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知识专题教育范文
时间:2023-11-14 17:54: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理健康知识专题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高职高专;心理健康教育;调查分析
随着近些年网络的广泛应用,人们正式进入“新媒体时代”。在新媒体时代,高校是中国社会“网络化”的发展前沿。大学生应用或沉迷于网络的情况越来越多,这对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是否造成一定冲击,对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是否提出了挑战,值得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而高职高专学生作为大学生群体中的重要一部分,在新媒体时代对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因此,本文针对在长春的各高职高专院校进行了调研,以期对新媒体时代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更好地指导和借鉴。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以在长春的3所高职高专院校三个年级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发放600份调查问卷,回收557份。其中男生351人,女生206人。大一197人、大二190人、大三170人。研究内容主要为各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获取心理健康知识的途径、心理健康教育开展情况、学生利用网络情况、对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等五个方面进行了调研。
二、研究方法
采用网络问卷调查法。统一测试,统一指导语。设计问卷的过程中兼顾各高校各年级的特点,使调查具有代表性和科学性。最后采取归纳和演绎的方式对问卷进行分析。
三、结果与讨论
v一w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1.心理健康状况满意程度。在问及“你对自己目前的心理健康状况满意么”时,有91%人选择满意。问及“在你的经历中是否有过自杀的想法”时,有80%的人选择没有,但仍有20%的人选择有。可见高职院校大学生出现极端自杀行为的可能性仍然较大存在。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来自于家庭,占14%。
2.主要心理困惑。当问及“你的心理困惑主要来自什么”时,就业、职业规划、学习排到了前几位,可以看出,高职高专学生们主要的心理困惑大多是来自对自我的规划和未来的迷茫。
3.对自身优势的认识。当问及“你觉得你自身的优势是什么”时,49%的人选择“人际关系处理得好”, 32%的人选择“情商高”,而“智商高、有知识”则是排在最后的选项。“与本科生相比”,38%认为优于本科生,有49%认为差不多只有13%认为不如。高职高专学生自身还是非常有自信的,内心并不觉得本科生比他们在心理健康方面更有优势。
v二w获取心理健康知识的途径
36%是从网络上获取,24%的人是从课堂上。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是从网络上了解心理健康知识,另外一个主渠道就是课堂。
v三w心理健康教育开展情况
1.总体效果评价。
当被问及“你认为你所在的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对促进你的心理健康成长起的作用”时46%的人认为效果一般。
2.心理健康课开展情况。
①授课效果。当被问及“你接受过何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时,有74%的人选择心理健康课,说明,心理健康课仍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当被问及“你认为所在学校的心理健康课的效果”时,有49%的人认为效果一般。当被问及“你认为所在学校的心理健康课效果差的原因”时,26%的人认为“老师过于关注心理问题,自认为心理很健康跟我关系不大所以不爱听”。
②授课形式。 当被问及“你所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形式”时,有64%的人选择单班教学,可以看出大部分高职高专院校授课形式以单班教学形式为主。
③考试方式。当被问及“你校心理健康教育课授课性质及考试方式”时,有52%的人选择考查课。
④授课内容。当被问及“你所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内容包括什么”时,性心理知识、挫折教育、创新教育占比重较少,分别为5%、6%、5%。其他方面如自我意识、人格、情绪管理开课较为普遍。
3.心理咨询开展情况。
当被问及“当你遇到心理困惑时,是否会去做心理咨询”时,有54%的人选择会去。另外仍有40%多的人不会去选择心理咨询。当被问及“如果需要做心理咨询,你更愿意通过哪种方式”时,有54%的人选择qq、微信等网络咨询,可见,网络的特殊性为心理咨询提供了很大的发展空间。
4.心理社团心理网站开展情况。
当被问及“你是否知道自己所在院校有心理协会或心理社团”时,43%的人选择不知道。当被问及“你是否知道自己所在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专题网站”时,47%的人选择不知道。可见,学校心理专题网站开展的效果有待进一步加强。
5.心理指导教师、心理协会干部配备及发挥作用情况。
当被问及“你是否知道自己所在分院或者系部有专门的心理指导老师时,21%的人选择不知道。当被问及“你是否认为班级心理委员发挥了应有作用时,14%的人选择没有、14%的人选择形同虚设、8%的人选择没有这个职位。
6.心理活动开展情况。
当被问及“你所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开展的情况”时,有53%的人选择偶尔开展, 15%的人选择从未开展,可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效果一般,在同学中没有产生广泛深入的影响。
v四w学生利用网络情况
当被问及“现在网络如此普遍,你大多时候是怎样利用网络的?”时,有47%的人选择“玩游戏、看电影、娱乐”, 仅有19%的人选择“查资料、学习、了解搜集信息”。可见高职学生利用网络主要用于娱乐休闲,用于学习的情况较少也在另一个角度说明高职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当被问及“你是否每天必须上网(包括使用手机和电脑等)?”时,有47%的人每天离不开网络。可见学生们的生活已经离不开网络。当被问及“你觉得从网络上获得的信息”时,有22%的人认为是“良莠不分,很难分清是否真实积极”。
v五w对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
对现有心理健康教育的印象56%的人认为是“帮助少部分有心理问题的人解决问题恢复正常。”当被问及“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期望”时有67%的人认为“不止关注少部分人应帮助大部分人获得更高的幸福感和成就感”。因此正适应了积极心理学对于使人更加幸福的理念。因此很有必要在高职院校引入积极心理学理念。
四、结论和建议
通过调查显示,随着网络时代新媒体的运用,学生们在网络上“游走”成为主流。而网络充斥着各种良莠信息,对学生们的学习生活,尤其是心理健康产生极大影响。随着近些年对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视,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所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差,只是在学习、就业等方面心理困惑表现比较突出。大部分人更需要的是积极心理学的积极式引导和教育。关注一部分有心理问题学生的时代已经过去,需要做的是关注更多的高职高专学生,让他们中的大多数获得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发挥内在潜质和优势,变得更加积极乐观,创造更大的价值。而心理健康教育就应该摒弃以往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中不符合时代特征的形式,多多采用网络时代大学生们喜闻乐见的形式,搭建他们乐于参与的平台来开展新时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基金项目:
1.本文系吉林省教育科学院“十二五”规划课题 2015年度重点课题(批准号ZD15153)《新媒体时代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研究》及吉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2015年“改革发展创新专项基金”《网络化时代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研究成果。
2.本文系吉林省教育厅“十三五”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网络化时代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
篇2
关键词:健康教育 提升 大学生心理
一、心理健康教育日常化
要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帮助学生顺利渡过大学生活,必须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学生日常管理之中,作为学生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为完成这一目标,在每班级设定2-3名心理委员,定期对学生心理问题进行排查,将排查结果及时上报,根据心理排查情况针对性的对其正确引导,并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素质拓展训练。其次,以心理主题班会或辩论赛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再者,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平时的思想教育引导工作之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
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化
2.1 以心理健康讲座的形式宣传心理健康知识。
不定期为学生制定专题心理讲座。如“新生入学面面观”、“人际关系之我见”、“女性心理健康”、“情绪控制”等,以学生身边经常发生的心理困扰事件为案例,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他们成长中遇到的心理困扰,缓解由心理困扰带来的身心压力,并传授给学生简单心理困扰排解的方法,促进学生整体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2.2 运用心理手抄报,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意识
要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意识,还必须让学生主动关注个体的心理发展。不仅为学生量身定做心理健康简报,而且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心理健康手抄报。让学生根据“心理健康”、“就业、择业”、“人际交往”等主题,搜集资料,设定版面,自行安排手抄报内容,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再者,将学生制作的心理健康手抄报展示出来,让学生通过观看其他人设计的手抄报,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互动与学习。
2.3开展素质拓展活动,提升学生心理成熟度
针对学生心理困扰排解方面存在的问题,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拓展到户外,以心理素质拓展活动、心理趣味游戏等形式,让学生在实际体验的过程中,提升心理素养。如通过“心有千千结”提高学生团结意识;利用“驿站传书”教会学生辨别信息真伪等。
2.4 实施专业心理咨询,解决心理困扰
对于存在较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指派专业心理咨询老师制定应对方案,采用团体辅导或个别咨询的方式,提高学生心理成熟度。如对于人际交往能力较差的同学,制定了人际交往团体辅导,每周抽出两个小时的时间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团体活动;对于在适应方面存在严重问题的学生,由专业的心理咨询老师进行辅导,逐步改善,或通过QQ号,提供在线咨询。
三、心理健康教育制度规范化
为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健康稳步发展,制定了心理健康教育规章制度,逐步将教育规范化。首先,成立心理协会分会。参加培训的心理委员中,选拔了一批优秀成员组成心理协会,专门负责心理健康活动的开展;其次,按规定排查学生。由班级心理委员(有男有女)负责定期排查班级学生心理动向,每周将排查结果上报给心理协会,心理协会进行整理汇总;再者,建立网络交流平台。为满足学生心理调解的需要,设定专业咨询QQ号和QQ群,由专业咨询教师在线解决学生心理困扰,通过QQ空间的形式,定期更新心理健康知识和调试技巧,根据学生不同关注点,设定内容,促进学生心理成长;最后,时间规范:为进一步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困扰,将每周二、周五16:00-17:00定为学生心理健康拓展时间,活动形式以团体辅导、素质拓展、个体咨询等形式开展。
四、心理健康教育过程化
心理健康教育要具备针对性,才能充分促进学生整体心理水平的提高。为确保提升学生的心理成熟度,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以流程的形式制定出来。具体流程为:学生心理问题排查—-设定心理健康教育方案—-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反馈活动效果。第一步,利用系部心理协会成员,在每个班级中选拔2-3名心理委员(有男有女),让心理委员对班级学生进行排查,发现问题及时上报给系部心理协会;或者利用网络平台,把握学生的心理状况,如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如QQ号、QQ群、邮箱),让学生及时反映各自的情况。最后,由心理协会的成员将学生心理问题进行汇总,把握目前学生心理发展现状。第二步,在把握学生心理现状之后,针对大部分学生反映的问题,制定惠及全体学生的方案。第三步,实施方案。在方案制定之后,以多种途径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第四步,活动跟踪及反馈。在活动之后,对学生心理状况的跟踪,及时反馈效果,以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五、心理健康教育全面化
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上,还注重教育的全面化,不仅关注新生入学教育适应问题,还注重不同年级学生的人际交往、学习等问题。针对目前学生网络信息发达,但用于学习时间较少的现状,采用纸质版心理健康简报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宣传。在心理健康简报中每期编著中,设定心理案例解析、安全案例或安全小常识,针对日常生活中的小案例,提供较为实用的解决方案;根据学生信息需求,每周为学生量身定制引导信息,编制时事报道、专题制作(依据学生需要,设定就业专栏、新生专题、专业前景等)、安全及生活常识、趣味测验、性格引导、开开眼界等,以高实用性、高趣味性满足学生信息需要,使健康周报成为学生发展的指引。
参考文献
[1]王小康、韩歌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年2月第1版
篇3
在高职高专院校的教育过程中,应该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在全校范围内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高职高专的学生的心理发育正处于不断完善的阶段,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应该符合高职高专学生的发展特点,让学生能够正确地评价自己,提高自我的认知能力,提高个人修养。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主要的途径是课堂教学,高职高专院校应该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并将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纳入每一个专业的培养计划中去,保证每一个专业都有一定的课时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对于课堂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注重教育一般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例如高职高专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心理健康标准、情感调节策略、人际交往常识、自我意识、优良意志品质等内容。
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
高职高专院校应该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提高学生对于心理健康的认识和了解,为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作出正确的引导,促进学生学会正确的心理调解法,树立健康积极的心态。首先,高职高专院校可以在双休日设立心理教育讲坛,介绍学校的心理咨询机构性质、工作原则,还可以开展与心理健康教育有关的专题,让学生积极应对自身存在的心理问题,树立起自信,进而正确评价自己,合理进行人生定位。其次,高职高专院校可以借助节日或者时机让学生不断完善自己的心理健康知识,树立健康向上的价值观念。例如,在考试前期,学校可以组织考试心理讲座;在毕业生就业前期,学校可以组织就业心理专题讲座;在三八妇女节时期,学校可以开展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专题讲座等等。再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的时候,要注重内容的针对性,针对在健康调查中发现的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或者学生咨询较多的问题进行讲解,以弥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针对的不足。
三、实施团体辅导与个人辅导相结合的方式
学校应该建立心理辅导模式,切实地解决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否则一切的理论教育和专题教育仅仅是纸上谈兵,很难发挥作用。从高职高专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的特点来看,应该充分结合团体辅导和个人辅导的模式,促进心理辅导关注到每一个学生,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心理都得到健康发展。首先,高职高专院校应该开展有针对性的学校团体心理辅导,在辅导心理教师和学生的时间都允许的情况下,并征求学生的同意之后,对于存在同一类型心理问题的学生实施集体辅导,不仅节约了学生和教师的时间,还提高了辅导效果。一般来说,学校在团体心理辅导的过程中,可以让10个人左右的学生组成一个小组,开展生动活泼的团体心理活动,使得一些心理有问题的学生在其中得到宣泄,进而相互了解、关心,增强自信,增加勇气,提高心理素质。其次,针对一些心理问题比较严重的学生,学校应该采取个别辅导的形式,帮助学生及时走出心理困境,树立健康完整的人格。而这些心理问题比较严重的学生主要是由心理健康普查出来的,通过对这部分学生建立心理健康问题档案,定期让学生参与个别咨询和辅导,全面跟踪和了解他们的心理活动、变化和状况,对于心理严重问题的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四、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篇4
学院应以选修课和专题讲座的形式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专题讲座,并针对贫困学生举办沙龙等,使学生从中受益。针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特点和学生特点,学院应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
二、根据贫困学生心理特征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系统工作
根据对调查所搜集的数据和资料的分析,贫困学生容易出现的心理特征总体情况见附表。
1.上下统一,充分认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形成“人人参与,人人有责”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氛围。学院应充分认识到心理素质的培养在学生成长成才中的地位和作用,要求把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全院教职工人人参与,充分发挥自身岗位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作用。特别要求教学一线人员要充分挖掘课程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元素,夯实课堂教学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阵地。同时,积极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宿舍,取得较好的成效。
2.全面规划,构建“三全一多”的工作模式,形成良好的工作机制。学校应坚持“以生为本,引导服务”的工作理念,坚持“面向全体,侧重个别,重在教育引导”的工作方针,坚持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结合、理论学习与实践体验结合,全面规划,构建全员参与、全过程实施、全方位渗透、多层次实施的“三全一多”工作模式,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学生教育的方方面面,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全面建立院、系、班三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和三级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机制,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走上了有序、有效的轨道。
3.重视培训,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的心理教师队伍,提高整体教育水平。为了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水平,学院应根据高职院校自身特点,建设了一支专兼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学校还要实施辅导员持“全国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上岗制度,只有考查合格者才能持证上岗,以有效提高学生工作队伍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同时,学校还要积极开展心理委员培训工作。如大学生心理协会成员和班级心理委员共接受12场专业培训,从而极大地丰富和提高了相关学生的心理健康知识与工作能力。此外,学校还要加大对班主任心理健康知识的培训,进一步扩充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力量。
4.有效推进,形成良好的校园心理文化氛围,促进人才培养工作。学院应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形成良好的校园心理文化氛围。除课堂外,学校应充分利用广播、校刊、橱窗、板报以及校园网络的作用,组织并引导大学生参加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宣传月、心理沙龙、心理知识竞赛、心理征文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通过身体力行,树立正确的健康意识。同时,学院应针对学生共性问题进行团体辅导和教育干预,对个别问题进行个别辅导和咨询,如向学生提供心理咨询、心理热线、心理信箱、自助阅览、宣泄等服务,构建多元、立体化的服务方式,就能提升服务质量,有力促进人才培养工作。
三、基于贫困生心理健康工作体系开展工作注意方面
1.主动适应新形势、新需要,根据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类型、特点进一步完善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加强学生职业心理特点、职业心理成熟的规律的研究,探索构建培养和提高学生职业心理素养的工作体系,深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2.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提高相关教师员工的专业和技能素养。通过培训、交流不断提高教师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所必备的理论水平、专业知识和技能,努力建设一支专业扎实、经验丰富、水平突出、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
篇5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问题;解决方法
【中图分类号】R19【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8-0496-01
1 当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化,未能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放在应有的位置
(1)虽然很多高校在学生生活苑区设立了心理咨询室,但实际上大多数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许多同学甚至到大学毕业都不知道心理咨询室的设立及其位置所在。
(2)部分高校虽说建立了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体系,设立了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和心理健康相关课程,但并未领会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真正内涵,仅仅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范畴,而没有具体分类和具体对待。没有起到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作用。
(3)由于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导致大学生自身对心理咨询存在一定的偏差,更有甚者,有的同学认为 “谁去心理咨询室咨询了谁就有心理病”的错误认识。正是这样的心理导致很多处于亚健康的学生不去正视自己的心理问题,更不会去心理咨询,没有进行及时的心理调节,久而久之,引起了不良后果。
1.2 健康教育的课程设置不合理:根据有关部门调查,80%的高校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大多数以公共课或选修课的形式在学校开设。很多同学为了修满学分而去选择学习心理健康课程,导致覆盖面低。[1]学校开设的选修科目较多,很多同学大学甚至没有接触过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课程。
1.3 专职教师人数不足、兼职教师专业知识的缺乏,咨询工作与大学生日常心理健康教育脱节
(1)心理教师力量不足,尤其是专职教师,大多数学校除了心理咨询指导中心的教师外,其余大多为大多是经过短期培训的学院行政领导兼任。
(2)兼职教师的培训力度不够,知识结构不完善,心理学专业能力不强,仅凭自身的认知和经验开展心理辅导.对学生心理疏导方面相当吃力。不能有效的解决学生心理问题。同时,由于心理咨询与大学生日常心理健康教育脱节,心理咨询工作的收效不理想。
1.4 未能制定完善的工作机制和兼职心理咨询师的遴选机制
(1)部分高校没有设置心理健康咨询指导中心,只是设立了几个心理咨询室,校、院级心理健康教育立体网络体系尚未建立,工作制度不健全,工作场所、经费、技术设施设备得不到有效保障,工作内容和形式单一,覆盖面窄、针对性差。[2]
(2)兼职心理咨询师的遴选主要通过学院推荐和参加心理咨询师最基本的培训即上岗,并没有进行系统的选拔和考核,造成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实效较差,不能满足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现实和学生心理发展需要。
2 解决当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方法
2.1 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消除师生对心理咨询室的误解
(1)充分利用校报、校园广播等校园媒介来宣传心理咨询的作用,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大学生心理保健意识,增长心理健康知识。[3]
(2)根据大学生共有的心理问题,及时举办主题班会、各种专题讲座,鼓励大学生选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选修课,全面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消除学生对心理咨询的误解。
2.2 针对不同年级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采取相应措施:学生心理问题有一定的集中性和突出性,女生心理健康问题较男生多、心理问题在不同年级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异。[4]
(1)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测试,并进行分类,逐步确立目标学生,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逐个帮扶与跟踪指导。加强新生入学教育,培养其正确的价值观,让其正确的面对现实和理想的差距。
(2)对大二大三年级学生开展情感系列以及青春期性健康保健知识类讲座,普及医学科普知识,树立正确婚恋观、性健康观。
(3)对高年级学生开展考研及就业方面的指导,让其树立信心,明确奋斗目标。
(4)对各年级贫困生、残疾学生进行心理创富和心理辅导教育,帮助其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全面提升大学生心理品质。
2.3 加强心理咨询师的队伍建设并遴选出合格的兼职心理咨询师: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是一项专业水平高、技术性、技巧性强的工作,对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品德、知识结构、专业技能和工作经验有严格的执业要求。高校专职、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人员必须定期进行相应的培训,让其取得相应的资格证书。高校专职心理咨询师必须是通过国家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考试,取得相应等级的资格证,达到持证上岗。兼职心理咨询师可在领导机构的统一安排下进行遴选,并对选出的人员进行教学基本技能和心理健康知识的培训,报考并取得三级心理咨询师执业证书,在遴选和反复培训的基础上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高水平的兼职心理咨询师。
2.4 重视课程建设和课程安排,优化心理咨询模式: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为“必修课+选修课”模式,把心理学相关课程转变为必修模式,并列入教学计划。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心理需求,针对大学生不同阶段的不同心理问题开展多形式的专题讲座、心理卫生宣传教育活动等。深入探索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形成校-院-班的心理督导模式,同时,培训一些学生心理咨询师,深入学生其中,向同学传授心理学的有关知识,了解学生的现状,对症下药。
2.5 辅导员兼职心理健康咨询师 提高心理问题解决的时效性:为了解决当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我们探讨并实施了让一部分经过正规培训,在学生中有一定威信的辅导员兼职心理咨询师的作法。让其有针对性的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科目的教学和心理咨询工作,积极开展心理问题的排查和提前干预。构建学校、学院(系)、班级三级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咨询的网络体系。 辅导员老师组建心理委员队伍,深入学生其中,向学生传授心理学的有关知识,了解学生的现状,对症下药;定期举行班级心理委员座谈会,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并反馈到心理咨询指导中心,达到心理问题解决的时效性。对诊治或防治学生心理隐患,培养大学生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保持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陈健. 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 中国成人教育,2010,(12):58-59
[2] 张智昱,张华东,蔡续. 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功能探析[J]. 教育与职业,2009,(2):91
篇6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配偶;心理健康;干预
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的心理健康状况日益受到业内人士的关注,为了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式,在对326名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进行心理健康和应对方式调查的基础上,从中选择心理健康状况较差的患者配偶,运用综合研究国内外相关文献后理论构建的心理健康教育干预模式进行实验研究,检验该模式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05年10月在本院住院的精神分裂症配偶116人,患者均符合CCMD―3精神分裂症诊断,患者年龄26~62岁,平均37.11±8.27岁,病程3个月~36年,平均37.24±10.49月,丈夫62人、妻子54人,配偶平均年龄36.16±11.32岁,平均受教育时间7.25±3.28年,家庭月收入平均2287±451元,入组家属既往无精神异常史、无重大或慢性躯体疾病。将116人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为实验组,另一组为对照组,两组被试在年龄、文化程度、患者住院次数、住院费用来源等方面差异无显著性。
1.2 测量工具与方法
1.2.1 测量工具 将SCL―90量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作为实验的前、后测检测工具。实验后同时使用自编实验效果反馈调查表调查被试对实验的态度以及对实验意图的认识,从而验证本实验的落实情况。
1.2.2 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问卷法、测验法和教育实验法。
1.2.3 实验时间 2005年12月~2006年2月,历时3个月。
1.3 主要心理干预手段
1.3.1 专题心理健康知识讲座 每半个月作1次专题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在实验的3个月期间,做了关于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如何维护心理的健康状态、心理防御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如何克服不合理认知、心理素质训练的重要性等内容的专题讲座。
1.3.2 心理健康活动课程(包括心理素质训练) 对实验组的患者家属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每周2次,每次1小时。在心理健康活动课程中我们选择家属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进行训练,并将心理素质训练中的内容融合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具体的训练方法有问题讨论法、角色扮演法、自我反省法、实践锻炼法、情景模拟法、游戏娱乐法、家庭作业法等。
1.3.3 心理咨询与辅导 每次专题讲座后,留一部分时间为团体咨询时间,对提出的问题予以现场解答。每周六为心理咨询日,开展个体心理咨询,同时开设心理信箱和心理热线,对个别问题予以解答。并针对患者家属比较集中的问题开展了如何克服不合理认知、如何寻求社会支持等专题咨询辅导。
1.3.4 短程心理治疗对焦虑、抑郁、偏执、恐怖等心理问题比较严重的被试,进行了短程心理治疗。
2 结果
对实验组家属进行3个月的心理健康教育干预模式实验后,实验组和对照组都进行了简易应对方式问卷的实验后测。将实验前、后测试的数据结果利用SAS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见表1、表2,实验后实验效果反馈调查结果见表3。
3 讨论
3.1 心理健康教育干预实验效应及原因 精神分裂症配偶的健康教育模式实验,有助于丰富和发展精神分裂症家属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理论,改善患者家属的心理健康状况,培养家属积极的应对方式。对于本实验的成功我们主要进行了如下的归因分析。
3.1.1 实验要解决的心理问题方向明确调查发现,精神分裂症家属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包括焦虑、抑郁、紧张、无助感、自卑、恐惧等,基本上都是个体在遇到应激情境时产生的主要心理事件,我们抓住了这一主线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干预,涉及培养应对方式、克服挫折、情绪管理技术等知识与技能,具体地教授和培训家属有效地处理这些心理事件的方法和技能,使其能够成功地处理这些压力情境。
3.1.2 心理健康教育干预模式科学有效 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的心理健康教育干预模式主要以促进其积极适应和主动发展为目标,根据患者家属已有的心理素质水平和发展需要,从家属的工作、学习、生活和促进患者康复的实际出发。运用学科式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辅导2个方面的6个途径(专题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心理素质专题训练、心理健康活动课程、团体心理咨询辅导、个体心理咨询辅导、主题心理咨询辅导),并从自我认识―动情晓理―策略导行―反思内化―形成品质等主体心理素质形成过程的5个基本环节,创设适宜的教育促进环境,设计有效的训练策略,达到培养并保持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心理健康的目的。
3.1.3 心理素质训练体现了现代科学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
现代心理学的心理发生论将人看作一个整体,并关注其在真实的情境和现实生活中的发展。皮亚杰提出的“活动决定人的发展”的观点认为,在人与环境、人与教育、人与遗传这三对关系中,活动是最关键的因素,一切影响都只能通过活动对人的发展产生作用。因此,我们在备课时精心设计符合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面临的主要心理事件的活动,例如设计解除情绪紧张,减轻焦虑的“丹田呼吸放松法”,提高对挫折的耐受力的“克服挫折互助活动”和淡化挫折影响的“临终遗命”以及克服不合理认知、培养积极应对方式的“积极的日记”等活动。教学中还辅以录像,歌曲、动画等加以强化,并考虑到患者家属在活动中虽然能够朦胧地体验到一定的心理学原理,但是需要有人帮助表达出来才能更加促进其体验,因此我们在活动增加了对患者家属的心理体验加以适时点化的环节,以求画龙点睛之效。
篇7
【关键词】大学生;健康教育;教育形式
1 大学生健康现状分析
1.1 生理健康
生理健康,作为健康的基石,被不少学生忽视,如缺乏营养意识、忽视合理膳食和均衡营养;长期不良生活方式和不良习惯,如不吃早餐、酗酒、不注意饮食卫生、熬夜等引起消化道疾病和免疫系统疾病等。四川省某高校2013级新生体检结果显示,常见病、多发病在学生群体中的发生不容忽视。
表1 四川省某高校2013级新生体检结果
1.2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既指心理健康的状态,也指维持心理健康、预防心理障碍或行为问题[1],它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基础。大学生心理问题主要体现在人际关系、环境改变与心理适应、恋爱、自我意识模糊等方面。伴随社会快速发展,竞争日益激烈,来自家庭、社会、恋爱、择业等各方面压力逐渐增加,大学生心理障碍的比重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23.25%,上升到90年代的25%,近年达30%以上,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不容忽视。
1.3 道德健康
道德健康影响个体内部心理活动和外部行为表现,有高下优劣之分[2]。主要表现:不以损害他人利益来满足自己需求,能辨别真假、善恶等是非观念,按社会规范准则约束支配自己言谈举止,为他人幸福贡献自身价值。有关文献[3]研究表明,道德健康状况差的人危害他人和社会利益,带来一定的心理恐慌和焦虑,使其神经系统受冲击,进而影响其正常生活习惯,导致其精神疲惫。不良道德健康状况阻碍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例如,当前部分大学生痴迷网络游戏、聊天交友,心理承受力差,缺乏理想追求与信念,看不到自己和他人对社会的价值,心胸视野狭窄。道德健康作为健康的一部分,其对大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意义重大。
1.4 社会适应性
社会适应性在社会心理学中叫社会适应行为或社会适应能力,一般统称为适应行为,是人与社会环境间相互的动态过程。在校大学生,作为半社会化个体,通过接触、了解、适应自身所处环境,达到对社会的适应。目前有些大学生认识不清社会发展现状,辨识不清社会走势,易受社会多元化文化影响。在初入社会时低估社会的复杂性、多元性和负面现象,盲目追求所谓“时尚”、标榜自身“个性”,一旦其自身条件与外界环境冲突而不能如愿,就夸大社会复杂性和负面现象,甚至片面悲观、走向偏激,如不能及时得以纠正,必将导致社会适应性的缺失。
2 多途径开展大学生健康教育工作
2.1 健康教育课程纳入教学计划,实行规范化管理
根据《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精神,对大学生开设健康教育课,将健康教育课列入学校教学计划,统一管理、安排课时计划、选购教材、安排授课,提供必要的教学设备。我院健康教育选修课设16学时,1个学分,周2学时,出现旷课两次及以上将取消其参加考核资格,考核方式采用开卷和写心得两种,答卷或心得不合格无学分。我院在专业设置上专业偏向性比较强,健康教育选修课的设立,作为课堂新鲜血液,融入到课程教学,激起学生选课兴趣的同时增加学生对该课程的重视,保证了健康教育的效果。
2.2 重视健康教育,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建立完善的健康教育结构体系,根据学生数量配备合理的健康教育工作人员。建立多层次健康教育团队,以医学专业人员为主,专业管理人员为辅,兼有辅导员等形成多层级开展健康教育工作的格局。定期对健康教育工作人员进行专业知识技能培训,并进行考核。
2.3 明确健康内涵、调整教学内容
健康新概念指出,健康应包括生理、心理、道德、社会适应性四方面内容。健康教育不是一般卫生知识的传授,而是有关人们维持和促进健康的科学;改变影响健康的不良行为,激发人们接受和利用正确的健康信息;养成良好生活习惯,避免有害行为,以实现健康的目的。健康教育的内容必须随社会生活的发展需要不断调整,创新。我院依据实际需要制定教学内容。保障学生身体健康,同时兼顾心理健康、道德健康、社会适应性。2003年非典以来,传染病流行形式日益严峻,要求我们必须加强对传染病、流行性疾病的基本知识的宣传教育,防止传染病、流行病在学校爆发流行。
2.4 丰富教学形式
健康教育教学内容范围广,教学途径与形式也多种多样。
2.4.1 系统健康教育与专题健康教育相结合
开展健康教育课程的同时,在特定时期进行专题性健康教育,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所有健康教育课程均在大一开设,春期开展“春夏季常见传染病及现代肺结核的防治”专题讲座、秋期开展“秋冬季常见传染病及病毒性肝炎防治”专题讲座、针对女生,开展“女性性生理、心理及婚恋”专题讲座、以及在艾滋病宣传活动月开展“大学生艾滋病及其预防知识”专题讲座,讲座针对性强,教学效果比较理想。
2.4.2 丰富授课内容,引入案例教学
结合实际学校工作中遇到的典型案例,把常见健康问题引入课堂,引导学生分析参与教学,形成互动。通过讨论分析案例,概括总结疾病发生、发展的原因、可避免因素等,将被动学习转换为主动学习,大大提高教学效果。
2.4.3 开展课外健康教育
通过校园广播、健康教育宣传栏、宣传展板、宣传单等形式进行健康教育宣传,广播稿要求有实效性、宣传栏定期更换、宣传单有针对性。学院卫生站设立健康咨询台、学生处设立心理健康咨询室等服务部门。
2.4.4 学生参与
在学生团体中,设立保健部、生活部、女生部等学生部门,利用学生的业余时间,负责学生健康知识宣传、常见传染病监督等工作;每个班级均设有心理委员或保健委员,负责班级学生的健康监督工作。健康教育工作管理部门定期对学生骨干进行健康知识培训,由学生骨干负责对班级学生健康教育知识的宣传促进工作。学生团体的建立,在健康知识宣传、学生健康档案建立、管理、日常传染病监督、传染病流行期学校卫生工作中发挥重大作用。
2.4.5 开展专题性健康教育促进活动
根据教育部、卫生部等上级文件精神,开展相应的健康促进活动,如2012年的“肝健康促进活动”,2013年的“结核病预防宣传活动”,2014年的“艾滋病网络宣传教育活动”等,由学生和老师共同参与这些项目的策划、筹备、实施等工作,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极大的丰富了活动内容及形式,把学生被动受教育转变成主动参与实施,活动测评显示效果比较理想。
3 结语
大学生健康教育是一项重大工程,教育成败关系到国家、社会、家庭多方和谐,对在校大学生开展健康教育是社会和学校共同的责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是健康教育能否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
【参考文献】
[1]路芳草.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D].2012.
篇8
一、寄宿生心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中小学寄宿生由于过早离开家庭,离开父母独自生活,对学校集体生活的不适应必定对其心理产生一定影响,这就要求教师更多地关注他们的情绪变化,关注他们的人格形成。在教育教学中,我们已经发现部分寄宿生心理健康方面存在问题。在学习上学习积极性不高,怕学、厌学;在生活上缺乏自信,自由懒散,依赖性强;与人交往中自私冷漠,嫉妒心理强;在认知方面是非观念不清,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悦纳自己与他人。这些病态心理,导致学生出现心理与行为上的偏差。因此,关注寄宿生的学习与生活,对寄宿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成为我校教师和家长共同的、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对寄宿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近年来,全国各地出现了许多因学生心理原因而酿成的悲剧,为心理健康教育敲响了警钟。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长期以来,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并未受到足够重视,特别是一些寄宿制学校学生问题特别严重,这不得不让人深思。寄宿生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使他们健康成长,这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也是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保障。
三、对寄宿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与方法
(一)学校要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大力宣传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
针对寄宿生的心理状况,心理健康课必须常抓不懈。结合学生情况,心理课应该涉及诸多内容,如学习辅导、人际交往辅А⑹视π愿ǖ肌⒆晕乙馐陡ǖ己妥孕判母ǖ嫉取P睦砝鲜σ对学生的情感、意志及人际交往等方面进行指导,并运用情境法、角色扮演法、讨论法等方法,在轻松、愉悦的情境中进行心理调适、人格重塑等。我校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心理健康课一直作为一门重要课程,定时足量上好每一节课,随时发现并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2.分级建立心理班委,举办专题性讲座
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不同心理状况、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心理困惑,心理老师要定期开展心理健康专题讲座。可以针对学生心理方面出现的一些心理偏差,进行专题讲座。比如,针对学生面临的中考问题,开展毕业生考前心理辅导等讲座,着重在对学生考试心理与考试技巧进行指导,包括考试动机的激发与考试技巧的应用,帮助学生较好地克服考前心理恐惧与焦躁,以便更好地在考场上发挥自己的最佳水平。讲座中以互动的形式,对学生形成正确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进行正面的引导和教育。这些讲座和活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学生的心理状态,大多数学生已经能够正确认识自己并自行调整,以良好的心理状态迎接生活中的一切挑战。
3.利用黑板报、校园广播、校园网等途径大力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工作
学校要通过黑板报、校园广播、校园网等途径大力向学生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学会自我调适,自我解压,知道心理出现问题自己无法解决时,求助于他人或心理老师。我校的学生成长支持中心通过大力宣传,咨询的学生与以往相比有上升的趋势,来咨询的问题主要是学习问题、人际交往问题。这也说明了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对心理问题的回避转变为能积极主动寻求心理上的帮助。
(二)利用学校心理健康室设备、软件筛选心理异常学生,对其进行心理干预与辅导
1.筛选心理异常学生,进行早期心理干预与疏导
学校心理健康老师通过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问卷调查、心理测评、班主任调查等,对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并筛选出心理方面存在一定问题的学生,将其作为心理学教师的重点辅导对象。
2.经常开展各种形式的心理辅导
由于寄宿生在校时间长,与家长缺少沟通。有条件的学校要面向全体学生开放心理咨询(辅导)室,并通过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心理预防、干预、疏导。如:利用心理咨询室的现有设备,让学生释放压力,放松心情,并由心理咨询老师对个别学生进行一对一的沟通交流,解决个别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利用阳光信箱、温情电话、QQ群等多种方式,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
四、思考与打算
根据我们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实践,感觉还存在一些问题与困惑:
(1)一些孩子因为害怕隐私被人发现而拒绝帮助,从而封闭自己,不敢向老师求助,导致心理问题越来越严重。在如何保护孩子们的隐私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探究,尽力让每个孩子都能敞开心扉,走出心灵的阴霾。
(2)解决孩子心理问题需要家长的密切配合,但是寄宿生家长大多在外务工务农,给交流与沟通造成严重的阻碍,不便开展工作,有待在这方面想办法,找措施。
篇9
一、主题分级
主题分级是指尝试探索将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分成三个不同级别的主题,在每个主题中借助不同的载体对学生进行辅导。
第一级,以心理知识普及类型的主题划分的级别。在这一级中选择的主要载体是课堂教学。研究者尝试开设班级心理健康课程、学期专题校会解决这一级别的主题分级要求。开设班级心理健康课程的环节中,选择为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编制的专门教材,授课时间选择在职一学生入校的第一个学期。这个时间点的选择既解决了心理课授课时间和专业课程授课时间的配比问题,又解决了开展心理健康知识普及最佳时机的选择问题。同时,在课程初期和课程结束的时候,研究者还可掌握到最直接的测评结果。在汇总学校连续三年的MHT测量结果后,研究者发现接受了这一阶段的课程辅导后,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结果总体水平较为稳定。
在第一级的主题分级中还增加了面向全校学生的校会课堂作为这一级别心理知识普及类型的主题的补充载体。如,研究者在连续三年面向全校的专题讲座中,选择了以“解决冲突、实现双赢” 为主题的情绪管理方面的心理辅导讲座、以 “相逢是首歌”为主题的帮助新生适应环境的心理辅导讲座、以“传递梦想共同成长”为主题的探索自我价值的心理辅导讲座。在讲座中向学生介绍了如何有效使用空椅子技术缓解、释放冲突后所产生的负面情绪及体验参与引导性的冥想练习等不同形式的心理辅导方式。在大型辅导讲座中,研究者尝试用一些方法来克服场地受限、专业助手有限的困难,完成训练活动。如,辅导前对各班的心育委员进行相关培训明确主题;将小组活动任务提前统一编制、发送各班;活动过程中的小组分组环节,强化小组责任;会后及时对活动进行问卷反馈等多种措施缓解各种不利因素。辅导教师选择可以进行视频观察的总控制室进行授课,缓解了不能得到学生现场反馈的问题,这也意味着在音色、语调、语速等各方面对辅导教师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汇总每一次活动的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对不同的心理辅导技术带来的辅导体验满意度较高。
综上所述,对主题分级模式的第一级,研究者以班级课堂授课和全校校会课堂、专题讲座等形式为主要载体,选择不同的心理知识普及类型的主题心理辅导活动,覆盖面广,学生满意度高。
第二级,适应团体成长类型的主题划分的级别。在这一级中选择的主要载体是团体辅导、主题校会课堂、小组课外实践活动。研究者尝试在不同时期选定不同的成长主题。如,三月选择“种植心愿树”、四月选择“沟通与成长”、五月选择“珍爱心理”、九月选择“关爱新生”、十月选择“聆听心声”等不同主题作为第二级适应团体成长类型的辅导主题。如,“种植心愿树”团体辅导活动,学校连续两年以植树节为契机,借助“种植心愿树”的象征意义,开展有助于学生心灵成长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主题校会课堂中,通过穿越时空的冥想训练,带领学生乘坐时空列车分别进入10年后的职场、20年后的家庭、30年后面对年迈的父母打给孩子的电话和职场矛盾同时汇集的特定场景,指导学生冷静面对现在、深入思考未来。学生们描绘出自己的心愿树,郑重写下希望和梦想。第二年研究人员同样借助“种植心愿树”这一主题,但是尝试将辅导活动的载体从主题校会课堂切换到了学生课外小组实践课堂。不同专业的学生自发分成小组,结合自己的相关专业制作出了专业主题成长树。学生用他们娴熟的双手、灵动的画笔和动感的画面设计制作出了一棵棵创意无限的心愿树。涵盖了金融、烹饪、计算机、旅游等不同专业特色的主题成长之树,汇聚成为一片适合职业学校学生生长壮大的成长之林。活动中,职一年级的学生种下的是对自己专业学习生活的美好期待,职二年级的学生种下的是对自己未来职业生涯的美好憧憬……
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对不同主题的辅导活动满意度较高。综上所述,对主题分级模式的第二级,研究者以团体辅导、主题校会课堂、小组课外实践活动等形式为主要载体,各种适应团体成长类型主题心理辅导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并有和职业学校专业相结合的心理辅导,满足了学生的成长需求。
第三级,适合课下同伴互助小组类型的主题划分的级别。在这一级中选择的主要载体是心理情景剧。研究者尝试借助一些相关团体参赛活动,如“天津市中学生心理剧大赛”等,作为适合课下同伴互助小组类型的相关辅导主题。研究者尝试提高学生在心理健康活动中的自主、自助意识。选择心理情景剧,借助朋辈心理援助的形式让学生体验自主成长的过程。当然,这里的心理情景剧并不是严格意义的心理剧,而是在学生中可以初步实现最为简单的揭示心理活动变化的心理情景剧。在连续两年的活动中研究者分别以“我言我心”和“成为职业人,梦想从今日起航”为主题,让学生有机会表达自己的心声。在各班的“我书我心”心理专栏中,心育委员将同学们提出的一些问题搜集整理,学生自发组成3~6人小组,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并整理排练成小型心理情景剧,在晨会时向全班同学呈现。对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在征得学生的允许下由咨询教师陪同完成,优秀作品在全校展演,同时有机会参加全市心理剧大赛。学校心理辅导室在心理剧辅导活动前后将组织小组成员参加一次箱庭团体游戏体验,学生们在咨询师的陪同下,见证了小组成员聆听自己心声、共同成长的全过程。
活动证实了在主题分级模式的第三级中研究者将心理情景剧作为载体、选择适合学生课下同伴互助小组开展主题心理辅导活动对于学生是可行的。
二、人群分级
人群分级,是指尝试通过对职校心理健康教育所面对的不同人群分等级开展辅导工作。在此模式中,研究者将辅导人群分成三个不同级别。在这个模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分级辅导活动中,研究者将受众人群定义为职业学校的全体教师和学生。
第一级,面对专职心理教师的辅导。研究者选择的辅导方式是保证专职心理辅导教师定期交流的时数,以确保专业人员的稳定成长。每年的四月借助“沟通”主题,组织学校专兼职心理辅导员积极参加一系列的相关主题活动,如,对高校心理健康中心的参观学访活动、箱庭辅导专题培训活动、同级别的高级中学或职业学校心理咨询中心的参观互访活动及一些相关的专题论坛等各种学术型会议。研究者在尚没有建立针对学校心理健康教师的职业督导机制的现行阶段,以这种同辈督导或定期沟通的形式为学校心理教师定时“吸氧”,使专业心理教师心理健康保持较为稳定的状态。
第二级,面对全校教师的辅导。保证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较为平稳,才能让更多的学生有较好的成长环境。教师的心理健康辅导工作是学校心理健康分级辅导中的一个很重要环节,在一些学校中,教师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工作是不做并行规划发展的,管理者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只是面对学生开展的活动。大量事例表明,教师的不良心态和学生的不良心态一旦产生交汇,有可能加剧师生的心理问题,从而产生恶性循环,导致学校师生心理健康整体水平的降低。所以,研究者将面对学校教师的心理辅导作为人群分级辅导模式中的第二级辅导。在研究中,为了消除教师参与心理辅导的顾虑,学校心理辅导室精心组织教师健心沙龙活动。在沙龙活动中选择适宜的活动作为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辅导的载体,如民族舞、太极扇和瑜伽等运动课程涉及协调身心平衡的辅导活动;声乐合唱练习涉及调整呼吸训练和团体协作等协调身心的辅导活动;书画课程训练是有效缓解紧张情绪的辅导课程。教师在轻松参与活动的同时,身心得到了相应的缓解和释放。
第三级,面对全校心育委员的辅导。为了促进学校心理健康工作,使更多的学生懂得用科学的态度面对心理困惑、用科学的方法解决心理问题,学校面向全校各个班招募心育委员。担任这个工作的学生干部首先要具备能够用宽容的态度对待同学,拥有积极健康的心态,能够善于和人沟通;能够和班里大多数同学相互接纳,可以为学生和学校的心理咨询室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把同学们的需求带到咨询室,也能够把咨询室的建议和方法带给同学。尽管对学生心育委员提出了十分具体明确的标准和要求,但是在实践中还是要对各班推选的学生干部进行最基础的培训和考核。面对这样一个既陌生又新鲜的岗位,学生们表现出了很大的兴趣。新当选的心育委员经过学校心理咨询师的多次团体辅导后才能真正“上岗”。对心育委员开展团体辅导培训课程涵盖三个主题:信任行走、有缘相识、深入沟通。在学校心理咨询师的陪伴下完成的团体辅导活动覆盖了全校旅游管理、计算机、汽修等六个专业部的学生团干部和班干部代表,共计百余名学生干部参加了系列团体辅导培训活动。
篇10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委员 工作机制
[作者简介]孔志光(1974- ),男,浙江舟山人,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王晶(1984- ),女,浙江舟山人,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浙江 舟山 316021)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4-0081-02
一、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及发展趋势
我国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一些有识之士的倡导下,有条件的高校先后都建立了心理咨询中心,以讲座、报告、选修课等形式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2001年3月,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提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内容、工作原则、途径与方法,以及队伍建设和管理等,推动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经过20多年的努力,特别是近10年的建设与发展,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并表现出如下发展趋势:
1.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革新。经过近10年的探索,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逐步反映时代特征和社会要求,形成了积极性和发展性的共识。由起初关注学生心理问题,拓展为关注学生身心健康、人格完善以及全面的成长和发展等。
2.心理教育课程的普及推广。心理健康教育首要的工作是心理学基础知识的普及与推广。随着教育部相关文件的颁布,各高校开始有目的地开设相应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经过几年的建设,逐步形成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为核心,以关于大学生成长话题为延伸,辅以系列专题讲座的课程体系。
3.心理教育活动的形式多样。心理教育活动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方式。目前最为典型的心理教育活动是各高校举办的“5.25――我爱我”心理健康活动周(月),每年的5~6月,各高校都会开展一系列学生喜闻乐见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通过“心理健康沙龙讲座”“校园心理剧”“班级心理委员培训”等多种形式,使学生在参与过程中获得积极的心理感受和领悟,从而对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4.心理咨询工作的专业化发展。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从对学生的心理咨询开始的。本着改革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和方法,20世纪80年代中期,一些高校面向学生设立了心理咨询室。但心理咨询并不规范,存在很多问题,发展较慢。进入21世纪后,高校的心理咨询,无论是机构设置、条件配置,还是人员落实与培训等方面都得到了较大地改善。
5.心理危机干预的预警机制。进入新世纪以来,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有不断增多的趋势,而由心理危机问题导致的恶性伤人或自伤事件时有发生。2004年6月马加爵事件无论给学生本人、家庭,还是学校和社会都造成了重大损失,带来了严重危害。此事件后,为有效防止此类恶性事件发生,许多高校纷纷建立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机制。
二、建设学校―院(系)―班级三级心理健康工作网络的背景及意义
教育部、卫生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教社政[2005]1号)中提出,要充分发挥大学生个体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自助和互助的重要作用,建立起从学生骨干、辅导员、班主任到院系、部门、学校的快速反应机制。《浙江省教育厅、浙江省卫生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浙教宣[2005]231号)要求高校建构起学校、学院(系)、班级三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所以,设立班级心理委员,是高校加强和改进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它标志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由学校、学院(系)层面向班级的深入,从而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形成多级工作网络。
班级心理委员(简称“心理委员”)是指专门负责班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班委成员。在三级工作网络中,班级心理委员是最基层的一支工作队伍,发挥积极而重要的作用。设立班级心理委员,能最大程度地调动和发挥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积极主动性。心理委员作为大学生中的一员,与同学们有着相仿的年龄,相近的价值观,且没有代沟,容易沟通。这使得心理委员能更好地向同学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及时反映同学中的有关心理问题,协助学校和老师共同帮助同学预防与应对心理问题,从而保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班级层面扎实有效地开展起来。
三、班级心理委员的职责
当前,国内高校对心理委员职责的理解还存在一些分歧,但多数高校还是相对一致。心理委员的职责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心理委员是宣传员。向大学生宣传心理健康知识,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心理委员的基本职责。通过同学们喜闻乐见的各种形式让大家更多了解心理健康知识,更加重视自身心理健康,更有效提高心理保健的意识与能力。
2.心理委员是组织者。心理委员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增强同学们的心理保健意识,营造和谐融洽的班级心理氛围,提高广大同学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