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营养学课程教学范文
时间:2023-11-14 17:54: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运动营养学课程教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实验区 资本运营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2-129-02
一、引言
(一)本课程教学改革的意义、目的
1.意义。实验区是全校教学改革成果的孵化区,也是教学信息化成果推广应用的示范区,将对我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综合配套改革起示范和推动作用。因此,本课程的改革围绕实验区的地位,在培养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及自主创业方面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2.目的。为我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教学团队建设、管理团队建设、管理机制创新等积累经验,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成果在全校的推广打下良好基础。
(二)已具备的课程教学改革的基础和环境
1.环境较好,国家鼓励学生自主创业。
2.学校大力支持,并在人财物方面给予实验区大力的支持,这为教学改革和实践提供了重要的保证和基础,使得很多改革的创意和想法成为可能。
3.已经形成了创新的基本教学模式,并且在以往教学实践中有部分的实施和经验积累。正是有了这些已有的积累和探索,使得后续的教学改革有了一个大概的方向和基本思路,并且在操作细节上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
4.学生素质较高,学习主动较强。从教师到学生,对于寻求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都有较大的动力和积极性。面对资本运营实践的丰富和发展,面对新的资本运营理论和观点的不断出现,面对教学手段的不断升级,师生都具有对教学模式进行系统改革的内在需求。
二、课程教学改革内容及效果
(一)已完成的课程教学改革内容
1.课程教学方式改革。2011年3月至2011年7月,于2008级实验区的两个班实施了互动的多维度参与式教学改革。
(1)构建资本运营互动的“多维参与式”教学模式。资本运营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要在资本运营教学中贯彻参与式学习的理念,就必须根据资本运营学的课程特色及学生特点来构建可操作的教学模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构建了互动的“多维参与式”资本运营学教学模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学习者与教学者、思考者多种角色参与相结合。在课堂教学中,学生首先是一个学习者的角色,特别是在课程学习的前半个学期,学生要接受基础概念和理论、方法的学习,重点任务在于学习和积累。这时,老师应该通过课堂讲授等方式,帮助学生建立起基本的知识体系框架。随着课程的推进,在个别可行的章节,可以安排学生讲解和分析,引导学生参与教学。在整个课程教学过程中,始终鼓励所有的学生要主动思考,积极提问。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是学习者的角色,有时又是教学者的角色,还是思考者和提问者的角色。通过多种角色的参与和互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学习与研究相结合。在资本运营学的教学过程中,一方面注重基础概念、经典理论和前沿理论的讲授和学习,同时,还要鼓励学生通过各种方式进行研究型的学习。主要可以通过学习团队的构建,引导学生自主选题、研究,不仅加深对所学知识理论的理解,更可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研究能力。
课堂内参与―课堂外参与相结合。课堂内的参与无疑是首要的,但是同时也要引导和鼓励学生将学习活动延伸到课堂以外。一方面,通过学习团队的构建,引导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进行研究讨论。另一方面,充分利用互联网、校园网毕博系统、电子邮件、QQ等多种方式加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互动沟通,提高学生课堂内外参与的程度。
个体参与―团队参与相结合。学生的课堂参与一方面体现在个体层面,这是参与式学习的基础。即充分发挥学生个体的能动性,鼓励学生的在课堂内外的教学过程中积极扮演好学习者、教学者和思考者等多种角色,参与学习过程。同时,还要特别强调学生以团队的方式参与研究和学习。通过团队成员的合作,共同进行自选课题的研究,并将成熟的研究成果在课堂上与所有同学进行交流,促进知识共享。这不仅能够通过团队间竞赛提高学生的参与质量,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除了要将参与的理念贯彻到多个具体的维度上,为了保证“多维参与式”的教学模式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还需要建立良好的质量保证机制。主要包括:
动机激励。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人学习的内部动因。要激励学生更好的参与进来,首先要从动机入手。为此,在课程开始之初,教师就需要通过精心的设计、大量的案例和精彩的诠释来激发学生对资本运营的兴趣和主动学习的动机。并通过对参与式学习重要性的说明来鼓励学生在理念上重视自主学习和团队研究。
积分奖励。除了动机和理念上的培养和激励,还必须通过具体的措施对学生的参与式行为进行奖励,主要可以采取平时积分的方式。对于主动提问、回答问题的同学给予积分,与其平时成绩挂钩。
选题、预演。团队研究除了可以通过成员的合作式参与提高团队学习的效果,还可以通过团队研究成果的课堂展示来实现全班范围内的知识共享,并鼓励团队间的竞争。为了保证团队成果展示的质量,需要教师从选题开始把关,对团队初期的研究成果给予指导,并在正式汇报之前进行预演,以提高参与式学习的规范性和知识共享与交流的效果。
评价机制。对于团队研究,根据研究成果、课堂展示的效果和回答提问的情况,进行评价和打分。团队成绩计入每个团队成员的平时成绩。为了体现评价的公平性和学生的参与性,由教师和两位同学分别打分,取平均分作为团队的最终成绩。
有了系统的参与式学习的设计和充分的质量保证机制,资本运营学的“多维参与式”的教学模式才具有了可操作性。
(2)课程教学内容改革。在教学实践中将“模块化设计”的思想与“多维参与式”的教学相结合,根据资本运营的基本理论脉络,采取模块化设计的思想,从总体上将主题教学内容划分为四大模块,分模块进行教学。各模块设计及学生参与程度如表1所示。
(3)课程教学组织改革。在具体的课程组织上,也采取模块化教学的方法,将每次的课程分为问答、主题教学、实实际案例参与、知识共享共四个模块。具体的设计和安排如表2所示。
(4)课程考核方式改革。改变传统的考核方式,将考试与实践课题研究结合,最后评定成绩。规定学生从事科研训练与期末成绩挂钩,学生课外研究课题为毕业设计课题或某门相关专业课课程设计提供基础。
(二)课程教学改革的成果
1.初步形成了“模块化设计,多维度参与”的资本运营教学模式。从模式的理论构建,到一个学期的实践实施和检验,到模式的进一步总结和提炼,通过这一相对完整的流程,“模块化设计,多维度参与”的资本运营教学模式已经初步形成。这为以后的精细化改革和设计奠定了基础。
2.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了提升。根据学期末对两个班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通过四个模块的设计和参与式学习的实施,学生不仅对资本运营的基本架构和理论有了较为系统的掌握;而且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都有了一定的提升。
3.考试结果分析。从期末考试的测试结果来看,实验区两个班的合格率为99%。考试结果至少部分地说明了通过一个学期的教学改革,同学们较好地掌握了资本运营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一些同学具有了较高的对资本运营问题的理解、分析和解决能力。
三、课程教学改革的特色之处
1.培养学生国际化视野。针对实验班教育模式向全球竞争、动态模拟竞争发展的新趋势和新理念,在讲学过程中注意加入一些最新国际的资本运营理论的观点和最新发生的案例讲解,培养了学生国际化创业视野。
2.教学模式多样化。既有课题讲解,也有学生互动,还有介绍学生到一些证券公司、基金公司实地考察和实习,通过系统引入体验式教学模式,教学效果较好,培养了学生对资本运营理论的学习和探索;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团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开拓创新性,到实地单位实习和考察,培养出了学生在复杂环境下的开拓能力并培养了良好的创业心理品质与创新精神。
3.采用参与式的教学模式,培养具有整合性知识和综合性管理能力的创业人才。互动参与式的教学模式,发挥了教师的优势,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知识转化为异质性能力的效率大大提高。
4.团队式的学习模式。通过参与模式的教学,实现了从过去的以“教”为主导的个人学习模式,向以“学”为主导的团队学习模式的顺利转变;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5.注重实践,培养学生的动手和实践能力。参与模式通过系统性的案例教学、模拟教学以及教师引领的情景实习,极大地改善了大学教育与社会需求相脱节的矛盾,提升了学生在创业实操方面中资源整合能力不足的矛盾,满足了部分学生毕业后自主创业与创新实现的需求。
四、课程教学改革分析及建议
1.已具备的课程教学改革的基础和环境。
(1)来自学校、学院的支持和重视,这为教学改革和实践提供了重要的保证和基础,使得很多改革的创意和想法成为可能。
(2)已经形成了创新的基本教学模式,并且在以往教学实践中有部分的实施和经验积累。正是有了这些已有的积累和探索,使得后续的教学改革有了一个大概的方向和基本思路,并且在操作细节上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
(3)从教师到学生,对于寻求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都有较大的动力和积极性。面对资本运营实践的丰富和发展,面对新的资本运营理论和观点的不断出现,面对教学手段的不断升级,师生都具有对教学模式进行系统改革的内在需求。
2.尚缺少的条件。
(1)适合实验教学目标的教材、案例集。现有的很多教学虽然能够完成基本教学目标,但是要真正实现教学改革目标,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教材编写,特别是能够满足教学功能的案例集,作为基本的教学资料。
(2)适量的资金支持。可以促进教学改革更多活动的开展。目前学校和学院对于教学改革都非常重视,在资金方面也应进一步加强,用于支持学生团队研究、一些实践活动的开展。
3.对今后此课程教学改革的建议。
(1)将初步形成的教学模式持续下去,不断调整和优化,以形成较为成熟的教学模式。目前的“模块化设计,多维度参与”的教学模式已经基本形成,并且积累了一定经验。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调整实施、不断优化,以促进其真正成熟,并且具有可推广性。
(2)开发与教学改革目标相一致的辅助资料库,包括案例、视频、实践环节、网络资料、推荐书籍等。
(3)适当增加资金支持,以鼓励课堂内外各种学习型活动的开展。
(4)多结合实际的案例、资本运营实际来进行分析,是最为有效且易被学生所接受的方法。根据对两个实验班的调查,学生普遍反映好的案例和实际例子能够促进其思考和学习的效果,以后应加强这些环节的设计和实施。
(5)团队研究的管理、组织和激励还需进一步加强,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提高知识交流与共享的绩效。鼓励团队研究应该成为资本运营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式,对于这一方面也可以进行专门的课题研究。
篇2
关键词 食品营养 必要性 本科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国民的营养健康水平始终是反映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文明进步程度和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志。21世纪的今天,由于健康意识的增强,消费观念的改变,营养与健康已然成为人们生活的焦点;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也为营养、食品相关行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然而,不可忽视的是我国在公众营养的教育和管理方面相对比较滞后,而人们对食品安全、营养的需求和对食品的多样化、优质化的需求明显增强;且随着世界经济和现代科技的发展,特别是我国加入 WTO 后国际食品与营养产业呈加速发展趋势。这一切都亟需一批又一批的受过系统高等教育的“食品营养”学科领域的人才来加强对食品与营养的科学引导、管理和监督,以加快我国食品行业的发展和营养工作,从而跟上社会发展乃至世界发展的步伐。
1 食品营养专业的介绍
食品营养专业旨在培养具有食品营养学、食品科学、生物学、人体生理学、食品毒理学、食品流通学、食品标准与法规和食品质量管理的理论和知识,从事食品研发、加工及流通领域的营养管理、分析检测、质量控制与安全评价、营养教育、公众营养等的高级复合型、应用型专门人才。
通过专业教育,主要学习食品营养学、食品卫生学、营养学评价、食品分析、食品毒理学、营养与免疫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具有在食品生产、流通、消费及公共营养领域等从事营养管理、分析检测、营养教育、科学研究的能力。
2 增设食品营养专业的必要性
2.1 增设食品营养专业是社会的需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我国国民的营养状况并没有随之提高,而是出现了令人担忧的状况,食品营养问题日益突出。①美国学者Popkin提出了膳食和营养状况变迁的阶段,分“饥饿减少”、“慢性疾病”、“行为改变”三个阶段。目前我国正处于膳食结构变迁的关键时期,从第一时期过渡到第二时期,进入“慢性疾病”时期。其特点是脂肪、能量摄入增多,体力活动减少,其结果会增加与膳食相关慢性疾病的发生,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慢性疾病发病率逐年上升,患者年龄日趋年轻化。
《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的纲要(2001-2010年)》指出 “加快食物发展,改善食物结构,提高全民营养水平,增进人民身体健康,是国民整体素质提高的迫切需要,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由此表明国家重视食品营养专业教育和人才培养,反映出国民对食品营养的关注。②要改善膳食结构不合理、营养不均衡的现状,培养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国民素质,就需要通过专业人士的指导和传播,因此在高校增设食品营养专业是非常必要的。
2.2 增设食品营养专业是营养学人才的需求
目前我国食品卫生与营养专门人才不足万人,主要集中在三级和二级医院的营养科室,为特殊需要(疾人)人群服务。面向公众的食品卫生与营养专门人才屈指可数,我国在该领域至少需要2000万名专门人才。在食品加工生产领域,2011年全国规模以上食品企业31735家,以每个企业需求按2名计算,需要6万多名营养食品开发、生产管理、卫生与营养品管的技术人员。在餐饮管理领域,300人以上就餐的食堂、餐饮单位必须配备营养管理师,全国现有宾馆、餐饮业从业厨师800万人,以30名厨师构成一个网点,以每个网点配备1名计算,需要26万名;再加上机关、学校、厂矿的餐厅或食堂,以每个单位1名计算,至少将有40多万个就业岗位。在旅游管理领域,进行旅游饮食文化与旅游饮食营养、卫生管理,至少需要40万人。在医疗保健营养、运动营养、营养咨询、公众营养、健康管理、HSE管理体系等领域也有着巨大的人才需求。因此,预期总计需要2000万名食品卫生与营养专门人才,且需求迫切。
美国及发达国家100~300人即有1名营养人才,人数是临床医师的2.5倍;战后的日本非常重视国民身体素质的提高,如今40岁以上的日本人比中国人矮,而40岁以下的日本人平均身高比中国人高,这不能不与日本平均300人就有1名营养师以及拥有200多所专门培养营养人才的学校有着极大关系。可见,我国对食品营养类人才的需求量远远大于其培养量,食品营养专业的建设与发展将成为我国食品行业发展的重要人才保障。增设食品营养专业也是时展的必然产物,这不仅对促进教育和经济的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也会改善学生的就业前景。
2.3 增设食品营养专业是发展营养专业、规范营养教育培训的需要
如今,营养与健康越来越受到我国国民的关注,公众需要更多专业的营养师来指导和教育。公共营养师是我国的新兴职业,许多培训机构纷纷开设营养师培训课程。③各机构培训的营养师,对社会上普及和提高公众营养知识会起到一定作用,但是由于培训机构的资质良莠不齐,教学水平无法保证质量,门槛设置较低,导致培训出来的营养师专业知识不够扎实,无法真正为大众服务。因此,为了更好地发展和规范食品营养教育,打破国内营养专业人才培训市场的混乱局面,就亟需在国内本科增设食品营养专业,才能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的营养人才。
2.4 增设食品营养专业是缩小我国与国外高等食品营养教育差距的需要
相比于国外的高等食品营养教育,我国的营养教育尽管起步较早,但由于各种原因没有得到持续的发展。发达国家重视国民食品营养战略,拥有较完善的营养法律。营养教育发达是发达国家的一个特点,国家有较成熟的营养教育和营养普及的工作程序与方法,不仅早在许多大学设食品营养专业,而且营养教育从幼儿园就开始了。④我国也在积极地制订和推行食品营养方面的法规,普及营养教育,但还是跟不上社会的需求,与国外存在较大的差距。目前全国通过学历教育明确设置“营养学”专业,向社会输出本科营养学专业人才的大学,也只有上海交大医学院(原上海二医大)一个高等学校,因此有必要在农业类院校增设食品营养专业,增设本科专业是缩小我国与国外高等食品营养差距的需要,也是食品营养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2.5 增设食品营养专业是农业类院校的学科进一步延伸发展的需要
农业院校是农产品原料生产的源头,为食品加工提供原材料,大多数农业类院校设有食品专业,为解决农产品的初加工和深加工提供服务。随着人们对自身健康状况的关注和保健意识的增强,人们的食品消费观不再是对量的追求,而是更注重对质的追求,向着营养、质量、安全的目标转变。⑤不仅希望食品美味且具有营养价值,还期望食品具有特定的保健功能,以预防疾病的发生。因此在农业类院校增设食品营养专业,研究和发展现代食品营养理论、进一步研究食品中的天然活性成分或物质、解析食品中重要生理活性因子结构与功效,开发新型功能食品,为农产品的深加工提供服务,进而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2.6 增设食品营养专业是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发展的需要
目前,食品营养学专业在全国高校的食品相关学院开设较少,主要在医学院开设的较多。随着国家对食品营养及食品安全的重视程度的加强,加之国家对学科交叉的重要性倍加关注,食品科学专业科研及教学工作者对食品营养学的认识逐渐提高。⑥与食品营养专业相关的“营养与食品卫生学”“食品质量检测”“食品工艺学”“食品微生物检验”等主干课程,已在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开设多年。但是更为深入的,从分子角度阐明食品的营养,将食品的营养用于疾病的预防与控制等方面的研究将是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进一步发展的必然趋势,这就涉及到例如分子营养学,医用营养学,免疫学,卫生统计学等较为专业的课程教学。⑦因此,在食品科学与工程的基础上,设立食品营养学专业势在必行。
3 开设食品营养专业的构思
3.1 高等院校开办此专业情况及专业定位
目前有少数高校在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下设营养方向,如华南农业大学,深圳大学等。我国与营养专业相关的研究生教育的高校及研究所共46所,其中医学院校占82.6%,农业院校占8.7%,食品院校占4.3%,生命科学院校占4.3%。与营养专业相关的本科高校共6所,即上海交通大学、中南大学医学院、蚌埠医学院、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扬州大学旅游烹饪学院,其中医学院占83.3%;食品院校占16.7%。⑧⑨
区别于医学营养专业,该专业毕业后服务对象主要是90%的健康与亚健康的人群。对于专业定位方面,食品营养学专业涉及医学、理学、工学等学科门类,可根据农业类院校的优势设立修业四年的本科专业,授予的学位门类为理学。
3.2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食品营养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具有食品及食品原料的生产、加工流通、销售中营养的提升与保存的知识和技能,对人群的饮食、营养进行指导与管理的能力,对人类饮食链中的食品原料及食品的营养与成分的分析、检测与管理及营养评价的基本技能,具有营养、保健食品及新营养食品原料研究、开发的能力,掌握国际食品营养学知识和技术并能消化和应用的能力。具有食品营养学、食品科学、生物学、人体生理学、食品毒理学食品流通学、食品标准与法规和食品质量管理知识的高级复合型、实用型、技术型人才。
3.3 人才就业方面
目前营养专门人才需求迫切,毕业生未来的就业方向将是多方面、多层次的,该专业就业前景良好,主要从事食品生产、加工、流通领域的营养管理、分析检测安全评价,营养教育,机场、海关、餐厅、餐饮业、宾馆、幼儿园、小、中、大学餐厅饮食与配餐指导与管理,食品生产企业食品营养的指导和管理等。
3.4 课程体系设置的思考
培养食品营养专业人才,应重视基础知识教育,拓宽专业知识,增加选修课的比例,让学生有更多自由的发展空间,加强学生的动手和科研能力,培养出现代复合型人才。⑩在农业类院校增设食品营养专业,应突出本校的强势学科,制定合理的课程体系。课程设置可以包括:
专业基础课程:分析化学、预防医学、临床医学、食品化学、营养学基础、食品毒理学、分子营养学、食品微生物学等课程。
专业核心课程:临床营养学、食品工艺卫生学、食品安全评价体系、卫生统计学、食品安全的监督管理、公共营养学(包括营养宣传教育)等课程。
专业选修课程:食品分子生物学、食品分析学、营养学综合实验、食品科学概论、功能性食品、食品卫生与营养讨论课、食品加工原理、食品质量控制等课程。
4 结束语
随着国民健康意识的增强,营养健康开始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应尽早在我国本科高校设立食品营养专业,规范科学营养教育,培养高级人才,加速大众营养知识的推广应用,发扬中国优良的饮食健康文化,促进我国国民健康发展。
注释
① 肖贵平.开设食品营养本科专业的思考[J].福建轻纺,2010.3:38-42.
② 黄鹭强,陈必链,黄建忠.师范院校开设食品营养公共选修课初探[J].福建轻纺,2011.11:51-54.
③ 何宏.公共营养师培训现状与思考[J].中国食物与营养,2007.1:51-53.
④ 李里特.国外营养教育与管理[J].中国食物与营养,2004.:2-5.
⑤ 潘蓓蕾.提高食品工业发展水平 促进食物消费与营养改善[J].中国食物与营养,2009.1:4-7.
⑥ 杨新泉,江正强,杜生明,等.我国食品科学学科的历史、现状和发展方向[J].中国食品学报,2010.5:5-13.
⑦ 刘永峰,李建科.新形势下分子营养学对食品科学专业的重要性分析[J].农产品加工(学刊),2012.3:149-151.
⑧ 张立实,吕晓华.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营养与食品安全相关专业高等教育的发展[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09.4:296-298.
篇3
【关键词】小学 体育课程 新课改 实施策略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新体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体育课程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成绩。同时改革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一些小学体育教师由于对体育课程改革的精神领会不深,出现了只注重形式而忽略了内容,只考虑创新,不顾继承等问题。
一、小学体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1.由于受到场地和资金的制约,多数学校的体育课程无法正常展开,从而制约着体育改革的向前发展。
2.多数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只注重学生的文化课学习,而忽略了学生的体育锻炼。
3.体育器材不完备,一些学校的体育器材残缺不全,操场跑道年久失修。
4.体育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够高。
二、小学体育课程改革策略
1.努力克服制约学校体育改革发展的因素。长期以来,由于思想观念的落后、师资力量的薄弱、体育经费的匮乏、器材的不完善等多方面的限制,制约了小学体育的发展。因此,学校和广大体育教师应该努力克服制约学校体育改革发展的不利因素,创造有利的因素,促进小学的体育课程的改革不断向前。
2.构建多元化的体育课程。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体育课程已经不能够适应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学生的实际需求,构建多元化的体育课程模式已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解读新《课标》我们可以看出,国家逐步地引导、鼓励学校和教师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构建不同地区、学校和教师的多元化体育课程模式,使不同的地区、学校和教师在体育课上有自己独特的教学方法,顺应体育改革的发展需要。
3.转变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积极性。在课堂教学上,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教师和学生必须要互动起来。因此,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运用运动人体知识来指导体育实践,就必须改进现行的教学方式。所以,在小学体育教学中要正确认识和处理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两者之间的关系,积极创造愉快的教学环境,灵活运用“启发式”、“学导式”、“发现式”等各种教学方法,来注重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用所学的体育理论知识来指导体育锻炼的实践中去,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4.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改革指导思想。坚持以人文本的教学指导思想,把学生看做成是一个能动的主体,把教学目标定位在对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上,努力的将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三者结合起来,以及将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等领域的五个方面统一协调起来,既重视文化知识的学习,也要重视学生自我能力的发展;及发展学生强健的体魄,又培养其高尚的人格;既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又要大力发展其个性。
5.转变观念,建立合理的课程结构。随着我国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作为学校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体育教学将面临新的挑战。现代的教育思想认为,学校体育教学已经不再是简单的校内教育活动,而是要把校内体育教学同未来社会教育活动紧密结合起来。自从我国推行素质教育以来,小学体育课程就包含在现行的“九年制义务教育体育教学大纲”之中,而在开设体育活动类课程结构之前,应该先由各地根据自己的特色编写的体育活动课程教学大纲,然后教育部门在充分参考各地方体育教学的基础上,再考虑制定相对统一的体育课程教学大纲。而对于体育课程的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要以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为目标,以育人为根本宗旨,注重对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
6.优化体育理论教学方式。体育课程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极具推广的价值,它包含了人体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营养学、运动心理学、体育保健学、体育卫生和健康方面等一系列运动人体学科基础知识。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国家教育部门没能进行很好的整合与重构。因此,目前还没能够制定出一套适合小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的体育教学课程,从而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体育教学的效果,所以我们必须要选择以运动人体学科基础知识,同时整合交叉各个方面的内容,优化体育课程的知识结构,使得小学体育理论课程与中学、大学体育理论课程相衔接。建立以健身,健康为主线的体育理论教学内容体系,使教学内容具有时代性、科学性、实用性、人文性和综合性,从而调动教师和学生积极参与,促进整个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总之,随着小学体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体育课程突出强调要尊重教师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性,使体育课程更好地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从小就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好习惯,形成坚韧不拔的意志,促进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健康发展,为提高国民的健康水平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毛振明.近阶段中国体育教学理论研究的若干的成果和建树[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
篇4
一、学习领会《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体育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以增进学生健康为目的的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的主要途径。新标准下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是对原有体育课程进行的改革并突出健康目标的一门课程。新课标要始终贯彻四个基本理念:1 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2 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3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主体地位。4 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个学生受益。最终实现课程目标和学习领域目标。
二、加强体育教师的自身素质修养
首先高尚的师德是体育教师最基本的修养,因为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对学生起榜样和导向作用,只有教师政治思想水平高,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来。体育教师的职责并不只是传授专业技术,还要用自己的高尚情操去陶冶、感染学生,从而达到教育学生的效果。并通过体育教学的手段把顽强的拼搏精神、公平竞争的作风、吃苦耐劳的高尚品质传授给学生。
其次鼓励教师不断学习,逐步提高业务素质。一要利用省市组织的优质课比赛,名家报告会等机会,组织体育教师外出学习;二要鼓励教师参加学历提高进修;三要加强校本研修;四要实行教师教什么学科考什么学科,促进教师钻研教材、驾驭教材、灵活使用教材。
最后体育教师还要具备广博的知识。因为体育教学又不是孤立的,在教学过程中又涉及许多非专业技能的知识,如果教师知识面狭窄,对自己的教学活动将产生很大的阻碍,教学效果差,新课标精神更无法体现。所以我们在具有扎实专业技能的同时,还要广泛涉猎哲学、心理学、社会学、关系学、体育理论、运动营养学、运动训练学、运动医学等知识,学会运用高科技多媒体技术手段。在做好一个合格的体育工作者的同时,还要扮好其他社会角色。
三、根据学校和学生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教学计划
安排课程教学计划从学校实际情况出发,以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和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等新课程基本理念。在教学中运用简易器械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根据学生的体育基础:兴趣爱好,学校实际操作等情况对教学计划进行适当调整。引导学生完成体育课程,完成课程的学习目标。
四、设计体育教学的活动形式要丰富多彩,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富有创造性学习
体育学习活动形式是师生之间密切协作的活动。在整个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交往频繁,体育教学只有个人与个人之间、小组与小组之间协作才能更好地进行。所以要根据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组织形式,包括全班化的教学、小组教学、各别辅导等方式,尤其注意发挥小组内的互相协作的作用。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带来的乐趣,使学生都乐意上体育课。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热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创造平等学习机会。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考虑如何集中与保持学生的注意力,因此既要有全体学生的既定目标,又要引导学生确立个人的目标,让其享受成功,并且要给学生创造主动参与学习――自我学习――自我练习――自我评价,积极主动的回答解决学生出现的各种问题,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切实了解掌握学生基础情况,在目标确定内容安排等方面区别对待,给每个学生提供平等学习的机会,促使其发展。
五、正确运用多种形式评价。是提高体育教育质量的关键
通过近年来的教学实践,体育教学评价可以采用多元评价与过程评价和奖惩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具体操作如下:
1 从新生入学开始,利用2~4周时间,通过观察,检测,问卷调查,访问等工作了解并初步掌握学生基本情况做好记录,对学生进行分组归类。体育教学开始,相应的教学评价也开始。过程评价贯穿于体育教学的始终,直到新生毕业。
2 体育与健康课程成绩(100分)=身体基本活动能力成绩(50分)+运动参与成绩(50分)。
(1)身体基本活动成绩(50分)=活动过程评价(10分)+成绩进步奖(10分)+项目考核(30分)
学生在速度、耐力、投掷、弹跳、力量五方面的素质中每期选一个或两个项目进行考核。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个体活动表现优异,每表扬一次加1分,满分为10分,教师随时做好记录。期末考核时成绩与上一次考试相比每提高5分,成绩进步奖2分,成绩进步奖满分为10分。项目考试分占身体基本活动能力成绩的30%,按实际成绩进行折算。三项分相加即为身体基本活动能力成绩。
(2)运动参与成绩(50分)=出勤情况(10分)+课堂表现(20分)+课外活动,两操(10分)+自选项目(10分)
篇5
关键词 草坪 建植与管理 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12.053
Abstract Improving teaching quality of turf establishment and management is the inevitable demand for the current rapid development of turf industry and social and economic applicable talents need. In the current study, the corresponding strategy on improving teaching quality of turf establishment and management course is simply analyzed. Updating teaching contents, combining theory and practice, strengthening practice teaching and teaching method play important role in improving changing teaching quality, the role and process of these measures were analyzed and summarized in this study. The results of present study will provide some useful reference for reform of turf establishment and mange course in our Country University and College.
Keywords turf; establishment and management; teaching quality
草坪建植c管理草一门将有关基础学科(土壤学,植物分类学、植物营养学、植物生态学、病理学、化学保护、昆虫学、运动场管理、娱乐场管理、园林学等学科)知识综合综合为草坪建植与管理服务的应用型科学。其主要内容有草坪生物学基础,草坪与生态环境,草坪建植、修建、施肥,草坪病虫杂草防治等方面的理论与技术,使培养对象具有一定的草坪科研工作能力和建植、养护管理草坪的实际工作能力。近些年来,随着草坪在环境保护、园林绿化、城镇建设、体育运动、休闲娱乐和水土保持等方面的广泛普及应用, 草坪绿地面积不断增加。为我国草坪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加之人们对自身生活环境质量的高度重视,草坪建植与管理相关理论知识和技术管理受到人们空前的重视,草坪业的不断发展对草坪建植与管理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也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2000年以来,多数院校草业科学,园艺、园林、农学等相关专业相继开设了草坪建植与管理这一课程。草坪建植与管理已列为我校园艺专业选修课程。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就所教学的园艺专业本科生草坪建植与管理课程,结合自身教学体会,从教学体系与内容、教学手段与方法和实践教学等几个方面进行阐述,以其为提高该课程教学质量提供有益参考。在教学手段改革方面,着重加强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大力推进计算机多媒体教学、实验教学。学校建立了教育技术中心,多媒体技术研究所,多媒体制作中心,重点建设了基础教学实验中心,着力推进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现代化。
1 更新教学内容
草坪建植与管理内容庞杂,主要包括草坪学基础,草坪建植、草坪养护管理、草坪保护、草坪机械、专用草坪、草坪质量评价等知识结构体系。以往教授过程中,因教学内容过多,容易导致重点不突出,教学效果不理想等问题。为此,基于该课程的特点、目的和任务,对某些章节的学时数进行调整,简化一些基础理论教学,而将重点放在与实践操作联系紧密且对实践技能具有一定指导作用的知识理论,进而引导学生就生产实践中的问题进行思考。此外,草坪建植与管理所选教材出版时间已久,有些内容跟不上草坪建植与管理实践需求,与草坪建植理论和实践相脱节。这样对现有教材内容的及时更新则显得尤为必要。其中引用国内外最新资料,介绍草坪管理与建植中的一些最新技术、方法与设备,对完善优化草坪建植与管理学科体系,提升教学质量以及培养草坪专业人才均有很大的帮助作用。课堂授课中结合生产实践、科学研究、实践经验、将一些草坪相关的科研进展、草坪业发展国内外新动态、新技术、新成果渗透到教学中,不断充实、丰富教学内容,是学生能及时了解到草坪建植与管理发展的最新动态,掌握草坪建植与管理的新知识和新技术。草坪生物学主要涉及草坪植物、不同草坪草的品种特性及其生态适应性,不同生态环境对草坪建植的影响和草坪对生态环境的反馈,新技术应用研究等内容。目前,教科书在介绍常见的草坪草种论述方面,着重涉及暖季型和冷季型草坪草种较多,而有很多草种在当地既没应用,也没野生分布,在这部分内容讲述过程中,主要介绍当地常见的草坪草种。还有,我国幅员辽阔,南北地形气候条件差异明显,草坪建植与管理方法也不尽相同。因此,在该课程的教学当中,应紧密结合当地的土壤气候特性,草坪使用范围,在遵循草坪建植与管理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应因地因时制宜,及时调整和更新具有地域特色教学内容。
2 理论结合实践
教学当中注重课堂理论讲授,积极引导学生学习掌握基础理论知识体系。不仅如此,在授课过程中,主要要理论结合实践,要用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来解释说明实践中遇到发现的问题,并结合实习或生产实践经历和体会在课堂进行讨论,这样可以培养独立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的能力。鉴于本课程理论知识点的多学科综合性,可充分将已经学过知识点与现有课程有机整合,从不同学科各个角度分些解决同一问题。在理论教学过程中,不断引导学生思考发现新问题, 也可提出探索性问题,让学生积极参与进来,一起探讨解决方法。将发展生产所需的新理论、新技术、研究新成果及时补充到教学中。不时灌输一些相关学科发展的前沿热点问题,引导或挖掘学生潜在创新能力。通过课程理论知识学习、实践,学生可将学到的理论知识转化,把生产实践基础理论相结合,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以适应社会的需求。
3 改进教学手段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教师主讲、学生听的填鸭式硬性灌输教育,这种被动教学模式现在已经不能有效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分析判断的能力,也很难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和尝试各种与教学层次相适应的新型教学手段与方法。当前,科学技及的快速发展为教学手段和方法的更新和丰富提供了便利条件。在草坪建植与管理中可应用多媒体、网络和专家等教学手段,以文字、图片、动画、音频和视频相结合,将庞杂抽象、难以理解、枯燥的课程内容变成生动、丰富、容易掌握和学会运用的内容,这些都是传统教学所难以实现的。尤其针对一些特殊生境条件草坪建植管理等内容,包括退化土壤改良与草坪建植技术、干旱区草坪节水灌溉技术研究、无土草毯的建植管理、不同类型边坡绿化技术研究等,可通过多功能计算机多媒体教室播放视频、图片展示、专家讲堂等方式进行,这样既可消除时间界线,突出难点和重点,扩大学生的观察、延伸了思考范围,增强对象的真实感,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观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以激发学生兴趣爱好,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还有,也可在教学方法进行一些革新。教学方法要符合学生自我发展和学习能力的提升,针对草坪建植与管理课程自身的特点,注意传授获取知识的方法,经济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掌握在W习中获取理论知识,同时应用理论知识,系统、全面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力图达到“教为不教,学为会学”之目的。比如,我们尝试转变传统老师主讲学生被动来听方式,采用老师先让同学课前准备简述内容,之后再课堂上由学生讲述,教师根据学生多媒体课件制作、简述调理、表达、逻辑关系等方法由替他同学进行点评,指出其优点与不足,最后由老师进行全面点评,并针对学生理解讲述点内容的现状及能力,及时调整教学重点,以做到有的放矢。这种方法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课件制作能力、课堂演讲能力,而且也大大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4 加强实践教学
草坪建植与管理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通过一系列实践教学,旨在帮助学生掌握草坪植和管理的一系列工作,如草坪草种选择的识别,建坪场地基况调查,建坪材料选择和采购,坪床准备和播种,草坪病害、虫害、杂草识别和防治,高尔夫球场的建植与养护,幼坪的观察和管理、不同草坪质量评定项目和评定方法的选择等。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遵循统一性原则、系统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和自主性原则,既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又要统筹兼顾,将各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整个班级的实践内容进度保持统一,使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草坪建植与养护管理的实践技能。此外,对教学实践内容可分版块进行,在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考、分析、判断和动手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精神等。实践可包括内容有:自学基础知识、检索查阅文献、自行设计、制定方案和实施,制作草坪建植管理实践课件幻灯。在此过程中,教师给予学生必要的帮助和指导,包括试验方案的可行性分析、文献资料的查阅和后期实践总结撰写。参观实习也是实践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充分利用学校、周边公园绿化工程带和草坪实训基地,带领学生进行草坪修剪、草坪施肥、草坪灌溉、草坪保护等方面的实习,使学生全程参与生产实际,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产实际问题,使学生系统地掌握草坪建植与养护管理技术和技能。实践教学的各环节呈现可以选择课程的方式、对其进行管理、规范,进行相应的考核。对学生的整个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测评、调控、反馈,不流于形式,不走过场。考核测评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的实践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种实践教学体系和内容,既能增强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也可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实践技能,解决草坪生产实践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5 小结
在草坪建植与管理教学过程中,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技术人才,通过更新教学内容,调整课时和简化基础理论教学,而将重点放在与实践操作联系紧密且对实践技能具有一定指导作用的知识理论,进而引导学生就生产实践中的问题进行思考。通过改进教学手段,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所学内容能与时俱进,缩小与社会实际需求之间差异;注重理论结合实践,以理论指导实践。通过课程理论结合实践,学生可将学到的理论知识转化,把生产实践与基础理论结合,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以适应社会的需求,通过加强实践教学,使之更加贴近社会发展需求,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整体素质,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达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李会科,王健,李凯荣.论草坪学课程教学质量提高之策略[J].教育探究,2006(3).
[2] 谢修鸿,王晓红.提高园林专业本科生草坪学课程教学效果的探究[J].长春大学学报,2007(8).
[3] 张英,孙海群,李希来等.草坪学课程教学与实践改革创新[J].大学教育,2015(3).
篇6
一、人本主义心理学教育观概述
人本主义(Humanism)一词最早是出现在古罗马西塞罗的著作中,意思是指“人性”、“万物之灵”。美国《哲学百科全书》认为,人本主义是指以人作为万物的尺度;而德国百科全书《拉鲁斯辞典》认为,人本主义是把人看作核心和最高目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是以人为本,研究人的本性、价值、潜能、经验、意向性、创造力和自我的科学。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理论观点由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创立,它所注重的是对人的健康人格和内在价值的研究,强调重视人的尊严和主体性,以人本身为目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教育观为人本论,是区别于行为主义的一种新的教育理论。教育目标及其课程论体系是人本主义心理学教育观的主要内容,即主张建立明确的教育目标,倡导教人的教育,以达到自我实现;主张开展智、德融为一体的人格教育;主张把学生视为学习的主体,认为教学成功的关键在于良好的师生关系。与此同时,人本主义心理学教育观的主要内容也包括尊重学习者的本性、强调学生的认知与情感的发展以及关注学校课程与学生的生活联系等。由此可见,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教育观有助于了解人的学习的主要特点,有助于把握体育教学改革的走向。
二、体育教学中人本主义心理学教育观
1.“以人为本”是体育教学本质的回归
教育本身就是培养人的活动,而以人为本是教育本体功能的回归。从孔子开始,儒家教育就非常重视人潜能的发展,重视个性的培养。比如,《尚书·泰誓》中“人为贵”就是其最好体现。学校体育教学的本质是人的发展,体育教学活动的本身是学生本性的展现,而活动的内容是完善学生本性的媒介。学生本性的发展产生于学校教育的功能。马斯洛将人的需要分生理、安全、社会交往、尊重和自我实现等五类需要,而自我实现则作为人的本性的实现,是人的最高需求,能给人带来“高峰体验”,能成为改变人格的伟大力量,在教育中具有重要意义。马斯洛认为,教育的目的从根本上是实现人的自我。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身心健康需要是进行体育活动的内在动因,学生通过体育达成自己的社会化的需要。因此,人本精神贯穿体育教学就是向着实现教育超越,以达到人真、善、美的高尚境界,体育教学的真正意义就在于不断地实现学生的自我。
2.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体育教学
人本主义心理学教育观认为,只有采取以“学习者为主体的教学”,每个学生才能最充分地得到发展,达到完美人性的实现。《中国2l世纪议程》指出:“可持续发展必须要以人为本,坚持人文性与科学性的统一,要以弘扬人的主体精神来促进人类的协调发展。”1989年联合国教科组织《21世纪的教育》提出:“学习应当成为学习者主动和由学习者推动的过程。”因此,这要求学校体育教学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构建主体教育论。传统的体育教学一味地追求体育达标,造成学生爱体育而不愿上体育课的现象。这实际上是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此同时,学校体育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有独特功能。学校体育教学对学生的培养是多方面的,如学生的创新、思维、适应等方面的能力。除此之外,体育教师应把握和创设进行创新教育的时机,让学生能够获得体验成功的喜悦。
3.反对“以运动技术为中心”的教学思想
我国至今先后颁布了七次基础体育教学大纲,从历次大纲的内容可以看出我国基础教育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体育教学理念的转变过程与发展轨迹。比如,1956年,我国基础体育教学大纲的任务主要以发展人体基本活动能力为主;1961年,体育教学大纲的基本任务是根据学生年龄特征来设置课程。这两次教学大纲主要是以运动技术观念为主导,强调体育中“三基”培养,此时的体育教师被称为“卖艺式”的体育家。到了上世纪50年代初至70年代末,学校体育的价值取向强调体育教学的“工具论”。在这种体育教学思想的影响指导下,我国出现了以“劳动代替体育”、“军训代替体育”等现象。体育教学大纲忽视学校体育的心理、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功能,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压制学生的个性发展。而人本主义教育观强调的是以学生为本位,强调一切为了学生,体育教学应为每个学生提供创造和发展的机会,使体育教学焕发活力。而“运动技术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缺乏对学生个体的尊重,忽视学生的内在需要,过分强调社会、集体利益。
4.注重学生“健康意识”培养的教学观
迈入2l世纪和加入WTO后,要求学校体育教学更需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和身心俱佳的人才。同时,现代的生活和生产方式使人类的健康正受到严重威胁。因此,学校对人们的健康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校体育教学需要培养学生养成体育锻炼习惯,形成身心健康意识。而体育课程目标的实现,体育教学是关键环节。《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要求从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角度来指导体育教学。因此,应从人本主义教学观角度来研究体育教学,深刻理解新课程标准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教育观内涵,达到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之目的。
除此之外,培养“创造性人才”的体育教学观。自由创造既是人生的最高追求,又是人的价值的完美实现。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培养,即敏锐的观察力、独特的知识结构以及活跃的灵感。因此,基础体育教学应强调创新教育,创新教育是发展学生智慧和品质的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和全方位全过程的教育。
三、人本主义心理学教育观在基础教育体育教学中的贯彻
1.体育课程目标
体育课程目标是体育课程实施的归宿,可分为身体发展、动作技能、心理健康、情感发展和社会适应等五大领域目标。我国《新体育课程标准》中已明确了体育课程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促进学生身心整体健康的提高为目标。新的发展目标,较以往的体育教学大纲都更全面、更符合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它提出了以整体健康提高为发展目标。在构建我国基础体育课程目标时,首先应树立明确的指导思想,了解新体育教学指导思想与传统的体育教学指导思想的差异,了解人本主义的学校体育健康观与以往的学校体育指导思想的差异。同时,用人本主义的健康体育教学观去审视体育课程目标、内容、方法和结果,可以用人本主义体育教学观去评价学校现行的体育教学手段和措施。基础体育最重要的是增强学生的体质,体育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因此,一个科学的体育课程目标应是符合体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例如:在中小学校园中,应通过改进体育教学设备器材来体现人本主义关怀(如篮球架的高度、足球门的大小等)。
2.体育课程内容
(1)以“健康第一”为指导
在体育教学内容的组织方面,要注重内容的生理、心理顺序。体育课程内容应按照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进行组织,使学生易于接受,从而终身受益。在教学内容上,要摒弃有害于青少年健康的课程教学内容,但不少传统的体育内容却没有重视学生的身心特点,在基础阶段就安排了大量影响学生健康的教学内容。如水平一阶段的体育考核项目中就有30米快速跑、立定跳运等有着极大的负面影响的内容。
(2)体育课程内容要具有弹性化和乡土化
人本主义教育观要求体育课程内容应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要求。体育教学内容要具有科学性、趣味性和实效性,增加学生感兴趣的、有实用价值的体育锻炼内容,如娱乐体育、体育舞蹈、韵律操等内容。运用启发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锻炼的积极性。体育课程要体现体育目的、课程、方法、教学组织等多样化和个别化。因此,在编制体育教材时要考虑系统性和科学性,要给予各地各学校一定空间。教育部颁发的《体育与健康教育大纲》体现了体育课程内容的人性化和弹性化。各地各学校应把握机会,编制适合本地本校的体育教学内容。对此,校本课程要积极利用宝贵的民间传统体育资源(如摔跤、歌舞、荡秋千、射箭、滚铁环等民族项目),充分利用自然地理资源条件,开发新的体育教学课程内容。同时,体育课程应有弹性和乡土性,加大教材的选择余地,加大地方、学校、体育教师、学生选择教学内容的自由性和灵活性,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给学生更大自由发展的空间。
(3)完善体育健康理论知识
体育与健康密不可分,两者赖以支撑的理论基础共同构架健康体育体系,使其理论基础更加充实。因此,在充实体育专业理论的同时,也要注重健康理论的发展(如营养学、卫生学、心理学等)。与此同时,在体育教学中,在要讲解技术的同时,要向学生灌输体育美学、奥林匹克文化等培养学生体育文化素养方面的知识,使学生建立完整的体育观,以期达到更好的学习锻炼效果。
3.体育课程实施
体育课程目标、内容等都要通过体育教学活动来实现,因此如何有效地实施体育课程,关键在于科学有效地体育教学。教学方法是教学理论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体育教学方法是为了达到教学目的,由教学原则指导的一整套方式组成的师生之间相互作用的活动。体育教学是一个以身体活动为特征的特殊过程,这个过程的主体是具有能动认识的人。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都是体育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主体,这两个主体都是以体育教学目标为出发点和归宿,形成了师生教与学的双边关系。而教师对教学内容、组织方式、方法力求达到科学化和系统化,对学生“教之导之”,科学实施体育教学课程内容。然而,在当今的体育教学中还存在着不当教育方法(如公开嘲讽、偏袒、人身攻击、不当的师生关系、种族歧视、侮辱、错误指责等),影响着学生健康成长。因此,在体育教学实施过程中,只有创造一种宽松和谐的环境,才能更有效实施体育课程教学内容。正如人本主义心理学教育观所说,教学成功的关键在于良好的师生关系,而良好的师生关系又决定于教师良好的态度品质。
4.体育课程评价
(1)评价应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
评价是对效果给予价值上的判断。体育课程评价或体育教学评价主要针对体育教学工作及对象等教学来进行诊断评价。体育教学评价是体育教学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对“教”和“学”两方面评价。人本主义教育观认为,评价应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促使每个个体最大可能地实现其价值。同时,人本主义提倡评价的全面性,评价手段的多样性。在素质教育思想指导下,随着“健康第一”理念的深入,评价已逐步将学生的心理健康、运动参与、社会适应等纳入评价的范畴。
(2)建立适合学生发展的体育教学评价体系
体育教学做出科学的评价,必须建立符合社会进步和符合人本主义教育观的科学评价体系,才能真正发挥评价反馈的功能,最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之目的。首先,体育课程教学评价要从单一的评价转向多角度的综合评价,重视学生的进步幅度和努力程度。其次,评价指标多元化。如情感态度,创新精神、能力、学习态度、人生观、价值观等多项内容。再次,采取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绝对与相对评价相结合、总结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除此之外,评价应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如师生互评、生生互评、同行互评等。
5.“以人为本”体育价值观
现代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其核心是“以人为本”,在体育教学中实施“以人为本”就是要强调对学生的人性、自由、人权、价值的尊重。体育教学带给学生的应该是一种身心的愉悦与快乐,学生永远是体育教学的出发点。为此,社会对学校体育提出了比“增强体质”更高的要求,体育教学作为特殊的教学过程,凝结了竞争、创新、进取和向上的品质。与此同时,人本主义学校体育价值取向强调了健康的人文精神。
参考文献
[1] 车文博.人本主义心理学.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2] 董凌.学校体育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的关系.体育与科学,2001(6).
[3] 胡巍,郑颐乐.当代中国学校体育发展趋势透视.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4(5).
篇7
关键词: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教学质量标准;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体系
专业是高校本科人才培养的载体,而教学质量是高校本科专业发展的根基,专业教学质量标准是高校本科专业教学质量评价与管理的必要条件。2012年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1],强调不断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张大良指出:“推动省、行业部门(协会)和高校联合制定专业人才评价标准,促进各高校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本校实际制定各专业人才培养标准,修订人才培养方案”[2]。制定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教学质量标准是提高和确保本专业教学质量的先决条件。由于社会体育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还在制定之中,未实施,制定出校级社会体育专业教学质量标准成为广西大学进一步深化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个重要突破口。《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本科教学质量标准》(以下简称《校标》)是基于广西大学本科专业审核评估要求,参照《全国高等学校社会体育本科专业指导性专业规范》[3],根据广西大学和体育学院的办学条件,自身专业定位和办学特点而制定出来的。本文将就《校标》的编制原则、教育理念、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体系等进行解读和思考,以期促进广西大学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内涵式发展。
1社会体育本科教育理念
结合现代高等教育理念和社会体育本科教育现状,学院提出了社会体育本科教育的两个目标,一是培养具有良好素养具备体育精神的现代公民,二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社会体育专业应用人才。前者讲的是育人,后者指的是育才,育现代体育人,育专业应用才。具体的内容就是将“综合素质培养、运动技能教学、实践应用创新”三者相结合“三位一体”的教育教学理念。综合素质培养,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道德素养,培养出具备公民素养、奥林匹克精神、运动家精神的现代公民。通过知识获取和人文熏陶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知识获取方面,则侧重于基础知识、人文社会知识、专业理论知识。运动技能教学,就是通过体育基础理论知识、专业和专项理论知识学习,专项运动技能训练,培养出技能型社会体育专门人才。实践应用创新,就是通过实验教学、实训、社会服务及创新创业活动等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学生专项运动技能的应用能力、沟通与合作能力、创新创业能力。
2编制原则
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在制订《校标》过程中坚持“综合素质培养、运动技能教学、实践应用创新”三者相结合“三位一体”的教育教学理念,贯彻以“强化协同创新、突出运动技能、建立实现矩阵、加强实践应用”的总体原则。把提高学生专项运动技能水平和专项运动技能指导应用能力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制订《校标》时坚持处理好六对关系,这也是《校标》的编制原则。第一,处理好社会体育理论知识和运动技能的关系。要把握好社会体育专业的特点,在掌握社会体育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传授运动技能,同时注重专项运动技能和一般项目运动技能的平衡发展,正确处理社会体育理论知识与运动技能之间的关系。第二,处理好专业素质与人文素养的关系。在社会体育本科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社会体育专业素质与人文素质的关系,专业理论和运动技能课程教学不但要加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而且要重视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沟通交流、朝气阳光等职业素质。第三,处理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在重视社会体育理论教学的同时,要加大运动技术课程实践教学的比重,特别是课程实践、专业实习、毕业论文等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方面的知识技能综合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第四,处理好课堂教学与自主训练的关系。在重视课堂教学的同时,加大学生自主训练能力的培养,要求出早操自主训练和课余时间的自主训练,以进一步提高专项运动技能水平和专项体能。第五,处理好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关系。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提倡采用启发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研讨教学法等,提倡互动教学,采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提高教学效果。
3培养目标
3.1学校“协同创新,全程互动”教学改革建设目标
学校于2014年《广西大学关于以协同创新为引领进一步推进全程互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意见》[4](西大教[2014]37号)文件,要求各个专业贯彻执行文件精神,确保学校“协同创新,全程互动”教学改革建设目标的实现。其建设目标具体为: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实际应用为背景,以技术创新为主线,全面推进协同创新、全程互动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工作,使广西大学的人才培养定位切实符合社会经济发展要求。
3.2《校标》提出的专业培养目标及培养定位
依据教育部社会体育本科专业指导委员会设定的培养目标要求,参考学校“协同创新,全程互动”教学改革建设目标,本《校标》确定的专业培养目标为:以“三位一体”社会体育本科教育教学理念为基础,培养具有良好综合素质,具有扎实的体育科学基础,掌握社会体育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熟练掌握一项以上专项运动技能,具备较强的实践应用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高素质专门社会体育人才。人才培养定位为:结合广西与东盟发展的区位特色,并充分利用广西大学综合性大学的优势,本着校内资源共享、突出特色、强化质量的原则,以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专业运动技能、实践教育环节三者相结合,培养应用技能创新型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服务面向定位为:立足广西,面向中南,辐射全国。发展水平定位为:本学科专业在区内外有较大影响,得到社会与兄弟院校的普遍赞誉。
4培养规格
4.1学制和授予学位
学制为4年,按照学分制管理机制。对完成并符合社会体育本科培养方案主修要求的学生,授予教育学学士学位。
4.2人才培养规格
《校标》在人才培养规格上主要体现在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综合培养。其培养规格具体如下。知识方面:(1)人文科学知识:学生应掌握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基本常识。学习文学、史学、哲学、艺术、经济等方面的知识。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可运用其进行基本的沟通和交流。(2)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学生应系统掌握与社会体育相关的运动人体科学基础知识和计算机技术。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基本分析方法和技能。(3)社会体育相关的核心基础知识:系统掌握体育市场营销学、体育保健学、运动心理学、运动训练学和运动营养学等相关知识,培养在运动科学方面活跃的思维和较强的创新能力,为学习和运用大众健身理论与运动技能打下坚实的基础。(4)社会体育相关的专门知识:学生在系统掌握运动科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众健身和运动技能指导的专业化理论知识,实现对大众健身指导、健康管理、运动技能指导、大众体育活动组织管理、社区体育指导管理和健身服务产业经营管理等某个运动专项专业知识的熟练和精通。(5)社会体育行业和健身领域前沿知识:学生应了解和把握社会体育行业和健身领域的发展状况和经济社会需求。能力方面:(1)获取知识和学习能力:学生应当具有较强的从网络、书本、媒体获得知识的能力,以及终身学习,自我提高的能力。应具备快速掌握新知识领域概况的能力,科学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基本的科学研究能力。(2)较强的一般和专项运动技术能力:学生应具备较强的一般和专项运动技术能力,专项运动技能基本达到国家二级运动员运动技能水平。(3)知识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学生应能将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融会贯通,具有较强的社会体育工作策划、指导和管理能力,具有较好的创新意识并在实际工作能改进与创新的初步能力。(4)沟通与合作能力:学生应当具有良好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良好的沟通与交流能力,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与协作能力。素质方面:(1)良好的政治理论素养:学生应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并掌握马列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原理,应及时了解国家的方针、政策和法规并能正确评价党和国家在新形势下的系列国内外政策,正确理解党和国家坚持实现现代化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性,努力通过相关学科的学习,科学理性地提高自身政治理论素养。(2)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学生应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责任感和敬业进取精神,具有运动家精神,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团队合作精神,了解并能遵守现行的行业规范与政策法规。(3)专业素质:学生应当具有求真务实的科学健身和运动态度,能够运用社会体育理论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具有良好的健身与运动技能指导与管理的服务意识。(4)身体素质:学生应当具有社会体育工作需要的良好运动素质,身心健康,形象朝气阳光。
5课程体系
5.1课程体系总体框架
在制定2015年版社会体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基于社会体育学科的特色,跳出了传统教学计划的框框,建设以综合素质课程为先,运动技能课程为本,实践教育环节为重,三者相结合的课程体系。本专业课程体系总体由通识教育课(必修课和选修课)、学科基础课(必修课和选修课)、专业领域课(必修课和选修课)和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含企业实践)组成。
5.2理论和术科课程
理论课程包括学科基础理论课程和专业领域理论课程。学科基础理论课程有: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体育概论、体育产业概论、运动训练学。专业领域理论课程有:体育管理学、体育保健学、体育市场营销学、体育科研原理与方法。术科课程是指运动技能课程,包括专项运动技能课程和单项运动技能课程。专项运动技能课程是指学生在学院设定的运动项目中选择一个项目作为专项学习两年,设定的运动项目包括篮球、排球、羽毛球、网球、健身健美五个项目。单项运动技能课程有:篮球运动、田径运动、游泳与救生、足球运动、排球运动等课程。
5.3实践教学
为学生搭建了一个递进式多元化的,课内课外,校内校外实践教学平台。形成实验教学、实训、毕业实习、社会服务及创新创业活动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体现在企业实训培养方案,社会服务及创新创业活动三个方面。注重因材施教,为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创业创造条件,提供多样选择和路径,将创新教育纳入课程体系。集中实践环节必修部分的创新实践要求按广西大学创新实践学分实施办法(2011年修订)(西大教字[2011]22号文)执行,创新创业实践学分要求不少于4学分。学生需在在校期间完成《专业实践学分认定标准》中的课外实践、课外实习、运动竞赛、科学研究等任务后,经学院认定获得该学分。在学校所要求的《创新学分》认定标准中获得2个以上得分项的学生,亦可申请以其中1项用以认定专业实践学分。
6《校标》指导下的社会体育专业创新发展思考
在《校标》制定实施之后,社会体育专业如何在《校标》指导下进行创新发展将是我院领导和教师需要认真考虑的现实问题。随着2014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和2016年体育总局《体育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国家将对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提出更高要求。为此,广西大学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应在《校标》指导下坚定不移地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去创新发展:
6.1以需求为导向,探索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建立《校标》的目标是确保人才培养质量,同时,探索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标准的核心内容是“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问题。我们充分考虑国家与广西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本专业人才的具体需求及学校的办学实力,设计出新型人才培养方案——协同创新引领下的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全程互动型人才培养模式。
6.2以创新为驱动,提升学生的专项技能与体育人文素养
本专业应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努力提升学生的专项技能与体育人文素养。基于本专业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学科特点,本专业本科教育阶段难以培养研究型人才,应以培养应用创新性人才为主。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中结合学生运动技能、体育人文素养和实践能力的提升,融入学生服务意识、实践能力、合作精神的培养,由此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6.3以实践为抓手,强化学生应用能力提升
本专业的学科特点决定了本专业应以实践为抓手,强化学生应用能力提升。通过加强组织管理,加大经费投入,与实习实践单位采用灵活的合作方式,增强实践指导教师的责任心等方式,全面提升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质量。6.4以发展为统领,提高教师职业素养专业教师是推进专业教学改革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力量。本专业应以教师职业发展为统领,鼓励青年教师提高职称和学历,提高专业教师的职业素养。通过各种政策和措施,改变当前青年教师存在的“重科研,轻教学”的价值取向,最终能让教师愿投入时间和精力到教学中去。
7结束语
《校标》各要素围绕培养目标而制定并适应专业培养要求。《校标》符合我国和广西社会体育和体育产业发展趋势,符合广西大学和本院的实际办学条件及专业定位。《校标》的制定是我院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我院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基本依据,为有效地实践育人与育才,为培养更多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综合素质高、运动技能专、实践应用强,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社会体育专门人才打下坚实的科学基础。同时,该《校标》也可供兄弟院校社会体育专业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高教[2012]4号)[R].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研制工作会议纪要[R].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4.
[3]教育部社会体育本科专业指导性专业规范研制组.全国高等学校社会体育本科专业指导性专业规范[S].2009-7-26.
篇8
(一)生命的含义
人的生命是一个双重存在,既包含本原的自然生命,又包含超自然的价值生命。自然生命、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是人的生命的三种形式。自然生命体现了人“活着”的状态,包含了人类的饮食代谢、生老病死,与大自然中其他生物的生命规律相似,源于生物学基础;精神生命表明人生存的意义,人在生存过程中所经历的种种感情上的波动,是精神层面的一种生存体现;反映了人在社会关系之中存在的价值,是精神生命在社会层面的扩展,属于社会学层面[2]。人的生命的价值以自然生命为基础,随着精神生命的不断升华,从社会的各个方面体现出来。
(二)生命与运动
几千年来,人类通过体育实践活动不断地进化和发展,并将不断地改善这种实践活动,使其可以更好地为人类服务,帮助人类更好地提升自然生命,升华精神生命,创造生命的意义,最终实现自身的社会生命。
(三)生命的发展与体育学科
存在即是合理,人的生命存在也必然有它特殊的意义。自然生命、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构成了人类周而复始的生命过程,它们是相辅相成的存在,它们之间相互协调、运作,充分地彰显出人的生命完整的意义。因此,在进行教学教育时,不仅要力求提高自然生命的质量,更要注意到提升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体育是强身健体的身体活动,适量的体育运动可以使人类的自然生命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无体是无德智也”,同志在这里强调的就是“体育正是指自然生命”[2]。没有健康、健全的自然生命,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也不能完满;自然生命是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的前提保证,不健康的自然生命必然会导致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难以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在当今社会,体育不仅是要“育体”,而且要在教学过程中训练学生的意志力,从而提升学生的精神生命。此外,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的能力,引导学生的社会生命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3]。综上所述,与其他学科相比,体育教学对生命的意义更直观、更全面,也更基础。体育教育可以从三个层面对生命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是一门不可忽视的学科。
二、体育教学中“生命”教育的现状
从生命的视角考察高校体育教育的教学工作现状,必须联系实际,从学生现有生活轨迹和未来工作需求出发,探索体育教育对于学生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的发展是否具有积极的推进作用。
(一)自然生命层面不重视岗位适应能力以及在岗安全意识教育
1.轻视岗位体能的重要性
所谓的岗位体能就是在岗职员在工作期间,能否承受住各个问题带来的压力。例如,生活中的问题,工作中的压力,工作时间保持旺盛的精力并高效完成各项工作的能力。一般高校教学分4个学期教学,也就是2个学年,然而在这短暂的教学期间,体育课的教学内容无一不是各种体育竞技运动的训练,很少有教师意识到,职业岗位体能的术语、体育保健学、营养学、卫生学等一系列内容可以让学生受益终身。
2.欠缺职业安全意识与知识的教育
职业安全是为了防止职工在工作期间出现各种各样的危险事故,采取的一系列的防范方式。职业安全对于每个行业的工作岗位来讲都是至关重要的。体育课程教学的过程中相比于其他科目而言具有较高的“风险性”,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理所应当进行职业安全知识的教育。然而,在整个高校体育教学的课堂上很少会有出现有关职业安全教育的内容。例如,教师在开始体育活动之前教学生做“准备活动”时,一味做些肤浅的运动,很少有教师会教导学生怎样做可以帮助预防剧烈运动对身体造成伤害。在开展体育活动的过程中,几乎没有教师教导学生在运动中发生紧急的事故时应采取哪些措施,很多学生在自己运动受伤或者看到同学受伤后惊慌失措。高校应该重视这方面的教育。
(二)在精神层面忽视安全意识的教育与引导
1.岗位工作上的心理教育
职业心理属于心理学范畴,包含个体的自身气质、个人情感、道德观、个人的兴趣爱好等多个方面,同时也包括个体对所从事职业的认知能力,从事职业的操作技能以及良好职业道德标准等心理素质。各高校应该加强学生的职业性和技术性的教育,体育作为高校基础的必修学科,关系到个人生命健康的发展,理应领导并服务于其专业,因而在体育教学的内容中应该融入有关职业心理的教育。在如今社会,高校的体育类教科书并没有表达出对学生职业体能以及职业心理等方面培养的重要性,仅仅就学生的思想教育展开了长篇大论,思想教育虽然能够让学生明辨是非,能够促进学生精神层面的健康发展,但是对于职业心理相对薄弱的部分学生来说,并不能够起到很好的作用。
2.重视学生的挫折教育
高校学生文化层次相对较低,在其他高校学生眼中是差等生,也被认定找不到好工作。这些偏见会造成这些高校学生感受到极大的挫败感。这些学生在刚进入高校时,这种挫败心理极其严重,出现自暴自弃、不自信、不主动与他人交流合作等消极心理。利用体育教学中频繁出现的竞争实施挫败教育必然会事半功倍。然而,众多高校并没有重视挫折教育,使学生总沉浸在挫败感中,无法体会健康精神生命的乐趣。在现实生活中,高校有鲜明的奖惩制度,那些受到惩罚的学生会受到更大的打击。一旦没有及时改变这些学生的想法,生命会进入一个恶性循环,越自暴自弃越不被人认可,越不被认可越自暴自弃[4]。挫折对于人的生命健康发展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挫折比顺境更能锻炼人的意志与能力,挫折不可怕,可怕的是被挫折打倒后没有勇气再爬起来。现如今,对于挫折教育的具体实施方法还有待探索,有关如何提升学生的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等问题也有待进一步研究。
(三)忽视学生的服务意识培养
所谓的服务意识就是自发地为他人和社会提供援助和服务的一系列思想和行为方式。个人应该随时主动为他人和社会提供热情周到礼貌的服务。高职院校的学生入学分数较低、职后地位也相对较低,包括诸多的服务类行业,如酒店管理专业、旅游管理专业、护理专业等。良好的服务意识不仅是为了他们以后要从事的服务性行业所需要的人际交往能力考虑,而且与学生将来是否可以出色地融入各色各样的人群当中完成工作息息相关[5]。在高校体育课堂上,教师很少提到让学生帮忙归还器材,清理场地也没有很好地教导学生,导致学生很少自己主动地去帮忙、去服务,这种现象在社会中是普遍存在的,从另一方面讲,高校体育教育影响着学生服务意识的培养,不利于高校学生主动服务社会。
三、“生命”视域下的高校体育教学路径分析
从大量教学实践可以看出,对于学习热情,只要学生热爱学习,从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发现课程对自身生命发展有很大的帮助,就会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之中,这对于任何一种学习都是一样的,而此时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效率都有明显的提高。
(一)“岗位主导”教学模式
身体健康是学生今后工作的基础,体育教学应充分发挥其强健体魄的功能,以便增强学生职业岗位体能,为了贴近生活以及未来工作的实际情况,学生应该慎重选择科目内容,以便发扬学有所用的精神。针对不同的学生和专业,应设置不同的课程内容,比如,未来工作需要长时间站立并对站姿有所要求时,应把教学重点放在发展腿部力量及耐力上,还应该教学生如何进行肌肉的局部放松,以便学生在未来工作过程中可以很好地保护自己,从而提升学生的生命理念,为学生的自然生命服务。除了强身健体,体育对提高学生的自救能力也起到很大的作用,通过体育锻炼,可以使学生的触觉变得更加敏感,反应更加灵敏,发生突发事件时可避免措手不及的情况,在使学生掌握自救互救等知识的同时,还能使学生练就了一种遇到事情不慌不乱的稳重意识。对处于工作第一线的学生,高校更应该加强学生在工作中的岗位安全意识,将教育的重要放在学生的生命安全防范上,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提高他们的生存技能,保证学生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平安地完成学业[6]。在高校的实际体育教学中,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对于机械设备有充分的了解,提高学生在操作机械前必须首先进行安全检查的意识,强化学生的防范意识和应急能力,保证他们未来在工作岗位上健康安全地成长;还可以模拟紧急救护场景,训练学生处理伤害事故的能力;在就业前,教师应该和学生谈谈亲情和友情,让他们意识到他们的生命对自己和家人的幸福都是息息相关的。
(二)结合“职业规划”教育,通过拓展训练进行生命教育
“职业规划”是教育界的理论家为了提升就业现状而提出的[7]。现阶段,就业难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实施“职业规划”可以端正高校学生的择业态度,从而有效地提高就业质量。高校教师,尤其是体育教师应该抓住这个机会,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帮助和教育,每个行业对就业者的交际能力、表达能力、心理素质、团队协作能力等都有不同的要求,教师应该通过组织不同的拓展训练,引导学生在了解自己的基础上明确自己的价值观,找到自己真正的职业理想,为自己设计专门的职业规划。对于不同的专业,也应该有不同的训练,例如,营销专业,他们主要需要学习与人交际能力,因此,在训练中就必须把增强学生的信心放在首位,比如,进行穿越单杠自制成“电网”的训练。总之,拓展训练的目的是为了弥补学生自身的不足。体育本身可以很好发挥其体验性特质,利用高校现有的器材,进行临场面试,让学生有深刻的体会,让学生面临失败、挫折,让学生可以重新看待失败、挫折,重新站起来,树立学生的良好职业道德意识,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精神,从而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在体育运动的过程中,磨炼学生意志,培养学生的进取心,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学生精神层次方面的质量。
(三)加强学生的社会服务意识,体现学生的社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