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教育观的内涵范文

时间:2023-11-14 17:53: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主体教育观的内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主体教育观的内涵

篇1

Abstract:A good teacher should care for each student like a mother, be strict with students like his father, and be enthusiastic to students like a close friend. I think this is very appropriate. I am determined to become students' mother, strict father and close friend. I have been class teacher many years, and have some experience. Based on my work experience as a class teacher, the paper discussed the work philosophy of a class teacher.

关键词: 班主任工作;以教育为根本;以学生为主体

Key words:work of class teacher; education-basic; student-centered

中图分类号:TP3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1-0179-01

0引言

在参加工作后的第一次新教师座谈会议上我获知,学校坚持的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而对学生的教育原则是“以学生为本”,班主任工作的原则也就是“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最终目的。所以,在做班主任工作时,首先用这条原则衡量一下,班主任所做的工作对学生的发展会有怎样的影响,而不是仅仅以成绩作为惟一的评价依据。正如院长在开学典礼上所说“不仅让学生学会学习,还要学会做人”,我想,这就是教育学生的最终目标。

1初期阶段学习经验

在经过两年的班主任工作后,我认为班主任对班级的管理是一项特殊的工作,特别是像我们这样的技工类学校。因为学生的素质、学习成绩等各方面都参差不齐,所以在管理起来也就比较困难。作为50多个孩子的班主任,除了要有高度的责任心之外,还要讲究一定的方式、方法。在工作的初期阶段,要想摸索出一套系统的工作办法,需要花费较大的精力,主动向一些优秀班主任请教管理经验、方法,并运用到实践中去,不失为一种省事但能快速奏效的好方法。但是,要想能够有出色的班级管理能力,最关键的还是要在平时工作的基础上,细心整理并最终有自己的一套管理方法。

2工作过程积累经验

针对技工院校学生基本素质和知识体系水平高低不同这一情况,班主任在进行工作时需要全面兼顾,并有针对性的进行个体教育。主要的工作思路就是以学生“自我管理”为主体,班主任进行调控和引导。

2.1 是对班干部的选拔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班主任工作。一个班级有了一批好的班干部,班主任的工作就会进行的得心应手,事半功倍。否则,没有班干部做左膀右臂去了解整个班级的动态,不能及时了解每个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班主任就是个虚名,日后的工作就会磕磕绊绊。这一点在新生刚入学的军训期间就可以着手,因为在这期间教官和学生接触的比较多,通过仔细观察并及时和教官的沟通,可以进一步的掌握每个学生的情况,班主任自己心中也会有个大概的了解。

2.2 是对班委的任用班委选出来定好了不是就一定会对班级起到积极作用了,还需要班主任的合理任用。在学校学生行为规范内容的基础上,由班委组织全班同学制定一个详尽的、明确的、适合班级发展的班规。在这个过程中,既能充分体现班委成员在班级中地位的,为其以后的班级工作打下基础;又集中体现了班级管理制度的民主性,不管是初中起点的中级班,还是高中起点的高级班或者技师班,年龄、自理能力等各方面的不足在自己制定的班规面前都不能作为借口去违反。

2.3 班主任在做班级管理工作的时候,既要放手给班委,让他们有自由发挥的空间,又要有全面掌控班级局面的能力,对一些班委不便处理或者处理不要的问题能够及时弥补这需要班主任与学生能够进行顺畅的沟通,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信赖老师,敢讲实话、敢说实情,以此来全面了解学生,更好的开展班级工作,这也正是学院办学办教育的宗旨“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要得到学生的信任,做到重点培养两批人员:第一、班委与团支部成员;第二、宿舍舍长与值日小组长。班主任要及时指导他们的工作,并且要求他们及时汇报工作情况,之后通过他们去影响并带动周围其他学生,以“点”、提“线”、带“面”,促成整个班级共同良好发展的趋势。

2.4 班主任在工作中要注意因材施教、全面教育在每一个班级中,每一位学生可能只是班主任工作的几十分之一,但他却是每个家庭的百分之百。班主任不能因为哪些学生成绩不好、屡犯错误、孤僻不善于沟通等等各种不良因素作为放弃这个学生的理由。学校把一个班级交给班主任,家长把自己的孩子交给班主任,社会把未来的生力军交给班主任,从任何一个层面来说,班主任都有责任对每一个学生负责,认真对待每一个学生。这就要求班主任在做工作时灵活、负责,并具有创新性。对待成绩不好的学生,要从根本上找到其成绩不理想的原因,是改变学习方法也好,是调整学习状态也罢,哪怕只有一点进步也要及时鼓励,给予“后劲生”继续努力的动力;对待屡犯错误的学生,一味的训斥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要了解学生的思想动向,弄清楚问什么这个学生总是不能认真的遵守纪律,并耐心对其进行思想教育;对待性格迥异的学生就更要求班主任工作做深,了解学生的成长背景,从本质上去感化学生,动员全班同学积极与他沟通,用大家的热去温暖那些孤独的心灵。

2.5 注重建立与家长良好的合作关系在学生思想、生活、学习等方面有情况时,能及时与学生家长相互沟通。学生的受教育主要来自家长、社会、老师,班主任加强与学生家长的联系,就可以确保学生大部分的受教育途径,从而可以更好的的了解学生,随时掌握学生的各方面动态。通过与家长诚恳的交流,家长也会对学生的管理工作都投以极大的热情,也会给予大力支持。当学生与父母的沟通会涉及一些学生之间的秘密的时候,家长会在获悉后及时打电话反馈给班主任,让班主任在事情没有发生之前及早对相关问题做好充分的工作准备,以应对一些可以解决、避免的问题。

3解决问题总结经验

教育实践证明,班主任工作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尽管我认为以上想法都很好,也做过很过的努力,但是真正实施下去,让学生也能纳入这个预定轨道中,是有很大难度的。多元化的社会,带来了多元化的价值取向,学生有着不同的家庭背景,让学生在价值取向中做出正确的取舍,是班主任工作的一大难点。在这个师生磨合的时期,班主任工作是艰辛的,是需要付出的,但我认为班主任的工作是同样也是一种奉献:为学生的正常发展,为课堂授课的正常进行,为学院教育的正常运转。只有班主任工作做得深、做得透、做得彻底,才能换来学生的信赖,才能起到学生管理工作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漓江出版社.

篇2

关键词:职业教育;课堂教学;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G71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5-0018-01

1.高职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内涵

近年职业教育被确认为"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接受和重视,其发展速度加快,迎来了职业学校"火爆热潮"。职业教育办学方向向培养学生的任职能力本位回归,毕业学员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在教育届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成为高职教育研究的新热点。高职毕业生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是什么?

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所处的阶段和其自身的特色决定了我国高职毕业生可持续发展的内涵:通过一定时期的教育,既能适应当时社会的需要,满足个人发展的需要,又能保证身心有序、协调、均衡地发展,以保持全面、长久的发展能力,保证其在适应当时社会的同时,也为适应未来的社会奠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也就是某一时期内接受的教育,要既能够满足当时社会的实际需要,又能够对下一时期重新接受更高更深更新的教育产生促进作用的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主要包括"对社会的认知能力、自我教育能力、自我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2.加强思想教育,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高职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相对于传统教育观念来说,是一种教育观念的革命,观念的转变,必须走在各项工作的前头。

2.1必须引导高职教师转变观念。教师是实施教育的主体。教师要转变重知识传授、轻能力素质培养的教育观念为注重包含知识、能力、素质在内的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念,并用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念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不断增强大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意识和主体地位,锻炼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能力,增强其自我发展的信心,促进其综合素质的提高。

2.2必须引导学生学生是接受教育的主体。高职教育虽然是一种"职业教育",但高职学生的就业并不是一种短期就业,而是终身就业。高职教育必须为学生的终身就业服务,而不是为学生的短期就业服务。只有学生具有了培养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观念,才能不断提高自我认识的能力,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和兴趣爱好,发掘自身的潜在能力,并主动征求教师的指导,锻炼选择和调整自我发展的方案的能力,逐步使自己具有自控教育、自控发展的能力。

3.创新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

课堂教学是高职教育的主渠道,课堂教学的效果既关系到教学计划执行的成败,更关系到能否贯彻实施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3.1是在教学活动中要积极采用"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模式,重视探究性教学。教师在教学中更多地不是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积极主动地为学生创造完成学习的条件,引导他们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应认清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活动不可替代的主体,应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内驱力,让他们自己对学习产生兴趣,主动完成学习。

3.2是在教学活动中要注重科学方法的传授。学方法是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活动中遵循和运用的以科学为基础的各种方法和手段的总称,是人们在实践活动中总结出来的正确的思维方法和行为方法。科学方法与科学知识相伴生,是学生掌握知识和训练基本技能的重要手段,是培养科学思维、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主要依托。"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会学习的方法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掌握之后离校继续学习创造有利的条件和必具的能力。为此,教师在教学设计里面,要充分考虑学习方法的问题,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必须要体现学生对学习方法的掌握有所帮助。

3.3在教学活动中要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是在智力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综合能力,它是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的创新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它已成为21世纪人才必备的素质之一。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每个教育工作者肩负的重任,而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阵地。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善于创设悬念环境,激发学生的求知心理,增强思维的内在动力,解决学生创新思维的动机问题;要善于巧妙设计问题,鼓励学生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质疑,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鼓励学生打破思维定势,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使课堂上呈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要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鼓励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

3.4是在教学活动中要注重情商教育。现代教育理论和实践均表明,一个人的情商高低对其人生的发展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情商较高的人可以积极弥补智力的不足,获得较好的发展;情商较低的人,即使智力较强,却往往难以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上有大的作为和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寻找情商教育内容与课程教学内容的结合点,努力把情商教育融于智力教育过程之中。教师也要注意提高自己的情商指数,塑造自己的完美人生,并使自己真正成为学识渊博、充满人格魅力、有独立创造精神、坚强勇敢、乐观向上的人,以自己的模范言行去影响、去感染、去熏陶大学生的思想、人品、意志、毅力、敬业精神和创造精神。

结语:我们要认识高职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内涵,转变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创新高职教学的课堂努力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当然培养高职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诸多层面和因素,由于篇幅所限在此不再赘述。

参考文献

[1]崔德明. 培养高职院校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途径探究[M].2009,609(05):45-46.

[2]方晓红. 高职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M]. 现代企业教育, 2006,(08):1-3.

篇3

关键词:科学管理;人文治理;学校管理

一、科学管理和人文治理的内涵

科学管理理论是由美国著名实践家、管理学家泰勒等人创立的,韦伯在科学管理的基础上,提出了科层管理。其精神主要包括:有效的组织机构、严格的规章制度、周密的工作计划以及明确的职责分工等。首先,科学管理重视科学量化的实证资料,通过量化工作能够更直观的发现问题,为解决问题寻找合理的突破口。其次,在获得量化的实证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具体的管理工作,科学地制定政策,科学地安排工作人员,科学地设定组织和机构,这是德国社会学家韦伯的科层管理理论所提倡的。最后,科学管理要避免机械化。由此,我们可以这样理解:科学管理观是指认为有一种客观的观点能使人们对管理从事价值中立的研究,有一种科学的知识能使人们去控制组织和改善组织,有一种为人类决策所共同其作用的理性基础和为提高组织的效率和效益的技术管理观。

在西方的文艺复兴时期,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运动”开始兴起并贯穿于整个西方的历史。而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圣人孔子提出“仁爱”的思想,这也是以人为本的重要体现。新时期,人文治理越来越得到教育管理者的重视。我们可以这么理解:人文治理观是指在教育管理领域中对韦伯等人的科学管理批判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管理观。这种管理不重视组织及其结构,而是关注组织中人的因素;对人不注重其理性方面而是非理性方面;对人的理性所关注的不是认知理性,而是价值和伦理理性。

二、学校管理如何体现人文治理

学校管理是指学校管理者为贯彻教育方针、实现培养目标、提高教育质量,对学校资源进行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和监督等一系列的有效活动过程。学校管理离不开教育理念,以往或当下的教育观念都不是真正意义上对教育,对教师,对学生充分的考虑。比如自然教育观、幸福教育观和生命教育观是属内在的教育观,是对人的发展要求而没有谈对教育工作的要求。规范主义教育观、愉快教育观和希望教育观是属外在的教育观,是对教育工作的要求,没有谈人的发展要求。科学管理和人文治理在学校管理中处于割裂的状态,因此人文治理一定要渗透在学校管理中才能使管理效果最优。

(1)提高学校管理者的人本认识

一位好校长成就一所好学校。学校的教育管理质量和办学实际效果主要取决于管理者的管理水平和正确领导,而其中起重要作用的就是管理者的自身素养。因此,学习管理者应努力提高自身修养,认真学习管理理念、技术和方法,积极转变管理理念,在科学管理的基础上,围绕“以人为本”展开工作。学校管理者要将管理落实到细节,保证管理的真实性、有效性,落实到教学的管理、课程的管理、人力资源的管理等各个方面,实行刚性管理和柔性治理相结合,以此才能提高学校整体素质,推动学校整体目标的达成。

(2)关爱学生,坚持育人为本

随着课程改革和教育现代化,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教育管理者要讲育人为本作为教育思想的实质,坚持以人的发展进步为本,重视人本身的发展,将个体和个性发展统一起来。具体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尊重学生、理解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第二,创造美好和谐的育人环境,建立为学生服务的团体,关爱学生,让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创新,感受到幸福和快乐;第三,在课堂上应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成为“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主阵地,还原学生的主人翁地位。

(3)尊重教师,有效激励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表明,人的需要是分层次的,对于教师而言,不同需求的教师需要不同的激励来提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学校管理者而言,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必须从了解教师的实际需求着手,发现他们的需要,识别教师最重要的现实需要,尊重教师的劳动,肯定他们的价值,针对不同需求具有针对性的进行激励。具体的激励方式主要有:第一,明确奋斗目标,第二,建立健全信息反馈机制;第三,完善奖惩制度;第四,真诚信任和尊重教师员工;第五,注意做好教师员工的思想工作;第六,培养教师自我激励、自我评价的精神。

篇4

【关键词】人本主义教育观 大学英语 可行性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0)06-0011-02

当前,大学英语教学正经历着一场变革。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大学英语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现代化”发展阶段。从传统的教学模式向新型模式的转变,新的特征不断涌现,其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也在进行相应的变革。在大学英语教学面临新一次发展机遇的今天,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正顺应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发展的新浪潮,使一些新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涌现出来,这无疑对实施以人为本的教学过程,突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高教学质量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和深远的影响。大学英语教学应该如何体现人本主义的教育思想,如何体现以人为本,从而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这是一个值得探讨和研究的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的课题。

一、人本主义教育观的主要思想及内涵

人本主义心理学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它的主要思想起源于亚伯拉罕•马斯洛(A. H. Maslow)与卡尔•罗杰斯(C. Rogers)等人的心理学研究。马斯洛强调人的主观活动,第一次把“自我实现”和“人类潜能”引入心理学。在他看来,“自我实现”就是对天赋、能力、潜能等的充分开拓和利用,是一个形成过程。人本主义强调人的内心世界发展的重要性,把人的情绪、情感和思想的发展放在整个心理发展的前沿地位。教育的本质就是以人为本,发掘、激活人的潜能,发展人的可持续发展的潜能。人本主义的教学原则强调在教与学的关系上,学生处于主体地位,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强调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应该是一种民主、平等、互动的关系;强调教学目标应该是以教会学生学习为主,而不单是传授知识;强调在教学管理方面应该以学生自我管理为主,学生对学习内容和方法有自和选择权,学生自我制定学习计划和评价学习结果。

人本主义教育观在70年代兴起之后成为一种浪潮很快波及到教育界。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以传统人本主义哲学思想为基础,摄取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观点,重视人的尊严、价值和情感,相信人具有责任感和使命感,人是自我实现者,人性是社会化过程中的文化产物。在教育中,受教育者首先是人,然后是学习者。教育的任务在于如何帮助学习者满足“自我实现”这一最高需求,强调课堂教学与实际生活的统一,外在的科学知识与内在的经验和情感的统一。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认为教师由衷的信任学生,相信他们能够发挥他们的潜在能力,使学生在教学语境中感到自信与安全;为学生创造一种真诚、关心、理解的气氛。这种气氛由教师逐步扩大到学生之间。在这种气氛中,学生学习更加深入,进度更快。总之,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充分体现出了人本主义内涵,肯定了人的力量和人的价值,其核心就是以人为本。

二、大学英语教学现状分析

2004年制定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明确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英语综合能力,这就要求大学教学不仅仅传授一般的语言知识与技能,还要注重培养大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课程,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因此,设计大学英语课程时也应当充分考虑对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和国际文化知识的传授。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费时多,效率低”的问题,学生实际运用能力差。大学英语教学仍然以传授语言知识为主,课堂教学中缺少大量的交际活动。传统的教学方式要求学生掌握教材中的知识,而不是主动的建构知识,因此学生很难形成运用新方法,提出新见解的能力,很难具备创造力和创新精神。学生的主动性不强,缺乏参与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目前,许多学校强调大学英语四级通过率,教学中带有浓厚的应试教学成分,受这种应试教学思想的牵制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应试技巧的训练,学生学习的目的只是为了拿到四级证书,教师忙于过级率,学生忙于应付考试,由此导致了教学目标滞后、观念片面,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差的后果。实际上,大学生进行大学英语课程的学习,不仅仅是学会一定数量的单词,掌握基本的英语听、说技能,或者通过各类名目繁多的考试,也不是一个非此即彼的问题。大学英语教学在提高学生的综合英语运用能力之外还应当有更高的目标追求,这个更高的目标就是学生作为人的发展,并且是作为有思想的人的全面发展。以我院为例,学生入学英语水平普遍较低,其个别班级(40人)的英语成绩及格率还不足百分之五十,况且部分师范生是从职业中学直接考入本院的,大多数学生英语基础较差,对英语学习不感兴趣,其信心也在不断下降。大学英语教师都面临一个这样的问题:在课堂上,大多数学生都很被动,他们不太愿意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尽量避免和教师进行目光交流或口头交流。尤其是当老师向全班提问,希望同学自愿回答时,往往出现非常尴尬的局面。当然,有时学生不愿意回答,是因为老师提出的问题确实太难了,他们回答不出来。但大多数情况下是即使他们明白教师提出的问题,知道问题的答案,他们仍然保持沉默。在学习中碰到了一些问题,他们也很少问老师,更不要说在课堂上当众提出问题了。这样一来,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受到影响,教学效果大打折扣,老师很难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及时调整教学。因此,为了促

* 研究课题:本文为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院级研究课题

进学生的英语学习,提高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广大的英语教师不断的探索、实践,试图找出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尝试性地应用一些方法,我们基于“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人本主义教育观来指导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和实践,使英语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关注学生作为一个独特的个体,着眼于他们的认知、情感、价值观和世界观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形成新的社会价值观念以及不断探索世界的能力。

三、人本主义教育观的大学英语教学

人本主义的教育观与当前大学英语教学有着内在的联系和契合点,它提出的一系列设想,对于大学英语教学的改革与实践,对于在教学过程中的创新教育都具有深刻的启示。人本主义教育观指导下的大学英语教学对于实行人本化教学,提高其教学质量,增强教学效果的有效性有着积极的意义。

1.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原则

人本主义教育观的主要代表罗杰斯认为在师生关系上,学生是主体,提倡自我学习,自我发现,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认为老师是促进者,是催化剂,教师的责任是尊重、关心、支持学生。他认为由于学生具有学习潜能并具备“自我实现”的学习动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把学生放在居中的地位上,把学生“自我”看成教学的根本要求,所有的教学活动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积极性,学什么,如何去学,怎样才能学好都应围绕学生这一主体进行。

然而,人本主义教育观认为,外语教师的职责不仅是教授外语,还要帮助学生了解内在自我,发展健全的人格。对于学生的地位问题,学生固然应该成为学习的主体,位于整个教学过程的中心,但是大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只能是相对的,教师仍然担负着引导、解惑的重要角色。首先,教师占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也是大多数学生的思维定势,如果学生完全地成为学习的主体,这种从被动到主动的突然变化会让很多学生感觉无所适从而不知所措。学生角色的转变是循序渐进的,其中教师的引导至关重要;其次,在纷繁复杂的英语资源面前,如果放手让学生自主选择,大多数的学生会“淹没”在浩如烟海的英语资源中而不可自拔,既无法做到游刃有余,又有可能“走火入魔”,因此,教师高屋建瓴式的引导和指导就显得极为必要。由此可见,学生学习主体地位作用的发挥依赖于很多其它因素的配合与协调,尤其离不开教师的指挥棒作用,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应是在教师主导前提下的以“学生为中心”原则。

2.课堂互动的人本主义策略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在语言教学中的新发现为广大的外语教师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在教学实践中,尤其是课堂互动教学反映了教师和学习者在课堂中交流的策略,在与学生交流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体情感、风格、意志的差异,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基于人本主义教育观的大学英语课堂互动教学模式的基本框架是:课堂教学始终围绕着教材提供的特定内容,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有意识的精心策划、组织、指导下,让学生在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学习状态中动脑想、动口说、动手写。互动教学模式的本质在于“活动”,其目的是在“活动”过程中实践语言、训练语用技能、提高语用能力,其作用在于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迫使和诱导学生动脑、动口、动手,从而激活课堂学习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人本主义课堂互动教学模式的特点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相互作用,互牵互动,共同来完成某一特定教学内容。这些活动是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进行的,课堂大部分时间应用于学生活动。

3.促进情感交流的人本主义教育观

注重情感交流,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关心学生的成长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融洽的师生关系可以为教学提供良好的氛围和人际关系,教师要了解学生的性格、思想动态,要尊重学生、爱护学生,以真诚平等对待学生。对于大学英语教师来说,在教学中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性格特点,学生的情况应该是教师确定教学方法和课程安排的基础。教师应该意识到使用有效的方法来教课的重要性,把学生培养成独立的学习者,在课堂上教师要鼓励学生多说,多练习。有效的教学方法在于教师如何激励学生学习英语学习。教师的帮助、鼓励、指导和引导为学生创造了一个轻松的学习环境,这不仅仅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热情,同时也减轻了学生学习的紧张感和焦虑感。因此,教师的关心会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的赞扬会让学生产生自信。

4.人本主义教育观的大学英语教学创新意识

人是教育的根本,创新是教育的目标,实践是创新的基础。人本主义教育观的创新意识充分体现了新形式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思路和实践的重心。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模式,使其具有多样性、实用性、趣味性和时代性。教学内容不仅要着眼于知识的传授,还要有助于学生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改善人本化的教学环境,创造以学生和教师为主体的人文氛围。开展课外活动延伸教学课堂内容,开办学术讲座启发学生思路,为学生提供创造性运用语言的机会,提高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改善评估体系,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主。考试的内容、方法要多样化,以引导学生自我检测和评估为主要目的。通过测试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要信任学生,把学生看作平等的“合作”关系。积极鼓励教师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增强自身文化修养,提高教学水平,转变教师角色,更新教学观念。

四、人本主义教育观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可行性

目前,在中国所提倡的素质教育、情感教育、合作学习、自主学习,以及网络和多媒体教学等都是建立在人本主义思想基础上的具体教学方法和教学活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情感教育也同样体现了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大学英语教学作为教育的一个部分,不应只关注语言教学本身,同时还应考虑如何通过语言教学达到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真正体现素质教育的思想。这不应仅限于新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所提出的“借鉴和吸收外国文化精华,提高文化素养”,而应涵盖更多更广泛的内容。

人本主义思想本身也有一定的缺陷和局限性,如过多强调学生的中心地位,同时也过于相信学生的潜能和自我主导的能力。但总的来说,人本主义教育观对大学英语教学还是有着重大指导意义的。任何事物都不是完美无缺的,况且我们学习借鉴本身就是一个“继承”和“发展”的过程。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合理引用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必将给英语教学带来一定的可行性和实用性。

参考文献

1 卡尔•罗杰斯.关于教和学的若干个人的想法[J].外语教育资料,1984

2 姜 宏.从人本主义心理学角度看大学英语听力教学[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08

3 岑海兵.人本主义心理学与大学英语口语教学[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8

4 阮亦慧.从文本走向人本:英语阅读课程的变革[J].广州大学学报,2007

5 谢徐萍.人本主义教育观及其对英语写作教学的启示[J].教育探索,2004

篇5

[关键词]新时期;素质教育;教师;学生

众所周知,实施素质教育的主体虽然是学生,但其先决条件和根本保证则是教师。俗语说“没有金钢钻,难揽瓷器活”、“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要想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首先必须从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方法和业务能力上提高教师本身的素质。没有高质量、优秀的教师,就不可能有高质量、优秀的素质教育,全面实施与推进素质教育就只能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治标不治本。

一、强化对素质教育内涵的理解

素质教育虽已飞速发展、深入人心,但并不是说,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能真正全面、深刻地领会它的含义。素质教育不同于“精英教育”,而是普及教育、大众教育,它面对的是全体学生,而不是淘汰学生。它承认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着差异,但不搞“一刀切”,而是因材施教,普遍培养,区别对待。“条条大路通罗马,不必个个升学深造,但求个个发展成才”!素质教育重视学生主体性、主动性、参与意识和合作意识的培养,弘扬人的个性和主体性;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培养和形成学生健全的个性与精神力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生活、社会等各方面自我教育,自我提高和自我管理的主人。

传统的应试教育是一切为了分数,一切为了升学,升学率是衡量一所学校优劣、一个老师好坏和教育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结果却是培养出了一批批“高分低能”、“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不懂做人做事的所谓“人才”。而素质教育则是全面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生理素质、文化素质、学习素质、品德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强调学生“德、智、体、美、劳”整体和谐、健康地发展,为全体学生创造宽松、自由、和谐的育人环境,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素质教育就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情感、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求知、求识,学会办事、学会做人、学会与人合作,以学生真正形成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教育成功的标志。

素质教育不是分段式、一次性教育,而是终身学习、终生提高、发展式教育。在当今社会性、全民性、世界性学习中,只有具备终身学习和自我发展、自我管理能力的人,才能适应。素质教育着眼于学生终生的可持续发展,即不仅重视学生现在的发展,也重视将来的发展,学校不再是为学生一生准备一切的地方。知识、经验和科学技术时时更新、日日更新,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终身发展、与时俱进的观念。

二、促进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提高

现代教育、教学观念与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最根本的区别就是怎样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现代教育、教学思想强调以育人为本,以坚持学生自主发展为本,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较强实践能力的人才。教师要牢固树立“三个一切”的思想,即“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学生”!教师应无条件地为全体学生服务,学生有权力选择学什么,怎样学。素质教育的重点不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怎样学习、学习什么和如何做人。教育和培养学生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他们从家庭、从学校走向社会、甚至走向国际。让他们在社会、国际的大舞台上展示自己、发挥自己,去实现自身价值。教育方式中应从单纯地传授知识供学生猎取猎物到“教给方法(给猎枪)培养能力(教做猎枪)猎取猎物”这一根本点的转变。

三、加快教师职业专业化的进程

教师职业专业化是指教师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任职条件,有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所谓学历,即指教师有专门的学习经历,通过学习获得丰富的知识、学问。学历虽然不等于能力,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学历和能力之间也呈一定的正比。因此,教师教育、教学中还要注重自身学历的提升。教师不仅需要知道针对不同层次、不同年龄、不同个性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教学方法。而且教师也要积极搞课程开发、教材建设、课堂生动教学、试验课建设、自然科学研究和实训基地建设等科研、生产活动,不断提高科研与实践能力。

追求是一个人奋斗的动力,要树立远大的、符合实际的、崇高的专业理想和目标,为之穷毕生精力不懈追求。教师不仅是某一领域、某一课程的专家,而且要努力学习心理学、教育学,做教育专家。

四、树立教育国际化的观念

入世后,世界经济一体化推动了各国间的人力、资金、商品、服务、知识、教育、技术和信息等实现跨国界的交流与合作,这就需要教师树立教育国际化的观念。随着教育国际化进程的发展,国际间的教育交流与合作内容更丰富,方式更多,层次更高,范围更广。自我封闭式的教育观念和教学实践已不能适应当今世界性人才的要求。教育国际化趋势必将导致和加快我国教育办学主体多元化、投资渠道多样化、办学形式多样化。教育的全体化、普及化,提高全国人民素质是我国应对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必然选择。教育的国际化将树立以人为本的新的教育理念,强调人的个性发展、主体发展,一改“千人一面”、“千校一面”的模式化教育,注重办学特色和学生特色的培养。教育的国际化要求由原来的继承人类的文明成果、传承知识和技能为主走向创新思想、创新科技、创新知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培养“创造型”人才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需要。教育不再是阶段化教育,学习不再是阶段式学习,只有具有终身学习、可持续发展的人才适应世界发展的需要。因此,树立终身教育理念、终身学习观念已成为人们的共识。

篇6

国民素质的提高是一个全方位、长期的过程,而学校教育是主要的途径,教师是主要的实施者。地理学科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同其它学科一样具有传播知识、信息和培养学生能力的双重责任,地理教师必须肩负重任,责无旁贷

一、教育理论指导下,深刻理解内涵

素质教育是依据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受教育者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受教育者主体和主动性精神,注重开发发展潜能,注重形成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推行素质教育,得到教师们的普遍认同。并在教学中进行有关素质教育的实践工作,由于教师对现代教育理论学习得不够,所以对素质教育的内涵认识不深、理解不够,使得素质教育难以落实。加之某些教师头脑中固有的地理学科为次要学科的观念的影响,使素质教育在地理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往往流于形式,如有的教师理解素质教育就是让学生多活动、多回答问题,有生硬地安排许多无意义教学环节,有的使用大量的教学工具。这些所谓的培养学生能力、强化素质教育的一些做法,结果是事与愿违,使本来简单的教学复杂化,轻松的学习沉重化,既违背了教育规律,又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因此教师应不断加强理论学习,了解我国的教育方针、政策,了解现代教育理论,了解国际国内最新的教育动向,在丰富的教育理论指导下,尽早适应当代的教育教学工作。

二、注重提高自身素质

应对新的挑战素质教育培养的是21世纪发展需要的新人。素质教育主要是通过学校教育完成的,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又是通过每位教师具体的教学工作来实现的,因此教师素质的提高势在必行。首先,是心理素质的提高。心理素质对于人的一生中的学习、工作、生活都有很重要的影响,教师的心理素质不但影响教学效果,同时也影响学生心理的发展。因此,一名优秀的地理教师要具有轻松愉快的心境、豁达开朗的心胸、振奋昂扬的精神、坚忍不拔的毅力,这些对于学生方面的素质的提高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其次,是业务素质的提高。知识的传授靠教师较强的教学基本功来完成。在教师队伍中,有一部分教师业务水平较低,课堂教学平淡乏味,使课上得死气沉沉,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谈不上学生素质的提高。因此,地理教师不但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还要有丰富的语言表达能力、分析综合能力、板书、板图能力、创造思维能力、教育科研能力、应变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等等。只有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才能胜任现代的教育工作。再次,是德育素质的提高。教育过程是教书育人的过程,要达到这一目的,不仅需要教师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极强的业务能力,还需要教师具有高尚的师德。“学高为师,身正是范”,教师是学生的一面镜子,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因此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要有严谨的治学态度,热爱教育事业,热爱本职工作,热爱学生,尊重并关心学生,以其人格魅力从正面为学生树立榜样。

三、创新教育观念

实施素质教育教师的教育观念是“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所形成的相关教育现象、对学生主体以及对自己教学能力的信念”。教师的教育观念要随时代的发展不断更新。教师要以人为本,人是各具个性的,正是丰富多彩的人构成了生动活泼的社会,因此只有关注人、信任人,才可以发现和创造出办法来影响和改变人。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的组织者,教学过程的“开放”与“封闭”、“创新”与“保守”,取决于教师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策略。

地理教师与其它各学科教师一样,首先应树立新时期的地理教育观,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人格,重视学生的兴趣、爱好,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课堂上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活动和思考的时间。不仅要传授有关的地理知识,培养学生学习地理兴趣和能力,而且要加强对学生的国情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世界观、人生观教育及与当今社会联系比较密切的环境意识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教育。

四、不断学习认识新课改教材

确定地位作用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总是根据大纲的要求,挖掘教材,确定培养目标,结果往往以单纯传授课本知识,让学生简单地记忆这些知识为主要目标,而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传授知识还要注重提高公民的素质,这也就决定在地理教学中贵在提高学生的地理素质,那么,仅仅传授教材的基本知识就远远不够了。因此,教师应重新认识教材在教学过程中的位置和作用。

五、创新教育方式

篇7

关键词:武警部队“合训”院校教育;信息化;教员;应对

一、武警部队“合训”院校教育信息化的内涵

教育信息化的概念是在20世纪90年代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而提出来的,最早起源于美国。我国于1999年由国家教育部正式部署推进全国教育信息化的工作。关于教育信息化,我国学者普遍认为,它是一个多层面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以多种信息技术广泛深入地渗透到教育教学各个领域,促使教育信息资源得到更加深入地开发和利用,促使传统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等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并最终形成适应信息社会形态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促使教育现代化的过程。武警部队“合训”院校教育信息化是教育信息化在武警部队“合训”院校教育中的应用。

武警部队“合训”院校教育信息化至少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教育环境的信息化,包括软、硬件环境;二是教员与学员的信息化,主要是指教员与学员应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三是教育过程的信息化,是指在教育过程中广泛地使用信息技术,用以完善教育过程,实现面向信息化社会创新人才的培养。

二、武警部队“合训”院校信息化条件下教员的应对

(一)转变教育观念

首先,要确立以人的发展来促进社会发展的观念。改变以往片面强调教育促进社会发展的价值观,走向促进社会的发展和人的发展相统一的教育价值观。在促进人的发展的过程中,树立全面发展、全体发展、个性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素质教育观念。其实,要确立多元智能理论与素质结构的人才观。把每个学员都看成有独立人格的个体,要为每个学员的主体性发挥创造条件,使每个学员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生动和谐的发展,重视学员创新精神和协作精神的培养。第三,要确立以促进学习者发展的教育质量评价观。注重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重视学员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个体性、创造性以及学员的发展成长过程。同时,新的教育观念的形成也为构建新的教学模式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提高信息素养

教育信息化的关键是提高教员的信息素养。信息素养又称信息素质,是指教员所具有的对信息进行识别、加工、利用、创新和管理的知识、能力及情意等基本品质的总和。它包括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信息知识、信息观念、信息心理等方面。具体讲,信息素养主要包括七种学习能力:一是运用信息工具的能力;二是获取信息的能力;三是处理信息的能力;四是创造信息的能力;五是表达信息的能力;六是发挥信息的能力;七是信息协作的意识与能力。教员作为知识的传授者,为了更好地适应教育信息化的要求,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并把所具备的能力应用到教育教学中去,实现教育教学的最优化。

(三)转变教员角色

在教育信息化过程中,教员的角色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员逐渐从传统的知识的传播者、讲授者向学员的导师、意义建构的促进者以及学员学习的启发者、帮助者等多种角色转变,其主要职能已由“教”变成“导”――引导、指导、辅导和教导。教员的大量工作也由课堂上的讲授知识变成了课前的教学过程设计、选择教学活动策略,课中的演示导学以及课后的教学信息反馈和教学策略调整。媒体也不再是帮助教员传授知识的手段、方法,而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即作为学员自主性学习、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而且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量的增加,必将更加注重教员“导”的作用。

(四)完善知识结构

出于教育信息化对武警部队“合训”院校教员提出的更新更高的要求,教员应该在以下方面苦练“内功”,以应对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需要。一是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教员应力求精通学科的专业知识,深人钻研与本学科有关的知识,做到扎扎实实,精益求精;不要浮光掠影,一知半解。作为教员,要想教好书,单凭掌握教学大纲、把教学大纲所要求的知识传授给学员是不够的。二是要有比较广泛的文化科学知识。各门学科的知识都不是孤立的,教员必须拓展自己的知识面,不断补充新知识。正在成长中的学员,兴趣广泛,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对于学员提出各种问题,尽管教员不可能够做到都懂都会,但教员广泛地涉猎各种知识,就可能有效地指导学员去解决这些问题。三是要有娴熟的教育科学知识。教育科学是各门教育学科的总称。由于时空的限制,教员不可能掌握教学科学的所有知识。但至少应该掌握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的有关知识和理论。四是要掌握现代教育技术。随着计算机媒体和网络为主的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教员应加强现代教育技术的学习,掌握在多媒体网络化教育环境下进行多媒体网络教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利用计算机进行教学软件开发与设计的能力,成为现代教育中真正的行为主体。

武警部队“合训”院校教育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使武警部队“合训”院校的传统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教育被赋予了崭新的特点。武警部队“合训”院校教育技术的现代化必将促使武警部队“合训”院校教员队伍的现代化,教员队伍的现代化反过来又将推动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作为武警部队“合训”院校教员只有占据教育信息化的制高点,才能驾驭现代教育教学,才能适应教育信息化的时代要求。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推进教员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意见[Z],2002.3

[2]孙厚钊,吴强.大胆创新 勇于挑战――谈武警部队“合训”院校教员教育信息化建设[J].教育信息化,2006.16

[3]刘.武警部队“合训”院校教员在信息化教育中应着重提高五种能力[J].网络财富,2009.04

作者简介:

篇8

【关键词】 高中地理 素质教育 地理 教学

一、注重理论学习,深刻理解内涵

素质教育是依据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受教育者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受教育者主体和主动性精神,注重开发发展潜能,注重形成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推行素质教育,得到教师们的普遍认同。并在教学中进行有关素质教育的实践工作,由于教师对现代教育理论学习得不够,所以对素质教育的内涵认识不深、理解不够,使得素质教育难以落实。加之某些教师头脑中固有的地理学科为次要学科的观念的影响,使素质教育在地理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往往流于形式。教师应不断加强理论学习,了解我国的教育方针、政策,了解现代教育理论,了解国际国内最新的教育动向,在丰富的教育理论指导下,尽早适应当代的教育教学工作。

二、提高自身素质应对新的挑战

素质教育培养的是21世纪发展需要的新人。素质教育主要是通过学校教育完成的,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又是通过每位教师具体的教学工作来实现的,因此教师素质的提高势在必行。

1、德育素质的提高。教育过程是教书育人的过程,要达到这一目的,不仅需要教师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极强的业务能力,还需要教师具有高尚的师德。“学高为师,身正是范”,教师是学生的一面镜子,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因此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要有严谨的治学态度,热爱教育事业,热爱本职工作,热爱学生,尊重并关心学生,以其人格魅力从正面为学生树立榜样。

2、业务素质的提高。知识的传授靠教师较强的教学基本功来完成。在教师队伍中,有一部分教师业务水平较低,课堂教学平淡乏味,使课上得死气沉沉,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谈不上学生素质的提高。因此,地理教师不但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还要有丰富的语言表达能力、分析综合能力、板书、板图能力、创造思维能力、教育科研能力、应变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等等。只有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才能胜任现代的教育工作。

3、心理素质的提高。心理素质对于人的一生中的学习、工作、生活都有很重要的影响,教师的心理素质不但影响教学效果,同时也影响学生心理的发展。因此,一名优秀的地理教师要具有轻松愉快的心境、豁达开朗的心胸、振奋昂扬的精神、坚忍不拔的毅力,这些对于学生方面的素质的提高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转变教育观念实施素质教育

教师的教育观念是“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所形成的相关教育现象、对学生主体以及对自己教学能力的信念”。教师的教育观念要随时代的发展不断更新。教师要以人为本,人是各具个性的,正是丰富多彩的人构成了生动活泼的社会,因此只有关注人、信任人,才可以发现和创造出办法来影响和改变人。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的组织者,教学过程的“开放”与“封闭”、“创新”与“保守”,取决于教师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策略。

地理教师与其它各学科教师一样,首先应树立新时期的地理教育观,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人格,重视学生的兴趣、爱好,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课堂上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活动和思考的时间。不仅要传授有关的地理知识,培养学生学习地理兴趣和能力,而且要加强对学生的国情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世界观、人生观教育及与当今社会联系比较密切的环境意识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教育。

四、重新认识教材确定地位作用

地理学是一门不断发展变化的学科,地理研究的对象是自然界及人类生存的所有环境。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在改变,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也在改变,从而决定了教材内容要不断更新。而目前教材的编写滞后于教学改革,不能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这就要求在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要改变原有的教材观念,突出以培养能力为主的教学内容,根据能力培养的教学需要可以适当调整教材的知识结构,让学生改变传统的以记忆经验结论为主的学习方法,养成积极探究事物形成过程及成因的习惯。另外我们可以尝试利用现代信息处理技术编制灵活多样的电视教材、网络教材、多媒体教材,作为现行各种教材的补充。因此,教师应重新认识教材在教学过程中的位置和作用。

五、改变教育方式

篇9

多元智能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Howard.Gardner)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区别于传统的一元智力理论的智力评价理论。加德纳认为,智力是在某种社会和文化环境的价值标准下,个体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创造出社会需要的产品的能力。他提出人类的智能至少可以分成9个范畴,即: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内省智能、自然探索智能和存在智能。9种相对独立的智能以不同方式和程度有机组合在一起,即便同一种智能,表现形式也不一定相同,很难找到适用于任何人的统一评价的标准。加德纳认为,个体在处理自身面临的困难或创造新产品时,很难仅仅依靠一种智能来解决问题或完成创新。任何有经验的成年人在解决问题时,都会运用多种智能的组合。一个人可能没有特殊的天赋,但如果他能将所拥有的各种智能巧妙地组合并加以合理地运用,就可能在担任某一个角色时会很出色。学校教育必须承认并帮助受教育者开发多种智能,帮助学生发现其智能的特点和业余爱好,促进其发展。如果我们能调动起受教育者的所有智能,他们就不仅仅是更有能力或对自己更有信心,而且会更积极、更投入地为整个团队乃至整个社会的利益工作。

二、成人高校为什么要开展创新教育

所谓“创新教育”是将创造学的理论和方法运用于教学实践,在发展学生综合素质的同时,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传授和引导学生掌握创新所应具有的知识的教育。它强调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体作用,引导其对未知领域进行探索,鼓励他们找出独立解决疑难问题的方法。成人高校开展创新教育是贯彻落实党和国家一系列方针政策的具体要求,是新时期成人高校内涵式发展的重大课题,更是为社会发展培养大批“德能兼备”创新创业人才的必经之路。

(一)开展创新教育是成人高校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具体要求党的十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作出了重要部署,国务院办公厅也于2015年5月下发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会需要大量有创新创业基础的相关专业人才,这就要求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势在必行。根据官方统计,我国成人高等教育本专科每年招生近300万人,在校生规模近700万人,其中在职人员超过70%,在职人员都具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如果让他们掌握一定的创新创业技能,这将对提升在职职工的整体素质水平,进而使得我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变为人力资源强国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开展创新教育是新时期成人高校内涵式发展的重大课题成人高等教育曾一度被认为是“学历补偿教育”,随着高校扩招、生源减少,成人高校已经逐步完成了“学历补偿”的历史使命,从规模扩张迈入内涵发展时期。当前形势下,成人高校只有走内涵发展道路才能重新赢得发展机遇,才能顺应时展的要求。何谓内涵式发展?成人高校当下应如何进行内涵建设?笔者认为,所谓内涵式发展就是提升质量,尤其是提高教学质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优质的人力资源保障。这就需要成人高校改革创新,改变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评价模式,尤其是创新专业建设、优化课程教材体系、形成积极的教育观和学生观,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学校的内涵,促进学校的长远发展。

(三)开展创新教育是成人高校培养“德能兼备”创新人才的必经之路在知识经济时代下,成人高校想要发展,就必须强练“内功”,能够为学习者提供高质量的、多样化的学习服务。办学目的也要从以往的学历补偿转向培养成人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使其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学校要正确处理好知识、能力和素质三者之间的关系,重视开展素质教育,并以创造力的培养为突破口,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帮助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发展创造性思维,从而开发学生潜在的创造能力。最终,为社会培养出一批“德能兼备”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三、多元智能理论对成人高校开展创新教育的启示

(一)建立积极的教育观和学生观传统教育主要侧重对语言和数理逻辑智能方面的训练、开发和评价,对于学生其他方面的智能关注不够。尤其是目前情况下,成人高校的生源大多以“三校生”为主,经常听到成人教育工作者抱怨学校生源素质低,认为成人高校学生是学习的“失败者、差生(生源素质差、水平低、学习能力弱等)”,认为他们是“朽木不可雕也”。试想在如此消极的教育观和学生观的指导下,学校如何能够把学生真正培养成人才?多元智能理论超越了以语言和数学逻辑为依据的传统智能理论框架,拓宽了人们对智能的认识,为教育工作者挖掘每位学生的潜能,帮助学生选择适合自身的智能和兴趣目标,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成人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应转变以往消极的教育观和学生观,用赏识和发现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位学生,改变以往用一把尺子衡量学生的标准,努力挖掘学生的潜能,并相信每一个学生可以实现自己的潜能。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智能长处,更胜任自己的职业或工作。

(二)实行多种形式的入学考试针对社会上所说的录取分数低、学生质量差的说法,要换个角度来看。我们目前沿用的成人高考科目还是参照普通高考的模式,并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实际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成人高校要开展创新教育必须要调整现有的全部理论知识考试的形式和科目,在入学考试中加入职业能力测试、职业资格审查、工作业绩考核、学习风格测试等形式,真正考查出学生的多元智能水平,并判断出学生是否适合所报考的专业。成人高校应实行低门槛入学,入学考试并非为了选拔,更重要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找准自己的智能特长,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专业,更好地开发其自身的潜能。

(三)构建现代化的教学模式多元智能理论要求在教学模式上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实现因材施教、注重个性化教学、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以提升学生的各项智能。因此,在多元智能理论的指导下,成人高校应变革以讲授为主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逐渐建立起现代化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支持者、服务者和促进者;课堂不应再是教师讲授教材的地方,而应该变成教师帮助学生建立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联系的场所,提倡和鼓励质疑和争论,鼓励生生互动、师生互动;针对成人学员,在传授他们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和帮助他们不断开拓思路,训练创新意识,从而使其能够真正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日常实际工作中的问题。为完成多元化的教学目标,成人高校需要辅之以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例如:问题式教学、研究式教学、任务驱动式教学、案例式教学、启发式教学等,并结合现有的信息化教学手段,如微课教学、网络教学等,使得教学超越时空的局限,为学生提供更便利的教学服务。

(四)设计更加适合成人学生的教学内容以往,成人教育所使用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很多是从普通高校翻版过来的,稍作调整甚至不作调整就用在成人教学上。虽然同属高等教育类型,但是由于受教育对象的学习基础、学习习惯、学习兴趣、学习偏好等方面的不同,成人高等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应该是有区别的。成人高校的学生在文化基础知识方面具有一定的弱势,但是这些学生也有自身的优点,如动手能力比较强、具有一定的实际工作经验、思维比较活跃等等。因此,笔者认为成人高校实行创新教育,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必须因材施教,按照成人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内容,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不断将各学科最新的研究成果引入教学内容,使学生及时了解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加大实践教学的比例,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将创新思维和能力转化为创新成果;开拓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要挖掘现有学科中的创新性因素,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创新教育并进行开发训练。通过上述各种途径,让学生在现有的理论和实践知识的基础上,结合工作实际,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并能用所学内容创造性地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新问题、新挑战。

篇10

【关键词】课堂管理观;内涵;特征;作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33-0115-02

我国在不断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进程中,对教师的课堂管理观给予深切关注和高度重视,如新课程改革中对课堂观就进行了重新定位,这就要求新时代教师进行课堂管理应该更新观念,以便更好地促进课堂管理和课堂教学。但是客观地讲,教师课堂管理观的改善与每年大量的教师培训投入相比,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对课堂管理观内涵的全面理解、对课堂管理观特征的全面透析及对课堂管理观作用的诠释等有助于对其有更清晰地认识。

一、教师课堂管理观的内涵

研究者魏雄广认为,“课堂管理观是由教师的教学观、教师观和学生观而产生的对课堂管理的看法和态度。”张育青认为,“课堂管理观是指由教师的质量观、教学观和学生观而产生的对课堂管理的看法和态度。”结合以上学者对课堂管理观的界定,本文对教师的课堂管理观的理解是:教师在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在日常生活、课堂教育教学实践与教育专业理论的学习中,基于对教师课堂管理、学生发展特征和教育教学活动规律的主观性认识,而形成的有关课堂管理的个人看法。

首先,教师的课堂管理观是具有历史局限性的,体现了特定时期的历史性和文化性。其次,教师的课堂管理观是经过严密思维加工后的理论成果、是从实际教学实践中总结得出的经验及在日常生活中体悟到的一些朴素的观点,这构成了教师的课堂管理观的内容。最后,教师的课堂管理观是教师教育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质上折射出教师在课堂管理中所秉持的价值观。

二、教师课堂管理观的特征

1.个体性。课堂管理观作为教师对课堂管理的一种观念,具有深深的“个人烙印”。观点、观念是个人的一种认识,这意味着教师所有的关于课堂管理的认识从本质上来说都是“他自己的独特看法和见解”。发生认识论论证了认识是由主体与外部世界不断相互作用、逐步建构的结果,教师就是在原有的认知基础上,在实践中加深对教育的理解与认识。每位教师课堂管理观的具体内容不尽相同,这反映了每位教师在建构自己对课堂管理的认识时,对同样的客观教育事实认知选取的视角带有很强的个人色彩;另外,教师头脑中对同样课堂管理观内容的结构方式也不一样。因而无论是教师课堂管理观念的内容,还是其表现方式都具有个体性。

2.外在表现的复杂性。教师的课堂管理观一般表现为在课堂管理中外显的语言、行为,即教师课堂管理观与其课堂管理行为之间表现为一致性的关系。但是研究发现,教师在课堂管理中践行的行为与头脑中持有的课堂管理观并不一致,有时甚至是矛盾的。研究者如张婷婷、黄敏及朱江涛等已经提出了教师课堂管理观和课堂管理行为存在差异的观点。教师的课堂管理观能否表现为相应的行为受很多因素影响,需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课堂中师生的行为是多样化的,师生在课堂中发生的行为都有从事这一行为的需要和理由,每一种行为的产生都受到主体当时的思想状况、心理状况以及环境的影响。

3.情境性。“人在情境中”的理论认为,人不能被看作一个完全独立的个体,研究一个人,一定要同时了解他所处的环境,即他的家庭、学校、朋友、工作场所等在社会中的状态。因此,应重视教师的课堂管理行为所折射的课堂管理观与当时所处的具体情境之间的关系。这也提醒我们根据教师个别的课堂管理行为去判别教师的课堂管理理念可能会有一定的误差,脱离具体的情境去谈论教师的某种课堂管理观将失去意义,也即是要求我们要将教师的某些课堂管理观与具体的情境相结合来分析。

三、教师课堂管理观的作用

1.教师课堂管理观对教师的作用。

(1)教师的课堂管理观影响其课堂管理行为。教师在课堂管理上的行为也是其课堂管理观的外显,而教师的课堂管理行为并不必然反映其课堂管理观。现实中,教师的课堂管理行为与其课堂管理观出现脱节现象,其原因复杂多样,但毋庸置疑的是教师课堂管理观念在不同层面和程度上影响着教师的课堂管理行为。

(2)教师的课堂管理观影响其课堂管理效率。不同的教师会持有不同的课堂管理观,而课堂管理观的不同使教师采取不同的课堂管理方式,进而产生不同的课堂管理效果。有效的课堂管理不仅是课堂教学顺利进行和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而且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然而,一些教师不科学的课堂管理方式,不仅没有促进课堂管理效果和课堂教学效率,还使学生在课堂上体验到失败,导致其人生理想的破灭。当今,以人为本、强调学生参与课堂管理及关注课堂中师生间的关系等课堂管理观已经深入人心,有利于教师提高课堂管理效率,也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生的完美人生奠定了基础。

(3)教师的课堂管理观影响其认知。教师的课堂管理活动从某种程度上讲是一种认知活动,而教师的课堂管理观就像一个过滤器,当教师在课堂上进行管理活动时,他们会将收集到的信息和自身的课堂管理观联系起来去思考、解释和处理信息。帕贾斯(Pa-jares)认为,“教师的教育观念广泛地影响着其认知加工过程,它不仅影响着注意选择、信息检索、贮存、提取等信息加工过程,而且还通过影响其情绪、情感来间接地影响认知过程。”课堂管理观从属于教师教育观念,在一定层面上折射出教师的教育观念,因此,教师的课堂管理观必然影响教师的认知及认知加工过程。

2.教师课堂管理观对学生的作用。

(1)教师的课堂管理观影响学生的课堂态度。教师受课堂管理观影响而表现出来的课堂管理行为方式会直接影响学生对课堂的兴趣,影响学生上课学习的情绪状态和课堂态度。一方面,教师以严格的课堂纪律、批评否定等课堂管理方式进行课堂管理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有效的课堂纪律,适时、恰当地批评、否定是维持良好课堂秩序和提高课堂管理效率的保障。另一方面,在课堂管理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个性、兴趣、特长等采取不同的要求和标准,从而使学生在课堂上能感受到被关注和被重视,进而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信心。

(2)教师的课堂管理观影响学生的课堂行为。20世纪60年代对课堂管理的研究更加注重学生在课堂管理中的参与性,在管理理念上达成了排斥严格的稳定性和只强调课堂中秩序的共识,这就要求教师应该重视学生在课堂管理活动中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德雷克斯逻辑后果模式强调要尽可能地利用行为本身所产生的逻辑后果使学生从经验中体验行为与后果之间的关系,进而养成对自己行为负责的良好态度。根据这一观点,教师在课堂管理理念中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并强调师生彼此尊重,将会有助于让学生学会对自己在课堂上的行为负责,有利于减少其问题行为的发生。

(3)教师的课堂管理观影响学生的自我定位。在反思、总结传统课堂管理中以教师为中心,注重学生成绩的基础上确立了以学生为本的课堂管理观,这要求教师在课堂上从不同的视角去看待和评价每一个学生,尽可能地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发挥其潜能的平台和空间,而不是把成绩作为衡量学生能力和未来发展的唯一标准和尺度。要求教师更新课堂管理观、改进课堂管理行为,进而带动学生更好地投入学习,参与课堂,更清楚地发现自己在课堂上的作用,从而更好地为自己的将来定位。

参考文献:

[1]魏雄广.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师课堂管理观念和管理方式的现状分析与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6.

[2]张育青.高中教师课堂管理观念和管理方式的现状分析与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2.

[3]易凌云,庞丽娟.教师教育观念:内涵、结构与特征的思考[J].教师教育研究,2004,(5):10.

[4]蔡青春.小学教师课堂管理行为[D].山东师范大学,2005.

[5]王斌.个案工作[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8:76.

[6]高潇怡,庞丽娟.论教师教育观念的作用[J].教育科学,2003,(4):2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