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风险防控措施范文

时间:2023-11-14 17:53: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审计风险防控措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审计风险防控措施

篇1

摘要:为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的社会功能,建设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的会议精神,我国积极推进IPO核准制向注册制改革。随着新股发行制度的改革,上市主体及相关中介部门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我国IPO审计业务也面临着新的挑战。本文主要从IPO注册制视角下分析审计风险的新特征及防范措施。

关键词:IPO审计 注册制 审计风险

至2015年5月21日,证监会受理首发企业568家,其中已过会40家。IPO市场化发行方式下“待IPO堰塞湖”问题已基本解决。而从证监会首度公示的在审企业的反馈意见全文来看,证监会发出的问题中涉及信息披露的占七成。可见IPO重新启动使得会计师事务所的业务量增加,也无疑将审计从理论到实务都推到了风口浪尖。

一、IPO注册制下的审计风险成因分析

(一)IPO注册制下审计风险的外部环境影响

1.多层次的经济体制改革。随着社会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企业通过重组、兼并、收购等使得规模不断扩大,为了推进资本市场全面深化改革,发展服务中小企业的区域性股权市场,建立股权众筹融资试点已被提上日程,逐渐复杂化的经济环境和多元化的市场环境,使得IPO注册制下审计业务类型多样。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高新技术不断涌现,不仅增加了企业的经营效益同时也增加了企业的经营风险,在以信息披露为核心的IPO注册制下,审计人员的审计目标不仅仅是对财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而是借助各种信息来预测企业的生产盈利能力、偿债能力以及持续经营的能力等。IPO注册制下审计内容及审计业务类型的变化,对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运用信息化手段的能力及职业道德规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增加了注册会计师发表不恰当的审计意见的风险。

2.新股发行制度的改革。十八届三中全会推进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股票发行注册制存在的基础在于信息披露。证监会只负责审查发行申请人提供的信息和资料是否履行了信息披露义务,将相关的核查责任下放到会计师事务所及注册会计师,并且一系列新的指导意见以规范会计师事务所及注册会计师,投资者对于形成更加可靠和更加透明的财务信息披露的需求与日俱增。IPO注册制后,取消三年盈利的财务指标,企业上市的门槛大大降低,上市主体范围扩大;IPO注册制的改革使得会计师事务所的业务增加,随之而来的是会计师事务所和会计师责任的增加,以及IPO注册制下的审计风险。

3.法律制度的不健全。我国IPO注册制刚刚建立,相关的法律制度尚不健全、不够稳定,从客观上提高了IPO注册制下的审计风险。根据2005―2015年我国证监会的数据分析可知,关联易、主营性项目具体运营情况已成为影响IPO注册制能否成功的关键。

(二)IPO注册制下审计风险的内部环境影响

1.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参差不齐。审计人员的素质包括专业胜任能力和职业道德建设。注册会计师行业健康发展的基础就是其专业胜任能力,而目前我国注册会计师的专业胜任能力和职业道德的教育、考核及其后续教育滞后,限制了注册会计师的整体专业技能,不能满足和适应市场经济下对注册会计师人员素质的要求。

2.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控制措施不完善。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是提供审计服务、决定审计质量高低的直接因素,因此在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控制体系中,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中国注册会计师质量控制基本准则》只是从总体上要求会计师事务所制定全面质量控制和项目质量控制程序,但是没有涉及到具体的控制措施。面对IPO注册制下的首次承接、企业类型多样、中介关系复杂等审计特点,以及部分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程序和审计方法的不恰当等问题,增加了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审计报告不恰当的风险。

(三)审计主体对IPO注册制下审计风险的影响

根据我国证监会对上市公司的处罚文件可知,内部控制缺陷成为除持续经营能力、关联方交易、利润操纵等主要原因之外的又一重要因素。受益于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完善,IPO 注册制下上市主体的门槛被大大降低,上市范围扩大,各类型的企业纷纷涌入上市行列。创业板上市企业大多是由民营企业改制而来,这些企业因受到规模及性质的限制,内控制度不完善,管理层的股权集中度高。在上市主体内控制度不健全的情况下进行的审计工作,必然会增加会计师事务所及注册会计师的审计风险。

二、IPO注册制下审计风险的防范措施

(一)法律方面

1.完善新股发行制度。新股发行从“核准制”转向“注册制”是一个完全市场化的系统性改革,而并非仅是发行环节的局部改革,审计应逐步将原先的“事前审批”模式转向“事前审批,事中、事后监管”模式。否则,仅实行单个环节的“注册制”改革,而没有系统配套的“注册制”改革,最终可能无法取得预期成效。应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的执行力度以及强化退市和分红制度作为保障,建立以信息披露监管为核心、综合防控为机制的防控体系,从源头上降低IPO审计风险,保护全体股东及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2.提高失信主体的失信成本。建立处罚额度与会计师事务所收入挂钩机制,处罚额度应采用“超额累进”的模式。这种将处罚额度进行定量计算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处罚数额的精准性和科学性,同时也最大限度地降低了处罚的自由裁量空间,减少人为操作,进一步确认了处罚的公正性。只有提高对会计师事务所虚假信息披露的违法所得的处罚力度,才能保证信息披露的完整、公允。另一方面,从上市主体及中介机构的个人处罚机制角度出发,一旦发现公司欺诈上市或信息披露造假,则所有在文件上签字的公司高管及证券中介责任人都应该视情节轻重承担责任,经济制裁也是必不可少的。只有让虚假信息无利可图,才能保障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

(二)会计师事务所方面

1.加强审计队伍素质建设,提高注册会计师的专业胜任能力。实行注册制后,注册会计师实际上承担了原来政府实质性审核的这部分责任,所以,注册会计师的责任明显加大。会计师事务所应该持之以恒地将诚信建设作为行业的生命线,坚决抵制购买审计意见、不正当低价竞争、挂名兼职、虚假招标等违信行为,将“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理念转化为自觉实践。其次,会计师事务所应充分考虑应聘者的学历、专业知识、相关工作经验及其他个人相关的综合素质评价,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引进机制。审计人员在会计师事务所任职期间,会计师事务所应定期对其进行专业技能的培训,加强同行业的业务交流,通过相互经验交流提升审计人员的职业水平。为了保证会计师事务所的整体竞争力,会计师事务所应该建立健全公平的奖惩机制,将个人薪酬及工作职位的晋升与个人的专业胜任能力和职业道德的遵守相结合。积极调动工作人员的主观能动性,使其积极参与到会计师事务所的工作中来。

2.提高审计项目的质量。第一,为了保证审计项目的质量,审计前期会计师事务所应对所承接的上市主体进行全面综合的了解,并且结合注册会计师自身的专业能力和独立性进行判断,做到从源头上杜绝IPO注册制下的审计风险。第二,在审计过程中,会计师事务所应该根据上市主体行业特征组织具备相关专业知识技能的审计人员,通过选择降低审计风险的方法和技术建立审计模型,以规避和降低审计风险。在审计过程中,严格遵守2015年1月15日IAASB对审计准则的新修订,即扩充审计师需要向治理层沟通的内容。更多地运用职业怀疑,通过与管理层和治理层进行更多关于审计报告中提及的财务报表披露信息的沟通,提高财务报告质量。根据IPO注册制下审计的新特征灵活运用审计方法。对于重点问题如要求拟上市公司披露各类利益关联关系、主业项目具体运营情况等,注册会计师应密切关注拟上市公司独立性并根据上市主体的主营业务的具体情况采取地毯式核查方式,以保证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合规性,以保护报表使用者的合法权益。第三,事后审计风险的评价,加强对审计工作效率的检查、修正和评估,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审计风险。

3.充分发挥以信息披露为核心的对IPO公司的立体式、综合性的持续监督体系;建立从申报、注册、发行、上市交易、上市后企业运作到退市等链条式的连续动态监管。充分发挥相关派出机构对IPO上市主体的情况熟悉、节约成本的优势,加强对IPO上市主体的事中和事后监管,以有效打击IPO造假、提高上市公司的整体质量。

综上所述,由于新股发行制度的新变化,使得IPO审计环境、审计主体及审计对象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大大增加了IPO注册制下的审计风险。首先从我国证监会工作内容的调整出发,证券法及相关法律必须做出补充和调整以适应变化了的责任主体。其次,中介机构责任的加大,尤其是会计师事务所面对新制度下审计对象及审计要求的新变化,对注册会计师专业胜任能力及职业道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建立多层次、立体式的防御监督体系,以降低审计风险。S

参考文献:

1.李文华.中国式注册制下的信息披露监管问题探析[J].西南金融,2015,(03).

2.贺玮琦,张岩.浅述IPO审计中的风险及防控[J].商业会计,2014,(19).

篇2

关键词:商业银行 审计风险 防控策略 国民经济

一、引言

当今社会中商业银行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为了我国国民经济的更好发展,商业银行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经济效益,最大程度降低风险性,纵观整个社会形势用发展的眼光做事。随着全球经济危机的不断冲击以及全球经济萎靡现象的到来,我国各商业银行都开始制定并实施一系列的措施,这些措施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比如说提高资产负债规模、业务产品的创新等等。但是经济的风险是无处不在的,因此,我国各商业银行要分析社会形势,将风险降到最低,做好商业银行审计风险的防控工作,保证商业银行得以可持续健康发展。

二、商业银行审计风险

随着社会的发展,商业银行的审计工作由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逐渐转变为“风险、管理、效益”等的审计,各商业银行对审计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大。所谓“审计风险”则是指审计工作人员在审计工作后表达错误或不合理的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它主要包括固有风险、控制风险以及检查风险这三类。

(一)固有风险

所谓“固有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假如没有内部控制制度,商业银行的某个业务环节出现重大的违法问题的可能性。我国商业银行出现固有风险的可能性比较高,它是由于其自身经营货币的独特性质造成的,可能会出现在银行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

(二)控制风险

所谓“控制风险”是指商业银行的业务环节中出现了大的违法违纪问题,但是并没有被银行内部发现、控制和纠正的可能性。这一风险的实质是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制度在执行过程中的有效性问题。再加上我国商业银行企业权利过于集中,工作人员素质较低,银行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力度明显较低。

(三)检查风险

“检查风险”则是指审计后商业银行的业务环节中出现的重大违法违纪问题未被发现,并且给出了错误意见的可能性。这一风险是审计风险中唯一的可以由审计人员控制的。

商业银行审计风险是由以上提到的固有风险、控制风险以及检查风险共同作用的,其中固有风险是银行本身特点造成的;控制风险是银行经营管理过程中形成的,这两类风险都是商业银行审计部门和审计工作人员无法控制的。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应该将审计风险防控重点放在检查风险上。

三、商业银行审计风险的防控策略

我国商业银行审计风险所形成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比如说审计工作力度不够、审计工作人员自身知识能力匮乏、审计工作技术不先进、审计工作不规范等等。

(一)提高审计风险意识

我国各商业银行的审计部门以及审计人员都应该提高风险意识,只有从思想上提高风险意识,工作人员才能在每一个工作环节提高职业责任感,及时发现并解决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做到审计风险的防控。商业银行审计部门以及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直接影响了审计风险的防控能力。

(二)加大审计人员的能力培训

社会是不断发展进步的,商业银行的审计人员应该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库,通过日常的学习掌握新知识、新技能等。商业银行应该切实重视审计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审计人员自身的知识素质能力,银行审计部门应该定期组织审计人员参加经济、金融以及法律等方面的培训。审计人员自身的知识水平、法律意识得到提高,才能更好的完成审计工作,从而大大降低商业银行的审计风险。

(三)提高审计技术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计算机等科学技术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在商业银行的审计工作中,应该充分发挥先进科学技术的作用,加大开发商业银行审计软件的工作力度。通过一些先进的现代化的审计软件,可以更好的完成审计工作中数据处理、分析等工作。先进的科学技术在审计工作中的应用,不仅可以大大提高商业银行的审计工作质量和效率,还可以降低审计工作的风险。

(四)规范审计工作程序

商业银行应该制定审计工作的规范化程序,这样可以保证审计工作有章可循。由于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规模越来越大,只有切实控制审计风险,特别是可以由审计人员控制的检查风险。商业银行的审计机关应该严格按照程序规定,做好审计工作中的每一步,对工作中的每个阶段都实行严格的把关。审计工作开始前要充分调查,制定合理的方案计划;在工作过程中,要严格遵守要求,提高工作效率。商业银行的审计工作只有不断加强规范性,才能降低审计风险。

四、结束语

总之,随着我国金融对外开放工作的实施和深入,我国商业银行审计工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商业银行在发展过程中,业务内容和形式不断丰富,审计风险也随之而生。由于商业银行在我国金融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对我国国民经济水平的稳定和提高有着不可替代的影响,因此,我国应该重视商业银行中存在的审计风险,及时的发现各商业银行存在的审计风险隐患,切实做好审计风险的防控工作。

参考文献:

[1]李思涵.商业银行审计风险与管理探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4年4期

[2]黄煜,华严冬.商业银行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及管控[J].时代金融(中旬),2015年6期

篇3

1 审计责任的概念分析

1.1 审计责任与审计风险的概念分析

审计责任,指的是审计人员按照审计准则,执行特定审计程序对被审计客体进行审计后,生成并出具的审计报告,并对该报告的真实性和公允性所必须承担的责任。审计责任包括职业责任和法律责任两个责任,前者往往会导致后者的产生,而后者的强制性处罚会促进审计人员对职业责任的重视和积极履行责任操守。

审计风险是指财务报表有重大错误或漏报的问题,而审计人员审计后发表了不恰当、不公允审计意见的可能性。由于抽样审计方法应用,审计风险虽可以防控但同样难以消除。

1.2 审计责任与审计期望的差距分析

审计责任与社会对审计工作的期望两者的差距是长期性的,社会公众对资本市场的参与致使公众对审计工作的期望往往过高。社会公众往往认为既然会计报告是经过审计并出具审计意见了,就应当不存在任何误导性的信息。而在审计实践中,很多原因导致审计人员也无法保证所审计过的会计报表没有任何差错。我国注册会计师独立审计基本准则中明确指出:审计人员的审计意见不应被认为是被审计课题持续经营及业绩的承诺和保障。

1.3 审计责任界定的复杂性分析

现代审计是对被审计客体内控情况抽样审计基础上的审计程序,审计人员通过样本审查来推断总体特征,然后执行审计程序对会计报告出具审计意见。所以未被抽查到的会计资料,是有可能存在舞弊和会计差错的,所以无法保证会计报告绝对的可靠和准确。而审计责任的评价是体现在审计人员是否保持了应有的职业谨慎。然而由于审计业务的复杂性,实际工作中很难判断审计人员是否尽做到了职业谨慎性。所以应当结合具体审计问题来进行具体的分析,不同时期对审计责任是否良好履行的标准也不一样。

2 审计责任与审计风险之间的关系

审计责任与审计风险总体上是密切的正相关关系,审计人员承担的审计责任越高,审计风险就越大。审计准则的四个方面都涉及了审计风险。如:审计活动的独立性越高,审计工作揭示的问题可能性就越强,审计风险就越低;审计程序越有效,审计人员素质越高,审计风险会被有效降低。审计人员职业操守越高,审计质量就会提高,审计风险相应降低;审计法律法规越严谨,审计人员和机构出具不当审计报告所承担的法律责任就越大,审计风险相应地就越高。

因为审计责任代表着社会公众和审计报告使用者对审计主体的期望,市场经济中金融行业和信息经济的发展,使得审计报告对于经济决策越来越重要。如果审计人员没有良好地履行外界对审计业务的期待,出具的审计报告给审计报告使用者造成了损失,那么审计报告使用者必然会对审计主体提出责任追究,进而产生了审计风险。具体分析如下:

①现代审计行为是在市场经济法律赋予的审计签证权利下进行的,同样地也有相应的审计法律责任,主要表现为受托审计责任,市场经济越发达,审计服务需求就越多,所以审计责任扩展到对政府机构和社会公众负有提供准确审计报告、维护国家经济和公众利益安全的责任。所以审计人员如果因为失察、违约等原因提供了虚假审计信息,损害了委托人的利益,那么委托人可以依据法律追究审计人员的法律责任,对应于审计风险中的法律风险。

②现代市场经济越来越呈现出不稳定的特点,企业间交易日趋繁多和复杂,审计范围也相应大大扩大,不确定会计事项越来越多,也给财务操纵提供了大量空间,而抽样审计对此难以发现的概率随之加大。这些问题给审计工作带来了很多困难,使审计结论与真实情况的偏差概率加大,审计人员对审计结论真实性所要付的责任照比以往更大,相应也增加了审计工作的执业风险。

③市场经济的成熟使资本市场得到了深入的发展,这使得经济界对企业财务状况更加关注,审计工作的重要性越来被社会所重视,社会公众对企业财务报告提供的信息是否可靠也越来越关注,依赖审计报告的机构和民众也越来越多。现代审计已成为金融社会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金融市场上的利益团体都会支付费用来聘请审计人员进行审计来提高财务信息的可靠性,以降低经济决策风险,一旦在金融市场上因为被审计过的财务信息遭受损失,社会公众和相关利益团体会采用各种手段从审计人员处索赔。一旦审计失败,审计人员所承担的经济责任更大,这增加了审计工作的经济风险。

④审计工作中,被审计单位的内外部经营环境、经济活动特点、内部控制规范程度、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管理层的职业道德等因素,都会对被审计单位的经营风险造成影响,从而给审计风险带来影响。所以固有风险是审计风险模型中首先要考虑的因素,也是现代审计首先要对被审计单位内外部环境进行全盘评估的原因。审计人员的审计责任扩大到需要对被审计对象整体经营状况进行审计分析,相应的固有风险和经营风险带来的审计风险,也会在制定审计费用中加以考虑。

3 基于审计责任的审计风险防控措施

3.1 强化审计质量控制

3.1.1 贯彻有限责任合伙制明确审计责任

有限责任合伙制是合伙人对合伙债务的责任承担范围限于合伙利益,合伙资产不足偿还合伙人债务时,有限责任合伙制中合伙人是不以个人资产偿还债务的。有限责任合伙制下审计人员不需承担其他审计人员犯下的职业性违规责任,即无过错合伙人不担负连带责任。所以有限责任合伙制强调了对审计违规行为的无限责任,保护了客户的利益,促使合伙人提高审计执业质量;另一方面,也对无过错合伙人的利益加以保护,明确了审计人员的执业责任。既有约束也有激励,有利于降低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风险。

3.1.2 实施审计责任挂钩的收入分配制度

会计师事务所应当建立与审计责任相关的收入分配制度,与审计出的违法违纪金额相挂钩的分配制度,要明确完成项目的奖励额,也要明确审计责任相关的罚款额,这样有利于提高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和执业责任心,有利于防控审计风险。

3.2 积极应用风险导向审计模式

风险导向审计,是以系统的、战略的观念来指导审计流程,强调对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因为错报风险来源于被审计单位的舞弊风险、经营风险,这也是审计风险的主要来源。

审计人员应积极应用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应当对重大错报风险保持职业怀疑态度,制定总体应对措施,在审计项目小组中要有富有经验和具有特殊技能的专家、审计人员工作;审计程序制定和选择时,要注意保密,不能被企业管理层所预知。确定完审计方案选择实质性还是综合性之后,审计人员应当认真分析风险的等级,重大错报发生的概率,结合各类经济事务、报表特征、账户余额等要素,来确定审计程序的范围、时间和性质。

风险导向审计模式抛弃了制度导向审计的“管理层善意”的假设,而要求保持合理的职业谨慎和怀疑态度。不仅要对内控制度设计和执行进行审评,还要对管理层的经营道德进行判断,将职业警觉贯穿于整个审计过程中,扩大了审计视野,将被审计单位经营环境和系统分析评价纳入审计范畴,寻找潜在风险点,将风险评估时时贯穿在整个审计过程中。

规范的风险导向审计模式首先评价被审计单位的控制环境、鉴别财务报表的组成并标出重点。接着要分析重大错报风险,进而确定审计目标,制定审计程序的时间、范围和性质。

制度导向模式假设被审计单位的管理层和员工,在建立并执行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都有较高的积极性,相当于把防控舞弊差错的责任交由被审计单位。而且也假设企业管理层在设计和执行内控制度时是诚实的,但这并不符合现实情况:20世纪后半期,企业管理层的舞弊现象层出不穷,大量的案例表明,内部控制制度是有局限性的,而且即使最完美的内部控制制度,也存在着执行不力造成的内控失效。而且被审计单位也有提供虚假财务信息的内在动机,风险导向审计对制度审计模式的缺点进行了弥补,按照风险高低来配置审计资源,提高了审计效率和经济性。该模式下,审计风险模型中,在固有和控制风险不变的前提下,检查风险与审计风险呈正比,重要性与审计风险呈正比,所以如果审计风险期望低,重要性高的话,就应当搜集更多审计证据,扩大实质性测试、追加审计程序等措施。所以在审计人员在确定重要性水平时,还要评估审计风险期望,以提高审计效益。

3.3 积极使用外部资源控制审计风险

3.3.1 应用审计风险基金制度来抵御审计风险

提取执业风险基金是会计师事务所抵御审计风险的有效方式,例如按照年营业额的10%计提职业风险基金,以增强事务所抵御审计风险的能力,以防事务所被索赔时不至于陷入财务困境。

3.3.2 应用审计责任保险机制分散审计风险

事务所也可以考虑投保审计风险商业保险,将审计风险转嫁到保险公司,转移到社会,这样可以减少事务所面临审计责任导致的法律诉讼失败的巨额损失,在西方国家责任保险已经是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强制保险品种。我国《注册会计师法》也规定了事务所应建立职业风险基金减少审计风险的变现损失,这也是规避审计风险的有效措施。

篇4

一、土地整治项目审计中应关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全国各级审计机关为推动土地整治资金和工程项目规范管理,结合各地实际,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审计。审计表明,通过实施土地整治,提高了耕地质量,改善了耕地灌溉条件,减少了水土流失,节约了水资源,增强了抗灾能力,提高了复种面积,为粮食增产打下了良好基础;通过实施土地整治,大量耕地及田间道路得到平整,耕种的机械化程度明显提高,减轻了农民劳动强度,提高了劳动生产率;通过实施土地整治,新增了耕地面积,完成耕地占补平衡任务,保证了城市建设、工业发展、重点工程等建设用地的需求,增加了农民收入。但是通过审计,也发现存在土地整治资金闲置严重,未按规定使用现象较普遍,土地整治工程项目管理欠规范等问题。经笔者归纳,主要应关注以下主要问题:

一是土地整治资金闲置严重,地方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和农业土地开发资金结余数较大。此外,土地整治资金未按《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收缴使用管理办法》、《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土地出让金使用管理办法》规定使用的现象较普遍且金额较大,从审计抽查的情况看,违规使用资金主要用于平衡财政预算、上缴用地报批规费、城市或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以及转为耕地开垦费或用于购入耕地占补平衡指标等方面。

二是未按《国有土地出让金用于农业土地开发专用资金管理办法》规定标准足额提取农业土地开发资金,违反《耕地占补平衡考核办法》(国土资源部33号令)等法规规定将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作耕地开垦费使用,耕地开垦费的来源不合规。此外还存在耕地占补平衡指标转让收入未在法定账目核算,致使资金收支脱离财政部门监管,耕地占补平衡指标转让收入分配和使用不规范等问题。

三是项目工程招投标不规范,部分项目设计、监理单位未经招标,有些设计方案存在较大缺陷,直接影响到项目建成效果,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和经济损失。有些工程项目通过肢解的方式化整为零,名义上交给村委会实施,实际上直接指定个人包工头施工。有些项目分解了多个标段,表面上看是几家施工单位中标并施工,但实际上背后是同一个人。

四是部分项目存在偷工减料现象,监理职责履行不到位。如某项目挡土墙设计为浆砌块石,实际为干砌块石,挡土墙顶面设计为50CM宽浆砌块石,实际为25CM砖砌体等,严重影响工程质量。部分项目工程进度缓慢,竣工验收迟缓。如某县三个项目属2005年国家投资,合同规定现场竣工日期为2007年4月,实际到2009年底才完工,至2011年仍未办理竣工验收。

五是项目完工后缺乏管护。项目完工后,因缺乏管护资金,管护措施难以到位。由于国土部门负责建设,项目完工后一般交给乡、村使用和管理,但因无管护资金来源,这些项目大都处于用而不管的状态。如某2010年完工的某项目,因缺乏管护部分工程项目已毁损,沟渠淤泥无人清理,杂草丛生,田间道两侧的防护林残缺不全,修建的机耕道部分已经被种上蔬菜等。

除了以上应关注的问题,还应关注地方配套资金虚假到位、违规挪用资金、工程付款不规范、工程质量不达标、计量不到位、虚提费用、部分项目资金形成结余等方面。

二、切实加强农村土地整治建设项目审计,防控国家审计风险

国家审计风险是指国家审计机关及其审计人员没有按照法定职责、权限和程序实施审计,对审计情况发表不恰当的意见和评价,或是对被审计单位做出错误的处理处罚决定,而给国家审计机关及审计人员带来某种损失的可能性。其主要表现形式有审计评价风险、审计定性和处理处罚风险、审计结果公告风险。导致国家审计风险的原因,从审计主体方面看,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审计技术方法、职业道德、审计机关的内部管理水平都会导致审计风险;从审计客体方面看,被审计单位业务的复杂性和广泛性、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不健全或执行不力、被审计单位的蓄意造假会导致审计风险;国家审计当前所处的行政管理模式、正在健全完善的市场经济环境,社会对审计机关的高期望与审计机关能够发挥的最大作用之间的期望差,以及日趋完善的法律、法规,都在客观上导致审计风险的存在。其成因决定了国家审计风险的存在具有一定的客观性、普遍性、潜在性,当然也具有可控性。

农村土地整治工程是一项惠民工程,其建设内容包括项目区农民的搬迁安置、土地整理与复垦、生产生活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等。通过实施农村土地整治工程,能有效地促进集约节约用地、改善农村面貌、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民增收,推动农村产业化调整等。虽然工程技术难度不大,但是因为涉及到农民群众切身利益,实施起来的难度倒也未必小。要实施好农村土地整治项目审计,在最大程度上防控审计风险,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如何防控国家审计风险,笔者认为,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正确认识审计风险,增强风险意识。有效控制审计风险的关键是谁?是我们审计人员。我们首先要牢固树立风险观念,提高防范风险的责任意识以及识别风险的能力,恪守应有的谨慎与合理的怀疑,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审计风险,防止审计失败。

2.要不断加强和提高审计人员自身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准。审计队伍素质的高低是防范审计风险的关键,是防范审计风险的一项重要举措。随着经济环境的发展,审计对象的复杂程度不断提高,审计难度和风险有攀升的趋势。这无疑对审计人员提出了更高要求,审计人员不仅要精通财务会计知识,还要掌握经济管理、信息技术、法律等专业知识,所以说,要做一个优秀的审计人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作为一个审计人员,应该懂得经常了解各个行业的宏观政策,并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其风险环节所在;另一方面,要深入了解被审计对象的管理和经营体制,对其内控环节及制度的完整和有效性进行评估。同时还要具备敏锐的职业判断能力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3.要不断完善和提高国家审计机关的自身管理水平,建立健全强有力的内部约束机制;要实行审计公开,建立审计风险的外部监控机制;要建立合理的审计管理体制,使审计机关从人、财、物到法律形式上均保持其真正的独立,消除审计执法受当地党政领导行政干预的不利影响,以达到减少和规避审计风险的目的。

4.严格按照审计程序,紧扣审计要点,即风险防控点实施好现场审计。土地整治项目审计首先应该关注项目选址、规划、建库、立项环节。是否存在利用项目审批管理权违规设卡、故意刁难、吃拿卡要;项目审查中串通作假;在项目立项和规划设计、投资预(决)算审查过程中,任意降低和提高审查标准,不按规定程序和时限审查,违规指定、照顾特定关系人参与评审等。项目设计和预算编制及审查环节是否严格实施测绘、编制设计和预算、是否听取当地乡政府和村委会及村民意见,有关部门审查是否严格到位。

审计中要特别关注项目实施环节。在项目实施前期,是否根据下达的项目建设任务书和预算,制定项目实施计划,完成土地确权登记发证,编制项目实施方案。项目实施方案中所包含的项目建设目标和主要技术指标、工程公开招投标方案、工程监理组织形式、工程进度和资金使用计划、财务、权属、档案管理等制度是否合理。项目的实施是否实行公告、工程招投标、项目法人、工程监理等管理制度。通过查看业务资料,审计是否存在规避招投标或者虚假招投标,降低标准或者弄虚作假帮助不符合条件的单位参加招投标,工作人员与投标单位串通泄露标底等。

要关注项目施工单位是否按照项目设计和有关技术标准进行施工,建立质量责任制,明确工程及标段的项目经理,对出现质量问题和验收不合格的工程是否返修或返工。完成的工程量是否经项目承担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三方签证确认。

要关注监理单位是否依照项目设计、有关技术标准和相关合同进行工程监理,对工程投资质量和进度进行控制,承担监理责任。在项目施工质量监管、工程量审核过程中,监管人员与监理单位、施工单位相互串通放松质量监管,降低建设标准和工程质量或者虚报工程量,弄虚作假变更设计套取资金等。

对于工程决算和验收环节,主要应关注决算的依据、内容、格式是否符合要求;数据是否真实、准确;对部分工程进行抽查,审计其工程结算是否真实准确、工程质量是否合格。是否存在违反规定程序、不按质量标准验收项目。在项目竣工验收过程中,有无领导干部违规插手或者干预项目验收工作;验收工作人员任意降低验收标准,不按规定程序验收,帮助不合格项目通过验收等。

资金审计是审计的关键,对于每一项审计任务来说,基本上都是以资金为主线来开展。资金审计要关注项目资金是否纳入财政预算管理,专款专用,专账管理,是否存在截留、挤占或挪用现象;项目实施是否按照预算批复严格执行,有无自行调整情况;组织、实施、管理项目发生的各项支出,包括工程施工费、设备费、其他费用、不可预见费等,是否按国家有关定额标准执行。项目工程款拨付的依据、程序是否合规、手续是否完备。超合同支付工程款的问题在工程审计中是一个敏感点,如某县土地整治项目2005年立项,2006年10月开工建设,合同规定的现场完工竣工日期为2007年4月,但从施工单位的施工记录看,大多数标段的最后一次现场工作报验时间是2009年底,现场完工时间大大滞后于合同规定时间。且完工后未及时办理工程验收,而2010年又遭遇暴雨,部分标段形成灾毁,致使审计组对工程的施工质量,工程量实际完成情况缺少判断的依据。至审计日止,该项目尚未办理与施工单位的工程结算,更无法进行项目竣工决算和整体验收。什么原因呢?违规超合同付款较为严重,造成工程结算难以办理,影响项目验收。审计发现,该项目5个标段最低的付款比例达到87.36%,有的标段付款比例已经超过90%。由此造成施工单位迟迟不和项目建设方办理工程结算,影响项目验收进度。

篇5

关键词:会计风险 审计风险 对策

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有效防范会计活动与审计活动过程中的风险,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有助于降低由此带来的损失,同时,使财会、审计人的利益得到保障。当前会计准则通常使得同一经济事项拥有的会计处理方式很多,这样在无形中也就令会计信息的不确定因素增加,所以说,会计准则还应缩小其政策的空间范围,让会计信息具有可比性,把风险系数降低。虽然说会计风险是不可避免的,但是还是要尽可能把其约束在一个可控的、合理的区间内,让切实需要这些信息的人得到帮助。加之现在审计所处环境复杂,同时也被委以重任,更使得其风险程度随之上升,单从客观上讲,就需要加强对会计风险与审计风险的研究并预防。

一、会计和审计风险的具体根源分析

1.会计风险的根源分析。

1.1主观原因:

第一,思想道德水平的影响。首先,会计核算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使得相关职工谋私利有了可乘之机。其次,会计、领导以及公司之间的利益冲突,使得会计受到影响,或者领导指示会计弄虚作假。第二,业务素质的影响。开展业务的过程中,部分内容必须通过会计做出主观判断,从而为他们作假创造了条件。

1.2客观原因:

第一,缺失完善的会计假设与准则。其更新比较缓慢,不能和经济发展保持统一节奏。当前,一些公司通过知识更新,将网络当做赚钱的平台。人力资源是他们的资产,组织形式不稳定,也比较松散;第二,会计确认、计量过程中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该环节常常利用“极少可能”、“有可能”等,必须通过数学方法来计算,而不同人对概率的理解存在着一定的区别,具有一定的主观性,从而能够对会计信息质量产生影响。

1.3法律原因:

现行律法存在很大不足,同时违反之后的代价相对比较低。各项决策当中,一般是参考会计信息来进行。但是,会计法仅仅指出要是违反该法规,会进行相应的刑事或行政处罚,而根本未提到关于民事责任的规定。

2.审计风险的根源分析。

2.1外部因素主要包括:

第一,有关律法不完善,相互间不统一。同时,律法在行政责任方面具有相对完善的规定,可是,关于民事和刑事责任方面,条款不具体,根本没有专门的司法解释,这样就为事务所及其职工规避法律责任提供了便利条件,从而使审计风险有所提高;第二,审计范围不断向外扩展,公众希望审计工作者找出并公布公司运作过程中的弄虚作假行为,以科学公正地评价公司的长期健康发展能力,针对公司财务报表是否客观、准确,提出自己的意见,这样就使得审计工作者的责任、工作难度等明显提升,最终使他们的审计风险有所提高;第三,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会计电算化的普及,改变了会计信息的形成过程,这样通过过去的技术来开展工作已无法胜任。现阶段,关于计算机审计这个方面的研究没有与会计电算化保持一致。审计工作者使用系统来开展业务活动的时候,没有计算机辅助审计环节,从而导致对做出的结论造成不确定的风险;第四,由于受到利益驱动,工作当中,有的审计机构不顾基本规则,蓄意减少审计成本,有时候根部不考虑审计质量,甚至和委托方互通信息,在损及他人与社会利益的基础上实现为己谋利。

2.2内部因素主要包括:

第一,审计工作者未充分认清审计风险。部分师事务所具有相对较差的社会责任感,仅是为了实现较高的收益而不惜铤而走险,开展风险较高的业务,同时,没有充分掌握相关理论,根本不能对实践发挥作用。按照他们的观点,审计属于比较安全的活动,审计费用同样能够作为保险费用;第二,审计领域具有失范行为。比如,打价格战,为能够获得客户,彼此将价格压低,这样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审计质量,同时,这样也将导致各种违规现象;第三,审计一味的强调经济效益带来许多不良影响,师事务要求职工提高效率,相关职工无奈,只有选择抽样法来进行,最终引起相关风险;第四,审计工作者业务水平无法满足需要,存在技术能力较差的稳态,特别是缺乏信息化方面的技能;第五,部分人员的道德水平较差。

二、防范策略

1.防范会计风险的策略。

第一,加强理论研究。当今我们已经进入知识经济社会,公司所处的环境条件变幻莫测、运作的时候风险提高,导致会计理论无法满足实务的要求。鉴于此,学术界相关会计方面专家一定要按照具体环节的变化来探讨风险根源、提出相应的对策,充分掌握会计风险,对各种风险采取相应的措施,从而能够提高针对性与效率。第二,构建预警机制。会计风险预警机制即尽快找出风险,加以甄别,在此基础上,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避免发生错弊的制度。主要涉及到内控、审计以及检查等各项相关制度。内控制度属于预警的基本制度,是企业为充分确保自己的财产安全、财务数据客观、全面、防控风险、避免各种弄虚作假行为等所制定的制度。第三,优化会计准则,避免政策选择的盲目性。当前的会计准则里面,对同个经济事项一般具有若干个处理方法可以选择,然而,却使得不确定性有所提高。因此,需要最大限度地缩减方法与程序,通过这个方法降低会计信息的不确定性与政策选择的范围,最终实现风险的降低。在现实当中,要是彻底消除会计风险是不现实的,然而,应当尽可能地预防,努力使其处于可控水平。

2.防范审计风险的策略。

第一,提升审计职能风险意识。一方面,审计部门一定要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不管环境条件怎样复杂多变,均应坚持自己的职业操守。从我国审计事业的历史沿革进行分析,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监督职能,能够有效防止职能风险的发生,提高规避能力,从而使工作落到实处。第二,切实提升审计人员的整体素质。包括专业素质、信息素质以及廉政素质,从这几个方面入手,加强培训。此外,还应当加强审计机关形象建设。第三,强化审计程序规范化意识。其一,提前掌握审计业务的范围与性质,掌握对方的具体状况、内控制度规范与否,初步分析或许发生的审计风险;其二,接受审计业务以后,一定要在相应的委托书上列清楚两者之间的职责,规定相关人员通过书面的形式进行承诺,以确保数据的有效性,使两者均能够认真按照合约行事,避免被审单位混淆事实逃避责任。除此之外,为充分保证审计结果的有效性,还应当成立专门的审计小组,为全面确保该项工作顺利进行提供组织保障。第四,对于审计工作者来说,不仅应当严格履行职能,而且还应当加强对审计风险的防范。首先,熟悉被审计方的具体现状。开展审计工作以前,工作人员应当详细了解对方的现状,不但应当掌握其财务情况,而且应当掌握具体的制度与业务流程,以及人员配置等各个方面;其次,合理借鉴审计人员的审计结果。不管是社会或者政府审计,两者的方法、流程大致一样;再次,明确审计责任与会计责任,实行承诺书制度。为防止发生风险,正式审计工作开始以前,需要通过被审计单位对自己出具的相关数据进行承诺,与此对应的是,还必须签章,认真填写承诺书,从而能够使责任变得更加明确,有效避免审计风险的发生。

三、结语

综上所述,会计信息失真能够造成严重的影响,该现象深受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为了有效预防与控制会计风险,应当切实加强理论研究,构建相应的预警机制,优化会计准则,为有效防控审计风险,应当进一步提升审计职能的风险意识,提升审计工作者的素质,切实审计程序规范化意识。

参考文献:

[1]任瑞璋.对高校会计电算化系统内控制度设计的探讨[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1年07期.

[2]彭帆.金融企业会计风险及其防范措施研究[J].财经界(学术版),2013年第11期.

[3]戈钢.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成因及其防范措施[J].时代金融,2012年12期.

篇6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风险成因;防范控制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风险是指审计人员在进行审计工作时产生处理不当、数据缺失、结果失真等行为的可能性,审计风险的产生会对项目完成情况和审计结果造成影响,不利于单位的下一步决策。

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风险的内涵及特征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风险是指内部审计人员认为存在严重错误或弊端的单位财务报告和审计结果是公正合法的,并提出不正确的审计意见的潜在可能性,审计风险主不仅仅存在于审计部门和审计人员的主观判断错误中,也贯穿于整个审计过程。

(一)内部审计风险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

审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根据我国现在的审计方式,不管怎样,抽样审计总会产生一定的误差,这些误差可大可小,形成的审计风险规模不同,造成的损失也不尽相同,因此,风险总是不可避免的,通过内部审计风险研究,人们只能尽力改变风险发生的条件,降低损失,不可能完全消除风险。

(二)内部审计风险具有潜在性

内部审计人员的行为对审计结果有着重要的影响,如果审计人员不能严肃认真对待审计过失并勇于承担责任,就会产生审计风险,导致了审计风险的潜在性。同时,审计风险只是一种潜在的风险,也受到其他诸多条件的约束和影响,如外部法律环境、经济环境、内部人员管理等。

(三)内部审计风险存在审计的全过程,具有普遍性

每一个审计项目和审计环节都有可能出现失误,促使风险因素的形成,导致最后的审计结论出现偏差,形成并加剧审计风险。可能产生审计风险的因素包括单位的内控能力、经济财务状况、审计技术与方式等。

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风险成因分析

(一)审计人员缺乏业务规范,职业技能与审计要求不匹配

一名合格的审计人员应该具备完善的知识体系,拥有丰富的审计经验,掌握熟练的审计技能,但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部分审计人员在这些方面仍旧欠缺。内部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如果审计目标不明,不能严格按照相关制度与程序进行内审,缺乏公正客观的工作态度和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风险防范意识淡薄,将会导致审计错漏、丢失,降低审计质量,无形中增大了审计风险。

(二)审计体制不健全,内部审计缺少规范,不能独立完成

目前,除了个别单位、企业自行制定的内部审计章程,我国尚未实施管理有效的内部审计法律法规,这就导致有些单位内部审计遇到无法可依、无章可循的尴尬现象。另外,部分单位没有设置专门、独立的审计机构或部门,造成审计会计职能混淆,内部审计机构与单位结构不能协调运行。即使有了审计机构,机构在行使权责过程中仍会受到一定的限制和阻碍,由此可能产生审计风险。

(三)审计方式滞后,具有局限性

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依然停留在落后的基础阶段,现有的审计方式不能满足现代化企业会计审计模式的需求,存在财务账表不清、发票真假部分、审计模式落后的现象,对审计风险防控考虑缺乏,导致审计风险加剧,因而我国审计方式改革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

三、行政事业单位如何防范内部审计风险

(一)加强审计人员业务培训力度,加快审计队伍建设

行政事业单位必须要加强审计人员的业务技能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定期组织员工进行业务学习、培训,开展实战交流与锻炼活动,着重提高审计人员的思想素养,培养审计人员的廉洁意识,力求做到公正客观、实事求是、依法办事,确保审计结果的真实性。同时要加强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在进行审计工作过程中提高警惕,保持平常心,抵制非法诱惑,杜绝损失和麻烦的出现,降低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

(二)建立健全内部审计法律体系,规范审计过程

我国应建立健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相关法律法规体系,鼓励企事业单位依据实际情况,设置独立的审计机构,完善审计规章制度,规范审计程序,明确权责范围,使审计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走上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道路,以便更好地执行审计工作,最大化提高审计效率。

(三)积极寻求现代化内部审计方法,改善审计环境,提高审计效率

我国经济环境变化快,企业间的状况差别也很大,在审计工作中各单位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采取切合实际的审计方法,加强审计人员技术培训,督促员工快速掌握现代化电子计算机审计技术,利用网络建立电子信息平台,完善新的信息体系,实现审计信息与结果的资源共享,并下放审计人员相应的审计处理职权,以方便会计财务工作的展开,及时处理审计问题,提高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

四、结语

总之,在行政事业单位中审计风险的形成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内部审计风险既客现存在,又具有一定的潜在性和可控性,我国行政单位要着重审计职能部门的设置,建立健全审计监督评价体系,利用法律、经济、政策优势,探索现代审计方法,加强审计队伍建设力度,内部审计人员应该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控制和防范内部审计风险,从而有效地开展内部审计工作,着力提高审计质量。

参考文献:

[1]陈明红.浅谈基层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的问题和对策[J].中国内部审计,2014(4):71-72.

[2]王莉.对完善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的探讨[J].会计师,2014(23):60-61.

[3]刘德菊,崔思明,田雨.新形势下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风险与审计质量探析[J].财会研究,2015(5):66-68.

篇7

[关键词] 高校;多校区;内审;风险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6. 07. 016

[中图分类号] F239.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6)07- 0036- 01

1 高校内部审计风险主要体现

依据我国《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和审计风险》第3条的规定:“审计风险是指会计报表存在重大或漏,而注册会计师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审计风险包括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结合高校的实际情况,在多校区办学模式下,笔者认为高校内部内审风险主要有以下表现:

1.1 管理风险

对高校而言,多校区运作是一个崭新的办学模式,由于短时间内的快速扩充,导致高校在管理理念、技术方法、人员力量上没有及时跟上,暴露出很多问题,使得高校面临着很多形式多样的风险,审计工作同样如此,高校涉及基建、招生、科研、后勤、合作办学对外服务等项目,审计业务的迅速扩展,导致管理风险加大。

1.2 职业风险

近年来,国家加大了高等教育的投入,财政性教育经费已达 GDP 的4%,高等学校获得了庞大的资金投入。无论普通本科还是高职高专,均得到了国家密集的项目支持,持续、高额、密集的资金投入导致项目经费的使用风险剧增,高校相关信息使用者要求审计部门对相关财务报告和信息披露事务相关的内部设计的合理性和实施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审计业务工作的强度与难度,增加了审计人员的职业风险。

1.3 内控风险

由于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不够健全或执行力度不够,或者已有的内部尚未制度化,或者有内控但是尚未流程化,或者有流程化但是尚未信息化,有信息化但是尚未系统化,总而言之,不能有效防止或及时发现和纠正相关业务活动而出现的内控风险.

1.4 抽查风险

由于审计工作量大,审计人员不足,审计手段与方法落后,信息化建设不足,多校区审计在时间上、空间上又给审计人员带来不便,导致审计人员对分校区的资料掌握不够,审计人员往往只能对分校区的业务进行部分抽样检查来确认整体审计评价工作,这样导致审计风险发生的机会大大增加。

1.5 环境风险

审计氛围是做好审计工作的基础,没有良好的审计环境就很难有高质量审计工作。审计环境包括领导重视程度、内控制度的建设、内审工作的地位、组织和职工对审计工作的理解与支持等。如果领导和广大教职工认为审计只是形式和走过场,把审计作为对立面,而不能给予必要的支持配合,使审计取证难,都会给审计带来潜在的风险。

2 高校多校区办学模式下审计风险防范与对策

2.1 树立风险导向审计理念

在审计实务中,内审人员要树立风险导向意识,通过运用正确的审计方法及审计程序,将风险导向审计与制度基础审计、账项基础审计结合起来运用。即在风险导向审计观念下,客观评价被审计单位内外部环境、内部控制制度,发现会计报表发生重大错报风险,对评价出的高风险领域,实施详细的账项审计,可有效地控制风险,节约审计成本。

2.2 建立完善的适合多校区发展的审计内部控制体系

事实证明,审计工作的制度化、法制化和规范化是防范审计风险的有效措施,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可以促进高校各项工作的有序性,不断提升高校管理水平。相对外部审计以及社会审计,高校内审人员更了解学校内部的经济活动情况,更易发现内部管理存在的问题,通过开展管理层面和业务层面的内部控制,查找风险和内部缺陷,梳理和再造流程,使内部控制体系流程标准化、审计手段信息化、内控管理系统化,从内控体系上保障高校经费的规范使用,更好地防范审计风险。

2.3 建立多校区综合监督信息平台,突破时间、空间障碍

多校区办学模式下突出问题是地理位置上的距离而引发的各类管理问题。多校区应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开发综合审计监督信息平台,突破时空障碍,以网络技术为基础,将资源、信息以及管理活动,全部通过数字化校园网络,完成各校区间审计内部信息的传递和服务。审计监督对象事项内容有:多校区资产情况、投资管理情况、工程管理情况、招投标管理情况,对外服务管理情况、收费管理情况、科研管理情况、后勤管理情况等。切实发挥审计在推动多校区模式下实现内涵式发展中的保障和监督作用。

2.4 区分岗位职责,建立风险责任制

篇8

关键词:商业银行 内部审计 风险

一、内部审计在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的作用

自1995年7月审计署颁布《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后,我国商业银行设立了内部审计机构,初步建立了内部审计制度。十几年来,我国四大商业银行相继进行了内部审计体制改革,审计整体合力逐渐形成,为推动商业银行的改革和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内部审计在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具有突出作用。事前审计通过对环境、健康、安全风险进行评估,可以有效地识别风险,规避已有风险和防范潜在风险;事中审计通过检查、评价、报告风险管理过程中的适当性和有效性并提出改进意见,有利于进一步完善风险管理,堵塞漏洞;事后审计可以对内部控制和减轻风险措施需要改进的领域加以确认,并提出建议。按照国际上的一般观点,风险管理体系包括四个组成部分:董事会和管理层的监控、政策、程序和限额;风险识别;监控和信息;内部控制。内部控制是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内部控制审计准则》第十四条规定:内部审计人员应实施适当的审查程序,评价组织风险管理机制的健全性和有效性。就防范银行业风险而言,银行内部审计位属一线防控屏障。尽管商业银行监管部门的监管、存款保险制度和社会监督等外部监管不失为行之有效的手段,但其防范效果最终取决于银行内部审计风险防范效能的发挥。因此,加强内部审计风险管理机制的建设是防范银行业风险的重要保障。

二、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风险成因

1、对某些内部审计事项各界认识尚不统一。比如针对真实性的争论,审计职业界要求的是“审计过程的真实性”,即只要审计过程没有重大失误,审计人员就无需为含有差错的审计结论承担审计责任;而司法界要求的则是“审计结果的真实性”。即必须保证审计结果真实、准确、可靠。认识上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内部审计风险。

2、内部审计独立性不强。目前大部分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部门在组织结构上仍未完全独立,审计人员的组织关系、经济关系一般都隶属所在分支行,不少商业银行虽已逐步建立相对独立的审计体制,实行总行垂直管理或“派出”、“交流”制度,但审计人员仍有后顾之忧,主要是审计人员的经济关系还没有完全脱离被审单位,以致审计人员在审计中发现问题后不愿或不敢毫无保留地报告,形成审计风险。

3、商业银行监督制约机制运行不顺畅。从商业银行内控系统的运行情况来看,由一线岗位双人、双职、双责的第一道监控防线和相关部门、相关岗位监督制约的第二道监控防线普遍存在监控不到位的问题,且或多或少存在依赖商业银行内控机制中第三道防线――内部审计部门进行监督的倾向,这在无形中加大了内部审计部门的监督压力,使得内部审计部门面临更多的风险隐患。

4、内部审计范围不断扩大。内部审计范围的拓展,是产生内部审计风险的又一重要原因。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几乎所有的商业银行业务都要通过计算机完成,特别是新近推出的网上银行服务,客户借助网络就能办理帐户查询、打印对帐单、购物、电子转帐等业务,基本上实现了无纸化管理。商业银行业务方式的电子化迅猛发展,使得商业银行计算机系统、系统运行以及对数据真实性的测试都将纳入内部审计的评价范围,内部审计范围的扩大,不仅加大了内部审计人员的审计责任,也使其工作内容和难度大幅度增加,从而相应增加了内部审计风险。

三、完善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对策建议

1、更新审计观念,拓展内部审计业务范围首先,借鉴发达国家开展内部审计咨询业务的经验,变事后监督职能为事前预警职能,从单纯的发表审计意见转向为管理层提供可行性建议,为各业务部门提供改进其内部控制和业务流程的咨询服务,促进内部审计由“监督型”向“服务型”转变,实现内部审计在银行公司治理中的增值作用。其次,面对开放的金融市场,我国商业银行实行综合经营趋势日益明显,内部审计必须将证券、保险、信托等业务纳入商业银行常规审计范围,加强对新业务、新产品的审计监督,持续跟踪了解对经营管理目标可能产生不良影响的关键风险点,对缺乏控制或者控制不足的业务流程提出完善建议,对控制过度并导致服务效率低下的情况提出优化方案,促进银行业务健康发展,也使管层和其他职能部门认识到内部审计的重要作用。

2、加强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完善内部审计制度对于没有建立垂直内部审计体系的商业银行,应尽快设立独立的、隶属于董事会的审计委员会,内部审计部门负责人应由董事会(或监事会)直接任命以保障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和权威性,总行的内部审计监督部门对各分支行的内部审计监督部门应实行派驻制,各分支行的内部审计部门受总行内部审计部门的直接领导,其主要任务是推动银行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督促银行依法合规经营、加强风险防范和对银行的经济效益进行检查和评价等,其人员的工资报酬、晋升福利均由总行决定。对于已经建立了垂直体系的商业银行,主要是缩短委托链条,将内部审计的人、财、物管理独立出来,增强委托约束力。或者建立跨层级、跨机构的专业化团队,由总行审计部直接领导,避免多层委托导致目标的偏离。另外,审计委员会还可以通过章程明确规定,内部审计人员可以参与组织的重大决策讨论,可以不受限制地接触相关信息等,以保证内部审计部门的权威性。

3、提高审计人员素质,加强审计监督力量首先,通过建立科学、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吸引优秀人才,特别是具有高学历,既精通审计专业知识又通晓金融、财务管理、网络技术以及法律知识的全方位、复合型专业人才。其次,要逐步建立银行审计部门准入与退出制度,规范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准入、禁止和退出条件,尤其应加强对审计分部主任、总审计师和审计办事处主任等领导干部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学历、资历等方面的考核。最后,要加强对审计人员的业务培训。作为一名内部审计人员,既要不断充实自身的专业知识,又要了解经济发展的最新动态,此外,还要具备强烈的风险意识和责任意识,高度重视防范和控制审计风险,保持合理的职业谨慎。

参考文献:

篇9

构建以风险管控为导向的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服务体系管理提出的背景

近年来,国网国家电网公司不断深入推进“两个转变”,全面实施“三集五大”体系建设,经营管理模式不断创新发展;公司各级领导有效提升了规范经营的管理意识,大力开展依法从严治企工作。但是公司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资产规模大、员工人数多,历史遗留问题严重,工作中仍然存在管理风险点和薄弱环节,对公司各级领导的履职尽责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随着中央、国网公司有关经济责任审计制度、细则的出台和完善,经济责任审计已成为企业对领导干部履职能力综合评价的最有力抓手。经济责任审计兼有监督、鉴证和评价职能,由于经济责任审计时间跨度长、涉及单位多、须关注的业务内容宽泛等特点,如何科学安排和组织审计项目,提高审计质量、控制审计风险、发挥审计作用已成为多年来内部审计部门的重点、难点问题。

构建以风险管控为导向的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服务体系的内涵和具体做法

构建以风险管控为导向的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服务体系,是以完善统一组织、分级负责的市县两级内部审计控制管理机制为目标,以风险管理为导向,加强经济责任审计标准化建设,改变以往经济责任审计事后监督评价的做法,对领导干部的各项经营活动进行事前防范、事中监督、事后评估的全过程审计监督与服务,对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财经法律执行情况等进行有效评价,进一步提升领导干部履职尽责能力,规避防范经营风险,确保公司在资金运营、成本控制、增收节支和资产管理等方面保值增值,持续健康发展。

发挥协调机制,制定《审计风险管理分类手册》

组织公司各职能部门,对近年来公司内外部审计检查发现的问题进行归类汇总,客观分析公司经营管理各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明确各专业管理中的风险类别、风险名称、风险点、风险评估办法、风险范围、风险表征、风险责任部门等,汇总制定审计风险管理分类手册,该手册涵盖了公司经营管理中九个方面风险点,为开展审计项目,各专业部门为风险防控提供了依据。同时审计部定期组织召开经营风险分析会,将风险明细分专业通报给各专业管理部门,通过建立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实现了市县两级成果共享,进一步加强了专业管理,促进公司经营风险的防控水平。

开展风险宣贯,实现成果共享

为全面提升市县公司风险管控水平,邯郸供电公司审计部将制定的审计风险管理分类手册、审计方案和审计记录底稿与市县公司两级专业部门实现共享,组织专业管理部门结合国网通用制度和公司项目管理相关规定进行学习,使其迅速掌握审计目的、标准和要求。

创新审计方式,从源头查漏补缺

自我检验和专业评估相结合,将风险防患于未然。邯郸供电公司制定下发关于开展全面风险管理自查的要求,要求各县公司每年底全面梳理全年工作,首先开展深入细致的风险管理自查,并及时上报风险管理自查报告,主要说明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及针对风险管理的良好建议。

大力推进信息化非现场审计,将隐患消除在起始。充分利用审计信息化平台,积极推进非现场审计、在线稽查与监督的审计模式,努力推进审计成果与非现场审计的有机融合。

以‘四统一’为基础,强化标准化管理

邯郸供电公司统一制定检查方案,明确检查标准和重点,按项目类型分别编制审计方案,突出对工程结算、财务决算、物资管理、签证变更、其他费用等的审核,进一步提高针对性和实效性。梳理县公司及集体企业管理薄弱环节和关键风险点,统一收集、整理相关制度资料,统一制定下发审计工作底稿、记录、报告等模板,编制日志、周报等各类附件模板,有效保障了各单位检查标准统一、流程规范、重点突出、业务全覆盖,确保了检查工作实效。

以协同监督为平台,形成审计工作合力。充分发挥专业部门协同优势,联合开展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建立部门间审计沟通协调机制

以“五项”机制为抓手,力促审计整改落实。.建立问题整改销项制;建立整改专业负责制;.建立审计问题风险分级分类管理机制;.建立责任追究制;.建立重大问题整改协商机制

以考核评价为依据,实行绩效考核与控制。经济责任现场审计工作结束后,审计部对查出问题进行分类汇总,列明问题性质、涉及金额、是否已整改,按照重要性和敏感性进行排序,提交公司总经理办公会审议,对被审计人管理绩效评价、经营业绩完成情况等方面进行客观评价,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监督、服务职能,提升服务价值,开拓增值空间。

构建以风险管控为导向的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服务体系的实施效果

领导干部依法依规履职尽责能力显著提升。通过基于风险管理的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服务新模型的实施,大力开展经营管理风险管理分类手册的学习和宣贯,对领导干部进行了自我检验、各部门专业延伸、全过程审计三个层次的提醒和评价,使领导干部在经营管理工作中,切实做到违规事项不敢为、专业部室提醒不能为、审计最终评价为的程度,领导干部思想意识得到很大提高,努力营造了企业内部依法经营、遵章办事的良好氛围。邯郸供电公司县公司领导班子均达到了四好领导班子标准,各个领导干部评价均为优秀,各级干部的综合素质和管理水平均有显著的提升。

标准化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效率有效提高。以“四统一”为基础的经济责任审计标准化,通过科学合理的审计问题风险评估和分级来确定审计的目标和任务,使审计计划与公司领导安排部署有效结合,审计工作更全面、更节约、更规范、更高效,极大的缓解了当前人员不足、审计任务繁重的突出矛盾,大力提高了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效率。

市县风险防控管理体系的作用充分发挥。构建以风险管控为导向的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服务体系,建立了市县两级风险管理体系,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强调以全面掌握被审计单位行业状况、监管环境、目标战略、经营风险、内部控制等方面为起点开展工作。通过风险防控和审计手册指引,借助公司协同监督有效平台,切实解决管理工作中的问题和难点,使风险防控管理体系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服务企业中心工作的成果运用效果明显。通过审计整改“五项”机制进一步强化了整改责任,各部门、单位高度重视,积极落实整改,针对问题,逐项分析研究、逐项制定措施、逐项建账销号,确保整改落实到位,杜绝“习惯性违章”再次发生。

(作者单位:国网邯郸供电公司

篇10

关键词:会计师事务所;规模化发展;问题;对策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发展,会计咨询和审计业务在越来越多的行业和领域担任重要的角色。而会计师事务所作为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审计的服务主体,其规模化发展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众所周知,世界四大会计师事务所:普华永道、德勤、毕马威和安永在会计领域中占据领先地位,如今它们均趋于本土化以适应我国市场经济的需要。当然,我国一些著名的本土大型会计师事务所,例如瑞华、立信、天健等最近几年发展势头同样不可小觑。以瑞华会计师事务所为例,2016年业务收入已经达到行业第二,超过“四大”中的三家。但是规模扩张的背后存在问题日渐显露,证监会的处罚公告屡见不鲜,注册会计师审计失败的诸多案例更是为整个注册会计师行业敲响了警钟。

一、会计师事务所规模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1.从上市公司角度

近年来,上市公司数量大幅度增加,各大企业每年都要向外公布年度财务报表。连续三个年度亏损的公司就会面临停牌的风险,于是财务造假案也就随之而来。为了使财务报表达到要求,尤其是利润表中的净利润一栏,数字可谓是令人咋舌,明明前两年连续亏损,第三年不但没有亏损,反而盈利的企业遍地都是,若是这其中没有虚增利润的话,恐怕公众是怎么也不会相信的。而审计业务如今已然沦为经济利益下的金钱交易,变成市场经济中的一种供需品,供应者会计师事务所可以为了审计收入违背准则要求,扰乱市场秩序,需求者企业管理层可以为了巨额收益不择手段,进行财务造假。因此,上市公司是财务造假问题的源头。

2.从会计师事务所角度

现行会计师事务所体制机制不完善,存在很大的漏洞。从1998年底的脱钩改制之后,许多会计师事务所变成了有限责任制,由于之前依赖于行政机构,在改制后仍有相当一部分事务所风险意识薄弱,难以脱离行政制约,大大影响了审计风险防范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审计风险防范工作做得不到位,不能有效实施对审计工作的控制和管理,导致行业秩序混乱不堪。一方面,内部监督不力,为了增加业务收入,赢得上市公司的青睐,不惜降低质量监控成本,放松对内部工作人员的监管。另一方面,外部监管部门对会计师事务所执行力度不够,行政惩罚措施没有起到示警作用。而且,所采用的监督手段缺乏科学性,导致一些事务所顶风作案。所以,会计师事务所本身是问题的主体。

3.从注册会计师角度

谈到注册会计师,必定要从职业道德和法律责任方面来分析。注册会计师是一个对专业要求高且收入丰厚的职业,每年都有大批从事会计的人为了通过CPA考试付出不少努力。可是当他们成为注册会计师之后,很多人渐渐忘记了职业道德的要求,想尽办法钻审计准则的空子。例如,2017年第一季度,证监会就对瑞华会计师事务所接连进行了行政处罚。相关的四位注册会计师严重违反审计准则,构成未“勤勉职责”,未保持职业怀疑和职业谨慎,遭到了严厉的惩罚。如果注册会计师仅仅为了高额回报就出具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那么审计失败的案例还会越来越多。除此以外,在风险导向的审计模式下,我国审计行业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这对注册会计师的综合素质和职业水平有了更高的标准,目前来说应当是远远不够的。可见,注册会计师是审计失败的诱因。

二、解决规模化发展问题的相关对策

1.建立企业风险调查与评估系统

上市公司作为财务造假的源头,必须要建立一定的风险监督体制。只提高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或者说监管部门仅处罚会计师事务所是不够的。降低审计风险既要从内部人员着手,又要仔细调查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做出一定的风险预测,为接下来的审计工作做好准备。同样地,客户评估系统也很重要,从企业管理者入手,通过尽可能完整的评估报告,能够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使审计工作计划的制定更加有针对性。

2.完善会计师事务所内外体制机制

首先,应建立客观公正的审计委托体系,让会计师事务所在保持独立性的前提下为委托人服务,使会计师事务所与企业之间确保纯粹的被委托人与委托人、审计单位与被审计单位的关系,相关部门要随时进行突击检查。其次,应建立事务所内部质量控制制度,按照业务控制质量准则的要求,加强审计项目质量控制,还要在审计报告出具之前反复进行核查,层层防控,最大程度提高审计质量。最后,要切实加强外部监督,注册会计师协会、证监会乃至公众都是重要监督人员,一旦发现有财务造假、审计失败等行为一律加大处罚力度,让其不敢再犯。

3.提高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和专业能力

一方面,必须将加强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放在首位,通过CPA考试只是从事注册会计师的第一步,后续教育仍然很重要,事务所不能仅仅追求规模化发展,而忽视对内部人员的教育和监督工作。此外,我国目前现行的《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基本准则》还停留在基本规范阶段,相关的具体准则和指南留待补充与完善。另一方面,必须加强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监管力度,完善注册会计师制度建设体系和净化注册会计师执业环境。证监会的处罚公告中提到诸如“未勤勉尽责”,都是对注册会计师廉洁自律要求的重要体现,不能忽视。

三、结束语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会计师事务所规模化发展日趋壮大,审计业务量增加的同时,审计风险也愈加难以控制,因此审计的难度也大大提高。无论是上市公司还是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都承担着各自不可替代的重要责任。如何规避和防范审计风险,减少审计失败案例,关系着整个会计行业的命运,也关系着事务所的声誉和地位。在此,笔者只是从罗列了问题的大致方向,提出了一些参考建议,还不够全面,未来还需要对这一课题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

参考文献

[1]李书旭.我国本土大型会计师事务所规模化发展研究[C].中国对外经济贸易会计学会学术年会[A].2013:85.

[2]陈珩.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风险及规避研究[J].财会学习,2017,(3):11-13.

[3]何敏,丁双双.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风险问题研究[J].知识经济,2017,(4):72-73.

[4]李莫愁.审计准则与审计失败———基于中国证监会历年行政处罚公告的分析[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7,(2):56-65.

[5]王佳华.浅析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风险的防控[J].财经界,2017,(2):307-308.

[6]武凤.会计师事务所防范审计失败风险的几点思考[J].时代金融,2016,(18):179,181.

[7]宋玮,张译丹.审计失败原因分析及防范措施——基于证监会2007~2013年对于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的处罚[J].商业会计,2014,(17):24-27.

[8]方洋洋.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营管理者,2016,(5):57.

[9]陈秀英.关于提升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的探讨[J].经济论坛,2013,(3):13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