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能力与创新思维范文

时间:2023-11-14 17:53: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创新能力与创新思维,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创新能力与创新思维

篇1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创新能力创新思维;培养

How the teaching of geography in high school students' creative quality

Liu Hui-yun

【Abstract】Geography course is basic knowledge of science and culture an important part of education, it is to improve the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level of the entire Chinese nation, with other disciplines can not be replaced. How geography teaching students' creative quality is geography teaching workers present problems to be solved.

【Key words】High school geography teaching; Innovation; Innovative thinking; Culture

21世纪,谁能勇于创新、坚持创新,谁就能适应未来知识经济的挑战。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地理教师应该大胆放手,围绕地理的主干知识,提出一些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究欲望、激励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问题,让学生在探究中自己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创新思维。

一、高中地理教学创新的理念

高中地理教学创新就是培养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学过程,并以此为基础达到全面培养人才和实现人才全面发展之目的。

1、地理教学创新的目标

地理教学创新的基本目标,对于学生个体而言,应该受到足够的地理知识教育和相应的地理应用教育。地理应用教育包括从事社会工作所具备的地理技能、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对于整个社会而言,应使学生素质、技能和创新能力所形成的劳动者的知识结构与社会产业结构相适应,并能对社会产生结构的动态变化有一定的适应能力。

2、地理教学过程的创新

地理教学过程创新的特点是教学方式具有启发性和多样性;能诱导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能给学生思考和创新提供宽松的环境氛围和更多的机会,增强他们对地理知识消化性的理解,逐步形成创新意识和创新技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理解是对所接受知识的理性认识过程,是对感性材料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的过程。在地理教学创新中,由于评价制度的改革,记忆不再处于主导地位,创新才是目标。因此,地理教学创新应该是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对地理知识规律、原则有深刻性的理解,为创新思维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师在地理教学活动中,一定要注意观察学生的心理状态,不仅要用爱心去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尊敬学生的人格和创造精神,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欲;还要善于引导学生自我激励,发挥创新能力,提高创新意识。

1、营造有利于学生创新的课堂氛围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在相信学生具有创造潜力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与想象。要创设民主、平等、自由、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的心理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状态,积极思维,弛骋想像,打破陈规,敢于标新立异。如:课上要允许学生和老师争论,允许学生随时举手提问题;用尊重学生的言语,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一旦学生成功,要及时赞扬鼓励,赞扬学生的新观点,让学生体验创新的喜悦。即使不成功,也不轻易否定,以免挫伤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尤其当学生对教师和书本的观点有异议时,教师不要马上给予价值判断,而要与学生互相切磋,共同探讨,求得正确的结论。尽量消除学生怕答错的思想负担。例如,在讲“环境和环境问题”时,提出下面问题: (1)人类所产生的垃圾最终到哪儿去了? (2)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吗? (3)为什么地球上垃圾并没有堆积成山? (4) 哪些污染损害了你的健康和生活?(5)人是世界上最濒危的动物吗?通过这些问题,鼓励学生展开想象, 无拘无束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教师要及时地以“很好”、“很有新意”、“你真会动脑筋”、“你的想法很新颖”等语气赞扬学生的新观点。一定不要轻易否定,以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最后教师通过与学生互相交流探讨,得出合理的结论。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具有一种巨大的推动力,它可以激发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他就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主动地、积极地、执着地探索该事物的奥秘。为此,教师要教育学生充分认识学习地理的目的和意义,理直气壮地向学生说明学习地理对学生成才的重要作用,展现学科知识的魅力。同时,还要培养学生对学习过程本身和教学内容的兴趣。要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巧妙运用具体的激趣方法。如:创设情景、巧妙设疑、艺术语言、演讲辩论、联系时政热点等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

3、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

心理学上说:人的活动都是在一定动机支配下进行的。正确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内在动力。在地理教学中,要让学生懂得创新的重要意义:创新不仅是时代的呼唤,也是学生个人自我发展的必备素质和未来竞争的前提。21世纪的人才标准不但要求知识渊博,而且需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一个国家拥有创新人才多少,将决定经济发展的快慢和科技进步的大小。当学生明白了创新的意义后,他们就会产生强烈的创造动机和责任意识,自觉地为美好的人生和为中华民族的全面振兴去创造。

三、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1、培养研究性学习习惯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运用所学的基本知识, 研究实际问题,获取新知识,从而提高他们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开展研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一条途径。高中学生已具备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潜能,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培养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教师是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指导者和促进者,应及时了解和关心学生的困难和需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补充知识,用鞭策、激励、赏识等手段,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和创新。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特别对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情比较关注,因此,教师应从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问题,为每一个学生的充分发展创造空间。学生通过亲历实践,调查研究,进而提高收集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学会分享与合作,养成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增强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开展课内课外活动

教师在地理教学中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内课外活动,促使学生在体验知识中、运用知识中捕捉到创新灵感,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比如在课堂中组织知识竞赛、小组讨论、正反辩论等活动。另外,在学生创造力形成上,课外活动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课外活动具有知识性、趣味性、实践性、多样性等特点。在课外活动中,学生不仅可以获得创造力发展的良好环境,而且可以在活动中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培养敢于探究问题的良好习惯。

3、养成创造性品质

篇2

关键词:化学实验;创新思维;创新能力

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的学习是一种探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自主性学习,最终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具有目的性、探索性、实践性和易感知性的特点,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实验技能的重要途径。著名化学家戴安帮先生曾说过:“化学实验教学是实施全面化学教育的一种最有效的形式”[1]。

人类社会的创造发明活动中,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是基础,而创新能力是核心。广博的知识、敏锐的观察、丰富的想象、严密的思维和不断的实践有助于创新能力的形成。在实验教学中要善于科学而巧妙的观察、设问,有目的地、经常地训练学生不依常规,寻求变异与逆向的思维的能力,冲破“思维定势”逐步形成学生良好的创新思维能力。

一、加强学生实验设计训练

学生分组实验是所有实验的主体,是培养学生实验技能,技巧的主要手段[2]。传统教学中,学生实验一般是根据课本的设计方案,由教师提供必需的用品,然后学生根据用品动手操作,这样容易使学生思维受到局限。为了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化学课实验的设计可以交给学生来做。

在探究CO2与氢氧化钠反应的实验时,学生设计出图1所示的实验装置。

装置a是将充满CO2气体的试管倒扣在氢氧化钠溶液中,氢氧化钠溶液进入试管;装置b是向盛有CO2的锥形瓶中滴入氢氧化钠溶液,小烧杯里的水倒流回锥形瓶;装置c是盛有CO2的烧瓶中挤入氢氧化钠溶液,小心振摇烧瓶,打开弹簧夹,就能形成喷泉。

“交流是最好的老师”,学生通过查阅文献和相互讨论交流让学生形成比较完整的实验思路后设计实验,并在老师的提问与启发下进一步完善实验设计。实验中,采用允许学生失败、允许多次实验直至成功的教学机制。学生设计实验和展示实验,不仅让学生巩固了课本中的理论知识,也对学生运用现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行了训练和培养,同时使学生体会到实验的无穷乐趣[3]。虽然是一些很简单的实验,但学生在这过程中,既要动脑,又要动手,不但开阔视野,还激发了创新意识,更锻炼实际操作能力。

二、探究性实验引导探索发现

《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探究学习是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和提高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虽然化学实验中的现象和规律通常都是前人已经发现的,但是对学生来说却是未知的。因此,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应当努力把发现的任务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发现的主人,让他们充分体验到智力劳动的艰辛以及科学发现的喜悦,从而激发强烈的探索精神,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如木炭还原氧化铜实验,为得到光泽性好的金属铜,研究反应物之间质量比。学生通过采用不同的木炭和氧化铜的质量比,做了三组实验:(1)12:160,(2)12(1+25%):160,(会)12(1-25%):160,结果发现木炭的量增加25%效果最好。

用加热过氧化氢溶液的方法制取氧气的实验,按课标要求让学生将装有5%的过氧化氢的溶液试管加热,当学生把带火星的木条放在试管口时,只发现火星闪亮而不复燃。教师可立即问学生: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你能说出可能的原因吗?然后归纳学生回答主要有下列几种可能:①是生成的氧气不够多;②生成氧气含量较低;③加热时有水蒸气产生使火星难以燃烧;④过氧化氢的浓度不够高等。有学生提出改进意见,将5%的过氧化氢的溶液改成15%,并在试管口加装一个干燥管后,加热试管1~2 min后再在上方放入带火星的木条后,木条就能复燃,如图2。

这样更好地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在化学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将一些典型的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让学生在直接参与知识形成过程中,亲自体验通过实验探究规律的乐趣。事实上,学生中蕴藏着追求知识的渴望以及很强的自主学习的能力,需要老师为他们提供发挥潜能的机会[4]。

三、实验过程变为思维过程,激发独立思考

独立思考是形成创新思维能力的前提和条件。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只有通过经常的独立思考活动的“洗礼”才能逐步形成,而化学实验本身就是独立思考活动的一种有效形式。如:在实验室制取乙烯并检验乙烯的化学性质的实验中,当把乙烯通入Br2水中,Br2水迅速褪色,这与我们所学的有机反应的特点(速度较慢)相矛盾?可引导学生思考在乙烯中是否可能混杂着其他无机还原剂?注意到乙醇和浓H2SO4的混合液在制得乙烯时已经变为棕色甚至变黑吗,可引导学生思考可能发生的化学反应。在实验教学中,将实验的过程变为思维的过程,教师要将学生推上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主体地位。

四、利用“败笔”激发,训练学生科学分析

对于学生实验的异常现象不回避,而是因势利导进分析比较并做出科学解释。在复习课上做(NH4)2SO4和NH4Cl的鉴别实验,欲先检出NH4+离子,有个同学进行如下操作:先分别取少量固体配成浓溶液加入碱液后,不加热就使管口湿润的红色试纸变蓝,接着滴加AgNO3液,结果都不产沉淀,现象异常提出质凝。另一同学在同样的实验中,加热除氨后,接着加AgNO3液,结果都出黄褐沉淀,现象也属异常。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课堂讨论,同学们领悟到前者是形成银氨配离子,后者是在强碱性条件下都生成氧化银沉淀(由氢氧化银分解而成),进一步明确在鉴定、鉴别实验中每步操作都必须另取试样以免干扰,指出某些配合剂在定性分析中作掩蔽剂就是基于上述异常现象的应用。在这样的实验中除了训练学生的敏锐的观察力外,也训练了学生的科学分析能力。

五、创新品质的塑造

创造过程中不折不挠和敢于冒险的精神不是天生的,是靠后天训练而成的。有创造力的学生不一定具备这种精神。良好的创新品质应包括创新探索的志向、责任心、追求科学的顽强毅力和坚定意志,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冒险、挑战和献身精神。在实验教学中根据教材相关内容设置一些科学家发明创造的故事,引进化学的新发现、新发明和化学发展的新前缘,介绍当今世界化学面临的困难,以及化学在工农业、国际市场、医疗、环保、日常生活等应用。用“诺贝尔历经自己被炸伤,弟弟被炸死的多次失败后发明了炸药”等化学史以增强学生为人类的进步献身精神和勇于创新的顽强意志。此外对学生可创设要求高、难度大,有一定危险的实验。例如:氢气与氯气混合光照爆炸实验,要求学生亲自动手,严格按实验规则准确操作,并对失败者进行鼓励,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勤奋、百折不挠的勇敢精神。

综上所述,化学实验教学必须站在理论的高度,运用创造学原理,落实在动手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品质等方面的培养上。面对科技时代,人才的培养必须从知识型向创新型的转变,让学生从实验过程中敢于质疑和否定,利用实验对学生思维进行启迪,对学生能力进行挖掘,使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得到行之有效的培养与开拓,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黄文呈.重视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创新精神[J].素质教育论坛,2007,(6).

[2]李超柱.拓宽实验渠道培养学生实验能力[J].化学世界,2007,(9).

[3]杜志强,李宁,封子先,等.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综合化学实验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J].2006,21(4).

篇3

关键词:高中化学;创新思维;创新能力

一、引言

高中教育面临着高考的巨大压力,教学任务繁重且内容复杂,高中教育中经常出现课程紧张、教学枯燥且方法单一等情况。在这样背景下我国教育部门开始推行课程改革,丰富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兴趣。高中化学作为典型的应用型学科,与实际生活有着紧密联系,且课程内容多为实验,很容易引起学生兴趣。高中化学教师应调整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

二、高中化学教育特点

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不同于其他课程,主要表现为知识渐序性与开放性等特点。分析高中化学教材可以发现,教材编排存在明显的渐序性特点。与以前高中化学教材相比,新的教学知识点内容衔接更加紧密,已初步形成知识体系。此外,改革后的教材内容更加注重与初中知识的衔接,学生更加容易学习与掌握知识点;其次,高中化学课堂教育还表现出明显的开放性,教学中涉及许多化学实验,因此其教学与其他课程相比存在一定的开放性。

三、高中化学教育现状

(一)教学方式的不合理

高中化学教学主要体现在课堂上,教学方式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但实际中存在教学方式与学生接收效果相脱节的情况。首先,部分高中化学教师教学方式陈旧,造成很多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其次,化学学科具备一定特点,部分教师不能适当安排实验课程,有时天天实验课,让学生产生疲劳感;最后,一些教师不能创新教学思路,教学方式过于刻板,课堂氛围严肃,影响教学效果。

(二)教师整合能力不足

高中化学课程教学中增加复习课堂,有效整合化学知识。但部分高中化学教师整合化学知识时,存在能力不足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教师不能将课堂化学知识转化为实际教学内容,或不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步骤与学生情况脱离。

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能力的措施

(一)创新实验教学方法

众所周知,对于高中生来说,即将面临高考,学习枯燥,压力大,而高中化学作为一门趣味性较强的学科,刚好可以在繁忙中调节学生枯燥的学习和生活,刺激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能力。同时它也是高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和能力的重要部分。因此,高中化学老师应该将化学实验课程重点利用,在加强学生直观体验的同时,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及能力。比如,在学习钠与水化学反应过程中,钠是漂浮在水面上融成闪亮光点,四处游动,产生白色的火花,同时酚酞溶液变红。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应该注意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变化,帮助他们确定思考的方向,小心提示,从趣味性方面培养他们的创新性能力和思维。

(二)引入生活因素,活跃课堂氛围

高中化学知识中的概念就是化学概念,其反映化学事物、化学性质及化学性质等本质属性。所有概念都可以分成内涵与外延两部分,前者指的是事物特有属性,后者则是适用的一切范围,两者成反比状态,也就是内涵越广,外延越小。实际教学中可以引入生活因素。例如,为增加教学的趣味性,笔者在新课导入前准备一段憨豆先生洗衣服的视频,并思考洗衣服失败的原因,激起学生上课兴趣,通过举例引出分类法。大量举例让学生意识到分类的重要性。师:大家平时洗衣服时是怎么分类的?生:颜色深浅;布料性质;内衣外衣……师:为什么分类结果不一样?生:分类标准有差别。这时教师展示一些图片,如垃圾回收、超市货架等,总结日常生活中分类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活。这点在化学学习中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有效整合化学复习题

化学复习过程中需要整合归纳各知识点,教学中化学教师也应该总结教学内容。例如在高三化学复习阶段,可以分类归纳化学知识点,依据各知识点特点详细划分习题。知识点分类结束后总结教学工作进展,反复推敲。可以通过填空题训练比较简单的基础知识,强化记忆夯实基础。记忆时不要死记硬背,而是应该全面理解知识点,通过理解训练加强记忆。通过复习题系统整合,发挥习题训练的作用。例如:现代汽车安全程度越来越高,安全气囊作为保障驾驶员安全的重要装置,在实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当汽车剧烈碰撞后,安全气囊内迅速充满气体保护驾驶员,气囊内化学反应:10NaN3+2KNO3→?K2O+5Na2O+16N2↑,若反应后还原产物比氧化产物少1.75mol,下列判断正确的是(CD)A.反应生成标况下N242.0LB.反应中KNO3被氧化的量为0.25molC.转移电子物质的量为1.25molD.N原子被氧化的物质的量3.75mol解析:此项选择题考查的知识点为氧化还原反应,结合电荷质量守恒定律,我们可以判断出反应中的N2不是单纯的氧化或还原产物,而是两者的综合。结合题目中给出的条件反应后还原产物比氧化产物少1.75mol,可以计算出N2体积为44.8L,因此判断A选项错误;参与反应的KNO3被还原而不是被氧化,直接判断B选项错误;借助方程式计算出反应中16molN2转移10mol电子,结合已知条件得出生成N2为2mol,转移的电子量为1.25mol,C选项正确;结合化学反应方程式,判断出还原产物比氧化产物少14mol,有30mol的氮原子物质的量参与氧化反应,其物质的量为3.75mol。D选项正确。最后判断出此题目为多项选择,正确答案为C、D两项。

五、结语

综上所述,高中化学教育中教师要及时转变教学观念与思维模式,发挥学生主体性,塑造轻松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利用课堂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化学作为一门实验学科,教师引导学生创新性思考,培养学生质疑精神,在课堂上发表自己观点与看法,不断进行创新性思考。希望通过本文论述,为推进高中化学教育水平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陈丽芳.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化学习题课高效课堂的有效性[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9):11.

[2]赵国富.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化学有效教学策略研究[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10):62.

篇4

    论文摘要: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每个高等教育工作者必须直接面对并且已经直接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创新思维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和灵魂,创新能力的培养从根本上讲就是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本文从创新思维的含义和特征、创新思维的社会需求、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与训练等方面进行了粗浅的阐述。  

1认识创新思维 

认识创新思维,首先我们要了解什么是创新。创新这个词是我们国家乃至当今世界出现频率最高的几个词汇之一,同时,“创新”又是一个非常古老的词汇,在英文中,创新(innovation)来源于拉丁语。“innovation”的拉丁词根“nova”表示“新的”的意思,加上前缀“in”导致动词化,具有更新的含义,意味着对原来已有的东西加以更新和创造。 

创新思维能力是创新能力的核心,俗话说“思路决定出路”,没有创新的思维,便想不出创新的方法,没有创新的方法,就不能有创新的活动,也就没有创新的成果。 

创新思维是相对于传统思想而言的,没有受到现成思路的约束,寻求对问题全新的独特的解决方法的思维过程,创新思维的过程是开发大脑的一种发散思维的过程。创新思维是指在探索未知时,积极地以独特新颖的方式和多向的角度,促使思维转化去寻获成果的一种思维。就本质而言,创新思维就是综合运用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并在过程或成果上突破常规有所创新的思维。创新思维的精髓是非逻辑思维。创新思维是需要经过有意识地培养和专门训练并能在培养和训练中优化的思维。创新思维是创造力的灵魂和核心。 

2创新思维的社会需求 

近几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从数量上讲,各校的招生规模都在不断扩大,但是同时也出现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问题,难道社会对大学生的需求已经饱和了吗?造成这种现象,其中的缘由固然是复杂的,从表面上看,这主要是因为大学所培养的人才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的变迁和满足社会长远的需要,造成人才的相对过剩和就业困难。但是如果我们深究其根,从大学教育的角度分析,不难得出,这主要是由于过弱的文化陶冶、过窄的专业教育、过重的功利导向和过强的共性制约所造成的,而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缺乏恰恰是它的突出表现。随着社会知识化进程的加快,职业变更频繁,单纯满足于学校的书本知识所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已很难适应社会的变革。因此,人才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低,而这正是我们高等教育的薄弱环节。我们常讲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对于大学生来说,创新思维是最基本的创新能力,只有具备创新思维,才能运用它去解决创新性的问题。 

3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内涵 

思维力是创新型人才的智力结构的核心部分,它在创新活动中占据重要地位,起着主导作用和决定作用。而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又具有创新的潜质,因此,有志于创新的创造者都应该自觉地、努力地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 

3.1 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从思维学观点来看,思维的主要形式有:概念、判断和推理;思维的主要方法有: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归类、抽象与概括、归纳与演绎、系统化与具体化。这些都是人们进行有效思维所必须依据的方法,掌握创新思维,对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思维能力有极大的推动作用。此外,人们还应该科学地研究思维过程,这有三种途径可循:一是可以通过学习科学史,来研究他们的思维过程,从中吸取营养,掌握思维学;二是可以通过观察周围人们的工作来研究他们的思维过程,探索他们是怎样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进而转化为指导自己思维的原则;三是可以通过回忆以往的思维过程,寻找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作为今后思维的借鉴。 

3.2 培养独立思维的习惯创新是从产生问题开始的,思维也是从产生问题开始的。对于创新型人才来说,应该养成独立思考、积极思考的习惯,这才有助于人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走上创新之路。爱因斯坦曾说:“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如果一个人掌握了他的学科的基础理论,并学会了独立地思考和工作,他必定会找到他自己的道路,而且比起那种主要以获得细节知识为培养内容的人来,他一定会更好地适应进步和变化”。 

3.3 积累深入思维的经验知识与能力是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丰富的经验、广博的知识可以推动思维能力的发展。实际上,在思维的过程中,人们提出问题与分析问题,提出假设与验证假设都与其知识和经验的积累息息相关。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可以帮助医生有效地诊断病情;可以帮助工人有效地运用技能;可以帮助教师有效地教书育人。在思维实践中,通过深入思考、积累经验,就可以为以后的思维打下基础。 

3.4 建立合理思维的结构思维能力的结构体系中,包含着分析能力、综合能力、比较能力、抽象能力、概括能力,这五种能力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经过整合完成思维过程。创新型人才要培养突出的思维能力,就必须是这五种能力有机协调、均衡发展,使之成为合理的思维结构。 

3.5 发展全面思维的品质思维的基本品质是由思维广度、思维深度、思维的灵活性和思维独立性所组成。这四种品质在思维能力中都占据一定地位、都具有一定作用,对创新型人才而言,最具重要性的是思维的全面性,即要在前面四种基本品质的基础上,发展创新型人才的全面思维品质,这样才能在创新过程中,全面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4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从一般意义上来审视,学校培养的创新人才是指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的人才。创新人才不仅是全面发展的人才,还是充分发展的人才,更是在此基础上不断对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做出较大的贡献的人才。因此,必须从高校的实际出发,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实施创新思维的培育,有力、有效地推动创新人才的培养。 

4.1 强化创新意识的教育创新意识就是根据客观需要而产生的强烈的不安于现状,执意于创新创造要求的动力。有了意识才能启动创新思维,才能抓住创新机会,才能获得创新成果。对于大学生首先必须强化创新动力观教育;其次,强化创新主体观教育,冲破求稳循规的思想羁绊,培养学生敢于创新的意识。 

4.2 增强创新思维的训练思维具有时空的超越特性,这种超越性正是所有创意的来源。我们对大学生创新思维的激发和启发,必须从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的结合中,训练学生的抽象思维;必须从形象联想和表象想象的结合中,训练学生形象思维;必须从直觉顿悟和灵感激发的结合中,训练学生的灵感思维。 

4.3 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应该体现在吸取知识的能力上,不仅看他学习过多少知识,还要看他在多大程度上将人类文化的精神内化为自身的素养,成为他自身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种创新能力还应体现在对周围事物的理解能力、应变能力和对未来知识的驾驭能力上。 

4.4 着力创新人格的塑造所谓创新人格就是创新人才的情感、意志、理想和信仰等综合内化而形成的全面发展现代人格或者叫创业者人格。在创新人格的培养和塑造过程中,我们既要引导学生在自学进取中培养自信,还要引导学生在战胜挫折中培养意志和在对待利益关系调整中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 

对大学生来说,最重要的素质是创造性地应对多元的、不断变化着的环境的能力。社会的发展,人才的成长,客观现实要求学校必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开设创新思维课程,采用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去最大限度地开启挖掘大学生的创新思想、创新能力、创新人格和创新精神,以实现培养和造就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夏克祥.实用创新思维[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06. 

[2]关于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sina.com.cn 2006年05月04日06:00光明网. 

篇5

一、激发兴趣,增强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激励和推动学生学习的潜在力量。当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时,就会积极主动愉快地去学习,乘着想象的翅膀,遨游数学的殿堂,直到目标完成。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道具,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感到这是在做游戏,增加趣味性。从游戏中学会知识,发现新的问题,促进学生去参与、去思考、去想象。

二、重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的教学,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传统教学中,普遍存在重结论轻过程的现象。往往把结论硬塞进学生的脑子里、死记硬背,只要会用结论解题即可。这样,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因而,在数学教学中,必须加强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的教学,使他们弄清楚知识形成的来龙去脉,才能使创新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

三、重视“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发展思维能力

发散思维是一种求异式的思维方式,就是根据已有的信息,从不同的角度去探索方法及途径的思维形式。数学解题是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尤其是“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的训练,增强了学生的变通性和创新性。

在数学教学中,学生往往只习惯于一种方法。这就限制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不利于发展思维能力的培养,通过实践发现,在数学解题时,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是否还有其他的解法,条件改变一下,是否还有相同的结论或者其他的结论,是否要增加其他条件,通过这样的反复练习、讨论,学生的主动能动性充分调动起来,课堂气氛活跃了,知识学活了,从而巩固了知识,提高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四、利用知识的传递性,培养逆向的思维能力

数学中的逆向思维是指数学研究中去做与习惯性的思维方向相反的探索形式,在数学中,人们习惯往往顺着已给的信息去探求结论,形成一定的思维定势。若反过来去思考。假设给出结论。去探索条件的话,学生的思维就会活跃起来,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五、重视教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知识在更高层次上的概括和抽象,属于意识的范畴,蕴含在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中。头脑中具有这种丰富的数学思想方法,就会启动大脑的思维,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六、开展数学课外活动,多渠道的开发学生翻造思维,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篇6

一、精心备课,渗透创新教育理念

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教”,而不是简单地“教教材”。 教学要求遵循教学大纲,但教学内容不拘泥于课本,可以联系社会、生活、科学选取素材,学科知识渗透。备课时,教师要钻进教材之中,解读、钻研和思考,力求创新,创出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内在驱动力,激励学生由自发到自学,激发出学生的创新欲望与热情,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在学完JEFC Book 3中Lesson26这一课了解到爱迪生是一个伟大的发明家之后,可作如下教学设计:问学生们是否也想成为发明家,在学生回答“YES”之后给几分钟让他们分几小组讨论“What kinds of spirit do you need if you want to be an inventor?”学生们在积极讨论过后会得到诸如下列的一些答案:1、We must try our new ideas and always ask questions.2、 Hard work is the most important.3、 Internet is the best teacher. 4、One must be crazy about work and never give up.5、We must have confidence in what we are doing and try until we succeed.此教学内容并非属于教材,但它与学生的生活世界相联系,学生对此会比较感兴趣,乐意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验,并能从中受到教育和启发。不仅扩大了知识面,更重要的是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得到了提高。

二、运用电教媒体,创造氛围,激发兴趣,培养思维能力

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一定的场合下产生的。对于语言的学习,更需要教师创造一个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下学习特定的语言。教学中我注意用实物演示情境,用图画再现情境,用音乐渲染情境,用语言描绘情境,把学生带入情境之中,从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所学语言内容。我借助录音、录像、电视、语言、实物、幻灯等多种媒体进行教学,创造良好的氛围,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兴趣,使学生一个个精神饱满、全神贯注,有利于他们创新思维的开发。如在教学对语时,我都给学生放一段有趣的课文配套动画卡录像,录像中卡通动物有趣的动作、幽默的语言、丰富的语调和录像鲜艳的颜色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并使学生对教学内容初步了解。随后,我又出示有关的幻灯片,用简单的语言向学生描绘情境。逼真的画面、优美的乐曲,加上教师贴切的解释,学生一下子便对所学课文熟悉了。接着,我放课文录音,学生模仿着说。经过这样学习,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和兴趣,很快便掌握了对话内容。在此基础上,我又让学生利用表演体会情景。整节课学生兴趣盎然,注意力高度集中,良好的教学氛围促进了学生积极学习。

三、激发想象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英国诗人雪莱说过:“想象是创造力”。培养想象力不仅对发展创造力有价值而且为思维的发展也很有意义。 我们在英语活动课中常让学生根据图画或教师提供的情景自编小品,学生在设计小品中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也使他们的创新思维得到锻炼;有时我们改编一些熟悉的歌曲的歌词,再进行演唱。例如,“两只老虎”是首学生十分熟悉的儿歌,我常在教学中把所学的语言知识改编成这首歌曲.如:What would you like? What would you like? I’d like a pear. I’d like a pear. Would you like an apple? Would you like an apple? Yes, please. Yes, please.久而久之学生也能改编一些歌曲。如:一个学生把Let Your Kite Fly High改成 Ride, ride, ride your bike ,slowly on the road. Carefully, carefully, carefully, life is happy. 这样的活动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想象使学生进入所学情景之中,又超越了教材本身其思维呈现了多元态势,创造性思维得到了体现。

四、提供充分的实践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激情

一般的外语课堂教学,往往重复运用教师读,学生听,教师写学生看,然后再逐句翻译的这种单向式练习模式,由于时间、 空间的规定,限制了参与者的人次, 电教室的对讲系统设备和特殊座次环境,可以在相同的时间内让学生进行多向性语言操练, 如人机对话:一段对话借助语言符号与图像出现后,再复现对话一方的提问,介绍等话语内容和相同图像,要求学生根据刚刚感知, 记忆的情节假设为另一方来即时应答; 学习者之间对话:屏幕上画面内容下常进行但没有声音,A、B两人根据屏幕上的动作, 表情做配音式练习; 师生间对话: 老师着重就语言提出要求, 由被问者即时回答。

五、积极评价,鼓励创新思维

篇7

当前语文教学存在许多问题,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忽视了语文中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能力的训练,在当前新课改的大潮中,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本文就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方法作一些探讨。

一、克服从众心理,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特性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质疑是培养学生思维独特性的有效途径。只有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

1.预习存疑,诱导思维。有些课文篇幅较长,故事情节曲折,我就要求学生在预习的时候提出疑难问题,相互讨论、互相交流。他们对这些问题既感到新奇又难以理解,从而诱导启发他们的思维。这样带着疑问认真读书,边读、边思、边议,效果更佳。

2.课题设疑,启发思维。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引导学生从题目入手,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语提出问题,捕捉文章的中心是训练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有效方法。

3.难点质疑,引导思维。阅读课文时要抓住重点、难点部分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要一步步启发学生思维,促使他们进入思维状态,不断地进行判断、推理,在思维的渐次深入中把握课文的内容,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提高认识能力。

二、营造创新氛围,激发创新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力乃对所学学科的兴趣。”如何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呢?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有序的学习氛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让其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课堂教学民主是培养和形成创造思维创新意识的基本保证。只有民主和谐的课堂环境,才能使学生的创造精神得以充分发挥,使其思维最大限度地活跃起来,调动学生的创新精神。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启发式教学,能够较好地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强调师生互动,让学生的思想、意志、情感和行为方式得到尊重,给予学生足够的展示才华、表达思想和情感的机会,让学生能与教师坦诚交流,自由畅想,充分发挥其主体地位,激发创造思维和创新意识。

三、因势利导,启发学生大胆想象

想象是创造的翅膀,是创新的原动力。想象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它是客观事物之间的联系在人脑中的反映,是创新能力培养的源泉。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智力进化的源泉,没有想象力不可能有创造。”鲁班由茅草的叶子划破手指想到铁片的细齿也可以锯断树木,从而发明了锯子;苹果落地使牛顿想到引力问题,从而在自然科学史上树立了一座里程碑;蒸气冲壶盖使瓦特产生想象并改良了蒸气机,引发了第一次工业革命……诸多的事例都说明想象的火花有时甚至能改变一个时代。

应该说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想象力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因为我们平时阅读的许多文学作品本身就是想象的典范之作。如《诗经》中的《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这一连串朦胧奇美的想象,堪称奇绝,写出了主人公对爱情的执着追求与向往。还有如周敦颐的《爱莲说》,作者抓住莲的体态风度与高洁雅士的精神、气质上的相似之点,将他们联系起来,托物言志,充分发挥了想象的作用。如果我们能很好利用这些教材,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对创新能力的培养一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面对一个常识性的问题:“雪化了变成了什么?”如果按照通常的思维定势来回答,答案自然是“水”。但有一个小姑娘却说:“雪化了变成了春天。”你能不惊叹这个美妙而充满诗意的想象吗?而在现实的语文教学中,有人将“钢笔在纸上蹭着痒”认为是“荒诞”;有人将“老鼠撞到墙上,不省鼠事”斥为“生造”,就不能不让人感到悲哀了。为什么我们除了将牙签理解为“剔牙的物品”,就不能认为它是“小人国蚂蚁的航空母舰”呢?为什么样我们不认为海边岩石的棱角是被海浪“咬”去的呢?为什么我们现实的教学不能给学生多一点想象的空间呢?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就是要独辟蹊径、有主见、有长处。只要善于联想、想象,灵活运用联想的三种方式,学会逻辑推理的几种方式,也容易做到。

四、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自觉训练创新思维

篇8

关键词:英语活动课 培养 创新思维

1.现状分析

二十一世纪,我们将迈向知识经济的新时代,而知识经济是以不断创新为基础的经济。主席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博士也曾说过:“培养人才最重要的是培养创造力。”而创新思维不是天生就有的,它是通过人们的学习和实践而不断培养和发展起来的,所以,作为人才培养基地的学校在教学时的根本任务不仅仅是教给学生一些简单的知识,而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同时利用创新思维能力解决问题。

2.在英语活动课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2.1创设激情情景,唤起创新意识

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和场合下产生的。对于语言的学习,更需要教师创造一个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下学习特定的语言的氛围。皮亚杰也曾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兴趣是主观世界的一种现象,是人们力求认识,探索某事物的心理倾向,是人的非智力因素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学习和活动的动力。如果学生对英语有了浓厚的兴趣,那么,他就会展开思维的翅膀积极主动、顽强执着地去思索创新。教学中,借助录音、录像、电视、语言、食物、幻灯等多种媒体把学生带入实际情境之中,从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所学语言内容,有利于他们创新思维的开发。

2.2激发想象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想象是创造的源泉,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要培养思维的独创性,就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心理学研究表明,想象是一种可贵的心理品质,是创造的基础。创新思维的培养,离不开想象。英国诗人雪莱说过:“想象是创造力。”爱因斯坦也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包含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步的源泉。想象是人们进行各种创造实践活动的心理条件,全部的创造性思维都离不开想象。培养想象力不仅对发展创造力有价值而且对思维的发展也很有意义。英语是拼音文字,与汉语象形字不同的是英语有很多较相似的词,如:cat和cap,plane和play等。这不仅给学生继续学习英语造成障碍,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导致一部分学生学习滞后。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从多角度、多方位设计各种教学活动,发展学生横向、类比、逆向、联想等思维,引导学生运用经营转移、侧向思维和遥远联想对所学内容提出新问题、新猜测和新结论。

我们在英语活动课中可以让学生根据图画或教师提供的情景自编小品,学生在设计小品中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也使他们的创新思维得到锻炼;有时我们改编一些熟悉的歌曲的歌词,再进行演唱。这样的活动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想象使学生进入所学情景之中,又超越了教材本身其思维呈现了多元态势,创造性思维得到了体现。

2.3发展个性,培养创造性人格

创造能力与个性发展密切相关。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这是因为创造不仅受认知因素的影响,而且还受到个性的巨大影响。大量的研究表明,凡是具有高度创造性的人,在早期的学习、实践中,较具有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习惯。反之,则没有什么创新的表现。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在课堂上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勇气,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习惯是非常重要的。

学生是由各个不同的个体组成的,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个性。英语活动课由于有各种各样的组织形式,可以满足不同个性学生的需要。如较内向的学生在歌曲演唱、英语贺卡制作、书法竞赛活动中就能得到发挥,而活泼好动的学生则能在小品表演、游戏等活动中发挥特长。活动课上,教师所起的作用是指导,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分配他们充当不同的角色,有创造性的学生可以让他们改台词、编戏剧,充分发挥他们的特长。在这些活动中学生能展开自主联想的翅膀,发挥他们的个性专长。

2.4合作互动,拓展创新思维

让学生在合作互动中动手,动脑,合作表演,从而发挥每个人的长处,同学间互相弥补,借鉴,启发,点拨,形成立体的、交叉的思维网络。而每个学生在合作中动手和动脑,更是发展其创造力的有效方法。

英语活动课上,我们经常让学生根据教材内容改编成自己的对话,如在教学What would you like? I?蒺d like… Would you like….等句型后,我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他们根据这一句型自编小品,学生在交流、讨论后,编成的对话各式各样,有的在课文的基础上多加上I?蒺m hungry/thirsty.有的把对话改成在家里请客, Welcome to my home. Come in and sit down! Would you like something to drink? 等。在合作中学生之间相互启发,相互讨论,学习,思维由集中而发散,又由发散而集中,个人的思维在集体的智慧中得到发展。

2.5积极评价,鼓励创新思维

学生是一个需要肯定、需要体验成功喜悦的群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信任和鼓励直接影响学生求知欲的产生,影响学生创造意识的萌芽和创造力的产生。课堂上,学生只有处于一种和谐宽松的环境之中,才能激起主动的内部活动。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及学习结果、反应等作出积极的评价,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在评价中,教师要注意客观、公正、热情诚恳,使学生体验到评价的严肃性,注意发挥评价的鼓励作用,以鼓励为主满足学生的成功需要,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评价方式可以选择:

2.5.1鼓励性评价

鼓励性评价,即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对于答错的同学,不立即说“Sorry, you are wrong.”,而是说“Please think it over again. ”。对于作业中的错误,也不单划“×”了事,而是在错的下面划“?”,并在旁边注上示意学生再考虑考虑。

2.5.2分层次评价

分层次评价,即对于不同程度的学生,要设以不同程度的要求,并分层评价指导。对优秀的学生,给予严格和高要求的评价;对后进生,给予肯定、鼓励的评价,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尊重他们的自尊心。

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来学校里,不仅是为了取得一分知识的行囊,更主要的是为了变得更聪明。”我们要让学生变得更加聪明,就要为形式创设更多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想象力,发展学生的个性,才有可能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当然,想在小学的英语课堂中培养好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除了为学生提供自由宽松的学习氛围,还要在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质疑多问,要让他们养成课前自学的好习惯,教师要及时给予一定的学法指导,同时注意利用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来开拓学生的发散思维,为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服务。

参考文献:

1.胡复鹏 “探讨活动教学法,实施英语课堂活动教学”载《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1999年增刊

篇9

关键词:小学语文创新思维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随着素质教育的研究和实践的不断深入,呼唤主体觉醒,强调自主发展已经成为语文教学改革的主流意识。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应用的重要阵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阵地。因此,语文教学中应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同时,有意识地进行创新教育。

一、转变教学观念,重视创新实践

目前,存在着这样一种不争的事实,一部分教师、教研员对教学创新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认为把课程改革等同于使用新教材,在教学和评价工作中,“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更是比较普遍,缺乏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这也是新课改推行发展不平衡的原因之一。针对这一状况,要实现小学语文的教学创新,首先是教者要实现理念的转变,语文教师要从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的高度来更新教学观念,变“以教定学”的“主导型教育”模式为“以学定教”的“主体型教育”模式。真正确立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多给学生提供机会和时间去创新和实践,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只有具有创新精神的老师才能培养出有创新精神的学生。教师不能墨守成规,要积极探索,大胆改革,勇于创新,尝试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作学生创新的表率,让学生有学习的榜样。在体现在实际的教学中,不论是课堂作业还是课外作业,都要切实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出发,作业形式要丰富多样,以富有趣味性、启发性为准则。

二、

古人云“学贵有疑”,“学则须疑”,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质疑是创新的开始,是创新的动力。质疑的过程蕴含着创新的萌芽。陶行之先生有这么一句话:“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可见,培养质疑能力对培养学生创造力的重要性。创新就是要告诉学生,学会用怀疑的态度接受知识,打破传统的“老师说什么就是什么”的求学态度,敢于怀疑老师,怀疑课本,养成一种严谨的、科学的求知态度。我鼓励学生要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钻研精神,敢于质疑和否定。

三、启发创造想象,自主创新

一切创造都伴随着想象,丰富的想象是创新的翅膀。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语文教学中应充分发挥想象功能,找准想象的切入点,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展开丰富的想象,这样对知识理解就会更透彻,思想和思维都会得到升华。教师创设条件,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自己去发现新问题,探求新知识,在获取知识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创造,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立活动和实践创造的天地。

四、注重实践,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创新教育的一个显著特征是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才能转化为创新能力,否则,创新意识会淡化,创新精神会消退,创新能力也只是空中楼阁。小学语文创新教育要鼓励学生投身社会实践,让学生充分展示语文创新才能,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不仅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充实学生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在活动中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自己,认识社会,提高了对事物的判断力和语文实际操作能力。另一方面,具有创新意识的语文实践活动也使学生学到了书本上所缺乏而学生真正需要的知识与能力,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学生语文创新能力。

五、教学角色互换方法研究

学生学习知识是接受的过程,更是发现的过程、创设的过程。一个有经验的教师,应该时时处处为学生探索知识创造条件,留给学生充分思考余地、探讨的空间和创造必要的情境,挖掘学生的聪明才智,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不是高高在上的知识传授者,而是一个平等的对话者,是教学的组织者,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教师加入小组讨论。在学生畅所欲言后,师生共同归纳出结论,这样,变接受式学习为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六、完善小学生的个性

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个人的品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完善小学生的个性,对于他们创新精神的保持是非常重要的,而且对于孩子们来说,我们的要求不需要太苛刻,从小加以塑造是最好的。小学语文的教材选择其中也包含了很多优秀的人物和优美的故事,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些经典人、事,对小学生进行思想和情感上的熏陶,只要能够对这些素材充分运用,势必能够在小学生的内心产生重要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当注意,教师的榜样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因为教师的一言一行往往很容易影响到学生,在他们心中,教师不管做什么,往往都是正确的,所以创新个性必须是教师所具备的,它对学生创新性个性品质的发展和形成有直接的影响。

“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创新人才的摇蓝。”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已成为全而实施教育的重要目标,这就需要教师具有创新观念,创新情感,创新行为,去创新教法,创新学法,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在语文课堂中迸放。

参考文献:

[1]赵绍军主编,《小学语文课程教学论》,郑州大学出版社,2007 年版。

[2]雷玲主编,《小学语文名师教学艺术》,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年版。

篇10

一、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所谓自主学习就是让学生主动积极独立地学习,但不是放任自流,而是凭借自身的主观努力学会学习,形成学力发展个性。学生的学习过程是思维训练的过程,教师的灌输永远代替不了学生自已的思维。学生只有在读书中学会读书,在说话中学会说话,在作文中学会作文。学习过程是一个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边活动过程。

为了使学生能更好地自主学习,语文课堂教学中,我经常采用分组学习的方式。在这一过程中,每一个学生都有明确的学习任务,充分的学习时间,独立学习和相互交流的机会,最大限度地让学生自主地学习。他们互相交流,互相启发,互相监督,互相帮助。教师巡视于小组之间,了解情况,帮助学生理顺思路,适当指导,排除障碍。通过集体交流达到拓宽思路,加深理解,形成共识,共同提高的目的。这样课堂教学就形成了良性循环,学生会形成一种内驱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多讲,学生末必多得。只有当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真正落实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时,师生、生生之间能相互配合,学生才能更好更主动地参与学习的过程,真正成为知识的探索者。这样,学生的思维能力就一定能得到发展。

二、引导求异,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求异思维是以假设能解决一个问题可以有好几种好方法为基础,从不同角度寻求真理的过程。中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较弱,容易形成思维定势或从众心理,往往不习惯于深入思考问题,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所以引导求异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具有重要作用。在教学中,我努力使学生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引导学生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进行思考、探索,鼓励学生发表个人的独特见解,提倡一问多解、一题多议、求异创新。

三、鼓励质疑,激发学生创新动力

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疑是探求新知的开始,也是探求新知的动力,进一步说,疑是创新的动力。质疑中蕴涵着创新的萌芽,质疑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积极思维的过程,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时刻注意有目的、有意识地引导并鼓励学生质疑,经常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质疑,挖掘创新的潜能,激发创新的动力。

在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不失时机地表扬这些提问的学生,并鼓励他们通过自己动脑思考,或分小组讨论等方法,去寻求问题的答案,让学生在不断质疑——明理的过程中,锻炼其创新思维能力。

四、提倡争辩,拓展学生思维空间

争辩可以激发学生独立思考,求异创新。因为争辩的基础是不同观点之间的陈述,它必然会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去探求不同见解的各自的依据,这就给学生思维的发展提供了自由的空间。在课堂教学中,我主张营造宽松的环境,创设良好的争辩氛围,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教学思辨的快乐。

五、紧扣教材多面性,开展侧向思维训练

教材内容不是单一的,而是多面的,具有广泛性、多样性、多层次性等特点,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开展侧向思维训练。

侧向思维是从无直接关系、无表面联系、距离较远的事物中受到启示而产生的顿悟,它是一种比较普遍的心理现象,科学家的发明、文学家的创作,社会活动家作出的某项决定,常常伴有一种突然的、预想不到的理解或顿悟。学生在做作文,解题或理解某一公式、定理时也都可能出现这种顿悟。牛顿就是在苹果园中散步,看到成熟的苹果从树上掉下触发灵感而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阿基米德从跳进澡盆洗澡时,发现水被排出来而顿有所悟。因此教师应视教材和学生实际,紧扣教材内容的多面性特点,带领学生去“悟”。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思维规律和思维方法,使学生有章可循。

六、开展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