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文化内涵范文
时间:2023-11-14 17:54: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精神文化内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西游记》作为和《三国演义》《水浒传》《金瓶梅》并列的四大奇书之一,一直以其幻妙多彩,引人入胜的神魔世界吸引着世人的眼光。同时它又是一部意浅而旨深的文学巨著,浅到一般的小读者均能阅读,深到虽专家学者亦觉其大旨难识。本文通过故事情节重新审视其精神文化内涵。
一、追求人性自由和人格尊严
《西游记》的题材来源于唐初玄奘只身天竺取经的真人真事,但在这个原本宣扬宗教取经故事的外壳里,却蕴藏着极富精神能量的内核――追求人性的自由。
孙悟空是这首自由之歌的主唱。它由仙石化育而成,是日月所感,天地所生。小说正是从这个石猴出生的神奇情节开始,进入了追求自由的故事。
孙悟空凭借智和勇发现了水帘洞,受到众猴的拥戴,做了美猴王,在仙山福地过着无拘无束的生活。为了掌握自己的命运,他寻师访道,学得七十二般武艺,驾得十万八千里的筋斗云;为了保卫自己的家园,他到龙宫索要兵器,寻得如意金箍棒;为永远过“不受麒麟辖,不服凤凰管”的自由生活,他将冥间生死簿上自己的名字以及猴属一类统统勾掉。应该说,这些愿望和行为是十分自然和合理的。但是闹龙宫、搅冥府却触犯了神权的统治,从此开始了与天庭的对抗。直至被迫大闹天宫。
由于闹天宫的失败,孙悟空遭到严厉惩罚,被压在五行山下,堪称中国的普洛米修斯。为了重获自由,他作出妥协让步,表示皈依佛门,再修正果。但酷爱自由的本性始终没有改变,甚至可以说,孙悟空保护唐僧取经的整个过程,就是一个摆脱束缚、争取自由的过程。第十四回《心猿归正,六贼无踪》中,写孙悟空误中观音的圈套,戴上了嵌金花帽。他的自由受到限制,对此心中不服,举棒要打唐僧。直到最后到达西天,取得真经,孙悟空说得最后一句话是:“趁早念个《松箍儿咒》,脱下来打得粉碎,切莫叫那甚么菩萨再去捉弄他人。”这重要的一笔,即将孙悟空酷爱自由的思想性格升华到一个新的境界,不但自己要自由,也希望人人都能自由。
同样,在维护人格尊严上,孙悟空也始终执着而坚定。取经途中,他与玉帝、如来、观音、唐僧发生多边关系,但一直保持着独立的人格尊严,甚至对他们多有不敬。在第三十三回《外道迷真性,无神助本心》中,他向玉帝借天,即说:“若道半声不肯,即上灵霄殿,动起刀兵!”从某种意义上讲,孙悟空保护唐僧取经的成功,是其人格尊严的胜利。所以小说借如来之口赞许孙悟空“隐恶扬善,在途中炼魔降怪有功,全始全终”,封他为斗战胜佛,头上紧箍“自然去矣”。这无疑是告诉人们只有英勇奋斗,付出代价,实现理想,才能获得自由和尊严。
自由和尊严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文化标志,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表现。《西游记》所体现的追求个性自由和尊严的精神文化内涵,既有对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与大自然和社会邪恶势力斗争精神的继承,又有对明代中后期出现的人性觉醒和个性解放的社会进步思潮的艺术反映,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二、礼赞奋斗精神
《西游记》所取材的唐僧取经的故事本身就已经含有舍身求法,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火种。吴承恩将这个极富思想含量的宗教题材与神奇的孙悟空形象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小说富有鲜明而深厚的精神文化底蕴,闪耀着主张奋斗的思想光辉。
在取经路上,千难万险,孙悟空从不畏惧退缩,总是积极乐观,勇往直前。一听说有妖怪,唐僧落泪,八戒心惊,只有孙悟空非常高兴,认为是“买卖来了”。他以斗争为乐事,以斩妖除怪为乐事。第六十七回《拯救驼罗禅性稳,脱离秽污道心情》中,驼罗庄李老汉请他除妖,他朝上唱个喏道:“承照顾了!”猪八戒就说过:“听见拿妖,就是他外公也不这般亲热。”他不避艰险,不怕困难,明知山有妖,偏向妖山行。第五十回至第五十二回写他在金兜山和独角兕大王相斗。连战一天一夜,越战越强。就是吃了败仗,被压在三座大山之下,也从不气馁。小说写“他虎瘦雄心还在,自然的气象昂昂,声音朗朗”。即使是在狮驼山被妖怪装进阴阳二气瓶,几乎丧命的艰苦情况下,他也是怀着必胜的信心,充满着乐观主义精神,所以值日功曹、护佑诸神称他为“人间喜仙”。一个“喜”字,揭示出孙悟空最重要的精神品格,孙悟空正是在与妖魔无数次的惨烈斗争中,表现出嫉恶如仇、无所畏惧、见妖必除、除妖务尽的可贵奋斗精神,才获得了“斗战胜佛”这一名副其实的光荣称号。
三、渴望智慧的力量
作为在佛、道等宗教思想影响下的神魔小说,《西游记》还以其前所未有的艺术创造力,表达了人们渴望智慧和力量的文化心理。书中描写了无数神通广大的法术,威力无穷的法宝和巧妙绝伦的战术,均可视为智慧和力量的物化。如孙悟空有七十二般武艺,有善识妖魔的火眼金睛,有重一万三千五百斤的如意金箍棒,还有十万八千里的筋斗云等。孙悟空在与形形的妖魔战斗时,无论多么激烈残酷,曲折艰难,最后的胜利总是属于他。原因就在于他不仅神通广大,而且足智多谋,战术巧妙,充满无穷的智慧。如第七十四回《长庚传报魔头狠,行者施为变化能》中,写在狮驼岭斗三魔,经过艰苦斗争才取得胜利,孙悟空事先做的调查研究就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他先变为一只苍蝇,飞到巡山的妖精帽子上,了解到一些情况;然后又变为一个小妖,谎称自己是新派遣的巡山总领,拿出巡山金牌“总钻风”,用极其巧妙的办法,了解到三个妖精的特点,孙悟空根据三大怪的情况,制定了不同的斗争策略,取得了斗争的最后胜利。
同时,孙悟空还能根据不同对象、不同环境,讲究策略,抓住敌人的弱点,利用矛盾,最终战胜敌人。第五十九回《唐三藏路阻火焰山,孙行者一调芭蕉扇》,写孙悟空向牛魔王借扇,就根据不同的情况采用不同的策略:一借时,因牛魔王与他有旧怨,但大战红孩儿时又结仇,所以孙悟空就采取先讲理、后动武的方法。二借时,因牛魔王背弃了罗刹女,被一个万年狐王的遗女玉面公主招赘为夫。孙悟空就利用罗刹女既埋怨牛魔王,又想念牛魔王的矛盾心理,变为假牛魔王,骗到了芭蕉扇。
孙悟空还在对方法力强大时,采用变成小虫子或瓜果,钻进妖精肚子里捣乱的战术,使敌人无法可想,终被制伏投降。如第五十九回,过火焰山,借芭蕉扇不得时,孙悟空就变成一只虫儿,从门隙钻进洞去,乘罗刹女喝茶时钻进她的肚子里,弄得罗刹女小腹疼痛难忍,第一次答应借扇子给孙悟空。
正是这些变化无穷的斗智斗勇,使小说产生了理想的艺术效果。我们在阅读《西游记》时,不管孙悟空与妖魔谁胜谁败,也不管妖魔是土生土长,还是从天上偷着跑下来的,总是被他们打斗变化中的智慧与力量所吸引,并且自己也想拥有,这就是一种渴望智慧与力量的文化心理。《西游记》正是以丰富生动的超现实想象和描写,在艺术世界里满足了现实中人们的意念和欲望,赢得了读者的喜爱。
参考文献
[1]朱一玄.西游记资料汇编[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
[2]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
[3].中国章回小说考证[M].上海:上海书店印行,1979.
[4]吴承恩.西游记[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5]周先慎.明清小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篇2
关键词:高校校园精神文化;内涵;特点;功能
校园文化是高校实现人才培养职能的重要内容和依靠,也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当前,高校面对人才培养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各种问题,迫切需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特别是对作为校园文化核心和灵魂的精神文化的建设。培育和建设校园精神文化首先要充分了解其内涵,明确其特点,关键在于认识和发挥其功能。
一、对校园精神文化内涵的概括
在概括作为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和重要载体的校园精神文化内涵之前,对校园文化的界定是必要的。综合国内外学者关于校园文化的阐述,笔者认为:校园文化是指作为校园主体的师生及员工,在高校校园这一特定环境中,在长期教育学习实践过程中创造形成的,以校园精神为主题、以育人为根本目的的各种亚文化的总和。其内涵包括物质环境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方面,这三者是相互依存、三位一体、不可偏废的。物质环境文化是指学校的基础设施、校园环境及其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制度文化是指学校的管理制度、服务制度及其表现出来的价值规范。
对于校园精神文化的认识,有学者认为,校园精神文化主要是指高校师生的道德、习惯、传统、人际关系、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情趣、集体舆论等;也有学者认为,校园精神文化是主宰整个大学师生员工思想和心态的精神倾向,它集中体现在大学师生员工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上,集中反映大学师生员工的整体面貌。[1]等等。结合学者们的阐述,可以将校园精神文化的内涵概括为: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主要表现在师生员工(包括校友)身上的群体心理、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其核心是校园精神、办学理念,其主要内容和形式是高校的校风。首先校园精神文化的创造和实践主体是广大师生员工(包括校友),核心内容校园精神和办学理念,主要表现形式是校风,包括教风、学风和作风。其次校园精神文化具有培育师生团结意识、凝聚校园合力,约束规范主体行为,塑造师生人格等功能。
二、校园精神文化的特点
校园精神文化与校园文化的的其他组成部分和其他组织的精神文化构成相比,都有着自己的特点。
第一,继承性。校园精神文化是高等学校在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发展过程中不断传承下来的历史积淀,如北京大学“兼容并包”的办学理念和“爱国,进步,科学,民族”的校训,清华大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和辽宁大学“明德精学,笃行志强”的校训,都体现了这些高校校园精神文化的历史继承性特点。
第二,时代性。校园精神文化特点不仅要表现自身的历史继承性,也要表现与时俱进的时代性。当前,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就是要体现出高校“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和建设和谐校园的目标,校园文化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要以自身的和谐建设和发展,为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而努力。所以,校园精神文化要表现出与时俱进的时代性,既批判继承又发展创新,既吸收东西方文化精华,又要应具有中国特色。
第三,独特性。与其他社会组织的精神面貌和风格相比,高校的校风学风有着自己独特的内容。高校作为“研究高深学问”的文化和教育单位,与其他的社会组织有着明显的区别和差异,表现在精神文化方面,就是高校校园精神、办学理念、校风等方面的个性和独特性。所以,高校在内涵、内容等方面都有着与企业、政府不同的独特风格。
第四,创新性。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也是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精髓,培养和发展创新精神是校园精神文化理应追求的教育目的。首先,校园精神文化自身的发展需要不断创新;其次创新型人才培养也是高校的基本任务和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校园精神文化必须构建创新氛围,以创新精神熏陶、召唤、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并不断增强大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
三、校园精神文化的功能
校园精神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核心,除了具有校园文化的一般功能,其功能还表现为导向功能、凝聚功能、激励功能和规范功能。
第一,导向功能。校园精神文化是学校精神的一种载体,体现着校园主体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这对高校学生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首先是一种目标导向,即引导校园主体向着一定的目标奋斗,既包括高校文化建设的目标,又包括社会文化建设发展的目标,其次是价值导向,即使广大师生形成一致的价值取向,并逐渐实现高校及广大师生的价值追求。
第二,凝聚功能。校园精神文化所蕴含的价值观念、道德观念一经全体师生认同和接受,能够产生一种向心的内聚力,可以促进师生团结,增强校园整体合力和凝聚力。这种合力力不仅可以把校园人的行为、感情、凝聚起来,对高校的整体发展也能产生推动作用。
第三,激励功能。校园精神文化的激励功能主要是通过高校的校园精神、校训、校歌、校友等表现的,通过这些载体所包含的的精神内涵和价值,能够使校园广大师生不断进取,不懈拼搏、自强不息、开拓创新,激励全体校园人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努力进取。校友,特别是知名校友作为校园精神文化的传承者和践行者,能为学生树立榜样,对学生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引导、鼓舞和激励作用。
第四,规范功能。校园精神文化的规范功能具体是指它对校园主体具有的行为规范和行为约束的功能。校园精神文化明确表达着学校所提倡的价值规范、道德规范,对师生的行为“应该做什么?”、“允许做什么?”、“怎样做?”等问题有着明确的提倡或约束。此外,校园精神文化表现在学校的管理制度、服务制度上,更是以条文、规章制度的形式,规范、制约和保障着全体师生及员工的行为。如学校的校长、导师负责制、学分制、考试制度、寝室管理制度等,都规范和约束着制度相对人的行为方式。(作者单位:1.辽宁大学学院;2.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
参考文献:
篇3
这几年来,随着企业文化构建热潮的加快,在山西省电力公司的正确指导和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国网晋城供电公司按照 “三思三晋”工作方式,全面推进“两个转变”, 以“奉献、责任、诚信、创新”核心价值观为标准,将企业文化建设贯穿日常工作的始终,努力建设“一强三优”的电网公司。构建企业文化已经成为了国网晋城供电公司的精神实质。
一、做好三方面工作,为企业文化提供良好的土壤
第一,健全组织,强化领导。
国网晋城供电公司把企业文化建设提上重要日程,为保障领导,成立了领导小组,明确分工,将企业生产和企业文化有机结合到一起,形成了领导重视、责任明晰、人人参与的局面,并印发了一系列关于企业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开展主题实践活动的实施方案等。能够为企业文化建设明确了方向,提出了具体要求。
第二,广泛宣传,积极发动。
进行宣传能够促进企业文化的良好发展,通过借助简报、宣传栏、公司网站等媒介,大力宣传企业文化,浓厚氛围;印发《企业文化手册》,并集中学习,把企业使命、发展愿景以及公司的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进行大力宣扬,让每个员工都知晓并深入领会公司的理念;组织开展学习解黎明等先进人物的活动,用高尚的事迹感染员工。
第三,制定标准,严格考核。
国网晋城供电公司把企业文化建设作为经营业绩的一项内容纳入到年度考核的范围,制定考核标准,明确职责,定期对企业文化取得的效果进行评定和奖惩,赋予企业文化具有“一票否决”的权力。如果一个单位的企业文化建设没有采取有力措施,指标不达标,就没有机会评选为综合先进单位。
二、创新活动载体,提升员工文化修养
第一,依托文化载体,展现文化魅力。
以青年素质、党风廉政、精神文明、中电书画院太行创作基地等“四大基地”为中心,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注重企业文化建设;为陶冶员工的情操,建立了书画、摄像等十一个文体协会;积极实施“双培双带”,开办“和谐创新”论坛,给员工创造展示魅力、实现价值的机会;公司始终秉承|“以人为本”的理念,爱护员工,关心他们的身心健康,实现了企业与员工的相互促进,和谐发展。
第二,树立典型引领,形成带动作用。
在过去的工作中,有许多同志有突出表现,国网晋城供电公司注重树立典型的带头作用,将在生产经营、科技创新及其他工作中有较突出表现的同志作为先进典型进行重点培树,先后有陈文刚、郭志军、田瑞萍等一大批专业能手、骨干成为国家级、市级“劳动模范”、“技术能手”、“服务明星”等,推出了陈文刚劳模创新工作室等多个科技创新工作室,起到了良好的典型带动作用。
第三,举办大型活动,积极宣传企业文化。
在公司建立20周年之际,正赶上售电量超百亿,抓住这一节点,筹办了首届企业文化成果晚会;按照省公司“传递最美力量”主题活动要求,在改善员工文体设施的基础上,连续五年举办了运动会;当建党节、国庆节等重大节日时,举办形式多样的活动,增强员工的凝聚力。
三、创建三种主题文化,提升企业整体素质
第一,倡导忠诚文化,组建内部团结。
企业文化的建设中应当重视忠诚教育,公司通过编印了《青春的足迹》、《忠诚企业的圣火》等,让忠诚文化在无形中对员工产生积极影响;以“我是国家电网人”等为主题开展演讲比赛,增强员工身为电网人的自豪感;组织技能比赛,让员工们努力钻研业务,认真学习专业知识。
第二,提升创新文化,加强成果建设。
国网晋城供电公司举办以“克尽职守、忠诚企业”为主题的创新活动,转变员工的思维模式,突破自我,召开会,对创新成果进行全面介绍,举办成果展,巡回展出优秀成果,其中6项创新成果获国家专利,15项成果获得省公司奖励,由员工创作的论文48篇论文刊发在省级以上杂志。
第三,推进廉洁文化,优化领导集体。
国网晋城供电公司以“三四三”(“三个阵地”创新载体,“四进”活动凝心聚力、“三上”景观烘托气氛)活动为切入点,利用一个月的时间集中宣传廉政文化,采取观看警示片、征集廉政春联、聘请行风监督员、进行问卷调查等形式,让广大干部职工诚信做人,廉洁行事。
篇4
关键词:高职院校;文化内涵;文化对接
中图分类号:G7文献标识码:A
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较为稳定的具有特色的精神环境和文化形态;是学校全体成员(师生员工)通过教育实践活动沉淀下来的普遍认同并遵循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的综合反映;是学校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是学校发展之根基,也是学校凝聚力和活力的源泉。
尽管在相关教育史的文献研究中,“校园文化”的产生早于“学校文化”,并且关于二者的微妙差异,在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议,但是两者的内涵发展是趋同的,只是其内涵在表述上存在细微的逻辑性差异,而从存在逻辑看,称学校文化优于校园文化。
潘懋元教授对学校文化内涵作出过全面的论述:从广义上讲,大学校园文化是大学生活存在方式的总和,它以生活在校园内的教师、大学生和干部为主要群体,是在物质财富、精神产品和氛围以及活动方式上都具有一定独特性的文化类型。从狭义上讲,大学校园文化是大学师生员工在长期的教学、科研、学习、管理、交往中逐步形成并获认可和遵循的带有学校特色的价值取向、校园精神、校风、教风、学风、治学传统、行为方式等的高度概括。
一般而言,学校文化可分为显性和隐性两部分。显性文化就是物质文化,隐性文化即精神文化。显性文化是学校文化具体的空间物态形式,是隐性文化的物质载体,它主要由环境文化和设施文化两种形式组成。显性文化是体现学校价值目标、审美意向的物态文化,是具有教育内涵的人文景观。隐性文化是在学校管理、教育教学和师生活动过程蕴含的体现学校办学思想、办学目标、教育理念、意识形态和与之相适应的规章制度和组织形式。显性文化和隐性文化共同构成了完整的学校文化体系。
本文试图从高职院校文化内涵建设的特色以及结构着眼,定位其价值目标,探索高职院校文化内涵的传承发展,研究高职院校文化内涵建设的丰富与发展思路,并对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进行思考。
一、高职院校文化内涵建设的特色及定位
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社会普及的重要举措之一,近年来得到迅猛发展。正确理解高等职业教育的特性,审视学校文化的基本特征,从而确定高职院校文化内涵建设的特色及定位是高等职业院校发展任务的重中之重。
首先需要明确高职院校的两个主要特性:一是“高”,即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始终重视具体理论知识的价值,侧重以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具有一定职业技能、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这一目标决定了高职院校既要对学生进行文化知识、人文修养方面的教育,又要加强对学生的职业技能、职业素养的培育;二是“职”,即职业教育的高层次,教育理念是以课程、技术、社会、素质和能力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以行业、企业、社会区域为依托,坚持以人为本和能力本位的终身教育。
高职院校文化内涵建设必须依据高职教育的特点和规律,按照高职教育的办学理念和理想追求,尽可能突出自身的鲜明特色,即职业性、实践性、服务性和创业性。
二、高职院校文化内涵的传承及创新
从文化价值视角审视,学校文化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背景,是学校群体价值观念的反映和体现。高职学校文化价值体现在:传承和创新学校的目标追求、社会责任以及人们对学院理想模式的系统构想;体现社会的道德良心、文化希望和价值追求的办学理念。
学生无疑是学校文化的主要载体,是学校文化的创造者、享受者和传播者;学生的积极参与,才使得学校文化具有存在的意义。
学校文化作为一种特殊领域的文化,离不开人类文化和民族文化的滋养及各种文化的相互渗透。由学校发展历程中积淀下来的优秀文化而形成的具有特色的学校精神,是学校文化的重要内容和最富典型意义的文化特征,它植根于历史、植根于学校所处独特的地理人文环境、植根于服务特殊的行业企业而形成特色的办学类型,是学校整体水平、特色以及凝聚力、感召力和生命力的体现,是全体师生员工共同的价值追求,是学校的立校之本。
构建学校文化新体系,需要从精神文化、物质文化两大层面着手;本着精神、制度、行为、物质、教学等各项文化内涵协同建设以之完善学校文化体系。学校文化建设理念是影响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其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搭建了平台。因此,我们要在发展中求创新,不断拓宽主题,突破传统,使学校文化建设实现传统性与现代性的完美整合。具体体现在如下方面:
1、精神文化建设是体系的核心,是总揽全局的指导,为整个学校文化体系的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要注重内涵,突出学校文化特色,首先要抓住契机,整合资源,打造学校文化品牌。以社会理性文化为主导的学校文化内涵建设,应始终坚持实践为重点,在建设具有高职学校文化特色、积极健康的校园思想文化上下工夫,瞄准社会热点,把握时代先进导向,以实用感性文化为补充,创新文化活动,提升文化品位。
2、制度文化是文化体系的框架,是整个体系正常运行、协调发展的保证。营造开放、人文、民主、创新的学校制度文化;以各种细化创新的管理、责任制度,调动师生的非智力因素,营造和谐的教育教学氛围;倡导基于人本、民主、科学的服务性管理,提升学校管理水平。
3、物质文化建设是整个文化体系的物质载体和表征。重视校园环境建设,既要加强校园硬件设施建设,创设现代化高品位的育人环境;还需将学校的育人理念、人文关怀渗透到校园整体环境中,构建自然与人文相和谐的生态校园。通过物化的文化建设,体现精神文化的精髓和内涵,从而影响和熏陶身在其中的文化主体,使学校师生保持蓬勃向上的精神面貌。
三、高职院校文化内涵建设的思路
高职院校文化内涵建设是以培养学生的职业理想和职业精神为核心,通过传授知识、培训技能、技术革新服务于地方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敬业精神、职业技能和创新精神的人。围绕高职院校在高等教育发展中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定位,注重内涵,突出重点,形成具有特色的高职院校文化,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眼:
1、凝练办学特色理念,培育大学精神。作为高职院校,必须以特色立校,创新并发展特色的办学理念,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专业品牌;必须以特色强校,培育大学精神,增强在同类高职院校中被广泛认同的优势。具体办学理念包括:一是将企业文化融入学校文化,实现校企文化对接,营造特色学校文化,并将特色文化体现在学院的管理、教学中,形成被学校文化主体普遍认同的观念;二是在原有主干专业基础上打造精品,集中精力建设品牌专业和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发挥高职院校与企业关系密切的优势,为地方、行业的企业服务,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体现学校的特色价值;三是注重培育大学精神。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体,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渗透到文化活动之中,熏陶师生的思想感情,发展兴趣爱好,充实精神生活、提升道德境界。
2、优化人才培养机制。要崇尚学术和追求卓越,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立足学校的地理人文环境,服务社会需求的专门行业,以特色学科为主导、能力为本位、质量为核心、校企合作为平台、工学结合为主线,培养高职教育层次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要按照培养科技发明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培养学生较强的职业能力、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融“教、学、做”为一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并与企业共同开发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作为科学构建学校文化内涵建设长效机制的关键,优化人才培养机制的具体举措如下:一是以就业为导向,以主动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以行业和岗位群的实际需要为出发点,调整专业培养方案;二是以实践训练项目为载体,构建校内模拟实训与校外岗位实习有机结合的互动实践教学体系。强化技能实训,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四、高职院校文化内涵建设与企业文化的对接
融合企业文化,提高学生职业素养,是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和丰富高职院校文化内涵的必由之路。高职教育的办学模式讲究“校企合作”,合作过程中企业文化和学校文化发生碰撞和交互影响是必然的,两者的交互渗透使高职院校文化区别于其他高校文化,并体现出高职院校的职业文化特色。高职院校对学生的培养,主要是面向企业,把企业文化融于学校文化建设,使学生在校期间就受到企业文化的熏陶,有利于学生尽早熟悉企业思想理念,适应就业需要。
1、企业化办学理念的落实。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能力为中心的办学理念。合理构建知识框架,突出职业性、行业性、区域性的特点,增强学生社会适应力,提高学生职业流动应对能力。管理和教学过程中渗透企业化的理念,坚持“管理企业化,教学职场化”。
2、实现融合与互动的校企合作理念。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引进企业文化,围绕创业性、实践性、竞争性、社会性、开放性,促进学校与企业联合互动;通过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建设,构建多层次、多元化的学校文化格局。开拓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新路子。注重实践,为学生面向社会,适应市场,学以致用,打下基础。提升学校文化内涵,突显学校文化的职业特色,形成一股以实践理性文化为核心的文化新风尚。
总之,高职学校文化内涵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的总和,是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是一项长期细致的系统工程,需要高职院校全面、深入、持久地为之努力。
(作者单位: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
主要参考文献:
[1]宫麟.厘清校园文化与学校文化内涵异同的理论与实践价值[J].高职教育研究,2009.6.
[2]潘懋元.新编高等教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篇5
1分析室内设计传达文化内涵中存在的问题
现如今室内设计中存在诸多问题,虽然设计种类千奇百怪,但大多大同小异,没有特色,缺乏个性,不能凸显出文化内涵,在人文精神方面落后于国外国家,给人带来视觉疲劳,不能满足人们精神和物质的双重要求,更不能体现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生活水的不断提高,应该满足人们对舒适,个性,具有浓厚的文化氛围的室内环境的要求,体现出室内设计的艺术性与功能性,最终表现出丰富内涵和文化品味。
2解决上述所存在的问题
首先要正确认识设计概念,它是设计师根据他所需要设计的因素,经过多方面的思考分析所做出的构思,体现其对空间赋予的文化内涵。它具有人文性,人本性,多元性,多变性,创新性,整体性的特性。2.1从设计师的角度。从设计概念入手,设计师就首先需要对设计市场充分了解,提取有价值的信息,找出属于自己的设计方向,对设计潮流进行创新,其次多看多观察和积极向别人学习对自己的设计水平的提升也起着催化剂的作用,了解市场,了解环境是提升水平的必要途径,其次设计师还要多方面的收集,解剖资料,认识分析优秀设计并加以学习,对自己的客观情况资料加以剖析,为自己的设计铺平道路,吸收精华元素,注入自己的主导意识,形成自己的设计风格,最后设计者还需要对文化内涵进行深一层的把握,体现出文化内涵带给人的生活的感受,审美的品味,把特定的意象创作作为一种目的,从而实现人的心灵的愉悦和精神的满足。在实际应用设计概念时,还需要全面铺开进行重点的选取,设计概念一经确定,就需用形象元素来构成,这时就需将设计元素铺开,再挑选重点元素,其次还需要提炼设计符号,选取具有典型特征的地方作为建筑符号,表现出审美特性,做到设计的成功,最重要的要属于设计概念与建筑空间的结合,做到将建筑和设计融为一体,从而显现出浓厚的人文氛围,做到高明的设计.2.2从居住者的角度。室内设计中文化内涵的传达有诸多方法,这次从居住人的角度来看,首先,室内设计便是传达文化内涵的载体,其中包括室内的织物布置,因为织物布置可以给人不同的心理感受,传达出不同的文化内涵,还包括工艺品的选择布置,例如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绘画,书法作品便是最好,最直接传达中国文化内涵的传承品,工艺品的放置还需注意其与人的视线关系,体现少而精的原则,最后还需要注意绿化物的布置选择,绿色本是生命的颜色,它本身能使人心情愉悦,绿化物的品格特征直接体现了主人的修养道德,并且还是室内文化内涵的真情流露。2.3从地域性古建筑符号角度。室内设计中文化内涵的传达,除了从设计师,居住者的角度来看,还需要从地域性古建筑符号进行深一层的了解,地域性古建筑符号其中可以分为被赋予美好寓意的以雕刻,剪纸和壁画为主的图案类符号,还包括以生土建筑体系,毡包式建筑体系为主的建筑结构符号,同样这些符号也充分表达了人们的美好愿望,以及由客观因素和人为因素决定的建筑色彩符号以及建筑材质符号,这些符号在运用时,还遵循满足功能为第一原则,其次为符号的使用,在将符号植入时,可以是分割时植入,模拟和重构符号,体现文化特征,在界面装修时进行植入以及色彩符号的植入来充分表达各地方的民族特色。
3结语
作为新一代的中华儿女,将文化内涵体现在室内设计中是我们的义务,我们应当肩负起发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责任,将文化内涵在室内设计中充分体现,可以激发更多的,更具有创新意义的设计灵感,大大提升我国的设计品味,将室内作品赋予文化内涵,此时的室内作品才更具有生命力,从而弘扬我国的优秀文化。具有文化内涵的室内设计,使人无论在精神上,还是物质上都能够使人得到充分的满足,也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我国优秀的文化。
作者:瞿燕花 单位:兰州城市学院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 体育文化;价值构成;魅力内涵
一、体育文化的魅力
体育文化的魅力作为一种社会文化,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而发展,对整个世界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体育文化,体育文化的对象主要是人,体育的手段是场馆和器材,强身健体的效果就是通过体育锻炼来达到的。然而作为一种精神文化,体育还包含合作的精神、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等。另外通过参加体育活动,人们感受到了很大的乐趣充分的挖掘自己的体能,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影响了人们的精神面貌。因此说体育也是一种制度文化,与其他的文化一样,体育文化能够将国家、民族或者时代的特征表现出来。
另外传媒的重要内容是体育文化,娱乐的核心要素和旅游的发展趋向是体育文化,科技的巨大橱窗也是体育文化,目前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电视体育、健身娱乐、体育旅游、体育科技等与体育文化有关的内容。体育文化具有独特的社会魅力,在社会生活中占据着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体育文化同时也是促进身心和谐发展的手段即是一种精神文化,也是一种行为文化,丰富着人们的社会生活,调节着人际关系,协调和稳定人们的生活。体育文化对社会有着能动的折射作用,在这个变化迅速的社会中,新的概念、新的事物等都能够通过体育文化反馈出来,另外体育文化中的一些专业术语也越来越多的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中被使用着,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同时诸多文化因素也制约着体育,并且体育与社会文化现象之间的联系会随着越来越高的社会文明程度而越来越紧密。文化是体育的手段和途径,人们的生命质量和身心发展的提高就是依靠不断发展着的体育文化 。人类物质和精神文明的交流也是通过体育文化的巨大力量。同时体育文化也使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不断的加强。
二、体育文化的魅力内涵
1.体育文化人文精神
体育文化是人文精神的客观体现,创造者是当代体育人文精神的最高价值原则,体育文化的根本目的是完善人性,促进人的健康发展,使人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同时体育文化也是其创造者精神世界的客观表现,创造者是体育文化和体育精神的深刻内涵的主体,所以创造者的精神世界决定了体育文化的内涵。创造者的精神、观念、情感、意识等都是通过体育文化表现出来的,因此也可以说体育文化能够把创造者的风格、思想、精神品质等反映出来。体育文化的精神境界的高度和思想的深度都是由创造者对体育文化的理解、创造才能的大小以及思想的深度和精神境界的高度决定的。
2.关怀人的类生命
自然赋予人的是种生命,人的自然属性是通过种生命体现出来的。自为生命就是类生命,是在后来的发展中形成的,需要后天去创造。为了作为人的生命而发挥作用,必须要将种生命与类生命结合起来。体育作为生命的存在,慢慢的转变为类生命的存在。在人类由种生命向类生命的转化过程中,体育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人的类生命的生存正是由体育文化来实现的。促进身体发展并不是体育的唯一的价值,更重要的是存进人呢的全面的发展。在一定的意义上,体育就是生活,是人们长期养成的一中不可缺少的生活习惯和生活经验。由于体育文化的存在,人们可以更加合理的分配自己的时间,生活内容更加的丰富多彩,另外充分地发挥了自己的个性,不仅实现了身体的健康,也实现了心理的健康。
3.揭示现实体育现象的本质和规律。
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的知识体系就是科学,科学也是一种文化。研究自然界和分析每门科学的内部是近代科学发展的基础而体育在科学的意义上的兴起和发展也是建立在这样一个基础上的。所以说,体育文化是以科学的形态呈现出来的,主要是对体育的现象、规律以及本质等的科学分析与描述,体育文化的文化属性也正是在揭示现实体育本质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
4.丰富社会注意文明
体育是一种精神是体育文化内涵的体现,很多规则意识、协作意识、挑战精神、自强精神等都是在参与体育活动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是体育文化的鲜明的体现。体育活动中体现出来的规则意识是公平、公正和公开,协作意识是团队精诚团结,挑战精神是更高、更强和更快,自强精神是顽强拼搏、永不言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就是体育文化所积淀下来的精神财富,同时也体现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弘扬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作为一种精神动力,推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5.培养人们的审美情趣
人们在参加体育活动的过程中对个体或者群体的动作和行为表现出来的以后总艺术的内化过程就是体育审美,在体育审美的过程中,主要是结合了人的感情以及美的意识,然后在判断和欣赏这些体育活动的过程中引起的人的思想的共鸣。体育本身就是以后总艺术的形式,人们的美的享受是在欣赏体育或者亲自参加体育活动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是在这个过程中得到满足的。另外,体育音乐、体育摄影、体育电影等的创作的源泉也是体育文化。就像是马克思所说的那样,人类在建造的时候是按照美的规律的,体育的艺术内涵的发掘是从培养人的审美情趣的基础上进行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体育文化将会有更深的内涵,它反映出来的是时代的精神,并且逐渐会作为现代文明的代名词而存在。从整体角度来说,不管时代如何的发展与进步,体育文化也将会朝着更好、更健康、更完善的方向发展。
篇7
[关键词]品牌文化;品牌精神文化;品牌物质文化;品牌行为文化
[中图分类号]F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2)39-0008-02
1 品牌文化的意义和作用
品牌文化是品牌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印象、感觉和附加价值,是结晶在品牌中的经营理念、价值观、审美因素等观念形态及经营行为的总和(朱立,2008)。品牌文化是品牌管理的核心概念之一,是营销界研究的热门话题。在理论关联上,品牌文化的意义在于:通过品牌文化的塑造建立一个有文化底蕴的品牌形象、打造一个有文化底蕴的品牌个性,进而从文化角度提升品牌的软实力。在营销层面上,良好的品牌文化可以满足目标消费者物质需求之外的文化需求;有助于培养品牌忠诚,建立品牌壁垒;能够促进企业产品销售;从社会营销观点来看,品牌文化还能承载品牌的社会功能,即弘扬优秀文化,倡导正确的价值观。
2 品牌文化理论研究和企业实践中的薄弱环节分析 目前对品牌文化的研究基本上集中在品牌文化的内涵、特征、类型、结构、功能与价值效应等方面。而之所以提出品牌文化理论,最终目的还是要用于指导实践。一个不能充分指导实践的理论,是苍白的、形而上学的。对于品牌文化具体应该如何塑造·有没有一个操作性较强的品牌文化塑造方法·对于这些问题目前理论界的研究还比较薄弱。在笔者掌握的资料范围以内,相关著作的品牌文化这一部分,要么根本不涉及塑造方法这一关键内容,要么就是罗列一些空洞的原则来代替具体的塑造方法。对于从事品牌实务的读者来说,这是十分困惑的事情。
例如百度百科“品牌文化”词条,“品牌文化塑造”小标题下的内容是“为品牌塑造一种恰当的文化”、“品牌文化与时尚文化”、“品牌文化与民族传统文化”,很容易发现,这三点其实只是品牌文化塑造的一些原则或策略,即塑造品牌文化要恰当(与产品和消费者特性相适应)、要引入时尚文化元素、要善于结合优秀民族文化。又如,“浅析品牌文化构建”(宁可强,李秀丽,商场现代化2006年26期,河北经贸大学)一文中,也只是平行罗列了品牌文化构建中的几个原则性问题:体现品牌核心价值、结合民族文化、体现人性化、注重消费者心理体验。再如,《品牌管理》(朱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品牌管理》(杨莉萍,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1)两书中,品牌文化这一章内均没有涉及品牌文化建设方法的问题。
由于品牌文化的抽象性,企业在建设品牌的实践中,也迫切需要指导性强的品牌文化建设操作方法和流程。
本文目的就是针对上述品牌文化理论研究和企业实践中的薄弱环节,结合笔者在企业品牌策划工作的实践和高校品牌教学的体会,尝试提出一个品牌文化塑造的操作性方法。广义的品牌文化塑造方法应该包括品牌文化塑造的原则、策略和步骤。狭义的品牌文化塑造方法特指操作性步骤及其内容,是一个过程性的概念,本文即照此理解。
3 品牌文化塑造方法的指导性原则
作为一种操作性很强的工作方法,笔者认为,品牌文化塑造方法必须体现如下原则:
系统性原则:必须把品牌文化塑造放在品牌这个大系统的框架下来考虑,不能就事论事、孤立地考虑品牌文化问题而不顾及与系统其他部分的相容性问题。
可操作性原则:必须体现可操作性,而不能只是一些空洞的原则和策略,例如“品牌文化要吸收民族文化精华”:作为一个一般性恐怕没有人反对,问题是究竟怎样结合民族文化精华·怎样一步步操作下去·还是不清楚。
程序化原则:作为一种工作方法,面对从事具体工作的企业品牌策划者或高校学生,那么这种方法必须步骤明确、逻辑清晰,体现程序化、流程化的原则;把复杂问题过程化,分解为一个个可以具体操作的步骤。
灵活性原则:作为一种工具性方法,必须具有灵活性和适应性。
4 品牌文化塑造的操作性方法
41 品牌现状检视
品牌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品牌文化的塑造不是一件孤立的事情,必须与品牌系统的其他部分相适应。在塑造品牌文化之前,先要考虑品牌系统的各个有关方面,例如:品牌建设的整体目标是什么·品牌的定位是什么·有没有明确的品牌核心价值·目标消费者是谁·品牌在消费者心目中是什么形象·品牌的市场地位如何·企业文化现状如何·上述各方面对品牌文化的塑造过程有一定的导向和限定作用。现实工作中,并非每个品牌都明确了上述问题;但是,如果上述各方面彼此严重冲突,会对品牌文化塑造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
42 明确品牌精神文化的内涵(价值内涵和情感内涵)
品牌文化由三部分构成:品牌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其中精神文化是品牌核心价值,是品牌的灵魂。品牌文化的核心是文化内涵,具体而言是其蕴涵的深刻的价值内涵和情感内涵,也就是品牌所凝练的价值观念、生活态度、审美情趣、个性修养、时尚品位、情感诉求等精神象征。
篇8
关键词:高职院校;女性文学;必要性
女性文学,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其以作为开端,以女性作为经验主体、思维主体、言说主体和审美主体,并具有现代人文内涵的一种文学。可以说,女性文学的视野是发展的、创新的、开放的。将女性文学引入到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当中,将会对塑造学生的文学内涵和精神品格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
一、学习女性文学,对高职学生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女性文学是历史的产物,其在发展变化的过程中承载了我国的历史文化内涵,可以说,女性文化源远流长,是女性精神的体现,其内容丰富,有许多值得学习的精华。女性文学在内容和内涵上的广播性,对于塑造学生的精神品格,尤其是女学生的精神品格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有着其现实意义。
继承并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女性文化,既是当代高职学生提升自身素质的要求,又是帮助其形成良好人文精神的需要,由此可见,学习并深入了解公女性文学,是高职生,尤其是女高职生不可推卸的责任。
从女性文学的价值来讲,可以说,女性文学是承载着女性精神和女性情感的重要载体,也是实现女性之间沟通和女性与男性沟通的重要桥梁。从这个层面上来看,当今高职院校中将女性文学引入到选修课程当中,能够更好的帮助女高职生学习这一文化内涵,并很好的和男高职生进行沟通和交流,懂得如何自尊和自爱,同时叶可为当代女高职生增添学习的乐趣。
二、女性文学是女高职生认识女性内涵并培养精神品格的重要途径
女性内涵和精神品格对于高职院校的女生来讲十分重要。当前新课改背景下,不仅要求学生学习文化知识,掌握理论常识,懂得实践操作,还需要学生具有高尚的道德和素养,具有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高尚的精神品格,从这一方面来看,女性文学作为选修课,尤其必要性。
从以往的教学过程来看,高职院校教学中过分的注重对学生技能的培养,却忽视了文化素质的提升,尤其是对于女高职生来讲,对其精神品格的塑造方面存在一定的缺失。这一阶段女生正处于最为敏感的阶段,如果不能够帮助其塑造正确的精神品格,会影响其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很多用人单位反映,现在的大学生技术水平较高,但是社会责任感以及工作责任感缺乏,对于女性来讲,突出的问题是精神内涵和文化修养不够,也就是说,素养不高。归根到底,素养,就是在上学期间,学校对其文化修养和精神品格的培养。
由此可见,高职院校将女性文学作为选修课,能够让女高职生更好的学习女性文学,有助于其更加准确深刻的认识我国女性文学的内涵,对于帮助其自身树立良好的精神品格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三、女性文学是高职院校实施人文教育的最佳选择
教育最根本的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人格和精神,从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看,其人文素质偏低,究其原因,在于他们对于人文知识的学习不够深入,缺乏浓厚的民族文化修养,也缺乏对文化的鉴赏能力。这种人文教育上的缺失,让我们看到当前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问题。而将女性文学作为选修课引人到高职院校教学过程当中,不仅能够解决上述中存在的问题,还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学生积累丰富的人文知识。
女性文学,可以说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其承担着社会启蒙的作用。从五四时期出现女性文学这一个概念,到其发展到今天,女性文学经历了社会历史的变迁,其内涵更加深刻,影响更加深远。当前,女性文学在高校校园中成为“显学”,更多的高效将女性文学引入到课堂,让学生学习其内涵,并以女性文学作为基础,塑造自身的精神品质。可以说,女性文学,是高职院校实施人文教育的最佳选择。
从目前来看,我国高职院校中,开设的人文课程主要有语文、礼仪、写作等,这些对于塑造^的品格,丰富精神内涵有着―定的作用,但是要想更好的培养学生的文化底蕴,实现人文教育的良性发展,需要推动文学,尤其是女性文学在课堂中的应用。女性文学中有诸多闪光点,其既有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内容,又具有传统文化不具备的女性特有的内涵,其思维方式、文学和社会目的以及理论基础,都有着女性文学的专属特征。
篇9
关键词:大学校园;景观营造;文化
中图分类号 TU98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15-115-02
University Campus Landscape Construction in Cultural Horizon――A Case of Jiamusi University
Liang Yinghui et al.
(Jiamusi University,Jiamusi 154007,China)
Abstract:The campus cultural landscape in university has its unique cultural connotation and educating function. Be aimed at university characteristic,it briefly introduced the connotation of university culture,and analyz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ampus cultural environment.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campus landscape construction in Jiamusi University,it discussed how to reflect the culture of the campus landscape unique taste and rich in cultural connotations,and explored concrete expression of the campus landscape in cultural horizon.
Key words:University campus;Landscape construction;Culture
大学是人类智慧发展的摇篮,是世界文化发展的产物[1]。随着经济的稳定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大学已经成为重要的传播思想、教育、文化的重要场所。大学校园景观不同于一般的景观设施,它为教师与学生提供接受教育和进行学术研究的空间和浓郁的文化与学术氛围[2]。大学校园是师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文化视域下大学校园景观建设的意义在于:一是为师生创造舒适宜人的学习与研究环境;二是为城市景观增加一抹亮色,成为展示城市地域文化特色的窗口。随着高等教育的进步与发展,大学校园景观的文化建设逐渐受到重视,建设既有地方特色,又有文化特色的大学校园尤为重要。本文以佳木斯大学第一学区的景观营造为例,阐明文化视域下大学校园景观建设的重要意义。
1 大学校园文化的内涵与环境特征
1.1 大学文化的内涵 迄今为止,大学文化的定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目前还没有被众多学者认同的统一概念。在海峡两岸跨世纪的大学文化发展研讨会上,众多学者认为大学文化是由制度文化、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等因素有机结合而成的[3]。北京大学教授赵存生认为“大学文化是以大学为载体,由历届师生创造和传承的精神结果和物质结果的总和”;“认为大学校园文化的内涵以精神成果和物质成果为内容,以大学为载体,以大学的教师和学生为主体,通过历史的筛选、积淀及承前启后的过程,达到传承和创新的结果”[4]。清华大学教授方惠坚认为:大学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包括大学的理念、历史、传统、精神、特色、校风、学风、环境及校园风貌[4]。也有学者认为大学文化包含显性文化与隐性文化,物质文化、行为方式文化、制度文化是大学文化中的显性样式,而人文景观所折射出的人文精神则是大学文化中的隐性样式[5]。总之,大学文化是大学人在大学生活与教育实践中创造的精神财富与物质财富的总和。
1.2 大学校园文化环境的特征 大学校园文化环境的特征包括教育性、象征性、独特性、历史性、聚焦性、美观性及参与性。每个大学都具有其地理、历史、人文的独特性,其艺术与文化的景观构建应当强调不同的特质。大学校园为师生所共有,校园文化景观环境亦应重视人的参与,使文化艺术不仅蕴含于静态的作品本身,还能经由活动的历程,激发师生的情感以及对学校的隶属感与认同感。
2 大学校园景观分析――以佳木斯大学为例
大学校园景观是由人造景观和自然景观组成的物质景观及文化、行为、心理等组成的精神文化状态的综合反映[6]。美好的校园景观环境应该充分体现文化和地域特色,为使用者提供良好的生活、工作、学习空间。人们规划的不是场所,不是空间,也不是内容,人们规划的是体验[6]。(下转136页)(上接115页)因此,美好的景观应该带给人们美好的文化体验。佳木斯大学校园景观设计最大限度地追求人性化、生态化、特色化,形成校园景观独特的文化魅力,力求创造文化特色突出、生态环境和谐的空间境域,主要通过植物、建筑、景观小品等充分表达。
2.1 植物景观 植物景观属于软质景观的范畴,具有不同于其它景观要素的独特之处。首先它具有生命,是最生动、最活泼的要素;其次植物形态特征丰富,不同的植物表现为各异的形态。校园内有高大挺拔的乔木,如旱柳(Salix matsudana)、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 mongolica)、白桦(Betula platyphylla)等,也有低矮浓密的灌木和地被,如锦带花(Weigela florida cv. Red Prince)、小叶丁香(Sytinga microphylla)等,形成层次丰富的植物群落,具有浓郁的自然气息。植物在不同生长时期表现出多样的形态和色彩,呈现出绚丽多彩的变化。在校园景观中,利用植物本身所具有的文化内涵,创造出充满意境的校园植物景观。如佳大主楼后的杏树林(佳木斯市市花)营造出杏花满园、香气四溢的景色,伴着树下的朗朗读书声为无数佳大学子留下深刻印象。
2.2 建筑 建筑是无声的诗,也是有形的画[7],在构建校园文化景观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建筑或追求艺术的精美、空间的优雅和整体的和谐,或熔铸东、西方建筑艺术于一体,体现出功能与美学的奇妙交融。佳木斯大学校园内的建筑体现出浓郁的文化氛围,如主楼、图书馆等建筑的造型似一本翻开的书,邀请大家在知识的海洋中徜徉,并以其独特的造型成为佳大的标志性建筑,散发着浓浓的文化气息。
2.3 景观小品 校园内的雕塑、景石、喷泉、花架、亭子等景观小品都具有丰富校园景观的作用,同时还充分反映其文化内涵。雕塑作为独立的景观环境艺术品,强调的是其形式和精神内涵,注重于环境氛围的营造和场所空间的控制。体育中心广场的雕塑具有独特的造型及深刻的寓意,寓意着顽强拼搏的体育精神。医学解剖馆前设置李时珍雕塑,不仅点缀环境,还具有独特的寓意。中心花园中刻有“砥砺”的景石时刻激励学生坚忍不拔、完善自我、砥砺前行。各学院楼前草坪上刻有文字的置石,不仅起到了丰富景观环境的作用,还传达着学院的文化、精神与风貌。
3 小结
大学文化是经过自身的努力、历史的积淀与外部环境的影响,逐步形成的独特的社会文化形态,是大学综合实力与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构成部分。大学校园景观应该传达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意蕴,体现独特的文化品味和丰富的人文内涵。佳木斯大学校园中的景观设计注重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将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渗透到校园景观设计之中,从而营造出独特的校园文化氛围,提升良好的育人品质。同时,使广大师生在校园景观环境中获得独特的情感体验,构建师生共享的精神家园。
参考文献
[1]赵存生.世界文化的走向与大学的文化使命[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3(4):8-10.
[2]杨雪,葛佩琳,段渊古.基于地域特色的大学校园景观营造研究――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南校区中心广场为例[J].湖北农业科学,2012,51(6):1 174-1 177.
[3]肖杏烟.大学城制度文化的内涵、特征与功能[J].教育导刊,2008(6):10-13.
[4]赵存生,方惠坚,郑惠坚.大学文化研究与建设[J].中国图书评论,2002(11):14-19.
[5]赵全儒.大学校园的人文景观空间营造[J].南阳理工学院学报,2009,1(2):49-52.
篇10
关键词:大学;体育文化;内涵;建设发展;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2(b)-0000-00
大学体育文化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在学校的体现,是大学独特的体育精神风貌,也是学生文明素养、道德情操、体育修养的综合反映。大学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反映着大学的综合办学水平,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高素质人才的内在要求。因此,倡导什么样的大学体育文化内涵,应该是高等学校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对于贯彻教育方针,促进提高大学学生的人文道德素养,拓宽视野,构建和谐校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大学体育文化内涵的特点
1.1 大学体育文化内涵
“是指以高校环境为空间,以教师、学生为参与主体,以体育教育、运动形式为主要内容,展开具有时代精神的体育文明素养、文化道德修养的群体文化”。同时,从社会学角度审视,大学体育文化的存在,体现了大学人的一种社会需求。大学体育已从单纯的肌肉活动与文化隔离的状态下解脱出来,成了既是体育又是文化,既是锻炼身体又是娱乐活动,是运动、是教育,既能观赏又能参与的一种大学特殊的文化现象。在现代教育与现代体育运动这两大人类文化体系的交汇处,生存着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现象 ― 校园体育文化。它是整个体育文化体系中的一部分,也是整个教育文化体系中的一部分。
1.2 大学体育文化应当具备的特质
1.2.1 体育文化的社会性
大学体育文化内涵的形成,不是孤立的,静止的。体育文化的社会性发展同时也影响着每一个大学的体育文化发展,是与社会时展紧密性相随行。
1.2.2 体育文化的高校性
大学体育文化精神的形成,首先具有时代精神;依据大学社会层次,社会人群,认识能力等特点,有又了大学独立的灵魂,也反映出每一个高校的体育文化内涵建设状况。
1.2.3 体育文化的品格性
大学体育文化修养的形成,在大学学习的这个时期是非常关键,基本成型的时期。随着学生年龄的成人,思维的成熟,知识的积累,大学体育文化对形成学生良好体育修养、文明素养、道德情操等都非常重要。
2 大学体育文化内涵建设发展的思路
2.1 提升大学体育文化整体的理念
大学的文化内涵建设发展,是一个完整的整合体现;高校中体育文化结构是具有独特并且没有能够代替功效的内容。大学的顶层设计开始,就要注重这个环境的设计。认真贯彻大学教育方针、政策,落实大学体育工作各种文件。从高校的领导这个层面到教师与学生的每个环节,都建立大学体育既是终身体育又是终身受益的思想理念;让大学体育开展的同时,处处具备体育文化内涵的建设。使领导有体育文化思想;教师有体育文化觉悟;学生有体育文化的理念;大学有体育文化的条件;全面创新形成在大学环境氛围里的大学体育文化整体理念。
2.2 尊重大学体育文化形成的规律
从大学体育文化的形成过程来认识,体育与文化结合都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对于大学体育文化在大学里的形成发展,都离不开自身与体育、自身与文化的密切联系。尊重大学体育文化主要可以从大学环境;人员环境;体育环境;文化环境等几个方面去认识和理解。大学环境好比是指为大学体育文化所形成的土壤,这是独特不变的环境,有一方水土培育一方人的说法。人员环境好比是指为大学体育文化所形成的种子,这是一代又一代,形成精品,洒什么种子开什么花。体育环境好比是指为大学体育文化所形成的生产力,无论体育活动的怎样形式,规模大小,有开展有参与就有推动动力。文化环境好比是指为大学体育文化所形成的思想源泉,犹如清洗剂,滋润液保障了大学体育文化的成长。所以,应当尊重每所大学体育文化形成的规律和特色。
2.3 开展大学体育文化广泛的活动
大学体育文化开展的范围,基本包含在体育课堂教学;体育文化艺术节;大小型运动会;课外体育活动;早锻炼与课间操;“阳光体育活动”等。还有课外体育学习与欣赏;休闲体育;体育俱乐部;大学生自我锻炼活动等;这些都是可以反映大学体育文化的内涵建设状况。要保证大学体育课这个主要阵地有效发挥体育文化重要作用;举办好体育文化艺术节、大小型运动会;认真组织课外体育活动;早锻炼与课间操;“阳光体育”活动;并且重视培育大学学生体育组织协会、体育俱乐部;培养休闲体育和自我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广泛开展大学体育文化交流与活动,不断夯实大学体育文化内涵建设和特色发展。
2.4 弘扬大学体育文化高尚的精神
大学校园景观是大学体育文化传播价值观念的最佳载体,场地设计,健身器材,体育典型雕塑,体育标语等都是体现大学体育文化,激发大学生体育兴趣的有效手段。利用宣传媒体报道大学体育文化节,运动会等活动;体育活动的感性与文化的理性相结合,融体育知识、体育游戏、体育表演、体育比赛、体育绘画、体育摄影等多种体育相关内容为一体。以体育活动为载体,项目为特色,为提供一方舞台,以公平竞争、团结协作、拼搏进取为宗旨,以“健康、快乐、文明”为目标,倡导用“更快、更高、更强!”、“团结、友谊、进步!”、“重在参与”、“公平竞争”等奥林匹克精神,来培育大学人体育文化素养与思想道德品格,进一步弘扬当代大学体育文化高尚的精神。
参考文献
[1] 王爱华.论高等学校校园体育文化环境建设[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