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教学资源的建议范文

时间:2023-11-14 17:54: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教学资源的建议,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对教学资源的建议

篇1

关键词:实习带教;师资队伍;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086-02

临床实习教学是医学教育中的重要环节,它是促进医学生将所学知识理论联系实践,培养医学生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为毕业后成为合格医师奠定基础[1]。实习医院教学师资队伍整体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医疗人才培养效果的好坏,建设一支综合能力优秀的师资队伍,可促进临床实习教学质量的提高,促进医疗科研水平的提高,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的医疗工作者。近年来,为了满足教学需求,实习医院不断扩大其实习带教师资队伍的规模,但其师资质量并未跟上,部分教师掌握的专业知识不够,或者缺乏相关的教学经验,致使临床实习教学质量低下,学生未能真正地掌握专业的医疗知识与技能。因此,实习医院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不断加强实习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着力于教学师资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实习医院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可从以下四方面入手。

一、注重思想政治教育,提高职业道德素养

目前医院医疗任务繁重,医疗压力大,医生每天忙于应付疾病诊疗和医患沟通。医生在科研、晋升等方面的压力下,临床教师在职称晋升、、科研成果等方面放了大量的精力。这两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临床医生的教学积极性。加强临床医生教书育人思想教育,提高实习带教教师的思想政治水平,使其乐于从事临床实习教学,提升职业道德素养,能够保持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积极、主动地推动临床实习教学质量的提高。加强实习带教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实习带教师资队伍的稳定性,减少高技能及高素质教师的流失。

二、改善实习医院环境,吸引优秀教师

实习医院优良环境建设主要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硬环境主要指为实习带教教师提供一个理想的工作环境及生活环境,提高教师的生活水平,这是医院留住优秀人才的关键点;软环境主要指在日常工作中,尊重并理解实习带教教师,肯定其教学工作对医院所做出的贡献,为其提供一个积极、向上及和谐的工作氛围[2]。改善实习医院环境,必须从硬环境及软环境这两个方面入手,通过加强硬环境的建设,吸引优秀的实习带教教师。制定政策激励优秀教师,同时通过加强软环境的建设,营造积极健康的成长环境,吸引优秀的教师,稳定医院实习带教的师资队伍,提高医院的人才实力,增强人才优势。

三、建立健全师资队伍管理机制

1.制定行之有效的临床教师聘用制度。医院对实习带教教师的任用进行公开选拔、竞争上岗、择优聘用的办法,选择优秀的老师进行实习带教,同时与被聘用的教师需签订相关的聘用合同,限定基本教学工作。此外,教师的聘用还应进行流动和淘汰机制,若教师未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或者不符合相关的规定要求,则可以进行适当的调整,优化教师资源,提高实习教师的整体质量。同时可与高等院校教师联合进行师资培养,逐步施行教师资格认定制度。

2.加大对教学的分配机制,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医院领导要做到领导重视教学,充分认识到教学工作的重要性;认识到临床教学对医疗科研、医疗水平及医疗效益潜移默化的辅助和促进作用。医院领导在医院方针政策的制定上要突出临床教学工作的重要地位,医院在奖金效益等分配机制上注重对教学的偏重,加大对教学的分配机制,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引导临床医生从事教学、热爱教学,树立教书育人、教学促医的意识。

3.加强教学管理机制,健全教学评估监控体系。教学管理人员是教学的导向者,其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师资队伍质量的高低,加强师资队伍管理人员的培训制度,制定科学、合理的培训计划,将教学管理人员送到高校附属医院进行培训,学习先进科学的教学方法并引进来,以此来带动医院教学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同时可对临床实习教学质量引入教学评估制度,监督教学效果监督,健全教学质量保证及监控体系。

四、加强教学师资队伍的培训,提高师资水平

临床医生在繁重的医疗工作中,每天忙于日常医疗活动,重视疗效和操作技术的提高,在规范的临床诊疗路径体制下,不注重学习和巩固基础知识,不能及时学习前缘的基础理论和技术。该现状造成了临床教师基础理论薄弱,知识结构单一,缺乏跨专业、多学科的知识,特别在交叉学科方面知识不足,临床医生知识结构单一,先进教学知识和教学理念欠缺,系统讲解能力不足[3]。加强实习带教教师巩固专业知识、提升专业技能,对师资队伍的教学能力的提高有重要的意义。可采用引进知名专家学者讲学,开展各种培训讲座传授新的医疗技术等方法提升师资队伍整体的专业技能;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开展教学观摩,分析与探讨临床实习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研究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通过这一系列措施提高师资队伍的教学水平。

总之,临床实习教学质量的提高与实习带教师资队伍水平的高低有着密切的关系,通过加强实习医院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提升实习带教教师的教学能力,从而提高临床实习教学的质量,为我国医疗卫生队伍培养优秀的后备人才。

参考文献:

[1]赖亚宁,姚巡,等.新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下临床实习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医学教育探索,2010,9(01):8-11.

篇2

关键词: 档案信息化策略

21世纪是全球信息化的时代,互联网的普及和各类信息技术的推广给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便捷。信息资源共享让我们用最小的投入获得资讯利益的最大化,各种科学技术信息资源的传递已由传统纸质方式逐步向数字化信息转换,多年来在公众眼里较为神秘的档案信息资源也不例外,互联网上纷纷出现大量的公共档案数字信息资源。

受大环境的影响,高校传统的档案管理也在悄然发生着可喜的变化,与其它信息资源相比,档案信息具保密性、政治性,这就使得高校档案数字化信息的开发受到一定的限制,院系级档案的数字化信息建设也受到一定的影响。

一、高校艺术系院数字档案建设的必要性

近几年,随着高校艺术专业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艺术院系的各类档案数量迅速增加,有限的存储空间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需要,把现有的档案信息资源转化为数字信息即可解决这个日渐突出的矛盾。

院系级的档案信息除了文书档案信息外,还有教学档案信息。院系级的档案管理能直接反映出院系的教学管理、教学活动等情况。由于艺术专业的独特性,大量的档案信息是在师生的教学实践过程中直接产生形成的,用传统的存储方式会丢掉许多有价值的教学信息,而数字档案信息的开发改变了这个窘况,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可采用摄像、录音等技术手段对原始材料进行及时有效的存储。

与艺术专业院系相比,其它学科专业院系的教学档案管理相对容易,艺术院系的特殊性决定了艺术院系教学档案载体的多样性,我们有时必须用不同的储存介质(图片、磁带、CD、VCD)来保存同一个教学档案,因为这样教学档案信息才会更加详实、可靠,同时档案保存的时间较过去也有所延长。

以美术系为例,各个专业方向的教学效果完全可以通过学生平时作业和考试试卷来衡量,用传统方式来保存这些极具价值的教学档案除了需要大量的人力对此进行整理外,还需要大量的存放空间,纸张的吸湿特性更增加了档案管理的难度,因此数字档案建设势在必行。

以音乐系为例,《声乐》这门课程的教学档案,如用传统的方式,我们只能通过教学目标要求、考试评分标准及成绩册上面的分数来衡量教学效果。如此一来,该门课程的教学档案信息显得过于简单。但是如果通过采用录音、录像等科技手段真实记录考试过程,就能让我们把“声音”这一看不见、摸不着却又确实存在的原始教学档案有效的保存起来。当学生对教师是否严格按评分标准做出相应的成绩评定产生质疑时,声像档案的详实性、可靠性就会有效发挥重要作用。

二、高校艺术系院教学档案数字化的开发与建设

凡是利用价值较大的教学纸质档案都应尽早转化为数字档案。对于办学规模较早的高校艺术系院来说,专业方向越多,教学档案的数量就越大,学生试卷、学生名册、学生各项过级率统计、学生成绩册、学生的专业实践等,都是纸质档案居多,保管成本较高、易磨损、检索和利用效率较低,这给档案资源共享造成了相对的障碍。通过教学档案的数字化建设,可将学生名册、学生成绩甚至教师的教学课件都挂上网,既能提高教学档案的有效利用率,同时又能为校园档案的数字化建设提供最为基础、详实的数字信息数据。

如若原始的纸质教学档案数量较大,便可通过图文软件,对纸质教学档案进行扫描,实现数字信息的转换。这样做除了准确率高,便于管理之外,还比人工录入要快了许多,更重要的就是档案信息的利用者还可以看到档案最为原始的特征,比如美术系的专业课试卷,试卷原始的纸张颜色、教师批改的成绩等,这些都能更加有效的说明教学数字档案的原始性、真实性和可靠性。

三、高校艺术系院教学档案数字化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高校艺术系院教学档案数字化档案建设离不开计算机软、硬件和网络技术支持。它的重点是整个数字化系统,该系统的各个环节都应保持一定水平,通过局域网络进行各环节的联系,这样才能发挥整体优势,提高数字系统的综合能力。某个环节出现问题,将可能导致整个系统无法正常使用。

在档案进行数字化转换工作之前,相关部门应该进行精心地组织准备工作。首先对教学档案管理工作人员进行必要的技术培训,数字化转换工作不仅技术要求高、操作有一定难度,并且还需要资金、时间投入,通过对教学档案管理人员的技术培训可提高档案数字化转换的工作效率;其次,对要进行数字化转换的非数字化档案,进行数字化之前的认定,并提出明确的转换意见,经部门领导和学校主管部门领导同意后,方可进行数字转换工作,这样才能保证教学档案数字化转换工作能够取得预期的效果。

高校艺术系院传统的教学档案数字化转换成功后,档案查询者通过互网络就可利用这些档案信息,这就对档案信息网络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提供远程服务时,档案管理软件方面要做到有入侵预警机制,采取防火墙、身份鉴定一系列的措施确保教学数字档案的安全,同时采用现在流行的Fair fox网页浏览器,提供远程利用,有效防止病毒软件入侵。

教学课件是教学档案中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如此一来,知识产权的保护也就成为高校艺术系院教学档案数字化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笔者认为,在教学档案数字化的过程中,我们可通过技术加密,建立内、外网两个管理系统,通过网页访问权限等设置,对一些重要的教学档案进行知识产权保护。

高校艺术院系的教学档案数字化建设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工程,它需要技术、资金支撑,我们只有从档案的利用率出发,合理分出轻重缓急,才能完全做好教学档案数字化的转换工作。

参考文献:

[1]周振朝.高校系级教学档案管理工作初探[J].山西大学学报,1999.1.

篇3

关键词: 高职高专院校 教学资源库 调查分析 建议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建设适合学校教育教学需要的教学资源库成为数字化校园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自2000年全国上下掀起依托校园网建设教学资源库的热潮至今,各级各类学校教学资源库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由于政府资金投入、学校领导重视程度和办学理念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教学资源库建设在各级各类学校的发展出现了不平衡现象:中小学、本科院校的教学资源库建设蓬勃发展;而介于其中的高专层次的教学资源库建设总体还处于起步阶段,虽然有些高职高专院校已搭建起了教学资源库,但在资源建设原则、分类标准、系统管理平台、模块设置等方面的研究都还很肤浅。教学资源库建设滞后状况已成为高职高专院校提升发展、实现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瓶颈,因此通过调查分析目前高职高专院校教学资源库建设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意见和建议是很有实际意义的。为此,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学资源库建设课题组,于2010年2月至4月就教学资源库建设问题组织部分教师和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我作为课题负责人参与了学校教学资源库建设的整个过程,纂写本文旨在让我们了解高职高专院校教学资源库建设的现状,为高职高专院校教学资源库的下一步建设提供客观依据。

1.调查目的、对象和方法

1.1调查目的。

了解教师和学生利用教学资源进行教和学的总体情况;了解师生对教学资源库建设的意见和建议;分析教学资源及教学资源库建设的调查结果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

1.2调查对象。

为了使获得的调查资料更具代表性,我们进行了广泛性的问卷调查。柳州师专共有10个系,41个专业,我们分别以理科教师、文科教师、理科学生和文科学生为对象进行问卷调查。

1.3调查方法。

1.3.1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问卷的题型包括16道选择题和1道简答题,调查内容涉及教学资源的类型、内容、利用情况,教学资源库的结构、管理体系,以及对教学资源库建设的意见和建议等方面。发放问卷2000份,收回有效问卷1804份,其中理科教师问卷75份,收回58份;文科教师问卷75份,收回62份;理科学生问卷925份,收回838份;文科学生问卷925份,收回846份,有效问卷回收率高达90.2%,问卷调查成功。

1.3.2个别访谈:通过对50多位教师和学生的个别访谈,面对面地了解教师和学生对教学资源库建设的客观需求状况和真实想法。

1.3.3文献资料法:查阅与教学资源库建设相关的文献资料和信息。

2.调查结果汇总与分析

通过对问卷调查数据的整理、汇总和统计,现就调查结果作如下分析。

2.1教学资源的总体利用率不高。

32.14%的文科教师、20.3%的理科教师、35.6%的文科学生和27.2%的理科学生表示“经常使用教学资源”;53.57%的文科教师、52.4%的理科教师、52.8%的文科学生和48.3%的理科学生表示“有时使用教学资源”;14.29%的文科教师、27.3%的理科教师、11.60%的文科学生和24.5%的理科学生表示“从来不使用教学资源”。结果显示,文科老师和学生对教学资源的利用率比理科教师和学生对教学资源的利用率要稍高一些,但资源总体利用率偏低。造成教学资源总体利用率不高的原因主要有如下几点:第一,教学资源的新颖性、针对性和实用性不强。由于很多教学资源是通过对原有库存资源的数字化处理、随书光盘的复制等方式获得的,资源内容陈旧,资源类型较为单一,不能满足广大师生的实际需要,难以直接应用于一线的教学活动,造成了教学资源的利用率不高。第二,相关职能部门对教学资源库的宣传力度不大,有很多师生尚未知道在校园网上已搭建起了一个辅助于教学的教学资源库平台。第三,教学资源库的资源分布不均匀,文科类资源较多而理科类资源较少,造成了文科老师和学生对教学资源的利用率比理科教师和学生高很多。第四,教师使用教学资源库的意识不够强。主要在于教师的教育技术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2.2教学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不能充分满足师生的需要,存在“重量轻质“的现象。

对于问题:“您觉得教学资源能够满足您的教学(学习)需要吗?”3.57%的文科教师、8.5%的理科教师、33.33%的文科学生和26.96%的理科学生表示“完全满足”;64.29%的文科教师、39.2%的理科教师、50%的文科学生和48%的理科学生表示“基本满足”;32.14%的文科教师、52.3%的理科教师、16.67%的文科学生和25.22%的理科学生表示“不能满足”。此外,对于问题:“您觉得教学资源在数量和质量上有何关系?”调查显示有69%的师生选择答案“重数量轻质量”。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主要有如下几方面:第一,教学资源的收集渠道比较单一。主要通过录制电视教学节目,采集库存录像带和录音带,以及转换教学随书附带光盘等方式收集教学资源。第二,教学资源库的管理队伍体系尚未建立起来,缺少专门的资源库建设和管理技术人员,教学资源的补充和更新率偏低。第三,为了突出教学资源库海量信息的特点,我们把精力更多地集中在资源数量的收集上,从而忽视了对资源质量的把关,这是造成教学资源质量不高和实用性不强的主要原因。

2.3教学资源素材类型较为单一且专业性针对不强。

通过个别访谈显示,教学资源库以视音频素材为主的教学资源已不能满足广大师生的需要,85%师生需要的教学素材类型包括文本类素材、图形图像类素材、动画类素材和试卷类素材等多种媒介资源。造成教学资源素材类型单一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第一,对教学资源库应该包括的内容和形式缺乏全面认识,对于高职高专院校需要怎么样的教学资源缺乏必要的考虑。第二,投入教学资源库建设的资金很少。每年验收入库的教学光盘价值不足千元。第三,现有教学资源库是在原有的简易视音频教学资源中心的基础上发展搭建起来的,所以存在视音频类素材多而其他类型媒介资源少的现象。

2.4教学资源提取不够方便、快捷。

对于问题“您认为教学资源的提取是否方便、快捷?”,35%的文科教师、38%的理科教师、42%的文科学生和34%的理科学生选择答案“是”;65%的文科教师、62%的理科教师、58%的文科学生和66%的理科学生选择答案“否”。另外,通过对师生个别访谈了解到,师生认为教学资源库的资源查询方式单一,致使他们很难查找到所需的资源,建议增加资源检索方式。造成教学资源提取不够方便、快捷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第一,资源查询检索方式单一,库内资源导航系统不够完善,是造成资源提取不便的主要原因;第二,资源的分类不够准确,特别是对于边缘化资源的分类缺乏一定的分类标准。

2.5师生希望参与教学资源库建设的热情很高。

对于题简答“您希望加入到学校的教学资源库建设队伍中吗?”,有86%以上的受访者表示愿意把资源上传让全校师生共享。对于问题“您认为要建好教学资源库需要整和哪几方面的力量?”,绝大多数师生选择需整合全体教师、专职技术人员、学生和领导等力量进行建设教学资源库。由于教学资源库管理系统功能不完善,因而师生希望参与教学资源库建设愿望尚难实现。

3.高职高专院校资源库建设的几点建议

3.1重视教学资源库建设。

首先,应加大对教学资源库建设的资金投入,雄厚的资金投入是建设好教学资源库的前提和基石。其次,应由相关职能部门组织成立一支专门的教学资源库建设和管理队伍,认真对教学资源库进行总体规划。教学资源库建设涉及大量的人员和部门,且建设周期长,是一项系统工程[1];同时,由于教学资源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人们对它的理解各不相同,便会出现大量不同层次、不同属性的教学资源,不易管理和利用。为了更有效地建设好各种教学素材,使其在质量、效益、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有更强的保证,避免重复建设,保障教学资源库的建设能够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根据专业特色和学科设置状况,有针对性地规划建设适合实际需要的学科教学资源库是十分必要的。

3.2拓展和整合教学资源的收集渠道并及时对教学资源进行数字化处理。

资源的收集是教学资源库建设的基础,是建设过程中最重要、最艰苦的环节。目前,教学资源的收集渠道还比较单一,主要通过录制电视教学节目、采集库存录像带和录音带等方式收集教学资源。今后应出台相应的激励措施,充分调动广大师生参与建设教学资源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采取购买、下载、自制和剪辑等多种方式收集资源,进一步丰富教学资源库的内容和形式。

3.3进一步规范教学资源的入库标准和分类标准,并制定资源从收集整理到最终完成的整套工作流程。

信息时代的各种资源丰富多彩,制作和的工具千差万别,为了能够达到在校园网上运行、查阅,顺利下载的要求,最终实现校际间资源的交流和共享,我们应对各种类型的资源制定相应的入库标准,对制作、、入库的各项技术指标需符合国家教育部现代远程教育办公室颁布的《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规范》中提出的明确要求。在资源的分类原则上,根据我校专业设置情况,主要参照《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对入库资源按学科进行分类。资源从收集到最终完成的整套工作流程大概可分以下几步:第一步,充分调动广大师生力量,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广泛收集教学资源;第二步,对所有要入库资源进行统一加工整理使其符合入库标准;第三步,明确采集素材属于哪一个学科或专业,并按国家专业目录规范进行统一编号、分类归档;第四步,把分类好的教学资料上传到FTP服务器上,通过在后台管理平台链接最终实现广大师生共享。

3.4进一步优化、改进教学资源库管理系统平台的服务功能。

构建良好的数字化资源库管理平台是资源有效利用和实现规范化管理的前提条件。目前搭建的管理平台功能较简单、提供的服务单一,已远远不能满足广大师生的需要,下一步我们要建设的管理平台主要应提供以下几方面的服务:①用户管理服务功能;②提供方便快速的资源检索服务。所有入库资源按学科、模块、章节树状目录的形式在教学资源库页面呈现,方便用户浏览、查找资源,同时在主页面提供分类检索、关键子查询功能,为用户查找资源提供快速通道;③提供师生共享共建资源服务。为师生们提供方便的资源上传、下载、下载和评论等功能,让师生们更好地参与到资源库建设工作中来。

3.5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是一个滚动发展、动态发展的系统工程,课程内容在不断更新,资源库的技术在不断发展。

因此它不是某些人或某个部门的事,而是需要全校师生长期共同参与[2]。首先,电教科作为具体负责教学资源库建设的部门,应进一步加大对教学资源库建设的宣传力度,让更多的师生了解建设教学资源库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从而主动参与到教学资源库建设的工作中来;其次,为了充分调动师生参与教学资源库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必须建立建全激励机制和制定有效的实施政策,把师生在资源库建设过程中的表现作为教师考核、学生学习过程评价的参考依据,并制定相应的奖励条例,只有这样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才能长期不懈地进行下去。

4.结语

通过开展此次调查分析,我们了解到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了一个崭新的网络教学平台,切实起到了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的作用。但高专高职高专院校教学资源库在实际建设过程中仍存在诸多不够完善的问题。为了解决好上述问题,首先,加大对教学资源库建设的资金投入,并进一步完善教学资源库建设的管理体制;其次,加强对教学资源库管理体系、模块设置、技术标准和资源应用等方面的研究,不断挖掘教学资源库为教学和科研服务的功能;再次,相关职能部门要加大对教学资源库建设的宣传力度,在全校范围内掀起师生共建共管教学资源库的浓重氛围,把高职高专院校教学资源库做大做强。

参考文献:

篇4

论文摘要:随着赣州市各大高校校区的不断建设与发展,如何加强高校园区内校际间的教育资源共享已经成为各校师生讨论的热点。笔者在对所在地区及邻近城市的多个高校园区教学信息资源共享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赣州高校园区教学资源网络共事平台的建设目标和建设思路。希望能抛砖引玉,为高校园区的教学资源整合建设提供一些参考。

1 前言

自2002年以来,赣州驻市本科院校——赣南师范学院、赣南医学院先后都在赣州开发区高校园区启用新的校区。截至到2009年9月,进驻赣州开发区高校园区的高校及大中专院校已达7个,园区内各院校所设专业学科门类齐全,涵盖了理、工、文、医、经、教等多个学科,高校园区的建设初具规模。与园区内硬件资源建设高速发展不成正比是园区内各院校的教学资源共享水平较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对优秀教学资源的共享和应用还不够充分

各校都拥有各个特色的教学成果奖、实验示范中心、品牌专业、精品课程、优秀教材和优秀多媒体课件,但由于受到知识保护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使得这些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往往评完即止,最多仅受益于其所在学校,造成优秀教育教学资源闲置现象严重。

1.2教育教学资源重置现象严重

虽同在一个高校园区,但由于各校间意识上的“围墙”仍未打破,校际间的教育教学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造成了教育资源的大量浪费和低层次的重复开发。

1.3教育资源共享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重视

目前,赣州高校园区内各学校之间没有开展校际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相关探讨,缺乏合理的高校园区网络共享平台的共建共享模式,对校际间的网络共享平台全方位、可持续建设的体制和方法的研究尚为空白。Www.133229.cOM

随着各高校校园网建设的不断完善、教育信息化的发展需求对教育资源的共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赣州高校园区网络共享平台的建设,是实现区域性高校资源有效共享的途径之一,是构建整个赣州现代远程教育体系的战略重点。

2 建设目标

如上所述,赣州市高校园区内各院校所设专业学科门类齐全、涵盖面广,在教学资源和文献信息的建设方面有很强的互补性。本文所提出的赣州高校园区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目标就是充分利用网络共享平台来实现教学资源利用率的最大化。主要将实现以下几个建设目标:(1)探讨高教园区教学化建设新模式;(2)建设统一开放的信息标准;(3)形成特色鲜明的高校园区公共教育服务平台;(4)推动园区内各院校教育教学水平的全面提升。该共享平台的建设实施将会为各院校发挥自身的优势特长、校际间互通有无提供桥梁,有利于集合园区内各院校的专业特长,形成赣州高校园区特色的教学、科研、学习、讨论的知识管理平台,实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3 建设思路

笔者建议以国家级和省级优秀大学城资源共享平台的运作为先导,结合江西省内各知名高校园区的网络共享平台建设经验,建立一套机制灵活、形式多样、实际操作性强、可持续发展的高校园区教学资源网络共享平台的有效管理和运作模式,并进一步阐明大学城内校际网络共享资源知识产权的限制和共享的关系、优质教学资源的协作模式和共享机制。

3.1网络中心资源建设的目标需求

首先,是开展省内大学城共建高校网络共享平台建设的现状和用户需求调查。在了解各个学校对网络共享平台建设和应用的态度、方法、投入、政策等各方面情况的基础上,分析共享平台建设的现状、期望、设想和建议。

其次,是规模化的定位。调查师生的需求,了解教师所希望的网络共享模式,了解教师对资源共建共享的意见和建议;了解学生对网络共享资源的利用现状和期望。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来,实现网络共享平台的规模化建设。

3.2各院校的信息整合与应用开发

首先是信息的整合。校际间的资源整合需要实行统一技术标准和规范,需要协同联合建设。笔者从数字资源的共享范围、利用深度、有效期的角度出发,考虑数据加工、存档、存取、管理等标准。

3.2.1信息资源的存档

该平台信息资源共享主要包括网络资源的共享、图书资源的共享、实验设备资源的共享、跨校区选课等。其中涉及信息资源存档级别的设置,中心资源或结点资源存档位置的选择、信息的利用方式、存档的密级和版权的保护等等。

分布式多结点用户使用的技术支持。包括解决:海量信息存储、吞吐量、网络与数据安全、海量用户数接入、信息检索、计算能力等等。需要充分考虑信息扩客与发展节点接入等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3.2.2公共平台的协作活动

加入该平台建设的联盟单位需要建立联合建设领导机构。负责协调园区内各院校子资源的建设发展,尽量避免重复建设。如有些高校园区开展了针对公共图书馆建设的“协调采购、合作编目、编制联合目录,馆际互借和共同建设数字化图书馆”等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建设活动。

可以说存档是信息资源的建设基础,大用户数接人技术是运行的保障,协同服务是发展的根本。

其次是应用开发。要进一步推动园区内各院校的精品课程建设、推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发形成多学科、多课程的网络共享平台,面向节点用户的应用软件设计至关重要。可以通过各校联合建设或补充建设的方式丰富园区内现有的国家级,省级精品课程教学资源、多媒体教学资源,共享制作精品课程申报网站和课程网站的工具,提供网上学习和教学参考。特别是面向园区内所有师生提供网络智能辅助教学平台及学生自主学习系统、校际选课及自选课程辅导系统等等。

4 建立校际网络共享平台的资源共享评价体系

为检验和l评价基于该平台的教学资源共享的成效,以便进一步进行完善和改进平台的共建共享机制,有必要建立资源共享评价体系,该评价体系的建立将综合考虑学校、学生、教师、管理人员以及教学设备资源等综合因素进行评价,通过评价发现存在的问题,不断进行改进。

篇5

关键词:数字化教学资源 ;教育信息化 ;资源获取

中图分类号:G434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14-0-01

对教师数字化教学资源的获取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可以帮助学校更好地提高其信息化建设水平,加快学校教育教学方式的变革。

笔者以新疆中小学教师作为调查对象,开展了新疆中小学教师数字化教学资源获取现状的问卷调查,从学校的硬件状况、教师数字化教学资源的获取情况、数字化教学资源的使用情况和对数字化教学资源获取环境的整体评价共4个维度全面展开,以期得出影响教师进行资源获取的主要因素。

2 ;结果分析

2.1 ;资源下载是否需要收费

这里所指的收费并不全指现金支付,有些也是资源平台中为了资源流通所制定的虚拟币。一般建设主体为商业机构的平台资源,都需要支付相应的虚拟币,也有部分资源为免费资源。建设主体为政府教育机构性质的,如国家基础教育资源网,所建设的资源一般都可免费使用。

2.2 ;教师可获知的资源获取渠道的信息

资源获取渠道的匮乏是影响教师进行资源获取的第二大障碍。目前教师的信息来源主要以同伴推荐和自行搜寻为主。但是同伴之间的信息共享有时受彼此间情感联结、同伴资源渠道匮乏等因素的影响,不具有稳定性。自行搜寻需要教师对资源获取渠道进行新的质量论证,获取效率较低。

2.3 ;资源内容本身

资源平台中,资源内容是否具有适切性、数量和种类是否丰富,都影响着教师对资源的获取。而对资源内容质量、平台资源数量和种类的评价都来源于教师以往的资源获取经验和使用经验。这就需要在平台建设中,加入对资源内容的质量考核、丰富资源数量和种类。

2.4 ;教师的信息技术操作水平

笔者通过访谈得知,绝大多数教师已掌握了基本的信息检索方法,但对于高级检索技能却表示陌生。

3 ;发展建议

3.1 ;通过提高教师的共建共享意识和加大政府的资源购买力度,克服资源获取障碍

用户主要有两种途径可获得虚拟币,一种是现金购买需要支付虚拟币才能获得的服务或兑换等值的虚拟币,一种是用户上传优质的原创资源并获得其他用户的下载。问卷调查显示,近半数的教师有原创的资源积累,他们完全可以通过对自行开发的资源进行优化后上传至资源平台,从而换得其他用户的虚拟币。其次是通过加大政府对数字化教学资源的购买力度,学校可以通过提高对公共账户的购买数量,方便教师进入更多的资源平台进行资源下载。对于由政府投资创建的资源平台,依旧对有资源共享需求的用户进行免费开放。而由于资源的无偿上传而导致的资源创建者的流失问题,政府可将无偿上传转变为有偿奖励,通过对所上传资源的资源评价和用户的下载使用率,进行资源质量的等级评价。不同的等级对应不同的奖励力度,定期对资源创建者进行奖励支付。也可将教师的资源创建表现与教师的年终考核进行挂靠,以此来激励教师参与到数字化资源的共建共享建设中。

3.2 ;加大资源获取渠道的宣传力度,进行资源的广泛推广

拓宽资源的宣传渠道。目前,可供信息交流共享的平台层出不穷,而以往数字化教学资源的渠道信息存在流通不顺畅,宣传力度小的推广瓶颈。所以应该积极地打开推广局面,大胆拓展资源宣传渠道,结合主流的信息沟通工具和平台进行资源渠道的立体式推广,如通过QQ群、微博公共账户、微信公众账户等公共服务平台,进行资源获取渠道的宣传与推广。

以学校为主导,定期对教师进行资源信息的推荐。由学校带头,建立起资源推荐公共平台,有效地搜集学生、教师的资源推荐信息。对信息进行整合分类后,定期以多种信息传播方式告知教师。除了对他人的推荐信息进行汇聚整合,学校也应派专人对资源获取渠道的信息进行刻意收集。

3.3 ;在现有的教学资源管理平台中,嵌入针对教师的个性化资源需求服务

(1)在账户管理中,加大对教师个人的资源需求分析。增添对教师个性化资源需求的信息管理,包括其任课的教学科目、年级段等个人师资信息,希望获取的资源形式、资源推荐方式等资源获取习惯。尤其针对新注册使用的用户,其对平台的具体操作较为陌生。更应该对其个人的资源获取需求进行详细的分析,引导其进行资源的快速获取。

(2)加入个性化资源推荐功能。可以通过对历史数据的统计分析,结合教师的搜索、下载记录,为教师进行资源推荐。使得教师能快速地找到其满意的资源,减少资源检索时间,提高资源获取效率。

(3)建立数字化教学资源的评价系统。在数字化资源平台中嵌入资源质量评价系统,实现对平台入驻资源的动态管理。教师可在其浏览或下载某教学资源后对资源质量进行个人的主观评价。资源管理平台定期对资源质量的评定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对评定较低的资源予以二次评估进行质量等级评定(合格/不合格)。对认定为不合格的资源,管理者将认定信息反馈给该资源的提供者,建议其进行资源质量的提升,同时停止该资源在资源平台上的。直至资源提供者递交资源优化审核,并获得通过后再恢复其资源在平台的正常。

3.4 ;提高资源平台的准入门槛,优化已进驻的资源内容

平台管理者要严把新进入的资源质量,放缓资源在数量上的建设,转而关注资源在质量上的提升。对于已入驻资源平台并顺利的资源,管理者需要对这些旧资源进行合理的规整瘦身。对内容重复的资源予以筛选,仅保留原创资源。

参考文献:

[1]牛亚男.教学资源个性化推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3。

篇6

一、国外研究

在开放教育资源这个概念还未被大家认识之前,世界上很多机构尝试采用不同的方法参与网络学习教学。英国开放大学作为全球开放大学的典范,于2006年开始推出OpenLearn平台。免费向全世界任开放教育,提供大量自主学习材料。英国大学将其优质的课程资源作为基础资源,到OpenLearn供免费使用。其内容除了正式的资源,还包括一些非正式的资源,还有短时间内迅速发展的可汗学院,成功的关键在于讲微视频的课程学习模式和内容的进阶完美融合。

二、调查分析

网络教学资源逐渐被大学生熟知利用,成为了领域热点。教育资源形式主要有文本资料,这类主要以教科书为原型,提供电子稿。其次是音频、视频、动画等。图像素材以在线浏览居多,多媒体课件以演示文稿,Flash课件等为主,视频影像资源以课堂实录为主,再加工。 网络教学资源主要是指基于网络的教学材料,即基于互聯网运行的信息化教学资源。本研究通过文献法与问卷调查法等以某高校为例进行调查研究。问卷设计分为三个维度:基本信息、使用情况以及使用需求。经笔者调查表明,网络教学资源在高校学生中的应用现状较好。但与此同时依旧存在些许问题,还有再创造的发展空间。目前学习者学习网络教学资源学习存在的不足原因大致分为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客观原因又包括如:网络教学资源的开放性有待提高;网络资源学习中干扰因素过多;网络教学资源的质量有待改善。主观原因有:学习者缺乏学习的交流互动;反思性学习活动开展困难;学习时间规划不合理;缺乏获取学习资源的途径等。

经过调查检验,在网络教学资源的应用情况中,学习环境、网速的限制等因素均对学习者的主动性和应用情况无显著影响。网络教学资源中的干扰信息过于繁杂与网络教学资源学习的主动性方面存在着显著差异,大学生在应用网络技术的能力与网络教学资源学习的主动性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可以认为应用网络技术的能力越强,学习者的主动性越低。

三、结语

网络资源传播具有便捷性、多元化、选择自由等特点。大学生群体有着自己独立的思想。对于时间管理,未来方向等有规划对于网络资源的学习利用,应该具有较强的把控能力。网络教学资源可以满足他们对不同类型不同科目资源的选择,使得学习更加轻松便捷。但笔者的调查发现,依然有部分学生无法将网络学习与娱乐时间合理分配。对于网上学习的时间管理没有明确计划,学习的时间太少,利用网络资源自主学习的意识有待加强,需要提高自觉性。相应的解决方法可以通过学习策略的改善,通过任务驱动的方式,平台式管理,对学生的主动性加以强制。

篇7

关键词:“四位一体”;数据库应用技术;教学改革

一、改革背景

作为一门非计算机专业学生选修的课程,我校数据库应用技术课程所讲授的主要内容是Access数据库及其应用系统的开发。课程的主要教学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基本的数据库概念和数据库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掌握应用系统开发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开发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初步能力。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同时考虑到课程本身的特点、课程面向的对象等因素,课程组的教师一致认为,该门课程的教学中存在的以下问题亟需解决:

1.教学内容相对落后。多年来本门课程一直选用Access2003数据库管理系统作为平台介绍数据库的相关知识和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方法,课程所授内容相对滞后,需要及时更新。

2.教学方法需要改进。因课程学时(48学时)有限,为了保证对教学内容能够更详尽地讲解,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教师课堂讲授为主(40学时)、上机实验练习为辅(8学时)的教学方法。内容讲解时,从数据库基本概念、数据库系统体系结构、数据模型、关系数据库等理论内容讲起,然后是数据库应用系统的开发方法和数据库的设计,最后是创建和使用数据库、表、查询等具体操作的介绍。学生反映理论知识部分太枯燥、太过抽象,很难理解。另外,上机实验学时有限,只能完成简单的验证性实验,无法让学生全面认识和应用所学知识,实验操作学时需要适当增加。

3.考试方式需要改变。本门课程所采用的考试方式是传统的笔答试卷形式,很难考核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以及应用掌握的知识开发系统的能力。课程结束后,尽管大部分学生在笔试考试时都能达到考核要求,但真正能利用所学知识去开发信息管理系统的学生少之又少,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需要加强。

4.学识变少。由于各专业学院对教学计划的调整,从2011级学生开始,本门课程的计划学时数由原有的48学时调整为32学时,如何在有限学时内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教学大纲规定的所有内容、将所学内容应用于学习和工作实际中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针对数据库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上述问题,2011年9月,我院组织该门课程的任课教师成立教学团队,探讨和分析目前授课形式的利弊,决定对本门课程进行教学改革。

二、改革方法

课程的教学改革主要围绕上述提出的四个方面问题进行,分别对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试形式、课程安排等进行改革。改革初期,课程的教学团队以先进的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为基础,依托广州大学开发的“文字教材―学习辅助光盘―在线学习资源―技能实训”四位一体的立体教材资源制订了本门课程教学改革方案。教改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是结合本校教学实际,充实、完善和建设特色鲜明的本课程的教学案例与资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质量。具体改革方法如下:

1.教学内容的修改。鉴于课程所面向的学习对象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为了使学生更容易接受所学内容,仍然选用Access数据库管理系统作为平台,但将其版本升级为Access2007。同时,数据库的体系结构、三级范式和设计方法等内容,在课程伊始就灌输给学生,理解起来确实不容易,而且容易打消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我们在教学内容的讲解上进行了调整。从实际操作讲起,创建数据库、创建表、创建窗体等。在进行操作的同时,讲解设计的思想和原理。例如:建立数据库后,需要创建表对象来保存数据,表中包含多个字段,那怎么样确定每个表中要有哪些字段呢?这么多张表存储了不同的信息,表示了不同的实体,实体和实体之间又是有关系的,在数据库中就是通过表之间的联系来体现这种关系,那么在Access中又是如何建立表的关联呢?通过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方法,把枯燥的理论融入到解决实际问题的操作中,提高学生了解相应理论的兴趣。

2.教学方法的改变。如何在有限的32学时内,将课程的每一部分内容以学生易懂和易于接受的方式进行传授,是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所需重点考虑的问题。对于实操性较强的课程,案例驱动法是目前比较流行且教学效果较好的一种方式。课程教学中,我们以一个实际的信息管理系统开发为主线,给出具体设计要求,并在完成系统功能设计的过程中进行相关知识的讲解。同时,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我们将32学时分为16学时理论和16学时实验,实验的内容也以一个完整的信息管理系统开发为主线,使学生在完成所有操作后,真正完成一个实际系统的设计,能够学有所用。

3.考核方式的改革。课程采用闭卷上机考试的方式进行,除了基础知识的考核外,操作题所占分数比例达到课程总分的40%。另外,在学生的综合成绩计算时,平时实验操作部分分数占课程总分的比例也调整到了20%,促使学生重视课程的实际操作能力。

4.教学资源的改进。课程学时、教学方法和内容等做了调整之后,一个比较凸显的问题是:有限的学时内,让学生掌握如此多的内容,必须要给学生配备相关的课程教学资源,使他们在课堂之外,可以通过对教学资源的利用,更好地学习和理解相关知识。为此,我们依托广州大学开发的四位一体教学资源,充实和完善了数据库应用技术课程的网络教学平台,在其上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料,如图1所示。

图1 数据库应用技术课程网络教学平台

三、改革效果和效率

2012年9月至2013年1月,改革后的首轮教学在我校商学院2011级财务管理、会计学等专业实施,课程的授课对象共计358名学生。课程内容讲授以案例驱动的方式进行,每一种操作方法均放在具体问题的解决中进行讲解。实际操作所涉及到的相关理论知识贯穿在完整系统的设计过程中讲解。学生不再抽象地去理解数据库设计的相关理论规范,而是在系统设计中逐步深化,考虑这个问题为什么要这样实现?教师根据具体案例讲解之所以如此设计的原因,以及设计完成后如何在Access2007中实现。从教师和学生的实际反馈情况来看,教学效果和效率有了大幅提升。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感觉是:理论问题的分析可以有的放矢,不再空谈三层模式、关系等概念。尽管学时有限,但通过具体操作讲解相关知识内容,教师容易讲解、学生易于理解,教学效率大大提高。

为了了解学生对此种教学方法的实际感受,我们也在学期结束前,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对选课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本门课程选修学生人数共358人,回收有效问卷276份。现从了解学生对课程教学改革的真实感受以及教改的实际效果等角度出发,对问卷中的问题截取如下:

图2 学生对课程安排的建议

图3 学生对课程授课方式的感受

图4 了解立体化资源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图5 学生对网络教学资源的需求

图6 学生对考试方式的感受和建议

图7 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从学生所做的调查问卷,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学生比较认可该门课程的学时安排和授课方式。本次教学方法改革的一个关键操作是大大提高了课程实验学时所占的比例。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希望课程实验学时所占比例能够更高。另外,接近七成的学生对目前采用的授课方式给予了肯定。具体数据参见图2和图3。

2.学生对立体化教学资源和网上教学资源的提供持肯定态度。大部分的学生都在自己的电脑上安装了书籍所配备的光盘,并希望在教学平台上,教师能够提供比较有针对性的且和自己专业相关的案例。具体数据参见图4和图5。

3.学生对本门课程采用的考核方法给予了肯定。上机考试是实操性课程教学改革中考核方式的必然选择,尤其对于计算机专业相关课程。具体数据参见图6。

4.学生的学习效果得到初步体现。接近96%的学生可以进行实际操作,但确实也存在很多学生操作不熟的情况。如果本门课程能够再适当增加学时,或者进一步丰富教学资源,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将会达到更好的效果。

四、未来展望

通过一轮的实际教学和对学生的问卷调查,教师也获得了课程进一步改革所需的第一手资料。例如:在图8至图11所展示的问题中,我们可以考虑下一步对课程讲授形式做何种改进比较受学生欢迎,只有学生喜欢的教学方式,才有可能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课程进一步改革,我们可以考虑进行的改变如下:

第一,课程学习过程中,任课教师对选课学生进行分组,学生根据兴趣在课程上课之初设定所要开发的系统,学期结束时提交小组作品,使学习过程和学生的实际应用需求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体依据参见图8和图9。

图8 了解学生讲课形式的意见和建议

图9 学生对授课方式的建议

第二,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考虑将课程的上课地点安排在机房。每一部分操作在教师讲解完之后,可以让学生立即动手练习,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有助于理解问题。具体依据参见图10。

图10 学生对授课方式的建议

第三,编写更加适合于学生学习的教材。学生对教材选用的建议为我们编写教材提供了更好的编写依据,指出了教材编写应该注意的问题。具体依据参见图11。

篇8

新疆农民教育培训因教育资源匮乏且分布不均、幅员辽阔等因素制约,造成就近就地培训难度较大,农民培训效果不太显著。远程教育以其学习不受时间、地域限制、学习成本较低等优势,对于在新疆开展农民培训具有重要意义。但存在远程教育基础设施差、农民知晓率低等问题。笔者建议,立足新疆实际,加快远程教育在农民培训中的运用。

加大资金投入,健全远程教育基础设施。 受自然条件、历史条件等因素影响,新疆财力与内地省份还有一些差距,基础设施欠账较多,特别是远程教育基础设施几乎是从零开始,亟需大量资金更新设备。建议教育、农业、科研等部门安排一定资金用于新疆远程技术设备建设和维护;制定相关优惠政策,鼓励民间机构(如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等)采用代建远程教育站点、代为培训农民等方式,通过推销优质农资、先进实用技术或签订订单等方式回收成本,构建企业+农民+政府的利益共同体。各援疆省市应因地制宜帮助受援地建设、维护、升级远程教育设备,也可以通过选派援疆干部、培训远教人员等方式,提升受援地远程教育水平。

整合优势教学资源,拓宽远程教育覆盖面。 加大摸底力度,掌握农民需求与教学资源现状。组织区地县三级远程教育部门,组成联合调研组,深入基层对当前远程教育站点、农广校建设和农民培训需求等问题开展调研,摸清家底、找准问题、掌握需求。协调各方建立教学资源数据库。在摸清家底和农民需求的基础上,邀请农业部、援疆省市、自治区内专家针对某一需求热点进行授课。在远程同步授课的同时,做好资料保存,构建教学资源数据库。开放授课效果评价体系,评估授课结果,对广受农民群众欢迎的老师,增加授课频率、提高授课报酬,以此优化教学资源。

加大宣传,提高农民知晓率。 采取农民喜闻乐见、乐于接受、能够接受的方式,让农民知道远程教育。加强基层远教技术员的培训力度,提升基层远程教育设备的运用率,让农民能接触到远程教育。通过挖掘那些受益于远程教育的典型事例,发挥模范的带头作用,让农民渴望远程教育。优化远程教育课程,更加贴近农民生产生活实际,让农民能从远程教育受益、促进农民增收致富。3G、4G技术的不断普及和手持上网终端的不断完善,改变并影响着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除了站点的建设,还应重视网站、手机网站的建设,以此进一步打破以往远程教育对站点的依赖性,拓宽远程教育渠道,使受众更容易、更方便地获得有价值的信息。

篇9

北京市第十二中学创建于1934年,在“求真、崇善、唯美”的教育理念指导下,致力于把学校办成一所“国内一流且国际知名的高质量、现代化、有特色的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示范校”。北京十二中是北京市首批十四所高中示范校之一、是世界名中学联盟学校、北京市翱翔计划基地校、北京市自主课程实验校、北京市课程创新实验――遨游计划项目校、北京大学中学校长实名推荐校、清华大学“新百年领军计划”优质生源基地校、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全国教育技术课题研究先进单位、教育部教育信息化理事单位、北京市电化教育先进集体……

图1 十二中本部

学校现拥有87个教学班,3700余名学生和近400名教职工,是一校多址的完全中学(张仪校区已经建设完成,东高地校区正在建设中),呈现出“科技特长人文奠基”的教育特色。根据十二中的人才培养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型,提出了培养人才的总目标是“有社会责任和国际视野、学识渊博、勇于创造的卓越人才”。具体目标是:培养早期社会化、国际化、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学校通过整合资源、创新驱动、实践育人,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不断突出优质化、多样化和特色化的办学特色。通过科学规划、合理使用,形成借助学校数字校园统一管理多个校区的一体化办学格局。

数字校园核心需求

随着学校的发展,北京十二中由一校一址变成了一校多址的办学格局,这对学校的一体化管理、优质资源共享、各校区教师与学生之间交流、教育教学统一规划与实施、数据挖掘与使用等许多方面都带来了挑战。

随着学校信息化建设的推进,应用系统越来越多,每个应用系统都有一套独立的验证体系,给用户登录、信息访问等带来麻烦。众多应用系统之间相互独立,采用不同的数据标准,给数据共享、交换带来麻烦;不同系统之间存在相同的数据和资源,造成了数据的冗余。协同工作成为发展趋势,这就要求数字校园建设要从分散的系统向集成化系统转变,要求建立一个有助于学校一体化管理、能够实现数据资源交换与共享、解决学校迫切需求、支持学校核心工作、体现学校特色、有助于实现学校目标的数字校园。

图2 学校需求―数字校园―学校特色目标

数字校园优秀成果

我校的数字校园是在专家指导下,从学校实际出发,基于数据共享交换,体现大数据理念,实现数据资源共建共享,提升学校核心工作效率与质量,解决学校迫切问题,促进学校发展而进行整体设计并建设的。建设产生的成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实现了四个统一,有助于学校一体化管理

各校区统一信息门户、统一身份认证、统一办公管理平台、整合并共享相关应用平台(十二中各校区均可使用)。由于大家用的是一个信息门户、办公平台、相关应用系统,这让各校区师生实实在在地认识到自己就是十二中的一员。借助学校数字校园平台,通过视频会议、云班会等多种形式,给学校的统一管理带来极大方便。学校信息门户每月访问近10000次,每天访问400多次,提示数每天达1000多次,其中将近40%的访问来自科丰校区。

2. 解决学校迫切需求

学校的数字校园各应用系统是为解决学校实际问题而建设的,如“数字智能广播系统”。随着学校的发展,学校对广播系统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传统的广播存在地点固定、分组固定、功能单一、需要反复改造等问题,已经不能适应我校发展的需求,数字智能广播则解决了这些问题,满足了学校多种需求。

实现了广播地点的灵活性。原来广播必须去指定地点,现在只需在自己电脑前即可。

实现了任意分组广播、编组广播、多路同时广播,满足了学校各种广播需求。

实现了眼保健操、课间提示音乐等自动播放。

实现了英语年级听力(MP3)直接播放。

解决了由于班级变动需反复改造的问题,节省了时间和投资。

解决了原有教室音响效果不好的问题。

解决了晚自习、考试、个别年级提前上课等特殊打铃问题。如高三考试时,整个楼就按照高三打铃,影响了其他正在上课的年级。数字广播实现了在不同年级、班级的分别自动打铃。

学校的数字智能广播系统整合了多种功能,解决了多个迫切问题。

3. 实现数据资源共建共享

借助于数字校园的教学资源库系统,我们实现了各校区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

在校园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校园信息共享和资源共享,对于十二中这样一校多址的学校来说是非常迫切的。学校原有诸多特色资源保存散乱,共享性差,面临提高资源利用率、创造使用效益难等问题;而且教师和学生无法快速、准确查找到有效资源,浪费时间、精力,亟待有效的工具支持现代化教与学的发展。面对教学资源的诸多问题,学校教学资源库系统有效实现了一校多址优质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

十二中教学资源库系统兼具资源上传、资源审核、资源检索、资源浏览、资源收藏、资源下载、资源评价、资源回收、资源统计、资源权限、菜单定制、组织机构、用户管理、角色授权、业务注册、审计管理、日志管理、安全策略等模块。该平台有效地整合了学校特色资源,提高了资源的共享性、利用率,提高了教学效率。

该平台能够根据学校的实际需求自主建立资源分类、分别定义访问用户权限。我们还借用该系统的个人空间为每位教师创立了自己的网络云存储。教师可以把自己重要的资源放在里面,并且自行确定是否,以便其他教师浏览。

我校的教学资源库系统正式投入使用两年来,上传各种资源5000多条,下载资源9000多次,资源容量达到1T。

“教学资源库系统”是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面向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及各级中小学校,集资源建设、管理应用于一体的先进、安全、稳定、开放的平台。平台能够满足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实现学校对各类教学资源(如图片、视频、动画、课件等)的灵活管理,数据标准化,有效聚合,广泛共享。

教学资源管理平台采用最流行的SSH系统开发架构,使产品结构化程度高,扩展性、升级性好。同时友好的用户界面使系统简便易用。系统在开发的过程中遵循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及用户单位相应标准及规范要求,具备国际化标准的网络协议、软件体系结构和接口,保证系统能与其他系统进行信息交换。

4. 支持学校核心工作――教学

我校数字校园的第三图书馆、学科学习网站、网上听课系统、网上评课系统、百分百平台等都是为学校教学服务的。

网上评课系统根据需要设置相关评价要素、权重,根据网上评课相关数据的自动统计和分析,对教师课堂教学进行综合评价。

原来教师评课都记录在本上,每学期检查一次,只是看教师们是否按照要求评了一定数量的课,花费很多时间,更无法统计所评课的等级情况,监控教学质量。网上评课不仅让这些以前难以实现的事情都变得简单,还有助于教师间通过听评课相互学习,提高自身水平。

(1)加强了学校领导对教学质量监控的力度

指定时间段内,展示学校、校区、年级、学科A\B\C\D\课各占多少,学校总体教学情况如何;避免了收集听课记录本,统计相关数据的繁重工作,提高了效率。

某个学科、某位教师,指定时间段内教学质量如何(如图3)。

图3

通过网上听评课平台相关数据、图表,学校领导及时了解教师听课情况、课堂教学情况,制定提高教学质量的相关措施(如图4)。

图4

(2)强化了任课教师自我反思和发展的意识

自动统计自己课堂教学评价情况,及时了解某段时间其他教师对自己课堂的评价情况,反思教学中的得与失(如图5)。

图5

及时了解听课教师对自己教学改进的意见或建议,吸收外能。

长期保留自己的听课情况,包括听课收获,补充内能,有利于教师专业自主发展。

突破教师教科研时间和空间限制,节约了教科研成本。

(3)引入了学生参与评课的机制

5. 发挥大数据作用

学校的数字校园整合了相关应用平台,为各平台数据交换与共享奠定了基础。我校的综合校情展示及辅助决策支持平台是基于大数据、数据交换理念,通过从学校其他应用平台抽取海量客观数据(无需重复录入)自动进行综合分析、挖掘、处理,集中提供报表,为学校领导、教师、家长提供重要参考,做出正确的决策。该平台在十二中各校区均可使用,不仅实现了数据共享,还有利于学校一体化管理。

综合校情展示及辅助决策支持平台是教育及辅助决策支持平台,提供一整套满足学校内部相关信息的数据分析、报表、教育质量监控的解决方案。同时作为一个前端展现平台,广泛应用于学校教育建设中规模监测分析、师资力量监测分析、教育质量监测分析、学生成长监测分析、教学科研监测等多个领域。

综合校情展示及辅助决策支持平台具有Dashboard(仪表盘)、Query(灵活查询)、Report(业务报表)、Analysis(多维监测分析)等功能。

目前,该系统里主要展示了学校师资力量、历年高考光荣榜、历年中招录取线、师资队伍建设、招生毕业分析、教学质量监测、学生学业分析、学生工作管理和学生体质健康等功能;全面、详细地展示了我校方方面面的情况,方便校领导了解学校整体情况,以及根据各方面的分析结果做出最佳的决策。当然,随着我校数字校园的不断丰富完善以及应用的深入,相关数据会越来越多,我们获得的相关报表也会越来越多,做出的决策也会越来越正确。

数字校园在建设和应用过程中的后续思考

我校数字校园建设重点在于软件建设,主要是围绕我校四大中心进行建设,如图6。经过几年努力,已经初具规模,不少应用系统和平台已经投入使用,给学校的管理及教育教学带来极大方便。接下来,我们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图6

广泛调研,不断完善。在现有数字校园建设成果的基础上,主动广泛听取管理者和教师、学生及家长的意见和建议,继续丰富完善我校数字校园平台。如:相关平台在使用过程中的不断完善,数据的不断融合与丰富,呈现的报表更加全面;进一步完善教师信息档案系统,用于教师教学历程记录,促进教师自主发展;丰富学生档案管理平台,记录学生学习历程,培养适合未来社会发展的人才等。

图7 教师意见反馈

加强培训,惠及全体。学校本着先易后难的原则,先推行使用简单、效果明显,且不给大家带来其他负担的应用,如:我们的协同办公平台、教学资源管理系统、校情展示及辅助决策支持平台等。在此基础上,加强数字校园应用培训,提高全体教师、学生的信息素养。这学期我们已经开展了2期16次有针对性的培训,我们将继续借助于专业机构加大培训的深度和广度。

建立机制,鼓励创新。逐步建立并完善相关制度,鼓励大家使用信息技术,做教育改革的先锋者和创新者,对在数字校园建设中做出成绩的教师进行奖励。

服务教学,提高质量。学校今后将在课程开发与管理、数字课堂互动教学实施、学生在线学习的智慧校园环境营造、电子备课与学科资源平台搭建、网络教研与科研平台开展等方面进行研究和实践,充分发挥数字校园在培养早期社会化、国际化、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和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方面的作用。

不断探索,深入应用。我校的教学资源库目前主要由教师提供,今后我们将向学生、家长开放,不但向他们开放资源,更为他们提供资源推送、资源上传等功能,真正实现教师、家长、学生共建共享;网上听课、评课系统,不仅面向教师开放,也向学生开放,让授课教师及时了解其他教师及学生对自己课的建议,从而实现高效网络教研;将翻转课堂里的学科学习微视频融入我校的学科学习网站,方便学生通过学科学习网站系统自主学习,并借此推进数字校园中学生学科学习的应用设计等。

及时梳理,固化成果。在数字校园建设过程中,不断总结、提炼与提升,形成理论研究成果,不断推广应用成果。

未来,我校的数字校园无论在教育教学还是在学校管理方面都会发挥巨大作用,引领学校全面发展。

专家点评

北京市第十二中学数字校园的设计可促进多个校区一体化管理,体现了信息技术促进科学管理的巨大优势。各校区统一信息门户、统一身份认证、统一办公管理平台、整合并共享相关应用平台(十二中各校区均可使用),实现数据资源共建共享,提升学校核心工作效率与质量,解决学校迫切问题,促进学校发展。该校另一大特色为辅助决策支持平台,提供一整套满足学校内部相关信息的数据分析报表,提供教育质量监控的解决方案。同时作为一个前端展现平台,广泛应用于学校教育建设中规模监测分析、师资力量监测分析、教育质量监测分析、学生成长监测分析、教学科研监测等多个领域。通过从学校其他应用平台抽取海量数据自动进行综合分析、挖掘、处理,集中提供报表,为学校领导、教师、家长提供重要参考。该平台在十二中各校区均可使用,不仅实现了数据共享,还有利于学校一体化管理,可以说该校的数字校园建设是具有前瞻性的,是可持续发展的。

建议

1. 教学资源库系统实现了各校区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未来进一步让资源智能化,自动推送给有需要的学生,使其获得个性化学习资源与辅导。

篇10

【关键词】教学资源管理;现代教育技术中心;职能创新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3)06—0047—0

引言

在我国高等院校中,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与图书馆、成人教育学院一样,成为现代高校标准配置的三大教学辅助机构之一。通过设立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可以实现高校各种教学资源共享和专业化管理,对教学技术资源进行统一、科学的调配与管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教育和教学,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率,推进教育的信息化和现代化,为高校各项工作提供保障,为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奠定基础。

然而,信息与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数字化音视频制作的不断成熟,使得教育方式和手段的数字化、网络化集成程度在短时间内得到极大提升,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许多职能开始分化或者削弱,高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职能定位与发挥,正或多或少地面临着巨大挑战。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深入,数字化、智慧化校园的大力兴建,又引发了高校如何有效实施教学资源的全面共享与资源平台统筹建设等各种问题。

因此,适应新的教学形势要求,针对高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在教学资源建设与管理方面进行创新职能定位的探讨,对于高校的数字化校园建设、教学资源的全面共享机制设计、现代教育技术高效服务教学等的研究,具有积极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教育信息化为高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1 高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传统职能定位

纵观目前国内高校的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职能定位,大多数还是单一教学支持的功能,具体职责大致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1)配合开设有现代教育技术专业的院系进行专业授课或教学;

(2)管理公共教学资源(一般包括多媒体教室、公共机房、公共语音实验室等)的技术规划、日常维护与管理;

(3)专业视频录播,如精品课程等:

(4)宣传短片的专业拍摄与编辑;

(5)网络教学的设备管理与维护,同步录播的系统控制与操作:

(6)管理校园网络、数据服务器或者中心机房等。

2 现代教育技术中心面临的发展困境和挑战

从表1中不难看出,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众多的传统职能中有相当一部分职能与其他职能机构出现重叠。这种现象的产生主要源于信息及通讯技术的发展带来的教学方式与管理方式改变。当计算机、网络和数码技术不断应用于许多现代教育的传统职能领域中时,新技术实现方法替代了原有的专业技术和器材的使用,原本专业的领域逐步被计算机和数码产品的使用技术替代,于是出现了相关职能部门也可以胜任部分原来只有现代教育技术专业人员才能完成的工作。

与此同时,在信息网络技术不断发展创新的大环境下,建设和管理公共教学资源等职能因为管理技术的提升而受到削弱。由于管理方式的集中化、网络化和自动化,需要人工干预的服务模式不断降低比例,管理幅度与效率也极大地得到提升。例如:多媒体教室的管理职能因为网络集控的大量使用与成熟,原有的专人现场管理多间教室设备的模式,已经越来越多地被集中管理模式所替代,部门人员职能中的技术性成分已经极大弱化并逐步退化为服务职能,甚至在部分高校已将该项职能划归物业服务部门。

当前高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职能定位出现模糊、弱化和越来越不清晰的问题,许多职能因为技术的飞速发展而弱化甚至淘汰,不再满足和适应“制高点”的要求。在教育全面信息化的新形势下,高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定位与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那么,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在高校的信息化教学建设和管理过程中究竟应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和定位呢?这既是每个现教工作者需要积极思考的问题,更是现代教育技术在高校教学管理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不仅关系到各高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今后的发展方向与职能定位,更关系到现代教育技术在高校教学中的适应性建设。

3 教育信息化为高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发展带来新机遇

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为高校的信息化管理及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带来了许多新的研究领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产生许多管理与服务上的新需求。因此,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应该抓住这个机遇,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突破传统定位,不断提高与创新自身的职能定位,在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教育信息化是社会信息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华南师范大学教授李克东认为: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与教学领域的各个方面,在先进的教育思想指导下,积极应用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广泛利用信息资源,培养适应信息社会要求的创新人才,加速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系统工程。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大力推进,高校内部产生的电子化教学信息越来越多,数字化的教学资源也越来越丰富,社会对于高校知识资源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随之带来一项新的重要课题:我们要如何将这些信息规划整理为统一有效的教学资源,并由此提升教学效率,直至服务社会大众?

当前高校教学资源建设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同时并存多种资源平台,各个平台或系统之间缺乏关联性和共享机制。这种现象的产生是具有多方面原因的:既有建设者本身的出发点带来的局限性,也有打破部门壁垒相互合作的实际操作性困难。因此,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基于对现代教育技术的掌握、长期服务教学的经验以及因此获得的对教学需求的了解,对于担当高校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与管理的重任,具有明显的先决优势条件。

由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担当高校教学资源平台建设和管理的主导,建设好高校教学环境与教学资源平台,一方面可以解决现代教育技术中心自身发展面临的巨大挑战,在数字化、网络化教学环境变革中发挥出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和效率,创新性地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建设与管理:另一方面,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也能以专业的视角和宏观的高度对教学资源建设给予有效解决与支持,使教学资源更好地服务师生,优化教学效果和质量,提升教学效率与效益,同时有效地拓展高校外延,进一步发挥高校的社会,以知识服务社会、启迪大众。

在面对教育信息化和教学现代化的新形势时,高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如果能够积极应对,充分发挥自身的各项优势,集合教学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构建规划,针对资源信息完成适用、实用的平台管理,面向师生提供细致、全面的服务支持,将不仅可以有效突破目前遇到的发展挑战,更能够化被动为主动,站在一个新的“制高点”上为高校的信息化教育和教学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与保障。

二 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在教学资源建设中发展新型职能定位的优势分析

高校信息化数字教学资源的构建是一项跨学科的综合性技术工程,需要具备较高的综合技术能力与驾驭能力,才能从整个学校甚至整个社会需求角度进行宏观的规划与设计,才能保证建设出来的资源平台具有更高的适应性、更大的应用范围,将教学资源的利用率充分发挥直至极致。

高校教学资源的建设与管理首先需要有一个综合团队支撑,负责系统规划、功能设计和项目组织,从全局出发构建具有社会服务功能的全校性数字化、交互式学习系统与平台,对已有优质资源进行集中整合,实现各种优质教育资源基于数字化平台的集成共享,促进教学信息化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其次还需要一支资源库研发团队,保障教学资源库的建设。

很显然,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与其他职能部门相比,更具有技术专业性和服务综合性,在信息化工作的服务、组织、管理和协调方面的能力较强,在资源平台的建设、管理与组织方面比学校其他职能部门具有更多的优势。

1 综合性专业技术优势

高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传统职能主要面向公共教学资源及相应设备的采购、管理和维护,管理范围涉及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房、语音实验室、录播实验室、音视频编辑室等。因此,对于多媒体技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录播技术等主要的信息化教学技术都具备丰富的实践积累,具有无可比拟的综合性专业技术优势。

2 长期服务经验优势

由于现代教育技术中心长期在教学服务的第一线,对于教师的教学习惯,学生的学习习惯、思维方式,知识获取者对于教学资源的使用和获取习惯,各个学科的教学资源属性与特点等,都非常熟悉和了解。因此,在进行教学资源平台的设计与规划时,可以充分考虑到教师和学生的操作习惯与思维方式,这样设计出来的系统和平台,才会具有更加切实的实用性和适用性,才能得到方便、快速的使用和推广。

另外,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在教学一线设置的技术支持服务岗位,十分有利于教学资源平台的使用培训、技术支持和服务工作,同时也是最方便获取教学资源维护与更新信息的途径。

3 具有广泛的部门沟通优势

教学资源的建设与管理是一项技术和数据都具有较强横向性要求的工程,需要众多部门的共同参与和配合。在建设方面需要教务处、网络中心、软件研发单位等部门的密切配合;在信息制作与维护方面,更需要作为教学单位的各个院系的积极参与,他们是教学素材与资源的内容源头,也是教学资源平台建设必不可少的重要支撑。

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在日常的工作中就需要和教学单位、网络中心、教务处、资产处、宣传处、学生代表等众多的部门进行直接的沟通,提供直接的服务,具有广泛的部门沟通渠道与经验。在进行教学资源平台建设和管理时具有先天的沟通与协调优势,可以快速、有效地协调多个部门,方便地完成沟通和联络的工作。

三 高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新型职能定位建议

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是高校为优化教学资源,加快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而设立的重要教学辅助机构,也是综合性的大型专业化教学服务中心。总体上说,为顺应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趋势,新型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职能定位应从传统的教学媒体技术服务机构向媒体教学机构转变,在思想上向教育技术转换,在工作上向教育技术跨越,在学术上向教育技术理论体系迈进,增加教育技术在技术上的科学性和战略性论证,从单纯的技术服务型向教学、科研型转化,使中心的专业性权威与服务性特长得到发挥,以一个全局的视角和高度来统筹规划教学资源的建设、分配与共享。

根据高校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建设和管理的实际需求,对于高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创新职能定位的具体建议如图1所示:

1 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

(1)最新教学方式的追踪与研究

针对国际、国内最先进的教学手段、方式收集信息,结合高校的实际情况与特点,进行信息化教学方式与手段的研究与革新,利用信息化的手段与方式创新性地提出教学改进与提升的具体建议,协助教学部门提升教学效率与效果。

(2)针对课程的信息化教学研发

在充分收集教学师生的需求前提下,根据课程的教学内容和特点,与授课教师充分沟通、配合,研发对课程教学最具效果的信息化教学方式和设计。

(3)针对学习方式的提升研究

从学生学习视角出发,探索具备实用性、适用性、合用性的创新信息化学习方式的研究,不断开发随时、随地、随景的学习途径与手段,对传统的学习方式逐步提升,发展出更多适应新形势、新条件的交互式、个性化的学习方式与平台,从教、学双向促进学习效果的全面提升。

2 公共教学资源技术规划

(1)公共教学资源的策划与建议

由于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是公共教学服务部门,在针对教学资源建设进行规划和设计时,可以会同教务处等相关部门从全校的需求出发进行整体规划,以全局性的视角进行宏观把握,能对教学资源的平台架构、内容来源、使用方式、服务对象、更新周期等进行系统化、专业化的设计与规划。

(2)公共教学设备规划与预算

高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长期负责公共教学设备的技术支持与服务工作,在公共教学设备方面具有专业性及丰富的实践经验,由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依据学校发展规划,结合资金等条件,制定公共教学设备的规划与预算,将具有较高的技术权威性和可操作性。

(3)公共教学设备建设技术方案

根据多媒体、计算机、语音设备等各类教学设备的专业参数要求和日常维护服务的经验,设计教学设备建设的技术方案,可以为全校各个院系的建设提供参考性的权威技术依据,并为学校决策部门提供技术审核的参考。

(4)制定编写校级技术规范

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如果将长期服务教学的经验进行系统性的梳理总结,针对不同类型的教学设备,按照技术规范、采购指标、常见故障与排除方法、教学服务指南等进行分类整理,形成技术文献并面向全校共享,将对全校的教学设备建设与管理提供重要的参考规范。

3 教学资源平台的规划与管理

自高校广泛开展信息化系统建设以来,迅速形成大批的数字化、网络化教学资源,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但是,随着教学资源的大量增加,重复建设严重、服务与更新不及时、跨平台检索难、有效利用率低等问题已被一线教师广为诟病。在学校的信息资源建设中信息孤岛现象明显,很多部门之间的信息没有实现互联,导致部门信息资源无法进行交换和利用,有的学校甚至在同类信息的使用上,差异性都很大,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信息资源为教学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究其原因,教学资源的建设不是简单的资源堆积,而是要以一种或多种组织形式有规律有计划地去组织资源。在考虑资源教育性、系统性的同时,还要考虑分类的科学性,达到资源检索的方便、快捷和高效。因此,教学资源平台建设的规划与设计要遵循教育性、系统性和科学性的三大原则,对已有的优质资源进行集中整合,建立一套数字化、交互式的学习系统与平台,实现各种优质教育资源基于数字化平台的集成共享,促进其优化配置与高效利用。

一般而言,高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对于教学资源平台的建设可以从以下几个部分入手:

(1)构建多媒体课件资源平台

突破传统教育的时空限制,实现教师备课的信息化、课堂教学的多样化、学生学习的个性化、实验教学的仿真化以及各类考试的无纸化,就需要加快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加强资源共享。这也是教育面向未来、面向信息化的需要,是响应我国教育质量工程和推进教学信息化的关键环节。

(2)精品课程、视频公开课等建设

精品课程与视频公开课都是集中优质教育资源,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使学生或公众得到更好的教育,并在更大范围内得到教学共享的一项教学创建活动。但是目前大多数的精品课程和视频公开课都是以授课教师为主导,进行规划和建设,各个课程相对分散,制作效果良莠不齐,难以形成集中的教学优势。如果由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来统筹规划,以学校为单位或者配合国家级平台进行建设,将使精品课程和视频公开课的建设更为规范化、专业化,从而整体提升课程的教学效果。

(3)建设公共教学网络课程

随着网络化、社会化教学的发展,公共教学网络课程己成为高校教学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设内容主要包括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网络资源库的建设、网上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的实施等,这也成为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现在和今后的重要职能之一。

(4)公益性讲座与社会大学资源

随着高校社会化服务呼声的高涨,各大高校纷纷推出视频公开课、社会化教学等项目,将校内组织的讲座、部分的精华教学资源放到网上,供全校师生甚至社会公众浏览观看,提供更为广泛的学习与自我提升的途径。比如网易视频公开课、北大讲座网等,都已在全国范围掀起一场社会化教育的热潮。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可以积极直接参与制作或收集相关音视频文件和资料,制作成适合网络学习的文件格式,不仅可以有效扩充教学资源平台的内容,还可以扩大高校的社会服务功能与影响。

4 现代教育技术培训

作为学校教育技术的管理者和实施者,高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有责任和义务承担起全校教育技术培训、宣传和推广的任务,分阶段、分批次、分层次地对全体教学人员进行教育技术和教学资源平台应用的普及与提高工作;制定计划,循序渐进地开展各项普及、推广与提高工作。

(1)教育技术日常培训

培养一支具有一定教育技术水平的教学骨干队伍将是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一项重要而持久的工作。开展教育技术日常培训,是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的的。加强教师的教育技术素养,使教师能够广泛利用教育技术及各类网络教学资源,更深层、更广泛、更快捷地在课堂内外开展教学活动,优化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内容,创新授课方法,提高教学工作效率。

(2)教育技术网络培训与支持

建设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网上培训平台,提供大量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资料,方便师生自助学习相关教学设备及软件的使用方法,同时可以链接公共教学资源平台,促进教学资源平台的推广与应用。

(3)新技术的推广与宣传

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对最新的现代教育技术进行宣传和推广,提高师生的教育技术应用水平,进而加快教育信息化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