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范文

时间:2023-11-14 17:53: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1

【关键词】创新能力 职业语文教学 创新意识 创新精神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16-0176-01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人类社会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创造就是创新的意思,所以,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必须重视创新能力培养。创新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那么如何在职业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 探索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

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很多,我先谈以下三点:(1)在教学过程中要抛弃“灌输有余,启发不足”的教学模式,转变“复制有余,创新不足”的教学方法,特别是职业学校中的语文教师一定要按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进行施教,做到以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来扎实地抓职业技术基础,注重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抛弃机械记忆和简单复制,要求在实践学习中养成勤动脑、勤动手的习惯,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把以创新精神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渗透到每节语文课堂上,让课堂充满活力和生机,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学习知识和掌握创新的基础知识,使学生的文化知识得到进一步的提高。(2)改变传统的只重视教法研究,轻视学法指导的思想,做到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做好学生的服务者、协作者、引导者、指导者,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地提问、主动地发言,诱发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主动地查字典、查资料,并引导学生大量阅读课内外书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断地激发起学生的创新动力。鼓励学生把课程中学到的知识跟实践相结合,重视理论联系实际的活动,在实践中去发现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结合实践加以分析并创新。(3)转变重智力因素、轻非智力因素的观念,要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塑造,因为教学活动是由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协同结合组成,所以语文教学中更应做到善于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促使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并形成良性循环,使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和谐地统一起来,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向更广更深的方向发展,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

二 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创新意识

语文学科是一门飞扬着作者灵性的特殊教学内容而形成浓郁的人文特色的课程,它不仅能训练学生的分析能力、运用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而且能熏陶学生的情操、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充分认识语文的人文性,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语文学科产生强烈的浓厚兴趣,从而提高语文素质。因为兴趣是创新的动力,成功的先导,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兴趣,才会勤奋努力地学习这门课,才能克服学习中遇到的一切困难和障碍,才会产生创新愿望,形成创新意识。从心理学角度讲,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生产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心理因素,它是推动学生主动去探求知识、探究学习方法以及学习规律并带有情感体验色彩的意向。随着探究方法的不断提高和情感体验的不断深化,学生便会产生学习的需要,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用兴趣的磁铁吸引学生发奋图强的刻苦学习,主动地去思考问题和探究科学规律,并主动地去实践和创新。在职业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勤于积累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有关资料和素材,并在此基础上巧设问题情境,通过问题来激起学生主动地思考、去探究、去创新、善于发挥驾驭语文教学的技巧,将引人入胜的寓言、脍炙人口的诗歌、言简意赅的歇后语等融入到教学活动中来,让学生在每一节语文课中都有新的感觉、新的发现、新的体验,从而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思维状态,从中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挖掘学生自身存在的“闪光点”,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篇2

关键词:小学语文 创新能力 求异思维 创新想象

随着素质教育的研究和实践的不断深入,呼唤主体觉醒、强调自主发展已经成为语文教学改革的主流意识。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应用的重要阵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阵地。因此,语文教学中应“立足自主,着眼创新”,即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同时,有意识地进行创新教育。

一、创设民主氛围,激发创新

在组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以“诚于嘉许,宽于称道”的态度,充当智多星、向导、顾问和伙伴的角色,把爱心、微笑、激励成功和信任带入课堂。在足够宽松的教学环境中,学生的创造力可以得到充分的发挥。

二、鼓励质疑问难,勇于创新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一切发现创新的基础。创新意识来自质疑,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提问是一个人从已知伸向未知的心理触角,是创新意识的具体表现。因此,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启发、诱导学生多思考、多质疑,以疑启思,提高思维的变通性,应充分运用“变式”,对同一问题、同一事物,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进行全方位的思考和揭示,使其思维产生矛盾,意见纷呈,这时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各抒己见,使学生置身于思考探索的气氛中。教师的点拨应尽可能将已知信息沿着不同的途径朝各种可能的方向扩散,从而引出更多的信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训练学生的思维变通性,从而培养他们的创造力,促进创新能力的发展。

三、开启求异思维,促于创新

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异想天开”是未来发展的先导,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成现实。语文教学中,注意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多向性,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甚至展开争论,不能满足一个答案;教会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地思考问题,求得多种结论或答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求异中创新。

如在教学《乌鸦喝水》一文后,引导学生想:“乌鸦的办法挺好的,你能想出其它办法让乌鸦也能喝到水吗?”有的学生说:“找来一根空心草的杆子,伸入瓶子,就像我唱可口可乐一样。”有的学生说:“捡个塑料袋,把水倒到塑料袋里,乌鸦就能喝到水了。”学生纷纷发言,创造思维的火花自然迸发出来了。

四、启发创造想象,自主创新

一切创造都伴随着想象,丰富的想象是创新的翅膀。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语文教学中应充分发挥想象功能,找准想象的切入点,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

如在教学《狐狸和乌鸦》一课后,可设疑延伸想象:“如果乌鸦再找到一片肉,狐狸又想得到这片肉,情况会怎样?”同学们思维活跃,纷纷争着发言。有的说:“狐狸故伎重演,加倍奉承乌鸦,乌鸦接受上一次教训,不再理睬,狐狸只好夹着尾巴灰溜溜地爬进洞里去了。”有的说:“狐狸先说好话,乌鸦毫不理睬,狐狸眼珠子骨碌一转,随即破口大骂起来,诬陷乌鸦偷人家的东西、迫害小麻雀、造小白兔的谣言……这时乌鸦沉不住了,立即还击:‘你这是胡说!’刚一张口,肉片就掉到了狐狸的嘴里……”这位同学的想法多富有创意,他冲破了定势思维的束缚,迈入更广阔的思维空间,点燃了创新意识的火花。于是教师紧接着设疑:“狐狸第二次得到那片肉,乌鸦又一次上当,我们应当如何认识呢?”学生发言十分热烈。有的认为狐狸实在太狡猾,防不胜防;有的认为乌鸦太老实,不能识破奸计。其中有一个同学说得更准确,也更深入:“这说明我们既不能爱听奉承话,也不能经不住造谣陷害、受不得一点委屈,遇事要冷静分析,排除各种干扰。”像这样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对知识理解得更透彻,思想和思维都得到了升华。教师要创设条件,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自己去发现新问题、探求新知识,在获取知识中迎接未来科学技术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勇于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时代的要求,语文教学应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善于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创新素材,把创新教育具体落实到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使学生的创造力得到充分的开发与培养。

参考文献

[1]王继承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山西教育,山西教育出版社,2011,9。

篇3

关键词:创新能力;藏语文教学;重视体验;创设情境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2-217-01

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社会有用的人才,特别是要培养出有能力创新的人,因此我们作为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一定要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要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当成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那么如何在藏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呢?

一、要抓住教学的关键和重点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基础,教师要抓住教学的关键和重点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的思维动向和思维深度向着更远、更广、更深的方向发展,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形成。每堂课都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师的教学都是围绕这个重点来逐步实施教学过程的,因此在教学活动展开之前要让学生明白和知道学习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引起学生的高度注意。但如何让学生明白和知道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呢?这就要靠教师的教学艺术和能力,不同的教师展开才能和艺术的方式和方法也各有不同,有的教师直接告诉同学重点和难点以及关键内容,但有的老师用引导的方法逐步进行所学的重点,让学生明确难点,化解难点,掌握重点。如: 有的老师在黑板的一角将该学的重点、难点等内容简短地写了出来;有的老师把所要学的重难点内容简略地进行了概述和说明,以方便于学生的注意和重视;还有的老师通过声音大小、音调高低以及运用手势的动作、板书等的变化来吸引学生注意;还有一些老师利用教学模型、直观教具、多媒体计算机等来吸引学生的思想注意力,刺激学生的大脑活动起来,并进一步拓宽学生的思维,扩大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对所学的内容在大脑中有深刻的印象,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创设良好的创新环境和氛围

创新精神是创新能力的前提,只要有了创新精神,就说明学生产生了创新的动力和欲望,就有希望会发展成为创新能力,因此激发学生的主动创新精神又是一个教学的重点和关键,要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创新的精神,首先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创新性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的性格和特点或多或少地影响着学生的发展,但教师的一个共同点就是为学生着想,为学生的一切发展服务,其中教师的一个基本工作点就是课堂上为学生的学习和创新创设良好的环境、情境、氛围是每个教师都要做的第一个事,这件事如做的踏实、做得好,相当于给学生的发展提供了机会,给予了创新的空间,在这个空间中学生可以自由地展开想象的翅膀,发展自己的想象能力,为学生的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教师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一定要为学生创设充分发展的宽松、和谐、民主、愉快地学习环境和氛围,更重创设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处理问题,进行全方位的思考、探索来获取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并形成自主发展的能力,而整个过程都是精神所主载,没有精神给予的力量,就不可能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但对于学生学习和创新精神的激发和培养也不是一件简单和容易的事,教师要在教学方法上需要下一凡功夫,要在教学内容上更要进行仔细的揣摩和深究,要用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和能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学习内容来实施教育教学过程,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起来,把学生的思想注意力集中到课堂学习中,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展示自己的才能,因此要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地设置教学方法,安排适宜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参与进来,让学生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进行讨论、探究,并汇报讨论结果,讲解讨论过程,这样不但可以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动耳的能力,而且可以训练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更能培养学生进行主动学习和创新的精神。

篇4

关键词:语文教学 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要求。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逐步深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一项非常重要的课题。语文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重视师生间的情感交流,营造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注重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加强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教师应摆脱原来的那种高高在上、不可一世的教学姿态,因为这样,只能疏远师生间的距离,使师生间的关系越来越远,越来越陌生,越来越僵化。久而久之,师生间无法交流,形成难以逾越的鸿沟。相反的,教师应走下讲台,走进学生们中间去,和你的学生肩并肩、背靠背的交谈交流,想他们之所想,以一种平等、平和的心情去真正理解和了解学生。只有这样才能和同学们打成一片,拧成一股绳。让同学们在平时生活中忘记你是他的老师,而是把你当做他们的知心朋友,同时也能感受到学校大家庭的温暖。

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克服“填鸭式”的陈旧的教学模式,做到师生互换角色。教师尽量的少说,学生尽可能的多说。说错了没关系,教师要及时鼓励,同时表扬那种大胆发言,勇于创新的精神。教师应想方设法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目的,为学生留出足够的空间,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以公正、宽容、和善的态度对待学生,尽量使每一个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都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到教和学的过程,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在这种氛围中,学生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才能得到充分的展现。总之,融洽的师生关系和良好的课堂气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和保障。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创新意识。

创设问题情境来激发创新意识的功能主要表现为:通过情境,提出问题。使教学信息具有新奇性,从而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探究动机和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所需要的思维素质和探究能力,在探索创新过程中渗透和运用一些创造性的方法提出假设,建立新理论、给出新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教学《庖丁解牛》时,我提出这样几个问题:①游刃有余是讲一切事物都有其客观规律,人们应认识并掌握其规律。②游刃有余要告诉我们为人处世要讲究方式方法。③如何正确看待“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这句话。④对社会上某些见风使舵,见什么人说什么话的人怎样认识。⑤这则寓言故事对今天的我们有哪些启示。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起点、不同角度、不同方向思考问题,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又如在讲解《故都的秋》时,我又提出一系列的问题:①故都的秋景是丰富多彩的,作者在选取和描写景物时,有哪些特点?②为什么以“南国之秋”作对比?③为什么写“都市闲人”? ④本文是写景文,为什么插入对写秋诗文的议论?⑤朗读完了这篇散文,你读出了“故都的秋”怎样的秋味?由于没有任何负担、压力,同学们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他们的思维,想象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同时也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三、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培养创新能力

在素质教育的今天,传统的课堂教学让学生很疲惫,不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的是死读书的学生,使学生不能用所学的知识来分析、解释周围的事物和现象,更不能解决实际的问题。和课堂教学相比,课外活动的实践性较强。从事课外活动,往往需要手脑并用,用脑来思考,用手来操作。这样,就充分体现了把智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很好地结合起来,培养了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

篇5

一、初中语文创新教学现状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开放程度的扩大,科学技术带给人们知识上的改变也是巨大的,尤其是作为新时期的青少年,成长过程中所接触到的信息也日渐丰富。在新知识的引导下,创新成了重要的发展动力,社会各行各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也十分迫切。在此背景下,教育要明确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标,初中教学是教育体系中重要的一个阶段,而语文又是一门基础课程,语文教学必须围绕创新能力这一目标进行改革,要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在学习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

从目前初中语文教学实践来看,教学中的创新性明显不足。大多数地区的初中语文教学仍以应试为主,教学过程中各个阶段都是以考试、升学为核心在开展教学,包括教学内容、教学设计和教学评估都严重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和创新性都得不到关注,长期下来,很多学生渐渐失去了学习语文的兴趣甚至失去学习的兴趣;初中语文教师对新课改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要求的理解也不够透彻,在教学中体现不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学改革流于形式:语文教学中的问题还体现在教学方法上,主要是以教师的知识灌输为主,语文教学中体现不出创新能力培养的内容; 从教学效果来看,由于教学方式单一保守,很多初中生学习兴趣不高,教学目标也不能很好达成。

因此,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来进行教学,初中语文教师要在教学思想、教学方式上进行探索,为培养具备创新能力的学生做出积极的努力。

二、确立学生学习主体地位,激发学生主体意识

以学生为中心是新课改的核心理念,是对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彻底挑战。创新能力的培养并不是一个外加的技能,而是一个建立在学生主体参与基础之上的不断激发内在潜能的过程。在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只是机械地接受知识,学生根本就没有思考与消化的时间,这会逐渐淡化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逐渐变成接收知识的“容器”。为此,教师要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体,让课堂能够真正成为学生的学堂,这样学生才能充分展现自己的个性,用自己的方式来进行思考与学习,学生内心潜藏着的巨大学习热情与学习潜能,才能被充分地激发出来,这样才能真正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要对师生角色进行重新定位,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是共同的学习参与者,教师要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大胆发言,从而使传统教学的一言堂变成为群堂,变学生的被动接收为主动构建。

例如,一位教师上了一节公开课《藤野先生》,课上得很扎实也很有实效。但笔者过后细细回味,总觉得里面有太多的“问”。这里笔者就围绕这节课的课堂提问谈一下看法。

教师在展示完学习目标后就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教师的提问如下:

A.文章主要写藤野先生,但并不是开门见山上来就写的。①从哪一段开始写先生?②这之前的段落都写了什么内容?③这些内容与写先生有关吗?

B.在仙台,认识了先生,两年的时间发生了很多事情。①写了与先生之间的哪几次纠纷?②还有两件事不是发生在自己和先生之间,但这件事却对自己和先生有重大的影响,是哪两件事?为什么?③先生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从哪些词句看出的?④此时的鲁迅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C.读文章35~37段。①读完这一段你最强烈的感受是什么?从哪些词句表现出来?②你怎么理解“伟大”一词?③从文章最后一句话,你看出了什么?

于是,学生就在这些问题的“裹挟”下人声鼎沸起来,读书声、讨论声充满课堂。学生活跃,气氛高涨。整堂课就在学生解答问题的过程中结束。

问题教学是为了激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让学生在设问和释问的过程中萌生自主学习的动机和欲望,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也就是说,课堂教学最终的指向目标是学生。而有些教师恰恰是曲解了这一点,教师问,学生答,问题教学变成了“问答”教学。然而,教师问题设计得再巧妙,学生回答得再完美,都代表不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

三、进行创新教学,发展初中生的创新思维

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自身必须具有更灵活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学生的创新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发端于教师的创新教育,教师要灵活多变地进行创新教学,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技巧,这些别具一格的教学创新能够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和主动创新的意识,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

1.随机应变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的教学理念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不断开花结果,作为初中语文教师,我们不仅要更新观念,学习新的教学理念,研究新的教育教学理论,更要研究学生的认知规律,合理设计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教学环节。在课堂上教师要积极地引导,运用启发式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随机应变,灵活并富有创新地推进教学,帮助学生进行思维转变。在整个过程中,教师要注意点到为止,切不可喧宾夺主,要知道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学生创新思维的锻炼,只有学生亲自经历思维的过程才会起到锻炼的作用,如果教师一切包办只会步传统教育的后尘,不利于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和学生的能力培养,更不利于对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了。

2.巧妙点拨

经过多年的初中语文教学实践,笔者深刻地认识到教师的引导要注意适时、适度,而点拨则要具有巧妙性和启发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巧妙地点拨不但拓展了学生的思路,而且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篇6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小学语文;创新能力;培养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影响的日益深入,教育领域之中对传统教育实践活动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反思。对于学生学习过程之中自主能动性的发挥、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逐渐成为现代教育实践活动的重中之重。所谓“创新”,可以溯源于拉丁语,其本意原指“更新、创造新事物、改变”三层意思。作为新时期的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在实际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之中,应当应社会发展大趋势的要求,加强对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加强对小学生语文课堂教学中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应当成为现代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重视的环节。但是,需要我们注意的是,目前我国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之中还存在着部分因素直接影响到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注重小学生兴趣与基础知识的整合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之中,想要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我认为应当注重小学生兴趣与基础知识的整合。众所周知,机会是永远留给有准备的人的。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之中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需要首先使小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知识、技能。例如,基本的字、词、句、段、篇,这样才能够使小学生掌握“创新”的基础。小学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是小学生进行其他学科学习的基础,如果小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之中不能够牢牢把握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在其他学科学习时,则很难理解与领会其语言、文字表达的意义。

首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之中,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以及创新能力,在基于小学语文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传授外,还需要基于小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结合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经验以及相关教育学、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我们可以发现,小学生的注意力时间相对较短。如何能够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抓住小学生的注意力去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呢?最好的办法是使小学语文教学充分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讲授《鸟的天堂》一课时,笔者首先提问“大家见到过哪些鸟类呀?可以描绘一下吗?”学生们立刻踊跃的发言。笔者进一步进行提问“如果大家所描绘的这些鸟生活在一起,会出现怎样的景观呢?”通过恰当的提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指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这样可以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进而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其次,小学生在小学语文学习过程之中,往往容易针对具体的语文知识点提出质疑,同时,就教师的回答进行再次、多次质疑。部分小学语文教师认为这是学生故意“刁难”,甚至会恼羞成怒。而笔者认为这正是找到小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环节之一。例如,在讲授《鸟的天堂》时,笔者在提出“如果大家所描绘的这些鸟生活在一起,会出现怎样的景观呢?”有的学生说出“打成一团!”而笔者顺势提出“如何使这些鸟和谐相处”的话题。通过小学生“莫名其妙”的回答,恰当的进行鼓励、引导,可以大大地促进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正是促进小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重要基础。兴趣不仅仅是对学生思维发展的动力之一,更加是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进行培养的重要起点。因此,作为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在实际教学之中,无论是对教材的传授、重新加工,抑或复习、考核时,均应当注意到小学生兴趣与基础知识的整合,这样才能够更好地促进小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

二、注重小学语文学习中小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所谓“主观能动性”,又称自觉能动性、意识的能动性,是指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有目的、有计划、积极主动的有意识的活动能力。意识存在于我们的头脑里,人们只能用语言表达它,用文字记录它,不能用它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新课程改革之中对于学生学习的基本要求之一即是“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来”,通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所构建的教学氛围,优质的教学资源与教学方式,可以大大的促成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的启迪,进而更好地促进小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

需要注意的是,小学生主观能性的发挥具有着一定的盲目性与错误性,即并不是所有小学生所认为的观念均是正确的,这将直接影响到小学生创新能力的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由于小学生的成长背景不同,所接受的知识水平不同,这直接影响到学生对于相同语文知识的认知程度。笔者认为作为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之中,要能够准确、及时地发现学生的错误所在,进而加以纠正。这样才能够使小学生早期认识到自身认识错误,进而合理避免其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误入“歧途”。

创新能力已经成为了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自身进步的重要灵魂,并且是国家和民族兴旺和发展的根本动力,在整个社会中,创新需要具有创造能力的人才,而具有创造能力的人才又必须要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伴随着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科学技术也有了快速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经成为了当前形势下的主要任务。作为新时期的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之中,应当在注重培养学生牢牢把握语文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能够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入手,进而不断进行语文教学反思,同时加强自身素质的不断提升,结合相关教学经验积累与探索,这样才能够促进新课程改革教学要求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安丘市邵山镇云家庄子小学 王希桂. 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N]. 学知报. 2010-03-02 .

2.付艳娇. 新课改之语文教学略谈[J].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 2010(07) .

3.苏向荣. 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初探[J]. 新课程(教师版). 2005(02) .

篇7

一、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作用

(一)可以适应时展的潮流,增强学生竞争力

我国现行教育体制和教育思想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创新型人才,推行已久的素质教育也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摒弃传统教学所带来的弊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益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他们成为适应时展需要的人才,也能使学生在强烈的社会竞争中站稳脚跟。

(二)可以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创新理念

新时代的教育思想要求小学生“动脑筋、有创意的生活”,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保护并利用小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力,发挥小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培养其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意识,使其能主动通过自己的独立思维去解决学习和生活上遇到的问题。正因如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地创造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提出质疑,探索规律,给学生更多的想象空间。同时,小学阶段是一个人学习语言的绝佳时机,这个时候的语文教学所达到的效果对学生的一生来说都具有深刻的影响,对形成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都具有重要作用,此时树立的创新意识将会使学生终身受益。

(三)有利于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可以让学生用发散性的思维去看待问题,多角度分析问题,用多种方式解决问题,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式,同时也能摆脱传统教学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禁锢和对学生创造力的束缚。应试教育往往容易造成狭隘的功利主义,把学生的思想封闭在狭隘的教材中,单一的公式和解题模式也很容易使学生陷入单一型、单向性的思维。小学作为考试压力较小的阶段,教师更应该抓住时机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为其创新能力的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策略

(一)营造自主学习的开放性课堂环境,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活动

良好的学习环境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因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应该为学生创造一个能够积极思考、主动尝试的学习环境。小学生生性活泼,好奇心强,自制能力较差,容易被课堂外的东西所吸引,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改善自己的教学内容,使其更能符合小学生的兴趣,更具吸引力,同时改变传统的、呆板的教学模式,尽可能在课堂中融入多种形式的教学,如做游戏、观看影片、演小品、作报告等形式,让课堂更形象生动,给每一个学生都有展现自己的机会。另外,教师还需要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思考时间和自主学习的时间。教师在进行课堂设计的时候应充分考虑学生之间的能力差异和性格差异,建立学生的自信心,多鼓励他们积极主动回答问题,进行思考,让学生勇于表达自己。

(二)通过多种多样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培养其创新能力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尽量避免成为课堂和学习的主体,应该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体,进行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辅助学生,对学生在学习上遇到的困难提供帮助和指导,成为学生探索知识的领路人。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对知识的求索中能不断地进行独立思考,发散思维,创新能力自然也就能得到培养。另外,教师在课堂活动中应多提出一些启发性的问题,并尝试不同类型的提问方式,挖掘教材的深度和广度,把学生的思维激发到最活跃的状态。对学生独特见解的肯定也是培养其创新能力的必要方法。只有与众不同的思考和领悟得到赞许,学生才会敢于创新并乐于创新,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三)提供课外活动和课外学习机会,加强教学与实践的结合

一切的理论都来源于实践并服务于实践,因此,小学语文教学不能脱离实践,一旦与实践脱节,理论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教师难以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层次的阐述,学生也无法透彻地理解教材的内涵。但放眼如今的小学语文课堂,脱离实践,仅局限课堂内、课本内的教学方式屡见不鲜,学生的思维被制约在狭小的空间中,难以拓宽自己的思路,扩展自己的视野,提高自己的能力。久而久之,学生便不再也不能进行创新思考,因为没有广博的知识积累,他们的思路就会被堵塞。由此看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通过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学生才能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完善现有的理论。

综上所述,创新是进步的灵魂,是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人才培养奠基石的重要部分,只有从小抓起,才能逐渐缩小我国学生在创新方面与发达国家学生的差距,应对国际竞争。这对学生本身来说,也是一笔财富,对其今后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积极引导,起表率作用,对任重道远的创新教育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韦继应.小学语文中创新能力的培养[J].科海故事博览科教创新,2010(08).

2.吴艳艳.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J].黑河教育,2010(02).

篇8

关键词:阅读教学;创新能力;培养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11-0057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有利于理解和巩固学习,有利于培养表达能力,有利于综合性学习能力的提高。阅读教学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理解文章思想感情、掌握文章表达方式、提高阅读能力与形成良好阅读习惯的过程。阅读教学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整个语文教学的质量,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大量的阅读实践形成阅读能力,这就需要教师挖掘教材中的创新因素,改变传统的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串讲串问、繁琐分析、统一答案”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阅读教学的全过程。在阅读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创设教学情景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它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真正成为阅读课堂教学的主人。每一个学生内心都蕴藏着想学习的愿望,每一个学生都拥有学习和发展的权利。学习活动越是自主,阅读的过程就越能反映学生的个性,就更能发展学生的个性。由此可见,教师应该也一定要把学习的自由还给学生,把学生的权利还给学生,把学生的空间还给学生,把学习的欢乐还给学生,在阅读教学中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把微笑带到课堂,把生活融入课堂,让快乐充满课堂,让学生有充分的条件去自主读书研究。

生活是语文之源,所有文章都是现实生活在作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联系生活创设情景,就是把教材中的经典作品所描绘的生活与学生的生活通过创设情景沟通起来,打开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库藏,强化他们的生活体验。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创设的教学情景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进而品味词语,了解文章所描述的意境,辨析其表达方式、鉴赏其写作技巧,把握其主旨。

教师要善于营造一种有利于学生进行阅读的情景和氛围,使课堂上产生融洽的师生情感、积极的情绪体验,尽量让学生独立观察,让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多读多说,让学生多写多练、总结归纳,使课堂成为一个充满创造与发现的乐园,使学生在主动猎取新知识的过程中形成能力、发展智力、不断创新。例如,笔者在指导学生研读《中国石拱桥》时,把学生分成四个小组,每个小组研究一个问题。研究专题分别为:文章说明顺序的安排;说明方法的应用;说明文语言的特点;科学小品的特色等。在研究的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体现。

二、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教学中,笔者十分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导入新课时让学生一上课就能置身于一种轻松和谐的环境氛围中,又能不知不觉地学语文。我们要根据不同的课型设计不同的导入方式,可以用多媒体展示课文的画面让学生进入情景;也可用讲述故事的方式导入,采用激发兴趣、设计悬念的方式来进行,比起简单的讲述更能激发学生的灵性,开启学生学习之门。

教材中每篇文章都富有丰富而深刻的内涵,要在认真研讨课标、教材的基础上,依据学生固有的知识经验,充分利用教材文章创设情境,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结合课堂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发散思维。例如,笔者在教学《走一步,再走一步》时,讨论课后第二题的问题,笔者先用多媒体展示了悬崖峭壁,设计动画并结合语言描述,创设了学生们孤身一人身处险境的情景,让学生通过直观的画面进入文中的情境,为理解课文内容和写作目的做好了准备。接着,笔者又增设一问:在当时的情况下,“我”要获救,还有哪些方法?此刻,学生们情绪高涨、反应积极、议论纷纷。笔者又要求学生将自己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选出最好的方案在班内评比。学生的兴致更高了,连平时不大爱说话、性格内向的学生也滔滔不绝地说了起来。在讨论文章时,笔者让学生自己去总结提炼,最后竟说出五个不同的方案,其中有一条是:“文中父亲的教育方法较先进,有利于孩子的成长;我们的父母只知道溺爱孩子,不利于我们的成长。

三、鼓励学生思维

发散性思维是创造思维的基础。发散性思维的培养,主要是引导学生学会从不同的途径、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以求得多种设想方案和结论,有助于开拓学生的思路,突破单项线性思维的狭隘和保守,以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品质。在阅读教学中可以结合课文让学生说说和课文不同的方法和想法,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教学《斑羚飞渡》一课时,让学生想一想斑羚群除了飞跃山涧,还有没有别的自救方法?当然,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想出种种不同方法之后,还要引导学生将他们所想出的众多办法和课文中讲述的办法进行比较、选择,经过讨论,使学生明白课文中的方法是最佳的方法。又如讲《愚公移山》后,教师肯定愚公移山的正确性,然而有的学生却提“移山不如搬家好”的看法,教师还可以通过一题多问、一问多答等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四、引导学生质疑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教学中,通过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问,教师可以清楚地知道学生有哪些不明白,难点在什么地方,以便有针对性进行教学,减少无功劳动。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可以开拓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把学生引入问题的天地,让他们各抒已见,这样就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益。对于学生来说,则能够起到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促进主动探索,激活创新思维的作用。如在教学完《最后一课》后,教师引导启发,学生提问:“课文为什么以‘最后一课’为题,有什么含义?”通过讨论释疑,既使学生深入理解了课文内容,又使学生受到了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

但是,在教学中,学生往往安于现状,很少有学生主动质疑,而且所提出的疑问大多浮于表面,缺少探究性,更有甚者是为了迎合教师的环节设计,可想而知,提出的疑问价值性会有多高。所以,教师应该责无旁贷地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

五、启发学生想象

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从而产生新形象的心理活动。想象力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思维活动,是在头脑中创造出过去曾经遇到过的事物的形象,或者将来才能实现的事物形象的思维活动。想象渗透在学生学习的各个方面,丰富的想象是创新的翅膀,无论是再造想象还是创造想象,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都是十分有益的。初中学生正处在由再造想象向创造想象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最好时机。教学中可结合课文内容激发学生想象,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在阅读教学时教师应充分启发学生想象,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如教完《皇帝的新装》后,让学生想象:“当皇帝举行完游行大典回到皇宫后,会做些什么?”学生由此进行补充想象,通过想象,既能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篇9

关键字: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创新能力;策略

一、引言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广和深入,传统的课堂教学都在尝试改革和创新,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也在朝着新的方向进行改革发展。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初中语文教学必须创新传统的教学方式,更新教学理念,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放在课堂教学的很重要位置。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应该树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观念,创新教学的方式方法,本文主要探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具体方法。

二、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创新能力的现状分析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出现给人类知识文化的传播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在很大程度上改变着传统的知识传播方式。而现如今的青少年接触各种信息的渠道异常丰富,在各种新信息的引导下,创新成为了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人才全面发展的基础,符合当前社会各行各业对创新人才的迫切需求。在这种环境下,教育部明确提出要培养创新人才,初中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初中语文教习必须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教学改革的目标,努力提高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

当前初中语文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过程中还有很多问题与不足,主要的原因是由于当前的初中语文教学仍然以成绩为目标,以应试教育为主,教学过程中教师强调对考试知识点和对升学内容的掌握,在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教学的评价方面都深深地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因此,致使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都不高,长此以往,学生不仅对学习语文失去了兴趣,而且学习成绩也不理想。这说明当前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理解不够透彻,使得教学改革流于表面。同时,在教学的方式上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很多语文教师仍然采用满堂灌、填鸭式的灌输方式,没有采用创新的教学方式,也无法体现创新能力培养的内容,整个教学方式单一枯燥,使得教学效果不佳。所以,初中语文教师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应该采取积极有效的改革措施,首先语文教师自己要从思想上更新教学理念,在教学方式上大胆探索和创新,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做出积极的努力。

三、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的主要措施

首先,初中语文教师应该树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思想。只有语文教师自己具备了创新意识,具备了要改变传统应试教育的思想,才能从自身出发提高修养,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造前提条件,这也是新课改的关键所在。传统的教学思想与教学理念长期以来摧残着学生的创新能力,将学生的成绩和升学率视为教学的唯一目标,而忽视了学生个体的发展,这与素质教育的要求是相悖的。在新课改的要求下,要强调素质教育,重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思想,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标下教师要相应地创新教学思想,创新教学的模式与教学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篇10

【关键词】语文教学 质疑 创新能力 联想 想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09)04-0081-02

【Abstract】Creativity plays a vital role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quality education. Therefore, it will be among the wise choices in the social development. In the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creativity should be paid more attention to by creating a proper situation, inspiring the enthusiasm of students getting involved in the teaching activity and intriguing students’ imagination. Teachers should be responsible for the quality of students’ questions, for the transition from “similarity” to “variety” in students’ thinking and for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dependence” to “automation” in students’ learning model. Thus, students’ creativity is gradually developed.

【Key words】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Questioning Creativity Association Imagination

近几年高职院校语文教学与普通中学的语文教学相比,少了些死板,多了些实用能力的培养,但是,传统教育和现行教育的弊端仍然在高职语文教学中存在,那就是忽略了创新能力的培养。严元章曾在《中国教育思想源流》一书中写到:“教师工作要做到成功,其实也不难,要立身立命做学生的嘉宾,做小主人的王佐。”一句话,那就是“学主教从”。

然而如何真正将课堂还给学生,在现有教育体制下,最大限度地还学生自由,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还需要教者充分的积淀,加倍的努力。

一、精心设计创新情境,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一个人的创造能力,取决于他是否有创新思维,而学生的创新思维,求知欲望,不会自然涌现。它又取决于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境,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创设问题的情境,则能调动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激发学生求知欲。例如在教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情境:“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里的“孤”是什么意思?偌大的江面怎么会只有一条船呢?学生大脑思维的火花一下被点燃了,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经过思考探究,学生领悟了“孤”写出了诗人目光的专注,对其他船只视而不见,船孤正体现了情深。又如对《范进中举》一文的学习,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把范进与孔乙己加以对比:孔乙己和范进的相同地方在哪里?不同地方在哪里?通过思考,学生认识到:他们都是下层知识分子,然而由于作家对人物的不同态度和不同感情,结局却不同,孔乙己被人打折了腿用手走路,范进中了举人却疯了。这都是被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结果。学生利用已知探索新知和未知,明白是作家以小说的形式刻画人物以达到反映现实生活的目的。总之,精心设计创新情境,能使学生打开思维之门,产生豁然开朗的顿悟,很好地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收到了理想的课堂教学效果。

二、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激发学生创新热情。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而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因此,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我们应在阅读教学中,充分发挥语文教材的特点,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培养他们的想象力。例如在教鲁迅小说《孔乙己》时,我要求学生扣住课文中心,想象孔乙己到丁举人家偷东西的情景。这在小说中没有描写,我引导学生发挥各自的想象力。不一会儿,一位同学发言说:“在一个风雪交加的傍晚,孔乙己穿着他唯一的又破又脏的长衫,在街上瑟瑟地走着,这时,他又冷又饿,想到酒店温碗酒喝,两只手不由自主地往口袋里摸,他摸遍所有口袋,里面一文钱都没有。忽然,他看到对面丁府门前人来人往正在大摆宴席,香气从里面不断飘来,孔乙己肚子又咕咕地叫起来,涎水直往下滴,于是,他悄悄地向丁府的后门矮墙摸去。”另一个同学补充道:“那时的孔乙己一定会想丁举人曾经和他是同学,偷他点东西,即使被抓到,也一定会高抬贵手的。”……同学们争相发言,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又如教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在反复的朗读之中,我常让学生想象王维与元二分别时的情景,想象迁客骚人登临春光明媚中和凄风苦雨里的岳阳楼所看到的景致,通过想象,学生透过作者凝炼的语言,既感受到了诗文的意境,也深深地体会到了融会在景中的人物的感情,较好的领会了作者的旨意,使学生与王维、范仲淹有了情感沟通并产生了深深的共鸣。学生这些大胆的想象来自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想象结果的不同源于学生鉴赏能力的差别,因此学生的阅读感知的体会便会不同,这就给语文阅读带来了更广阔的空间,你的思绪飞多远,语文便有多广阔的空间。让学生插上联想与想象的翅膀,他便会翱翔于九天之外。

三、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

学贵有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课堂教学过程就其认识过程的实质而言,是学生从有疑到无疑的转化,因此,积极诱导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对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求异性、多向性具有积极的作用。学生只有在充分阅读课文内容并进行一定层次的思考的同时,才可能提出问题,同时这些问题会进一步激起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可以说,质疑问难既是思维的起点,也是思维的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就必须从小培养学生发问的兴趣,敢问的勇气,善问的能力。中国的教育过于注重学生的求同性,而学生是各个不同的活生生的人,他们的思维也应该是不同的。那种只注重求同思维的教育只能严重扼杀学生的创新能力。语文学科具有人文性的特点,语文上的很多观点都可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所以,在课堂设计时应该注重创设一种可以让学生驰骋发散性思维的空间,让学生各抒己见,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比如,在《卖油翁》的教学中,“如何评价陈康肃这个人?”就可以作为一个启迪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平台。长期以来,教材对陈康肃这个人只是一味的否定,认为他除了骄傲自私之外,别无一点可取之处,因而,教参上把他对卖油翁的“笑而遣之”中的“笑”都判定为尴尬的笑。难道只能用一种心理活动来评判这个人物吗?通过讨论,有学生就提出了“陈康肃是一个知错能改的人”的观点:他身居高位,对地位悬殊太大的卖油翁无需伪装自己,完全可以“恼羞成怒”嘛!而最后他却“笑而遣之”,这说明他被卖油翁彻底说服了,他的“笑”是心悦诚服的“笑”。对这样的说法,我想欧阳修老先生也许会无话可说吧。又如教学《小桔灯》时,课文第10段这样写:“这朦胧的橘红的光,实在照不了多远,但这小姑娘的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鼓舞了我,我似乎觉得眼前有无限光明!”学生提出质疑:先说小桔灯的光照不了多远,后面怎么又说“我”似乎眼前有无限光明呢?这是否矛盾?这时我指导学生把小桔灯和小姑娘联系起来考虑,弄清小桔灯其实就是小姑娘的象征。然后启发学生进一步理解小姑娘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也像小桔灯的光一样冲破“黎明前的黑暗”,小姑娘的精神还可以激起人们对光明未来的追求。从这个意义上说,光明难道不是无限的吗?

四、与专业知识学习、专业技能训练相结合,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有力保障。

高职学生大多以学到一技之长为目的,他们的主要兴趣和精力都放在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专业技能的训练上,语文课就得相应地与专业训练相结合,才能让学生产生学的愿望,才能实现打好基础,学好技能,培养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目标。经管专业可以结合市场营销、公关、礼仪等课程,训练学生措辞得体,举止恰当,表述新颖、不落俗套的语言风格和思维习惯。并可以利用一些科学史上的发明创造的事例,让学生懂得不论是前所未有的创造,还是推陈出新的改造,都离不开思维的新颖、独特、标新立异。所以,语言、思维的求异训练,才是创新能力产生的土壤。在高职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必须与专业技能训练相结合,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以上所谈,笔者偏重于强调思维的求异性。必须指出的是,要培养创新能力,仅有思维的求异性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有扎实的基本功和脚踏实地的精神,正所谓“不会走,哪会跑”。因此,谈培养创新能力,绝不能矫枉过正,完全抛弃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的训练。以现在的情形看,只不过是应该把过去轻视的创新思维培养放到重要位置上来。

参考文献

1 张卫民.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语文教学

2 韩文利.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初探.教海探航,2002.4

3 黄仕华.浅谈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广西教育学院学报(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论文专刊)

4 孙建新.浅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2.2(2)

5 高梓梅.论语文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2.2(1)

6 王兰芳.浅谈创新能力培养在职校语文教学中的几个实施途径.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职教中心,2000.6

7 贾永珍.语文教学与创新能力.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2.12(4)

8 高维铸.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