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服心理素质的方法范文

时间:2023-11-14 17:54: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克服心理素质的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克服心理素质的方法

篇1

摘 要 随着运动训练水平和学生身体素质的差距越来越小,能否在高考体育加试日趋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考试期间的心理素质在很大程度上起着决定性作用。笔者作为一名农村中学体育教师,多年送考的经历让我体会到了农村孩子心理素质方面培养的重要性。本文将体育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划分为训练、备战、考试三个阶段,分析了不同阶段对学生心理素质的训练内容与方法,使考生在考试期间能够少失误、不失误,做到正常甚至超常发挥。

关键词 体育高考生 心理素质 训练内容 训练方法

随着社会的发展,健康逐渐成为社会生活的主题,体育锻炼更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体育高考生的人数也随之逐年增多,录取分数线也节节攀升。另外,体育加试虽然不象比赛场上那样形势错综复杂、情况瞬息万变,但要受到环境、气候、场馆等各种外来因素的干扰。历年的体育术科考试表明,心理素质好的考生,胆大心细,很少有失误,能够正常发挥,有的甚至能超常发挥。因此,考生自身心理素质的稳定性与技术的正常发挥,二者完美的结合,才是取得优异成绩的保证。

我校体育高考生的训练一般从高二下半学期的4月份开始,在第二年的4月份参加考试,训练周期为一年。下面将对学生心理素质的要求和培养方法分为平时训练、考前备战、考试期间三个阶段阐述。

一、平时训练阶段(高二9月份-高三2月份)

这一阶段是学生提高身体素质与运动技能的主要阶段,也是心理素质的培养最重要的阶段,心理训练应贯穿整个训练过程。体育考生的心理训练,是高考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训练是指采用具体的方法和手段,使体育考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状态,消除心理障碍,保证体育考生在考试中创造出优异成绩。

本阶段主要心理训练内容:自信心与意志品质。

(一)要具有充分的自信心

自信心是勇敢果断的基础,缺乏信心是获得成绩的大敌。考生在训练或考试中有充分的自信,会促使心理活动过程积极起来和坚持下去,并富有创造性,把能量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如果缺乏信心,则会导致心理混乱,影响其正常发挥。

培养自信心采用的主要训练方法:

1.增强心理承受力的训练。在训练中,教师要有意识的给学生施加一定的压力。设置障碍,制造场景,构造模式,创造严肃的气氛,使学生能感受到自己处于压力之中,但又能承受得起,变压力为动力。在学生不同程度地出现紧张、恐惧、心跳加快、拘束、动作不协调时,教师要利用语言诱导,教会缓解压力,放松肢体,调整心境的方法,逐渐使学生学会自我控制调节。

2.有针对性的区别对待每一个人。降低练习的难度;让学生经常体验成功,让每一个人时刻看到自己的成绩,训练过程中多给予表现的机会,多给予表扬鼓励。

3.积极开展心理咨询。针对学生在训练中出现的一些心理问题,教师要及时的经常提供与考试项目有关的心理训练知识和方法,帮助进行自我评价,解决心理困惑,克服心理障碍,维持心理平衡,克服个性弱点,提高专项心理素质

(二)要有坚强的意志品质

除了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外,学生的优良意志品质主要是在训练和比赛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只有具有坚强意志品质的运动员,才能在紧张激烈的比赛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技术水平。体育教师、教练应该把教学训练过程与意志品质的培养结合起来,同步提高,把意志品质的培养列为教学训练的重要内容。

培养良好意志品质的主要方法

1.训练中采用接近“实战”的方法,来培养学生顽强拼搏精神,教育学生艰苦训练,克服困难,培养他们的意志品质。应用内部语言,进行自我暗示、自我鼓励,能最充分地动员机体的内在潜力,以适应外在环境要求,并能达到对身体素质的随意调节,有助于克服困难,战胜疲劳。

2.运动员的自我培养,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运动员的积极主动性,运动员要用自身的努力来加强自己的意志。首先要注意提高行动的目的性,无论做在何事情都要善始善终,而且要预测行动的结果;其次,要分析自己的意志品质,在学习训练和生话中有针对性进行培养锻炼,努力克服不良倾向;再次,严格要求自己认真执行各种规章制度和教师、教练的要求。

二、考前备战阶段(高三2月份-高三4月份)

2月份进入考前两个月的最后备战阶段,这段时间里除了继续加强考生自信心和良好意志品质的培养,还要注意这一阶段考生会出现的心理变化,如紧张、失眠,过度兴奋和过度焦虑等负面情绪。这样会造成精力不足,不仅影响学生的训练,还影响学生的学习。另外,这一阶段应该采用各种手段对心理素质进行强化训练,促使学生高考期间能够有一个稳定的心理状态。

本阶段主要训练内容:消除负面情绪和考前心理的充分准备

(一)消除负面情绪

所有的焦虑情绪都伴随有身体方面的紧张.当一个运动员的焦虑超出了一定程度之后,将带来肌体的高度紧张,导致训练成绩下降,比赛欲望减弱,进而使学生的训练甚至生活都出现紊乱,影响运动成绩的正常发挥。

消除负面情绪的主要方法:

1.教师要经常和学生谈心,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增强他们求胜的欲望和不服输的精神。每次训练课结束以后,放松整理应作为一个重要的环节,不仅要让学生身体得到放松,也要让学生的心理放松。可以让学生听着舒缓的音乐,做些拉伸肌肉的放松练习,既使学生的肌肉得到了放松,又使学生的心情变得轻松、愉悦,从而使学生整个身心都得到彻底的放松,有利于全面的恢复。

2.帮助学生准确地了解自己的实际技术水平和自己的优势,正确估计考试形势和自身技术力量,并在此基础上做好心理调整,使自己对考试作出切合实际的估计,把计划方案建立在可靠的实力基础上。

(二)考前心理的充分准备

考试的最终成绩取决于考生的身体素质、运动技术和心理素质三个主要因素,其中身体素质是基础,运动技术是条件,而心理素质是两者发挥作用的内在动力,从某种意义讲,考生的临场心理状态,往往起着决定性作用。为了考生在临考时达到最稳定的心理状态,这一阶段有两个心理准备方面的工作重要:情绪和意志。

促使学生做到情绪和意志充分准备的方法:

1.积极组织学生参与校内测验赛和社会上的比赛,使学生适应比赛的气氛,增强他们临场的兴奋性,消除心理的紧张情绪,学会调整自己面临重大挑战时的情绪。不同时间、地点、裁判的反复模拟测试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适应能力和稳定性,面对高考时不会出现太大的不良情绪波动。

2.增强学生的心理抗压能力,意志上坚定高考成功的信念。这一阶段的训练和测试中,教师要刻意的对学生施加更大的压力,提出比高考测试更严格的条件,预设各种考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困难情境,让学生挑战自己的过程中去体会、去体验、去学习,逐步建立坚定地意志与必胜的信心。

三、考试期间(高考体育加试时间)

这是整个体育高考生心理素质培养过程最重要的一个阶段,这一阶段考生真正感受到高考的压力,会出现以下几种典型的负面心理状态:过度兴奋影响正常休息;过度紧张影响正常发挥;过度沮丧影响考试信心。这几种心理状态对考生的临场发挥有巨大的阻碍作用,教师应主动采取正确的心理干预手段。

本阶段主要训练内容:自我心理调节和教师心理干预

(一)自我心理调节的主要方法

考试前学生在场外做准备活动的时候,紧张心情达到了极点,会出现呼吸短促、四肢发颤、注意力小集中、日渴或尿频等赛前状态,而这时教师不可能在随时关注你、帮助你,需要自己掌握自我调节的一些简单的方法。

1.自我暗示法。通过回顾自己在训练时取得的最好成绩或采用做几次慢而深的腹式呼吸,能缓解紧张情绪和恐惧心理,使情绪逐渐稳定下来,考生可默念“我要冷静”、“我是最好的”等,为自己树立自信心,使自己调整到最佳心理状态。

2.思维阻断法。采用各种方式转移注意力,缓解越来越紧张的心理。如看杂志和报纸,听音乐,用音乐调整考前心理状态是极为有效的一种方法,也是现代心理训练比较流行的方法之一。

(二)教师心理干预

学生在每考完一项以后,总会出现发挥好与不好的情况。对发挥好的学生,要对他们进行肯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但是不能让他们产生骄傲的心态;对于发挥不好的学生,不要埋怨和批评,而应及时给予安慰,多进行鼓励,增强学生的自信。

总之,我们在平常的训练中不仅要注重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更要把学生的心理素质训练作为一个重要部分。通过准确把握各阶段心理素质训练的内容与方法,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学生的对心理状态的控制和自我调节能力,克服负面情绪,形成最佳竞技状态,取得优异高考成绩。

参考文献

[1]马启伟 体育心理学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6

篇2

关键词:心理素质;钢琴;演奏技巧;修养

中职幼师钢琴教学中,经常会发生这样的情况:有的学生平时弹琴弹得很好,但一到考试或参加比赛、演出等,就会紧张出错,甚至“抛锚”;有的学生演奏时稍有干扰,就不知所措,大打折扣;原来弹奏的非常流利的曲子,由于有了老师、领导在场,来了外人参观而弹奏的不流利了,有的学生甚至手脚发抖。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心理素质”问题。

笔者针对钢琴演奏中出现的所谓“心理素质”问题,在教学工作中用心观察体会,探究出现问题的原因;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和策略;力求让学生在钢琴学习过程中,能够克服“心理素质差”的现象,能够做到在演奏中正常发挥,弹奏出自己正常的水平。

1 在钢琴演奏中,出现的所谓“心理素质差”这一问题的原因

1.1从学生层面来说

(1)错失最佳弹奏年龄,是学生在演奏中的最大生理障碍。幼师的学生大多数都来自农村。他们在以前学习时,大部分甚至全部没有接触过像钢琴这样的键盘乐器,而且他们已接近成人,骨骼发育已基本定型,缺乏良好的柔软性和灵活性。由于手臂的僵硬,容易造成弹奏中的紧张出错等问题。

(2)自卑与恐惧的心理,是学生在演奏中的最大的心理障碍。学生在学习中经常会遇到挫折,容易产生一种自卑感和对钢琴学习的畏惧感。使人失去学习的兴趣和勇气,从而自暴自弃;由自信心不足和畏难情绪而造成的自卑与恐惧,是学生学习与演奏的最大的心理障碍。

(3)技能不过关,急躁和悲观的情绪是学生演奏出现问题的根本原因。技能不过关是学生演奏出现问题的根本原因,由于认识到钢琴学习的重要性,学生们往往会产生一种急于求成的学习心态,希望自己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掌握钢琴演奏技术,但钢琴学习有它自身的规律,演奏技术与运用能力的提高需要艰苦的学习和磨练,同时,中职幼师的学生由于学琴起步较晚,更是造成欲速则不达的境地,越想弹好越弹不好,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产生急躁和悲观的情绪,严重影响了学习的积极性。

(4)怯场,过分关注他人的反应,是学生演奏出现问题的又一心理障碍。在学习及演奏过程中,学生们还会因为其他的一些情况而影响弹奏,比如怯场、过分注意场内其他人的反应、怕出错或是舞台经验少等等。像这样在演奏中,不能很好地集中注意力,过分关注他人的反应,越不想出错就越容易出错。严重影响弹奏的正常发挥。

1.2从教师的层面上来说

(1)在钢琴教学中,教师布置任务不适当,学生不能较好地完成任务,造成心理紧张,阻碍学习进步。(2)教师在对弹奏的内容进行评价时,将不同演奏水平的学生放在一起进行评价。实行一刀切,极大地挫伤了一部分学生的积极性,降低了学生钢琴演奏的自信心。

2针对在钢琴演奏中出现的诸多问题,所采取的方法和策略

2.1引导学生主体方面应做到

(1)扬长避短,克服自卑心理,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幼师的学生学琴起步较晚,手的技巧方面训练不足,是他们学校钢琴的短处;但幼师的学生具有较高的文化知识和较强的分析、理解能力,这是他们有利于学习的因素。俄国钢琴家马儿克・哈姆布尔格曾说:“问题不在于一个人花了多少时间在键盘上,而是动了多少脑筋在键盘上。我的最好的练习都不是在键盘上做的,我用思考去直接解决问题。”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学生脑的优势,弥补手的不足。促进学生多用脑思考,了解问题的实质,扬长避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克服学生自卑、恐惧的心理。不断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

(2)循序渐进,艺高人胆大,促进自己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教学中,加强基本功的训练,让学生掌握全面、熟练的专业技巧,这是学习的目的和演奏成功的基础和前提。所谓“艺高人胆大”,掌握了扎实的基本功以及全面、熟练的技巧,演奏与运用时才不会有技术困难和思想负担。达到“艺高人胆大”的境界。促进自己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

(3)进行有效的心理素质训练,提高心理调控能力。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心理学知识,学会培养和调节自身的情绪,支配自己的学习和演奏活动。如调整好演奏前的心态,演奏时不要想得太多,要把注意力集中到乐曲的表现上,让自己被音乐感动,这样才能感动观众,同时自己才能做到镇定自如。还有就是自己要争取较多的演奏实践,多与同学互相交流,多在全班同学面前弹奏,锻炼胆量,培养勇气。最后就是面对临场的偶况要有良好的应变能力。当演奏中出现些小错误的时候,要镇定自若,把演奏进行下去,将小错造成的影响减少到最低限度。在演奏实践中,不断地锻炼自己良好的心理素质。

2.2教师主导方面应做到

(1)在钢琴教学中,教师布置任务适当,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前提。在钢琴教学中,教师应注意不要盲目拔高学生的演奏程度,布置超过学生演奏水平的歌曲或乐曲,要能够引导学生依据自己的演奏水平,自信地、有表情地演奏。这是促使学生在钢琴演奏中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前提。

(2)对弹奏的内容进行评价时因人而异,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关键。在对弹奏的内容进行评价时,切忌将不同演奏水平的学生放在一起进行评价。音乐才能的差异因人而异,不同学生学习音乐的基础不一样,选课的起点和需求也不一样,以水平比较来进行教学评价,势必会挫伤一部分学生的积极性,降低学生音乐表现的自信心。我们提倡从个体发展的观点出发,采用纵向比较的方法,通过将学生修习后的收获及所达到的水平与选课时的起点相比较,使学生看到自己的成长和进步,增强进一步学习音乐的信心。

3完善自身修养,塑造健康的心理是提高钢琴演奏中心理素质的必要保证

培养学生在钢琴演奏中的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一个十分复杂而微妙的问题,决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教学中,教师要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仔细观察,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运用科学的教育心理学方法,分析研究,积极引导,对症下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学生也应该明白:钢琴学习不单单是掌握音乐和演奏技巧的过程,同时也是不断完善自身修养的过程。

参考文献:

[1] 约・霍夫曼.论钢琴演奏[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

篇3

(一)读谱、背谱训练的严谨是弹奏训练的重要基础

弹奏训练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弹奏训练中,学生应坚持不懈的进行读谱和背谱,并且要正确的记住琴谱,不能有一丝的马虎。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读谱概念,学生在读谱过程中一定要严谨,不能随意地机械的进行读谱。教师需要制定一定的规范,帮助学生改变以往不好的习惯,使学生正确的进行读谱、背谱。在读谱的时候还要引导学生理解琴谱,跟学生讲解琴谱的关键点,背诵琴谱的一些技巧等,使学生能够正确的树立音乐思想。教师还可以开展一些活动,让学生进行一定的背谱比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读谱和背谱是弹奏的前提,若不能完成这项任务,弹奏就无法顺利进行。这也是钢琴演奏中的基础,只有把基础打坚实、打牢固了,学生在以后的弹奏中才不会出现看谱、忘谱等现象。在训练过程中一定要严谨,只有对自己严谨,才能在以后的弹奏之路上走的更远。

(二)技术难关的突破训练教师是关键

如果说读谱、背谱是钢琴演奏的心脏,那么弹奏就是钢琴演奏的血液。弹奏技术的训练是很艰苦困难的,很多学生在刚开始练时一直感觉别扭,这是很正常的现象。教师应当鼓励和帮组每一个学生,解决弹奏训练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使学生在弹奏中能够运用正确的弹奏方式,熟练的进行弹奏。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的弹奏训练要求一定要严格,纠正学生的错误习惯,培养学生正确的演奏习惯。学生在弹奏方面出现问题,应及时的和教师交流,教师应及时的解决,避免学生按照错误的方法训练下去。刻苦训练是每个学生应具有的素质,没有训练时间做基础,再好的天赋也不会成功。在这方面,教师一定要培养学生刻苦训练的能力,为以后钢琴弹奏打下基础。

(三)让音乐在音乐分析、处理教学中迁移

正确的认识音乐,是每个学生必备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一部音乐作品进行分解,然后针对每个部分进行详解,让学生真正的认识到每一部作品的精妙之处。如何完成“教”到“学”的转化和迁移,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教师可以把音乐作品分解后,进行弹奏教学,每一个部分都让学生深入的理解,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总的来说,学生应具备良好的审美素质,在弹奏训练中发现音乐的艺术。弹奏训练中,技术课题的训练必须要严格、严谨,不能应付偷懒。

二、钢琴演奏教学中的心理素质训练

(一)采用差异性方法强化心理素质

心理素质的强弱与自己的性格有关,有的是先天形成的,但也有通过后天努力来锻炼的,不同的学生他们的心理素质是不一样的。在钢琴的教学中,钢琴老师会根据学生的心理素质强弱,来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帮助他们锻炼心理素质。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差异也会导致学生行为的差异,钢琴教师只有通过差异法来进行锻炼,才会帮助学生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在进行钢琴教课时,要鼓励学生在大家面前演奏,不要害怕,要多于孩子交流,要相信他们,也要让他们相信自己可以做到,通过这样的方式帮助学生,鼓励学生多参加一些课外活动,来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的同时,也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鼓励学生进行钢琴演奏,帮助学生克服紧张和恐惧,也要对他们严格要求,及时帮助他们改正错误,形成一个稳定的心理素质。

(二)培养正确的钢琴演奏观

正确的钢琴演奏观是练习好弹奏钢琴的基础,也对学生的心理素质要求较高。学生在练习钢琴的过程中,心理素质的好与坏对其的弹奏效果有着机器重要的影响。如何才能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每一位学生都必须要学习的。而培养正确的钢琴演奏观才是关键,老师通过各种教学方法来吸引学生的弹奏兴趣,目的就是让他有一个正确的钢琴弹奏观,是他能够在弹奏的过程中达到忘我的境界,全身心的投入到弹奏的过程中,这样才不会受到外界事物的干扰,才不会压抑,才能够放开自我,这样的弹奏心理才是每个学生所需要具备的一种心理素质。

(三)给予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

一段完美的钢琴演奏需要钢琴演奏者有极强的心理素质。想在台上呈现完美的演奏,就需要钢琴演奏者在台下多加练习,才有可能做到。有技术没有极强的心理素质也是不行的,没有极强的心理素质,在台上演奏时就会出现紧张,恐惧等情绪,严重影响演奏,这就需要学生在台下多锻炼,多实践。抓住一切机会,登台演奏,锻炼自己,在实践中锻炼自己,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台下教师帮助克服,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演奏,可以适应任何的演奏环境,把演奏水平和心理素质同时提到提高。

三、结语

篇4

【关键词】 初中体育 心理素质 学生 锻炼

中学阶段是学生建立健全人格品质的黄金时期,也是其心理发展不成熟、不稳定和不平衡阶段。体育教师要利用好体育课堂这一契机和场所,承担起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任务。那么,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参与意识、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进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坚强的意志和协作竞争精神呢?我认为,体育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现代人格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它蕴涵了丰富而又积极的教育功能,只有把心理教育融于体育教育中,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才能符合我国现代教育的要求。

一、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个性,加强学生心理素质锻炼

1、在初中体育教学中,体育运动可以加强学生心理素质。在初中体育课上,学生根据体育运动调节情绪,体验成功与失败,体验进取与挫折,丰富的体验增强了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同样当学生学习压力大的时候,也可以通过体育运动调整,同时加强的心理素质的锻炼。初中体育教学中,教师要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让学生对自己的性格、能力等做出客观的评价,体验到自己存在的价值,进一步端正自我意识。体育教师在体育课的教学中,通过手势、表情以及身体的动作进行交往,让学生在同一集体中学会相互关心、照顾他人,形成与人亲近、合作的习惯,在体育交往中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加强心理素质的锻炼。

2、在体育教学中,体育锻炼有助于学生形成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的心理素质。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体育训练可以帮助学生拥有不惧困难的勇气。在体育素质测试中,对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教师要积极引导其努力达成目标,逐步克服困难。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学生的心理素质也会得到良好的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靠教师长年累月的辛勤劳动才能奏效,在学生不断接受挫折以及困难的过程中,学生耐挫能力会逐步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心理素质也会逐步增强。

二、教师要确定好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加强心理素质的锻炼

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师只有针对学生学习体育的心理特点确定教学目标,才能避免挫伤学生积极性。进行目标教育要激励学生充满竞争力,以帮助他们形成持久的正确学习动机。

1、初中体育教学可以巧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现代体育教学是一种情感的交流过程,教师要抓住体育教学过程这个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和教法,突出“新”字,采取新颖、实用以及丰富的体育教学内容,使用生动活泼的教法让学生在不断获得新的体育知识和技术的过程中,增强练习、思考、探索等创造能力。

2、在初中体育课中,可以开展各种形式的比赛,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和心理承受能力。初中生竞争心理比较强,各种形式的体育赛事可以激发起学生心理、智慧以及意志的较量。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情感、意志以及认识都能够综合发挥内在的力量与同学抗衡,而比赛的过程很自然地促进了学生的心理品质特别是意志力量的发展。在艰苦、紧张的比赛中,只有坚定的意志,学生才可能在你争我夺中获得胜利。学生的个性形成在先天遗传的基础上,后天环境的培养对其发展非常重要。在体育教学中,体育课堂以及运动的环境都为学生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教师巧妙使用体育学习迁移可以使学生将已经学到的技能、知识以及方法实现迁移。

3、在体育课中,教师要努力消除学生运动中的恐惧心理以及不良的个性心理。初中体育教学中,学生难免对所学的内容产生畏难情绪和恐惧心理。那么,教师就要针对学生的困难,加强学生的心理素质,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首先,教师要安排身体素质课课练,对落后生要增强他们的信心;其次在练习过程中,教师要循序渐进,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在学生能够适应训练的时候,要逐步提高训练难度,鼓励学生,让学生产生信心和勇气。针对学生不良的个性心理,教师要能够加强横断面知识辅导,克服和避免因对运动常识无知产生的懒惰心理。对少数个性随意的学生,教师要能够对学生动之以情,进行心理分析,对其积极的一面给予充分肯定,让学生的体育素质和心理素质得到全面升华。

三、组织竞赛活动,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和协作精神

篇5

1. 训练心理能力的选材

运动训练所需要的心理能力的选材,根据构成优秀运动员的训练心理能力的内容因素,其选材的内容和指标如下:

不断进取的训练动机,这是长期从事艰苦训练、不断稳定提高的前提条件,主要是在选材过程中观察了解,掌握运动员从事运动训练的起始想法、愿望、训练兴趣、爱好的培养,训练比赛自豪感荣誉感形成,训练比赛责任感、义务感的发展提高等内容和指标。

1.1 专门的感知竞技能力,这也是取得训练比赛的成功的心理品质之一,优秀运动员必须具备的心理素质之一。举重运动员应具备清晰准确感觉知各动作环节、用力大小,时机方向、速度、节奏、动作结构的感知能力、表象能力、记忆能力等,并将其组合成最佳的用力技术效果,亦即举重运动员的“重量感”。

1.2 自信心。在较客观评估本人能力的基础上,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教练的能力,相信外部环境提供的支持,相信能取得成功。不但在顺境中,而且在训练过程中受到挫折,处于身体状态低谷时,始终能保持正常的乐观的心态,始终保持积极、稳定的情绪,坚持不懈努力克服各种困难,战胜自我,度过难关,表现出始终如一的自信心和进取精神。

1.3 情绪。积极乐观持续稳定向上的情绪是运动员成材的主要因素。训练中情绪的波动不要忽高忽低忽冷忽热,落差太大。训练顺利时,不要过于乐观兴奋,甚至浮躁,忘乎所以,不能自判,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看到前进中的不足和任重道远,并提出更高的奋斗目标和任务,从而继续保持积极稳定的情绪投入艰苦的训练。在遇到不顺利、甚至严重挫折时,应及时总结经验和教训,寻找问题的原因,寻找有利因素和潜力,同样以积极乐观稳定的情绪投入艰苦的训练,求得能以转机和突破,这是优秀运动员应具备的心理品质之一、也是运动员选材的重要内容之一。

1.4 意志力,坚忍不拔、不屈不扰,始终如一,顽强拼搏的意志力是运动成材,并登上个人训练水平顶峰的根本条件因素之一,因此是重要的运动选材指标之一。它包括以下诸多内容:

1.4.1 用意志力克服各种困难和曲折,始终坚持既定的训练目标、方向、方法不动摇。

1.4.2 克服训练中内外环境的强烈的常人难以承受的近似残酷的各种生理和心理负荷刺激,包括训练中的挫折,暂时失利,运动创伤疾病造成的生理、心理负荷刺激。

1.4.3 用意志力努力遵守各项有关训练管理的规章制度和要求,诸如生活作息制度,饮食卫生要求(不吸烟、不饮酒、饮食控制等),训练制度等。

1.4.4 控制和排除不利于运动训练的个人欲望和情感,如物质欲、金钱欲、、等。

2. 比赛心理能力的选材

比赛心理与训练心理有密切联系和相同之处,亦有诸多不同之处,现就比赛对心理素质的特点和选材提出要求分析如下:

2.1 注意力高度集中能力。比赛具有各种强烈的新异的来自身体内外环境负荷刺激,比如比赛的任务、规模、影响大小、对手的多少、成绩水平的高低、环境的不利影响,自身价值的体现,社会舆论的大小,不可测突出因素等等都会成为强烈的新异刺激。运动员能否不受或少受影响,排除一切干扰,把注意力集中在比赛上,将成为比赛是否取得成功的重要心理因素之一。

2.2 果断顽强不断进取。敢举敢拼最大重量,敢于挑战极限,敢于挑战对手,敢于克服一切不利于试举的困难,不惧怕失败,不服输,胜不骄,败不馁,一直向前,不到最后一次试举结束,誓不罢休。

2.3 沉着冷静善于思考。比赛中无论遇到任何困难不恐惧、不胆怯、不慌乱、不困惑、不犹豫,始终保持沉着、冷静、清醒的头脑,思考比赛中成功或失败的经验教训,果断地做出行动的决策。

2.4 准确敏捷的感知觉能力,表象能力,记忆能力及对外部指导的理解接受能力。

2.5 抗干扰能力。尤其是重大比赛中,任务指标、行政领导的要求、社会媒体舆论、亲朋好友的期望、比赛成败的厉害关系、自身价值的体现、身体状态水平及不可预测的突发因素等,均构成有形无形的心理压力,构成对比赛获得成功的干扰因素。能否具有强有力的抗干扰能力,将是比赛能否取得成功的极其重要的心理能力,比赛实战中,选手在不同层次、不同性质的比赛中,表现出的抗干扰能力有所不同,因此做好抗干扰能力的选材显得十分重要。

3.举重气质类型神经类型的选材

3.1 气质类型中多血质与粘液质的中间型有诸多特点和优点,适应举重训练和比赛的特点和需要,诸如兴奋性高而灵活,神经过程均衡,精力充沛,反应敏捷,善于克制,有耐性等;性格方面乐观直率、积极、风趣、无忧虑、善交际、热情、兴趣广泛,有的沉着冷静,有耐性,谨慎,塌实等。典型的胆汁质对举重心理能力而言,有许多优点,也有许多缺点,还有抑郁质,均不太适合举重训练比赛的需要。

3.2 与气质类型相对应的神经类型中,活泼型,兴奋与活泼型及活泼与安静型的中间型比较适合举重训练比赛的特点和需要,这些神经类型的特点是兴奋和抑郁的强度大,兴奋与抑郁的均衡性强,兴奋和抑制的转换的灵活性好。这种神经类型运动员在举重训练比赛活动中,积极性高,注意力集中,耐力好,情感稳定,举重动作技术稳定好,控制力强,不易变形,动作技术转移能力、适应环境、应变能力强等。

4. 智力思想品质的选材

全面良好的智力和思想品质也是运动训练和比赛能多年如一日顺利进行,充分挖掘身体潜在的运动能力,取得最高成绩水平和最佳比赛效益的重要条件之一。例如:举重运动员的智力选材,有以下诸多方面内容:对动作技术、肌体反应的感知、表象、记忆能力;对动作技术、训练方法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对训练过程中,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分析综合的能力;善于发现和改进训练、比赛中存在的问题。

篇6

摘 要 本文根据广西大学生足球运动员训练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采取了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策略,旨在提高广西大学生足球运动队的整体作战水平。

关键词 大学生 足球运动员 心理干预

在足球运动员的训练和参赛过程中,心理素质非常重要,因此需要加大对足球运动员心理素质的培养力度,需要高校在足球训练过程中予以高度重视。足球运动员在比赛中,与竞争对手较量的不仅仅是技能和体能,更重要的是心理素质的较量。这就要求高校足球训练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并且要将足球运动员心理素质的培养作为足球教学的重点。本文首先简单阐述了心理干预的定义,其次分析了运动员心理干预的意义,最后提出了足球运动员心理干预的对策。

一、心理干预定义

心理干预是心理学家运用心理手段,对存在心理问题的个人或集体采取明确、有效的措施,使其战胜心理障碍,提高适应能力,最终达到心理健康的一种心理调节方法。它包括心理咨询、认知行为治疗等内容。

二、广西大学生足球运动员心理干预现状

目前,对广西大学生足球运动员心理干预使用的主要方法有培养大学生足球运动员动机、训练运动员的优秀心理品质、培养大学生足球运动员的心理感知能力、创设干预环境等方面,在大学生足球运动员心理干预方面取得了明显效果。但是依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大学生动机不强、心理素质较差、感知能力较弱、没有创设有利的干预环境。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以下心理干预对策。

三、心理干预对策

(一)培养良好动机

在高校足球运动训练过程中,培养足球运动员心理素质十分重要的一方面就是动机培养。对大学生足球运动员进行动机培养,可以提高大学生足球运动员足球运动集体荣誉感,明白足球运动集体荣誉的重要性。通过培养大学生足球运动员的动机,能够增强大学生足球运动员的团结协作意识,使大学生足球运动员能够以国家、社会和集体利益为重,做到个人利益服从并且服务于集体利益,通过个人的努力和集体的有效合作促使每一次足球运动成功完成。因此,在高校足球运动的日常训练过程中要重视对足球运动员训练动机的培养,确保足球运动员带着良好的动机去参赛。

(二)训练优秀的心理品质

对足球运动员心理品质的训练,主要侧重于训练运动员的意志和品质。通过训练运动员的意志和品质,可以有效增强运动员的自我控制能力。对于运动员意志和品质的培养能够培养运动的自觉性、勇敢性、自制性和主动性。在训练足球运动员的过程中不断增加训练的难度,让运动员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不断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足球运动员的训练需要循序渐进进行,不断改变运动负荷,不断增加动作的难度,严格遵守足球运动员训练规律,也可以快速有效的增强运动员的个人意志。

(三)培养感知能力

第一,足球运动员的感知能力可以通过技术训练来提高。常见的足球技术训练有足球的球速、旋转、滚动、飞行方式和方向等,通过这些对足球的落脚点进行准确判断,进而对最佳的接球方式和抢占点进行有效把握,全面掌握对方足球运动员的应对方法,提前做好准备,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高校足球运动教练员应该在训练过程中有意识有目的的增强足球运动员的对抗意识,注重传球脚法的训练,训练足球运动员对传球时机把握的准确度,告诉足球运动员最佳抢球方位,并且促使足球运动员反复练习近距离传球和接球动作,进而提高整个足球运动团队的整体传球和接球能力。

第二,足球运动员的感知能力可以通过锻炼足球战术来提高。足球战术需要足球运动员的思维和动作进行有效耦合,才能够确保战术行动的有效进行,此外还需要足球运动员心理和注意力等方面素质的辅助。比如,足球守门员需要对整个球场的具体形势进行有效把握,全面分析,因为守门员是防守的最后一道屏障,其不仅是防守的组织者,更是赛场的指挥员,因此培养守门员的感知能力尤为重要。守门员应该能够根据全场的比赛情况,准确把握进攻点和防守线,在一次又一次的参赛过程中训练自己的心理素质,从而促使整个足球运动队整体作战水平的提高。

(四)创设干预环境

对更多的练习者来说,表象能力的提高需要长期而系统的训练,足球运动员的训练也是如此,并且这种能力的提高也是因人而异有一定的限度,尤其在训练水平还比较低的初级阶段,易受内外环境因素的影响而使注意力分散,降低训练效果。因此,表象训练法对足球运动员心理干预过程中要为表象训练创造一个适宜的环境条件是非常重要的。一般以温度适中,无噪音,光线偏暗的地方作为初学者的练习场地较为理想。随着表象能力的发展,可以在表象训练过程中逐步引入一些无关刺激,以提高抵抗各种干扰的能力,待适应后可尝试在比赛中或其他复杂的环境下进行表象演练。

四、总结

综上所述,对广西大学生足球运动员的心理干预策略目前来说主要有培养动机、培养优秀品质、培养感知能力和创设良好的干预环境,这些干预方法的实施会极大促进广西大学生足球运动队整体作战水平的提高。心理干预是对运动员经常实施的干预方法,由于其能够全方位提高运动的心理素质和战术水平,因而在运动员训练过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随着心理干预方法的发展,其会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网球比赛 心理素质 调控 训练方法

中图分类号:G8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3)08-0071-03

1 引言

现代网球具有全面性、对抗性、整体性及快速性等特点。它要求技战术复杂、动作难度大、体能消耗也很大。在比赛的过程中,激烈的对抗、诡异的变化及不可知性等特点,都使网球本身有一种特殊的魅力。运动员在比赛中的心理状态、情绪等时常频繁地发生变化,会影响网球比赛的结果。

因此,心理素质训练是当代网球运动训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把握好运动员心理素质训练的规律,使其能以良好、健康的心理素质去参加各种形式的比赛,是网球教练员平时训练中的主要内容。笔者通过对网球比赛中运动员经常碰到的几种赛况所呈现出的心理状态进行分析与研究。

2 心理素质的概念

心理素质是人的整体素质的组成部分。以自然素质为基础,在后天环境、教育、实践活动等因素的影响下逐步发生、发展起来的。

从心理学角度讲:心理素质包括情绪、自信心、意志力、韧性以及紧张和焦虑等等,这几个部分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心理是人的生理结构特别是大脑结构的特殊机能,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一个人在思想和行为上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特征和能动性。

3 各种类型的心理素质对网球比赛的影响

3.1 情绪对网球比赛的影响

情绪对网球比赛有很大的影响。它一般和人体的生物需要联系在一起,是我们人体对现实客观世界的一种特殊反映形式,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态度的体验。人的情绪和理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们二者并不是毫不相干的。人脑中有很多的信号系统,对人体有着非常重要的第二信号系统就可以抑制和调节情绪。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运动员在比赛的过程中有着很强烈的心理反应,他们常常表现赢球就情绪高涨,输球就情绪低落的情绪波动。这种情绪波动看似正常,其实这种情绪波动现象是一种不成熟的心理表现。

无论是怎样的情绪波动都会导致体内的生理变化,在一定的程度上影响着运动员水平的稳定发挥。情绪高涨或者情绪低落都会影响运动员的比赛进程,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调整心理状态,争取用最佳的心理状态来赢得比赛。

3.2 自信心对网球比赛的影响

自信心对网球比赛起着至关要紧的作用。良好的自信心是运动能力得以充分发挥的重要心理因素,因为有信心能使心理活动过程积极起来,坚持下去,并富有创造性,从而激励运动员顽强的斗志。自信包含三个特征:自我暗示、重塑自我形象和坚定信念。

自我暗示是运动员经常使用的心理暗示手法。在比赛的过程中,运动员会受到别人对自己比赛成绩的消极评价,这些不利于运动员比赛的消极信息可能会影响比赛的结果,造成运动员成绩不佳。如何摒除消极信息,创造佳绩,这个时候就需要运动员个人进行自我暗示。

重塑自我形象是一种自我重新认识的方法,他可以帮助运动员在比赛落后或者领先的情况下正确的认知自己。在比赛成绩落后的情况下,它可以让运动员回归自身,找寻兴奋点。在比赛中有很多时候是处于落后状态的,别人对自己比赛的不良评价,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重新找回积极的态度。重塑形象就成了调节信心的最佳利器。

3.3 意志品质对网球比赛的影响

运动员的坚强意志在赛场上就是运动员自觉地确定比赛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运动员积极的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坚定自己比赛信念的主动心理过程。网球运动员的坚强意志常常与克服外部困难和自己困难相联系着。

所谓的外部困难就是比赛场地,观众的噪音干扰等一些因素,内部困难就是指运动员的伤病、竞技状态等。内因和外因造成的困难都是一名运动员经常遇到的。如何让网球运动员在比赛中克服困难是考验其意识是否坚强的标志。

3.4 紧张和焦虑对网球比赛的影响

3.4.1 紧张

如果两个运动员的水平相当,两人在综合技术上处于同一起跑线,那么良好的心理状态就是他获得比赛胜利的关键因素。谁能够用良好的心理状态来面对比赛,谁就能赢得比赛。这种心理素质的最大体现就是在关键球和关键局的处理上。在关键时刻,一般的网球运动员都会出现呼吸急促、面部肌肉紧张、技术动作变形。这一系列的情绪波动都会造成对竞赛成绩的影响。在发球的过程中,如果一发出现失误,那么二发时大脑就会过多的去考虑发球的成功率,造成过度紧张,导致二次失误的产生。

3.4.2 焦虑

运动员赛前多半会因害怕失败、紧张而产生焦虑。面临激烈的比赛时,大多数运动员都会产生紧张、焦虑、注意力不集中、反应迟钝等问题,而这些问题则会通过心跳的加快、呼吸急促、手心冒汗、肌肉紧张以及肠胃痉挛等表现出来。焦虑造成运动员的生理变化是影响比赛成绩不能完全发挥是主要原因。

4 产生各种不同心理状态的原因

由于每个人的比赛动机、自身能力、性格属性、胆识、气质的不同,产生的心理状态也不尽相同。

第一种是对比赛对手、任务、自身实力有较清楚地了解和认识,有充分的心理准备,斗志旺盛,有全力以赴参加比赛和争取胜利的信心,这种心理状态有利于机体充分发挥其潜能。因而还有助于比赛成绩能达到或超出训练水平,这是良好的自信心理状态:

第二种情况是与第一种情况相反,运动员在赛前准备不是特别充分,对对手没有做好充分的“知己知彼”,有畏战心理,或者说是受到外界消极因素的影响,情绪低落,在比赛的过程中不能集中精神(精神不振),缺乏拼搏精神。

第三种是在网球比赛前,运动员精神过度紧张,过早或过度兴奋。这种情况会造成运动员的情绪波动。在运动员的生理上表现为呼吸急促、尿频、心跳加快等现象。这个时候,运动员不做准备活动,或者在准备活动中不知所措、无法自控。更易造成网球比赛的发挥失常。

第四种是盲目自信型。在比赛前,运动员抱有侥幸心理,盲目乐观自信。主要表现为运动员对对手不知情况,对比赛的复杂性和困难性没有正确的认识,对本人的能力值估计过高,盲目自信、过于乐观。一般会造成的结果就是比赛成绩下降,在比赛中出现失误。

5 增强网球运动员心理调控能力的训练方法

5.1 加强抗压能力的训练

运动员在平日训练中,应有意识的注重增加心理压力练习,使其适应性增强,如比赛中,故意让对手给运动员施加压力或做一些不利于发挥的肢体语言,使运动员处于不正常发挥的情况下,调整好心态正常进行比赛。这种训练方法可以使运动员调整好心态去完成下面的比赛。由于训练增加了难度,而且让运动员知道在面对客观不利的条件下如何调整。一名优秀的运动员,在比赛中应该具备处理好有利或不利的情形下的应变能力,平日的增加压力训练法能够让运动员通过自己的意志与努力做出良好的调整。

5.2 培养运动员场上自我调控的能力

在网球比赛中,每一名运动员都时常被不良的心理状态所困扰。众所周知,在比赛的过程中保持一份良好的心境是运动员取胜的法宝,可是并不是每一个运动员都能时刻保持良好的心境的。错综复杂的比赛环境,紧张激烈的比赛节奏,进攻和防守的交替转换,无论运动员是主动进攻还是被动防守,紧凑的攻防转换,比赛就是这么的激烈和残酷。情绪一旦有波动就会产生对比赛的影响。在日常的训练中,教练员要注重对每一名网球运动员心理方面的培养。

5.3 增强专注力训练

专注是每一名成功的运动员的特质,威廉姆斯、纳达尔、李娜这些网坛名将们都是专注的楷模。在他们比赛的过程中,我们都可以看到他们专注的眼神和必胜的目光。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的过程中一旦专注起来,他的运动思维、直觉意识都会得到提高,这肯定给比赛的胜利增加了砝码。思维、直觉的提高会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技战术准确的发挥,甚至有可能让其表现出超常水平。教练员可以在日常训练中采用语言形象、场景模拟等方法帮助运动员增强专注力。

5.4 增加极限体能训练

从网球运动的实战出发,教练员应经常帮助运动员在体能达到节点的时候进行各项技术的极限训练,以使运动员在疲劳状态下各项技术的正常发挥。只有这样运动员才能在比赛中不惧艰辛,激发运动员的潜能。

5.5 增加“恐裁”心理训练

在网球比赛中经常会出现裁判错判、误判的现象,这些错判、误判都会对运动员的竞技心理产生消极影响。如果在网球比赛中,一名运动员被连续的判罚“发球违例”,他该怎样。这就要求教练员在平常的训练中适当的增加克服“恐裁”的心理训练。这样可以帮助运动员克服“恐裁”心理,及时的稳定心理波动,调整技术动作,提高临场应变能力。

篇8

有人说,培养心理素质是心理学教师的事,与我们数学教师没多大关系,我认为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仅靠着心理学教师一人的那一点时间,就能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这是不科学的,也是不现实的。好的心理素质是靠日积月累,潜移默化而形成的,并不是旦夕就可造成的。因此,我们教师有长期肩负着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的责任,那么数学教师该如何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呢?我认为可以从知、情、意、行这几个方面着手。

一、知,在学习知识中设置障碍,以挫折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时候会遇到困难,迫使你去做一个选择。如果一个人,对情况了解不够或知识经验不足,那么他就会举棋不定,犹豫不决,时而采取这种,时而采取那种方式和方法。如果他具有良好的认知能力,那么就会很快地对每个条件进行完整地考察、筛选,肯定合适的条件,否定不合适的条件。于是,在所有的情形中比较迅速地得到一个正确的结论。在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在数学教学中尤为重要。比如在解题时,面临诸多错综复杂的已知条件,让他们有选择地运用一些条件,求出结论。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认知能力,养成全面深入地分析问题的习惯,为学生认识社会,处理各种关系打下良好的基础,这是我们数学教师的本职工作。

例如:用六根火柴作出四个等边三角形,使三角形每边都由一根火柴组成,在解决这个问题时,由于一般三角形常是平面的,材料也在平面上出现,大多数同学都在平面上作种种尝试,由于受学生的认知能力的局限,难度较大,学生经多次失败后,感到很迷惑,这时需教师趁机点拨,引导学生独自深入探索,不气馁,坚持就是胜利。在多次尝试失败后,再通过观察、考虑、分析条件与要求相联系。发现:一个三角形有三条边,四个三角形有十二条边,但火柴只有六根,这意味着每条边都是公共的。这样,考虑问题的方向由平面转向立体,最后问题终于得到解决,同学们一个个恍然大悟。因此,教师需长期教育学生,做错了并没有什么,只要接受失败的能力,因为“失败乃成功之母”。这种对知识的领会虽然只是一种学习的过程,但是教育学生自己去懂得知识,却可以让学生在无形中培养出一种能力。当在生活中遇到迷惑时,捉摸不定时,应该仔细考察所有的情况,认真思考果断地做出一个正确的决断。

二、情,以情感激发兴趣,以兴趣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反映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情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也可降低学生的学习效率,可能有益于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也可能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良好的心理使人有万事如意之感,遇事易于处理;不良的心理使人感到凡事枯燥无味,容易被激怒,甚至草木皆兵,遇到困难也难以克服。中国的古语“忧者见之而忧,喜者见之而喜”,大家知道当外界事物作用于人时,人对待事物就会有一定的态度,当人的需要得到满足时,会使人产生一种肯定的情感。如愉快、满意、尊重、喜爱等,反之,则产生愤怒、嫌恶、羞耻、憎恨等。因此,帮助学生清除心理障碍,抛弃自卑感,建立对数学的兴趣,是我们数学教师的当务之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不少同学而言,学数学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我们教师应该对学生循循诱导,采取有效的措施有意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列宁曾说过:“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

在初中时,我其他学科都不错,就是数学差。当时,数学教师一来,就害怕,数学成绩每况愈下,对自己失去了信心,经常抄袭他人作业。在初三那年,换了个数学老师,她姓黄,黄老师知道我害怕数学,给我讲了许多事例,鼓励我树立信心,不要灰心,说相信她,只要我用功就能把数学学好。听了老师的话,我半信半疑,但暗地里下苦功,于是,每天上课认真听讲,自己独立完成作业,开头几天,作业错误率很高,但老师没有批准,反而更加耐心的帮我分析错误原因,直到我听懂。终于,在黄老师的帮助下,我的数学成绩有了进步,对数学也产生了兴趣,在毕业考时,总成绩名列全校第一。我感谢黄老师,是他帮我克服了学不好数学的自卑心理。

教师不仅要教育学生刻苦学习,还应该进一步培养学生喜爱这门学科。如果学生对某门功课有了自卑感,背上了心理包袱,教师应该想方设法帮助学生去掉这个心理包袱,否则会在自卑的泥潭里越陷越深,不能自拨,以致被淹没。因此,为了唤起学生对数学的热爱,应当在学习过程中经常鼓励和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尽力避免使他们产生不愉快的体验。即使学习成绩很差的学生,教师也应当满腔热情地帮助他们,注意选择恰当的时机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鼓励他探求真理的意向,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三、意,克服困难,树立信心,以信心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意志是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来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各种困难,从而实现目的心理活动。藐视困难和克服困难是锻炼人的意志的途径,有些差生品德方面的不良习气,往往是由于缺乏意志努力和自我控制,受坏人的引诱,不能战胜内外各种诱因所导致;有些学生成绩较差也常常是害怕困难,缺乏必要的意志努力而致。伟大的数学家波利亚曾指出:“困难和问题属于同一概念,没有困难也就没有问题”。因此,我们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必要设计一些让学生感到困难的问题,一些容易错的例题,借此来培养学生理解困难,培养学生的意志力,提高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创造克服困难情境,帮助学生树立信心,达到培养心理素质的目的。意志是靠情感来推动,为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的信心和进一步锻炼意志的决心,在教学中教师必须辅之以必要的赞扬、勉励,提出榜样和介绍锻炼意志的方法。对学生的要求必须从克服小困难开始,随着活动的展开可逐渐提高要求,直到有效果为止。

A 9 B C D E 7

例如,如图,在一排方格中,每个字母表示一个数,已知其中任何相邻的三个方格中的数之和是19,求(A+B)-(C―D)的值。

面对这个问题,许多学生都感到无从着手,我教育他们正视困难,仔细研究各相邻字母的关系,启发他们建立方程思想,采用整体代换方法。因为任何相邻三个方格中的数之和为19,所以需紧抓住这个条件。在我的启发下,绝大多数的同学都自己得出了结果,解决了困难,对数学的兴趣、对学数的认识将有所提高。

实际上,在不断地让学生处理困难时,目的是要让学生明白困难是不以人的意志而转变的客观存在的事实,但是并不可怕,遇到困难,我们不应该垂头丧气,而是应该更加冷静,以坚韧不拔的精神和好强的斗志来战胜困难。

四、行,以身作则,良好的行为为榜样,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特别是中小学学生,他们年幼,更易于随着教师的样子行事,把教师的思想、言行奉为标准。所以,一个有良好师德修养的教师,不仅应当注重“授业”,而且还应当注重以自己良好的思想和行为向学生“传道”。教师自身的思想水平和行为对学生的思想素养有极大的影响,良好的教师思想和行为,有利于树立良好的班风、校风,那么学生的思想素养会得到熏陶、心理素质自然得到培养而提高。

心理学告诉我们,榜样是模仿发生的关键一环;而模仿是由非强制性的社会刺激引起的使个人再现某一榜样的一种社会心理行为。我们面对的是一些涉世不深,思想和情感方面都很单纯的孩子,在孩子眼里,“师”字重千斤。由于学生具有天然的“向师性”因此他们很自然地把教师作为榜样来模仿和学习,教师的表情、言谈举止是最现实、最生动、最有力的教育手段。因此,教师必须时时处处都要想到自己实际上是学生的榜样。在学生目前,自己的所言、所作、所为一点也马虎不得,要把自己的言行作为教育教学的一部分,时时处处以良好的思想和行为影响学生,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

总之,在教育过程中,我们数学教师也应该从自己的学科的特点出发,担负起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的重任,极力帮助他们提高心理承受力。这样,在未来的道路上,才能信心百倍地去与各种困难和失败作斗争,消除一切自卑感,才有一个良好的心理素质,一个博大的胸怀,才可做一个顶天立地的强者。

篇9

关键词:体育教学;心里健康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8-0010-01

一、 前言

学校的职责不止在于“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学生的身心健康教育是知识教育的前提。因此,随着体育教育重视程度的提高,对体育教育深层次教学的挖掘研究也随之深入。体育教育不仅是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教育手段,同时也在体育运动中传递着积极向上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增强学生面对困难时突破自我的自信心,通过户外活动的锻炼,使学生在心肺功能和身体协调能力得到锻炼的同时,也增加学生互相鼓励,正当竞争的健康心理。

二、 体育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

(一)基础性。心理素质是以自然素质为基础,在后天环境、教育、实践活动等因素影响下逐步形成起来的,是随着个性形成的内在素质,包括精神面貌、气质、性格和情绪等。体育教育是学生健康教育的基础,与知识的基础学科一样,是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的发展的基本内容,脱离了身体的健康状况基础,势必令学生产生心理上的变化,从而扭曲对一些问题的正确判断和观点,打击学生的自信心与乐观性。[1]

(二)广泛性。体育教育中的心理是对健康心理的强化和教育过程,与心理辅导作用不同,心理辅导着重于针对某些特定的心理缺陷或问题进行正确的引导,缺乏广泛性。体育教育的心理培养是面向所有学生群体的普遍教育,是对学生兴趣、情感、意志、气质、性格等多方面的全面锻炼,涉及近乎心理健康的所有方面。教学过程中通过体育活动的刺激,也可以使学生的心理压力得到很好的释放。

(三)整体性。任何课程的教育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知识传递过程中,对基本素质的协同教育。体育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也要通过个人的言传身教,为学生传递一种身心健康,乐观向上的个人精神,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体现心理与身体健康的整体发展。[2]

(四)渗透性。体育课形式的多种多样,是对学生各种能力的全面培养,并不仅仅是运动表面性的体现。集体项目的开展,是对学生团队配合能力的训练,可以通过双方的对抗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同时也形成一种竞争的意识,通过团队的配合来实现胜利的目标,将个人与集体很好的融合在一起。耐力性训练,可以培养学生面对困难的勇气和坚韧不拔的优良品质。因此,在体育教育课程中,心理培养的渗透性已经在各个身体锻炼项目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三、 学校体育教学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一)促进学生智力因素的发展。体育活动不只是肢体参与的活动,也是脑力参与的过程,体育教学中学生通过对活动技巧的掌握来增加思维的灵活性,思路的开阔是智力发展的基础。学生在不同的体育活动中可以学习到不同的运动方法与技巧,从中找到适合自身体质的运动爱好,从而使自己的课余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提高从生活乐趣中学会更多知识的机,促进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3]

(二)改善学生情绪状态。情绪也是心理健康的标准之一,体育教育集竞赛、娱乐、身体锻炼为一体,能够给学生的身心带来放松,使学生的情绪得到调节,从而降低文化课学习带来的精神压力,消除紧张和不安,平衡心理,促进心理健康的发展。

(三)促进学生人际关系的发展。体育教学过程中,很多体育活动都是以小组的方式开展的,在学生接受教育的同时,也参与集体活动的组织与进行,加强学生间的合作与交流,促进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关系的和谐发展。小组活动的方式也培养了学生个人的组织能力,增进学生间的沟通,通过对配合取胜精神的理解,启发学生各扬所长,互相帮助,使学生经过体育课程的活动后,能够扩大交交际范围,这种在竞争中培养起来的团队情感,更加富有感染力,从而起到凝聚集体的作用。

(三)促进学生意志品质的发展。意志品质是指个人自觉性、自信心、坚韧性、自制力以及勇敢顽强等精神,意志品质不完全取决于智力水平的高低,而是人类独有的心理活动,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情感,它使人类具有高度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意志品质的培养,是心理承受能力的锻炼,意志对自我修养具有重要意义,它是学生在克服困难过程中表现和培养出来的。参与体育活动可以锻炼学生克服外界的客观困难与主观上的胆怯、畏惧、紧张等消极心理,是培养学生意志品质的重要途径。

(五)促进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学生在结束学习生活后都将参与到社会活动中,并从社会实践中找打自己真实的人生价值。因此,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应该从校园阶段就开始由浅入深的逐步培养。体育教育中各种心理素质的锻炼和培养,就是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必要基础,从人际关系的协调到面对挫折的态度,以及团队合作与竞争等等。[4]

四、结语

体育教育在重新找回了自我定位的同时,也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体育教育是通过身体锻炼来感知心理素质强化的过程,是对学生实行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健康的身体条件与健康的心理素质同样重要,身体健康程度影响着心理的乐观表现和面对问题与困难时的情绪与勇气。体育教学是学生身体素质的养成教育,因此,要充分给予体育教育继续研究和发展的空间,从而形成更加完善的体育教学体系,丰富体育教学的课堂内容,全方位的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 陈凡粤.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研究[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09,(2):12-13.

[2] 余贞凯.浅议体育教学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9,(11):45-46.

篇10

当代中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方法

一、培养中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应着力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师对中学生的种种心理问题、偏差和障碍,应善于把握、启迪、疏导,以主题班会、影视社评、专题、演讲、典型事例分析、分组辩论、心理咨询等形式,帮助中学生认识人生的积极意义,领悟人生价值;经常用其身边的先进人物和英模事迹去影响他们,养成乐观奋发、勇敢坚韧、“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品格和锐意进取、顽强拼搏的精神,客观、全面地想问题办事情,调试心理状态,防止心理偏差和心理障碍

2、培养健康的情绪。高兴、愉快、欢欣、喜悦等积极的情绪有利于中学生心理健康,可提高学习和活动效率,促进人格健全。为此,教育工作中应创设“紧张度”,在紧张之中辅之以健康、愉悦的活动或操作,适度调节情绪,谨防因管理过程中急于求成,因斥责、否定、处罚学生等导致的情绪对立,而形成冷僻,偏执,自卑等性格;同时应不断培养、提高学生情绪调控能力,学会用有效的方法;自觉调节情绪的紧张度,做到“喜怒有常、喜怒有度”。

3、塑造良好的性格。中学生心理素质中的认识、情感、意志往往在其形成过程中表现为习惯化的行为方式和较稳定、有核心意义的个性特征,即人的性格。塑造良好的性格要做到:(1)、根据学生个性心理特征,选用精当的方式和手段,培养、塑造性格中好的一面,克服、矫正不好的一面;(2)教育活动别注意客观、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个中学生,尊重其人格,掌握其年龄特征、家庭环境和个性差异,用说服教育、榜样示范、实际锻炼、自我陶冶等方法启发学生3编制确实可行的科学训练计划,运用心理学的“正强化”原理,爱护信任与严格要求相结合,训练良好的心理品质。切忌用一些违背教育、心理素质发展的规律,压抑挫伤学生个性的手段。

4、形成正常的人际关系。德育工作要引导中学生做到:主动真诚,尊重他人的人格、习惯、隐私,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对于有心理偏差、适应不良者,应吸引他们积极参加各种集体活动,增加与同学好友交往的机会: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对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教师的情感态度在中学生心目中分量很重,被看做是集体、社会的评价使其产生心理满足,并在此心境中发展和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师生关系融洽和谐,也有利于发展中学生朝气蓬勃、积极上进的健康情绪和乐观豁达的性格,这就要求师生共同努力去创建。

为了素质教育的全面落实,重视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在德育实践中积极探索,开拓创新,建立一个完善、科学、操作性强的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素质教育辅导体系,以培养高素质、全面发展、有完美个性的健康人格的人才,是我们德育工作和每位教师的重大历史责任。

培养当代中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性

学校德育工作要针对中学生心理素质的特点,有的放矢地确定对策,实现教育目的。

中学德育工作的对象是中学生,以思想品德课为核心的多种教育途径,都应体现“中学生”的主体地位。

当代中学生的思想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如:学习目的过于狭隘、学习动力不足;只强调个人利益而忽视社会责任;功利思想严重;缺乏对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轻视体力劳动,不珍惜劳动果实等等。我们应全面深入地分析中学生思想状况,针对其思想问题,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思想品德课教学工作。具体应做到:

1、教学思想的确立既要从国家、社会、时代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的角度出发,也应充分考虑到青少年自身发展需要的客观性;既要严格要求,又应给以充分理解,使他们能活泼、健康、全面地成长起来。

2、教学内容的选择彻底杜绝中学生教学内容的“成人化”,即使是党的方针政策、国家法律、发展规划等时事学习的内容,也应选择适应青少年身心特点和接受能力的教学材料,对学生深入浅出的讲解,否则其效果往往是囫囵吞枣、不知其味;死记硬背,不领其旨,起不到 应有的教育功效。长此以往,会引发中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逆反心理。

3、教学方法的应用,由于改革开放和高科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大量社会信息涌入,中学生的开放意识、自主意识、竞争意识显著增强,教师要敏锐的观察这一点,并适时改革教法,研究和注重其开放意识,增强教学合理理论、现实的透明度;研究和注重其自主意识,实行民主讨论教学;研究和注重其好胜心,引入竞争的教学机制等等。可收到较好的教育效果。教育实践告诫我们:那种不顾学生思想状况和特点,盲目灌输,死板说教的“填鸭式”教育方法应彻底摒弃了。

我们认为,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其他素质全面发展的基础,也是人们的素质结构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健康的心理可造就健全人格和完美个性,反之则形成不健全人格和不完美的个性。由此可见,良好的心理素质对于中学生、对于由中学生形成的集体,以至整个中华民族的兴旺发达也是颇为重要的。

 

当代中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方法相关文章:

1.当代中学生应具备的心理素质

2.怎样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3.青少年如何提高自身心理素质

4.浅谈中学生心理素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