。

1.2.3 对农耕地进行中耕深松的最好在移苗后的7~10d进行,也就是说农作物秧苗缓苗之后且农作物主藤伸出之前是进行中耕深松的最佳时期。

2 农机深松整地耕法对农艺的要求

下面以玉米种植地块为例具体介绍深松整地耕法的农艺要求。玉米播种之前需要进行深松整地,同时对农耕地进行加肥以及起垄,然后是玉米大田播种。在玉米穗期对垄底进行深松作业、除草作业、水肥管理等等农艺作业。深松整地耕法的农艺作业具体要求如下:

2.1 选 地

玉米是一种需氧多、好温热以及怕涝渍的农作物,不适合在过粘、过酸或者瘠薄的土壤环境中生长,所以可以选择一些便于排灌、酸碱度适中、肥力中等的沙土壤进行培植。

2.2 整地施肥

保苗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整好地。对选好的玉米种植地进行深耕耙平,深松深度要在30cm以上,以便达到土细、地平、肥高等要求。完成整地深松作业之后按照120~140cm的株行距放线开沟,并按照一定要求和比例进行坡垄施肥作业。

2.3 品种的选择

根据玉米的用途进行选种,大田播种一般是1500~2000g/667m2。

2.4 按照一定规格进行播种。

2.5 苗期管理

包括定苗、间苗,中耕除草,水肥管理等等。

2.6 穗期管理

穗期管理包括水肥管理以及中耕培土等作业,玉米穗期进行中耕深松可以防止土壤板结、提高玉米根系生长机能,促进玉米根系的深扎和多发。

2.7 抽穗结实期管理

2.8 防病害管理

2.9 收 获

3 农机深松整地耕法的优势

3.1 农机深松整地耕法满足了农艺要求

农机双深松耕法为农作物创造了良好的生长环境。从整体上看,农机深松整地耕法从疏松土壤――加深耕层――蓄水保墒――培肥地力的一次性作业,达到了农耕地的深层施肥、农耕地分层施肥以及农耕地种肥分施的要求,满足了农作物各个生长时期对农肥的不同需要。对玉米种植地进行穗期深松可以防止土壤板结、同时也可以提高玉米根系生长机能,促进玉米根系的深扎和多发。

3.2 农机深松整地耕法可以实现蓄水保墒

农机双深松耕法就是在某种固定的农作物耕种地每年进行两次深松作业,即秋季的耕整地深松以及苗期的中耕深松。秋季的耕整地深松可以帮助解决雨水蓄存问题,农作物生长期的中耕深松则解决了雨后蓄水。从土壤的湿度测量情况分析,相比传统的土壤平翻作业,使用农机深松整地耕法的农作物种植地块的含水量高出了2%。

3.3 农机深松整地耕法可以提高农作物优质品率

农机深松整地耕法不仅可以解决蓄水保墒的问题,还可以提高农作物优质品率。即使在夏季雨水较多的情况下,相比传统耕法的玉米种植地块,采用农机深松整地耕法的玉米种植地块没有渍水,玉米生长期间很少出现各种病斑,而且植株高大,玉米颗粒饱满,大大提高了玉米的优质品率,同时也增加了玉米的经济效益。

3.4 农机深松整地耕法可以促进农作物高产

3.4.1 经过对比性调查和测产分析,使用农机深松整地耕法的玉米种植地玉米产量比其他形式耕法的玉米产量高出10%以上。

3.4.2 从整体的经济效益上来分析,在同一块种植地中,农机深松整地耕法实现整个深松作业所需要的投入费用比平翻整地作业的投入费用要节省很多。而且使用平翻整地法的玉米种植地玉米出现病斑率高达60%以上,而使用农机深松整地耕法的情况下只有5%或者更少,因此利用农机双深松耕法可以提高优质品率55%以上。

4 结 语

对于地表施肥以及长期平翻导致的农作物种植地土壤板结以及农作物产量低下等等农耕问题都可以通过农机深松整地耕法来解决。农机深松整地耕法是目前一项新型农作物增产技术,有利于保持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生态环境以及蓄水保墒,是提高农作物产量的有效农耕技方式,同时也是促进农业发展的重要技术手段。

参考文献

[1]刘欣,吕霞,王帅.我国深松机械的现状分析与发展建议[J].农业科技与装备,2011(02).

[2]申景梅.土壤深松技术[J].现代农村科技,2012(13).

篇10

关键词 化肥;施用现状;肥料利用率;对策;云南普洱

中图分类号 S14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6-0230-02

农产品产量的提高除了受水利灌溉、品种、病虫草害防治、科学管理等因素影响外,施用化肥对提高农作物产量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1 普洱市农业生产施用化肥现状

1.1 化肥施用概况

1.1.1 施用数量。从表1可以看出,1971—2011年,普洱市化肥用量逐年增加,1971年开始有化肥施用统计,但未分肥料类型,1971年肥料用量(折纯量)为3 098 t,2011年肥料用量(折纯量)为69 465 t,化肥用量增长了21.42倍,以每年平均9.94%的幅度递增,低于全国平均每年16%的递增幅度。施用数量中氮肥用量最多,磷肥次之,钾肥最少。

1.1.2 施用种类。普洱市化肥销售,氮肥以尿素为主,占90%以上,有少数尿精、多肽氮、长效氮肥;磷肥有普通过磷酸钙、钙镁磷肥,以普通过磷酸钙为主,占60%~70%;钾肥有氯化钾、硫酸钾,以氯化钾为主,占60%~70%;复合肥主要以磷酸钾二氢钾为主;复混肥有进口复混肥和国产复混肥,以低浓度(25%~30%)国产复混肥为主,占60%~70%;微肥有硼砂、硫酸锌、硫酸铜、钼酸铵、硫酸锰、硫酸亚铁等,以硫酸锌、硼砂为主。

1.1.3 养分结构和分布构成。普洱市化肥施用及构成分3个阶段:一是无钾阶段。1970—1984年,化肥仅有氮、磷肥销售;二是低磷少钾阶段。1985—1997年,实行后,化肥用量增加,化肥品种也所增加,主要施用的品种有尿素、普通过磷酸钙、钙镁磷肥、硫酸钾、氯化钾、低中浓度的复合肥、复混肥、微量元素硼、钼、锌肥,粮食产量得到大幅度提高,在解决农民温饱问题方面起到重要作用;三是氮肥高速增长阶段,1998—2011年,化肥使用量继续增长,由20世纪90年代末的年施用3万多t到现在的6万多t,10余年时间化肥用量翻番,施用化肥成为普洱市粮食作物增产的主要措施之一。

1.2 化肥的增产作用

全国施用化肥增产效果规模试验结果表明,施用化肥是最迅速、最有效、最重要的措施之一。美国著名育种学家Borlaug博士在向国际土壤学会提交的世界粮食生产报告中提出,20世纪粮食产量增加的1/2以上是来自于施用化肥。而据FAO估计,发展中国家化肥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约达55%,我国为50%以上。普洱市也不例外(表1),1971—2011年,普洱市农作物总播种面积增长了15.24万hm2,粮食和经济作物总产量增长290.1万t;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增长3.97万hm2,粮食作物总产量增长55.5万t。

2006—2011年,普洱市测土配方施肥玉米、水稻、小麦、陆稻“3414”试验表明:1 kg化肥养分平均可增产粮食7.4 kg;1 kg氮肥(纯N)增产粮食10.6 kg,1 kg磷肥(P2O5)增产粮食7.4 kg,1 kg钾肥(K2O)增产粮食6.0 kg。全国化肥试验网1981—1983年在29个省(自治区)粮食作物(水稻、小麦、玉米)上的试验表明:1 kg化肥养分平均增产粮食9.4 kg,1 kg纯N增产10.8 kg,1 kg P2O5增产7.3 kg,1 kg K2O增产3.4 kg,两者相比,氮、磷肥持平,普洱市钾肥增产效果更优。

2 普洱市农业生产施用化肥存在的问题

2.1 化肥供应品种和养分元素结构不合理

普洱市化肥供应在品种和养分元素结构上都存在需要调整和改善的问题。首先是低浓度、单元素的肥料多;高浓度、多元素复合(混)肥料少;其次是养分元素氮、磷、钾比例不协调。据报道,我国土壤施肥氮磷钾适当的比例应为1.0∶0.5∶0.4,而普洱市实际供应比例最好的1993年为1.0∶0.42∶0.13,2011年为1.0∶0.19∶0.15,与我国化肥供应比例(1.0∶0.4∶0.17)和世界平均水平(1.0∶0.5∶0.4)相差较大。

2.2 化肥增产效益降低

测土配方施肥试验结果表明:1 kg化肥养分平均可增产粮食10.4 kg;1 kg纯N平均增产粮食16.1 kg,其中低产田增产19.1 kg,中产田增产13.7 kg;1 kg P2O5平均增产粮食7.4 kg,其中低产田增产10.9 kg,中产田增产5.8 kg;1 kg K2O平均增产4.2 kg,与普洱市1978—1990年76次化肥试验结果比较,1 kg化肥养分平均肥效降低3 kg;1 kg氮肥(纯N)肥效降低5.5 kg,磷肥(P2O5)肥效持平,1 kg钾肥(K2O)增产肥效增加1.8 kg。

2.3 施肥技术与肥料品种不配套

长期以来,普洱市施肥技术与肥料品种不配套,施肥技术手段落后,致使化肥投入效益明显下降。在施肥中存在重氮肥轻磷钾肥,重大量元素肥轻微量元素肥的现象。有机肥施用仅占25%,而较合理的比例应为40%左右。养分投入失衡现象严重导致增肥不增产[1-2]。

2.4 肥料利用率低

大量“3414”试验表明:普洱市化肥平均利用率,氮肥为31.55%,磷肥为12.72%,钾肥为11.7%,平均仅18.66%。而世界发达国家的肥料利用率在60%以上。肥料利用率低不仅造成资源浪费和经济损失,还造成土壤肥力下降、耕层变浅、保水保肥能力下降、土壤板结难耕、土壤和大气的环境污染、农产品品质受到影响,农民投入产出比下降等一系列后果,并且影响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 提高化肥利用率的对策

3.1 确定最佳施肥量

最佳施肥量的确定是提高化肥利用率的关键。按照农作物的需肥规律和土壤的供肥能力,坚持土壤“缺什么补什么,缺多少补多少”的原则,确定最佳施肥量。

3.2 配方施肥

作物所需的氮、磷、钾及中微量元素肥料缺一不可,按照作物对各种养分所需比例配合施用,以达到最佳施肥效果。

3.3 选用缓/控释肥

缓/控释肥是近年发展起来的有代表性的一种新型肥料,它具有提高养分资源利用率,减轻环境污染,提高粮食产量,减少广大农民群众的劳动投入等众多优点,是今后肥料推广的重要方向之一。缓/控释肥可一次性作基肥施用,以后不再追肥。不仅减少施肥次数,而且能达到作物生长前期不过肥,生长中期不疯长,生长后期不脱肥的效果。肥效期由40~50 d延长到100~120 d,氮肥利用率由35%~40%提高到60%~75%,农作物产量提高10%~15%。

3.4 把握最佳施肥时期

根据作物的生理特性和需肥规律,掌握前轻、中重、后补的原则,把肥料用在作物需肥最敏感的时期[3-4]。

3.5 选择适合的施肥方法

氮、磷、钾、有机肥混合施用,比单施氮、磷、钾化肥增产效果好。化肥与有机肥混合使用,可减少土壤对磷素的吸附和固定,提高磷肥利用率。深施和集中施、分层施,是提高氮肥利用率、减少氮肥损失的重要途径。该方法不仅可以减少氨的挥发,还可以减少反硝化损失;磷肥的集中施用一方面可以减少肥料与土壤的接触面,降低化学固定,另一方面还能加大与作物根系之间的浓度差,促进作物对磷的吸收;磷在土壤中移动性差,分层施用可以满足不同生育时期对磷的需求。叶面喷肥可以及时满足作物对养分的需求,减少土壤对养分的固定,提高肥料的利用率。

3.6 加强水分管理

水分供应与营养吸收有密切关系,水分管理不当不仅会使养分损失,而且影响作物的生长。适量灌溉能提高肥料的利用率,但过多或过少都将使肥料利用率下降。

4 参考文献

[1] 李元林.浅论化肥使用现状与科学施肥[J].商情,2012(32):145.

[2] 刘瑞增.遵化市施肥现状与分析[J].现代农村科技,2012(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