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统计课程范文

时间:2023-11-14 17:53: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经济统计课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经济统计课程

篇1

关键词:商务与经济统计;教学模式;案例库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8-000-01

统计学是研究不确定性现象数量规律性的方法论科学,在众多的专业、学科领域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应用统计学的概念、方法可以处理商务与统计中的各种问题,它是解决商务与经济中各种问题的有力工具之一。当前社会迎来了信息化、大数据时代,只有具备了统计素质,才能及时获取和使用所需统计信息,并深入分析研究,才能更好地认识社会经济现象发展的规律,才能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一、我院商务与经济统计课程教学现状

商务与经济统计课程在我院已开设多年,主要面向商学院所有一年级学生,具体学习时间按专业安排在第一或第二学期。之前很长一段时间,我们的课程设置理念是按照统计工作岗位的知识及能力要求,主要分为统计资料收集、统计数据整理、静态指标分析、动态指标分析、统计指数分析、抽样调查、相关与回归分析七个模块。教学模式归纳起来是模块+Excel,主要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形式开展,每一模块都是先介绍相关的理论知识,然后再介绍理论知识在Excel上的统计实现与分析,学时安排为每周4学时。课程考核方式,理论即卷面考试,上机操作各占50%。这种教学模式总体来说稍显死板,学生学习的兴趣不浓,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点:(1)课程设置虽然依据统计工作岗位,但每一章节知识没有连贯性,学生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并没有掌握整个统计工作过程,甚至连基础的统计分析能力都不具备;(2)每个模块学习时,我们对于各个专业设置的案例都是一样的,没有针对性;(3)课程考核方式单一,卷面理论题+excel实务操作,这种考察方式没有很好地考察学生的统计能力。

二、我院商务与经济统计课程教学改革建议

1.构建项目+案例+实验的教学模式

在高职院校开设统计相关课程,重点在于统计技能,要弱化统计原理。统计原理的学习需要高等数学、概率学等数学知识,而高职院校一方面受限于师资、学时的限制,另一方面多数学生中学数学基础较差,接受起来也有一定难度。因材施教是教育教学的基本原则,商务与经济统计的教学也不例外。根据现行教学模式的缺陷和因材施教原则,我们教学中采取“项目+案例+实验”的教学模式。首先,把商务与经济课程分解成若干项目,比如在介绍回归分析的内容是,我们可以创设项目名称为经济预测与趋势分析。这样的项目名称易于接受,也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统计的兴趣。其次,在每一个项目中设定由专业课教师和统计教师共同研讨确定的针对不同专业特点的案例内容和实验内容。它的主要特点是体现一个“用”字,让学生感受到“统计就在我身边”。我们这里说的实验主要指的是应用excel解决统计数据处理。这一层面的授课方式可以相对灵活,可以采用讨论式或双向式教学或实验教学。教学方法是案例与实验的结合,即从一个实际问题出发,来讨论分析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每个问题基本上包括了“问题提出分析研讨计算机处理进一步学习理论知识”的过程。“案例与实验”教学方法一方面由实际问题导出相应的方法和理论,有的放矢,针对性强,符合人们的认知过程;另一方面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完整性,便于灵活安排。力求反映“用统计解决实际问题”的全过程。

2.分专业建设统计案例库

商务与经济统计教师多数是数学或统计专业毕业的研究生,在案例设置上各专业趋同。为了更有效地开展统计教学,有必要分专业编写课程项目的案例库。这样在我们开展项目教学时,更有针对性,学生也能真实感受到统计对专业学习的支撑作用。我们不应该成天在课堂上跟学生说学这门课多么有用,而是要让学生自己体会到学习统计对专业学习或以后的工作是有帮助的。

3.改进考核方法

高职学生的理论能力弱、动手能力强,我们在制订考核方式时,要侧重体现对学生统计动手能力的考察。考核上可以采用“三位一体”的方式,主要结合平时项目考核成绩、期中项目考核成绩和期末项目考核成绩三者进行综合评价。具体量化到各方面权重,出勤加入进行综合考核,如下表所示:

三方面中,最重要的是平时项目考核。可以根据每一步骤的能力要求设置考核标准,采取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学生互评相结合的方式,要使该课程的考核既能体现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效果,又要充分体现学生在项目完成过程中的参与度、积极性和独创性。

总之,进一步完善商务与经济统计的课程内容、教学模式、实践教学,对于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综合素质等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通过具体的项目任务和实践融合合是我们接下来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胡晓晖,张文喜.应用统计与Excel运用[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

[2]邱天.独立学院经管类专业统计课程教学改革[J].现代商贸工业,2014(9):139-140.

篇2

关键词:教学模式;统计教学;实践教学;经济管理类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24-0224-02

引言

统计学是研究如何有效地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并对所研究的问题作出预测或推断,直至为决策提供依据的一门方法论学科。而统计工作应该是当今工商领域最有用的工具之一,但对于现有的经管专业统计课程的教学存在脱离实际应用,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满足现实需要的问题。比如,解决不了产品质量调查、市场调查与分析等实际问题、使用统计软件处理分析数据的能力较差,难于适应现代经济对一个复合型人才的要求。

经济管理类专业的统计学教学应采取何种模式?教学环节又要注意什么问题?本文将作初步的探讨。

二、统计学教学模式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不断完善,科技信息化的不断发展,社会各界对经济数据的需求量与日俱增,作为一门整理、分析和解释数据的方法论的学科,统计的应用范围已经越来越广。然而,受传统教学模式以及计划经济体制的长期影响,中国现阶段经济管理类专业统计教学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第一,教材内容偏重理论,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不适应。过多地偏重于理论研究对统计指标体系建立的讨论,沉溺于概念的翻新和创新,使过时的观点和陈旧的例子在反复重复着,缺乏新鲜感和实用性,失去了应用学科的特色。第二,教学方式死板,学生能理解的内容少。上课仍然是教师讲和写,学生听和记,学生真正理解的内容不多,应用更谈不上。例如“假设检验”,学生知道使用过程和步骤,但并没有掌握“小概率事件就是不可能事件”。再如“正态分布”让学生记住曲线的形状和数字特征,但很少有学生能够理解其深刻的内涵和普遍存在性,更谈不上用来分析社会财富结构、个人条件等现实问题。第三,教学手段结合计算机的应用和培养能力不够。主要针对SAS、SPSS等大型专业软件,学生接触的往往只是其中一部分功能。WORD、EXCEL等软件的统计运算功能,统计课几乎不介绍,不少学生不会使用甚至根本不知道大多数普通函数计算器都具备的求和、平均、方差和标准差、相关系数等统计功能键。第四,理论与实践严重脱离,学生动手能力差。很多学生不会运用统计学的思维和方法去看待和解决实际问题,决策时,只考虑到某种情况的可能性,不知道根据期望收益去作出判断;在进行调查时,不会选用正确的调查方法获取资料。第五,考核方式内容单一。学生往往机械性的记忆一些抽象的统计名词以及烦琐的计算公式,而随着考试通过,那些死记硬背的知识也荡然无存,违背了统计学的教学目的。

二、统计学教学模式

由于经济管理专业的特色,学生对统计专业的知识接受较弱,为了加强实际教学效果,必须建立全新的教学模式,如图1所示。从教学前、教学中和教学后各个环节做好充足的工作,如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等方面的兼顾,统计教学的效果才能达到最好。

(一)教学前

1.教材的选取。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普遍数学能力较差,仅仅是把统计当成一种工具,不需要作深入的研究。所以,针对此专业学生的统计学教程应妥善处理理论的比重,不应过于注重理论,同时选取的例子也应结合他们的实际需求来设计。

在计算机统计软件方面,由于SPSS等大型专业软件往往只是其中一部分功能才适用,与之相比,选择EXCEL适用性更强,已基本满足经管类学生的需要。如贾俊平的《统计学》编排较合理,比较适应管理类学生。

2.教学内容的安排。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即备课。而备课环节考虑的首要问题就是教学内容的取舍,“什么都讲,等于什么都没讲”,应注意重点突出。

在教学内容上,注重培养学生对统计数据的分析能力,使学生不仅能寻找和获取数据以及选择正确的检验与推断方法,而且会考虑数据的重要性、有效性和可得性;重点讲授如何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拓宽教学范围,增加国家统计机构的组成及政府统计的性质等内容。

(二)教学中

1.教学方法的选择。结合采取案例教学方法、提问式教学方法和模拟教学法。

案例教学:可选取一些紧密结合实际,并具有一定代表性且生动有趣的实际案例进行剖析,阐述统计方法运用的条件、背景及其分析研究过程。其目的是训练学生思维能力,提高教学效率,增强教学效果。

实施提问式教学,运用启发式教学,引领学生对所学问题进行思考和探究。提问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既可以采用在课堂上提问、由学生即席回答的传统形式,也可以采用把问题布置下去,由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和分组讨论后,再以书面结果回答的形式。

模拟教学:组织一些模拟式的统计调查活动,展开课堂讨论,教师就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指导者,而学生则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为知识的主动探究发现者。

2.教学手段的运用。可把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相结合,利用校园网,制作课件和网页,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让学生有机会把课堂上没有掌握的知识,再从网上加以复习和巩固。通过计算机对大量实际数据的计算,有时可以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学生不仅理解了统计思想和方法,而且锻炼和培养了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笔者在教学中,一贯注重学生的统计实践活动,让他们对自己的生活支出连续调查一个月,并对自己的支出情况进行整理分析,写出统计分析报告,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后

1.加强实践教学。如果说案例教学主要是以教师讲授为主, 则实践教学更多的需要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实践教学包括两个部分,即课内实验课教学和课外项目教学。

课内实验课的训练,要求学生达到完成一个以学生有关问题调查问卷的设计并进行问卷调查。掌握Excel软件的实际操作,对采集的信息录入、整理、分析(包括综合指标分析、时间序列分析、指数分析、量表分析、相关与回归分析)以及统计图表的绘制。

项目教学法就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在统计教学中实施项目教学法是由任课教师有计划地组织和引导学生独立地去做一个项目, 并让学生亲自感受一个项目是如何进行调查研究的全过程。

2.考试、考核的安排。与非统计专业的教学目的相适应,制定考试目的时,不应再局限于考察学生对理论的记忆及理解,而应着重考察学生对所学统计知识的应用能力,考察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考试方式不应局限于传统的课堂闭卷考试模式,而应采用综合考核的形式,即既要考察学生的理论知识,也要考察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对于理论知识的考察可以采用闭卷考试形式,但对于综合应用能力的考察可以采用多种方式,例如,撰写调查报告、案例分析和计算机操作。

结语

总之,统计学作为经济管理类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为了进一步将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应用于各专业的实际工作中,必须使更多非统计专业的学生接受统计意识教育、掌握基本统计方法。为此,统计教育者必须从统计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自身素质等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为统计教育增加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张迎春.中国统计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2,(6).

[2]张尧庭.对统计教育改革的一些想法[J].中国统计,2001,(4).

篇3

《统计学》是经济管理类各专业本科生的学科基础课,我校经济管理等专业均开设这门课程,学分为3学分。财经类专业学生掌握一定的统计方法,具备基本的统计素质对于参与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是不可缺少的。教育部明确规定统计学为高等院校财经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凸现出统计知识在财经类专业学生知识体系中的重要地位。目前在我国,人们对统计学的认识还不全面,在高校,财会、金融、国际贸易等专业都很“火”,而统计专业却在萎缩。这与国外有很大不同,在一些发达国家如法国等,统计学是大学里最受重视的学科之一,统计学发展得如何是衡量某一大学学术水平的标志。

统计学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方法论科学,它的产生和发展始终与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故统计教学一定要突出和强调 “用”这一特点,即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关键是要会应用。也就是说,学生在学习这门课后应具备一定的统计素质,能够适应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经济对人才统计素质的要求,故高等教育阶段开设的统计课程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统计思维能力,应当将这一思想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高校统计教育应该为社会培养的是应用性、实用性人才,而不是理论性人才,高校统计教学要突出学而有用、学而能用、学而致用的特点。

当今财经类非统计专业统计教学现状却不容乐观。目前我国高校统计教学普遍采用的是“粉笔加黑板”简单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统计教学。在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往往侧重于对统计理论和方法的讲授,对统计方法的应用和统计思维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在课堂上,教师关注得较多的是学生能否记住统计的有关概念、计算公式、方法、意义及应用条件,能否利用这些知识完成所设问题的正确计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普遍感到课程枯燥难懂、学习兴趣不高,学生对所学到的统计知识和统计方法的应用能力较差。现传统的统计教学方式已造成了学生对统计知识、统计方法的应用能力不强,且创新能力的发挥受到很大限制的局面,这种现状表明统计教学在财经类学生中没有充分发挥基础性作用。这些问题的存在已经严重影响了非统计专业统计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长此以往,甚至会使人们对统计学的专业基础课地位认识模糊。为此,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统计教学工作实践,对非统计专业统计学课程改革提出一些思考和建议。

二、教学内容的改革

财经类非统计专业统计教学内容的改革是近年来统计教育界讨论的一个热点问题,有关教学内容的改革可从以下方面进行思考。

1、课堂讲授内容详略要得当

在高校统计教学普遍周课时为3节/周,学期总学时数只达51学时,且在教材内容较多而课时量又很有限的情况下,授课教师在教学中既要完成教学计划又要突出重点地讲授,即授课教师课堂授课内容要安排得详略得当。有些内容可详讲,如第一章绪论部分,可向学生详细介绍统计的发展简史,其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统计渊源的历史,从而增加对统计的认识及提高对这门课程学习的积极性,还有统计学的基本问题也要详讲;有些容易理解的内容可略讲,可引导学生自学,如第二章的统计资料的搜集以及第三章的部分内容;有的可以将课堂内容转变为实践教学,比如实践性很强的问卷调查,可要求学生课后设计一份调查问卷表。问卷设计任课教师应引导学生从他们的所关心的、熟悉的或感兴趣的问题入手,最好采取积极鼓励或启发学生自己提出选题,因为只有学生最了解自己最关心的问题、最感兴趣的问题是什么。学生只有对他感兴趣的问题才愿意去进行调查。这样一方面保证了统计教学内容的相对完整,有助于学生建立正确的统计思想,培养统计思维能力,同时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动手能力。

2、加强对推断统计方法及应用的讲授

统计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探索数据内在的数量规律性,描述统计和推断统计都能实现这一目的。但是描述统计是通过获取总体数据来实现这一目的的,这种情况在实际工作中并不多见。大多数情况下我们能够获取的是样本数据,如何利用样本数据探索总体的数量规律性是更需要经常面对的问题。基于此,掌握一定的推断统计方法就显得尤为必要,从某种意义上说更能提高学生的市场竞争能力。非统计专业的统计教学要真正突出其实用性,在教学内容上就应当加大推断统计方法及应用的讲授。从理论体系来看,推断统计是以概率论为基础,以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为主要内容。主要将参数估计内容在原有基础上加深,并将假设检验、方差分析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给学生们进行讲授。此外相关与回归分析、时间数列分析、指数这三种方法是经济管理中常用的统计方法,在原来的教学中也是重点讲述的部分。为了体现实用性这个基本思想,上述三种方法的教学角度也需要进行调整。相关与回归分析要加入实用性强的多元线性回归的内容,并且要讲深一点,讲透一点;时间数列分析要把教学重点转到对长期趋势分析和季节变动分析等问题,动态分析指标只进行有选择性的讲授;指数讲授综合指数编制的基本原理即可,重点转向指数实际应用的讲解,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股票价格指数等。

三、教学方法的改革

统计教学要达到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目标,在教学方法的改革上就应当遵循现代教育思想即以学生为主体,并以教师为主导且强调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结合起来。具体说就是要改变原来在教学中过分偏重讲授的教学方法,积极实施案例教学、提问式教学、实践教学。

1、实施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是以案例为基本教学材料,将学习者引入教育实践的情境中,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向互动、平等对话和积极研究等形式,提高学习者面对复杂教育情境的决策能力和行动能力的一系列教学方式的总和。教师可选取一些紧密结合实际,并具有一定代表性且生动有趣的实际案例进行剖析,阐述统计方法运用的条件、背景及其分析研究过程。其目的是训练学生思维能力,提高教学效率,增强教学效果。教师在采用案例教学时要注意,不要把案例教学当成是举例教学,案例教学与举例教学既有相同点又有区别。相同点是二者都要通过一定的事例来说明一定的道理,都是为一定的教学目的服务的。不同点即案例教学是把学生放在实际的环境中,让其通过对周围环境和事件本身的分析、讨论、交流,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是组织学生进行自我学习、锻炼能力的一种手段,在案例教学中,学生属于主要地位;而举例是使一个较难理解的理论通俗易懂,举例则是辅助教师说明问题的一种手段,在举例教学中,教师属于主要地位。

2、实施提问式教学

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现在更多的教师在崇尚运用启发式教学,借此激活学生的潜能,引领学生对所学问题进行思考和探究。教师在运用启发式教学时,对所提出的问题的设置要注意讲求质量和层次,要能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并能激发学生去思考探究,从而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问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既可以采用在课堂上提问、由学生即席回答的传统形式,也可以采用把问题布置下去,由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和分组讨论后,再以书面结果回答的形式。在运用后一种提问形式时,可以选择原有的课后习题,但更应该注重选择一些实践性强的开放型问题。让学生解决开放型问题,更有利于培养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加强实践教学

如果说案例教学主要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则实践教学更多的需要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实践教学包括两个部分,即课内实验课教学和课外项目教学。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在掌握了基本统计理论、方法的基础上,达到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巩固和消化,并能具体的运用所学的知识来实践课程的内容。《统计学》实践教学与理论课穿行。实践教学以学生自己动手为主,教师辅助指导。课内实验课的训练,要求学生达到完成一个以学生有关问题调查问卷的设计并进行问卷调查。掌握Excel及SPSS软件的实际操作,借助于Excel及SPSS软件,掌握对采集的信息录入、整理、分析(包括综合指标分析、时间序列分析、指数分析、量表分析、相关与回归分析)以及统计图表的绘制。学生在参加实践教学项目时,通过上机把所学Excel功能运用到数据整理分析之中,使实践教学更具体更有针对性。最后要求学生写出3000字以上的统计调查报告,要求根据处理后的数据信息,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等。

项目教学法就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在统计教学中实施项目教学法是由任课教师有计划地组织和引导学生独立地去做一个项目,并让学生亲自感受一个项目是如何进行调查研究的全过程。即从教学项目的提出―一个完整的统计调查方案的制订―统计数据的具体收集―对原始数据进行加工处理―对整理好的统计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统计结论―撰写项目分析报告的一系列统计实践活动过程。

在统计教学中实施项目教学法是为了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使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充分发掘他们的创造潜能,提高他们应用统计知识、统计方法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综合能力。一般每学期每班分组作1-2个实践项目较为合适。大多数项目适宜直接在校内收集资料,然后利用统计软件在计算机房进行整理分析直至得出结论。也可以利用暑假安排学生到实践基地,如到大型调查公司参与一些更大规模的调查项目,让学生切实感受到统计方法在实践中究竟是怎么用的。

篇4

1概率与数理统计精品课程建设举措

根据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的精神,精品课程应体现“五个一流”,即“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虽然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目前是一门校级精品课程建设项目,但我们仍以“五个一流”为目标,扎实开展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材料、教学管理等方面的课程建设工作。

1.1优化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教学内容文献[1]指出,一流教学内容是指在教学内容上,体现现代教育理念和时代要求,深入开展教育理论研究,结合课程的历史沿革和特征,以知识整合为课程体系建设的核心,重在课程的精品内涵建设,始终保持科学性、先进性和系统性,及时反映和吸收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积极整合优秀教学成果和科学研究成果,体现新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科技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对于研究生精品课程建设,特别要注意课程教学内容要反映本学科最新研究成果。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作为一门研究生公共基础课程,它的作用是为专业学习与开展研究服务,是作为一门专业的工具性课程开设的。所以它在内容取舍上必须考虑专业需要,所反映的概率统计最新研究成果重点是应用性成果,而非理论性成果。为了做到课程教学为专业服务的要求,我们首先设计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教学内容需求调查表,对相关院的导师和研究生进行了调查,然后对调查反馈意见进行分析,提炼出专业最需要的内容。进而对本课程原有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进行了调整,大量地引入了现代数据分析方法和统计软件的介绍,从原来注重概率论理论教学转向数理统计方法的教学。

1.2探索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理论—案例—讨论”的三步教学方法一流的教学方法,就是要在教学中运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形式,采取先进的教学手段,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1],教学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比如直观式、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案例式等都是生动有效的形式,使用哪种形式,关键在于要根据教学对象、内容和目的因材施教。考虑到研究生在主动学习、独立思考等能力方面比本科生更强,在开展研究生课堂教学时,要更多地采取讨论式和案例式等形式。以往我们主要采取教师课堂讲授的教学方法,学生对授课内容不能做到理论与专业结合,对如何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理论与方法应用到专业学习与研究中去,学生一直比较迷茫。为此课程建设小组成员改革教学方法,总结出“理论—案例—讨论”的三步教学方法,也就是在课堂上结合理论教学分析案例,并开展讨论。在理论部分,既要详细阐述数理统计方法,也要介绍这些方法的背景、思想,还要交待如何用统计结果对问题进行合理的解释。比如在方差分析中就要讲清楚为什么要引入F统计量进行分析、如何用F统计值进行合理的试验分析等。为了使案例教学切合专业实际,反映专业研究最新研究成果,我们在各专业杂志上收集了有关利用概率统计方法进行数据分析的文献,先期布置研究生阅读各自专业的文献,课堂上要求他们介绍文献是如何利用数理统计方法去处理研究问题的,进行集体讨论。这样可以让学生加深对理论的认识,能够感性地掌握将理论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去的过程。

1.3完善概率统计课程教学材料进入到21世纪后,教材已从传统意义上的纸质书,扩展到了电子教材、多媒体课件、网络课程、教学资源库等辅助教学材料,形成所谓的立体化教材。就目前来说,纸质教材还是主体,其它教学材料仅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要建设一流的教材,首先要使它所涉及的“内容具有基础性、先进性和科学性,并反映本课程所涉及学科的最新成果”[2]。其次要使课程辅助教学材料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能够最全面地支持教师的教学,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自主学习需要。在课程教学材料建设方面,我们根据优化的教学内容,重新制定了教学大纲,编写了具有基础性、先进性和科学性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纸质教材。在辅助材料建设上,除了制作PPT教学软件外,我们收集了大量的课程内容相关文献和专业应用案例,并对这些文献按学生专业再按知识点分类,对每篇文献都研究了讨论题目,并建立数据库供教师和学生查询。

1.4改革课程考核评价方法只有建立科学规范的教学管理机制,才能实现“一流的教学管理”[1]。教学管理制度由学校层面制定和实施,精品课程建设团队在这方面的工作主要是制度的落实、档案的管理和课程的考核评价。我们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的考核评价方法上进行了较大的改革。在课程考试要求上,以前注重理论知识的记忆,因此考试题型包括填空、选择等以考试知识点为目的的题目。对于农业院校研究生教育来说,开设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主要目的不应该是让学生获得本课程的详细理论体系,不需要对这些理论的来源和正确性进行深入学习,目的应该是让研究生通过课程学习知道对随机性现象研究的主要方法,掌握数据处理的常用和现代方法。因此为了引导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我们在考试要求上进行了改革,主要考查研究生利用所学方法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的能力。

篇5

关键词:大数据;经管类专业;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3-0054-02

大数据时代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社会各行各业对数据分析需求大幅上升,需要借助数据分析实现数据的增值,挖掘数据背后的潜在价值,为其经营管理决策、投资决策提供智力支持。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对具有数据管理和数据分析能力的应用创新型经济管理人才的需求逐渐攀升,也引发了对高校经管类专业学生能力的更高要求。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经济环境,经管类专业学生必须能够广泛应用定量分析技术,能够从海量数据中获取有效数据,运用科学的方法从这些数据中提取出有用信息,建立相应的模型,作出最优决策。

统计学是培养经管类专业学生定量分析能力的一门重要课程,是众多高等院校经管类专业的专业基础必修课,是以后深入学习相关定量方法类课程(诸如计量经济学、管理运筹学、市场调查与预测等)的基础。因此,统计学课程体系设置是否合理,将直接影响到学生获取有效数据和分析数据应用能力的培养,进而影响学生定量分析能力的培养。

一、经管类专业统计学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1.课程教学定位模糊。我国高等院校经管类专业统计学教学中的最大弊端在于一直按照前苏联划分方式将其归类为一门偏重于简单数据整理课程,而将相应的统计分析所采用方法和理论归为数理统计,因此在教学中不重视对后者的学习。然而,西方发达国家的统计学课程是同时包括这两个部分内容的,尤其是后一个部分内容是定量分析的重要基础。因此,在传统统计学教学定位下,学生只认识了基本理论与概念,却掌握不了处理和分析数据的能力,这与经管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相背离,难以适应大数据时代社会各领域对经济管理人才素质的新需求。

2.课程体系有待完善,与经管类专业融合不够。目前,大多数高等院校经管类专业统计学课程设置只涉及理论统计学这一领域,未将统计分析方法与相关经管类专业知识有机结合。在这样的课程体系安排下,学生虽然掌握了统计基本理论和方法,但难以体会到统计在本专业学习中的应用价值,当面临现实的经济、管理问题却无能为力,不会运用所学统计方法,结合专业知识对实际问题进行定量分析。这种状况与经管类人才定量分析能力培养目的相违背,难以实现具有创新能力的经管类人才的培养目标。

因此,如能结合经管类专业特点,对统计学的课程体系进行优化建设,势必能够培养出具有定量分析技能,满足社会需求和企业需求,符合大数据时代人才素质要求的经济管理人才。

二、大数据时代经管类专业统计学课程体系构建

1.明确课程教学定位。目前,统计学教学中偏重于统计学基本概念、基本模型和基本方法的理论知识学习,系统性较强,有利于学生全面了解统计学的知识体系,但是对统计思维能力的培养和统计方法的应用重视不够,这不仅会让学生望而生畏,从而失去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更为重要的是学生不能够学以致用,在自己本专业深入学习过程中不会运用统计学知识来解决实际的经济管理问题,而在教与学中出现的这些问题源头在于教学定位不够准确。因此,本文提出新的课程教学定位:以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为导向,提高经管类专业学生定量分析能力为目标,结合经济学科和管理学科的特点,通过统计学的理论教学、案例分析、课程设计、实验(践)等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统计思维能力和统计应用能力,具备运用统计学理论与方法,研究社会经济管理领域有关数据收集、整理、分析等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以适应大数据时代对经济管理人才的新需求。

2.课程体系优化建设。根据新的教学定位,统计学课程体系优化建设的基本思路:一是课程体系设置要强调基础知识、注重灵活应用、突出定量分析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目标;二是课程结构上,突出专业针对性,强调统计学科和经济学科、管理学科的有机结合,使课程特色化;三是建立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为学生提供综合素质和能力提高的实训平台;四是将统计分析软件的运用融入到课程体系之中,加强统计分析软件的技能培养。

因此,本文将运用模块化系统集成思想,根据经济与管理类各专业的要求,提出按专业分模块,按模块分层次,按层次定内容的改革方案,构建“课程体系课程子系统课程模块具体内容”的递阶控制结构模型,具体如图1所示。

在统计学课程体系优化建设中,我们运用系统科学的方法构建出模块化、层次化集成的课程体系在整体功能上达到了最佳状态。

课程基础子系统是统计学理论基础和统计思维培养阶段,由统计学基本原理和基本理论构成,体现了“厚基础”的功能。课程应用子系统和课程案例子系统是统计分析能力训练阶段,首先结合认知性案例模块系统介绍统计分析方法,让经管类专业学生了解统计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其次进一步结合专业特色案例模块和统计分析软件模块,通过分专业教学方式,使不同专业学生能够体会到统计学在本专业中的应用,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了“强能力”的功能。课程实践子系统是统计应用能力实践阶段,是培养大数据时代应用型经管人才的重要环节。课程实践主要包括课堂实践和实验室模拟,课外实践主要包括社会实践活动、实训实习和相关竞赛,通过课程实践和课外实践两大平台训练学生运用所学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课程选修子系统是统计应用能力扩展阶段,该阶段在学生掌握统计学相关知识的基础上,通过选修统计预测与统计决策两大模块,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定量分析能力。

三、结束语

大数据时代经管类专业统计学课程体系构建,应注重强化基础理论,突出知识的实用性和创新性,做到统计知识与实例分析相结合,与软件应用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根据经管类各专业特色,以“知识+能力+应用”模式进行模块化、层次化课程体系设置,从本质上提升学生的数据素养和信息素养,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定量分析能力,以适应大数据时代对人才素质的新需求,使具有数据管理和数据分析能力的经济管理人才在就业市场上更具有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孙根年.课程体系优化的系统观及系统方法[J].高等教育研究,2001,(2).

[2]曾五一,肖红中、庞皓,朱建平.经济管理类统计学专业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创新[J].统计研究,2012,(2).

[3]姚寿福.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成都),2012,(3).

[4]朱怀庆.大数据时代对本科经管类统计学教学的影响及对策[J].高等教育研究(成都),2014,(3).

篇6

随着计算机技术、设备的迅速发展和应用需求的拓展,三十年来,课程内容不断充实更新,计算机操作系统今非昔比。现代操作系统的内容蕴涵了什么?知识结构的重点是什么?操作系统在课程体系中的关系如何?需要本科学生理解和掌握什么?如何加深理解和运用?课程的发展如何与时俱进?这都是课程建设必须考虑的问题。

课程历史与课程建设

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操作系统”课程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当时,随着计算机巨头IBM公司的S/360大型机系统软件的推出,对“计算机操作系统”这个系统软件的讨论遍及全球。以周锡令教授为代表的一批专家学者敏锐地感觉到“操作系统”将成为计算机技术和学科发展的重要领域,他们不失时机地开展了计算机操作系统的研究和分析。在收集汇总国际上相关“操作系统”学术论文的基础上,出版了中文“操作系统”论文集(上、下册)和英文论文集,组建了“操作系统”软件研究小组,展开了对计算机体系结构和操作系统的研究。先后多次举办了全国高校和研究单位参加的“操作系统”学习班、研讨班和培训班,并派教师到国外学习相关操作系统知识。1977级本科学生就开始采用新的教学体系,设置了“操作系统原理”课程。在“操作系统”论文集的基础上,计算机专业汤子瀛和杨成忠老师编写了《操作系统原理》讲义, 1981年,《操作系统原理》教材正式出版。1984年,改名为《计算机操作系统》,由重庆大学著名教授童\主审,作为全国统编教材由西北电讯工程学院出版社出版,在全国计算机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并在1987年获得国家电子部优秀教材二等奖。

“操作系统”课程组承上启下、与时俱进,自2001年起,进一步完善课程内容体系,采用国际优秀教材和双语教学,进行精品课程建设。以操作系统原理为核心和基础,并拓展到“操作系统结构”、“嵌入式操作系统”和“大型机操作系统”等相关课程,推动多层次、多类型、多应用教学。并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目标,以系统设计和软件构架为教学理念,突出概念、原理等理论内容的实践应用环节,优化课程内容,教学资源网络化,使学生受益面不断拓宽。教学项目“计算机主干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曾获2001年度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课程组先后出版操作系统教材四部、讲义四部,发表相关操作系统和教学改革的论文20余篇,教学实验和教材等项目先后获得电子科技大学多项校级奖励。目前,“计算机操作系统”课程获得“教育部-微软精品课程”建设项目支持,教材被列入高教出版社“十一五”规划教材建设。在操作系统应用研究领域,课程组和项目团队在常规操作系统、分布式操作系统、实时操作系统、嵌入式操作系统、大型机操作系统等领域也具有较大的优势和独到的特色。

知识结构与课程教学

一门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该门课程的教学(讲授、讨论和实践)让学生学习(了解、理解、掌握、运用等)到课程内容所提供的知识和技能,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为进一步的学习和应用打下基础,这是对本科生的基本要求。因此,建立计算机操作系统的知识结构,设计和规划本科阶段的教学内容,就是课程建设的重要工作,如图1所示。

掌握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基本原理是计算机专业学生深入学习该方向其他课程和进行研究的必备基础,有着极其重要的学科地位。课程组以操作系统中成熟、经典的思想和设计算法为核心,紧密结合当代操作系统的发展趋势,建立以操作系统所管理的资源对象为分类标准、以操作系统的性能为设计目标、以操作系统的各类算法和数据结构为实现手段的教学内容体系和风格;注重该课程与其他课程的交叉关联,以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为基础,以嵌入式系统设计为实例,在传统知识结构基础上,以现代Unix、Linux和Windows操作系统的新特征为案例;强调研究型教学,教师积极进行教学研究,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自主提出了“融入式”、“定位式”等教学新理念,并率先采用双语教学,引入国内外最新的发展成果和教学理念;结合理论与实践,针对学生的理论理解能力、技术性实践能力、综合性实践能力和探索性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配套课堂实验及低、中、高四个层次的实验内容,使课程理论与实践相互促进,形成积极的、充满生机活力的互动教学机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计算机操作系统”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并重的基础核心课程,内容抽象、课程教学难度大。为提高课程教学质量,针对教学难点,研究教学方法,融入教学过程,探索教学改革,课程组采用了如下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1.合理选用教材和参考书,保持教学内容的时代性和先进性

教材是影响教学内容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现代操作系统工程实践和技术发展迅速,传统开发技术被淘汰或被改进,新的开发思想和基本概念不断出现,并应用到当前流行的操作系统产品中。要求“操作系统原理”的教学内容必须及时更新,适应发展,与时俱进。否则,难以使学生学以致用,势必影响学生学习兴趣,从而影响教学质量。通过采用原版教材,加大参考与辅导学习,自编教材,灵活采用双语教学的方式,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2.强调教师素质,通过教学研究和科研工作提高教师业务水平

作为教学主体之一,教师必须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不断学习,提高业务水平。多年来,课程组始终坚持收集和阅读与操作系统有关的各种资料和文献,并结合科研项目对操作系统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参加了若干有影响的操作系统软件的开发。在课堂教学中,介绍研究方向和学科前沿,吸引本科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工作,拓展自己的视野。

3.精心备课,突出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如何组织课程内容,使其成为一个有机整体,是课程组必须解决的问题。通过较长时间的探索,我们认为必须首先帮助学生建立操作系统总体结构轮廓,然后再介绍各部件内容。同时,我们还总结出“突出总体结构、深入讲解部件”的教学原则。而且,整个教案的内容组织注重引导学生探讨各种知识的内在联系和技术的引入背景,注重知识的理解,而非简单记忆。基于这样一条明确主线,学生的学习更具方向性和目的性,学习效果明显提高。

4.科学授课,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课堂教学是整个教学活动的另一重要环节,课堂组织是否科学合理会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质量和效果。课程组总结出了一些有效的措施。

* 明确学习目的,激发学习兴趣,采用启发式教学。兴趣是促进学习的巨大动力,教师有义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是理论性较强的课程。所以,在课程之初就必须清楚地告诉学生学习该课程的目的,讲清不同学习对象(如一般计算机用户、程序员、系统分析员、系统管理员)的学习目的,根据学生已经遇到的问题结合教学内容激发学生思考,探索问题的答案。

* 根据教学内容,合理安排教学进度,注重节奏教学。“操作系统”课程内容的概念多而抽象,而从抽象到设计又是理论到工程的转换,本科学生缺乏系统和工程的概念,因此,是一个难点。我们在课程进度方面采用“先慢后快”的节奏。“先慢”是为了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消化新概念,也让学生适应教师的授课风格;“后快”是当学生基本掌握了该课程的主要概念以后,可以适当加快教学进度,以便按时完成教学计划。

* 精心准备,激情授课,强调交互式教学。教学方法需要强调讲课的高度激情,以教师高昂的情绪感染学生,避免“满堂灌”。课程组要求教师在课前要根据内容需要设计准备适当的问题,在课堂教学适当的时候提出,留给学生适当的思考时间。同时,鼓励学生提问,根据学生反馈信息和问题,与学生探讨问题的解决,而非给出答案。这种交互式方式,学生非常乐于接受。

* 深入浅出,理论联系实际,突出原理的应用。如何将高深的理论用浅显的语言表述是教学方法的技巧。操作系统中的“并行与并发”、“进程与线程”的概念是理解的难点,我们结合当前主流操作系统产品(如Windows和Unix系统中的多任务执行,多层调用等)的具体示例进行讲解,从应用角度和生活常识形象生动地解释理论,开拓了学生的思维。

* 以人为本,诚心与学生交朋友,推崇亲情教学。“操作系统”课程对象通常是大学三年级学生,此时,很多学生正处于人生规划决策的关键时期,作为老师与长者,帮助他们健康成长是义不容辞的职责。以讲授课程知识为基础,辅以讲授人生发展与规划,帮助他们解除成长过程中的烦恼,把他们当作朋友,对于推动教学工作是非常有益的,这种“亲情式”教学手段往往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5. 注重实践环节,强调能力培养,合理进行学生考核

遵循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整体规划,基于系统设计和软件模块设计的思路,课程组利用较好的实验室条件,开设“实验室课堂”,构建“操作系统案例库”,结合课程实验、应用实验和综合实验加强学生系统编程与内核模块设计的能力。这些案例既作为教学,也供学生自行设计或复现,优秀作品又进入案例库循环,使学生能即学即用,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对抽象概念通过实践环节理解,拓展深层次思考,对学生的能力训练收到很好的效果。案例如图2和图3所示。

6. 灵活运用现代化教学平台,提高教学质量

在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教学网站是一项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拓宽教学资源使用和学生受益范围的举措,也是让学生更大程度获得需要的信息和知识,了解整个课程教学过程,让学生参与到我们的教学中来,形成师生共建、共促质量的模式。教学网站的建立,基于CERNET西南中心结点和校园网,利用教师社区课件,利用留言板与学生交流答疑,通过电子邮件向学生提供课外辅导渠道等,既对本专业学生提供了共享与交流环境,也为其他专业和远程教学提供了网络教学资源。

7. 操作系统发展的系列学术交流

学术交流是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另一种途径。操作系统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为使学生了解现代操作系统发展的新趋势,课程组组织了有关操作系统技术领域的系列讲座。根据“操作系统”课程内容及相关课程在今后学科中的应用,讲述应用需求对操作系统的要求。此外,还邀请国内外专家进行学术交流(如Intel、IBM、Mircrosoft、Nokia等公司技术专家),了解操作系统发展动向等。通过这些课程讲座,使学生充分领略该课程在科学研究和应用开发中的重要作用,使学生学习目的更加明确。

课程的主要特色

“计算机操作系统”课程的建设和教学过程体现了电子科技大学本科教学中的理论、技术与工程结合的特点。其特色体现在:

1)坚持基础核心,带动多层次、多类型教学,构建先进课程内容体系

以本科“操作系统原理”为基础核心,形成多层次、多类型教学,层次分明、思路清晰,内容彼此呼应,系列课程与实验相互配套,保证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资源辅助教学的有机结合。

2)强调能力培养与创新,实施“循环案例”和“师生共建”的教学模式

灵活实施双语教学,开设“实验室课堂”,构建“案例库”,通过教案电子化、教学资源网络化、参考资料广域化、师生交流多样化,强化课程内容的理解和运用。鼓励本科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工作,通过分析和模块设计,不断完善“案例库”,师生共同参与课程建设,保证课程质量。

3)强调与时俱进,优化课程内容,保持与现代操作系统发展同步

以现代计算机系统软件构架为教学理念,以并行处理技术和智能管理技术为重点,以技术和设备发展为驱动,以应用系统实施为特点进行课程内容讲授。同时,课程组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和科研应用项目,在常规操作系统(Windows, Unix/Linux)、嵌入式操作系统(WinCE, Em-Linux, VxWorks)、移动终端操作系统(Symbian等)和大型主机操作系统(z/OS)等方面开展研究工作,以科研促进教学,收到明显的效果。

总结

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操作系统”课程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教学经验,在国内同类课程教学上有较明显的特色和优势,体现了电子科技大学本科教学中强调理论、技术与工程结合的特点。课程建设与时俱进并持续发展,在采用国际优秀原版教材,灵活实施双语教学的基础上,使自编教材达到较高的水平,教材先后被列为全国统编教材(1984)、全国推荐教材(1997)、全国“十五”规划教材(2003)和全国“十一五”规划教材(2006)。课程建设提出“操作系统”系列课程和系列实验,开出分层次的配套实验课程,强化理论的理解和运用。

通过课程建设,我们也认识到:

1)操作系统的实践环节需要进一步完善,在时间和验证评价指标上需要进一步探索,类型需要进一步更新。

2)双语教学问题需要认真思考并灵活掌握,在教材、理解、语言和学生接受程度等方面需要进一步实践。

3)国内外教学和学术交流需要进一步拓宽。

篇7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精品课程;在线考试系统

中图分类号:TP311.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22-0000-01

Fine Course Website "Online Examination System" Design of "Computer Basis"

Zheng Yan,Zhang Weimin

(Yongcheng Vocational College,Yongcheng 476600,China)

Abstract:The course website is a network of fine-line examination system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curriculum development.With "Computer Basis " fine course the actual construction site,online examination system of the site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elements and practices,and propose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ystem need to explore several technical strategy.

Keywords:Computer basis;Fine courses;Online examination system

一、引言

“计算机基础”课程是高校学生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每年期末考试的时候,由于考生人数众多,传统的纸质考试方式在出卷、安排考场和监考老师、批改试卷以及事后保存学生试卷等一系列和考试有关的工作上就显得非常的麻烦,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如果考试的时候,采用传统的考试方式,凭借“纸上谈兵”来考核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显然是不合适的,而且这种考核方式也会导致学生重理论、轻实践现象的发生。因此,让“计算机”的考试由纸上搬到计算机上便显得很有意义。

本文主要介绍了在线考试系统的需求分析、总体设计和详细设计过程以及方案论证、结构特性设计及行为特性设计的实现过程,详细论述了总体设计思想、数据库设计和功能模块设计。考生通过考生证号、密码进行登录,试卷可以根据试题库中的试题即时生成,可避免考试前的压题;而且可以采用大量标准化试题,从而使用计算机判卷,大大提高了阅卷效率;还可以直接把成绩送到数据库中,进行统计,排序等操作。因此,采用网络考试方式将是以后考试发展的趋势。

二、网上考试系统的概述

(一)界面美观,操作简单,系统安装、试题及题库维库特别方便。

(二)广泛的通用性和良好的伸缩性:该系统使用于各类中学、小学的各科、各年级。该系统,可以管理全部的试题、抽取试题、成绩管理、在线考试和查看成绩等工作;也可以在不同学校相同学科之间。

(三)高安全性:该系统服务器端采用Access数据库进行统一管理,非系统管理人员无法直接接触数据库;客户端采取口令的安全管理模式,非法用户不能进入考试系统,未经授权的考生不能进行相应的操作;系统管理人员可以管理授权及系统的一切功能。

(四)强大的管理功能:该系统具有试卷管理,成绩管理,试卷生成等多种功能,而且功能都相应强大。

(五)灵活的抽题方式,自动抽题速度较快,随机抽取。

三、系统分析与设计

(一)需求分析。首先,因为考试是面向特定的对象的,所以应试者进入系统应进行身份验证。进入考试后,应试者进行的是在线考试,鉴于考试环境一般为机房,应试者之间的距离很近,为保证试卷的安全,防止考试作弊,每个应试者得到的试卷的题型和题量都是相同的,但试题内容并不相同。在线考试基于网络环境,能满足上述要求的试卷应该从服务器的数据库随机抽取试题后动态生成的。通过考试系统,管理员能够随时随地进行试题的添加、删除、修改,进行考生、考试成绩和系统等的管理。

(二)系统目标。本程序是将传统的考试模式与先进的网络应用相结合开发设计的。主要功能实现如下目标:

1.操作简单方便、界面简洁美观。

2.具有实时性,已注册的用户无论身在何地,通过Internet浏览器,都可登录网络考试系统。

3.具有严肃性和公正性,系统提供的自动交卷功能。

4.系统自动交卷、阅卷,保证成绩真实、准确

5.考生可随时查看考试成绩。

根据网上考试的特点,可以将其分为前台和后台两个部分进行设计。前台主要用于考生注册和登录系统、在线考试、查询成绩;后台主要用于管理员对考生信息、考题信息、考生成绩信息、留言管理进行管理。

(三)数据库详细设计。网上考试系统是一个应用系统,所有的考生信息和试题信息都是保存在数据库中,在应用系统的开发过程,数据库的机构设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这里说的数据库设计是数据库中各个表结构的设计。

数据库结构设计的好坏将直接对应用系统的效率及实现的效果产生影响,好的数据库结构设计会减少数据库的存储量,数据库的完整性较高,及系统具有较快的响应速度,简化基于此数据库的应用程序的实现等等。由于数据库的重要性,人们提出了许多数据库结构设计的技术,因此要从基本上解决所有数据库结构设计的问题,就需要多进行实践,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和教训。

根据系统功能设计的要求以及功能模块的划分,数据库需要的存储的信息如下:

1.考生的信息:考生考号、考生姓名、密码、确认密码、性别、专业、成绩。

2.管理员信息:管理员用户名、管理员密码。

3.试题信息:试题类型、试题题目、试题答案。

四、制作实现过程

(一)考试登录页。考生和管理员需要通过登录页面进入在线考试,考生在登录在线考试系统之前,首先需要通过登录页面进行注册。进入登录页面,根据注册的考生证号和密码,输入该考生的考生证号和密码,如果输入正确则进入选择试题页面,输入不正确,则重新注册,注册好后,再跳转到登录页面,重新登录。

(二)考生注册页。要进入在线考试系统,考生首先需要注册一个考生证号。单击在线考试系统登录页中的“注册”,进入考生注册页面,为了防止注册的学生证号重复,可以用session的方法记忆考生证号,如果存在则提示该考生证号已注册,请重新输入考生证号,在注册页面中输入正确的信息后,单击“提交”按钮,如果注册成功将会在页面显示“成功”信息。最后则跳入登录页面。

(三)在线考试页。点击登录按钮后,进入选择试题页面,然后进入页面答题页面进行答题。当考生提交试卷后,系统讲自动对考生提交的试卷进行评分,并给出最终的考试成绩。

篇8

关键词:精品课程评审网站;文件服务器;Web服务器;三层框架;批量上传下载;JavaEE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随着我国高等教学改革的开展和深入,国家教委、市教委和校教务处对课程,尤其是精品课程建设加大了投入力度。以评促建、以评促改已蔚然成风,教学资源和教学质量也得到了明显的改善。我校也非常重视精品课程的建设,在引入上海复秦公司的精品课课程评审及搭建技术后,我校的精品课程得到了大力的发展。但随着教学教改要求的不断提高,旧的网站技术已经不能满足新的需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集中存放及网站原始数据的办法已经导致服务器存储空间过大,存储空间趋于饱和。

(2) 网站更新采用整体更新方式,不能更新单个网页,导致了网站几乎无法更新。不便于管理和维护。

(3) 服务器负载过大,访问速度慢,失去了精品课程教学资源共享的初衷。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提出了基于JavaEE等技术的分布式的精品课程及评审系统(以下简称精品课程管理系统)的总体设计思想、系统组成和技术实现,并进一步分析该系统的优缺点和使用价值,对实际的系统作一定的评价。

1精品课程管理系统的业务流程

在精品课程建设及评审过程中,首先由教务处精品课程建设及评审比赛的通知,然后由各学院组织和筛选合格的相关课程参与比赛,相关的课程负责人在网站上提出申请,并由教务处负责审核并批准,同时给各课程开辟网站存储空间、域名、空间的管理账号和密码。

在各相关课程完成网站内容建设后,可以采用系统提供的批量上传下载技术上传网站内容。网站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课程申报资料评审网站,该网站是必须的、格式是固定的,内容可以参考国家级精品课程的要求。可以采用在线编辑的方式实现,也可以采用离线网页编辑的方式在模版的引导下完成。同时包括课程内容网站的URL。这个URL可以是本服务器上的资源,也可以是其他服务器上网站。第二部分是课程内容网站,这部分内容可以存放在其他服务器(鼓励这样做),也可以在本系统中。如果要在本系统,可以直接采用本系统提供的批量上传下载技术上传。每个网页可以单独修改和更新。

评审人员由教务处邀请并登录评审系统,对各课程的各项指标进行评审,给出相应的分数,提出整改意见。然后由教务处组织组织现场答辩,并将答辩的意见和分数公布在网站上。最后由系统给出综合排名,并上报有关上级部门批准和备案。同时启动相关批准课程的教学资源的共享和访问接口的公布。

2系统主要功能

针对上面的业务流程,按软件工程的流程将系统分为如下五个模块:一是通知模块、二是课程空间账号管理模块、三是网站维护模块、四是评委评审模块、五是外部访问接口模块。如图1。下面叙述各个模块具体功能。

通知模块由系统管理员管理,系统的相关通知,如参赛评审的要求、系统的注意事项、使用说明,等等。该部分涉及在线编辑技术、Web服务器技术和数据库服务器技术。

课程空间账号管理模块由课程负责人使用。课程负责人申请账号、由系统管理员审批并由系统分配空间和账号、密码。这部分内容涉及文件服务器技术、Web服务器技术和数据库服务器技术。

网站维护模块也由课程负责人使用,采用系统提供的批量上传下载技术上传课程申报资料评审网站和课程内容网站(或其URL)。同时由课程负责人维护自己上传的网站。这部分内容涉及文件服务器技术、Web服务器技术、数据库服务器技术以及批量上传下载技术。

评委评审模块由教务处邀请的评审专家使用,对各课程的资料和课程教学内容进行分项评分。最后由系统给出综合排名。这部分内容涉及Web服务器技术和数据库服务器技术。

外部访问接口模块是对外公布可以访问的资源,起到资源共享的接口作用,涉及数据库技术和Web技术。

3系统的主要实现技术

精品课程管理系统按动态网站来设计,分为三层结构:表示层、业务层和持久层,如图2。以静态网页技术(Html、Applet)为表现形式,同时采用JavaEE技术(如Jsp、Servlet)实现网页中的动态的内容。这是三层中的表示层。

课程状态、课程负责人、课程分数、评委、网站域名以及通知等数据按关系数据库表的方式存放于数据库Mysql中。这是底层数据。

持久层使用Hibernate。采用Hibernate框架可以很容易将关系数据映射成JavaBean实体,便于Jsp或Servlet操作数据库。同时将Proxool数据库连接池和Hibernate框架继承,提高了访问数据库的效率。

业务层将处理应用程序的业务逻辑和业务校验、管理事务、管理业务层级别的对象的依赖。在显示层和持久层之间增加了一个灵活的机制,使得他们不直接联系,通过分析从显示层到业务层之间的上下文环境来得到业务层的服务,并且管理程序的执行。在这一层我们使用Spring框架。

对于课程空间账号管理,本系统采用文件服务器和Web服务器协调工作的方式来完成,即采用Serv-U+ Tomcat+Jsp技术。为了实现网站文档批量上传技术,我们采用了文件服务器和完全授权的Applet技术,该技术即可以实现批量上传下载,也可以实现单个网页的上传下载,即采用Serv-u+Applet+Jsp技术。如图3。

Serv-U是现今Windows下最流行、功能最强大、使用最简单的FTP服务器软件之一,同时也是目前国内应用最多的FTP服务器软件。Serv-U除了拥有其他同类软件所具备的几乎全部功能外,还支持断点续传、支持带宽限制、支持远程管理、支持虚拟主机等。为了实现批量上传技术,我们对Serv-u6.2的配置文件ServUDaemon.ini进行ODBC配置,内容如下:

[GLOBAL]

Version=6.2.0.0

ProcessID=2660

[Domain2]

CacheTTL=60

ODBCSource=ftp|root|562F4C40

BCTables=useraccounts|groupaccounts|userdiraccess|groupdiraccess|useripaccess|groupipaccess ODBCColumns=Name|Password|SKeyValues|HomeDir|LogMesFile|Access|Disable|NeedSecure|RelPaths|HideHidden|AlwaysLogin|ChangePass|QuotaEnable|MaxIP|MaxSpeedUp|MaxSpeedDown|MaxUsers|IdleTimeOut|SessionTimeOut|RatioUp|RatioDown|RatioCredit|QuotaCurrent|QuotaMax|Expiration|Privilege|PassType|RatioType|Groups|Notes|Index||

AutoHomedir=0

EncryptPasswords=0

[DOMAINS]

Domain1=0.0.0.0||21|teacher.domain|2|0|1

有了Serv-u到MySQL数据库的映射,只要在Mysql数据库中添加Serv-u用户的名称、密码、权限等信息就可以实现服务器操作系统资源管理器到文件服务器的自动管理。

对于文件服务器的访问,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如采用迅雷等工具点击下载所有连接或采用Applet组件。本系统采用Applet技术和FTP协议。

如果在上传或是下载的过程中,没有任何的提示,用户根本没法判断任务是否完成或是任务是否死了,常常由于上传时间或下载时间过长而误导用户。因此,进度条就显得非常的重要与实用。进度条的实现如下:在程序中开启两个线程,第一个线程用于动态的改变界面上进度条的value值,而第二个线程则在上传或是下载的过程中,做成一个循环,在此循环中,每次读取一定数量如8192字节数的数据。然后传完此数据后,调用第一个线程中的updateProgress方法,来更新界面进度条的value值。如图4。

4本精品课程管理系统优点

本平台从开始设计开发至今已有一年的历史,该系统已经成功模拟了网站制作大赛的比赛平台系统,包括了网

站的和评审。这一年以来该平台一直处于不断的完善和改进之中,目前软件功能较齐全、运行稳定。

本精品课程管理系统的建成,大大地提高了网站管理质量和教学质量,它的优点体现如下:

(1) 将传统的网站管理方式从原始的管理方式提升到现代化的网络化管理方式,是教学方法的改革。管理效率将大大提高。

(2) 采用批量上传下载技术,方便修改更新单个网页和资源。

(3) 分布式存放教学内容网站,有效解决存储空间饱和的瓶颈问题。

(4) 分布式存放教学内容网站,访问速度和资源共享的效率得到了大大的提高,使精品课程真正起到应有的作用。

5结束语

随着Internet应用的日益广泛,基于Internet的辅助教学软件将会是一种重要形式。基于Internet的教学软件的开发及应用应充分遵循教学规律,充分利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和手段,开发出生动性、交互性强的高质量网络应用软件,提高了管理效率和精品课程教学资源使用效率。

参考文献:

[1] 袁守华. 基于Web的课程网络教学网站的开发与应用[J]. 中原工学院学报,2004(1):49-53.

[2] 刘义,兰凤侠. 浅谈网络教学系统的设计与应用[J]. 农业网络信息,2005(6):28-29.

[3] 李芝兴,李庆生. 基于Java EE技术的实验教学平台的开发与建设[J]. 计算机教育,2008(2):110-112.

篇9

关键词:通用技术课程;困境;反思;学业考试;职业指导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09-0153-02

普通高中在通用技术课程教学中遇到了重重困难,正在沦为可有可无的、形式化的课程。通用技术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到底遇到了哪些困难?如何才能突破困境?本文从实践的视角,对通用技术课程教学的困境与反思进行了一些探讨。

一、通用技术课程教学的困境

通用技术课程是普通高中在新课改背景下开设的一门新课程,本课程对教学设施、设备的要求比较高,对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技能的要求比较高,对课程目标的定位比较高。目前,通用技术课程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了重重困难。

1.教学设施设备严重不足,无专业师资。长期的应试教育使普通高中的教学设施、设备配置具有突出的学术性课程教学特点,即仪器充足,机器没有。通用技术课程在开设之初虽然配置了部分教学设施、设备,但是数量严重不足、配套性很差,无法满足教学的基本需要。加之通用技术课程无专业师资,多数为其它课程老师改教,使得教学只能“在黑板上种田,在练习本上开机器”。

2.课时无保障,评价不科学。现有的通用技术课程教材具有两个特点,一是内容多,二是专业性强。普通高中在安排通用技术课程的教学时,一般是安排一年的教学时间,每周教学时数1课时,还常常被挤占,从而出现了课程内容多、难度大与课时严重不足的尖锐矛盾。

当前对通用技术课程的评价,主要采用笔试的方式,这种评价方式把通用技术课程教学导向了应付考试、淡化操作的方向,使得课堂教学异化为教师归纳考试要点,学生死记硬背应付考试。

3.学校不重视,学生认可度低。在普通高中,高考升学率是学校的生命。当前的通用技术课程没有纳入高考科目,所以不但学校不重视,学生认可度也较低,普遍认为“不起作用”、“上课主要在玩”。学生对通用技术课程的轻视,使得课程教学难以有效开展。

二、对通用技术课程教学困境的反思

1.教学缺乏实践基础。普通高中开设的通用技术课程在设计理念上是与初中和小学的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相衔接的课程,也就是小学和初中开设的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是通用技术课程的奠基课程。但实情是:大多数小学和初中给学生发了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教材,但一般在课程表上没有安排专门的课时,即有教材无教学。所以,把小学和初中开设的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作为高中开设通用技术课程的奠基课程,缺乏实践基础。同时,现在高中通用技术实验室的实践设施设备、专业老师配备不到位,无有效的学业考查评价机制,也使得通用技术教学实践基础无法保证。

2.理想化的课程理念难于实现。《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稿)》对于通用技术课程的基本理念有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注重学生创造潜能的开发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人文素养的教育、努力反映先进技术和先进文化、倡导学习方式的多样化等五个方面的描述。从实践的视角分析,这些理想化的理念难于实现。

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对于学生的人文技术素养、实践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技术设计、技术试验等活动实现。开展这些实践活动,需要充足的时间保障和物质保障,但在应试教育环境下的普通高中教育,最宝贵的是时间,最充足的是学术性课程资源。时间和学术性课程资源都是为高考服务的。所以,通用技术课程想与高考学科争夺时间,想获得大量的课程资源,事实上是对高考制度的挑战。通过开设课程挑战高考制度,逾越了课程应有的使命。

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要求努力反映先进技术和先进文化,应让学生有机会接触到所能理解的最新发展成果和技术信息。虽然新课程改革就是要改变现行应试教育,通用技术课程在理念上是期望挑战传统基础教育的弊端,但是学校教育教学与现实生活相脱离相当严重,对于一门课程而言,是难以担当重任的。此外,反映先进技术和先进文化,是需要通道和条件的,光靠通用技术老师本身不一定会有实际的体现,特别是农村普通高中。

实际情况是,每周一课时的课程学习时间让通用技术课程教师在利用有限的课时忙于完成教学内容,在给学生吃“压缩饼干”,不可能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实践课程理念。

三、有效实施通用技术课程教学的探讨

1.完善普通高中学业考试制度,使通用技术课程教学管理、监控工作逐步纳入法制化轨道。

自2004年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以来,国家明确要求对普通高中学生进行学业水平考试。目前,普通高中教育的最大问题是办学行为不规范,课程开设不全面,课程实施质量缺乏统一标准和有效监管。在“应试教育”驱动下,地方学校囿于高考升学压力,对学生修习模块的学分认定诚信度往往不高,有意“放水”、弄虚作假的现象较为普遍,这是导致通用技术课程教学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之一。

针对这种情况,不仅需要理论上的不断研究、实践中的不断探索,更需要国家和省级的顶层设计,统筹中小学各类学科教学的有效开设和检测。比如,湖北省在信息技术、综合实践等课程教学管理中,强化了实践管理环节,每个学生都必须完成规定的实践内容上传到省统一学分认定平台才能达到学分认定基本要求,推动了这些学科的实践教学的落实,效果明显。目前,湖北省正在探讨的通用技术课程学生技能学校、区域、省级“全员参与、分级考核”竞赛模式就是一个有益的尝试。

2.以通用技术课程教学为基础,向职业生涯指导延伸。我国普通高中开设的技术课程主要取经于美国,我国普通高中的通用技术课程类似于美国的技术课程。美国高中的技术课程,是一种职业技术教育课程,并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职业生涯指导的作用。

《200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显示,45%的大学毕业生对所选专业不感兴趣,19.2%的大学生明确表示要换专业。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对全国抽样调查显示,42.1%的大学生对所学专业不满意;如可重新选择,65.5%的学生表示将重新选择专业。

调查结果表明,我国高中生在高考填报专业时,绝大部分是盲目的,而且专业选择的盲目性又直接导致了职业选择的盲目性。因此,在普通高中开设职业生涯指导课程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

美国综合高中开设的技术课程实质性地发挥了职业技术教育和职业生涯指导的作用,我国的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异化了美国的技术课程教育理念。所以,以通用技术课程教学为基础向职业生涯指导延伸,不仅是美国技术课程教学的成功经验,也是我国普通高中教育的现实需求。

参考文献:

[1]杨国金.高中学业水平考试:问题及破解[J].基础教育课程,2012,(12).

篇10

同时,生物统计作为数理统计在生物学领域的应用,是教学难度较大的一门课程。因此,在生物统计学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针对各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因材施教,更新教育理念,加强实践训练,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进行改革和大胆探索。

二、二十一世纪对生物统计学课程的重新定位。

(一)新世纪对生物统计学课程提出的新要求。

二十世纪上半叶农业和遗传统计学首先获得了发展,在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生物统计学、统计流行病学、随机化临床试验学已经成为攻克人类疾病的一个里程碑。这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显著提高了人类的期望寿命。

21世纪人类基因组,基因芯片等实验科学产生出的巨量数据,需要新工具来组织和提取重要信息。

将数据转化为信息需要统计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洞察力、技术和训练。

未来的生物统计学将会与信息技术密切结合,较少侧重传统数理统计,而会更多注意数据分析,尤其是大型数据库的处理。生物统计学越来越不同于其它数学领域,计算机和信息科学工具至少和概率论一样重要。

(二)生物统计学对大学生素质培养的作用。

生物统计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通过样本来推断和估计总体,这样得到的结论有很大的可靠性但有一定的错误率,这是统计分析的基本特点,因此在生物统计课程的学习中培养了一种新的思维方法———从不肯定性或概率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和分析科学试验的结果。

生物统计学是通过个别的试验研究得出其一般性结论,属于归纳推理的范畴。但其有别于简单枚举法和科学归纳法,是一种或然性归纳推理或者概率归纳推理。在生命科学的研究中绝大多数涉及到的是随机事件,因此,生物统计学不仅是试验设计与统计方法的教学,更重要的还是大学生思维方式的培养,这对提高大学生的素质很有必要。

生物统计学包括试验设计和统计方法两个有机联系的组成部分。通过试验设计的教学可提高大学生设计研究课题试验方案的能力,使之明确课题的研究目的、试验因素与水平以及试验设计方法等方面的内容。通过统计方法的教学除让学生弄清各种统计方法的内涵外,还需要使学生能够正确地选择最适合的统计方法,以揭示资料潜在的信息,达到研究的最终目的,从而提高大学生科学研究素质。

三、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一)加强电子课件及网络平台建设。

生物统计学是应用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原理研究生物界数量变化的学科,而概率统计的理论和思维方法对本科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加之课程学时的减少(由原来的60-70学时,降到现在的40学时左右),如何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入门,并使学生在了解概率统计思想的基础上,掌握常用统计分析方法的应用及使用条件是课程的教学难点。为此,我们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了与教材配套的课件,通过在课堂上把抽象内容形象化与直观化,收到了良好教学效果。建设了一个生物统计学教学网络支撑平台,现有课程简介、教学大纲、师资力量、授课教案、电子版《生物统计学》教材、课程录像、实习指导、在线测试题、参考文献、其它教学资源等栏目,免费向全校师生开放。

(二)将多媒体教学优势与学生的认知规律有机结合,用较少的学时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多媒体具有信息量大、形象化、直观化的特点。

但是如果不能很好地将多媒体这些特点与学生的认知规律相结合,多媒体教学就可能会带来一些弊端诸如:(1)内容多,幻灯片变换快,由照本宣科变为照屏宣科,为新的“满堂灌”;(2)课件图片多,内容以展示为主,缺乏启发性;(3)教学内容常用满屏的方式显示(即所谓“死屏”),老师照着屏幕上的内容给学生讲解,失去了传统教学方法,老师边讲边板书能给学生留下比较深刻印象的特点,缺乏吸引力。

而多媒体在教学中只能充当工具的角色,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将多媒体信息量大、形象化、直观化的特点与学生的认知规律紧密结合在一起。在制作课件时,采用启发式教学方式,精炼教学内容,模仿传统教学书写板书的过程,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采用逐字、逐句、逐段显示教学内容的动画方式。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仍然保持传统教学方法的教姿教态,在授课的过程中与学生保持互动,根据学生在课堂上接受知识的能力,掌握屏幕上显示内容的速度,必要时辅以板书进行讲解。这样做既发挥了多媒体教学的特点,又充分照顾到学生的认知规律,在内容没有缩减,学时减少近三分之一的情况下,仍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长期坚持教育教学方法及教学规律的研究。

生物统计学的理论基础是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从这个层面上讲,它有非常浓的数学味道,但是它又有别于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生物统计学更主要强调的是概率论及数理统计的思想和方法在解

统计学在生物学中的应用已有长远的历史,许多统计的理论与方法也是自生物上的应用发展而来,而且生物统计是一个极重要的跨生命科学各研究领域的平台。现在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与生物信息学的蓬勃发展,使得生物统计在这些突破性生物科技领域上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在课程建设中,随时注意纳入生物统计学在前沿领域研究应用的内容,增强课程的活力,提高教师和学生面向生物产业主战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加强实践教学,注重学生能力培养。

生物统计学要不要开实验课,怎样开实验课,一直存在争议,在此认为生物统计学不仅应该开设实验课,而且还要将实践教学的重点放在计算机技术和统计软件的应用上,让学生不仅掌握统计方法,而且加深对原理的认识,获得就业或升学的必备计算机统计技能,提高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一)开展统计软件的实习,扩大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素质。

20世纪20年展起来的多元统计方法虽然对于处理多变量的种类数据问题具有很大的优越性,但由于计算工作量大,使得这些有效的统计分析方法一开始并没有能够在实践中很好推广开来。而电子计算机技术的诞生与发展,使得复杂的数据处理工作变得非常容易,所以充分利用现代计算技术,通过计算机软件将统计方法中复杂难懂的计算过程屏障起来,让用户直接看到统计输出结果与有关解释,从而使统计方法的普及变得非常容易。在课程体系改革中,各课程的教学时数与达到培养目标所需完成的教学内容相比还是不足的。为此,可以通过标准的统计软件的教学实习来达到以点带面,扩大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素质。

为此我们建立了一个专用于实习教学的生物统计电脑实验室。现共有50余台电脑,并连接到校园网。实验室配备有指导教师,负责对上机的学生答疑。除按教学计划进行的正常实习教学外,实验室还对优秀学生免费开放,鼓励他们结合教师的科研活动,应用所学生物统计学知识,学习新的生物统计学知识,掌握应用计算机解决生物统计学问题的技能。

(二)全方位、多层次的实践教学。

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必须将本课程的实践教学活动延伸到课堂教学外,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实践教学。

在原绵阳农专期间,主要在作物育种、作物栽培、动物营养等课程实验与实习中,根据相关内容加入了试验设计方法以及数据统计分析的相关内容。

组建了西南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以后,由原来的单一农科专业变成了理、工、农三大学科均有专业的格局。虽然专业的学科归属不同,但有一点是相通的,其内涵均属于生命科学的范畴。以科学研究的方法进行划分,均属于实验科学。

掌握正确的实验设计方法,从不确定性数据中挖掘事物的客观规律,是实验科学工作者必备的技能。因此,我们将原来只是在农科专业上延伸实践教学的作法推广到全院的所有专业,结合实验课教学的改革,对发酵工艺学实验、植物细胞工程实验、食用菌实验、微生物学实验等课程的内容全部或部分改为用生物统计学指导学生自主进行实验设计,把过去单一的实验流程、样品观察或检测实验改变为试验条件的优化试验,提出在不同条件下对样品测定的比较试验设计、单因素试验设计、多因素试验设计、正交试验设计、均匀试验设计,对试验结果要求学生使用统计学的方法对进行分析和讨论,最后得出最佳试验条件。

这样的实验教学改革起到了一箭双雕的作用,从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的角度看,改验证性实验为设计型、综合性实验,增强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从生物统计学角度看,将课程的教学实践延伸到课程外,弥补了学时的不足,更重要的是学生将自己学到的统计学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知识得到很好的内化。

此外,在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中指导学生选用正确的实验设计和数据的统计分析方法,提升科技作品的档次;在毕业论文(设计)中要求学生采用恰当的生物统计学方法进行设计与分析,写出高质量的毕业论文(设计)。

通过这样的教学实践,训练了学生的统计思维能力,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掌握生物统计学这一工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增强了学生学好用好这门工具的信心,提高了学生从复杂的生命现象中挖掘事物客观发展规律的能力。

精品课程是集科学性、先进性、教育性、整体性、有效性和示范性于一身的优秀课程。作为精品课程的载体,应具有一流的教师队伍、一流的教学内容、一流的教学方法、一流的教材、一流的教学管理等特点。与之相比,我们在生物统计学精品课程的建设上,才刚刚起步,今后还要在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科学研究等方面加大力度,将生物统计学建设成体现现代教育教学思想、符合现代科学技术和适应社会发展进步的需要、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深受学生欢迎的一门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