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工业污染的措施范文

时间:2023-11-14 17:53: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解决工业污染的措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解决工业污染的措施

篇1

一要充分认识蚕桑生产在上半年农民增收中的作用和地位。蚕桑生产是我市的传统特色优势产业,全市蚕茧丝绸产值占到工农业总产值的8-9%,05年蚕茧款收入3.92亿元,全市有20万户蚕农栽桑养蚕,其中春蚕茧款收入2.38亿元,占全年蚕茧收入的60.7%。春蚕生产是全年蚕桑生产的重头戏,是上半年农民增收的主要产业,也将是今年农民增收的一个亮点。

二要充分认识今年广大蚕农对春蚕生产的期望值较高。从当前各地春蚕生产的各项前期准备工作情况看,由于去年秋茧全国性减产,茧丝企业原料茧紧缺,加上国内市场茧丝行情利好的拉动,目前的茧丝价格仍在高位运行(白厂丝27-28万元/吨),广西春茧上市价格达到1400-1500元/担。茧丝行情的持续看好,极大地调动了广大蚕农的生产积极性。据调查统计,今年春蚕订种数量大幅增加,全市已订春蚕种23.19万张,同比增加4.41万张,增幅达23.48%,为近十年来增幅最大的一年。种桑改桑面积达到2.2万亩,同比增加0.93万亩,新建蚕桑规模小区54个,面积达5950亩,累计种桑1610万株。修枝、整枝、冬季剪梢、冬肥、“催芽肥”等桑园管理工作比往年要好,蚕农对今年的春蚕生产寄以厚望。

三要充分认识当前我市养蚕环境日趋恶化的严峻性。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我市工业污染和农药污染对蚕桑生产的危害十分严重,各类中毒事故频发。据不完全统计,去年全市因工业污染和农药污染损失蚕种达到1.3万多张,其中工业污染损失9538张(春期损失5470张,秋期损失4068张),农药中毒损失4000多张,按全市平均张产41.3公斤计算,损失蚕茧536.9吨。由于环境污染,蚕中毒、蚕发病、蚕种孵化不理想等因素引起的群众上访事件、过急行为等近几年时有发生,并且规模、程度不断加重。如去年春蚕吴兴区东林镇大面积工业污染中毒事件、南浔区富强村不结茧事件、秋蚕千金镇中毒事件、东林菱湖“181”中毒事件等等,教训十分深刻。

四要充分认识今年春蚕生产期间可能引发的不安定因素。从目前看,突出的不安全因素二个方面:一是蚕种供应矛盾。由于去年秋期蚕种生产全国性大减产,造成今年春蚕种供应大范围紧张,不仅蚕种数量上满足不了蚕农需求,更重要的是蚕种质量,特别是调进的蚕种质量把握上矛盾较多,春蚕种供需矛盾、量质矛盾十分突出。二是养蚕环境恶化矛盾。工业污染、农药污染以及氟化物中毒等日趋严重,蚕作安全隐患多,特别是在今年茧价高的情况下,一旦发生因蚕种质量和蚕中毒问题,由此引发的矛盾纠纷将更为激烈。

因此,我们必须要认真分析今年春蚕生产形势,进一步统一思想,充分认识春蚕生产在今年农民增收中的地位和作用,充分认清今年春蚕生产呈现的良好态势和面临的严峻问题,按照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增强“三力”、率先崛起,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紧紧抓住今年春蚕生产难得的发展机遇,切实把发展春蚕生产作为今年农民增收的一个亮点,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研究对策措施,着力引导和保护好蚕农的生产积极性,着力解决蚕区工业等环境污染问题,确保蚕作安全,切实维护蚕农合法权益和蚕区社会稳定。

二、强化措施,狠抓落实,确保春蚕生产稳定有序

能否抓住今年春蚕生产良好的发展机遇,能否切实解决今年春蚕生产所面临的问题,关键在于对策措施是否扎实,工作落实是否到位。这里我要特别强调的是,今年春蚕生产要重点抓好以下四方面工作。

(一)采取切实措施,着力解决工业和农药污染对春蚕生产的危害问题。工业污染和农药污染是当前影响我市蚕桑生产的“头号杀手”,也是引发社会不安定因素的“导火线”。因此,各地各有关部门必须要引起高度重视,要深刻吸取前几年教训,认真分析排查当前各类危及蚕桑安全生产的污染状况,从发展农村经济,关注民生,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认真研究落实各项防范和应对措施,采取铁的手段,铁的措施,铁的纪律,铁的制度,切实解决好工业污染和农药污染对春蚕生产的危害问题。一是认真贯彻落实市政府“关于切实做好春蚕期间防止工业和农药污染工作的通知”精神,在蚕区对涉及影响蚕桑生产的砖瓦厂(包括土窑)、铝制品厂、水泥厂、玻璃厂等排氟企业,生产排放有害气体的如阿维菌素、蚍虫林等农(兽)药化工类企业,以及其它对蚕桑生产曾经造成损失影响较大的企业等三类重点排污企业,自4月25日至5月25日必须停产。市及各县区经委、环保、农业等部门要加强排查,列出清单,负责布置落实企业的停产和检查督促工作。二是蚕区严禁销售和使用含杀虫双等有机氮类和菊酯类等严重危害蚕桑生产的农药。农业、供销、工商等部门要做好对禁销、禁用农药的宣传教育工作,对各类经营销售单位要开展全面检查,同时要教育蚕区农户不得使用此类农药。三是继续搞好桑叶含氟量的定点测定和加强对有关工业企业的排污监测工作。根据最近砖瓦厂数量和布局的调整和近年来印染、化工等其它排氟企业增加的现状,农业和环保部门在充分调研排查基础上,桑叶氟化物测定点要合理布局,一旦发现氟含量严重超标,要立即责令相关企业停产,并落实农业防氟中毒措施。四是要加强执法。各级环保执法部门要从服务高效生态农业出发,切实加强对重点工业污染区的环境监测和整治力度。要组织专门力量,配备必要设备,对重点污染区实行专门监测;要建立和完善工作机制,严格工作制度,做到全天候监测;要进一步开展全方位排查,对污染企业要严格依法整治,确保达标排放,切实从源头上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各级政府要加强对辖区内污染企业的环保意识教育,督促企业落实有关防范措施;有关企业要本着对人民群众负责的态度,自觉履行环境保护责任;环保、农业等部门要加大监管、服务力度,力争通过多管齐下,切实保障春蚕生产安全,促进高效生态农业的健康发展。

(二)严把蚕种质量关,确保发放“放心蚕种”。今年茧丝行情特好,蚕农生产积极性十分高涨,确保蚕种质量至关重要。特别是在当前全国性缺种、蚕种供需矛盾十分突出的严峻形势下,各地为满足蚕农需要,正在千方百计组织调运种源,蚕种来源多、品种多、批次多、补种余地小将是今年春蚕生产面临的一个新问题。如果蚕种质量把关不严,由此而造成损失,后果将十分严重。因此,我们一定要把好发放蚕种的质量关,特别是蚕桑业务部门一定要周密安排,在各个环节上都要严格把关,不能出现差错,切实做到蚕种发放布局合理、质优量足,做到万无一失。一是品种结构要根据地区适应性合理布局;二是强化催青试验孵化工作,保证蚕种孵化率,严把蚕种催青、补催青、收蚁关;三是确保蚕种调运的质量安全;四是在保证蚕种质量的前提下,充分挖掘潜力,力争在数量上有一定的增加,有利于桑叶资源的利用和蚕农的增收。

(三)加强管理,确保蚕种发放工作安全有序。针对今年春蚕种供应紧张的现实情况,做好蚕种的发放工作,显得非常重要。前几年也有过哄抢蚕种的情况发生,因此,公安部门配合农业部门做好各催青室发种当天的安全保卫工作,防止哄抢蚕种事件的发生。尤其是南浔区练市催青室、菱湖催青室、**催青室、德清催青室的安全保卫工作要落到实处。在大批发种时可以采取发放领种卡的办法禁止非领种人员进入催青室。大批蚕种发放后的补种工作也要周密安排。确保蚕种安全、财产安全、人身安全。

(四)强化服务,确保各项技术到位。市、县区和乡镇三级农技部门要切实加强技术服务和技术指导工作,重点要做好以下三项工作:一是狠抓技术培训。重点是乡、村业务干部的培训和蚕农实用技术的培训,特别是随着乡村机构的改革和调整,不懂蚕桑业务的蚕桑负责人比例较高,给技术指导和技术服务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影响技术指导和服务的效果,所以乡镇、村级业务干部的培训必须要加强。二是根据“农业科技入户”工程要求,深入开展科技人员“联项目、联基地、联大户”活动,充分发挥“十百千”工程的作用(十个科技示范村,百户科技示范户,1000名村级农业科技信息示范员)。三是做好病虫情报,农业气象、氟含量等信息的宣传和工作。

三、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力争春蚕丰产高效增收

一是要切实加强对春蚕生产的领导力度。为夺取今年春蚕生产安全高产,实现今年上半年目标任务的完成,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蚕桑生产,把夺取春蚕生产丰收列入各级政府上半年为农服务的重要议事日程,作为农民增收的一个亮点,切实加强对春蚕生产各项工作的领导。各县区、市有关部门要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因地制宜,提出具体措施和实施办法,尤其是要把“两防”(防工业污染、防农药污染)工作作为实践“三个代表”和为民办实事的具体行动,作为发展农村经济、构建和谐社会的大事来抓,及早作出部署。春蚕生产“两防”和稳定工作由县区包干负责,要进一步落实“两防”工作责任制,组织机关部门开展监督检查,确保辖区范围内蚕桑生产安全。

篇2

1.1农药化肥等所带来的环境污染经过对我县一些农村的实地考察,发现很多地方还在使用比较落后的农业种植技术,用普通的喷施机器去灭虫,而且农药都不是生物农药,这些落后的喷施农药灭虫方法不但效果差,而且在很多程度上污染环境,农药不但污染大气,而且通过降雨还会污染水资源,流失到土壤中的农药,还会造成土壤的板结,同时随着农药的不断使用,使害虫产生抗药性,大大减小了农药的灭虫功能,但还会杀死很多有益生物,农药残留在庄稼上,被人食用,对人体也会产生极大的伤害。化肥不可能被庄稼全部吸收,这就导致化肥流失,过量的使用化肥会导致水质的富营养化,还会使土壤受到破坏,导致土壤酸性增强,破坏土壤的原有特质结构。

1.2对农药化肥等所带来的污染的防控措施农药化肥等中的化学物质对土壤的危害性极大,为了使农药和化肥对环境的污染减小到最低,在使用中一定按照科学的方法使用,建议在农村使用生物农药和有机化肥,这样既减小了对土地的损害,又生产了“绿色食品”,做到环保,健康。

2.妥善处理农村废弃物,做好污水排放问题

农村废弃物主要包括生活垃圾,家禽牲畜类的粪便等,这些垃圾是病菌传染的主要载体,对人的健康存在威胁,对家禽和牲畜的瘟疫传播有潜在的危险性。在农村地区,废弃物已成为污染的主要来源,环保方面对于农村废弃物处理问题已经提上日程,从现实情况看来,发展沼气工程与无公害农业实现整体化,采用循环再生,实现协调发展是解决农村废弃物污染的主要途径。建议将农村废弃物资源化处理与我县农村城镇化发展总体规划相结合,制定政策,加大对农村的资金和技术支持,是的农村废弃物污染及早得到解决。家禽牲畜类粪便也是一种宝贵的饲料和肥料资源。畜禽粪便中含有大量的氮、磷等营养物质,通过加工处理成优质饲料或有机复合肥料,开发利用畜禽粪便不仅能变废为宝,不仅可以解决农村粪便类污染问题,还可以减少生产成本,解决农村用能问题,极大地改善污染状况,切断病菌的传染,具有很好的社会现实意义和一定的经济效益,对于促进我国农村资源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治理好农村周边乡镇企业的各种污染问题,减少对农村环境的破坏

3.1乡镇企业的主要污染现状及原因我县是山区农业县,我县一直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在不懈努力。而县内的一些中小型企业的污染问题一直未得以彻底解决。随着农村城镇化的趋势的发展,乡镇企业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也在污染方面带来了很多的问题。比如企业水污染,粉尘污染,噪声污染等等。我县乡镇工业行业大都存在人才匮乏,技术水平低和设备简陋等方面的问题。我县乡镇地区企业多数是小规模企业,设备购进的大都是廉价设备,这本身就对环境污染存在潜在的隐患。我县缺少对乡镇地区企业污染及其特点的追踪,加之乡镇工业污染防治体系的发展滞后于农村现代化进程,导致我县的乡镇企业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这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目前我县绝大部分乡镇没有建立专门的环保机构和队伍,环境一级检测部门不到位,存在环境问题无人问,环境事故无人管的现状。

3.2对与乡镇企业污染情况的处理措施针对我国在法律法规制定中有关农村环境保护针对性不强的现状,加速对乡镇工业污染防治的环境法律法规建设,完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逐步建立健全适应乡镇特点和环保工作实际需要的法律法规体系,推动乡镇工业污染防治工作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我县应该促进有关政府部门加强这方面工作,为基层职能部门提供法律和政策依据,加强乡镇环境保护基本制度和基础体系建设。无论是在乡镇政府,还是在乡镇企业,都要把乡镇环境污染防治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生态建设和环境污染整治工作重要组成部分,实行领导责任制,建立综合环境防治体系,在乡镇政府,或者村级部门,成立专门的环保小组,对环境污染防治重视起来,使农村环境极大得到改善,使我们的城镇化速度不断加快,让我们的家园越来月美丽,身体越来越健康。对与小规模的乡镇企业来说,要加大引进高科技人才,不断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在政府的帮持下,购进新的设备,扩大生产规模,减小因设备和技术的问题对环境带来的污染。

4、小结

篇3

工业设计与工业污染

环境是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但人们在发展的同时也破坏了环境。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也越来越意识到环境问题日益严峻。大气污染、森林破坏、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水资源污染、物种灭绝等,都是目前所面临的环境污染。本文由收集整理而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一大部分要归根于工业生产。环境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人们的不良设计、生活方式造成的后果。“工业企业是一个以生产产品的活动为主线的小系统,它从环境中获取资源和能源,生产出产品供人类消费,并向环境,输出废物。工业企业不同于农业生态系统及城市居民区人工生态系统,其能源、资源消耗量大,物质的循环、转化速度快,比原有的自然循环大很多倍。根据“三种生产”理论可知,人类社会的工业企业活动是使环境生产遭受巨大压力的直接原因。如果这种活动超出了环境容量及自然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就必然会使环境的物理、化学及生物特征发生刁良变化,改变原来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在当今社会,工业设计是必不可少的,因而会或多或少的对环境有所破坏。现如今,工业生产对环境的破坏易燃相当严重。比如:2009年3月30日,新华网报道,广西永福县广福乡广福村附近的河水突然变黑,导致近日村里11户农民在河中网箱内养的鱼接连出现大面积死亡,损失惨重。村民们反映河水变黑是上游几家工厂偷排污水所致。目前,当地环保、渔政等部门已介入调查。此例,就充分的证明了工业生产正大肆危害着我们的环境,造成的水污染相当的严重,进而导致大批量鱼的死亡,对养鱼户也造成了不小的损失。就那几家工厂而言,他们应当采取合理的措施对污水进行处理,而不是将其排入河内。比如可以用各种方法将污水中所含有的污染物质分离、回收或将其转化为无害的物质,从而使废水得以净化。

面对现在的工业污染,就要采取应对的措施,从而保护环境。而这样一个重担就落在了设计师的肩上。设计师就必须有环保的设计理念,从而更好的为人们的生活服务。如绿色设计,它是20世纪最后几十年兴起的设计思潮之一。“绿色设计的主张,具有包豪斯理想主义设计观的思想基础,也具有更为现代的社会责任感的色彩。今天的人们也许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更加清醒的知道人类生存环境的“完整”、“完善”、“完美”的宝贵价值;因而,今天的人们在考虑地球的过去与未来时的态度,也表现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理性与严肃。“绿色设计”,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与社会背景之下,形成的一股跨地域,跨时代的设计思。”对工业设计而言,“绿色设计”的核心是减少、再循环、再利用。在工业设计的过程中,要把握好工业设计与工业污染的度。绿色设计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可持续发展策略。绿色设计的目的就是克服传统产业的不足,使所创造的产品即可以满足传统产业,又可以适应环境和可持续发展。针对水污染问题,我们可以总结出五点解决的办法:(一)改革生产工艺。减少水的使用,采用无水印染工艺;采用无氰电镀可以使废水中不再含氰;采用酶法制革以代替灰碱法,不仅可以避免产生危害大的碱性废水,而且酶法脱毛废水稍加处理,即可成为灌溉农田的肥水。(二)重复利用废水。例如利用轻度污染的废水作为锅炉的水力排渣用水或作为焦炉的熄焦用水。将工业废水经过适当处理后,送回本工段再次利用,即循环用水。(三)回收有用物质。工业企业废水中的污染物质,都是在生产过程中进入水中的原料、半成品、成品。如果能将这些物质加以回收,就可以变废为宝。(四)对废水进行妥善处理。对于那些没有回收价值的水,还是要进行处理,使其无害化,对环境构不成危害。(五)采用先进的处理工艺和方法。可以对其进行降解处理,以达到理想的效果。

作为一个未来的设计师,我认为:一个设计师,在设计的时候,必须有着强烈的环境意识在里面。设计师必需对自己的设计负责,把人类与自然放在首位,遵循可持续发展的设计道路。在设计的同时,还要掌握材料、工艺、化工、制造等方面的知识。从而使其不会对环境造成危害。然而,有工业生产的地方,就不可能没有一点污染。那么,知道这样,就要把污染程度降到最低。对于工业企业,环境污染应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方针,减少能源和原材料的消耗,采用清洁生产工艺,促进资源回收和循环利用。但受经济技术条件的限制,工业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产生一定量的污染物是不可避免的,所以在合理利用环境自净能力的前提下,对丁业企业产生的污染物进行治理,以达到国家或地方规定的有关排放标准及总量控制要求,是非常必要的。工业设计和工业污染时相互联系的。既然不能完全避免污染的产生,那么就要在生产的过程中采用可回收,可降解的环保材质。

篇4

我市工业经济相对薄弱,跨越发展必须发展工业,为此,市委、政府提出了实施“工业强市”战略。但当前,受金融危机影响,我市企业效益下滑,实施工业强市面临严峻挑战。科学发展观第一要务是发展。环保部门作为对环境保护实施统一监督管理的部门,保护环境责无旁贷,促进经济发展更是责无旁贷。

近年来,在实施“工业强市”战略中,我市高度重视工业污染防治,淘汰关闭了一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要求的企业和生产线,建成了一批污染治理工程,工业污染治理取得了积极成效,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但受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环保投入历史欠账多等因素影响,工业污染防治的形势和任务依然严峻,主要原因是:一是造纸、化工、冶金、乳品等资源消耗型行业在工业经济中所占的比例较大,结构性污染仍未从根本上解决;二是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仍然较高,超出环境容量,制约工业经济发展;三是企业规模普遍较小,效益不高,环保投入严重不足。特别是受金融危机影响,企业经济效益下滑,保增长与污染治理的矛盾突出;四是企业经营者的环保意识不高,偷排偷放超标污染物的现象时有发生。对此,在服务和推进“工业强市”战略中,我们将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严格监管,强化服务,促进全市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严格项目环保审批,提升服务水平。一方面,严格执行国家和自治区产业政策,严把项目环保审批关,对国家明令禁止的产业,坚决不批。特别是严格限止“两高一资”产业的发展,以严格审批优化工业经济结构。认真落实建设项目环保“三同时”制度,强化全程监管,从源头控制新污染产生。另一方面,针对当前的经济形势,围绕市委、政府实施的“两大任务”,提升项目服务水平。凡是市委、政府确定的重点项目,只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开通绿色通道,缩短审批时限,特事特办,快事急办,难事巧办,促进项目尽早开工建设;对属自治区审批的项目,积极协调上级部门,加快审批速度;对有污染且有成熟治理技术的项目,主动提供技术服务,促进项目在我市落地生根。

二、加快推进污染减排,腾出发展空间。围绕“十一五”减排目标,认真落实结构、工程、管理三大减排措施,削减排污总量,腾出发展空间。重点抓好昊盛、宇华碱回收装置、大坝电厂燃煤机组脱硫、金昱元自备电厂烟气脱硫,盐池、同心污水处理厂等项目建设,依靠大工程、大整治削减排污总量。针对企业污染治理资金短缺的问题,抓住国家加大环保投入和扩大内需的有利时机,积极帮助企业申报国家、自治区环保专项资金;同时,加大市级环保专项资金投入,对积极治理且效果明显的企业,加大“以奖代补”力度,支持企业污染治理。

三、强化环境监管,优化发展环境。一是认真落实排污申报制度、排污许可证制度和限期治理制度,加强对污染源的日常监管。继续深入开展环保专项行动,严厉打击违法排污行为,严格约束和规范企业排污行为;二是强化环境综合整治。认真实施清水沟、南干沟综合整治规划,督促万胜生物、富荣化肥加快治污步伐,提高重点流域的水体水质;以牛首山镁合金工业园区、青铜峡新材料基地等工业园区为重点,加大对工业炉窑的治理力度,改善区域大气环境质量;围绕“三城联创”,加大城市饮用水水源地的保护力度,强化城市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的环境监管,确保城市污水达标排放和垃圾标准化处理。大力整治城镇餐饮油烟污染,严格城市噪声环境管理,着力解决影响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环境问题,提升环境质量,为推进“工业强市”战略提供良好环境。

篇5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日益突出,农药、化肥污染、养殖业污染、乡镇工业污染日趋严重。农业生态系统退化,植被破坏,土地退化,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已引起了全国上下的重视,福建省在防治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污染、综合整治乡镇环境、保护农村生态环境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开展生态农业建设,减少农药化肥施用量;推动乡镇垃圾无害化处理处置设施建设;全面开展畜禽养殖业污染整治;积极开展创建环境优美乡镇活动;等等。

但是,农村环境污染的整治和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仍嫌不够,福建省农村环境问题仍旧相当严重――

农药、化肥污染日趋严重。

福建地处南方,气候温暖湿润,土地复种指数高,农作物病虫害严重,导致福建农药、化肥使用量不断增加,化肥施用量增长速度快,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农药、化肥年亩平均使用量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2003年,全省化肥使用量(折纯量)120.29万吨,在施用的化肥中氮的使用量64.86万吨,磷24.56万吨。大量施用化肥不仅造成化肥养分的浪费,而且造成对农业环境的污染,流失的化肥中的无机盐排入水体造成富营养化和地下水污染。

2003年,全省农药使用量为5.53万吨。由于农药的利用率低于30%,所以70%以上的农药散失于环境之中,使大气、土壤、水体、农畜、水产品受到污染并通过食物链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另外,一些高毒农药的施用在杀死害虫的同时,也杀死、杀伤害虫的天敌和其它益鸟,影响了生态平衡。农田土壤中农药被灌溉水、雨水冲刷到江河湖海中,污染了水源。农药的大量使用还会造成生态平衡失调、物种的多样性减少。

畜禽养殖污染问题突显。

2003年全省生猪出栏数达1885.61万头、牛出栏数25.58万头、羊出栏数118.6万头、禽出栏数25314.97万只。畜禽养殖业的发展,特别是集约化、规模化养殖业的发展,有力地推动了福建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并逐步成为福建一些地方农业和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重要支柱产业,成为提高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但由于污染防治措施不到位,畜禽养殖污染问题也日趋严重,并已经成为福建一些区域环境污染的重要污染源。据统计,2003年畜禽养殖污水排放量约6亿吨,其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大大高于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其中氨氮排放量是工业排放量的17.9倍,是生活污水排放量的4.36倍;COD排放量是工业排放量的14.8倍,是生活污水排放量的4.25倍。目前,小型畜禽养殖场及规模以下的散养户,已构成农村主要的面源污染,大型的畜禽养殖场已形成非工业的点源污染,成为福建新的污染大户。

乡镇工业污染点多面广。

据环境统计,2003年布表调查的3140家工业企业中,有1358家乡镇企业,占43.2%。多数乡镇企业规模偏小,生产设施简陋,环保治理设施不健全,部分企业还存在着偷排、漏排等现象。据不完全统计,福建乡镇工业废水化学需氧量、粉尘和固体废物的排放量占全省工业污染物的排放量的1/3左右。此外,相当部分乡镇工业园区处于小城镇的上游、上风向,或位于城镇中心,影响了居民的生产生活。

乡镇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2003年全省污水排放量共计16.46亿吨,其中,生活污水排放量为6.62亿吨,乡镇生活污水排放量约为1.15亿吨。

截止2003年底,全省已投入运行的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共18个,污水处理率为39.7%。其中17个污水处理厂建在设区城市,14个县级市中只有永安市建有生活污水处理厂,武夷山、长乐、福清的污水处理厂正在建设中。所有县城及绝大部分乡镇基本未建污水处理厂,乡镇生活污水基本直接外排。

2003年,福建已建垃圾无害化处理场14个。其中设区城市建有9个,县级市4个,县城1个。14个乡镇完成垃圾焚烧炉技术推广示范建设,其他乡镇一般只建有简易垃圾填埋场或堆肥场。

篇6

一、环境问题与我国的环境形势

全球环境问题源于西方的工业化,工业发展消耗了巨额的自然资源,排放了大量的废气、废水和废渣,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人类所赖以生存的地球变得越来越脆弱。时至今日,环境问题依然是当今人类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联合国最新公布的研究结果显示,在过去30年中,虽然国际社会在环保领域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全球整体环境状况持续恶化,主要表现在大气和江海污染加剧、大面积土地退化、森林面积急剧减少、淡水资源日益短缺、大气层臭氧空洞扩大、生物多样化受到威胁等多方面。

我国是发展中大国,目前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的高速发展时期,在全球环境状况趋于恶化的背景下,我国环境形势也十分严峻,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环境污染依然严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超过环境自净能力。重要河流湖泊遭受不同程度的污染,城市空气污染严重,工业危险废物、城市垃圾的数量在增加,噪声扰民相当严重。(2)生态破坏问题突出。主要表现为森林质量不高,草地退化,土地沙化速度加快,水土流失严重,水生态环境仍在恶化。(3)生物资源破坏加剧。生物多样性锐减,有害外来物种入侵,遗传资源大量丧失。(4)未来面临的环境压力加大。工业化进程中造纸、酿造、电力、化工等行业将继续发展,控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难度加大;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长期存在;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大量的垃圾与污水得不到安全处置;沿海地区高强度的开发加大近岸海域的环境压力;农业面源和农村环境污染加剧;社会消费转型中,电子电器废物、机动车尾气、有害建筑材料和室内装饰不当等各类新污染呈迅速上升趋势;转基因产品、新化学物质等新技术、新产品将对环境和健康可能带来潜在风险,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危害加重。

二、正确认识我国工业发展对环境的影响

尽管说环境问题源于工业化,但工业发展是否就一定意味着环境问题日趋严重呢?我国环境与发展之间的矛盾真的就无法调和吗?

(一)我国工业发展确实给环境带来了很大危害。工业对环境的破坏主要体现在“三废”(废水、废气、废渣)对环境的污染上。在我国工业化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工业污染给环境保护造成了巨大的压力。根据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统计局联合的《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报告2004》显示,2004年全国因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为5118亿元,占当年GDP的3.05%。其中,水污染的环境成本为2862.8亿元,占总成本的55.9%;大气污染的环境成本为2198.0亿元,占总成本的42.9%;固体废物和污染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为57.4亿元,占总成本的1.2%;虚拟治理成本为2874亿元,占当年GDP的1.80%。尽管环境污染不完全都是由工业生产造成的,但工业污染的“贡献率”也不会低。(表1、表2)

(二)工业污染只是导致我国环境状况恶化的原因之一。然而,工业并非是破坏生态环境的唯一主体,除了工业发展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之外,还有农业生产和生活消费引起的严重环境恶化。近年来,生活污水及主要污染物排放量都要高于工业废水及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也就是说,废水及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中一半以上来自生活排放,只有一小部分来自于工业排放。另外,农业面源污染也成为我国的污染大户,我国化肥平均施用量是发达国家化肥安全施用上限的2倍,平均利用率仅40%左右;污水灌溉造成土地大面积污染,中东部地区受重金属污染的土地已占灌溉面积的20%;全国畜禽养殖污染物产生量是工业固体废弃物的2倍多。由此可见,不能把环境恶化都归罪于工业,从而片面地夸大工业发展给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

(三)粗放型的工业增长方式是环境状况恶化的主要原因。伴随着工业发展而出现的环境状况恶化问题,主要原因不在于工业发展本身,而在于粗放型的工业增长方式。粗放型的工业增长方式带来的是“高能耗、高污染、高投入、低产出”。但这不是要不要发展工业的问题,而是由于在工业生产过程中没有实行集约化的生产方式所引起的。由于我国工业化进程还没有完成,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工业还会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要在大力发展工业中改善和保护环境,就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通过转变工业增长方式把能耗和污染降到最低。

(四)大力发展工业最终有利于解决我国的环境问题。在传统发展模式和观念下,人们总把工业发展与环境保护对立起来,认为工业、特别是重化工业发展一定会带来高能耗、高污染等种种环境问题。事实上,大力发展新型工业恰恰是要对环境能源进行保护和维系。因为工业发展必然伴随着技术进步,只有装备工业发展了,环保技术取得突破了,才能为降低能耗、保护环境创造条件。同时,工业发展有利于国家财力的增加,意味着国家可以拿出更多的资金投资于生态保护和环境建设,从而改善环境恶化状况。

三、解决我国工业发展中环境问题的建议

工业发展引发的环境问题是发展中的问题,只能在工业的发展中加以解决。我们是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发展是硬道理,决不能因噎废食,因为没有发展的环境保护是没有意义的。我们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正确处理好工业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降低工业发展给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使工业的发展始终保持在生态环境系统可承载的范围内。

(一)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道路。要把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作为工业发展的基本方向,这是解决我国工业发展和环境保护矛盾的必然选择。今后15~20年依然是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时期,资源消耗和环境压力依然很大,唯有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企业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意识,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才能实现我国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大力促进工业增长方式转变。由于伴随工业发展而出现的环境恶化问题主要是由于粗放型的工业增长方式造成的。为此,加快工业企业产业转型步伐显得尤为重要。当前,我国已进入重化工业发展阶段,要把工业增长方式转变的重点放在医药、化工、建材、冶金、电子、纺织、煤炭、汽车等重点行业上,对各产业部门提出更加明确、更加具有强制性的资源和环境保护要求。

(三)加大环保技术创新和环保产业发展力度。环保技术的突破和环保产业的发展对解决工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意义重大。环保技术创新能够提高资源效率、减少能耗、实现工业生产的低污染低排放,能够有效突破环保产业发展和环境治理的技术瓶颈约束,从而促进环境状况的改善和环保产业的发展。为此,要建立有利于环保技术开发与创新的投资机制,除了政府增加投入外,更重要的是坚持“谁投资、谁收益”的原则,通过引进外资、设立开放式的环保产业发展基金、发行企业债券、允许环境污染治理专业化企业上市等多渠道筹措资金,确保环保产业发展和技术研究、开发所需要的大量资金,在此基础之上加强政府部门、科技界和企业界的合作,促进环保新产品和新技术的开发、应用与推广。

篇7

关键词: 土壤污染;土壤污染物;防治措施

土壤污染属环境污染的范畴。环境污染指的是人类活动所引起的环境质量下降而有害于人类或生物正常生存和发展的现象。环境污染的产生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当某种能造成污染的物质的浓度或总量超过环境自净能力,便可能产生危害。环境污染根据环境要素可分为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和土壤污染等。

土壤污染是指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进人土壤并积累到一定程度,引起土壤中某些或某种有害物质含量过高,致使健全的土壤功能受到损害,理化性质改变,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受到破坏,肥力下降,导致农作物生长发育不良,造成减产;对生物、水体、空气或人体健康产生危害的现象 。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浅析:

第一:工业点源污染物主要有废水、废气、废渣、粉尘、噪音等。工业污染源的防治措施:

(1)推行清洁生产,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严格执行国家工业三废排放标准,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产方式,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加快技术进步,加强监督管理,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废物的产生和排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将过去的“资源-产品-废物”的生产过程转变为“资源-产品-再资源”的生产过程。包括征收污染税和排污费等惩罚性政策,以及政府对环保型产业的财政补贴和信贷支持等鼓励性政策。最后从侧重污染的末端治理逐步转变为工业生产全过程控制;由重浓度控制转变为浓度与总量控制相结合;由重分散的点源治理转变为集中控制与分散治理相结合。

(2)调整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推进技术改造,推行清洁生产。在化工、冶金、轻工、机械、电力、建材等行业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加速技术改造,加快生产设施和工艺流程的更新及改造,减少和控制“三废”的排放量,强制淘汰污染重、能耗物耗高的设备和产品。

(3)编制城市总体规划,调整城市功能布局。在编制城市总体规划时,把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等环境保护内容纳入城市总体规划。按照城市功能分区,调整工业布局,加大工业污染防治力度,改变工厂和居民混杂状况,从生产和生活两个方面控制城市环境污染。

(4)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污染防治能力。增强工业和生活污水集中处理能力,提高城市垃圾粪便无害化处理水平。

(5)构建森林过滤器作用带和森林缓冲带。

在工业污染集中的区域,通过构建森林过滤器作用带减缓污染物进入土壤的速度,营建森林缓冲带减小污染物在风力和水力等自然力的作用下对其他地区的影响。具体地:

①在粉尘沉降严重的地段,种植阔叶的泡桐、女贞、夹竹桃、毛白杨、大叶杨等滞尘树种;

②在工矿企业周围选择种植抗二氧化硫的树种臭椿、香椿、苦楝、垂柳、桑树、侧柏、杜英、夹竹桃、法国冬青; 抗氯、氯化氢的树种合欢、榆树、木槿、构树、紫荆、槐树、紫藤、梧桐、刺槐、紫穗槐、胡枝子;防火树种广玉兰、法国冬青、女贞、木荷、油茶、白栎;

③在铅汞污染地区栽植有吸铅尘本领的青杨、桑树;有吸汞能力的桂花、棕榈、腊梅。

第二: 土壤农业面源污染的防治

农业面源污染主要是由化肥、农药的大量施用,畜禽废弃物的随意排放,废弃的农用地膜造成的。农业面源污染区,土壤污染的防治措施:

(1)标准化施用化肥、无公害农药,推广使用可降解塑料薄膜,从源头上防治农业面源污染。加强对农药、化肥、塑料薄膜的使用管理,提倡使用生物农药,严格执行农药安全施用有关规定,控制氮素化肥施用量,增加有机肥施用量。

(2)对病虫害进行综合防治,推广生物防治技术,减少化学农药施用次数和施用量,同时推广无公害生产技术。

(3)选择种植抗性较强的品种,如种植转基因水稻可以减少农药的用量[15]。

(4)严格控制畜禽养殖污染,大力推广生态养殖。在畜禽养殖区用畜禽废弃物充当沼气底料生产清洁能源,发酵后的剩余物又是高效的有机肥料,既解决了畜禽废弃物的污染难题,还可以减少化学肥料的施用,大力开展畜禽粪便的综合利用,不断提高畜禽粪便的综合利用率。

(5)对于已经污染的地区,通过增施有机肥料、使用微生物降解菌剂、调控土壤pH和Eh等生态、生物修复措施,加速污染物的降解,从而消除污染。此外在面源污染区构建水土保持林,防治水土流失,防止污染物进入水体,进而迁移到其他地区造成危害。

第三:工农业复合污染的防治

在工农业复合污染区,要采取分类治理的措施,对于已经污染严重的地区要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采用农业生态修复措施,因地制宜地改变一些耕作管理制度来减轻危害。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1) 改变耕作制度,选种抗污染作物品种,或筛选出在食用部位累积污染物少的品种;种植不进入食物链的植物,如种植树木、花草等观赏或经济作物;

篇8

持续的严重雾霾是工业化对生态损害程度的直观展示,是对传统工业生产触碰自然底线的警示,也是对经济发展、城市治理有效性的检验。大面积雾霾带来了经济社会风险和重大损失,而其成因又极其复杂。治污要治本,治本先清源,必须把治理雾霾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强化“顶层设计、综合治理”,首先要深入研究雾霾成因、形成机理和传播途径,在此基础上提出切实可行的举措,特别是要大刀阔斧推进环保体制改革。

致霾之因

就本质而言,雾霾不仅是一种自然现象,更是一种社会经济现象。严重雾霾频发是一定经济发展阶段的产物,这已被人类历史所证明。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也不断出现大气污染问题,在历史上发生过的英国伦敦烟雾事件、美国洛杉矶烟雾事件、比利时马斯河谷烟雾事件、美国多诺拉烟雾事件等世界污染事件中,有五个事件是工业烟气、汽车尾气等排放引起的雾霾天气造成的,另外三个事件也都是区域工业化高速发展导致的后果。在污染治理方面,英国用了50年,德国用了30年,日本用了20年。目前中国正经历煤烟型污染向复合型污染转变时期,成因比这些国家更为复杂,既有经济成因,也有体制成因。

雾霾持续频发与中国进入重化工快速发展时期密切相关。近十多年来,工业特别是重工业为中国经济不断创造增长奇迹。2003年以来,中国有6年实现了10%以上的增长速度,经济总量跃升全球第二位,成为全球最大贸易国、第一大工业品制造国。然而,高经济增长背后的生态成本和代价也十分高昂。

“十一五”以来,在不少地方政府受“GDP至上”发展理念影响,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等高耗能工业发展迅速,部分行业出现严重的产能过剩。产业结构重型化特征明显,单位产出的污染物排放强度高,污染物排放量大。

2011年,中国工业部门耗能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约为70%,排放的二氧化碳为61.9亿吨,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粉尘排放总量为0.59亿吨。在工业结构中,处于主导地位的建材、冶金、石油炼化、火力发电、化工等占工业总比重达79%,生产过程中排放的工业污染占全国总污染的60%以上,尤其是五大高耗能产业聚集地的京津冀地区雾霾情况相当严重。

雾霾持续频发与化石燃料消耗的大量激增密切相关。根据英国石油公司(BP)最新的世界能源统计,中国能源结构中煤炭与石油占比分别达到65.9%和17%,清洁能源占比仅为17%。与之相对,全球能源结构中煤炭与石油占比为31.1%和22.5%,清洁能源占比达46%。2000-2012年,中国煤炭消耗从15.2亿吨增至39.1亿吨,涨幅高达128%。煤炭在能源结构中占比在2011年已接近七成。煤炭燃烧后产生的大气污染物主要包括二氧化硫、一氧化碳、悬浮颗粒物、氮氧化物等是构成PM2.5的重要成分。

国际绿色和平组织综合近期有关灰霾与大气污染的研究表明,燃煤对霾污染的直接贡献占1/4以上,对于有采暖期和非采暖期之分的城市,燃煤在冬季的贡献率远大于其他季节。

雾霾持续频发与快速粗放的城镇化进程及发展模式密切相关。在土地城镇化快速拓展、人口膨胀、城市发展过于依赖工业经济和机动车保有量快速增长的背景下,大气污染治理显得力不从心。近20年来,中国机动车保有量以年均15%的速度急剧增长,其中大多集中在城市地区,城市交通能耗占城市总能耗的比重逐年上升,再加上燃油标准的实施一直落后于尾气排放标准,这使尾气净化系统的效率大打折扣。

资料显示,2009年全国机动车排放污染物5143.3万吨,其中氮氧化物583.3万吨、颗粒物59.0万吨。2012年,汽车尾气至少排出二氧化硫11万吨。根据中国环境科学院的数据,2013年最新研究发现,上海的机动车尾气造成的大气中细颗粒物污染的“贡献”在全国最高,已达50%。此外,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工业与建筑扬尘导致PM2.5大量产生,对大气环境造成较大污染,特别是在人口聚集、资源聚集、生产聚集的(特)大城市,雾霾更成为无法避免的“负外部性”。

改革治霾

治理雾霾不能“头痛医头”,更不能“零打碎敲”。解决雾霾问题,必须加快改革步伐,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下功夫;必须改变目前环保管理体制,强化环境污染出口管理和入口管理相结合,强化多种污染控制和全国联防联控相结合,积极探索雾霾治理新模式。

首先,应加快推动“大环保”体制改革,强化顶层设计,综合治理。要加快推动环保体制改革,成立“大环保部”;加快推进环保立法,加强法律和行政监督;健全环保信息公开制度和追溯问责制;引入第三方治理和市场化环保手段。

其次,要加快调整重化工业结构,推动产业升级转移。中国重化工业总体分布在东北、华北以及沿海地区,具有明显的集聚性。过密的工业布局,使有限的资源难以得到合理分配,加重地区环境污染的隐患。要通过推动产业布局调整,逐步疏散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大气污染严重地区的重化工业产能,逐步降低大气污染严重区域的煤炭消费量。要建立产业分工和转移的利益协调机制,加大重化工产业的技术创新和升级,避免产能转移重化扩散。

再次,重新谋划中国能源布局,坚持实施能源消费总量控制。长期以来,中国能源配置方式过度依赖输煤,电力发展以分省(区)自我平衡为主,导致东部环境污染日益严重,西部地区能源资源优势得不到发挥。考虑中东部地区经济较发达但能源匮乏,而西部地区煤电、水电、风电资源充沛,建议一方面可以通过特高压西电东送,另一方面凡具备条件的地区可集中建设坑口电站,加大煤炭就地转化为电力的力度,实现输煤输电并举。

最后,倡导低碳发展理念,推动绿色新型城镇化发展。协同控制污染物排放和温室气体排放,制定多种污染减排控制“一揽子”计划。

篇9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告诉发展,农村生态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出现了大面积的水体污染、土壤肥力下降、垃圾随意堆放、工业污染加剧的现象。保护和加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治理农村环境问题势在必行。因此,法制治理是农村环境治理的必由之路[1],也是改善农村生活环境,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保障人民身体健康的内在要求[2].我国在农村环境法治上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农村点源污染与面源污染共存,生活污染和工业污染叠加,工业和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农村环境形势仍然十分严峻,并危及农村用水安全,制约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3].

 

2 农村生态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

 

2.1水体污染比较广泛

 

农村水体污染源主要来自工业、农业和生活的污水。未经处理的污水直接污染饮用水源,导致饮用水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地表水体富营养化,地下水质逐渐恶化,无法满足农田灌溉。加上气候等原因,农村旱涝灾害频发,河流断流,湖泊萎缩,鱼虾绝迹,天然绿洲消失,水库蓄水减少,地下水位下降严重[4].

 

2.2畜禽粪尿污染量大

 

大量无序分散的农村畜禽养殖粪尿未经处理直接排放,造成水体、土壤、大气环境大面积污染。粪污经有氧发酵分解,孳生蚊蝇,繁殖细菌,传染疫病,给畜禽自身生长和人们身体健康带来危害[5,6].畜禽养殖业污染已成为我国农业面源污染主要源头之一,已超过了化肥和农药的污染,给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严峻挑战。

 

2.3农业生产方式粗放

 

农村用传统粗放的农业耕作方式发展农业生产,农民环保意识比较薄弱,滥施农药化肥,不仅农产品有残害物存留,土壤、水源和空气也逐渐被污染,大棚农业的普及,使得不可降解农膜地膜污染也在加剧,造成极大的农业生态系统威胁[7].

 

2.4工业污染逐渐加重

 

技术含量低、布局不合理、无集聚效应、粗放经营的乡镇企业蓬勃发展导致工业污染逐渐加重。生存环境和管理水平都较薄弱的乡镇企业污染后缺乏治理技术和资金支持,治理污染困难,致使农村生态环境呈现工业化污染问题。加上大量污染严重的城市工厂迁到农村,或将城市垃圾直接运往农村,形成城市工业污染向农村转移的现象[5].

 

2.5环保设施建设落后

 

农村居民居住分散,生产生活方式落后,人畜空间混杂,村庄建设规划差,缺乏环保资金。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薄弱,道路未硬化、无公厕,村镇几乎没有大的垃圾和污水处理设施,无法对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进行统一处理[5].

 

3 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成因分析

 

3.1农村环境立法滞后

 

新《环保法》实施前的法律法规体系主要侧重于工业污染防治和城市环境保护,对农村生态环保关注不足,未将农村生态环境和农村自然资源保护统一起来,农民的环境权益无法得到有效保障。农村现代化进程速度超前于农村环境治理体系,导致其在解决农村环境问题上显得力量薄弱和适用性不强[8].

 

3.2财政资金投入不足

 

以前我国环保污染防治资金几乎全部花于工业和城市,导致农村环保财政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农村很难获得环境污染防治和管理能力建设的财政资金;同时城市污染向农村扩散转移,点多面广的农村缺乏生活污水、垃圾的收集和处理等环保基础设施。

 

3.5政府监管机构缺乏乡镇农村普遍缺乏环保监管机构,未形成有效的行政管理工作体系和管理措施,难以全方位、规范化监管。

 

环保部门尚未健全农村农业环境监测的专门机构,缺乏监测仪器和业务经费,无农业环境常规监测,影响了农村环境质量改善。

 

3.4政绩制度考核缺失

 

有些地方政府存在着片面的经济观念,一味追逐经济指标,忽视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另一方面片面追求城镇化速度,农村生态环境成为城镇化的牺牲品。

 

3.5农民环保意识薄弱

 

农村缺乏法制教育和宣传,农民接受学习环保法律法规和政策知识的机会少,加上农民本身整体文化水平不高,对环境危害问题认识不够到位,导致农村环境污染[5].

 

4 解决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对策建议

 

4.1完善农村环保立法

 

根治农村环境污染的基础是健全、严格的法律法规。农村环境保护立法建设应借助新《环保法》实施的契机,对现行环境立法加以重新整合,逐步健全完善适应农村现实和环保工作实际需要的法律法规体系,推动农村生态环保工作迈向制度化和规范化。同时要完善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制度,切实实行领导干部任期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制、问责制和终身追究制,将考核结果与干部的提拔任用相挂钩,对不顾生态环境而盲目决策,造成严重后果的实行终身追究。

 

4.2强化环保知识宣传

 

大力开展农村环保宣教工作,提高农民环保意识。发动广大农民群众,以新农村建设为抓手,从农村、农民的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各种媒体,采取通俗易懂、形式多样、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因地制宜地开展环保宣传教育;着力改变农村落后的生活习俗,努力引导、营造一个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生态环境保护知识、政策和措施的氛围,切实维护好农民自身的合法权益。

 

4.3加大农村环保投入

 

各级政府要加大农村环境保护专项资金投入,支持投资建设农村环境污染治理设施,加大农村生活污水和1设力度。根据当地污染物排放要素和经济发展水平,因地制宜的推广使用低成本、易管理的污染防治技术,最大限度节省投资、提高污染治理设施运行效率。积极推行“户分类、组保洁、村收集、镇集运、县处理”的垃圾收运处理模式,对生活垃圾进行无害化处理,逐步实现城乡环境基础设施一体化。

 

4.4加强农村环境整治

 

继续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力度,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内容包括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处理、畜禽养殖粪尿和生活污水治理、农村河道池塘水沟治理、土壤污染防治和水土流失控制等。重点抓好水污染治理、饮用水源地保护、固体废弃物治理、人畜粪尿污染治理和综合利用;加快农村生活污水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有效改善村庄环境,加快建立农村环境长效管理机制。

 

4.5严格环保行政执法

 

加大环境执法力度是环保工作的重点。新《环保法》规定县级、乡级人民政府应当提高农村环境保护公共服务水平,推动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这就要求在防治污染问题上,要结合本地农村污染的实际情况,不断提高自身的行政管理水平,加大农村环保执法力度,依法严厉查处污染和破坏农村环境的违法行为,切实做好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参考文献:

 

[1]项二玲.农村环境保护的法制建设[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4(4):160.

 

[2]蔡安宁,张春梅.对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思考[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08(6):53~55.

 

[3]崔家荣.农村环境污染主要成因及防治对策探讨[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5,40(3):60~62.

 

[4]冉建平.我国农村水体污染现状、原因及其对策研究[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3(8):27.

 

[5]张笑归,刘树庆,宁国辉,等.我国农村环境污染现状及其对策研究[J].河北农业科学,2009,13(4):100~102.

 

[6]徐伟朴,陈同斌,刘俊良,等.规模化畜禽养殖对环境的污染及防治策略[J].环境科学,2004,25(S1):105~108.

 

[7]张锐连,姚峰.农村环境污染现状及环保体系构建[J].辽宁农业科学,2014(5):38~40.

篇10

触目惊心的“水污染”

从170多年前英国太晤士河的病菌污染,到1890年代德国汉堡饮水的传染病污染,再到1950年代日本熊本县汞污染和本世纪之初罗马尼亚境内多瑙河的金矿污染,一次又一次的恶性水污染不断地侵袭着人类,而且时至今日这一“黑色恶魔”不仅没有得到遏制,相反更加肆无忌惮。据联合国水资源世界评估报告显示,目前,全世界每天约有200吨垃圾倒进河流、湖泊和小溪,全世界每年约有4260多亿立方米的污水排入江河湖海,全球因此被污染的河流占40%以上,其中所有流经亚洲城市的河流无一清浊,美国40%的水资源流域均被污染,欧洲55条河流中仅有5条水质差强人意。

水污染的扩散正在无情吞噬着本已十分有限的人类洁净水资源。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表的报告称,目前全球总人口中,大约每6个人中就有1人无法获得干净用水,而每3个人中就有1人因缺水而无法获得卫生保障。无独有偶,纽约市立大学在对全球水资源进行调查研究之后绘制了一幅全球水污染图,表明全球34亿人口正面临水污染。

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发展中国家的水污染危机更为突出。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调查报告显示,在发展中国家,约90%的污水和70%的工业废水未经处理就排入河道,目前这些国家约有10亿人喝不到清洁水。值得强调的是,在发展中国家,作为经济成长速度最快的印度与中国恰恰成为了水污染的“领头羊”。根据联合国印度文秘站发表的首个世界各国水资源评估报告显示,印度生活用水质量在全球被评估的122个国家中排名倒数第三;与印度不相上下,中国每年约有1/3的工业废水和90%以上的生活污水未经处理就排入水域,全国有监测的1200多条河流中,目前850多条受到污染,90%以上的城市水域也遭到污染。

汹涌的“污染源”

人类一方面在不断遭遇着水污染的侵扰,但必须明确,恰恰是人类活动所产生的大量污体才使本来清澈的水质承受垢污,其中工业污染源、农业污染源和生活污染源扮演着水污染的三大最凶猛力量。

工业污染对于水质的“毒化”由来已久。18世纪的英国泰晤士河曾因大量的工业废水废渣倾入而一度完全丧失利用价值,而历史发展到今天,工业污染对于地球水的毒害无论从面积和深度上都更趋恶化。一方面,工业废水和废渣中多含的砷、镉、铅、镍、铬、汞等都为金属污染物质的来源,同时,由于这些金属元素量大且成分复杂和毒性大,因此,一旦进入水体就使得水质非常不容易净化。也正是如此,全球被污染的河流中有40%由工业废水、废渣的排放而造成。

相对于工业污染而言,农业污染是水污染的一种新污染源。在农业污染中,农村污水和灌溉水是水体污染的主要来源。由于农田使用化学农药和化肥,灌溉后或经雨水将农药和化肥带入水体造成农药污染或富营养化,而在污水灌溉区,河流、水库、地下水都会出现污染。必须指出,目前农业污染对水环境的破坏有超过工业污染之势。以中国为例,据中国环保部对600万个污染源的普查结果显示,农业污染源已成为化学需氧量的最大贡献者,排放量占四成以上。另外,农业源污染中比较突出的是畜禽养殖业污染,其化学需氧量、总氮和总磷分别占农业源的96%、38%和56%。

世界“头号杀手”

虽然并不像气候变暖对环境造成的侵扰那样令人质感强烈,也不像洪水和旱灾那样更易冲击人们的视线,但日益加剧的水污染实际上已经上升为“世界性的灾难”。无论是给人类生存安全所造成的威胁,还是对社会经济带来的损害,水污染堪称是“世界头号杀手”。

水污染对于人类身体健康的侵害以及生命剥夺的残酷结果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数据显示,大约80%的类疾病是由质量低劣的饮用水造成的。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资料表明,因饮用受污染的水,全世界每年有3500万人患心血管疾病,7000万人患胆结石,9000万人患肝炎病,3000万人死于肝癌,胃癌,1500万5岁以上的儿童丧生。

与人类身体遭受水污染的无情损害一样,自然界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化也遭到了水污染的残酷破坏。作为美国历史上最为严重的原油泄漏事故,墨西哥湾原油泄漏事件已造成大约28万只海鸟、数千只海獭、斑海豹、白头海雕等动物死亡,同时,该事故将使10种动物面临生存威胁,3种珍稀动物面临灭顶之灾。据美国科学家对海洋生物首次进行评估的结果显示,作为为100多个国家的沿海居民提供食物和其它自然资源的珊瑚有三分之一因水污染而面临灭绝。

关掉污染“水龙头”

全球日益严重的水污染构成了对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公共治理能力的挑战和考验,为此,世界卫生组织已经制定出一项解决全球水污染问题的“两步走”发展规划:在2015年之前,使全世界长期喝不到卫土用水的人口减少一半左右;在2025年之前,力争使全世界绝大多数人口都能喝上卫生用水。另外,包括中国在内的92个国家已经共同签署了《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迈出了人类为关上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重要一步。

但是,最大程度的遏制和消除水污染远非规划或者公约所能了事,只有采取更具约束性和前瞻性的措施,才有可能达到保护水环境的目的,为此:

――在全球范围内推行“清洁生产”。可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制定“清洁生产”的具体标准,各国政府依此制定相应的生产规划,同时在财税政策上予以重点扶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