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身心健康个人总结范文

时间:2023-11-14 17:54: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生身心健康个人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大学生身心健康个人总结

篇1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近些年来,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在逐渐下降,同时心理健康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加强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显得尤为重要。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及健康教育的主要工作者,对大学生健康成长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辅导员要成为学生的健康教育导师,就需要不断探索适合学生实际的健康教育方法、手段。在新形势下,辅导员采用哪种方法和手段可提高大学生身心健康水平应是辅导员重点思考的问题。

目前,课外体育文化活动的健康效应已逐步为人们所认知,探析课外体育文化活动与健康的关系,充分利用课外体育文化活动作为教育手段,来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为维护与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开辟新的有效途径。

1 课外体育文化活动是大学生健康的实施手段和途径

课外体育文化活动既是一种身体活动,又是一种心理活动和社会活动。因此,课外体育文化活动不仅有利于大学生身体健康、心理健康,而且对学生社会适应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近年来,学者从不同角度研究了课外体育文化活动对学生的健康效应。

研究已经证实,课外体育文化活动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健康教育手段,经常参加课外体育文化活动可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心境、减轻抑郁和焦虑状态。在课外体育文化活动进行中,尤其是集体活动特别利于增强大学生间感情上的交流,体验合作的乐趣、增加彼此间的亲密感、安全感,利于增强自尊心、自信心。如果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选项目,这又可满足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研究提示,参加课外集体项目的体育活动的大学生scl-90各项因子得分均比参加个人项目的大学生得分低,且存在显著差异,提示经常参加课外集体项目的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好于经常参加个人项目的学生。

2 课外体育文化活动作为大学生健康手段的要点

课外体育文化活动作为重要的手段,可有效的提高或改善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状况,在手段的应用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活动项目的选择:对于有特殊情况的学生,辅导员可联合体育老师给出针对性的活动项目。整体以集体项目或混合类项目为主,宜选择那些娱乐功能较强的项目,这既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能满足个人的兴趣和爱好。

(2)活动的形式:宜以非竞争性的方式开展活动。邱新宇等的研究显示,娱乐、健身等非竞争性活动可双向调节心境;黄志剑等的实验表明,竞技性活动的结果对学生的心境有非常显著的影响,失败会使活动对改善心境状态的作用受到影响。

(3)活动时间、频率:研究显示,课外体育活动的项目越激烈、时间越长、次数越多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效果越理想。叶景山的实验研究表明,每周锻炼时间在3 h以上的学生,其心理健康水平显著高于每周锻炼时间在3 h以下(平均每天不足0.5 h)的学生。提示每次1 h以上、每周3次以上的课外体育文化活动对大学生的健康状况改善效果比较好。

3 总结与建议

篇2

【关键词】宿舍生活;高校宿舍管理;机制;三本院校

【Abstract】Student apartments are included in rest, studying, storage, cleanliness and sanitation, transportation and other functions. Creating a neat comfortable dormitory environment is not only exercises the students living skills, but also helps to improve the students’ whole educational attainments. Und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standardized management and service apartments in the new situation university, the college dormitory apartment management will become an extremely important part. The effect from college students’ dormitory management which connects with students’ health and learning will become an important research which focuses on university student dormitory management model innovation. In this article the Southern Jincheng College dormitory management which aims to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of students and school performance correlation make analysis and summarizes. They also concern with proposed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of third level college dormitory managements’ institutions for reference.

【Key words】Dormitory living; College dormitory management which connect with students’ health; Mechanism; Of third level college institutions

0 研究背景

教育部教社政[2004]6号文指出“学生宿舍和公寓是学生日常生活与学习的重要场所,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工作和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学生住宿管理事关学生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关系到学校正常的教学、生活秩序,关系到学校和社会的稳定,也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这就说明了高校学生宿舍管理工作在整个高校教育体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必须加强高校学生宿舍管理工作[1]。

基于此,本文采用访谈、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的方法对南航金城学院大学生宿舍管理现状进行调查分析,针对分析结果,从学院管理者的角度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1 宿舍管理对学生产生影响的分析

问卷调查内容主要从两大点内容进行,包括:宿舍管理对学生个人身心发展的影响,宿舍管理与学生学习成绩之间关联度的分析。

1.1 宿舍管理与学生身心健康之间关联度的分析

1.1.1 南航金城学院大一到大四宿舍卫生对个人健康的影响饼状图

结果分析:

大一:

(1)对于刚入校的大一新生来说,他们对宿舍和室友充满了期待,对于宿舍内的和谐,卫生等情况也非常重视,从而更加关注个人健康与寝室卫生的关系。

(2)南航金城学院对学生宿舍卫生的管理比较严格,而且学生本身的高素质使得学生们更加关注宿舍卫生与个人健康的关系,更重要的是学校不断组织寝室文化节等活动更是调动了学生们对个人健康和宿舍卫生积极性,这大大增加了对学生宿舍的管理要求。

大二:

(1)大二学生经过了一年的学习与生活逐渐适应了校园的宿舍生活,对于宿舍的管理不会排斥,而且学生更喜欢呆在干净的宿舍里,大多数人认为一个整洁的环境会有益他们的健康。

(2)对于大二学生他们对寝室的管理和清洁问题相对于大一有些怠慢,所以认为有很大影响的比例有所下降,但是整体趋势和大一相同。

大三:

(1)我们从比例上发现大三的学生认为有很大影响的比例虽然与大一大二相差不不多,但是有所下降。而且认为影响一般的人比例上升了大约10个百分点,这证明大三的学生经过了两年的大学生活从心理上对宿舍管理,宿舍卫生产生轻视心理,虽然有很大一部分同学认为宿舍卫生对个人健康有很大影响,但是影响程度大不如前。

(2)大三学生开始了很多专业课,为了迎接大四有些学生忙于自己的学业,根本无暇顾及宿舍卫生和个人健康问题。

大四:

(1)大四的学生认为影响很大的几乎只占了四分之一,而认为无所谓的学生达到了百分之三十五,这是因为大四的学生几乎不会在宿舍就寝,学生忙于找工作或者实习,根本没有时间顾及宿舍卫生与个人健康的问题。

(2)不是大四的学生不注意宿舍卫生情况,而是他们认为自己不常回寝室,这种问题显得非常无所谓,所以导致了认为无所谓的比例增加,导致认为影响很大的学生减少。

1.1.2 不同性别的调查结果

通过调查分析总结如下:

(1)男生平时不太注重寝室的卫生和个人健康情况,大多数男生有懒散,拖延症的问题,而且随着年纪的升高问题也随之严重。

(2)男生有时不太注重寝室卫生和个人健康的关联而且他们之中很大一部分认为影响一般,不会太在意这些问题。

(3)大多数女生认为宿舍卫生对于个人健康有很大影响,而且大一大二的学生这种想法占据了大约百分之八十左右,主要因为她们刚刚适应大学生活,认为要有一个积极的态度和良好的环境。

1.2 宿舍管理与学生学习成绩之间关联度的分析

调查问卷的第十一题是对宿舍卫生对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进了调查,共设有四个选项,分别是:A.有很大影响B.有联系但是影响不大C.基本没什么联系D.没注意这方面的事情。共进行400份调查,每个年级各100份,每年级男女生各50份,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通过调查发现无论是男生还是女生超过一半的同学认为宿舍管理与学生的成绩有联系并35%的同学认为有很大的影响,对此现象也进行了面对面的访谈,分析原因如下:

(1)对于大一新生来说,他们对大学校园的生活充满期待,对于宿舍和谐以及与舍友的友谊都比较看重,从而更加注重自身卫生管理,同时也额外的关心自己的成绩,希望自己做个品学兼优的大学生。

(2)大一新生还未完全适应大学的生活模式,除了日常校园活动,更多的精力集中在学习上。如果一个寝室的整体卫生情况都很好,宿舍成员也会更加地注重个人以及寝室的成绩,使寝室卫生与成绩兼优。

(3)大一期间活动多,包括大学生文化寝室节,这大大增加了学生对于宿舍卫生管理的要求。大一新生对这些活动都充满新鲜感,他们会乐于参加,并注重通过提高成绩来增强宿舍的整体竞争力。

分析发现大二学生调查结果与大一学生的调查结果相差不大,但认为重要程度明显低于大一学生,原因总结如下:

(1)对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的大二学生而言,渐渐地适应了在学校的学习与生活,也习惯了学校的学生宿舍管理模式。大多数的学生对于宿舍管理模式并不排斥。

(2)因为大二的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认为宿舍的管理只占一部分,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对学生的成绩有直接重要的影响。

对于大三学生而言,已经在校生活了两年,对学校已经进行了深入的了解,所以针对该校的大三学生,对结果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分析的原因如下:

(1)对于大三学生而言,他们已经在学校生活了两年,对于宿舍管理已经相当熟悉,在心理上产生了轻视的想法,行为表现上也大不如大一大二,调查问卷上虽然还有半数多的同学认为有影响,可是影响的程度大不如前。

(2)学校教学模式是在学生大三期间会增加许多的专业课,专业课的学习使他们无暇顾及对宿舍的管理,所以轻视了宿舍卫生情况,认为此阶段学习成绩与宿舍管理无明显影响。

(3)大三的学生除了忙于学习,还有大部分学生忙于毕业的事情,并不关注学校宿舍管理对成绩的影响。

针对大四学生调查显示,发现学生认为这种影响逐渐减少,虽有联系但影响不大。通过访谈,分析原因如下:

南航金城学院的大多数大四学生有的在努力考研的,有的积极找工作,所以在校期间呆在宿舍的时间很少,大多数只是晚上回宿舍。所以对于这个问题他们的回答也只是认为有影响但影响不大,越来越多的同学认为没多大影响或是直接不大关注这类问题为由。

1.3 总结

(1)大多数的同学普遍认为宿舍卫生情况对于个人身心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少数人认为大学四年宿舍养成的习惯直接影响一个人的外在形象,态度与表现。

(2)学生认为大学的四年不仅是增长知识,提高社会交际能力,也是一个个人身心发展的宝贵时期。在大学四年与室友在宿舍的相处,很大程度上影响一个人在外的行为与表现。调查反馈大多数学生由于各种原因在宿舍养成了不好的习惯。

(3)加强宿舍的管理对于学生的个人身心发展有极大的帮助。

篇3

关键字:高校舞蹈教学;创新;学生为主体

一、前言

在各高校教育对学生身心健康的日益关注下出现了多种形式的运动教学方式,其中把音乐、美结合起来加入动态因素的舞蹈得到了广大学生的青睐,高校舞蹈教学也逐渐占领着高校教育中的一席之地,不断调整教学方式的方向和充实教学内容。舞蹈是一门结合技巧动作和学生内心世界的形体艺术形式,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会对学生的心理教育产生不一样的效果,通过研究得出舞蹈教学最好的模式是现代引导学生身心健康的关键途径。

二、传统的高校舞蹈教学模式

(一)课程设置不科学,教学方法守旧

高校每学年的课程设置都是按照入学前对学生安排的人才培养计划来执行的。很多高校因为受到现代化教学设备不完善、研究实际能力不高以及师资教学力量不够这些方面的影响而无法完成人才培养计划中设定的教学进度,在教务处也没有较好的处理方法下,教师就会减少授课的内容,通过这种单方面的追求效率来完成规定的教学内容。很多高校只把舞蹈课设为选修课,其中很大一部分舞蹈选修课没有实际的发挥作用而只是形式上的存在,大学四年只有一个学期来教授这门课,每个星期总共才两个课时,这种情况压根不能为学生创造完善的舞蹈教学环境,只会让学生越来越不重视对舞蹈的学习,只是应付了事。对学生教学的方法也不对,把基本动作教会给学生而忽略对音乐聆听能力的培养,这些都是陈旧教学方法的弊端。

(二)教学模式刻板、内容缺乏创新

在各大高校中,受到舞蹈教育开始比较晚和师资力量不够的影响,很多高校都没有设置好适合本院系的教学模式和课程安排。所以很多高校在舞蹈教学上都沿用中央民族大学和北京舞蹈学院的教学模式和课程设置。诸多高校设置的民族民间舞、芭蕾基训、素质技巧这些舞蹈教学课程都是以中央民族大学和北京舞蹈学院的考试视频为标准。很多学生都是为了避免高考文化分数低的带来缺陷而选择舞蹈,他们没有很强的舞蹈功底,导致很多高校招进的学生基本水平都不高。很多高校老师在对学生授课的过程中没有考虑到生源的实际情况,只是一味的沿袭中央民族大学、北京舞蹈学院的教学模式和课程安排,根本无法满足学生对舞蹈学习的真实需求,这种情况只会造成学生动作不达标并且出现厌学的情绪、教师无法完成教学任务、教师讨厌推出新课程这三者不断地恶性循环下去。

三、以学生为主体的舞蹈教学创新

(一)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地位

把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的思想不仅影响着每个阶段的教学工作,也涉及到高校的教学过程,学生的主观意识随着年龄的增长也会增强,所以更应该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的重要性。只有确定了学生在教学地位中的重要性,才能顺利的开展教学活动和把学生的需求融入到对教学内容的编辑中,把握好学生这个年龄段的心理特点,让学生在课堂上体会到舞蹈带来的动感和激情。舞蹈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传统地位的变化得益于教学主体的转换,教师把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作为教学内容的一大重点来帮助学生完善自我,确保教学活动能够持久发展下去。

(二)围绕学生开展情感教育,强化艺术感悟能力

舞蹈是一门结合肢体训练和培养学生情感的课程,只有把对音乐的理解与肢体训练融为一体才能发挥出舞蹈极致的感染力,把个人情感恰如其分的添加进去。培养健康向上的情感对舞蹈教学和智力发展都有促进作用,让学生保持学习的激情、逻辑的清晰,从不同方面激发学生心理的潜能。学生对肢体语言和音乐节奏的感悟离不开丰富敏感的情感经历,通过增强学生内心世界对艺术的认识并通过感悟表达出来才是舞蹈教学最终的目的地。情感教育的开展不仅可以增加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还可以引导学生往健康的情感观上延伸,把这种切身体会的感觉运用到学生身上,教会学生如何调节不良情绪,朝健康积极地情绪上发展。

(三)陶冶性情、注重学生身心健康的协调发展

以前守旧的舞蹈教学只注重对舞蹈技巧和肢体语言的学习,没有重视对舞蹈中艺术元素的培养和学生性格的形成,这就使以前的舞蹈教学只在乎外在的东西,让整个教学过程缺乏生气。新时期的到来促使各大高校加大了对学生身心健康的锻炼和对自身情感世界的感知,对90后的关注随着他们迈入大学校门而日益增加,90后这一代的诸多行为也存在着很多的争议。高校教育的任务是让学生同时拥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学生好性情的培养可以通过舞蹈教学来实现,青少年内心的不拘可以通过优美的音乐旋律来消除,把学生情绪上的浮躁压下去,减少大起大落的心情的出现频率,舞蹈教学在高校素质教育上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学生负面情绪带来的过多影响,保证学生的身心朝健康的方面发展。

四、结语

高校舞蹈教学的开展逐渐取得了社会的认同和支持,学生也开始接受并且推崇这种教学模式,随着各大高校中舞蹈协会这一组织的产生,为舞蹈教学的延伸提供了强有力的帮助。教学模式的变化不仅增强了舞蹈教学的影响程度,还把高校舞蹈教学从原来单一的课堂上带到了和学生息息相关的实际生活中,完成了从简单的肢体语言到内心感悟的提升,开启了一条新的教学改革之路,是高校素质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学生在学习舞蹈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很多无法预料的阻碍,这个扫除障碍的过程是培养学生坚韧毅力最好的课堂。对于任何舞蹈学习者,无论你有没有很好的功底,只要找到学习舞蹈的方法,并且不畏艰难的去实践和探索,总会功夫不负有心人。

参考文献:

[1]王锦峰.优化高校舞蹈教学突出学生主体地位[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10,26(5).

篇4

当代大学生人际关系状况总体来说是健康的,但也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以自我为中心。当代大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到大感受着家庭的温暖、亲人的溺爱,很自然地形成了以我为中心的人生观,习惯于站在自我的立场看待和处理问题,忽视他人和集体,不能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他人利益、集体利益的关系;不能或者不愿深入地了解他人,关心他人,帮助他人,常常为一点小事而斤斤计较。

2.自卑与退缩。经济基础、文化基础甚至身体素质的差别很容易在学生心理上形成层次感。个别来自农村或者小城镇的学生,在来自大城市或者家庭经济条件相对优越的学生面前抬不起头来;部分同学悲伤于自己长相不好,口才欠佳,缺乏幽默感等等。他们对人际交往特别敏感,对交往中的负面因素考虑太多,总是极力回避,久而久之,逐渐形成自卑与退缩的性格,陷入焦虑、痛苦、自卑并严重影响到日常生活和身心健康。这类学生虽然相对较少,但危害极大,不容忽视。

3.情绪化倾向。情绪化是自我控制与调节能力不足的体现,表明了个人在人际交往方面的幼稚。有些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过于情绪化,习惯于感情用事,高兴时满面春风,称兄道弟;不高兴时冷若冰霜,拒人千里。随自己心情的好坏决定对待他人的态度,不顾及他人感受,这就很容易伤害到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使人感到不快,在心理上产生隔阂。

4.缺乏交往技巧。人际关系本身的复杂性、多面性对部分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形成了一种心理上的障碍,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环境相对中学时代来说较为宽松和富有弹性。生活和环境的巨大变化使这些交往需求迫切但交往技巧相对不足的大学生很容易受到挫折而导致情感的损伤,这在大学新生身上表现尤为突出。

二、解决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的对策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个性品质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一个强烈地渴求交往、渴求理解的心理发展时期,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塑造健康的身心和形成安全感、归属感、幸福感的必要条件。因此,探索解决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意义重大,措施如下:

1.优化人格。改造不良人格,培养和优化良好人格,这是建立和发展良好人际关系的第一步。大学生一定要经常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发现和总结自己在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培养热情开朗、积极果敢、自信宽容等优良品质,形成良好的人格魅力,同时,要善于向那些人际关系好的同学学习,使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逐步提高,促进人际关系的发展。当然,人格的优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大学生只有在实践中反复地总结,不断地修正自己,才能日趋成熟。

2.加强指导。发挥大学“德育课”教学主渠道的作用;开设适合大学生需求的心理课程进行集体辅导和宣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学会从大学生的衣食住行等各个环节上,把握他们的思想观念、情感态度、思维方式以及价值取向;关注他们关心的热点问题,把握他们的潜在意识和心态,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此外,还要配置专门的心理咨询老师进行个别辅导,及时解答学生交往过程中出现的困惑,使他们能及早走出心中的阴影,增强自信,克服自卑,在心灵上产生安全感和归属感。

3.提升校园文化建品位。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不仅能够丰富大学生的业余生活,陶冶情操,而且有助于大学生间正常的人际交往。举办各种讲座联谊会和其他形式的活动,可以为学生提供众多人际交往的机会。这就使他们既在实践中锻炼了自己,又在互相帮助、互相尊重的群体氛围中协调、感受了良好的人际关系,使他们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为他们的人际交往向纵深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导致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的原因是很多的,仅仅依靠大学师生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家庭和社会也应承担起相应的责任。从家庭的角度来说,要让孩子有一个健康温馨的家庭生活环境,让孩子感受到亲情的美好并学会爱;对社会而言,要营造一个诚实守信、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并尽最大的可能减少贫富差距,从而使大学生们能及早走出心中的阴影,满怀信心地投入到正常的交往中去。

参考文献

(1)张进辅.青年心理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篇5

【关键词】医药院校;大学生;熬夜行为;危害认知;相关性

【中图分类号】R-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5)20-0135-04

近年来,大学校园中因大学生通宵熬夜而引发的身心健康问题频发,不利于学生本人成长以及和谐健康校园氛围的营造,大学生的校园生活习惯备受学校以及社会的高度关注。相关调查已经表明,大学生熬夜现象普遍,熬夜是危害大学生身心健康体质的重要因素[1]。同时,实验研究表明[2-3],熬夜造成睡眠剥夺对机体的损伤包括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应激系统等的危害。然而,经本小组人员走访发现,大多数同学对当前大学生熬夜现象的普遍性见惯不怪,认为年少青春,熬夜学习或者通宵工作、上网玩游戏等对身体没什么大碍,补睡一觉就没事了。本项目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了解医学院校部分大学生的睡眠作息时间,传播熬夜带来危害的相关知识,引起学生对于熬夜问题的警觉性,并针对医学专业、药学专业及非医学专业的学生熬夜情况,分别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和意见,为以后相关课题的研究提供参考。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调查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本项目样本数据来源于广州中医药大学三元里校区及大学城校区的学生,样本采用配额抽样的方法,通过与班委联系,以班为单位,确定调查研究对象并发放问卷。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000份,实际回收问卷912份,均为有效问卷,问卷回收率和有效问卷率均达91.2%。其中,医学类专业问卷357份(39.1%),药学类专业287份(31.5%),非医药学类专业267份(29.4%)。男生422份(46.3%),女生490份(53.7%)。年级均在大一至大四之间,排除因失眠导致睡眠不足的对象。

1.2调查方法通过自行设计医药院校学生熬夜行为与其危害认知的相关性调查问卷进行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对睡眠情况基本调查、对熬夜危害认知程度调查、学生熬夜后身体基本情况调查三个方面,采用单选、多选以及填空的形式进行调查。调查以专业分类,分别在广州中医药大学三元里校区以及大学城校区进行,以班级为单位,现场统一发放问卷,现场作答,现场回收。作答前向调查对象说明调查的目的及意义。问卷不记录姓名、联系方式等个人信息,以便消除顾虑,确保调查信息客观、真实。

1.2.1不同专业大学生睡眠情况的基本调查大学生睡眠情况的基本调查,包括对大学生熬夜行为(熬夜频率、熬夜程度及熬夜饮食习惯)的调查以及影响大学生熬夜的因素两大部分。通过对性别及不同专业大学生熬夜行为的比重统计,分析不同性别及各个专业大学生的熬夜情况。在对熬夜频率的调查中,分成从不熬夜及曾有1次或以上熬夜经历两组,并定义每周熬夜3次或以上为存在熬夜习惯。在熬夜晚睡程度的调查中,把24点前入睡定义为“轻度”;24点~凌晨1点入睡定义为“中度”;凌晨1点以后入睡定义为“重度”。在熬夜饮食习惯调查中,把“多喝白开水”和“多吃水果”定义为“良好习惯”;把“吃夜宵”和“喝咖啡或浓茶”定义为“不良习惯”。

1.2.2不同专业大学生熬夜危害认知程度调查不同专业大学生对熬夜危害认知程度的调查中,包括熬夜对亚健康体质、运动风险率、应激反应、内分泌系统及免疫系统的认识。测试采用累积分数的方式,本小组成员自拟标准,每题各有5个选项,各个选项均对应一定分值(分别为0~4分),然后按照每部分所得总分定义等级,分别为:“0~4分”为“1级”;“5~8分”为“2级”;“9~12分”为“3级”;“13~16分”为“4级”;“17~20分”为“5级”。级别越高,说明对熬夜危害认知程度越好;反之,则越差。

1.2.3不同专业学生熬夜后基本情况调查不同专业学生熬夜后的基本情况调查,包括对熬夜后皮肤、头晕发胀、记忆力及免疫力、心律、胃肠道及女性生理周期的情况调查。分析各专业学生出现上述情况的各自比重,比重越大,说明熬夜带来的危害越大。

1.2.4大学生熬夜行为与熬夜危害认知程度相关性调查大学生熬夜行为与熬夜危害认知程度相关性调查,包括熬夜频率与熬夜危害认知程度、熬夜程度与熬夜危害认知程度及熬夜饮食习惯与熬夜危害认知程度等三方面的相关性调查。运用频数分布及相关分析,对问卷数据进行简单的定量分析以及双变量相关分析。通过观察统计分析软件得出的Person相关性及显著性(P)的大小,进行分析和总结。Person相关性分为5类:0.0~0.2为极弱相关或无相关;0.2~0.4为弱相关;0.4~0.6为中等程度相关;0.6~0.8为强相关;0.8~1.0为极强相关。而显著性越小,表示结果精确性越高,即结果的可信度越高;反之,则可信度越低。

1.3概念的界定本次调查分析中,熬夜的概念界定为在23:00后因具体事务(工作、学习、游戏等)、自愿或非自愿的情况下仍未进入睡眠状态的现象。在该概念界定下,因失眠等因素导致无法入睡的现象被排除在熬夜之外[4]。

1.4统计学分析数据经整理后录入数据库,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运用频数分布及相关分析,对问卷数据进行简单的定量分析以及双变量相关分析。

2调查结果

2.1女生熬夜现象比男生普遍从性别角度来看,男生从不熬夜有69人,占总男生数的16.4%;女生从不熬夜有46人,占总女生数的9.4%。在这些熬夜的人数中,女生熬夜在凌晨1点以前入睡的百分比占女生的84.9%;凌晨1点以后入睡的占15.1%。而男生熬夜在凌晨1点以前入睡的百分比占男生的71.9%;凌晨1点以后入睡的占28.1%。见表1。

表1不同性别学生熬夜频率(每周)统计表

2.2三个专业的学生均普遍存在熬夜现象三个专业学生平均每周熬夜3次或以上的学生共有463人,占总调查人数的50.8%。其中,医学专业学生平均每周熬夜1~2次的占35.5%;熬夜3次或以上的占48.8%。药学专业平均每周熬夜1~2次的占39.7%;熬夜3次或以上的占50.8%。非医药学类平均每周1~2次占34.8%;熬夜3次或以上占53.1%,非医学类学生存在熬夜习惯的比例最大。见表2。

表2不同专业学生熬夜频率(每周)统计表

2.3大部分大学生有较好的熬夜饮食习惯在大学生熬夜饮食习惯中,有277(34.8%)名学生表示会多喝白开水,有128(16.0%)名学生表示会多吃水果,有153(19.2%)名学生表示会吃夜宵,有77(9.7%)名学生表示会喝咖啡或浓茶,有162(20.3%)名学生表示熬夜是不会做任何措施。约半成大学生在熬夜时均有多喝白开水的良好习惯,但非医药学类学生比重(25.9%)少于医药学类的比重(医39.3%,药34.8%);另外,非医药学类学生熬夜进食夜宵的比重(39.1%)高于医药学类专业(医31.0%,药29.9%)的学生。

2.4专业不同熬夜程度不同熬夜学生在凌晨1点后入睡共有166人,占总调查中熬夜晚睡人数的20.8%。同时,在凌晨1点后入睡的学生中,医学类占自身专业的15.9%;药学类占自身专业的14.7%;非医药学类占自身专业的34%。非医药学类专业学生凌晨1点以后入睡所占的比重明显高于其他两个专业。另外,医学类专业凌晨1点入睡的占84.1%;药学类的占85.3%;而非医药学类凌晨1点前入睡的占66%,1点以后入睡占34%。见表3。

表3不同专业熬夜晚睡时间统计表

2.5不同专业学生熬夜危害认知程度不同在对熬夜危害认知程度调查中,1级的学生占总人数的0.7%;2级的占1.2%;3级的占7.7%;4级的占24.4%;5级的66.0%。其中,4、5级所占比重较大。同时,医学类和药学类专业学生对熬夜危害认知程度均集中在4~5级(医学类4级占19.6%,5级占75.4%;药学类4级占26.5%,5级占71.1%);非医药学类学生集中在3~5级(3级占19.1%,4级占28.8%,5级占47.9%),其中,非医药学类学生5级所占的比重少于医药学类的比重。见表4。

表4不同专业学生对熬夜危害认知程度分级统计表

2.6娱乐活动是影响大学生熬夜的主要因素在影响大学生熬夜因素调查中,有22.7%的同学表示熬夜为了完成平时的学习任务,17.4%同学表示熬夜为了完成考试月学习任务,4.0%表示因兼职工作熬夜,16.9%名同学表示因完成班级或社团工作而熬夜,39.0%名同学表示因娱乐活动(如玩各种电子产品、夜宵、聚餐及唱K等)而熬夜。

2.7熬夜对大学生身心健康造成损害本次调查发现,熬夜带来的免疫力、记忆力下降,心功能受损、胃肠道受损、女性月经不调等危害在各专业熬夜晚睡学生中所占的比重均超过60%,其中皮肤暗黄、头晕发胀等均达80%以上,甚至高达90%以上。

2.8熬夜行为与熬夜认知相关性分析

2.8.1大学生熬夜频率与熬夜危害认知程度的相关性分析由表5可知,大学生熬夜频率与熬夜危害认知程度呈负性显著极弱相关(Person相关性=-0.137,P=0.00)。

表5熬夜频率与熬夜危害认知程度相关性分析表

注:**在0.01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

2.8.2大学生熬夜程度与对熬夜危害认知程度的相关性分析由表6可知,大学生熬夜程度与对熬夜危害认知程度呈负性显著极弱相关(Person相关性=-0.157,P=0.000)。

2.8.3大学生熬夜饮食习惯与熬夜危害认知程度的相关性分析由表7、8可知,大学生熬夜饮食习惯与对熬夜危害认知程度呈显著极弱相关(良好饮食习惯Person相关性=0.105,P=0.03;不良饮食习惯Person相关性=-0.085,P=0.16)。

表6大学生熬夜程度与对熬夜危害认知程度的相关性分析表

注:**在0.01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

表7大学生熬夜饮食良好习惯与熬夜危害认知程度相关性分析表

注:**在0.01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

表8大学生熬夜饮食不良习惯与熬夜危害认知程度相关性分析表

注:*在0.05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

3讨论

3.1男女熬夜情况差异讨论从性别角度来看,定义每周熬夜3次或以上为存在熬夜习惯。女生占54.7%,男生占46.3%,女生经常熬夜比例高于男生,这与闻亚等[5]于2012年做的首都大学生生活习惯调查研究中男女生睡眠差异的结论相符。

女生熬夜在凌晨1点以前入睡的百分比占女生熬夜人数的84.9%,男生为71.9%,说明熬夜的男生、女生绝大部分均在凌晨一点以前入睡。另外,男生凌晨1点以后入睡比重明显比女生大,提示尽管女生熬夜情况比男生更普遍,但男生熬夜晚睡程度比女生更严重。这可能与男女生生理特点差异有关,女生体质较柔弱,男生精力一般而言比女生充沛,故熬夜程度比女生重。

3.2大学生熬夜现象讨论大学生熬夜现象普遍。在此次调查中,表示从不熬夜(23:00前入睡)的同学仅占总调查人数的12.6%。其中,平均每周熬夜3次或以上的学生占总调查人数的50.8%,即有半成大学生普遍存在熬夜习惯。同时,超过八成以上的学生在24点后入睡。其中,熬夜学生在凌晨1点后入睡的占总调查中熬夜晚睡人数的20.8%,即约有五分之一的大学生熬夜晚睡程度严重,生活作息极不规律。

通过调查发现,娱乐活动(39.0%)是影响大学生熬夜作息的主要因素。这可能与大学生活环境相对自主,大学生受社会思潮的冲击和影响较大,娱乐应酬活动及电子产品丰富,诱惑多端,不良作息习惯和嗜好容易养成,生活作息不够自律有关。

3.3医学院校学生熬夜情况讨论

3.3.1医学专业的学生的生活作息更有规律医学专业从不熬夜有56人,占本专业调查总人数的15.6%;药学专业从不熬夜有27人,占本专业调查总人数的9.4%;非医药学专业有32人,占本专业的12.0%。医学专业学生从不熬夜所占的比重均为最大,提示医学专业的学生的生活作息比其他专业的学生更有规律。这可能与医学自身专业特点有关,且医学专业学院多有励志班、晨读等锻炼活动,对医学生作息生活有一定的约束作用。

3.3.2三个专业的学生均普遍存在熬夜现象医学专业学生平均每周熬夜3次或以上的占48.8%。药学专业平均每周熬夜3次或以上的占50.8%。非医药学类平均每周熬夜3次或以上占53.1%。非医药学类学生比重最大,学生存在熬夜习惯比另两个专业普遍。

在凌晨1点后入睡的学生中,非医药学类专业学生凌晨1点以后入睡所占的比重高于其他两个专业,提示非医药学类学生熬夜晚睡程度更为严重。

在进食夜宵中,非医药学类学生熬夜进食夜宵的比重(39.1%)高于医药学类专业(医31.0%,药29.9%)的学生,提示非医药专业学生熬夜时存在不良饮食习惯的现象较其他两个专业普遍,表明非医学类学生对熬夜时进食夜宵所带来的危害的知识相对空白,需扩大该方面知识的宣传。

综上,无论在熬夜频率、熬夜晚睡程度还是在熬夜不良饮食习惯方面,非医学类专业学生所占比重均比其他两个专业的学生高。这可能与非医学类学生所接收的专业知识教育背景有关,对熬夜危害认知程度不如其他两个专业高。非医药学类学生集中在3~5级,而非医药学类学生5级所占的比重少于医药学类的比重,表明非医药学类学生对熬夜危害认知程度的认识相对不如医药学类的学生。需要扩大并提高非医药学类学生对熬夜危害认知的水平。

大部分大学生对熬夜危害认知程度较高,4级的占24.4%,5级的66.0%,提示大学生普遍具有较好的对熬夜危害认知的知识。这可能与近年来大学生熬夜猝死事件频发,学校对学生熬夜危害知识宣传增加,社会媒体报道广泛[6],学生对熬夜危害认识程度加深有关。

3.4熬夜给大学生身心健康带来巨大危害讨论丁琳等[2]认为,睡眠限制会对机体的精神、神经系统,内分泌、代谢、免疫系统,应激等方面产生影响,与糖尿病、心血管和肥胖症等的发生相关,与高血压病和抑郁症的关系也值得进一步研究。在本次调查中,熬夜带来的皮肤暗黄,头晕发胀,免疫力、记忆力下降,心功能受损,胃肠道受损,女性生理期紊乱等危害在各专业熬夜晚睡学生中所占的比重均超过60%,有的甚至高达90%,表明熬夜对大学生身心健康造成巨大的危害。长期熬夜对大学生身心健康造成慢性的危害,导致各种大学生体质健康问题,形成亚健康体质[7]。量变引起质变,无论是学校还是大学生本身,都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减少熬夜行为,培养健康合理的作息规律。

3.5大学生熬夜行为与其危害认知程度相关性不大大学生熬夜行为与其危害认知程度的相关性均为极弱相关。本次调查发现,大学生熬夜频率与熬夜危害认知程度呈显著极弱相关性,提示大学生熬夜危害认知程度越高,对其学生熬夜作息频率有影响,但不一定认知程度越高,作息规律就越好。大学生熬夜程度与对熬夜危害认知程度呈显著极弱相关,提示熬夜危害认知程度对熬夜程度有影响,但影响不大,大学生熬夜危害认知程度越高,不代表熬夜程度越轻。大学生熬夜饮食习惯与对熬夜危害认知程度呈显著极弱相关,提示大学生熬夜饮食习惯与对熬夜危害认知程度相关性不大,即熬夜危害认知程度越高,不代表熬夜饮食习惯越好。这可能与熬夜带来的大多数慢性危害、大学生活相对自主宽松,学生抵制熬夜诱惑(如娱乐活动、社团活动等)能力低以及医药学类学生专业学习任务繁重等有关。

薛志林[8]等认为,医学专业大学生对健康行为影响身体健康的知晓率高,但在自身实际的健康行为方面能保证积极休息和睡眠的学生比例较低,在危害健康方面,有作息不规律及熬夜习惯的学生所占比例较高。本次调查亦发现,虽然医药学类大学生对熬夜危害认知程度较高,但这两个专业的学生熬夜现象与非医药学类熬夜现象差距不大,仍是相当普遍。因此,除了提高学生对熬夜危害认知程度以外,学生应当提高自身抵制电子产品诱惑等的能力,规范自己的作息时间,尤其对于医药学类专业的学生,学习压力相对较大,学习任务繁重,学生因更加注重提高自身的学习效率,减少“开夜车”等行为。外界亦应当给予措施,减少大学生熬夜现象,如学校校园网定时断网,宿舍定时关灯,加重熬夜对身体危害的知识宣传与指导等,都是改善大学生熬夜现象的可取方法。参考文献

[1]由娟.大学生亚健康状况调查[J].现代预防医学,2007,34(4):796-797.

[2]丁琳,胡小波.睡眠剥夺对机体的影响[J].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2010,27(6):45-48.

[3]蔡立英.睡眠剥夺:敲响健康警钟[J].世界科学,2013,(7):26-28.

[4]郭晟豪,阚萍,潘菲.从周易乾卦视角看大学生生活规划[J].现代商贸工业,2012,(12):138-139.

[5]闻亚.首都大学生生活习惯调查研究[J].北京教育:德育,2012,(9):77.

[6]徐静,伍仞.大学生惯做“夜猫子”近年频发熬夜猝死事件―他们年纪轻轻却深夜猝死[N].广州日报,2012,(8):1-2.

[7]周旭,王宙云,刘佳,等.南昌市医科类大学生亚健康现状研究[J].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53(6):80.

篇6

关键词 高校 形体训练 重要性 身心健康

追求美是当下最热门的话题,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形体美已经成为当代年轻女性追求的目标,作为即将走向工作岗位的女大学生来说,形体以及个人的形象气质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这种形式下高校开展形体训练课不仅能够满足学生的身心要求,而且可以促进高校的体育教育工作有力的进行。

一、 开展形体训练的意义

形体教学是精神文明教育和美学教育的一门学科,通过形体训练不仅能够培养大学生的良好的形象气质,而且可以强身健体,拥有健康的身体,促进学生能够健康的成长发展。形体训练是以身体练习的基本方法,可以使人体匀称和谐的发展,塑造形体,而且可以培养正确优美的姿态和动作,增强个人的形象和气质,并且可以使身体得到锻炼,促进身体健康发展以及塑造形体美的一种体育运动。在高校开展女生形体训练课,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形象和气质,锻炼身体,满足学生追求美的目标,而且可以很好的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综合性的人才,可以使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够很好的发展。

形体训练课的开展主要是贯彻实施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实现“健康第一”的教学理念。女生形体课的开展不仅可以使她们在身体得到锻炼,并且也不会出现像其他的体育项目造成的运动损伤或者减少运动,而且可以满足她们的需求,愉悦身心,真正实现“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

二、开展形体训练的作用

根据女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来讲,开展形体课是满足女生的身心的需求,女生天生情感丰富,细腻,她们对音乐有很好的感悟能力,曾经有人说过“音乐是来自上帝的声音,舞蹈是对音乐的一种升华!”开展形体训练可以很好的运用音乐和舞蹈作为教学的工具,完全满足学生的身心的需要,从形体训练的本质出发,形体训练是一些流行音乐和舞蹈的结合,这样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达到陶冶情操,美化心灵的作用,由此可见,在高校开展你产生形体训练是非常重要的。

(一) 形体训练的生理作用。

生命活动的主要调节机制就是人的神经系统,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都是在神经系统的的支配下完成的,而形体训练具有动作协调、连续并且节奏感强的特点,并且形体训练要求人们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一定的动作,在进行形体的训练中,人体的神经系统可以进行加强人体各个器官的协调能力,并且可以保持青春活力和旺盛的精力,因此,在高校开展女生形体训练不仅对人体的协调能力得到锻炼,而且符合大学生的青春活力的特点,从而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工作的效率。

经过形体训练可以使人体的各个关节、骨骼以及肌肉协调发展,有利于形成健美的形体,正确的体态,而且可以促进血液的循环和身体的新陈代谢得到改善,使血管变得更加丰富,使骨骼变得更加坚固,并且还可以增强各个关节的韧性以及灵活度,使身体变得更加健康,强壮,消化系统的功能得到提高,从而可以塑造出魅力的形体,并且使身体变得健康。增强人体的防御能力。

开展形体训练的可以使学生的形象气质培养出来,并且可以改善学生的不良的走资、坐姿等,改善学生身体的畸形问题。有很多学生虽然各个方面都很优秀。但是却没有形象气质,在现在的人才竞争激烈的社会上,不仅要一个人的能力,而且还必须全面优秀,如果走路或者坐姿不正确,则会给人留下不好的印象,因此,经过形体训练不仅可以改善不良的坐姿、站姿,而且还可以培养一个人的气质和形象,在以后的工作中可以全面的提高,给人们一个完美的形象。

(二) 形体训练的心理作用。

在高校开展女生形体训练,不仅可以塑造女生的形象和气质,锻炼出健康的身体以及优美的身姿,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智力以及大脑的协调功能和反应速度,在形体训练的过程中,血液的循环会加快,运动神经开始工作,使大脑内的血液充足,脑细胞就可以得到更多的养分,这不仅可以使学生的学习的神经得到休息,而且可以使疲劳神经消除,还可以增强脑力和大脑的质量,从而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记忆能力以及思维能力。在学习和工作中才会有更多的精力,才能提高学习的效率。

形体训练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品德得到发展,从而保证心理健康。形体训练是一个很长时间的锻炼的过程,因此,长时间的形体训练可以增强学生的忍耐力和顽强的品质,形体训练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以及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品品质,对学生的心理也可以得到很好的训练,在形体训练的过程中,还具有减肥,运动,提高形体的美感,这不仅满足女生爱美的心理,而且使身心得到锻炼,从而增加学生的自信心和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

根据上述的特点,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开展有利的教学模式,不仅可以使学生得到锻炼,而且可以使学生的各个方面都可以提高,使教学质量得到提高。在高校开展女生形体训练课,可以有效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她们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对女生积极参加体育活动提供有力的条件,培养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三、总结与展望

篇7

1.召开班会,师生共同讨论制订健康教育计划、《班级卫生管理制度》等。

2.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卫生知识宣传。打扫易,保持难,这是卫生工作的常识。所以要搞好卫生工作,必须从源头着手,即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养成爱卫生的良好习惯,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养成教育。为养成学生的卫生习惯,充分利用橱窗、黑板报、晨会等各种阵地,开展卫生教育,号召广大学生自觉遵守卫生制度,自觉养成卫生习惯,人人争做文明学生。

3.实行卫生岗位责任制,搞好校园环境卫生,营造健康优美的育人环境。

(1)划分卫生包干区,责任落实到人,值日生分为四个组,每个人干什么都分的清清楚楚,教室卫生,扫地、拖地四个人,擦窗台一个人,排桌子、抬水、倒垃圾、打扫走廊各一人。卫生区是男厕所和垃圾车所在的部分校园,面积较大,教育学生不怕脏、不怕累,值日生厕所5人,地面3人,分工合作,每天及时打扫,随时捡拾。每天早上,7点30到校,7点45干完回教室;每天中午1点30到校,1点45干完回教室,干完后组长检查效果,每天记录,班会时间进行总结,奖优罚劣,形成良好风气。

(2)制定“人人参与保洁”卫生责任区,每周一大扫,保持校园环境洁美观,教室卫生责任落实到人,要求做到整洁美观教室窗明几净。

(3)继续做好班级绿化美化,学生认养绿色植物,美化教室环境。

(4)卫生检查办法:实行卫生班长负责制,每天记录各组值日情况,是不是按时完成,干的是不是干净,班会时间进行评比,进行督促,形成组组争优秀的风气。课间及时到位打扫,保持较室内和卫生区的洁净。教育学生不乱丢乱扔,主动捡起每一片纸,形成人人讲卫生的良好局面。每周一在班会上公布卫生检查情况。

4.绿化校园,美化环境。要教育学生爱护花草树木,爱护公共财物,爱护花坛等风景建筑设施。

6.要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建立正确的世界观,还要注意营养,加强体格锻炼,保证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篇8

一、高校辅导员角色定位的基础性理论

高校辅导员的管理和服务对象是学生,合适的高校辅导员角色定位的理论基础有:学生事务管理理论和罗杰斯的人本主义理论。

(一)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理论。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是指高等学校通过非学术性事务和课外活动对学生施加教育影响,以规范、指导和服务学生,丰富学生校园生活,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的组织活动。与教学和课程等学术影响有别,学生事务管理侧重于为学生的成长和成才创设良好的氛围,促进学生在社会、职业、情感、道德、精神等方面的发展,从而直接服务于高校培养人才的使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理论以服务和促进学生发展的理念要求辅导员在学生事务管理中明确自身的角色定位,真正做到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二)罗杰斯的人本主义理论。人本主义学派代表罗杰斯认为,最好的教育目标应该是“充分发挥作用的人、自我发展的人和形成自我实现的人”。他指出:学校要培养的人就是能从事自发的活动,并对这些活动负责的人;能理智地选择和自定方向的人;是批判性的学习者,能评价他人贡献的人;获得有关解决问题知识的人;更重要的是,能灵活和理智地适应新的问题情境的人;在自由和创造性地运用所有有关经验时,能灵活地处理问题的人;能在各种活动中有效地与他人合作的人。

二、学生对辅导员角色定位基本情况的调查

2012年5月对宁波某高校各个专业的学生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调查,还向上述几个专业的本科生发放了200份问卷,收回168份,就所在专业而言,涉及机械工程与制造、化学工程与工艺、工业设计、国际经济与贸易4个专业。希望在实证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大学生自身的特点及时代的要求,通过统计分析大学生在思想、学习、品行、生活上对辅导员的需求,寻找当下辅导员自身的不足以及与学生要求不相适应的原因,总结出当代高校辅导员应具备的素质以及适当的角色定位,为促进学生的成长成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通过数据分析,可以得到以下调查结果:

(一)学生在寻求辅导员的帮助时,辅导员的热情程度较高,但态度“一般”占的比例最大,寻求帮助的内容上很相似,基本以个人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和情况为主。

(二)学生对辅导员的满意程度主要分布是:特别不满意和很满意占较小比例,而比较满意占了相当大的比例,主要原因在于现代大学生层次的复杂性和需求的多样化,使辅导员的工作负担加重,加上部分辅导员缺乏专业化的管理知识和技能。

(三)辅导员已经在学生的教育管理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主要在帮助大学生适应大学生活发挥了作用,但在大学生的职业规划、心理辅导、专业学习指导方面发挥的作用还非常欠缺,而这些更需要专业知识储备,所以辅导员的角色发展要求是,进一步向职业化、专业化发展。

三、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定位

从上述调查情况来看,学生对辅导员在学习生活,职业规划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要求较多,因此,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定位:

(一)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辅导员要帮助学生确立自己的追求目标,对自己的学习有一个全面的规划,提供必要的学习技巧训练。另外,辅导员可以采取主题班会的形式使学生共同参与讨论,讨论的内容涉及学习的方方面面,旨在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一些共性的问题,促进学生学习的进步,辅导员还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能力、兴趣、爱好,引导学生进入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调动学生健康积极的思维,以达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二)大学生健康成长的促进者。高校辅导员一直工作在学生工作第一线,是与大学生接触交往最多的老师,是对大学生生活学习状况了解最多的人,因此辅导员应该成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促进者,认真聆听学生的心里话,及时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和危机干预工作,促进大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辅导员要能够主动关心学生的成长,以自己的言传身教切实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情感陶冶,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心和爱护每一位学生,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因材施教,帮助和引导学生形成自我学习、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的好习惯,真正做到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篇9

关键词 心理韧性理论 经济困难大学生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12.080

Abstract For the cultiv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ncluding physical quality, but also contains the moral quality, psychological quality, the unity of the coordination is the important guarantee for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toughness, and can be called resilience and resilience, strengthen the resilience theory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means to improve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quality, healthy personality. At this stag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college students is more and more obvious, the difference is more embodied in the economic aspect, the difference caused by environment will have different influence on the psychological quality of university students, once the improper adjustment will affect the future growth of college students, therefore,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strengthen the education of poor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toughness. Must be one of the important objectives of th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s personnel training, the training strategy implement.

Keywords Theory of Psychological Resilience; college students with economic difficulties; talent training

大学生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后备人才资源,对于它的培养教育需要坚持全面性、综合性以及科学性原则。高校作为大学生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随着近些年来招生政策的放宽,大学生数量日益增多,@就进一步增加了大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尤其是家庭背景、经济等方面,而且这一时期的学生在心理素质上并不是很健全,会存在有不同程度的攀比现象,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和教育就很容易导致大学生性格出现极端和叛逆,这对其未来成长是十分不利的,心理韧性教育就是通过正确观念的灌输,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经济观念以及消费观念,提高学生的心理抗压能力,使其身心协调、全面发展。

1心理韧性理论的综述

心理韧性,即心理弹性、复原力以及抗逆力等等,它属于是心理素质教育的一种。具体来讲,就是个人在面对困难、压力以及挑战等所具有的一种良好适应状态,可以很好地调节身心状态。从特质论的角度来讲,它只是某一特定群体所具有的一种不怕困难,克服压力的内在特质,这种观点实质上是不利于个体内在抗压能力发挥的。①如果把心理韧性只是简单地看作是一种稳定的人格特质的话,就在侧面说明了不具备心理韧性特质的个体会有不良的发展方向,这样个体就很难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来应对不利环境,只能是被动接受,这很明显是一种悲观主义的个体发展观。但是研究发现,心理韧性属于是一种动态变化的过程,每一个个体都可以通过有意识的训练来提升自身心理韧性水平,而且在个体不同发展阶段上,心理韧性所具有的适应意义也各不相同,对于大学生群体来说,主要有社会适应性、学业发展、情感适应等等方面,是一个多维度概念。对于它的含义正确理解,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2对经济困难大学生进行心理韧性教育的作用

2.1 它是大学生保持和谐心理状态的前提,是实现自我价值的基础

经济困难的大学生会因为物质条件的不充足而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变化,一旦这种变化起伏过于明显的话,就会导致大学生个人的心态消极,情绪低落,很难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和学习,对自身的认识也过于狭隘,这对未来进入社会是非常不利的,而在心理韧性教育下,可以对大学生的心理韧性进行深层次解读,让大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这种差异,对生活和工作充满信心,拥有积极乐观的心态。此外,心理韧性还可以是学生对外界环境变化的心理反应,两者之间是正相关关系,即心理韧性越高,对于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就越强,身心各方面发展就越完善。

2.2 可以帮助大学生调动更多的个人资源,对生活学习压力正确处理

上述提到心理韧性越高,自身心理素质水平也就相对较高,可以用积极的心态面对压力和挑战。一个心理韧性水平较高的大学生,具有很强的自我调整能力,可以适应逆境环境,而且在这种能力下,可以在受到经济条件限制或者是心理创伤后可以在最短时间内恢复到最初的良好状态,能够经受较大困难和压力,对个人资源可以灵活调动运行,为学习和生活创造良好环境,②因此,可以这么说,大学生的心理韧性水平高低会对在困难后能否正常健康成长产生直接影响。

2.3 可以在压力解决时起到缓冲作用

通过对大学生心理韧性调查分析可知,心理韧性较高的大学生一般都具有较高的自尊水平,保持有积极的情感状态。这一群体对于自身认识较为全面,有很强的自信心和自控力,可以对自己的生活和学习进行有效控制,不会刻意的看重经济因素,在面对困难时,会积极采用问题中心的应对策略,具有很明显的适应性,不会因为困难而丧失斗志,相反,他们会因为困难而激发内在斗志,以更好的心态来面对并解决困难。

3对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心理韧性培养对策

3.1 提高大学生内在心理素质的提高

大学生高心理韧性与自身心理素质有密切关系,心理素质因素又包含有自尊、自我价值感以及乐观性等等。对于心理韧性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因素有冲动性人格特质以及神经质人格特质等,要提高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心理韧性水平,就可以从大学生自尊感的提高、自我价值的满足以及积极归因等方面入手。③从学生个体的能力水平方面来讲,主要涉及到问题解决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等。教师通过定期举办教学和课外活动,可以使大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得到提升,并且在解决过程中也会提高人际交流能力。这一时期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因此,还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正确处理学习和经济两者之间的关系。

归根结底来说,大学生心理韧性的提高还是需要依靠自身来实现的,也就是个体内在因素的决定性作用,大学生要在认识自身的基础上提高内在心理素质,积极应对和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从而保证学业取得成功。④

3.2 构建良好和谐的家庭环境

从心理韧性的保护性角度来讲,它受到的影响因素有家庭氛围、父母间关系、家庭支持等等,这些对于大学生尤其是经济困难大学生来讲,是会对心理韧性产生重要影响的,反之,家庭氛围不和睦、父母间关系不和谐等等都会阻碍大学生心理韧性的发展。研究表明,亲密性较高的家庭氛围可以为大学生创造一种和谐安全的家庭感觉,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责任意识,这对于经济困难学生来说尤为可贵,促进学生心理韧性的提高。⑤但是,从现阶段大学生的个性发展来看,他们与父母之间在思想、文化以及消费等方面有较大差异,会不可避免产生交流上的冲突,这就需要父母做好与孩子的交流和沟通工作,维系两者之间的友好和谐关系,这对学生心理韧性的提高是会产生直接影响的。

3.3 形成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

大学校园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也是学生培养良好心理素质,提高心理韧性的地方,因此,对于高校管理者来说,就要从管理政策上关注到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韧性教育,并将其作为重点,在整个校园文化中营造浓郁积极的文化氛围。⑥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可以在客观上缓解学生所遇到的各种心理压力,有利于学生心理韧性水平的提高,学校除了需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硬件条件外,还要在学生的精神娱乐方面给出更多的时间和空间支持,举办多种多样的文化活动,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其中,这样可以转移学生的注意力,可以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学习生活上,不会因为一直关注经济问题而丧失自信心,在各种文化活动的参与过程中,学生的自我价值感可以得到明显体现,对于心理韧性水平的提高十分有益。

3.4 建立健全社会支持体系

研究表明,在学生提高心理韧性水平的过程中,社会支持体系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这种体系支持下,大学生的自我价值会更有条件实施,并且自身自信心也会得到提升,可以保证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对于高校管理来说,就需要在各项政策制定中切实关注到大学生的社会关系构建和发展,让大学生感受到社会支持体系的作用,需要注意的是,父母间关系、师生之间友谊以及教师的引导等等都可以看作为是社会支持,它们属于社会支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大学生心理韧性提高是有重要作用的。对于经济困难大学生来说,需要对经济困难有一个正确理性认识,将其作为成长学习中的一种磨练,除了学生自身的努力之外,其他组织结构也要尽可能发挥自身支持作用,帮助经济困难大学生健康成长,满足正常生活所需的各项开支要求,也可以由此形成奖惩机制,通过奖励形式来提高大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可以在实践互动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心理韧性。⑦与此同时,对于经济困难所产生的一系列消极影响,也需要教师、学校以及社会三者来给予相应的指导和辅助,倡导正确标准的收费理念。

4总结

随着时代的l展进步,对大学生的心理韧性教育逐渐成为了一项重要内容,大学生心理问题日益凸显,如果不及时解决优化,就会严重影响到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在当前形势下,大学生心理韧性呈现出新的特点,尤其是在经济困难的大学生群体中,在对其进行培养提高方面,需要结合学生实际制定相应的对策,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注释

① 冯文明,周守珍.经济困难大学生心理韧性模型的建构[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0.26(12):16-19.

② 邵海英,林川.高校经济困难学生心理韧性与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29(12):7-8.

③ 张海莉.大学生韧性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2.

④ 吕俊燕,孙D.高职大学生心理韧性研究[J].亚太教育,2015(22):248-248.

⑤ 魏真.心理韧性――大学生教育的重要维度[J].河南社会科学,2011.19(4):161-163.

篇10

【论文关键词】人格内外控心理健康

一、引言

随着经济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趋于全方位,心理健康与人格健全问题日益受到全社会的重视。人类健康而幸福的生活将越来越取决于人类自身的人格健康状况,且人格健康发展是促进全社会健康发展的一种力量。2l世纪是属于能承受社会变革和经济改革所带来冲击的人格健全者。

人格与心理健康关系十分密切,利用人格心理测验来判断一个人心理健康状况的方法,已在实践中广泛应用。人格(personality)是人心理行为的基础,是一个人独特的、相对稳定的行为模式,是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独特的身心组织。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去如何面对外界的刺激作反应以及反应的方向、速度、程度、效果,即人格对人的身心健康、活动效率、潜能开发以及社会适应等都产生影响。“人格即命运”,人格是决定人的一生成功与否,快乐与否的关键因素。健康的人格,使人在困苦中品出快乐,在失利时取得成功,在平凡里创造辉煌。因此,重视大学生的人格模式的研究,是大学生身心健康的需要,也是他们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需要,是大学生个体顺利成才的重要保证。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某综合类院校、师范类院校大一、大二学生600名,文理、艺术类均有。收回有效问卷的人数为519人(前后两个问卷均有效者)。平均年龄20.3岁,男生248人,女生271人。

(二)研究工具

心理健康测查表(PsychologicalHealthInventory,PHI),是在总结MMPI中国版十几年使用经验的基础上编制而成的,经检验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

PHI具有以下七个临床量表:躯体化(SOM,Somati—zation)、抑郁(DEP,Depression)、焦虑fANX,Anxi—ety)、病态人格fPSD,PsychopathicDeviate1、疑心(HYP,Hypochondria)、脱离现实(UNR,Unrealis—tic)、.兴奋状态(HMA,Hypomania)。PHI还具有三个效度量表:Q(无法回答的题目数)、L(说谎分数)、F(诈病或装坏分数,Feign)。

成人内外控制量表(ANSIE),是一种评定心理控制源的量表,心理控制源来自Rotter的社会学习理论,在该理论中认为,心理控制源是有关个人性格或行动与事件结局间关系的泛化性期待,是指可以用来解释为什么有些人会积极、愉快、主动地应付困难处境而同时另一些人则表现消极态度的一种遐想的内心状态。心理控制源的个体差异预示着不同的行为表现,外在控制定义为结局不由个人努力所决定的一种普遍信念,内在控制则认为事情结局与个人努力相一致。大量研究证实,外在控制与焦虑、抑郁情绪有关,外在控制性强的人更难应付紧张的生活环境。而一个内在控制性强的人,能较积极地追求有价值的目标,较多地投身社会活动、有灵活性、更有主见、幸福感更强。

(三)研究方法与数据处理

纸笔测验方法。用SPSS11.0对数据进行分析。

三、研究结果

(一)心理健康测查结果

从表1可以看出,首先,有2%的学生没有反映自己的真实情况。在其他各因子上有问题的学生比率并不高。其次,大学生在诈病、躯体化、病态人格、兴奋状态的均值显著高于全国常模均值,而在抑郁、疑心因子上的均值低于全国常模均值。按照PHI量表的具体解释,在诈病分数上显著高于常模可能是大学生一次做的问卷题目较多有不认真、理解错误的情况,或者是表现为互相无关的症状,或在伪装疾病(这有待进一步研究)。其次,躯体化分数高于常模,说明大学生有许多叙述不清的身体上的不适,易表现为不愉快、自我中心、需求同情、诉苦等。再次,在病态人格和兴奋状态上明显高于全国常模,说明大学生在个性上主要表现为:外露、善交际、爱享受、精力过度充沛、乐观、无拘无束、好出风头、判断力差、不成熟、爱寻衅、虚伪、做作、轻浮、夸张、易怒、性急、绝对乐观及不现实的打算、过高地估计自己。

从表2中显示:综合大学与师范院校的学生在说谎、诈病因子上存在显著性差异,说明在过份夸大自己的优点,企图给人一个好印象,受试者可能在说谎的人数比例上高于师范院校的学生。在诈病因子上分数显著高,可能综合大学的学生在做题目时认真程度不够、理解错误,或表现出互相无关的症状,或在伪装疾病。其他几方面均没有差异。

结果显示:男大学生在诈病、焦虑、病态人格、脱离现实、兴奋状态上与女生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说明男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如女大学生,主要表现在:男大学生在做题目时认真程度不够、理解错误,或表现出互相无关的症状,或在伪装疾病;在焦虑因子上男大学生表现出紧张、焦虑、反复思考、强迫思想、恐怖、刻板,缺乏信心等高于女大学生,他们经常自责、自罪、感到不如人和不安。

在病态人格因子上表现为:外露、善交际、爱享受、好出风头、表现判断力差、不可信任、不成熟、好攻击,爱寻衅等。在脱离现实因子上表现为个性退缩、企图逃避现实,胆小、古怪、紧张、心情混乱。在兴奋状态因子上表现为善交际、外露、冲动、精力过度充沛、乐观、无拘无束、轻浮的、夸张、易怒、绝对乐观及不现实的打算、过高地估计自己。

在大学中为什么男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如女大学生?具体原因有待于今后深入研究。

(二)成人内外控制(ANSIE)测验结果

(1)517名大学生被试在ANSIE量表的平均分是14.16±4.91,中数为15,众数是13,分数基本呈正态分布。男生的平均值是14.79,女生的平均值是13.52,二者存在显著差异(p<0.05),说明男大学生的外控人数高于女大学生,这个测验结果和上面的测验结果基本一致。

(2)对两类学校学生进行均值比较,结果表明师范院校学生的平均值低于综合院校学生的平均值(分别是13.74,14.87),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1),说明综合类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如师范类大学生,这与上一测验的表2结果有一致之处。

(3)把所有被试分成3组,上下各28%被试(ANSIE≥17、ANSIE≤lO)被列为外控倾向组、内控倾向组,居中的44%为第三组,即中问状态组。进行方差分析,比较不同控制感水平的被试在心理健康水平上的差异。结果表明,不同的心理控制感水平的被试。在心理健康量表各因子上得分的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内控组在各因子上的得分较低,说明心理健康状况良好,而随着外控水平的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也在明显下降。

四、讨论

1.在PHI心理测验中,大学生在各因子上有问.题的比率都不高,不象某些媒体报道的那样严重,(民日报》1989年报道:在2916名接受调查的大学生总,其中25%的学生有心理问题。(健康报》1989年报道:一项对12.6万名大学生的调查数据表明,其中20%的大学生有心理问题。樊富珉等2000年对北京市23所院校5200名大学生调查发现,其中17%的大学生有中等程度的心理问题)。绝大多数大学生的心理状况还是比较健康的。大学生群体在诈病、躯体化、病态人格、兴奋状态因子上的均值显著高于全国常模均值,而在抑郁、疑心因子上的均值低于全国常模均值。说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一定的问题。超级秘书网

2.综合大学与师范院校的学生在PHI量表上的测验结果显示,说谎、诈病因子上存在显著性差异,说明在过份夸大自己的优点,企图给人一个好印象,受试者可能在说谎的人数比例上高于师范院校的学生。在诈病因子上分数显著高,可能综合大学的学生在做题目时认真程度不够、理解错误,或表现出互相无关的症状,或在伪装疾病。其他几方面均没有差异,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基本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