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作物的种植与管理范文

时间:2023-11-14 17:53: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作物的种植与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作物的种植与管理

篇1

关键词:九年义务教育;农村初中;学校管理

1、前言

九年义务教育从2007年起在全国农村地区推广,遵循“明确各级责任,中央地方共担、加大财政收入、提高保障水平、分步组织实施”的基本原则,逐步把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新《义务教育法》对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办学思想、学校管理、教学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的要求和较低的现实相冲突,研究发现农村处在一个教育低水平维持的现实状态(梁红梅2009),缀学率与留级率较高,普及水平整体薄弱,西部和边远山区,学生的入学率低;农村学生学业水平偏低,并且农村学生整体素质不高,学习压力较大,学习兴趣和动力缺乏,初中生厌学倾向严重。刘世清(2010)认为在当前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存在着城乡教育差距扩大、基础教育课程内容与现实脱节、资源短缺、师资问题突出、留守儿童教育质量下降等现状。

中学阶段是人生的转折点,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都开始走向成熟,如何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是学校的首要责任,同时,学校的教育水平与学校的管理是分不开的,而学生管理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周秀斌2013)。随着新课改的深入贯彻实施,对学校的管理提出了许多新要求,要求学校在管理时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发展中不断深化初中学校管理改革,促进学校发展。

2、农村初中学校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2.1学校规章制度管理滞后,缺乏专业的管理知识

初中学校在学校管理制度建设方面已经较为完善,但是学校各项规章制度执行和管理相对滞后,缺少必要的学校督管机制,学校在做某些重大事项时,具有一定的随意性和主观性,影响了对重大事情的及时解决和处理,在事情结束后,缺少对事情的反馈与相应总结,对于重要资料的整理和收集不规范、不科学,需要用到这些重要资料时,往往临时拼凑,导致敷衍的情况发生。

农村学校相比于城市的学校本身就具有局限性,由于地理位置的偏远,接触的新信息和新技术十分有限,在管理工作上,更是缺乏先进经验的指导,所以很难对学校施以高效的治理。同时,农村学校的管理人员大多是在同一学校上调的人员,管理水平本身就不高,不少的农村初中学校没有完善的学校管理制度,大多数意见是由管理人员凭借自身的意愿做出来的,缺乏科学的指导和程序,效率也很低。大多数学校在管理中存在这样的问题,对学校、教师、学生相关信息资料的处理保存工作很不健全,一旦遇到上级领导监督检查时,就手忙脚乱,很难做到整体工作的有序、高效的开展。随着信息化的加快,初中生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的独立性、选择性、差异性不断增强,学生管理工作中一些传统的管理观念、管理方式和管理体制,已经很难适应新时期形势发展的需要。新的人才也不愿意进到农村这些偏远的地方来,导致管理陈旧。

2.2学校在师资力量薄弱,教师不稳定。

薄弱师资是教育的重要保障,是做好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农村的初中学校里,由于学校资金短缺,对教师的投入力度还是薄弱环节。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教师把教学当作获取利益的渠道,特别是年轻的教师,一旦所得的利益不能满足自己的实际需求时,就会纷纷离开学校,另谋生计。而且大多数教师不愿意到农村学校工作,也就使得学校的师资力量严重不足。农村初中学校的师资力量非常薄弱,严重影响了当地的初中教育水平,教师作为学校的主体之一,师资力量不稳定,导致教师管理变的困难。除此之外,对农村初中学校教学设备的资金投入力度较小,教师、学生接触不到新的学习工具,仍然用传统的方法教学,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很难得到显著的提高。

2.3学校管理不重人文关怀

初中的孩子正处在青春期的关键时期,这个时候自我同一性的形成,成人感和半成人感的矛盾,此时是非常需要学校、老师的关怀的。然而学校重视对学生的控制和约束,轻视学校的规划与学生的培养。在日常学校管理中,轻视了校园文化建设和人文关怀,不能正确地认识到学校在管理中要以人为本,强调学校校园文化,彰显同学的个性,鼓励学生的个性发挥和塑造。学校的管理者或者老师在对学生的管理中,缺乏专业的心理学素养,忽视了初中生青春期的特点。

3、强化初中学校管理的措施

3.1完善学校的规章制度,落实制度实施

第一,建立健全学校各种规章制度。要明确岗位责任制,做到各自分工和权责明确,保证学校管理的计划性和可控性;建立对制度落实的监督机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在教师管理中要制定考勤签到制度,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强调教师责任;强调学校的日常管理和维

护,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第二,认真抓好常规教学管理工作。把教学工作的重点放在督导检查上,鼓励教学探索创新;对于在教学方面有突出表现的个人和集体,学校应该积极地表彰,并号召各位老师积极学习借鉴。第三,学校的管理制度应当以初中生为重点,制定出合适的管理制度。

3.2.加强教师建设,塑造高素质教师团队

学校在以教师为主体的管理中:第一,学校通过对教师在态度、知识、技能方面的培训工作,形成具有合理的教师队伍,以加强教师队伍的活力,增加农村初中教师的稳定性。第二,一方面,加强“情感管理”。学校要重视积极情感的重要作用,把精神的力量化作一种内在的推动力;对教师的光荣性和重要性,积极地加以肯定和鼓励,切实维护教师的利益;树立优秀典型,鼓励其他老师学习借鉴。第三,加强“制度管理”。把规章制度落实到位,充分体现民主和规范;对于制度的施行过程,要充分发挥引导的作用,鼓励教师树立自觉观念。第四,加强“人才管理”。积极引进吸收高素质人才,充实教师队伍,努力打造高水平的教师团队;施行岗位竞争制,加强教师的再培训和知识拓展,切实保证教师的与时俱进。

3.3加强学生管理,实现人文关怀

由于农村初中生家庭经济困难,父母不重视教育,忽视教育的重要性,在某种程度上支持初中生退学或者是辍学。因此我们在学生管理的基础上,应当加强家长的管理,做好家长的思想工作,是保证学生顺利无障碍学习的重要指标之一。

增加学生在学习中的归属性,关心初中生心理发展,通过教师对学生和班级的管理,创造爱的学习环境,增加学生之间的相互联系。学校在加强校园管理的同时,要积极建设和谐校园、美丽校园,在校园建设中,积极开展各种文娱活动,鼓励学生参与,互帮互助,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完善和提高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学校的植被覆盖率,建设高水平美丽校园。

篇2

【关键词】农艺;技术;应用

1.农艺技术的发展

中国这个农业大国,只有实现农作物的农艺才会推动经济的发展。经济发展的今天,新型农艺技术也在不断提高,新型技术已不是简单的种植,而是更科学的种植。针对不同农作物的特性采取相应措施,经过试验更好地了解农作物生长中所需要的各种因素。及时准确补充的同时,改变外在因素,从而实现农作物的最大化生产。在生产过程中满足农作物的需求这只是农艺技术中的一部分。除此以外,根据不同的外在因素,例如,光、温、水、土、肥等各种因素加以处理,从而满足植物的生长。

2.农艺技术对农作物的影响

2.1 合理施肥对农作物的影响

植物的生长离不开养分,同样在不同的生长期间对于各种养分的吸收也不同。不合理的施肥不但会影响作物的生长,还会带来一些不必要资源的浪费,所以,合理的施肥会以最小的投资获得最大的收益。要想了解农作物的生长需求,就要更好地了解此农作物的生长情况。只有根据不同作物在各个时期对物质的需求情况才会促使农作物更好地生长。农艺技术的发展让人们更好地了解到了农作物的生长需求情况,从而科学合理施肥,在避免浪费的同时更大程度上增加产量。

2.2 合理密植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

农作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空间,空间太大会直接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还会影响产量。但是,空间太小虽然数量增多,但由于空间太小直接会影响农作物的光合作用和产量。怎样最大化的实现产量,这也是农艺技术所涉及的范围,农艺技术根据试验总结出各种农作物种植的合理密度。合理密度种植不仅要考虑到农作物的采光问题,还要能透风。例如,在玉米的种植过程中考虑到授粉情况,种植太密集不但影响采光问题,而且空气不流通影响授粉。但是,间距太大也会影响授粉情况。在交叉种植的过程中首先考虑的是采光问题,由于作物株高的不同,太高的作物直接影响到矮作物的采光问题。有足够的光照就不能合成生长所需要的各种物质。所以,在种植期间要想实现作物的最大化的生产,就要根据农艺技术采用合理的种植密度。

2.3 合理改变外在因素促进作物生长

外在的因素一般包括光照、温度、水、土壤等。合理改变外在因素也会增加作物的产量以及改变作物季节种植。只有更深刻地了解农艺技术才会更好地改变农作物的种植问题从而服务于人民。在社会发展的今天,大棚种植技术已经改变了作物季节性种植的问题。通过改变作物生长所需要的温度来改变作物的生长。在改变温度的情况下实现了反季节种植,除此以外,适当改变外界的因素还会增加作物的生长。在大棚种植中适当增加昼夜温差也会增加产量。新型农作物发展的今天,更先进的农艺技术不断应用到现实中,直接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作物在光合作用下会产生生长所需要的物质,所以在新型的农艺中,在作物种植过程中适当增加了光照时间,增加了有氧呼吸,减少了无氧呼吸的时间,从而更大程度上增加了作物的产量。同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适当增加二氧化碳的含量也会增加作物的产量。所以,要想增加作物的产量还要了解外在的因素,只有更好、更合理地利用外在因素才会更好地实现作物的最大产量。

3.大力发展农艺技术对农作物的重要作用

3.1 适时适量的合理施肥大幅提高了农作物产量

科学合理的施肥能够改善农作物营养不良,起到提高农作物产量的作用。对农作物施肥,要考虑作物的需要和土壤的需要,根据农作物不同生长周期所需要的不同微量元素来施肥。人们应切忌盲目施肥造成资源浪费,另外,要实现有机肥和化肥的平衡使用。黑龙江省大庆地区的土地肥沃,但由于农民更愿意使用化肥,致使化肥过度使用易造成土壤板结,土壤缺乏有机质和微量元素。因此,农艺技术人员应根据农作物的具体生长情况采用合理科学的施肥方法,实现了农作物的丰收。

3.2 适当种植间隙促进了农作物生长

农作物栽培期间,农艺技术人员对农作物的栽种间隙进行了合理规划。间隙太宽会造成土地资源浪费、野草疯长以及农作物之间授粉困难,影响作物的产量。间隙太密又会阻碍农作物的光合作用和通风,影响它们的生长。因此,农艺技术人员通常根据以往的种植经验充分考虑农作物采光以及空气流通等问题对种植间隙做出规划。

3.3 改善外部环境增加了作物产量

为了实现提高农作物产量的目的,我们有必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改变农作物生长所需要的光照、温度、湿度、水分及土壤等外部环境因素。比如,温室大棚技术,它改变了外部环境的变化,对农作物生长所需要的光照时长、温湿度要求以及土壤中有机物及微量元素的成分实施控制,使外部环境满足农作物生长需求,另外,通过适当的延长光照作用,能促进农作物的光合吸收,增加作物产量。同时,运用多种农艺措施对病虫害进行防治,也全面保证了农作物的质量。

4.现代农业技术的应用和推广

4.1农业科研体制改革落实到实处

将农业科研体制改革落实到实处,提高现代农业技术的有效供给,将如何解决生产与科研相脱节的问题作为此次改革的核心内容。将生产、科研和推广相分离的现象彻底根除,将分散的管理体制进行整合,改变原有的“重成果,轻转化;重研究,轻开发”这一保守观念。

4.2大力推进农业适度经营规模改革

从各方面出发,大力推进农业适度经营规模改革,农业生产的规模在一些特定层面决定着农业技术成果转化的效益和成本,只有在适度的经营规模体制下运营,才能打破一些小型规模对农业技术成果需求的制约。应将土地承包权进一步稳定,将土地流转权及土地使用权活化,减少土地分割,集中使用土地资源;鼓励农户组合,打破土地资源太小对农业技术成果转化的制约;加强农户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4.3加强农业技术推广的体系改革

加强农业技术推广的体系改革,促进农业技术的普及,完善起以政府引导为主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扩充完善相应的政府专项资金扶持制度,扩大投入力度,使农业技术的推广及应用、经济服务功能和职业教育体系可有效的开展。完善农业技术的推广体系,加强复合型技术人员的培养,使农业技术推广的措施以及内容合理科学化,避免走弯路。加强农科推广法制度化建设,执行好新品种保护法、技术市场管理法、专利成果法以及农业技术合同法等。充分调动其广大农村技术人员的积极性,营造一个有利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良好环境,进一步加快现代农业技术的应用与推广,为我国农业的新时期发展目标确立一个明确的方向。

篇3

    1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根据农作物的种植环境、农作物自身生长的特点以及病虫害的特点,在农作物种植之前以及农作物生长过程中,不定期的对农作物进行病虫害的预防。如对种子进行提前的药物浸泡以及对田地进行提前的种植清理等,以此确保种植环境的卫生,预防虫害的滋生。与此同时,在每年的秋天定时的对耕地进行翻新,不仅可以有效增强耕地的蓄水能力,改善土壤的活性,还可以加快落叶枯枝在土壤中的腐烂速度,有效降低病虫害的成活率,从而促进农民的增收。除此之外,农民还可以通过合理的轮作对农作物进行种植,提前避开重茬以及硬茬的位置,缩小病虫害的生存空间,做到提前预防。当病虫害已经发生时,农民则可以通过喷洒农药进行除害。在农药的使用上,要严格按照药物使用要求、注意事项、病虫害特点、农作物特点以及土壤性质等进行喷洒,在确保农作物安全的情况下,有效杀死病虫害。

    2 田间管理方式的防治

    田间管理方式的防治主要是对农作物生长的各个环节进行适当的改进,创造一个适合作物生长但不适合病虫害生存的环境。这主要包括:

    (1)加强耕地间的管理工作,如及时的清除田间的枯枝败叶以及杂草等,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一个卫生的环境;

    (2)对农作物进行有效地灌溉以及施肥,增强农作物抵御病虫害的能力。如在相对干旱的秋季,勤对农作物进行灌溉,可以有效降低螨类虫害以及蚜虫等的存活率,从而减少病虫害的发生,促进作物的生长;

    (3)实施合理的农作物耕作制度,如进行水旱轮作方式的种植,这种种植方式可以有效预防寡食性以及单食性病虫害对农作物的危害,有效恶化了病虫害的生存环境,且对农作物的生长环境不会造成太大的影响。

    3 物理方式的防治

    物理方式的防治主要是借助众多的物理因素对影响农作物种植以及生长的病虫害进行处理的方法,如人工捕杀病虫害、晒种、药物浸种、毒饵诱杀病虫害、烧土消毒以及覆盖银灰色薄膜避免蚜虫侵害等。相对而言这种防治病虫害的方式简单易行,绝大多数的农作物都可以采用此种方式进行病虫害的防治,且不用担心会对农作物本身造成伤害。

    4 植物检疫

    对植物进行检疫是众多防治病虫害方法中一种相对特殊的手段。随着农作物种植方式的改变以及农作物品种的不断更新,病虫害也在发生着相应的变异,其数量也在不断的增加,对农作物的危害性也在逐渐的加重。因此,为确保农作物的安全,国家规定要对农作物进行整套程序的检疫。需要进行检疫防治的病虫害一般有着共同的特点,即:对作物的危害性大,给人们造成的经济损失严重,日常的防治工作对其无效,主要是通过人进行传播。随着国与国之间进出口物品流通的加快,对农作物进行植物检疫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成为有效预防境外病害侵袭我国农作物的有力手段之一。

    5 化学方式的防治

    化学方式的病虫害防治是现今农业种植中最为常见的方法,它具有适用范围广和见效快等特点。但是,由于病虫害的种类繁多且数量相对庞大,在用化学药物对其进行防治时,很容易出现人、畜中毒的现象,且会影响土壤的质量并对周围的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从而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当长期使用某种药物时,病虫害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异,对药物产生抗性,造成更大的病虫侵害。因此,在进行这一方法的应用时,必须严格按照药物使用要求并结合作物生长特点以及虫害发生的规律进行防治,也可选用抗虫性强的品种进行种植,只有这样才能确保这一方式的长远应用。

    6 生物方式的防治

    生物方式的防治主要是借助干扰激素抑或病虫害的天敌对病虫害进行处理的方法。主要有:

    (1)借助昆虫不育的原理进行病虫害的防治,如在作物上涂抹BT乳剂,可以有效预防食叶性病虫的的侵害;

    (2)借助昆虫激素诱杀病虫害,如昆虫的性外激素可以有效干扰病虫害的繁殖并能将其诱杀,又如昆虫的保幼激素可以有效干扰病虫害的生长,从而将其扼杀于摇篮中;

    (3)借助脊椎小动物对病虫害进行防治,如借助鸟类以及青蛙等捕食病虫害;

    (4)借助益虫或其它的节肢动物对病虫害进行防治,如赤小蜂、七星瓢虫以及草蛉等;

    (5)借助微生物对病虫害进行防治,如借助病菌、细菌以及真菌等诱发病虫害感染疾病,从而降低病虫害的成活率。这种生物方式的病虫害防治,对人、畜以及作物都不具有危害性,且能有效地保护环境,能够起到较为长久的效果,但适用范围相对较窄且不能在短时间内发挥作用。

篇4

关键词:管理技术;无公害栽培;农作物

中图分类号:S5 文献标识码: A DOI:10.11974/nyyjs.20170229048

引言

无公害农作物栽培技术顺应了经济市场的发展要求,在绿色、科学、无公害等理念的引导下开展农作物的栽培,不仅实现了产品食用安全、提高了产品质量,同时也增强了产品的在市场当中的竞争优势,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尽管无公害农作物栽培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但是也存在很多的不足,本文就无公害农作物栽培技术进行探讨,希望对提高作物栽培质量具有促进作用。

1 无公害农作物栽培生产遵循的原则

坚持系统化原则。无公害农作物栽培生产中,对于其从生产到流通的一个全过程职工,都应当进行严格的把控,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保证其能够严格的执行;坚持严格技术的原则。无公害农作物栽培就是一个农业高科技,对于环境的要求有一定的独特性,只有保证相对严谨的科学技术,才能保证栽培出的农作物真正的是无公害产品。无公害产品对应每一种产品都有不同的标准,一般情况中,无公害产品的品质主要受到工业的三废环境污染等有者较为紧密的关系。因此,在生产中,要严格的按照相关的要求,从事标准化生产;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农产品种类丰富多样,种类十分广泛,但是不是所有的农产品在目前都适合开发,因此农产品的无公害开发需要结合当地的环境以及整体的规划,对其进行循序渐进的开发,从而保证整个市场生产出的无公害农产品都是适应市鲂枨蟮模无公害农产品的特点,其需求具有阶段性,在发展中,要根据市场来定,当前,无公害农产品培育属于发展壮大阶段。因此,无公害农产品的发展中,必须遵守市场的需要。此外,无公害农产品的发展,其技术是不断进步不断发展的,要保证无公害技术的发展,由于受到当前生产技术的限制,很多都无法真正的达到无公害,这也是无公害产品要循序渐进开发的现实限制要素。

2 农作物无公害栽培存在的问题

在栽培无公害的农作物时一般会选用特定的农用化学物质对其进行处理,或者是用其他物质代替,作物施肥也选用有机肥,对于病虫害主要通过预防来实现控制,尽量减少使用农药,通常选用人工捕捉等方式来进行控制,如果只有通过农药才能实现防治,那也尽量减小剂量。另外也要控制管理好农作物的生长环境,这都是无公害农作物栽培所需要做到的。如今,我国的农作物无公害栽培技术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从整体上呈现发展的趋势,但是仍然由于经验匮乏,再加之外界环境的影响,致使这些栽培技术在发展过程中产生一些不足。

2.1 土壤污染严重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经济也得到了改善,以往的农村责任田都建立起了厂房、工厂,尽管这些改变提高了农村的经济水平,但是同时也成了当地的污染源,排出的废水、废气渗入到土壤当中,致使当地土壤严重污染。农民在这样的土壤中栽培农作物,人们食用后,会有一些对身体有害物质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所以,这些地区就不能再栽种无公害农作物。

2.2 肥料食用不科学

以往的农作物都是通过定期施加相应的化学肥料来促进农作物高产,这样的作物栽培方式,在我国持续了很多年,长时间的施肥,使得种植作物的土壤遭到了破坏,影响了生态平衡,污染环境。如果将农作物无公害栽培技术使用到这样的土壤当中,那么在种植过程中将会遇到很多的问题,农作物的质量、营养都很难保证。

2.3 农药残留过多

在利用无公害农作物栽培技术时,农作物的上面通常会有一些病虫,为了控制病虫危害,就必须使用一些农药,农药的药量很难把握,很多农作物栽培者为了控制病虫害,过度使用农药,这就会造成农药当中的有毒物质残留在农作物当中,这不仅严重影响了农作物中营养成分的结构,还会危及到食用者的身体健康,制约了农作物无公害栽培技术的发展。

3 提高农作物无公害栽培的有效措施

3.1 合理选择栽培场地,治理被污染土壤

农作物的种植环境严重影响其生长质量,所以选择合适的种植场地非常重要。相关部门要对农村中污染严重、违规建设的工厂进行严肃处理,严禁这些工厂向无公害栽培农作物的场地周围释放废水、废气,做到从源头上治理;在整治完违规工厂以后,就要对被污染的土壤进行处理,以降低土壤对农作物带来的危害。在选择无公害农作物栽培场地时,应该对所选场地进行全面的检查,尽量选择污染程度小或者是无污染的场地,创建无公害农作物培养基地,尽可能确保农作物栽培的质量。

3.2 合理施肥,改变栽培方式

长时间使用化学肥料促进农作物的生长,已经对种植作物的土壤、水质带来了严重的危害,影响其内部的生态平衡,降低了农作物的生产质量,所以,再利用无公害农作物栽培技术种植时,应该合理的控制肥料的使用量,不可一味的施加作物肥料,应该结合现代技术控制剂量。介于之前长期大量施加肥料对土壤带来的维护,如今,不仅要控制剂量,而且要尽可能不使用肥料,这样就能够避免土壤遭受更严重的污染,降低了土壤的承受压力,如果,必须利用一定肥料作为辅助原料,那么可以采用有机肥,而非化学肥料。

3.3 选择优质品种,控制农药用量

负责栽培管理的工作人员,应该提高对无公害农作物栽培技术的学习,切实掌握农作物无公害栽培技术的要点,以及不同阶段作物的生长状况,做到从源头上控制病虫害,即使出现病虫害,也应该尽可能使用人工捕捉的物理方式来防治;假如病虫害非常严重,只能通过农药控制,那么也要控制好农药的使用量,避免用药过多。除此之外,在栽培农作物之前应该科学合理的选择种植品种,优质的作物品种不仅可以提高作物的产量,还能够有效的抵抗病虫害,提高了作物自身抵抗病虫害的能力,自然也就降低了病虫对作物的危害,降低了农药的使用量。

3.4 做好田间管理

无公害农作物栽培技术中,每一环节都是极为关键的,对于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中,一旦某项技术出现了问题,后期补救就会极为困难,因此,无公害农产品的作物栽培中,需要相关操作人员细致耐心的管理,科学的做好田间的日常管理。农作物种植中,出苗后,要对作物进行查苗、补苗等工作,保证田间秧苗完整,从而为农作物的后期管理以及农作物的丰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对于农作物还应当做好日常的病虫害管理工作。病虫害管理工作就是针对不同时期可能出现的一些病害或者虫害积极的做好防护措施,科学用药,统一防治。积极地推广生物防治技术以及物理防治技术等多项防治技术,保证病虫害的治理的综合有效性。在田间作物收割后,要保证田间的清洁整齐,将患病植株进行腐熟后,当做有机肥施入田间,从而提升土壤的营养含量。

4 结语

现代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无公害农作物栽培技术的提高与推广,坚持持续发展的理念推进农作物无公害栽培技术实现高效化、规模化与集约化,推动我国农业技术的革新,满足无公害农作物的市场需求。

参考文献

篇5

(讨论稿)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进一步加强农作物种子市场管理,,确保农业生产安全,维护种子经营者、使用得的合法权益,促进农民增收、企业增效,制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等法律法规,结合实际制定。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主要农作物品种包括水稻、玉米、小麦、油菜及薯类作物新品种等。

第四条:本办法所称“品种试验”是指进入本县辖区的农作物新品种需进行的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不包括种子的研发、繁育等种子生产。

第二章种子登记备案管理

第五条:为规范种子经营市场,掌握全县主要农作物品种结构及种质资源,县内外国营、民营及个体种子经营企业凡在本县辖区内经营销售的品种均需事先在农业综合执法大队进行种子登记备案。

第六条:种子登记备案需同时提供以下资料:

(一)品种审定机关颁发的品种审定证书及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的公告复印件。

(二)品种介绍资料,包括品种特征特性、适宜地区及产量水平,主要栽培技术要点等。

(三)提供计划经营销售的品种数量及网点分布等书面材料。

第七条:县内种子企业、农技推广单位自主引进的主要农作物品种或试验示范材料亦应申报登记备案。

第三章品种试验管理

第八条:为确保农业生产安全,凡初次进入或计划进入本县辖区内经营销售的主要农作物品种应进行区域试验或生产试验。

第九条:国审、省审通过的、初次进入本县辖区经销的主要农作物新品种必须进行生产性试验(县试验点在同一生态区不少于2个,每个试验点的种植面积不少于1亩),有一年以上生产性试验资料、证明其先进性适应性,方可经营推广。

第十条:国审、省审、外省审定通过的、其种植区域不涵盖本行政区域拟进入县辖区经营销售的主要农作物新品种应同时进行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同一生态区区域试验设2—3个点,试验设重复2—3次,每个处理面积不少于0.02亩;生产试验不少于2个点,每个点的种植面积不少于一亩。

第十一条:主要农作物新品种试验程序:

(一)品种所属单位(以下简称甲方)向农业综合执法大队提出试验申请,经研究同意后确定农业技术推广单位(以下称乙方)负责试验实施。

(二)甲、乙双方在农业综合执法大队的监证下签订“农作物新品种试验协议书”。

(三)甲方按试验性质和要求无偿提供试验种子、品种资料和试验费用;承担因品种本身缺陷(非人为及气候因素)所造成种植户的减收补偿。

(四)乙方严格按农作物田间试验方法主持试验工作。试验结束后如实公正地向甲方呈报试验总结报告,并抄报农业综合执法大了存档备案。

第十二条:县内种子、农技推广单位自主引进的农作物品种或试验示范材料也要安排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试验结果应报送农业综合执法大队存档备案。

第四章种子经营管理

第十三条:××县农业综合执法大队依法监督管理全县农作物种子市场。农作物种子经营实行许可证制度。经营(或代销)人员需持证上岗。种子经营许可证的换证、年检按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四条:国审、省审,审定通过的经在本县辖区试验适宜种植,并办理了品种登记备案的主要农作物新品种可进入本县辖区经营销售,县农业综合执法大队依法保护县经营权益。

第十五条:依照本办法第十条规定,经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对适宜本县辖区种植的新品种,在办理完善引种等相关手续后可进入本县辖区经营销售。

第十六条:经生产试验证明,对不适宜在本县辖区内种植的品种,无论审定与否均不得进入本县经营销售。

第五章违约责任

第十七条:县内外国营、民营及个体种子经营企业,不执行本办法之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者,依据相关规定予以处罚:

(一)不如实如期申报经营品种登记备案而擅自进入本县辖区经营销售的;,

(二)对应参加区域试验或生产试验而拒绝参加试验,直接进入本县辖区经营销售的。

第十八条:县内外国营、民营及个体种子经营企业,不执行本办法之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者,依据相关法规予以加重处罚:

(一)隐报、谎报经营品种,对本县生产造成损失的;

(二)对不宜本县辖区种植而强行进入本县经营销售造成生产损失的;

(三)经营经试验不适宜本县辖区种植品种造成生产损失的;

(四)经营未经审定品种造成损失的;

(五)以“示范”种植为名,将未审定种子售给或变相给种子代销户的,无论数量大小,视为擅自经营推广未审定品种从严查处。

第六章附则

篇6

关键词:中低产田;改造;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DF413.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332006

1 中低产田改造的必要性

土壤、水源、地理环境和配套设施等,都会影响农田产量及农作物的种植质量。中低产田改造是通过修建路、沟、水窖等基础配套设施,使农作物种植过程中具备良好的外部环境,提高农作物产量,最大程度实现种植效益。该项目属于惠民性工程建设,地方政府部门要严格落实该项工作。

2 中低产田改造特点

中低产田的形成与区域性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农作物的种植栽培技术、生产能力等具有很大关联性。中低产田改造过程中,需加大对其关注度,为农作物种植和粮食生产奠定良好的基础。

2.1 灌溉条件差,土壤盐渍化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的地势地形环境等不同。以平原地带为例,因地势过于低平,对地下径流造成严重的阻碍,使其畅通度不足,导致水盐聚集严重,严重影响了农田质量,出现盐渍化问题。而地下流沙含量比较大,增加了自流排水难度,使地下水位升高,很难对盐碱荒地等进行充分改造和利用。这一系列问题,都不利于农业生产和农作物培育,难以实现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1]。

2.2 用养失衡,土壤肥力不足

因城市化进程加快和粮食种植效益低,很多农民过度使用土地,而不注重对其进行养护。农田因为长年单施化肥,无法及时补充土壤有机质,严重影响了土壤肥力,农作物种植过程中的外部条件无法保障。无论是土地利用率,还是生产率,都特别低,生产力严重下降。很多土地甚至缺氮和磷,形成中低产田。

2.3 耕作粗放,多草害

农业生产过程中,如果种植和管理过程过于粗放,采用掠夺性生产方式,会使土壤中的养分严重流失,影响其肥力,甚至出现板结状况。土壤质量下降,耕层变浅。该过程中,杂草与农作物争水和肥,使粮食种植过程中,无法获取充足的营养,抑制其生长发育,且产量降低。

2.4 水资源缺乏,污染严重

水Y源短缺和污染严重,也是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地下水污染、超采等。加之,污水和废水排放量的增加,导致水体污染严重,地下水水质下降,而且严重不足,出现土壤沙化、湿地萎缩、地面沉降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

3 合理改造中低产田,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依据区域性特征,对中低产田进行有效改造,以适宜农作物种植及农业生产。

3.1 坡改梯

沿等高线在坡地上修筑台阶式或波浪式断面农田。采用该种方式,能够使地形坡度发生改变,滞留地表径流,使土壤更加稳定,具备良好的保水、保土、保肥性,以达到良好的种植效果,提高农作物产量,实现其种植效益。与此同时,应用坡面小型蓄排水工程和保水耕作措施[2]。

3.2 小田并大田

结合区域背景,以小组为单位,在其自愿情况下,依据二轮承包人口和面积,在地力和配套设施相近的地块范围内,对二轮承包零散的多块小地块进行整合,农户依照整合之后的地块进行耕作。

3.3 合理施肥

对氮肥、磷肥、钾肥等,进行合理配置及应用,为农作物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拓展其覆盖范围,对地表径流和泥沙流失问题等,进行严格控制。推广和倡导配方施肥技术,提高肥料利用率,实现农作物增产和土壤培肥。配方施肥的应用原理是依据土壤的养分情况和各类农作物的营养需求状况,对各类肥料进行科学配施。科学搭配有机肥和无机肥,尝试应用农家肥、秸秆还田、绿肥种植、合理轮作倒茬等方式,使土壤具备充足的有机质,使土地的生产效率不断提高,确保土壤和农作物具备较强的抗逆性。

3.4 采用综合治理方法

中低产田改造过程中,需要遵循改造、使用和养护相结合的方法。治理和改造中低产田的土壤,可充分实现培肥利用。因地制宜,依据土地实际状况,选用合理的作物种植品种,并采用正确的种植方法,严格控制农田种植过程,提高农作物种植质量及产量。例如,修建机械耕种道路,在农作物种植过程中,对小型机械化作业进行推广应用,实现机械化生产,使中低产田改造工作更加有效。改进种植制度,注重日常除草等,耕地使用与养护相结合,实现土壤结构的改善和优化,使土壤具备较高的肥力。

4 结语

中低产田改造比较复杂,专业性强,涉及到的相关内容比较多。政府和相关部门要结合区域性农业发展要求,明确中低产田特点,提出针对性的改造方法,以达到良好的中低产田改造效果,推进我国农业的快速可持续发展,为人们供应优质农产品,实现农民增收。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农作物;品种管理;技术推广;现状

中图分类号:S322.1 文献标识码:A DOI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3.06.019

在我国,新品种对农业生产贡献率为43%,因此,农作物品种管理与推广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直接关系到农民增产增效、农业生产安全、社会政治稳定。笔者就天津市主要农作物品种管理与推广的现状、存在问题、解决对策等进行了探讨。

1 天津市主要农作物品种管理与推广现状

1.1 品种管理与推广工作的意义

通过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和推广工作每年为天津市提供了大量优质、高产品种。纵观解放后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作物新品种的更换为我国农作物单产的提高、农产品品质的改善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解放后,天津市小麦、水稻、玉米三大粮食作物,按照主栽品种的变更划分,都经历了6~8个阶段,伴随生产水平的进步,每次品种更换均带来了作物单产的大幅度提高。以小麦、水稻生产为例,天津市小麦生产主栽品种从东方红3号到京冬8号,再到近年的轮选987,结合生产水平的改进,50年间平均单产从45.03 kg提高到313.81 kg,增长596.9%;水稻生产主栽品种从最初的银坊品种到中作93,再到津原45,50年间单产提高223%,同时稻米品种也得到极大改善。由此可见,品种更换对粮食产量提高的贡献是显著的。

1.2 主要农作物品种管理工作现状

近年来,天津市平均每年新增国家及天津市审定和同一生态引种认定主要农作物品种40余个,其中审定通过品种30余个,引种认定10余个。截止目前,通过国家及天津市审定和同一生态引种认定、适宜在天津市种植的主要农作物品种共有621个,其中国家审定通过品种225个、天津市审定通过品种316个、同一生态区引种品种80个;涉及作物包括玉米320个品种(国审107个、津审160个、引种53个),棉花71个品种(国审24个、津审25个、引种22个),水稻69个品种(国审48个、津审21个),小麦61个品种(国审22个、津审34个、引种5个),大豆28个品种(国审11个、津审17个),西瓜69个(国审13个、津审56个),马铃薯3个(全部为津审)。

共停止推广天津市审定或同一生态区引种认定通过但不再适应天津市农业生产需要的主要农作物品种190个,其中稻53个、小麦35个、玉米68个、棉花9个、大豆17个、西瓜8个。

1.3 主要农作物品种种植情况

2012年,天津市种植的玉米品种播种面积超667 hm2的共有31个,种植面积近20.2万hm2,占到了全部播种面积的90%,其中郑单958播种面积达到了9.53 万hm2;小麦品种播种面积超667 hm2的24个,种植面积近8.6万hm2,占到了全部播种面积的95%,中麦175、轮选987、济麦22、津引159等4个品种播种面积均达到了1万hm2以上;水稻品种播种面积超667 hm2的6个,种植面积1.93万hm2占到了全部播种面积的96%,津原45、津原17、津原E28等3个品种播种面积均达到了0.33万hm2以上;棉花品种播种面积超667 hm2的21个,种植面积近5.2万hm2,占到了全部播种面积的87%,国欣棉3号、鲁棉研28、邯4849等3个品种播种面积均达到了0.67万hm2以上;大豆品种播种面积超667 hm2的2个,种植面积0.51万hm2,占到了全部播种面积的78%,中黄13、中黄39等2个品种播种面积超667 hm2。

2 主要农作物品种管理与推广存在的问题

2.1 区试能力有待加强

目前,天津市仅在蓟县、宝坻、武清建有区试站,在东部、西部等区域尚未建立标准的区试体系,根据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要求,区试点至少5个点以上审定结果才合法有效,因此,在试验安排时设置了临时性试验点,造成试验数据缺乏代表性、科学性和连续性。此外,现有试验点均存在基础设施落后等问题,尽管经过试点工作人员的多方努力,但配套设施、设备落后使得试验人员的劳动效率低下,严重加大了试验中工作量,部分环节尚不如大田生产,处于完全手工的阶段,使得试验成本在无形中加大。

2.2 品种展示能力有限

缺乏有效的、与农户面对面的、满足农民选种切实需求的展示手段,现有展示基地缺乏对展示结果有效的途径。因此,许多品种由种子经营单位自行组织展示,个别企业对新品种示范田投入大量人力、财力,精耕细作,若表现理想则召开现场观摩会、新闻报道,鼓吹该品种抗逆、广适等优点,若表现不好则悄无声息。这种情况对于对农民选种存在误导,影响了优良品种的推广。

2.3 参试品种同质化严重

《种子法》实施后,各类人员大量涌入种子经营、销售市场,大量的雷同品种进入试验程序,使一些作物参试品种同质化程度比较严重,个别企业甚至直接将老品种换名称后参加审定,给品种管理乃至种子市场管理带来了难度,造成一定程度的混乱。每年通过 DNA 指纹鉴定都能检测出大量的雷同、疑似、仿冒品种。

3 对策与建议

3.1 加强品种区试站建设

以政府为主导,建设分布合理、地点稳定的品种区试站,配套先进的品种试验用设备,引进自动测产系统、气候监测系统等先进设备,加强区试人员业务培训,对区试工作采取标准化管理,减少人为因素对试验结果的影响,确保品种区试的连续性、科学性、代表性。

3.2 充分发挥DUS在品种管理中的作用

在品种管理工作中引入品种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测试即DUS测试,并将其作为品种审定的必要程序,有利于杜绝“新瓶装旧药”、同一个品种被多次提交申请等不规范现象。

3.3 推进品种动态化管理

要完善退出机制,加快已审老品种的退出步伐,对于使用年限久、生产面积小、种性退化、生产风险大、不能按时按质提供标准样品的审定品种都应及时退出,要完善规则、加大力度、强制退出。 要抓紧研究审定品种的动态管理,逐步建立以审定品种有效期为基础、 以审定品种目录管理为核心、以品种退出为补充的主要农作物品种动态管理制度,推动品种更新换代步伐。

3.4 建立信息化品种展示体系

要充分利用好主导品种、公益性新品种展示示范平台等有效方式和手段,积极采取引导、扶持政策,加快优良品种的推广步伐,在现场观摩的同时充分利用互联网等现代化手段将品种展示实时动态通过视频、图片、数据等方式传递到农户,让农民看得见、摸得到、用得上。加快优良品种推广是抵御未审先推、越区种植、夸大宣传等负面影响的有效手段和重要措施之一。

参考文献:

[1] 孙世贤.我国农作物品种管理的若干对策建议[J].中国种业,2010(4):2-8.

[2] 魏阳生.对天津市主要农作物引种工作的思考[J].天津农林科技,2004(5):33-35.

[3] 王全辉,李争. 中国种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其政策建议[J].中国农学通报,2012,28(35):148-151.

[4] 邓光联.中国种业发展与展望[J].种子科技,2010(1):1-4.

[5] 夏敬源.中国种业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北京农业,2009(5):6-7.

[6] 李琦,刘克祥,张俊英.天津市主要农作物新品种动态(2008)[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7] 刘克祥,张俊英,贺.天津市主要农作物新品种动态(2009)[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8] 谢建军,张俊英.天津市主要农作物新品种动态(2010)[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

[9] 谢建军,张俊英.天津市主要农作物新品种动态(2011)[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

篇8

无公害生产技术的应用,可降低农作物对化肥、农药等化学产品的依赖性,有效地减少其对农作物造成的危害。上市一系列的无公害绿色食品,为保证食用者身体健康贡献力量。无公害生产技术中的深耕技术,能有效促进土壤中空气的流通,有利于农作物根系伸展,坚实扎根,增强抗倒伏能力。此外,深耕还可以将土壤中的有害细菌、病毒、虫卵等易导致作物生病的东西以及生命力异常旺盛的杂草的种子埋于土壤深层,使之逐渐消亡,减少农作物病虫害的侵袭。无公害生产技术的使用从根本上调节了土壤结构,使土地向着高产、优沃的方向靠近,从而实现农作物增收。无公害生产有助于提高农作物的耐旱防涝等抗灾能力,于灾害之中挽救农作物产量,提升经济效益。

2农作物生产技术发展现状

农作物生产技术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传统的无规律化逐渐过渡到目前拥有严谨管理手段的无公害生产技术,大幅提高了农作物的管理水平,有效保证农产品的销售质量,促进农业增收。无公害生产技术对农作物管理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对土地采取种前深耕管理,以给种植农作物营造舒适的生存环境,保证其营养的供应;实行农作物的合理轮作机制,有效防止重茬带来的病原体累积、土地营养分布不均衡等危害造成的农作物减产状况,使生物多样性增加,并阻止土壤条件恶化;保持合理种植密度,在保证作物生长的同时,提高农作物产量;实行田间管理维护,包括苗期管理、施肥、灌溉、松土等,但是其要求比较严格,各个环节均有相应配套的原则以供施用;注重病虫害的生物防治,有效降低化肥农药的使用率,以保证农产品绿色无公害。

3农作物无公害生产技术推广措施

为提升农产品销售质量,发展绿色安全农业,农作物无公害生产技术必须在全国大范围内得到推广。其推广措施可分为4个方向。

3.1培养农民绿色生产意识

培养农民的绿色生产意识,是推广农作物无公害生产技术的政策性任务。一些政策能否发挥应有的政绩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有关意识的宣传培养是否到位。在宣传方面,将推行无公害生产技术的推广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多安排相关技术人员下乡,深入农民身边,讲解绿色生产的优点,培养其绿色生产意识,使农民摒弃传统落后减产的农作物生产方式,采用先进绿色环保高产的无公害生产技术,从而实现农作物生产的增收,即培育农民绿色生产意识是从意识层面使其生产意识改头换面,进而达到无公害生产技术的推广。

3.2加强低毒高效类农药肥料的研制与推广

有毒有害性农药化肥的使用是传统生产技术区别于无公害生产技术的显著表现,其使用虽然可促进农作物产量增收,但是也对农作物生长存在着副作用,例如,农药的残留问题直接威胁着食用者的健康,与无公害生产的主题背道而驰。因此,加强低毒高效类农药的研制与推广是推广无公害技术的关键步骤。农药与肥料的使用只有在保证农作物高产的同时降低其毒害性,才能实现农作物的无公害生产。

3.3加强绿色农作物实验基地建设

绿色农作物实验基地的建设主要是给广大农民起模范带头作用,也就是以成果推行发展。此外,绿色农作物实验基地的建设还可以获知该农作物生产过程中的各项信息,为进一步在方法上改进无公害生产技术、推进农业更快更好发展提供可能。绿色农作物实验基地的建设是农村经济产业化的重要手段,拥有一定数量的绿色农作物实验基地,才能够保证大量无公害蔬菜水果的上市,从源头上保护人类的生命安全不受侵害。

3.4加强对农作物化学农药残留监测工作

化学农药残留问题一直是农产品方面亟待解决的问题。推广使用无公害生产技术必须有效加强农作物农药残留的监控工作,在残留农药允许范围内,尽可能多地降低残留率,保证农产品的绿色、无公害。

4结语

篇9

(一)现代农业种植方式给碳排放和碳增汇带来的影响随着经济不断发展,现代农业的种植方式主要以精耕细作为主,以不断提高单位面积内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从而满足人们日益增强的物质文化需求对粮食产量提出的要求。现展中,充分运用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科技技术,提高耕地的复种指数,已经成为提高农业产量的重要手段。例如:我国农业生产中常用的一年两熟种植方式、一年三熟种植方式和两年三熟种植方式,仍然蔬菜种植中采用的还有一年四熟的方式,大大提高了农业产量。总的来说,现代农业种植中,通过在相同的土地面积中反复种植不同的农作来增加农作产量,已经成为提高耕地使用效率和提高农业生产水平的重要途径。但是,对一定面积的耕地进行反复耕作,采用过多农药和化肥等,在快速提高农作物产量的同时,会使土壤中的碳被迅速排放和六十,给耕地以后的长期使用造成极大影响。

(二)现代农业耕作方式给碳排放和碳增汇带来的影响在农田生产中,二氧化碳的排放与农作物的生长速度有着直接联系,而农业耕作方式的选用,会直接影响土壤中二氧化碳的排放,因此,选择正确的农业耕作方式非常重要。目前,现代农业耕作方式是深耕翻土和精耕细作,通过农业机械来完成各种操作。根据相关研究显示,反复耕种会使用农业机械会直接影响土壤中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并且会破坏土壤中的团粒结构,使有机物得到分解,从而影响二氧化碳的释放量。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农业耕作方式的研究还需要不断深入,才能促进农业生产体系更加完善。

(三)现代农业灌溉方式给碳排放和碳增汇带来的影响现代农业的灌溉方式,使农业产量得到大大提高,同时使土壤的有机碳等得到有效保持,是农业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尤其是在进行水稻的栽种时,对水分供给进行合理、科学的管理,可以有效调整土壤中甲烷菌的活性,从而抑制水稻的碳排放和增加稻田的碳累积。但是,现代农业灌溉中,各种机械设备和电力设施的建立,使碳排放得到一定增加,因此,合理使用灌溉方式,是现代农业生产中节能减排的重要途径。

(四)现代农业外来工业品给碳排放和碳增汇带来的影响现展中,现代农业的外来工业品主要是农药、化肥和生长剂等,可以大大提高农作物的碳排放,并且,对土壤中的碳累积也会造成一定影响。根据相关调查显示,化肥在帮助农作生产的过程中,可以使土壤表面的生物量不断增加,从而对碳吸收和合成起到一定积极作用。与此同时,化肥还能使土壤中的有机碳含量有一定性的增加,但是,长期使用会使土壤碳化,从而降低土壤中的有机碳总量,最终出现有机质老化情况。由此可见,现代农业外来工业品的使用,会大大增加碳排放。

二、低碳经济视角下农业生产的技术体系和模式选择

对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和耕作方式等进行全面研究,低碳经济视觉下的农业生产发展模式应以如下几种技术体系和模式选择为主:以生物技术和物理防治为基础的综合病虫害防控技术体系和管理模式、以当地生产生活废弃物利用为基础的生物质能源开发利用技术体系和管理模式、以种养加结合为基础的循环农业技术体系和管理模式和以免或少耕栽培和休闲或轮作为基础的地力培养技术体系和管理模式四种,以有效提高农业产量,促进农业生产体系更加完善。其中,以生物技术和物理防治为基础的综合病虫害防控技术体系和管理模式,是以生物的方式进行病虫防害、提高农作物生长速度等,从而降低农业生产给生态环境带来的营销;以当地生产生活废弃物利用为基础的生物质能源开发利用技术体系和管理模式,是以农作物中的材料作为生产添加剂使用,如秸秆可被肥料化来直接帮助农作物生长、调节土壤的营养成分;以种养加结合为基础的循环农业技术体系和管理模式是通过延长食物链或者采用食物链加环技术,使农业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形成闭合状态,从而提高农业产量和生产效率,达到降低碳排放的目的;以免或少耕栽培和休闲或轮作为基础的地力培养技术体系和管理模式,是不经常对一定面积的耕地进行翻种、中耕等,采用小播种或移栽的方式,并将农作物的秸秆作为肥料的方式。通过相关研究调查显示,采用合理的方式对统一块耕地进行反复种植,而不经常耕地,可以使一定面积内的光能得到最有效利用,从而提高绿色植物合成有机物的总量,并且,可以增加耕地的覆盖强度,使水土流失、风蚀和水蚀给耕地带来的影响降到最低。与此同时,这样的种植方式,还可以不断增加土壤中的碳累积,使土壤的营养成分变得更加丰富。因此,采用这种方式,可以有效减少农业生产的工作量、增加碳增汇,从而提高一定面积耕地的农作物产量。

三、结束语

篇10

农作物在生长发育中离不开气象条件的支持,而当气象条件恶劣时,将无法满足农作物的生长需求,对农作物的正常生长产生不利影响。在不利气象条件的影响下,导致农作物质量受损、产量降低,即人们常说的气象灾害。农作物的生长经常受到多种气象灾害的影响,例如洪涝、干旱、冷害、霜冻及干热风等。本文针对常见的气象灾害展开分析,并阐述抵御措施。

1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分析

1.1洪涝

洪涝灾害指的是降水时间长、降水量大且集中对农作物产生的危害。从水分多少来划分,将洪涝灾害分为湿害、涝害与洪水三种。其中湿害指洪水发生后排水不畅或连阴雨持续不断,导致土壤含水量过多,进而导致农作物根系受到损害;涝害指降水集中或降水量过大,导致农作物长期处于积水的农田中而受到损害;洪水灾害指因降水量大且集中导致山洪暴发,使农田被淹没,农业设施被损坏。

1.2干旱

干旱是农作物在生长发育中所遭遇的最严重的气象灾害之一,主要指在农业技术欠发达的条件下,降水量及降水频率持续偏少,导致土壤严重缺水,无法满足农作物生长对水分的需求,进而对其正常生长造成损害。从灾害发生特点来看,干旱不仅发生频繁,且涉及范围非常广,对农作物的质量与产量造成严重损害。从农作物的生长特点来分析,干旱对其产生危害最大的主要在农作物播种期、水分临界期及灌浆成熟期三个阶段。

1.3冷害

冷害主要指农作物在生长过程中,温度降低且突破农作物当时生长所需的下限温度,使农作物的生长过程遭到阻碍。不同农作物所受冷害的影响不同,且不同品种及发育期所受到的损害也存在较大差异。当农作物受到冷害时,农作物体内具有生命的细胞质逐渐停止流动,导致农作物对养分的输送与吸收受到影响,进而导致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受到阻碍。

1.4霜冻

霜冻指的是在温暖季节,植物、土壤及地面空气温度在短时间内迅速下降,导致农作物受到低温冻害。霜冻灾害的发生是受到多种条件的影响,例如天气条件、地形条件等。从天气条件看,霜冻灾害常发生在晴朗无风且气温较低的环境下;从地形条件看,霜冻灾害则多发生于地势较低且地形闭塞之处,因为在此条件下冷空气易发生沉积,再加上风力小,降温迅速,非常容易引发霜冻的发生。

2农业气象灾害的抵御措施

2.1洪涝灾害的抵御

洪涝灾害的发生主要由大气环流异常,导致雨季长期滞留所引起。除此之外,土壤性质、地形特点、水利设备及种植方法等因素??洪涝灾害的发生也会产生影响,因此对洪涝灾害的抵御措施可通过以上因素考虑。具体而言,可通过兴修水利、建设堤坝、水库等降低洪涝对农作物的危害;通过植树造林,固定土壤结构,减少水土流失的发生;通过排灌系统的建立,对农业布局进行合理调整;对于地势低洼且易发生涝灾的地区,可改种耐劳作物,以抵御洪涝灾害的侵袭。

2.2干旱灾害的抵御

干旱灾害的发生原因相对复杂,从天气条件分析,大气环流异常,受到高气压持续控制,导致降水频率低、降水量少。此外,地形条件、土壤结构及农作物种类等均是引发干旱灾害的影响因素。对干旱灾害的抵御主要通过以下几点考虑:完善农田基础设施建设,采用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对水资源进行充分利用;以干旱规律为依据,对农业生产进行合理安排;实施人工降雨,满足农作物对水分的需求;培育耐旱的优良农作物品种等。

2.3冷害的抵御

冷害对农作物造成的影响主要取决于低温持续时间、低温强度及气温回暖速度等。对冷害的抵御措施主要从以下几点:加强水肥管理,合理灌溉、科学施肥,提升土壤温度,改善农作物根系活力,可选用磷钾肥,增强农作物的御寒能力,提高其早熟速度,以保证农作物产量。

2.4霜冻灾害的抵御

霜冻灾害的发生主要受到天气条件、地形特点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在霜冻灾害的抵御措施上,可从以下几种方法着手:一是物理方法,主要包括防护造林、喷雾保护、灌溉法、覆盖法及熏烟法等;二是农业方法。尽量选用御寒能力强的早熟作物品种,选择适当的时期进行播种,培育壮苗,同时对土壤结构、类型等进行改良,以此抵御霜冻,降低农作物的损害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