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设计的含义范文

时间:2023-11-14 17:54: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环境设计的含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环境设计的含义

篇1

[关键词]环境艺术;景观;规划

中图分类号:G42

在对环境艺术的认识上,最大转变是在环境艺术的范围上,打开了各学科之间的学术壁垒,加强了横向沟通,在环境艺术的理论体系中融合了建筑学、规划学、生态环境学、社会学等学科的内容。环境艺术不再是通过一个点分析实际项目,而是运用相关学科的理论,立体地全面地分析实际项目。这样建设的项目,会兼顾空间形式美,生态环境和谐,功能完善,使人愉悦。

环境艺术是一门边缘学科,包括了很多学科的内容。环境艺术设计现在更多的是用艺术的手法处理与人相关的环境生态,这也是社会重点关注的问题。我国的快速发展,大量基础设施的建设,势必会给生态环境带来一定影响。如何解决基础建设和生态环境的关系,是我们需要面对的问题,也是我们研究的方向。道桥景观就是其中之一。大型道桥工程本身就是景观,优秀的道桥形式往往是所在城市的文明象征,代表着建造时代生产力的水平和社会审美趋势。比如:武汉长江大桥时至今日仍然具有历史的魅力。成为经典的道桥景观是工程主体的结构技巧所造就的。时代在进步,人们对于道桥景观的认识和期待已经不仅仅只限于主体结构形式的美,而是延伸到对道桥工程起始全段环境品质的更高要求。道桥景观的一般涵义是在形式上满足视觉上的愉悦并适合在高速流动中的观赏,而环境品质的涵义是环境内的诸因素反映着当代的生态意识和环保意识。作为活性的投资,道桥景观为其区域的游览观光、运动休闲乃至于相关产业提供发展的平台。体现了上述意义,道桥景观才在形式上走进美即自然的当代美学语境,从而成为人们的审美对象。由单纯的形式美走向环境的整体美,是道桥景观建设观念的进步。武汉天兴洲大桥是在主体结构形式完成之后才进入景观设计研究阶段的,主体形式不可更动。景观设计的对象是地面景观,公路桥面配置物,主塔、桥墩形式细化设计及符合在高速进行中观赏的艺术品。研究范围包括武汉至恩施公路立交及桥头用地的开发、和平大道立交原生自然的恢复、武青三干道立交绿色肌理地被的处理。上述工作涉及到艺术、生态、环境保护、植物选配、园林规划、工业设计及制造、城市规划、产业发展策划等领域,特别是对于地理学中的地质、地形、地貌概念,运用于艺术设计之中,使环境设计能以宏观的角度审视课题研究的理念。课题研究的设计理念:一是景观形式与道桥构造本体一体化原则。在一体化设计中,服从景观形象尊重交通功能的原则,形式美即是工程之美。不做与工程无关的所谓“文化标签”。二是生态原则。用恢复绿色植被的方式,处理互通立交地面景观及道桥投影地带环境的修复,并结合桥墩形成竖向绿化景观。三是环保原则。通过构件的设计和宽带林木栽植有效降低噪声污染。通过地表的设计对立交区域的进水、排渍、蓄灌实行无能耗的自净处理,不增加新的光污染。四是视觉原则。从创造愉悦的安全高速行进的空间环境出发,确定道桥视觉诸因素,即形成符合流动观赏的地面景观,艺术构筑和路面配置。五是以人为本的原则。在地景的处理中,结合三环线规划,部署运动、森林、休闲、博览、观江场所。六是可持续发展空间策略。大面积的林木花果植被即是道桥空间区域的活性因素,是永不枯竭的产业资源;部分构件的设计可引发相关的制造产业;部分控地在一定条件下可转换为它种开发,是道桥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课题地面景观概念设计:一是武汉至恩施立交地面景观设计。方案一是将武汉至恩施公路立交地面改建为汽车俱乐部(地景公园),率先在国内开辟一项极富刺激的现代运动场地,在运行上有良好前景和影响。主要构造手段是大量运用地表、凹槽和植被进行人性化的处理。方案二百花百果园(地景公园),以地面网络化的形式,实施大规模成片花木种植,追求地面绿化,花木产业与植物观赏一体化,兼容客舍、博物馆,以期形成江北三环线上的绿色休闲园地。并种植大面积宽带林木,阻隔火车、汽车高速行进所产生的噪声。二是和平大道立交地面景观设计。方案是建设为湿地公园。对煤灰填充的湖面实行水面及生态还原的改造。以煤灰固化、废弃建筑垃圾和生物处理技术作地表综合处理,并形成湿地与水道相间的港湾休闲公园。其主要的生态功能是调动高层和地表结构将来水和渍水形成无能耗自然净化的流向,以降解堆灰场污染。三是武青三干道立交地面景观设计。方案是建设地被绿化。从绿色肌理的概念出发,调动栽培植物形成大地肌理,以满足高速流动中的瞬间视觉印象,其设计手法是将理性形式与植物的自然生长相结合。优点是养护量小且具有经济价值。不同种类的植土层按设计线形形成凹槽,多种植物各布所居。

在武汉目前及将来的发展中,环境艺术设计应起到一个媒介的作用。它传播新的艺术理念,并对景观、建筑、室内设计起到催化剂的作用。这种催化剂能够加速设计的进程,提高设计的效率,打破传统的审美角度。媒介是一个运载体,它传递着艺术的信息。而环境艺术设计不仅充当运输信息的任务,在其过程中还要结合实际,向更高的阶段进行转换,这个过程即设计的过程。概括来说媒介的过程可以分为四个步骤:一是对艺术信息的收集;二是信息的传输;三是艺术信息的转换;四是艺术信息的表达。那么这四个步骤所形成的成果是未来环境艺术设计发展趋势仍然将以延续媒介的作用而存在。它应是景观、规划、建筑、室内新思想的开创者,是现代艺术在工程运用中的具有开创精神的系统。

总体来说,政府对于武汉市的人文景观还是比较重视的,例如对于东湖风景区的改造方案上就下了比较大的力度,力求打造东湖品牌,成为我市旅游的又一个亮点。在洪山广场上,更是体现出环境与人的交融性。

参考文献

[1]《美学原理》杨辛甘霖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第三版)

[2]《设计学概论》尹定邦主编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年第四版

篇2

在大学校园环境中,环境的营造以及校园文化的体现是主体。校园雕塑则是一个精神和文化状态体现的标志,更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装饰,美化校园环境的同时又丰富了学生与老师的精神生活,同时体现着学校的办学理念以及精神面貌,所以现代雕塑在大学校园环境设计中尤为重要。

现代雕塑与校园环境

雕塑艺术在当下环境的建设中占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传统雕塑艺术的表现语言单一,多以写实的艺术语言作为其表现形式,而现代的雕塑艺术已不仅仅局限在单一的对人对事物的描述,而是越来越多元化,依靠着自身的一些信息符号来传达着要表达的含义。雕塑艺术作为校园文化的组成部分在校园环境建设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当代大学校园中的雕塑不仅仅局限在“雕塑”这种艺术门类单中。更多的是被艺术化、装置化,体现着当代大学校园环境的公共艺术。

现代雕塑与校园文化的关系

1.校园文化与现代雕塑设计

在当代高校中,校园文化是学校本身形成和发展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精神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等为主要内容的一种学校本身的群体文化内涵。校园文化是学校所具有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

校园建筑设计、校园景观、雕塑、绿化等这种物化形态是学校形成的基础,也是形成校园文化的基础内容之一。培养人才,提升人才的素质离不开良好的文化环境。可见校园文化在主导着校园环境的形成。

现代雕塑艺术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雕塑的营造,增加了校园教书育人环境的文化氛围,是校园文化实力的物化的表现,合理的校园雕塑的设计也使得校园设施的品位得到很好的提升,不仅具有装饰、丰富和美化校园的功能,同时又具有丰富师生精神生活的重要意义。校园雕塑的设立使得校园环境的使用者能够很真切的感受到校园文化。

2.校园文化主导校园雕塑的设计形成

大学校园环境设计具有着丰富的内涵,承载着与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与校园文化的关系,与民族文化的传承以及现代性等各方面的内容。这几种大学环境设计的要素与人的对话和沟通需要一个过程和媒介,雕塑在其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所以校园雕塑的形成是校园文化与校园景观在起着主导作用。校园文化是常新的,是能够体现校园环境与文化气氛的,是能够保持永恒魅力的,是能够唤起青年一代心灵的,是能够激发青年学生激情的,而校园雕塑设计本身也在体现着这一点。在当代,现代雕塑的发展,众多校园雕塑也在逐渐转变为更富有文化内涵的,能够体现学生活力的,能够反映多彩校园的装置雕塑艺术。“例如将一团扔掉的口香糖的包装纸无限放大,放在校园的草坪上,所形成的视觉冲击力以及给予人的感知是极强的,在形成装置艺术的同时,提醒着学生们保护环境,提倡环保等含义,让学生能够很深刻的留下印象,同时雕塑还体现着多彩校园的一种。”

大学校园环境中现代雕塑的功能性

现代雕塑是一个时代精神和文化状态的体现,表达着学校的校园文化,以及精神理念,体现着学生的活力多彩。优秀的雕塑艺术品会成为校园生活、学习的一部分,其饱含的审美精神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发展。

1.引导功能

大学校园中的现代雕塑艺术在环境设计美感的同时,能够引导师生的心灵和思想的追求。高校校园环境中的现代雕塑在设计时考虑的重点在于正能量的体现,在满足所要表达的含义的同时一定在体现着正面的积极向上的思想。并且创造出富有活力的空间环境,这种活泼朝气、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对现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着非常重要的引导意义。

2.亲近感和校园文化沟通的功能

校园文化是学校发展的核心,是学校的灵魂,它包含了学校的历史传统,被认同被熟知的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等,校园文化的巨大的力量是具有凝聚力、震撼力和创造力,让一代又一代的师生为之而努力。一个优秀的现代校园雕塑能够将校园文化体现的凌厉精致,能够成为学校的标志,能够成为学校对外宣传的名片之一。现代雕塑艺术通过独有的艺术魅力,提高师生的审美意识和艺术欣赏力。大多采用接近人的尺度,在空间中与人在同一个水平上,可触摸,一些带有功能性质的装饰艺术能够通过其功能,增强人的参与感。

3.教育功能

现代雕塑作品是由设计师经过反复推敲琢磨,从而创造出生动的富有美感的雕塑作品,优秀的校园雕塑,能够将高效文化转换成有形的物质载体,可以凝聚学生的团结力量,激发学生的进取精神,同时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它不仅仅是简单的灌输一些含义与理念,而是能够潜移默化的感染人的心灵,其文化内涵与所表达的艺术含义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

总结

篇3

关键词:环境设计;人体工程学;环境心理学;绿色设计;以人为本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4-0192-01

自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迅猛提高,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各个广场小区拔地而起。这使得环境设计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有了迅猛的发展。各种设计方法、设计理论、设计材料层出不穷,同时在高速发展中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环境设计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活质量,关系到人们的安全、健康、舒适等。环境设计的对象是人居住生活的各种空间环境,主体是人。因此,环境设计的中心应是“以人为本”。环境设计的“以人为本”就是要求设计师在设计中始终要考虑人的生理、心理、视觉感受等。

一、课题研究背景

环境设计的情况和现状:

目前,环境设计已在国内大范围的发展起来并初步形成了一个规模,逐渐进入一个稳定的发展时期。在这段时期,城市得到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居住条件越来越好。然而人们的生活环境也得到不断破坏、遭到污染、受到各种各样的危害。人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加强,开始对自身所处的生产、生活、活动的环境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这种时代精神要求环境设计回到本源,即:环境设计的最终目的是为人们服务,要“以人为本”,追求深层次的精神需求。

二、“以人为本”的理论

最近,在中国的环境设计中兴起了“以人为本”的设计理论。“以人为本”就是把“人”的位置放在核心,树立人在空间中的主导地位,环境中的一景一物均以人的生理和心理感受进行设置,因而“以人为本”将是环境设计成功的基础。人的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人为制造的环境中度过,人们对空间环境的要求,是随着个人的物质文化提高而不断变化的。提出环境设计“以人为本”的理念,是当今设计发展和进步的标志,也是对环境设计的必然要求。对于环境设计而言,人是设计的主体和服务对象,环境设计是以满足人和生产生存活动的需要为核心的。环境设计的目的是通过设计构思、施工工艺、装饰材料、陈设到内施、定额法规及施工管理的协调等诸多问题来实现的,环境设计是一个综合性极强的系统工程,最终目的是创造出空间环境,来满足人们对当时社会的流行时尚、美学观点、社会经济和风格文脉的追求和向往。这就要求环境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宿只能是为人和人的活动服务。

三、如何实现在环境设计中的“以人为本”

(一)人体工程学在环境设计中的应用

以前的设计师在研究问题时,时常会把人和物、人和环境分开来说,孤立地对待,认为人就是人,物就是物,环境就是环境,让人们去适应物和环境而不是让这些去适应人。现代环境设计日益重视人与物和环境间,以人为主体的具有科学依据的协调。因此,环境设计除了依然十分重视视觉环境的设计外,对物理环境、生理环境以及心理环境的研究和设计也已予以高度重视,并开始运用到设计实践中去。人体工程学联系到室内设计,其含义为:以人为主体,运用人体计测、生理、心理计测等手段和方法,研究人体结构功能、心理、力学等方面与室内环境之间的合理协调关系,以适合人的身心活动要求,取得最佳的使用效能,其目标应是安全、健康、高效能和舒适。人体工程学与有关学科以及人体工程学中人、室内环境和设施的相互关系。

(二)环境心理学在环境设计中的应用

关于环境心理学与环境设计的关系,一本书中曾提到:“不少建筑师很自信,以为建筑将决定人的行为”,但他们“往往忽视人工环境会给人们带来什么样的损害,也很少考虑到什么样的环境适合于人类的生存与活动”。以往的心理学“其注意力仅仅放在解释人类的行为上,对于环境与人类的关系未加重视。环境心理学则是以心理学的方法对环境进行探讨”,即是在人与环境之间是“以人为本”,从人的心理特征来考虑研究问题,从而使我们对人与环境的关系、对怎样创造室内人工环境,都应具有新的更为深刻的认识。

环境心理学从总体上既肯定人们对外界环境的认知有相同或类似的反应,同时也十分重视作为使用者的人的个性对环境设计提出的要求,充分理解使用者的行为、个性,在塑造环境时予以充分尊重,但也可以适当地动用环境对人的行为的“引导”,对个性的影响,真正实现环境设计的“以人为本”。

篇4

关键词:绿色技术;绿色环境;设计;应用

绿色技术是指能减少污染、降低消耗和改善生态的技术体系。绿色技术遵循3R的理念,即:Reduce(减少)、Reuse(回收)、Recycling(再生),它是构成绿色技术范式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来,绿色技术、绿色设计的概念已深入到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并且绿色技术在环境设计的很多方面已经取得了关键性的进步。绿色环境设计必须依赖绿色技术而生成,绿色技术策略应该切实实施相关的理念和技术,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环境保护的理念加上改造生态的知识与能力,以及相关的物质技术手段才形成完整的绿色技术效用。

1 绿色技术在绿色环境设计中的重要作用

1.1 节约资源与环境保护

与建筑业有关的环境污染对眼下的环境问题要负约50%的责任,其中有相当的比例是因为室内外装饰中材料的生产、施工与维护造成的。现有的环境设计行业的装修周期一般为10年,重新装修时,以前的装修一般都要拆除,包括各类地板、瓷砖、墙纸、板材等等,这些废旧材料往往没有任何利用,直接丢弃,产生大量的垃圾,对环境也造成污染和破坏。因此在环境设计中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显得尤为重要了。

现如今“绿色设计”、“绿色消费”等概念成为时代进步的追求。环境设计不能落后于时展的要求,而是应当大力提倡绿色设计与绿色环境消费,并在设计实践中努力实现绿色设计理念,同时引导大众树立正确的绿色环境消费观。绿色环境设计必须以系统论为指导思想,以创造人类合理健康的生存方式、生存环境为设计追求,反对以牺牲社会资源来追求环境艺术设计的所谓“纯艺术化”。

1.2 环境设计师的社会责任体现

设计师的任务就是解决设计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通过设计来引导社会往正确的方向前进。设计师通过设计实践,会对社会的自然观和审美标准产生影响,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实现。另一方面,绿色设计本身就来源于设计师对现代技术文化所引起的环境及生态破坏的反思,体现了设计师道德和社会责任心的回归。人是生活在自然中的,社会也是存在于自然中的社会。阿尔多・列奥波德在《大地伦理学》中指出:地球是有机的整体,人类是生物联合体中的平等成员,人类在自然中的作用不在于征服和统治,而在于用自己的智慧和劳动去促进人和自然的和睦相处,共同进化。在绿色环境设计过程中,设计师们应把环境保护观念放在优先的位置,处理好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关系。

1.3 绿色环境设计的内涵及社会价值

美国著名景观设计师约翰・西蒙兹指出,环境设计师的终生目标和工作就是帮助人类,使人、建筑物、社区、城市以及他们的生活:同生活的地球和谐相处。环境设计专业的研究内容是如何协调人与自然、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生物与非生物、生物之间和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最终改善人类居住环境,提高生活质量;其次,环境价值的体现就是一种环境设计价值的社会体现。绿色环境设计贯穿着设计对象的全过程,将方案的前期概念、方案确定、施工、建成后的使用直到停止使用后的回收过程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考虑。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装修和装饰,这种包括了设计层和评价层的反复过程,它涉及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内含有设计的社会价值。

2 绿色技术在绿色环境设计中的有效应用

2.1 设计师具有主体概念的积极作用

设计师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经验,设计出具有自然感的空间,往往是通过改造建筑使得内外空间相互融合,使得更多的空气、阳光和水分可以与内部空间保持畅通的同时,也使得外界的景色展现在我们的视野之内。很多的住宅和餐饮建筑都在追求一种自然风,希望以一种自然复古,顺应自然的氛围来赢得客户的青睐,这事实上给大众灌输了绿色生活的理念。在内部环境设计方面,广泛使用的室内造园方法,也就是在室内多摆设绿化植物,使得室内的绿色感增强。关于室内设计的颜色搭配和材料选择,设计师尽可能地让使用者感受自然的趣味,体会自然的味道,设计师关注的就是颜色与材料的组合,从而使绿色技术和绿色环境设计理念完美结合。

2.2 提高环境的健康性与和谐性

在绿色设计理念的实践过程当中,一是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艺术性融合,降低污染;二是注重处理人工因素之间的关系,使环境采光、温度、空气等系统可以高效运作。从内部环境空间来说,降低甲醛等空气污染,设计师在环境设计的阶段,就会对施工材料进行全方位的考虑、筛选。另外,还会考虑到环境中的放射污染,氡是现代室内环境的主要放射污染物,主要来自于石材。所以,在环境设计的过程当中,常常在人们不常接触的区域范围内设置石材元素,并尽可能的使用天然无放射石材。除此之外,设计师还对采光、空气以及温度等空间系统的设计元素进行仔细的考究,使室内能够尽可能地接受自然光照射,使空气的流通能够自然、顺畅,并使温度可以始终保持在一个令人舒适的区间内。这样可减少能源消耗,并与自然环境能够融为一体,使人工因素与自然生态环境形成一种和谐的关系。

2.3 尽可能利用绿色材料

当前,有许多的材料都以“绿色”为卖点,这为绿色设计理念的实践提供了有利的条件。绿色材料的主要优点在于可以节省资源消耗,提高资源利用率,并减少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同时绿色材料在功能上也更为杰出,并能够在回收处理的问题上体现出传统材料无法达到的环保属性,最大限度满足了绿色设计理念的核心需求。通过对绿色材料的应用,有关人的健康的很多问题能得到解决,也能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因此在设计中会尽可能的选用绿色材料,这是绿色环境设计实践应用的一个有效途径。

2.4 提高能源和资源的利用率

绿色环境设计活动已经在考虑能源的利用率:尽可能以最低的能源消耗,满足人对环境的功能需求。要降低能源消耗,主要可以从温度控制、光线采集、水资源利用以及隔音等方面来实现。例如,门窗对室内温度有着非常大的影响作用,所以在设计中会考虑到门窗的材质和空间位置因素,尽可能使环境空间在不消耗能源的情况下,保持最适宜的温度。再如,现在的环境设计师们都很注重节约水资源的设计,常常采用废水回收处理以及雨水收集,用以浇灌绿色植物等等。

3 绿色技术在绿色环境设计中应用的发展方向

3.1 绿色技术要始终围绕环保与健康的环境概念

绿色材料的应用是绿色技术的基础,绿色材料有两层含义,其一是无毒无害无污染;其二是“低碳”,要尽量用大自然中的原始材料,减少地球的排污和排热,尽量使用可降解材料,比如可再生的藤竹木、可分解的玻璃、可循环使用的钢材等等。绿色技术应当在人的需求满足和自然环境保护的平衡思维下,以保护环境、友好自然的方式给人们(下转第页)(上接第页)的生活带来健康、方便、舒适的绿色空间环境。

3.2 智力资源应成为绿色环境设计发展的重要资源

人类社会在发展的过程中认识到智力的重要性,它是一切资源中最宝贵、最重要的资源。智力资本的发展不仅推动物力资本的不断创新,而且使劳动者本身的素质提高,使社会财富增加。设计是具有创新性的智力资源,环境设计尤其如此,一个好的绿色环境设计可以节约资源、节省空间,带给人们健康的生活。故在设计专业教育中,给未来的设计师灌输绿色环境设计概念也将是长期的重要任务和更重要的发展资源。

3.3 绿色技术在环境设计中的运用应符合知识经济的发展方向

知识经济崇尚知识、脑力,重复劳动不再占据主要地位,知识经济为环境设计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与土壤。绿色环境设计通过提高产品的科技、艺术含量,提高产品的审美附加值,从而往往能创造出更多的经济效益。顺应知识经济的发展方向是绿色环境设计发展的必由之路。设计师应自觉、主动把握经济社会的特点,在设计思想、设计观念、设计方法、设计手段等方面做出回应和体现,顺应知识经济的发展方向。

3.4 绿色技术必须与先进的信息技术相结合

绿色技术的发展不是孤立、片面的,它必须不断吸取其他学科的最新成果,从而更好地实现为社会服务的宗旨。在当今,环境设计中智能化设计体系广泛运用,如智能化的节能减排系统在环境设计中正逐渐被大量运用,如何让环境设计空间更符合当代及未来人群的需要,绿色技术与先进的信息技术的结合是密不可分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环境设计也会随之进入智能化绿色设计的新阶段。

4 结语

绿色环境设计是今后设计界的主流设计方向,而绿色技术在绿色环境设计中的应用就显得尤其重要。绿色环境设计充分体现了低碳、节能、减排的生态设计观,同时,绿色思维、绿色理念、绿色生活方式对绿环境艺术设计也至关重要。绿色技术在绿色环境设计中的应用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带给人类文明长远的利益。注重绿色技术、注重绿色环境设计,为营造“绿色、和谐、低碳”的环境空间而努力必将是环境设计从业者的责任和设计事务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 大卫・伯格曼(美).可持续设计要点指南[M].徐馨莲,陈然,译.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

[2] 黎德化.生态设计学[M].徐馨莲,陈然,译.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3] Jean Carroon .可持续设计要点指南[M].陈彦玉,等,译.

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4.

作者简介:陈华钢(1968―),男,广东广州人,硕士,教授,广东白云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院长,主要从事绿色建筑环境设计研究。

篇5

关键词:环境艺术;信息传播;模式;要素;接收方式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3-0230-01

景观环境设计是一门交叉学科,涉及到设计艺术学、建筑学、城市规划学、行为学、历史学、美学、心理学、宗教、哲学等多种学科。由于设计师与使用者对于环境会产生不同的反应和感受,所以景观设计从构思变为物质实体的过程中,不能忽视景观环境对受者的传播视觉信息的感受。以受者感知为基础,设计师进行不断的修改和补充所要传播的内容。总体来说,环境艺术设计是一个宏观系统的单向传播活动。

1、景观环境信息传播。传播是信息的传递,空间环境的信息内容抽象模糊,人所意识的环境是定位的信息,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同时这种传播业对人的思想和行为产生着一定的影响。传播学是一门交叉性很强的综合学科,传播的普遍含义包含传播的材料以及传播的方式两个方面。

2、传播模式。传播过程复杂、不固定,以模式的形式直观的把所要传播的内容通过各种形式加以描述。使用模式方法对传播的要素、环节以及变量关系进行系统的、科学的描述。传播模式公认的具有构造功能、解释功能、启发功能以及预测功能。

景观环境设计的传播模式与拉斯韦尔模式和申农韦弗模式提出的单向流动观点相切合,其目的都是在与影响受众,但是拉斯韦尔模式的线性传播无法直观的描绘出景观环境设计传播图景。同时景观环境设计师在设计之前应当和受众群体进行先行交流和沟通,通过各种信息的归纳与总结,再进行推敲和探究。只有对大众的审美倾向、需求、爱好等观点的符合,才能使创作的设计作品更广泛的为大众所接受和理解。在景观环境建设完成并投入使用以后,还应当通过调查使用者和公众对于景观环境的总体评价情况来判断设计的意图是否实际的贯彻执行完善。

3、传播要素。景观环境设计具有传播的普遍特点,遵循着传播的普遍规律,但是它有具有其独特的传播要素和传播模式。景观环境设计着重于社会信息的传播,其传播者是能够直接或间接决定景观环境的个人或者团体,其传播内容是寓于景观环境之中的创作意图,其传播媒介就是景观环境设计本身,其受众是景观环境设计建成并投入使用以后以各种方式受到景观环境设计所要表达意图影响的人。

4、景观环境的视觉信息功能和价值。景观环境的信息功能主要体现在传播、沟通、联系的功能,组织功能,以及促进功能。景观环境视觉信息以物质信息为基础的特殊精神信息。信息是由受众的视觉渠道得到的,是以其新颖程度来衡量的。所以景观环境传播的信息如果想被广大受众所接受必须使信息的组合更加优化,更能够迎合接收者的心理需求。另外,景观环境设计作为传播活动,并不是单纯意义上的传播,还受到环境的制约。环境设计传播活动的传播者和受众,都是社会中的人,他们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形成了传播者相对独立的传播系统,在这个系统中通过返回的信息对环境设计进行不断的补充和修正。受传者也形成了受众系统,系统内相互作用,传播途径和方式也多种多样。

5、景观环境信息的接收方式。人们接受景观环境信息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静态接收方式,从固定不动的景观环境中收到信息;第二种是动态接受方式,从多个接收点的连续信息传播中接受信息。除了景观环境各种作品和设施的动与静之外,还要考虑到互动性,互动性是指受众由于身体运动在环境之中,受众自身也成为现场景观环境的构成因素。景观环境设计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园林设计或绿化设计,更加着重于强调环境所承载的观念内涵,在景观环境当中都具有浓厚的审美作用,不管是公共雕塑还是公共基础设施都是景观环境的表现形式。艺术作品实用化,公共设施艺术化成为景观环境发展的一种趋势,将公共设施作为美化环境增加艺术效果的手段,使其成为公共景观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景观环境信息的接受主要通过视觉,在静态接受状态下,视觉图像是景观整体环境的片段,不可能使景观整体各种纷繁复杂的信息都能囊括在一个不动点接收上。所以,在景观涉及中应当考虑动态接收方式,以不同的角度、层面,去反映物理的特征,去辨别物体。

景观环境从设计到实施,其包含的信息通过视觉传播于受众。城市的规模越来越大,人对于自然的感觉逐渐陌生,回归自然是大众的强烈愿望,城市的建设发展迫切需求自然元素,从整体上考虑社会、生态、文化等环境的相互作用,设计出景观环境,其审美信息的传递,对于城市经济、文化以及城市形象的提高有着深远的意义。

篇6

关键词:茶文化符号;环境设计;应用

符号是人类对社会、自然的认识和总结,同时也是表达情感以及交流情感的基础语言。茶文化是文化符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茶文化的传播是对茶文化符号的操作,茶文化系列产品的消费者的满意程度、接受度以及大众的喜爱,则表明了茶文化符号传播的效果。茶文化符号是人们思维的工具,是“语意”信息的重要传播方式,茶文化符号的传播能够促进相互之间的交流与沟通。通过将茶文化符号应用在环境设计中,既能够起到美化茶室、茶馆、茶园环境的作用,还能够起到传承与弘扬茶文化的作用。因此,文章针对茶文化符号在环境设计中应用途径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茶文化符号的概念

符号自身具有意义,同时还是传播者、受传者的意义,茶文化符号是人们传播茶事活动的过程,茶文化符号的传播作为一种行为,例如“喝茶”、“坐茶”以及“吃茶”等。茶文化符号中包含一种特殊的语境或者环境,语境和人们的心理因素、社会因素存在很大的关联,茶文化的环境和物质会直接影响茶文化符号中的语境。茶语境在传播茶文化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并且在语境的影响下,茶文化符号中所包含的语境也在不断的发展和扩大,并且会形成全新的语境。基于符号学角度来说,茶文化符号在应用的过程中应该充分的考虑茶文化符号的对象、形体,然后创建相应的语意架构,茶文化符号在传播的过程中,需要对茶文化符号的语境进行理解,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在传播茶文化符号语境时,对传播者与解读者自身的文化素养的要求非常高,受众人群的文化素养不同,在理解茶文化符号时也会产生一定的差异;其二,在不同的受众环境中,需要采用不同的茶文化符号,并且解读者对茶文化符号的理解存在差异,不同环境中茶文化符号所创造的语境也不同,再加上传播方式的不同,产生的结果也存在一定差异;其三,从茶文化符号主题思想以及文化文本层面来说,提炼者自身的文化和知识素养不同,在提炼茶文化符号时,基于自身对各种符号化的创新性操作,能够赋予茶文化符号不同的语境,然后依靠茶文化符号的语境进行主题思想以及文化文本的传播。

2茶文化符号在环境设计中的应用途径分析

我国具有悠久的茶文化历史,经过多年的开发和传播,茶文化和旅游文化的结合,建造了大量的茶文化博物馆、茶文化主题公园以及中国茶馆,各种茶文化建筑的环境设计,为茶文化的传播以及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便利。因此,为了推动茶文化旅游项目的开发和经济的发展,应该将各种茶文化符号应用在环境设计中,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茶文化符号在环境设计中的思维方式

在进行茶室环境设计时,茶文化符号承载着传递茶文化语境的重要作用,通过灵活运用各种思维方式,能够将茶文化和各种符号完美的结合,以此达到传播茶文化的目的。茶文化符号在环境设计中的应用思维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1提取和衍生茶文化符号中的“形”。

茶文化符号中的“形”,指的是其所表达的内在结构形式与外在形式,不同地域、民族的茶文化符号的“形”不同,即茶文化符号具有非常明显的民族性与地域性。在进行茶文化符号中“形”的提取时,可以模仿传统茶器,并且在器具上用文字与图形对相关的故事、历史以及典故等进行描述,同时还可以采用具有历史感的色彩进行渲染,这样能够充分的展示不同地域、民族特有的文化形态。在提取茶文化符号中的“形”时,不能采用照抄、原样复制的方式,而是应该基于提取者的文化素养,再经过对茶文化符号的再创造,实现传统茶文化与现代美学的有效结合,更能够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同时,还可以将传统茶文化符号进行变异、错位、打散等方式,对茶文化符号进行再造、衍生以及提炼等,这样能够用现代化的设计方式将传统的茶文化符号表现出来,以茶画为例,茶画为茶文化符号的设计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茶画中包含了茶具、茶市、茶楼、点茶、斗茶以及采茶等众多场景,上述景观为茶文化符号“形”的提取奠定了基础。古代茶器具众多,众多茶器具都具有典型示范意义的物质、人文遗产等,在现代茶室环境设计中,通过提取茶器具中的茶文化符号,能够将丰富的历史文化、地域文化等设计在环境中,这样不仅能够设计出蕴含民族、地域意味的茶文化符号,还能够进行各种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2.1.2茶文化中“意”的延伸和沿用。

我国茶文化深受佛家、道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影响,茶文化符号的应用不仅应该只重视“形”,还应该重在“意境”的应用。茶文化符号作为一种象征性的符号,即使再优美的造型,如果缺乏自身包含的更深层次的象征意义,也不可能流传和发展。文化符号的产生通常源自于人们对宗教、自然的崇拜,进而产生了“驱灾辟邪”的象征意义,表明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期望,在进行文化符号设计时应用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设计了具有众多寓意的文化符号,即由“形”衍生为“意”。

2.2茶文化符号在环境设计中的应用手法

茶文化符号在环境设计中应用时,应该采用合适的应用手法进行设计,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2.1茶文化民俗图形符号在环境设计中的应用分析。

我国茶文化历史悠久,在不同地区、民族形成了特殊的茶文化或者风气,以《清明上河图》为例,该部传世的作品全面的反映了当地、当时的风土人情,这种具有浓郁民俗的画卷,可以应用在现代茶室、茶馆环境设计中。我国茶民俗众多,如功夫茶、酥油茶、虎斗茶等,上述都是茶民俗的典范,通过将典型的茶俗文化等以符号的形式应用在茶室、茶馆环境装饰设计中,例如,能够将各种茶俗文化设计成茶画、浮雕等,能够赋予茶室、茶馆浓郁的民族特色、地域文化以及象征色彩,进而对受众人群的审美产生影响。

2.2.2茶文化作品符号在环境设计中的应用分析。

我国具有非常丰富、多样的茶文艺作品,例如茶事掌故、茶戏曲、茶歌舞、茶书法以及茶诗词等,都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甚至也是世界文化中的珍品。特别是我国传统茶文化作品中包含了众多道家、佛家以及儒家等思想,茶文化作品比较完美的体现了我国的众多精神文化,通过将这些富含中国传统精神文化的茶文化符号应用在茶环境设计中,不仅能够起到美化环境的作用,还能够赋予茶环境特殊的文化含义,丰富茶环境的精神内涵,同时还对于传播茶文化以及其他传统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2.3茶文化图案符号在环境设计中的应用。

茶文化图案符号通常来自于茶器具表面的纹样,例如景泰蓝图案、宝相花、龟背纹等,我国具有悠久的茶文化,进而茶器具文化以及种类众多,不同地区在进行茶器具纹样设计时,会应用不同的图案、文化符号以及装饰手法等,可以将茶文化图案设计成装饰品、浮雕等。通过将茶文化图案应用在茶室外景设计中,能够展现不同地区、不同历史时期以及不同民族的茶文化图案符号不同,在表现手法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根据茶室、茶馆的地域特征、民族风格以及受众人群的实际需求,合理的将茶文化图案符号应用在环境设计中,能够起到潜移默化中传承和弘扬历史文化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在进行不同国家、地域以及民族的茶文化图案符号提取和设计时,提取者应该准确的把握不同图案、图形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和寓意,这样既能够对茶文化图案符号进行定位,又能够将传承茶文化、历史文化的讯息等准确的传递给顾客。

2.2.4茶文化造型符号在环境设计中的应用分析。

我国许多的茶文化博物馆、茶文化主题公园以及茶馆等,都是借鉴了我国传统文化、茶器具的形态和寓意,这些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寓意茶器具符号的应用,能够设计出不同文化典范、物质性的茶文化建筑,进而起到了凝结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以及不同民族文化的作用。茶文化造型艺术的设计通常需要借鉴我国历史茶器具符号的形态结构、寓意等,进而设计出不同造型的动态水景、雕塑景观以及园林小品等,各种茶文化造型的形态各异,其传递的文化形态和寓意等也存在一定的差异。由此可见,茶文化造型艺术的应用,能够设计出具有特定文化性质的景区或者茶室、茶馆环境。

2.2.5茶文化美学符号在环境设计中的应用分析。

茶文化美学符号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形式美学符号的应用,即符号由体、面、线以及点灯经过巧妙的组合形成,例如多样统一、匀称对比、单纯齐一等,能够赋予不同茶文化符号相应的形式美,以“百茶屏”为例,其是茶溪谷著名的景点,采用多样统一、对比调和等手法,塑造了具有十足古风的特色景观,其中祥云浮雕展现了茶文化的形态美,为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另一方面,意境美学符号的应用,意境美学符号是更高一级的美学手法,艺术家通过自身对诗、艺术以及茶文化意境的理解,并利用自身的情感进行熔铸,能够赋予不同茶文化符号不同的意境和内涵,以茶溪谷为例,在环境造景设计中,采用了借景、障景以及框景等众多手法,赋予了茶溪谷特有的中国传统园林意境美。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应用茶文化符号进行环境设计时,首先应该对茶文化符号进行充分、全面的理解,然后对茶文化符号进一步的提炼,提炼茶文化符号中的“形”和“意”,基于此再应用茶文化民俗图形符号、茶文化作品符号、茶文化造型符号以及茶文化美学符号等进行环境设计,以此设计出融合或者渗透了茶文化的茶环境,起到传播和弘扬茶文化的作用,同时促进我国茶叶经济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梁成.当代环境设计中茶文化元素的应用及美学意义分析[J].福建茶叶,2016(1):237-238.

[2]陈冲.试论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运用[J].包装世界,2014(4):104-105.

[3]李荣华,郭莉梅.茶文化视觉元素在商务茶馆环境设计中的应用[J].福建茶叶,2016(2):83-84.

[4]张倩.基于地城文化的茶馆室内设计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3.

篇7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环境艺术设计;运用

中国传统文化在现在发展的不错,因为大家逐渐地认识到了传统文化对于我们国家文化发展地意义。传统文化是我们国家历史地象征,传统文化不单单是指文字,还有建筑、服装以及绘画,我们需要将这些因素与现代化的环境艺术结合在一起。环境艺术是一个新型的学科,想要更好的发展就需要与我们国家本土文化有效结合,这样才可以做出更好的环境艺术设计。

1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环境艺术设计的内涵

1.1传统文化元素的含义

中国从夏朝开始至今已经有了几千年的历史,在这浩瀚的历史长河中,遗留下了很多优秀文化,文字、图画、建筑、服装等意象事物都是中国传统文化所包含的事物,文化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中国的传统文化代表的是我们国家每一个时代的象征,可以反映出当时的人文风貌,甚至于当时的思想都属于中国传统文化。

1.2环境艺术设计的内涵

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又是什么?现代环境艺术设计是涉及室内设计、景观设计、规划设计、建筑设计的一门综合性学科。总而言之,就是将环境设计与艺术结合在一起表述自己的思想,利用艺术的形式将作者想要表达的含义表述出来。

2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环境设计艺术中的运用策略

中国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国度,与古巴比伦、古印度以及古埃及并称四大古国,悠久历史为我国流传了独特的建筑理念,现在社会的发展,传统建筑理念需要与现代化的科学技术结合在一起才可以更好的表现本土的作品,而环境艺术设计中传统文化的使用主要表现在这几个方面。

2.1用形

用形也是一个比较好理解的名词,顾名思义就是将传统的图形重新的使用在一个新的事物上面,让这个图形在这个载体上发挥应有的作用,就是为这个图形重新规定了一种环境、但是该图形还是会保持原有的意义,就只是将其更换一种环境,当然了,两者结合的时候需要考虑到两者的材质是否可以融合,两者结合在一起是否可以发挥想要的效果,必须要发挥出图形最大的效果,这样才可以表现出独特的韵味。例如,现在的一些服装设计师,就利用一些特定的中国图案缝制到衣服上面,这些图案就可以发挥出自己独特的价值,这件衣服也会成为炙手可热的服装,这说明两个事物结合在一起以后就发挥出了1+12效果。例如,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利用传统的亭子,为人们营造一种休闲、温馨的环境,这也是传统文化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运用。

2.2用意

中国人比较含蓄,那么自然而然的文化也就相对含蓄,大家在表达情感的时候习惯用较为委婉的方式表达。一些建筑的外观以及内部的装饰总是会用特定的图案来装饰,这样就可以利用这些图案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也是可以借鉴这种方式,就是利用一些环境设计的手法结合传统文化然后表达文化内涵、价值观等一些具有含义的情感,这样的方式就是充分借鉴了古人“用意”的手法。

2.3形神并举

传统文化中很多方面在如今依然非常盛行,社会的发展,大众的审美眼光也会有很多的不同,我们需要用全新的眼光去看待中国的传统文化,我们必须要充分的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然后在理解文化的基础上对其中的含义进行延伸,这样传统文化才可以在现代化社会中得到更多的发展。中国的文化不仅仅有长度更是有宽度,在以往几千年的历史中,我国的文化往往是领先于世界各地,中国的文化相比来说更加有厚重感。例如,中国的诗词就可以为环境艺术设计提供灵感,诗词使用于环境艺术设计就是形神并举的最好表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陶渊明为后人留下的宝藏,在进行环境艺术设计的时候借鉴这句话可以为人们营造出更加惬意的环境。例如,苏州的博物馆,这个博物馆就是借鉴了古人造屋的方法,苏州博物馆的灰瓦白墙又何尝不是古人为我们流传下来的瑰宝,苏州博物馆有传统的颜色,还有现代化的设计理念,这就是传统文化在设计中的体现,几块石板就搭配出令人心旷神怡的画面,这就是一幅形神并举的山水画卷。

3加强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运用

3.1融合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

我国历史悠久,在悠悠的历史长河中诞生出来了很多的优秀文化,我国的文化集儒道佛之大成,所以说我们国家的传统文化十分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环境艺术设计主要就是为人服务,所以说两者有很多共同的点。儒家的思想就是主张天人合一,主张人与自然要建立一个较为亲密的关系,古代的文化讲究气韵生动、味外之味,而这些思想现在也是影响到现代化的实践中,现在的环境艺术设计中也重视人与自然的互动,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设计师会形成自己独特的审美观,这样环境艺术设计就与传统文化有极其紧密的联系。

3.2营造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共生的土壤

社会的发展,很多新的审美观念以及审美需求已经被催生出来了,我国的传统文化也需要跟随时代的发展。现在的社会讲究全球统一,但是统一的应该是经济、贸易,而不是文化,因为每一个地方、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各国之间的文化应该做到既有统一又有自己的独特性以及个性。所以现代环境艺术设计需要为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结合营造一个良好的平台,现在传统文化仍然对人们有很大的影响,很多环境艺术在设计的时候都会用到传统文化,现代文化具有强大的现代化气息,而传统文化则具有强大的民族气息,我们可以将两者优秀的部分结合在一起,然后来为现代化的环境艺术作贡献。

篇8

关键词:现代酒店;室内设计;设计理念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hotel interior design trends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development trend analysis, the Moderno Hotel interior decoration design idea and the basic concept, summed up as: people-oriented, harmonious combination of natural, artistic, green conservation etc..

Key words: Moderno Hotel; interior design; design concept

中图分类号:J813.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以人为本”的基本设计理念

“为人服务,这是室内设计社会功能的基石。”酒店室内装饰设计的目的是创造酒店室内空间,进而优化室内酒店环境。设计者应把物质和精神的因素完全常溶于人与环境为结合体,将设计思维引渡施工,最终成为宜居空间。由于设计的过程中矛盾错综复杂,设计者需要清醒地认识到“以人为本”的重要性。

从“以人为本”这一根本目的出发,通过对人体工程学、环境心理学、审美心理学等方面给予充分地重视,用于科学地、深入地了解人们的生理特点、行为心理和视觉感受等方面对酒店室内环境的要求。在酒店室内空间的组织、色彩和照明的选用方面,以及对相应使用性质室内环境氛围的烘托等方面,更需要研究人们的行为心理、视觉感受方面的要求。例如:酒店内要求客房室内空间的安静、具有亲切感,会议厅规范的室内空间具有庄严感,而娱乐场所绚丽的色彩和缤纷闪烁的照明给人以兴奋、愉悦的心理感受等。

2、整体、和谐的自然设计理念

现代酒店室内设计的立意、构思,室内风格和环境氛围的创造,需要着眼于对酒店周边环境整体的考虑。酒店室内装饰设计,从整体观念上来理解,应该看成是酒店环境设计系列链中的重要一环。

酒店室内装饰设计的“里”和室外环境的“外”,可以说是一对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矛盾体,正是为了更深入地做好室内设计,就愈加需要对环境整体有足够的了解和分析,着手于室内,但着眼于“室外”。环境整体意识薄弱,就容易就事论事,“关起门来做设计”,使创作的酒店室内设计缺乏深度,没有内涵。当然,使用性质不同,功能特点各异的设计任务,相应地对环境系列中各项内容联系的紧密程度也有所不同。但是从人们对酒店室内环境室内的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综合感受来说,仍然应该强调对环境整体给予充分重视。

3、提倡绿色环保、节约型的设计理念

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已成为21世纪室内环境设计师面临的最迫切的研究课题。高科技的发展带来了人类社会的长足进步,同时也造成了全球环境的恶化。一方面,现代室内环境设计广泛运用各种建筑装饰材料、手法,在创造悦目、舒适的人工环境方面作出了很大贡献。另一方面,这一进步是以地球资源与能源的高消耗为代价,它对地球生态环境的破坏与日俱增。于是,如何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便成为全球关注的现实问题,也成为现代设计师们的责任。生态学的观念在当今乃至未来的设计中将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并将逐渐发展成为室内环境设计的主流。把生态思想引入酒店室内环境设计,扩展其内涵,有助于酒店室内装饰设计向更高层次和境界发展。酒店室内环境生态设计有别于以往形形的各种设计思潮,主要体现为三方面内容:

(一)适度消费

通过室内环境设计而创造的人工环境是人类居住消费中的重要内容。尽管室内生态设计也把“创造舒适优美的人居环境”作为目标,但与其不同的是,生态学设计理念倡导适度消费思想,倡导节约型的生活方式,反对酒店室内环境的豪华和奢侈铺张,强调把生产和消费维持在资源和环境的承受能力范围内,保证发展的持续性,以体现一种崭新的生态文化价值观。

(二)注重生态美学

生态美学是在传统审美内容中增加生态因素,强调和谐有机的美。它是美学的一个新发展,强调自然生态美,欣赏质朴、简洁,而不刻意雕凿;同时,又强调人类在遵循生态规律和美的法则下,运用科技手段加工创造出的室内绿色景观与自然的融合。因此,生态美学所带给人们的不是一时的视觉震惊而是持久的精神愉悦,是一种更高层次、更高境界、更具生命力的美。

(三)倡导节约和循环利用

室内生态设计强调在酒店室内的建造、使用和更新过程中,对常规能源与不可再生资源的节约和回收利用,即是对可再生资源也要尽量低消耗使用。在室内生态设计中实行资源的循环利用,是现代酒店室内环境生态设计的基本特征,也是未来设计体现持续发展的基本手段与理念。

4、简洁的室内环境设计理念

简洁就是设计思想高度的精练,使设计简化到它的本质,强调它内在的魅力,追求一种形式和内容的简洁化。在现代酒店室内装饰设计中,线条及造型趋向简洁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趋势。究其产生的缘由有三方面:其一是由于早期现代设计运动中功能主义的持久影响。建筑设计大师密斯·凡德·罗的名言“少就是多”至今仍然有极强的生命力,且不断被后代设计师进行新的诠释。其二是受到东方设计传统,尤其是日本设计艺术的影响。日本战后在建筑与设计领域异军突起,形成影响很大的一个设计流派,更加剧了这种简洁的设计风格。其三是由于受目前或相当长一段时间备受重视的生态设计观的影响。生态学设计观强调的是环境保护意识,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对原材料的最少使用而达到最完善的功能,就成为设计师追求的目标。简洁明快的直线和简洁优雅的曲线空间环境,产生的很多简洁的酒店设计作品,更多地体现在对自然界万物的直接或间接的模仿升华,这种升华的设计又辅以对现代材料的灵活运用。

5、现代酒店室内设计的艺术表现力

5.1 风格形式在酒店室内设计中的表现

“每一个建筑都得个别设计,在世界上不同的地域文化造就不同风格形式的建筑,但并不是说影响其特点产生与发展的因素仅此而已,它还要求设计者对文化历史传承意义的理解力,通过思考整合并表现出来,从而形成的特定设计形式。风格虽然表现于形式,但风格具有艺术、文化、社会发展等深刻内涵,从这一深层含义来说,风格又不停留或等同于形式。装饰设计的风格往往是和建筑以至家具的风格流派的紧密结合,有时也以相应时期的绘画、造型艺术、甚至文学、音乐等的风格流派为其渊源和相互影响。

篇9

【关键词】无障碍设计;建筑环境;对象人群

1 无障碍设计概念

广义的无障碍设计(Barrier-free Design)是为适应大众的需求而设计的产品,能方便的为人使用,同样也适应于残疾人。建筑及环境的无障碍设计(Barrier-Free Design)是自身残疾的美国建筑家罗纳德梅斯(RonadL.Mace)在 20 世纪 70 年代开始提出的,其基本含义是:“无论残障与否,无论残障的程度和状态如何,任何人均能便捷使用的制品和环境设计。所指对象小到个人生活的身边物品,大至城市环境、包括一切人工制品。它运用现代技术,建设和改造环境,为广大老年人、残疾人、妇女和儿童,提供行动方便和安全空间,创造一个平等参与的环境。”这一理念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人道主义精神。[1]

2 无障碍设计基本原则

日常活动中存在着许多必不可少的基本活动,对此应当提供与之相配套的空间环境。空间环境设计的首要任务就是要确保行人对所去之处,都能按照自己的意愿毫无障碍地通行,不能因为某种形式或程度的残疾而被剥夺参与和利用建筑环境的权利,或不能与他人平等参与社会活动。为此应遵循以下七项基本指导原则。

2.1 可及性原则

能使人方便地感知、到达、进入及使用环境设施,并对环境施加作用与影响,以完成自己的行为和目的。可及性包含三方面含义:可感知性、可到达性及可操作性。可及性是无障碍设计最基本的原则。

2.2 安全性原则

安全性是建筑师不容忽视的一个设计上的功能元素。无障碍设计的对象对环境的感知力较差,有时难以客服某种障碍,易发生危险,因此需要从环境设计方面给予弥补,使其安全使用。

2.3 适用性原则

建筑及环境的无障碍设计目的是为所有人都能使用,这是面向全体公众改善人工环境的重要原则。无障碍设施在考虑特殊人群的同时,也要考虑健全人的使用,设计师应作出适宜的决策,不能偏重于某一类人群而对其他适用人群造成伤害。

2.4 系统性原则

无障碍设计是一个全面系统的工程,涉及面广。不能局限于某个局部,关键是系统化、体系化,达到建筑环境的全面无障碍,要求建筑师持有动态、系统的观点进行设计,适时地形成点、线、面、体的动态空间网络,实现全面的无障碍环境。

2.5 自立性原则

通过为有障碍的人提供必要的辅具和便于活动的空间,帮助其提高自身的机能去适应环境,使他们能够独立行动,平等参与社会活动,并形成精神上的自立。

2.6 开放性原则

人际交往是与社会发生联系和体现自身价值的必要手段,也是保持身心健康的必要条件,这对于残疾人尤为重要。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残疾人满足了基本生理无障碍需求后,需要广泛的人际交往以满足自身对精神、心理及信息的需求,开放的无障碍空间有助于这一需求的实现。

2.7 舒适与艺术性原则

无障碍设施不仅要便于使用,同时应具备美感与舒适,优秀的无障碍设计不能局限于功能要求,还应是丰富多彩的空间设计。

3 无障碍设计的对象人群分析

3.1 残疾人的定义

世界卫生组织(WHO)定义残疾为:任何以人类正常的方式或在正常范围内进行某种活动的能力受限或缺乏(由损伤造成)。根据1975年第30次联合国大会提出并通过的《残疾人权利宣言》的规定,残疾人是指那些具有先天性或其他方面的原因,致使身体某些部位中的功能或精神方面的能力不健全,对于日常生活或社会活动完全不能或是一部分不能料理的人。

根据国际社会提法并结合我国实际,在1987年,我国首次确定了残疾人的定义,并写入1990年12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原文为“残疾人是指在心理、生理、人体结构上,某种组织、功能丧失或者不正常,全部或者部分丧失以正常方式从事某种活动能力的人”。[2]在研究无障碍设计时必须明确下列概念:

残疾(Disability):定义同上。

伤残(Impairment):从病理学的概念上来定义,身体或精神的某一部分的损伤或失去机能,且持久不能恢复的叫伤残。

残障(Deformity):由于残疾而使某人处于某种不利地位,以致限制或阻碍该人发挥其根据年龄、性别、社会文化因素所能够发挥的作用或与他人同等程度地参与群体正常生活。

障碍(Handicap):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定义,障碍是由于自身的伤残或失能,或者外界环境的制约,而失去或限制其发挥参与群体正常生活的作用,特别是参与社会生活而产生的功能障碍。其来自两方面,一方面是自身的障碍,例如:盲人看不到红绿灯,是由于自身的视觉残疾;另一方面是外界环境的障碍,例如建筑入口的旋转门、曲形栅栏、高台阶等是轮椅者的障碍。

3.2 残疾人的分类

世界各国对残疾人的判定标准不同,因此划分残疾的类别也存在差异。美国根据残疾人生理缺陷的具体部位和心智不健全的特征,将其分为:智力落后、重听、聋、语言障碍、重度情感紊乱、畸形损害(包括肢体伤残、侏儒症)、其他健康损害、又聋又哑、多重障碍和特殊学习困难;日本则把残疾人分为8类,即视觉障碍、听觉障碍、智力落后、肢体缺陷、病弱、精神和情感障碍、语言障碍、多重障碍。

我国根据第一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结果,将残疾人分为5类,分别为:视觉残疾、听力和语言残疾、智力残疾、肢体残疾、精神残疾。对同时患有两种及以上的残疾人,另列为综合残疾。

2006年我国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显示:目前全国残疾人总数为8296万人,残疾人占全国人口的比例为6.34%;各类残疾人的人数及各占残疾人总人数的比重如图1所示。此次调查与第一次抽样调查相比最大特点是:肢体残疾人数量超过了听力和言语类残疾人的数量,达到2400多万,占到所有残疾人数量的将近30%。(数据来源: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统计公报)[3]

图1 各类残疾人数量占总残疾人数比例

4 结论与建议

总体而言,无障碍环境建设的内容已经由单纯的物质环境建设推进到综合性的、全方位的社会环境建设。无障碍设计满足的是残障人士最低物质环境需求,以弥补“通常”环境设计都是围绕着正常人需求而带来的制约与不足。然而,实践证明,早期的无障碍设计有其局限性,随着社会的发展,无障碍设计不仅在服务对象上发生了改变,而且特殊需求人士具体的需求点和标准也发生了变化,因此无障碍设计的方法和原则也应作出相应改变。无障碍设计由于主要考虑如何独立解决残障人士的问题,因此应将建筑及环境的无障碍性、实用性及美学需要共同考虑,同时满足残障人士和非残障人士的需求。

【参考文献】

[1]白刃.室内公共空间的无障碍设计[D].吉林艺术学院,2009.

篇10

文章遵循设计结合自然的理念,针对目前大部分建筑环境设计对自然要素的忽略,导致阻碍建筑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这一普遍现状,提出一种简易有效的设计方法—“叠加法”。该方法旨在通过对区域中的原生环境、次生环境进行合理横、纵向分析,使建筑环境设计在考虑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同时,能够对环境的发展与保护、环境的可持续性设计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

【关键词】

“叠加法”;自然要素;建筑环境设计

人与自然相互依赖、共同生存。但人与自然又不能只停留在相互依赖的关系中,而应是人类更加主动地借助自己的思想、智慧与自然和谐共处,充分利用自然,同时处理好人类为了自身发展而进行的、必要的局部自然环境的改造与利用。在对自然环境进行人为改造时,设计的出发点应遵循自然的发展规律;在人为利用自然资源时,设计首要考虑的应是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以及主动地保护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等问题。现实中在进行建筑环境的系列设计时,经常会遇到对自然环境的改造与利用的实际问题,如果能尊重设计的本质,依照自然规律,遵循合理利用、保护自然环境的设计准则,探索出合理的设计方法,并将其应用于设计实践中,将会对保护自然环境、维系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一、“叠加法”的提出

美国学者伊恩•伦诺克斯•麦克哈格在其著作《设计结合自然》一书中指出,一切生物赖以生存的基础是自然的再生循环,人类的一切活动都不应以破坏它为代价。在建筑环境设计的实践中也应遵循此原则。以往的设计者受到交叉学科知识的限制,或者出于设计周期、设计资金等各方面的考虑,对于设计案例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利用的关系,鲜有较为深入的了解与研究,通常只将设计的重点放在设计构思上,而缺少在设计之初对案例本身所包涵的自然因素进行全方位的考虑。“叠加法”的提出,正是鉴于此类设计的弊端,通过分析案例中的自然环境,如对土壤、水域、植被、温度、气候、风向、风力等要素进行分析,并结合设计人员的设计理念,辅以人工利用、改造的手法,综合制定设计方案,从而使自然要素最大限度地被保留、利用,以确保建筑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这就是“叠加法”的根本所在。

二、“叠加法”的含义

所谓自然,是指地球上所有原生和再生生物的客观世界,它包含全球与区域两部分环境。地球上的大气圈、岩石圈、水圈以及生物圈形成了全球环境,这是一个宏观的环境范围。区域环境属于小范围的环境,由原生自然环境与人工改造环境两部分组成,同时它也是建筑环境可持续性设计研究的主要对象。在区域环境研究范围里,除大气、水源、土壤、森林、植被、矿藏资源之外,还包括历史环境中形成的名胜古迹、风景区、温泉疗养区、自然保护区以及人类的生活居住区等。对上述自然因素有了基本定位后,我们再来详细看一下“叠加法”:“叠加法”分为横向与纵向两个叠加步骤。横向叠加是将区域内地面上所包含的自然要素,如土地、湿地、山丘、平原、草原、森林、水系以及地表上的野生动植物、水中生物,还有各类天然风景区、历史名胜古迹、疗养区、自然保护区和人类生活、居住区等,分别制成不同颜色但透明度相同的塑料胶片。设计师在设计之初参照该区域内所涵盖的自然因素,按照次序依次叠加,以得出该区域的可利用价值率。在横向叠加中,如果原生环境可利用或需保护因素过多,则胶片叠加灰度就会加深,需要设计者增强对该区域的保护意识,适度进行人为的改造与开发。在实际操作中,可结合计算机软件Photoshop进行辅助设计,从而提高设计效率,节省设计时间。如图1至图7以透明胶片的形式分别分析了在该区域内草原、森林、沼泽、水生生物、野生动物、风景区及名胜古迹的分布情况,图8将以上自然环境分布景区相叠加,有些区域是两种颜色叠加,有些区域是3种或4种颜色叠加,则证明该区域内原生环境因素很多,需要规划及设计者减少对该区域进行人为破坏,而多加以保护。纵向叠加则是将区域内包含地表上的所有各类自然要素,包括大气、阳光照射角度、日照时长、风、霜、雨、雪、雾、地下含水层、地下水回灌区、地下矿产等,分别制成不同颜色但透明度相同的塑料胶片,并参照横向叠加的方法,求得该区域的最大价值利用率。最终将横向与纵向所得结论再次叠加,以求出该区域的最大合理使用度。在前期设计准备中,这种设计方法会因资料搜集与整理工作耗费一定的时间,但从长远来看,它对于保护区域内自然环境、确保区域内自然要素的可持续性发展具有深远意义。因此,放眼未来,设计前期所做的资料搜集与整理工作是有百利而无害的。

三、“叠加法”在设计中的应用

(一)场址区域分析

位于哈尔滨市区东部的金龙山镇,总面积200平方公里,东起松峰山镇,西至阿城原种场,南与小岭镇、玉泉镇、亚沟镇相连,北与红星镇接壤,是阿城区的近郊乡镇之一。它涵盖新镇区、老镇区及头道河子区。

(二)“叠加法”的应用

根据镇域内现有土地状况,借助“横向叠加法”进行分析,对镇域空间内土地进行合理规划,得出适宜建设区、限制建设区以及禁止建设区,以最终形成土地合理利用规划图。

1.禁止建设区:出于对自然环境、基本农田的合理保护、维持基本生态平衡的目的,将金龙山国家森林公园、镇域内主要交通道路及两侧道路防护绿地、基本农田等,规划为禁止建设区。

2.限制建设区:限制建设区主要包括自然条件比较好,或已建、待迁还耕农村用地,或区域发展预留用地等。

3.适宜建设区:除了已经建设区、禁止建设区和限制建设区域之外,都属于适宜建设区。具体用地规划包含老镇区、金龙山镇区、农产品加工区、规划保留村庄等。遵循三个镇区的自然要素及社会要素特点,分别将其功能合理定位。其中,新镇区主要职能为行政文化中心,包括居住、旅游、商贸等社会服务,其职能定义为综合型区域。老镇区发挥土地资源的优势,主要发展种植业、农产品商贸加工等,其职能类型定义为农商贸型区域。根据自然条件,头道河子区主要以发展旅游、商贸、居住为主,其职能定义为综合服务型区域。

结语

在设计实践中,无关规划区域范围的大小,建筑环境的可持续性设计应遵循两种设计依据:一是尊重自然环境,合理利用其自然要素;二是尊重社会环境,对其社会职能进行合理规划。二者的有机集合就是对区域内环境可持续性发展最好的总结,而“叠加法”正是传承这一设计理念,从设计伊始确保设计师能够将自然要素与社会要素做到最大限度的保护与利用,从而为人类的建筑生存环境提供舒适、惬意且能够满足后代人生存发展需求的可持续性生存空间。

作者:杨丽娜 孟胜欧 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注:

本文为“哈尔滨市阿城区金龙山镇”镇区规划项目为哈尔滨市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2011年实体项目;2012年哈尔滨师范大学学术团组项目“地域文化影响下小城镇环境艺术的可持续性发展设计研究”阶段性成果之一,项目编号:11XXTJ04)

注释:

①杨丽娜.解析“自然叠加法”在建筑环境设计中的应用—以新镇区建筑环境设计为例[J].艺术与设计,2014(3):7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