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医学人文精神的感悟范文

时间:2023-11-14 17:54: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医学人文精神的感悟,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对医学人文精神的感悟

篇1

一、“平常心”思想之助益

南华禅宗哲学思想强调“见心自性,自识本心,自性是佛,平常是道”,即强调“平常心”。其蕴含的“道法自然,保持平常心”乃是当今医务工作者和学医人修身养性之道,它启迪当今医务工作者和学医人应淡忘一切外在的名利心、偏执心和攀比心,直悟生命中的纯净的本性,使自身的心态趋于平衡,情绪趋于稳定。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大染缸中,人性中的“平常心”渐告稀少、沉沦,如能保持“平常心”,医务工作者就不会在名利的迷途中丧失自我,这对净化t疗行业的不正之风和建设和谐医患关系是有积极作用的。[1]

二、“自性自度”思想之启迪

“自性自度”思想是南华禅宗独创的无需借助外力的自我解脱的修行法门,强调本性、自心是修禅成佛的根本。强调修禅必须自主自觉、依靠自身的力量,认为每一转念都要清净心地,才能自识本性。这启发我们在医学人文精神培养中要重视自主性,强调自我体验自我觉悟。譬如,南华禅宗将“顿悟见性”作为立宗之本,顿悟见性的修行方法,对于压力重、责任大的医务工作者来说会更有积极意义。例如在工作或生活的间隙,一个转念促使身心在刹那之间放空,随之获得的是精神的放松和体力的恢复,就可再以充沛的精力投入工作。顿悟之法强调自主自觉,必须通过亲身的实践体验去获得感悟,而不是简单地模仿或接受他人的经验和体验。正如《坛经》所云:“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同样,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重在自主实践与体验,可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因此,在培养医学人文精神的过程中,更重要的是让医学生深入社会生活和病床边,到临床一线去,通过参与社区健康教育、送医下乡志愿者活动、临床见习、床边教学、临床医疗实习等实践活动去自主实践、自主体验和自主感悟。这种自主实践、自主体验和自主感悟是主动的,而不是被动的;是深刻的而不是肤浅的。如此才能在亲身实践中培养医学生对医学的热爱、对职业的忠诚。[2-3]

三、创新精神之传承

南华禅宗思想继承传统,善于创新,迸发出全新的佛理。南华禅宗除继承佛教传统思想外,最重视结合我国固有的道家、儒家等传统文化思想,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如慧能提出了“自性自度、顿悟说、识心见性”等一系列创新的思想。其重视自性、提倡自修自悟、实现内向超越的思想特色,改变了传统的禅修方式。[4]又如南华禅宗创立的“生活禅”理念,提倡将学佛、修行与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将禅的智慧普遍融入生活,在生活中实现超越。南华禅认为“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主张从“饥则吃饭,困则打眠,寒则向火,热则乘凉”中体会禅道,从“青青翠竹,郁郁黄花”中体察禅味,在流动无常的生命中体悟禅境,从而实现生命的超越,精神的自由。这对当前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有重要启示,即立足生活实践去创新理念、创新路径,提高效率。在总理号召“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创新是当前提升医学人文精神的源泉和动力。[5]

四、超越精神之培养

超越精神是南华禅宗哲学思想的本质。超越自我,超越现实矛盾,追求心灵自由、思想解放是南华禅宗追求的理想境界。南华禅宗“超越自我”的哲学思想是一种文化理想,一种追求人生理想境界的独特人文思想。这种理想也是当前我们提倡的医学人文精神的最高追求,当今医务工作者只有养成超越精神,才能在“救死扶伤”中超越“小我”、达到“大我”的境界。唯具有超越精神,才能执着于医学理想和信仰,避免在物欲横流的冲击下迷失自我。因而,在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中,首要的是培养超越精神,超越精神意味着医务工作者为医学奉献终生的精神。众所周知,从医就意味着奉献,培养超越精神就是要培养从医人救死扶伤的信念、超越自我的态度和悲天悯人的同情心。[2]

五、敬畏生命的向善精神之契合

敬畏生命的向善精神的基本要求是给予任何生命所有善意,给予周围所有的生命以关怀,并给予真正人道主义的帮助。慧能认为众生平等,一切生命是非常宝贵的,倡导爱惜生命,敬畏生命,善待生命。这一关于生命观的哲学思想对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有积极的借鉴意义,与医学人文精神的核心要求相契合。毫无疑问,医学人文精神的核心就是敬畏生命、关怀生命和善待生命。当前,高等医学院校中敬畏生命的向善精神的培养尚不够理想,一些医学生功利主义思想严重,而敬畏生命、善待生命的意识缺乏,这有悖于学医的信仰和当代医学发展的根本要求。因此,当前要培养医学生的医学人文精神,首要的是在医学生中弘扬敬畏生命的向善精神,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如学会对一切生命的维护和关怀;学会珍视患者的生命,懂得“医乃仁术”的真谛就是对生命的仁慈与珍视。唯如此,才能真正使我们的学生敬畏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才能使之在将来的医疗工作中关怀病人、善待生命,才能赢得患者信任,从而有效缓解如今紧张的医患矛盾,才能为社会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6]因此,敬畏生命的向善精神的培养与提升,已经成为当前医学人文精神培养的核心要求。

总之,南华禅宗哲学思想,作为一种精神信仰、一种宗教哲学和一种思想学说,已超出了它原有的宗教哲学的范畴,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文化思想和社会价值影响深刻,意义深远,为当今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宝贵的启迪。

[基金项目:2015年度广东省韶关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南华禅宗文化与医学人文精神培养的研究”,项目编号:Z2015004。]

参考文献:

[1] 陈超.禅宗精神及其对现代人生的意义[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0(03):50-52.

[2] 汪小云.谈传统文化人文思想对医学人文精神培养的启示―以南华禅宗文化的人文思想为例[J].中国医学人文,2016,2(12):9-11.

[3] 许金梅.道德教育的应然与实然――基于生命向度的哲学阐释[J].教育探索,2013(08):125-128.

[4] 刘鹏.慧能禅法思想意蕴初探[J].菏泽学院学报,2014,36(04): 56-58.

篇2

一、目前“补课”性质的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1.“偏才教育”使我们很难招收全面发展的适合医学专业的学生

文与理相融则利,相离则弊,相离是违反自然,违反人的本性,则难于大批造就全面发展的人。钱学森认为,“科学和艺术是相通的。我虽然不赞同当下中国要培养出多少大师,但人为地搞文理分科,对培养面向未来的人才,可以说有百害无一利!”高中文理分科人为地分割了科学知识本来相互联系的链条,搞得文不习理,理不学文,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都存在明显不足。单一的课程结构,使学生在体育、音乐、美术等方面的特长得不到发挥,创造、思维、实验操作等能力得不到施展。再加上忽视个性差异的教学方式和僵化的考试手段,人的全面发展,人的综合素质的提高,都只是一句空话。

历史证明,凡是杰出的医家大多是博学者,医生精湛的医术要以渊博的知识为基础。西方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指出:医生“应当具有最优秀哲学家的一切品质”,我国古人要求医、文、哲为一体方能成为名医,还有学医必先学文的说法。孙思邈主张一个医生要想取得较大成功就必须博览群书,要集各种知识于一身,否则就是“无目夜游,动致颠殒”。根据进步主义教育协会“八年研究”的结果显示,参与“不分科目课程”学习的高中生,其在大学的学术与社会活动方面的表现,比传统“分科课程”所培养的毕业生要好。由于学生的发展方向从高中就基本确定了,大学在招收的时候选择余地自然就少了。

2.文理分科是造成医学生人文精神缺失的根源

现代医学人文精神,是广大医学工作者以其职业群体的文明之道普及天下众生的友善良行,是医学工作者从事医学技术事业的精神支柱。“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这些名言,放射出璀璨的人文精神光芒。但是,近年来医疗机构中出现的不正之风和医德滑坡现象恰恰反映了医学人文精神的严重缺失。究其原因,文理分科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首先,文理分科淡化了教育的“人文”意识,造成了文科的失位和旁落,高尚的人文精神随之迷失。由于文理分科是一种以考试为手段,以分数为标准,以选拔为目的教育模式,学生和家长对课程的态度和选择本能地带有功利主义色彩,认为文科是兴趣,理科是前途,于是普遍忽视人文课程的学习和对人文精神的崇尚。其次,过分强调教育的工具性和功利性,容易导致学生的价值取向功利化,道德观念淡漠。过早分科使学生尤其是理工科学生人文知识薄弱和人文修养弱化,当进入神圣的医学殿堂之后,缺乏奉献精神和从事医疗工作应有的热情,不能贯彻好医学“以人为本”的理念,更不能正确处理好医患关系以及高科技与人的关系。

3.忽视高中教育的奠基性作用使高等医学教育难以完成“人文精神重塑”的任务

近年来,社会各界要求医学回归人性、恢复“医乃仁术”的呼声日益高涨。然而,高中文理分科重理工轻人文,重实用轻素质,大大削弱了文科的水平,造成学生先天性人文素质缺陷,医学院校在一定程度上不得不变成了学生人文素质的“矫型班”。而医学人文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人文精神的培养,必须通过长期潜移默化的人文教育和生活感悟、体验。高中教育,是国家所规定的基础教育时期,基础教育承担着“基本素质教育”的责任和义务,这个基础打不好,学生的可塑性将大大降低,就不能为高等医学提供高质量的生源,“人文精神重塑”的任务将难以完成。

4.文理分科不利于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合格医学人才

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要求未来医生同时兼备“临床角色和社会角色”,分科教育难以实现这个目标。早在20世纪早期,梁思成就撰文《半个人的时代》,指出科技与人文分离的结果,会导致出现两种畸形人:只懂技术而灵魂苍白的空心人和不懂科技而奢谈人文的边缘人。过早地文理分科,让理科学生不再学习历史、地理,不再阅读文学经典,导致知识面狭窄,缺少人文精神,有时甚至连基本的文学常识都不懂;文科学生则远离物理、化学,不熟悉最基本的自然科学知识,科学思维与科学精神的训练不够,逻辑思维能力较差。

人文不仅直接关系到人性,关系到做人,而且深刻影响着灵性,影响着创造性,影响着做事。告诉我们,人类思维着的头脑用以掌握世界的基本方式主要有“科学的”和“艺术的”两种。荣获1981年诺贝尔奖的生理学家斯佩里通过大量统计调查证明:有成就的科学家和艺术家,他们的思维都不是单一的,而是左脑和右脑并用,两者互相补充,整体达到平衡增益。可见,创造性思维不是单一的思维过程,在实际运用中,它是各种方法辩证统一的复杂整合。文理分科容易造成两种思维方式的分离,不利于创新型医学人才的培养。

二、实施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必须取消高中文理分科

1.文理分科是应试教育的产物,又强化了应试教育的负面效应,必须废除

医学人文教育的成功在于把“人”的问题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紧紧抓住“人”这个关键词,突出“以人为本”的思想。而产生于计划经济时代的应试教育强调的是教育的社会功利,把人看作是一种工具,追求的实际上是一张能转化为钱币的“证书”。这种狭隘的教育观,曾被马克思严厉地斥责为资产阶级的教育:“资产者唯恐其灭亡的那种教育,对绝大多数人来说不过是把人训练成机器罢了。”文理分科正是我国应试教育大行其道的产物。这种教育并不是以人为本,也不是为了测试学生的认知程度和思维创新,它只是压制了学生的特长和性格,打击了学生的自尊和自信。这种教育模式在教育对象上的局限性,在教育内容上的片面性,在教育过程中的表面性,在教育效果上的虚假性,违背了医学人文教育提升个体生命质量的宗旨,进一步强化了应试教育的负面效应,必须加以废除。

2.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必须前移

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既是一项系统工程,又是细功夫、软功夫,其特点是内化和渗透。它不是简单的传授知识,而是要将人文知识内化成人格气质、修养,从而形成一种基本的、相对稳定的文化素质,加强医学生对人类生命、死亡等的理解,培养的是一种人文关怀精神。从人文知识向人文精神的提升是非常困难的,不能单靠大学阶段“毕其功于一役”。如果先天基础不牢,人文素质教育必将出现后天营养不良的问题。

人文素质教育过程具有不可停歇性。深厚的人文素养有其特定的成长周期,需要若干年的吸收、积累才能形成。人文素质教育不可能一劳永逸,而是永远处在建设的过程之中,永远处于不完美的状态之中。医学人文教育想取得成功,势必要争取较高的起点,将医学生的人文教育进行前移,尽早加强人文知识的学习和人文精神的熏陶,吸取人文养分,为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奠定坚实的先天基础。

3.医学人文素质教育要以废除文理分科为前提

(1)废除文理分科有利于更新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观念。人文精神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其实质始终肯定人是目的,弘扬人性的价值和尊严。文理分科刚好与医学人文“以人为本”的理念相背离,重教育的社会功能而轻本体功能,重“才”而轻“人”,目中无人,表现出强烈的功利主义色彩。只有将其废除,人的主体性才能得到维护,人文教育的观念才能彻底更新。

(2)废除文理分科有利于充实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要培养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人文精神,必须不断地向医学教育注入新的人文内容。包括对生命及个人的尊重,对自然及文化传统的关怀,对人的整体性的认同,对不同观念的宽容等。取消高中文理分科,有利于充实医学人文教育的内容,更有效地鼓励学生从人文的角度提问、批判或评价医学范例,引导他们对重要的医疗概念进行深入探讨和理性界定,探讨医患关系规律,认识存在于医学领域的文化、社会等人文因素,健全他们的人格和社会责任感。

(3)废除文理分科有利于营造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氛围。医学人文教育作为一种社会行为,一种心灵的养育,不可避免地要借助一定的环境体系来承载。人文思想的养成需要富含人文精神的良好校风、教风和学风去感染、教化。废除文理分科,让医学生从高中开始接受人文氛围的熏陶,才能形成一种内在的、稳定的精神力量和责任感,才能自觉地倾其所爱与这个世界的其他生命建立起一种灵性的、人性的关系,才能真正体会到作为医生的使命,才能唤起他们对人道主义精神的执守,唤起他们给人类带来幸福和尊严的向善动力。

篇3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08-0106-02

在目前的医学教育中存在这样一种现象:以追求医学新技术为目标,忽视了患者在心理和情感方面的需求,弱化了医学生人格操守的培养。强调将人文精神渗透到基础医学教育中去,使人文精神在医学生的临床实践中得以实现,把患者的需求列入自己的责任范围,即“以患者为中心”。所以,加强人文精神建设是医学院校责无旁贷的使命,应该得到医学基础教育工作者的充分关注。

1 积极创造良好的医学人文教育环境

从管理层面而言,医学院校应设立一定的人文医学教育组织机构,统筹规划人文教育。这里就包括将基金设立、机构设置、教师配备、学时分布纳入整个基础医学教育的规划之中。在教师层面,应加强专业教师人文方面的修养,人文教学时可以根据专业教学上内容的不同加以实施,以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在临床实习时,带教老师与实习生应该加强联系和合作,在与病人交流、疾病的诊断与治疗的过程中,使人文素养、职业品德在他们身上加以渗透。所以,专业课教师在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上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以此创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和环境,共同创造现代医学和人文精神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的良好局面。

2 构建合理的人文教育知识结构

课程结构上,医学人文学科的界定应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所有高等教育层面都要开展的人文素质教育,这里包括思想政治理论。按照一定的规范要求,医学生可以根据培养方向来选择相应的课程,这可以为合理的知识结构的建立提供保证。二是应该与现代医学相关、并能够直接服务于医疗实践之中,其中包括医学社会学、医学史、医学心理学等学科,而其核心课程是医学伦理学、医学沟通学、医学法学,下面对其分别加以简单介绍。

1)医学伦理学。医学伦理方面的问题已经涉及现代医学的诸多前沿学科,这些技术应用于临床,如何能达成最符合人类利益的共识,为社会所包容和接受,是备受关注的内容。医学伦理学可以引导医学生借助哲学知识和哲学思维去思考和认知上述问题,并需要作出适当的价值判断及价值选择。医学伦理学在培养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博大宽容的人文关怀以及未来的职业生涯方面均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2)医学沟通学。中国医师协会的调查显示,在现代医学实践中,80%的医疗纠纷是由非医学技术因素引起,医患沟通不良是医疗纠纷的主要原因。根据这一状况,建议基础医学开设医学沟通学课程,有助于培养学生沟通技能,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技巧,为将来步入临床获得完整的病史资料、做出正确的诊疗措施、获得患者的信任、规避医疗纠纷奠定基础。

3)医学法学。医学法学在专业课程的渗透使学生在校期间对医疗活动的权限上要具有明确的理解,以便在出现各种各样的医疗纠纷时能够从容而科学地应对,借以维护自身权益,也是维护患者的合法权益。

3 丰富人文教育实践活动,加强学生切身感受

采取“课堂实践、社会实践、临床实践”等多种实践的教学方式,让广大医学生在了解社会、临床和生命的基础之上,去感悟社会对医生的重视度、感悟临床对患者的重要性、感悟患者生命之宝贵,去领会医学人文的核心精神之所在。

课堂实践方面,可以介绍名家著作,由学生主讲,学生在查找相关资料的过程中丰富课堂上所学的知识,体会到只有精诚双修、德才双馨才能够成为济世大医的“大医精诚”的医学人文精神之内涵。由于教学内容达到了有的放矢,既有学生的参与,又有教师的指导,既培养了医学生的人文沟通方面的能力,又提高了其他医学生的听课积极性,以达到增强教学的实效性的目的。

社会实践方面,可适当组织医学生旁听有关医疗纠纷方面的案件,达到事后讨论和分析、深化认识的目的,从多角度、全方位来分析案件,着重指出医学生的人文情怀素质在具体医疗活动中的重要性,及时指出医学生在人文情怀素质培养方面存在的时代性和紧迫性。

临床实践方面,医学人文的载体是医疗实践,医学人文精神只有在具体的病人身上才能够得到充分体现。培养医学生热爱生命、尊重人性、理解病人的最有效途径就是医疗实践,而医疗实践也能够提高医学生对病人权益的认知。如当前有的医院在病人不知情的情况下进行新药的治疗。只有在临床实践中,医学生才能够深刻理解相关原则,明确身体缺陷、健康状况、社会交往及性生活史等情况都应该是患者的个人隐私,应该得到一定的保护。带教医师的言传身教也是进行人文素养教育的行之有效的方法,这就要求带教医师本身的人文素质要首先过硬。

有人说过,医患关系是一个综合而复杂的社会问题,不要等待制度上的完善,而首先应该提高医生的人文素养。希望提高人文素养从医学生抓起,有医学人文护航,建立真正体现出节制、谨慎、可持续、公平、公正的未来医学。

篇4

 

对于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我们从来就不缺少关注和实践。特别是在医疗技术越来越发达,医患冲突越来越频繁的当下,我们已然认识到人文素质教育是医学生的隐秘守护神。如果医学生在校就具备了一名医生所应具备的人文素养,那行医时就能很好地避免和缓解一些危机。

 

医学人文素养是要通过某些载体传授的,而医学生本身课业负担较重,在教学计划内增设显性人文课程是难以实现的。在新生教育周阶段,通过隐性课程的方式开展人文素质教育既符合医学院校的教育教学实际,也符合刚入校新生的隐性需求。

 

一、医学院校在新生教育周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1.医学人文本质的需要。医学不同于其他自然科学,它服务研究的对象是人,人具有生物学特性的同时,还具有社会属性。医学与人的心理、社会特征、文化环境等因素息息相关,可以说医学的本质是人学。“医学承载的对象是人的生命和健康。在治病救人,揭示生命、健康和疾病奥秘的同时,医学必然包含着对生命的认识,对患者的情感,对人类命运的责任等至关重要的人文态度。”[1]热爱生命是医学人文素质的核心,“救死扶伤”是医学人道主义的目的,关爱生命和维护生命的健康是医学人文精神和医学人道主义的体现。在医学新生的教育中,培养他们关爱生命、关心病人苦难、关注现实的医学人文精神是十分重要的一环。

 

2.提高医学新生人文素养的需要。大学生在高中阶段课程紧凑,学业负担较重,时间精力多放在追求分数上,对人文知识涉猎不足。并且我国高中阶段文理分科较早,导致理科生的人文素质训练缺乏,由此造成了大学新生人文素养的先天不足。

 

大学是形成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而新生教育周是一个关键过渡期,也是学生接受专业思想以及树立人文精神理念的有利时期。这时加以适当的引导,效果最佳。而作为医学生,人文素养是医学生整个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内容,良好的医德医风就要从医学生入校抓起,从源头上提供连续不断的养分。

 

3.医学生未来职业的需要。自从现代医学领导世界医流以来,医学技术的冷峻和客观取代原本与医学融为一体的亲情和仁爱趋势渐盛[2],这对医疗环境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根据一项专业调查表明,医学生口语表达、心理干预、协调沟通等能力层面相较于综合性学科学生存在一定的差距,反映到医疗中,出现只见病情不见人、不能有效胜任工作需要和要求的现象。

 

[3]这些现象和趋势给医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些未来的医者能否承担起为广大患者解除病痛、树立生活信念、营造健康人生的崇高职责,不仅取决于他们在校间储备掌握的大量医学专业知识和技能,更主要取决于医学生在校间确立起的人文关怀精神理念和价值取向。

 

而这种伴随他们终身职业的道德精神,有赖于医学院校以高尚的医德作为人文素质教育核心的培养目标。医学生只有尽早对自身职业有了清晰的认知和感知,尽早领悟和学习到人文精神的真谛,才能在走上社会后自觉弘扬高尚的医风医德,以医患和谐为荣、以救死扶伤为荣,进而促进其自身发展乃至推动社会整体的进步和发展。

 

二、隐性课程是人文素质教育的有力载体

 

人文素质教育与一般传授知识和技能的教育不同,它最大的特点就是养成教育,主要依靠医学生的感悟和体会。隐性课程便是一种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无意识地习得知识的课程。在新生教育周实施人文素质教育隐性课程,就是通过有意识的构建让学生无意识中获得人文素质的教育和熏陶。

 

1.隐性课程的传授方式适合人文素质教育的开展。人文素质教育仅仅通过纯粹显性课程教学是很难触及学生灵魂的。首先,“显性课程是教师按照一定的教学目标在固定的场合里展开学术性知识的传授,实施目标明确且可以量化”[4]。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是难以量化和直接传授的,它最好通过间接的方式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影响学生的发展。而隐性课程便是以一种相对灵活和隐性的方式——暗示、感染、模仿和认同等对学生施加影响,并且在心理健康发展、提升实践能力、社会适应等多方面让学生获得发展[5]。

 

2.新生教育周隐性课程的内容补充了专业学习中人文素质教育的不足。有研究表明:广州地区医学院校普遍意识到医学人文关怀教育的重要性并开设了相关课程,但医学生人文意识依旧较为薄弱,对人文关怀的认知依然不足。究其原因,虽然高校广泛开展了相关人文课程,但参与度仅为62.6%,重视程度不足;其次,医学人文素质教育与基础医学课程的融合不足,约48.7%的医学生认为教师没有或者很少介绍与课程相关的医学人文关怀的内容[6]。

 

这种现状和问题在我国各地区医学院校屡见不鲜。因此,医学人文素质教育不是通过独立的几门相关课程便能实现,而是需要建构与医学专业知识相融合,并具有系统性的医学人文精神的教育。在医学生步入医学殿堂的第一课,通过隐性课程教育的方式在全体医学新生中开展人文素质教育,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显得尤为必要,它很好地补充了专业学习中人文素质教育的不足。

 

3.隐性课程的实施是对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系统整合的有益探索和实践。医学院校在传统人文素质教育过程中,长期偏重于显性课程,而对人文素质教育隐性课程开发处于滞后状态。显性课程教育带给学生更多的是知识和技能,而在主动性、创造性、适应社会环境和人际交流沟通能力形成方面则需要隐性课程的潜移默化作用来完成。从人文素质教育系统的整体性来看,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同等重要,不能偏颇。所以说隐性课程的实施是对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系统整合的有益探索。隐性课程教育通过暗示、同化、激励与心理协调改变大学生的情感、行为和生活方式,它可以使大学教育由“知识本位”、“能力本位”转为“人格本位”。学生的性格会升华到一个更高的阶段,他们会具有更多优秀的品质——助人为乐、奉献社会、有远大理想。

 

三、同济大学医学院新生教育周人文素质教育隐性课程的实践

 

同济大学医学院在新生教育周构建实施的隐性课程包含四部分:物质形态的隐性课程、精神形态的隐性课程、制度形态的隐性课程和显性课程中隐含的隐性课程。

 

1.物质形态隐性课程的实施。(1)参观附属医院。同济大学医学院一直提倡学生“早接触、早临床、早实践”。在新生入学一周内安排学生参观各家附属医院,使学生对专业和职业有一个主观直接的认识和感受,为他们学习专业知识和正式从事医学活动做好全方位准备。安排学生观看手术直播,让学生走进急诊室、走进病房观察带教老师与病患的实际接触,切身感受病患之痛、体验病患所急、了解病患所想。这些接触和直观的目睹有利于医学新生从一开始就不断鞭策自己着眼于“人”而非“疾病”,思考如何给予病人更多的人文关怀,并将其注入自己的灵魂深处。

 

当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后,再把人文精神价值实践在自己行医过程中。(2)参观解剖学实验室。医学解剖学是医学教育中的重要基础课程,是每一位从事医疗工作者必修的一门课程。而面对遗体进行的实践操作是医学生必经的培养环节。

 

因此,安排医学新生参观解剖学实验室是让学生尽早接触认识人体的形态结构,以科学理性的态度对待人体标本。参观的同时配有专业老师的讲解和学长学姐的解答,在参观互动过程中让医学生懂得尊重逝者。这是提高医学生尊重生命、关爱患者与以人为本的医疗工作意识的重要基础。

 

2.精神形态隐性课程的实施。(1)卓越医学生事迹报告会。卓越医学生事迹报告会通常会邀请在科学研究、社会实践、出国交流、创新创业等某个方面表现突出的学长学姐与医学新生分享自己的经验和心得。卓越医学生的分享不会局限于自己成功的结果,他们还会给予新生过程、方法、思想理念乃至做人交友方面的具体指导。因为卓越医学生与新生的年龄和经历相仿,他们的成长经历和优异成绩更容易得到新生的认同和信任。新生从他们的交流分享中不仅能获得努力的方向、可借鉴的操作路径和清晰的目标,更能从他们的言谈举止中感受到卓越医学生所应具备的综合素质和人文关怀。可以说这种朋辈榜样式的教育不失为一种有效的人文教育途径。

 

(2)院史院情教育。医学院院史对医学新生有着非凡的意义,它能够带给人不同的心灵感受和启发。医学院悠久的发展历程和辉煌成就展现了办院之路的曲折与艰辛,彰显了办学精神;展示了传承者开拓创新、奋发有为创造辉煌的足迹,凸显了人文精神。从而激励广大医学生继承和发扬“同心同德,济人济事”的优良传统,满怀感恩之情,满怀对未来美好的憧憬,更加奋发图强、锐意进取,用实际行动担负起对医学院、对社会的责任,为医学院创造更多精彩和感动,为医学事业的进步与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努力和贡献。

 

(3)授予白大衣仪式。对于医学生来说,白大衣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是一种职业、一种使命的象征。举行白大衣授予仪式是医学生郑重选择医学的开端,是医学生完成医学身份转换的象征。通常白大衣授予仪式包括导师授予白大衣、导师领读宣誓医学誓言和导师寄语等环节。医学生誓言引用自希波克拉底誓词,内容包含从医者必须具备的思想品质、伦理道德和行为要求,誓言表达了医学生献身医学的价值观和事业信念。当医学新生身着白大衣庄严宣读医学生誓言时,仪式感会使学生不自觉地产生一种神圣感和庄严感,对于增强医学新生对医生这一职业的认同感有很大帮助。让医学生从穿上白大衣起,就牢记自身肩负的重任和使命,坚守救死扶伤的信念。

 

(4)新生晚会。人文素质实质是指一个人的文化素质和精神品格,文化素质包括文、史、哲和艺术等内容。而新生晚会就是一台由全体医学新生自导自演,体现学生文化艺术涵养的盛会。医学新生通过晚会的平台展示个人才艺促进相互间的交流与沟通,分享入学感受和对医学专业、医生职业的认识。同时,他们还会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手段塑造医者形象,反映社会现实,展现正确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这种健康高雅的文化艺术活动为学生们所热爱,他们会在这种寓教于乐的活动中获得启发,潜移默化地进行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良好的校园文化熏陶,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

 

3.制度形态隐性课程的实施——专业培养方案等介绍。制度形态包括各种管理制度、管理方式、规章守则、保障措施、奖惩制度等。学生只有在了解学习了学校管理培养制度基础上,才能根据制度进一步规范自己的行为,从而在良好的校园制度环境中养成优良品德。

 

同济大学医学院的培养目标——旨在培养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良好医学职业素养,具有扎实医学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的临床专业技能,适应国家卫生发展和人民群众医学卫生需要,现代医学模式和医学科学创新发展需要的高级临床医学人才。繁重的课程学习内容,医学生的行为准则和奖惩方式等会在新生教育周介绍给医学新生。学生通过对相关制度的学习,让其将客观的制度约束内化为自我约束,向成为一名有社会责任感和职业操守的医者的目标努力。

 

4.显性课程中隐含的隐性课程——新生教授研讨课。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经说过:“固然,许多事情有赖于学校的一般规章,但是,最重要的东西永远取决于跟学生面对面的教师的个性,教师的个性对年轻心灵的影响所形成的那种力量,是无论靠教科书,靠道德说教,靠奖惩制度都无法取代的。”

 

教师的道德品质、理想信念、思维方式、思想见解、人格榜样都会对医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我们的新生研讨课邀请的是在各自专业有建树且有良好道德风范的一线专家前来为新生叩开医学各领域的大门。他们良好的性格修养、渊博的知识积累和自身的人格魅力赢得学生的尊重,由此产生由认同到模仿乃至内化的教育效果。他们的授课方式和内容不同,看待分析问题的视角也不尽相同。

 

有的以学生感兴趣的医学科学常识为切入点,有的从自身学医行医经历出发,有的以临床科研中遇到的伦理和人性等问题或是时事热点话题为切入点。他们教会学生从医学、道德、科学、政治等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而他们有一致的教育目标:使学生不仅理解疾病和生命,而且理解生命的重要、医生的价值,真正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养,教会医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在新生教育周通过构建隐性课程的方式对学生开展人文素质教育是同济大学医学院近年来的育人实践。通过学生的反馈和教师的观察,这一实践对学生产生了持续有益的影响。

 

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是一个长期潜移默化的过程,不可一蹴而就的,它会随着教育和环境熏陶的加强以及学生自身的努力而不断提高。学生的主体作用在隐性课程信息传递的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他们只有经历“反映—选择—整合—内化”的复杂的认识过程,才能真正掌握隐性课程所传递的人文信号,才能充分实现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因此,在新生教育周构建人文素质教育隐性课程只是一个开端,如何让学生更快更有效更大量地接收到人文信号并内化为人文精神还值得进一步探索和实践。

篇5

1.1医学人文教育概念

人文教育,即指借助于人文学科(狭义上主要指文、史、哲、艺术)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旨在促进其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个人与社会价值实现的教育,其核心是涵养人文精神。医学人文精神是一种职业理性自觉,是对医学人文不断追求的精神提升,是根植于内心的一种理性的自觉的心理状态,是人们在应用医学人文知识的实践过程中引发了自身的情感体验,并克服重重困难和挫折而最后形成的稳定的心理状态,具有一定的主观性。

1.2人文教育的重要性

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是现代教育的两翼,也是近代大学教育的历史传统。“医学是一种专业,而非一种交易;是一种使命,而非一种行业……这项使命要求于你们的,是用心要如同用脑”。这是一百多年前加拿大著名医生和学者威廉•奥斯勒说过的话,这句话充分表达他对医学与人文不可分割关系的认识。医学生的培养同样需要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相伴而行。在临床医学专业的学习和实践中,以科学精神主动探索,以人文精神涵养人性,才能正确地实践和实现医学解除人类病痛的崇高目的,才不会成为增加病人痛苦的庸医。但是,临床医学专业本是最应该体现人文的学科,现在却是人文教育严重缺失的领域。

2医院人文教育的现状

在临床诊疗过程中,语言沟通是一项很重要的能力,要让医务人员会“说话”。“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言一句三春寒”。有时一句话可以化解一个纠纷,一个微笑可以消除患者的疑虑。良好的情绪和乐观的心情对病情的转归和预后能起到重要作用,而这种心情很大程度源于医患间积极的人文交流。许多国家已经开始通过培训和模拟训练来培养这方面的能力,例如,美国的高等医学教育标准中,60个指标里仅有约1/3是医学基础和临床的概念,而近2/3是医学伦理、医学道德、人际交流、卫生保健、管理与成本、效率与效益这样的医学相关概念。哈佛医学院医学人文课程占总课时数1/3左右,而我国现行人文课程却相差甚远。在我国,医学人文教育十几年前才得到重视。上个世纪50年代,我国受前苏联的教育模式影响,实行人文教育和科技教育分离政策,人文医学教育难有立足之地,而后的期间,我国的科学技术、文教卫生事业遭到严重破坏,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初,医学人文学科的概念还十分模糊。

2.1调查分析

我们可以从扬州市某综合性医院2011年1月~2013年12月,有完整的书面处理结果并由医疗纠纷处理中心存档的医疗纠纷案例179例,采用回顾性流行病学调查方法,相关数据用Excel进行整理,分析其中的原因。

2.2数据分析

179例医疗纠纷产生的主要原因固然是医疗质量、服务态度方面的原因,如医务人员对病情变化认识不足,病情变化时处置欠妥当;手术经验欠缺,技术准入不严格等轻、中度医疗缺陷,但是沟通问题、病历书写不规范也是很突出的问题,不容忽视。在2011年在所有产生纠纷的各种因素中沟通问题、病历书写不规范因素分别占22.6%、19.4%,2012年为30.9%、6.2%,2013年是21.6%、9.8%。沟通问题主要有:①对病情评估不足,沟通不到位,对可能出现的危险性认识不足;②病房某些医务人员缺乏服务意识,与患者沟通缺乏技巧;③术前诊断与术中诊断不符时,未与患者进一步沟通。病历书写不规范主要表现有:①病历书写不规范,诊断,病历缺上级医师签名;②对病情变化认识不足,病情变化应有渐进过程,病程记录无病情变化观察记录;③术后病情演变记录不详细等。

2.3医疗纠纷涉及主要人员的职称情况

医疗纠纷涉及的医务人员,副高以上职称比较多。医疗纠纷涉及人员主要为副高及以上职称医务人员,这主要是三级医师查房制度的严格实施,在发生医疗问题时,主要是诊疗组长即由高年资医师担当职责,责任发生转移造成的,实际上直接责任人有相当一部分是青年医师。现在很多的医学生毕业之后人文素养较低,与患者沟通词不达意、逻辑混乱,书写病历错字连篇、语句不通,对待患者态度冷漠、漫不经心,操作生硬,不讲礼貌,动作粗笨。这些问题的存在与高校简单地将医学人文教育等同于文化教育密不可分。虽然医学生课业繁重,但医学科学知识的学习不应该使学生成为只盯着疾病和过度关心局部的书呆子。医学的社会属性和人文属性使其必须有与之学科体系相关联的人文教育课程。因此,不能简单地把医学人文教育等同于文化素质教育。目前国内的医学人文教育只停留在高校阶段,学生进入临床实践环节后,在2年的实践时间内,实习的目的只是为了医学技术的实践,带教教师的精力主要是放在技术的传授上,并未形成“人文教育观念”,实习医院也没有为临床带教教师进行系统的人文知识培训,医学人文教育基本形同虚设。

3人文教育的必要性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医生人文素养水平普遍较低。许俊卿等通过比较英国与我国人文教育现状,指出人文素质教育的缺乏是造成我国当前医德医风低下的重要原因。医疗纠纷又常常发生在青年医生当中,广泛的医患纠纷使患者及社会人群和医务人员都迫切需要沟通,重建合作信任关系。因此,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一项十分必要和迫切的工作。近年来,有关医患冲突的报导频频见诸报端,医患矛盾愈演愈烈。在影响我国社会和谐稳定的17大问题中,医患关系紧张列居榜首。造成目前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政府医疗投入的不足、医疗市场化与公益性之间的矛盾、舆论和新闻媒体导向的偏颇、法律不够健全、少数医务人员职业道德素养与医学人文精神的缺失等等,在这些因素中,医务人员的人文精神的缺失表现日益突出,而且医学人文素养的培养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4医院图书馆在医学人文教育所起的作用

4.1医院图书馆的职责

医院图书馆作为医生继续教育学习的平台,其本身就具有人文属性,同时除了提供医学专业技术知识的学习资源以外,也应该充分发挥其在医学人文教育中的优势,提高医生的医学人文素养。

4.2医院图书馆的优势

4.2.1馆藏资源丰富

医院图书馆的事业本身是一个人文主义的事业,与其他任何一个专业一样,图书馆这个“专业”,包涵了科学、技术、人文学这三个层面。医院图书馆为小型专业图书馆,是各种信息的集散地,主要是为医院的医疗、教学、科研、管理等服务,组织、采集的馆藏资源主要也是以医学文献为主。由于资金的原因,医院图书馆要兼顾到人文社科类文献的采集比较困难,但是作为医院职工继续教育的一个信息基地,相应的医学人文教育功能却又责无旁贷。因此,在经费不足的情况下,我馆还是要兼顾医学人文文献的采集和整理。在每批新书采购之前,我们都会积极征求临床各科室意见,在完成专业书籍的清单挑选的基础上,要兼顾采购相当一部分的文学、艺术、人物传记等各类书藉,丰富我馆的人文信息资源,为初步建设人文教育方面的资源奠定了基础。

4.2.2“职工书屋”的支持

职工书屋是中华全国总工会为保障广大职工特别是一线职工、农民工的基本文化权益,丰富基层职工精神文化生活,在全国工会开展的一项重要文化工程,是一项公益工程。我院工会在2011年获得江苏省“省职工书屋”称号,获赠价值3万元的图书,为了职工使用方便,经协商,这批书由医院图书馆托管。这些书包括有文学名著、思想政治、文学、人物历史、人物传记、法律维权、生活科普等各种类型的书藉。我们按常规,将新书编目、整理、上架,与医学专业书籍一样,将新书目录公布在院内、外网上。虽然图书馆的工作量增加了,但是它极大地丰富了我馆人文学类的馆藏资源,满足了临床各科室的需要,真乃雪中送炭。在此基础上,2014年我院工会又荣获中华总工会“全国职工书屋”称号,再次获赠各类人文书藉,价值共达3万元,有力地满足了医务人员人文教育方面资源的需求。

5介入医学人文教育的具体方法

5.1学科馆员推送人文书藉

自我馆开展学科馆员服务以来,学科馆员深入到各临床科室,加强与重点科室及各学科带头人联系,宣传图书馆学科馆员对口服务内容,了解省级重点专科信息需求,围绕各科室开展的科研技术项目,搜索相关文献,更好地配合临床项目的开展;另外,抓住时机,根据各个科室情况,宣传、推送人文类书藉,与病区建议、协商,开拓成立病区“图书角”,根据科室需要,由科主任、护士长引导,结合个人提出的要求,选择法律、心理学、社会医学、公共关系学、伦理学书藉,供各医护人员阅读。为避免书籍遗失,同时要保证各医务人员都有机会分享人文书籍这个重要的精神食粮,科室要配备专人负责登记、保管。另外,在每周科室学习日期间,在专业学习、病案讨论结束时,预留10~15分钟,大家互相交流人文书籍阅读心得、读书感想,从中获得感悟,思考医学中人文关怀的重要性。这样,循序渐进,坚持不懈,力争做到以点带面,全面推进,确保活动开展有效。

5.2书法、绘画培训课

书法是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瑰宝,今天仍生机勃勃。书法精品内涵丰富、博大精深,蕴自然的性灵、溢美的芬芳、凝智的妙趣,人们在欣赏中可以得到审美的享受、思维的启迪、心灵的美化。练习书法能丰富自己的头脑,提高整体修养,养浩然之气,积渊博之才,创物我同心的大境。我馆自2012年创办“杏林书画苑”以来,以会员制的形式,吸引了全院众多书法、绘画爱好者。我们开办讲座,聘请本地书法、绘画协会的大师,给众多书法、绘画爱好者讲授书画的历史、流派、特点,业余时间大家各自临摹、练习,到会员活动时间聚在一起研讨、评论,优秀会员的作品除了参加院内外的书画展活动外,我们还在春节之前书写春联,赠与本院职工与各病区的患者,拉近了医患之间的距离,获得了患者的好评。书法、绘画社的开展,丰富了员工的业余生活,提高了医务人员的人文修养,还增强了医患之间的沟通,使医患之间关系更加紧密,提升了彼此之间的信任度,增强了医患共同面对疾病的信心和勇气。

5.3英语角

随着对外交流的不断扩大,本地区国外独资、中外合资企业的增加以及旅游事业的蓬勃发展,外籍人员偶有疾患,都会到本地医院寻医问药。外籍患者逐年增加,医患交流必然会有语言障碍问题。另外,我院每年都有不同批次医务人员参加国际医学交流、学习。同时,来我院进修、学习的外籍人员每年都在增加,有留学生、来院参观、交流的国外同行。为顺应这种对外交流日益频繁的形势,同时也为了配合科教处继续教育,我馆自2009以来,配合开展英语角活动。英语角每个月组织开展一次,每次都有一个主题。主题的选择很有讲究,主要是中西方文化差异方面的,比如西方的节日、日常生活等内涵涉及面较广的内容,结合医院不同阶段工作开展的热点问题,主持人有扬州大学外籍讲师、当地知名中美合资企业的外籍专家等,这样医务人员除了能学习到较为正宗的英语口语,了解更多的国外信息及风土人情,还能提高不同文化背景下医患之间的沟通交流水平,解决了诊疗过程中的语言障碍,同时也加快了医院对外交流的步伐,促进了医院科研、教学水平的提高。

6展望

篇6

[关键词] 医生;人文品质;现状调查

[中图分类号] R-0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6)02(b)-0051-04

Status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doctors humanistic quality

XIONG Wei GUO Min

Th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Jilin Medical University, Jilin Province, Jilin 132013,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understand the status of doctors humanistic quality in Jilin City, analyze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in order to provide medical support for promoting human development, building "green medicine" system and harmonious doctor-patient relationship in Jilin City. Methods 774 clinicians in 8 general hospitals of Jilin City were enrolled for survey from June to December 2014. Questionnaire was used for information collection. The questionnaire included two parts of general information questionnaire and doctors humanistic quality assessment scale. Humanities quality of doctors was scored and the related factors were evaluated. Results The scoring rate of doctors humanities quality in Jilin City was 75.3%. Different titles, job category, concerns of organization, occupational stress and humanities education continuity had influence for doctors humanities quality score, with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P < 0.05). Multivariate linear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concerns of organization, occupational stress and humanities education continuity were the main factors affecting the doctors humanistic quality (P < 0.01). Conclusion Doctors humanities quality in Jilin City is below average level (

[Key words] Doctor; Humanistic quality; Status investigation

医生人文品质是指医生经过规范化的教育培训而形成的,能通过医学人文服务行为所体现出来的,内在的专业特征[1-2]。随着现代医学生物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的转变,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不只是没有疾病,而必须是生理、心理、社会的适应状态,其中,心理在健康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关注医学本身的自然科学研究,更应该关注医学工作者及社会对医学工作者的价值态度。在这方面,医学伦理学受到社会各界的青睐,而医学人文精神自然成为了医学伦理学的核心问题。

自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将“医师人文关怀素质”的要求纳入了医学教育的七个基本核心后,国内对医学人文教育的关注度也随之提高[3-5]。与此同时受医学人文培养模式及人文教育效果等因素的影响,群众就医需求与医学服务之间的矛盾日渐突出,众多群众对医学服务的“失人性化”表示出强烈不满,甚至对医生人文品质也提出了质疑[6]。因此,了解掌握临床医生人文品质现状,通过统计学分析找出影响医生人文品质的相关因素,进而了解医学人文教育的效果,这对全面提升医学服务质量、促进医学人文教育模式及构建“绿色人文”医学管理体系都是十分必要的[7-9]。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本研究采用方便抽样法,2014年6~12月抽取吉林市8所综合性医院774名临床医生作为调查对象。调查对象选取标准:①所在单位为三级综合性医院;②具有执业医师证;③具有全日制大学专科以上教育经历;④在岗的临床从业医生;⑤愿意参加本调查。

1.2 方法

1.2.1 调查工具 本研究所需资料采用问卷调查法进行收集整理。问卷由一般资料问卷及医生人文品质评价量表两部分内容组成。医生人文品质评价量表[10],是通过详细查阅医学人文相关文献、词典及对现有研究领域结论反复论证及结构化访谈等方式进行条目采集,后经两轮德尔菲专家咨询及统计验证所形成。评价量表包括道德与品性、知识与理论、认知与感悟、责任与情感、行为与能力5个一级指标、26个二级指标。信、效度检验结果显示,该量表各因子总方差解释率为60.243%。量表Cronbach α系数为0.882,各维度的Cronbach α系数分别为0.864~0.786,量表内容效度指数(S-CVI/Ave)为0.96;重测信度显示,总量表Cronbach α系数值为0.927,各维度Cronbach α系数值均>0.7。一般资料问卷,包括职务、职称、性别、学历、政治面貌、组织关切度、职业压力、人文教育程度等内容。

1.2.2 资料收集 本研究在与调查对象所在管理机构沟通并取得同意的基础上,由经过培训的组员现场统一发放调查问卷并回收。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774份,回收有效问卷731份,有效率为94.44%。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医生人文品质总得分为因变量,以调查对象的人口学资料为自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调查对象的基本资料

本次参与调查的731名临床医生中,男352名,占48.2%,女379名,占51.8%;专业工作年限1~25年;其他基本情况见表1。

2.2 调查对象人文品质得分情况

结果显示:调查对象人文品质均分为(3.41±0.49)分,人文关怀品质总得分率为75.3%,提示吉林市医生人文品质现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各维度得分由高到低依次为:责任与情感、认识与感悟、道德与品性、行为与能力、知识与理论。见表2。

表1 调查对象的基本资料情况

表2 调查对象人文品质各得分情况(分,x±s)

2.3 影响调查对象人文品质因素分析

2.3.1 单因素分析 统计结果显示:不同的技术职称、职务类别、组织关切度、职业压力及人文教育持续性对医生人文品质得分存在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3。

表3 不同特征吉林市医生人文品质得分的比较分析(分,x±s)

2.3.2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以总得分为因变量,以调查对象的人口学资料为自变量,在进入标准α=0.05、剔除标准β=0.1下,对数据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组织关切度、职业压力及人文教育持续性3个变量为影响医生人文品质的主要因素(P < 0.01)。见表4。

表4 影响吉林市医生人文品质总分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注:“-”表示无数据

3 讨论

3.1 吉林市医生人文品质总体现状

本研究结果显示,吉林市医生人文品质总得分率以及5个维度的得分率均低于80%,处于中等偏下水平,总体情况不容乐观。其中,相对较好的为责任与情感及认识与感悟,这可能与北方地区民众朴实豪放、重感情、重孝道、敢担当的民族特征有关。在本研究中,知识与理论得分率最低,这可能是由于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在国内的发展起步较晚,一些先进的理念、知识大多先是经由国外而后是内地发达地区,最后才被传播到北方地区,造成了北方地区医学人文教育理念及教育管理机制相对滞后。教育理念的落后、教育模式的不规范及后期实践教育的缺失,医学人文教育也自然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限制了吉林市医生人文品质的整体提升。

3.2 医生人文品质的影响因素

3.2.1 技术职称 本研究调查结果表明,医生人文品质总得分随着医生技术职称的变化,而显示出较大差异(P < 0.01);医生人文品质总分与医生技术职称成正相关,技术职称越高,其人文关怀品质越高,这可能与其执业经历及职场阅历有关。那些具备中、高级技术职称的医生,一般其临床工作时间较长,年龄相对较大,心性也较为成熟,并且大多具备关怀亲人和他人的诸多切身体验。而在长期的临床工作实践中,在外部教育影响下他们的业务素质、服务能力及人格品质也在逐步发生变化,医生人文关怀价值取向和自觉的人文关怀行为更是逐步趋于稳定[11]。这也间接地证明了,医生人文品质必将经历对生活经验的不断积累与体会、长期临床实践活动中的感悟与反思,才能得以逐步完善及提高,这将是一个漫长的培养过程。

3.2.2 职务类别 调查结果表明,医生人文品质总得分,随着医生职务类别的不同而出现较为显著的差异(P < 0.01);科室主任的得分明显高于普通医生,这可能与其职业经历、岗位职责及职场阅历有关。专业的胜任力与信心是医生人文关怀作为一种专业关爱所必须具备的素质,而专业胜任力在这里多指个体所具备的业务知识、专业能力与工作经验[12]。作为学科团队的带头人及领导者的科室主任,就其业务能力、经验水平及综合素质都高于普通医生,故其与普通医生相比,必将具备更高的职业的认同度、敏锐的关怀感知及更积极、主动的关怀行动倾向。

3.2.3 组织关切度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组织关切度较高的临床医生,其人文关怀品质总分明显高于组织关切度较低的医生(P < 0.01),并且组织关切度与医生人文品质得分呈正相关。这可能是因为组织关切度能让员工感受到自我存在的价值,从而激发工作热情、工作的责任感及使命感。关切度越高的员工责任心及自我约束力越强,工作积极性及临床服务技能也会随之不断提升。在组织关切度的影响下,员工的人格品质及价值观也慢慢发生变化,这种积极的变化会让医生对患者的体察与感悟越来越清晰,并做出自觉的人文关怀行为[5]。

3.2.4 职业压力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影响医生人文品质的另一个主要因素是职业压力(P < 0.01),其与医生人文品质得分呈负相关,即随着职业压力的升高,医生人文品质呈下降趋势。资料显示,国内超过六成医生处于亚健康状态,超负荷的工作,不规律的作息、饮食,巨大的精神压力,使我国医生的健康状况“非常糟糕”。据最新的我国医生生存状况调查结果显示,几乎全部医生都处于无规律的生活状态,83%的医生中午不能按点吃饭或只能飞快吃饭,97.49%的医生每晚平均睡眠低于8 h,96%的医生曾在工作中憋过尿[13-15]。在自身已处于亚健康的状态下,面对日益加大的职业压力,使得医生在面对患者时出现焦虑、烦躁等负面情绪,甚至有时面对患者的询问会表现出冷漠和不耐烦等情况[16],这些都影响着医生对于患者的人文关怀,即医生在自身情绪不是最佳的状态下,再去面对疾病缠身的患者,会无形中增加医生的焦虑感,导致其工作状态下人文品质的下降。

3.2.5 人文教育持续性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人文教育持续性也是医生人文品质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P < 0.01),长期接受人文教育的医生其人文品质得分较高。该结果进一步证明了医生人文品质并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会是经过短暂的教育培训就能获得的,这是需要通过长期的教育培训及不断的实践磨练形成与发展起来的。在人文领域,经验永远比理论对人的影响大[17]。人文养育不仅在于不停地进行理论教育,更在于不停地进行经验解释和给予良好经验的唤醒。科学教育的问题主要是“头脑”的认识问题,而人文教育的问题则主要是“心灵”的认识问题。停止人文养育、无视人文积累,这必将导致人文精神的倒退[18-20]。

3.3 展望

医学活动随着社会的发展,已经成为人类的一项重要实践形式和内容。医学的社会化决定其内在的人文性。医学人文素质在涵盖人文素质共性的同时,由于医学本身人文属性的独特视角,主要体现在医疗服务的实践活动中,包括对患者生命、需求、人格以及尊严的关心和尊重。而医学人文发展的基础在于医学人文教育。文献对于人文教育并没有公认的概念,字面理解就是培养医学生人文素质,通过医学人文知识的学习、临床实践、言传身教以及校园文化,使学生不仅掌握扎实的医学专业技能,更能集仁心、仁术为一身,成为具备医学人文素养的医务工作者,最终目的在于不仅使医学生能够从患者的角度深刻理解、同情其疾病,更能清楚了解医疗服务对公众健康的影响。国外的医学院开展了多种形式的人文教育,欧美更注重将人文教育融合到医学科研和医疗实践中,采取灵活的教学手段强化医学生的医学素养。同时,对于从事医学人文教育的教师要求不但具有专业知识,而且应是社会科学领域的学术带头人,具备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双重成就。与国外相比,我国的医学人文教育相对单一和薄弱,从事教育的教师专业也较单一,缺乏实践体验和人文知识底蕴,很难将人文知识与医学实践相结合,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我国不仅要完善医学人文教育,更应该注重加强建设人文教育的师资队伍。

吉林市地处我国内陆北方边陲,是我国老工业基地之一,受地理位置等众多自然因素的限制,地区经济、教育、卫生等行业的发展步伐一直较为缓慢。而落后的医学人文教育理念、不规范的教育模式等因素,都对吉林市医生人文品质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地区医管部门应对此类问题引起足够的重视,加大对医生的组织关切度,积极探讨医生的减压渠道与措施,及时更新人文教育理念,制订规范性的人文教育方案,同时,加强对医生人文教育的管理与监督,以促使吉林市医生人文品质的快速提升。

[参考文献]

[1] 李瑛,袁伟,陈俊国.构建医学生人文素质评价指标的调查研究[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1,31(2):207-208.

[2] Wu Y. Caring Behaviors Inventory:A reduction of the 42-item instrument [J]. Nurse Res,2006,55(1):18-25.

[3] 熊伟.“绿色人文”体系视角下的医院和谐发展[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2,5(32):472-474.

[4] 熊伟,郭敏,兰利莹.医生人文关怀品质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J].中国民康医学,2015,28(5):79-82.

[5] 修燕,张拓红.患者感知医生服务态度量表的开发[J].中国卫生统计,2013,6(30):862-864.

[6] 欧旭江.超过六成医生处于亚健康状态[N].南方日报,2014-06-10(B02).

[7] 张祥云.人文教育特点新探[J].高等教育研究,1999,3(6):17-20.

[8] 吴冰.医学人文关怀的制约因素分析[J].医学与社会,2011,24(1):56-58.

[9] 龚礼敏,张雅丽,章丽丽.护理见习期观察反思教学法对医学生人文关怀能力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2015,30(1):12-14.

[10] 高青,许翠萍,褚梁梁,等.新医改下护士人文关怀能力的干预研究[J].护理研究2013,27(11):3810-3811.

[11] 巩莹,张瑞丽,李惠娟.临床护理教师的角色模范对学生人文关怀能力的影响[J].中华护理教育,2011,8(8):358-360.

[12] 胡晓群.在外科护理学教学中渗透人文关怀教育[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9(9):53-54.

[13] 内尔・诺丁斯.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M].于天龙,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51-52.

[14] 刘亮,葛明.将人文关怀理念贯穿于整个医学教育过程[J].当代医学,2013,19(6):123-124.

[15] 诸葛慧香,胡建伟.加强护生人文关怀教育树立护理新理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10(9):14-15.

[16] 贾娟娟,赵国玺,郑长花.人文关怀在护理专业课教学中的应用进展[J].护理研究,2008,22(3):755-757.

[17] 李怀东.医学人文关怀的基本内涵[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2,5(4):111-112.

[18] 王一方.临床医学人文:困境与出路――兼谈叙事医学对于临床医学人文的意义[J].医学与哲学,2013,8(9):241-242.

[19] 韩鹏,陈校云,张铁山,等.医学人文关怀在医患关系改进中应用的定性研究[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4,5(2):87-88.

篇7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需要,也是大学生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加强当代医学生的价值观教育,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重大课题。医学生是未来的医务工作者,其职业的特殊性要求他们必须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既要有扎实、精湛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又要有广博、良好的人文科学素养,同时还要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健全的心理素质[1]。

1.1医学职业素质

医学是一项救死扶伤、保护人民生命健康的事业,它要求医务人员不仅要有扎实的医学基本知识还要有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协调沟通能力和创新能力。新型医学模式下要求医学生不仅知晓患者的健康,还应该掌握与患者健康有关的人文社会知识;不但研究患者的生理病理情况,还要研究患者的心理、社会、生态等方面境况。首先医学生要具备高超的医疗技能,能根据病人的躯体、心理变化进行综合分析,掌握坚实的医学基础知识;其次要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情操,遵守医学职业特性、职业责任、职业道德等职业要求;另外,还要培养医学生开动脑筋,以能动的创新思维推动学习、工作,要敢于向权威挑战,敢于标新立异。最后要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关注公众健康,未来的医务工作者应该是社区健康的领导者和组织者,真正将预防疾病、解除病痛和维护民众健康作为自己的职责使命。

1.2医学伦理素质

新型医学模式下要求医学生具有符合维护人类身心健康的伦理价值观、医学伦理意识和医学伦理思维能力。具体包括关注伦理问题的敏感性;具有医学伦理决策能力,能够从多个诊疗方案中选出达到最佳诊疗效果的治疗方案;具有发现、分析、解决医学伦理难题的能力;具有医学伦理评价能力和医德修养能力[2]。

1.3医学道德素质

大学生是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积极、最活跃的群体,他们走上社会之后将对整个社会文化建设,特别是社会道德的建设和践行起到积极的带头作用。这种道德精神需要加强医学生与社会、病人的接触,培育学生关爱病人和生命的情感。主要表现为对病人及每个人的生命价值、医疗权利、健康利益、人格尊严予以关注、关怀和关爱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观念,其核心是医学人道主义精神。

1.4医学人文素质

医学以“救死扶伤、治病救人”为使命,是一个富有人文关怀和人性温暖的科学。凸显人文精神的新医学模式决定了医学人才必然是一个充满人性大写的人,大写意义上的人仅依靠专业知识是无法立足的,还必须汲取人文社会科学的营养。

2.医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探索

2.1加强理想信念教育

医学以“救死扶伤、治病救人”为使命,是一个富有人文关怀和人性温暖的科学,也是一门实践性、风险性很强的行业,医学的特殊性质要求医务人员必须具有细心、耐心、热心、诚心、爱心等性格特征,如果缺少了这些性格特征,就很难胜任医疗服务工作。学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医学教育全过程,全面加强医学生职业理想信念教育,我们举行了“热点问题面对面”活动,内容包括新时期医患关系问题、医德与医术关系问题、与医学生就业和竞争等,这种讨论活动互动性强,能有效地吸引学生参与,通过互动和交流为学生答疑解惑,使学生更关注社会的发展与职业要求,使理想和信念得到提高和升华[3]。

2.2提高法律道德意识

近几年,医患矛盾突出,医患纠纷频发,甚至出现患者杀医的严重恶性事件。课堂上教师列举许多与现实社会、生活相关的案例事件,以此引起学生心灵震撼教育的同时,又渗透医学法学的内容,医学法学的教学包括医疗卫生的各个行业,如卫生法理、医院管理、食品卫生等方面。教学侧重于医学法律常识、法律观念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医学生毕业后依法从业的职业意识和职业行为习惯。

在加强道德意识方面,学校转变教育观念,培养医学生树立以病人为中心、不是以疾病为中心的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时常渗透医德精神,如孙思邈医德医术令人钦佩,尤其对医德的强调,被后世的医者传为佳话;现代护理鼻祖南丁格尔被誉为“伤员的保卫者、守护神”;还有我国近现代的裘法祖、华益慰、林巧稚等名医,这些典型的医学人物都是医学生学习的榜样,学习他们精湛的医术、高超的医德和无私奉献的精神[4]。

2.3提高医学生人文精神

针对不少医学生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差、社会人文知识相当贫乏等文化素养底的问题,学校组织学生开展了“提高文学修养――名家名作欣赏活动”,并让同学们写读书笔记,通过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提高医学生的文学修养,使医学生多一点书卷气,少一点市井气,帮助他们感悟人生,陶冶性情,提高心智,净化心灵。组织学生开展“我的中国梦”主题讲座,聘请知名教授与学生共同探讨如何规划医学职业生涯和实现医学梦想;另外,授课中还注重对医学生加强中国传统医学文化的熏陶,传统医学理论充满了人文的智慧,“治病必须治人”实现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完美结合。

2.4加强实践育人功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养成要注重学生学习和日常生活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首先,可以根据对象不同有针对性地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针对不同层次的对象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实现不同的教育目标,在尊重差异的前提下突出先进,并以先进带动后进,最终实现全体医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与实践。其次,拓宽教育形式,在实践中逐步养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组织具有人文精神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从学校起就具备一颗仁爱之心,同时提高学生的人际沟通和协作能力。具体做法组织医学生参加义诊活动、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社区及农村卫生情况考察。鼓励学生参加有益的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如关心艾滋病的红丝带爱心活动,义务献血活动等。另外,学校还利用假期和业余时间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走进社会各个领域开展一系列调研、考察等活动,带领学生到沈阳华能老年公寓、沈飞老年公寓开展青年志愿者服务,在实践中受教育,在实践中升华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并主动践行。最后,要坚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三贴近原则,帮助医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生活困难和思想困惑,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渗透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达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2.5提高医学生心理素质

篇8

关键词:志愿服务;医学生;人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3)10―0030―02

一、国内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开展情况及存在问题

1993年,正式启动了大学生志愿服务,20年来,该项工作已日益丰富和完善。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充分表明,大学生志愿者正成为我国志愿服务的一支重要力量。有关志愿者的职业构成调查显示,学生群体所占比重高达46.1%,近八成的学生愿意参加志愿活动[1]。他们的服务方向主要为扶贫助弱、大型赛会、支教环保、普法维权、文明宣传等,在志愿服务对象的选择上以弱势群体为主但又各有侧重,有的志愿服务形式受大学生所学专业限制[2]。总体来看,始于1997年的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带动了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蓬勃发展。

大学生志愿服务发展的总体方向是上升、前进的,但它的发展不够成熟,显现出服务形式过于单一、服务内容浅显、服务领域不宽、整体服务水平不高、服务与专业学习的相关性差、缺乏服务社会的长效机制[3]、服务项目的资金来源匮乏等问题。大学生志愿服务相关立法有待推进,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指导、保障、培训机制也亟待完善。

二、志愿服务与人文素养教育的内在关联性

1.志愿服务具有丰富的育人内涵

志愿服务作为一种特殊的公益活动,其本身具备德育属性。志愿服务是大学生公民人格孕育的实践途径[4],其价值意义不仅在于社会价值意义,还在于文化和个人价值意义[5]。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形式中,志愿服务占47.6%,受到学生喜爱。它紧扣思想育人,在服务中突出了理想信念教育,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1],提升了大学生服务社会的主动参与意识,奉献社会、服务他人的成就感有利于大学生良好品德和完善人格的培养,有利于良好职业精神和人文关怀精神的塑造。在志愿服务的过程中,大学生提升了道德意识,深化了道德认识,实践了道德行为。

2.志愿服务与人文素养紧密关联、互为体现

人文素养主要包括人文知识与技能、人文能力与方法、人文精神与品质等,其实质就是根植于人内心的素养。从教育角度看,人文素养教育是关于人生存目的的教育,即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较好地解决自身的理性、意志和情感等方面的问题,实现个人智力、德行、感情、体格的和谐状态,从而提高人的整体素质。

目前学者们基本认同的志愿精神的定义指出,志愿精神是公众对生命价值、社会、人类和人生观的一种积极的态度,这种态度也是个人人文素养的一种体现方式。在“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中,也包含了人与社会、人与人良好的关系以及人这一个体的和谐状态和积极进取的精神面貌,而奉献本身更是体现了良好的人文关怀和个人德行。另外,志愿服务的组织、实施过程中,大学生与人沟通、团队协作等能力得到极好锻炼,这些也是人文素养的内涵之一。可以说,志愿服务与人文素养紧密相连,互为体现。

三、发挥“三主体”功能,提升志愿服务在医学生人文素养教育中的作用

1.建立更加完善的社会大环境,发挥保障作用

良好的社会环境是促进大学生志愿服务、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保障。在一段时间内,政府还应加大对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扶持力度,从国家层面建立更加系统的大学生志愿服务体制,完善组织、管理机制,为大学生志愿服务提供制度规范。

同时,加强对爱岗敬业、尊老爱老、奉献公益、扶贫助学等典型模范道德人物的宣传;大力倡导文明城市、文明社区建设,完善社区联谊、社区服务、社区公益等工作;选取垃圾分类、公交出行等适宜个体实施的工作逐项全面推广,积极构建关注人文、以人为本、文明和谐的强大社会导向,为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提供良好的社会基础。

另外,参考《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办法》,结合卓越医师培养,考虑推行免费医学生教育,着重在农村全科医生服务方面做出规定,强化医学生的基层卫生服务意识,使医学生人文素养培养呈现职业特色。还可考虑在专业实践环节增设短期基层医疗单位专题实践,增加学生对服务基层、全民医疗的认识,在基层工作中更深刻地感悟奉献人民的成就感,深化医学生人文精神塑造。

2.创建规范、有序的高校亚环境,发挥组织作用

2008年9月,教育部和卫生部联合提出本科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计划中要安排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要求。医学院校在开设人文素质课程的基础上,可结合考查课、限选课、选修课、素质拓展课、图书馆专题讲座等形式开设医学人文讲堂,增强人文素养教育的专业特质;结合《解剖学》等专业课程开展“无语体师”、“临终关怀”等特殊专业实践,建立规范的医学生人文素养培养体系。

医学院校应引导学生广泛参与暑期社会实践、专项志愿服务等,建立完善的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政策支持、资金支持、跟踪体系、考评机制、管理体制、保障机制等;并可将人文精神培养与专业特点紧密结合,着重做好志愿献血服务队、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服务队、遗体捐献志愿服务队等专业志愿服务组织的建立、管理和工作的长效、有序开展。

发挥校园文化在引导学生增强人文素养方面的积极作用。坚持开展“5.25”心理健康宣传教育、学雷锋――大手拉小手、实现公益梦想、救死扶伤趣味比赛、国学知识竞赛等具有人文气息的校园文化活动,为医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打造良好的校园亚环境,使学生在其中强意识、提能力、重人文、育精神。

3.开创积极、进取的个人小环境,发挥主动作用

人文素养本身就包含了“关注人”的思想。医学生首先应该关注自身观念、品质和个体成长,紧密结合所学专业,投入专业志愿服务,在实践中积累人文知识、塑造人文精神;积极将个人兴趣与日常志愿服务紧密结合,提高沟通、团队合作、组织、执行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和人生观念。事物都是相互作用的,志愿服务中,医学生献出善心、关怀、友爱,也必将收获肯定、激励和个人成长,促进自身不断积极进取、充满正能量,承担起未来的社会责任。可以说,积极、进取的个人小环境的建立,是增强医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关键因素。

社会大环境的积极导向、高校亚环境的规范组织、个人小环境的主动进取,这三面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响应国家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号召,在高校专业特色实践和志愿服务的带动下,医学生个人必将认真对待、积极投入志愿服务,在其中获得个人交往、合作、沟通能力的提升,强化仁爱意识、奉献精神,促进个人健康成长,实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成才目标。医学生个体的主动参与和积极实践,也必将促进高校、社会中人文、文明氛围的创建和维护,从而形成良性循环,推动人文素养教育不断深入、全面拓展。

[参考文献]

[1]胡凯,杨欣.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02).

[2]于琳.大学生志愿服务调查――以山东大学为例[J].重庆社会科学,2009(02).

[3]许人冰.论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其优化[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1(01).

篇9

[关键词]医学生;职业价值观;调查;引导

[DOI]1013939/jcnkizgsc201703194

1医学生职业价值观的调查与分析

职业价值观是指人生态度和人生目标在职业选择方面的具体表现,也是一个人对职业的认识和态度以及他对职业目标的追求和向往。医学生是医疗卫生事业的主要后备力量,因此,医学生职业道德的现状关系到患者的生命质量,关系到今后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关系到社会和谐与国家发展。本文主要目的在于调查临床医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取向,分析医学生的择业目标,进行医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和引导,帮助医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11对象与方法

111研究对象

本次调查对象为临床医学生(五年制,“5+3”一体化)。我们对在校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在读临床医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000份,收回979份,有效问卷968份,问卷有效率9888%。调查样本中男生381人、女生587人。一年级332人、二年级347人、三年级285人。

112方法

(1)调查工具。建立调查问卷。调查问卷从基本情况、医学基本知识的学习、医学职业价值、职业认知、择业观、医德和医学伦理等方面设题,多方面考察了医学生的职业认知、择业取向、职业道德。5、10、17、18等题从职业认知方面设题,主要考察了医学生对职业发展前景的预估、对医生社会地位的考量、对自己基础知识职业技能的要求等内容;7、8、9、27等题从择业取向设题,主要包括对将来自己择业方向的考量、对职业和自己家庭因素的考虑、对自己奋斗目标的展望等内容;11、12、13等题主要从职业道德方面设题,主要包含对医德的理解,对如何履行医生职业操守的认识,对维护病人利益、维护医务工作者形象情况的看法等内容。

(2)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采用随机抽样的调查方式,由统一人员在各年级中随机发放纸质问卷,在发放前采用统一口吻向被调查者说明调查的目的及意义,并且以不记名方式进行独立填写,以保证调查问卷的结果的客观性。

12结果

121调查问卷不同性别大学生分布(见表1)

13讨论

在当今的社会形势下,个人的价值的实现是医学生的主要人生目标和方向。对职业价值观相关试题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收入情况期望较高,理想收入在4000元以上的占747%。考虑到各级医院的收入情况,此收入期望侧面反映医学生的就业更趋向于各级城市的三甲医院,对基层医院考虑较少。此结果体现出当今医学生的职业目标趋向于个人价值的实现和个人物质生活的追求,缺少奉献精神和职业担当;医学生工作地区的选择也具有明显的特点,其中选择在家乡三甲医院所占比例最多,达到416%。医学生做出此类选择的原因主要考虑到回生源地就业有较熟悉的人际关系,在三甲医院有较好的发展前景和工资待遇,利于其职业发展和将来的人生道路。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扩充了当地的医疗人才资源,但相比较基层医院和西部地区的选择所占的比例仅为29%。由此可见,绝大部分的医学生在支援偏远地区,服务基层医疗上并没有很高的思想觉悟,缺乏吃苦耐劳和社会责任感。总体来说,就业地区拥有较好的物质条件、较高的经济待遇、较好的就业前景是主要选择的地区。而愿意去基层、去西部地区的人少之又少,这也是当今医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缺陷所在。

2引导医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21职业生涯规划

调查问卷结果显示,临床医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缺乏统筹性,多为以找到一份好的工作作为职业目标。由此可见,职业生涯规划多为短期目标,缺乏服务社会的意识。因此,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引导显得尤为重要。

对于刚入学的医学生来说,其职业处于初步认知的状态,是医学生职业价值观的探索阶段。其职业价值期望比较高、择业观较理想化、与社会的职业需求有较大的差距,这是临床医学生职业价值观形成的重要环节。在此阶段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启蒙显得尤为重要。其实每一个阶段,对医学生进行不同的职业规划教育,引导其快速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使其的职业价值观逐步调整和修正,根据社会需要改变职业预期,最终形成适应社会需求的职业价值观。

22思想政治教育

221n堂教育是对医学生进行职业价值观教育的基础渠道

要充分发挥课堂教育的作用,在课堂教育中充分发挥“两课”教育的优势,增强其在“三观”教育中的核心渠道作用。在课堂上发挥思想政治课、医学人文课的引导作用,将医学的职业价值观融入平时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之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理论根基,融合医学的专业特色凝炼形成医学生核心价值观,使其成为医学生的行为准则。通过课堂内外的“两课”结合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能够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下,充分认识到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思考自己的人生价值和人生意义,引导其进一步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222提高高校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水平

大学思想政治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力量,在引导和教育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的过程中起极其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医学院校,当前学习压力大,就业形势严峻,医学生中会出现人生目标模糊、对未来就业前景存疑、职业价值扭曲等问题。辅导员可以通过设立医风医德专题活动和主题班会,使学生逐步深入探讨树立良好的医学生的职业价值的意义;也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媒体、在校园网或网络通信平台开辟医学生核心价值观专栏,倡导积极健康的医学生核心价值观,增进同学们之间的交流与讨论,形成互相学习、互相促进的良好学习氛围,帮助学生构建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23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

医学人文精神是医学生职业价值观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尤其在当今医患关系紧张的社会背景下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更成为影响职业价值观形成的关键因素。在课堂之外,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也是培育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可以以医学生的核心价值观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举办医学人文周、医学人文情景剧表演、校友讲堂等系列活动,通过人文知识的普及,使学生感悟多元化人文氛围,将医学生的人文精神融入其日常生活中去,渗透到其意识中去。

24早期临床教育与社会实践

早期接触临床是当今高等医学教育的模式之一。提早进入临床能很好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帮助医学生将书本上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之中去,从而更好地巩固书本上所学习的内容,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另外,早进入临床可以使医学生明白作为一名医生应具备的素养和能力,增进学生的医患沟通的能力切身感受到人文关怀的意义和价值。本科生导师不仅能为学生提供学术上的支持,更能用自己的医风、医德为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达到榜样教学的目的,引导医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价值观。

社会实践活动是医学生职业价值观课堂教育的必要补充和延伸。多N形式的实践教学活动能够有效地提升医学生对职业价值观的认知,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奉献精神。通过实践活动强化自身服务社会,服务基层的愿望,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最终成服务大众,服务基层的职业价值观;在大三阶段可以使用课余时间开展志愿者导诊服务,通过导诊真切感触生命,体会职业,领悟人生,更好地树立职业价值观。此外,在课余时间组织同学走进孤儿院和敬老院,看望留守儿童,与自闭症儿童交流,参加社会志愿者服务等丰富的社会实践也是医学生职业价值引导的重要社会实践内容。

医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教育的引导是一条漫长的道路。虽然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校园文化氛围营造、社会实践活动、早期接触临床等引导方式为医学生的职业价值观的培养搭建了良好的平台,但医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形成离不开医学生对自身的思考,离不开临床见习与实习中的启发。树立医学生“敬畏生命,救死扶伤”的职业价值观,提升“服务社会,奉献自我”的医德精神,这种教育应当贯穿于医学生学习与实习的每个环节,这样才能塑造出有积极职业价值观的合格医学生。

参考文献:

[1]倪守建,崔玉玲,赵敏医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途径探新.济宁医学院,西北医学教育,2014,22(2):273-275

[2]王媛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状及影响

因素的实证研究西北医学教育,2014,22(3):512-514

篇10

一、博弈:大学人文教育湮没在科学教育的光环之下

从某种意义上说,科技满足和解放了人类的某些需要,但也诱发了某些与社会发展背道而驰的欲望。当下的景象是,享受物质的现代人正被物质所俘虏,拥有物质的现代人正被物质所拥有,甚至患上了某种“物欲症”,失去了自己的精神追求,忘记了自己追求财富的目的和初衷,也忘记了人最值得选取的生活不是为了生计而劳碌,而是在闲暇中自由而理性地沉思。正如德国人本主义哲学家弗洛姆所诘问的那样,假如“电视、广播、体育运动以及报刊停止活动四个星期……人们不得不重新依靠自身力量的时候,情况会怎么样呢?”弗洛姆之问,反映了当今社会人们对科技依赖之深,也折射出人类的某些缺失。人类究竟如何才能走出科技依赖和人文缺失的困局?答案是“不能没有人文教育”。然而,人文教育在虚化和式微,科学教育被过分推崇。对于一些大学而言,人文教育如同“鸡肋”,弃之可惜而食之无味,成为象征性的符号,往日的荣耀不再。对管理者而言,强调科学教育意味着大学更好地顺应了科技时代的发展要求,培养出来的人才具有更好的就业前景和市场适应能力,很显然有利于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吸纳更多的学生。对于学习者而言,选择接受科学教育,意味着更好的发展前途、更高的工资水平和更优越的社会地位,何乐而不为?诚然,与科学教育相比,人文教育好像既不能为国家、社会、企业乃至大学自身带来直接的经济利益,也不能在短时间内推动人类文明大步向前。因此,在崇尚快捷与效率的当代社会,人文教育容易被认为是“浪费时间”,并被遮蔽在科学教育的光环之下。客观地说,几个世纪以来,科技对人类社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用精神的缺失去否认科技的价值,不公道也不客观。但我们也不能否认,科学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推动人类文明大步迈进的同时,整个社会付出了人文缺失的惨重代价。正如“信仰的时代要受到理性的审判一样,理性的时代必须接受感情的审判”。纯粹的物质追求必然导致灵魂空乏,盲目的科技依赖难免诱发精神贫瘠。从长远来看,人文教育被搁浅的后果是“大学没有风格,校长缺乏荣誉,学术失去标准”。因此,如何在科技建构的物质世界,为人文世界保留一方空灵宁静的精神园地,是大学必须直面的问题。

二、追本:大学人文教育的本质与功用

西方早期的哲学知识,主要是关于宇宙世界的,像泰勒斯的“水是万物的始基”,阿纳克西曼德的“世界源于无定”,阿纳克西米尼的“世界源于无限的空气”,毕达哥拉斯的“万物都是数”,巴门尼德的“存在是一”,赫拉克利特的“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揭示的都是世界本原或“无物常住”的规律。是不是所有的哲学家只关注宇宙世界,是不是没有哲学家关注人自身?当然不是。譬如,普罗泰戈拉的“人是万物的尺度”,苏格拉底的“自知其无知”,就是关于人自身的知识,而苏格拉底则是公认的“最早将哲学从天上召唤下来的人,使它在人的城邦中生根,并进入各个家庭,还迫使它审视生命、伦理和善恶”。关于人的认识和探究,为人文教育拉开大幕,奠定了基础。

(一)人文教育是人本身的教育

人文教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自由教育或“七艺”(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教育。大学诞生之初,其教育主要是人文教育或是根基于人文的。当今之大学,人文教育往日的辉煌不在,代之而起的是科学教育,“科学给我们的印象如此之深以至于我们有时谈论‘合乎理性的艺术’和‘科学的伦理学’”]。知识哪怕是科学知识的力量,最终也是来源于人的力量,如果人不能很好地释放和驾驭这种力量,那么,这种力量只会给人类徒增烦恼甚或危险。人文教育是人之为人的教育,它帮助人找到自我,认识自我,让人更像人。“人类的幼年和很多低等动物的崽子比较起来,原有的效能差得多,甚至维持身体所需要的力量必须经过教导方能获得”。受教育尤其是人文教育之后,人从潜在的人转化为现实的人,从一个“自然实体”生长为一个“社会实体”。教育不仅让人成为人,而且让人更像人,变得更强健、更智慧和更高尚。也就是说,因为教育,人才认识了自我,才凤凰涅槃而成就人性;因为教育,人才懂得由己推人,正确认识他人和社会;因为教育,人才灵肉合一,摆脱外物的牵绊与束缚,走向人的自由、完善与超脱;因为教育,人才正本清源,懂得珍惜自然并与自然和谐共处。大卫•休谟认为:“一切科学对于人性总是或多或少地有些关系,任何学科不论似乎与人性离得有多远,它们总是会通过这样或那样的途径回到人性。”教育自然也绕不过人性。离开了人性,教育就找不到出发点和归宿。离开了人性,人所参与的文化、艺术、社会乃至宗教活动都将失去立足之本和存在价值,更遑论探索宇宙万物的奥秘,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了。大学承担着为社会培养优秀人才的特殊使命,大学培养出来的人除了应具备丰富的知识和娴熟的专业技能,更不可或缺的是“人之为人”的人文素养、人文精神和人文情怀,否则将是“能力越大,危害越大”。

(二)人文教育是人之化成的教育

1.人文教育让人类自身得以化成。《易经》云:“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文先化成人自身,然后化成天下。而这一切则依凭教育,尤其是人文教育。因为人文教育不是知识的拼盘教育,而是一种在人文精神观照下的相互关联、相互融合、相互渗透,以人文精神来认识人文学科与自然科学知识,并在教学的过程中实现知识与文化、科学与道德、存在与思维相互交通、相互映射、相互吻合的教育。因为人文教育不是将知识的保存、传递和创新作为教育的主要目的,而是将其作为教育的一种手段,强调关注知识背后的文化背景、人文渊源和价值理性,通过“人文化成”的内在影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可以说,人文教育是根本性的,“大学教育的真正而且充分的目的不是学问或知识,而是建立在知识基础之上的思想或理智,抑或称之为哲学体系”。缺乏思想或理智的人,不是全面发展的人,而是片面的或单向度的人,是真善美割裂的人。人文教育高度重视人的全面发展和真善美的和谐统一,尤其注重教人以“怎么样”的自觉态度和“应如何”的道德责任感对待客观世界和现实生活,教人正确理解和处理人、社会、自然之间的关系。

2.人文教育让人从本我走向超我。本我按“快乐原则”行事,它不理会社会道德、外在的行为规范,它唯一的要求是获得快乐,避免痛苦,本我的目标乃是求得个体的舒适、生存及繁殖;本我是无意识的,不为个体所觉察。而超我则与此相反,它按照“道德原则”行事,遵守社会道德和社会行为规范。从“本我”走向“超我”的过程,无疑是一个人逐步获得道德生命、意义生命的过程。人因道德生命和意义生命的获得,才算是真正从一个自然实体成长为一个社会实体,从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但是,从本我走向超我不是一个纯自然的过程,它依凭于教育,依凭于人文化成。

3.人文教育让人诗意而自由地居住在大地上。人文教育不是谋生的手段,不是为未来的生活做准备,它与过富有成效和本身有意义的生活过程是一致的。人文教育以服务于人的生活和生命为使命,它提升人的生命境界,让“人诗意地居住在大地上”(海德格尔),让“人自由地居住在大地上”。因为有了人文教育,“物质世界带着诗意的光辉向人们发出微笑”(马克思)。因为有了人文教育,人诗意地存在,人自由地存在。因为有了人文教育,人才能有“少年听雨歌楼上,中年听雨客舟中,而今听雨僧庐下”的沧桑体验,才能有“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雪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的深刻感悟,才能有“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的自由心灵。

三、溯源:人文教育是大学教育的本初状态

科技可丈量出物质文明的长度和深度,但不能评测出精神世界的广博和深远。在现代科技的度量衡面前,人文似乎已变得一文不值。换言之,“我们在利用技术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的同时,实际上已经允许它抽空我们文化的精髓和智慧。我们对现代科技的迷恋使我们用量化的计算取代质的评判、用技术手段取代真正的人类目的,并最终使我们的世界成为一个除了技术意义之外,别无所有的世界”。值得庆幸的是,当国家、社会、乃至越来越多的大学和社会团体把对科技的迷恋和依赖推上顶峰,科技王国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迅速开疆拓土之时,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逐渐觉醒,重新反思人文教育的意义与价值。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士意识到:人文精神是一种十分可贵的精神,对一个国家、民族、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大学对人文教育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人文教育是大学的原初模样,即中世纪大学设文学、法学、医学和神学四科,而文学科是学习法学、医学和神学的基础,是必学之学科。随着现代科学的兴起,尤其是“科学知识最有价值”的观点被普遍接受后,科学教育逐渐占据了上风,而人文教育则日益暗弱。纵观今日之大学,科学主义勃兴,人文精神萎靡;科学教育身披金甲圣衣,背后光芒万丈,而人8大道泛兮:大学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耦合文教育则粗布麻衣,少人乃至无人问津了。尽管一些大学依然坚守着人文教育的最后防线,但却被扣上老旧、保守以及不合时宜的帽子。不难窥见,人文教育“它本崇高,却被贬抑了;它本分量极重,却被视之极轻;它本悠久,却被忽略了;它本古老地存在着,却被现实地遗忘了”。人文教育的这种式微,不仅是大学的不幸,更是社会的一种隐患。社会呼唤人文精神的觉醒,大学更需要人文教育的回归,人文教育也必须回到大学的怀抱。一个只顾埋头走路而不懂得仰望星空的民族是可怕的,一所只为理性而忘却了人的大学是可悲的。令人欣慰的是,卓越的大学懂得珍视人文教育,善于创新人文教育。比如,耶鲁大学从不过分强调实用性,而是突出人文精神,始终相信并坚持那些经过证明了的或经过深思熟虑后认为可行的价值观,自建校之初就确立了发展人文教育的办学宗旨,并将人文学科视为学术研究的正统。20世纪80年代,在自然科学盛行、人文科学遭到非难和贬低的潮流面前,耶鲁大学顶着社会舆论的压力成立了“惠特尼人文科学中心”,吸引了各方的人文科学学者和社会科学学者,使人文科学的教学与科研能沿着健康的轨道运行,成就了耶鲁大学厚重的人文品格和学术声望。又如,哈佛大学的人文学科不仅是人文专业学生的必修课,也是理工科学生的基础课。哈佛大学的人文精神不仅体现在课程设置上,更是渗透在校园文化的方方面面。独特的人文教育塑成了千万学子心目中熠熠生辉的哈佛大学,也成就了千万大学森林里参天挺立的哈佛大学。再如,斯坦福大学明确规定学生必须研修西方文化、文学和艺术、哲学、社会和宗教思想、人类发展、行为和语言、社会过程和机构、数学科学、自然科学技术和应用科学等,其中多半是人文课程。

四、旨归:大学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圆融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