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作物绿色防控概念范文

时间:2023-11-14 17:54: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作物绿色防控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作物绿色防控概念

篇1

2011年至2013年,经在松柏镇、阳日镇、木鱼镇等乡镇蔬菜、茶园基地开展示范区建设,免费向农户提供生物药剂和全省重点推广的农药品种,适时跟踪指导农户应用,防治效果达95%以上,产量提高20%以上,农产品品质达到绿色食品标准。

2农作物病虫绿色防控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1存在的问题

a)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对农作物病虫绿色防控概念还比较模糊。农民接受病虫绿色防控的意识和应用能力有待提高。b)受资金约束,我区绿色防控示范面积受到一定局限性,发挥作用不明显,绿色防控工作后劲不足,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重视支持力度还有待加强。c)病虫绿色防控技术集成应用不够。农业健身栽培和科学管理技术还比较薄弱,玉米、马铃薯等作物粗放性的种植管理方式依旧存在。物理和生物防治技术投入成本比化学防治要高,并有一定的技术要求,部分农民重视眼前利益,求简单方便,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的积极性还比较低。新型高效低毒农药品种不全,农药储备还不能满足应急防控所需。d)病虫绿色防控技术还比较欠缺,大宗作物如玉米、马铃薯等作物病虫绿色防控技术亟待引进推广。

2.2对策与建议

篇2

关键词 植保专业化防治组织;现状;问题;发展对策;安徽枞阳

中图分类号 S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

枞阳县地处安徽省西南部,实有耕地面积6.47万hm2,是典型的农业大县,也是产粮大县。农作物病虫害种类多,发生频繁,危害严重。现如今,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村年轻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留守人员多为老人、妇女、儿童,劳动力素质、科学防治技术水平较低。目前农资市场药剂品种繁多、质量参差不齐,造成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效果不理想。面对暴发性、流行性病虫害,一家一户的分散防治成本高、效果差,必须大力发展植保专业化防治组织。重点发展乡村级植保专业化防治组织,以市场机制为基础,以农民为主体,采取政策引导,部门支持等措施,加快以机防队建设为主要形式的专业化防治服务组织建设[1]。现将枞阳县植保专业化防治组织发展现状及对策总结如下。

1 枞阳县植保专业化防治组织发展现状

1.1 发展情况

近些年来,为了提高植保病虫害的防治效果,保障粮食的安全生产,枞阳县各级党委高度重视防治工作,积极组建机防队伍,逐步开展农作物病虫害的统防统治工作。据统计,截至2013年12月,枞阳县共组建防治组织150个,其中,专业化防治合作社10个,示范繁殖农场1个,机防队139个,配备手动喷雾器1 232台,机动喷雾器1 016台,机手1 632个。

1.2 组织模式

1.2.1 种粮大户领办型。此种类型以种粮大户为主导,带动辐射周边农户,是枞阳县主要的组织类型,也是值得大力推广的一种发展模式。据调查,枞阳县有128个机防队由750名粮食大户组建而成。这些机防队一方面用于本机防队成员承包田的全程防治,另一方面给周边的农户进行代防代治。

1.2.2 专业合作社创办型。据调查枞阳县有10个以合作社为主体,通过组织协调、农技部门配合,成立植保专业化防治队,在自愿合作的前堤下,以粮、油、棉全生育期病虫专业化防治服务或某病虫发生当期次专业化防治服务为目标,开展农作物病虫专业化统防统治[2]。

1.2.3 基层干部领办型。此种类型主要是以村干部牵头,村集体成员参加,本着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有偿服务的原则,依靠农户主筹,村补助的办法,成立小型防治队。据调查,目前有10个防治队属于此种类型。他们以当地农技部门为依托,在病虫发生时,搞好自身农作物病虫防治,为周边农户进行代防代治,并收取一定的费用。

1.2.4 农药经营户领办型。此种类型主要是以农药经营户组织服务队,本着自愿互利、有偿服务、自我发展的原则,开展农作物病虫防治专业化服务工作[3]。据调查,属于此类型目前仅2个。

2 存在的问题

2.1 机防服务组织规模小,机动喷雾器配备不足

枞阳县目前组建的植保专业化机防组织150个,其中机防队平均配备机手数≤10的乡(镇)数的占63.16%、1020的占10.52%。现有机动喷雾器1 016台,机手人均仅配备0.62台。

2.2 人员文化素质有待提高,防治效果有待进一步提升

据统计,枞阳县45%的机手由35~50岁妇女同志担当,75%的机防手年龄处在50岁左右。调查发现,这些机手大部分是小学到初中文化,甚至有个别文盲,大部分时间忙碌于自家承包的田地,不关心国家大事、农业政策、新技术,且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培训,对农作物病虫害缺乏了解[4]。他们偶尔把握不准农作物病虫发生防治最佳的时期及防治药剂的选用。同时他们缺少为别人服务的意识,没有通过为别人服务而收取服务费的概念。

2.3 拓展业务能力弱,机动喷雾器利用率太低

按每台1 d喷雾面积2 hm2计算,则防治面积的日均面积为2 032 hm2。现全年所有病虫害专业化防治面积3.0万hm2,远低于全年农作物病虫发生需防治面积12.8万hm2。

3 发展对策

3.1 加强领导

各级政府农业部门,要加强领导,切实把组建和完善植保专业化防治组织工作纳入到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中,作为新形势下服务“三农”、为民办实事好事的大事抓紧抓好。

3.2 加快建设示范区速度

枞阳县组建植保专业化防治组织起步的时间晚,在病虫害专业化防治示范片建设方面宣传发动的效果不明显,农民对服务模式的整体认识度还处于一个比较低的水平。目前,建设核心示范区的面积为0.46万hm2,今后几年农业部门要把重心工作放在建设植保病虫害专业化防治示范区上,力争每个乡镇100%覆盖,每个村委100%辐射。通过示范区的建设,让农民切实了解,农作物进行植保专业化防治既(下转第150页)

(上接第148页)

节约成本又提高防治效果,从而提高农民的认识水平及接受度。

3.3 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目前,各植保专业化防治组织服务还处在起步阶段,都是通过机防组织主动找农民才勉强获得服务的机会,待全面发展到农民主动找机防组织这一阶段还尚远。这就需要政府部门建立农作物病虫害防控专项经费,并列入当年财政预算。专项经费可分为3个部分:一是用于补助机防组织和农民的植保机械等物质采购费和燃油费;二是基层农技人员的下乡补助;三是建立激励措施,激发农技人员积极去探索适合当地发展的新模式。

3.4 提高培训的深度与广度

农业部门要办好技能培训班,利用农闲时期,邀请相关植保器械公司的专家,进行器械维修专题培训及植保专业知识的培训,使植保专业化防治组织的防治效果得到有效提高。

4 参考文献

[1] 陈斌艳.贺州市植保专业化防治组织现状及发展对策[J].广西农学报,2011(3):96-99.

[2] 张林明.枞阳县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工作现状、问题及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2013(8):74-75.

篇3

2015年12月7日,中国工程院公布院士增选名单,中国农药学“大咖”、贵州大学副校长宋宝安教授成功入选。这是继2007年贵州大学马克俭教授增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后,贵州本土培养出的第二个院士。

此前,在进入院士第二轮评审时,当被问及自己在科研上有哪些创新,宋宝安淡定自若、侃侃而谈。

实际上,创新正是宋宝安多年科研中一以贯之的制胜法宝――早在1987年全国第三届农药学术研讨会上,刚参加工作的他就语惊四座:“要做中国自己的农药,实现高毒农药低毒化。”

彼时,中国生产的几乎都是高毒有机磷农药,低毒农药的概念不仅普通人没听说过,连专业人士都很少会去研究。

此后近30年,为研发“毒性比牙膏还低”的低毒农药,宋宝安一路前行。

8年一“药”

1986年,23岁的宋宝安从沈阳化工研究院研究生毕业后,毅然放弃了在大城市工作和出国留学的机会,怀揣梦想回到家乡,在贵州大学当上了一名教师。

那时,贵大的科研条件异常艰苦,连专门的农药实验室都没有。后来,化学系腾出一间实验室给宋宝安和其他老师共用。那是一间简陋的平房,全部家当只有一些玻璃仪器和电动搅棒、电热套等,放仪器的台子是临时用砖砌起来的,一些必要的实验仪器则是宋宝安亲手组装的。

这样简陋的条件,并没能磨灭宋宝安心中的雄心壮志――缺场地,缺设备,他就找到一些农药生产厂家合作,以“个人出智慧、工厂出资金+设备”的方式,硬是闯出了一条产学研合作的研发之路。

宋宝安研发出的第一个农药,是甲基立枯磷。这是一种用在棉花上的高效低毒农药,因工艺复杂、生产周期长、产品收率低、纯度低,此前国内一直没能生产出来,市场上能买到的产品大多产自日本,价格昂贵。

为实现甲基立枯磷国产化,教学之余,宋宝安辗转于实验室、工厂和田间,反复进行试验,“光是实验室的小试就足足做了一年”。最终,靠着“每天只休息4个小时”的拼劲,8年后,他成功了。

这一高效低毒新农药的问世,不仅填补了国内空白,首次实现了甲基立枯磷在国内的工业化生产,还极大降低了生产成本,使更多农民从中受惠。产品投放国内市场后,迅速占领了80%的市场份额,创造了2亿元的销售奇迹。

为庄稼研制“强身健体丸”

提起宋宝安,云南施甸县芭蕉林村村民杨加李竖起了大拇指:“我家的水稻能实现亩产998斤,都得感谢宋教授和他的助手金林红教授。”

宋宝安团队与杨加李的相识,源自一场肆虐全国的植物病毒病。

2001年,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病在广东出现,此后迅速蔓延开来。到2010年,全国受灾面积达1790万亩,水稻大面积减收、绝收,经济损失近百亿元,国家粮食安全告急。

云南施甸县是此次受灾最严重的地区之一,以杨加李为例,受灾后,他家的水稻连续两年颗粒无收。

面对肆虐的病害,人们却束手无策――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病属于植物病毒病,而病毒病又被称为植物“癌症”,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不仅危害大,而且极难防治。

“病毒是一系列蛋白和核酸的组合体,它独自存在时没有生命迹象,对宿主具有绝对寄生性,靠抢夺宿主的营养维持生命。因此,在杀灭病毒时,往往‘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宋宝安团队核心成员、贵大绿色农药与农业生物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杨松介绍说。

那么,怎样才能既针对病毒“杀敌一千”同时又减少庄稼的“自损”?宋宝安很快理清了思路――能不能像人吃的“强身健体丸”一样,研发出一种庄稼的“免疫激活剂”,通过提高植物自身免疫力来对抗病毒。

此后,宋宝安带领团队成员反复实验,用整整十年时间,筛选了2000多种化合物,最终发现绵羊体内的天然活性成分氨基膦酸对植物病毒具有抑制活性,并在此基础上创制出植物“癌症克星”――毒氟磷。

这,是当时世界上唯一一个全新骨架、全新结构、全新机制的高效免疫激活抗植物病毒剂,填补了国际空白。

攻克植物“癌症”

然而,毒氟磷的问世,仅仅是宋宝安攻克植物“癌症”的第一步:有了药物只不过意味着有了对抗疾病的利剑,而更重要的,是向人们传授“剑法”――“我们不仅要做技术,更要做服务,让更多农户掌握病虫害防治的简便方法。”宋宝安说。

因此,每周五上完课后,宋宝安都会带领团队成员深入云贵赣湘闽等地的田间地头,以毒氟磷为核心,开展农作物病毒病防控技术研究和应用推广。

靠着“一天跑几十里山路、走田埂的次数比当地老乡还多”的“用脚丈量”的方式,他们在半年时间里,走遍了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病的每一处重灾区,成功总结出一套以毒氟磷为核心的综合防控新技术,成功攻克了农作物病毒病防治难题。

目前,这套防控新技术已在全国15个省500个县的水稻和蔬菜病毒病区大面积推广,累计应用4755万亩次,帮助农户挽回直接经济损失48.45亿元。

2014年,以毒氟磷为核心的病毒病综合防控新技术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三无院士”的快乐经

宋宝安笑称自己的工作,是“帮庄稼看病”。 目前,宋宝安正致力于贵州茶树、有机高梁等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研究。

为了这看似寻常的五个字,30年来,他每天五点起床,常常深夜一点入睡。他几乎“无业余爱好、无闲暇时间、全年365天无休假”,春节元旦等大部分节假日,他不是在实验室,就是在赶往农田和工厂的路上。

正是在这样一个忙碌的“看病寻药”之旅中,宋宝安带领团队成员成功开发出吡虫啉新工艺,使吡虫啉每吨售价从200万元降至8万元;创制出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广枯灵,攻克了我国土传病害的防治难题;研发出恶霉灵原粉新工艺,成本比国外同类产品下降50%……仅2003年到2011年间,他就获得了16项发明专利授权。

让宋宝安倍感欣慰的是,在给植物“看病寻药”的同时,团队成员也迅速成长了起来。“贵州第一个、第二个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第一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第一个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一重点领域创新团队、贵州唯一一个国家重点学科,都是从我们这儿走出去的。”宋宝安自豪地说。

30年来,从科研创新到人才培养,从工业化生产再到田间应用,宋宝安带领团队成员打造出了一条从源头创新到应用创新的完整创新链条。而这,在国内并不多见。

对此,宋宝安坦言自己的秘籍是“顶天立地”――学术一定要做到最前沿,这是“顶天”;成果一定要能解决老百姓的实际问题,这是“立地”。

篇4

关键词:农业面源污染;化肥农药;防冶措施

面源污染已成为当前制约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同时,它也是影响农村环境质量的主要污染源。因此,在生态环境治理中,面源污染对农业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随着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导致农村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畜禽养殖废弃物快速增长,畜禽养殖业造成农业生态环境不断恶化。

1农业面源污染的成因及危害

现阶段,我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停留在污染发生的特定环节。在实际污染防治过程中,想要进一步增加农业面源污染质量的全过程的预防和控制,就需要建立生态塘系统,建立相应的植被缓冲区等,科学管理施肥,将其进行整体设计,并且保持每个项目的独立性,进而控制农业污水流入江河湖泊。以下就是农业面源污染形成的原因以及造成的危害:

1.1化肥与农药的过量使用

随着中国人口的逐年增加,对粮食的需求也呈阶梯式增长,在农业生产活动中,化肥、农药作为保护作物生长的重要物质,特别是当病虫害情况严重时,会使用相应的农药进行处理。但是在使用农药的过程中,常常会加大农药的剂量,进而造成一定的污染。比如,农业生产中使用的化肥和农药中只有1%~4%会接触到目标害虫,剩余的相当一部分残留在土壤中,使土壤硬化,甚至污染地下和地表水体,严重威胁着人畜饮水安全。由于我国大部分农业生产仍处于粗放生产经营阶段,投入过多、产出质量低下,农民的科学文化素养普遍不高,对病虫害防治的专业程度不高,所以在配置农药时,也没有进行科学的比配,在防治病虫害的过程中,这些未能实现科学配比的农药可能会对作物本身造成一定的危害,进而对当地的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最后形成农业面源污染[1]。

1.2农业中农膜等品废弃物不按要求回收处理

农药容器、化肥包装袋等其他农业投入品被随意丢弃,会造成环境污染。这是因为,这些农用薄膜和地膜大多由聚乙烯材料制成,这些材料易碎、易破碎,但不易降解。同时,随着育苗技术的不断发展,大多数种植者已经开始使用塑料营养板进行水果、甜瓜和蔬菜的育苗活动,用农膜或地膜覆盖农田表面,起到提高地面温度的作用,进而促进作物的生长。作物地膜覆盖能有效调节作物生长环境,为作物提供温度和养分的作用,所以地膜覆盖技术已开始全面普及。但是在苗圃使用结束后,人们通常会随意丢弃塑料营养托盘,当农作物不再需要覆盖时,农民们并没有将农膜深埋或者进行无害处理,并且由于人工去除方法落后、单一,造成大量农膜残留物长期分散,以此对土地以及周边的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

1.3农村环保设施建设滞后,养殖及农村生活污水随意排放

随着我国农业产业化规模的不断发展和扩大,我国畜牧业的发展发生了新的变化。近年来,我国农民收入水平呈逐年上升趋势,但是随之而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也成为了重中之重。比如,农村地区产生的生活污水也成为农业面源污染的原因之一。由于没有规范的管理规定,缺乏相关设备和污染物无害化处理经验,农民知识和经济发展的限制,畜牧业没有专门的污水处理系统,并且一些农民对养殖过程中产生的污水和污水持否定态度,所以在大量的畜牧场中,未经处理的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沟渠,致使畜禽粪便中的重金属、兽药和有害微生物残留也被随意排放,进而导致肥料无法在池塘中发酵,或不进行覆盖和堆放,引来大量蚊子和寄生虫,同时污水流入河流或渗入地下水体,对水生生物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危害,导致水体严重富营养化。由于农民的消费模式开始改变,生活垃圾种类也有所增加,而农民在处理生活垃圾或者是食品包装垃圾时,采取随机措施,没有将其进行有效处理,所以这些情况将会污染环境,严重还会造成如血吸虫病和疟疾等严重的传染病。

1.4治理投入不足,管理不到位

相关部门要提高认识,分析原因,总结经验,认真履行相应职能,加强制度建设,明确奖惩机制,这样才能在短时间内切实实现农村生活垃圾、污水和人畜粪便的无害化处理和综合利用。近年来,我国农村整体环境有了较大改善。但与生态环境建设目标还存在较大差距。比如,塑料袋、废电池、灯泡、灯具、水银温度计、药品等生活垃圾不能及时收集处置,一些已投入使用的无害化垃圾处理设施得不到及时有效的维护,在一些人口稠密的农村地区,没有公共生活垃圾池、垃圾填埋场等垃圾清运处理设施。这些会导致长期积累的有害气体和重金属元素通过地下渗透和地表径流进入水源中,进而污染水资源,并且还会通过食物间接或者直接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相关部门资金投入有限,宣传力度不够,导致人们的环境卫生意识相对薄弱,在处理垃圾时,处理过程繁琐、麻烦,经费不够[2]。

2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控措施

在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中,需要根据不同的防控范围和责任,联系不同的工作部门和有关单位,继而开展工作合作、技术交流和资源共享,所以各级工作部门和有关单位的配合十分重要。同时,要想保证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控措施的效果,就需要规范农业生产方式,监督污染实际情况,严格执行法律法规,进行有针对性的防控。

2.1加强防治推广宣传增加资金投入

为了提高人民群众取缔秸秆焚烧生态的积极性,开展畜禽污染防治工作,可以通过电视、广播、互联网、发放宣传手册等形式,开展开展禁止秸秆焚烧、废弃农业资源化利用,以及农业污染源防治相关政策法规等宣传活动,大力宣传农业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工作要求和意义,进而有效推动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顺利进行。同时,可以通过依托农业部门技术资源,以及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技术技能培训,让人们积极树立防治农业面源污染的意识,进而提升农业生产行业的环保意识。由此可见,只有构建完善的宣传体系,开辟多元化宣传推广渠道,注重农业污染源防治技术的宣传推广,才能提高人民保护环境的意识。在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环境监测体系建设和现代防控技术推广等方面,需要针对采取环保防治措施的养殖场,给予投资、税收等优惠政策,同时使用生物农药、可降解农膜研发等技术支持,促进人们主动积极的进行防治。因此,各级政府部门要进一步加大资金支持力度[3]。

2.2实施化肥、农药使用零增长行动

为了有效减少化肥用量,提高农产品质量,推动经济作物和设施农业有机肥代化肥,可以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按照农业农村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规范和土壤取样测土要求,将主要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95%,并且通过规范开展土壤样品采集、分析检测和数据采集工作,推广有机肥施用。同时,通过多种措施引导、鼓励在广大基层地区积极推广科学应用化学农药技术,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和种类,减少灾害水源污染,提质增效,达到扩大有机肥施用范围,提高耕地质量的目的,进而有效解决粮食作物绿色重点问题。在水稻病虫害防治期间,可以使用化肥药药混合喷施,利用植保无人机喷施肥料和药物,进而有效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并且按照统一部署、统一安排、试点实施的原则,组建以各村村集体为主体的相关部门,协调领导相关单位进行回收、运输和运营,加快实施农药包装残留有效回收处理,进而实现农药废弃物集中回收处理。为了提高肥料利用率,减轻劳动强度,可以将小麦种子和肥料一起播种,基肥比例由6∶4改为5∶5,追肥以氮肥为主,增加追肥次数,播种机将种子和高效缓释肥一次深度施入田间,改变施肥习惯给苗施肥,以此有效的控制化学农药的使用。

2.3农业废弃物的利用

早些年,党和国家就认识到秸秆焚烧对大气造成严重污染,所以针对这一情况,出台了相应的措施禁止焚烧秸秆,也加强秸秆焚烧控制。但是,由于很多农民文化水平不高,不知道如何正确处理秸秆,所以为了切实落实禁止焚烧秸秆的措施,就需要政府出台一些相关政策,引导农民正确处理秸秆。之所以这样要求,是因为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会产生相当数量的农业废弃物,如各种农作物秸秆、废旧塑料农膜、农药包装等,所以为了将其进行循环利用,需要对农用薄膜以环保方式回收和处置。而且秸秆可以作为基肥施肥还田,所以可以将秸秆打碎成饲料、作为能源利用、作为肥料还田等,作为秸秆饲料、生物质、能量肥料,这样可以减少化肥的使用,调整土壤结构。

3结束语

简而言之,农业面源污染需要结合当地实际进行科学管理。同时,有关部门要配合国家积极贯彻落实有关环境保护规定,正确认识和控制农业面源污染,进而促进农业生产资源可持续发展。这是因为农业面源污染会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严重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并且是我国生态环境破坏的主要来源

参考文献

[1]何为媛,王春丽.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及治理措施浅析[J].南方农业,2020,14(26):201-202.

[2]黎竹.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现状及对策建议[J].现代化农业,2019(6):48-49.

篇5

关键词:农业面源污染;现状;治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 X5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07-0076-04

Abstract:Agricultural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is one of the most widely distributed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which has high dispersion and high randomness.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from the use of chemical fertilizers and pesticides and agricultural pollution,rural organic waste emissions,aquaculture wastewater pollution on agricultural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in our province,analyz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process of treatment,and puts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to control and management of agricultural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Key words:Agricultural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Actuality;Control countermeasure

面源污染自20世纪70年代提出以来,其对水污染所占的比重一直呈上升趋势,已成为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的一个环境问题,其中农业面源污染是面源污染的主要组成部分,占有的比重最大[1-2]。r业面源污染是指在农业生产活动中,农田中的泥沙、化肥、农药、致病菌等污染物,在降水或灌溉过程中,通过地表径流、壤中流、农田渗漏等引起的对水体、大气等生态系统的污染,主要包括3种类型:一是农业种植源面源污染,二是畜禽水产养殖源面源污染,三是农村生活源面源污染。目前,农业面源污染已严重威胁农村生态环境,导致我国农村环境质量不断下降[3],严重制约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城市面源污染逐步得到了控制,而农村环境问题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日渐突出,农村面源污染已占全部污染量的50%以上,部分地区甚至达到60%~70%[4]。

四川在中国西部地区是农村人口和农业第一大省,人多耕地少,调查表明,当前四川省的农业面源污染源主要有土壤侵蚀、化肥、农药、地膜、畜禽粪便、有污染的灌溉水源和农村生活污水、农村固体废弃物等。过量施用化肥,不合理的使用农药、农膜,随意排放畜禽粪便、农村生活污染物和农业有机废弃物等,对水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且这种农业面源污染量大,范围广不易控制,影响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综合防治农业面源污染,保护农村生态环境是我们当前的主要任务。

1 四川省农业面源污染现状

1.1 肥料当季利用率低,氮、磷污染严重 四川人多地少,人地矛盾突出,为了保证粮食产量,提高化肥使用量成为了增产的主要手段。自2011年以来,四川省化肥施用量常年在250万t以上,是发达国家的1.66倍[5]。我国氮、磷、钾化肥平均当季利用率分别为30%~35%、10%~20%和35%~50%,低于发达国家15~20个百分点[6]。由于投入量大,加上受技术影响,四川省化肥的综合利用率在35%左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经过多年研究表明,雨季旱坡地氮素径流损失率在10%~20%,水稻氨挥发损失率在14%~19%。过量施用化肥,导致土壤板结、水土流失严重,大量的氮、磷随着农田尾水或地表径流进入河流中,使水体富营养化,加剧了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

1.2 农药施用量持续增长,农残污染加剧 农药是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的一类化学物质,对防治作物病、虫、草害,提高农业生产量起到了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但过量的使用农药,使得大部分农药都残留在自然环境中,参与生态环境系统循环,严重威胁生态环境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人类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以及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化学农药是四川省的农业面源污染源之一,四川省常年农药用量达到5万t左右,年平均用量12~36kg/hm2,是发达国家的1.5倍。我国农药当季利用率低,仅为30%[7],比发达国家低10~20个百分点,大部分流失在土壤、水体和空气中[8],污染农业生态环境。

1.3 农膜使用量大,“白色污染”严重 我国常使用的薄膜强度低,耐用性差,使用寿命短,不易清除,易破碎,极易残留在土壤中。据统计,我国农膜年残留量高达35万t,残膜率达42%[9],超过一半的农膜残留在土壤中。农膜残留造成的污染,已经成为当前农业生态环境面源污染的重要问题之一,随着温室大棚种植的推广,全省无论是塑料薄膜还是地膜的使用量都是持续增长,而农膜的回收率仅为49.3%。残留农膜过多,会破坏土壤结构,影响农作物产量、农村面貌和牲畜健康,严重影响生态环境。

1.4 农村有机废弃物随意排放,资源化利用率低 近年来,畜禽养殖业发展方式粗放、集约程度不高、污染防治滞后,小规模养殖场和零散养殖户的污水大多是不经任何处理直接排放到江河水渠鱼塘中,造成附近关联的江河、水渠、鱼塘污染严重,水质变黑、发臭,严重影响周边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据统计,四川省2013年畜禽养殖场污染物化学需氧量(COD)排放总量为30.635万t,氨氮排放总量为4.711万t[10];2015年四川省粪污量约4 730万t,有效处理率不足50%。随着农业产业化规模的日益壮大,畜禽粪便产量超过环境容量,畜禽粪中含有重金属、兽药、盐分及有害微生物等污染物,未经无害化处理直接排放,加重了农田和流域负荷,使当地农村生态环境污染加剧。随着农作物单产不断提高,农作物的副产物秸秆总量也迅速增加,然而,作为燃料和饲料的秸秆比例却大幅度减少,许多地区秸秆成为废弃物,大部分被直接焚烧。四川是农业大省,粮食播种面积大,秸秆资源丰富,种类多,产量大。根据四川统计年鉴,按照不同作物粮草比换算获得2012和2014年四川粮食秸秆产量分别为4 189.42万t和4 239.69万t,其中大部分被直接焚烧,不仅浪费了宝贵的自然资源,而且造成了环境污染,引起事故多发,对人们的生命安全构成威胁。

1.5 水产养殖业废水处理率低,水体富营养化问题突出 水产养殖在我国渔业生产中起着重要作用,2015年四川省水产养殖总产量达138.68万t,同比增加6.05万t,增长率达4.56%,水产养殖污染也开始凸显。水产养殖过程中大量投放的人工饵料、渔用肥料、养殖动物排泄物及残骸物等对水体造成了严重的污染[11],水产养殖自身的污染与水域环境的矛盾日渐突出。养殖环境不断恶化,养殖生物病害不断发生,水环境污染不仅制约了我国水产养殖业的健康发展,也对养殖区及其毗邻水域的生态环境产生了严重影响。

2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存在的问题

2.1 农业面源污染成因复杂,缺乏简单高效的治理技术体系 农业面源污染成因复杂、相关治理技术研究起步晚、成套技术缺失,具有分散性、隐蔽性、随机性、 不确定性、难监测等特点。一方面,农业面源污染随流域内土地利用状况、地形地貌、水文特征、气候、天气等的不同而具有空间异质性和时间上的不均匀性,排放的分散性导致其地理边界和空间位置的不易识别[12]。另一方面,由于降雨、水文条件变化的随机性,直接影响了面源污染发生的时间、区域及强度,致使面源污染的发生也具有随机的特点[12]。同时,由于面源污染涉及多个污染者,在给定的区域内它们的排放是相互交叉的,加之不同的地理、气象、水文条件对污染物的迁移转化影响很大,因此很难具体监测到单个污染者的排放量[12],即面源污染具有发生时间、发生源、污染物浓度3个不确定性因素,这给面源污染的治理带来了较大难度。

2.2 公众缺乏环境意识 广大农村居民环保意识淡薄,缺乏对农业面源污染危害的了解,也是造成污染加剧的原因之一。政府对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的宣传力度不够,群众思想认识有偏差,对农业面源污染概念不理解,整治工作内容不明确,仅把河道整治、畜禽粪便、农村生活垃圾等看得见的污染作为农业面源污染整治工作来抓,认为完成河道整治工作、畜禽粪便处理及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就完成了农业面源污染整治工作,大部分人还没有具体明确其过量施肥、用药的危害,对种植业源污染广、面积大的过量施肥及过量用农药造成的污染视而不见。

2.3 缺乏健全的管理机制 一方面,责任不够落实,难以形成R抓共管的局面,另一方面,已建环保处理设施的日常监管、维护难度大。环保设施建设完毕后交乡镇管护,而由于乡镇没有专职环保人员,又没有用于维护环保设施正常运行的专项资金,导致管护压力巨大。

3 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对策建议

目前,对于农业面源污染,仍缺乏有效的控制和监测技术,应采用源头控制,强调在全流域范围内通过农田最佳养分管理等农业措施削减氮、磷总量[13]。充分认识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紧迫性、必要性和复杂性,树立全面的环境保护观念。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项目的投入,采取政府引导、金融扶持、项目试点、政府补贴等方式,加大农业面源污染整治力度。

3.1 健全农业面源污染相关规章制度 国内外的经验表明,建立健全的规章制度是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的有效手段之一。近年来,四川省相继开展了《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条例》和《土壤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的立法工作,法律体系在进一步完善,但和东部发达地区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因此,今后要制定并实施控制使用农药、化肥的法规文件,以及有关农用地膜生产、销售、回收再利用等方面法规和规范性文件。

3.2 加速推广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单项技术模式

3.2.1 绿色病虫害防治技术 全面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环保型农药,科学使用农药,采用先进施药机械,提高药液务化效果,减少农药用量,提高农药的有效性。对农民用药加强技术指导,预测预报病虫害,调整农药结构,合理减少农药使用次数和用量,大力推广应用生态调控、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科学用药等绿色防控技术防治病虫害,保护生物多样性,减轻病虫危害损失,保障粮食丰收和主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增加市场竞争力,促进农民增产增收;显著减少农药及其废弃物造成的面源污染,有助于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3.2.2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是指运用化学分析手段,通过对某一地区土壤养分、不同作物以及不同生长时期的养分需求进行调查,最终确定出该地区适宜种植的农作物品种具体适宜施肥量和施肥方式,从而减少肥料的使用量,提高养分利用率,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己在全国广泛推广,效果显著。四川省早在十年前就在各区县开展测土配方科学施肥试点工程,大力发展和施用微生物肥料,但覆盖力度不够,应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核心是调节和解决作物需肥与土壤供肥之间的矛盾,不仅可以提高农作物产量、改善品质,而且可以减少由于不合理使用化肥带来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

3.2.3 秸秆还田与资源化利用技术 四川省秸秆产量大,覆盖范围广,秸秆作为农村新型能源,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严禁焚烧处理,积极开展秸秆饲料、秸秆发电、秸秆沼气、秸秆食用菌、秸秆肥料等多渠道综合利用秸秆试点示范与推广。加大秸秆还田力度,因地制宜采取与现行耕作制度相配套的粉碎还田、直接还田、沤肥还田、过腹还田等省工、省时、实用的秸秆还田技术和方法,以减少化肥的使用量,根治农业面源污染。

3.2.4 畜禽粪便污水综合治理技术 合理调整畜禽养殖业布局,建立持续、高效、生态平衡的规模化畜禽养殖生产体系。严格控制畜禽养殖废弃物污染排放,积极开展沼气综合利用,实行养殖―沼气建设配套体系。加强畜禽粪便等有机资源的利用,积极改善饲养技术,采用干湿分离厌氧技术,强化粪便无公害化治理,将畜禽粪便变废为宝,最大限度地提高畜禽粪便等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率,切实减轻养殖场对环境的污染[14]。加快建设养殖规模化、管理专业化、产品绿色化、粪便无害化的畜禽生态养殖小区。

3.3 探索建立农业生态补偿机制,重点解决源头和末端治理并重的问题 加强立法,避免发生“先污染后治理”的现象。加强政策引导,拓宽投资渠道,按照“谁受益、谁补偿,谁破坏、谁恢复,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将生态建设、环境保护与市场机制相结合,通过立法途径对农村生态环境实施生态补偿机制,解决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主体不明、资金投入不足、监管不严等现实问题。对畜禽养殖粪便的综合利用、农业生产废弃物的回收利用、生物农药和生物有机肥的推广使用,生态农业建设、环境友好的新技术、新成果、新模式研发与应用等,实行农业生态补偿,鼓励农民自愿采用环境友好技术,减少农用化学投入品的使用,减少面源污染。

3.4 加强农业面源污染科技攻关支持力度 总体上讲,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技术的研究历史还较短,研究还不系统、不完整、不深入,今后仍需要进一步加大技术体系攻关力度。在农业种植源污染上,加强作物高产、优质、高效与安全并重的科学施肥和用药技术研究,研发高利用率、低成本的缓控释肥料和生物农药产品,在主推品种中筛选氮、磷高利用效率和高抗病性品种,集成创新肥料、农药减量高效施肥技术体系等。在农业有机废弃物利用上,加强轻简、高效和适宜机械化操作的秸秆还田利用技术研究,摸清秸秆还田对土壤-作物-大气系统的综合效应,进行畜禽粪便沼气化、肥料化利用技术与产品协同研究等。推进可降解地膜的研发速度,加强农业生态节水技术和用养结合农作模式的研究等,替代农膜的保水作用,减少农膜使用量。加强与知名大专院校及科研单位的积极合作,示范一些适宜的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的有效措施,如高效生态种养技术、秸秆覆盖及植物篱防治等面源污染防控技术。

4 结语

随着经济的发展,农业生产活动和农村污染物的排放造成的农业面源污染不断加剧,四川省农业面源污染量大,辐射范围广,随机性强,治理难度高。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涉及多方面问题,包括政策、技术、管理以及农民配合等。提高广大农民对农业面源污染的认识,引导农民科学种田、科学施肥、喷洒农药等,尽量减少不科学的农事活动造成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因此,针对各地的具体情况,分析其成因和影响因素,因地制宜的提出和实施相关控制和管理对策,是我国治理农村面源污染的切实可行的方向。四川省农村面源污染的治理,政府应加强宣传指导,制定相关法律规范文件,以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沼气技术,研制高效生物农药等科技手段为支撑,以积极建设规模化养殖场,秸秆、粪便、生活垃圾等有机废弃物基础处理设施为手段,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实现四川省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Tim U S,Jolly R.Evaluating agricultural nonpoint-source pollution using integrated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 and hydrologic/water quality model[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Quality,1994,23(1):25-35.

[2]Boers P C M.Nutrient emissions from agriculture in the Netherlands,causes and remedies[J].Water Science & Technology,1996,33(4):183-189.

[3]王建英,邢鹏远,袁海萍.我国农业面源污染原因分析及防治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2(11):216-223.

[4]朱清,甘欣,王溢谦.四川省农村面源污染问题的环境保护对策[J].四川环境,2011,30(6):88-93.

[5]四川省统计局.四川统计年鉴2015[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6.

[6]四川环保网.四川省农村面源污染治理情况.2007-05-26.

[7]徐玉宏.我国农膜污染现状和防治对策[J].环境科学动态,2003(3):9-11.

[8]华小梅.我国农药的生产使用状况及其对环境的影响[J].环境保护,1999(9):23-25.

[9]方淑荣,刘正库.论农业面源污染及其防治对策[J].农业科技管理,2006(3):22-23.

[10]郭卫广,雍毅,陈杰,等.四川省农村面源污染状况与治理对策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6,41(11).

[11]刘道玉,吴伟.水产养殖水体污染及微生物修复的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1(17):253-256.

[12]郭敏,韩鹏飞.农业面源污染的成因及控制对策[J].河北农业科学,2009,13(4):93-96.

[13]张维理,武淑霞,冀宏杰,等.中国农业面源污染形势估计及控制对策Ⅰ.21世纪初期中国农业面源污染的形势估计[J].中国农业科学,2004,37(7):1008-1017.

篇6

[关键词] 现代农业 林业产业 景观生态 建议

[中图分类号] S75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02-0112-01

1 项目背景

沈阜200 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带是辽宁省委、省政府支持阜新突破发展的省级重点工程。示范带建设是阜新在推进转型振兴关键时期迎来的一次重大发展机遇。示范带建设充分利用现有水利、电力、路网以及通信、气象、水文等基础条件,重点发展粮油、果品、设施和畜牧四大产业,建设优质果品、设施农业、精品农业、高效农业、畜牧业、农产品加工业和都市农业等七大示范区,发展现代农业200万亩。

2 项目规划内容及存在问题及工作建议

从示范带建设规划中可以看出,阜新市的现代农业示范带中的“农业”是广义的概念,涵盖作物、园艺、林学、畜牧等领域,在示范带中实施林业产业及景观生态等建设内容有其现实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笔者发现,示范带规划中虽然包含了果品林业和育苗中心建设等涉林相关内容,却并没专门提及高效用材林、混农林业及花卉业等更多的林业产业方面内容,没有提及到示范带内既有林的经营与管理问题。为了进一步丰富现代农业示范带规划建设中林业产业和景观生态等建设内容,促进沈阜200 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带提质提效,现提出如下工作建议。

2.1 充分发挥示范带内林业的产业功能,更大限度发挥土地生产力,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示范带建设中适当发展一些林业产业项目,既能够满足农林牧各业协调发展的需要,又能够满足农民在经营方向上的多样化需求。发展林业产业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现实需要。

2.1.1育苗中心和果品林业

果品林业建设要与辽宁省千万亩经济林建设工程相结合,选择适宜的品种,加强技术指导和示范,加大政策扶持工作力度,以产业化发展和市场化运作为核心,充分发挥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变“要我造林”为“我要造林”,引导农民发展林果增收致富。

2.1.2 混农林业(林下经济)

在保证林业生产的基础上,以科技为支撑,以效益为目标,改善林业发展结构,丰富农业生产模式,大力发展林下种养业,促进农民就业和增收,加快农民致富步伐,拓宽转移就业渠道。

2.1.3 花卉业

在阜新市已有的一定规模花卉业基础上,鼓励民间资本投向花卉业,整合分散的花卉资源,建立有地域特色的种苗花卉基地。花卉业的发展要以市场为导向,以个体经营为原则,重点发展的项目应该在林业产业化项目等方面给予帮助和扶持。

2.2 充分发挥示范带内林业的景观生态功能

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统一规划,统筹城镇村屯房屋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搞好用地规划,实行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绿化基础好的村屯,要提高绿化水平,建设园林式村屯。最终实行面、线、点整体全面绿化,坚持乔、灌、花、草有机结合。

2.2.1 加强示范带范围内小城镇绿化

绿色植物是人类生态环境的自然保护者,小城镇绿化对于改善当地气候、美化环境具有重要作用。

2.2.2 加强示范带范围内的村屯绿化

以绿化促净化、促美化。对于村屯的绿化要有合理的布局,以乡土树种和乔木为主,注重植物景观,环境优美。村旁、路旁、水旁、宅旁要有基本的绿化,建设围村林带、小公园或小游园。保证树木花草生长旺盛,无病虫害。

2.2.3 加强示范带范围内的公路铁路绿化

公路、铁路的绿化要按公路、铁路绿化标准全面绿化,符合防风固土、美化环境要求。突出当地植物特点,以乔木为主,乔灌花草配置合理,形成立体混交绿化带。要以公路、铁路绿化为轴心,因地制宜地扩大绿化的范围和规模。

2.2.4 加强示范带内水库、河流、湖泊等水体沿岸绿化

植物能起到保持水土及稳滩固岸的作用,加强示范带内各类水体沿岸的绿化,树种要选择合理,乔灌花草结合,注重植物品种多样化、乡土化。应选择质量高的植被,充分发挥其保持水土、涵养水源、护堤护岸等功能。

2.3 充分发挥示范带区域内林业的生态防护功能,改变小气候,促进环境的优化

林业生态建设要为示范带建设提供安全和保障。围绕林业生态屏障工程建设,强化应用技术配套集成,提升生态建设质量效益。着力突破森林生态系统建设与保护、林业增汇减排、森林可持续经营、林业有害生物和森林火灾防控等关键技术,促进森林面积和蓄积双增长,提升林业生态服务功能,减少林业灾害损失,提高应对气候变化能力。

2.3.1加快示范带区域内的宜林“四荒”造林

对于宜林荒山、荒地、荒滩、荒沙等宜林“四荒”,实现绿化、提高森林覆被率是主要目的。在树种的选择上要多样化、乡土化,林种结构合理。栽植或封育要规范,保证成活率和保存率高,分布均匀,林相整齐,无严重病虫害。并有专人管护,科学管理。

2.3.2促进示范带区域内的农田林网建设

农田防护林能够营造小气候,从而有效促进农作物、果树等的稳产高产。在树种选择上,要坚持乡土树种优先和适地适树原则,同时注重混交搭配,充分利用土壤不同层次营养,提高土地利用率。做到树种选择合理,网格标准、林相整齐。基本无病虫害,防护效益要显著。并应做到管护到位,及时修剪、有计划采伐更新和无人为破坏。

2.3.3强化示范带区域内的既有森林经营与管理

坚持严格保护、科学经营、持续利用和积极发展的方针,促进森林资源经营管理向森林生态系统管理为主转变,并依据林业分类经营的要求,做好生态公益林的补偿和管护,搞活商品林的建设与经营。做好森林防火和封山禁牧,不断提高森林资源的质量。

3 结束语

篇7

【关键词】雾霾;产生机理;防止对策;霾粒子

随着工业化发展进程的不断加深,大量的化石资源燃烧放出了大量的污染物,造成了严重的大气污染。近些年的空气污染情况更为突出,自2012年开始每逢入冬后,我国中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就会出现严重的雾霾现象,严重伤害了居民的身体健康,并且为人们的出行等生活活动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所以我们必须要加强环境保护意识,积极的防治雾霾。

1 雾霾的产生机理

1.1 区分雾与霾

雾是经过近地面空气中的水汽凝结形成的,最终雾仍然是水,不影响人类的健康。而霾是通过空气中的灰尘、硫酸、硝酸等粒子漂浮在空气中,使空气变的浑浊,从而其会降低人们的视线,并且人们吸入这种空气,会对人的呼吸道等部位造成严重的损害。

在早晨和夜间由于空气的湿度相对来说比较大,所以在此期间很容易形成雾霾天气,虽然雾和雾霾都会使空气变浑浊从而降低人们的视线。但在空气的相对湿度小于60%并且能见度小于10km的情况就会产生霾,而雾要在相对湿度要大于90%,能见度小于1km时才能形成,所以显而易见霾的生成条件要远远低于雾的形成,并且霾的形成条件与晴空的条件相差不多。并且霾粒子的直径很小并且分布均与,且肉眼不能观察到。

1.2 产生雾霾的条件和原因

一般我们遇到的能见度比较低,空气较浑浊的天气都是雾和霾混合后产生的天气。

在低空湿度大,空气将要达到饱和的状态,大气层结稳定,环境温和,没有三级及以上的风时,在冷却的环境下空气就会产生雾,尤其在我国华北平原、四川盆地等地区,由于很符合上述的条件,很容易形成大雾的天气。并且在很多外因的推动下,如灰尘,使雾更加的浓。

在气团相对比较稳定,大量的灰尘、硫酸、硝酸等霾粒子漂浮在空气中时就会形成霾。大量的霾粒子漂浮在空中,严重阻碍了人们的视线,并且霾粒子被人们吸入会损坏人们的健康。雾霾天气会经常伴随大气逆温现象出现,从而会出现逆温层,继而加重了雾霾的程度。逆温层相对来说是很稳定的气层,其可以防止气流向外扩散,从而会形成一个扇形的污染带,在逆温层消失后,污染带就会快速的扩散,从而加大了空气污染的程度。并且在我国农村,对于农作物的秸秆一般都会进行焚烧处理,但是在稳定的外界空气环境下,燃烧产生的污染物不容易扩散,就会积聚在近地表层,导致雾霾情况更加严重。综上不难看出雾霾的形成受到天气、气候的影响不容易进行人为控制,所以我们只能尽最大的努力来控制空气中的霾颗粒来控制雾霾天气。

2 治理雾霾的现状

形成雾霾天气一部分原因取决于外界环境,一部分来自人为因素,对于外界环境我们不容易进行控制,所以我们只能在人为因素上下手。主要通过减少空气中含有霾粒子的含量来治理雾霾。空气中的霾粒子主要来自于工业的废气排放、汽车尾气等。对于这些必须进行合理的治理,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对于已经排放的污染物进行净化,达到治理雾霾的目的。

2.1 国外治理雾霾的情况

以英国伦敦为例,其雾霾历史要比我国悠久,因为这是首先进行工业革命的国家,大量的废气排放,使其从19世纪开始,就面临着严重的雾霾天气。为了治理雾霾,政府推行了很多的治理措施,严重禁止多项燃料的使用,并且关闭了很多大型的污染工厂,提高烟筒的限高,将发电站搬离城市。并且对居民的日常生活也进行了严格的规定,要求居民节能减排,冬天采取集体供暖的方式,大力发展公共公交,鼓励大家使用清洁能源。政府也大力的开发化学抑制剂来治理雾霾。这些方法都对治理雾霾有很大的作用。

2.2 我国治理雾霾的情况

在2008年,我国首都北京举办奥运会,北京对雾霾进行了大力的治理,在奥运会开幕前,要求重工业搬离。在举行时,严格限制汽车的行驶,这都保证了奥运会的外界空气情况。在2011年,我国举办第26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在运动会期间深圳也严格的限制汽车的限行,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从上表明,汽车限行政策是短时期内很有效的治理措施,可以作为治理雾霾的应急措施。

3 防治雾霾的措施

3.1 控制污染源

对污染源进行了合理的控制,才能从根本上治理雾霾。这就需要我们要抓紧汽车尾气、工业废气等污染进行处理,对高污染的企业进行改革甚至关闭,严格对排放物进行处理,禁止农田进行焚烧农作物秸秆,大力的发展和使用清洁能源,只有从污染的源头来控制污染,才能够最小的对环境造成伤害。对于不能从源头进行合理控制的污染,也要进行合理的吸收治理,例如用吸附法等方法对污染进行治理。还可以通过化学手段,大力的开发灰尘抑制剂来降低空气中灰尘的含量。

3.2 建立联合防控体制

一般某地区的雾霾的情况与该地区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城市对环境的管理情况以及每位居民的素质息息相关,工业废气等污染传播的范围很广,这就导致雾霾很具有区域性。所以要建立区域联合防止的体系,区域联合起来综合对该地区空气进行治理,才能够真正的对该地区的雾霾情况进行合理治理。首先国家应该对华北平原等雾霾严重地区,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提出相应的联合措施。对污染物制定统一的标准,采取调整产业机构,升级城市公交等措施。并且省之间要加强合作,联合城市和农村共同的治理雾霾。要求能源管理部门对能源进行严格的检查,只允许质量合格的产品进入市场,对不合格产品、污染比较高的能源要进行严格的控制。并且落后的机械不但会浪费能源,还会对空气造成污染,所以对于落后的机械要进行及时的更换。交通部门要对汽车进行合理的限行措施,提倡大家做公交车出行。对于高污染的企业国家要对其进行及时的治理,严格控制此类企业的数量。政府应该更加注重对环境的保护,多种植花草树木,净化空气。

3.3 提升环保的意识

治理雾霾是个漫长的过程,所以必须要提高每个人的思想意识,只有大家都做到绿色环保,那么才能慢慢实现治理雾霾。加大对绿色概念的宣传,培养大家节水、省电、不用一次性物品等节约意识,从小做起,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治理雾霾天气。

4 总结

由于我国过去过多的重视经济的发展,忽略了环境问题,造成了现今雾霾严重的情况,但是今后我国在重视经济发展的同时,要更加的注重对环境的保护,坚持以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来发展经济。加强对环保的教育,让环保意识深入到每个人的心里,使每个人都能够自发的保护环境,保护大家赖以生存的家园。

参考文献:

[1]吴庆梅,张胜军.一次雾霾天气过程的污染影响因子分析[J].气象与环境科学,2010(1).

篇8

一、农业农村经济运行情况

(一)种植业生产形势稳定。今年计划粮食总播面1.35万亩(其中水稻9300亩、旱粮4200亩),油菜4200亩。上半年,春收作物中油菜面积4220亩、马铃薯面积410亩、蚕豌豆面积205亩。蔬菜播面4000亩,香西瓜1660亩,柑桔6100亩,梨、葡萄、杨梅等时鲜水果7040亩。今年农资农产品普遍上涨,化肥平均涨幅为9.1%,其中复合肥涨幅10.3%,尿素涨幅达26.3%,种子价格平均上涨约15%,农药价格同比上涨10%左右,农膜价格与去年基本持平。粮食、蔬菜价格稳中略涨,大米平均涨幅达20%。

(二)畜牧渔业稳步发展。全区发展生猪4.1万头,出栏生猪2.4万头,分别比同期增长3.25%和持平;发展家禽321万羽,出栏216万羽,分别比同期增长1.9%、2.8%;发展牛0.1550万头,出栏牛0.017万头,分别比同期增长7.8%、2.1%;发展羊1.12万只,出栏羊0.47万只,分别比同期增长3.7%、2.1%;蛋产品148吨,与同期持平;牛奶60吨,与同期持平;水产品210吨,与同期持平。今年,生猪、家禽价格比去年同期有较大增涨,特别是生猪价格增涨迅猛,仔猪和肉猪价格分别由元月份的380元/只、8.7元/斤上涨到现在750元/只、12元/斤,养殖利润分别达到300元/只、700元/头。如邹菜规模养殖场上半年出栏仔猪200头、肉猪350头,获利30.5万元。全区75户规模养猪户上半年共出栏生猪1.5万头,获纯利1050万元以上,户平增收达到14万元。

(三)生态林业积极推进。今年,全区已完成工业原料林新造任务2200亩、补植1000亩,完成计划任务的107%;“三边”绿化180亩,完成计划任务的133%;封山育林20000亩、补植1500亩,完成计划任务的100%。全区林业用地面积11.6万亩,我区林地林权换发证外业核实工作除少量的纠纷山和插花山外已全部完成,输机面积10.4万亩,占总面积的96.3%,调处纠纷约120起,面积0.5万亩。

(四)农业产业化势头强劲。1—6月,全区58家农产品加工企业共计完成总产值17260万元、增加值3165万元,同比增长10.2%、6.4%。其中嵩云禽业、恒裕竹业、四海棉业、华光生物、邹菜腊味5家农业产业化市级龙头企业完成销售收入17022万元、利润总额704万元、税金549万元,同比增长38.8%、45%和10%。

(五)现代农业发展氛围浓厚。我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1号文件和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及时召开了全区农村工作会议,对农业综合、防汛抗旱、动物防疫、水利普查等重点工作逐项做出具体安排,与各乡各部门签订了目标管理责任状,确保了各项工作的落实。区工委、区管委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工作,今年增加了农业水利经费投入;成立了区农业水利执法大队和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落实了编制、人员、经费和办公场地;出台了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扶持政策等,为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营造了浓厚的氛围。

二、重点工作开展情况

(一)“三防”主动力保社会稳定。一是防汛工作取得阶段胜利。今年,我们坚持“安全第一,常备不懈,以防为主,全力抢险”的防汛抗灾工作方针,加强了组织领导,加强了责任落实,加大了宣传培训力度,完善落实了防御体系,落实了水库抢险及抗洪抢险物资、队伍,加强了防汛信息系统建设,建设了预警短信平台和防汛视频会商系统,覆盖全区的山洪灾害预警系统建设已经完成,正在开发洪灾风险三维分析软件系统。半年来,我们针对防御山洪和地质灾害、流域性洪水、水库溃坝风险等开展了宣传活动10次,发放防汛知识宣传册1450份、宣传单12000份、光碟7份,特别是4月7日,组织成员单位负责人和全区3乡4街39个村(居委会)负责人、4座水库守护人等近150人进行了防汛抗灾知识培训,有效地提高了基层干部群众的躲灾避灾意识和防灾抗灾能力。上半年,成功抗御了频发的暴雨洪灾侵袭,特别是成功抗御了“5.11”、“6.10”特大暴雨洪灾,启动防汛抗灾三级响应3次、二级响应1次,转移人员3600余人,投入防汛抗灾人力近1万人次,取得阶段防汛抗灾的胜利。二是动植物防疫工作毫不松懈。通过强化免疫、严格检疫和加强疫情监测,确保了全区无重大动物疫情。今年5月份,我区代表市接受省畜牧水产局春季动物防疫采血监测检查,高致病性禽流感、鸡新城疫、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牛口蹄疫疫苗抗体阳性率达到100%,保障了畜禽生产安全。同时加大了植物病虫害防控力度,切实采取有力措施积极做好柑桔大实蝇、水稻黑条矮缩病等病害防控。上半年,共发送病虫情报8期,免费向农户发放防治药剂4000余包(瓶)。三是森林防火狠抓落实。狠抓宣传工作,严格落实措施,强化值班制度,成立了8支扑救森林火灾应急队伍,全力以赴做好森林防火和扑救工作,全面执行森林火灾责任追究制,加大火案查处力度。上半年共发生森林火灾1次,过火面积2公顷,森林火警1次,过火面积0.6公顷。

(二)现代农业不断推进。加快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在广泛宣传发动和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我区成立了以区管委主任周正宇任组长的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拟定了工作实施方案。全面推广农业技术。粮食生产,为抓好超级稻生产保障粮食安全,我区成立了超级稻“双增一百”科技行动工作领导小组和技术服务小组,制定了工作方案,在稳定面积,主攻单产,优化品质,提高效益上狠下功夫,积极抓好茅头园村千亩超级稻高产示范片和鸬鹚村、洪高村百亩示范片。蔬菜生产,以岩门、滩头、五一为基地,采取温床育苗、遮阳膜、杀虫灯、防虫板等一系列无公害栽培技术,推广无公害、标准化栽培。经作生产,主要抓好了柑桔、香西瓜、玉米、竹荪等优新品种引进和推广,重点抓好了茅头园村桔园改造和果木场二宫白梨标准化生产。养殖生产,突出抓好了以横岩村竹林养鸡为示范的无公害雪峰乌骨鸡养殖,积极开展了湘华鲮规模化人工繁殖和养殖,现正从事湘华鲮池塘养殖的网箱养殖工作,为人工增殖资源和产业化开发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农业机械化耕作不断推进,抓好了茅头园村500亩粮油生产全程机械化规模种田示范区建设,实现了示范区建设与推广农机、农业新技术相结合的目标,促进了粮油生产标准化、专业化。推广了以耕整地类机械和运输型动力机械为主的农机具315台,完成购机补贴任务20万元,带动农民购机投入近60万元,使200户农户直接受益。半年来,各涉农部门积极深入扎实开展为农服务,确保农业生产有序推进,农水局、畜牧水产局、蔬菜办、科技局等单位积极组织开展科技下乡、科技入户活动,积极搞好农业生产技术培训与指导,共发放技术资料2000余份,培训农民2000余人次,推广农作物新品种27个、新技术17项、办点示范9个;全面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完成土壤样品采集300个,推广配方肥8吨,实施超级稻田间试验6处、冰糖柑试验5处,为农户科学施肥提供了依据;积极抓好“三品一标”认证,已落实无公害农产品认证2个,计划开展绿色食品认证1个。

(三)优化农业水利发展环境。今年来,我区成立了农业水利执法大队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切实加强了农业水利行政执法工作。农业执法,分别与养殖场(专业户)、农资经营户、专业捕捞渔民等签定了安全生产(经营)责任书,开展了相关培训,达到安全生产和经营,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积极开展了农资打假、农产品质量安全和打击非法捕捞行为专项整治行动,半年来,查获违禁捕捞1次,没收电鱼机1台,鱼类繁殖季节非法捕捞鱼架25个,很好地保护了水产资源,维护了河流渔业秩序。水政执法,切实加强了河道管理、水资源管理、水土保持等工作,依法治水、依法管水水平不断提高,水利管理工作进一步规范有序,维护了良好的水生态环境和水资源安全。为搞好我区河道管理工作,针对河道管理各部门职能交叉的实际,我们联合了国土资源局、海事处、航道站等部门,对河道内的采砂船进行了综合管理,并划定了禁采区和可采区,规范了采沙场3处,取缔非法采砂船4艘,推进了有序采砂,维护了河道的安全。严格取水许可和排污口管理,取水许可发证率达100%;对区内排污口定期提取排污水样,实行动态监测。对河道开发进行了规范管理,取缔占河吊装码头2处,协助上级查处了怀通高速连接线工程侵占河道及向山沟、溪河和滞洪区倾倒渣土的违法行为。完成了沅水一级支流巫水河岸30亩的补植补造绿化工作。

(四)新农村建设持续推进。今年来,我区继续加大力度,抓好了茅头园村、岩门村、鸬鹚村、横岩村新农村示范片建设,进一步推动了全区新农村建设步伐。今年投资714万元开展茅头园、岩门等8个村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工程,以改水、改厕和垃圾集中处理为重点,大力实施清洁工程,努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作为“新农村、新景象、新生活”定位的茅头园村,其新农村建设规划已经出台,“名优农产品一条街”建设正在火热进行,并筹资24万元开工建设该村第一家农家乐,受到良好投资环境的吸引,我区引进浙江客商在该村投资2000万元兴建慧沃传感科技农业园。以楠竹资源打造特色产业的横岩村,投资近30万元对林道、入户公路进行了硬化,做好了三岔路段环境治理和临江休闲广场工程规划设计,成立了横岩村竹林养鸡专业合作社,大力发展竹林养鸡等特种养殖。

(五)农业重大项目进展顺利。今年,我们继续加大了项目的挖掘、储备、争取和实施力度。一是积极主动做好项目前期工作。先后完成了“四水”重要堤防、中小流域规划、农田水利建设、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水土保持、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病险水闸除险加固等专项项目的规划和申报工作,申报的项目规模和资金额度是建国以来几十年水利建设投入的最大,为全区水利事业快速、健康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二是切实抓好项目实施。今年,我区计划农业固定资产投资6674万元,上半年已完成农业固定资产投资2755万元,完成计划任务的41.3%。投资1340余万元的巫东城市防洪堤工程正在抓紧建设,预计10月底全面完工;投资405万元的车皮溪治理工程已基本完工,正在准备验收;投资520万元的花洋溪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已完成工程主体建设,可改善有效灌溉面积2000亩,保护下游居民2000人;投资245万元完成了车皮溪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使流域内4541人受益;投资106万元解决了综合农场2210人的供水问题;完成了64口山塘清淤,改善灌溉面积550亩,新增蓄水9.81万方;投资500万元的雪峰乌骨鸡原种场二期工程已修建宿舍楼1栋,购进饲养设备420台(组、套),引种1万只,完成了沼气池建设的土地租赁工作;投资40万元完成了两个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上半年,全区共新建农村户用沼气池27口,完成目标任务的54%。三是严格加强项目管理。加强了对农业项目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督促落实力度,特别是在水利工程建设方面,制订了《关于加强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管理的规定》,全面推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建设监理制,明确了每个水利建设项目实行终身负责制和目标责任制,加大了项目监督和奖惩力度,确保了工程安全、资金安全和干部安全。

(六)农业开放合作成效明显。通过积极探索企地合作、产学研相结合的模式,发展订单农业,农业招商引资取得新成绩。一是引进了杭州农信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在茅头园村投资高科技农庄建设项目,通过现实的种植养殖园,按照生态、园林、休闲的理念进行改造,并布置各种传感器形成监控网络,通过互联网形成新型生态农业游戏和网络社区,实现虚拟和现实的融合,使用户可以随时随地享受生态种植养殖的乐趣,该项目已完成土地租赁和项目规划工作。二是引进了广东国隆科技有限公司在果木场投资创建农业科技示范园项目,以绿色食品二宫白梨为主,引进开发新品种、新技术和建立优质水果加工基地,该项目正在开展土地租凭工作。三是引进了广东国隆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在嵩云禽业有限公司投资1000万元建立雪峰乌骨鸡核心育种场和深加工厂,两家公司已签订了联合开发雪峰乌骨鸡协议。

三、下半年工作重点

(一)切实抓好秋冬农业生产。在桂花园乡抓好高产示范样板建设,集成推广高产栽培技术,加强技术指导和服务,全面落实全区5000亩油菜、1万亩蔬菜和1000亩马铃薯生产任务,抓好秋粮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控工作,确保秋粮丰收、农民增收。

(二)进一步抓好农业三防工作。防汛抗旱工作,坚持好24小时防汛值班制度,加强雨水情监测,做好汛情分析、预测、预报,保障防汛抗灾工作做到信息灵、决策准、行动迅速、科学指挥;进一步组织各乡街、有关单位开展地毯式检查,全力消除度汛安全隐患;进一步落实好各项防汛预案、方案,切实加强水库保安和山洪地质灾害防御工作。抓好以秋防为重点的动物防疫工作,组织参加检疫大比武,推动我区动物检疫工作上一个新台阶。继续抓好森林防火工作,保护旅游生态资源。

(三)继续加强农业项目建设。一是紧紧抓住现在涉农项目逐年增多、特别是“十二五”期间国家加大水利基础设施投入的有利机遇,结合我区农业资源优势和产业定位,完善规划编制,加强项目策划和包装,加强与省市业务部门的衔接和跟进,想方设法挤进国家、省里的项目笼子,增加资金投入,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二是完成巫东城市防洪堤、花洋溪水库除险加固、车皮溪流域治理一期和水土保持工程的扫尾工作,积极开展公溪河治理和车皮溪治理二期工程建设,搞好黄土寨病险水闸除险加固初步设计,抓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和乡水管站管理体制改革建设工作。

篇9

这是一位游客所描述的莫斯科以及与这座城市伴生的城市森林。

曾几何时,广场、草坪、大树是我国城市绿化、美化的“三大件”,其中的诸多不科学之处一直为人所诟病。如今,我国许多大中城市开始转变观念,日益重视发展城市森林。以北京为例,计划在未来5年内建造100万亩城市森林,以改善京城生态环境质量。该工程耗资逾500亿元人民币。如果规划物种合适,再加上有力的保障措施,北京将形成一个以城市森林为主、融城市于森林之中的国际生态大都市。

城市和森林合着长

早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国外就有人提出了城市森林的概念。

这一提法最早源于美国和加拿大。1962年,美国肯尼迪政府在资源调查中,首次使用“城市森林”(Urban forest)这一名词。由于城市森林是将城市和森林这两个看起来相矛盾的事物联系在一起,可以说是两种不同生态类型相互融合而形成的一种特殊森林类型;因此,对城市森林的提法,国内外学者也有不同的看法。

那么,什么是城市森林?

城市森林是指在城市及其周边以乔木为主体,达到一定的规模和覆盖度,对周围的生态环境产生重要影响,具有明显的生态价值和人文景观价值的各种生物综合体。城市森林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按照森林的自然属性来管理的,即物种选择、森林经营尽量本土化和自然化,物种组成丰富,郁闭度要足够大。

城市森林与以往我们所知道的普通城市绿化造林相比,主要区别在下面五个方面,即除了造林期间需要人工呵护之外,待城市森林成熟后,一要有足够多样化的本地物种,二是不要人工浇水,三是不要人工施肥,四是不用喷洒农药,五是森林可以通过有性繁殖,通过实生苗进行自我更新。

国外城市森林什么样

城市森林是人类模拟大自然的产物,是人类回归自然的愿望使然。在充分尊重自然、尊重生态的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十分强调建设和保护城市森林的重要性。

在对英、美、法、德、日等国考察时,笔者目睹过大量的城市森林。在那里,枯死的树木并未被人为清理掉,而是留在原处,形成生态循环。莫斯科、温哥华、多伦多、华盛顿、波特兰等城市,从郊区到市区,整个城市掩映在森林中,绿色成为城市的基本色调。市区内既有大面积的森林公园,又有宽阔的沿街绿化带把城镇内各类公共绿地连接起来,在整体上构成一个森林环境。森林与城市的关系,并非在城市中分布有森林,而是城市坐落在森林之中。

发达国家非常注重森林的休闲游憩、改善环境等服务功能,为体现近自然林的理念,他们非常注重乡土树种的使用,尽量保护原生森林植被,以突出本地特色的森林景观。在温哥华,即使被飓风毁坏的林地,人们也尽可能保留自然风貌,任其自我恢复。莫斯科最常见的绿化树种是椴树、白桦等乡土树种;即使是林下的灌木、草本植物,也都是乡土物种。

除了重视保留重要的森林、湿地资源,建设足够宽度的自然生物廊道外,欧美许多国家甚至通过人为架桥,建设自然林带,把被道路分割的林地连接起来,为动植物迁移提供走廊。

除了在城市周边保留着成片的自然林外,国外城市的中心区也有成片的大型森林。

其实,欧美大都市能形成今天的城市森林,不能说完全是因为得天独厚的条件,很大程度上是苦心经营的结果。尽管不少欧洲国家原本的森林资源非常丰厚,但在工业化进程中森林被砍伐殆尽,加之战争的破坏,到19世纪中叶,很多城市的森林覆盖率降到了8%左右。此后,人们才开始实行大规模的森林恢复工程。譬如莫斯科,近代以来,随着城镇的发展,人们一度为了抵御气候的寒冷,肆意砍伐树木,生火取暖,把林木环绕的城市变成了一座“沙漠城市”。十月革命胜利后,人们开始用自然观念看待城市绿化,在所有空地上都种上了树木花草,其中主要是白桦树和西伯利亚落叶松。即使在饥寒交迫的1918年,列宁仍下令严禁滥砍乱伐。在那之后不到百年时间,莫斯科用市内11片自然林、8条专属城市绿化带、98座公园以及700多座街心花园,找回了自己的尊严。

在造林过程中,不少欧美城市也犯过错误、走过弯路,最主要的一点就是过度追求整齐划一和人工化。

当年,德国栽种了面积庞大的人工针叶林,虽然一开始没什么问题,但到了20世纪60年代,发生了非常严重的生态危机。因为树种单一,栽植过密,后期又缺乏有效管理,森林里病虫害泛滥,树木根本长不起来,林子里连只鸟都看不见。

吸取教训的德国由此开始探索森林的“近自然经营”,通过间伐针叶树、补植阔叶树等措施,丰富树种,不再追求整齐划一,尽量使人工林变得像自然林。这样一来,借助自然力,森林生态系统慢慢稳定,最终实现了自我发育、自我更新。

纽约闹市区的森林公园在建造之初也发生过类似情况。在经历了诸多生态问题之后才走上了近自然的道路。

除了要营造近自然林,欧美一些大城市在城市森林的规划布局上也颇费心思。在柏林,坐轻轨或地铁从市中心出发,只要几分钟就能到达周边的森林。城市森林大多具有游憩功能。

在发达国家,人们对城市森林的管理也近乎自然,管理人员的主要职责是对靠近路边的林带进行低强度的修剪和管护,把落叶扫进林地,尽可能地使树木处于自然生长状态。

捕捉PM2.5有奇效

除了美化环境外,城市森林还有非常明显的生态环境效益。

据美国林业协会评估,城市森林仅通过遮荫、吸水蒸汽及调节空气、降低空调耗能一项,每年就为美国节约20亿美元。因为森林能调节气温,为建筑物遮挡夏日骄阳,阻挡冬天的寒风,从而减少建筑物的能耗,最终减少了电厂的排污量。

对于我国许多城市来说,城市森林对包括PM2.5在内的颗粒物具有明显的防控作用,这主要是通过以下途径实现的:

第一,城市森林可以改变低空气流,具有防止风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由于森林树干、枝叶的阻挡和摩擦消耗,进入林区后风速会明显减弱。据资料介绍,夏季浓密树冠最多可减弱风速50%。风在入林前200米以外,风速变化不大;过林之后,大约要经过500~1000米才能恢复过林前的速度。人类便利用了森林的这一功能,减小风沙,防治空气颗粒物污染危害。

第二,干湿沉降将空气中的颗粒物融入森林枯落层。森林地表枯枝落叶腐烂后不断增多,形成较厚的腐质层,它就像一块巨大的海绵,具有很强的吸水、吸尘、吸污功能。树冠对雨水有截流作用,能减小雨水对地面的冲击力,雨水所拦截的PM2.5等颗粒物首先会进入枯落层,最终变成森林土壤的一部分。据计算,林冠能阻载10%~20%的降水,其中大部分蒸发到大气中,降落到地面或沿树干渗透到土壤中的雨水会成为地下水。森林根系能紧紧固定土壤,使林下土壤免受雨水冲刷,防止水土流失,避免了二次扬尘。

第三,森林对微细颗粒具有去除和过滤作用。这是城市森林防治PM2.5的主要途径。工业与城市排放的烟灰、粉尘、废气,严重污染着空气,它们通过森林时,树木叶片褶皱、茸毛及从气孔中分泌出的黏性油脂、汁浆等能拦截住大量微尘,有明显的阻挡、过滤和吸附作用。据资料记载,每平方米的云杉,每天可吸滞粉尘8.14克,松林为9.86克/平方米,榆树林为3.39克/平方米。平均来看,北方一公顷森林一年可以滞尘约32吨。林区大气中飘尘浓度比非森林地区低10%~25%。

第四,空气负氧离子可捕捉PM2.5。根据有关专家研究,当室内空气中负氧离子的浓度达到每立方厘米2万个时,空气中的飘尘量会减少98%以上。负氧离子具备主动出击捕捉PM2.5的能力,健康的成熟森林就是负氧离子的主要制造者。

然而,利用城市森林毕竟是被动的做法,那些更小的空气颗粒物进入植物气孔内,会引起气孔阻塞,使得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无法正常进行。笔者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到,在环境污染严重的区域,小于10微米的细颗粒物进入了植物气孔腔,而在清洁区就不会发生这种情况。

可见,对于PM2.5的防控,不能单纯依靠种树来解决,还要从减排的源头做起。

城市造林贵在自然

要建成理想的城市森林,绝不是将树木种下去就一劳永逸了,还必须进行精心设计。在树种选择上,除了多考虑本地树种外,还要考虑立地类型。在北方,对于土层瘠薄、土质较差的地段,宜考虑白榆、臭椿、构树、刺槐、桑树等树种;在土层厚、土壤水分较好的地段,可种植油松、侧柏等针叶树,以及栾树、国槐、白蜡、五角枫等树种。如果不考虑植物生长的立地条件,“一刀切”地造林,森林成活质量差,将造成人力物力的巨大浪费。

在造林过程中,物种搭配非常重要,自然选择的物种搭配最合理,因为不用担心外来种和树种单一,待自然植被恢复和群落形成后,一些中小型哺乳动物和各种鸟类也能够定居下来,并保持生态的自然平衡。事实上,城市本身就是侵犯了自然空间而建立起来的,如北京处在燕山的山前平原地带,在周口店“山顶洞人”生活的时代,北京的山地以及平原地带是被自然植被覆盖着的森林,现在建设城市森林就是要将那些本地植物请回来,逐步恢复自然森林生态系统。

在北京,据笔者观察,只要人类给植物留一定的地盘,旱柳、白榆、臭椿、构树、桑树、朴树等本地乔木完全能够不请自到。

除了大量运用本地种,考虑天然的灌木和草本植物外,在栽植时要尽量选择自然种植方式,不需要搞什么人工成行成排种植模式。其实,我们在自然界中很少看到成排生长的树木,它们大多是自然分布的,这是由树木繁殖(风、鸟、松鼠等传播)的特点所决定的。

在管护方面,要促使城市森林落叶归根,促进元素循环,逐步摆脱人为施肥、浇水、打药等对农作物的呵护办法,尽量依靠生态平衡,依靠种子繁殖实现森林的自然更新。少了人为的干预,城市森林按照其本身固有的规律运转,动物、植物、微生物相生相克,最终也会像自然生态系统那样充满生机,达到一种稳定的状态。如果建设合理,城市森林大约需要5年便可初见规模,10年可以郁闭成林,50年可以自我维持,100年以后在城市中的自然生态系统就能够形成,从而成为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森林不仅是自然界的重要资源之一,也是城市中的重要成员。对于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来说,穿过城市钢筋水泥的“森林”,走进真正的森林,或许只是一种被动选择。其实,我们可以主动选择,让森林走进大都市。

相关链接

国外大都市城市森林概览

莫斯科 “绿楔”连接城市和郊区 被誉为“森林中的首都”的莫斯科,城区规模与北京中心城区相当。莫斯科地区森林覆盖率高达40%以上。城市保护带宽度为20~40千米,其间拥有近30个郊野森林公园,以“绿楔”形式伸向城区,与市区的公园、花园和林荫道等连接。

纽约 让森林成为饮水净化器 用森林涵养水源,是纽约城市森林的特色。纽约城区有11574公顷绿地,占城区土地的15%。纽约最繁华的地段曼哈顿,有两处大型自然环境,两者加起来相当于6个北京故宫的面积。纽约市区的是莽莽林海。为实现用森林涵养水源的目的,纽约市制定了土地购买计划,允许纽约市环境保护部门购买近郊两大河流流域的林地,以更好地保护水源。目前,纽约城区大约有900万人口的饮用水主要来自森林天然净化水。

巴黎 让绿色空间成为城市的灵魂 巴黎的城市规划理念是“让绿色空间成为城市的灵魂”,市政府绿色空间管理处负责这项工作。从1976年开始,巴黎在距离市中心区10~30千米范围内,启动了环城绿化带建设工程,最终形成了凡尔赛森林、枫丹白露森林等森林胜地。大巴黎地区的森林面积是28.8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24%。

篇10

(一)要围绕优化农业供给目的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在“转型换挡”的关键时期,河南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推动河南农业从生产主导向消费主导转变。在保障粮食安全、改善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入目标的基础上,围绕需求侧品质化、多样化和精细化的要求,改变和优化现代农业的供给目的。具体来说,一是要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这一红线,二是要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大宗农产品的品质需求,三是要满足下游加工业对优质农业原料的质量要求,四是要满足国内外市场对农产品及食品的需求趋势。要通过供给侧改革,满足需求、创新需求、引领需求。

(二)要围绕调整农业产品结构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目的是围绕市场需求进行生产,优化农业资源配置,扩大农产品有效供给,增强供给结构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调整的基础是改革种植业、养殖业结构。这包括农作物和畜产品的品种结构,种植业和养殖业的产业结构,以及突出地域优势、协调平衡发展的区域结构。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调整的关键是改革农产品加工业和食品工业结构。要促进农产品初加工向精深加工及综合利用加工发展,满足市场需求;要推动加工制品和食品由中低端产品向高端产品转移,引领消费需求。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调整的重心是完善“大农业”产业结构。要形成农业“产、加、销”纵向产业链创新发展、农林牧副渔横向产业系协调发展、围绕第一产业的一二三产业环共享发展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三)要围绕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在基础生产环节,在农业生产成本攀升、城乡要素流动加快、消费结构升级、国际市场冲击等压力下,农业生产与供给面临着新的重任与挑战,由粗放型生产到集约化、精细化生产的转变急需完成,进而推动农产品竞争力的持续提升、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生态的良性循环。在加工生产环节,当前农产品加工业同样经历局部市场饱和以及结构性产能过剩,承受着价格“天花板”和成本“地板”双重挤压,要以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结构、提高质量效益为主线,大力推进主食加工、精深加工、综合利用。要培育一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打造一批“全链条、全循环、高质量、高效益”的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群。要引导和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实施创新驱动,提高技术水平。要实施品牌战略,提升质量标准,适应消费升级,提高消费者信任度和市场竞争力。

(四)要围绕拓展农业功能形态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以科技化、市场化、生态化为特征的现代农业正逐渐成为朝阳产业、高成长产业和具有长期稳定投资回报的产业。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要紧抓这一机遇,不断拓展农业供给侧的功能形态。一是适应城乡一体化发展要求,依托城市、服务城市、带动城乡资源双向流动,集合农业生态、生产、生活三个方面的功能于一体的都市生态农业。二是利用农村田园风光、生产生活场所、自然生态环境,了解农业耕作、体验乡村生活、享受乡土情趣,深度开发农业资源潜力,推进新农村建设、精准扶贫的乡村休闲观光农业。三是引入农耕文化创意和乡土概念设计,使农业经营场所更具探究性、体验性、参与性,满足消费者心理需求、精神需求和文化需求的文化创意农业。四是以富硒小麦、富硒玉米、富硒苹果为代表的,用新的栽培技术、生物技术、健康理念支撑的,满足人的健康要求和营养需求的营养功能农业。

(五)要围绕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进步。用科技来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在要求。在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要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调整农业科技投入方向和结构,提高农业科技投入的比重和强度。要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建立协同创新机制,强化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突破农业科技前沿技术、农业重大关键技术、产业融合集成技术。要构建由信息技术主导、生物技术引领的,智能化生产、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科技服务体系,提高现代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和技术装备水平,提升现代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的生产、经营、工艺、产品的高新科技含量,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和转型升级提供强劲驱动力。

四、河南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建议与对策

伴随着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中原经济区、航空港区、郑洛新自主创新示范区、自贸区五大国家战略的深入实施和“一带一路”建设的快速推进,河南现代农业的发展拥有着丰厚的基础优势、便利的现实环境和巨大的潜力空间。河南应借此机遇,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改革促调整,以创新促发展,激发活力,厚植优势,着力提高我省农产品的质量、效益和市场竞争能力,构建结构更加合理、保障更加有力的农产品生产加工供给体系。

(一)推动农村土地经营权的市场化改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旨在通过矫正和优化土地、劳动力、资本、科技等供给要素配置,提高供给质量,扩大有效供给。2016年国家出台《关于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的意见》,河南在完成全省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之后,如何进一步放活农村土地经营权,盘活农村土地资源,让农地这一沉睡的资产变成流动的资本,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然要面对的基础性任务。“三权分置”本质上是在坚持农地集体所有、农户承包托底的前提下,用经营权的可流动性来实现农村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因此,在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过程中,要在赋予农民对承包地的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农村土地经营权的市场化发展。具体来说,一是要完善经营权市场化改革的制度设计。包括政府主导下不同层级的农村土地经营权交易平台,属于第三方的农村土地经营权评估机构,工商资本租赁农地准入、监管和风险防范机制,以及金融机构参与农村土地经营权市场交易的途径和方式等。二是要探索承包期内经营权高效流动的实现方式。要研究和探索承包期内农村土地经营权入股、参股到各类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和股份合作制企业的具体实现形式;要探索在通过土地经营权转让、出租、抵押实现现金收益外,承包期内土地经营权直接入市变现的有效路径;要探索承包期内土地经营权的跨区域租赁、抵押、交易的实现方式,不断释放农村土地资源活力。三是加快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在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前提下,要进一步扩大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承包地、宅基地、住房等的收益权和处置权,尽快健全农村产权制度,完善交易平台。

(二)推进现代农业从业者的职业化发展

现代农业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劳动力要素优化的重要目标。农业人力资源水平和人才队伍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传统农业的转型程度和现代农业的发展高度。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高度重视和大力实施人才强农战略,要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向涉农领域的延伸和融合,并在农业经营领域所有者、经营者和劳动者三个方面,推动现代农业从业者的专业化和职业化发展。一是以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为目标继续推进职业农民(农业资源的所有者)队伍建设。破除小农意识的“身份农民”对农业发展的制约,破解当前农民的“老龄化”“兼职化”“副业化”难题,为现代农业发展培育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现代观念,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爱农、懂农、务农的基础性、专业化生产经营队伍。二是以培育现代农业企业管理人才为目标大力推进农业职业经理人(农业资源的管理者)队伍建设。在农业经营领域,推进农业资源拥有者或投资人的所有权与企业具体运作的经营权相分离的现代企业经营形式和管理制度,通过农业企业职业经理人的人才培育和市场培育,为涉农企业和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具备现展理念、精通管理、善于经营的高级管理人才和高级经营人才,破除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转型升级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及种粮大户做大做强的管理瓶颈与人才瓶颈。三是以培育农业“大工匠”为目标,大力推进培育职业涉农“工匠”(农业资源的劳动者)队伍建设。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制造业强国,需要倡导、发扬、践行“工匠精神”。要通过农业供给侧改革提高农业效益,提升农产品竞争力,同样需要诚实守诺、精益求精、追求极致的“工匠精神”。要在农业生产经营领域,重塑崇尚科学、崇尚技术、崇尚劳动的价值体系,再造尊重技术、尊重产品、专注执着的职业文化,构建倡导“工匠精神”、尊崇工匠地位、落实工匠待遇的保障制度,培育一支高度职业化的农业“大工匠”队伍,激发广大生产一线劳动者的不竭潜能、创新意识、执着精神,创建农业优质品牌、生产优质产品。由以上三个方面,逐步构建成为以职业农民队伍为基础、以职业经理人队伍为引领、以职业涉农“工匠”队伍为支撑的多层次、系统化的农业人力资源架构,激活农业供给侧人的要素,为现代农业的当下和未来提供高水平的人力支撑和人才支持。

(三)加强农产品供给结构的多元化调整

一是以品种优质化为核心优化种植业结构。种植业处于农业产业链的最前端,是下游产业链和市场延伸开发的主要依托,要着力解决“多而不优”的问题。要根据现代化产业发展的多种需求,推动小麦、玉米、水稻、花生等主要农作物品种由高产型向高产优质和资源高效利用并重型转变,要着力抓好富硒、强筋、弱筋优质小麦和饲用玉米、青贮玉米、优质花生的种植推广。同时要推动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实施专种、专收、专储、专用的分类收储制度,实现优质化发展、差异化竞争,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和农业效益。二是以供给精准化为目标优化畜牧业结构。要根据市场需求及其变化趋势,调优、调高、调精畜禽品种结构与养殖结构和畜牧业区域结构与产业结构,发展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养殖,强化质量提升、品牌创建,形成优势产区和区域特色,提高畜牧业满足丰富、安全、优质、营养等消费需求的供应精准性和稳定性。三是以引领市场需求为导向优化加工业结构。农产品加工业和食品制造业相对种养业更具备市场灵活性,在供给侧改革中,其引领和创造消费热点与需求增长点的能力及作用应得到充分发挥,要逐步淘汰无效供给、低端供给和落后产能,改造传统产品,研发新型产品,摆脱当前同质性、低层次的产品竞争局面,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差异化、个性化需求。四是以“四优四化”为核心优化“大农业”系统结构。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地位和“大农业”生产不同领域的相互交叉融合,决定了农业供给结构的调整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势,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从“大农业”视角,注重农业系统结构的整体性优化和调整。要因地制宜、因品施策,发展优质小麦、优质花生、优质饲草、优质果蔬;要以“大农业、全链条”发展理念,推进生产布局区域化、经营规模化、生产标准化、发展产业化;要以“四优四化”为核心,统筹全省粮、畜、果、蔬等粮经饲产业布局和种植、畜牧、加工、食品等“大农业”发展布局,注重整体性、增强系统性、优化协同性,提高改革效率。

(四)深化农产品质量的标准化建设

农业标准化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基石,是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的重要保证,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方面。河南是农业大省、畜牧大省和农产品加工大省,深化农产品质量的标准化建设任务繁重且急切。一是要建立高水平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要针对标准空白与欠缺的农产品种类制定相应的质量标准,终止无标准生产、无标准流通现象;要对已有的标准进行分类、细化与修改,注重与国际接轨,并明确接纳和采用先进标准的时间和梯度层次;要更加注重完善农产品质量标准配套的产地环境标准、种源标准、监管检测标准;要不断完善以国家标准为主体,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相互协调配套的质量标准体系建设,打破贸易技术壁垒,以高质量的农产品适应和满足省内外、国内外市场需求。二是建立强有力的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要不断健全农产品检测体系,形成先进、普惠、适用的质量检验检测机制;要不断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形成从田间到餐桌有效的安全信息掌控机制;要进一步完善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形成从农业生产的投入品、产出品、生产环境到加工、流通、销售的严密链条及全程监管机制;要创新互联网条件下的农产品流通、销售环节的质量监管办法,形成强力的农产品网络流通、销售监管机制;要进一步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队伍建设,形成高效的查处和惩罚机制。通过高水平的标准体系和严密的监管体系,推动农产品质量的标准化建设,给农产品质量安全贴上“护身符”。

(五)促进农产品加工的精深化转型

农产品加工业是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是保障民众安全营养健康的民生产业,更是促进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中枢环节。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的精深化转型,是河南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头戏。一要推动加工主体的企业化发展。用现代企业的组织理念和市场理念、现代企业的产权制度和管理制度、现代企业的融资模式和营销模式,改造农产品加工主体传统的作坊式、家族式生产经营方式。二是推动加工产业的需求创新。在农业供给侧改革过程中,要破除习惯性的生产主导型管理思路,力避低端供给和无效供给。农产品加工业和食品制造业既要调整好“包子”的存量,又要引导好“蛋糕”的增量;要适应人们更健康、更营养的新型消费需求,通过创新为消费者提供多样化的供给服务;要逐步引领潜在需求,提升供给创新能力、消费引导能力,创造新的消费源和新的消费者。三是推动加工产品的精品化升级。农产品加工业和食品制造业要加大技术改造力度,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促进产品创新和品牌建设,根据需求进行创新,实施精深加工和精品制造,创造优质的中高端供给产品。四是提升农产品加工的国际化水平。要充分利用河南优厚的对外贸易政策,进一步落实促进食品农产品出口行动计划;要以农产品外贸倒逼农产品加工、出口关键技术的研究;要加快优质特色农产品出口生产加工基地建设和农产品对外出口项目建设,不断提升我省农产品的国际化水平和对外出口能力。

(六)强化农业生产经营的科技化支撑

一是注重农业高新科技的研发、转化与应用。要加强农业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在现代农业领域的研发和应用,尤其是要强化优质育种、新型肥药、技术集成、智慧农业、绿色增产、生态保护等方面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真正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各级政府要采取措施引导和转变科技成果转化的需求动因,拓宽科技成果转化的资金投入渠道,鼓励和扶持科研单位、涉农企业进行原始创新,加快成果转化的中介机构和技术市场建设,积极构建适合现代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农业科技推广和应用体系。二是提升农业耕作、田间管理的科技化水平。要进一步加强保护性耕作技术、水稻直播栽培技术、旱作栽培技术、新型机械化耕作技术、生态种养技术的创新研究。要强化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中的推广和应用,不断提高河南农业生产、管理的精细化、科技化水平。三是提升农业机械化装备水平。要以先进农机的研制和推广带动河南现代农业生产模式的改进与升级。要加快完善农业耕作、种植、收获、管理各环节的优质优价现代农机的研发,推进原粮收获烘干一体农机、原粮保质保优储藏装备、大功率综合型农机的推广和使用,全面提高河南农业生产效率。要紧密结合现代农业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发展趋势,在农机的控制智能化、操作自动化、驾驶舒适化等方面,进一步提高机械装备水平。四是创新生态农业高新科技。要围绕农业生态建设、循环农业发展、生态系统恢复、农业污染控制等不同方面,推动农业生态系统环境治理与功能提升的理论与技术研究。要加快农业环境污染物检测与修复高新技术、农田减排技术、畜禽排泄物肥料化及沼气化新型技术的研究,推进新型环保高效缓控释肥、生物肥、环保型农药、生物防控等产品的研发和应用,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建立满足农业生态建设需要的技术体系。

(七)注重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化建设

一是继续加强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要继续推进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深入实施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工程建设,不断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和农田林网建设,完善配套工程和配套设备,健全设施管理和养护制度,持续探索粮食稳定增长与生态相协调的有效途径或模式。二是系统开展农业生态修复工程。要摸清农业生态环境污染情况,尽快制订全省生态修复专项方案。进一步发挥环境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科研单位和生态修复类企业作用,分区域分阶段开展农业生态修复项目工程,扎实推进山、水、林、田、湖的生态修复与保护工作。三是健全农业生态化发展补偿与评价机制。要明确补偿依据、优化补偿标准、扩大补偿范围、创新补偿方式,不断完善水环境、大气环境、土壤环境生态补偿办法,尽快健全耕地、山地、林地等生态补偿机制。同时,要将农业污染治理和生态建设纳入地方发展责任目标及考核指标,建立严格的农业生态建设责任制,健全农业生态建设评价机制,强力推进农业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现代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

(八)强化现代农业新业态的多样化拓展

一是创新农业功能业态。传统农业功能单一,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农业在生态、旅游、景观、文化、健康、科普等方面的功能日益凸显。在农业供给侧改革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农业资源优势,大力推进都市生态农业、乡村休闲观光农业、文化创意农业、营养健康农业、养生养老农业等形态的发展,满足人们对农业的多功能需求,发掘并形成新的农业增长点。二是创新三产融合业态。随着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壮大、相对成熟,农业蕴含的巨大潜在价值正受到二三产业的青睐。二三产业的发展模式也为农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一二三产业由原来的以农业为基础的平行发展进入反哺农业、融合发展的新阶段。要扎实做好新蔡、固始、新野、温县、商城、汝州、浚县7个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百县千乡万村”试点工作,积累试点经验,争取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要支持工商资本和社会资金进入农业领域,进而带动企业化管理思维、工业化发展方式和城市服务业经营模式进入农业领域,延伸产业链条,促进产业融合,提升农业的规模化、集约化水平,推动农业转型升级。三是创新农产品物流业态。互联网与农业产、供、销的全面融合,直接连通供给与需求两侧,推动着农产品物流业商业模式重构、业务流程再造与技术水平提升。要积极打造全省统一的农业电商大平台,充分发挥农业大数据作用,推动河南现代农业信息化建设。要大力完善冷链物流运输和加工配送中心建设,发展专业化的农产品仓储和物流,健全农产品信息集成、电子结算等配套设施,实现农产品市场信息的高效畅通和农产品流通服务的精准对接。四是提升集群培育工程。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群培育要注重由单个龙头企业带动向龙头企业集群带动转变,进一步拉长产业链条,实现种养、加工、运输、仓储、销售等诸多环节一站式服务,使产前、产中、产后融为一体,形成上下游协作紧密、产业链相对完整、科技平台和优质品牌支撑、辐射带动能力较强、综合效益达到一定规模的经营群体。

(九)完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制度化保障

一是强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法规保障。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包含着现代农业的实践创新,也包含着制度创新。要强化农业供给侧相关方面的地方立法工作,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及时出台地方法规及相关政策,把党的改革部署、河南的改革举措和全省的改革成果上升为法律规范,通过制度建设和法治保障,破除影响供给侧改革的体制性瓶颈和政策。二是健全农村土地经营制度。要创新农村土地经营权的租赁、承包、入股、入市等多种土地流转的实现方式,构建土地经营权交易制度,推动农村土地经营权的规范、高效、自由流转,为农业集约化、规模化、组织化发展创造条件。三是健全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机制。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生力军,要立足河南实际,借鉴发达国家农民合作社发展经验,创新合作社建立模式和发展模式,完善合作社与农户、企业的利益联结机制,不断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水平和主体地位。四是健全农村金融服务制度。要鼓励金融机构加大涉农贷款投放力度,切实扭转农村资金大量外流的局面。要稳妥推进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抵押贷款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信用贷款试点工作。要创新农业担保形式,提升农业担保能力。要引导金融机构改善和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支持工商资本进入农村金融领域,丰富农村金融服务主体,规范发展新型农村合作金融,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金融服务格局,激活农村金融市场。五是健全农业保险制度。要积极开发适应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需求的保险品种,支持发展特色优势农产品保险、林业保险、设施农业保险,完善农业保险大灾风险分散机制,努力减少农业生产经营的自然与市场风险。六是健全农产品质量监管制度。要整合现有多方监管力量为统一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队伍,形成严密、强力、高效的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七是健全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要坚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与政府补贴脱钩,形成市场定价、价补分离机制,加大市场调节空间。要加快完善农产品生产者补贴制度,按照分种分类施策方式,逐步完善农产品市场调控制度。要坚持粮食临储政策,同时加强收储主体的多元化与市场化发展,实现大宗农产品的专种专用、专收专储。八是健全农业创新发展制度。改革就要创新。要突破传统发展的思维定式和路径依赖,必须通过创新来引领。要形成促进产业创新和企业创新的制度环境和体制保障,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通过技术创新、产品创新、业态创新、营销创新、管理创新等,加速农业生产经营转型升级。

(十)积极争取河南作为全国农业供给侧改革示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