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育的主要模式范文

时间:2023-11-14 17:54: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创新教育的主要模式,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创新教育的主要模式

篇1

论文摘要:在当前我国中医药教育实践过程中,学生普遍缺乏批判性思维,盲目遵从大家,创新意识薄弱,西方医学教育色彩过重等弊端成为我国中医药人才培养的障碍。当代西方科学哲学家费邓阿本德提出的多元主义方法论,其反对科学教条主义、科学霸权主义以及反对一元主义方法论,进而倡导科学认识工具的无限自由、批判理性思维等核心思想,时中医药教育具有极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保罗·卡尔·费耶阿本德(Paul Karl Feyerabend,1924一1994年)是当代西方科学哲学集大成者之一,与另外三位科学哲学家一波普尔、库恩、阿卡托斯并称为“当代西方科学哲学四杰”。费耶阿本德的多元主义方法论是其理论的核心,用他自己的语言描述就是"Angthing Goes",即“怎么都行”。面对当前我国中医药教育出现的一系列弊端,结合多元主义方法论这一主要理论观点,对于正确认识并采取有效手段改进中医药教育有很大的帮助。

1费耶阿本德多元主义方法论核心内涵

非理性批判。多元主义方法论实际上是费耶阿本德对逻辑实证主义哲学流派的一种理性反思,故费耶阿本德也以理性者自称。尽管费耶阿本德批判理性思维,主张用非理性思维来对待科学,但其批判的整个过程又显然是理性的。而他对于理性的一元主义方法论的批判,却是非理性的多元主义方法论的最好体现。

认识客观世界的方法不存在统一的标准。费耶阿本德之前的逻辑实证主义主张用普适的超越特定语境的定义、标准、理论来为世间万物奠定基础。至少在“维也纳学派”看来哲学的任务就是为一切知识奠定统一标准,并给人生指示可靠的行为准则。费耶阿本德却认为只要有助于科学的发现,任何方法和尝试都是可以被应用的。因此,他说,“没有‘科学的’方法、没有任何单一的程序或单一的一组规则能够构成一切研究的基础并保证它是‘科学的’、可靠的。

文化需要存在差异性。费耶阿本德承认“不存在什么‘客观’的理由能使人们宁愿选择科学与西方理性主义,而不选择别的传统,事实上,很难设想类似的理由是什么……所有文化都有它们各自喜欢的‘客观’理由。对于文化的选择,人们应该有其自由,而不应该用各种理由来规制人们的权利。

教育应该倡导自由和宽容。费耶阿本德看来,个人的快乐和发展一直以来并最终将是可能的最高价值。这样的价值不是否定历史演化而成的现存价值观,而是排斥用现存或是立足于固定语境下的价值来批评否定另外语境下的价值观。自由社会下,任何事物都是平等的,包括科学知识。所以不应当用权威的科学来教育人们,而这样使得人们丧失了本应该可以改变自己思想、行为等的机会。

2多元主义方法论对中医药教育的借鉴意义

随着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多元层次化的就医格局也日渐形成,而中医药成长发展的根基—中医药教育,尚未形成开放、自信、包容的思维框架。在全球多元化的进程中,中医药教育有必要突破传统的思维范式,以创新的理念指导,新颖的教学模式来适应社会的变化。在这样的背景下,多元主义方法论为中医药教育创新意识的培养提供了理论和现实的借鉴意义。

用非理性批判的眼光确立中医药发展的自信心。一个巨大的问题始终围绕着中医药教育整个过程,即中医是否科学。一直以来,中医药从业者和师生们被冠以“经验医学者”的角色。这不仅影响到了中医药教师的教学热情,对中医药受教者来说也产生一定的负担,主要表现在就业上遭受的“歧视”,因而增强教师和学生的自信心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要求。用费耶阿本德的批判理性一元主义的观点,可以从哲学理论的高度予以教师和学生一定的启迪。由于费耶阿本德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并因此患有残疾的缘故,此后曾亲身体验到传统医学的魅力,费耶阿本德对此总结评论说,“对付一种特定的真实客体,通常有不止一种实践,而是有许多种实践。在医学中,人们有西方的科学方法(它产生于17世纪的科学向人体领域的可疑扩展),还有《内经》的医学和部落医学。这些实践要么产生机体的状况,要么能够说出这些状况是怎么产生出来的,在这个意义上,它们是科学的”。费耶阿本德认为科学和非科学之间应该有一定的张力和空间,这样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才能有更加宽广的视野。所以在中医药教育创新意识培养上,首要的任务是建立教师和学生强大的民族自信心,自信才是创新的基础。

提倡质疑的精神。教育的创新有渐进创新、结构创新和突破创新。通过医学的客观经验总结到对权威的质疑最后创造出新的理论,这一系列的过程涵盖了整个三种教育创新。从我国的传统文化渊源来看,尊师重教的理念纵向贯穿了整个民族教育,当然也包括中医药教育,而这又导致了中医药创新意识的发展显得非常缓慢。对先人及大家的盲目遵从,使得中医药的实践要求与理论无法很好的匹配。费耶阿本德认为既然科学没有统一的标准,那么这个自由的社会中专家学者也应该没有特殊的话语权,“问题不是被专家们解决的(虽然他们的建议不会被忽视),而是被有关的人们按照他们所重视的思想,根据他们认为最适当的程序来解决的”。从这点来说,对权威的质疑会极大的促进中医药的发展。中医易水学派的创始人张元素有李东垣、王好古、罗天益等弟子。张元素在《内经》《中藏经》的脏腑辨证基础上,形成了一套脏腑辨证理论体系,弟子李东垣则发展了张元素的学说创立脾胃学说,自成“补土”一派;王好古则创“阴证论”;罗天益则着意阐发脾胃虚损病机外,对三焦辨治又有进一步的发挥,这一例子很好地证明了质疑精神是中医药创新发展的最好途径。

中医药的发展要因时因地因人。医学的发展更要适应社会的发展,这样才能达到两者和谐共生。创新的观点要用动态的眼光来捕捉,文化生态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和共生性,用“兼收并蓄”的态度对待各种医学才是中医药发展的必由之路。在我国古代使用虎骨、野生羚羊角等野生中药材是合法的,但是在当今生态系统弱化的情况下,使用野生中药材显然不太现实,因而利用药物化学技术制造生物活性相同或相仿的药材便符合历史发展的要求。再者一个例子,中医流派中有一个“火神派”,其核心理念是用附子、干姜等烈药“洞明阴阳之理”。火神派发端于川蜀,用药适应了当地人的体质,但是在江南或是其他地区,由于不适应当地环境和群众体质,疗效没有在川蜀地区显著,然而也不能由此断定火神派的理论错误。中医药根植于特定的地域文化上,用包容和理解的心态对待文化的差异性也正是培育中医药教育创新意识的方法。 中医药教育应该因才施教。疗效是检验医学的唯一标准,从这个角度出发中医药的教育更应该以临床实践为主,理论教学为辅。中医药教育走高质量的道路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当前的中医药高等教育统一化、标准化的教学模式已经缺乏足够的激励机制来鼓励学生进行创新,而中医药教育又是中医药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基石。在自由社会中,人人享有平等的话语权,亦即有了平等的选择权。专家和权威的话语只能是作为参考,因此对学生进行因才施教,切实尊重学生的选择,正确引导学生的中医药价值观也是中医药教育的创新之处。

3差异化引导教学培育创新意识

哲学是一个认识工具,它能为人们认识和解决新问题提供智慧和方法论的指导,同时哲学又是培养创新意识的思维导向。通过多元主义方法论的理论支撑,对比中医药教育过程中的不足和缺陷,实行差异化引导的教学模式对中医药教育整体改善将有促进作用。

中西医理论教学需要交叉整合。当前中医药院校面临的尴尬境况是中医不中,逐渐沦落为二流的西医院校,集中表现为中医药院校的学生接受西医理论课时明显多于中医理论课时。多元主义方法论看来,用一种思维方式解决不了层出不穷的医学问题,那么多种医学思维的有效整合才能避免医学上的短板理论。常用药安宫牛黄丸中有一味清热解毒的君药—牛黄,古人所著的辨证用药理论基础《温病条辨》中用的都是天然牛黄,然而天然牛黄少之又少,不能满足现代市的需求,因此现代多采用了人工牛黄加以制造,而人工牛黄在效用上显然不能十分准确地匹配天然牛黄。那么在临床实践中,中医就应当通过西方医学的还原论观点,对比总结用量一疗效之间的规律,找出符合现代特征的用药量。中医教育要回归其本质,并不是说要全盘中化,否定西医的优点。正确的做法是合理设置课程,以中医药传统理论教学为主,西医理论教学为辅。中医药传统理论教学以古籍经典为主,西医理论教学以实用性为首要原则,以此来体现中医药教育兼容并包的系统医学理念而又有差异化的策略。

公共课程教学与开放式教学有机结合。规模化的教育有助于从数量上培养中医药技术人员,却无法很好地保证质量上的优质性。培养高素质的中医药人才需要学生具有良好的基础知识和发散性的思维方式,同时又需要在发散后形成收敛性的思维意识。在发散过程中能提出问题,进而有针对性地质疑问题,总结规律后收敛成独特的技能和理论。公共课程的教学应该多注重灌输体现中医药价值导向的理论特别是中医药人文精神的培养,以集中授课的形式展开,奠定一定程度的中医药基础知识,形成发散的知识结构;另一方面借鉴PBL ( 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学模式,以问题为基础、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导向的小组讨论式教学,把学习设置于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学生小组合作形式共同讨论和解决问题,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知识,以此形成批判教条主义一元方法的收敛性思维,契合多种思维方式有机结合的曲线知识结构。

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教学相辅相成。中医药教育的另一遭人垢病之处就是理论教育无法适应临床实践的需要。多元主义方法论观点看来,只要是能够对认识客观事物有好处的方法都应该被加以应用。临床疗效是医学价值和尊严最直接的体现,实践亦是检验理论的唯一标准。故而突出临床实践教学的首要性,以实践总结理论,深化理论教学在中医药教育中应当被一以贯之的执行。具体教学中,临床实践教学时间需要增加,理论教学应当以实用和简洁的方式为实践教学服务;探索本科导师制、研究生教学师承制的可行性;临床实践学分要求需要被提高;鼓励临床实践经验总结和出版文章、著作,形成有价值的理论体系,由此用具有时效性的理论反哺理论教学滞后的弱点。

篇2

实验后两组卷面成绩P<0.05,说明两组卷面成绩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实验班成绩好于对照班,实验班的平均成绩比对照班高10.6分。实验后两组实验操作能力P<0.05,说明两组实验操作能力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实验班成绩好于对照班,实验班的平均成绩比对照班高11.5分,说明传统生物实验教学方法和依托创新教育设计的“创新教育小组”教学模式在促进学生掌握生物实验知识的方面存在差异,实验组所采用的创新教育模式优于对照班采用传统实验教学模式。这可能是因为传统实验教学方法只是注重学生对已由知识点的理论化记忆,没有调动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而实验班因为进行“创新教学小组”教学模式,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团队写作能力,充分调动了学生积极性和创新能力,所以实验知识掌握和操作能力掌握得比较好。

2.实验结果分析

2.1“创新教学小组”教学模式优于传统实验教学模式的原因分析

首先实验班教学理念教学领先于对照班。实验班依托创新教育设计“创新教学小组”教学模式,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在教学理念上打破传统生物实验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学偏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和对已有实验成果的强化记忆,导致学生对实验的理解和掌握只停留在理论的知识记忆上。实验班采用“创新教学小组”教学模式,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最大限度地发掘学生的学习能力。具体来说,“创新教学小组”教学模式要求教师转变教育观点,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为基本出发点,课前老师认真研究教材,分解教学任务,营造教学氛围,提供创新舞台,充分利用多种因素调动学生互帮互学。在创新教学小组教学模式中,教师要时刻注意到所有组员为实现一定的实验教学目标。在教学中运用“创新教学小组”教学模式,能训练学生团队协作、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对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学会交流、增强学生的社会意识及创造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

2.2“创新教学小组”教学模式的实施办法

“创新教学小组”教学模式以创新教育为基本出发点,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基本目标,通过适当的策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具体来说,就是在实验内容教学设计上,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教学因素引导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勇于创新的精神。“创新教学小组”教学模式的实施办法如图1所示,“创新教学小组”教学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首先教师要对教学条件有客观的认识,教学条件包括学生基本情况和实验基本情况(生物教学实验内容、实验条件等),提前做好实验各项准备工作。其次根据教学条件和教学大纲规定确立实验内容,设计生物实验教学方案,力求根据教学实际情况选取和设计教学实验,预设各种实验环节启发引导学生及出现问题时的应对策略。最后制定并完成“创新教学小组”分组和实施策略。在实施过程中,“创新教学小组”模式以教师集中进行课堂教学为开始。在实施“创新教学小组”教学时,实现分组是最关键的一部分,应在尊重学生选择的基础上教师进行适当控制,尽量均衡搭配,避免使孩子的自信心受到伤害。总的来说,如何进行正确分组,取决于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掌握和对学生的正确认识和评价。

3.结论和建议

篇3

关键词 中学生 创新教育 体验式

1 引言

中学生创新教育是建立在教育学基本理论之上,充分启发中学生创新思维、挖掘中学生创新潜质、调动中学生创新积极性、增强中学生创新能力的教育实践活动过程。相对于幼儿或小学生而言,中学生的思维判断能力以及处事方式处于趋向于理性的成长阶段,其不仅能够自我学习、自我调整、在创新活动中寻找乐趣,因此若能够给予适当的鼓励,则中学生将不断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当中学生的生理结构趋于成熟时,创新想象力可能会有所减弱,相应的思维判断能力也就趋于定势,创新优势并不明显。可见,展开对中学生的创新教育活动对于正确引导中学生创新意识、促进中学生素质教育的稳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笔者试图展开对中学生教育模式的分析。

2 创新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比较分析

中学生创新教育是建立在启发发散性思维、提倡换位思考、寓教于乐的教育方式,与传统教育模式差别较大,具体如表1所示:

尽管创新教育与传统教育均可能借助于多媒体、网络等工具和平台,且教育对象均为学生,但从表1看来,两者之间的差别仍然是普遍存在的。从教育的出发点来看,创新教育的出发点在于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人是创新活动的主体,缺乏主观能动性和发散思维的前提基础,创意根本无从产生,而传统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在于学校必须以书本知识为蓝本,在书山题海中去感受和学习各种知识。从教育方式来看,创新教育需要通过启发和引导的方式调动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积极性,教师仅仅只是起到辅助和铺垫的作用;与之不同,传统教育中教师的根本职能在于传道、授业与解惑,教育方式多以灌输式、一言堂式为主,学生作为知识的被迫接受者,往往缺乏学习热情和总结、概括与超越的综合处理能力。从教育内容看,创新教育是随时、随地、随人的教育,对于教育内容没有限制,即任何规律、现象、思路等都可以作为教育的内容,但传统教育必须以具体的内容作为教育的客体,且通常为有形的书本、图画、作品或者音像制品等。从教育的内涵看,创新教育将理论知识与实际运用进行了有机的结合,而传统教育往往将教育环节终止在理论学习阶段,缺乏对理论的进一步深入学习,缺乏后续知识与应用环节的考虑。从考核指标看,创新教育的落脚点并不是鼓励学生漫无天际的奇思妙想,而是需要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够最终转化为成果、专利、发明等成果形式,且转换成实际的生产力,并得到社会的认可;与此不同,传统教育需要借助于考试和测验的方式来检验教育的效果,从而可能会导致以考试成绩和升学率为导向的教育价值取向,甚至可能会出现考试指挥棒引发的社会问题。从教育对象看,在创新教育中,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能够得到满足,个人专长能够得到发挥;在传统教育中则可能无法发现和挖掘教育对象的差异性,教育对象被大众化对待,表面上看视公平的“大锅饭”教育,事实上可能埋没了学生的兴趣爱好与特长禀赋。从教育手段看,创新教育必然以教师和学生的双方交流、反馈与互动而使得教与学的活动均能够卓有成效,并且教育活动不仅仅局限于有形的、固定的教室,但传动教育显然缺乏反馈机制,缺乏互动的单方面教与学,最终效果可想而知。

3 中学生创新教育的理论基础

3.1 中学生创新教育的虚荣心理论

教育心理学通过对中学生心理结构的分析以及教育过程中心理活动规律的把握,来系统探讨创新教育中的心理现象。中学生已能够独立思考问题并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独立创新的能力,因此绝大多数中学生对于创新活动的兴趣较为浓厚,部分中学生甚至热衷于创新活动。然而,在中国当前应试教育模式仍然较为普遍的环境下,中学生的创新热情受到打击。在开展创新教育活动中,首先需要通过合适的思想政治活动,灌输创新教育对于中学生当前阶段的学习以及今后发展的重要性和长远意义,解除中学生参与创新实践活动的后顾之忧。与此同时,在中学生创新教育中,必须充分、合理地利用中学生的“虚荣心”效应。中学生创新活动中的很多发明或专利成果绝大多数都来源于最初辅导老师的启发与鼓励。当中学生在得到表扬和鼓励之后,其将在不断的努力和学习中认识自我并不断成长和提高,从而促使其自己与辅导老师的赞扬保持一致。对于中学生的“虚荣心”应该辨证的加以对待,给予适当的鼓励,不断刺激中学生的“虚荣心”成长,促使其必须不断努力,以实际的成绩换取满足虚荣心之后的成就感。

3.2 中学生创新教育的辨证法理论

对于中学生而言,钻研书本知识、应付升学考试是其主要的学习使命,因此将主要精力投入课堂内学习是绝大多数家长和学生的一致观点。事实上,课堂内学习与课堂外的创新活动是对立统一的,两者并不矛盾。理论来源于实践,最终又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并使得理论得到运用和升华。创新活动的前提基础并不是异想天开,而是对中学生课堂知识、平时积累以及科学规律的综合运用。将基础知识运用于创新活动,亦即在创新活动中引领中学生去学习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各种知识,更能加深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并能够提高其活学活用的能力。创新教育是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通过对每年中学生升学考试中的佼佼者的调查表明,考试名列前茅者均是那些创新意识较强、善于归纳总结、勤于观察并能够积极参与创新实践的学生;相反,那些一心读“死书”的中学生并不是升学考试的最大获益者。

3.3 正反馈理论

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既可能是天生与之俱来的因素,但可能更多的是后天培养的结果,并且后者比前者可能更具影响力。中学生创新教育的正反馈理论是指在开展教育活动中,应该尽可能多表扬少打击,不断刺激学生追求表扬所做出的努力,亦使得学生的创新热情不断得到升华和提高;在开展创新教育中,应该尽可能多严肃少溺爱,即家长和教师来利用学生的虚荣心促进其进步时,同样应该鼓励学生始终以科学的、合理的方式参与创新实践活动,而不是一味的表扬使得学生被微小的胜利冲昏头脑;在开展创新教育中,应该尽可能坚持持续改进,即在创新实践中取得成绩的学生仍然需要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与综合素质的培养,争取更好的成绩,而不是“昙花一现”的短时间光芒。

4 体验式中学生创新教育模式

体验式创新教育模式以体验式教学为前提基础,其理论基础远源流长,但由于传统教育的诸多限制性,特别是在以应试教育为主,过分强调短期成效的教学实践环节中,体验式学习的优点并没有得到真正体现。体验式教育模式是当前教育界以及理论界研究的重点,同时亦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发展趋势。体验式创新教育模式在开展创新教育活动中,对于增进师生感情、展现学生个性、拓展学生能力以及提高教学效果等均具有显著作用。

从哲学的角度看,中学生的体验式创新教育是中学生对教育活动整体性参与的结果,即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整体意识和形象融入教育环节,实现对书本知识的深刻领悟;从经济学的角度看,中学生的体验式创新教育是将中学生看作一种特殊的消费者所提供的经济品,它具有深刻性,属于耐用品,并能够满足中学生个性化需求甚至创造其不断渴望刺激和成长的需求;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中学生的体验式创新教育是中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内心所表现积极活动。具体而言,体验式中学生创新教育模式的原理如图1所示:

对图1中体验式中学生创新教育模式的内在机理解释如下:在创新教育活动中,传道、授业、解惑依然是教师的基本职能,中学生通过课堂学习、课后复习等方式去巩固、消化理论知识,同时在实验环节、科技创新活动中去应用理论知识,并就某些问题提出质疑;针对实践环节中的具体问题,教师需要旁征博引,解决学生的相关疑难问题,为培养学生创新热情奠定基础。同时,针对创新教育模式的特殊性,教师在创新教育活动中必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比如逆向思维、发散思维、辨证思维等,当学生能够做到勤奋思考、善于发现时,其创新的热情也随之得到提高。由创新热情到创新实践的转变必须以有效的创新能力为前提,因此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创新热情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体包括思考方式、行为方式、动手能力等等。在学生的创新实践中,教师要提倡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的精神,尽量避免学生的依赖思想和眼高手低的现象,亦即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正确引导学生的创新实践。由于创新实践转变为创新成效的诸多不确定性,如创新实践的顺序、实验仪器的精度、操作方法的规范以及人为的不确定因素等都可能使得创新实践并不一定能够取得明显的创新成效。因此,体验式创新教育模式需要鼓励创新循环,即当创新实践不尽人意时,教师需要指导学生总结教训,明确其可能的不足之处,以免再犯;当创新实践卓有成效时,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总结经验,扬长避短,以更大的热情和努力取迎接新的挑战。在此基础上,教师自身也需要在其与学生的交流中,发现教与学所存在的衔接不一致问题,从而进一步改进其教学环节存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张兰生,金向阳.试论开放教育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内蒙古电大学刊,2005(9)

篇4

关键词:创造教育教育方法评价体系教学结构模式

绪论

21世纪是一个以高科技为导向的知识经济时代。面对这样一个时代,我们必须拥有足够数量的、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这无疑对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全面实施以创新教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大力培养受教育者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成为了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向纵深发展的基本任务。

一、创新教育的内涵

走教育创新之路,实施创新教育工程,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是为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提前准备、铺设轨道的战略举措,也是新世纪我国教育发展与改革的时代课题和任务。而知识经济是以不断创新知识为主要基础发展起来的,它依靠新的发现、发明、研究和创新,是一种知识密集型和智慧型的经济,其核心在于创新。

传统的学习过程是一种继承性、维持性的学习过程,它通过学习获得原来已经确立起来的观念、方法和原则.以应付已知的、重复的情景,这在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还可解决问题。然而,在即将到来的知识经济时代,文化知识、科技及经济发展瞬息万变,竞争激烈,思考问题的方式与以往社会大有不同。人们不仅要适应原来社会的生活规律,更需要改造和创造新的生活条件.不断完善自我,这就需要强调创新精神、创新观念和创新行为。人们也只有接受创新的教育,进行创新的学习。才能在知识经济社会中敏捷地接受新知识,创造世界,创新生活。可以说,创新性能力是一个人最具有价值的一种能力,通过创新才会使人形成自己独有的特色,使人更快地做出与众不同的成绩,并能在原有基础上,突破自我,获得更高层次的发展。

综合以上观点:创新教育是通过创新的教育、教学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而实现新的发现发明、新的思想和理念、新的学说与技术及新的方法的教育。或者说,创新教育是根据创新原理,以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及创新个性为主要目标的教育理论和方法,使学生既牢固、系统地掌握学科知识,同时又发展创新能力。其内容包括创新意识的培养、创新思维的培养、创新技能的培养、创新情感和创新人格的培养。

二、创新教育需要课堂教学的创新

学校是学生直接受教育的场所,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因此,创新教育的实施必须紧紧依靠学校这块主阵地,学校教育应以最优化的教育影响作用于学生,使学生的创新潜能得以最大化的开发与挖掘。但是,我们知道,传统的教育体制在学生创新性培养的许多方面都不尽完善,严重地影响了学生创新才能的培养。在面临知识经济到来之际,为满足创新人才的需求。必须在目前的教育改革转型时期,从教育观念、培养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与手段及管理体制等若干要素着手,加大教育创新力度,以教育创新促进创新教育。下面我主要从教育方法与手段、教育教学评价体系和方法的创新、课堂教学结构的创新和教师素质和要求的创新这四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以供参考。

(一)教育方法与手段的创新。

学生的创新思维是一项自主性的活动,传统教育中的“填鸭式”灌输教学方法显然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有时片面强调繁琐练习、盲目拟写、过多背诵及偏重死记硬背的考试,阻碍了学生主观能动性及思维的发展,使知识的迁移能力大为降低,更谈不上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我国《学记》中早就提出“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的思想,强调注重对学生的开导以及培养学生独立性的重要意义.这对当今培养创新性人才仍然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只有通过教师启发式教学,才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激发积极的患维,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有所发现和创新。应该说,启发性只是创新教育教学中所要求的思想原则,任何一种旨在启发和引导学生创新能力形成发展的方法都可以使用,如发现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尝试教学法、疑问式教学法及暗示教学法等。

教师除了通过恰当的教学方法能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外,积极地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也是推动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有效途径。尤其是将幻灯、计算机多媒体引入教学当中,通过声音;图像等多种表现形式,使学生能对知识掌握得更加透彻、更加形象,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激情。

(二)教育教学评价体系和方法的创新。

传统教育中纯知识记忆的考试所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学生思维的僵化。因此,创新教育必须在原有教育教学评价体制方面大力革新,使教育在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过程中真正发挥出导向功能。在考试内容上.不仅要考属于知识记忆性和技能技巧性的内容。还要包括一定比例没有标准、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以表现学生自己创见的题目,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也要在平时的学习中,着重培养自己的发散思维、求异思维、逆向思维等创新思维能力。在考评形式上,要打破传统教育中形式单一化的特点,变终结考评为形成性考评。采取多种考评形式,如笔试、口试、开卷和实践能力考查等。在评价中,可以通过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小组评价、教师评价等多种形式进行。在评价过程,教师要及时收集信息、反馈信息,恰当地把握评价时机。通过这些丰富多样的评价形式,可促使学生开放性个性和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的形成。

(三)课堂教学结构模式的创新。

课堂教学结构模式是在一定教育思想指导下.为完成规定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对构成教学的诸要素所设计的比较稳定的简化组合方式及其活动程序。而这里指的一定的思想就是创新思想.教师要在创新教育思想指导下,借鉴先进的课堂教学模式,如黎世法教授的自学辅导教学模式、魏书生的“自学六步法”教学模式、上海育才中学的“谈议讲练”教学模式及目标教学暨尝试教学模式等,创新出能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思维为核心、能力为目的”的新的课堂教学结构模式。

(四)教师素质和要求的创新。

创新教育在对教师的要求上。不再满足于“传道、受业、解惑”的传统功能和作用,而要求教师能在学生创新教育的过程中起引导和示范作用,即教育者能以自身的创新意识、思维及能力等因素去感染、带动受教育者的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只有创新型的教师才能实施创新教育,才能培养创新型的学生。因此.教师自身必须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和较强的创新能力.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从自己的创新实践中发现创新能力形成发展的规律,为创新教育提倡最直接、最深刻的体验,从而在教学过程中,自觉地将知识传授与创新思维相结合,发现学生的创新潜能,捕捉学生创新思维的闪光点,多层次、多角度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篇5

关键词:创新教育临床医学可持续发展

同志曾指出,一个民族的创新能力关系到民族的兴衰存亡,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历史使命。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创新教育,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振兴、发展的动力源泉。同志的精辟论断,推动了从上个世纪末到本世纪初、席卷全国的开展创新教育浪潮。全国各大院校纷纷开展创新教育研究和创新教育实践,各级各类、各专业学者、教师参与创新教育热情空前高涨,并纷纷在学刊学报杂志上发表研究和实践成果。创新教育研究与创新教育实践,在我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空前水平,教育体制与教育模式、教育方法、教育手段发生了深刻的变革。

1.创新教育理论研究最新进展情况。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思想教育、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在特定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的支持下,教与学活动中各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体等)之间稳定的关系和活动进程结构形式。

许多学者是通过对东西方成功的教学模式的理论研究来探讨、研究创新教育的。西方教育思想强调学生个性化教育,以学生为主体,支持鼓励学生个别自主学习,为学生提供开放式学习空间,使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积极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和信息运用能力。但更多的学者并不完全排斥传统的教学模式,而是运用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论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和进一步优化,实现教学过程要素的转变:

首先,是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由教学过程的主导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活动的组织者;其次,是学生学习地位的转变,学生由被动接受的地位转变为主动参与、发现、探索和知识建构的主体;再次,是媒体作用的转变,媒体由作为教师讲解的演示工具转变为学生认识的工具;最后,教学过程也发生深刻转变,由讲解说明为主体的进程转变为情景创设、问题探究、意义建构等以学生为主体的过程。

简单一点说,从教师角度来看,创新教育包含四大特征:语言能力特征(形体语言、口语语言)、表达能力特征(表达语言、板书表达、媒体表达)师生互动特征、启发预见特征;从学生角度来看,创新教育表现为四大主动:主动参与、主动探究、主动发现、主动进行知识建构;从教学管理者来看,创新教育包含两大管理:创新教育过程管理、终末效果质量评价管理。

2.我院的临床医学创新教育研究与实践。

现代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下(如院校文化情景、社会文化背景等),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和学习手段,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

现代建构主义理论把学习知识的主体称作“学习者(learner)”而不是“学生”(student)。把学习知识的主体尊为主人地位,是因为在知识面前,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界限是很模糊的。在知识面前,教师既“教”且“学”,学生既“学”也能参加“教”。这与创新教育的显著特征———“师生互动”是一致的。我们在以东西方院校创新教育的成功经验结合本院的具体情况,以研究学者最新研究成果结合我们自身的理论研讨,以现代建构主义为理论框架,进行临床医学创新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

2.1我院本科生临床医学教学中创新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本科生教学水平是体现一个教学医院综合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志,主要涉及临床医学理论课教学水平、临床医学见习带教水平、临床医学实习带教水平三个方面。

2.1.1临床医学理论课教学。

现代建构主义理论,把知识教学过程分解为情景设计、问题探究、意义建构。这具有浓厚的机械论的味道,却极易为人所理解和掌握,也极富创新性见解。所以现代建构主义只能成为创新教育的一个理论框架,而不能成为重要的理论依据。

我们在实施创新教育过程中,特别强调教师的言语能力和表达能力,以师生互动、心灵沟通、启发预见为手段,实施教学。主要在以下几个教学法中进行了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

以问题为中心,以症状为主线(新循证医学)教学法。新循证医学教学法,打破常规教学法的局限,打破常规课程设置顺序,以症状为主线,以问题为中心,以案例为切入点,主线突出、目标明确地实施教学。由于新循证医学教学改革幅度大,涉及面广,困难和问题也较多,我们只在2001年儿科学教学中进行了试点和实验,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学生理论知识功底明显得到提高,临床综合能力明显增强,创新思维能力与创新综合能力明显优于以往学生。目前,我们仍在深入研究新循证医学的实践结果,并在教学模式、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方面作进一步研讨。

问题式教学法。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法,近年来在教学界重新得到广泛重视。

问题式教学法将学生设置到复杂的、生动的、有意义的问题情景中,通过师生互动、师生合作解决真实性问题,将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我院已在内科学(心血管内科学、呼吸内科学、消化内科学等)、外科学(普通外科学、骨外科学、泌尿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等临床医学学科教学中,广泛采用问题式教学法,师生互动,启发预见,收到良好效果。

虚拟现实情景教学法。虚拟现实情景教学法就是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制作相应的多媒体课件,仿真现实情景、达到传统教学模式不能达到或达不到的一种教学法。虚拟现实情景教学法是国际教育界最尖端、最前沿、最富发展前景的教学技术和教学法,可广泛应用于医学理论教学和临床实践教学。我院领导非常重视发展虚拟现实情景教学技术,计划斥资650-900万元(逐年投入)建立建设“教学数码港”,通过虚拟与现实交替、情景与空间交替、思维与技术交替、能力与实践交替,实现教学全数字化,并以新循证医学教学、问题式教学为教学主要手段,努力建成现代化的临床医学教学中心。

2.1.2临床医学见习带教教学。

我院在实施临床医学见习带教教学过程中,强调和注重实施问题式教学法和启发式教学法。目标是使学生在临床见习学习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基础与临床相结合、理论思维与临床思维相结合,提升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能力,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目前,问题式教学法和启发式教学法已广泛应用于各临床专业学科的见习带教教学中。

2.1.3临床医学实习带教教学。

临床医学实习,是一个医学生从学生成长为医学人才的重要阶段。临床医学实习带教教学在医学教学中,是具有相当重要地位的教学过程。

我院在实施临床医学实习带教教学中,特别强调和重视创新教育。主要采用以下手段:

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的需要,采用案例来组织学生进行学习、锻炼能力的方法。在见实习带教中,特别适合采用案例教学法实施教学。我院相关学科在见实习带教中,已全部采用了案例教学法,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互动讨论教学法。互动讨论教学法是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相互交流个人的意见和看法,互相讨论、相互启发、相互学习、相互探讨,不固定物理空间,不固定场所,边讨论边学习。互动讨论教学法,尊重个体,教学实现个性化,空间、模式完全开放,学生更加主动,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在互动讨论中显著提高。我院神经外科学学科、心血管病学学科、普通外科学科、儿科学科等学科在临床医学教学中广泛应用互动讨论教学法,创新教育收效显著。

探究教学法。探究教学法是由教师创设问题情景,学生进行资料检索,对资料进行归纳分析,形成创意。对于同样某一疾病,教师不引导、不暗示,而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学生可进行网上、图书馆相关资料查询,对病例和资料进行研究分析,提出自己的诊疗方案,最后由教师进行评讲。探究教学法已广泛应用于我院主任、教授教学查房教学中,效果良好。

2.2我院研究生教学中创新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在西方传统的教育界,一般把大学本科作为普及性教育,硕士学位研究作为创新性教育,而把博士学位研究作为精英性教育。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知识的普及,硕士学位研究在原有的创新性教育的基础上,也越来越向普及性教育靠拢。

我院非常重视研究生创新教育。作为普及性的硕士研究生教学,注意运用现代建构主义理论,在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综合能力提高等方面,重点进行教育培训;作为精英性的博士研究生教学,注意以现代建构主义为理论框架,以大师型和精英型为培养方向,实施创新教育。

以神经外科学学科为例,三个学科带头人一共五个主研方向、十三个主攻课题、数十个子课题。在硕士研究生培养中,以实验操作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综合科研能力的提高为培养目标,实施创新教育;在博士研究生培养中,注重以现代建构主义为理论框架,以综合医学理论水平、综合医学临床能力、综合医学最新创新和科研成果的整合能力、综合专业的创新能力的提高为培养目标,培养大师级顶尖医学专业人才。以神经医学专业前沿发展方向为目标,以神经医学专业尖端科技为发展方向,以顶尖专业课题为主攻方向,培养精英级顶尖神经医学专业人才。所以学科学术风气浓厚,学术思路活跃,学术方向广阔,学术进步明显,学术发展持续。

3.创新教育与可持续发展。

人才培养是教育界永恒的主题。创新教育,以其个性化、开发式、创新性而更注重人才的培养。但创新教育的人才培养概念是双向性的,内涵包括创新型师资人才的培养和创新性学生的培养。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临床综合能力的学生,必须要有创新型师资人才。而创新型师资人才既是新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医院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

3.1创新型师资人才的培养。

我们注意到,创新教育主题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界限是很模糊的。创新教育是由创新型师资人才进行实施的,而教师本人就处在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中。所以开展创新教育的第一步是培养创新型师资人才。

培养创新型师资人才,不可能一蹉而就。教学实践证明,一个开展创新教学、教学能力强、教学效果好的创新型师资人才,是由其自身素质、业务能力、教学能力、上进心、学科学术氛围和“悟性”等六个方面不断进步提高而生长出来的。

我们在创新型师资人才培养中,主要依靠舆论造势、营造情景、创造条件和选拔重用等手段,使创新型师资人才首先脱颖而出,并带动、引导其他教师逐步成长。

舆论造势就是通过院大会、院周会等会议形式和下发文件等文字宣传等形式,鼓励、宣传创新教育,表扬表彰开展创新教育的先进学科和先进个人,在全院形成一个良好的舆论氛围,为开展创新教育造势。

营造情景就是鼓励学科带头人在学科内带头营造良好的学术风气,提倡、鼓励教师进行创新教育研究和创新教育实践,从而促进学科的发展和进步。

创造条件就是给热衷创新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的教师,提供、创造良好的支持条件,在外出进修、学习和学术交流等方面予以优先安排优先考虑,从而促进创新教育理念在医院内部进一步发展和深化。

选拔重用就是选拔重用开展创新教育成效显著、业务能力强的人才,直接在全院起示范表率作用。

3.2创新教育与医院可持续发展。

培养创新型师资人才,开展创新教育,不仅对临床医学教学可持续发展关系重大,也对医院本身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

首先,开展创新教育与营造学术风气氛围密切相关。开展创新教育,必须有或培养创新型师资人才,而创新型师资人才聚集,学科、医院的学术风气、学术氛围自然浓厚,医院学术活动活跃,医院可持续发展就有了无穷的动力。

篇6

关键词: 创新教育;教师素养;课堂教学;以学生为本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

“创新”原意是创立或创造新东西。这是“创新”的第一个基本含义,基本上等同于20世纪80年代多数专家和学者在创新理论中提出的“创新”概念的含义。著名经济学家熊彼得认为,所谓“创新”是指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在经济生活中引入新的思想、方法,实现生产要素新的组合。这里强调的是“引入”和实现“新的组合”。熊彼得还在他的文章中进一步明确指出,创新与发明不是一回事,“付诸实践的创新也不一定必然是任何的一种发明”。这种“创新”,并非指首创前所未有的新“事物”,主要指的是将已有的“事物”引入新的领域,重新组合,带来新的效益 。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开发人的创造性、培养人的创新能力是教育本质的功能,培养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是高等教育的核心目标。纵观国际高等教育的发展,创新教育是人才培养过程中最重要的系统工程,贯穿于大学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在这个系统工程中,课堂教学是创新教育的主渠道和重要载体,教师是课堂教学中创新教育的关键,学生则是创新教育的主体,课堂教学应成为激发学生最大学习潜能、全面发展的教育平台。然而,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和束缚着学生创新意识的激发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改革课堂教学,需要在创新教育的理念下,通过课堂教学设计创新化、课堂教学气氛生活化、课堂教学方式灵活化,充分扩展学生的个人发展空间。

从心理学角度来讲,创新是人的一种潜能。学生的创新潜能能否被充分开发,更多地与教师有关。教师的思想品德、知识技能等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生及学校培养人才的质量。因此,若想有效地实施创新教育,教师需要具有一定的素养,在此基础上才能不断课堂教学效果。

一、教师的素养必须与实施创新教育的要求相适应

(一)教师应具备优秀的思想品德

实践证明,教师的言行及思想品德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作用,这一点是绝对不能轻视的。在教学科研中,教师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果教师具备优秀的思想品德,与学生交流时传播的是积极言论,流露的是健康的情绪,就会给学生的思想带来积极影响。 反之会带来消极影响。因此作为教师理应具有优秀的思想品德素养。在政治上应严格要求,具有正确的政治原则和立场,在精神上要始终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向,无论是在课堂还是其它场合都要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偏离了或放松了这一方向,都可能导致对任何事情的抨击产生偏激,不能令人信服。如对民主自由的追求、对人生价值的取向,若离开了正确的政治方向,就会与社会及人类的发展显得不合拍。所以优秀的思想品德应该是教师具备的最重要的素养。

(二)教师应拥有渊博的专业知识

高校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基地,这里的专门人才是从专业知识而言的,也就是说一名大学生经过几年的学习应熟练掌握某一专业领域的专门知识技能。而这种专业知识除了学生的自身努力以外,主要是从相关教师那里获得的,这就要求教师具有渊博的专业知识,要不断地学习,对本专业知识广泛地涉猎,精炼地掌握,以胜任相关的教学工作。

众所周知,当今世界的真正竞争体现在对人才的竞争,美国和日本为我们提供了成功的经验。美国在二战后,采取各种措施不断吸收全球各地大量优秀的人才,使美国一跃成为当今世界的超级大国。日本自然条件本不优越,但自明治维新以来大力培养杰出人才,使这个国家迅速崛起于世界民族之林。所以,影响着人才培养质量的教师面对新的国际环境,应该以渊博的知识迎接挑战。

(三)教师应具备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

在一个认同差异的时代里,教师应树立全面发展的学生观,课堂关注的目标应该是全体学生的发展,使学生能够发挥各自的优势开展群体协作和智慧共享,这是因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需要通过教师所创建的“怀疑――探究――创新”为基本特征的研究型课程教学来培养,老师需要注重每个学生主体价值的实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既要关注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更要关注对学生未来发展产生影响的隐性素质和能力,如对学生的探索精神、协作态度、科学意识、创新能力以及思维品质的培育。教师对学生应做深入的引导,不能停留在作为事实和结论的知识告知上,而是要深入挖掘教学中的智力潜力和探索途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教师应具备模范的人格魅力

教师面对的教育对象是有差异的,教师培养学生的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创新性工作。由此,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开拓创新精神,在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始终被具有创新精神的氛围所感染。教师通过自身的凝聚力和感召力,调动学生在学习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扩展他们的个人发展空间。使学生在超越自己的境界中期待着问题、并努力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路径分析

创新教育是以人的素质为基础,尊重人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价值取向的一种教育理念。因此基于创新教育理念的课堂教学应找到既尊重学生,让学生参与其中,享受学习,又能产生最佳学习效果的教与学的方法。创新教育在强调知识上的继承的同时,更注重突破和创新。在教学过程中,创新教育注重开放性,教师应千方百计地将最新的学科知识纳入到自己的教学体系中。对于教学策略而言,创新教育更强调实践环节,倡导研究式教学,更提倡引导学生探索问题,鼓励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提高。在这种教学策略下,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探索求知的欲望得以调动和满足,才可能发现新问题,才能孕育出真正的创造性,使课堂教学效果显著提高。具体来说,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一)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张扬学生的个性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比较注重对学生的灌输,如标准化、模式化训练,而忽视学生个性的开发。不仅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也无法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因此,学生通过各种课程的学习虽然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但在步入工作岗位后在科技竞争中缺乏自主性,在未来挑战面前缺乏创新能力。因此,要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张扬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不仅仅是要学到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其思维方式,使学生不仅具备专业知识,还具备履行社会职责所需要的修养、表达能力、性格、风度以及成熟的品质。

(二) 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策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是的培养学生的思维。但是,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学赋予“教”的职能主要是系统传授知识,学生的任务主要是接受领会和牢固地记住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创新教育应充分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并帮助学生获得初步的研究能力,使学生感受到思考问题的乐趣,激发学生去体验和实践,激励学生的“创新灵感”。同时,教师的课堂讲授既要介绍本学科已有的成热理论,又应关注最前沿发展动态以及不同的学术观点,不断充实反映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最新成果。在课堂教学策略上,教师要精讲,应给学生留下思维的空间,逐步地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在创新教育中要以学生为本,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活动中创新教育的主体

如前所述,教师是课堂教学中创新教育的关键,学生是创新教育的主体,教师在营造创新教育氛围方面固然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但是如果没有学生的自主参与,没有学生积极性的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中创新教育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因此,实施创新教育要坚持以学生为本,在注重培养学生能力的同时也为学生提供显现自己能力、个性和价值的平台。

(一)创新教育要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因为探究和实践是知识创新和个体发展的动力和源泉。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教学,加强学生自学能力、独立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并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最终目的在于使学生学会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真正成为课堂教学活动中创新教育的主体,才会培养出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才有利于学生个性和才能的全面发展。

(二)创新教育要注重学生个性和人格的培养

创新教育要引导学生将自身的个性优势与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起来。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表现为尊重学生、注重因材施教,学生来自五湖四海,成长的环境是不同的,对问题的认识程度也有很大的差异。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应着力保护每一位学生成长中的创新取向,平等地对待每一名学生个体,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创新教育在尊重和激发受教育者的主动性的过程中培养和提高受教育者的知识和能力,为各类学生提供彰显个人能力的机会和平台。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教师应形成先进的、科学的教育理念,推进特色鲜明的教学模式,为学生营造一个勤奋学习、自主学习、创造性学习的课堂教学环境。只有这样,教与学才能做到有机结合,教学效果才能不断得以提高。

参考文献:

[1]宋广文.研究型课程理论与实践[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

[2]江文丽.浅议大学教师的素养[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1).

[3]张祥石.创新教育与精神生态环境[J]. 高等教育研究,2004,(05).

[4]贾文胜.教育创新对增强文化竞争力的影响分析[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06,(01).

[5]谷松.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推进教学改革[J].辽宁中医学院学报,2006,(01).

[6]马文婷.试论高校教学方法改革[J]. 河南农业,2011,(20).

篇7

[关键词]创新教育高校图书馆馆藏资源建设

[作者简介]陈丽娟(1964-),女,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为高校图书馆建设、文献情报检索。(浙江杭州310053)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1年浙江省教育技术研究规划课题“基于创新教育的高校图书馆馆藏资源建设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JB044)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09-0191-02

创新教育作为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一种教育理念与教育模式,已引起我国高等教育界的重视。高校图书馆具有丰富的馆藏资源和良好的服务功能,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就如何创建和完善基于创新教育视阈下的信息资源管理系统、馆藏文献结构和服务模式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旨在提高馆藏资源服务于创新教育的水平。

一、创新教育对高校馆藏资源建设提出了新要求

在高等教育中,高校图书馆是创新教育的重要阵地,应与创新教育保持同步,使之成为启迪创新意识的向导、掌握创新方法的良师、获取创新知识的场所、培养创新才能的课堂,为创新教育提供可靠的馆藏资源保障。

1.馆藏结构由单一型向综合型转变。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开展,各高校都把创新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为此,图书馆馆藏资源结构也要随之转变与调整,由单一型向综合型转变,加强对馆藏资源结构各要素的综合分析和全面研究,建立起较为科学的动态的馆藏资源结构模式。

2.馆藏方式由纸质型向数字型转变。由于数字信息资源具有便捷、高效、集成的特性,越来越被广大师生所接受、所欢迎。因此,高校图书馆必须加强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进程,在坚持“特色、可行、安全、通用”的原则下,依托图书馆网页平台,设置学科导航栏目;依托虚拟馆藏信息资源,组织有价值的网络信息资源;根据各校优势自建专题数据库,为读者提供特色服务;依托商业数据库,通过镜像服务模式,稳定提供高质量的通用数字信息资源。

3.馆藏资源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创新教育的深入开展迫切需要提供高品位、高品质的馆藏资源。图书馆需从馆藏文献资源采购工作入手,切实把好图书入藏关,注重选购新科技、新方法、新思维的专业书籍,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读者对各种文献的阅读需求。在方式上可采用招标批购、集团采购、现场直购、自主零购等方式,保证文献资源的质量和特色。

二、构建有利于创新教育的馆藏信息资源新系统

高校图书馆作为知识信息的集散中介,是创新教育的支柱力量,在发展学生个性、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创造性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1.以馆藏资源为平台,形成信息资源三级管理系统。调整馆藏资源建设的侧重点,建立以学校图书馆为中枢,以二级学院(系)资料室和各研究院(所)资料室为二级组织(或分馆),以学科组(或者个人)文献资源为第三层,或称其为全校文献信息系统的“末梢”,组成覆盖全校各有特色、各有所长的信息资源管理系统。学校图书馆主要保障基础类和公共类的图书文献资源及各类数字资源(商业数据库、自建特色数据库)、网络信息资源;二级学院则主要保障专业基础及适用面广的专业文献和特色专业数据库;专深冷僻的研究性专业文献则主要由学科组或老师个人购买,提升投入与产出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以网络为技术平台,形成校内外信息资源共享系统。文献信息资源是图书馆生存之本、发展之源,信息的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则是其核心和根本。在新网络时代,要以实体馆藏文献资源建设为基础,以整合、开发和利用各类数字化信息及网络虚拟信息资源为补充,利用各种先进技术和设备,走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之路。高校图书馆要加强横向联系和纵向协作,建立各种形式的图书馆联盟,健全文献信息资源共享保障制度,使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化、惯例化、制度化、常态化,打破各自封闭的管理模式,实行向联盟成员(如其他高校师生或社会成员)开放的模式,提高馆藏文献资源利用效率。建立数字化图书馆,文献资源电子化和数字化,信息传递网络化,文献资源共享化,使图书馆真正成为信息枢纽,为服务于创新教育提供信息资源保障。

三、探索助力创新教育的馆藏资源建设新途径

在创新教育视野下,图书馆馆藏资源建设应遵循“以用定藏、藏以致用”的方针,积极探索“更新理念―优化结构―构建特色―明确规划―创新模式”的“五位一体”的文献资源建设的新途径和新措施,为学校实施创新教育提供全面的信息资源保障。

1.更新管理理念,图书馆馆藏与创新教育同步发展。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们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在创新教育中,高校图书馆要加快向现代化创新型的图书

馆转型,以学生为主体,以馆员为主导,增强馆员对实行创新教育的迫切感和责任感,担负起培养创新人才的使命。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读者为本、服务育人”为宗旨,创新藏书理念、改变藏书布局、增补藏书类型、完善藏书方法,做到图书馆馆藏与创新教育接轨,与创新教育保持同步发展。

2.优化馆藏结构,构建创新教育的信息资源保障。高校图书馆的馆藏建设中必须体现创新教育的要求。在学科专业方面,改变过去那种过分强调和偏重专业教育文献资料的做法,注重收藏基础学科、相关学科、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的文献,注重收藏国内外优秀的创新教育教材、教学科研参考资料、创新教育专业人士主编的实体文献资料。在文献类型方面,注重电子文献和网络信息资源的收藏,重点引进和收藏一些适用于教学、实训、科研需要的全文数据库和电子文献,做到印刷型文献与电子型文献合理配置,实体馆藏资源与网络馆藏资源相互补充,使印刷型文献与非印刷型文献资源协调发展,逐步实现以印刷型、电子型和网络型文献信息资源三位一体的文献资源体系结构,从而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类型读者的不同需求,有效地提升图书馆的服务能力。

3.构建特色馆藏,提升图书馆服务于创新教育的水平。所谓特色馆藏,是指围绕重点学科和特色学科,在数量、品种、类型等方面具有一定的馆藏规模,具有较高的学术品位和情报价值,文献保障率高,实践应用水平强的文献信息资源。要提高图书馆服务创新教育的能力,就应在特色文献资源建设上下工夫。首先,围绕重点学科、重点专业收集文献,形成馆藏特色。其次,创建特色资源库,实现资源共享。在信息资源建设上特别要重视能体现学校专业特色、学科优势,能展示本馆个性的特色资源的开发,根据自身资源优势建设特色文献馆藏、特色数据库和创新文献资源库,以提高本馆在共建共享时代的信息服务竞争力和服务水平。

4.制定馆藏规划,确立服务创新人才培养的发展目标。图书馆馆藏规划的制定必须依据学校的发展方向及规划、学生培养目标、学校的专业设置、读者的信息需求特点、馆藏现状以及利用现况等做出具体分析,制定出馆藏资源建设服务创新人才培养的发展规划。馆藏发展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建立“专业性”馆藏。高职院校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建设应从自身性质、任务和服务对象的实际需要着手,突出专业性特点,协调好各专业文献、一般文献和重点文献、各种载体文献之间的比例关系,并且要密切关注学科发展及专业变动情况,及时调整建设重点。二是建立“应用性”馆藏。高职院校图书馆要紧扣学校的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全面系统地收藏实用性、操作性较强的文献资源,建设针对性强、利用率高的馆藏。三是建立“共享性”馆藏。要积极参与各高校之间、各地区之间的馆藏资源共建、共享,大力开展文献传递、馆际互借等服务,提高为教学、科研服务的能力。同时,还应实现高校内部的馆藏资源共享,将二级学院资料室的文献统一编目、典藏,在不影响二级学院教学科研的前提下向全校师生开放,实现校内馆藏资源的共知、共建、共享。

5.创新服务模式,促进创新教育的有效实施。图书馆服务模式是否先进,直接影响馆藏服务于创新教育的水平。为此,必须不断改进服务手段和服务方式。一是服务手段主动化。加强调查研究,为教学和科研做好文献订购工作,掌握不同用户的信息需求,使服务工作有的放矢,提高信息服务的及时性和准确性。二是服务方式网络化。充分利用图书馆信息检索的优势和网络功能,做好网上资源导航的用户培训,网上信息检索服务,包括编制网上导读系统索引等。三是服务内容多样化。开展全方位的信息服务,包括咨询服务、检索服务、跟踪服务、阅览服务、文献传递服务、读者辅导服务等,开展网络环境下的用户教育,从而有效地提高馆藏资源的利用率,促进创新教育的有效实施。

[参考文献]

[1]肖希明,郑燃.新世纪十年信息资源建设回顾与展望[J].高校图书馆工作,2011(1).

[2]孙恒.高等教育功能转型与创新人才培养[J].教育发展研究,2009(17).

篇8

为了实现构建物理实验创新教育体系,在对我校物理实验创新特点调查问卷的基础上,对物理实验创新教育的原始动机有了初步的认识,新鲜事物的尝试、满足感、重视收获、表现才干、奖励刺激,这五种因素是创新最基本的原动力,希望能进一步在学习因素的关联度上有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

大数据;物理实验;创新教育

1概述

从东北地区现实发展看,东北地区近几年受传统发展模式的影响,面临着资源型城市主导的产业随资源衰竭而衰退。2015年在东北调研时强调,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不创新就要落后,创新慢了也要落后。要激发调动全社会的创新激情,持续发力,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基于大数据分析的物理实验创新教育,是培养服务于东北区域经济人才的重要教育模式,具有深刻的应用价值。通过大数据分析物理实验课程创新教育,对于教育者而言,有利于人才培养方案的及时调整。监测学生学习动态,是为了能让高等教育研究者有效定型学生的进行物理实验创新内在动力和外在表征。

2基于大数据视角物理实验

创新教育的学习分析现在公认的学习分析定义为:利用松散藕合的数据收集工具和分析技术,研究分析学习者学习参与、学习表现和学习过程的相关数据,进而对课程、教学和评价进行实时修正[1]。通过物理实验创新教育大数据的分析,围绕与物理实验创新教育的主体———大学生学习信息相关的数据,运用不同的分析方法和数据模型来解释这此数据,根据解释的结果来探究实验者的学习过程和情景,发现学习规律或者根据数据阐释学习者的学习表现,为其提供相应的反馈从而促进更加有效的学习。物理实验创新教育的大数据采集主要分成5个方面:物理实验创新动机、实验者的知识结构、物理实验创新项目、物理实验创新成果、物理实验创新应用。在物理实验创新动机的测量采用Amabile,Hill,Hennessey和Tighe编制的学习动机量表精心设计调查问题[2],对大一到大四部分同学的座谈,设计了10个问题(见表1)。通过测量指标的度量采用Likert5级尺度度量法,它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李克特于1932年在原有的总加量表基础上改进而成的。该量表由一组陈述组成,每一陈述有“非常同意”、“同意”、“不一定”、“不同意”、“非常不同意”五种回答,分别记为5、4、3、2、1,每个被调查者的态度总分就是他对各道题的回答所的分数的加总,这一总分可说明他的态度强弱或她在这一量表上的不同状态。在物理实验中心网站上调查以及在平时发放纸质问卷的方法共收集问卷763份,其中部分问卷答题不全,作为无效问卷剔除,收到有效问卷752份。从样本构成来看,男生占65.29%,女生占34.75%;从年级来看一年级占43.06%,二年级占35.47%,三年级占11.65%,四年级占9.91%。实验者的知识结构上,设计了三个层次问题:其一,物理实验的原理知识;其二,案例性知识;其三,将物理学原理应用于案例性知识。通过调查76.20%的学生认为能达到第一层次,13.43%的学生认为能达到第二层次,10.37%的学生认为能达到第三层次。在物理实验创新项目上,我们设计了复选项,把物理学科中的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量子物理,和电子学、计算机科学、机械科学等学科。在问卷调查中,居于前三的选择是电磁学+电子学+计算机科学占43.22%,光学+电磁学+电子学占28.06%,力学+电磁学+机械科学占13.70%。物理实验创新成果上,体现形式主要分成三类:其一,以论文、设计方案、专利说明书等文献形式体现;其二,以改进实验仪器、设计制成原理级产品形式体现;其三,以商业化工业制成品体现。根据调查结果,以文献形式体现的占28.32%,以实验级产品体现的占65.43%,以商业产品体现的占6.25%。物理实验创新应用上,体现形式主要分成三类:其一,主要体现在实验项目操作方式有所不同,实验精度有所提高;其二,体现在形成创意小发明、初试样品;其三,体现在在企业技术革新中部分技术改造。根据调查结果,以实验项目形式体现的占48.80%,以创意小发明体现的占30.85%,以企业技术改造体现的占20.35%。

3物理实验创新教育的数据挖掘

通过物理实验创新教育的大数据,运用数理统计和模型构建等方法掘的技术和方法,对教育大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通过数据建模,发现大学生物理实验学习效果与内容结构、教学资源和教授方法等变量的相关关系。整合学习者知识、动机、元认知和态度等详细信息进行学习者模型的构建,预测物理实验创新教育未来发展趋势。探索和改进包含最佳知识点设计和教学方法的领域模型。研究各种多媒。(表2)体与信息技术所提供的教学支持的有效性。通过构建包含学习者模型、领域模型和多媒体与信息技术教学策略的模型,促进物理实验在创新教育发展点上发展成一种最优的教学模式。通过Ochiia相似性系数法对物理实验创新的收集数据进行分析,计算从而将共词矩阵转换为相关矩阵在相关矩阵的基础上进一步构建相异矩阵[2],并采用多维度尺度分析法进行分析,形成物理实验创新教育知识构建体系,从而对物理实验创新教育教学模式构建提供良好的决策指导。共词矩阵是一个相关关系矩阵,其对角线上的数据表示为某关键词出现的频次。Ochiia相似性系数法的具体计算公式为:Ochiia系数=Cpq/(Cp*Cq)1/2其中Cp和Cq分别代表关键词p和q出现的频次Cpq表示两者共同出现的频次经过统计分析我们可以得到如表3所示的。相似矩阵中的数字也称为相似系数其大小表明相应的两个特征问题之间距离耦合程度。从表3中可以看出,在新鲜事物的尝试、满足感、重视收获、表现才干、奖励刺激,这五种因素之间耦合程度较高。体现出新时代的物理实验创新教育应侧重的角度。学生特点重视自身才华的展现、强烈的好奇心、收获的愉悦感、成就的满足感,奖励的刺激感,从此五点构建物理实验创新教育体系,是适应当今教育特点的。

4结论

综上,在对我校物理实验创新特点调查问卷的基础上,对物理实验创新教育的原始动机有了初步的认识,新鲜事物的尝试、满足感、重视收获、表现才干、奖励刺激,这五种因素是创新最基本的原动力。以上研究仅是对我校物理实验创新的研究探索,希望能进一步在学习因素的关联度上有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徐鹏、王以宁、刘艳华等.大数据视角分析学习变革[J].远程教育杂志,2013,6.

[2]胡水星.大数据及其关键技术的教育应用实证分析[J].远程教育杂志,2015,5.

篇9

关键词: 高校 创新教育 考试改革

一、创新教育背景下,实行考试改革的必要性

1.考试改革是建立创新教育质量评价系统的一个关键环节。

教育的本质是提高人的素质和能力,而不是让大脑记住多少知识。记住的知识再多,如果不能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就是一种失败的教育。而当前大多数高校的教育还停留在应试教育上,应试教育考试目的是为考试而考试,为分数而考试,考试存在目的错位现象,不利于调动师生“教”与“学”的积极性。

可以肯定的是,考试作为教育评价的一种形式,是一种效率高,公平公正,可以在大范围内进行的有效手段。但令人担忧的是,目前许多高校的考试存在诸多问题,例如,在考试内容上,命题不够合理、考试客观题比重过大;在考试方式上,仍停留在纸笔考试上,形式过于单一;在考试评价上,主要还是手工操作,自由裁量,方法陈旧,技术落后,经验型甚至是粗放型的管理居多。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考试内容与形式的科学化,无法保证创新教育的目标落到实处。对于有的教师而言,考试只是教学的一个环节,学生学完一门课程就应以考试的形式给出结论,考试仅仅是为了给学生学了某门课程下一个结论而已;对于学生来说,考试就是为了得到分数、取得学分,获得毕业文凭。结果是,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对学习产生厌烦心理,谈到考试就心惊肉跳。教师则是改完试卷得出分数,即认为课程结束、教学任务已完成,考试总结和分析流于形式。考试成为压在学生身上的沉重包袱,学生成为考试的奴隶,学习主动性差,更谈不上创新能力的培养。考试模式的不合理大大削弱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削弱了教学效果。因此,要实施创新教育,首先必须进行考试改革,这是实施创新教育的根本出路。因为考试是“教”与“学”的指挥棒,只有改革了传统的考试模式,才能推动教师大胆地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才能把学生从死记硬背中解放出来,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应该说,考试改革关系到考风、学风、校风的培育,关系到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成效。所以,要建立科学的创新教育质量评价系统,按照创新教育的要求改革考试是一个关键性的环节。

2.考试改革是促使高校教育转向创新教育的有力措施。

真正系统全面的教育主要是在学校完成的,因此,实施创新教育,学校的课堂教学应是主阵地,这是由学校的职能所决定的。“教学是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创新教育也是通过各门课程来进行的。不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以及人文学科、语言学科,除了传授知识之外,都可以结合进行创新教育。也就是‘寓创新教育于知识教育之中’。”[1]靠什么推动学校实施创新教育呢?我们认为,改革考试,建立创新教育的考试系统是一个有力措施。从消极的方面看,教学各个环节——为什么教(目的)、教什么(教材和内容)、如何教(教法)等是否符合创新教育的要求,需要用创新教育的考试来检验和修正;从积极的方面看,在学生学习和教师教育教学过程中,创新教育的考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可以促使教师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进行符合创新教育要求的改革,从而促进创新教育的健康发展。考试是创新教育实施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一个关键环节,所以从创新教育目标的转化到创新教育行为的调整,考试改革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基于创新教育的要求,实施考试改革的有效途径

根据创新教育的要求和对传统考试模式存在的弊端及其消极因素影响的分析,我们认为考试改革的重点应放在考试方法、考试内容、考试管理等方面。

1.推进以考试方式、考试内容为主的考试整体改革。

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对创造型、个性化人才的需要迅速增长,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方式也必须向多样化、综合化发展,单一笔试的考试已很难适应这一要求。应当根据不同科类考试的实际需要,对不同课程采取不同形式的考试方式,改变过去笔试成绩比重过大,甚至完全以笔试为主的方式,增加口试、开卷、半开卷、论文撰写、课程设计、实践操作、专题讨论等形式,形成制度,充分考查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做到考试方式采取多种考试形式有机结合,综合考查学生素质,多角度多方位考查学生综合能力。为了使考试能够深入、准确、全面地反映考生的综合素质与发展潜质,考试的内容要突出时代性,以考查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核心,以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基本,合理安排知识、能力、素质在考试中的权重。

2.建立支持考试改革的配套制度。

考试改革并不是一个单一的制度改革,作为推行创新教育的一个环节,考试改革的实现还需要其他配套制度的不断改革和完善。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下面几个方面:首先,必须切实转变教学观念。教学观念是指导整个教学过程和教学活动的思想意识,若不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确立现代教学观念的指导地位,包括考试改革在内的教学改革就会失去正确的指导思想,教学观念就不可能与当今现代化潮流相适应。其次,深化教学内容的改革。教学内容决定考试内容。教学内容是知识性的,考试内容就不可能是智能性的。因此,教学内容必须体现创新教育的要求。再次,改革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否科学,不仅关系到知识传授效果的强弱,而且关系到学生能力培养。传统的教学方法培养的是知识型的人才,而要培养智能型人才就必须采用现代教学方法。[2]因此,教学方法是制约考试的内容和结果的一个重要因素。第四,改革教学管理。教学管理是规范包括考试在内的教学过程的活动。现行的教学管理制度虽然已几经改革,但其中仍有不少不适应创新教育要求的部分。随着考试制度改革的推行又会提出新的问题需要加以规范。因此,现有的教学管理制度必须进行调整和改革,以利于调动教师、学生的积极性,促进考试制度改革的实施。最后,调整和改革教师考核办法和奖惩规定。在考试制度改革中,积极者的投入必然大量增加。依据按劳分配原则和鼓励改革的精神,考核中对改革者的工作量必须予以肯定,在利益分配上对改革者付出的劳动应当予以体现。

三、推进考试改革防止陷入两种认识上的误区

高校实行全方位考试改革,有利于教风、学风的真正改善,有利于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更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最大限度发展和个性化发展。考试改革的推进涉及面广、课程多、周期长、要求高,因此,在实践中必须做到全校上下统一思想,统一认识,抓落实,严管理,持之以恒,长抓不懈。同时,要防止在考试改革过程中陷入两种认识上的误区。

1.全面否定传统考试制度,搞“一刀切”。

长期以来,高校一直沿用传统的考试制度,这种考试制度在强调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今天,明显暴露了它的弊端,即考试目的功利化,考试内容教材化,考试题型标准化和考试形式单一化等。那么,我们是否因此而全盘否定呢?回答是否定的。因为考试是教育测量和评估的一种重要手段,其目的主要是检查学习情况和教学效果,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给予客观的评价,起到竞争和激励作用。在应试教育中,主要测评人脑储备知识的能力;在创新教育中,不仅要测评人脑储备知识的能力,更要测评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整体素质,使考试成绩能比较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全面素质,在创新教育中包含储备知识能力的测评。因此,我们不应该对传统考试制度全面否定,而是应致力于对传统考试方法改革的研究,在改革知识测评方法的同时,重点改革能力与素质的测评方法,以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2.片面强调考试形式的改革,代替整体考试改革。

创新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学校要全面推动创新教育,必须改革传统的考试模式,即对考试形式、考试内容、考试管理和评价方法进行全面改革。高校考试改革的关键是要认真研究“考什么”,“怎么考”的问题。过去,我们过多地把注意力放在了对考试形式的改革,即“怎么考”这个问题上,认为考试形式单一是导致学生不能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的重要原因,导致以考试形式的改革代替了整体考试改革,忽视了考试内容即“考什么”的问题的研究,这样的改革,同样不利于创新教育的全面实施。[3]考试改革应把教授学生理论知识与能力培养作为一个整体考虑,融汇各个教学环节,“教学考”一体化设计,通过制订课程教学计划,构建配套的课程考核体系,教中学,学中考,实现学生学习过程评价和能力培养。

总而言之,考试改革离不开教育目标、教育质量观念的根本变革,离不开教学环节、教学管理的改革。考试改革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我们必须扎扎实实地工作,不断借鉴各国、各高校考试改革方面的成功经验,实现考试的科学化与规范化,在彻底转变传统考试观念与质量观念的基础上,探索并逐步建立以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为目标的、科学的、规范化的高校考试体系,为培养高层次高质量创新人才提供更有利的条件。

参考文献:

[1]潘懋元.试论素质教育[J].教育评论,1997(5):28.

篇10

关键词:创新;实践性;艺术设计

信息时代、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到来改变了人类的生存方式,这必将给艺术设计的设计需要、设计观念、设计方法带来变化。艺术设计教育改革势在必行。教育部在高等教育面对21世纪教学内容和教学改革中提出: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改革更新培养模式,调整课程结构,用现代文化科技发展新成果充实和更新教育内容,逐步实现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育方法和手段的现代化。独立学院也要从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转变和人才培养模式几方面进行改革,有意识地加强创新素质教育,使学生更具市场竞争优势。

一、全面认识艺术设计专业的创新教育

1.创新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全球化”发展,旧有的教育体制、教学管理及许多陈旧的教学方法、教学观念都已不再适应社会的

发展和需要了,社会需要新型的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培养高素质的、服务于社会的有用人才,既是社会和市场的需要,也是我们面临的最紧迫的任务,并且势在必行。尊重学生个性发展是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的一个特点,也正是这个特殊性,决定了艺术设计教学与文理科教学之间的差异性。

2.设计创新教育的内涵

那么,究竟何谓创新教育呢?创新教育也称创造教育。广义的创新教育指对人的创造力的影响、开发、培育活动,主要是创造技法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狭义的创新教育是指在学校教育中对学生的创造品质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的教育。心理学家认为,“新颖”是创新的本质特征。从“新颖”的层次来讲,分为原创和再创。既包括了前所未有的发现,也包括对原有材料的重新组合和再次发现。由此可知,创新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前所未有的发明创造是创新,是一种原创;二是再次发现或重新组合也是创新,是再创造。创新性人才必须具有扎实的基本素质、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能力和基本的价值观念、人格品质,这是一个人持续发展的基础素质,是创新型人才必须具备的基础素质。

3.设计创新教育的内容

设计创新教育的第一方面内容是创新意识的培养,也就是推

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设计创新教育的第二方面内容是创新思维的培养。它是指发明或发现一种新方式用以处理某种事情或某种事物的思维过程,它要求重新组织观念,以便产生某种新的产品;设计创新教育的第三方面的内容是创新技能的培养。它反映创新主体行为技巧的动作能力,是在创新智能的控制和约束下形成的,属于创新性活动的工作机构;设计创新教育的第四方面的内容是创新情感和创新人格的培养。创新过程并不仅仅是纯粹的智力活动过程,它需要以创新情感为动力,如远大的理想、坚强的信念、诚挚的热情以及强烈的创新激情等因素。

二、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创新教育能力培养的途径与原则

人才培养模式是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而设计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人才培养模式所确定的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和“如何培养”的问题,反映了一个学校的定位和教育宗旨。创新型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是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培养创新型艺术设计人才所定制的培养模式,与传统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有本质的区别,其区别是通过知识教育、能力培养、综合素质塑造,达到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1.改变学生思维模式,拓展创新思维

艺术设计的本质是创造,创造始于设计师的创造性思维。包豪斯认为:“设计教育的核心是创造让学生探索个人的设计道路,发展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而不是把自己的设计观念、方法或是某种风格传授给学生。”包豪斯确立了三大构成作为现代艺术设计的主要内容,训练学生运用事物共同的构成因素及构成法则进行创造,至今西方许多国家的设计学院还参照包豪斯的方式还组织教学。强调设计的创造性,这一点从专业确立之初就被视为艺术设计的

灵魂。也正因为这一点,艺术设计才得以蓬勃发展。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设计教育的核心。

2.完善学生知识结构,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

以往艺术设计教育过于偏向单一人才类型的培养,注重专业

技能,除纯理论性的艺术设计专业外,设计理论课程、科技知识和人文学科在艺术设计课程中所占的比重很少。

三、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构想

高等教育是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建立专业理论体系的特殊教

育阶段。高等艺术设计教育也不例外,艺术设计教育课程体系设

置、教学内容、课程建设及教学手段反映了社会对高等艺术设计教育提出的要求。而课程结构设置、教学内容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艺术设计教育课程体系能否顺利进行,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

体现。因此,调整和优化课程结构,从创新思维的角度改革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是我们必须重新审视和探讨的

课题。

1.建构一体化的专业课程新体系

目前,大多数学校采用的学科课程呈各自分离的知识体系状态:一是设计基础课,二是专业设计课程。

(1)对设计基础课程进行整合设计

设计基础课程是艺术设计学科课程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学生创造意识的培养与专业潜能的训练具有独特的作用,设计基础学科之间的选择与设定,技能体现出各个专业的差异性,又能反映出各个专业的交叉点与联系性。

比如,对于三大构成的学习,它们是深化视觉体验的表达方

式,强调观察认识分析能力决定表现的能力,掌握视觉表现的基础方法,要求学生对不同材料与技法进行各种不同的实验,并能用科技产品媒体与技法进行高水平的交流,作业有:涂鸦、碎片、写实、抽象、装置、文字、图像、拼贴、表现、秩序、版式等,但是不同专业授课的侧重点和布置的作业都不一样,视觉专业侧重形象之间的构成与表达,人物更侧重于色彩搭配的学习。

(2)整合专业结构,突显专业方向

强化专业特点,化整为零,让学生在相对完整的时间段里去体验事物,体会和消化课堂教学的内容,可以有相对集中的时间学习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并将知识连贯起来。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3)重视实习教学,贴近学科前沿,加强实习基地的广泛性、多样性

让学生了解现代科技设计手段,熟悉传统手法与新型材料工

艺,观察设计家的表述手段,可以开阔学生眼界,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通过亲力亲为的教学形式加强学生的实战经验。例如,我们的展览展示课程,除了让学生构思设计方案,表达设计方案之外,更要了解市场,了解材料,学会做出工程预算,并且做出等比例缩小的模型,它全方位地考查了学生的设计能力、控制能力、空间把握能力和执行能力。

2.“个性化”培养模式是教学体系的原则

就教育的性质而言,其对于人的素质培养比例重于“专业”的高等艺术设计教育更有凸显性,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需要各种不同个性的人们去共同协作,充分发挥其创造才能,因此具有个性化的设计人才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1)开放式教学模式

①要开放思想。从教学模式的单一化,走向多样化、趣味化、灵活化,利用各种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有利的上课平台。

②要开拓思路。在专业教学中,不保守、不僵化,除专业角度外,也可从人文科学、自然科学方面去学习分析,锻炼学生的阐述能力,辨析能力。这样,掌握的东西更带有普遍性与规律性。

(2)引导式教学模式

采用引导式的教学模式,就是避免填鸭式教学。要通过观察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启发、引导式的教学方法。从理论上讲,良好个性的最佳特征之一就是创造性的发展,而设计教育的重点是

什么?是创意。因为创意是设计的灵魂、技法,程序只是一种手段,创意是设计思想的瞬间迸发。因此,从某种程度上看,创意是不可教的,不可教又要教,这就是教学的难度所在,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式向个性创意的方向发展,是艺术教育的根本性方向,是提高艺术设计教学质量的重要方面。

(3)讨论点评的教学模式

在每项课题即将完成时,通过完成的每项作业来测试学生的

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它能让学生对自己的作业理解和诠释,使他们更清楚地认识到自己所擅长的领域。通过讨论点评的方法,教师可以更好地发现学生的个性特点,以便因材施教。

(4)毕业论文创新模式

毕业论文是毕业生四年理论水平的体现,为了以防学生论文

陷入假大空的境地,我们要求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相结合,让学生有感而发,把解决毕业设计中遇到的问题总结到毕业论文里。这样的毕业论文模式具有两大优势:一是巩固了学生对专业知识

与技能的综合把握;二是加强了对学生专业理论素质的培养。

3.重视商业实践

进入企业设计、包装设计、广告设计、标志设计等专业设计课程阶段时,要以模拟命题的方法和寻找实际商业项目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实践。创作意为有创造性的作为,它能检测学生自身的全面素质能力。学生自身的理解和诠释也使教师清楚地认识到他所擅长的领域。

观察比较每个学生所选用的方法与创意,帮助他们寻找一种途径,从而把他们引向能充分发挥自己创造性的领域。

4.重视展示形式的创新

毕业设计和毕业展览是每一所毕业院校每一年都要经历的一场视觉盛宴,我校把毕业设计分为动态展览和静态展览。静态展览是有展台的常规展览,动态展览是有真人演示的T台秀,它考查了学生全方位的素质,造型、服装、化妆、演示、舞台设计等等的综合能力。动态展览比静态展览更具有视觉冲击力,影响力和延展性都很强。

创新是艺术设计的生命所在,艺术设计教育应以拓展学生的创造潜质为主要目标,通过开放式教学,即教师与学生之间、多学科之间、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对话与互动,在课题辅导中引入创造性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成为素质全面并能持续健康发展的创新设计人才。

注:本文系北京化工大学北方学院科研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