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实践教学体系范文
时间:2023-11-14 17:53: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创新实践教学体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Abstract: The modern higher engineering education requires to highlight the characteristic of practicality, stress the organic combination of scientific education and humanistic quality education. Higher engineering education should be a kind of education that give consideration to technology application, scientific spirit and humanistic spirit. This paper taking engineering specialty practice of Yangtze Normal University for example, studied and discussed on constructing engineering applied talents training mode from two aspects of the research and practice on innovation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关键词: 实践;教学;体系;创新
Key words: practice;teaching;system;innovation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29-0009-02
0引言
实践教学是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环节。目前,我国的工程教育的环境条件,既不具备美国工业界对进入工业企业的毕业生进行必要训练的工程师岗位培训系统,又不像德国应用科学大学那样能向在校生提供参与工程实践和实习的足够的训练。工程教育中实践教学薄弱,工程类毕业生与欧美相比,缺少工程实际经验以及团队精神,不能很好地适应工程实际需要和人才市场需求。新建工科院系要提高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必须在创造实践教学条件和工程环境的基础上,不断强化实践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1实践教学的理论研究
北京交通大学教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产业合作首席主持人查建中提出,我国工科教育改革有三个战略选择:一是“做中学”,二是产学合作,三是国际化。“做中学(Learning-by-doing)”是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的著名的教育理论原则。杜威认为“做中学”,也就是“从活动中学”“从经验中学”。他明确提出:“从做中学要比从听中学更是一种较好的方法”。在杜威看来,“从做中学”充分体现了学与做的结合,也就是知与行的结合。杜威理论在中国的转化成果是中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在做中学”的“生活教育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虽然他们的理论是就普通教育而言的,但在高等教育中也同样适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瑞典皇家工学院 2004年合作创立了CDIO工程教育理念,并成立了CDIO国际合作组织,我国汕头大学就是其成员之一。CDIO是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施(implement)、运行(operate)的英文缩写。它是“做中学”和“基于项目教育和学习”的集中表达。CDIO工程教育理念和模式也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做中学”的典范。我们要结合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实际,进一步研究探讨,构建“做中学”的实践教学体系。
2实践教学目标的确定和整体框架的构建
长江师范学院确定的工程学科人才培养总体目标是培养面向基层和生产一线,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为实现这一总体目标,实践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根据这一要求,学院在教学工作“336工程、131战略和分四步走行动方案”中专门设立了“实践教学模式改革与建设工程”,构建了“两个结合,三个层次,四年不断线”的实践教学体系框架。“两个结合”是指校内实践教学资源与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生产相结合;“三个层次”是指通识教育实践、专业教育实践和综合教育实践三个层次;“四年不断线”是指从大一开始到大四,每年都组织学生进行有关的实践。实践教学包括课内实验(验证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独立设置的实验课程、课程设计、教学实习、社会实践、科技训练、综合论文训练等多种形式。各专业充分利用实习基地等资源,认真进行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并在时间和经费上给予保障,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
3实践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
在实践教学上要贯彻工程文化教育理念,坚持“文理渗透、理工结合、人文协调”的原则,改革传统工程教育中的实践教学不足、忽视能力培养以及“狭窄于技术”教育的弊端。首先,在课时安排上,加大实践教学比重。目前,我院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理工类专业40-50周,人文社科类专业20-30周,以充足的时间保证实践教学;其次,在课程体系上,构建“学科交叉融合、专业纵向优化、课程模块组合”的课程结构;第三,在教学内容上,跟踪经济和科技发展及时充实新技术新工艺内容,特别是重视工程背景教育,在专业课中增加相关工程背景的内容以及灌输“大工程”、“系统工程”的观念;第四,教学方式上,根据应用型本科人才目标要求,注重从传授事实性知识向获得“怎么做”的过程性知识转变,减少验证性、演示性、比较性实验,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创新性实验;在教学大纲中适当增加学生自主选题的实验与训练项目以及创新课题研究,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同时,加强各个工程中心的综合性训练,营造工程环境和氛围,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4建立多种实践教学操作模式
为更好地推动实践教学改革,2006年我院以校内重大课题项目的形式在四个系进行实践教学改革试点,每个项目资助10万元;经过几年的实践取得了阶段性结果。四个系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建立了多种实践教学模式。如机械工程专业的多层次系列训练实践教学体系,具体地说,就是针对某一专业技术基础进行基本动手能力训练、针对某一专业技术方向进行专项技能训练、针对专业结构进行工程应用能力的全面训练、针对某一专业领域进行工程综合能力训练,通过这种多层次系列训练,增强了学生的工程素质,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能力。
5改革实践教学方法手段
为了发挥实践教学模式的效力,教师在运用教学模式时必须对各种教学条件进行优化组合,要遵循一定的原则,采用一定的方法和技巧。我院在教学方法上突出多样性和灵活性,变“灌输式”为“参与式”,从 “依赖学习”走向“自主创造性学习”;在教学手段上大力运用多媒体、网络信息技术,把实践教学延伸到课堂,用声、像、图、动画等模拟、仿真的现代教育技术把工程现场搬到课堂上来,使得复杂的工艺技术变得有形可视,使综合的工程过程能够完整清晰。把教师科研项目、实际工程生产任务与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结合起来,真题真做,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为学生建立“个性化、主动式”学习模式创造条件。
6建立多元的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
实践教学的考核评价应该与理论课的考核评价有明显区别。实践性教学应注重对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考核,在评价的内容方面应尽可能多地覆盖多种相关能力要素,包括理论知识、技能、经验、表达、协作、创新和责任感等;在评价的形式方面,以口头与书面回答、技能测试、毕业实践、实习报告等为主要形式。评价的结果不单纯由学校和专业教师作最后定论,还应综合考虑企业及指导师傅以及同班级、同项目组的同学的评价。
我们可以建立立体考评制度:考试是一个重要方面,但不是唯一方面。考试的方式方法也要灵活多样,可采用以平时成绩、期中、期末卷面考试与平时实习、项目完成情况等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模式,着重考核学生对课程的参与度、学生对课程学习的贡献,特别突出对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课程实务能力的考核。此外还要参考其他方面,如社会实践(包括参与社区活动、项目实施、义工经历),个人成长(通过课程的学习,个人综合素质提升情况);多角度考评者(任课老师、实习督导、学生自己的评价)。
一个院校的实践教学模式不可能只有一种,每种模式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教学目标,因此,其评价的标准和方法也会有所不同,所以必须根据不同的模式建立健全相应的评价体系。我院机械工程学院根据实际情况整合实习内容,制定考核标准,实习内容清楚,考核指标明确,便于组织实施,有利于调动和督促学生参加实习。
参考文献:
[1]李先富.试论高等工程教育的工程化[J].池州师专学报,2006,(8):96-99.
[2]李伯聪.努力向工程哲学领域开拓[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2,(7):36-39.
[3]朱传义.从工程教育到工程文化教育的跨越[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3):32-33
篇2
一、引 言
教学质量是大学的生命线。一个大学培养出来的人才质量、特色和社会适应性,越来越影响到大学的生存和发展。特别是随着我国入世、国内外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以及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社会对大学培养人才的规格和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受到了冲击和挑战,大学竞争将更加激烈。在这种新形势下,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已成为大学人才培养的核心任务。
二、实践教学新体系的初步构建
实践教学体系的确立是一项系统工程,它包括思想观念的转变、体制的改变、远行机制的创新等诸多环节。在对现有实践教学体系进行整合、改革和优化的基础上,形成一个目标明确、层次分明,具有一定连续性、系统性的实践教学新体系。
(一)实践教学体系采用“顶层设计”方法设计,最顶层为目标层。在实践教学目标上,以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为目标,以素质教育为指导,全面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实验能力、设计能力)、创新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二)加强实践环节是培养和造就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因此将创新教育思想融入和渗透到实验、实习、社会实践、科研活动、学科竞赛等实践教学环节中去。
(三)经过不断的探索与实践,使实践教学体系做到相互贯通,在内容上达到层次化、综合化;在形式上达到多元化;在时间上达到全程化(从大一贯穿到大四)。形成以实验教学、教学实习、课程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社会实践、学科竞赛、创新科研等环节构成的横向体系,并且依据学生不同的学习阶段和学习特点,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形成一个前后衔接,循序渐进,由单一到综合,贯穿全学程的纵向体系。在各个教育阶段,根据学生学习能力、社会实践能力、专业操作能力、综合应用与科研能力构成的能力结构发展要求,开设不同的实验实习课程,并将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有机融合,互相渗透。
三、实践教学体系实施的保障系统
(一)实践教学体系各环节被固化到教学计划中
人才培养方案是大学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总体设计蓝图。实践教学体系与理论教学体系既相对独立,又密切联系,两者在教学计划中相互穿插,与有关课程相互匹配、协调一致,共同完成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因此,在教学计划修订过程中,应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基本出发点,充分考虑实践教学体系四个不同层次与理论教学的相关性、协调性,对课程体系进行重组和整合,以期使二者达到最大限度的有机融合。
以往的教学计划明确了实践教学的总体培养目标,而且将这一目标分解到实践教学各环节,近而固化到教学计划中,如教学计划中第五模块专为实践教学而设,足以体现对实践教学的重视;在进一步的新的教学计划里为进一步从时间上保证实践教学体系总目标的实现,可实行两大两小学期,利用小学期集中进行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课程设计、实习、社会实践以及参加科研活动,更加方便实践教学的组织与开展。
(二)实践教学管理体制改革保证了实践教学体系的顺利实施
在改革和实践过程中,学校的实践教学管理体制,特别是实验室管理体制应由原先单一的由学校统一管理向校、院两级管理转变,学校侧重于目标管理,各学院侧重于过程管理,这样可以明确各自的工作职责。学校从宏观层面加强对实验室、实习基地等实践教学基本建设的规划和指导,建立健全监控与保障体系,实施对学院实践教学的监控、检查、指导、协调。由此可使各学院进一步明确职责,充分发挥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保证实践教学各环节能够顺利实施。
(三)实践教学的内容改革使实践教学体系更加丰富和完善
大学应该把实践教学作为改革的重点,在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有重点、分层次的改革,特别是在实践教学内容与体系、实践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方面取得实效。如根据学科和专业特点,积极改造传统实验项目,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整合相对分散的实习内容,形成综合实习。与此同时,加强对实践教学的管理力度,应根据实践教学大纲的要求新编或修改完善实验和实习指导书,使每一实践教学内容的目的和要求更加明确和具体。
四、加强实践教学工作的相应措施
(一)解放思想 更新观念 特高认识
加强实践教学,既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客观要求,又是我国高等教育更深层次改革与发展的内在要求,更是实现大学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迫切需要。因此,我们必须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提高认识,进一步明确实践教学工作在学生创新意识、创业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思想上重视,行动上落实,把实践教学工作作为整个教学工作的重点来抓。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实现大学人才培养目标,才能在更加激烈的高校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加强实践教学管理体制改革 不断提高实践教学效果
针对现有实验室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推进实验室管理体制改革,实行校、院二级管理,以院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而且要加大实验室的开放程度,不断提高实验室利用效率。校级实验教学中心对全校学生全方位免费开放,院级实验教学中心对全院学生免费开放,学科专业实验室也要创造条件,逐步对学生开放。对校外的一些实习环节,实行双向管理方式,由学校和实习单位共同指导的实习环节,在实习单位给学生同样配备相应的指导人员,增强学生实习的针对性,切实保证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提高实践教学的效果。
篇3
【关键词】学生;创新能力;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一基于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原则
第一,完整性原则。高校里学科种类繁多,每一个专业都有自己的特点,实践教学体系是一个完整的庞大整体,它需要根据各学科的属性以及人才培养的方向安排实践教学。一般来说,实践教学体系包含实验实习课程、专业实践课程、综合实践课程、职业实践课程、创新实践等课程,各类课程分别对应基础知识、专业技能、知识应用能力、职业技能、创新能力的培养。第二,由浅入深原则。高校应当根据各年级所学的专业知识及其难易程度合理安排教学实践。对于大一新生来说,他们刚刚步入大学,对专业课程的学习还比较陌生,实践教学可以局限在课堂上。对于大二、大三的学生来说,可以增加他们的实践课程比重,将实践课程积极融入行业、市场或者企业内部环境中,与实际紧密结合。对于大四的学生来说,主要以毕业实习为主。因此,实践课程的安排应该按照年级循序渐进。第三,有效参与原则。现阶段部分高校开展的实践课程质量较低。首先,部分高校所在地经济不发达,获得的补贴较少,开展的实践教学环节比较简单,学生通过实践课程收获较少。其次,一些高校在实践课程的教学方法上存在不足,在实践过程中仍然以老师演示为主或者指导较少,学生参与较少或者效果不佳。因此,高校应该加强学生在实践课程环节的参与,在实践中巩固所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在此基础上培养创新能力,提高其对相关学科领域的兴趣。第四,因材施教原则。高等院校内各学科学生能力水平不同,学校在制定实践教学过程中也需加以考虑。对于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补充更高层次的实践教学活动,如各类学科竞赛、创新创业实践项目等,培养科学思维方式;对于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应该开展更贴近行业实践的教学活动,让其对所学专业更进一步地认识和理解,整体上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赋予学生更多自我发展的空间。
二基于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思路
第一,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结合。实践教学是理论与实际、学与用结合的关键环节。教学体系中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理论课程是实践教学的基础,而实践教学是对理论课程的延伸与应用。高校进行人才培养方案制订时,应该合理安排两类课程在学分、课时上的比重,合理安排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在各个年级的衔接,使实践课程与学生的理论学习、学习进度、能力积累相匹配,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融合,真正发挥实践教学在人才综合实践、创造能力培养方面的作用。第二,实践教学和科研结合。高校老师在教学中往往更注重培养研究生的科研能力,而忽略了对本科生此项能力的培养。我国各个高等院校科研优势各具特色,应当充分发挥科研优势,在本科生的实践教学过程中融入科研方法,结合科学研究方法指导实践课程,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利用科研成果,更新和引入学科前沿的实践内容;以科研项目为平台,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的机会。第三,实践教学和创业结合。在当前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大环境下,构建教学体系应该考虑学生的创业需求,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可以模拟社会市场,将创新创业贯穿于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第四,鼓励学生“走出去”。目前国内高校的实践重点在实践课程和实践课堂上,每个专业的发展情况不同,对于计算机等先进行业,国内的发展水平在国际上与一些发达国家还存在一定的差距,高校不仅要重视学生实践课堂,还要可以结合自己的办学方向,积极与国际相结合,对于专业学习优异的同学可以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派送到发达国家进行交流学习。
三基于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措施
第一,规范实践教学管理环节。规范化的教学管理是取得教学效果的保障。由于实践教学的特殊性,高校对实践教学的管理往往没有理论教学细致。为了保障实践教学真正取得成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需要确定各个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与操作准则,让实践教学与管理工作有章可循,为创新质量保障机制提供较为完备的评判准则与度量尺度。如从实践教学的教材或自编讲义、教学计划、实践过程管理、考察方式等方面入手,把学生创新性能力的培养落实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保证最终的教学效果。第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要训练出高水平的创新人才,就必须有高水平的创新型教师。为提高实践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可以增加双师型教师;委派教师到生产企业单位和实习基地从事生产技术或者管理工作,以此丰富教师的实践经验,提高任课教师在实践教学中的教学能力。提高教师指导学生创新的能力,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也聘请一些技术创新专家、企业的优秀技术管理人员为学校的“双导师”,对学生进行指导。第三,完善实践教学平台。实验室、实训基地是进行实践教学的平台,也是顺利进行实践教学活动的基本保障。在尽可能完善校内教学平台的同时,还可以与校外的企业合作建立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实践的平台。第四,打通产学研渠道。通过产—学—研的融合,可以为实践教学提供新的平台和新的内容,提升实践教学的成效。产业和教学的融合,能开拓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分析解决行业实际问题的能力与创新意识的培养;科研与教学相结合,将科研课题开发为实践项目,更新实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应用和创新能力。高等院校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创新能力依托于实践,学校不仅要注重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把握,更要注重课堂实践内容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连政国,杨然兵,翟崑,等.基于应用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改革[J].农业工程,2015(11)
篇4
关键词:课程改革;工程实践;实践创新;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1-0085-02
在2015年教育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中指出,人才供给与需求关系深刻变化,面对经济结构深刻调整、产业升级加快步伐、社会文化建设不断推进特别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高等教育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同质化倾向严重,毕业生就业难和就业质量低的问题仍未有效缓解,生产服务一线紧缺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尚未完全建立,人才培养结构和质量尚不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要求。
国家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2010-2020)》明确提出:要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着力提升高校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和能力。这样使得现代高等教育对于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要建立新的工程训练教学体系以提高培养人才的工程实践创新能力以迫在眉睫了。
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宏大新时代背景下,学校除了要创建良好的制度和平台保障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外,政府和企业也需承担保驾护航的重要职责,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支持、扶持、助推等行业支撑。从教育的角度出发,学校要联合政府、企业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精心准备,对工程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做出改。
现有高校实践创新培养实践体系有下列不足:
1.随着市场经济的转型,国家提出“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口号,对现代人才需求已经不满足于丰富的理论知识,而且对人才创新精神、创业能力提出新的标准。而现今实践培养体系不能满足人才这样的要求。
2.实践能力培养的自身难度。高等教育理念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全面性,近年来像我校这样的应用型本科学校已经注意到应用型、创新性的实践能力的培养了,但实践能力的知识除了其技术知识的系统性、逻辑性、确定性的显性知识外,还包括了大量的默会知识。工程实践能力具有实践性、情境性、层次性、不可言传性、不确定性、非逻辑性的特性。通过常规的课堂教学无法满足实践能力的传授和获得。
3.教师实践能力的不足。由于现代高校用人体制的结症,很多高校的教师都是高等学校的研究生,教师的理论水平较高,科研能力强,但普遍存在有实践、创新动手能力差的缺憾。
4.实习和实训环节对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脱节。由于国家没有政策支持,企业没有社会责任性,学生的实习实训不能给企业带来利润,甚至妨碍企业的正常生产,造成现在企业对于高校的实习实训投入没有积极性,使得实习实训与人才培养目标不能有机的结合,造成学生在高校中的培养理论知识强,专项基础技能训练不足,工程实践及创新能力弱化。
5.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脱钩。随着现代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开展,以学生培养的实践能力、穿新能力为目标的各种实践性教学方法的应用,虽然对人才的工程实践能力的提高有一定的作用。但这些活动只是注意到与理论教学的简单的对应,例如课程内的实验、课程设计只是针对某一门课程,没有形成科学合理的实践课程体系,实践性教学缺乏系统性、完整性、可操作性,对人才实践能力培养效果大打折扣。
6.实践教学体系的缺失。现在高等学校的培养方案中的实践教学知识按照理论知识结构设置,没有强调人才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目标实施相关能力和技能的培养。实践教学、理论教学和技能培训没有打破学科界限、专业界限甚至是课程界限,因此,实验和实训只是单一或局部的技能训练,不能提高综合的工程素质和实践能力,技能的培养规格也是闭门造车,没有按照行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企业的真正需求进行,难以培养出高水平的实践能力的技术人才。
7.企业实际与学校的现状对接不足。在当前的人才培养模式下,学校聘用企业中高级技术人员不熟系高等教育规律和方法,难以胜任对于人才的各种能力的培养;这些技术人员由于各种条件限制也无法和教师、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和沟通,使这些良好的优质的工程能力的培养资源不能有效的利用,影响人才工程能力培养质量的提高。
针对现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不足,对现在的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体系做出相应的改革,建立适应市场需求的高水平、高质量的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体系势在必行。
以我校大机械专业涵盖有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材料成型和汽车服务工程专业,这些专业都是应用型、实践性强、实践创新空间大的专业,以此专业为例对工程实践创新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提出几点措施:
一、结合现代市场需求制定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目标
分析大机械各专业所服务产业市场发展,对产业的发展趋势和方向做认真分析,了解市场对专业人才培养的各种能力的需求细分,在制定新的培养方案中要结合市场要求,提出人才培养计划中的各培养层次对培养目标、人才所要的基本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的不同要求,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所培养的人才的特点提出特殊要求。
二、搭建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
在以提高人才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方案中,以加强意识培养、能力提升、实践模拟、创新实践、创业辅导为内容体系,面向学生开发开设研究方法、学科前沿、创业基础、就业创业指导等方面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建设依次递进、有机衔接、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实践性教育模块化课程群,与理论课程体系进行有机结合,形成培养“面向基层、服务地方,学科理论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具有较强的综合职业能力、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创新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专门人才”的人才培养方案。
三、引用新的人才评价目标和培养模式
结合学校应用型大学建设实际,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时注重五个“引入”(即引入职业资格标准、行业标准、企业核心技术标准;引入行业企业专家,组建专业教学团队;引入行业企业,积极参与人才培养工作,在院系、专业和学生导师等多层次上实现校企深度“双元”合作),将其固化到人才培养方案中,突出培养人才的工程实践能力。另进行“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等校企合作“双向互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结合汽车服务工程专业实际需要,推行学历证书与驾驶证、汽车电器维修证、二手车评估证的职业资格证书相挂钩的教学培养模式。
四、建立符合提高工程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目标的教学团队
把具有高的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的教师通过下工厂实践、到企业挂职、和企业科研部门联合科技攻关等形式,让教师提高解决工程实际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完成“双师型”教师的队伍计划培养,与此同时,聘请企业高级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进入课堂和实践指导,带企业相关任务进行毕业实践训练等方式。逐步建立校内校外结合、理论和实践结合,符合提高人才培养中的工程实践能力的教师团队。
五、建立创新实践实训体系
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克服实践实战化的困难,把实践实训体系分两个层次,一是以信息化管理云平台搭载各专业课程实训模拟系统及创就业实训系统,通过角色扮演、沙盘演练、多层级实战,全方位实现理论知识转化、培养工程实践能力提升“E+N”校内实践实训体系。二是充分利用学校和社会的广大资源,构建能针对专业就职能力的实践和实训项目,使基本的实训基地打造成具有特色的综合实践基地。例如我校在原有的汽车服务工程专业的实训条件基础上,整合校内资源与北京运华科技有限公司建立新能源教育创新实践基地,即为企业培养地方区域汽车服务人才,也为学校实践、创新性人才培养实践闯出一条新的途径。
六、建立健全工程实践能力评价体系
完善评价机制方面,实施针对学校、教师、学生以及教学体系、教学效果等的360度多维开放式评价体系,促进学校快速发展。
七、建设创新创业的服务体系
篇5
[关键词]创新;实践;电子商务
0 引 言
2003-2005年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分别为17%、19%、21%,在校生已超过2 300万人,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国际公认的大众化发展阶段。这势必导致我国的高等教育结构发生大规模调整,从一元的精英教育走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多元化教育。高等教育要符合社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的训练,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电子商务专业作为一个新兴的、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更是如此,在教学环节中不但要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更要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不仅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而且还具有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成为真正能够满足社会需要的电子商务高级应用型人才。
1 电子商务专业发展现状
电子商务专业在我国的发展速度非常快。教育部2000年开始批准在全国部分高校试开电子商务专业,首批北方交通大学、北京邮电大学、浙江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13所高校于2001年开始招生。到2001年底,设立电子商务专业的高校已达到96所,专业教育在规范中不断扩大。目前,全国共有200多所高校设立了电子商务本科专业,同时以专业方向和高职高专等形式开设电子商务专业的高校累计超过400多所,电子商务专业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专业建设中发展速度最快的一个专业。
随着电子商务专业的快速发展,电子商务专业教学中的问题逐渐显现出来,如培养目标不清晰、师资严重缺乏、课程设置不合理、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等等。在这些问题中,缺乏合理、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已成为严重影响电子商务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如果不能有效地开展实践教学,培养的电子商务人才必定是“眼高手低”、“纸上谈兵”。
据2005年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现状数据调查显示,理工类和综合类院校中拥有专业实验室的约占32%,而其他类院校都在16%以下,拥有专业实践基地的院校比例与上基本相同。从区域分布看,华东区院校拥有专业实践基地的比例最高,为36%,其他区域这个比例数都在15%以下。教师中约67%认为“缺乏专业实习”是电子商务专业教育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占各项问题之首。76%的学生对学校实验课的满意程度为“一般”或“不满意”,更有高达80%的学生对学校专业实践安排的满意度为“一般”或“不满意”。具体数据见图1、图2。
由此可见,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在培养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的过程中,对实践教学环节都还缺乏足够的重视,实践内容和实践质量都还不能尽如人意。
2 构建电子商务实践教学体系的指导思想
电子商务专业培养的是既具有扎实的经济管理理论知识,又全面掌握电子商务、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和外语等知识技能的高级复合型人才。这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并不是在学校通过学习一些相关的理论课程就可以完成的,人才培养不是知识的拼凑和堆砌,而是一种知识的融会贯通。电子商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应用学科,又是一门交叉性技术学科,涉及计算机、信息、商务、经济、法律等多个方面,这就要求在课程设置上不能将现有的有关技术和商务等方面的课程简单堆砌在一起,而应当打破课程界限,突出实践教学,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纸上得来终觉浅”,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得到的知识大多都是一些被分割的干巴巴的理论,很难形成深层次的感性认识,而且由于教材内容和教师经验以及授课环境等因素的限制,要想做到与其他知识,尤其是跨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可以说是非常困难的。“绝知此事要躬行”,电子商务不是理论说出来的,而是实践做出来的。只有通过做才能真正领会所学的知识,才能从中发现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往往光靠一种知识是不够的,需要多种知识的综合应用。在这种特定的环节下,学生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些环境的历练,知识的融会贯通自然就会水到渠成。
因此,在电子商务教学过程中,不但要打破传统单一的课堂授课模式,而且要改革传统的实验方法,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大力加强实践教学内容。要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理解能力、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思维能力;要开设多种内容、多种方式、新型的教学实践,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以适应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这就要求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要以企业实际应用为导向,以学生就业为中心,以多学科交叉融合为基础,以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
3 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根据构建电子商务实践教学体系的指导思想,结合电子商务专业人才需求状况的具体分析,以及学生应用创新能力的构成要素,笔者将电子商务实践教学体系划分为认知模块、理解模块、应用模块、创新模块、岗位实践模块,共包括实际经营型实验、操作感知型实验、模拟认知型实验、模仿学习型实验、应用设计型实验、创新提高型实验、创业实战型实验和毕业实习8类实验。这8类实验需要循序渐进、分步实施,只有实际经营型实验贯穿始终,且其他7类实验都会对实际经营型实验产生影响,实际经营型实验也会对其他7类实验产生一定的作用(见图3)。
3. 1 实际经营型实验
电子商务的本质是商务,所有的技术都必须围绕商务活动展开,为商务活动服务。实际经营型实验就是让学生自己开设一家网上商店进行独立经营,从而亲身感受商务运营的真实过程,将书本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通过不断的应用、总结,了解商务的真实内涵,积累商务经验。目前在淘宝、易趣等网站上开设网上商店基本都是傻瓜式的,都有现成的模版,开店方式非常简单,不需要具备相关的专业技术知识,而且不需要缴纳任何费用。据统计,在淘宝、易趣等网站的“个人店铺”中,有40%都是在校大学生开设的。因此,我们可以指导学生从大一开始就在网上开设自己的商店,一直经营到大四毕业,四年不断线。由学校或系里扮演物流公司的角色,统一为学生进货和配送。学生从学校或系里提供的商品目录中选择自己要经营的商品品种在网上发表即可,不需要投入相应的资本。开始学生也许会感到不知所以、无从下手,但随着不断学习,尤其是学完相应的课程后,由教师指导,将相关的知识应用到经营过程当中——学完电子商务概论,就进行网站推广;学完市场营销,就进行营销策略组合;学完网页设计,就进行个性化的页面设计;等等——就会使学生的经营活动每学期都不断发生变化,四年不断地发生大的改观,从而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经营过程中不断创新,彻底领会所学的知识,让所学的知识真正达到融会贯通。
3. 2操作感知型实验
电子商务教学中,有一些知识很难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理解。操作感知型实验就是让学生通过对仪器、设备、软件的操作,学会操作方法,掌握操作技能,验证相关理论。比如使用读码器获取信息、常用工具软件的使用、申请电子邮箱并发送邮件、使用搜索引擎进行信息搜索、申请数字证书、进行网上购物和网上支付等等。通过这一系列的具体操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能够对所学知识形成感性认识,从而启发学生进行创新思考。
3. 3模拟认知型实验
模拟认知型实验就是利用电子商务模拟软件,在一种虚拟的场景中,由学生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模拟进行电子商务交易活动。在这种模拟认知型实验中,教师事先将学生分成若干组,每组都代表一个特定的电子商务活动参与者角色,然后进行仿真电子商务运营。通过这种实验,可以使学生深刻地了解电子商务流程。同时,通过模拟运营与角色互换,可以使学生了解各种岗位在电子商务活动中的作用,对电子商务参与者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关系有一个深层次的认识。
3. 4模仿学习型实验
模仿学习型实验就是按照老师的指导或教材的提示,依照一定的步骤,模仿老师讲过的或书本上现成的一个类似的例题,完成指定的实验项目。模仿是学习的手段,科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开始都是通过模仿进行的。模仿实验是实验教学中最基本的教学形式,它包括教师的演示实验和学生验证性实验。其目的是通过教师的示范和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动手操作来培养操作和思维的基本能力,为向较高层次发展打好基础。学生刚开始学习程序设计、网页制作、网站建设等课程时,不可能马上就可以独立开发设计、有所创新,甚至都无法接受相关的思想、建立起相关的思维模式。但通过模仿,可以快速地把前人的经验、方法快速消化,并为我所用,进而有所创新。通过模仿得到预期的实验结果,就会给学生以成就感,激发起学生的探索思维。在实验过程中,指导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相关问题的思考,启发学生的思维。模仿学习型实验就是通过“模仿—消化—吸收—创新”的模式,使学生通过模仿快速将所学的知识消化吸收,获得感性认识,领悟所学的理论知识,并能应用所学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达到应用自如、突破创新的目的。
3. 5应用设计型实验
应用设计型实验就是在给定实验目的和实验条件的前提下,学生自己或与他人合作,通过网上或现场调查,搜集数据资料,在教师的指导下,自行选择合适的工具和方法,构思设计流程和步骤,完成个性化的设计实验或完成系统性制作实验。实验内容一般尚未为学生所系统了解,比如课程设计、电子商务网站的后台设计等,学生必须运用自己掌握的知识进行分析、探讨,需要学生通过实验去学习、去认识,打破实验依附理论的传统教学模式,让实验教学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基本方法和有效途径。在整个实验过程当中,学生处于主动学习的状态,学习的目的非常明确,独立思维,特别是创造性思维比较活跃,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可得到调动。在实验过程中,实验目的是明确的、唯一的,但实验条件是可以选择的,是可以变化的。因此,学生往往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和方法达到实验目的,从根本上改变了千人一面的传统教学模式,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
3. 6创新提高型实验
创新提高型实验是要求最高的一种实验。教师只给出应该达到的实验目标要求,而实验的内容、方案、步骤、方法完全由学生自主确定。创新提高型实验是学生自主地综合应用专业知识,完成与商业实践有关的实验活动,它不局限于现有知识,而是将知识作为基础,针对观察到的新现象、提出的新问题、发现的新经营模式和商业机会,提出新的技术实现方式、新的商业理念和经营模式,或者在分析现有经营模式的基础上,提出新的设计思想并进行组织的实验。在实验过程中,教师是一个鼓动者、辅助者或顾问,鼓励学生张扬个性,突出创新,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教师负责答疑和实验方法指导,学生以小论文的形式撰写实验报告。实验题目可以是学生自行拟定的,也可以是教师预先给出的,还可以是教师承担的科研项目。
3. 7创业实战型实验
创业实战型实验是学生以创办企业为目标,自愿组建创业团队,在创新提高型实验的基础上,完善电子商务方案设计,提出具体的商业计划,对创业活动作出相应的准备,并进行创业资源和要素组合的选择、调试与创业模拟,形成一个虚拟的创业实战环境,开展一系列仿真市场模拟活动、设计开发活动、创业研讨活动。通过实验主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组织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让学生通过身临其境的操作获得实际所需要的各种技能,为学生日后独立创业奠定基础。在进行实验时,可以根据创业素材,组建商务模拟公司,让学生分组设立公司各职能部门,分工协作开展市场调研、撰写创业方案书、创业项目实施、业务运作(如商务咨询、产品销售、网站设计)、企业管理等活动。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和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能力。
3. 8毕业实习
毕业实习是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职业综合技能、综合素质以及适应社会能力的重要环节。通过毕业实习,可以使学生联系实际,进一步巩固和深化专业理论知识,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对新环境、新岗位的适应能力及独立工作能力,为将来就业奠定良好基础。毕业实习对增强实际工作能力、寻找就业机会,有着重要作用。
主要参考文献
[1] 乔晓华,杜宏. 电子商务概论[M]. 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6.
[2] 杜宏. 财经类院校电子商务本科专业建设的思考[J]. 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04,(2).
篇6
其中,在传统矿产勘查技能培养的基础上,加强新技术、新理论的培养,在讲授方法上实现教学方法多样化、教学手段现代化、考核方式多元化。该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为实现应用型地质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提供了重要实现途径,对高等教育教学有具有重要意义。
一、矿产勘查学课程沿革
矿产勘查学是随着近代找矿勘探地质学的发展而形成的一门综合性实践课程。自1940年苏联地质学家克列特尔B.M.在《矿床普查与勘探教程》首次系统阐述了找矿、勘探、取样、编录、储量计算等基本原理和方法后的70多年间,矿产勘查学得到了学者们的大量研究,从不同领域完善、革新其内容[1]。目前,随着已知的浅、富矿床逐步枯竭,找矿难度日益增大,深部隐伏矿床的预测成为矿产勘查的重点任务。而随着勘探工作的进行,矿产勘查一步步突破传统找矿类型,不断开拓新类型矿床的勘探开发。因此,为更有效地完成新时代的勘探任务,需要革新传统勘查理论[2]。
首先,西方国家重视矿床勘查哲学和决策理论的研究。值得一提的是近代勘探方法理论中勘探过程的动态优化管理与组织,它要求不是在勘探即将结束时找到最优化的勘探方案,而是在勘探设计和勘探过程中找到了这种方案,这一理论值得借鉴。另外,随着现代地质科学对模型概念的引入,在理论找矿阶段,要加强对矿床模型和矿床勘查模型的研究。为适应新的国际形势和矿业可持续发展,勘查过程中的经济分析和环境效应分析日益受到重视[3]。
矿产勘查学作为我校地质工程本科专业的主干课程,综合了矿山设计、采矿学、选冶技术、数学、计算机、地理信息系统、生态环境等各个学科的知识,培养学生对矿床普查和勘探的各项专业技能。为全面提升我校地质工程专业学生对矿床勘查工作的实践动手能力,更快适应矿山工作和各项基础地质工作要求,建立创新型实践教学体系势在必行。
二、创新型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
为保证和贯彻矿产勘查学课程的理论教学效果,将一系列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合理配置,构建成以矿产普查与勘探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体,按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综合技术应用能力等层次,循序渐进地安排实践教学内容,将实践教学的目标和任务具体落实到各个实践教学环节中,让学生在实践教学中掌握必备的、完整的、系统的矿产勘查学的技能。该实践教学体系具有创新型和实用型原则,充分利用学校和社会资源,使学生的实习训练技能与生产单位的需求最大程度对接,以符合我校应用型地质人才的培养理念。
紧密结合新形势下矿产勘查学的新任务,在传统矿产勘查技能培养的基础上,加强新技术、新方法的培养,特别是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在实践教学体系中,教师队伍以教授、高级工程师、讲师等不同级别的教师构成,教师专业组成多样化,以矿产勘查学专业、水文地质、计算机、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工程地质专业等多种专业方向共同完成实践教学[4]。
(一)创新型实践教学体系的组成
矿产勘查学创新型实践教学体系由五部分组成:矿产勘查学课内实习(10学时),矿产勘查学课程设计(2周),生产实习(3周),毕业实习(2周),毕业设计(15周)。现分述如下。
矿产勘查学课内实习是在理论课程讲授过程中,课堂内以经典教学案例作为实习材料,及时对理论知识进行实践训练,加深理论课程内容的巩固和理解,并对实践基本技能进行专项训练,该环节的实践训练包括矿床远景区综合预测、勘查地质设计、矿体边界线圈定和传统方法进行储量估算等基本矿产勘查技能,旨在培养学生对矿产勘查过程的总体了解和基本方法的掌握。
矿产勘查学课程设计是在理论课程完成后设置的课程设计环节。经过矿产勘查学理论课程学习和课内实践环节的训练,在课程设计环节,将使用实际矿山地质资料,学生分组完成不同地质区块的勘查设计任务。与课内实践环节的不同在于培养学生如何从繁杂的实际地质资料中快速提取有效信息,在使用勘查设计规范和实际地质情况之间的合理变通等方法经验。更重要的是在该环节,将使用先进的计算机软件,例如micromine作为勘查设计和储量估算的工具,培养学生在掌握传统勘查方法的基础上,如何理解和合理利用新技术,并适当加大对深部隐伏矿体的预测方法和勘查方法的训练[5]。
生产实习作为重要的实践环节之一,安排学生在各合作矿山、地质队工作现场学习,协助现场地质工作人员进行地质编录、数据整理和成图等工作。通过现场实习,学生直观地理解勘查工程施工管理过程,并充分参与其中,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通过与现场工作人员共同编录和整理地质数据资料,既巩固了学校所学专业技能,又学习了现场工作经验,熟悉地质工作环境,更为学生的就业奠定了基础。
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两个环节为有机的统一体,根据学生毕业设计选题的不同,分别在不同的实习单位进行毕业设计资料收集和实地地质勘查工作。在毕业实习环节,学生要相对独立地完成毕业设计所需资料的收集工作以及现场地质调研和勘查工作,最大程度地训练学生独立思考、灵活应用矿产勘查学理论方法的技能。
在毕业实习的基础上,最后进行毕业设计。该环节为最重要的实践环节,培养和检验学生综合应用矿产勘查技术与方法的能力。毕业设计环节鼓励学生利用计算机技术完成勘查任务。例如,可以使用micromine软件进行勘查设计、矿体三维建模、储量估算等勘查任务。同时,提倡学生在储量估算环节利用数学方法,使用新型储量估算方法,并对不同方法的计算精度进行比较。毕业设计环节是一个综合应用环节,要训练学生进行矿产资源经济评价,深化矿产勘查工作的本质内涵,它不仅是一项综合性极强的地质工作,更是一项经济活动。
(二)实践教学内容和方法
在该实践教学体系中,每个环节都不断强化培养学生的基础勘查技能,例如矿产预测方法、基本地质编录、勘查设计和储量估算等。但更重要的是,大力引进支持传统储量估算的计算机软件,对勘查地质体进行三维可视化管理,例如micromine。在传统储量估算的基础上,探索以数学方法为基础的新储量估算方法,拓宽学生的思维,提高勘查精度,将定量勘查的思想深深地种在学生的思维中[6]。
矿产勘查学的核心工作是预测,成矿预测的核心在求异。加强深部隐伏矿体预测理论和方法的讲授,特别是矿床模型、成矿模型的找矿理论及其应用。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借助学生有地理信息系统的学习基础,大胆引入GIS成矿预测理论和方法,多种找矿信息综合使用,大力展开三维成矿预测工作,将物探、化探、遥感等技术与地质、钻探技术综合应用,并恰当配合,深化现代找矿技术方法。
在讲授方法上实现教学方法多样化,教学手段现代化。不拘泥于课本理论和教学范例,大胆使用实际地质资料和现场实践经验,加大学生动手参与的力度,极大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增加学生现场工作经验,使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多学科教师团队,包括地质、水文、计算机、物探等方向的教师,为学生开拓眼界、活跃思维、全面接受新形势下的矿产勘查学技术方法提供了良好的师资力量。
(三)建立多元考核方法
实践教学考核环节多样化,不仅重视实践报告的编写质量,而且将实践现场的参与度、现场工作人员的评价、每一次的实习作业的提交质量进行综合考量,大大提高了学生在实践环节的参与程度,也客观反映出学生的实践水平。
三、结语
矿产勘查学创新型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需要分阶段、分层次、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基本勘查技能、实际勘查技能和综合应用各项勘查方法的技能,因此上述各实践环节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缺一不可。随着矿产勘查学的发展,必将出现更多新技术和新方法,矿产勘查的理论也将更加完备。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与时俱进,在讲授传统勘查理论与技术的同时,要注重将新理论和新技术带入课堂,综合各学科的技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参与的积极性,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很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地质人才。
篇7
1.完善课程体系
高校在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具体过程中,要将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和专业教育理念进行有效结合,进而在良好的专业教育当中,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基本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创业信心,通过良好的鼓励形式促进大学生更好的发展。在设计课程教学活动时,一定要坚持其教学内容与专业知识相融合,还要根据大学生群w特点以及个体发展需要,建立完善的课程教学体系,更好地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最终目的。
2.建立健全的实践体系
第一,建立良好的校内实践平台。高校要在校内建立健全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模拟实验平台,进而让大学生在这一平台当中学习到更好的专业知识,借助其模拟实训软件能够有效掌握专业技能与知识,并能利用其优势更好地掌握大学生创业的相关知识。
第二,在高校建立内外实践项目。高校可借助第二课堂活动为大学生创建各种创新创业项目,可通过创新创业竞赛、专题交流会等形式来开展活动,为大学生营造更好的创新创业环境,从而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让大学生拥有自己的创业计划,进而保障大学生在社会当中更好地开展创业活动。
二、对创业教育体制进行完善,为实践教学提供制度保障
高校必须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管理体制,这样才能保障实践教学的有效开展。对创新创业教育管理体制进行完善,能够有效保障其教育活动变得更加合理化和规范化,高校要将这一教育机构和教育规范进行有效融合,进而为大学生构建更好的教育体制,增强大学生的整体能力,更好地促进大学生的发展。
三、建立健全的教育机制,保障实践教学有效运行
高校必须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以及教育情况来建立健全的教育机制。高校也要建立激励机制,进而将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有效激发出来,更好地保障师生能够参与到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当中,这不仅能提升高校整体教育水平,还对大学生未来创业有着促进作用,因此高校必须建立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机制,进而保障实践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
四、坚持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为实践教学提供理论支撑
高校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活动过程中,必须了解创新创业观念与理论知识,这是保障其教育活动建立良好的体制与机制的重要部分,也是其基础部分。在开展相关活动和构建体系的过程中都离不开创新创业观念和理论。但从现今高校情况来看,一些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并没有正确的认识和明确,甚至有些人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就是在即将毕业的大学生中开展就业培训班。他们并没有真正认识其内涵与理念。创新创业教育在高校是贯穿整个大学生教育过程的,高校应通过有效的教育形式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以及创业意识,进而为大学生就业与发展提供有效保障,让大学生未来更好地适应社会,取得进步。
综上所述,在高校中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为现今社会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大学生未来良好发展的重要教学形式,因此高校必须重视这一环节,并为学生建立完善的实践平台、管理体制等,满足现今社会人才培养的需求,为大学生未来创业与发展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模拟实践教学 创新模式 意义 实施步骤
1 模拟实践教学法
模拟实践教学法是基于知识和实践的理论基础,通过模拟实践现场,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模拟实践,以此来充分发挥学生们在参与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方法的最大优点是教学生如何解决问题的实用技术和能力,可以有效提高教育教学的实用性、可操作性,凸显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目标。
通过对模拟实践教学法的分析和研究,可以总结出模拟实践教学法的特点主要有:
1.1 将理论与实践高度融合 从模拟实践教学法的定义中可以看出这类方法本身就是建立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之上,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较,这类方法更多的是注重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注重实践教学,不断的为学生提供一个模拟实践的场景,为学生搭建一个模拟实践的平台,让学生尝试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从而有效的训练学生的多方面能力。
1.2 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模拟实践教学法强调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在模拟情景中学生独立的进行活动,教学活动的重点随之就从“教”向“学”发生了转变,从而促进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知识,应用知识和提高能力,模拟实践教学方法可以摆脱传统教学中教师作为教学的主体,让学生只能被动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导致学生学习效率较低的境况,总之在整个实践教学过程中,任务分工、活动策划、甚至活动组织,都基本上要通过学生自己来实施,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也能够培养学生的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1.3 教学内容体现社会需求 模拟实践教学是一个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在这个教学过程中的学习和培训的内容应该是与时代和社会现实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社会发展需要的问题,或者说模拟实践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而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合理使用这些相关知识来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充分参与到实践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如何解决各种典型问题,帮助学生提升实践能力和水平。
1.4 教师与学生互动加强 模拟实践教学是师生双向互动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老师改变自己的角色,意识到自己不再是传统教育中的定位,同时学生也应该转变观念,从原来的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发现问题和学习新知识,模拟实践教学方法让教师必须同时面对现实教学问题和学生创造性提问的两个挑战,这使得两者之间的交流是双向或多向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单向,有时双方之间需要互相讨论甚至争论,在指导学生参与实践的过程中,不仅提高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也增强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
2 模拟实践教学建设的问题和意义
由于当前高校实践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一些问题不容忽视,经过仔细分析研究,发现高校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一是高等院校实践教学机制不完善。全国高校实践性教学目前基本上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模式和标准,各高校之间的实践教学存在各自为政的现象,统一的机制亟待形成。同时高校由于受到资金、师资等方面条件的制约,难以满足实践教学实施的需要,从而造成了高校实践教学不容乐观的现状。二是实践教学中缺乏创新。实践教学的实验内容、培养方案和课程设计再加上统一的教学模式各个方面都需要不断创新,要让不同特点的学生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学到知识,而不是目前实践教学仅仅停留在机械重复的实验项目上。因而不断促进模拟实践教学的建设就显得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一方面可以提升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大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高素质、高质量人才,要让学生通过大学教育之后可以具备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进而凭借着充足的知识储备和创新能力适应快速发展变化的社会,通过实践教学的创新和发展,创新教学活动内容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实施创新实践项目,可以使学生在学校获得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同时,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研究习惯,有利于他们为将来的工作打好基础。
另一方面可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在教学中,创新实践教学的实施可以促进高校的教学改革,提高高校教学质量,可以更好的培养合格人才以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实践教学可以塑造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而这样的人才正是日益发展变化的社会市场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故而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升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必要条件。高校在教学中,需要改革现行的教学模式,不断创新实践教学方式方法,不仅可以丰富课程设置,还可以提升整体教学质量。
3 模拟实践教学模式
通过对模拟实践教学方法进行总结和归纳,可以发现目前的模拟实践教学法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
3.1 模拟游戏教学模式 这种方法大体的思路是将一些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理论设计成可以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的游戏,再加入一些道具的使用,从而使得学生在游戏的欢乐玩耍中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进而可以寓教于乐的掌握住知识。
3.2 场景模拟模式 根据具体教学内容设计贴合实际的场景,让学生在这些场景中扮演着各种各样的人物角色,通过模拟的亲身参与,充分理解老师的教学内容,一般常用的典型课程有模拟法庭、人才招聘会模拟、会议模拟、话剧表演等形式,这种模式不仅可以让学生掌握知识,还可以建立自信和勇气。
3.3 知识竞赛、演讲比赛模式 这种模式是将需要教授的内容和知识用知识竞赛试题或者演讲稿的形式展现出来,通过比赛这种竞赛的途径,让学生运用知识参与其中,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有利于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更有利于学生各方面综合素质的提高。
3.4 影像与网络教学模式 将与教学内容相符合的一些影视资源或者网络知识引入实践教学之中,图文并茂的授课方式将增加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兴趣甚至激起学生要亲自实践的动手能力,这样不仅可以更好的传授理论知识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如何将这些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中的方法,从而提升了模拟实践教学的质量。
4 模拟实践教学法的步骤
在实际教学中要应用模拟教学模式就必须遵循一定程序,一般而言,在具体操作中至少有以下几个步骤:
4.1 制定模拟实践教学法教学方案 根据要进行模拟实践教学的具体学科的研究范围和内容,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是成功实施模拟实践教学的前提,结合模拟实践教学方法和具体课程实际需要,初步制定好模拟实践教学的主题、具体时间和活动内容,形成一套详尽的指导方案。
4.2 确定模拟实践教学法具体方法 在模拟实践教学的方案制定之后,就要根据课程目标和具体要求来选择科学合理的操作方法和实践教学模式,根据不同的学科需要,选择不同类型的模拟实践教学方法,在这一环节中,老师在发挥自身作用的同时,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角色和任务利用互联网、书籍和资料等手段,提前了解相关背景知识和做好准备活动。
4.3 实施模拟实践教学法教学 组织实施阶段是根据事先设计好的方案和选择好的模式来进行实施模拟实践教学,这是最关键的环节,教师应根据具体情况,根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在教学过程中对方案作出相应适当的调整,以达到预期的最佳效果。
4.4 模拟实践教学法的结果反馈 由于教师掌握着整个模拟实践课程的进度和内容,所以教师应该在模拟实践活动结束后及时总结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和成绩,并将该结果反馈给学生,切实帮助学生们了解自己在学习中存在的缺点和问题,从而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周晓皎.浅析职业教育中模拟实践教学法的应用[J].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3).
[2]蒋承延,杨洪.关于创新型实践教学建设的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2(23).
[3]戴军.关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环节体系模式构建探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9(6).
篇9
【关键词】高职院校 创新创业 课程教学体系 构建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0C-0072-02
当前,我国经济处于转型的特殊阶段,人才的创业能力和创新能力成为重要的考核指标,提高这两方面水平成为高职院校的重要发展方向。从社会经济学角度分析,创新和创业具有很大的共生性,创业是创新的基础,创新则是创业的驱动力,它们在经济领域的成果集中在人才载体上。而同时,高职院校是社会人才的重要来源机构,相对于普通高等院校,人才定位更精准,针对某一生产领域的实际操作水平较高。但在专业知识技能和综合实践能力上相对较差,加上近年来我国高等院校盲目发展,缺乏对市场人才需求的调查,产生了“人才结构性过剩”,创新人才相对不足,创业能力相对匮乏。基于这一现状,加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课程教学体系创建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性
高职院校所培养的大量人才都是面向一线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领域,具有较强的岗位定向和实用功能,在社会经济建设中弥补了大量空缺岗位。然而,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整体提高,现代化工业体系不断成熟,互联网经济日渐发展,社会人才的要求也相应提高,以单一技能或知识很难适应社会的需求,高职院校教育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党的十以来,中央政府确立了创新在经济发展中的驱动作用,“十三五”期间,社会经济发展将围绕着“创新”和“创业”两个核心展开。本质上说,创新与创业都需要较高的人力资本,通过对高职院校教育体系的改革,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
从新时期人才培养策略上说,高职院校展开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性十分明显。一方面,当前我国已经出现了经济“新常态”,经济改革将从需求侧转向供给侧,为了满足产业结构优化的需求,高新技术、复杂科技将大量作用于社会生产中,因此在人才需求上也体现出高科技、综合性、创新性等特点。另一方面,资源型经济发展速度不断放缓,第三产业比例逐渐升高,就业形势呈现多样化。在国家政策、财政等扶持下,促进高等人才自主就业创业,才能丰富我国市场经济主体,发挥“市场试错”功能,以创业带动就业。基于此,人才培养周期要进一步缩短,人才质量要进一步提升,高职院校教育理念改革也势在必行。
二、我国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原则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侧重实用性的特点,与创新创业教育并不矛盾,理论上说,实践是验证理论的唯一标准,人才要具备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也不是单纯依靠理论教学就可以实现的,将实践融入教育本身,能够更好地激发创造性思维,并通过进一步的实践展开创业行为。当前,我国高职院校教育体制趋于完善,这为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奠定了教学基础,在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方面,可以依据以下原则展开:
(一)学校教育与岗位教育统一的原则。创业是一个务实的过程,而高职院校中所能够提供的是理论知识、技能,以及有效的实际操作部分,与现实的社会生产最大的区别是环境。将“创业”的观念融入学校教育体制中,并根据岗位的实际需求,构建全新的实践课程教学体系,人才一边获取知识、一边验证知识,同时对掌握的内容进行质疑、扩展和发挥。有效的创新是来源于实践活动的,因此也可以将创业视为创新的充分条件,同时,在当前经济战略背景下,创新也是展开创业的前提;“岗位教育”的实践性更加突出,独立出来的创业教育实践教学中,还要考虑适应岗位所具备的能力,岗位教育与学校教育之间的关系越密切,创业创新的理念就越突出。
(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统一的原则。由于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我国高职院校教学活动的开展形式,与普通高等院校之间有很大的相似度,特别是在人才考核层面,主要通过卷面考试的方法展开。诚然,这一方式可以节约大量的成本,但并不符合职业教育“知难行易”的特点。在高职院校中,教材内容并不完全是显性特征,还有较大一部分是通过课堂教学或示范教学无法获得的,可称之为“隐性内容”―― 忽略隐性内容就会造成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脱节。两者的统一可以通过不同阶段、不同环节的教学任务来实现,将传统的长周期实践转化为短周期实践,实践项目穿插到理论教学之中,实现各课程之间的有效衔接。
(三)区域经济与宏观经济统一的原则。人才的价值高低需要经过市场验证才具有意义,在人才供应层面,也要遵守市场规律。以经济发展水平为参考标准,我国人才呈现出分布不平衡的现状,宏观经济层面人才的综合素质在整体升高,但在区域经济层面,不同地区对人才的知识结构、技能水平等要求差异很大。因此,高职院校在创业创新教育实践教学体系构建过程中,应该符合自身所在的区域经济现状。这是因为,经济水平是创业的基础,也是创新价值的影响因素。同一个创业项目,在经济发达地区更容易实现,同一个创新项目,在经济发达地区更容易得到认同。相应地,由于高职院校所培养的人才更多地是为了实现本区域需求(如省辖区内),因此要遵循宏观与区域经济相统一的原则。
(四)硬件资源与软件资源统一的原则。在高职院校中展开创业创新实践课程教学体系建设包括两类资源划分,分别是软件和硬件。其一,软件资源包括了校园组织、职能、管理、体制等要素,这些要素共同作用下,形成一种良好的创业创新氛围,促进高职院校学生主动地尝试。其二,硬件资源方面,包括内容很多,包括高职院校提供的空间、场地、设备、设施等。软件和硬件缺一不可,偏重任何一方都会导致创业创新教育遭遇瓶颈。例如,高职院校可以聘请创业典范来传授相关经验,也可以不断通过创新氛围、提倡创新思维来实现,但如果没有相应的硬件设施,学生最终也不能实现自己的想法。反之亦然,缺乏创新培养和创新氛围,再先进的硬件设备设施也是摆设。
(五)教育主体和教学主体统一的原则。所谓“教育主体”指的是高职院校学生,而“教学主体”则是指高职院校中的师资力量。从教育本质分析,必须肯定教育主体的差异性,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家庭背景、知识结构、爱好憎恶、性格特点,而这些在教育主体的教学作用下会变成学习动机的差异性。因此,要实现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课程教学体系的构建,学生和老师必须保持逻辑思维的一致性,不能仅一方具有创新或创业想法,而另一方不积极、不主动、不认同。实现统一之后,教师可以针对性地、个性化地展开教学工作,提高学习转化率,启发创新思维,培养创业精神和能力。
三、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课程教学体系构建措施
(一)转变人才培养的目标。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教育部门推动高职院校发展的目的,是为了快速弥补我国工业领域专业人才的不足,人才培养目标较为单一,缺乏长远人力资源规划。现阶段而言,我国资源类型经济发展进入衰退期,市场经济成分越来越复杂,高新技术、创意创新、社会服务等在经济体系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单一知识技能型人才很难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基于此,高职院校作为实用型人才的重要来源体系,也必须改变自身的人才培养观念,一方面,实现知识技能的专业性与综合性,以适应更大的市场挑战;另一方面,提高自我创新水平,增强人才创业能力,让人才价值得到更多体现。
(二)循序渐进的教学模式。具体如下:
1.培养创新创业实践认知。高职院校教育理念改革以及创业创新教学实践开展都不是一蹴而就的,第一阶段中要让学生感受到创新创业,在教学课程中合理设计、穿插,设置符合自身特点的课程模式。例如,结合不同专业的师资力量构建“创业创新指导课程”,将其列入必修课程行列,并结合考试模式来增强效果。此外,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加强未来职业规划、创新项目政绩、创业模拟等活动开展,让学生对创新创业有一个基本的认知,充分了解对自己的价值和意义。
2.产生创新创业实践体验。改革高职院校现有的人才考核制度,将创新创业项目纳入考核领域,学生可以自主选题,或在导师的帮助下开展项目实施,从而跳出课本的理论层面,在创业项目或创新开发中体验。实践体验并不可以追求成功,但强调协调、组织、团结等内容。此外,为了增强体验,还可以邀请一些知名创业家举办讲座,举办“创新沙龙”等活动。
3.展开创新创业实践培养。通过校办企业、校企联合等形式,为学生提供创新项目和创业基地,在实践中展开人才的培养。
(三)完善创业创新评价机制。市场是衡量人才的重要标准,在我国市场经济现状发生巨大变化的现状下,高职院校对人才的衡量标准也应该与时俱进。就目前来说,在大部分高职院校中,“创新创业”还是一个全新命题,学校领导层、管理层应该联合教育部门,明确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加强在软件、硬件方面的投入。最重要的是,结合人才培养的市场目的重构评价体系。一方面,人才评价要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体现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优势;另一方面,评价机制要不断地丰富评价要素,坚持人才要素中专业性与综合性的统一。
总体而言,高职院校作为我国实用型人才的重要培养场所,其教育理念要与市场需求相一致,既要突出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又要满足人才的自主能动性,使学生在进入社会之后,不仅在职业岗位上游刃有余,同时具有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更好地体现出自身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沈孟康,温尊荣,詹东港.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2(3)
[2]李学伟.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2(9)
[3]陈江.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2)
[4]强伟纲.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的探索与实践[J].机械职业教育,2013(11)
[5]占挺.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完善[J].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6(3)
篇10
1.现代统计学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变
应用型大学统计学专业发展要适应社会需求,优良的课程教学是人才培养的关键。传统的统计学专业教学中, 专业课程往往由教师通过课堂讲解的方式来进行,教学过于依赖教材,过分重视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通过闭卷考试的方式考察学生的掌握情况;但是学生“考前突击”的情况十分严重,这种教学模式既没有真正帮助学生理解统计学基础知识,也缺乏对学生实务操作能力的锻炼,导致学生掌握了期望、方差的计算方法,会做各种估计,却不能理解数理统计分析结果的现实意义,不懂得如何应用各种统计信息解决实际经济问题。因此,应用型大学统计学专业应该转变人才培养目标,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专业性质对实践教学的要求
统计学是一种处理数据的方法,在互联网时代,数据爆炸,海量数据的处理、分析、价值挖掘和辅助决策都依赖统计学原理来解决。现代统计学向着应用性更强和与其他学科交叉的方向发展,掌握统计思想与数据处理方法需要进行必要的实践操作练习。但是长期以来,许多学校开设的应用型统计学专业都缺少实践操作教学环节,或者是实践内容偏少且分散,没有形成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学生没有接受过完整的统计应用流程实践操作训练,导致实践教学质量不高,学生技术能力不强。
二、应用型大学统计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创新策略
1.教学方式创新
要积极探索应用型大学统计学专业实践教学的方法创新,针对基础理论知识课,要采取教师精讲配合学生讨论的方式开展教学,并积极应用典型案例进行讲解,实现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教师可以选择合适的案例,领导学生进行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统计模拟分析和社会调查实践,利用案例将数理统计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方法高度整合,便于学生有意识地通过掌握统计学知识方法来分析实际问题。教师要鼓励学生不要局限于书本知识的学习,而是要关注实际生活,多多查阅图书、报纸、杂志,多看新闻,扩大知识面,形成用统计学方法解决社会问题的思想。教师自身要具备扎实的统计学理论知识,同时,还要不断丰富自身的实践技能,要具有较高的职业技能水平,才能够提高教学质量。
2.实践实训教学创新
实训课内教学内容主要有统计调查方案、问卷设计、统计数据分析等,课外教学可以由学生组成合作社会调查小组,将课堂知识和课外调查充分结合起来进行学习,从而系统锻炼学生统计调查方案设计的能力。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数学建模、统计学建模、统计调查大赛,学校可编制大学生科技创新行动计划,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训实习机会,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实践操作能力。学校可以组织学生统一开展有关从业认证资格证书的学习与培训,例如,统计从业资格证、会计从业资格证等,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3.加强统计学专业教师在岗实训
- 上一篇:矿山投资风险评估报告
- 下一篇:环境艺术设计特点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创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