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文明城市建设范文

时间:2023-11-14 17:53: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推进文明城市建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推进文明城市建设

篇1

一、建设生态文明城市意义重大

1、共同保护全球环境。2008年初,我国南方部分地区发生了特大低温雨雪及冰冻灾害天气。据专家分析,这是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出现的极端灾害天气,从根本上说是由人类过度活动破坏大自然生态平衡导致的。这再次提醒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和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增强对建设生态文明必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真正使生态文明成为一种坚定的信念、一种自觉的行动。抑制全球气候变暖,预防极端灾害天气,是全人类的共同任务。

2、顺应世界城市发展潮流。随着世界城市化的迅速推进,环境、资源等问题日益突出,这促使人类开始对自己的生存空间、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进行反思。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人与生物圈”计划中首次提出了生态城市的理念。很多国家已积极开展生态城市建设的实践,取得了明显成效。

3、增强群众的幸福感。研究显示,幸福指数最高的国家,不一定是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建设生态文明城市,要求我们在努力提高居民收入水平的同时,用更多的精力创造良好的生产环境、人文环境和生态环境,使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加幸福。

贵阳市保持着较好的生态环境,空气清新、夏季气候凉爽、海拔适中、灾害较少,比较适宜人居;民族文化积淀深厚,维系着一种自有的人文生态系统。因此,贵阳建设生态文明城市具有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二、把生态文明理念贯彻到城市建设的各个方面

生态文明拓展和提升了既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发展路径:生态文明理念下的物质文明致力于消除人类活动对自然界稳定与和谐构成的威胁,逐步形成与生态相协调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生态文明理念下的政治文明尊重利益和需求的多元化,协调平衡各种社会关系,实行避免生态破坏的制度安排;生态文明理念下的精神文明提倡尊重自然规律,抑制人们对物欲的过分追求,建立促进自身全面发展的文化氛围。

1、按照生态文明理念搞好城市规划修编。把生态文明理念贯彻到城乡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控制性详规中,落实到城市空间布局、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环境保护、人口发展等各个专项规划里,渗透到城市道路、城市建筑、城市景观、住宅小区等城市设计的各个方面。科学划分城市功能分区,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划定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确定各片区的功能、发展方向,划定空间“红线”,优化国土开发格局。产业布局、重大项目安排都必须服从生态文明城市的功能分区。改革干部政绩考核办法,进行分类评价、分类考核,不用一把尺子衡量。对禁止开发区域和限制开发区域,不以经济增长、财政收入等为主要考核指标。

2、强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建设生态文明城市,要求实现城市内部各生态系统之间的有机联系和协调统一,实现城市内外部生态系统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充分交换。如果交通设施不到位、要素循环不顺畅,经济生态系统和城市配套系统之间、自然生态系统与城市生态系统之间处于割裂状态,就难以达到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目标。因此,要以交通为重点,着力构建城市内部及其周边区域的循环网络,形成顺畅的内外循环,促进要素资源合理流动和有效配置。

3、形成三次产业协调发展新格局。生态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是第三产业达到较高比例,稳定形成三、二、一的产业结构,同时三次产业都朝生态化方向发展。要把发展第三产业作为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重要突破口,重点发展旅游、文化、物流、金融、会展等现代服务业,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建设生态文明城市,不可能逾越工业化这一阶段,但继续走透支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老路是没有出路的,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一方面,做大增量,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另一方面,提升存量,运用循环经济模式提升、改造资源型产业,建设好生态工业园区。凡是污染严重的落后工艺、技术、装备、生产能力和产品一律淘汰,凡是不符合环保要求的建设项目一律不允许新建,凡是超标或超总量控制指标排污的工业企业一律停产治理。同时,大力发展循环农业。

4、严格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城市,必须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突出位置,综合运用法律、经济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努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一是创新法律手段,把生态环境的治理和保护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贵阳市于2007年11月成立了环境保护审判庭和环境保护法庭,已审理多起涉及环境保护的民事案件和刑事案件,有效地震慑了环境违法犯罪行为。二是创新经济手段,严格按照“谁污染、谁治理”原则,大幅提高污染和破坏环境的成本。三是创新行政手段,整合相关资源,实行政企分开,强化有关政府部门的行政职能,切实履行生态环境保护的管理、监督、执法等行政职能。

5、着力解决民生问题。建设生态文明城市,不但要实现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还要实现人与人的和谐。必须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要求,切实提高城乡居民的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特别要关心和帮助生活困难的群众。要把群众生活的难点作为党委和政府工作的重点,把群众的关注点作为党委和政府工作的着力点,使群众的“所急所盼”成为党委和政府的“所干所办”,并多听取群众的意见。

6、大力弘扬生态文化。生态文化是一种价值观念,要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而不是凌驾于自然之上;生态文化是一种伦理道德,要求既对自己负责,又对他人负责,既对当代负责,又对未来负责;生态文化是一种思维方式,要求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生态文化也是一种行为准则,要求大力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建设生态文明城市,应把生态文化作为主流文化,把生态意识上升为全民意识,倡导生态伦理和生态行为,把生态文化渗透到城市建筑、市民行为、社会风气等方方面面。

三、创新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体制机制

1、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保护生态环境是一种道德行为,更是一种利益调整。因为保护生态环境,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可能受到一定限制,当地人民群众的生活得不到改善甚至比较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受益方不对其进行补偿,就会挫伤其保护生态环境的积极性。必须用财政转移支付等方式,让生态环境保护的受益主体向生态环境保护的实施主体和受损主体进行一定的经济补偿,以调动各方保护生态环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按照“谁受益、谁补偿,谁破坏、谁恢复”的原则,依法征收生态环境补偿税费。

2、完善多元化投入机制。要抓紧实现融资渠道多元化、融资主体多元化。有关民生、生态环境建设等公益性项目,主要由财政资金保障,同时鼓励社会资金参与;其他经营性项目要依靠市场化的投融资平台筹措资金。

3、形成鼓励创业机制。努力营造有利于创业的制度、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激发全社会的创业热情。支持民营企业进入国家法律法规未禁入的一切行业和领域;建立下岗失业人员、退役军人、大学毕业生和归国留学生初次创业基地、创业辅导基地和创业园区;开展投资“软环境”综合整治行动,治理推诿扯皮、办事拖拉等行为。

篇2

按照市委关于深入开展“大学习、深调研、真落实”的工作部署,根据工作职能和确定的调研课题,落实生态就是资源,生态就是生产力的重要要求,以抓好生态保护,切实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为着眼点,我们从减少人为因素对森林资源破坏的角度出发,对伊春林区近年来林场(所)撤并整合实施生态移民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

一、原有林场所基本情况

伊春是国家重点国有林区,林管局施业区面积351.2万公顷,包括17个森工林业局,共有230个林场所,都是始建之初根据木材生产需要规划建设的,其中新青、乌伊岭林业局各有3个林场所未建。共有居民6.9万余户、19.4万 人。林场所平均经营面积1.5万公顷,经营半径不足20公里。目前随着全面停止森林商业性采伐政策的实施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推进,现有林场所布局已不适合新形势需要。

二、实施场所撤并整合进行生态移民的重大意义

进行林场(所)撤并整合实施生态移民是一项优化资源配置,促进林区和谐发展,最大限度减轻人为因素对环境的破坏、加快生态系统自然恢复的有效途径,兼具保生态、兴产业、聚人口、促脱贫等多重作用。一是在生态效益层面上,通过撤并林场(所)实施生态移民,对撤并区域进行封山育林,森林植被得到更好的保护和管理,使森林火灾和病虫害的发生率大大降低,有利于森林的休养生息,森林生物量增加,森林质量提高,促进森林生态的恢复;由于林区内减少了人为活动,使烧材等非生产性消耗和破坏森林资源案件大为减少,加之林场(所)撤并后对林场(所)址进行造林绿化,森林的面积和覆盖率得到增加,使森林生态系统更加稳定,有利于提高森林的综合效能,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二是在社会效益层面上,按照居住生态、出行便捷、就业充分、看病放心、上学就近、管理民主、晚年安乐、服务均衡的标准,将撤并的林场(所)居民迁移到山下城区,可带动区域城镇化进程,改善林区的基础设施条件,使林区职工告别艰苦的生活条件,创造安宁、舒适的生存空间和便利的生存条件,融入现代社会的环境中,有效地提高林区职工生产生活水平,促进林区社会事业发展和稳定。

三、林场所撤并搬迁情况和主要做法

伊春林区进行林场所撤并实施生态移民时间较早,为彻底解决林场居民多年一直沿袭以木举炊、取暖的生活方式,最大限度防止对森林资源的破坏和消耗,改善林场所职工生产生活条件,保证森林生态安全和林区可持续发展,我们从上个世纪90年代末期就对林场所整合进行谋划,并于2001年制定出台了伊春林管局林场所布局调整规划,但因体制和机制以及经济形势等方方面面的制约,一直没有大面积铺开。从2009年开始,借助国家棚户区改造、大交通以及城镇化建设的有力契机,充分将林场(所)撤并与国家二期天保工程、大小兴安岭生态保护和经济转型规划的实施相结合,在面临停伐带来的阵痛和经济转型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重新细化调整了林场(所)撤并总体规划,拟定将现有的230个林场(所)撤销101个,调整比例为44%,需要生态移民2.4万户,66000余人,区划调整后林场(所)平均经营面积可达27546公顷,比调整前增加11878公顷,并确定分期整合撤并目标。经过不懈努力,全林区已有57个林场(所)完全撤并搬迁到位,搬迁移民户数14000余户,35000余人。搬迁的林场所居民除少数困难职工要求申请廉租房和要求资金补偿而自购房之外,其余全部安置在棚改房中。各地在撤并搬迁过程中,都能根据自身实际,切实从解决下山职工生产生活条件出发,积极想办法,谋出路,确保山上职工群众搬得出、稳得住。

(一)强化组织领导,形成了统一思想、统一领导、部门协调、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从2011年开始,连续几年都将这项工作作为加强林区生态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写入党代会报告和市政府年度工作报告之中,并将其纳入各地党政领导干部主要责任目标考核体系,制定考评办法,加强督办检查,实施年终考评,有力推动了林场(所)撤并工作的开展。

(二)兼顾现实和未来发展,找准出发点和落脚点,科学规划林场(所)撤并布局,重点重点解决农林混居、不利于资源管护的实际问题,合理处置林场(所)撤并后形成的大量空房和建筑物。对林场(所)旧址、道路、居民生活区旧址进行还林还草,尽快恢复植被。

(三)坚持典型引路。各林业局在推进场(所)撤并过程中,都能结合自身实际,确定新颖的工作思路。乌马河林业局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按照撤并安置人性化、住宅布局合理化、起居生活生态化的模式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同时以高端产业促进就业、以平民产业促进增收,投资数亿元打造了西岭现代化生态型中心林场,创建了“西岭模式”。美溪林业局为确保撤并林场(所)职工“搬得出、稳得住”,整个移民过程坚持以人为本、和谐搬迁、分户对待、因场施策的工作原则,在工作做到了“三个同步”,即:移民的分批安置与工程进度保持同步,移民的生活安置与生产安置保持同步,移民的生活安置与公益设施建设同步。为了真正达到职工逐步致富的工作目标,该局还紧紧抓住了移民就业这一关键环节,采取了“四个充分考虑到”的做法,即:安置移民就业充分考虑到他们的一技之长,安置移民就业充分考虑到移民的未来发展,安置移民就业充分考虑到他们的个人意愿,安置移民就业充分考虑到他们的个体差异,由于方向对路,措施得力,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些好的思路和做法,为全林区提供了可借鉴的宝贵经验,并通过大力推广,进一步加快了林场(所)撤并和生态移民进程。

(四)制定切实可行的优惠政策,下大力气、多渠道解决资金短缺、下山职工就业压力大及生活负担重等“三大难题”。在下山职工安置方面,市政府结合国家的棚户区改造政策,要求各林业局在棚改房分配上要优先考虑撤并林场(所)搬迁职工,对确属廉租房保障对象的低收入、低保家庭可合并使用林区棚改和廉租房政策,解决下山职工住房困难问题。并出台了《关于棚户区改造实施移民异地安置的意见 》(伊政发[2010]40号),职工群众搬迁安置总体上按照山上向山下、林业局向中心城区“两个集中”的原则进行,根据居住生态、出行便捷、就业充分、看病放心、上学就近、管理民主、晚年安乐、服务均衡的标准,制定了保障性住房、社会保障扶助和创业、再就业等相关优惠政策。出台了撤并林场(所)职工搬迁补贴政策,市政府(林管局)在资金极其困难的情况下,从财政中拿出部分专项资金,对移居到林业局局址、中心城区的给予每户5000元搬迁补助;对移居到中心林场的,给予每户2000元搬迁补贴。目前,部分撤并到位林业局的搬迁补助费已顺利发放到搬迁职工手中,极大地调动了场所职工下山的积极性。2012年6月,市政府又出台了《伊春林区棚户区改造异地安置工程建设实施方案》(伊政发[2012]38号),对林场(所)撤并搬迁职工的住房安置政策进一步细化。在搬迁居民生活环境方面,为确保山上居民转入山下迁得出、住得上、不回流,市政府不断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尽最大努力解决就业、就医、就学以及用水、取暖等问题,营造良好的居住环境。并充分尊重棚改迁入山下居住者的意愿,将同一林场居民尽可能安置在一个小区,增加文体活动场所和便民服务设施,受到了群众欢迎。在解决下山职工生活方面,要求各地在做到“四个到位”,即拆迁补偿到位、住房安置到位、培训就业到位、社会保障到位的同时,对下山的特困职工群众需要缴纳的水费、电费、物业费、供热费等适当给予减免,努力降低搬迁职工生产生活成本,确保下山弱势群体的稳定。在解决林场(所)搬迁职工就业安置方面,对撤并的林场(所)加大专业管护力度,调整管护方式,通过提供交通、食宿等便利条件,组织营林抚育生产合森林管护工作,安置了一批下山职工,使他们既改善了生活居住条件,又保证了工作的稳定性;鼓励扶持搬迁职工在浅山区发展林下经济,实现以短养长,发家致富;结合招商引资,扩大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发展接续替代产业,扶持龙头企业,创造了很多新的就业机会,增加了职工收入;为下山职工积极创造和开发一些保绿、保洁、保安等公益性岗位和社区服务性岗位;在企事业单位招聘人员时,积极协调推荐,优先安置撤并林场(所)职工,减轻林场(所)撤并带来的就业压力。

四、存在问题和需要解决的困难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深入,市委、市政府还将进一步加大林场所移民搬迁力度,但从目前实际运作情况来看,要在“十三五”期末完成全部移民目标,还存在较大困难:一是此项工程的实施是在国有森工企业大量减产和全面停止商业性采伐经济十分困难的情况下进行的,“十二五”期间,各森工企业完成的林场(所)撤并在移民搬迁进行异地安置和保留林场所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撤销林场(所)房屋拆除、恢复植被等方面动用了大量资金,欠下了很多债务。二是《大小兴安岭林区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规划(2010-2020年)》所定扶持政策和2015年出台的《国有林区改革指导意见》中的“加快深山远山林区职工搬迁。将林区城镇建设纳入地方城镇建设规划,结合林区改革和林场撤并整合,积极推进深山远山职工搬迁。林场撤并搬迁安置区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参照执行独立工矿区改造搬迁政策”以及2015年《国家发展改革委振兴司关于进一步实施独立工矿区改造搬迁工程的紧急通知》中“参照执行独立工矿区改造搬迁政策的重点国有林区深山远山林业职工搬迁与林场撤并调整工程,近期主要支持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林区的重点国有林业局”等相关政策在伊春一直没有落实兑现,仅靠林业局自身完成后续撤并任务举步维艰;二是由于林区供热成本上扬,国家给予的补贴标准过低(几十年来没有变化,有的林业局甚至没有补贴),职工下山后供暖成本增加,较困难的无力缴纳热费;三是天保二期工程只对林区五项社会保险给予了补助,没有将林区职工住房公积金纳入补助范围之内,按林区棚改政策,移民搬迁职工需要交纳一部分住房差价,回迁房职工筹资困难,而且由于经济危困,林业企业无力为职工缴纳住房公积金。四是目前林场(所)居民多为老人,故土难离的思想根深蒂固,加之担心下山后生活成本提高,不愿意搬迁,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撤并进程。

篇3

建议由省水利厅牵头,省发改委、环保厅、住建厅、国土资源厅、技术监督局等职能部门配合,组织力量编制《湖北省水生态文明城市评价标准》。省技术监督局对《标准》进行评审,通过后颁布实施。《标准》应针对湖北省城市建设和水资源的特点,从五个方面来制定。(1)水资源,从城市水资源情况和用水效率提出水资源支撑城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评价标准;(2)水生态,从水域环境、动植物资源和水土保持等方面,提出水域水体维持水生态平衡、促进水生态良性循环能力的评价标准;(3)水景观,从水系生态治理、亲水景观建设、水利风景区建设等方面,提出城市水域周边风景、风貌和特色的评价标准;(4)水工程,从工程标准、工程质量和工程景观等方面,提出水利工程运行状况的评价标准;(5)水管理,从规划编制、管理体制机制和公众满意度等方面,提出水资源分配、开发、利用、保护、调度与管理等工作的评价标准。

二、典型推动,以点带面湖北可结合前期节水型社会建设

试点成果和经验,选择部分基础较好的城市,尽快启动水生态文明城市创建活动,探索符合湖北水资源、水生态条件的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模式。创建工作坚持典型示范、突出重点、有序推进的原则。通过水生态文明城市创建活动,树立典型,以点带面,发挥示范带动效应。

三、找准问题,挖掘特色,做好顶层设计

各城市应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状况,坚持“当前与长远相结合、建设与管理并重”的原则,突出当地水资源特色、文化地域特色,科学编制水生态文明城市创建规划。以城市总体规划为基础,结合现代水工程体系建设规划,科学安排水资源、水生态、水景观、水工程、水管理体系的建设和发展。以提升城市防洪能力、安全供水能力和水生态水环境良性循环能力为前提,把“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水生态体系完整、水生态环境优美”作为主要工作内容和目标。

四、积极申报,踊跃争先

篇4

一、创建优美环境。打造魅力五常

五常市把哈五路带状公园建设及金山休闲公园扩建作为市政府年初确定的33项惠民工程之一,努力打造生态园林城市。采取多树种、多层次、多结构对带状公园进行绿化,今年绿化面积共240亩。实现了乔、灌、花、草相结合。加快金山休闲公园扩建步伐,计划投资1 200万元,分三期对公园进行改造。目前,一期工程已经结束。园内基础设施得到改进和完善。扩大了绿地面积,使公园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理想之所。

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上,科学规划,以生态环保、绿化达标为工作方向。结合文明单位创建活动,开展了庭院绿化,改造老城区居民庭院,高标准建设新社区庭院,加快花园式单位建设。完成了五常镇内运输路、北二道街改造,铺设下水管线1100米。完成了金山大街、运输路等主要街道路灯建设与改造,使五常市区道路装灯率达到100%,城市公共区域装灯率达到100%。投资300万元,更新街内步道板8万平方米。投资8000万元,逐步完成城区供水管线改造。加快垃圾处理厂和污水处理厂建设步伐,改善了城区居民生产生活环境。

采取积极有效措施,治理城市卫生环境。建立街道、社区、居民楼院卫生包保责任制,严肃治理脏乱差现象,明确城乡接合部的责任分工,治理乱贴乱画、乱搭乱建、乱倒乱扔、乱堆乱放现象。实现了市容市貌净、主次干道净、社区楼院净、重点区域净。

经以上各项工作,五常镇内面貌实现了四变,即变净、变绿、变亮和变美。完成了今年城区“三优”文明城市建设工作目标。

在农村“三优”文明城市创建过程中,五常市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整治乡村环境卫生为突破口,以绿化、美化、香花和乡村道路建设为重点,全面推进乡村整洁。目前,全市24个乡镇建立健全了卫生管理制度,做到了垃圾日产日清。绿化、美化完成全年计划。建成农村公路1724公里。其中通乡公路13条403公里,通村公路158条1321公里。通乡率达100%,通村率达96.5%,通屯率达61%。全市各乡村形成了良好的“三优”创建舆论氛围和工作局面,极大地调动了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五常市二河乡新庄村群众自发成立精神文明协会,协助村委会抓村里的精神文明建设,他们互相影响、互相促进、互相监督,实现了村民自我管理,引领了文明新风,促进了二河乡的新农村建设和“三优”创建步伐,目前,二河乡已被国家环保局评为国家级环境优美乡镇。

二、规范城市管理,打造有序五常

五常市加大城市整治和管理力度,对破坏市容美观和市场秩序,违反交通规则,破坏城市环境行为依法加大教育惩罚力度。聘请50名交警协管员协助交警上岗值勤,规范交通秩序。查处无路权车辆及非法运营车辆。整顿客运、货运站点,根治随意载客、载货。交警部门在市内设立流动指挥车,治理车辆乱停乱行现象,及时疏导交通。规范市场经营秩序,严厉打击各种欺行霸市行为,建立起公平有序的市场经营秩序。城管工作人员明确分工,包保路段、商家,取缔小商小贩临街摆摊叫卖,治理噪音扰民,规范临街商家牌匾,整顿了市容市貌,健全了城市管理的各项规定,使城市管理走向规范。开展治安、安全专项整治,市公安局建立全警大巡逻制度,坚持每天24小时出警巡逻。在学校、娱乐场所设立治安岗亭,对重点地区进行重点防范。组织干警进村屯、进社区、进学校、进公共场所、进企业,因时、因地、因人,为群众宣讲防抢、防盗、防骗、交通安全和消防知识。有效地打击了各种犯罪活动。震慑了不法分子,维护了社会的稳定。目前。五常市城市面貌焕然一新,社会治安稳定,人民安居乐业,处处洋溢着祥和的生活氛围。

三、优化政务环境。打造效率五常

五常市委、市政府积极推进“整顿机关作风,提高工作效率年”活动。深入开展了以讲学习、强纪律、树形象、促发展为主题的学习教育活动和转变作风大讨论,全市上下形成了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严格执行政务公开、办事公开制度,加强服务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服务流程,方便群众办事,提高工作效率。加强对行业和窗口单位的社会监督、行政监督和新闻舆论监督,定期举行政协民主监督测评活动,向社会公布测评结果,促进了行业部门和窗口单位服务质量的提高,使其服务更加优质、高效。

为实现“赶超发展”,五常市开展了“百日活动”,治理经济发展环境。自8月初开始,在全市开展治理经济发展环境“百日活动”,以促进作风转变,环境优化,在全市上下形成“人人都是发展环境,人人都是五常形象”的思想共识。在继续开办好“行风热线”的基础上,各相关部门设立改善经济发展环境投诉举报电话,完善接待程序和制度,加大对企业反映问题的解决和查处力度,建立健全企业投诉、受理、查处、反馈工作机制。对招商引资项目,五常市由市主要领导负责,实行一个窗口一站式服务。并实行政策跟着项目走,一事一议,一企一策,特事特办的灵活政策。为投资者办理上级部门的审批手续。用真心搞好全程服务,用热心感动投资者,从而增强投资者来五常兴业的信心和决心。

篇5

已经筹备和布置有一段时间了有的部门也开展了很多工作,此次在全市组织开展“爱我家”文明城市创建活动。大家对整个活动都有了一定的认识。应该说,这个活动千头万绪,涉及社会管理和城市建设管理的方方面面,工作量很大。那么,如何才能开展好这个活动?认为还是那句话—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人民管。整个活动要靠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要靠责任部门和单位的积极工作,更重要的要靠各街道、社区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共同努力。因为我城市建设、改造的成果,需要全体市民来维护、保护,要想让大家形成这种爱护环境的自觉行为,就需要靠我社区工作人员的辛勤工作。下面,就如何开展好此项活动,讲三个方面的意见:

一、统一思想。

每个市民、每个单位的同志对桦甸市的发展都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应该说。那么,就有权力享受城市发展的成果,具体就体现在身边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上。因此,认为文明城市建设活动的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应该说涵盖了市民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一是进一步改善广大市民的生活居住环境。这次活动的整治范围包括:社区及街路环境治理、非法营运车辆取缔、无物业小区规范管理、环境污染治理、供水供热供气管理等15个大的方面。每一件事都是市民最关心和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要通过这次全社会的综合整治,使广大群众的生活环境有一个大的改善和提升,让人民群众实实在地感受到经济社会发展给他生活带来的变化和实惠。

桦甸的城市建设步伐迈得很快,二是进一步提升城市形象和城市竞争力。近年来。走在吉林地区外县(市)前列,但同时也必须看到与先进县(市)相比,城市环境和管理仍有较大差距:街路和小区环境脏乱差(早市环境卫生差、小区生活垃圾清运不及时)交通秩序混乱(车辆行人不遵守交通规则、车辆乱停乱放)等问题仍很突出。开展文明城市建设活动,就是要对这些问题进行全面整治,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解决,一件事一件事地去办,通过我努力,让桦甸的城市功能更加完善、城市形象更加靓丽,城市生活秩序井然,从而进一步增强城市对域外资本和投资企业的吸引力,使城市的整体竞争力快速提升。

生活水平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三是进一步打造“爱我家、共建家园”城市精神。人们解决人身安全、温饱等问题。更需要一种精神支柱。因此,开展的爱我家”文明城市建设活动,就是要在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竞争力的同时,积极倡导和打造一种“爱我家、共建家园”城市精神,通过这项全社会动员、全社会参与、全社会受益的活动,进一步激发广大干部群众热爱桦甸、建设桦甸的激情和干劲,凝心聚力,攻坚克难,共同推动桦甸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

二、突出重点。

方案中已经明确,关于活动的具体内容和有关要求。这里就不再重复了19个责任部门和单位要按照方案要求认真抓好组织落实。组织实施过程中,要重点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创新方式,第一。大力搞好宣传发动。文明城市建设活动的首要环节是宣传发动,只有广泛深入、生动有效的宣传发动才能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同推进的良好氛围。执法局作为牵头单位,要从总体上做好宣传发动工作的策划和组织,要创新方式,集思广义,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大屏幕、大型公益广告、手机短信、车载广告以及社区教育、知识竞赛、文艺演出等一切宣传舆论阵地和平台,全方位、多角度、经常化地搞好宣传发动和教育引导工作。相关部门要从部门职责出发,做好各自负责领域和职责范围内的宣传发动工作,特别是宣传、科技、广电、教育等部门要切实发挥好宣传教育的主阵地作用,各街道要做好辖区居民的宣传教育工作,努力营造人人参与文明城市建设的良好氛围。

精心组织,第二。统筹做好整治活动安排。承担整治任务的单位要根据会议下发的活动方案,认真制定完善所负责领域的专项方案,要合理确定整治任务的实施步骤和完成时限,本着抢先抓早的原则,早谋划,早实施,早验收,绝不允许存在随大流、等等看和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消极思想和行为。市容环境卫生、户外广告牌匾、占道市场、交通秩序整治、违法建筑拆除、噪声污染治理、文化市场管理等常规性工作要做到天天抓、时时管,短期内取得明显成效,并逐步实现常态化管理。车辆乱停乱放、机动三轮车非法载客、城区废品收购站点治理等工作要在近期拿出具体整治方案,限期完成整治任务。河道卫生清理、街路牌更换等工作要在年底前完成。进入冬季要着重加强供热、供水、清雪、节日市场、安全生产管理及社区文化活动建设。另外,要积极谋划和准备好明年计划实施的整治工作,确保明年六月底前全面完成各项整治任务。

处理好集中整治和长效管理的关系。文明城市建设活动要采取“边发动、边宣传、边实施、边整改、边验收”方式,第三。多层次、立体式地推进,一类整治任务或一个单项整治任务完成后,马上进入巩固、提升和长效管理阶段。这就要求各相关部门必须在实施集中整治的过程中,探索建立长效机制,不仅要在规定的时限内完成集中整治任务,而且要做到整治成果常态化、制度化、不反弹,这也是实施文明城市建设活动的最终目标。

三、强化措施。

具体要做到三个到位”工作中要“一手抓发展、一手抓民生”而此次活动中各部门的主要工作任务都是当前最主要的民生工作。因此,一是组织领导要到位。一直说。凡是有工作任务的部门和单位,主要领导一定要负总责、亲自抓。

篇6

县委、县政府今天召开这次动员大会,主要任务是对我县创建文明城市工作进行全面部署,动员全县人民立即行动起来,齐心协力,真抓实干,扎实做好创建各项工作,巩固发展已有成果,奋力争创文明城市,促进全县三个文明协调发展。刚才,同志就我县创建文明城市工作作了一个很好的动员报告,同志对我县创建文明城市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我完全赞同。希望各部门、各单位认真抓好贯彻落实,把我县的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抓紧、抓实、抓出成效。下面,我再强调三点意见:

一、统一思想,转变观念,进一步增强创建文明城市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创建文明城市,是贯彻落实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精神、统筹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是新时期推进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市民素质、城市文明程度和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一个重要抓手。通过创建文明城市,可以提高我县城市的知名度、影响力、吸引力和竞争力。我县有2000多年的历史,近几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和国家几项重点工程在我县实施,尤其是廖坊水库、京福高速公路的建设和即将实施的向埔铁路和济广高速公路的建设,将对我县城市的对外交通、用地规模和发展方向产生深远的影响。县委、县政府为全面实施三个文明协调发展,根据省、市的要求,提出了把我县建设成为次中心城市的奋斗目标。次中心城市并不是简单的人口数量的增加和城市框架的拉大,而是要把城市建成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环境优美、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城市。为此,我县聘请了浙江大学城乡规划设计院的专家对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修编,与城市发展相统一;启动了“市民广场改建、垃圾中转站建设、县城美化绿化亮化工程”等21项重点城市建设工程,为创建文明城市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目前,我县与发达县(区)相比较,主要是城市发展速度滞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欠帐较多,城市功能不完善,城市脏、乱、差现象还没有得到根本好转。因此,各部门、各单位必须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自觉把创建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领导,加大工作力度,合力攻坚克难,全面统筹推进,从政治的高度、全局的高度、时代的高度,充分认识创建工作的重要意义,切实增强做好创建工作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明确目标,突出重点,切实提高城市的品位和档次

创建文明城市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关系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涉及城市建设、管理的各个方面,事关各行各业、千家万户,内容很多,任务很重。各部门、各单位一定要以只争朝夕的精神、求真务实的作风,紧抓不放,强力推进,务求实效。

一要明确要求。创建文明城市的范围非常广,主要有“十条街”、“二个市场”、“三个城乡结合”、“72条城区小街小巷”,涉及的内容也非常多,主要包括创优美环境、创优质服务、创优良秩序等方面,每项创评项目既有硬指标、硬任务,也有很多软任务。要求各部门、各单位一定要脚踏实地、扎扎实实地做好每项创建工作,特别要抓住事关全县发展大局的重要问题,抓住事关人民根本利益的突出问题,抓住事关城市功能完善和城市形象塑造的关键问题,在通过加快经济发展、增强创建工作的凝聚力上下功夫,在创新机制体制、提高创建工作整体水平上下功夫,在落实执政为民要求、推动各项工作上下功夫,切实把群众的呼声作为创建工作的第一信号,围绕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真心实意地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切实让群众通过创建得到实惠,在参与中实现人与社会和谐发展。

二要争创特色。在文明城市创建活动中要全面提高创建水平,重在发展,重在特色。在创建核心内容上,要把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联系起来,突出把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落实到强县富民、发展南城的具体过程之中;在创建机制体制上,要突出共建、创新载体,从创建文明单位、文明窗口、军民共建等方面,向城区共建的深度和广度发展;在创建重点工作上,要坚持项目带动、重在建设,通过精心设计、强力推进一系列创建活动,带动人的素质养成、城市环境的改善;在创建统筹协调上,要做到思想道德教育与依法管理协调起来,把人人参与创建活动和法制化管理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城市环境配套建设和综合治理,进一步完善城市整体功能和社会服务体系;通过软件项目和教育活动的深入开展,提高人的素质;通过深化机关效能建设,开展经济发展环境专项整治,切实在工作、生活、投资、效能、环境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加强,塑造文明开放的城市形象。各部门、各单位都要围绕以上要求,结合各自实际,突出特色,与时俱进,加大创建力度,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三要健全机制。创建文明城市不是为了应付一时的检查,更不是为了拿一块牌子、争一项荣誉,而是要通过开展这项活动,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南城更快更好发展的综合社会环境,尽快形成一个适合南城发展的、富有生机活力的、常抓不懈的创建机制。一方面,对需要提前建设的硬件项目,要抓紧统筹规划、落实项目、责任到人、加紧实施,不断提升城市功能和文化品位;另一方面,对必须完善的软件项目,要逐一明确整治、完善办法,选准行之有效的活动载体,组织相关部门、单位和行业开展联合攻关。当前,特别要针对城市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抓紧开展城市管理、市容市貌和环境卫生的集中整治,把突出性的整治与经常性的制度建设结合起来,把思想道德素质与依法管理结合起来,促进城市建设上档次、上水平、出经验、创特色、见成效。

三、强化领导,明确责任,确保创建文明城市各项工作落实到实处

加强领导,精心组织,落实责任,齐抓共管,是创建工作全面顺利开展的有效方法和重要保证,希望各部门、各单位围绕自己的创建工作和创评目标,切实加强领导,落实工作责任,形成齐抓共管的新格局。

一要确保领导责任到位。各部门、各单位特别是主要领导要树立大局意识,强化对创建工作的组织领导,带头履行职责,带头搞好协调,带头推进落实,确保政令畅通、高效运作,确保各项工作扎实有序地推进。各成员单位、责任部门,都要按照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要求,对每项任务明确具体要求,量化分解指标,制定工作标准,建立督促检查反馈制度,做到工作有人抓、任务有人落实、问题有人解决,深入扎实地做好各项工作。县文明城市创建工作领导小组,要对创建活动的进展情况进行跟踪督办,及时通报情况。对措施不力、行动迟缓、推诿扯皮,影响全县创建整体效果和整体进度的成员单位、责任部门,要给予批评教育、限期整改。

二要确保舆论宣传到位。各部门、各单位、特别是各媒体,要发挥宣传主渠道作用,加大对创建文明城市活动的宣传力度,开设专栏和专题报道,扩大宣传覆盖面,加强舆论监督,及时报道创建活动的工作进度,宣传创建过程中的先进典型、经验和做法。同时,对创建过程中发现的“不作为”、“中梗阻”现象,经教育仍不整改的,要予以曝光,引以为诫,以推动创建活动的顺利开展。

篇7

太湖流域地处长江三角洲南翼,是我国大中型城市最密集、经济最具活力的地区。流域内多为平原河网地区,江湖相连,水系沟通,流域水面率达15%,但河道水面比降小,水流流速缓慢;且由于长期以来不合理的经济增长方式造成了大量的废污水排放,水污染治理相对滞后,流域河湖水质相对较差,水生态环境破坏相对较严重。东南诸河地处我国经济较发达、水资源较丰沛的东南沿海,境内多为山溪性河流,一般源短流急,独流入海,地表水质总体较好,水生态多样性较丰富。下面具体以无锡市、衢州市两座全国水生态文明试点城市为典型进行研究。①无锡市。无锡市位于江苏省南部,地处中国经济最发达的长江三角洲腹地,以太湖为中心形成了西部宜兴地区和北部锡澄地区的空间格局。无锡市境内河网密布,江南运河从中穿过,长江、太湖是境内河网水资源的重要补给源。总结无锡水域特征:水系发达的平原水网,水资源短缺的经济富庶之地,水环境容量较小的流域上下游地区,水生态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水管理现代的智慧城市。②衢州市。衢州市位于浙江省西南部,钱塘江源头,是闽浙赣皖四省边际中心城市,长三角、泛珠三角和海西三大经济区交汇的重要节点,东部沿海连接中西部地区的“黄金通道”。衢州市境内山地丘陵居多,河流水系呈羽枝状分布汇集于衢江,不仅水质良好,而且水资源丰富。境内河流分属钱塘江和长江鄱阳湖两大水系,以钱塘江水系为主。总结衢州水域特征:水资源丰富的山丘地区,水环境优良的流域上游地区,水生态多样的经济欠发达地区,文化底蕴丰厚的历史文化名城,水管理亟待提升的起步地区。

二、不同水域特色的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模式和实践

1.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工作重点为建设合格的水生态文明城市,必须提高城市规划中水系规划的地位。目前,城市规划多以空间布局和用地规划为主导,很少把水系规划与社会、经济、产业发展、人文因素等真正看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绝大部分城市和地区的水资源可持续规划依然停留在理论层面上。因此,在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过程中,坚持将城市规划、产业布局规划和水系规划有机结合,通过一系列工程措施、非工程措施,构建水资源安全、水环境健康、水生态和谐、水文化鲜明、水管理现代的水生态文明体系,这是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工作的重点内容。

2.不同水域特色的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

(1)无锡市水生态文明建设重点和实践

无锡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创建的重点建设内容,建议为:①加强落后产能淘汰和经济转型升级,减少污染物排放,重点在于点源污染的防控;②大力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充分利用好再生水、雨水等非常规水源;③加强江河湖水系连通,畅通段头浜等毛细血管,通过调水引流增加河湖水动力,提高河湖水环境容量;④加强太湖水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和市域范围内湿地建设,减少城镇化建设对水文循环产生的影响;⑤在全国率先开展产、学、研结合的水生态科技产业园,在水生态环境治理相关领域孵化出最前沿的科技成果,并向全国乃至全世界推广;⑥深入推进建设“感知太湖,智慧水利”物联网决策指挥管理系统,达到水利现代化管理的国内领先水平。当前,无锡市已提出紧紧围绕全力打造“魅力无锡、创新无锡、创业无锡、幸福无锡”和建设“生态城、旅游服务城、科技城、宜居城和滨水花园城”的现代化特大型滨水花园城市的总体目标,坚持节约保护优先和水污染防治与水生态保护并重,通过优化水资源配置、建设水生态保护工程、加强水生态文明理念宣传等措施,全面提高无锡的水资源保障、水环境保护、水生态维护、水管理完善和水文化传承能力,充分展现无锡市“水脉湖韵领秀水乡、智水灵城佳绝吴地”魅力,切实把无锡建设成为全省、全国水生态文明的先行区和示范区,为加快实现现代化滨水花园城市目标奠定基础。无锡市明确要求在2014—2016年试点期构建起安全集约的水资源体系、健康畅达的水环境体系、和谐秀美的水生态体系、严格现代的水管理体系和彰显特色的水文化体系。在实施中,坚持以点带面,示范先行,筛选提出以太湖水环境治理为核心的16项重点示范项目,形成了辐射全市的水生态文明建设示范点。示范项目具体包括:太湖新城水生态城(含万达文化旅游城)建设、马山国际生态旅游岛、无锡城区古运河生态景观带、宜兴三氿生态风光带、江阴滨江生态风光带、水生态科技产业园、河湖治理研究科技创新园、湿地公园、长广溪湿地公园、农业节水灌溉示范园、工业污水处理回用示范园、龙寺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九里河生态修复示范园、洋溪河水生态修复示范园、百余个“美丽乡村”建设。

(2)衢州市水生态文明建设重点和实践

衢州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创建的重点建设内容,建议为:①深化水源地保护,加强水土保持和水源涵养,建设钱塘江流域上游水生态屏障;②加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减少畜禽养殖、农田施肥等农业面源污染物排放,源头控制水环境污染;③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发展原水产业、洁水渔业、生态旅游业等,加快转变生态优势、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④构建绿色产业体系,严格工业项目落地专家决策咨询机制,实行空间、总量、项目“三位一体”环境准入制度,促进产业结构调整;⑤加强水文化传承和水生态文明宣传,培养市民节水、爱水意识,减少水资源浪费;⑥创新水管理机制,重点开创源头地区水生态约束激励、水生态补偿、水工程生态建设和河湖健康管理等机制;⑦加强水利信息化建设,不断提高水利的科技管理水平。当前,衢州市已提出按照水利部《关于加快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意见》和浙江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五水共治”有关要求,牢记“钱江源头筑屏障,一江清水送下游”的责任使命,紧紧围绕“打造生态屏障,建设幸福衢州”,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以水质论英雄”的理念,以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为核心,通过水生态文明建设,加快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把衢州建设成为“浙江最具魅力新水乡”,实现“活水丰源、清水贯衢、净水兴业、美水惠民”的总体目标。目前,衢州市已明确在2015—2017年试点期构建起稳定可靠的水安全体系、健康优美的水环境体系、和谐多样的水生态体系、丰富鲜明的水文化体系、严格高效的水管理体系。同时提出全面实施以衢江水生态综合整治为核心,推进信安湖水利风景区文化旅游惠民工程、城区引水入城和水系连通工程、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及水量保障工程、沿信安湖水系生态综合治理工程、开化国家东部公园生态保护、美丽宜居乡村创建、农村生活污水综合治理、龙游全国中小河流治理重点县及水系连通工程等在内的8项重点示范项目,改善衢州市城乡水生态环境质量与人居水环境,全面提升衢州全市水生态文明水平。

三、结语

篇8

建设生态文明城市意义重大

建设生态文明城市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题中应有之义,具有重大意义。

共同保护全球环境。今年初,我国南方部分地区发生了特大低温雨雪及冰冻灾害天气。据专家分析,这是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出现的极端灾害天气。极端灾害天气的出现,从根本上说,是人类过度活动破坏大自然生态平衡造成的恶果。抑制全球气候变暖,预防极端灾害天气,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任务。这次特大低温雨雪及冰冻灾害天气再次提醒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和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增强对建设生态文明必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真正使生态文明成为一种坚定的信念、一种自觉的行动。这既是为了我们自己,也是为了整个人类。

顺应世界城市发展潮流。随着世界城市化的迅速推进,环境、资源等问题日益突出,这促使人类开始对自己的生存空间、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进行反思。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实施“人与生物圈”计划中首次提出了生态城市的理念。很多国家也积极开展生态城市建设的实践,如美国的克里夫兰、德国的埃尔兰根、印度的班加罗尔等城市,按照生态城市的理念进行规划和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

增强群众的幸福感。一个人要幸福,当然需要有一定的收入水平,但幸福感与金钱之间并不完全成正比。研究显示,幸福指数最高的国家,不一定是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建设生态文明城市,要求我们在努力提高居民收入水平的同时,用更多的精力创造良好的生产环境、人文环境和生态环境,使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加幸福。

贵阳市保持着相对较好的生态环境,空气清新、夏季气候凉爽、纬度合适、海拔适中、灾害罕见,比较适宜人居。这里民族文化积淀深厚,维系着一种自有的人文生态系统。因此,贵阳建设生态文明城市具有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把生态文明理念贯彻到城市建设各个方面

生态文明拓展和提升了既有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发展路径:生态文明理念下的物质文明,致力于消除人类活动对自然界稳定与和谐构成的威胁,逐步形成与生态相协调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生态文明理念下的政治文明,尊重利益和需求的多元化,协调平衡各种社会关系,实行避免生态破坏的制度安排;生态文明理念下的精神文明,提倡尊重自然规律,抑制人们对物欲的过分追求,建立促进人自身全面发展的文化氛围。本着这样的理念建设生态文明城市,就不仅仅是控制污染和恢复生态,而具有了更深刻、更丰富的内容。

按照生态文明理念搞好城市规划修编。把生态文明理念贯彻到城乡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控制性详规中,落实到城市空间布局、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环境保护、人口发展等各个专项规划里,渗透到城市道路、城市建筑、城市景观、住宅小区等城市设计的各个方面。科学划分城市功能分区,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划定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确定各片区的功能定位、发展方向,划定空间“红线”,优化国土开发格局。产业布局、重大项目安排包括招商引资项目,都必须服从生态文明城市的功能分区。改革干部政绩考核办法,进行分类评价、分类考核,不用一把尺子衡量。对禁止开发区域和限制开发区域,不以经济增长、财政收入等为主要考核指标。

强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建设生态文明城市,要求实现城市内部各生态系统之间的有机联系和协调统一,实现城市内外部生态系统之间充分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如果交通设施不到位,要素循环不顺畅,经济生态系统和城市配套系统之间、自然生态系统与城市生态系统之间处于割裂状态,就难以达到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目标。因此,要以交通为重点,着力构建城市内部及其周边区域的循环网络,形成顺畅的内外循环,促进要素资源合理流动和有效配置。

形成三次产业协调发展新格局。生态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是第三产业达到较高比例,稳定形成三、二、一的产业结构,同时三次产业都朝生态化方向发展。要把发展第三产业作为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重要突破口,重点发展旅游、文化、物流、金融、会展等现代服务业,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建设生态文明城市,不可能逾越工业化这一阶段,但继续走透支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老路是没有出路的,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一方面,做大增量,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另一方面,提升存量,运用循环经济模式提升、改造资源型产业,建设好生态工业园区。凡是污染严重的落后工艺、技术、装备、生产能力和产品一律淘汰,凡是不符合环保要求的建设项目一律不允许新建,凡是超标或超总量控制指标排污的工业企业一律停产治理。同时,大力发展循环农业。

严格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城市,必须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突出位置,综合运用法律、经济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努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一是创新法律手段,把生态环境的治理和保护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贵阳市于2007年11月成立了环境保护审判庭和环境保护法庭,并且已经审理多起涉及环境保护的民事案件和刑事案件,有效地震慑了环境违法犯罪行为。二是创新经济手段,严格按照“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大幅度提高污染和破坏环境的成本。三是创新行政手段,整合相关资源,实行政企分开,强化有关政府部门的行政职能,切实履行生态环境保护的管理、监督、执法等行政职能。

着力解决民生问题。建设生态文明城市,不但要实现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还要实现人与人的和谐。必须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要求,切实提高城乡居民的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特别要关心和帮助生活困难的群众,多搞“雪中送炭”。在解决民生问题的过程中,要把群众的难点作为党委和政府工作的重点,把群众的关注点作为党委和政府工作的着力点,使群众的“所急所盼”成为党委和政府的“所干所办”,并注意多听取群众的意见。

大力弘扬生态文化。生态文化是一种价值观念,要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而不是凌驾于自然之上;生态文化是一种伦理道德,要求既对自己负责,又对他人负责,既对当代负责,又对未来负责;生态文化是一种思维方式,要求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生态文化也是一种行为准则,要求大力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建设生态文明城市,应把生态文化作为主流文化,把生态意识上升为全民意识,倡导生态伦理和生态行为,把生态文化渗透到城市建筑、市民行为、社会风气、城市精神等方方面面。

创新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体制机制

建设生态文明城市是一个创新性工程,必然要求创新体制机制,努力形成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长效机制。

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保护生态环境是一种道德行为,更是一种利益调整。一个地方因为保护生态环境,可能会使自身经济发展受到一定限制,当地人民群众的生活得不到改善甚至比较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受益方不对其进行补偿,就会挫伤其保护生态环境的积极性。必须用财政转移支付等方式,让生态环境保护的受益主体向生态环境保护的实施主体和受损主体支付一定的经济补偿,以调动各方保护生态环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按照“谁受益、谁补偿,谁破坏、谁恢复”的原则,依法征收生态环境补偿税费。

完善多元化投入机制。抓紧实现融资渠道多元化、融资主体多元化。有关民生、生态环境建设等公益性项目,主要由财政资金保障,同时鼓励社会资金参与。积极引进社会资金建设公交、煤气、污水处理等公益性项目,政府给予适当支持。其他经营性项目,要依靠市场化的投融资平台筹措资金。

形成鼓励创业机制。努力营造有利于创业的制度、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激发全社会的创业热情。支持民营企业进入国家法律法规未禁入的一切行业和领域。建立下岗失业人员、退役军人、大学毕业生和归国留学生初次创业基地、创业辅导基地和创业园区。开展投资“软环境”综合整治行动,治理推诿扯皮、办事拖拉、“吃拿卡要”等行为。

篇9

今年是我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第二个年头,为进一步响应市委、市政府号召,激发广大市民的主人翁精神,使我市早日跨入全国文明城市这个先进行列,市总工会、团市委、市妇联特向全体市民发出如下倡议:

人人重视,提高认识造氛围。城市的文明程度是城市品位的反映、市民素质的体现。去年,市委、市政府在我市创建成省首批县级文明城市的基础上,提出了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这个更高的目标。这是一项涉及各行各业的大工程、惠及全市人民的大好事,是改善投资环境、培育发展优势的又一重大举措。我们要充分认识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重要意义,广泛宣传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活动,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努力营造做文明人、创文明城、树新形象的浓厚氛围。

人人献计,直面问题找差距。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是一个陈规陋习逐渐消亡、文明水平不断提升的过程,我们一定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联系自身找问题,联系实际找问题,对照全国文明城市标准找差距,通过我为全国文明城市创建献一计等活动载体,多提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为我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出谋划策。

人人参与,形成合力促提高。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是一项系统工程,内容丰富,涉及面广,如在现代文明市民教育、文明社区创建、文化大市建设、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城市管理、环境整治等方面,需要我们主动参与,密切配合,形成合力。

人人实践,养成文明好习惯。广大市民是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主体,肩负着创建工作的神圣职责,是文明城市的建设者、维护者和受益者。创建全国文明城市需要我们更高要求自己,从现在做起,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模范实践《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慈溪市市民十不规范》,在实施礼仪文明工程、家庭文明工程中引领新风,讲文明话,做文明事。

文明城市人民建,城市文明为人民,让我们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积极参与,自觉行动,为把我市创建成全国文明城市而努力奋斗!

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倡议书【2】

创建自治区文明城市,是市委、市政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乌苏而作出的重大决策,这必将为我市提升城市形象、改善市民人居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高市民生活质量起到积极的作用。这既关系到乌苏未来的发展,更关系到我们每个市民的切身利益。

积极参与,形成创建合力。创建自治区文明城市,是全社会的事情,是大家的共同责任。乌苏是我们共同的家园,美好的家园需要我们共同建设,文明的城市需要我们共同努力,提高城市文明水平更需要广大市民的智慧和参与。只有有了文明的市民、文明的单位、文明的社区,才能有文明的城市、文明的乌苏、文明的社会。文明城市能不能建成,关键在于每个市民的大力支持和全社会的积极参与。各地各部门各单位和全市人民都要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的号召,牢固树立乌苏是我家,建设靠大家的观念,互相支持、互相配合,积极行动,主动参与,举全市之力,集全市之智,全力推进文明城市创建。要从现在做起,说文明话、办文明事、做文明人,满腔热情地投入到创建活动的热潮中来,让文明的风尚和文明的氛围,洋溢在街道上、社区中,渗透到每一个单位、每一个家庭,以良好的形象、文明的言行、主人翁的姿态为创建自治区文明城市做出自己的贡献。

从我做起,争当文明市民。要认真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自觉践行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严格遵守《乌苏市市民守则》和《乌苏市市民行为规范》,自尊、自爱、自强、自律,从我做起,从一言一行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不乱贴乱画,不乱泼乱倒,不乱停乱靠,不破坏公物,不讲粗话脏话,不随地吐痰,不闯红灯,不乱穿马路,不践踏草坪,革除陋习,倡导文明,养成良好的习惯,树立文明礼貌乌苏人的新形象。

弘扬正气,树立文明新风。大力弘扬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遵守公共场所秩序,爱护公共设施,和谐家庭邻里关系,敢于向一切不文明的行为说不,共同维护乌苏良好形象。让我们人人成为文明城市的创建者、验收者、享受者和维护者,形成知乌苏、爱乌苏、建乌苏、美乌苏的良好风尚,共同建设一个政务环境廉洁高效、法制环境公平公正、市场环境规范守信、人文环境健康向上、生活环境能安居乐业、生态环境与自然和谐的文明城市。

让我们以主人翁的姿态立即行动起来,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做起,以文明之行动,兴文明之风尚,为建设一个文明和谐、美丽富饶的新乌苏而努力奋斗!

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倡议书【3】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提高城市文明程度,共享创建成果,建设幸福莲城,是全体市民的共同心愿,是许昌市委、市政府建设五型许昌的战略部署,是一件得民心、 顺民意的好事,是一件集民智、聚民力的大事。作为许昌市民,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有能力为许昌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构建和谐美好家园,出一份力、添一份光。 在此,向全体市民发出如下倡议:

一、规范个人言行,积极参与文明城市创建。自觉遵守和实践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和市民文明公约,做到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 业奉献学习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等优秀典型,带头革除有悖公德、有违诚信、有损形象、危害秩序的不文明言行,及时劝阻身边的不文明行为。

二、改善城市环境,齐心共建美好家园。自觉做到爱护市容,不乱贴乱画,不乱挂乱晒,不乱堆乱放,不乱搭乱建,不损坏公共设施,不损害花草树木;维护城市卫生,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不随地便溺。

三、维护公共秩序,推动文明城市建设。自觉做到说文明话、做文明事、当文明人,维护车站、商店、旅游景点等公共场所秩序,不讲粗话脏话,不大声 喧哗,不在公共场所吸烟;坚决摒弃乱闯红灯、乱穿马路、乱停乱放、占道行驶、抢行插队等不文明行为,形成文明礼让的社会秩序和井然有序的交通秩序。

四、树立窗口文明形象,提升公共服务水平。诚实守信,文明服务,窗口单位工作人员要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提升服务质量,打造一流的服务环境。

篇10

“贵阳率先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城市,包括城市建设的方方面面。但不论是哪一方面,最终都落在了企业的肩上。企业如何体现自己对环保的责任?企业每年消耗多少度电?折合为多少吨煤?同时排放出多少二氧化碳?企业单位利润背后的资源消耗量变化和污染排放量变化如何?这些情况我们平常并不太了解。对此,如果每个企业都在资产负债表上加一个企业环保的资产负债表,这将是考核企业关注环境、保护环境的一个新指标。”

这是北京首都创业集团总经理刘晓光在“2009生态文明贵阳会议”上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道出的心里话。

在此次高规格的会议上,不少专家、学者都在大声呼吁:“贵阳要建设生态文明城市,必须尽快利用清洁能源。”并对贵阳如何使用清洁能源进行了“把脉”。

其实,多年来,贵州燃气集团公司一直都在默默无闻地担当引进天然气的责任和使命。

“我们终于用上最清洁的能源了”

2009年8月29日,本刊记者一行来到了贵阳市小河区,361厂片区的天然气置换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

“我们终于用上了没有杂质的清洁能源――天然气,这对于贵阳市及贵州省的长远发展和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具有重大意义。”贵阳市建设局副局长刘详幸福地告诉记者。

据了解,每年的冬季时节,贵阳的“气慌”一直是省、市领导高度关注的大问题。但是,一贯的思维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治表”做法,没有从“治本”上去解决关键的问题。针对如何提高供气能力,最大限度地提供优质燃气,让老百姓用气时“一点就着、一着就旺”等问题,贵州燃气集团先后花费近3亿元巨资,从两个方面着力解决。一是从气源上突破,该公司与重庆垫江县鼎发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建设了一座压缩天然气加气站并已正式投产,所生产的压缩天然气全部供应贵州,与重庆燃气集团公司签订了压缩天然气供气协议;与四川达州汇鑫能源有限公司签署了20-30万立方米/日的《液化天然气(LNG)供应合同》。二是建设了贵州省最大的天然气储备调运中心:小河液化天然气接收气化站。

在省、市党委、政府以及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贵阳市片区较大规模的天然气置换在小河区拉开帷幕。据有关方面介绍,通过省、市党委、政府以及各部门的努力,贵阳市基础燃料将与全国同步进入“天然气时代”。

“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把清洁燃料推广开来,无论对城市还是对政府,我们把产业做强做大,是一个双赢的局面。对贵州的市场,我们的分析很清楚,下一步从仁怀、桐梓、金阳、高新区、龙洞堡开始运行,虽然投入非常大,但是我们必须为城市扩容和发展提供燃料保证,我们肩负着公用企业的责任。现已投入近3亿元,在小河建输配站,等待天然气的到来,不能因为输配影响贵阳市民用气。”贵州燃气集团董事长黄友兴欣喜地告诉记者。

天然气对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有质的助推力

清洁能源的开发与利用,已经逐步成为当今世界经济最重要的增长引擎,成为最有创造就业和财富能力的新经济支柱。

由于天然气运行成本低,经济效益较好,“天然气入黔”可改善大气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解决贵州环境污染治理问题。黄友兴在向本刊记者介绍天然气的时候,这样总结了它的优点:更清洁、更安全、更稳定、无杂质、无污染、时间快,并且一立方米的天然气热值达到了9000标准大卡,是人工煤气的两倍多。实践证明,发展城市燃气是减少城市空气污染的有效途径之一,所以天然气的引进和使用对构建生态文明城市有着重大意义。

当我们在深切感受“森林之城”、“避暑之都”的和美和清凉之时,我们不得不想到为了如此和美、清凉的环境而付出艰辛的人们。

“燃气的新时代已经来临,天然气进入贵阳,对我们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有质的助推力,现在我们要做到的是规范市场,落实资金,安全建设。”贵阳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郭应祥激动地告诉记者。

目前,小河LNG站建成投产后,为扩大LNG站供应范围,充分发挥小河LNG站作用,减小贵阳市冬季供气压力,贵州燃气集团和贵航集团061基地两家企业经过长时间的准备,在该片区公建3个用气点和一个民用调压站,供2137户市民使用。置换范围包括贵州航天风华精密设备有限公司生产区、职工居住区以及贵州航天电器股份公司。

贵州燃气集团总经理洪鸣告诉记者:“过去每家每户平均日用煤气0.8方,现在改为天然气以后,每户每月平均使用10方左右,而基地的工用天然气是日平均一次3万方,价格在每方3元左右。贵州燃气集团目前是免费为这2137户进行燃气具改造。天然气的使用,优点不仅仅是能够大大降低城市的空气污染,从361厂这2000多户来计算,每天能置换20000多方煤气,这样同时也缓解了冬气供应不足的问题,相当于缓解了两万户居民的用气困难。”

“对子孙负责,是我们的责任和使命”

“我们是站在全省的角度考虑市场,让全省有条件的城市用上清洁燃料。到各地去宣传,到各市、州、地作调研,无偿给各市、州、地作规划方案;无条件配合市政建设,先埋管道,现在遵义、仁怀、安顺、都匀已铺上管道。对贵阳的投入从2003年到现在已是3亿多。投入不能光靠政府,我们作为企业自身也要解决。我们的想法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按照省委、市委的统一要求,从改变传统能源消费观着手,本着对省城负责,对子孙负责的态度,积极主动去帮助政府排忧解难,让更多人认识天然气,真正地提升广大市民的幸福指数和生活质量。”黄友兴告诉记者。

据国家发改委能源所能源经济与发展战略研究中心有关专家介绍,随着我国经济持续稳步快速的增长、人民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对清洁能源的需求增多,天然气将成为未来城市燃气发展的方向,LNG发展的空间也很大。燃气的适时出现,是必然也是机遇。正是这一机遇催生了燃气在贵州的落地生根,而迎接清洁能源时代的到来,机遇与挑战并存。

从有关方面获悉,贵州燃气集团公司代表贵州省于2007年9月6日在北京与中国石油公司签订了《中石油・贵州省天然气买卖与输送意向协议书》。根据协议,中国石油公司供应我省的天然气资源将逐年递增,最高将达到30亿立方米/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