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身体心理素质的措施范文

时间:2023-11-14 17:54: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提高身体心理素质的措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提高身体心理素质的措施

篇1

关键词:体育教学;锻炼;心理素质;措施;意义

心理素质教育无论是在何时都是一个重要研究的对象,拥有较强的心理素质才会在现实生活中战胜种种困难,在学习中或是生活中做到游刃有余。所以心理素质是非常重要的。而对于体育这门课程同样也需要学生们具备较高的心理素质,教育人员也在不断的去寻找与发现好的教学方法。为的也是让学生们受益,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的才兼备的优秀学生。

1现阶段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陈旧的教学理念带动不了学生们对于体育学习的激情,错误的教学思维导致学生们对于体育这门科目认知受到局限性。体育教学是为了丰富学生们的生活,锻炼学生们的身体,减轻学生们的压力,但是如今很多同学错误地认知将体育课程当做是令人疲惫没有意义的课程,这主要也与学生们偏激的思想和较差的心理素质有关。他们对于体育课程学习上总是以逃避的态度面对,这是初中学生在面对体育教学中存在的最主要问题之一。(2)在体育教学设施中,学生们的心理素质达不到教学的期望。也就是在体育课程学习中,学生们无法超越自我,很明显的例子就是学生们在进行体育项目比赛时,心理素质较差使其不能继续坚持,中途放弃,从而并产生畏惧心理,这种心理思维的出现不仅在体育教学方面受到影响,同时在其他科目上也会受到影响。消磨学生们的意志力,使其变得不自信等等不利心理疾病的产生。

2在体育教学中锻炼学生心理素质的措施

2.1加强心理素质教育,提高学生们的心理素质。在教育理念上进行提高学生们的心理素质。例如:体育老师可以在进行体育教学前,给学生们进行心理素质培训,总结心理素质提高的必要性,在精神上改变学生们的思维。可以采取举例的方式来进行心理素质教学。如某一学校的王老师会给学生们讲授一些奥运健儿在赛场上奋力拼搏的故事,让学生们感受到体育学习的坚持是多么令人骄傲的一件事,并通过奥运健儿在赛场上努力的表现、超越自我的状态,都是由于他们心理素质高,战胜了自己消极的一面,一心想要得到人们的认可和一心想要超越自我的精神理想。所以老师在讲授的同时积极触动学生们那种想要提高自己的欲望,抓住学生们的思想,让学生们积极的一面战胜消极的一面,从而锻炼学生们的心理素质。

2.2在体育课程实施当中,时时刻刻都在与学生们的心理素质做斗争。所以就能看出每个人的心理素质不同致使对于体育课程学习与吸收的结果也就大相径庭。很明显的例子就是在体育课程跑步这一锻炼的环节就会出现好多女生请假或者坚持不下来的现象频繁发生。有的学生跑到一半就受不了了,其实是自己心理素质较差造成的,导致她们遇到困难或者劳累就随时终止自己的行为,所以在遇到类似状况时老师应该及时的观察学生们的状态,发现她们出现这种状况要及时鼓励,例如:某班进行体育跑步学习中有学生想要放弃,但是被老师及时观察到她的迹象,老师结合她的身体状况发现她可以继续跑完规定的长度,只是意志力不够坚定,心理素质较差,于是老师陪着她助跑了一段距离,并且在助跑期间给予鼓励,告诉她要相信自己,你可以的,学生得到老师亲力亲为的鼓励与协助,最终完成了这一项目,并且在事后发现完成一件事情是多么令人愉快,从而再遇到类似的事情就会想到老师的鼓励,想到完成后的骄傲,从而全面提升了学生的心理素质。积极开展体育竞赛,让学生们在竞赛中锻炼自我的心理素质。如果体育单调的进行教学,那么学生们的体育课程就会变得沉闷无趣,现在提倡素质教育,为了加强学生们的心理素质对于体育课程学习采取多竞赛教学模式,让学生们感受比赛带来的激情与紧张。从中锻炼学生们的心理素质。经过专家测试与分析,紧张的心理可以让学生们学会自我调节,发挥自己现有的水平,也可以锻炼学生们的应变能力,对于提高学生们的心理素质有很大帮助,比赛更是能够让学生们找到紧张的情绪,激发学生们的潜力。所以体育教学中采取竞赛教学方法对于锻炼学生们的心理素质有实质性帮助。

3初中体育教学中锻炼学生心理素质的意义

锻炼学生们的心理素质可以帮助学生们战胜很多生活中的困难,让学生们更加自信。较强的心理素质对于学生们来说可以产生更多的积极思想,让学生们摆脱消极的思想。在人与人交流上也是素质的提高,提升了学生们的教育水平。所以锻炼学生们的心理素质对于学生们来说百利而无一害。对于达到教学的期望更是做出了巨大贡献。总而言之,在体育教学锻炼学生们的心理素质是教育层次的提高,也是教学理念的完善,如今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重视学校关于心理素质提高的教育措施,相信学校这一措施的实施会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高要求意志坚定的优秀青年。相信随着教学理念的完善与提高,会让中国的教育得到更大的突破。

参考文献

[1]盛久埂,初中教育教学中如何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J].科教导刊,2015.

[2]代峰,浅谈初中课堂教学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J].学园,2014.

篇2

所谓体质弱势群体指的是不能够较好地完成现行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运动任务并达到预期的运动目标的学生群体。根据《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符合体质弱势标准的学生主要分成三类,疾病(除残疾)、体质虚弱学生;肥胖和瘦弱学生;残障、身体部位缺失、损伤的学生。一般来说后者造成的体质弱势群体比较多。当今健康的概念不仅是拥有健康的身体、没有疾病,同时更是生理、心理都处于健康稳定的一种状态。真正意义的健康状态应该是身体没有残缺、心理情况良好,且具有比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的学生。所以为了促进学生的全方位发展,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更好地成长。

要提高体育运动质量,就必然要对体质弱势群体运动的相关方面做出积极的努力。所以教师在运动之中要采取灵活的运动手段,干预体质弱势群体对体育的学习。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促进弱势群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帮助他们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使高校体育运动工作能够得到圆满的结果。

作为体育与健康课程指导思想的“健康第一”理念,强调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教育部在2004 年的全国高校体育工作座谈会上强调,高校体育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党的教育方针是否得到贯彻落实,关系到我国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学生的体质与健康问题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一个焦点。近年来,随着高校教育政策的不断放宽和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学生人群特征在体质状况方面呈多样化,肥胖、瘦弱、残障、疾病等体质弱势的人不断增加,给当今的高校体育带来了新的挑战。高校体育运动中,体质弱势群体是体育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校体育运动的本质在于帮助学生提高身体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和意识。因此运动过程之中需要对体质弱势群体采取一定的运动干预措施,以更好地引导和帮助学生参与运动,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一对体质弱势群体介入运动干预的理论依据

1 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

体育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释放学生天性、实施全面素质教育有促进作用,它的内涵十分丰富,需要不断地总结和继承。以人为本是一种以重视人的价值为核心,强调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与尊严, 追求个性解放的教育理论和思想。主张采用适当的方法, 尽可能地统一学生的情意( affect)和认知( cogn ition)、感情( feeling)和理智( inte llect)、情绪( emotion)和行为( behav ior)。让所有的学生在体育教育的过程中树立健康第一的理念, 掌握一些能够终生从事体育锻炼的手段和方法,重视强健的体魄和健康的精神。体质弱势群体的运动干预遵循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充分了解学生的不同需求和体质情况,通过对体育锻炼态度的调整,用不同的运动干预手段,让学生能很好地融入到体育锻炼中来,使之不会因为个体差异而放弃锻炼。

2 个性化成才的教育理念

现代教育是建立在现代大工业生产基础上的教育,它是注重人全面发展、自身发展的教育。所谓个性化成才教育(IndividuationEducation)是指相信教育能够发扬人性、改善人性,改变学生的个性特点。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因材施教,帮助学生根据自身条件来找到一条发挥其个性特长和创造力的道路。现代体育教育强调以学生为主,突出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体质弱势群体的心理活动比较微妙,很多学生因为觉得自己与普通学生有异而产生自卑心理,认为自己做不到,而不愿意参与体育锻炼。如果我们施以有针对性的运动干预,可以发掘学生的潜能,提高其自信心。

二促进体质弱势群体身体素质的发展

体质弱势群体由于自身的限制,对体育活动会有一定的抗拒性和不适应性,认为自己无法跟正常的学生一样完成同样的运动,心理上就排斥运动,久而久之身体素质更糟。要促进体质弱势群体身体素质发展,首先要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真正实现将学生作为运动活动的核心。

1 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体育运动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对学生的具体目标做出有针对性的调整。教师要根据学生身体素质的具体情况,细化对每个学生的具体考核任务。比如对于身体比较肥胖或者比较瘦弱的学生,教师要制定一个考核任务表,让学生循序渐进慢慢地提高自己身体素质,通过每一个小目标的实现达到完善形体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做到提高学生的综合身体素质。如果只是单纯制定一个理想化的目标考核学生,不仅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自发地锻炼,而且可能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因为自身的弱点而对自身产生怀疑,这就与我们的教育初衷背道而驰了。所以教师一定要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实际状况,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帮助学生提高身体素质,促进学生身体条件的不断改善。

2 丰富运动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师不仅要根据学生的个体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同时还要丰富运动手段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常规体育运动的日程安排虽然给了学生很大的自主性,但是也造成了一个问题,那就是爱运动的学生可以得到充分的锻炼,但是不爱运动的学生就会在自由活动的时间里不活动。所以为了提高课堂运动的有效性,教师应该采取有效措施丰富运动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需求,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给学生展示自己和表现自己的机会,帮助学生体验成功的感觉,以帮助其提高学习主动性。在进行集体活动的时候,一定要关注体质弱势群体的情况,多要求他们参加活动。通过在课堂活动中采取分层次运动的方法,给他们安排合适的运动量,帮助学生慢慢地进步。

3 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运动评价体系

根据学生个体情况的不同采取不同的运动方法,那么必然要考虑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运动评价体系。打破传统运动评价体系带来的束缚,为体质弱势群体中的每一个学生制定科学合理的运动评价方案,让每个学生既有符合自己情况的独特的考核方案,又可以得到统一的考核评价。综合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进步程度,量化学生的考核成绩,帮助学生通过不断获得阶段性的胜利,最终实现自我的完整蜕变。让肥胖或瘦弱的学生都拥有正常的身材,让体质较弱的学生拥有一个强健的体魄。

三促进体质弱势群体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

1 心理素质是人的整体素质的组成部分

心理素质以自然素质为基础,是在后天环境、教育、实践活动等因素的影响下逐步发展起来的。中国全民健心网负责人肖汉仕教授认为,心理素质是在遗传基础之上,在教育与环境影响下,经过主体实践训练所形成的性格品质与心理能力的综合体现。其中的心理能力包括认知能力、心理适应能力与内在动力。对内制约着主体的心理健康状况,对外与其他素质一起共同影响主体的行为表现。心理素质水平的高低应该从以下方面进行衡量,性格品质的优劣、认知潜能的大小、心理适应能力的强弱、内在动力的大小及指向。对内体现为心理健康状况的好坏,对外影响行为表现的优劣。对于体质弱势群体的帮助不能仅仅局限在身体素质发展之上,同时还要注重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

2 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体育观念,提高学生的体育认知水平

要促进体质弱势群体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首先需要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体育观念,提高学生的体育认知水平。学生体育认识水平的高低对于学生运动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调查发现体质弱势群体对于体育的认识水平普遍比较低,他们往往认为体育水平的高低是天生决定的,后天努力是没有办法改变先天决定的。而且他们将文化课成绩看得太重,不自觉地就选择牺牲体育运动的时间,换取可能的文化课成绩的提高。这些认识对学生体育能力的发展都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导致学生缺乏搞好体育运动的信心。所以教师应该做的就是要多跟学生交流,通过用心交流帮助学生改变这些错误认识。适当的时候和学生一起进行一些趣味性比较大的运动,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总之,体质弱势群体的运动是体育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从学校体育教育和促进健康的整体考虑, 我们应该重新构建针对体质弱势群体的课程体系,确立体育保健课在学校体育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将体育和健康教育融入保健课教学。同时通过各种教学方式,克服体质弱势学生心理上的重重障碍, 将他们吸引到操场上、阳光下, 投身到体育锻炼中,享受运动带来的乐趣。对高校体质弱势群体体育教育与健康的促进,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相信其深入开展必将对高校这一特殊人群的教育与成长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刘成,李秀华.体质弱势群体与体育运动改革[J].体育学刊,2005(9).

[2]于晓东.大学生体质弱势群体健康促进策略研究[J].菏泽学院学报,2010(9).

[3]黄锋.河南省大学生体育弱势群体实施体育教育的必要性研究[J].福建体育科技,2011(1).

[4]白巴塔.中学体育弱势生的心理分析及教学对策[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5).

[5]兰中田.学校体育弱势群体的教学方法解析[J].教学与管理,2010(3).

[6]朱智贤.心理学大词典[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篇3

    一、心理健康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和核心

    首先,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有着密切的联系。

    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者运用心理学知识协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认识世界,适应社会、发挥潜能。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施加影响,培养学生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活动。二者都是育人,在统一育人活动中各自都能发挥独特的作用,相互借鉴,相互促进。心育对德育有一定影响。心育适当扩充和完善了德育的目标和内容;心育为提高德的有效性提供了新方法、新技术;最重要的还是,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更新教育者的教育观和学生观,对整个教育都带来了积极的影响。

    其次,心理健康教育能促进学生文化科学素质的提高。

    在一项对475名高中毕业班学生的研究表明:学习成绩并不完全取决于智力因素,高成就者(成就较智商预期为高)、普通成就者(成绩与智商预期相当)、低成就者(成就低于智商预期)差别的产生,与性格特征有关。高成就者工作习惯较佳,对学业兴趣较浓,按时完成作业,关心学习成绩,做事认真负责且有计划。低成就者难自律,难自我规范,较冲动放肆,喜好玩乐,贪图近利,与同伴关系欠佳,较不合作,较自私,较不尊重权威与传统,较不合群,在校在家较不快乐,常为己辩护,愤恨他人,对挫折和压力不知所措,较悲观。普通组介上下之间,尚属正常。由此可见,培养积极的情感品质和良好的意志品质和性格特征能促进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

    再次,心理健康教育能够促进身体健康和身体素质的发展

    心理健康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寓于健康的身体;身体健康和身体素质的发展也依赖于良好的心理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青少年尤其重视自我观念或自我意识,包括对自身形象方面的观察、概念、看法,关注自己外貌美丑、体能强弱、运动机能优劣等,常将自己的形象与理想中的标准进行比较,或与同辈人进行比较。比较结果,或满意或自卑,倘不能正确对待,也对身体的发展带来不良影响。以上所述表明,健康的心理是身体健康的心理条件。通过心理教育,维护心理健康,提高心理素质,是提供这种心理条件的重要措施。

    不仅如此,良好心理素质对身体素质的发展、体能的充分发挥也具有重要意义。无论是造型美、生气美等身体美的各要素还是力量、速度、耐力、灵敏等身体素质。这些素质的发展无不需要相应的心理条件,如性格外向的人适于力量大、速度快的活动,内向性的人完成目标的动机强,适宜进行精细、准确的任务。同时,身体潜能能通过运动技能的提高得到发挥。运动技能是习得的能力,表现于迅速、精确、流畅和娴熟的身体运动之中。运动技能中包含任知成分,与智慧技能有联系。运动技能是心因性技能。它既不是不随意的、反射性动作,也不是如同摇头那样简单的肌肉反应,他受到内部心理过程的控制。因此,提高动作技能,发挥人的的身体潜能,必须依赖于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发展。

    最后,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心理素质是形成审美素质的基础和条件。

    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没有心理上的修养,审美的修养不可想象。此外,许多优良的心理素质既是内在美的表现,也是美感素质形成和发展的条件。例如一个人能正确地认识现实,客观、全面、公允地看待问题,能正确地正视现实,热爱学习和工作,聪明才智得到正常发挥,有自知之明,对自己能正确评价,行为举止得体等,都是理智美的表现。又如对人富有同情心,诚恳,正直,正义,不畏,乐群,对学习与工作勤奋、细心认真、有首创性,不卑不亢,严于律己,自信、谦虚,自尊等,都是性格美的表现。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培养的这些优良的心理素质,既是精神美的成分,又是审美素质形成和发展的条件。

    综上所述,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艰巨而伟大的工程,是充满活力的新课题,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

    二、心理健康教育在现实操作中存在的几种误区

    回首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历史,瞻顾当今学校这项工作的现状,问题不少。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倾向,而这些倾向已经到了不得不纠偏的时候了。

    1、缺乏对人性的关注

    一是“心理健康”含义阐释的偏狭性。尽管有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思想,有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示,但是中学的一些善良而偏执的人们将此理解为:“健康”就是大而空的政治,就是轻而浮的几千年一成不变的信条,于是相当一部分人把绵羊式的学生归入上流,把不听话的学生驱之下等。成绩好的就什么都“健康”,成绩不好的心理一定存在问题,显然没有把学生当成活生生的人来看待。

    二是教育对象的片面性。走入对“心理健康”诠释的误区,必然产生“乱点鸳鸯谱”的行为。一些学校人为的排出所谓双差生,即成绩差、守纪差,进而将其归入心理不健康之列,开展的辅导只不过是高压灌输、批评教育,而未从“人”这一根本上想点子动脑筋,干出了庸医治病越治越重的蠢事。

    三是确立主题的偏颇性。在一些教育工作者看来,学校育人工作唯一见成效的就是升学率,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题就是多考几个重点。因而教育工作者言谈举止都离不开这一主题,成绩差的学生常挨训斥以至不闻不问,一脚踢开自不待说,即便成绩好的学生,也只是当他成绩下滑时才引起注意,关注时只不过是教他如何把成绩搞上去,至于正值青春少年这一年龄段特有的人性就被抛之于九霄云外了。

    2、缺乏对生命的关爱

    既往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着程度不一致的弊端,这些弊端障碍了一些教育工作者的视域,阻碍了这项工作的进程,削弱了工作应有的力度。括而言之,这些弊端可分为三点:

    第一点过度理想性。曾几何时,众多教育者把理想性需要看成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归宿和全部,梦想一夜之间学生能成为众人敬仰的英雄,全然不顾教育对象的年龄、阅历和文化思想水平。这种虚幻的不切实际的愿望和做法,非但不能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育、成长,反而人为加重了危害程度。

    第二点忽视现实性。视理想性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灵丹妙药的教育工作者,必然轻忽当代中学生学习、生活和思想实际,不了解学生在想什么,做什么,盲目地在那里大谈学生该想什么,不该想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这种做法不是隔靴搔痒就是事与愿违,很难达到预期目的。与之相反,一位班主任在新接一个班级之初,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调查了解学生的家庭经济收入、家长职业、学生兴趣爱好、心理素质和学习生活习惯,做到全班学生基本情况了然于胸,关心学生生活,一遇困难千方百计帮其解决,尤其洞察学生的思想变化,一旦有征兆就找其谈话,学生视他为兄长,愿意作情感交流、心理沟通。如此,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可想而知。

    第三点缺乏针对性。由于大而化之的理想性,由于忽视当代中学生的现实性,心理健康教育这项工作必然就会缺乏针对性,所信奉的是伟人的教导英雄的豪言,所做的是“一把钥匙开千把锁”的傻事。喜欢说大话、空话、套话,使学生敬而畏之,乐于做整齐划一的省心事,使学生违心地绝对服从,可悲的是这些同行直到现在还全然不知,依旧津津乐道,踽踽独行。

    3、缺乏平起平坐平等的相待

    反思目前我国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只是明眼人也能看出此项工作早就陷入了种种误区,唯一缺乏的是平起平坐平等相待。

    颐指气使式,此为其一。一些工作者凭着自己走南闯北的阅历和“才高八斗”的学识,动辄对受教育者大加训斥,以不容置辩的语气,无懈可击的逻辑,暴风骤雨般地倾泻下来,搞得学生只有聆听义务没有申辩权利。试想,如此教育怎能会把学生个体生命放到应有位置。事实上,一些学生愿将心理向心平气和不疾不徐者倾诉,就是个反证。

篇4

关键词:心理素质;实践;分析

一、情况分析

现在的幼儿园,青年教师占50%,但是由于技能不熟练、经验不足、家长对孩子的过高期望、检查展示、人际关系等,使年轻教师的内心常常处于紧张状态,不能从容地面对工作和生活,而这些恰恰反映出青年教师心理素质不高,有待于进一步提升。我们对幼儿园20名教师进行了心理素质测查,问卷题目包括教师的自信心、自我价值感、创新意识和能力、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内容,测查结果表明:20名教师的心理素质相对比较低。汇总问卷,对影响幼儿教师心理素质的因素进行了分析。我们确定了影响幼儿教师心理素质的原因为:自信心不足、认知水平有待提高、价值观认识不足、情绪不稳定、个性品质、社会期望过高、家庭关系不稳定、人际关系不和谐、幼儿园制度不完善、经济状况不稳定等。

二、要因分析与确认

三、对策实施

1.内部干预措施

(1)改善认知倾向,增强教学成就感。

①通过“传、帮、带”培养教师的教学认知方式;②充分认识自我,培养自信;③学习情绪调节。

(2)树立优秀教师形象,改善工作态度。

我们结合身边的榜样,让教师讲“我最崇敬的人”,让大家体验到榜样就在身边,激发了学榜样、赶超榜样的劲头。

(3)加强自身修养,感悟工作价值。

我们在教师中开展了“孩子给了我们什么”讨论,教师讲述了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个个真实的故事,从孩子那里,让教师认识到了自己的工作对孩子成长的价值、幼教工作的意义所在。

(4)开展健康活动,学习休闲放松。

党、工、团联手组织有益的娱乐活动,来调节教师的情绪状态,增强教师的活力与张力,放松身心,享受快乐。

2.外部干预措施

(1)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教师保持愉悦心境。

在教研组内进行合理的教师群体配置,尽量使一个班级的教师群体组成良好的人际结构,发挥团体的功效。幼儿园重视每一次家长会,每天园领导门口接待,解决家长与教师之间的矛盾。

(2)开展各种心理培训,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①幼儿园购买了大量的教育、心理学方面的专业报纸杂志提供给教师借阅,通过学习心理学知识来完善心理品质。②通过各种途径的心理培训来提高教师心理素质。一是上级部门聘请的油田知名教授、专家为教师进行心理学讲座,二是充分利用中石化远程培训系统,教师可以自选有关心理健康方面的内容进行网上学习。

(3)改进幼儿园管理制度,增强教师的心理动力源。

今年幼儿园加强了对日、周、月常规工作的评价与考核,特别是通过员工自我评价,教师如果表现突出,就可以自评为优秀,通过考核人评价,促进教师与幼儿园各层面的多方位沟通,充分调动了全体教师的参与意识和积极性。

(4)精心培育教师,提供各种保障促进其成才。

组织岗前培训,帮助新教师度过适应期。鼓励进修,提供如技能竞赛、观摩评比、交流分享等,适当加压,促使其尽快成长,成为幼儿园的中坚力量。

篇5

体育身心健康教育学科作为学校教育各学科中一个独特的学科,教师对于优秀学生的培养,应重点突出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2个方面的和谐发展和共同提高。这是由体育身心健康教育学科专业特殊的科学性所决定的。国内外学校教育离不开体育身心健康教育,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离不开体育运动。当今中国社会、家庭不能只从学生文化课学习成绩的分数来评定学校教书育人的教育教学质量,而应更多地关注学生健康身心、运动能力、人格健全、社会适应等各方面的体育文化核心素养的培育。

2问题的分析

体育文化核心素养不但是全面衡量世界各国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水平的重要科学指标,而且更是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提高与快乐健康成长不可或缺的科学“养分”。世界各国青少年学生通过主动积极参与学校体育课的教育学习与锻炼体验,在认知实践中“疲劳其筋骨,野蛮其体魄,文明其精神”,并从此养成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不但是对学生终身健康身心、人格健全、社会适应最真实的科学体现,而且更是对学校体育身心健康教育强身健体特殊的锻炼健康功能、修心养性独特的教育科学功能核心价值健康观最好的完美诠释。青少年学生出色的身体力量、柔韧、速度、耐力、协调、灵敏的各项素质,是对体育课兴趣培养,参与运动锻炼和学习,增强身体健康,促进提高运动能力、体育考试成绩、文化课学习方法等综合整体质量水平关键的根本保证。青少年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对怡情养志,开发智力,锻炼人的思维品质与精神素养,尊重规则,尊重对手,磨炼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培养勇气和胆量及对抗意识,增强胜不骄与败不馁的心态,提高克服困难和战胜挫折及永不言败的自信心,体验勇敢与顽强、拼搏与成功给学生带来的兴奋和快乐,并有助于陶冶道德情操,修心养性,增进良好的个人竞争意识以及团队之间相互协作与配合的集体综合意识,发展、提高健康的个性,培养健全的人格,增强适应未来社会各种素质和能力,都将起到至关重要的科学促进作用。

3问题的解决

中学体育教育因为是基础体育教育和高等体育教育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转折点与驿站,所以中学体育学科教师对优秀学生的培养至关重要,虽然前提条件是学生应具备出色的身体素质与良好的心理素质,但并不是每一个学生都能同时具备这2个条件的,彼此之间是有差距和差异性的,两者要和谐发展与共同提高,缺一不可。例如,有一部分学生是身体素质突出,但并不是心理素质良好;有一部分学生是身体素质一般化,但却是心理素质出色。作为教师一方面对于身体素质好,而心理素质差的学生,应从心理素质角度给予强化突破提高;另一方面对于心理素质好,而身体素质一般化的学生,应从身体素质层面给予提高增强。这样既能面对学生身心素质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的解决,又能针对学生身心素质中存在的不同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部分或个别解决。教师应科学有效的教育方式与教学手段做到查、漏、补、缺,因人而异,区别对待,因材施教,使身心素质均衡发展的学生不断发扬光大,精益求精,锦上添花,长盛不衰;使身心素质发展不均衡的学生不断树立自信,看到希望,迎头赶上,由弱变强。各中学体育学科虽然都有其优秀的教师,他们聪明、能干,全身心扑在学校的体育教育教学事业上,为国家和民族培养品、健、学兼优的合格人才,但是他们的精力与能力总是有限的,在每天繁忙的学校体育教育教学各项工作中,不可能做到对每一项体育知识与运动技能的学习、练习、理解、掌握都能教到位、帮到位、管到位。众所周知,世界上的任何事情都是一分为二的,每一位学生身心的成长与进步都是客观条件的外部因素通过主观条件的内部因素而起作用的。因此,体育教师在培养优秀学生由少数人到多数人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出学生人数点多和面广的群体优势,扬长避短,以传、帮、带的多种形式,采用科学创新的各种教学方法与各项教育措施,事先做好培训工作,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发挥主观能动性,体现出体育委员、班干部、优秀学生集体团队良好的作用;然后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全方位、多元化地形成一帮一、二,二帮三、四,三帮五、六的少数人帮助和带动多数人的互帮互学与和谐互动的大好局面,学生们彼此都能做到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以起到交流情感、增进友谊、促进团结的教育科学目的,为由少数优秀学生变成多数优秀学生、个别优秀班集体增加到多数优秀班集体而做好各方面的准备。

4结语

篇6

一、学校健康教育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世界卫生组织在其中定义:健康不仅免于疾病和衰弱,而且是保护体格方面、精神方面、社会方面的完美状态。健康教育 学科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也是教育事业纵深发展的标志。学校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把卫生知识传授给学生,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提高健康水平,实现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双“丰收”。学校健康教育是现代学校的必修课。新世纪教育以素质教育为目标,首先要有一批素质高的教师和校长。只有掌握了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特征及健康发展的基本规律,才能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学校健康教育是学校为学生提供的一系列保健措施,是素质教育研究的内容之一,包括了学生健康发展评估、身心疾病的防治和学校卫生管理诸方面。我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就对全国学生的生长发育进行了多次抽样调查,从形态指标逐步扩大生理功能和心理指标,对学生进行了全面综合评估。它的内容包括科学精神、道德、审美、修养、认知素质、文化程度、技术水平、自我意识与个性心理品质等,还有人把素质概括为德、智体、美、劳5各方面。当前,普通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片面追求升学率,对人才的选拔只重知识的考察,而忽视了对“德”“体”等方面的考察,导致以“智”代“体”的现象,这是一种教育危机,学生的心理保健将成为21世纪学校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必须开设心理卫生、青春期教育等课程,学校还应该心理咨询门诊,以提高心理健康素质的第1级预防和早发现、早干预的2级预防,建立健全学校健康教育的组织机构和与之配套的健康教育的教师队伍。这样利于学校健康教育的持久发展,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事实素质教育。

二、学校健康教育有利于促进学生个人素质的全面提高

健康教育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全面提高人才素质的有力措施。为了提高全民的素质,必须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决策,要完成这一历史任务,必须要有健康的身体。因此,学校健康教育正是完成健康体魄的主渠道,有助于全面提高学生 素质,培养一代新人。

我们知道人的素质是以生理和心理为基础的,如果个体生理和心理的成熟程度不同,那么就决定了个体素质上必然存在着差异。从教育角度来看,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素质教育重视因材施教,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善于发挥学生个体素质基础之长,弥补和限制其基础之短,使之获得相辅相成的协调发展。如体育课的跳箱练习,培养了学生勇敢的精神,长跑还可以锻炼学生坚毅的意志。因此注重学生个人素质提高的同时,还要注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培养;在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同时,更不要忽视学生个人素质的发展。

健康教育是促进学生个人素质发展的重要途径。个人素质也是以心理和生理为基础,素质教育要在学生个体差异的先决条件下,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健康教育。只有从不同的身心成长条件和智力发展水平的实际出发,进行健康教育,才能促进学生个人素质的全面发展。

三、学校健康教育有利于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

著名健康教育专家大卫对健康教育提出了“K―A―B ”模式,即知识、态度和行为。知识指特定健康问题和预防所需的信息;态度是指建立在知识之上对有关健康行为应用的信念;行为是指随后的实实在在实践的健康行为。健康具有更为严峻的使命,要适应“生物―心理― 社会”医学模式的发展,在生物因素方面要强化不吸烟、不饮酒、合理膳食、规律生活、锻炼身体,培养清洁卫生习惯;在心理因素方面,要培养学生良好人际关系,控制应激,提倡自尊、自重、自爱、自强的自我教育;在社会因素方面,要培养卫生安全的生活环境,利用社会卫生资源和保健措施,实现健康的生活方式。这些都为我们21世纪学校开展健康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基础。

健康教育是在学校实施素质教育而产生的一门配套的新科学,它是对学生心理、生理和社会知识的综合教育,其本质与我国的教育方针形成了完美的统一。现在提倡的素质教育,就是提高人们的自然素质和社会素质的教育,它包括政治、思想、专业、身体、心理等方面的素质教育。学校健康教育是以教育学、心理学、医学、社会学、传播学和行为科学的理论为依据,对学生实施的综合的健康教育,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在教育的目的任务上,要开发人们的潜能,提高学生的素质,作为基础教育的根本目的和最终任务。同时健康教育与素质教育在教育对象、目标上也有一致性,两者都是面向全体,全面提高每一个学生的整体素质,力求促进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还要遵循学生的整体性特点和心理整体性发展的规律,

是学生整体素质全面发展。

篇7

关键词: 运动处方 大学生身心素质 实践研究

1.研究目的

21世纪是一个加速发展、竞争激烈、交往频繁、国际化的世纪,对人才素质和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新世纪的挑战,塑造健康体魄、具有良好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大学生已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通过多种形式对大学生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帮助大学生提高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健全人格,是高等教育必须面临的重大课题。我国《体育词典》把运动处方解释为:针对人的健康状况或某些疾病,确定体育锻炼的项目内容、强度、负荷、次数、时间和锻炼的注意事项等。本研究旨在针对大学生群体,探索运动处方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承受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重要品质的有效途径,为深化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构建高校健康教育体系,提供理论依据与相关对策。

2.研究方法

2.1文献资料法:通过对中国期刊网、维普中文期刊网等搜索引擎的相关检索,依据研究目的,围绕运动处方对大学生身心素质效用的研究,查阅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对文献进行相关整理,为项目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2.2访谈法:分别与专家及学生进行访谈,听取专家对制订运动处方的意见及学生在处方锻炼后的感受。

2.3量表评定法:身体素质采用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有关项目,心理素质采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

2.4实验法:通过制订运动处方这一自变量,在高校体育课外活动过程中进行现场实验研究,并经常访谈学生感受,适当调整运动处方,探讨运动处方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

2.5数理统计法:采用SPSS10.O软件包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从中找出相互关系及存在矛盾作为最后的分析性描述。

2.6逻辑分析法:运用逻辑分析学原理,对以上研究方法得出的观点、结论和建议结合相关学科知识作归纳整理。

3.研究结果

3.1.大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现状

通过大学生体质健康评价标准的测试,我校大学生总体水平高于全国的达标水平,但男女生优秀、良好率偏低,低于全国大学生的总体水平。大学生SCL—90症状因子均分部分高于全国大学生,其中躯体﹑抑郁﹑焦虑、敌对有明显差异(P

3.2.大学生体育锻炼现状

我校大学生每周参加体育锻炼的次数,基本上以2—3次为主。51.3%的大学生每次体育锻炼的时间在20—50min。45%的大学生体育锻炼负荷以中小强度为主。大学生体育人口的数量不足35%,远远低于全国大学生体育人口比例。

3.3运动处方对大学生身心素质的影响

3.3.1运动处方对大学生身体素质的影响

实验前对实验组学生的身体素质进行了测验。经过一定时间有组织的体育锻炼后,对实验组各项身体素质再次进行测试,进行差异性检验,结果实验前、后各项身体素质差异明显,其中男生1000米、女生800米、女生仰卧起坐成绩差异显著,说明运动处方对提高大学生身体素质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3.3.2运动处方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

通过一定时间有组织的体育锻炼,参加实验学生的scl—90的各因子得分与实验前比均有所下降,且在焦虑、人际关系、偏执、敌对因子上明显下降,与实验前相比呈显著性差异,在躯体因子上与实验前相比有差异。结果反映实施运动处方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一定的良好影响,对焦虑、人际关系、偏执、敌对等因子项目有明显的作用。充分说明运动处方可以为人际交往营造轻松和谐的氛围和宽松舒畅的环境,在体育锻炼中培养大学生的心理能力。对缓解学生压力,消除心理紧张、对抗焦虑等有积极的意义。

4.结论与建议

4.1“运动处方”针对性强,可以发现大学生身体素质等方面存在的各类问题,并能提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措施,是提高大学生身体素质的有效途径。

4.2“运动处方”依据学生自身心理发展需求,结合项目的特点,从SCL—90因子9个方面进行调节,能有效改善学生的躯体化、人际、焦虑、抑郁等心理健康症状,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达到体育教学促进心理健康的目的。

4.3“运动处方”是一种以全面提高每个学生的运动能力、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为目标的练习模式,建议推广使用。运动处方式练习模式还有诸多需要完善与发展之处,尚需进一步研究和论证。

参考文献:

[1]田继宗,石雷.运动处方模式研究[J].体育学刊,2001.1:52—55.

[2]李登光.对研究生运动处方教学模式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4.2:87—89.

篇8

【关键词】素质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

素质教育的方针推行到今天有种感觉是雷声大雨点小,因为素质教育包括专业知识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的教育,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才能担负起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责任,而今天大多数地方教育仍然以学生成绩为杠杆评价学生、考核教师、评判学校,造成学生身体素质差,心理不健康指数偏高,我就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做如下阐释。

一、在青少年中广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

1.在青少年学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对人才的需要。美国、日本、西欧等发达国家都十分重视心理素质的培养,将健康的心理与健康的体魄、丰富的创造力并举。

2.在青少年学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整体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总书记在十四大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教育要符合小平同志的三个面向,既要选拔人才又要培养绝大多数的社会所需的普通劳动者。”从而看出教育要跳出书本的局限,要给学生减负,全面发展势在必行。

3.在青少年学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人口素质的重要途径。人口质量的高低取决于生理与心理及知识水平的整体素质。

4.在青少年学生中展开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教学效率和教育质量的需要,同时对提高教师心理素质具有促进作用。

二、心里健康的标准

自我观念、求知能力、适应社会能力、与他人相处的能力、健全的人格、正确的价值观等。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有不同的标准,我们可以简单地理解为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三、当前青少年学生心理素质的主要问题

1.学习劳动方面:缺合理安排,学习能力差,劳动偷奸耍滑,拈轻怕重。

2.人际沟通方面:自恋封闭意识强,不会主动与人交流。

3.自我意识方面:自控力差,自我为中心,自卑加自私。

4.应对方式方面:意志薄弱,抗挫力差。

5.生活调适方面:迷恋网络,追星摆阔,早恋懒惰。

四、造成心理问题的原因

1.遗传,性情的孤僻与开朗,意志的薄弱与坚强、遗传与血型与基因有紧密的联系。

2.环境,先天需要后天来塑造,良好的环境很重要。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孟母三迁,人为狼孩,都是潜移默化的结果。改革开放,父母外出,孩子留守,精神缺氧,需要寄托,也是早恋的原因之一。

3.教育,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鉴于此,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对于健康心理的形成和人才的培养占绝对重要的地位。

五、怎样对青少年进行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

1.家庭是中心,亲情融洽,父母恩爱,家庭和谐是青少年健康心理形成的基础。

2.学校是主阵地,首先,学校应开辟各种渠道,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课、开心理咨询室、设心理疏导指导员等。其次,校长要身体力行,带头做心理健康教育的行家。再次,教师应更新观念关注全体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教师要营造良好的班级环境、培养学生良好的自我意识、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良好的学习心理。

篇9

摘 要: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高考学生选择报考体育院校,体育教师的训练方法对考生来说格外重要。高考中的体育训练要有明确的训练目标和科学的训练方式,训练过程也应该做到循序渐进,严格要求,以此快速提升学生的体育能力,让他们能够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

关键词:高考体育;训练;措施

近些年来,随着国民体育素质的提升,越来越多的高考学生选择报考体育院校,与普通考生不同,他们在学习文化课的同时还要加强体育能力的训练,只有两项成绩同时达标才能确保高考的成功。在如此大的压力之下,体育教师的训练方法对考生来说格外重要。

一、高考体育训练的有效措施

1.注重学生心肺功能与力量的训练

高强度的体育运动中,学生的心肺功能十分重要,它可以说是人身体中的“发动机”。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体育锻炼时,要注重对学生心肺功能的练习,从简单的锻炼方式逐渐变得复杂,强度也应该逐渐加大。例如,让学生进行边度跑的训练时,根据学生的情况决定训练的次数与强度,并且在恰当的时间让学生调整休息。

力量是决定学生体育成绩的重要因素之一,高考前,提升学生的力量是提升成绩的有效方式。所以,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力量训练,让他们能够通过协调训练将自己的力量充分发挥出来。

2.注重学生的心理素质及饮食

除了心肺功能与力量这些直接影响体育成绩的因素外,学生的心理素质和饮食营养也对高考体育成绩有一定的影响。

在高考中,学生的心理素质会直接影响考生的发挥。很多考生因为心理素质较差,平时缺乏比赛的经验,在考试时过于紧张,造成失误。因此,教师一定要多让学生参加一些比赛,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让他们在高考中发挥出最好的水平。

饮食是学生的营养来源,高中生本来正处在一个营养需求较高的年龄阶段,加上日常高强度的训练,学生必然会需要更多的营养摄入,以此满足他们的身体需求,帮助他们在日常训练时尽快恢复状态。因此,教师切记要注重学生的日常饮食,特别是在高强度的训练后,一定要让他们补充均衡的营养。

3.注重训练方法

高考体育中的项目数量多,学生训练的重点也不一样,因此,在项目的训练中,教师必须根据学生之间不同的情况制定不同的训练措施,保证学生能够通过训练提升自己的体育成绩。另外,在训练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高考体育考试中的要求对学生每隔一段时间就进行一次模拟考试,让学生能够通过模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找到日常练的重点。

4.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体育训练中不单单只是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同样也要注重对其综合素质的培养。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教师在日常的训练中,要让学生严肃认真地对待体育运动,做到公正、平等,以此让他们形成正确的体育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

二、高考体育训练中的注意事项

1.了解学生心理,改变不良行为

体育高考生面对的高考压力比一般学生还要大,他们很容易产生不良情绪。体育教师在进行训练时,除了要注重学生的体育能力之外,还要注重学生的心理状况。否则,受到不良情绪的影响,学生可能随时会放弃训练,使所有人的心血和努力付之东流。因此,教师在日常训练中,可以抓住休息的时间与学生进行交流,内容不只局限在体育方面,还可以找一些师生之间的共同爱好,以此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发现学生的不良心理或是不良行为时,要及时让他们进行调整或是改变,以此加强学生的自我管理。

2.与班主任、各科教师及时沟通,处理好训练与文化课之间的关系

体育考生的体育训练与文化课程的学习两者缺一不可,所以体育教师在训练时一定要把握好两者之间的关系,与学生的各科教师做好充分的沟通,达成一致,使学生两方面的能力协调发展,避免只重视一方导致高考失败的情况发生。

3.科学训练,防止运动损伤

运动损伤对于学生来说,可能会影响他们的一生,必须要在训练中足够重视。日常训练时,教师要制定好训练计划,强度要由低到高,避免突然的高强度训练导致学生身体无法承受的情况发生。训练过程中要掌握好节奏,该休息时就要让他们进行适当的调整。在各项科目的训练过程中,也要时刻防止运动伤害,不能忽视任何一个安全问题。另外,周末或节假日期间,文化课程少,是体育锻炼的黄金时间,教师要把握好这一时机,加大学生的训练量和训练强度。

总的来说,高考中的体育训练要有明确的训练目标和科学的训练方式,并且要处理好体育训练与文化课之间的关系,保证学生拥有足够的训练时间。另外,训练也应该做到循序渐进,并严格要求,以此快速提升学生的体育能力,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

参考文献:

[1]黄招妹.体育高考加试成绩主要影响因素及实效训练方法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

篇10

【关键词】独立学院;心理素质

心理素质是指个体通过教育和活动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较稳定的心理品质素质,它对个体的社会活动能产生积极的作用。因此学校教育是可以对它进行培养和训练的。这是提出构建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模式的可行性依据。如何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是高校教育和理论工作者所面临的迫切的现实问题。

一、心理素质教育培养模式的研究背景

心理素质不仅是人的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制约其它素质形成和发展的中介变量;心理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是素质教育的基础。20世纪80年代在我国兴起且至今仍方兴未艾的素质教育就是以心理素质教育的积极开展而不断深化的。2001年,教育部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高等学校培养的学生不仅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素质,而且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大力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时展的需要,是社会全面发展对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必然要求”。2004年,教育部在大学新生入学时推出了一套心理测试量表,包括《大学生生活应激量表,》和《中国大学生人格量表》,并要求普通高校要做好大学新生入学的心理建档工作,切实抓好心理健康教育。这些都反映了国家对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视和政策上的支持。

随着在校大学生的人数日益增加,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日益突显。大学生的心理发展主要面临着学业、就业、人际、经济、婚恋等方面的问题及困惑,造成这些问题及困惑的影响因素也具有其独特之处。

二、独立学院心理素质教育培养模式的实施办法

独立学院是应社会对掌握新技术的高级专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按照新的机制和模式创办的一种本科层次院校,它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工作岗位需要的、有足够的理论知识,重点掌握专业基础理论、技术理论和应用理论,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较好的适应性和自我发展能力的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也就是说,定位在一、二本院校和高职高专之间。面对社会,我们培养的学生除了具备相应的理论知识还应该是一个善于发现和利用周围各种资源的人;一个善于寻找锻炼自己的机会,具备较强的思考能力与沟通能力并拓展自己其它方面的能力的人;一个会总结、具有良好的学习能力和牢固的学习观念的人;一个真诚的人,有责任感的人,受社会欢迎的人。因此对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模式,应该从这些方面入手,努力创造一个合理的、易操作的、全面的培养系统。

本文针对独立院校在校学生,拟从以下几个方面为切入点,进行探索与实践,创建优质心理素质教育模式。

(一)心理素质培养模块构建

如何构建心理素质培养模块?笔者认为应落实在教学活动、学生管理、艺术医疗、体育活动、图书馆阅读、团体辅导、家庭社会参与等教育环节上。但独立学院的教学领导、系主任、专业负责人多来自所依托大学本部或同档次的高校,所以,为使改革措施取得成效,独立学院在构建心理素质教育制定培养方案时,应走出母体学校的框架,尽量避免机械地照搬与校本部相同的培养模式。

(二)心理咨询与自我心理保健相结合

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是大学生通过心理健康知识的学习和心理咨询的指导,将良好的心理素质内化为自觉行动,提高自身心理健康水平。高校心理咨询离不开大学生的配合和努力,大学生只有在心理咨询的帮助下转变自我认知、实施自我调控,自觉注重自我心理保健,维护心理健康,才是心理素质教育之真义。自我心理保健就是大学生利用自身的意志和力量,保持心理的稳定和健康发展;让大学生发挥其内因作用,有意识的进行自我心理认知,自我心理调控,自觉维护心理健康,真正成为自己心理的主人。

对于独立学院来说,引导大学生有意识地认识自己,客观地评价自己,既不要狂妄自大,也不要妄自菲薄,坦然地面对自己身上的缺点和不足,做到扬长避短。同时,随着大学生的年龄、知识水平和实践经验的增加,自我意识会不断成熟,自我认知的能力也将不断提高;要引导大学生学会自我调适,保持心态平衡,摆脱心理困境,以辩证的观点看待问题,用发展的眼光看待现实。

大学生的自我心理保健还需要具有一定的情绪调节的能力,有意识地控制不良情绪。同时,情绪的健康合理的宣泄,也可以使心理压力得到缓解,放松心情、宽慰自己、解脱自己、接受现实,情绪宣泄是一种自我心理调适的重要方法。

心理咨询与自我保健相结合实际上主要体现在学生管理队伍建设。以心理辅导老师为中心,全体学生管理干部共同参与,全院心理保健意识才能得以普及。

(三)挫折教育与心理危机干预相结合

挫折教育是维护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预防方式。现实生活挫折无处不在,大学生社会阅历较少,缺乏社会实践经验,当他们面对人生的挫折时难免会有困惑,容易引发不良的心理行为,而社会实践正是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了磨砺的空间。独立学院要开展更为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让大学生在实践中增长见识,开拓眼界,引导大学生积极地克服困难、战胜挫折。通过广泛的社会实践对大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可以有效抑制大学生遭遇挫折时的消极心理,有利于大学生客观地看待挫折,冷静地面对各种挑战。

危机干预是心理素质教育的主要预防机制,是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预警器。建立心理危机干预机制,了解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形成原因和特点,在大学生发生心理危机之前或突发心理危机之时,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来帮助心理失衡的个体摆脱痛苦、重建信心、战胜危机,恢复心理平衡,重新适应生活,提高心理素质。

心理档案是大学生危机干预的重要基础,是反映大学生心理素质的一种科学记录。心理档案是采用一定的心理测量工具,如问卷、谈话、咨询等,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普查,综合了解大学生个性心理特征和心理健康状况而汇总建立的。请专业老师对这些档案进行鉴定,对大学生的心理危机做出科学的判断,及早发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对其特别教育、跟踪咨询、重点帮扶,做到心理问题的早发现、早干预,把危机扼杀在萌芽之中。

(四)心理素质教育与德育教育相结合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使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强调的是对于政治观念、道德规范和法律意识等方面的培养,但由于缺乏对大学生的心理特点的准确把握和对心理规律的深刻研究,不能实现对大学生思想状况的全面了解。同时,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主要对学生进行说服教育,采用理论灌输的形式,使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内心想法受到忽视,因而容易产生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历史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只注重单一的说教和灌输,而忽视了接受和内化,是行不通的。心理素质教育通过对个案进行研究,以学生为本,注重双向互动,从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心感受出发,通过倾听、沟通、交流来了解学生的心理和思想,鼓励学生自主性、积极性、主动性的发挥,更加贴近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使大学生真正地接受教育,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从而改变他们的整体精神面貌。

心理素质教育并不是仅仅只限于使用心理学和教育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对学生进行心理引导和教育,而是同时涉及了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的构建以及价值取向的判断等,而作为意识形态层面的思想政治观念,其产生和发展都有着特定的心理基础,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将引导着大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来调适大学生的心理,有利于大学生人格的完善,促进大学生更加准确地了解自己和他人,更加清晰地认识世界和现实,更加正确而恰当地评价自己,引导他们合理的确定人生目标,在知识、能力和心理素质等方面尽快的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要求,实现人生价值。

(五)素质拓展为新途径

素质拓展训练方式让人的体验更深,记忆更持久。学习迁移心理学家研究发现“阅读的信息,我们能记得10%;听到的信息,我们能记得20%;但所经历过的事,我们却能记得80%”。心理素质拓展课程借鉴体验式培训采用的多重感官学习法,包括:小游戏、面对面会谈、情景活动、角色扮演、互相建议、行动指南等。课程进行期间,学生获取价值的最佳途径是亲身体验,这是一个自我认知与探索的过程。学生的心灵将在这个过程中成长和蜕变,为未来的工作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课程将课堂讲授与拓展训练相结合,心理知识普及与心理素质培养相结合,团体心理辅导与个体心理咨询相结合,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在课程中融入潜能激发、情感体验、思维拓展和抗挫能力四个模块的训练内容,实用性强,使学生掌握处理好环境适应、自我管理、人际交往、交友恋爱、求职择业和情绪调节等方面困惑的基本方法和态度,促进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全面提高。

综上所述,心理素质与个体身体素质、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素质等都密切相关,并相互影响,是个人素质的综合表现。心理素质教育工作的全面开展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环节。

参考文献:

[1]高平.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有效实施素质教育[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0,01.

[2]张大均.学生心理素质培养模式及实施策略的整合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

[3]牟同飞.要关注学生心理素质[N].台州日报,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