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文化强市的建议范文

时间:2023-11-14 17:53: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建设文化强市的建议,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建设文化强市的建议

篇1

一、提高认识,培育理念,形成医院安全文化建设浓厚氛围

加强医院安全文化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加强医院安全文化建设,努力培养一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医护队伍,为广大人民群众创造一个健康安全、稳定、和谐的环境。基于这些认识,集团公司一院把安全文化建设作为一项长期战略任务,纳入到医院的综合管理之中,多措并举,务求实效,形成全员参与的浓厚氛围。他们坚持把“以人为本”的管理作为培育医院安全文化的主线,从抓思想教育,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入手,强化医务人员“关爱病人,关爱健康,关爱生命”的理念,不断提升和丰富安全文化,构建起具有本院特色的安全文化体系。为加强医院安全文化宣传建设,他们利用“安全医疗月”、“创建平安医院(科室)”、“医院管理年”等载体,唱响“安全第一,患者至上”的主旋律,提高了职工安全医疗认识境界。利用演讲、报告会、文艺汇演等形式,大力宣传党和国家的卫生工作方针、宣传卫生战线的先进典型、宣传涌现出的“德技双馨”模范人物,发挥榜样的感召、激励和鼓舞作用。利用专栏、橱窗、网络、学习园地等阵地,张贴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的誓言及新时期“救死扶伤、忠于职守、爱岗敬业、满腔热情、开拓进取、精益求精、乐于奉献、文明行医”的行业规范,使职工时时处处感受到安全文化的浓厚氛围和视觉冲击。同时,该院紧密结合医务人员的思想实际,广泛开展“办医院为了谁”、“医生职责是什么”、“安全医疗怎么做”的大讨论,使尊重病人,关爱病人,服务病人,维护病人的权益成为医务人员的自觉行动。

二、强化管理,提高质量,确保医院安全文化建设落到实处

在推进医院安全文化建设的过程中,集团公司一院从讲政治、保稳定、促和谐的高度出发,把提高医院标准化建设水平,创建本质安全型医院作为重要抓手,突出机制管理创新,不断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积极推行自上而下的平衡记分卡这一新型管理方法,由财务、患者、内部业务流程、学习与成长四个维度相互平衡的绩效作为评价内容,形成了由内而外的患者服务链。完善了以激发员工活力的《综合目标考核方案》,按月将效率指标,安全质量指标、行为指标、经济管理指标综合考核,使医院安全文化建设与综合管理目标融为一体。按照程序标准化、系统规范化的要求,加大了每周三行政查房和每月一次的政工查房力度,从文化建设、医疗质量、操作规范到服务态度、劳动纪律、环境卫生等进行全方位的检查和考核,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切实加强全员的业务技能培训,通过集中组织《江苏省病历书写规范》、《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执业医师法》等法律法规的解析和病历展评、个案分析、技术操作演练和观摩等各种有效形式,进一步增强了职工的风险防范意识、医患沟通意识和安全为天意识。健全完善了首诊首科负责制、三级医师查房制、三查七对制等7项医疗核心制度以及22项常规护理操作等规章制度。分线分专业组织全院职工开展以“遵纪守法、关爱生命”为主题的“三基本”及其他规程条例的学习测试和技术操作习练活动,安全医疗的技能明显增强。近年来,没有发生因“三违”引起的医患纠纷和医疗责任事故,各项医疗技术指标均达到或超过“二甲医院”标准,入院工伤抢救成功率保持了100%。

三、建章立制,规范行为,推进医院安全文化建设长效机制

篇2

在这次报告会上,周文彰提出,文化经济是人类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商业经济之后出现的第四大经济部门,它姗姗来迟,但地位重要。周文彰认为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文化经济是最佳选择。

无论在中国还是在世界,文化经济都是一个新兴经济。多年前,周文彰就提出“文化是经济”。从“文化是经济”,到提出“文化经济”概念,周文彰经过了多年思考。周文彰指出,文化经济既包括文化产业,也包括文化事业的投入和产出以及大众文化消费,是推动中国经济转型和发展方式转变的最佳选择。

文化经济面临的机遇与发展

周文彰认为,党的十对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重大部署,为文化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极大机遇,主要表现在如下五个方面:政府大力支持是重要的动力,可进一步促进公共文化建设,可将更多的文化资源用于公共文化服务;文化发展的氛围进一步增加;广大企业,包括文化事业单位,会在这种态势中加大文化研发投资力度;国际贸易方面,会有更多的人研究国际文化市场,涌现更多优秀文化产品走出国门,加大文化出口比重;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才壮大文化发展队伍。

周文彰写过一系列关于文化经济的文章,《文化的出路就是经济转型升级之路》一文发表于2012年第21期《新华文摘》,当中写到——拉动文化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是:政府发展文化事业、大众提高文化消费和加大文化贸易出口。文化经济发展的思路主要是围绕民生办文化,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围绕市场办文化,发展文化产业,引导促进文化消费;围绕出口办文化,重视扩大文化贸易出口;围绕项目办文化,大力发展新兴文化业态,推动文化经济的发展。

文化经济的发展也必将给从事文化的工作者带来更多的发展机会,“期待更多的文化工作者能走进群众的生活,创造出让老百姓更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也希望文化惠民工程能趁势而上,不仅在城市社区,更多走进农村。”周文彰说,“要争取做到广播电视不光村村通,更要户户通,农家书屋要走入每一个村寨。”他举乡镇文化站为例,“过去,很多乡镇搞宣传文化工作的,往往只有一个宣传委员,文化站很不健全。从国家到农村,关键在最后这一个环节,毛细血管通不到手脚,浑身的血再多有什么用呢?所以中央如果最后一个环节打通了,会释放大量的文化经济活力。”

文化经济可借鉴的经验

周文彰在海南时就致力于推动当地文化事业的发展,非常注重投资“软”环境的研究,尤其在文化体制改革方面,颇有胆识和创新。来到国家行政学院后,周文彰依旧对文化事业的发展、文化经济的推进做深入地研究。在多年的工作调研中,他对各个地域的文化产业发展有了更多的了解:“文化经济发展得比较好的地方有北京,上海,广东,湖南,云南等省。”周文彰说,“这几个省,有共同特点,就是党委政府重视,有政策扶持,其特征是文化产业占GDP的份额远超全国平均值,文化企业、文化产业园区比较多,重视引进文化创意人才。”

北京,上海,广州发展较好不足为奇,而云南地处边陲,却能在文化经济领域创造佳绩,确有许多值得学习的地方。其特色文化产业品牌不断涌现,旅游业及民族演艺链相辅相成,均成为了当代文化长廊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这与当地不断解放思路,重视规划,充分发挥当地资源,实施品牌战略等一系列措施是分不开的。

在国外文化经济的发展中,周文彰认为,美国,英国,韩国,日本的文化经济发展较为成熟。“美国建立起了以市场为导向的产业运作模式,在市场竞争机制下,依靠商业运作,让最好的文化产品流行于市场,为社会认知和接受,继而影响民众。”周文彰说,“韩国在全国各地建立多个文化产业园区,发展集约经营,使资源得到优化组合,形成规模优势,并确立自己的品牌。”

周文彰认为,知识产权保护对文化产业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文化市场一要繁荣,二要规范。其一,文化经济里面创意的作用是很大的,而创意又是最容易被侵权的,规范市场就需要严格保护知识产权,打击假冒伪劣。”

美国有完整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对文化产业的发展发挥了保护和促进作用,值得我们借鉴,例如,美国多次修改版权法,延长对迪斯尼公司“米老鼠”的保护期限。这充分体现了法律对文化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国外有成功经验,我国有丰厚的文化资源,有高度的文化自觉,我们有理由对我国文化经济发展前景充满自信。

周文彰提出,发展文化首先要找好文化的出路,就像生产商品首先要找到销路一样。最明智、最理性的态度就是从文化出路来谋划文化项目,“只要充分发挥政府应有的作用,再加上企业自身努力,相信发展文化经济的大好机遇一定会转变为发展文化经济的大好局面。总之,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我国正在迅速崛起的新兴产业、我国未来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文化发展助推中国梦的实现

篇3

【关键词】地税;廉政;文化建设;价值观

当今世界,文化资源作为一种价值导向和精神载体,在提高执政党的执政能力,培养政治认同和维系社会政治稳定等方面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

作为以廉洁从税为价值取向的文化,廉政文化是地税文化的一个重要分支,是税务人员关于廉政认知、信仰、规范和与之相适应的生活方式、工作态度和社会评价,是廉政建设与地税文化建设相结合的产物。其核心是税务人员爱岗敬业、廉洁自律、依法行政的价值观,表现为全心全意为纳税人服务的宗旨观。

一、当前地税系统廉政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根据廉政文化建设的工作要求,各级地税机关结合工作实际,不断提升认识,强化领导,健全机制,营造氛围,充分发挥廉政文化建设在党风廉政建设方面的基础性作用,初步形成了崇廉尚廉、廉洁从税的局面,但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还存在以下问题:

1.对开展地税文化建设的认识不到位。地税机关对开展廉政文化建设的作用笃信不疑,但有些机关多是把目光停留在监督管理上,总觉得廉政文化建设对干部的影响较慢,因而重视不够,存在被动应对现象,有些是为了年度绩效考核,再加上考核部门大多对廉政文化内涵把握不准确,在考核时缺乏标准、依据,考核不到点上或是走形式、走过场,对廉政文化建设没有推动作用。

2.开展地税文化建设的形式陈旧,内容乏味。目前有的地税机关在开展廉政文化教育上往往拘泥于格式化、条文化,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难以被地税干部所接受。在载体上仅仅通过上集体学习、座谈会议、学习文件等手段来实施,往往给人以一种被强行灌输的感觉,难以使地税干部在轻松活泼、寓教于乐的氛围中受到教育,思想水平得以提高。

3.开展地税文化建设缺乏创新意识。有些地税机关在廉政文化建设过程中,往往是上面说什么自己做什么了事,缺乏创新意识,不能开放式地有效利用先进的文化资源挖掘,实行科学系统的整合,廉政文化内涵不够丰富,文化品味不能与时俱进。

二、对当前地税开展廉政文化建设工作的几点建议

加强廉政文化建设,要创新理念,提高认识,坚持全方位、多层次地推进廉政文化建设,着力营造“以廉为荣,以廉为乐,以廉为善,崇廉尚廉”的浓厚廉政文化氛围,将清正廉洁的价值理念渗透进地税干部职工的思想意识,在潜移默化中教育人、鼓舞人、激励人,努力建设与市场经济相适应、与法律法规相协调、与传统美德相承接的具有地税特色的廉政文化。

1.让廉政文化成为地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于无声处使人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和熏陶

按照廉政文化“五上五进”(上网络、上墙面、上桌面、上讲台、上舞台;进机关、进基层、进窗口、进纳税户、进家庭)的工作思路,充分借助图片、字画等图文并茂、视觉冲击力强的载体,着力在全系统打造机关廉政文化。在办公大楼的公共场所,悬挂着印有办税规程和税务干部职业道德规范巨幅宣传画;在楼道的墙壁上,挂了图文并茂、寓意深刻、发人深省的廉政镜框。开辟了廉政文化宣传栏,建立了廉政文化走廊,设立政务公开栏。每台办公电脑都设置了廉政屏保。在局域网开设了廉政文化建设专栏,滚动播放廉政警句格言。形式多样的机关廉政文化,覆盖了全系统的方方面面,无间隙地发挥着润物无声的作用,让地税干部,时刻感到廉政文化的新鲜气息如同盎然春色扑面而来,于无声处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和熏陶。

2.用活生生的事例触及干部职工灵魂,在全系统形成“廉荣贪耻、崇廉尚廉”的良好氛围

积极发挥先进典型的正面引导作用,大力弘扬新风正气。积极开展了向郑培民、牛玉儒、王光华、张克忠、O玲、洪永和、韩成、马兴军、郑罗祥、胡淑坤等系统内外勤政廉政先进典型学习活动,通过对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先进典型,使大家真真切切地感觉到先进典型就在自己的身边。坚持用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及时通报、深入剖析市内外的违法违纪典型案例,组织干部职工警示教育基地接受教育,听取服刑人员现身说法,用活生生的事例触及灵魂、净化心灵。通过正反两方面的教育活动,进一步弘扬了正气,抵制了歪风,在全系统形成了“廉荣贪耻、崇廉尚廉”的良好氛围。

3.把监督约束向“八小时之外”延伸,营造了靠制度规范、按制度办事、用制度监督的良好习惯

将监督约束向干部职工“八小时之外”延伸,积极推行问效回访制度,向纳税人发放回访意见函,广泛征求纳税人对本系统及其干部职工的意见和建议;采取“听、看、查、访”等多种方式,对干部职工在税收征管、廉洁自律和“八小时之外”的生活作风情况等进行监督检查,对于群众反馈和督查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并提出整改意见,对个别干部职工办税不廉行为,在全系统进行了通报。结合家庭美德教育,大力推行家庭助廉活动,采取给干部职工家属寄送“助廉信”、召开干部职工家属“家庭促廉保廉”座谈会、开展“廉内助”评选活动等形式,引导和教育干部职工家属算好政治账、经济账、家庭账,把好“家门”,守好“后院”,在全系统孕育出了“父母敲警钟、爱人吹廉风”的家庭助廉浓厚氛围。监督约束的延伸,有力地促进了全系统靠制度规范、按制度办事、用制度监督。

篇4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fioncs”为你整理了这篇关于“十三五”以来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建设情况的总结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略阳县文化和旅游局关于“十三五”以来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建设情况的总结

市文旅局: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部署和市文旅局的正确领导下,我局认真贯彻落实《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项目规划》《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有关精神,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推动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建设。现将“十三五”以来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建设情况总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县辖15个镇2个街道办事处,145个行政村20个社区,总人口20.1万人。略阳县为陕西省深度贫困县,全县有重点贫困村95个,其中深度贫困村28个。现有文物保护单位13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3个(略阳羊皮鼓舞、略阳罐罐茶、略阳菜豆腐节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个,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1个,省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34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习所10个。2008年10月,文化部正式设立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这也是我国确定的第四个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二、主要工作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了县非遗保护中心、羌文化研究会等工作机构,设立了100万元文化产业发展基金和50万元的文艺创作扶持奖励专项资金,编制了《略阳县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总体规划》《八渡河流域氐羌民俗生态旅游带概念规划》《五龙洞景区羌文化提升规划》等。

(二)拓展保护途径。围绕国家《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总体规划》,大力实施“文化+”发展模式,对八渡河氐羌民俗文化生态旅游带和五龙洞景区进行整体的产业项目包装;对八渡河流域41公里集中开展氐羌民俗文化旅游带建设,全力打造八渡河氐羌文化集中展示区,改造八渡河流域民居风貌580余户,建成水帘洞等精品节点6个、罐罐茶展示广场等特色文化活动区11处、亭阁等景观小品61套(个),发展氐羌农家乐30户。同时,结合五龙洞景区4A级创建,投资5000万元,对五龙洞景区进行氐羌文化提升,新建了五龙洞羌文化广场、游客接待中心、停车场和精品景点10余处、廊桥3座、亭子9处、水景5处,丰富了景区文化内涵。积极鼓励和引导涉农等行业企业投资文化产业,在八渡河流域内发展农业观光、农村体验、农家休闲和农产品开发等文化旅游产业,成立了郙阁文化旅游投资开发公司、秦脉凤府餐饮文化有限责任公司、林山传统文化有限责任公司、略阳氐羌文化有限公司等一批文化旅游企业,依托罐罐茶等非遗名录和略阳乌鸡、天麻等地标产品,开发出袋装罐罐茶、乌鸡药膳等系列产品,在八渡河流域积极发展羌族农家乐。充分利用生产性非遗成果,打造略阳罐罐茶、羌韵尚品等一批氐羌特色餐饮标准店。

整合国家级文保单位灵岩寺、白雀寺传统古村落等资源,策划包装了嘉陵江蜀道文化旅游区综合开发项目;恢复建设了陕南氐羌民俗村,整合国家级文保单位灵岩寺、白雀寺传统古村落、闪家坪红叶等资源,策划包装了嘉陵江蜀道文化旅游区综合开发项目,已建成防腐木游步道3.1公里、凉亭走廊3个。投资近2亿元,对江神庙、紫云宫等氐羌文化遗存进行了抢救性保护维修,新建了具有羌民族风格的县文化馆、图书馆、县旅游咨询服务中心,以及10000平方米的羌文化广场和八渡河右岸文化浮雕墙。整合江神庙、紫云宫、羌文化广场、文化大厦等氐羌文化资源,策划包装了羌韵文化产业示范园项目,已引进文化经营单位5家;投资160余万元,建成略阳县羌文化展示中心,展示内容主要涵盖羌文化历史遗存、羌文化元素符号、武兴国建国历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介绍、重点非遗项目场景搭建、非遗项目体验、相关非遗陈列实物和生产生活用具等。

新创编了《请喝一碗罐罐茶》《羌寨迎亲》《羌山鼓韵》等羌族特色文艺节目30多个;编写出版了《略阳民歌》《发现略阳》《武兴国志》《故道略阳》《文化略阳》《略阳羌韵民俗》等书刊10余种;围绕羊皮鼓舞、罐罐茶、菜豆腐节节等非遗保护名录,策划包装了氐羌特色文化旅游商品开发项目,略阳羌宴系列菜品荣获陕西省餐饮奖9项,羌英罐罐茶被省旅游局、省商务厅授予“首届陕西金牌旅游小吃”;略阳自加热乌鸡汤荣获2019中国特色旅游商品大赛金奖;“村长鸡·略阳乌鸡系列产品”荣膺2020年第105届美国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

(三)大力宣传推广。充分利用藏羌彝文化产业博览会、西部文博会等平台,采取发放文化旅游产业项目册,展演羊皮鼓舞等特色节目,展示体验罐罐茶、乌鸡系列产品等方式,广泛宣传推介我县的氐羌特色文化旅游资源以及文化旅游产业招商引资项目。不断加强宣传推广力度,充分利用中省市电视宣传平台,在中央电视台的《江河万里行》《汉中栈道》《汉中味道》、陕西电视台的《七女秀陕西》等多个节目中宣传我县氐羌特色文化,同时还在县电视台开办《故道名城》《罐罐茶剧场》栏目,拍摄播出略阳羌文化专辑12集,编制了《故道名城—古风雅韵话略阳》书刊和光碟。在五龙洞镇、略阳天津高级中学、城区建立了羌族羊皮鼓舞、罐罐茶、菜豆腐节节、端公戏培训基地和传习所,羌族羊皮鼓舞先后参加中省市非遗展演活动,荣获全国锣鼓大赛优秀表演奖、最佳演奏奖等荣誉。邀请央视专业拍摄团队,为我县拍摄了文化旅游宣传歌曲《你会爱上这地方》。

配合西部网记者团完成省级非遗名录略阳罐罐茶制作工艺流程的拍摄,组织羌族羊皮鼓舞和船工号子参加了天水市文化旅游宣传推介、汉中市“多彩生活·美好非遗”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举办县级非遗名录嘉陵江船工号子培训班2期。县级非遗名录略阳民歌《请喝一碗罐罐茶》改编的广场舞,荣获全市中国梦主题歌曲广场舞大赛二等奖。2018年成功举办了非遗助力脱贫攻坚略阳县第二届沙朗舞大赛。2020年举办了略阳县首届非遗展演暨罐罐茶制作技能大赛和首届羌文化主题摄影展。

三、存在的问题

一是建设资金严重短缺。我县被列为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至今已有12年之久,中央、省、市、县支持资金严重短缺,2017年才开始有一定专项资金,这对于我们基础差、底子薄的县来说是杯水车薪。虽然我们围绕《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规划》及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申报了一些项目,但由于缺少前期费用和业务指导培训,包装的项目质量不高,项目规划、可研等跟进不及时,项目命中率低下。二是专业人才严重缺乏。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而我县缺乏懂得民俗学、历史学和古文学的复合型专业人才和懂得产品开发、保护经营的人才,影响藏羌彝文化产业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三是文化企业培育难度大。受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制约及地理位置影响,文化产业在我县起步较晚,基础差、底子薄,现有文化产业规格和规模都较小,文化企业数量少、实力弱。缺乏龙头企业带动,制约了文化产业的整体发展水平。

四、今后工作打算

一是围绕《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规划》,邀请省文旅厅专业人员定期对略阳、宁强羌文化产业项目编制人员和相关文化企业进行系统的政策培训和业务指导,并结合略阳、宁强各自重点,整体包装区域内关联度高的大项目,共同建设陕西嘉陵江流域羌文化产业带,提高项目质量和命中率。二是积极争取市县非遗专项资金,对市县级非遗项目传习所、代表性传承人进行资金补助,提高代表性传承人的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努力为他们创造传承展示技艺的平台,推动非遗项目得以有效传承和保护。三是强化专业人才队伍,加强和毗邻地区宁强、北川、茂县等羌区的学习交流。采取“送出去,引进来”的方式,将我县对氐羌文化有研究的人送出去参加四川省或上级部门组织的各类羌文化学习培训活动,拓宽他们的视野,丰富羌文化相关知识;邀请省内外对羌文化专家来我县举办专题培训班,对全县从事羌文化工作的人员进行授课;积极学习借鉴四川省羌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相关县区和宁强县的好经验、好做法,不断提高我县羌文化队伍整体素质,将丰厚的氐羌文化资源转化为生产力,为建设文化强县、带动县域经济发展、实现生态文明做出新的贡献。

篇5

关键词 质量 城市发展质量 市长质量奖 质量强市 质量型经济

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识码:A

质量是一个城市综合实力的反映,是企业和产业核心竞争力的体现,也是城市文明程度的体现。银川市自2013年起设立和评选市长质量奖,这标志着以政府行为和责任开始步入提升城市经济发展质量的新时代。为此,本文对我国城市质量建设和城市经济发展所进行的分析与得出的结论,对银川市城市质量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一、我国城市“质量化”进程与实践

(一)城市质量发展政策指引。

以《产品质量法》(1993年)颁布为标志开启我国质量建设历程以来,国务院分别于1996年12月和2012年2月颁布《质量振兴纲要(1996年-2010年)》和《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年)》,将质量作为兴国之道、强国之策上升到了战略地位,并将质量强国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任务,在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提高综合竞争能力中发挥重要作用。

为实施《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年)》,推动全国广泛开展质量强省(区、市)活动,国家质检总局于2012年起开展“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争创活动,通过宣传典型,树立标杆,开展区域间质量对比提升,发挥质量在服务区域经济增长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质量强国战略实施。截至2012年底,全国共有23个省(区、市)、90个市(地、州)设立了政府质量奖,有25个城市成为首批“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13个工业园区成为首批“全国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同时,国家质检总局已推动16个省(区、市)将质量工作纳入政府绩效考核。

(二)质量奖评选。

2001年,中国质量协会主办首启“全国质量管理奖”评选。2006年“全国质量管理奖”更名为“全国质量奖”。2013年,经中央批准正式设立“中国质量奖”。“中国质量奖”是我国在质量领域的最高荣誉,授予质量领先、技术创新、品牌优秀、效益突出,为建设质量强国做出突出贡献,在全社会具有显著示范带动作用的各类组织和为提高我国行业和地方质量水平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历年来我国质量奖设置与评选情况如表1所示。

(三)质量竞争力评价。

2002年,国家质检总局设立课题,开展“国家宏观质量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国家质量竞争力指数”的研究。2004年课题通过鉴定形成我国质量竞争力评价指标和体系。2006年9月,国家质检总局和国家统计局首次联合2005年全国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之后每年连续,并针对各地质量状况向各省提供了分析报告。质量竞争力指数在质量竞争能力方面统一了对不同行业或地区的质量评价标准,使对不同行业或地区的质量水平和发展潜力进行定量比较、对国民经济总体质量竞争优势进行综合评价成为可能。

(四)城市发展质量评价。

1、城市城镇化质量评价。

《中国经济周刊》与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经过长期深入的调研、建模分析,联合推出《中国城镇化质量报告》(2013),首次尝试对城镇化质量状况进行系统的综合评价研究。《报告》从城市自身的发展质量、城镇化的推进效率、城乡协调的程度等三个方面,构建了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共有一级指标3项、二级指标7项、三级指标30多项。结果表明,城镇化质量指数与人均GDP、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财政教育支出和城市规模大小等指标呈正相关性;与城乡居民收入比、单位GDP的SO2排放量等指标呈负相关性。

2、城市生活质量指数。

2011年6月,中国社科院经济所和首都经贸大学联合首个《中国城市生活质量指数报告》。“生活质量指数”主观指数包括收入、生活成本、医疗保障、生活环境、生活节奏及生活便利程度等满意度;客观指数包括人均财富、通货膨胀率、绿地面积、恩格尔系数等。

二、质量与城市经济发展

(一)质量概念的演进。

质量的概念与含义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在过去近一个世纪里从“符合性”向着“经济性”演进,期间经历了五个具有不同特征与内涵的变化历程和阶段(表3)。

(二)城市经济发展。

城市的产生和发展是由产业产生和发展引起的,产业的规模决定了城市建设的规模。一个城市如果产业日渐发达,这个城市就具有持续发展的能力;如果产业由于某种原因而衰落,又没有新的产业来替代,这个城市就可能失去经济发展的支撑。因而,城市的生命力在于产业结构的不断地优化与升级。

城市现代化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最重要的标志,现代化城市的建设成为了人类生存与发展所追求的最本质的目标。影响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因素可分为基本因素和推进因素两个方面。基本因素是指城市的区位条件与地理环境,这是城市先天所拥有的。推进因素是指城市在发展过程中,投入大量的入力、物力与资金,通过对城市的基础设施、文化设施和管理水平的提高,促使城市更新,创造新的人居、工作与休憩环境,形成城市现代化的基本素质。

因此,城市经济发展不仅是一种追求经济规模扩大及其增长速度的过程,而是涉及城市空间、物质形态、文化传统、社会结构和产业经济等多方面的调整与变化。针对我国过去和现在的现实,实现城市经济发展,就是要实现从重数量增长到重质量提升的转变,着力于增强经济发展内涵,合理利用资源,改变粗放型经济增长状态,从城市形态、城市功能、城市环境优化、城市品位、城市文明、城市管治与服务水平等方面实现有质量的经济发展。

三、“深圳质量”借鉴

2004年,深圳在全国首设“市长质量奖”。宗旨为强化激励,培育卓越企业;推广卓越绩效标准,帮助企业完善运营体系并取得理想经营业绩;示范带动全社会质量改进,提升区域竞争力。十年来,“深圳市长质量奖”已由单一评奖活动发展为具有成果推广、人才培育、应用研究、文化培育等综合的政府质量奖体系,并示范带动全国23个省(区、直辖市)参照设奖。

根据深圳市长质量奖设立评选以来十年的实践,其在城市发展中所形成和发挥的主要作用可概括为打造高绩效组织并起到示范带动作用、引导中小企业健康成长、改进公共服务质量和提升产业整体素质。并形成了以“国际水准评定体系、示范带动的推广机制和向民生领域及中小企业倾斜”为特征的城市质量建设体系。

以市长质量奖为引领的深圳城市质量发展和“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建设实践表明,城市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是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幸福更有质量,从而凝聚全社会的巨大合力共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质量的提升,让发展真正回归其本质意义。质量引领的新理念在深圳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深圳质量”也已成为城市的追求和价值导向。

四、对银川城市质量发展的思考和建议

构筑从“质量兴市”到“质量强市”、走质量型经济之路是银川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科学发展观在城市建设与经济进步过程中的贯彻与体现。本文在上述质量与城市发展理念以及考察深圳城市质量建设实践过程与经验的基础上,就基于质量的银川城市发展问题进行了思考并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1、从产业质量、产品质量、服务质量、工程质量与环境质量等方面,按照“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争创条件,将质量作为城市发展战略的核心内容,把质量目标纳入本地区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从顶层进行设计和实施城市质量发展战略。

2、建立质量发展激励机制,形成政府重视质量、企业追求质量、社会崇尚质量、人人关心质量的氛围与良好环境。

3、建立质量统计考核与评价制度,将质量指标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指标体系及领导干部绩效考核体系。

4、以提升质量发展能力和完善质量发展制度为根本,提升质量创新能力,标准引领能力,计量、认证认可服务与检验检测能力以及质量信息化应用能力。推行实施内容涵盖质量诚信、质量教育、质量激励、品牌培育、质量改进和质量文化的质量发展工程。

5、积极倡导并践行城市质量文化,形成符合城市特点的质量理念和质量精神。逐步构建符合银川发展要求、体现银川城市特色的质量文化体系,不断提升质量文化软实力。

五、结语

探索建立与城市产业体系相适应的新优势,促进地区经济结构调整升级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是银川今后和未来面临的重要历史责任和使命。以市长质量奖的设立评价为契机,依靠创新驱动,实现“质量强市”,将为银川城市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

(作者: 经济师,先后在银川市物价局、银川市发改委、银川市人民政府驻深圳办事处工作)

参考文献:

[1]王德利、方创琳.城市化发展质量研究进展及展望.《现代城市研究》,2012.07

[2]程虹、李清泉.我国区域总体质量指数模型体系与测评研究 《管理世界》,2009.01

[3]《质量发展刚要》(2011―2020)

[4]《全国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公报》(2005―2010)

篇6

关键词:市政建设;弊端;策略

市政建设涵盖了公共事务、公共事业的管理。市政建设工程是政府部分按照非经营、公益性的原则针对城市的绿化、照明、街道、污水处理等方面进行处理。这和人们工作的生活环境、生活质量有很大的关系。就此,针对市政建设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的建议。

一、市政建设中存在的弊端

市政建设所存在的弊端有很多,着重慈宁宫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说明。

第一、监督机制尚不完善。从法律角度进行分析,我国并没有明确的法律针对市政建设的工程质量,相关的条款也没有针对市政建设的各个方面,并没有做到有效的管理和监督。促使很多施工单位出现了不认真负责的现象,导致市政建设并不完善。

从另外一个角度进行分析,法律法规更新的速度较为缓慢,不能够适应多变的形式,缺少全面的管理和监督,且监督机制不完善,导致市政建设招标出现了不公平的现象,私舞弊现象较为严重,公开招标失去了原有的公正性,不能保障施工单位的技术质量,导致市政建设质量不达标。当然,也不排除很多施工单位责任意识较差,在进行施工的过程中质量不达标的现象时有发生,这不仅浪费了资源,同时严重影响了城市的形象。

第二、市政规划有待提升。首先,城市在进行市政规划的过程中,缺少长远的规划措施,这对于市政建设有严重的影响。尤其是在对道路进行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动用较大的人力、财力、物力,政府必须要从长远的角度出发,要从现实角度出发,无论从选择施工队伍、施工开始、竣工都应该采取监督管理机制,运筹帷幄,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进行市政建设。同时,有些城市为了体现城市的现代化,将一些老旧的建筑推倒进行重建,这导致了一些有价值的建筑和自然植物遭受破坏。其次,政府在进行市政建设的过程中忽视了公众的需求,并不征求公众的意愿就进行市政规划,这违背了市政规划是为了民众服务的宗旨。在这种形势下,即便是为了民众,但是所进行的建设不符合民众的标准和生活所需,属于垃圾建设,不但浪费了国家的资源,同时在建设过程中所产生的噪音、垃圾严重影响到了人们的生活。

二、市政建设策略

针对以上所提出来的问题,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首先,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健全监督机制。我国本着依法治国的策略管理国家,市政建设作为国家的基础性建设,相关部门要尽快完善法律法规,健全监督机制。这项措施的实施必然会对施工单位进行有效的管理、监督、约束,提升工程质量,提高我国资源的有效性。从我国现阶段的发展形势出发,建立全方位的监督机制,补充和完善法律法规,及时的将其贯彻到下属部门。针对施工单位偷工减料、违法建设根据法律法规进行追究,打击违法乱纪的行为。严格按照法规、法律办事,针对项目工程的重点进行监督,防止出现质量不合格的现象。

其次,完善建设工程的评估体系。项目工程是否达标,项目是否符合标准的最好判断途径就是项目评估。合理的项目评估体系会有效的帮助政府选择最好的施工方案,政府在针对某个项目进行策划和实施之前,要通过专家的评估,保障建设的合理性。在项目竣工之际,政府要针对其项目采取评估措施,确定项目是否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贯穿于整个市政建设当中。通过对项目的评估,是否符合质量标准,是否符合民众需求,并根据反馈的信息进行完善,保障能够达到低成本、高效益的宗旨。

再次,避免重复传统只重视短期经济效益、不重视长期经济效益的现象,加强市政建设的长远计划的制定。针对市政建设中的重点项目要从多方面、多角度考虑。避免资源出现浪费的现象,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观念。在进行实施的过程中,要不断的完善规划体系,借鉴国内外城市建设的实践经验和科学理论,总结各个地区在城市建设中的不足和优势,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同时,在进行市政建设的过程中,要保证能够克服跟风的思想,采取先进的观念进行策划,靠拢本地的人文条件和地域,对自身城市进行合理的定位,在合理的基础上,制定长远的计划,确保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性。除此之外,政府还应该加强市政建设的宣传,发动公众积极的参与到市政建设过程当中,发挥出民众的主动意识,听取民众的意见,从而增强整个城市建设的民主性,增加公民的主人公意识,保障规划决策的可实施性。

最后,在进行市政建设的过程中,一定要从城市本身的特点出发,保留别具一格的城市风味,因地制宜,凸显出城市的特色,要在旧的基础上融入新的事物,延续城市建设的文化背景,彰显出城市的魅力。

结语:

本文着重针对市政建设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对应的建议,希望相关部分能够采取一定的措施,解决市政建设中所存在的问题,保障我国的市政建设发展的越来越好。

篇7

一、额尔古纳市旅游业的发展现状

(一)旅游资源概况

全市现有景区(点)包括额尔古纳市湿地自然保护区、西山旅游风景区、美国沙米娜英语夏令营基地、弘吉刺部蒙古大营景区、新三维马业园区、黑山头中俄界河旅游景区、黑山头古城遗址、乌兰山景区、室韦魅力名镇景区、室韦口岸界河景区、临江原生态景区、内蒙古莫尔道嘎国家森林公园、白桦林景点、根河桥旅游度假村等。

(二)旅游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

近年来,额尔古纳市把旅游业作为强市富民的支柱产业来培育和打造,在实践中提出了“旅游活市”的经济发展战略,坚持“生态优先”,加强环境保护,不断优化旅游业发展政策环境,研究和解决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继续完善和打造特色旅游产品,培育和发展高端旅游品牌,加大旅游招商项目开工建设力度,加快区域旅游合作步伐,改善旅游基础设施,完善旅游接待服务体系,强力开展宣传促销,较好推动了全市旅游工作的有效开展。旅游业已成为我市新的经济增长点,旅游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三)旅游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旅游产业在发展中不断调整优化,开发一条市域外旅游环线,即:海拉尔――满洲里――额尔古纳旅游环线,与满洲里合作开发满洲里――额尔古纳――莫尔道嘎旅游线路,设计出市域内旅游环线,即:拉布大林――黑山头――乌兰山――室韦――莫尔道嘎――自兴――恩和――三河――拉布大林。同时,继续完善市域内三条特色旅游线路,即:民俗风情游线路、蒙古族出行线路、生态风光游线路。旅游推介、营销效果显著。深入开展家庭游,创建了独特的俄罗斯家庭游品牌,建立了恩和俄罗斯民俗博物馆。

(四)旅游资源设施进一步完善

2008年额尔古纳市新建和扩建重点旅游项目11个。其中莫尔道嘎森林公园续建项目和室韦口岸界河旅游项目被列为呼伦贝尔市2008年重点旅游项目。额尔古纳国际大酒店续建工程主体竣工,已进入室内装修阶段。现全市有星级宾馆一家,旅行社三家(国外一家,国内二家)。同时,加大旅游从业人员培训力度,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在对已有导游员培训教育的基础上又新增导游员9名。

二、额尔古纳市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旅游基础设施依然十分薄弱,配套服务功能还不够完善

突出表现在景区景点服务设施不够健全,配套功能不完善,“吃、住、行、游、购、娱”服务体系发育也不够成熟,很少有游客参与的项目设施,只停留在“看一看”的初级层次上,在如何实现游客“动一动”增加趣味性留住游客方面挖掘不够,无法满足游客的需要。加之城镇建设特色不够明显,星级宾馆和旅行社较少,森林游、乡村休闲游等旅游产品开发进展相对较慢,利用特色风味、小吃等促进游客夜间消费的手段和办法不多,挖掘不够,致使部分游客进不来,或者在我市逗留时间短。再一个就是去莫尔道嘎白鹿岛路线上的加油站太少,恩和、室韦都没有加油站,莫尔道嘎镇的加油站太偏僻不好找,为驾车旅行的游客带来不便。

(二)从事旅游管理和服务人才匮乏

因发展基础、教育环境、认知水平等因素,目前旅游管理、策划、促销、导游方面的人才引进、培养、开发滞后,导游、宾馆饭店、家庭游等从业人员基本技能、专业化水平掌握不够,综合素质不高,服务质量较低,难以满足日益增加的市场需要。

(三)旅游经济总量相对较小

近几年,凭借着地理位置和资源优势,额尔古纳市旅游产业已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水平。但从总体上分析,旅游发展水平和影响力仍然较低,旅游总收入相对较小,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与周边旅游发达地区相比,旅游产业发展水平差距明显。

(四)旅游产品开发深度不够,投资渠道单一

额尔古纳市旅游景点和内容较多,但主题不够突出,现有旅游项目的开发主要侧重于观光旅游,没有做足旅游与文化结合的文章,休闲度假、生态健身旅游项目,蒙古发源地探寻游、森林探险游、俄罗斯境外游等线路开发建设还在初级阶段,体现山、水、林、异文化特点不够。另一方面,我市旅游项目的开发和旅游景区的建设,主要依靠政府投资,虽然也吸引了企业开发部分旅游景点,但无论是资金还是质量上,都未达到一定规模,旅游项目建设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格局尚未形成。

三、对策和建议

(一)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为提高旅游景点的可进入性创造条件

通过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活动,我市旅游服务日趋完善健全,但是旅游项目建设总体进展不快。建议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提倡鼓励国家、企业、集体和个人参与我市旅游景区景点的基础设施建设。一是要加强完善景点(区)的配套设施建设,如通讯、停车场、环保公厕、旅游标识、安全救护、购物市场等设施,同时,还要加强娱乐设施的建设,如射击打靶、骑马、滑草、儿童乐园、购物商场等。二是要加快城镇建设,城镇建设以建设生态旅游城镇为目标,突出中心城镇建设,完善配套服务功能,加强市容市貌整治,改善接待服务条件,实现城镇硬件设施与旅游配套功能一体化。三是加快旅游宾馆、饭店等服务设施的更新步伐,建成或改造一批星级宾馆,提升各类服务档次,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四是开发研制具有地方特色、能吸引游客的旅游小商品、工艺品、纪念品,如白桦树皮工艺、少数民族工艺等。切实加强旅游商品销售工作,全市有条件的企业,也可根据企业特色,积极开发旅游商品,在旅游商品发展上做文章。加快建设“旅游文化一条街”、“购物一条街”,形成旅游商品购物中心,深入挖掘开发山野菜、俄罗斯风味、蒙古族风味、回族风味和地方风味等为主的特色绿色食品,建成“饮食一条街”或“夜市小吃一条街”宣传我市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通过增加旅游购物、饮食消费收入,延长旅游产业链条,提高我市旅游业的综合效应,增强旅游吸引力,延长游客逗留时间,增加旅游收入。五是要尽快促成恩和、室韦或莫尔道嘎加油站的建设。

(二)要广开渠道,培养一支高素质人才队伍

建议政府今后将选拔和培训旅游专业人才列入发展旅游业的计划中,采取“引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吸引和培养旅游方面的专业型人才。建立旅游人才与从业人员培训教育体系,以优惠的政策,鼓励大专院校旅游专业毕业生来我市创业;采取委托培养等方式,培养高、中级专业人才;

建议在职中开办旅游专业,培养更多初中级旅游人才。同时要加快导游、服务、文艺三支专业队伍建设,着重培养旅游管理、旅游规划、旅游营销策划三类专业人才,不断提高产业经营管理水平和从业人员整体素质,策划出符合消费者需求的旅游线路、旅游活动等,还可在全国范围内聘用一批高级旅游专业人才,以适应旅游大发展的需要。

建议要加强宾馆、酒店从业人员和客运站等窗口服务行业从业人员综合素质的培训,在培训接待礼仪、职业道德等知识的同时,采取发放小册子、现场培训讲解等方式,让从业人员了解我市市情、旅游景点、土特产、特色小吃等,以便向游客推介。

建议要加强对旅游业的调研和理论研究工作,拓宽旅游发展思路,指导旅游发展实践。

(三)实施重点突破,开发新兴旅游项目

建议以森林生态旅游为重点,以人文景点为补充,狠抓服务体系配套,开拓新兴旅游项目,如可在莫尔道嘎地区开发森林旅游。森林旅游内容十分丰富,如森林健身型――登山,攀岩、山地自行车等,森林游憩型――野营、露宿、垂钓、度假等;探险型――森林探险、江河源头探险等;欣赏型――观鸟、赏花等;科学考察、艺术型――采集标本、资源调查、摄影绘画等;寻幽访古型――探访古战场、古人活动路线等。还可以在室韦、恩和地区开发兴建私人牧场、庄园等项目,可以集美食、森林探险、垂钓、狩猎、露营、赛马、高尔夫等为一体,成为乡村旅游休闲度假圣地。同时,要挖掘民俗文化的历史内涵,丰富景点的群众文化生活,如俄罗斯巴斯克节等。可纳入旅游项目建设中,让游客既可观看表演,也可参与其中玩乐,使旅游景点产生一种互动效应。还要带动当地群众发展家庭游、农家乐等,使群众从旅游业中得到实惠,形成农户参与旅游促进景区繁荣,景点带动周边农家致富的良性发展格局。

(四)注重与周边旗市区联网,合理组织旅游线路

建议要充分利用地理优势,加强横向联合协作,建立我市与周边旗市区整体联合旅游网络,实现资源互补,市场共有,利益共享,营造旅游区域共同体,借船出海,借梯上楼,不断开拓国内国际旅游市场。要按照我市景点的布局与海拉尔、满洲里联手,合理组织境内一日游、三日游、五日游和俄罗斯境外一日游、三日游、五日游的旅游线路,使游客在较短的时间内,领略到额尔古纳的大草原、大森林、大河流、大口岸风情和人文景观以及俄罗斯异国情调。

(五)改革体制,推行多种合作形式,多元投资。联动发展

建议要改革旅游投融资体制,改变原先以政府为主投资旅游开发的单一模式,按照“谁开发、谁投资、谁经营、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遵循国家、地方、部门、企业、集体和个人一起上的旅游发展方针,多渠道(国家投资、银行借贷、部门参股、民间募集等)多形式(资金参股、技术参股、资源参股、劳务参股等)筹集资金,参与我市旅游景区景点的开发建设,实现投资多元化。积极开展旅游业发展的招商引资工作,重视用市场机制来促进旅游投资,制定鼓励旅游投资,特别是鼓励民间资本、社会资本、外商资本投资旅游业的优惠政策。政府及各有关部门要按市场机制来依法行政,提供优质服务,为旅游投资者创造公平竞争和宽松的政策环境。积极引导有实力的企业家跨行业经营,投资旅游业开发;对投资回收较快的项目,积极谋求金融部门贷款支持;放宽市场准入限制,允许国有、集体、私人资本平等进入旅游业市场,允许实行多方合作或股份制开发、允许实行资源和设施的承包、租赁、拍卖开发,凡是有助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投资经营方式均允许尝试、予以支持,多种渠道加快旅游设施建设步伐。

篇8

【关键词】城市规划展览馆;普湾新区

1、发展背景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规划越来越受到政府管理者、建设者、投资者、市民等社会各界的重视,为了诠释和展示城市规划的成果,全国各地出现了一种新型专业化场馆——城市规划展览馆。

城市规划展览馆作为城市整体形象和对外交流的重要平台,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了城市建设的沧桑巨变以及城市发展成果与总体趋向。它不仅为城市规划精细化管理提供了有力支撑,成为政府规划决策与社会各界沟通的桥梁,为国内外专家、城市投资、建设者提供学术报告、规划咨询的场所。也成为普通市民了解、参与、监督城市发展的最系统、直观、生动、快速的有效途径。

规划展览馆体现出城市文化的独特性和规划的专业性,以直观生动的展示手法扩大规划公示参与的广泛性,以全面准确的规划成果丰富规划公示的内容,以公众互动参与提高规划公示的实效。

城市规划展览馆一般是政府投资兴建的大型公益性设施,是实现“执政为民”、“阳光规划”和“公众参与”的重要手段;是市民与政府进行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沟通的桥梁和纽带;是公众咨询城乡规划和学术交流的场所;是市民休闲、旅游、观光的景点;是城市历史与未来、城市规划及城市建设成果的展示平台和窗口;是展示城市精神气质、提升城市品质、增强市民自豪感、宣传城乡规划知识、增进政府亲民、互动、前瞻的“城市之窗”,是青少年爱国主义的教育基地;重点展示历史文化、总体规划、建设成就和未来发展等的重要内容。

城市规划展览馆是城市规划的“研究馆”,集中了大量规划素材,可以为研究制定城市规划提供重要遵循;是城市形象的“展示馆”,可以展示城市特色,彰显城市魅力;是城市规划的教育馆,可以普及规划知识,增强市民群众的规划意识,自觉遵守规划、支持规划。

从发展趋势而言,规划馆已跳脱一般意义上的展览建筑,形成全新理念导向下的独立的建筑类型。它不仅仅是承载着城市演变历史的物质容器,也不再局限于成为支撑城市精神的纪念碑。它以更为公共与开放的积极姿态融于城市的公共生活,以更为多样性与复合性的展示方式诠释人与城市的深层关系,以更为特征性与关联性的语言智慧地体现城市的内在性格与精神特质,从而真正成为城市文化精神的栖息之所。

规划展览馆的建设不仅有利于集中展示城市形象和城市规划发展方向、提升城市文化品位,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加强规划公示工作,强化公众参与,营造全社会遵守规划、支持规划的良好氛围,是依法行政、推行“阳光规划”的需要,使城市的发展更加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对构建和谐社会起到积极作用。

2、主要功能分析

随着人们对城市规划重要性认识的逐步加深,随着各界人士对了解规划、参与规划、监督规划的重视与向往不断加强,规划展览馆作为城市整体形象和对外交流的重要平台而受到各界人士关注。规划展览馆作为城市规划与建设成就的重要展示窗口,和针对受众人群参观规划展览馆的动因、兴趣及目的,应考虑以下几个主要功能:

城市展览功能。应体现及符合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充分展示城市历史演变和发展变化,使市民更多了解城市的过去、现在和将来,使投资者更多了解成好似历史、城市发展的信息。

规划公示功能。展示城市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和重要地块详细规划等城市规划内容:通过公示征求市民建议,增进政府与市民的相互沟通与了解,是城市规划更为科学、合理,更具可行性。

咨询交流功能。举办学术报告、规划咨询的专业场所,为专家与建设者提供一个小型的交流平台,进一步提高城市规划水平。

宣传教育功能。宣传城市规划法律、法规和政策,提高全社会的规划意识,让更多的市民了解、关注、参与、监督城市规划。

3、展示方式

在迅猛发展的科技力量的推动下,现代规划馆早已摆脱了传统的展览方式,图片展示、模型展示、普通的多媒体展示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展示的需求,高科技支持下的多种展示方式应运而生,其中包括:数码电影系统、幻影成像系统、大型宽幕影视观摩系统、思维动画立体影视系统、360度三维虚拟影视演示系统、虚拟驾驶系统、人景合成系统、表面声波触摸系统、游客查询系统以及多媒体系统的整合运用等。 现代展示手段要求城市规划展示馆的设计必须打破以往标准式展览空间的单一性,突出人性化设计,展馆对人性化的关注要体现在各个方面:要有专门为残疾人准备的无障碍通道、专用卫生间;注重人流的科学设计,注重参观者的参与互动,让参观者在轻松的心情下认识规划、了解规划、参与规划。

规划展览馆设计同样要考虑后期扩建和提升的重要性,要为以后的提升和扩建留有空间,因为社会在不断的发展,城市也在发展,规划展览馆的建设也要随着诚实的发展不断的更新提升,其中的展览展示内容也要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而更新,因此,规划展览馆的设计也要考虑展示内容的可控性、可调性及可变性,从而避免重复施工,多次修整,做到真正绿色、环保、可持续。

4、普湾新区规划展厅

大连普湾新区规划展览厅位于普湾新区内湾核心区的公共服务组团,周边规划有大连市新建图书馆、大连市博物馆、大连市科技馆、普湾新区检察院、等行政、文化设施,同时避开了交通量较大的商业金融中心。规划展览厅建筑面积约2000平方米,部分二层,首层建筑面积约1600平方米,设置有南北两个序厅及主展览大厅三个空间部分,主展览大厅通过总体展区、公共服务展区、市政基础设施展区、综合交通展区、新区掠影、招商专区、重点区域规划、内湾核心区展区布展;用大型LED显示屏配合灯光音响设备、声光电一体演示;配合750平方米主体沙盘的模型空间,全面、生动、形象的展示了普湾新区的城市建设规划情况。

参考文献:

篇9

“宜居城市”是指适宜于人类居住和生活的城市,是所有城市的发展方向和目标。一个城市是否宜居,不仅要看城市发展的经济指标,更重要的是看城市是否能够满足居民在不同层次上对居住和生活环境的要求。因此,“宜居城市”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宜居城市”的建设目标具有层次性,较低层次的建设目标是满足居民对城市的最基本要求,如安全性、健康性、生活方便性和出行便利性等,较高层次的建设目标则是满足居民对城市的更高要求,如人文和自然环境的舒适性、个人的发展机会等。目前,建设宜居城市已成为贯彻“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在城市建设中的具体体现,已被我国众多城市列为发展目标。建设宜居城市,对于加快城市化进程、提升城市形象和品位、增强城市竞争力、改善人居环境,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20*年5月,建设部科技司通过了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编写的《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标准》,为我国宜居城市的建设、管理提供了一个导向性的科学评价标准。通过社会文明度、经济富裕度、环境优美度、资源承载度、生活便宜度和公共安全度六大指标体系和四项综合评价否定条件,对城市作出综合评价,并按百分制计算“宜居指数”。《标准》将城市分为宜居城市、较宜居城市、宜居预警城市三类。宜居指数在80分以上且没有否定条件的城市,即可确认为“宜居城市”。该标准对我市建设宜居城市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二、我市宜居城市建设取得的成就

近年来,我市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建设更加开放、富裕、文明、美丽的“大*,新*”的总体目标,把“打造滨水生态环境优越的宜居城市”作为城市建设的重要举措,充分发挥城市特色,挖掘城市潜力,打造城市品牌,提高城市吸引力和影响力,宜居城市建设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和条件:

(一)“一创六建”活动成效显著。近几年,我市围绕争创全国文明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等为内容的“一创六建”活动,加强城市建设与管理,实施“畅通工程”、“绿化工程”、“光亮工程”、“蓝天工程”,打造五城(即水上运动之城、书法之城、兵学之城、地热温泉之城、商旅之城),坚持“以河为轴,两岸开发”,推动“大水城”建设,城市功能不断完善,为宜居城市建设奠定了基础。我市成功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省级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省级园林城市、省级无障碍设施示范城市。沂河环境综合治理工程被建设部授予“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我市被省政府授予“山东省适宜人居环境奖”城市。

(二)生态环境良好。市区依山傍水,风光秀美,气候宜人,雨量充沛。有“天然氧吧”和“养生长寿山”之称的蒙山距市区仅数十公里,纵贯南北的沂河和横穿东西的祊河在市区交汇,世界最长橡胶拦河坝与正在建设中的沂河东调水利枢纽工程,将使城市水系概率(水面比建成区面积)达到29%(一个城市的水系概率超过10%即为一类区),并形成15平方公里的滨河绿化带,加上十几万亩环城森林绿化带、100公里的滨河大道,使*成为名副其实的生态水城,为建设宜居城市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近几年,大力推进绿色沂蒙建设,节能降耗和资源管理取得新进展,水环境质量有了明显改善,沂、沭河水质在淮河流域率先达标,成为全省出境河流水质最好的城市,*滨河湿地跻身国家级城市湿地公园。加大了滨河景区建设和祊河、涑河、青龙河、陷泥河等综合整治力度,营造了“天蓝、地绿、水清、街净、路畅、灯明、墙洁、楼美”的生态环境。

(三)文化底蕴丰厚。我市人杰地灵,名人辈出,东汉时期珠算发明家刘洪,三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诸葛亮,东晋书圣王羲之,唐代书法大师颜真卿等都出生在这里。我市境内文物古迹荟萃,银雀山汉墓出土的《孙子兵法》、《孙膑兵法》竹简为建国后十大考古发现之一。现有银雀山汉墓竹简博物馆、华东烈士陵园、王羲之故居、诸葛亮故居等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40多个。我市充分挖掘历史文化内涵,打响沂蒙文化品牌。先后成功举办了书圣文化节、蒙山长寿旅游节、诸葛亮文化旅游节、世界颜真卿文化研讨会、中国*(首尔)文化周、沂蒙精神晋京展等一系列活动,书圣文化节成为“全国十大文化艺术类节庆”和“全省五大节庆”之一,形成了“春有诸葛亮,秋有王羲之”的节庆品牌,成为*走向全国乃至世界的城市名片。

(四)经济快速发展。近年来,我市大力实施“工业强市”、“商贸富市”、“科教兴市”战略,不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了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经济总量跃居全省第七位,*批发市场成交额多年居全国同类批发市场前列,*城成为闻名全国的商贸物流城,集聚了一般区域性中心城市不可比拟的“人气”和“商气”,商贸物流使*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成为城市最具影响力和竞争力的金字招牌。

(五)发展环境优化。在加大城市基础设施等硬环境建设的同时,还特别注重加强了政策、服务、安全、社会等软环境建设,积极营造让外来投资者和居住者放心、安心、舒心、省心的良好环境。*先后荣膺“跨国公司眼中最具投资潜力的中国城市第21位”、“中国投资环境百佳城市”、列全国城市综合实力百强榜60名,荣登世界银行的政府效率单项奖榜首。

三、对我市宜居城市建设的现状评价

对照《标准》,我们对*市区截止到20*年宜居城市建设情况进行了综合评价,“宜居指数”得71.84分,为较宜居城市。

(一)“社会文明度”方面:社会文明是城市宜居的重要前提条件,主要包括政治文明、社会和谐、社区文明和公众参与四项。我市公众参与得分较高,达到标准值的77%。

(二)“经济富裕度”方面:经济富裕是宜居城市最重要的基础条件,主要包括人均GDP、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财政收入、就业率和第三产业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的比重五项。这方面我市尚有欠缺。

(三)“环境优美度”方面:环境优美是城市是否宜居的决定性因素之一,主要包括生态环境、气候环境、人文环境、城市景观四项。从部门提供的数据看,我市环境优美度较好,达到标准值的86.0%。其中,气候环境比较适宜,生态环境各项指标基本接近或达到宜居标准值的要求,这说明我市在城市建设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一创六建”活动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四)“资源承载度”方面:城市资源量,决定一个城市的自然承载能力,是城市形成、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宜居城市的重要条件。总体评价我市资源承载度较好,是标准值的74.5%。市区人均城市用地面积是标准值的1.45倍,这既说明城市有巨大的发展空间,有大量的承载能力,也说明城市改造建设任务繁重,节能降耗和污染治理仍需要进一步加强。

(五)“生活便宜度”方面:生活方便、适宜是宜居城市最重要、最核心的影响因素。从生活便宜度评价结果看,我市商业服务设施较好,市政设施、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比较完善,居民对其服务质量满意度较高。

(六)“公共安全度”方面:公共安全是宜居城市的重要保障。从评价结果看,我市的城市公共安全较好,是标准值的80%。在交通、通信、供水、供电等生命线工程方面,市政府已制定并建设了预防、应对自然和人为灾害的机制、预案和设施,生命线工程完好率较好,达到标准值的85%,近3年来,市区公共安全事件的成功处理率为标准值的80%。

四、我市建设宜居城市的思路、对策及建议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象征,城市要不断满足舒适、休闲、健康、安全和文明等人类最基本的追求,打造宜人的自然生态环境,培养和谐的社会、人文环境已成为城市发展的方向。

我市建设宜居城市的思路是: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建设滨水生态、环境优美、人文和谐、宜居宜商的目标,坚持以人为本、关注民生、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以大水城为突破口,以安居为主线,突出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等重点,搞好社区建设、平安创建、精神文明等工作,创新机制,加大投入,将我市建成社会文明、经济富裕、环境优美、生活便宜、安全有序的宜居城市。

(一)搞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为宜居城市夯实基础。宜居城市应具备完善的基础设施和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便于居民出行、购物、就医、就学。为此,应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优化配置市民居住、办公、商业、交通、绿化等城市空间,使分散的经营和企业开发行为纳入政府的统一规划和政策约束。要坚持规模适度超前,使城市供水、供电、供气、供热、雨污系统、绿地系统、环卫设施、停车场建设配套完善,城市道路通畅、电力充足、通讯发达、停车便捷。同时,应着眼于城市的长远发展,注重城市地上和地下空间的综合利用,在交通繁忙路段建设立交桥、高架桥,进而建设地下轨道交通。通过政策扶持、信息引导、市场化运作等措施,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逐步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承载能力和综合保障能力。

(二)搞好城市住房建设,为宜居城市提供安居保证。宜居城市要先“居”后“宜”,要有结构合理的房源,让居者有其屋。近年来,市区供房总量急剧增加,但供房结构不尽合理,小面积的商品房少,廉租房、安居房供不应求,满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要求的任务依然艰巨。为此,要加快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建设,大量兴建普通住宅,适度供应高档住宅,特别要着力改善中低收入家庭、弱势群体住户的住房问题。根据居民的住房需求,合理编制住房建设规划,调整住房供应结构,控制住房户型和价格,,在保证供房体系合理、完善的基础上,确保绝大多数居民改善住房的愿望得以实现。

(三)搞好社区建设,为宜居城市提供有效载体。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社区已成为城市建设管理的重要环节。我市的社区建设才刚刚起步,还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和工作的需要。为此,要改变目前社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滞后、市政基础设施与住宅建设不同步、缺少居民休闲娱乐的公共空间、社区管理人员少经费不足等现状,在完善社区公共服务配套设施的同时,科学规划社区布局,优化调整社区规模;建立新型社区管理方式,科学界定居委会职能;创新公共服务体制,加大社区经费投入;增加社区管理人员,确保社区工作正常开展。逐步把城市社区建设成为物业管理有序、社会服务完善、邻里关系和谐、居住环境优美、具有浓郁人文精神和地方文化特色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四)搞好生态建设,为宜居城市打造良好环境。宜居城市应具有新鲜的空气、清洁的水、安静的生活环境和整洁的街区,有适宜的开敞空间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为此,要抓好市区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的节能降耗工作,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要加强市区水、大气、固体废弃物的污染防治。加快市区内河治理,形成环绕全城的生态水系,努力保护好滨河生态湿地,进一步拓展市民亲水空间。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立起循环、可利用、生态型的产业体系。要抓好市区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的节能降耗工作,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加快市区集中供水、供气、供热步伐,消除燃煤锅炉,减少机动车尾气造成的污染,加快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降低工业污染,改善水质环境。要以创建国家园林城市为抓手,加快城市道路和公园绿地建设,进一步增加城市绿量。通过加强污染治理,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好城市的绿地、空气、水资源,努力使城市的人文环境与自然生态环境相和谐。

(五)开展平安创建活动,为宜居城市构筑安全网。宜居城市应是安宁有序的城市。为适应宜居城市对公共安全更高的要求,今后,要进一步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完善“大防控”工作机制,依法打击各类犯罪活动和“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要坚持依法行政,加强和改进工作,健全完善社会利益协调和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及时合理地处理群众反映的问题,妥善解决好涉及群众利益的各类矛盾,有效预防和处置。要建立健全社会应急管理体系和应急机制,提高危机管理和抗风险能力。要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综合运用多种手段,解决居民收入差距大、社会保障覆盖率低等问题,进一步优化市场环境,维护社会秩序,推进民主法治进程,确保社会安定、百姓安宁。

(六)抓好精神文明建设,为宜居城市提供动力。宜居城市不仅需要物质文明,更需要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适应宜居城市建设的要求,要不断转变城市居民的思想观念,改变生活方式,增强城市意识、文明意识、环保意识,提高居民精神文明程度,提升其综合素质。要注重保护和传承兵学、书法等历史文化,弘扬红色革命文化,彰显现代商业文化,营造独具*特色的城市文化。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积极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社会道德规范。要积极开展文明创建活动,争取尽快获得国家级文明城市称号。要加强以政府、企业和个人为重点的诚信体系建设,强化诚信道德、制度、网络建设,逐步形成规范化的诚信自律、监督和服务机制。要进一步弘扬和实践沂蒙精神,充分发挥其激励、凝聚、教育和导向作用。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积极发展文化产业,精心组织实施“精品工程”,不断推进文化强市建设。

(七)加快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为宜居城市提供物质基础。宜居城市建设需要经济的强力支撑。为此,要牢牢把握发展第一要务,坚持好字优先、好中求快、能快则快的原则,努力实现科学发展、创新发展、率先发展,把*建成鲁南经济带中心城市和龙头。要着力发展产业集群,培育壮大特色产业,优先发展资本、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重点发展以电子信息、生物工程和新材料为重点的高新技术产业,做大做强支柱产业,积极发展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经济效益高的新型产业,把*建设成鲁南制造业强市。大力发展商贸物流业,加快发展会展、金融保险、文化创意、科技信息等新兴服务业,将*建成闻名国内外的现代商城。大力发展水上运动、兵学、书圣、红色等特色旅游项目,突出“蒙山沂水”旅游品牌,把*打造成商旅结合、文武兼备、红色经典、绿色生态的最佳旅游城市。

为搞好我市宜居城市建设,建议:

一是尽快制定宜居城市建设规划;

篇10

【关键词】城市;道路规划;现状;对策

中途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前言:

近几年,城市道路规划不仅仅注重解决人们交通的问题,在环境以及考虑考虑道路规划对于城市发展的整体布局,以及长远的问题都更加注意,城市道路的规划是一项既复杂又具体的工程,涉及到的问题多种多样。

二、城市道路规划设计的现状

1、城市的道路规划随意性

道路的规划在建设中的地位很重要,城市建设依附与道路的规划。所有的城市建设例如,城市的广场,社区街道,旅游景观等等的建设都应列入到城市道路规划的行列中。而在目前的城市建设中,很难看到完整的道路规划,通常表现的很随意,这将影响到城市的道路规划设计合理性的问题。

2、城市的道路规划缺乏权威性和严肃性

城市的道路规划作为城市的重要一部分,其中重要性可想而知,所有城市的道路规划权威性和严肃性应突出地表现出来。一旦城市的整体道路规划确定下来,不能因为人为的因素的改变而改变。但目前的城市道路规划中存在这样的现象,即换届、换领导,道路规划马上就变,仅仅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没有考虑到道路规

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导致消耗了大量的城市的资源,影响城市的发展速度和质量。

3、城市的道路规划中没有体现出“以民为本”的原则

从道路规划过程看,人们群众参与的程度是不够的。其次,在道路规划过程中,领导们总是以自己的意志进行判断好坏是非,使道路规划的独立性和公开性被打破,人们的需要得不到反应。最后,城市的道路规划的约束力不强,降低了人们对道路规划的信任和关注。

4、道路规划中有一系列不良的影响

(1)、在城市的道路规划中,完全忽视了对文化的保护意识。一个城市的发展壮大,需要有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伴随长期的历史过程必然会有大量的文化遗产遗留下来。在城市的道路规划的过程中,那些有深厚文化的底蕴的文物古迹,名胜风景,文化遗产已经遭到严重的损坏;

(2)、在城市的道路规划中,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在城市建设规划一方面带来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焕然一新的城市面貌,另一方面却对城市的生态环境产生强烈的冲击。

(3)、在城市的道路规划中,完全是追求速度忽视质量。有些城市完全是为了早日完成任务,早出功绩,仅仅是追求城市的道路建设速度,完全忽视质量的问题,造成了人力、物力、财力的严重损失。

三、解决城市道路规划问题的道路的对策和建议

1.加强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交通供给质量。

在城市建设中要将交通管理设施建设纳入城市建设规划,公安交通管理部门要积极主动地向规划等部门提出合理化建议及具体的标准和要求,形成和完善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三位一体综合协调机制,实现城市道路基础设施和交通管理设施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交付使用”,切实改变城市道路建管脱节

的局面。同时,按照实施“畅通工程”的标准要求,进一步加大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2.加强调查研究,制定道路交通管理规划,科学实施交通组织。

公安交通管理部门要适应城区道路交通运行格局发生的变化,跳出旧城区的传统概念和框架,以发展的眼光将市中心区域版图边缘放大,先期介入城市建设与规划。

(1)、从行政和技术管理的角度入手,以现有的路网和道路条件为前提,以现有的交通流量、流向为依据,科学合理地处理好道路、交通流和交通管理者之间的关系,提出城市道路交通发展政策和交通管理的近期、中长期建议,明确交通管理发展方向。

(2)、重视大型建设项目的交通影响评价。要把实施“畅通工程”

评价指标纳入城市建设项目评估体系,在城市建成区内进行大型项目开发建设时,按照有关规定确定分析范围、分析交通现状、预测交通流量、评价交通影响、制定改进措施,以保证建设不影响对周边交通服务水平,避免土地超强开发。

(3)、及时掌握并合理控制车辆流量和流向,在交通组织中实施外控内限,有序分流疏导车辆:在市中心区外,调整管控区域,扩大禁行范围,对过境车辆和外地大货车、本地大货车和外地小货车、本地小货车按不同车型进行区域控制;在市中心区内,合理控制,分流疏导,增加禁行、单行、禁左拐等限制措施,加强市中心区的道路交通管理。

3.建设符合城市道路实际的公安交通指挥系统。

交通指挥系统由交通信号自适应控制系统、交通视频监控系统、信号传输系统、违章记录系统、指挥调度系统、“黑名单”自动识别系统、GPS 系统等组成。交通指挥系统对管辖区内的交通状况、交通违法实施监控报警,可以有效地组织调度交通流,提高管辖区内的行车速度,减少停车次数和停留时间,缩短平均行程时间,缓解交通堵塞状况。及时接收、受理报警电话和紧急电话,合理调度管辖区域内的警力以及紧急求援、路障清理力量,快速处理交通事故和意外交通事件。自动采集、分析、处理、管理区域内的主要交通信息,合理地分配使用信息资源。记录和存储历史交通数据信息,为事故逃逸查证、交通规划和组织管理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建议:通过分期、分批,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我市的智能交通系统建设,逐步实现交通管理手段网络化、信息化、智能化。加强城市交通管理,缓解城市交通拥堵,保证人民群众方便出行、平安出行,是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改善民生、改善环境,推动平安和谐建设的具体举措,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心愿和热切期盼。城市道路发展要遵循“规划先导、

科学组织、科技支撑、科学管理”的工作思路,积极会同建设、规划等部门,加强交通规划研究,加大科技投入,深入实施城市畅通工程,不断提升城市交通管理科学水平,为促进城市经济和各项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创造一个有序、安全、畅通的交通环境。

参考文献:[1] 王景行,张培英.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及设计浅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11)

[2] 徐永健,阎小培.西方国家城市交通系统与土地利用关系研究[J].城市规划,1999,23(11):38—42.

[3] 杨民,曲大义,王炜,等.城市土地利用与交通需求相关关系模型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2002,19(2):7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