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医学专业的特点范文
时间:2023-11-14 17:53: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预防医学专业的特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高校 艺术设计 团学工作
中图分类号:G455 文献标识码:A
1 艺术设计专业团学工作的特点
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拥有创新的思想、开阔的视野,学习能力强,但同时也面临着心智尚未成熟、资源有限等情况。在开展团学工作时,他们具备了鲜明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统一性。团学组织的日常工作属于高校工作的一部分,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指导着团学工作的进行,保持方向的一致性。在平常工作开展时,巧妙将党和国家的思想和培养目标融入到学生活动中去,让学生既感兴趣,同时又能培养高校学生成为社会主义事业所需要的人才。
(2)民主性。在高校中,最庞大的一个人群就是学生,而团学组织就是最大一个群众组织。所以,在团学工作中要做到民主、平等。以学生为本,维护每一个学生的正当权益。每一次团学活动的展开,都尽量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也由于团学工作的民主性,也就意味着团学工作无法仅靠个人决策开展工作,需要尽量让系、班级参与进来。
(3)独特性。高校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颇具朝气、对事情饱含着热情。不过由于他们一直处在学校的保护之中,心智还未发展成熟,这也让教育工作变得复杂化和困难化。而团学工作的开展是建立在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提升、自我服务”的基础之上的。教室成为他们主要的生活以及学习的场地,除此之外,团学组织还会通过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与实际知识开展种类丰富、趣味性强的课外活动。
(4)局限性。高校学生没有自己的收入,但是无论哪一个活动的开展都是有开销的,这在一定程度上给活动带来了局限性。不仅如此,环境因素和其他条件因素都会制约团学工作的开展。这是一个难题,也是对学生干部如何在有限的资源下组织出更加优质的活动的一个有效锻炼。学生干部需要尽可能地利用校友资源,同时吸引社会资源,为活动的顺利开展加砖添瓦。
(5)时期性。在高校里面,所有的活动基本都是围绕着学校工作而展开的,艺术设计专业的团学工作也是如此。学校工作具有时期性,有活动高峰期也有平淡期,那么团学工作也随着学校工作的时期性而有多有少。例如遇到学校的重大活动时,团学工作自然也会增多;而在考试期间,团学工作也就相应减少了。
(6)创新性。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是高校里比较富有创新力的一个群体,他们每天都在接受新的资讯、新的思想、新的潮流,他们擅长把时尚、潮流、艺术的元素融会贯通于平常的学习和生活之中,同时也会借助博客、手机、互联网等新媒体让活动变得更加多姿多彩,种种缘由也使得该专业的团学工作非常具备创新性。
(7)流动性。艺术专业学生待到学业完成后离开学校工作是必然的,并且艺术专业学生经常还需要去外地学习,这也使得团学工作是流动性的。每年都有新人加入,也有干部离开,这使得团学工作始终保持新鲜的活力。团学组织在工作中也必须意识到流动性这一特点,不断总结工作和调整,逐渐形成有自身特色的工作风气。
2 艺术设计专业团学工作的方法
2.1 计划
详细、严谨的工作计划可以为工作的进行起到一个良好的前提。通过制定计划书可以让学生干部在工作中保持一个清晰的思路。例如,艺术设计专业团学组织需要组织师生参加一个校外艺术设计比赛,那么我们需制定一个参赛方案主要内容有:举办大赛的目的和意义、活动主题和内容;参赛要求;作品指导教师、提交时间及地址、奖项设置等、实施步骤分为向学校发出邀请、接受回执函、收取比赛作品、对作品进行编号汇总、检查各项相关工作是否落实等。
2.2 组织
(1)总体目标合理分级,逐步完成目标。(2)责任落实到个人,分工明确合理。把工作进行合理划分,确保每一项工作都落实到个人。例如有些干部负责布置现场,有些干部负责收取艺术设计类比赛作品,有些负责道具的筹备,有些干部负责现场秩序的维护等等。工作的具体分配可以避免工作中互相推脱、不干实事的情况发生。在分配工作时必须把握合理、公平尺度,如果任务较多就加长时间或者从其他专业借派人手,尽量不要出现学生干部因为工作量过大而耽误了学业。(3)明确权责关系,加强干部间沟通。每一位干部得到具体的自己的分工后,并不意味着只需做好自己眼前的事情就够了。团学工作是一项整体的工作,各学生干部之间需要团结互助,紧密合作。如果发现任何一位学生干部工作中出现了问题,其他学生干部要及时指出,并协助其一起做好补救工作。
2.3 控制
在团学工作中控制也是不可缺少的一步,通过控制可以让不少问题及时得到补救。控制主要分为三个步骤:首先是制定一份行之有效的标准,为整个活动过程提供依据。标准制定后,就要将其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具体观察工作中是否有出现偏差。一旦发现有偏差,究其原因,到底是什么因素导致了问题的出现,然后给出应对的措施,及时补救。
2.4 反馈
艺术专业团学组织对于反馈工作相比其他专业更加重视,主要是由于艺术专业的活动比其他专业稍微多一些,并且也比较容易吸引观众,所以做好反馈工作对其日后工作有较大的帮助。首先是扩反馈的渠道,例如网络、微博、信箱等手段。多向老师、学生、或者学生干部收集反馈意见,并进行归类、整理、分析、将好的建议运用到今后工作中。
3 结束语
艺术设计专业的团学工作有其特殊的工作特点和工作方法,最基本的就是在工作中时刻保持与党和国家的政策方向一致。此外,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艺术设计专业团学组织在工作中,结合艺术设计专业的特点,合理利用资源,调动学生干部和广大学生的参与热情,积极开展课外社会实践、创业活动,才能把团学工作完成得更加出色。
参考文献
[1] 张鲁伟,余国斌,林贵忠,刘洁珠,文昌.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切实加强大学生团员意识教育[J].民营科技,2011(1).
篇2
1建设非预防医学专业预防医学实习基地的必要性
20世纪80-90年代,我院非预防医学专业讲授预防保健知识的科目主要是预防医学(包含卫生学、统计学和流行病学三部分)和社区医学两门课程,在教学方式上大多采用照本宣科的讲解方式,由预防专业的教师按照预防专业的分科体系组织教学,现有的教材及教学大纲大多未能真正结合非预防专业的特点、性质和服务对象,教学内容仍是预防医学专业课的压缩。实习课是在实验室内模拟现场利用课题分析的形式完成的。这与人群大环境现场差距太大,导致学生学而无趣。这种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树立“预防、群体和环境”的观念,培养的学生仍然是重治轻防或只治不防。而且,我校多年来始终坚持为农村办学、为基层办学的“两为”的办学理念,大多数毕业生都要到基层社区服务,基地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非预防医学专业学生中加强预防医学知识和技能教育、建设预防医学实习基地是加强非预防医学专业学生预防医学实践教学、培养防治合一的特色应用型医学人才的一项重要措施。
2联系实际,建立预防医学实习基地
大多数部、省属重点院校,设有公共卫生学院或预防医学专业,已建有完善的预防医学实习基地,其师资力量雄厚,物力、财力都有一定的保障。作为我院这样一个省属普通高等医学院校,只能从本院的实际出发,创造条件,建立预防医学实习基地,灵活安排实习内容,保证实习效果。
实习基地的选择直接影响实习质量。2000年后,我们选择了牡丹江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市职业病防治所、市第一、第二人民医院及我院的两所附属医院作为主要实习基地,市疾病控制中心和市职业病防治所是牡丹江地区疾病预防和控制的核心,四所综合性二、三级甲等医院是卫生部确定的全国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工作试点先进单位,医院内部均设有预防保健机构,而且他们之间医疗实践联系较为紧密。学生在这样的基地内轮流实习,加深了对“三级预防”意义的认识,有利于在临床医疗实践中树立预防观念,贯彻预防策略。
3因地制宜安排实习内容,依靠基地解决师资不足
我院制定了统一的实习计划和大纲,但各基地具体的实习内容不强求统一,根据各基地优势、工作任务与特点,与他们共同制定具体的实习计划和大纲,确定实习进度及内容。如市职业病防治所重点实习生产环境对人群健康的影响及预防保健措施;市疾病控制中心侧重疾病控制、流行病学调查和卫生监督监测等;附属医院和市级综合性医院则侧重于院内感染、妇幼保健和社区保健等。尽管内容各有侧重,但目标统一,要求明确。
我院从事预防医学教学的现有近20名专任教师,终年有教学任务,且常有几名教师在外学习,无法在每个基地都安排专职教师带教实习,考虑到基地教师都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基地兼职教师完全可以承担带教任务。因此,每个基地指定1名责任心强、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医师担任兼职班主任,全面负责每批实习生的实习安排、考核及思想工作,各部门、科室的兼职教师根据事先拟定的实习计划、大纲和内容进行带教,指导每批学生实习,并要求学生对在实习过程中将获得的数据结合所学理论知识进行资料整理分析,独立撰写出实习报告或实习论文,由基地的兼职教师批改及考核成绩,并结合实习情况对每位学生写出评语或鉴定。学校教学主管部门、学院及教研室负责实习的教师定期与基地沟通,每个月下基地了解学生的意见及存在的问题,与基地兼职班主任共同研究解决。在全面掌握每位学生在基地的实习情况后,参考带教教师的考核评语及成绩,确定每位学生的综合实习成绩。学校每年轮流在各基地召开一次由基地分管实习的领导、兼职班主任及学院专职教师参加的基地现场教学研讨会,交流带教经验,调整教学内容,完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4相互协作,互惠互利,共同提高
篇3
【关键词】预防医学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2-0248-02
预防医学课程作为我校卫管专业的专业基础必修课,所用教材为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卫生学》教材,卫生学教材共三篇:环境与健康、预防保健策略与措施以及医学统计学方法,预防保健策略与措施以及医学统计学方法分别在社会医学和卫生统计学中学习,我教研室承担环境与健康部分的教学。环境与健康部分是预防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卫管专业的重要基础科学。环境与健康揭示生活居住环境因素、职业因素以及食物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发生、发展规律,为充分利用对人群健康有利的因素、消除和改善不利的因素提出卫生要求和预防措施。它对于卫生事业管理工作者熟悉我国卫生工作方针、卫生监督法律法规,掌握现代化卫生管理的理论与技能十分重要。结合我校卫管专业开设预防医学这门课程的特点提出几点关于本门课的课程设计与教学改革的设想。
1.加强卫管专业学生对学习预防医学课程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
在卫管专业的预防医学教学过程中发现,卫管专业学生对这门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主要原因可能是学生没认识到这门课程与今后的工作究竟有多大关系,所以在学习过程中没有投入足够的精力。顾名思义,卫生事业管理,在学习中以学生会不自觉的以管理学方面的课程为主,而忽视了预防医学这样的非管理类课程。此外,我校卫管专业学制四年,预防医学课程设置在第六学期,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将更多精力放在了选修的双学位课程、考研、毕业以及就业上。因此,有必要对卫管专业学生开展关于预防医学课程重要性的教育,才能让他们对学习这门课程有充分的了解和理性的认识。如在开课前组织师生见面会,通过师生交流让明白他们学习这门课程的内容、要求和培养目标,类似我校公共卫生学院对公共卫生全体学生开设的《公共卫生概论》这样的课程,每门课的课程负责人都要向同学们讲述本门课程的学习内容及相关知识,以加深学生们对本门课程的认识。同时还要了解有关人群健康的影响因素,如经济发展的同时,环境污染对人群健康的影响;各种职业环境与职业因素对职业人群健康的影响;国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的同时,很多的慢性疾病的发生发展都与人群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有关。只有认识到这些知识的重要性,同学们才能树立预防为主的思想和大卫生观,才能立足人群,从群体观的视野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扩大视野、拓展思路,才能有意识的去学习和掌握医学的基础知识和疾病预防控制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才能在以后的实际工作中更好的去提高和促进人群的健康。
2. 加强学生能力的培养,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
针对本校卫管专业学生的培养要求,尽量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提高课堂气氛。如在“案例分析”课堂上可以选择典型案例采用分组讨论、情景式教学或现场式教学模式,提高本课程实用性的特点,实现课堂信息传递的多极化;更加具有针对性、灵活性;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提高;还可以克服教师在教学准备中的惰性。按照我校对卫管专业毕业生的培养要求,着重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改革实验教学,充实实践教学内容,提高实践教学效果
因为卫管专业和临床医学专业同属非预防医学专业,所以我校卫管专业学生的一部分实验课与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安排在一起,实验课教学内容也是一致的。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发现,卫管专业学生的动手能力不如临床医学类专业的学生。
4.改革考核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我教研室承担的“非预防医学专业的预防医学教学改革”教改项目,已经对非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的考核形式进行了改革,此考核形式适用于卫管专业,包括课程的形成评价和结果评价。这门课程的总成绩评定包括60%的理论考试成绩加上40%的平时成绩,平时成绩包括上课出勤、课堂回答问题的表现、实验课表现和实验报告成绩的综合。卫管专业学生的预防医学课程也是采用了这样的评价考核方式,但在执行过程中由于教师没有严格要求和执行,所以直接影响了考核和教学效果。建议增加平时的阶段性考试,将阶段性考试成绩也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还可以增加学生对案例的收集和整理、案例分析报告的撰写、案例讨论与交流等关键环节的分数,并且要在平时成绩考核中有具体体现,真正做到对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三方面进行全面考核,全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总之,为了提高卫管专业学生对预防医学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以便将来更好地运用卫生事业管理手段为大众的健康服务,非常有必要对卫管专业学生的预防医学课程从调整教学内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实践教学效果、改革考核形式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参考文献:
[1]王淳,王晓波.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开展预防医学教学的探索[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9(11):216-217.
[2]朱肖菊,朱朝辉,王晓杰.卫生事业管理专业预防医学教学改革中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教育创新导刊.2011,5:220.
篇4
【关键词】预防医学专业 学制 改革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7-016-02
Research the teaching content and measure indicators of internal medicine in Preventive medicine after five years educational system to four years educational system
HUANG Xiangzeng1 LIU Haiying1 WANG Zhen1 WANG Rui2
(Department of Respiratory Disease,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Xinjiang Medical University, Urumqi, 830028, China)
【Abstract】The preventive medicine of Xinjiang Medical University was founded in 1978, containing teaching and researching. In recent 30 years, the preventive medicine explore positively in the thought of running a school and the reform of teaching, it has become a cradle of training the talent of preventive medicine for Xinjiang Province and other provinces of the country. In 2007, the educational system in undergraduate of preventive medicine was changed from five years to four years. Compared the differences of five years educational system with four years educational system in teaching content of internal medicine, examination outline, practice outline, difficulty of test papers, score analysis and the evaluation of teaching in experts, colleagues and students in this research. And founded that there have no differences in teaching content of internal medicine, examination outline, practice outline and difficulty of test paper. And founded that there hav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score analysis and the evaluation of teaching in experts, colleagues and students.
【Key words】Preventive medicine educational system reform
1 学制改革背景与目的
新疆医科大学预防医学系始建于1978年,该系具有优良的教学设施和雄厚的师资力量。该系除了承担预防医学专业全日制本科培养外,还承担着硕士生和博士生的培养,为新疆乃至全国培养了大批高级预防医学专门人才。自2007年起,预防医学专业全日制本科教育由五年制改为四年制(简称五改四)。
此次学制的改革在预防医学教学过程中,要按社会发展和对人才的需求,不断地瞄准不同层次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有效地实施教学课程改革和教学内容的更新。本专业按照新的教学理念,结合和不断调整专业培养与人才市场的需求,通过对预防医学基础理论、临床医学概论、公共基础科目及其他相关学科的学习,要求达到熟练掌握预防医学基本知识,掌握基本临床医学、基础医学理论与技能,毕业后能够从事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所、卫生部、及预防医学教学及医学科学研究等工作。本文将着重对我校五年制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四年完成学业的合理性及可行性进行探讨。
2 学制改革后对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的影响
1.1 研究对象
2004~2006年五年制和2008~2009年四年制的预防医学专业的内科学教学单位的班级。
1.2方法
采用专业知识掌握考核及专家同行和学生评教等多方面,对五年制的学生和四年制的学生作出全面而系统的比较。
1.2.1 专业知识考核 选择内科学课程作为考核项目。由考试题库随机出题,出题范围与难易程度均较符合预防医学专业学习及实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并且限定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试卷,以保证学生专业知识水平的真实性和可比性。
1.2.2 问卷调查 关于五改四,学生评教共设计了8道题目,分别是:①治学严谨、仪表端庄、教书育人;②按教学大纲、教学进度实施教学;③备课充分、内容熟悉、概念准确、重点突出;④口齿清楚、语言生动、板书合理、文字规范;⑤联系实际、举例恰当、注重课程间纵横关系;⑥适当运用专业外语词汇;⑦采用启发式、课堂气氛活跃有序;⑧合理运用现代和传统教学手段。评教等级分为:优、良、中、差四级。应该说,这张问卷是比较全面系统地包括了学生最热切关心的几个问题,可以反映绝大部分同学的真实想法。
1.2.3 问卷调查 关于五改四,专家同行评教共设计了10道题目,分别是:①治学严谨、爱岗敬业、教学充满激情;②仪表端庄、谈吐文明、为人师表、教书育人;③教案规范、符合大纲、按教学进度实施教学;④备课充分、内容充实、讲授精练、板书规范;⑤概念准确、思路清晰、详略得当、重点突出;⑥理论联系实际,合理运用专业外语和双语教学;⑦教学方法学用恰当(问题/讨论/启发/案例式等);⑧合理运用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教育技术;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课堂气氛活跃有序;⑩调动学生主动作用,启发学生积极思维。评教等级分为:优、良、中、差四级。应该说,这张问卷是比较全面系统地涵盖了教师需具备的条件。
1.3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五年制与四年制学生内科学考试成绩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五年制与四年制学生内科学考试通过率比较采用x2检验。五年制与四年制专家同行评教与学生评教比较采用两组等级资料的非参数检验。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完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3.1 专业知识考核比较结果
对比五年制和四年制教学大纲、考试大纲、实纲及考试试卷难易程度,两者间均未见明显差异。
五年制学生内科学考试成绩平均分74.58,标准差9.20,及格率95%
四年制学生内科学考试成绩平均分71.34,标准差9.38,及格率85%
对五年制和四年制学生的内科学考试成绩进行统计学分析,t=2.34,p=0.02<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五年制和四年制学生的内科学考试通过率进行统计学分析,x2=5.30,P=0.037<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和表2。
表1 五年制和四年制学生内科学考试成绩比较结果(x±s)
表2 五年制和四年制学生内科学考试及格率比较结果(x2)
3.2 专家同行评教比较结果
对专家同行评教进行统计学分析,z=-2.268,P=0.023<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3。
表3 五年制和四年制专家同行评教结果
3.3 学生评教比较结果
对学生评教进行统计学分析,z=-2.499,P=0.012<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4。
表4 五年制和四年制学生评教结果
4 讨论
通过此次调查研究显示:预防医学专业四年制普通本科和五年制普通本科的课程设置和安排差不多,无法体现出差异和特色。然而,在教学质量、专业知识考核、专家同行及学生评教等方面,五年制比四年制普遍具有优越性。我校预防医学专业学制自“五改四”以来,尝试了一系列改革措施,研究证明,学制改革所取得的效果是不太理想的。
学制改革并不是简单地将时间延长,而是根据专业特点进行调整,用优化来表述更准确。比如改制后,要保持学科的精华课程,加强毕业论文的指导及实践教学,从预防医学专业教学体系上来看,五年制的教学体系以医学基础课、专业课、临床实习按顺序分阶段进行,其优点是循序渐进,注重学科的系统性、完整性。具体来说,预防医学专业前四年学习医学基础,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专业课程,培养预防医学通用型人才,最后一年根据市场的需求,进行专业培养,使其有相应的专业知识,毕业后可从事相应专业岗位工作。随着医学分科日益细化,医学课程不断增加,使得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无暇了解相关学科的最新进展,导致学生知识片面且陈旧老化,综合素质能力得不到应有的提高,不能适应新世纪对实用型人才的实际需求,将学制改为四年,以上矛盾会更加突出。
四年制预防医学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不尽合理,主要不足处有:1.专业课学习时间短;2.课程安排注重传授知识,对素质培养注重不够;3.课程设置仍停留在六七十年代水平上,脱离了公共卫生事业和卫生防疫工作实际;4.有些教学内容没有从理论上、方法上系统阐述,而是分散在几门课程中,在同一水平上重复。不重启发引导,忽视创新的“填鸭式”教学。现行的预防医学课程学是在计划经济体制时制定的,以卫生学科为主,不能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也势必导致有些教学内容和课程脱离实际。
从就业上看,教育部规定预防医学专业的学制是五年,我校尝试对预防医学专业进行五改四改革,使得我校预防医学专业四年制毕业的本科生将与全国其他院校预防医学专业五年制毕业生处于相同的竞争环境,使得我校预防医学专业四年制毕业的本科生就业压力加大,竞争更为激烈。从经验上来看,对于预防医学专业进行五改四改革,目前国内其他大学院校尚未有过此类尝试,我校缺乏充分的可借鉴的经验,其可操作性不强。
综上所述,我校对于预防医学专业进行学制改革,存在着许多弊端,且取得的效果不理想,五改四这个方案的合理性和可行性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探讨。
参考文献
[1]傅华. 预防医学(第5 版)[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篇5
预防与卫生学论文2000字(一):预防医学专业课程“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教学改革设想论文
摘要: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是预防医学专业课程体系的主干课程之一,特别在营养相关性疾病患病人数逐年增加的背景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素质和创造能力,是目前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培养的关键。结合我们目前的教学实际情况,以及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我们有必要从授课教师、授课内容、教学方法等层面着手,通过提高授课教师的专业素养,对授课内容进行整合、调整,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
关键词: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教学方法;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李新莉,博士,苏州大学医学部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营养与慢性病。(江苏苏州215123)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8)11-0050-02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是研究食物、营养与人体健康关系的一门学科,是预防医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本课程具有很强的科学性、社会性、应用性及实践性[1]。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饮食习惯和膳食结构的改变,营养不良以及营养相关性慢性病的患病人数逐年增加;与此同时,食品加工业的发展、食品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以及新的食品污染物层出不穷,致使我国的食品安全状况并不令人乐观,因此,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必须牢固掌握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并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工作密切结合,培养应对和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结合目前的教学实际以及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我们有必要从授课教师、授课内容、教学方法等层面着手,通过提高授课教师的专业素养,对授课内容进行整合、调整,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
一、提高授课教师专业素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和基础
信息化时代,知识的更新、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教师要密切关注课程的研究前沿,及时修订课程的教学大纲,运用创新性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将课程的讲授与当前的研究热点、大众关心的焦点密切结合,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素养。在开展教学过程中,明确每一节课的重点、难点;为了避免枯燥、无味的纯理论式教学,可以将自己的科研实践,以及科研过程中与课程有关的研究内容和结果融入教学过程中,可以潜意识里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为将来从事科研工作奠定一定的基础。
二、科学、合理的教学体系,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
1.采取专题授课的形式整合教学内容。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授课教材内容包括营养学与食品卫生学两部分,但是,从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完整性的角度看,教材的编排存在一定的限制性,如在营养学部分的第三章,主要讲授不同种类食物营养价值,以及加工、烹调和食物储存对营养价值的影响,而在食品卫生学部分第十章又会涉及不同种类食物的卫生问题及管理,但是从食物这个主题出发,把相关的内容分开感觉知识结构不完整。因此我们可以以专题授课的形式,将相同和相关的知识点进行整合,将教材中各类食品的营养价值与各类食品的卫生及其管理的知识点整合为一个专题,以各类食品为主角,从食物的营养成分到加工储存卫生管理形成连贯的知识体系。介绍第四章公共营养中膳食指南及平衡膳食内容后,可以引导学生根据已学基础知识,结合不同特殊人群的生理结构特点,对特殊人群(孕妇、乳母、青少年、老年人)的膳食原则进行思考,通过这种教学形式,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式,以及将所学理论知识系统化的能力。
2.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1)理论课堂借助多媒体课件、网络视频、专业案例、实物模型等多种教学辅助手段。多媒体课件、网络视频、专业案例、实物模型等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常用的辅助手段。多媒体课件丰富的色彩可以刺激学生的感官;还可以利用动画,帮助学生理解一些动态的变化过程,这些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实物道具的灵活使用也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借助这些教学辅助手段,配合我们精心安排的教学内容,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掌握相应的理论知识:如介绍鲜奶的卫生学评价,先让学生对我们课堂准备的掺假奶、变质奶及鲜奶进行评价,然后由教师对鲜奶的感官指标、理化指标进行评价[2],通过对比、归纳、总结,可帮助学生熟悉和掌握日常生活中常见食品卫生质量的评价。讲授第九章食品添加剂及其管理时,教师可预先准备好食品添加剂,在课堂上进行勾兑合成果汁;有时我们也会给学生分发各种不同种类的小零食,让学生根据食物的标签,了解食品加工过程中常用的食品添加剂的种类,以此为切入点,探讨食品添加剂的意义、使用要求等。
(2)开展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方法。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理论知识抽象,在我们讲授该专业课的时候,学生对之前学过的基础内容基本都完全忘记;另一个方面,这个时间段,学生也已经学习完了临床相关的各类疾病的病因及生理特点,因此,在介绍临床营养这一章的内容时,我们可以选择一些临床常见病,围绕教学目标设置相应的问题。以营养与糖尿病为例,教师提前告知学生要准备的内容,教学难点是营养与糖尿病的关系,教学目标为糖尿病的膳食防治原则,根据我们准备的案例,让学生根据所学临床知识,提出糖尿病的诊断标准、病因等,并熟悉糖尿病病人食谱编制的原则和过程,学生在讨论过程中一定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学生的讨论出现偏倚时,老师要及时提醒;而且,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必须对教学知识点的掌握要细致,以便及时纠正学生在探索过程中的错误。
3.加强对实验教学内容的改革
(1)筛选、优化实验项目,改变实验的开展形式。目前,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开设的实验内容以验证性实验居多,针对教材内容更新滞后的现状,我们每年都会更新实验内容,增加一些实验性强、与当前研究热点密切相关的实验项目。目前,我们的实验项目包括两个主要部分:传统经典的实验,如凯氏定氮法、食品中亚硝酸盐含量的检测以及综合性及创新性的实验项目,如膳食调查的设计和分析、食物中毒案例分析。为了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的结合,我们增加了HACCP的内容,而且,将此实验项目安排在食品企业,由企业结合生成现场,给学生介绍相关的理论内容以及危害关键控制点的设置、控制,让学生能真正地理解和掌握该理论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传统的实验过程通常是学生按照老师给出的实验操作来进行实验,学生只是被动的模仿,不利于学生思考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综合性及创新性的实验项目如膳食调查,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的实施方法,通常学生讨论后,选定调查对象,设计实验技术路线,分析结果,统计数据,最后进行结论分析,通过这个过程的锻炼,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组织、团队合作的能力。
(2)增加开放性实验。为了加强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与技术的掌握,满足学生课余时间从事科学实验的需求,教研室将开放实验课项目、时间、带教教师告知学生,学生根据兴趣爱好,选择感兴趣的课题,学生可以以此课题为依托,申请学校的大学生创新性项目,提高其科研能力[3]。
三、课程考核方式科学、合理化
课程传统的考核形式是期末考试成绩,有时会考虑学生的平时成绩,这种考核方式只是体现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而忽略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不能真实、全面地反映学生对该课程的掌握情况,因此,可以将“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考试分为三个部分,即理论成绩、平时成绩(课堂出勤、上课回答问题等)、实验成绩,这种评价方法相对比较全面、合理。为了避免理论考试出题的偏倚,可以建立试题库,并对题库的题目进行年度的更新;实验成绩主要依据学生实验课的表现,带教老师会在每次实验课对每位学生的实验操作进行考核,并记录分数;实验结束后的实验报告书写、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讨论,实验過程中异常情况的处理等也是实验成绩的一部分。
信息化时代知识的快速更新需要我们及时地调整、更新教学内容,使我们培养出的学生能够适应社会的需求;新的教学手段、方法的出现和应用,也对我们专业任课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本科生教学是个系统工程,需要我们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
预防与卫生学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医学院校非预防医学专业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课程设计与教学改革论文
摘要: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是预防医学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而非预防医学专业的学生对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学习重视不够,且教学内容多而学时少,导致学习效果不理想,这与其课程设计不恰当、难以激发非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的兴趣有着密切关系,本文结合多年的非预防医学专业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教学经验,谈谈其课程设计和教学改革体会。
关键词: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教学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2-0017-02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是研究食物、营养与人体健康关系以及食物中有毒有害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的一门学科,是预防医学的重要课程之一,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关系十分密切,具有很强的实用性。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营养相关慢性病的患病率逐年升高,以及我国存在的食品安全问题的频频曝光,人们对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也越来越重视。
然而,我们在教学中发现,医学院校的非预防医学专业(包括临床医学专业、生物医学专业、医学检验专业、护理专业等)的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临床工作,其营养与食品安全知识的知晓水平、态度、行为将对身边的朋友和病人产生重要影响,他们却对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重视程度不够,学习效果不理想,令人担忧。究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四个方面:①对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在临床工作中的应用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重视程度不够。多数非预防医学专业的学生认为只要学好英语和相关专业课就行了,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是预防医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与自己今后的工作关系不大,没必要投入太多的精力;②教学内容比较多,安排的课时相对又少,导致老师讲授、学生学习都难以突出重点而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课程内容必须改革;③课程内容的教学顺序需要调整,先介绍人们每天都接触到的各类食物的营养,而将比较枯燥的营养素部分内容结合到食物营养价值部分讲解;④教学方法必须改革,采用传统的理论讲授难以激发非预防医学专业学员学习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兴趣,应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采用结合案例、注重实用性、强化技能培训的互动式教学,以激发学员的兴趣,发挥其主观能动性。针对上述情况,谈谈我们对非预防医学专业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课程设计与教学改革的体会。
1.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在临床工作中的重要性
在开课前组织师生见面会,让学员认识到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在临床工作中的重要性。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食物资源的日益丰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营养相关慢性疾病如糖尿病、肥胖、动脉粥样硬化、脂肪肝等疾病的发生率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严重威胁居民的身心健康。科学研究表明,许多疾病的发生都与膳食结构和饮食习惯有关。而且,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让人们感觉“食”面埋伏,常常谈食色变。疾病早期预防早期诊断是提高居民健康的最佳服务模式,目前在医疗模式由“重治疗”向“重预防”转变的趋势下,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每一位医务工作者都应树立“大卫生、大防疫”的预防医学整体观念。因此,使未来的医务工作者——非预防医学专业的学生全面掌握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相关知识,更好的服务于医疗卫生事业显得尤为重要,他们不仅要学会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还要学会如何预防。现在很多病人在医生开完药过后都会问:“我在饮食方面要注意哪些问题呢?”或者“哪些食物对我的康复有益呢?”然而多数医生由于营养学知识的匮乏而不知道如何回答。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不仅能在临床工作实践中有很好的实用性,而且对我们每一个人的健康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怎样把营养与食品安全知识应用于疾病治疗和疾病预防当中,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准确、全面地学习掌握本学科的有关知识,从而更好地服务他人甚至患者。
2.课程内容的改革
近年来,“营养”和“食品安全”成为人们经常谈论的话题。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处于敏感、新潮、时尚前沿的大学生们对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充满了渴望,对这门课程也充满期待,经常希望评价一下自己或亲人的膳食是否合理,有的也想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来控制自己的体重或提高自己的免疫力等等,他们大多是在充满期待中来学习这门课程的,这和几年前有了很大的不同,这在我们对大学生的营养与食品安全知识的问卷调查中也得到了很好的回答。为了适应目前的这种状况,在课程内容的安排上应该更加符合他们的心理,不至于使他们满怀希望而来,经受最初几节枯燥的理论灌输后对该门课程失去学习兴趣,为此必须针对非预防医学专业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课程内容进行改革。
目前的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专业主要以培养研究生为主,在部分院校招收有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专业本科生。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课程主要在预防医学本科专业开设,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营养学和食品卫生学,课程内容的设置依次为营养学基础或基础营养学、各类食物的营养价值、特殊人群营养、营养与相关疾病以及合理营养,食品卫生学的内容包括食品污染及其预防、食物中毒及预防、食品卫生的监督管理。这样的课程内容安排和顺序设置对预防医学本科教育是必需的。非预防医学专业(临床医学、护理学、医学检验等)学生学习的预防医学课程中包含部分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内容,他们的教学时数为10学时至20学时,时间相对较少。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营养学基础或基础营养学、合理营养、食品污染及其预防、食物中毒及预防,不仅重点不突出,还恰恰忽略了实用性最强、学生最感兴趣的食物营养、营养与疾病等部分内容。建议重点讲授食物营养与人类健康、营养与疾病,食品污染及其预防可以少讲甚至自学。
3.调整课程内容的教学顺序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在学习之前,对营养素的概念比较模糊,因此一开始就给学生讲营养学基础似乎基础性、理论性太强,学生接受比较困难,学习这部分内容的感觉就是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既枯燥难学还不实用。
认知学习理论指出,是在头脑中形成认知地图,即形成认知结构的结果。认知结构在学习过程中用来同化新知识,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内容安排上符合这个规律,使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能够联系以往已经掌握的科学知识,逐步由已知引申到未知,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新知识。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课程第一堂课常常讲营养素,而营养素是专业性非常强的概念,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很少接触。食物则是人人都知道的东西,所以由食物讲起,逐渐过渡到营养素等,才符合认知学习理论的要求,可以具体化教学内容,使营养学课堂从一开始就联系实际,内容生动,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逐渐进入营养学的理念中,避免因基础内容的枯燥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而降低课堂学习的兴趣和教师课堂讲授的效果。国外的优秀教材《Nutrition:ConceptsandControversies》也是首先介绍食物选择和人类健康这类比较感性的知识。
4.教学方法的改革
篇6
[关键词]预防医学 人才人 才培养 培养模式
一、预防医学学科的发展趋势
近20年来,全球经济及医学科学的快速发展使预防医学学科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类与疾病的斗争从被动个体治疗进入到主动群体预防的时期,人类社会对预防医学的认知和需求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公共卫生事业受到高度重视,危害人类健康的传统传染病已经得到有效控制,而心脑血管病、糖尿病、肿瘤等慢性疾病;艾滋病、SARS、禽流感等新的传染病;以及精神疾病、心理疾病等成为当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人类疾病谱的改变,使预防医学的工作重点发生转移,针对常见病、多发病的预防与控制,保证整体人群的身体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延长寿命,成为各级政府部门和预防医学工作者新的历史重任。
随着人们对疾病的认识加深,发现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已经不能概括和解释新的健康和疾病问题,因为它仅从单一的生物学角度去理解健康和疾病,忽视了人的社会性和心理、社会因素对健康和疾病的影响,如高血压、肿瘤、艾滋病等疾病的发生是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1997年美国精神病学、内科学教授恩格尔(Engel)提出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其主要内容包括生物遗传因素、环境(包括自然和社会环境)因素、心理因素、生活方式与行为因素以及卫生服务因素构成影响人类健康和疾病的全部因素,分析了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对人类健康和疾病的综合作用和医学的整体性。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成为当今医学界的共识。
为了适应人类疾病谱的改变和医学模式的转变,我国卫生方针和政策也作了巨大的调整,整体人群常见病、多发病的预防和控制成为卫生工作的核心,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促进人民身体健康的方针、政策和法规,如环境保护法、劳动保护法、食品卫生法、传染病防治法等。同时,加大了对公共卫生事业机构的建设力度和经费投入,各级卫生监督所、疾病控制中心相继成立,发挥着人群预防和控制疾病的重要作用,工作范围从传统的劳动卫生、环境卫生、食品卫生、儿童少年卫生、流行病几大卫生扩展到慢性病、艾滋病、精神、心理疾病的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等领域。为了实现我国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目标,近年来,社区卫生服务从北京、上海、杭州等试点城市向全国范围推广,融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六位一体功能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在保障社区人群健康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它解决了广大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提高了社区居民生活质量和环境质量,使卫生资源、卫生服务正逐步从城市向农村社区扩展。体现了满足人们对医疗保健需求的公平性,为发挥预防医学的效能将产生积极深远的作用。有人称社区卫生这一变革为人类第三次卫生革命。最近我国学者提出了“大卫生”观念,认为作为社会事业一部分的卫生事业要纳入国家发展规划,政府承担责任,社会各部门配合,人人参与,使医学社会化,才能实现社会预防和社会保健的目标。它体现我国卫生工作预防为主的方针和我国政府以人为本的治国理念。
二、传统的预防医学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改革
我国预防医学专业的教学基本沿袭前苏联的教学模式,课程设置以环境卫生、劳动卫生、营养与食品卫生、儿童少年卫生、卫生毒理学基础及流行病学和卫生统计学为专业主干课程,此种教学模式几十年来为我国培养过大批卫生专业技术人才,他们为我国的公共卫生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然而,如上所述,近20年,预防医学学科的发展,对我国传承五十多年的传统预防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严峻挑战。最近,我们对近5届本校预防专业本科毕业生所作的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反映很多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在工作岗位上用不上,很多有用的知识又没学,调查结果充分显示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缺陷,具体表现在:应试教育,重理论轻实践,重考试轻动手,高分低能,所学知识与实际工作应用不相符合,教学内容和方式滞后于社会发展步伐。
如何改革传统的预防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杨克敌等从社区卫生服务的角度出发,提出了“拓宽基础,加强临床,优化专业”的预防医学人才培养新思路,弥合预防医学专业与临床医学专业之间的鸿沟。在培养模式上与临床医学专业前期趋同。因为当前疾病预防与控制的模式已发生了根本性改变,预防医学人才需要更多的临床知识和技能来面对疾病谱更加复杂化的人群,这种模式比较适合社区卫生服务发展对预防医学人才的需要。耿齐鸣也认为:2004年的SARS流行给我们现行的疾病预防和控制提出警示,在医学教育中必须进一步加强和重视预防医学教育,尤其是社区预防医学教育。
赵福生认为预防医学人才培养模式中,课程设置改革势在必行,预防医学教育体制的改革必须与卫生防疫体制相适应.目前卫生防疫部门的主要工作任务除了指导公众进行自我保健、预防疾病、控制疫病流行、消除或减少致病因予的作用外.还有卫生行政执法的重要内容。而预防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目前是以卫生学类课程为主.很少或没有设置公共卫生事业所急需的卫生行政执法等专业和课程。卫生监督是国家行政监督的组成部分,有很强的技术性和专业性,而且卫生监督专业人才培养水平远不能满足需要。预防医学系应积极创造条件,开设有关课程,培养从事卫生执法的高级专门人才。
为了培养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提出毕业专题实习和卫生防疫机构现场实习相结合进一步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方案,采用教研室毕业论文专题实习与卫生防病机构(疾病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所)现场实习相结合的模式,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学生毕业专题实习由教师根据自己的科研工作实际,提出若干个研究专题,给学生对专题作简要介绍和总体要求后,学生要完成从查阅文献、课题设计、实验(调查)研究、数据收集、统计分析、论文撰写到论文答辩的全过程。这种教学模式重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以适应卫生事业发展的人才需求。疾病控制中心实习是实践性教学的另一重要环节,学生在走向工作岗位前,到疾病控制中心实习,使学生直接了解现场工作实际,增强学生对卫生防病工作的感性认识,积累实践经验,并亲身参与卫生防病机构的实际工作,如现场调查、实验室检测、卫生监督执法等,这对学生来说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毕业前训练过程,是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教学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为学生日后走向工作岗位打下基础。江城梅也认为预防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教学改革重点应加强预防医学实践环节,由于相当多教师是“三门”(校门、教研室、课堂)教师,不但缺乏公共卫生实践工作,各学科专业之闻也很少教学交流,讲课缺乏生动的实际案例和亲身体验,实际上就是应试教育。建议预防医学专业老师应该到疾控中心和卫生监督机构锻炼一段时间,增加实际工作经验,以便能结合实际进行教学。另一方面,要请疾控中心和卫生监督机构的专家上讲台讲课,使学生接触预防医学实际工作。
殷朝阳等分析了我国预防医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建议引入国际医学教育标准,改革预防医学教育模式。加强实践教学环节,首先,要从时间上予以保证,实验课程学时数和预防医学实践周数要科学设置。其次,要优化实践教学内容,加强学生数据收集与统计分析、现场调查与实验室测定、人群流行病学调查、人群健康评价等方面的实践技能训练。再有是要加大投入,大力改善目前预防医学教学实验室设施落后、环境条件差的现状,特别是要加强预防医学教学基地建设。国外的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也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总的说,国外比较重视知识面广、实践性强、自主学习、创新思维能力方面的培养。如美国医学院校协会AAMC提出:预防医学教学范畴包括有最常见的课程:预防医学、社区医学、公共卫生、流行病学、生物统计学、信息学、循证医学等课程。美国公共卫生教育理事会(TheCouncilon'EducationinPublicHealth)规范了MPH学位点应包括五方面的教育内容,即行为科学、生命统计、环境卫生科学、流行病学及卫生事业管理。法国高等医学教育公共卫生教学内容进行了多次改革,巴黎第六大学(BroussaisHotel一Dieu)医学院教学计划的第二阶段(简称为DCEM)中,基础教学内容有:(1)交流:交流技巧、卫生教育技术、文献收集、信息论。(2)流行病学:描述性与分析性流行病学、统计学、人口学。(3)规划:卫生机构评估、卫生与预防的行动计划。(4)经济:卫生机构与卫生制度管理、卫生经济。(5)法学:行政、组织及民事的法学基础,社会保护,卫生法和社会法。(6)环境:物理环境的研究方法与环境卫生学;应用社会科学方法:组织职能与卫生一社会政策的分析。除了上述课程之外,公共卫生专业的医学生还必须自主选择学习下述选修教学中的两门课程:环境与环境卫生学、流行病学、卫生机构与卫生服务部门的管理、社区保健。
综合上述预防医学的改革动向,作者认为预防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要点:
1.预防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必须适应我国卫生战略的改变,教学重点放在常见病多发病的预防与控制,保证群体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及大卫生观思维。
2.根据卫生监督所、疾病控制中心的职能转变,修订人才培养目标,改革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使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内容相一致。如传统的三大卫生、流行病扩展到慢性病、艾滋病、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社区卫生服务等。
3.注重交叉学科知识培养,拓宽授课知识面,如:人文科学、信息学、管理学、心理学、卫生法学、卫生经济学等对于现代预防医学来讲都是很重要的内容。
4.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要突出应用能力的培养,通过讨论课、社会实践和毕业专题实习等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现场工作能力。
5.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改变灌输式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促进教与学的互动与交流,尤其是要改革死板的考核方式。
三、构建新的预防医学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预防医学的发展趋势,在总结多年教学改革经验的基础上,我们提出如下新的预防医学人才培养模式设想。
如下图所示,与传统培养模式完全不同,本培养模式以应用型为主线,突出学生自主学习和综合素质培养的特点。学生将拥有大量的时间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问题,主动学习有利于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形成。另外,通过在卫生和疾病预防机构的现场教学,使学生接触实际工作,加深对书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增强动手能力。本模式还注重人文知识的培养,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适应复杂社会环境的能力。聘请有实际工作经验的专家做专题讲座,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有效方法,总之该模式培养的学生完全可以适应公共卫生机构的工作要求,使学生学到的知识与工作需要相一致,该模式得到同行专家的认可,2007年获得国家级预防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立项。
在此新的培养模式中,教学方式也要做较大的改革:如下图所示,各门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均在老师指导下进行自主学习,围绕老师的导读内容和命题展开课后的课本基础理论自学,查阅文献,收集资料,做探究实验。把自己的观点和假设在讨论课中发表和辩论,最后形成结论和完成学习报告上交给老师。该教学方式借鉴国外一些高等院校的经验,确实能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完全不会有学生上课打瞌睡的厌学现象出现。
综上所述,预防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我国预防医学学科发展的大势所趋,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符合社会对预防医学人才专业要求的实际情况,使学生学到有用的知识。如何实现为社会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仍然有很多深层次的问题值得我们继续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杨克敌,杨世秀,欧阳宁慧.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3,(3):24-25.
[2]耿齐鸣.从SARS流行看今天的预防医学教育.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3(2):82-83.
篇7
关键词:预防医学;本科生;MOOC教学模式
MOOC(MassiveOpenOnlineCourse)的中文全称为“大规模开放式在线课程”,又称为“慕课”,是一种面向社会大众的免费开放式网络课程,通过在线教学方式教学资源,嵌入课程测试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检验,并且注重交流互动,全面及时地向教师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1]。MOOC教学模式的概念由加拿大学者DaveCormier和BryanAlexander在2008年首次联合提出[2]。2012年MOOC在全世界引起广泛关注,被称为“慕课元年”,涌现出了当今最为知名的三大平台:Udacity、Coursera、EdX,并称为MOOC的“三驾马车”,在教育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013年是中国的“慕课元年”,我国的高等学府也陆续加入了国际MOOC领域,构建了MOOC平台向世界开课[3]。MOOC的出现也给医学教育带来了发展契机,然而在我国医学教育领域,目前MOOC尚处于初步阶段,在预防医学专业课程中MOOC的比例更少。因此MOOC与预防医学教育的结合还面临着许多挑战,本文将对MOOC在预防医学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1MOOC教学模式和预防医学专业应用现况
MOOC教学模式主要分为两类:cMOOC和xMOOC,cMOOC以“连接主义”学习理论为教育基础,作为大学活动的一部分运行于开放资源学习平台,是强调同伴学习的教学模式;xMOOC体现“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是将高校提供的课程视频在私人企业拥有的网络运营平台上运行,并与学习者和高校建立合约和商业关系的教学模式[4]。MOOC教学模式不拘泥于授课时间和地点,灵活性较大,课程往往是经过精心设计的精品课程,可以完整系统地实现课堂教学、学习进程、师生互动、提交作业、效果测试、成绩评估等过程,只要拥有一台可以上网的计算机,任何感兴趣的学生都能够零成本或低成本获得优质的教学资源[5],因此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MOOC教学模式注重在线互动,将传统的授课式课堂向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倾斜,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随时进行双向在线交流,MOOC的整个学习过程是个性化的,学生可定制个性化的学习内容,并自主选择学习时间、学习进度和学习方式[6]。在医学领域,率先开启MOOC在特定行业领域应用先河的中国医学教育MOOC联盟于2014年3月29日正式成立。目前作为医学教育重要部分之一的预防医学课程虽然在MOOC平台上还未被广泛普及,但是我国一些名校已经在MOOC平台上推出了预防医学相关课程,“中国大学MOOC”平台上复旦大学推出了《预防医学》,中山大学推出了《医学统计学》,Coursera平台上北京大学推出了《流行病学基础》、《医学统计学与SPSS软件》,南京大学推出了《营养与健康》。此外,中南大学推出了《食物营养与食品健康》、武汉大学推出了《营养学》、北京师范大学推出了《环境污染事件与应急响应》等,这些课程资源均可供学习者免费学习[7]。但在“中国医学教育MOOC联盟官方平台”上,尚未有相关课程。目前,推出的这些预防医学MOOC课程主要针对高校的在读学生,且课程内容较分散,尚未形成完整的教学体系[6]。
2MOOC教学模式在预防医学教育中的优势
预防医学是医学院校学生的必修课,涉及流行病学、医学统计学、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环境卫生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儿童少年卫生学、卫生毒理学与卫生化学等课程,知识面较广且内容较多,某些课程如卫生统计学等的理论又比较抽象,学生较难理解。传统的教学方式主要是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8],并以课堂讲授内容为主进行记忆,此方式虽有利于教师对课堂的管理,但缺乏对学生创造性、自学能力的培养,学生在有限的学时内需要吸收大量知识点,短时间内难以理解和掌握,较难调动学习积极性,学生学习兴趣不高。若将MOOC应用于预防医学教学,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针对预防医学知识点庞杂的特点,MOOC可以将每一章内容切割成微视频的形式[9],使每个教学视频不冗长且内容精炼,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而且预防医学课程对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有一定的要求,教师在课堂上传授的往往是较为基础的知识,这些知识点较为陈旧,而在MOOC视频中加入科研进展等内容则可以让学生了解最为前沿的知识[10]。有相关研究通过实验对比传统授课式教学(Lecture-basedLearning,LBL)和MOOC教学模式来评价MOOC教学模式在预防医学教学中的实施效果,结果显示MOOC教学组总评成绩明显高于LBL组,表明了MOOC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并具有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的优势[11]。MOOC还能够兼顾不同预防医学课程的特点,以预防医学的骨干学科之一的医学统计学为例,该课程学习的根本是理解概念与实践,由于医学统计学的概念较为抽象且需要进行逻辑推理,学生若不思考和理解概念,而是机械记忆则会感到该课程较难掌握[12]。学生在MOOC平台上进行学习则可以根据自身接受知识的情况选择学习进度,做到因人而异,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利用计算机学习统计软件同样是医学统计学课程的重要内容,学生常不能记牢软件操作过程,录制MOOC平台上机实习视频课程之后学生可以反复播放学习,不需要教师重复授课,有利于学生查缺补漏、巩固记忆。除了在高校开展MOOC课程之外,MOOC还可供社会中公共卫生从业人员、非专业人员或其他感兴趣的学生进行课程的学习。疾控中心、科研院所等公共卫生从业人员能够通过MOOC及时简便地更新他们的知识体系,医院、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等非专业人员及其他业余人员则能够从MOOC课程得到他们感兴趣的和想了解的知识点[6].
3MOOC教学模式在预防医学教育中面临的挑战
虽然MOOC教学模式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在我国预防医学教育领域中MOOC仍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其一,我国MOOC教学模式在预防医学领域的应用尚处于初步阶段,MOOC平台中的预防医学课程十分缺乏,且这些课程针对的受众并不广泛,目前多为在校学生[6],因此亟待大规模、高质量的全国预防医学课程资源的共享。其二,尽管MOOC教学模式具有互动性的特征,也进行了教学情景模拟,但是大多数的MOOC仍然是远程教学,缺少传统课堂教师言传身教的体验[6],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掌握不牢固,而且预防医学不同的课程之间具有相类似的特点,它们均是实践性与应用性很强的学科,课程中非常重要的实验课等内容是需要教师亲自指导的,因此尚不适合直接与MOOC相结合。其三,在MOOC平台的学习过程需要更多的自主性学习,因为缺少传统课堂的束缚,学习者专注持久的学习时间不容易得到保证,导致MOOC课程注册学习的人数往往很多,但是完成率较低,教学计划常不能按时完成[13]。其四,MOOC对授课教师的挑战不小,医学院校教师平日的工作任务普遍较为繁重,因此录制课程视频及后期在平台的操作对教师协调时间和精力的要求很高,而且课程视频需要精心制作,不仅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同时对教师授课水平也提出了不小的要求,需要教师不断进行创新、探索和改进[14]。其五,MOOC平台公布的课程视频向公众免费开放,涉及到相应的版权保障等相关问题[6]。
4MOOC教学模式在预防医学专业课程应用的实施方案
对于MOOC面临的挑战和不足,MOOC教学模式在预防医学领域的应用还应继续加强和优化。在MOOC对我国教育模式的不断冲击和教学方式改革的重要影响下,有关部门可以牵头组织打造系统全面的预防医学精品课程,召集高校、科研院所或疾控中心等单位有经验的教师,在全民范围内免费开放并做好相关宣传工作,增加大众对MOOC教学模式的知晓率,从而鼓励所有感兴趣的学习者注册学习。由于预防医学课程中实践内容的局限性,MOOC并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预防医学教学模式,因此可以将MOOC与传统课堂学习相结合,教师提前录制教学视频,学生课前进行自学和小组讨论对内容进行理解,课堂上师生交流学习成果,教师通过学生的成果汇报进行引导和教授,此方式被称为“翻转课堂”[14]。以卫生毒理学为例,传统毒理学实验教学以验证性实验和示教性实验为主,存在实验内容陈旧、学生缺乏综合性分析、基础理论与实践脱节等不足,而仅依靠MOOC的远程教学则存在教师无法直接指导学生操作的弊端。因此可以将实验原理和实验流程录制成MOOC视频课程供学生预习观看,使学生提前熟悉实验操作步骤,从而缩短实验课堂教学时间、增加教师纠正学生操作和分析点评实验结果的时间。教师还可以在MOOC课程中增加科研创新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学生根据理论知识自行选定实验内容,此过程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10]。而对于流行病学来说,案例分析是其教学的重要内容,但学生常常在课堂上才接触到案例,因此短时间内无法将实际问题考虑全面,如果教师课前在MOOC平台公布案例相关内容,学生就可以在课前进行分析思考,课堂上便能够加深讨论交流的深度,教师也能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点评、小组讨论、答疑解惑和知识拓展等内容。此外,预防医学的实践内容还可以引入大规模开放在线实验室(MassiveOpenOnlineLabs,MOOL)的课程安排[6]。针对课程完成率低的问题,MOOC平台可以引入学分奖惩机制,并颁发得到相关部门认可的证书来促使学生高效利用时间,鼓励学生进行实名注册,将课程分为不同的部分,学生完成每一部分之后获取一定的学分,在获取所有完整的学分并通过所有的测验考核之后才能获得证书。在医学院校中,同样可以将部分课程的学分分配给MOOC课程,由于预防医学课程包括理论和实践课程,成绩评定需要进行综合评定,为了更加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可以在线布置阶段性课后测验,并将测验分数以一定比例纳入学生综合成绩的评价中,用多元化评价机制来激发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MOOC平台还可以开发相应的移动客户端并建立相应的交流微信群来加强课程的互动性,手机客户端能够使MOOC课程的学习更为快捷方便,微信交流群可以使师生之间随时在线交流互动、答疑解惑,学生之间也可以通过微信群进行互相监督,探讨遇到的问题[6]。
5结语
MOOC的出现为预防医学教育领域提供了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弥补了传统授课方式的不足,使预防医学教育更为灵活,并且能够在社会范围内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具有明显的优势。虽然MOOC在预防医学领域的应用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仍旧面临着挑战和困难,但是随着对MOOC平台进一步的调整和不断的完善,MOOC教学模式在预防医学教育中的应用将会逐渐成熟,在社会范围内吸引更多感兴趣的学习者加入,具有更加广阔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李诗竹,吕晓华,张晓玲.慕课———公共卫生硕士培养的新模式[J].现代预防医学,2015,42(20):3834-3836.
[2]于琦,贺培风,袁永旭,等.MOOC的发展及其对医学高等教育的启示[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14,23(7):8-12.
[3]秦君.慕课教学模式的SWOT分析[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8):111-112.
[4]斯蒂芬•哈格德,王保华,何欣蕾.慕课正在成熟[J].教育研究,2014(5):92-99.
[5]尹德伟.MOOC对高等医学教育的影响[J].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25(2):31-33.
[6]陈仁杰.浅谈MOOC在我国公共卫生继续教育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16,34(14):27-29.
[7]唐娟,赵申武.MOOC优质教学资源在高专《预防医学》课程中的应用初探[J].科技视界,2016(9):95-127.
[8]刘殿武,牛玉杰,陈潜,等.预防医学专业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效果[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05,26(6):230-231.
[9]张扬.实验教学中引入“慕课”教学方式改革的SWOT分析[J].实验室科学,2016,19(1):122-124.
[10]段军超,荆黎,杨曼,等.浅析MOOC在卫生毒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医学教育管理,2016,2(S1):113-114.
[11]宓伟,石塔拉,尹淑英,等.MOOC教学新模式在预防医学教学中的实施效果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5(8):13-14.
[12]陈雅,邓青,姚佳红.浅析医学统计学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及措施[J].中国卫生统计,2009,26(3):317.
[13]吕若然,高建华.网络教学在公共卫生专业中的SWOT分析[J].卫生软科学,2016,30(1):57-59.
篇8
1.建立适合我校实际的实践教学体系
在参考国内有关高校目前实践教学体系的基础上,对我校预防医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进行整体性设计,逐步建立起系统传授与探索研究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我们从学生入学到毕业,坚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重视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和现场调查能力的培养,使培养的人才能尽快地适应公共卫生和疾病预防控制实际工作的需要。实践教学的改革措施
2.1实验教学改革
在实验中注意培养学生设计思维、科学的实验方法,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首先明确实验目的,认真操作和记录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在实验过程中有意识地进行科研渗透,将科研方法转化为教学试验,以提高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学习形式,提高与人沟通、合作的能力,培养协作精神、团队精神。
2.1.1改革实验教学内容
在修订教学计划时,改变过去单一实验间的重复性、验证性,适当增加实验的综合性、设计性及现场见习。例如将《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和《环境卫生学》进行有机融合,形成职业卫生与环境卫生学课程,涵盖两门课程的主要内容,将重复、交叉内容整合。同时在科学出版社的支持下,编写《环境卫生与职业卫生学实验教程》,剔除原有的交叉、重复的实验内容,形成从实验室内讲解、操作到与现场结合,学生能将实验内容和具体操作方法应用于具体环境检测中,将所学内容综合地、有机地联系起来。
2.1.2改革课间实习环节,提高学生操作技能
安排高年资教师和技术人员有针对性向学生较全面介绍预防医学有关课程的实验室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规范,按教学计划要求学生自己动手配制试剂、调试仪器、样品测定及结果计算和评价。已开设的此类课间实习包括空气中的测定、水中溶解氧和化学耗氧量测定、“三氮”测定、职业中毒病例讨论、三聚氰胺毒理学安全性评价及膳食调查等个实验项目。
2.1.3加大实验室开放力度,以科研带动实验兴趣
通过实验室开放和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内容,使学生的学习空间由教室延伸到实验室,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设想并付诸实施。加大对学生的指导,以帮助学生解决如大学生专业技能大赛等实践过程中发生的偏差和问题。教师直接参与学生科研小组活动,鼓励学生对感兴趣的课题立项开展科研活动,培养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参与科学竞赛活动。通过科研能力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严谨的作风。我院科研小组积极参加学校的课题申报,年来累计已申报课题103项,获批在研课题项,社会科学类项目项,自然科学类项目项,发明制作类项目项,篇。在第九、十届“挑战杯”广东大学生学术作品竞赛中获二等奖项,三等奖项,优秀奖项。
2.2加强社区医学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提高课外实践能力
东莞市年月共建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卫生服务站近家。目前我们已与寮步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3家单位建立了实践教学基地,实行预防医学与社区医疗实践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社区医学人才,医学生必须深入社区卫生服务的工作之中,在进行社区卫生服务同时进行医疗实践,巩固与提高理论知识,增强实践操作能力。我们鼓励学生走出课堂,利用每年的“暑期三下乡活动”、“环境保护日”、“艾滋病日”等参加社区卫生服务及健康宣教活动,培养学生社会活动和创新能力。例如利用寒、暑假期或周末,深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社区慢性病调查和健康知识宣传教育。同时要求他们对亟待解决的社区卫生问题进行思考,提出可行性解决方案,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社交能力、吃苦耐劳的精神,增强了社会责任感。
2.3加强专业技能培训,提高实践能力
在保持原有专业教学基本内容的前提下,适当压缩部分专业课程,同时加大当前疾病预防和公共卫生热点问题相关内容的专题讲座及现场模拟和现场见习内容,紧跟时代步伐,培养学生将专业知识与现实紧密结合的能力,提高他们学习专业知识、技能的兴趣和主动性。
2.3.1加强预防医学实习基地建设
预防医学是一门社会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预防医学专业实习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实习基地建设将直接影响到实践教学质量。因此,我们近年来非常重视专业实习基地建设,通过广泛的调查和走访,已经在全省建立了家实习单位,并与家签署了协议,建立专业定点校外实习基地,给学生提供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所和检验检疫机构实践的机会。这些校外专业实习基地的建立,既为本专业培养高质量的毕业生提供了有力的保证,又为本专业招生和毕业分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3.2调整实习计划,增加实习时间
实习是预防医学专业学生获得现场工作能力及基本科研能力的关键阶段,而以住的教学计划中仅仅强调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学生现场工作能力的训练。为适应疾病预防与公共卫生机构改革的需要和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过去传统的安排周时间进行预防医学现场实习和周毕业设计的实践模式已不能适应现代预防医学人才培养的需要。因此在修订新的人才培养计划中,改变了这一传统的实践教学培养模式,专业实时间达周,具体做法如下:⑴第一阶段为周现场实习,分别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所、检验检疫局和职业病防治院(所)完成;⑵第二阶段为周专题实习(即毕业设计),分别在疾病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卫生方向、环境与职业卫生方向)、卫生监督所、检验检疫局(国境卫生检疫方向)和职业病防治院(环境与职业卫生方向)完成,详见表,具体实习内容增加了社会医学、健康教育、职业病防治、艾滋病防治、慢性病防治、检验检疫和国境卫生监督等内容。
2.3.3依靠实习单位力量,完成专业实习任务
目前我院预防医学教师只有22人,教学与科研任务重,无法解决实习点专职带教教师定员问题,而实习单位的医务人员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根据不同实习单位的工作特点和任务,分类拟定具体实习计划,确定实习进度及内容。实习单位负责按照实纲的要求具体安排学生实习,把学生的毕业专题设计放在实习单位完成,由实习单位兼职教师与学校老师一起具体指导学生完成毕业专题设计。同时每年由学院领导和专业教师一起到实习单位检查学生实习和专题设计完成情况,与实习单位交流经验,并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式和方法。通过2届毕业生的实践,证明改革的效果非常好,学生毕业论文质量较高,毕业设计结合了现场资料,克服了以往只在实验室完成,脱离实际工作的问题。
2.3.4严把毕业专题实习关,提高科研及实际工作能力
通过“医学科研设计与论文写作”这门课程的教学,由经验丰富的专业教师对学生做专题讲座,向学生讲解文献查阅方法,课题设计的特点。例如环境卫生学专业教师通过收集有关环境与健康的资料,启发学生从生态平衡和生态破坏两个方面吸取经验和教训,要求学生通过企业卫生达标情况、“三废”排放情况是否符合卫生要求等环境卫生质量情况来选择专题,进行课题设计,从各个途径收集相关的国内外文献,经过相关分析得出自己的结论以及撰写相应的论文,最后由教师进行评价。通过这一形式,提高了学生动手的科研素质及查阅文献能力,为学生工作以后的科研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每年进行毕业实习的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在开始下到实习单位实习前,指导老师对每位学生提出毕业实习的总体要求,然后由学生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提出自己的科研思路,写出课题研究设计方案,鼓励学生的创新性。整个科研工作过程中,学生必须自己动手完成本课题的各项内容,并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毕业论文。2a来先后有366名学生完成毕业实习,撰写毕业论文篇,已有篇在专业期刊上发表。
2.4加强“职业资格证书”培训,拓宽就业渠道
预防医学专业属于社会应用性专业,取得技能资格证书往往成为增加就业机会的重要砝码。如何使他们在校期间达到职业岗位的技能标准,是整个实践教学环节的一项重要内容之一。学生根据兴趣和社会需求,自愿参加感兴趣的技能资格证书考试,获得岗位技能证书,如“公共营养师”等。从2004级和2005级预防医学专业的就业情况看,证书拓宽了就业渠道,明显提高了就业竞争力,学生的就业信心显著加强,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篇9
关键词: 《预防医学》 教学效果 评价方法
引言
事实上,预防医学可以说是医疗、预防、保健、康复等卫生人才必须学习的一门课程。中职医学专业学生只有掌握预防医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才能够树立将健康作为核心,以防为主的卫生理念。下面具体讨论如何对中职《预防医学》课程的教学效果作评价与分析。
为了更好地评价和分析中职预防医学客程教学效果,我特别对两个班级学生预防医学这门课程的成绩做了简单的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两个班级的学生对预防医学这门课程涉及的影响健康的因素的基本知识、统计学基本知识、流行病学基本知识的掌握并无太大区别。此外,学生的平均分、个人得分情况均比较低,未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学工作者需要从自身和学生两个角度出发思考这个问题,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更好地强化教学效果。
1.学生成绩不理想的原因
对于中职《预防医学》这门课程,学生成绩普遍偏低的现象,我在深入思考之后,总结出中职预防医学这门课程教学效果不佳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1就学生而言,普遍存在不喜欢上预防医学这门课程的心理,学生大多认为,预防医学这门课程对于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补充专业知识方面没有大的帮助,进而出现轻视预防医学而注重对临床医学基本知识的学习的现象,在上课过程中总是心不在焉,甚至看其他科目的书籍。
1.2医学专业的学生比较缺乏数理能力,绝大多数中职学生都是初中毕业,数学思维能力和基础知识有所缺失,在上课时不能全身心投入。
1.3学生没能树立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对老师布置的课外作业不予重视,敷衍了事,存在抄袭作业的现象。最后考试期间,希望教学工作者能够划分出重点复习内容,以应付考试。
1.4课程理论性强,教师时常会整节课讲述纯理论知识,对学生来说,这样的课程极度缺乏趣味,很难调动学习积极性。
1.5不能保证学生具备充足的实习时间,导致学生缺乏必要的实践,很难牢固掌握理论知识,不能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2.强化教学效果的有效措施
2.1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数学教学模式主要是教学工作者一味灌输,学生被动接受。假如只通过抽象和枯燥的教学方法,则一定不能够帮助学生增强思维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不利于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教学氛围,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影响教学效率。教学工作者要冲破此种教学模式的束缚,巧妙地进行趣味性问题情景模式的教学,帮助学生对预防医学的基本知识进行深入透彻的研究和分析,真正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1]。
2.2注重营造良好的氛围。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在很大程度上能够确保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此外,在进行具体的预防医学教学活动时,教学工作者应该注重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可以通过行之有效的并且新颖的教学手段增强预防医学课堂教学的活跃性,进而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确保学生处于全神贯注的学习状态。考虑到中职学生所处的年龄段,对事物的好奇心和学习欲望比较强,教学工作者一定要注重课堂气氛的营造,抓住学生的眼球,进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2.3丰富研讨与练习的内容。主要措施包括以下方面:第一,在以预防医学这门课程为参考进行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学工作者需要注重引入其他课本中的研讨与练习内容,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第二,在时间较为充足的情况下,教学工作者可以为学生提供练习和实践的机会。第三,教学工作者可以在课堂上预留时间,供学生针对本节课程涉及的问题和相关理论知识进行讨论和学习,进而强化对基础知识的记忆。
2.4选取贴近教学内容的游戏。在进行预防医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学工作者选择互动游戏大多出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满足教学目标和内容的要求的目的,进而有效提高预防医学课堂教学的教学效率。因此,选择互动游戏一定要遵循贴近学生专业的原则。教学工作者在应用某个互动游戏之前,需要先对特点和效果进行分析和研究。在学生结束讨论后,教学工作者对其成果进行分析和评价,帮助学生进步,在此过程中,还要引入本堂课程的内容。这样就能够很好地开展后续的教学工作,提高教学效率。
3.课堂教学要把握好度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主要强调教学工作者的主体地位,教学工作者一味向学生灌输各种知识,不能和学生进行有效互动,这在很大程度上会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需要做出合理调整,将学生作为课堂活动的核心,教学工作者起引导和鼓励的作用。尤其在进行预防医学课程数学的过程中,教学工作者需要选择适合学生、课堂和教学要求的教学模式,把握其趣味性,太强的趣味性,会让学生忽略课堂学习,不能够跟着教学工作者的思路学习;若是没有趣味性,则会使学生对课堂活动失去兴趣[2]。因此,一定要把握好度。教学工作者要具备驾驭课堂的能力,针对实际情况适时地对课堂教学做出调整,拉回学生的注意力。
结语
教学工作者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对学生学习的把握。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个人爱好等相关因素进行课堂教学。此外,还要注意考虑到教学的目标要求,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都有所增强。
参考文献:
篇10
教学模式《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实验教学一、《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实验教学现存问题
我国传统的《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课程的实验教学环节因多种因素的影响,开展得并不完善,所培养的毕业生实践能力不高,不能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我国传统《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实验教学的相关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传统的实验教学主要偏重于菜谱式教学,即只是教导学生一些基本仪器的使用方法和样品的采集处理方法等,这种验证性的菜谱式教学非常不利于创新性人才的培养。
其次,在实验教学中,各教学内容之间存在一定的壁垒,其贯通连接性不强,影响学生对相关综合知识的把握。
再次,在课堂上主要采用教师单向传授型的教学方式,学生只需要机械的模仿教师的示范操作。这种教学方式简单乏味、缺乏创造性,对于学生以后的工作是非常不利的。对传统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已经是必然的趋势,人才的素质,培养高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从而能够适应并推动社会的发展。
二、《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实验教学改革目标
我国《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实验教学改革,主要围绕职业人群及其工作环境的检测进行。总而言之,时代的发展要求我们的《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实验教学课程要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为重,通过实验教学课程把学生带入实际情境中,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及动手能力,从而培养学生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使该专业所培养的毕业生能胜任相关的社会工作岗位,并能从事相关的医学研究工作。
三、《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实验教学改革方向
(一)实验教学观念的改革
任何课程的改革,首先都需要先进行相关的教学观念的改革,相关的观念改变了,才能相应的引起教学模式的变革。根据实际需要,变革传统的教学观念,采用迎合时代以及学生发展需要的教学观念。传统的实验教学观念只是在于把既定的知识交给学生,让学生学会一套规范的实验操作程序,注重教师单方面的知识灌输。新课程理念的出现,对这一传统的实验教学理念进行了批判继承,要求我们新时代的实验教学课程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提升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加强学生科研意识及能力为新的教学观念。这种新的教学观念要求培养出可以独立思考、探索进而解决问题的高素质的毕业生。
(二)实验教学内容的改革
传统的《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实验课把教学内容肢解为多个部分,进而分别展开教学。比如,在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中,教师通常会把测定粉尘浓度、测定空气铅浓度等内容分别进行展开,在展开的过程中各内容之间的关联性不高,这就影响了学生对该课程的综合把握。对于内容的改革可以尝试在分别进行教学的基础上,多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到相关的实际工作环境中进行实地考察观测,引导学生结合理论知识来考虑相关的工作环境可能存在的有害因素,并且要求学生写出综合性评价。这样的综合性的实践学习经验可以将学生所学得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况联合起来,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让学生能更好地适应今后的工作。
(三)实验教学方式的改革
《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的特征就是实践性,主要培养学生在实际的医学检查岗位上的工作能力,所以要挖掘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在实验教学中更应注重将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综合培养。新时代的《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实验教学应该改变以前的菜谱式、验证式的教学方式,以启发式、提问式的方法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及学习兴趣,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鼓励学生去思考、探索解决问题,进而达到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的效果。
(四)实验教学评价模式的改革
传统的对于《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课程的评价大都通过试卷考试获得的,仅仅从试卷上的成绩来判断学生在某一时期内的学习效果是不够的,特别是对实践性较强的《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课程来说,卷面成绩远远不足以代表学生的实际能力。这会使得学生放松甚至放弃对实践操作能力的学习,仅仅只是学习机械化的理论,这非常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在《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实验教学中可以多采用形成性评价的方式来获取学生的学习效果,关注学生平时在实验前期、实验中期、实验后期的表现,综合各方面的学习内容来考擦学生,并根据一定的标准来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根据实际需要,预防医学专业要培养实践能力比较强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毕业生,时展还需要我们预防医学专业的毕业生掌握相关的医学科技的使用。具体来说,便是传统的《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实验教学模式需要进行变革,要求我们相关的医学院校采用新型的适合时代及学生发展需要的新型的教学模式,培养出利于推动社会发展的、全面型的、高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郝加虎,陶芳标,胡传来.扩展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公共卫生核心能力的实验教学改革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11):11-12.
[2]薛红丽,李志强,许飞华.创新性预防医学实验教学模式和体系的改革与建设[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08):65-66.
[3]韩知峡,甘仲霖,张青碧.PBL教学模式在环境卫生学实验教学中的实践[J].医学信息,2009,(04):22-23.
[4]黄云,胡建安.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教学中应用型人才培养探讨[J].基础医学教育,2011,(07):33.
[5]刘晓勇,吴劲松,伍津.职业卫生教学基地实习生带教管理经验探讨[J].中国职业医学,2011,(02):08-09.
- 上一篇:高血压的中医健康宣教
- 下一篇:青少年足球培训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