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经济消费报告范文
时间:2023-11-14 17:54: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非遗经济消费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基本医疗保险 医疗费用结算 规范管理 经济效益 }
医疗保险定点医院是参保就医患者获取基本医疗服务和实现基本医疗消费享受参保待遇的主体,又是实现控制医疗费用的载体,还是医院与参保人员医疗行为、落实医保政策的场所。定点医疗机构与医疗保险紧密结合体成为医疗保险管理体系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直接影响到医疗改革的成功与否和控制定点医院医疗费用的关键。
一、医保结算方式在医院规范管理中起着重要作用
在医疗保险制度中起到重要的杠杆作用和主导地位是医院与医疗保险管理部门之间的费用结算方式,也是制定医疗保险制度的关键环节之一。医疗结算方式的公平、科学性势必影响医院正常运行,也容易诱发医患矛盾。我市于2001年起实施秦皇岛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结算方式实行按住院患者实际消费和部分单病种疾病按病种付费项节约按比例归医院的支付方式及由医保医疗服务不定期审查制度结合,有效地控制了医疗保险统筹基金的流失和浪费,规范了医院的医疗服务,发挥了结算方式在医保管理中的经济杠杆的作用,使医院管理工作在医改中的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二、医疗保障制度的实施促进医院管理理念的转变
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对医院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它打破了原有“公费医疗”的垄断局面,给医疗机构增加了发展空间和契机,释放了参保患者的就医需求、就医的行为、大幅度增加医院稳定的病源和医疗收入,也促进医院的建设内涵,促进医疗市场竞争有序化。统计资料显示我院2010年比2009年出院人数增长了27.6%,2011年比2001年增长了23.55%。随着医疗保险政策的不断完善和深化,医务人员的医保意识不断增强,由原来的被动执行到自觉遵守医保各项规章制度,由过去的医生只注重医疗水平的提高为患者看好病不管费用到直觉合理的为医疗保险降低费用。
三、医保结算方式的科学性 是促进医院医疗行为规范和医疗质量的关键
“加强医院管理、提升内涵质量、维护公益性质、兼顾各方面的利益”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体现。只有医疗服务行为规范,同时协调好“保、患、医”三者之间的关系,才能在激烈的医疗市场竞争中求生存。
(1)从医学、护理、管理上制定符合一定诊疗项目、卫生材料及手术术式、住院天数等方面的管理的标准,如从规范医疗操作规则着手,制定和完善诊疗规范,包括药品规范使用制度、中医医院病历书写制度、处方制度、医保患者住院管理制度、大型检查审批、非医保费用患者同意签字、物价收费管理制度等。
(2)在倡导合理用药方面,我院调整了库存基本医疗保险目录内药品种类的比例,给医保患者尽量使用医保用药,着力控制药品占医疗费用比例,并实施了每月凸高用药药品种类的监督、医生高频度用药种类分析。其次为方便医生在计算机程序内标识“医保用药”、对贵重药、自费药品严格控制用药指征及适用范围,此外,医院药品质控部门还定期进行病情用药合理性检查,增强每位医生合理用药的自觉性。通过一系列干预手段,加强对各科医师用药的指导,也从源头上及时规避了商业因素导致的某种药品用量的非正常增长,降低了医院的成本。2011年院药占比比2010年下降了3.68%控制在医保制定的60%范围以下。
(3)建立医保工作责任制,根据各科专业特点在医保中心下达部分“单病种”付费基础上,把定额标准发放给各个科室,现在医务人员即要遵循医学规律因病施治,还要考虑医保政策和患者医疗费用支出,把去是因病施治,变成现在还要因钱施治(单病种付费结算)。
四、促进社会、医院经济技术效益的提高
(1)从缩短平均住院日入手2011年我院平均住院日比2010年下降了4天,其次是提高医疗质量,降低成本消耗,尤其是减少高档器材和一次性物品的使用,从投入产出上做好文章,以实力参与竞争;
(2)盘活医院资产,向医院存量要效益,降低药品支出增加医疗收入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环节,也是医疗机构适应医改的重要手段之一,医院要依靠挖掘潜力,减低成本,研发出适宜、科学的医疗服务项目,以优质高效的技术手段来吸引更多的患者,从而赢得较好的社会效益和医院的经济效益,2011年我院收入比2010年增长了33.25%;
(3)严格按照物价标准紧扣医疗市场,向社会公布收费标准和物价部门的监督,保证医疗收费的高度透明。
五、科学的医保结算和医保医疗服务审查制度要有强大的医院信息化建设
医疗保险的实施对医院HIS系统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不断提高网络服务效率和质量,实现医院HIS系统与医疗保险机构的网络信息平台的融合,10年间我院4次升级了医院的HIS系统并建立了医生站、护士站、物价系统、病案管理、LIS等一系列网路管理系统,形成集“一卡通”“电子病历”“日清单”和“日结算”传输的快捷管理模式。
总之,医保结算方式——作为深化改革的“催化剂”,在医改中将最大限度的发挥其调节作用。而医疗机构在不断提高医疗质量,合理利用有限的医疗资源,合理使用医保基金,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又要争取医院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共同发展,这是医院医保管理的核心。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博物馆 非遗 宣教模式
一、非遗发展困境与非遗进博物馆
在我国,非遗传承一直以来面临着缺少总体性、前瞻性、长远定位与规划等问题,传承人人才断档、经费短缺、创新不足等也是非遗可持续发展的硬伤。2003年10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大会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公约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社区、群体,有时是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以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世代相传,在各社区和群体适应周围环境以及与自然和历史的互动中,被不断地再创造,为这些社区和群体提供认同感和持续感,从而增强对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的尊重。
我国于2004年8月加入《公约》,2006年6月9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首个国家级门户网站“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开通,6月10日举办第一个“文化遗产保护日”。之后,我国首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中国太极拳博物馆(2009年)、北京市首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宣武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2009年)等建立,全国各地纷纷建立非遗数字博物馆和兴建非遗专题性博物馆。博物馆是人类保存记忆的重要载体,它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中具备强大的人才和科研优势、保护、保存和收藏优势、展示优势、坚实的观众基础等,非遗项目进博物馆,引发了博物馆对自身功能的重新定位,对社会责任的重新思考,对自有资源的重新整合。
二、非遗博物馆的分类
我国目前尚无国家级的综合性非遗博物馆,随着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与保护工作的有力推进,各省市已掀起非遗类博物馆兴建热,有的在原有博物馆基础上加以改造,有的新建专题性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的名称也很不统一,有专题博物馆、展(览)示馆、民俗博物馆、传习所等。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博物馆
这类博物馆包括地区性的综合非遗专题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专题博物馆和非物质文化博物馆展厅。
1、地区性的综合非遗专题博物馆
这类博物馆命名和人员编制都比较规范,以展示地区内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为主。大多为国有。如重庆巴渝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馆。
2、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专题博物馆
这类以某个国家级或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为展示对象。性质较为复杂。有事业单位,企业自建,个人自建等。如昆曲博物馆。
3、非物质文化博物馆展厅
指依托保护中心、文化馆、原有的综合博物馆设立的非遗展厅。如北京西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展示中心……
(二)民俗博物馆
此类博物馆采用民俗博物馆名称。如北京民俗博物馆、广州民俗博物馆等。 在展陈上与(一)类有交叉。
(三)传习所
此类博物馆包括国有的传习所 、私人设立的传习所和教育机构中的传习基地。
三、目前博物馆非遗项目宣教模式
博物馆最基本的,也是最主要的宣教模式是展览+教育模式。举办各具特色的展览,是一座博物馆赖以存活的“生命线”。每个博物馆在政府重视程度、资金扶持力度、自身努力程度方面存在极大的差异,博物馆的策展能力、专业化水平及展览条件等也千差万别,因此,生命力强的博物馆,必然是在做好常设展、引进优秀展、与人合办展、举办流动展、开辟出国展方面走在前列的博物馆。除此之外,开发宣传资料、衍生品,设计送展和互动项目,开展各种利民惠民的活动(包括亲子活动、报告会、专题会、知识竞赛等)是博物馆行之有效的宣传教育方式,“互联网+博物馆”更是将博物馆的宣传教育推向未来。
(一)展览+教育模式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世界各民族传统文化的珍贵记忆,是一个群体、民族、国家的文化基因,是社会发展和历史进步必不可少的文化信息资源。举办非遗展览对于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动保护工作的开展,从而更好地传承、发展、利用我国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重要的作用。因此,非遗博物馆或民俗博物馆的搭建,一定要根据自身藏品的特点,做好前期市场调研,整合本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资源,推出具有厚重的历史感、鲜明的时代感、强烈的价值感、自觉的服务感的展览内容。要充分利用文字说明、实物、图片、图表、照片、拓片、模型及其他辅助展品,采用现代化的声、光、电子技术以及音象系统, 采用系统分类陈列法、复原陈列法(场景复原陈列)、景观陈列法、对比陈列法、集中陈列法、中心陈列法、连续式陈列法等陈列形式, 举办教育性、欣赏性、旅游性、科学性、娱乐性有机结合的精品非遗展, 是非遗博物馆宣传教育的中心环节。2006 年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2007年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展”,2009 年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2010年的“巧夺天工――中国百名工艺美术大师技艺大展”等,因其展览内容的丰富性,展览形式的多样性,吸引了大批参观者,取得了显著的宣传效果。
类型多样、内容丰富的非遗类交流展览是博物馆跨地域对外交流和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让不同肤色、不同地域的人群实现时空跨越和时空对话,共享文化盛宴,既体现了文化无边界,又彰显了博物馆的活力。因此,无论是引进优秀展、与人合办展、举办流动展还是开辟出国展,博物馆非遗类展览品牌的定位与策划成功与否,关乎宣传效果的强与弱。目前在我国已建立了中国博物馆展览交流平台,全国各博物馆机构可在平台免费自有交流展览信息,平台将通过网站、微博、微信、APP等多种形式面向全球博物馆机构和推广。
(二)注重与观众互动体验的教育模式
目前我国与非遗相关的博物馆大多依靠人(讲解员、拥有某种技艺的人、非遗传承人的现场表演)来弘扬传统文化,条件成熟的博物馆还借助各种媒介(虚拟投影、场景复原、非遗展演、手动传感器等)来促成教育活动的推广。具体来讲,有如下互动形式:
1、邀请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和非遗研究专家开展讲座
博物馆作为展示、传承、弘扬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公益性机构,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播历史文化知识是其职责所在。公益性的讲座为传承人、专家与公众搭建了一个沟通和交流的平台,观众可以通过现场聆听、提问互动、观看非遗传承人的现场演示等形式加深对非遗的了解。
2、非遗原生态展演
博物馆可开辟一个互动体验区,让某种表演艺术、礼仪、节庆、传统技艺等原汁原味、动态地展示在观众面前,让观众近距离感受非遗的魅力,并有机会上台亲自体验。如广州民俗博物馆每周二、四举办的“粤韵飘香”粤剧互动演唱,只要有粤剧表演能力的游客都可上台合作表演。
3、与学校、社团合作项目
博物馆作为学校教育、社团的有益补充,可通过“走出去”开办讲座报告、曲艺专场演出、民间艺人现场示范表演、开展冬夏令营、举办手工体验活动、智力游戏等形式,发挥非遗类博物馆的教育功能。
(三)通过虚拟投影、场景复原、幻影成像、手动传感器、视听欣赏、3D与4D影院、“数字博物馆”等方式
2015年,我国博物馆行业第一个全国性法规文件《博物馆条例》正式实施,与2008年颁布的征求意见稿不同,旧版中,博物馆的三大目的为:研究、教育和欣赏;新《条例》则变为:教育、研究和欣赏。“教育”目的被提到首位,意味着博物馆在公共教育上将肩负更重要的使命,数字化时代下的博物馆教育亟需转变观念,从多层面营造“学习型博物馆”。 虚拟投影、场景复原、幻影成像、手动传感器、视听欣赏、3D与4D影院等方式顺应了观众特别是年青一代的文化消费需求,增强了观众对非遗知识、非遗保护与传承的认知感。
“数字博物馆”是通过全方位、多角度的拍摄,综合运用三维图形图像技术、网络技术、立体显示系统、特种视效技术等,将非遗类博物馆以三维立体方式呈现,随时随地为全球观众提供参观博物馆的便利。
(四)宣传品与衍生品的开发
非遗类博物馆通过编写出版展览简介、画册、书刊等,利用电视台拍摄宣传片、教育片、纪录片、专题片等,联合电台电视台宣传报道非遗技艺、非遗传承人、非遗法规、非遗重大活动、非遗拾趣、非遗保护等,达到非遗教育的普及化、大众化。
非遗衍生品的开发是一个争议较大的命题,主要表现在它是为古老技艺注入活力,还是只是把非遗项目推向功利化、庸俗化、商业化而失去了非遗技艺原有的色彩,许多非遗类博物馆运行良好的原因之一恰恰在于非遗衍生品创意开发中“度”的把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第 37 条的规定,国家鼓励和支持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特殊优势,在有效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开发具有地方、民族特色和市场潜力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创意为非遗产品打开了另一扇窗,传统技艺与挂饰、文具、餐具及其他生活用品和艺术品相结合,转化为新型工艺品,既满足了游客的文化消费需求,又能在游客的评议中启发传承人丰富非遗主题及表现形式,扩大适用范围,挖掘非遗的多面价值,生产出历久弥新的作品。
结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传播工作的重要一环,博物馆在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不论是传播内容,还是传播方式,非遗类博物馆需要探索和解决的问题包括但不限于本文所列。不同类型、不同经济实力、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地域、不同依托资源、不同人才储备的非遗类博物馆,必将呈现不同的宣传教育态势,分化后的整合将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 黄琛.国家博物馆教育模式的新思考[J].中国博物馆,2011 年合刊:P68-74;
[2] 徐若华.博物馆宣教模式探讨[C] . 赣博论坛――博物馆现状与发展前瞻论文集(一), 2003:P207-212;
[3]汪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博物馆建设[C] . 2012年中国艺术人类学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二部分),2012:P182-186;
[4]孙霞飞.试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宣传[D] .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 2012:P44-53;
[5]赵冬菊.博物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互动[J] .广西民族研究,2006(2)P198-204;
[6]刘启芳.关于博物馆互动体验活动的再思考[J] . 中国纪念馆研究,2014(1):P192-197;
[7]伍亚婕.试论博物馆陈列中的互动体验展示[D].上海:复旦大学;2008:P23-30;
篇3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统技艺 人文危机 教育
中图分类号:J5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7-0009-03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际工作中,由于抢救性为主导保护原则的影响,对非遗的技艺形态以及传承状况关注较多,而对技艺的人文因素关注相对较少。但是,这并不影响人文成为传统技艺的重要文化构成,它是非遗的文化精神;是非遗“活”的价值;是传统艺人伦理道德的光辉;是非遗文化性的彰显。所以,从文化的精神价值角度而言,对传统技艺中的人文因素应该有较为深刻的认识,尤其是对当下存续的人文危机,应该深入地思考与研究。
一、传统技艺的人文危机
(一)传统技艺的“人文”形态
关于“人文”,我们首先就会想到“人文主义”,“人文主义”核心主题是人的潜能与创造力。但人文主义其概念的归属是一种思潮,或者说是对人的存在的关注,属于一种世界观,主张一切以人为本,反对绝对的“神权”,提倡人性的可贵和重要性。它的意义与“人文”非常的相近,但“人文”的范畴却更加的广泛,《辞海》中是这样解释“人文”的:
① 旧指诗书礼乐等。《易・贲》:“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今指人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
② 指人事。《后汉书・公孙瓒传论》:“舍诸天运,征乎人文”。人文,是人类社会中的诸多文化现象的总称,和自然物质世界相对,其中就包含了人文主义的范畴,而“诗书礼乐”恰恰是人文的一种表现形式,都是人类社会所独有的,人类所独家掌握的。人文的范畴大体包括了法律、教育、道德、伦理、哲学、美学等一切人类的文化现象,无论从人类社会的现实状况,还是从定义范畴的逻辑角度而言,包含了人类所掌握的各种技艺为载体的人文形态,那么具体来说传统技艺的人文形态是什么呢?
辽宁抚顺锔瓷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王振海,经常提到他的“八字箴言”――“缝补生命,修复艺术”,以及“三句规则”――“接活儿如同父母到,做活儿如抚养婴儿,出活如同儿女行”,这是“医、美、孝、爱、诚”的大爱;“同仁堂”药店的对联“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百年传承的“训条”保证了产品品质百年不衰;“江南药王”胡庆余堂,始终坚持“戒欺”和“真不二价”,为古往今来的消费者提供信誉上的原则保障;台湾响仁和鼓传承人王锡坤,坚持精益求精,细心打磨木质鼓身,即便是鼓皮遮盖之处也绝不怠慢;故宫博物院钟表修复技艺传承人王津师傅,几十年如一日面对无限重复的文物修复工作,克服内在焦虑;台湾优人神鼓的阿丹师傅,坚持带领队员每天静坐三个小时,禅艺双修。
以上所提到的远远不能涵盖传统技艺的人文因素,诸如做工原则,经营信条,传承规则,职业道德,心理状态,文化特质,伦理规范,等等。人文的延续,是非遗技艺的重要文化构成,这是传统技艺的精神所在,是现代社会提倡的“匠人”精神最为质朴而现实的形态,渗透着工匠的智慧,稳定的职业心理,高尚的人格修养,执拗的性格,规范的道德伦理,等等,正因为有它们的存在,非遗传统技艺才会有文化的“味道”,文化的规格,文化的尊严。
(二)传统技艺人文危机的表现形态
传统技艺的人文危机具有多样性,主要表现为:文化的无知,缺乏继承者,无视艺人的社会地位与尊严,伦理道德的没落。
1.文化的无知
文化的无知主要表现为两种,一种是传承人对自身技艺的文化内里、精神意志领会有限,将注意力更多地关注到纯技艺层面,可以说“学手艺赚钱”或是类似的功利性心理普遍存在。一种则是消费大众对技艺的无知,这主要源于一方面是大众对传统技艺产品的消费较少,另一方面快餐化的使用功能至上的消费心理的影响,使大众对传统技艺的产品和相关文化关注较少。
2.缺乏继承者
非物质文化的传承,必须依赖物质形态的承载,核心是人对于技艺的掌握,几乎所有的传统技艺都面临着后继乏人的现实,有的无人求学,有的后继之人难担大任,有的传承者健康堪忧无法传艺,有的则是人已去艺已绝,还有的技艺是独门绝学其他人几乎无法掌握。不管哪种情况,如果技艺不能得到有效的传承,那么背后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就难以发扬光大。
3.无视艺人的社会地位与尊严
由于传统技艺在大众消费中的比重减少,使大众对传统技艺的生活依赖降低,从而导致对传统技艺消费心理的弱化和转移,进而对艺人的关注减少,艺人在社会生活中被边缘化。在以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为评判成功标准的当下,部分手艺人的经济基础贫弱,生存状况拮据,更加剧了手艺人社会地位堪忧的现状,这种危机其内里依然反映出社会对传统技艺及其背后的文化现象和文化形态的忽视。
电影《剃头匠》中就真实反映了现实传统剃头匠人的状况,其中老剃头匠到新城区老主顾儿子家里,就遭到了其儿媳的嫌弃。电影《百鸟朝凤》中的吹打艺人在婚礼上受到雇主的轻视,虽工钱不少但轻视艺人的技艺、职业操守和人格尊严。山西已故世界级剪纸大师库淑兰,一生贫困,贫病交加,这和她色彩缤纷、充满乐观、洋溢童趣的剪纸作品形成了反差,也与众多文化组织授予她的种种世界级最高荣誉不相符。
4.伦理道德的没落
伦理道德的没落主要表现为:(1)对于手艺传承规矩的打破;(2)经济利益与自身技艺坚守的矛盾;(3)传统师徒关系的瓦解;(4)自身道德修养的缺失。
首先,传统技艺的师承形态有多种,比如: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内外皆传,等等。但总结起来基本就是技艺传承的性别区分和是否血缘关系之间的传承,现如今年轻一代观念转变,对传统技艺的关注日减。无论哪种传承形态都面临少有人问津的窘境,这种代际关系的传承对其文化的延续非常脆弱,很多技艺的传承者大多面临“人死艺绝”的境地。所以,目前传承的紧迫与责任要远大于传承的对象选择,很多传承者就必须打破旧有的传承规矩,然而对于坚守历代师承规矩的传统艺人来说,打破祖训是对家族和祖师的背叛,他们需要承受内心巨大的谴责。
其次,在以经济发展为先导的社会环境下,部分技艺由于是传统古法或手工制作而具有耗时长、产量低、价格高的特点,而在市场竞争中缺乏优势,所换取经济价值有限,一些技艺承载者会寻求更有效率的生产方式,改变原有的技艺,使得其原有技艺形态和内在精神被改变,降低了手艺的品质,破坏了文化的原真性。但面对现实生活需求,艺人的生活处境也不能被忽视,两者之间产生了强烈的矛盾。
再次,传统师徒之间所坚守的至高道德准则忠、孝、礼、义,在当下受到冲击,以往“师徒如父子”的人文伦理越来越淡化,甚至在道德上出现了诸多问题,比如某位食品制作技艺的传承人,身体重病之时,曾经的徒弟少有人前去探望,茕茕孑立,更妄谈床前尽孝;某位传统修造技艺的传承人,在他的弟子中出现“欺师灭祖”的现象,技艺出于师门而否定师门和师徒关系,用学来的技术胡作非为,甚至还有的学艺者对师父进行诽谤和欺诈,可以说这种师徒关系的道德内里与情感内里已土崩瓦解。按照传统,旧时的艺人在选择技艺继任者的时候需要花费相当长的时间来对其弟子进行文化修养、道德品行上的考量,以确保技艺传承无恙。而在当下,面对技艺的衰微和大多数艺人的年事已高,他们内心也希望尽快将技术传承下去,但学艺者这种在人性和道德上的不确定性,也会增加技艺本身存续的不安全因素。
最后,有相当一部分的传承人,虽然技艺精湛,身担真传,然而其自身对于这门技艺的人文内涵理解有限,丧失对技艺的传承和呈现过程中的道德坚守与伦理把持,意志模糊、随波逐流,缺乏传统艺人的朴实精神特质,利用自己的技艺进行虚假夸大宣传、谋取暴利。
二、人文危机的应对
传统技艺人文危机的形态具有复杂性,其表现也存在于各个文化层面和社会意识层面,从传承人的思想意识上来说应当树立“坚守”的理念。坚守什么?坚守历代传承的技艺文化、技艺精神、技艺传统、技艺的伦理道德、技艺的规矩;从现实的技术层面来说,笔者认为还是要从文化传播的角度来应对危机,这就必须运用最强有力的传播方式――教育,以教育为媒介和手段,具有稳定性、规模性、持久性,对文化受众具有强制性作用。
(一)坚守
解决危机的根本还是在于技艺的自强,技艺自身相对稳定且完整的文化形态的存续,成为一切突破和创新的前提,因为只有存在,才可能被认识,才可能提出相应的方法。而此时坚持技艺的原真性形态和自我内部一切文化形态尤其是规矩的坚守,成为文化上、技术上、意识上的必然要求。而这些坚守,又构成了有别于现代技术的突出的文化精神样式。
坚守,是艺人执拗的人文性格,是技艺自身的内壮之举,这种坚守摆脱了世俗潮流的影响,克服了自身的内在焦虑和惰性心理,出离了只为利益和金钱“做活儿”的事业追求,使得艺人散发着朴实坚韧的人格魅力。锔瓷技艺传承人王振海常说“艺人要守住艺的传承,守住艺的本真,守住人的德行”。那么如何坚守?根源还是在艺人的意识中。
首先,艺人应当具有“安贫乐道”的人生观。这里不是指必须贫困才能从艺,而是指要以安贫乐道的精神来对待自己的手艺,出离物欲的束缚,心无旁骛,全身心地投入。其次,艺人要明了当下自身在文化上的重要意义和地位,进入到现实文化存续的角色中来,清楚自己是传统文化传播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增强对自身技的文化认同感、使命感和责任感。尤其是被认定为传承人的,更要意识到自身在文化传承上的历史重要性。
(二)充分发挥教育的传播作用
这里所指的教育分为两种,一是以法律规定的义务教育为基础的教育模式。从政府层面而言,发挥教育的作用,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实施保护的业务指南》和我国的《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中都有相关的要求和说明,要求教育部门要将优秀的文化遗产编入教材,加入学校的课程中。比如,2011年11月,香港慧因中学,就在正规的学校课程中开设了“以区为本――长洲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课程”,涉及八个训练范围,18个学科,课程周期为三年,由老师们自编教案、教材。通过三年的熏习,使学生对非遗项目及其相关的文化有了了解,这就已经达到了文化传播的基础性目的,完成了认知阶段的任务。这种教育形式,可能在能否激发学生学习传统非遗文化的兴趣方面还有待商榷,但对于普及传统技艺和培养树立民族文化责任感十分有利。
二是以传授技艺为主的教育方式,包括了文化普及型和专业技艺传承型,前者比如“非遗进社区、进校园、进乡镇”活动,以培养大众传统文化接受与传统文化氛围为主;后者主要指艺人的“收徒”传艺行为,这是培养技艺传承者的教育,也是核心形态的教育,更是最难把握的一个环节。传承人在选择继任者的时候,除了在技艺上的考量以外,还应该尽可能地对学艺者进行传统文化素养、道德人品上的考量,并在传艺的过程中既要传艺,也要将本门手艺的规矩、礼法、道德、伦理、文化、历史等一并严格灌输,务必形成稳定可靠的文化技艺心理。尤其是在伦理道德上,既关乎传统技艺自身文化形态的原真性传承,又涉及技艺传播过程中所影响的大众文化认同。进一步讲就是文化安全问题。文化安全问题最需要道德和伦理的保驾护航。至少要传承者学会遵从“祖训”,学艺、学做人。
三、结语
综上所述,人文层面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经济的发展会越来越多地显露出问题,而坚守传统和发展现代特色的传承教育是解决传统技艺人文性危机问题的关键。坚守,提供的是技艺自身内壮的道路,教育是文化向外部环境辐射传播的渠道,为内在“坚守”注入强大的现实生命活力。
参考文献:
[1]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修订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
[2]苑利,顾军.非物质文化遗产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缩印本1989年版)[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343.
篇4
时机很重要
第一个“休闲小康指数”后不久,新华社将2006年“五一”黄金周报道的主题,确定为“普及中国特色的休闲学”。文中称:正“忙”着休闲的人们或许还不十分清楚,中国已经有了第一个“休闲小康指数”。
这一年,被称为中国休闲元年。
随后,2006世界休闲博览会和第九届世界休闲大会在杭州召开;同一年,国家旅游局将2006年全国旅游主题确定为“中国乡村游”;次年,休闲第一次被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报告中强调,“调整投资和消费的关系。坚持扩大内需,重点扩大消费需求”;“完善消费政策,积极培育旅游、文化、休闲、健身等消费热点,扩大居民消费。”此时,农业部、国家旅游局联合下发推进乡村旅游发展的通知。要求各级农业和旅游部门要把乡村旅游纳入重要工作日程,拓展乡村旅游市场,满足国内外不同层次消费者休闲度假的需求。
在城市发展这个问题上,时机是很重要的。
一个不可忽略的背景是:现阶段,全国制造业对GDP的拉动作用是明显的,而与此同时,各大城市也正承受着粗放型经济导致的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给环境和资源的压力。“十一五”期间,国家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进行产业结构转型和升级。产业结构转型与升级也成为了城市发展的主题。
可选择的路径并不太多,休闲产业被认为是未来拉动城市经济发展的引擎。
一个叫格雷厄姆・T.T默利托的美国人预测,休闲将是新千年经济发展五大推动力中的第一引擎,2015年后,发达国家将进入“休闲时代”,休闲产业将在2015年左右主导世界劳务市场,并占有世界GDP1/2份额。来自美国的一组极具诱惑力的数据表明:目前美国人已有1/3的时间、2/3的收入、1/3的土地面积用于休闲。当前,休闲业已成为美国第一位的经济活动产业。
世界旅游组织的研究成果表明,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左右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休闲产业爆发式增长的临界点。目前,北京、上海、杭州等一些区域性中心城市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均已经超过5000美元,一些大中型城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也已超过3000美元。
国外的研究及经验鼓励着那些蠢蠢欲动的城市。而且,一年之中,我们的休假时间已经达到了114天。
当消费的能力和消费的时间条件都能够满足的时候,这个城市或这个地区,就被认为已经具备发展休闲产业的条件了。
杭州走在前面
2001年11月,有人在四川省成都召开的“城市旅游发展座谈会”上提出,成都应该树立起“中国休闲之都”的主题形象。人们普遍认为“休闲”概括出了成都文化的精髓,但在是否以“休闲”作为城市旅游形象的定位上,成都市一直举棋不定。直到2003年,成都市第十次党代会上,提出整合自然与人文资源,打造“休闲之都”城市品牌。
相比成都的犹豫不决,杭州似乎要坚决得多。同一年,“2001中国休闲经济国际论坛”在杭州举行,并提出建设“世界休闲之都”。2004年8月,杭州在全市推进旅游国际化动员大会上明确提出建设“东方休闲之都”的目标和要求;2006年,世界休闲博览会在杭州举行,为杭州市推广国际知名度和打造休闲产业提供了最好的机会。
在杭州,休闲是其政府和业界努力塑造的一种城市形象。整个杭州被作为一个休闲产品来打造,杭州因此被认为在品牌的塑造上领先成都一步。而且在杭州休闲旅游业发展的许多经验中,其中有一条,较好地解决了市场与政府的关系,政府有思路、有力量、有眼光,而杭州也发展起来了一批大型的休闲企业。
同时,“杭州最重要的是因为有一个王书记。”著名旅游经管专家魏小安说的是杭州市委书记王国平。在魏小安看来,这是杭州不可替代的一个因素。
自2000年4月起任杭州市委书记,王国平始终不余遗力地打造“东方休闲之都”这个品牌。
在此之前,王国平已经在杭州工作多年。他的父亲也曾当过杭州市委书记,他对杭州有一种抹不掉的情结,对杭州有着深刻的认识和了解。魏小安评价说,此人很有魄力,他的思路和眼光都超前,并且对杭州有稳定的情感,他有足够的耐心细细地打造一个品质之城。
这个周期相当漫长,它不可能是急功近利的东西,它需要有很多的铺垫。
休闲的另一种能量
当一个城市或地区树立起休闲品牌的时候,确实可以产生非常大的吸引力。至少意味着这个城市的环境质量和生活质量优于一般城市。当然,同时也为这样的城市迎来了新一波的经济增长机会。
贵阳曾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之一,已形成冶金、机械、化工、食品四大支柱产业。但由于地处西部内陆,存在交通条件不便、资金和技术匮乏、人才资源缺乏等不利因素,发展一直未如理想。而且,高污染工业对环境造成的压力,也是贵阳要面临的重要问题。
2007年,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贵阳被中国气象学会评为“中国避暑之都”,而且,贵阳还是全国首座国家森林城市,典型喀斯特地貌,一城山色半城湖,山奇、水秀、石美、洞异,民族风情浓郁。贵阳于是顺势打造“中国避暑之都”。
在贵阳的花溪,休闲地产在这里的发展已经如火如荼。那些避暑山庄将目标对准了富有的珠三角人,因为贵阳至广州的快速铁路在建,建成后,两地相距不过4个小时车程。交通的便利,休闲时代的到来,为像贵阳这样有着丰富自然资源的欠发达地区迎来一个新的发展思路和前所未有的商机。
一直在伺机再起的扬州也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休闲资源。历史上,它曾经是中国最繁华的消费城市,但随着繁华凋落,欣赏这种生活的时代踪迹也远去。当这个时代重新给予人们寻求安逸休闲的条件的时候,扬州人又开始重新强调,扬州是一个人们寻找快乐的地方。在长三角的角色分工中,他们认为,扬州可以充当南京、上海都市圈的后花园。这个后花园的任务就是恢复成一个繁华的商业之城,一个休闲之都。
篇5
EF:我们注意到这次新品的系列里,包括有笔记本、上网本、台式机、一体机、上网机、显示器、手机,产品线可谓非常广您是如何看待Acer旗下的众多产品呢?王振堂:其实,一直以来,Acer的使命就是让移动互联上网对消费者更加迅捷、更具吸引力。想必你也能看出来,Acer是惟一覆盖所有移动产品的厂商:从“双手持移动设备(two―hand devices)”的笔记本电脑、上网本到“单手持移动设备(one―hand devices)”的智能手机。我们的Aspire Timeline系列笔记本电脑,能够让用户每天只充电一次,就可以在一整天的工作中运用自如。不仅如此,我们还积极投身到各种盛大活动中,比如Acer已经成为2010年温哥华冬季奥运会和2012年伦敦奥运会的电脑设备官方供应商。为了这次的温哥华冬季奥运会,我们还特别推出奥运特别版本产品,包括Aspire 4810T,Aspire 1410笔记本电脑和Gxx5H液晶显示器a我希望Acer不仅仅只是一个商标,还应该有内涵,可以激发人们创新思维的能力。EF:在您看来,Android操作系统对Acer来说意味着什么?
王振堂:Android的出台绝对是Acer集团的新机遇。它给用户提供了另一个操作系统,这个移动的开放资源平台,不仅免费而且高度个人化。要知道“移动性”是我们集团及旗下产品的重要关键词。这个平台不仅对传统的笔记本电脑以及“上网本”带来全新的生命力,更为融合内容和终极链接为一体的智能手机带来新的契机。这种融合将使用户获取越来越多的高级别的服务,这样智能手机将有一个比当前更加有利的市场地位。
EF:您前面提到了“上网本”。我很好奇为什么Acer会在“上网本”的推广上不余遗力?
王振堂:“上网本”过去部说是穷人的笔记本电脑,是穷人家的不妥协,但我并不这么看。生网本是电脑和移动通讯结合的产物,“网本”比任何的智能手机还要复杂,功能还要强大。举个例子,原本来美国行销人员都认为美国人不会要“上网本”,但实际上,过去的6个月美国反而是“上网本”最大的销售市场,美国人拼命地用“上网本”,绝对不会穷人家不得已的妥协。
篇6
[关键词]民间融资 法律建议
一、目前农村民间融资的主要特点
从相关的调查报告来看,目前农村民间融资主要有以下特点:
1.覆盖面广。民间融资广泛分布于城镇、农村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过去借贷资金主要集中在以小农经济为特征的农牧业生产流通领域,现已扩大到农、工、贸和服务等行业,企业和个人通过民间融资的比例越来越高。
2.交易活跃。近年来,随着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权限上收,经营重心向大城市、大企业集中,对县级及县级一下机构进行撤并、降格,农村信用社的借贷门槛过高,手续繁琐,同时邮政储蓄所“只存不贷”的情况为农村民间融资提供了客观发展条件,部分经济相对发达且有经商传统的地区,民间融资活跃,借贷规模逐年上升,交易额逐步扩大。
3.利率高。民间融资的利率虽然各地略有不同,但是基本上企业借贷利率水平一般在10%~15%之间;个人借贷利率水平稍高于企业,一般在20%左右。
4.业务分散,期限短,季节性强。“早借早还,再借不难”是民间融资的信条。企业借贷一般为一年左右,两年以上不多见,个人借贷期限一般为3个月至1年。而且在冬春两季年末岁首,金融机构一般要收回贷款,这时候是民间融资活动最为活跃的时候。
5.隐蔽性强,真实情况难以掌控。民间融资的最大特点就是借贷双方均不太情愿向外界透露借贷信息,处于“保密”状态,因此很难掌握真实和全面的情况,相应的法律也很难做到监控和保障。
6.生产性借贷为民间融资的主要部分。民间借贷的主要是用于企业的生产性借贷,农户的扩大再生产借贷以及居民和农户的一般消费性借贷。
二、民间融资活动发展的必然性
1.正规金融服务不足是农村民间融资问题发展的诱因
首先,我国以农业银行为主体的农村金融体系(包括农村信用合作社)长期垄断和封闭的运行体系,其主要职能是从农村吸收资金向非农产业转移,因而造成了农村资金流向城市,对农村和农业发展的资金支持不足。而且如上文所提及的,近几年,国有商业银行都逐渐加大了防范金融风险的力度,县级商业银行分支机构缩减,信贷审批权限普遍上收,大额贷款必须通过省级商业银行审批,基层行信贷权十分有限,大部分只有调查和申报权,可是一旦贷款出现风险,基层行又是第一责任人,并实行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这些举措削弱了基层行投放信贷的积极性。
其次,国有商业银行现行的银行信贷政策和信用评价等级制度对于绝大多数的乡镇中小企业而言,缺乏现实有效的可行性。
最后,国有商业银行繁琐的贷款手续,也无法适应农村贷款急、频、小的特点。
2.充裕的民间金融资产为民间融资提供了资金支持
改革开放近30年来了,我国的民间资本已经积累了相当规模,形成了稳定的民间资本来源。一方面,我国居民收入的持续快速增长,农村闲置资金增多,一部分存入了国有商业银行,还有一部分则成为民间金融资金的来源。另一方面,民营经济的整体实力快速增长,使私人资本的规模迅速膨胀,成为民间金融的重要来源。
3.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形成了相对旺盛的资金需求
随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以及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对资金的依赖程度进一步提高,农户的扩大再生产,乡镇企业短期资金周转、购建固定资产、投资新项目等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
三、规范、引导民间金融的法律建议
在当今中国的发展现状之下,民间金融的存在是不受体制因素制约的,也与经济发展的阶段性没有直接联系,它不是一种可有可无的融资安排,而是一种与正规金融并存的必要的融资方式,简单的打击和取缔并不是规范民间金融的正确方式。2005年5月25日央行的《2004年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中认可了民间融资的重要地位,2006年以来,银监会按照《银行开展小企业贷款业务指导意见》,指导银行业金融机构进一步完善贷款风险定价、分账核算、审批流程激励约束、人员培训、违约信息通报等“六项机制”,鼓励开展小企业授信业务;制定《商业银行小企业授信工作尽职指引(试行)》,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转变经营理念,创新金融体制,通过流程改造和美化差别化管理,提高风险管理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但是这些并不能从跟本上解决农村金融供给不足的现状,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村金融供给不足的问题,必须从体制入手,完善现有金融运行体制。因此,我们要在有效监管、防范风险的前提下,适度开放农村金融机构的市场准入标准,鼓励各类资本按商业原则到农村投资,确立民间金融的法律地位,引导民间金融有序成长。
我国目前对于民间金融的政策界限是模糊的,对于同一行为,不同部门往往有不同的规定。例如,1984年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民事政策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第69条和1991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借贷案件的若干意见》第6条规定:民间借贷的利率可适当高于国家银行贷款利率,具体标准由各地人民法院根据本地区情况掌握,但最高不得超过银行同类贷款利率的四倍。但却没有规定什么范围的民间借贷属于合法,什么样的民间借贷属于非法。而国务院1998年的《非法金融机构和非法金融业务活动取缔办法》对非法金融业务活动做出了明确界定,按照规定界定是否合法的基本标准主要就是看这种活动是否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而这一规定的假定前提是,中国人民银行总能正确无误且及时的做出批准,显然这一夹定是与现实情形相脱离,与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相抵触的。因而当务之急就是我们必须制定和完善《民间融资法》、《合同法》等法规体系,将民间金融合法化、规范化,将民间金融纳入法律管理之中,为民间借贷提供一个合法的活动平台,将一些合理的民间金融行为规范化,同时禁止违法的高利贷活动,以规范、约束和保护民间金融活动,促进正当的民间金融活动有序开展,充分发挥其拾遗补缺的作用,促进我国民间金融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孙丽玲,贾丽博,詹漫丽.我国民间金融行为的影响分析[J].广西金融研究,2006,(9).
[2]杨新华.浅析农村民间信贷[J].安徽农学报, 2004,(10).
篇7
30年河东,30年河西,中国人习惯用30载光阴来量度历史。
共和国成立以来,确是以30年为段落,层层演进。
1949~1978年,这是摧毁与试错的30年,在频频成功推倒压在头上的大山之后,中国人以难以抑制的激情与大无畏的勇气将旧世界彻底抹去,像孩童一样搭建自己的梦想积木,自信膨胀之后陷入癫狂,最后却在迷茫中无助,物质与精神都几近绝境。
1979~2008年,则是务实与激荡的30年,我们在废墟中重拾信心,以包容的心态与全球互动,像一辆超载的卡车却以法拉利的速度狂奔向前,以“不可持续之持续”让世界震惊。
2009年我们又站在一个历史节点上了――一个30年结束,另一个30年开启。2008年经济危机、地震、奥运以及其他纷繁事件,它们的发端都会在下一个30年中去寻找归结与出口,正是这些支流的汇集,决定着中国这条大河的澎湃与流向。
《商界评论》携手网易,邀请了花旗银行(中国)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沈明高、清华大学教授秦晖、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迟福林、香港科技大学教授丁学良、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宁向东、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有限公司总经理陈晓升、中国光大集团董事长唐双宁、北京产权交易所总裁熊焰、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郑风田等9位专家学者一起来展望未来30年的中国。
破碎之后需要重建,追问之后需要解答,“解放”之后需要“规则”。前奏如此激烈,注定未来旅途的不平凡,下一个30年注定将会更加激荡,这将是一个决胜的30年。
中国处于怎样的历史关口
当次贷危机在彼岸乍起,许多人以为那是别人的事,无关自己。但转瞬间GDP增长率破10%、人民币“跌停”、倒闭、减薪、裁员这些坏消息充斥四周,“邻居失火转瞬已经烧到我们的后院”。
为什么最先只是美国的次贷危机,却会这么快地全球蔓延,从虚拟经济到实体经济层层扩展?为什么美国生病,中国经济的活力也跟着骤然下降,制造体系一下脆弱不堪?
其实,正是这次经济危机,让我们一下看清全球的力量格局与自己的真实处境。
这一个30年,我们走出封闭融入世界,分享全球化的红利时也深度依赖外部需求。
自罗马始,西方一直警惕着东方的崛起。但不再要“解放全人类”的中国,要想加入美国主导的全球经济体系,总得有张入场券。此时,全球经济体系已经搭建完毕,一个新来者要想“芝麻开门”,只能从透支资源、做低附加值的制造起家。
这里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全球经济体的布局,美国主导了这次布局,也释放了阿拉丁神灯里的巨人。这个巨人的脑袋是美国、欧元区各国,他们是消费核心国,产出小于消费,但占据国际经济金融体系的主导地位,制造规则,把控比赛;而欧佩克国家、巴西、澳大利亚等国则是躯干,是资源核心国,祖上有产,出卖资源谋利;而中国与印度以及东亚各国则是这个巨人的手脚,是制造核心国,有着便宜而充足的力气。
中国是这个世界辛劳的大手,尽管非常勤劳,但仍受到许多冲击:上游资源涨价带来的成本压力;制造国之间的竞争,手与手之间的杀价;消费核心国需求的减少,多收三五斗都会无处可卖。
我们自己实际上已经意识到了这些问题,也在寻求解决的办法。政府产业升级的决心与力度在2007年就表露无遗,长三角、珠三角的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一旦成功,将能很大程度上释放中国的资源空间和生态空间,也是中国启动内需、扩大消费的真正依托。但经济危机的骤降使这样的转型试验还是显得迟了一步。
赛车要想超车总在弯道,这一次危机对全球经济来说亦是一次弯道,大家都在减速,如果中国把握得当或可超车,完成从手到脑的进化。诸多理由已有专家表达,如美国始作俑者受损或更严重;中国开放有限――金融体系相对封闭因此受损不至惨重;中国的市场与活力或成资本的避难所;此消彼长中国的机会将来到?
这些说法都不无道理,但回望历史,我们还要警惕危机的另一种结局。
丘吉尔说过:“你向后看得越远,那么向前看得也越远。”我们来看上世纪80年代的美日博弈,许多地方值得借鉴。当时日本发展速度同样惊人。日本金融机构看到日元升值,于是兑换大量美元,投资美国的房地产。80年代末,美国房地产泡沫破灭,日本企业的投资损失最大。到上世纪90年代初日本投资美国房地产的亏损大约有7000多亿美元,相当于80年代日本对美国出口盈余的总额。日本经济也从此一蹶不振,陷入了“失去的十年”。
现在的情况也是如此,全球近十年的增长实际上是一种“透支经济”,即美国金融扩张、中国等新兴市场是产能扩张,以此拼命拉长全球经济增长周期。但是膨胀到了极限,美国金融与债务的泡沫破裂,就会导致实体经济的衰败,消费收缩和资本流失的时候,全球经济体这个“脆弱”的巨人就会生病。
危机爆发就是对全球化体系中的贸易分工和金融分工严重失衡的一次总调整。所以,下一个30年,将会危机四伏。
从过去看到未来
但是趋势能让我们坚定信心。让我们继续向后看。
2008年12月,美国《新闻周刊》有这么一段描绘:
“10年来,一个正在崛起的超级大国在新的制造工厂里吸引了巨大的投资,这又吸引了数百万人从农村转移到城市。因此,生产力繁荣使得这个国家变成世界工厂,生产出的商品超过其消费能力,贸易顺差直线上升,令人吃惊地占到了世界GDP的0.5%。外汇储备大幅增加,成为历史上持有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然而,全球银行危机突然打断了资金流,出口下降。”
这不是2008年的中国,而是对1929年美国的描绘。历史不会重演,但历史惊人相似。1929年的危机让全球陷入大萧条,但美国也是在绝望中缓缓登顶。
把历史拉长,我们才能看清趋势的演进。美国这条线条是一路上扬直抵高位,盛极必衰,盘整之后呈缓缓下行之势。尽管美国经济力量在全球仍处于主导地位,但中国、印度、俄罗斯等新的经济力量不管从怎么样的夹缝中破土,但已经以不可抗拒的力量正在茁壮成长。这其中,中国更是拉出一条亮丽、强势而高昂的上升线条。从上世纪至今的各种力量的演进路线,让我们明白现在的处境虽然需要努力改善,但没有必要绝望,关键是要把握这种趋势,圆满地完成阶段性的历史任务,以保证上行的轨迹。
既不能因为美国的下行,就简单地认为中国必将上行;也不能把美国的危机,简单地归结为经济自由主义的失败,中国的成绩归功于政府干预。
一个事实是,在经济与制度上,中国与美国处于不同的起点。美国的金融危机是金融创新太快,换句话说是监管体系的滞后限制了金融市场的发展。中国的问题则是在产业领域,“中国制造”在很长一段时间填饱了全球需求,但结构性和体制性问题的解决步伐,也落后于经济的增速。
美国的经济与金融市场是自由化过度,而中国的经济与金融市场的自由化则依然不足。全球都将面临一个秩序的重建,而中国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但必须是以一种谦虚的、建设者的姿态积极介入,在重建中完成自身的升华。
西方眼中的下一个30年拼图
未来30年会发生什么?
也许我们无法准确预知,但可以尽情猜想。只是这方面来自中国人的声音很少,而来自西方的声音却成片。
因为在中国人的传统意识里,预测未来似乎是一门玄学。而在欧美,研究未来的人几乎占了总人口的2%,单单美国就有600多家研究机构。我们会发现每一个时代的演变似乎都能从美国的研究中找到多样的解决方案。
那么,让我们首先借鉴西方众多的预测成果去拼凑未来的中国。
时间:2025年
国际投资大师、华尔街“黄金眼”罗杰斯认为:中国取代美国和日本成为世界第一强国无须等到本世纪末。中国超过美国和日本的时间大概在2025年左右,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但这是从总量上来说的。如果要算人均GDP水平,中国取代美国和日本成为世界第一强国还需再过几个世纪。
格局:美、中、印三足鼎立
美国国家情报委员会(NIC)在的《2025全球趋势――变革的世界》报告中警告,未来二十年之内,美国政经及军事影响力将削弱,中国和印度明显崛起,世界将迎来美、中、印三国鼎立的局面。这份报告出炉,正值印度泰姬玛哈饭店遭受恐怖袭击,NIC凸显了印度的地位格外受到瞩目。这份报告指出,中国和印度将依循“国家资本主义”模式,连同美国形成一个多极的世界,互相竞争,俄罗斯的潜力较不确定,须视其能源财富和内部投资而定。
货币:人民币、日元、欧元将崛起
NIC认为二次大战后所构建出来的国际金融体系将会大革新。虽然美国仍可保有单一最强势国地位,但在军事、政治、经济相关领域的相对实力会被削减,美元作为全球主要货币的地位会被削弱,人民币、日元、欧元有崛起的机会。NIC预测中国在2025年以前会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甚至是名列前茅的军事强国,且未来15~20年之内,也没有任何国家可以比拟。
风险:、环境破坏、社会保障网的崩溃
这份报告警告说,中国与印度的发展并非一片坦途,中国经济成长肯定会放慢或衰退,人民收入差距扩大,也会形成社会冲突的压力,而贪污、腐败、环境破坏、商业管理低劣,社会保障网的崩溃,都是中国必须面临的问题。NIC特别指出:“这些问题任何一个都可单独解决,但如果多个问题同时发生,中国将会刮起大风暴”。
所有的预测都有一个指向,中国会在未来30年崛起。然而“大国崛起”对于国人来说,似乎是一种内心极度渴望,但却不太敢真正去相信的理想。这也许与以来的屡战屡败,长期梦碎形成的心理魔障有关,以为那只能是可望不可及的幻象――哪怕这一次我们是如此地接近这个现实。
决胜30年
每个民族都会被历史安排到某一个坐标体系上进行选择,纵坐标是你的渊源以及不可逃避的历史沉积;横坐标则是所处的时代,石器时代或是铁器时代,或者已经是被“推平”了的互联网时代。
30年是一个足以改变历史,也可以被历史改变的时间纬度。以来150年的历史,只有建国后的60年是我们民族自己可以把握的。
每一个阶段都有每一个阶段的历史任务。
上一个30年,我们的民族通过艰辛的劳动,拿到了巨额世界硬通货,从而可以在世界范围内收购中国现代化所需的能源、资源、原材料等,完成了自己的原始积累。这是一种“卧薪尝胆”,是我们为了实现现代化与参加全球化付出的代价。
在我们这个人口负重很大(相当于4个美国3个欧盟)、历史沉疴尚未涤荡尽的国度,永远只有次优选择,每一次选择都意味着局部的牺牲。因此,我们只有从量变到质变,聚沙成塔,用一个一个的30年才能向目标靠拢。
那么,当我们已经度过了温饱,实现了小康时,我们不能在下一个30年到来时再匆忙以对。如果我们不想在未来缺席,我们就需要展望,即使那不意味着正确。
下一个30年,将会是中华崛起的决胜30年。历史不能再等,失去这30年,就会失去未来。一个时代图谱的风云演变,总是无数个人命运的集体描绘;一个民族命运的起承转合,也决定个体的地狱天堂。
探索未来,言及“崛起”,我们需要弄清我们的目标才能进行合理的展望。经济上,中国制造需要再上层楼,中国企业需要迈入全球,企业素质也需要大幅度提升。金融上,人民币的国际化和资本市场的创新是中国成为全球领导者必须过的关。对于农业人口占3/4的国度来说,农村改革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坎,不管困难有多大,都得趟过这趟水。而中国要实现全方位的崛起,对内,政府的转型是关键,对外,中国的话语权决定着中国国际地位的高低。
30年,不长也不短。说长,三十而立,足以让一个人历练成熟,去除浮躁;说短,它决定着一个国家在世界地位中的纵横格局,决定着我们将为再下一个三十年如何开端,所以,30年的历史,心态最重要:
――珍惜危机里迸发的动力。危机会加强民族自省与国家抉择,我们国家、体制、经济体系在运行遇到大的阻碍时,就可能会有勇气进行决断,比如收编一些民间的经济与金融创新成果,将其合法化推广。危机会倒逼民间与政府,国有与民营,一起思考解决方案。
――不要迷失自我。中国在融入全球的进程中,一直被各种声音所困扰,最初是中国崩溃论的诅咒,接着是中国的棒杀,现在则是中国救世论的捧杀。我们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首先要做的是解决好自己的事情,“救中国就是救世界”。这里我们可以用总书记的一句话共勉:“过去先进不等于现在先进,现在先进不等于永远先进。”
篇8
[关键词] 经济增长 环境成本 发展方向
社会发展对自然资源的无限需求与自然资源的供给有限之间的矛盾,将是21世纪大多数国家所需面对的主要矛盾之一。自然资源的日渐萎缩与状况恶化,既危及国家的发展安全,也殃及国家的社会安全。
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根基。但在工业化进程中,人口数量极大膨胀、消费能力的不断提高、资源利用的恶性循环和社会机制的不完善等原因,已使地球环境中可再生能源的再生能力濒临崩溃。不仅不可再生的矿产资源急剧减少,就连大气、土壤、水等相对恒定的自然资源也因长期无度的开发、无序的利用和污染而遭受严重侵蚀。
资源型城市是以依托资源开发而兴建或发展起来的城市。我国有400座左右的资源型城市,其中的20%即80多座已经进入资源枯竭期。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与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目前,我国资源型城市发展面临的普遍问题是:产业结构单一;资源依赖性高;资源利用效率低;环境污染严重;转型发展成本高。
现代工业技术的发展成果使得人们的生活变得比过去几千年更舒服。但是,高速增长、过度发展、物质追求、浪费性消费所带来的后果,伴随着人的精神异化与资源环境的恶化暴露无遗。100年来,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远远超过过去1000年的总和。
如果增长意味着不断增加对自然资源的消耗(自250年前工业革命开始以来便如此),那么它就不可能无限期地持续下去,因为地球及其资源是有限的。
气候变暖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目前全世界90%以上的科学家都持有这个观点。随着人类社会进入工业文明时代,地球温度和二氧化碳的浓度开始同步上升,上个世纪是近千年来最暖的100年,而最近20年又是其中最暖的20年。
根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预测,因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继续增加,在未来100年内,全球温度将升高1.4~5.8℃。而美国全国大气研究中心的一项最新研究显示,全球海平面将以每世纪4~6米的速度上升,比科学家们早先预测的要快得多。
人类已经到达或超越了经济增长产生反作用、环境和社会成本超过抵消收益的临界点。所谓“经济的”增长已经变得不经济了,增长型经济正在衰退。
经济学家们指出,问题在于我们太沉迷于经济增长。而持续高增长的代价是人类近100年消耗的地球上的资源超过以往历史的总和,而环境的污染和破坏的程度则步步加重。对于中国来说,现在我们缺乏的不是速度,而是增长的质量。
如果我们不能从科学思想、生产方式、经济规则、社会机制和民众意识等方面对自然资源做出全新的认识和变革,如果我们不对自然施以“人文”关怀,如果我们不善待自然,仅仅依靠修修补补,那么,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将不能实现,国家社会安全保障也无法实现。
中科院的一份报告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创造了许多第一:经济增长第一,外汇储备第一,直接投资第一等等,同时带来很多令人担忧的问题,就是建材消费第一,能源消费第一,空气污染排放第一和水污染排放第一。可我们不可能像西方国家那样,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否则历史要倒退。
发展与富强,是每一个国家应有的选择,没有丝毫可以被指责的,但有限的资源和恢复缓慢的生态环境却无力承受如此高强度、大规模、长时间的无度索取。当前整个世界仍然建立在自然资源的单项消耗上――规模消费,没有回收、没有循环。而在我国,我们已没有足够的资源总量来支撑高消耗的生产方式;没有足够的环境容量来承载高污染的生产方式。许多过度开采耗用的重要资源已濒临枯竭,并开始直接危及世界众多人民的生存状态。
自20世纪70年代,传统的掠夺式资源利用与经济增长模式已引起人类深刻的反思。大量开采资源,大规模生产,大量消费,大量产生废弃物,在出现资源危机的同时,引发环境问题,这必然导致生产和消费的不可持续发展。改变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首先要降低资源的消耗,根据“物质不灭定律”,资源消耗降低,污染物则会减少,环境压力将自然缓解。与其大规模治理污染,不如少产生废弃物。关键是提高资源循环利用效率。为此需要改变传统的生产和消费方式,建立资源循环利用的思想。资源利用模式由资源-产品-废弃物单向运行转变为资源-产品-资源循环运行,即实施可持续的生产模式。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虽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但由于长期处于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的粗放型运行,使单位产值所消耗的资源比发达国家甚至其他发展中国家高得多。据1990年统计表明,1吨标准燃料所生产的GDP,中国是395.8美元,美国是2172.8美元,日本是5747.8美元,德国是4351.5美元,印度是1430美元,全世界平均是2167美元。
传统经济增长方式是以生产需求扩张和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支撑的经济增长结构模式。这首先导致了经济结构的失衡,形成了缺乏竞争力和开拓市场能力的生产体系;由于这一过程对社会资金和资源的大量消耗和浪费,导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的双重危机。
虽然中国环境保护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我们也清醒地看到,长期以来传统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使全国环境形势依然严峻,污染物排放总量远远超过环境承载能力,一些地区的环境污染还很严重,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还没有得到有效遏制。人们的可持续发展意识还不高,投入不足、执法不严、环境管理能力不强等问题依然严重。
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不仅是我国传统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的结果,而且也是我国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阻力。我国推行循环经济,发展清洁生产和低碳经济,不仅是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而且也为解决资源短缺与生态环境恶化问题找到了一条切实可行的经济发展模式,是推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首选途径。
改变粗放型增长方式看起来主要是提高环境门槛,制定严格的环境经济政策,加强综合执法力度等等,本质上是调整经济结构,是改变经济结构性质,实现经济与环境高度融合,使环境保护不再是经济发展的排斥因素。如果仅仅只注意到了提高环境门槛这些现象,认识不到调整经济结构才是本质,就没有很好地掌握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最终也抓不住关键。
西方发达国家走过了先污染后治理,以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增长的老路,对这条老路造成的环境危害,甚至无法弥补的损失,曾进行过批判和反思,对它们的环境问题也实践出了比较有效的做法:一是采取严厉的环境保护措施;二是建设完善的环境基础设施;三是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四是实行符合国家经济大局的政策法规标准体系。发达国家的这些有益尝试为中国特色环境保护新道路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外部条件。因为这些做法是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学习借鉴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为我所用,可以少走弯路,少付代价。
科学发展观强调发展是第一要务,它不是要求通过放慢发展速度、减轻污染,而是谋求通过能源的充分利用、资源的循环使用,通过减少污染物排放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在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条件下的科学发展,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和基本要求。这一理念不仅追求资源能源使用和污染排放的最小化,以生态型的生产和消费方式去代替传统型生产和消费模式,而且强调“以环境优化经济发展”,追求经济与环境的协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控制经济增长的环境成本,要大力推进节能减排,这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环节。尽快将节能减排纳入企业发展战略规划,要严格执行环境准入制度,严格落实目标责任制,严格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严格节能减排科学管理;淘汰落后生产能力,严禁高耗能、高耗水、高排放和产能过剩行业发展,不断降低能耗和减少排放;加强节能减排新技术、新装备的研发;建立长期有效的制度保障,建立健全有利于节能减排的决策体系;继续推进污水垃圾处理产业化和建筑节能;努力优化能源结构,大力推行清洁生产。
控制经济增长的环境成本,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这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要鼓励建设生态工业园区和污染集中控制区,促进资源综合利用、污染集中治理、产业集约发展。把工业小区、开发区建成具有自净能力的“生态组团”。要积极探索循环经济产业链和共生产业群模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废弃物排放或“零”排放。要积极倡导形成全社会绿色消费、绿色经营的理念,形成低碳生活方式。
控制经济增长的环境成本,要促进自然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土地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海域和岸线资源以及矿产等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目标。要以提高资源保障能力为目标,实行有限开发、有序开发、有偿利用,构建供需平衡、结构优化、集约高效的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的新格局。要加强资源开发的生态环境监管,逐步建立资源开发建设项目的生态监察体系。要充分利用市场机制,抓好资源整合,加快推动实施资源成本核算制度,做到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并重。
控制经济增长的环境成本,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变发展方式。要抓住转变发展方式、发展低碳经济的机遇,从更高层次和新的起点谋划发展。要把低碳经济理念引入煤、焦、冶、电等传统产业,淘汰落后产能,提高资源利用率,强力推进节能减排,发展低碳、清洁能源,建设低碳能源工业基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控制经济增长的环境成本,必须发展创新型经济为环境减负。要从国情、省情出发,把发展创新型经济作为主攻方向,把调结构抓创新促转型作为工作主线,在重点领域求突破。坚持环保优先、节约优先方针,大力发展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以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可持续发展,着力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坚定不移地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控制经济增长的环境成本,必须建立并实施以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绿色贸易、绿色证为主体的环境经济政策。当前,我国的环境经济政策已进入环保部门与多个经济主管部门联手设计、配套实施的实质性操作阶段。要真正形成完善的环境经济政策体系并使之转化为一种长效、常态化管理机制,急需充实和完善具体内容,加快研究制定相关标准、规范和政策实施对象等建设体系的内部制度。
中国特色环境保护新道路就是要在落实科学发展观中,加快环保历史性转变,在转变中改革,在改革中继承,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实践,在实践中协调,在协调中发展,有所作为,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当然,我们坚信人类会通过科技的力量去寻找更为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的新方法,会通过智慧的协商改造社会机制和所从事的环境行为,来改变与缓解需求无限与供给有限之间的尖锐矛盾。但遗憾的是,事情的发展远没有我们所期望的那样美好,已有的改变也永远赶不上资源付出的速度。
环境问题首先是一种环境变化,但并非所有的环境变化都是环境问题,只有当这种变化威胁到部分人群乃至整个人类的生存方式时才成为环境问题。所谓生存方式,是指以某种形式相对固定下来的激励和制约行动者行动的结构化特征,可以用三个层面来概括,即社会的生产方式、人群的生活方式和组织方式。因此,环境问题实际上是一个社会问题,单纯在自然科学、工程科学范畴中依靠自然规律和资源开发规律寻求环境问题的解决手段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这样做仅仅考虑了环境变化的因素,而忽略了人类社会的生存方式受到威胁是环境问题形成的根本原因。
百年一遇的经济危机正在走向后期,而一场全球性的气候会议又让世人瞩目。世界都开始更多地把思考投向危机后的经济和生活。
最近半年,在亚洲、美国、欧洲的一些经济学界,一个声音在逐渐提升:如果说人类曾经经历了顺应型社会(农业社会)、扩张型社会(工业经济)的两个阶段,现在我们应该主动地走向“第三季”,也就是控制型社会。即以全球的理性去控制发展速度、调整发展方向。我们将来的经济发展方向,对于全球经济和中国经济来说,都面临着结构调整的问题。这种调整和选择,需要符合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和道德伦理。
环境问题的深化源于人类既有的生存方式,是它导致了人与人、人与环境、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不和谐。反过来,环境问题又在不断威胁着人类的生存方式,迫使人们为解决生活和生产过程中出现的种种环境问题而作出不懈的努力。与人类这种生存方式的这种互动表现了环境问题的社会性。
环境问题的社会性揭示了解决环境问题的手段不会是一劳永逸的。这是因为,一个社会中人类的生存方式在于它所根植的历史现实,即是与特定时期、特定地域的人群相联系的,它的社会功能也只适用于这一现实。随着时代的变迁,它的历史合理性和社会功能将逐渐丧失,被新的人类生存方式所代替。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环境问题的社会性还在于其出现和发展本身就是社会发展的阶段,解决环境问题的努力应该是不断发展的,在解决过程中还会出现新的环境问题。但是,人类终究会在推进社会经济发展的进程中有效解决好环境问题。
参考文献:
[1] 林毅夫.发展战略与经济发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 任建军.重视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J].甘肃社会科学,2006,(2):177-179.
[3] 李金昌.中国人口与环境[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4.
[4] 解振华.国家环境安全战略报告[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5.
[5] 朱双毅.推进自主创新加快增长方式转变[C].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2007.
[6] 张坤民.可持续发展论[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7.
篇9
在成为排名世界前列的贸易大国以后,我国进出口形势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外部的需求,特别是我国现有的主要贸易伙伴的需求。但在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影响下,其主要贸易伙伴的需求呈现持续下行的态势。
据美国波士顿咨询公司(BCG)的《2009 BCG100新全球挑战者》报告的数据,在来自14个新兴市场国家中的100家上榜公司中,除了中国的36家之外,还有印度20家,巴西14家,墨西哥7家,俄罗斯6家。由此可以看出,在本轮危机中,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境况要大大好于大多数发达国家,来自新兴市场国家的企业已成为世界经济舞台上一支重要力量,特别是在全球经济低迷的情况下,他们更成为不可忽视的生力军。
以新兴市场经济体中的“金砖四国”为例,其拥有了全球40%左右的人口,约1/6到1/7的全球总 GDP,这个巨大的市场值得全球经济关注。同时,新兴市场经济体在国际重要商品定价权、国际制度建设、世界主流意识形态生产等领域声音较弱;现行的一些重要国际协调机制如涉及核扩散、环保、气候等都是美国等发达国家创造的,各新兴市场经济体能提供的如国际谈判的议程、规则等公共无形产品十分有限,创新能力较差。因此,采用抱团突进的策略对新兴市场经济体是十分必要和有利的。
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在金融危机之后,新兴市场经济体各自产业结构的弊端暴露无遗。单一经济体俄罗斯便是典型的代表。国际油价一路走低,能源出口大国俄罗斯经济遭受重创。“西进”遇阻之后,俄罗斯自然把注意力放到了中国,互补性极强的两个国家找到了新的契合点――开拓新的能源市场;而以科技合作为代表,中国的航空航天产品、巴西的支线飞机等具有高附加值的产品正在双边贸易总量中增加比重,因为巴西需要通过扩大多元化的产品进出口降低对原材料出口的依赖;此外,具有高附加值的印度服务业和IT业,也成为新兴市场经济结构互补性强、比较优势明显的典型代表。
可见,各新兴市场经济体的进出口贸易应更多地将注意力转移到彼此的市场中来,从而降低对欧美等传统外需大国的依赖。从中国的视角来看,印度人口众多,市场潜力巨大;巴西有着为数可观的中产阶级,消费能力较高;南美和非洲等也蕴藏着尚未开发的市场潜力。可见,新兴市场经济体之间完全可以利用当前的历史条件,通过互相间的贸易合作实现有效的结构转型和产业升级,进而有助于帮助全球经济进入更均衡稳健的增长通道。
二、 中国与各主要新兴市场经济体的贸易现状
1. 与俄罗斯
中俄两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拉动了本国需求,为扩大双边贸易创造了条件。过去十年,中俄双边贸易年均增速近30%,2008年在两国贸易中贸易额超过10亿美元的特大宗商品较2007年明显增多,总贸易额已达568亿美元,同比增长近20%;双向投资更趋活跃,今年一季度中国对俄投资已超过去年全年总投资的40%,俄罗斯公司在华投资的积极性也显著增强。但自9月份以来受金融危机影响,双边贸易呈逐月下滑态势,无论是中国对俄出口还是中国自俄进口均同步下降。这里既有国家市场商品价格回落的因素,也有两国各自内需下降的影响。
但值得注意的是,国际市场石油价格大幅下跌引发卢布贬值。而人民币则进入升值周期,导致中国对俄出口商品价格上升,从而降低了中国出口商品的价格竞争力;另外,由于卢布已经实现自由兑换,目前中俄边贸中卢布的使用比例要远远高于人民币。对我国企业扩大对俄出口不利。
其次,俄罗斯贸易保护主义加剧。俄罗斯政府已明确表示2009年将通过关税和非关税手段保护本国各重要产业。如汽车进口关税已由25%提高到30%,并采用更为严格的质量技术认证规则,增加认证手续费,进口成本更为增加;另外水泥进口关税提升至10%-15%,还对部分进口食品实行配额管理。
和中国相比,高度依赖石油出口的俄罗斯受到的金融危机影响要大得多。随着国际市场的石油需求锐减,油价大幅回落,俄罗斯经济陷入10年来的首次衰退,2008年俄国内生产总值较上年增长5.6%,增速同比下降2.5个百分点。中国对俄投资类商品出口,如机电产品、钢铁制品和建材产品等将明显下降,而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消费类商品,如纺织服装类商品、食品和家具出口所受的影响则略小。但中俄在能源、航空航天、交通运输、科技、金融等领域有着广阔的合作前景,特别是在能源领域中的天然气、核能、电力、煤炭等方面双方互补性较大,随着一份价值250亿美元的中俄“贷款换石油”协议的签署和漠河石油运输管道正式开工,中俄贸易已步入合作的快车道。
2.与中东欧地区
2008年,中国与中东欧12国的进出口贸易比上年同期增长约40%。从贸易机构来看,中国自中东欧地区进口的商品主要有机械设备、有色金属、化工产品、医药品等,对该地区出口的商品主要包括纺织品、服装、鞋、食品、玩具、家电、工具等,双方贸易互补性较强。
长期以来,中国与中东欧各国的贸易基本上都为中方顺差,且贸易差额占双边贸易额的比例大都超过50%,贸易不平衡问题比较突出。同时,中东欧国家产业结构与中国相似,双方出口产品比较雷同,在国际市场上彼此竞争激烈,因此近年来各国贸易保护主义倾向明显。
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相比,中国与该地区进出口商品结构单一,缺乏支持性的拳头产品,部分曾经的优势产品失去原有的市场份额,互补性未能得到充分体现。因此,中国出口企业应努力调整对该地区出口产品的档次和质量,提高技术含量,在品牌、款式、包装和售后服务上下功夫,树立中国名牌产品的形象,改变把价格作为占领市场唯一法宝的一贯作风。特别应针对中东欧国家商品贸易中小批量、多品种的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贸易方式和支付方式。
3.与南亚
自2003年突破百亿美元大关后,中国与南亚的双边贸易一直保持着30%以上的增幅,发展势头十分迅猛。2008年,中国与南亚国家贸易发展总体状况较好,大量机电、纺织、化工等产品销往南亚,并购回砂矿、钢铁、棉花等重要资源产品。其中印度和巴基斯坦是中国在南亚地区最重要的贸易伙伴,去年中印贸易额同比增长了46%左右。
中国与南亚国家同为发展中国家,但在经济结构上却具有较强的互补性。中国的制造业水平较高,可以为南亚国家提供物美价廉的生活用品;而南亚国家的资源丰富,能够为中国的经济快速发展解决原材料供应的问题。而且印度的服务业尤其是软件业发展迅猛,而中国在计算机硬件方面具有优势,双方可以取长补短。
虽受世界经济、政治等众多因素影响,但随着2009年底通往南亚国家的重要陆路通道――中尼公路的大规模道路改造工程的完工,中国与尼泊尔、印度等南亚国家的贸易往来通道变得更加快捷,可以预计,2009年中国与南亚国家的贸易总额将达到650亿美元以上,实现进一步增长。
4.与非洲
2008年是非洲经济增长速度开始放慢的一年,中国对非洲的实际进口额预计将出现下降;中非贸易不平衡状也将加剧。目前,矿产品占中国从非洲进口额的最重要份额,是近年来拉动中非贸易快速增长的主要驱动力。由于金融危机向实体经济的蔓延,中国国内对矿产品需求减少,加之矿产品价格不断走低,将使中国与多数非洲国家的贸易不平衡问题更加突出。
但只占中国外贸比重约4%的中非贸易显然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其一,拥有53个国家,8亿人口的非洲,普遍存在经济结构单一、工业基础薄弱等问题,工业制成品的需求比例很大,其中又以轻工、家电、电子等产品需求最大,而这里领域正是中国企业的强项。其二,在全球最重要的50多种矿产中,非洲有17种储藏量具世界首位,这对处于经济快速增长期的中国来说也十分重要。目前非洲已是中国最大的海外份额石油来源地。中非双方在资源、工业、贸易、市场、资金、设备、技术等方面互有需求,可谓优势互补。
5.与海湾地区
海湾地区是世界主要能源生产和出口基地之一,已探明的石油、天然气储量分别占全球的45%。海合会国家宏观经济较为稳定,国民收入高,购买力强,人口增长速度快,自然环境条件差,很多产品更迭的需求始终都很旺盛;目前海湾五国已正式批准实施货币统一,这为该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海湾国家正在致力于各项庞大的基础设施和能源项目建设,这些都给双边经贸合作带来了很多机会。另外,中国和海合会国家之间关系友好、政府高层人员往来频繁,也为这种合作提供了更加平稳和广阔的舞台。
三、对开拓新兴经济体市场的建议
1.做好市场调查
新兴经济体市场并不等同于新市场。新兴经济体市场必须具备一定条件,首先要符合一定的人口密集度。其次是当地的人要具备相当的消费意识和消费能力。如中东市场,十几个国家就拥有约5亿人口,石油储备十分丰富,富有消费者人群占比较大,消费观念超前。
中国企业在准备开拓新兴经济体市场之前应该到当地进行实地考察,熟悉该市场的民族和消费习惯。另外还需要着重了解法律制度、外汇政策、外汇银行资金汇入汇出自由度和速度、海关进出口货物的税率以及两国之间的政治外交关系等等。
在选择目标市场之前,对自身产品的定位和该市场的供需潜力的调查也十分必要。以造纸行业为例,2007年广东产的新闻纸刚开始批量进入东盟市场,而今年东盟市场已成为我国新闻纸第二大出口市场,并继续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另外,越南的打印纸、书写纸、新闻纸的需求已无法得到满足,2008年越南纸进口量上升到100万吨;印度目前造纸企业的平均产能才2万吨左右,超过10万吨的造纸企业很少,人均纸及纸板消费量远不及世界发达国家,但这个人口超过10亿的国家的市场需求潜力却十分巨大;在中东,由于该地区缺少造纸产业的原料和水等基础条件,无法投资建造大型造纸工厂,但该地区人口众多,对纸及纸板的需求潜力也十分可观,预计今后这一地区的纸及纸板的净进口量将继续扩大。如果我国企业制订出具有前瞻性的贸易策略,一定能抢占商机,前景广阔。
2.实行差别化贸易策略
在深入研究当地国情、政情、民情、社情和商情的基础上,合理选择贸易地理方向,形成有层次的多元化市场格局,摸索创造最有效合作方式。例如,具有资源开发优势的企业,可结合当地资源情况,合作进行资源开发与生产;高科技企业可考虑在经济发展水平较好的国家投资生产处于前沿技术的产品,如新型家用电器及电子产品;在纺织、轻工行业中具有领先技术的企业,可考虑投资设厂。通过双边货币互换、成立双边贸易结算公司,中国可将汽车等装备的组装与出口市场放到俄罗斯;扩大与印度的家电制造业组装和建材卫生洁具厨具等产品的对外贸易。关键是要利用中国的资金信贷优势、人民币比较坚挺和双边互换的人民币影响力优势、制造业技术领先及熟练工和配套产业链齐全的优势,从各国具体情况来为双边贸易出口量身制订相应的贸易策略。
总之,大力开拓南亚、中东、中亚、南美、东欧等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出口市场,无疑是我国外贸企业保持进出口稳定增长,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值得出口企业认真思考其对策和方式,稳步推行该项工作。
参考文献:
[1]新兴市场承托中国出口希望. [N] 国际商报.2009, 1,16.
篇10
关键词:新农村 新局面 新任务 新管理
中图分类号:F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10-177-01
社会主义农村经济管理的重要任务是认识和利用农村经济管理的客观规律性,指导农村经济管理的实践,搞好农村经济管理,以不断提高社会经济效益,加速农村经济的专业化、现代化。实践证明,对社会主义农村经济管理的经验进行认真的调查总结,探求其运动的规律性,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
一、新农村面临的新局面
要做好农村经济管理工作,首先必须了解农村经济正在发生的重大变化。党的以来,农村进行的一系列改革,给农村经济的发展注入强大的生机和活力,使农村经济面貌发生了历史性进步。当前农村经济管理面临着新的任务。
1.目前农村经济体制为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合作化经济体制,农民成为相对独立的商品生产者。他们在合作经济的指导下,可以自己决定自己的经营方针、能够处理自己的产品,为了发展生产,他们拥有自己的生产资料。农村经济这一重大调整,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发展商品生产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
2.目前农村已向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农工商综合经营的方向发展,尤其是乡镇企业随着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和生产力的发展应运而生,蓬勃兴起,已逐步发展成为农村经济的主体。
3.广大农村把市场机制引入了农村生产,农民面向市场、追逐市场已成为我国农民进行生产的基本目标。农村生产机制的这一深刻变化,使农村经济管理贯穿从生产到流通的全过程。
4.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每个生产者都把能获得最高经济效益作为自己的经营目标。奋战在农村中的农民,也在千方百计地寻求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的途径。农民这种日益增强的效益观念,为农村经济管理提出了一个重要任务。
5.作为农村经济主体的农民,目前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化中,本身还存在着许多和市场经济不适应、需要我们在经济管理工作中重视的问题:一是农民虽有了经营权,但缺少决策能力;二是农民科学文化科技水平较低,劳动专业化技能较差,虽有积极性,但缺少科学性;三是农村信息手段落后,经济信息量少,虽有自,但应变能力差。所以农村虽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劳力资源,但是转变成全面的经济优势也并非容易。农村这些新特点为农村经济管理工作提出了新任务、新课题。
二、农村经济管理的新任务
目前,要根据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适应农村经济的发展,努力把农村经济管理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1.要把发展乡镇企业作为农村经济管理的主要任务。要毫不动摇地对乡镇企业的发展实行积极扶持、合理规划、正确引导、加强管理的方针。搞好经营管理体制的改革,坚持政企分开的原则,放手让企业真正独立自主地经营管理;在企业内部管理上有条件要实行两权分离,实行委托制,以提高经济效益;要实行产业、产品的转型提升。对高投入、高排放、高污染、低技术、低效益的产业和产品要淘汰出局;创造条件,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努力,发展农村服务业。
2.提高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促进产销的良性循环。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产品的商品率日益提高。如何使农村的各经济成份之间、各产业之间、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环节之间保持平衡、协调发展,也是当前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为此,必须在大力发展生产的同时,同步地提高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也就是说,要在经济规律的指导下,积极支持各类从事供销活动的组织,充分发挥有组织的市场调节作用,并逐步在农村中形成一个以中心集镇专业市场与众多农村集市连接的市场网络。农民可通过市场反馈的各种信息来确定自己的市场经营、产品生产和产品价格以及产品的营销方式。根据市场需求指导生产,改变生产结构,使生产和需求自发地调节,互相适应。
3.积极开展经营决策咨询工作,全面提高经济效益。农村农民的生产经营实际上是投资、决策的工作,如何提高投资决策的成功率,减少决策风险是提高经济效益的关键。农民生产经营、投资决策,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市场需求信息为决策依据,还要请农村经营能人,专业技术人员和经济管理人员进行咨询论证,以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减少盲目性,这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保证。
4.搞好集体经济投资决策,提高资金使用的安全性和效益性。集体资金的筹集、分配和合理使用是农村经济管理的重要任务,也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努力提高资金效益是提高经济效益的核心,随着生产发展,尤其是农村乡镇企业的蓬勃兴起,资金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实践证明,投资决策正确与否对于集体资金运行经济效益有决定性影响,必须加强对集体资金的运用管理,对投资方向、投资项目和投资方案要进行现场调查、专家论证、村民大会或代表会进行民主讨论,然后进行科学决策,以便提高资金的时间价值,使资金在运行中不断地创造出新的价值。
5.加强经济联合与合作,促进经济发展。不断改革完善农村经济管理体制,建立以横向经济联系为主、纵横交错的网络化经济组织体系,是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另一重要任务。在自然经济向市场经济发展的时期,面对整个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生产的社会化、专业化程度的不断发展,每个生产者要求得到发展并在竞争中取胜,必然要求联合。因此只有联合才能促进各种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组合,使资源、资金、劳力、人才、技术等要素各得其所,从而形成新的生产力;联合可互相取长补短,拾遗补缺,把各方的优势集中起来形成更大的优势,以便产生系统效应,起到放大生产力的作用;联合容易抓住经济发展中的生长点和获得高的经济效益;联合可打破地区封锁和部门分割的局面,逐步建立起和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促进经济结构的合理布局,提高全社会的劳动生产率。因此,一定要积极支持和鼓励各种形式的经济联合与合作,达到发展经济、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慧.企业资金风险管理与防范[j].时代报告,2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