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医学科常见疾病及护理范文
时间:2023-11-14 17:52: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运动医学科常见疾病及护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护理教学;普通外科;临床护理路径细化表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5846-02
临床路径的概念临床路径(clinical pathway,CP)是由临床路径小组(the clinical pathway development team,CPDT)里的一组人员共同针对某一病种的监测、治疗、康复和护理所制定的一个有严格的工作顺序和准确的时间要求的照顾计划,保证医疗护理质量达到一定的水平[1]。一般包括诊断、化验及检查项目、药物治疗、医疗干预、护理、监测项目(包括用药效果和出现的不良反应等)、疾病知识教育、治疗阶段目标、时间要求以及运动、饮食、营养、一些需病人协助的康复指导等。根据对象不同,可分为医师、护士和病人三个版本[2]。我护理单元将临床护理路径更加细化,制订成图文并茂的册子,应用于普通外科低年资轮转护士的护理教学中,收到满意效果,现将具体做法介绍如下:
1 方 法
临床护理路径细化表共三个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为疾病的介绍,包括解剖生理、病因、临床表现及处理原则;第二部分为每日的宣教、护理措施、饮食、活动及并发症等内容;第三部分是第二部分的分解说明,如各种护理操作具体方法及风险、发生并发症原因及处理、健康宣教的意义等。普通外科常见疾病按三个部分详细说明并整理成册。
2 临床护理细化表的实施
2.1 组织带教老师学习 护士长在科室内统一培训带教老师,详细掌握临床护理细化表的内容,实现人人达标,标准化。
2.2 基础理论培训 轮转护士进入科室后,带教老师详细讲解“临床护理路径细化表”的内容及学习方法,要求护士完全掌握第一部分内容后进入第二部分及第三部分,需要三天时间。
2.3 技能操作培训 理论培训结束后带教老师对整个普通外科护理操作流程详细讲解并结合临床进行示范,需要三天时间。
2.4 临床护理路径细化表在临床中应用 轮转护士通过基础理论及操作技能考核后,结合临床护理细化表的相关内容,对住院患者每日制订标准护理计划,明确护理目标,提供最佳护理服务。
2.5 综合评价 评价改进阶段临床路径实施一定时间以后,要将路径实施后的结果与实施前的数据进行对照并加以分析。其内容主要包括:护理质量评价、工作效率评价、经济指标评价以及病人满意度的评价等,通过评价以改进原有路径或使用改进后的新路径,使“临床护理路径细化表”不断完善,更符合临床护理实际。
3 结 果
对2008年3月――2011年9月在普通外科轮转学习的86名护士在出科前1周进行对“临床护理路径细化表”学习模式的效果评价。有效回收率100%,见表1。
4 讨 论
4.1 规范教学模式,减少教学的盲目性 临床带教以往都是教师根据自己的经验来带教,难免随意而盲目。“临床护理路径细化表”的应用,规范普通外科低年资护士教学模式,注重临床护理前后衔接的顺序性,增强了教学的系统性。
4.2 保证培训管理的有效性,提高学习效率 “临床护理路径细化表”对培训内容和要求有具体细致的描述,预期目标和时序明确,且要求规范记录计划目标完成双向认可,例于执行和客观评价,保证培训有效性并明显提高学习效率。
4.3 激发低年资护士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患者满意度 “临床护理路径细化表”的使用对低年资护士的整个培训及临床护理有章可循,主动在“临床护理路径细化表”中寻找自己的不足点。
4.4 保证护理安全,提高护理质量 因有了严格的时间框架作为指导,同时路径中所列出的每日重点工作一目了然,使护理人员有预见性、有计划的工作,完善了整体护理,提高了护理质量。
5 临床路径的前景展望
临床路径的推广需要病人与医疗工作者的密切配合。我护理单元所设计的“普通外科护理临床路径细化表”是大量基础研究以及和循证医学、循证护理密切结合,更具普及性的临床路径时刻表。在低年资护士培训过程中促进了护患交流护理路径同时是健康教育的有效方式,规范的内容和向病人公开的形式,保证了护士与病人交流的时间和时机,掌握了细化的普通外科基础知识和技能,使护理教学工作更趋于完善,使护理学科有更新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春玲,邹晓兰.实施临床路径的初步探讨.护理研究,2003,17(12A):1378.
篇2
[论文摘要]本文针对如何提高高职护理专业系统解剖学教学水平的情况,提出了紧密结合护理专业特点、精选教材内容,重视体表标志教学,重视解剖与其它基础医学学科的联系,病例式教学法的应用,重视画图,重视标本模型考试六个方面的意见,以供参考。
人体解剖学是研究正常人体形态结构的科学。如何针对护理专业的特点,把解剖与护理融为一体,在深度和广度上满足护理专业的要求,成为解剖学教师不断思索的问题。本文就如何提高高职护理解剖学教学水平从六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1. 紧密结合护理专业特点,精选教材内容
目前医学高职院校注重培养学生护理专业知识与技能,学生都希望今后能够成为一名有用的医护工作者,因此,教师要强调解剖学在医学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它与其他医学课程的紧密联系,还应强调与临床实践密切相关的知识点,与护理临床应用相结合,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解剖学的重要性,提高学习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要体现系统解剖学的特点,全面了解人体的结构,掌握主要器官的形态特征、功能及其相互作用,还要增加与护理操作、治疗、病情观察、抢救知识、护理诊断和生活护理等需要的应用解剖学内容。例如,在运动系统中,要重点讲解易骨折的四肢骨、常用注射的肌肉、易脱位的关节;在内脏系统中,重点掌握与常见疾病护理相关的内脏知识,如插胃管、导尿管等各种护理操作;脉管系统中,重点掌握与注射和急救有关的血管,如表浅静脉注射、动脉注射等。对涉外护理专业,则要求老师们应把常用的解剖专业英语词汇在上课时重点介绍给学生们。
2.重视体表标志教学
人体解剖学学习的是正常人体的结构,护理人员面对的是活的标本,掌握常用的体表标志及深部结构在体表的投影,对以后掌握规范的护理操作具有重要意义。学习时要求学生对照自身和相互对照,进行体表标志的观察和触摸,并给学生讲解—些重要的标志在临床上的应用,使学生十分直观地理解和掌握书本中抽象的描述。如在讲骨学和肌学时,可以触摸一些重要的骨性和肌性标志,例如胸骨角、髂前上棘、髂嵴、坐骨结节等;如学习臀大肌时就结合临床护理,讲解与肌肉注射有关的体表标志;学习关节时,讲解并表演关节的运动和脱位表现;讲解呼吸系统时讲解如何触摸甲状软骨、环状软骨和颈段气管;讲解脉管系统时,让学生找准并触摸心尖搏动点的位置、全身主要动脉的体表搏动点及急救时压迫止血点的位置;讲解视器时请同学互看对方的双眸,辨认角膜、虹膜、瞳孔、结膜和巩膜等结构。
3.重视解剖与其它基础医学学科的联系
系统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生理、病理和药理等其它基础医学有紧密的联系。教师不能仅在自己的学科领域进行深入的钻研,还要对其他学科加强了解,在备课和讲授中提高融会贯通性。例如通过了解胚胎学,联系胚胎发生,让学生理解器官的不对称分布。消化管在发生时逆时针方向旋转使得胰、脾、胃与肝分别处于的消化管左右两侧;横结肠和升、降结肠反折向上,位于十二指肠前方的冠状面内;与此同时支配食管与胃的左右迷走神经成为前后的位置关系。心在发生时顺时针方向旋转,导致心的2/3位于人体正中矢状面左侧,1/3在右侧。例如通过联系药理知识,讲解药物在体内的循行,有助于消化系统和血液系统的掌握。
4.病例式教学法的应用,将临床病例与解剖知识结合起来在教学中
基础课的学习目的就是为了临床各科的理论教学及临床实践打基础,解剖学除了是基础医学课,更渗透到了内、外、妇产、儿科学、神经病学、影像等几乎临床的各个学科。在讲解解剖学知识的同时,联系临床,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讲解肝门静脉侧支循环,解释肝硬化出现呕血、便血原因;讲解眼的结构,解释一些青光眼、白内障的眼部疾病;讲解神经系统病例有核上瘫与核下瘫,脊髓半横断损伤、内囊出血、脊髓灰质炎、桡神经损伤等。
5.重视画图
画图在系统解剖学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是多媒体无可比拟的,不但老师要自己画图,还要让学生也动手画图.画图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兴趣,还能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有利于开发学生的观察、想象和形象思维能力等。例如在讲述最复杂的脊髓内部结构或者脑干内部结构过程中,画图可以促进学生的理解,在讲解眼球壁、女性生殖器等,可以随讲随画,吸引学生注意。
6.重视标本模型考试
标本模型考试是检验实验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是督促学生掌握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高职学校培养的学生,要求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在解剖知识方面,更要重视人体解剖学的实验教学。认识解剖模型和标本是人体解剖学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可逐渐培养学生的空间形象思维能力。要认真地对待标本考试,并将分数计入期末总评中。
参考文献
篇3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校2009~2011年分别招收护理专业学生,每级三个班,分别有198名,203名及211名学生,均为初中毕业生,在本校已就读一年半,具备一定的医学理论基础。
1.2方法
《儿科护理学》是护理专业临床主干学科之一,我校一般安排在第二学年下学期讲授,是护考必考课程,儿科护理学试题一般占护考总试题的13-16%。随着笔者对教学、护考认识和实践的深入,自2011年起,采用儿科护理学教学与护考紧密结合的教学方法,具体方法如下。
1.2.1提高护考认识,加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对学生进行护考相关知识的讲解,让学生充分了解护考的具体情况,使学生清楚意识到毕业后只有持有护士执业资格证才能顺利就业和从事临床护理工作。督促学生在校期间积极、主动、自觉学习理论知识,临床实习期间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提前为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做准备。
1.2.2紧贴护考大纲,对教材内容去繁就简,采用模块化教学
首先,应该深入了解和吃透护考大纲,将教材内容进行梳理提炼,去繁就简,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考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采用模块化教学,一般来讲,中职学校所使用的儿科护理学教材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小儿生长发育的规律及影响因素;第二部分为儿童保健;第三部分为儿科各系统疾病的护理。对这三部分内容,教学过程中应明确进行划分,根据护考大纲要求的内容,教学中应该重点讲解,对于大纲没有要求的内容,而临床中又有应用的内容,也应该重点了解,这样既有效应对了护考,也有利于临床知识面的拓展。另外,还应注重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方法的应用,通过提出问题、查找资料、讨论问题,以获得问题的解决,这种从传统讲授为主转变为讲授研讨相结合教学方法的应用,不但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积极性,而且将基础学科和临床实践相结合,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其学习效率。
1.2.3帮助学生提高理解和记忆知识点的能力
儿科护理学中各系统疾病的护理是考试的重点,主要包括临床常见疾病的临床表现,治疗和预后及护理要点,这部分部分内容系统性较强,与临床实际工作联系紧密,不但需要专业的医学知识,还要具备临床工作经验,也就是说要具备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是很多学生不足的地方。对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提倡理解后再记忆。如对发热患儿要注意保持体温稳定,当体温超过38.5℃时可采用物理、化学药物的方法进行降温,而对麻疹患儿,高热时需兼顾透疹,不宜用药物或物理方法强行降温,尤其禁用乙醇拭浴,而对水痘患儿可用物理降温,但不能用阿司匹林。这些知识点都是需要理解疾病的特点,然后再进行记忆。另外,在教学中注重口诀记忆法,如婴儿发育的过程,粗运动发育可编成口诀为:二抬四翻六会坐、七滚八爬周会走。精细运动发育可编成口诀为:一握二伸三抓扒、六换七捏九食拇。
1.2.4重视病案教学
教学中注意采集并整理各种疾病的真实案例,在每节课结束后,老师提供典型病例进行分析,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理论与实际结合的能力。如:患儿男,5月,发热5天,伴咳嗽气喘3天,加重1天。查体:体温39.4℃,脉搏146次/分,呼吸34次/分,精神较差,面色苍白、口周发绀,双肺呼吸音粗,可闻及中细湿罗音,血WBC18×109/L,N0.75,X线:双肺纹理增粗,有斑片状阴影。医生初步诊断:支气管肺炎。教师应依次提出问题,支气管肺炎的诊断依据是什么,治疗原则及药物的选择,护理措施有哪些?理论依据是什么,最后教师进行总结。
1.2.5注重习题练习,巩固知识点
通过积累和精炼,我校儿科教研小组已初步建立了有近1000道题的《儿科护理学护考题库》,并应用在教学实践中,每天教学结束后都布置一定的习题进行课后练习,巩固当天学习的知识点,每部分内容学完后,让学生完成历年护考真题相关部分的练习,以查验知识的掌握情况。护考前,应进行模拟试题训练,寻找差距,对薄弱知识点进行重点突破。
1.2.6考前集中辅导
近年来,我校针对护考生在临床实习期间学习自觉性、积极性较差、且忙于临床实践,不能有效保证学习时间的情况,采用自主报名、考前集中辅导的形式,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在4个周的集中辅导中,围绕《护士资格考试大纲》,制定考前辅导计划,在教师精讲、串讲课程内容的同时,学生通过做《护考题库》的试题进一步加深理解和记忆。最后一周安排为模拟考试,达到增强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和查缺补漏的作用。
2结果
2011年采用教学与护考对接的方法后,2012年护考通过率为64.0%,2013年护考通过率为69.0%,2014年护考通过率为77.0%。护考通过率持续提高。
3讨论
篇4
【关键词】 医护患;一体化;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和护理;临床应用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2-1052-01
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是我国当前护理事业的一项重大改革,是护理学科迅猛发展的一次机遇和挑战。护理服务水平直接影响医、护、患三者之间的协调关系,影响医疗质量和患者满意度。我科针对颅内动脉瘤的治疗和护理实行“医护患一体化”模式,即管床护士和管床医生和所负责的患者作为一个整体,实施密切的配合和沟通制度,护理人员参与医生查房、术前讨论、疑难病例讨论等,共同讨论制定常见疾病的诊疗护理路径,并严格参照执行。在临床护理中实行包干到人的责任制护理。
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始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早期,介入治疗仅适用于动脉瘤形态和部位不适合手术夹闭或临床状态较差的患者。随着导管技术和栓塞材料的不断改进,介入技术逐渐成熟,目前已成为治疗颅内动脉瘤的重要方法。从患者入院的治疗和护理、介入手术及术中护理,术后治疗与护理均由神经外科血管组专职固定的医生和护士提供全程、连续的治疗和护理服务[1],取得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12年1月1日――2013年10月1日,经我科治疗的颅内动脉瘤患者25名,其中男11例,年龄41-72岁,平均年龄56岁;女14例,年龄38-66岁,平均年龄54岁。动脉瘤数量1-4个,1个13例,2个9例,3个2例,4个1例。
1.2 方法 从患者入院时开始,由神经科血管组固定的管床医生和护士介绍入院须知,检查和治疗过程,手术的准备与术前指导,邀请患者及家属参与术前讨论和术后讨论,并由该管床医护人员进行手术和术中护理,以及术后的治疗和护理、康复指导和出院指导等等,是一个全程的,连续的、完整的优质治疗和护理过程。
2 具体实施
2.1 一般指导 医护人员告知病人及家属医院环境,床位分配,入院须知,常规检查及注意事项。
2.2 术前疾病专业指导 医护人员告知病人及家属颅内动脉瘤破裂的相关知识①避免诱因:控制血压于稳定状态,避免血压大幅波动造成动脉瘤破裂;保持大便通畅,必要时使用缓泻剂;避免情绪激动和剧烈运动。②注意安全:术前绝对卧床休息,尽量不要下床及单独外出活动或锁上门洗澡,以免发生意外时影响抢救。③药物治疗:遵医嘱给予止血剂、镇静剂、脱水剂,维持血压于正常,降低颅内压。使用药物低血压时,注意观察病人有无头晕、意识改变等脑缺血症状;若有,及时通知医师处理;④及时通知医护人员:发现动脉瘤破裂出血表现,如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⑤心理护理
2.3 术前指导与准备 详细介绍手术的必要性和选择行介入手术的优越性,待患者和家属签署手术及麻醉同意书以后邀请他们和管床护士一起参与术前讨论,并进行术前指导,管床护士协助术前准备并再次进行术前护理指导。术前准备包括:①做好血、尿、大便常规,出、凝血时间,肝、肾功能,心电图及胸片检查,详细了解病人全身情况;②做碘过敏试验;③双侧腹股沟区备皮;④全麻病人禁食6小时;⑤手术前一晚教授病人放松术,必要时用阿普唑仑等保证充足睡眠;⑥术前导尿,术前6小时持续尼莫地平泵入1-4ml/h,可预防脑血管痉挛和控制血压,根据情况调整剂量。⑦建立良好的经脉通道。
2.4 手术时的治疗和护理 手术当日管床护士陪同管床医生和患者入介入室协调介入室护士配合介入手术,手术完毕管床的医护人员陪同患者进入神经介入ICU病房进行治疗和护理。术中严密观察瞳孔、血压变化,每3-5分钟测一次血压,配合医生用药。术中严密观察并发症如动脉瘤破裂出血、脑血管痉挛、血栓形成与栓塞、穿刺部位血肿等[2]。
2.5 术后的治疗和并发症护理邀请患者家属进行术后讨论,待患者术后情况稳定后管床的医护人员陪同患者回普通病房进行术后的治疗和护理,并进行术后指导如下:
2.5.1 血压监测 血压变化易引起脑灌注的改变,术后每15-30分钟测一次血压,测量时使患者处于平卧安静状态,必要时进行控制性低血压治疗,控制收缩压在150mmhg以下,或平均动脉压在75-93mmhg。
2.5.2 药物使用 主要是尼莫地平的使用,它是新一代钙离子通道阻滞剂,能明显减轻继发脑损害的发生。应避光、准确泵入及观察有无心悸、面色潮红等副反应发生。
2.5.3 穿刺部位护理 术后病人平卧24小时,穿刺侧肢体制动24小时,保持伸直,禁屈曲。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渗血和血肿,如血肿较小可延长压迫时间,一般可自行吸收。如出血量大,早期可进行局部冷敷,后期予以热敷理疗等。为减轻患者疼痛,经常更换,向股动脉穿刺侧翻身60°或向对侧翻身20-30°,保持穿刺侧髋关节和小腿伸直,对侧下肢自由屈曲。
2.5.4 术后观察 观察并指导患者查看全身皮肤及黏膜有无出血点、瘀斑及消化道出血情况,观察和协同患者进行四肢肌力及活动情况和术前对比。
2.5.5 饮食指导 鼓励全麻病人在清醒6小时后进食,应少量多次,每次不超过200ML,可预防血容量不足、低血糖反应及胃肠道突然扩张而诱发迷走神经反射,尤其是老年病人尽可能缩短术前禁食时间以减少并发症[3]。
2.6 出院指导 ①尽量避免剧烈活动,剧烈咳嗽及用力排便;②进食低盐低脂饮食,多食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③长期口服尼莫地平片,预防脑血管痉挛,有效检测和控制血压;④如头痛、呕吐、意识障碍、偏瘫时应及时诊治;⑤定期复查和回访。
3 结 论
医护患一体化治疗护理能相互及时提供患者的动态信息,使医、护、患三者之间沟通更准确。管床医生和护士每天与患者的密切接触,对患者的病情变化、药物反应、治疗上的问题以及患者的心理变化等进行详细的了解,使医护患配合更加默契,增强了护士主动为患者提供全方位护理的意识,增强了护士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体现了护士的自身价值,护士的工作成就感增加,工作积极性提高。
医护患一体化治疗护理落实医护患共同组织术前讨论和疑难病人讨论等制度。在讨论中患者可提出自己的问题,加上护士主动将观察到的病情和治疗情况反馈给医师;不少护理诊断的预期结果也需要与医生共同探讨,更需要与医生密切配合才能解决;而医生的术前讨论和疑难病例讨论分析,使患者和护士对患者的病情、治疗方案、患者的预后等有更深入的了解,指导护士制定相应的护理计划;同时护士也能获取更多的专科理论知识和临床经验,提高护士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判断问题的能力,也提高了护士的专科技能水平。
在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和护理中医护患一体化治疗护理密切了医、护、患三者的关系,强调“以病人为中心”,增强了护士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也提高了护士的专科技能水平。提高了护理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提高了患者和医生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构建了和谐的医护患关系[4]。患者及家属更加积极地配合治疗和护理,促进了患者康复,提高了治愈率。
参考文献
[1] 贾秀华.护士进修杂志,2009年6月第24卷第11期:975-976.
[2] 朱红娟.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后护理[J].安徽医学,2004,25(2):166.
篇5
随着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二十一世纪医疗卫生事业对职业高等护理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技能型护理人才,就必须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求护理学生不仅掌握必要的护理基本知识,更要注重对护理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其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因此职业教育提出了“三以一化”,即“以能力为本,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1]。
内科护理是护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对护理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和促进护理专业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为了更好的适应当前卫生职业教育的要求,使教学情境与工作情景相融合,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相结合,笔者设计了基于工作过程的内科护理项目化课程改革方案。
一、传统教学在职业教育《内科护理》教学中的局限
传统教学以课堂教学为主,强调学科课程,教材的编写以直接叙述知识点为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知识点的讲解,更重视理论的学习而相对不重视职业能力的培养[2],偏离了职业教育的“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中心、以岗位为中心”的思想。当然我们不能否认理论知识的重要性,但是这种知识“填鸭式”的教学,一方面会导致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被动的跟着授课教师,授课教师讲什么学生听什么,从而使学生的学习目标不明确,缺乏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另一方面会导致所学内容无选择性,有些内容甚至超过职业学生的接收能力,实用性不高,从而使课程内容与学生今后即将从事的岗位任务关联度低,没有与岗位任务之间建立明确的联系。
二、项目教学法在《内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
(一)课程内容的设计
内科护理课程设计以国家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大纲为依据,与护理行业专家共同探讨研究,遵循医院内科设置(呼吸内科、心内科、消化内科、肾内科、血液内科、内分泌科、风湿科、神经内科)构建学习领域,为学生构建一个完整的工作任务情境,同时按内科护理岗位的职业要求,对内科护理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进行分析,以内科岗位护理工作任务为主线,将临床内科常见疾病病人的护理工作过程转化为内科护理技能集成的教学内容模块,设计为项目,再按临床内科护理工作过程的程序分解为任务:①对病人进行护理评估(包括护理资料采集、身体评估等);②提出病人存在的护理问题并拟定护理计划;③对病人实施护理措施(包括病情观察、用药护理、内科护理技术操作等);④进行护理评价;⑤对病人进行健康教育(包括疾病知识、饮食与运动、用药指导、功能示教等);⑥完成相关护理记录的书写,做好交接班报告。
(二)教学过程的设计及教学单元的实施
教学单元在实施过程中,遵循“以项目为驱动、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教学做一体化的模式[3]。同时,每个教学单元的设计模拟临床真实的工作环境,根据病案将临床具体的护理工作设计为对应的任务,将临床内科常见疾病病人的护理工作过程转化为内科护理技能集成的教学内容模块。从而在教学单元实施过程中,使学生由传统教学中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课堂主体,从护士角色切入,促进学生学会如何与病人沟通、观察病情,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有助于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意识、吃苦耐劳精神、爱护病患意识,引导学生养成查阅图书、网络资料、整理资料等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第一次课,首先告知学生本门课项目化教学的整体安排,拟定师生角色,其中教师扮演科室护士长,如呼吸内科护士长、心内科护士长等,根据每次任务情境的变化而调整;学生扮演护士,如呼吸内科护士、心内科护士等,同样根据每次任务情境的变化而调整。同时划分学习小组,学生按4-6人的规模组成团队,作为护理工作小组,每组有一个护理组长。设定工作情境,作为一名内科病房护士,对(呼吸内科、心内科、消化内科……)的病人,按护理程序,对病人进行病情评估,确定护理诊断,制定护理计划、实施并评价,对病人进行健康教育,正确完整的书写护理记录并进行交接班。
教学单元的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1.确定工作任务 在每次课之前,教师提前将设计好的任务单(包括案例与情境、以及工作任务给学生,阐述本次教学单元要求达到的能力、知识、素质目标及本次任务的具体要求,指导学生通过网络、图书馆等多种途径查阅相关资料,分组准备。
2.知识与技能准备 学生分组对工作任务进行分析讨论并分工,结合案例模拟情境、角色扮演,进行知识与技能的准备,教师进行指导、答疑。
3.汇报展示成果 以小组为单位,依次每个小组进行成果的汇报展示,逐一完成每项任务。由小组成员角色扮演,模拟临床工作情境,结合案例,对病人的进行病情评估、做出正确的护理诊断,制定护理计划、实施并评价,对病人进行健康教育,PPT展示书写的护理记录并模拟进行交接班。教师认真听取汇报并做好记录。
4.教学评价 小组间相互评价、指出错误、不足的地方。教师对每个小组的表现进行点评,并总结本次课的知识点,强调技能操作的要点。
5.布置下一次工作任务 教师布置下一次教学单元将要完成的工作任务和需要达到的目标要求,请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做好准备。
(三)考核方案设计
授课期间采用任务考核法,即对完成任务的每个过程和结果都适时地进行评价。评价方式有组内互评,组间互评,教师评价,评价内容包含了技能、知识和素质(如技能操作评分、学习态度、语言表达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等)。同时,因为护理学生上岗必须先通过国家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所以也强调理论知识的考核,采取期末闭卷考试方式,内容主要是国家护士执业考试和岗位所需职业知识。因此,内科护理作为护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学生课程总成绩=项目过程性考核×20%+项目展示成果考核×30%+期末理论考核×50%。
三、结论
项目教学法在内科护理教学中应用,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由传统教学的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项目化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对每一个教学项目进行精心的设计,教师的角色也是不断变化的,时而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传授者,时而是学生小组活动时的协调员、引导者[4],因此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需要掌握丰富的基础理论知识,熟练的操作技巧,还需掌握一系列人文科学知识(如心理学、人际沟通、行为学等),才能在项目化教学过程中扮演好组织者、指导者等各种各样的角色[5]。
另一方面,内科护理项目化教学中,每一个项目任务的设计都是来源于临床内科护理岗位具体的工作过程,这样才能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模拟真实的工作环境,从而使学生所学的课程内容与学生今后即将从事的岗位任务紧密联系,为学生今后更好、更快的融入工作环境,转变工作角色,早日成为一名合格的临床护士打下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基于工作过程的内科护理项目化课程改革能提高护理学生的综合能力,符合现代职业教育理念的要求,可以在教学中应用实施。
篇6
【关键词】 脑象图; 精神医疗; 客观诊断; 大脑高级功能; 心理测量
世界卫生组织的“2011心理卫生地图”调查了184国,结果显示,当前世界各地的精神卫生状况已经不容乐观,精神疾病约占全球疾病负担的13%[1]。调查表明,目前我国居民中心理疾病患者约占20.8%,人数已超过心血管病,跃居我国疾病患者首位。其中主要疾病为抑郁、焦虑障碍、人格障碍等。据WHO统计,全球完全没有心理疾病的人口比率只有9.5%[2]。心理疾病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问题。
长期以来,人们比较注重生理健康而忽视心理健康问题。造成这一现象的一个主要原因是人们对这一问题过于乐观,认识不足,甚至讳疾忌医。世界卫生组织2001年一份题为《精神卫生:新观念,新希望》的报告指出,精神障碍问题往往被低估,2/3的精神障碍患者从不进行治疗[3],而社会污名[4]、社会歧视[1—3]和病耻感[5]成为患者拒绝治疗和康复的最大障碍。全世界范围内,每人每年的精神卫生费用不足2美元,在有些低收入国家,每人每年精神卫生费用不足0.25美元[1]。世界卫生组织调查显示,就全球而言,每年每人平均只花3美元在心理卫生。在贫穷国家甚至只有25美分,呼吁各国政府高度重视心理健康问题,加大对心理疾病治疗方面的人力和财力投入[1]。
以心理疾病中最突出和常见的抑郁症为例。抑郁症已成为世界第4大疾患,预计到2020年,可能成为仅次于冠心病的第2大疾病。抑郁症是一种慢性的反复发作的脑疾病,影响到全球20%的人群[6]。据预测从2010—2020年以致残水平和社会花费计算,抑郁症将仅次于缺血性心脏病,成为第2位疾病[7]。有超过1/10的人不知道抑郁症属于精神障碍[5]。由于抑郁症的病症常常被躯体的病痛所掩盖,90%左右的抑郁症患者没有意识到自己可能患有抑郁症并及时就医。全国地市级以上综合医院对抑郁症的识别率不足20%。在现有的抑郁症患者中,只有不到10%的人接受了恰当的药物治疗[8]。
人们对精神疾病的认识似乎存在一定的误解。非洲的一项公众调查显示,大多数人并不认为精神疾病是医学问题,而认为精神疾病或与压力有关,或与意志力缺乏有关[1]。另一方面,患者尤其是重症精神病患者常否认自己有病,拒绝交谈、隐瞒病情,收集资料不易正确、全面等客观原因,以及有的心理治疗者只看症状(尤其是只重视精神症状)就下诊断,不顾及其他等主观原因,导致精神疾病的错误诊断[9]。很多精神疾病无确切实验室生物指标可寻[9],这种医学诊断上的漏缺导致精神疾病的诊断曾被人认为是单纯的伦理价值判断[9]和“被精神病现象”[11]。可见,对精神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已迫在眉睫。
1 精神疾病的诊断手段
1.1 常用诊断手段
1.1.1 通过咨询师对来访者及相关人员的观察、交流与了解 从诊断依据上看,目前大多数临床心理诊断所采用的工具为工作用诊断标准,又名操作性诊断标准。其实是一套汇集国内外精神科专家诊断经验的总结。从症状学、病程、严重程度,鉴别诊断4个维度拟定特定精神疾病的不同标准。
1.1.2 标准化心理量表测验 主要包括精神疾病的症状量表和一般的心理测验。比如用以评定抑郁症状的Hamilton抑郁量表(HAMD)[12]、抑郁自评量表(SDS)[12]、Zung抑郁量表[14],评定焦虑症状的Hamilton焦虑量表(HAMA),评定精神病性症状的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15]、精神疾病预测量表(MDPS)[16]等都是症状量表。评分越高,症状越重,有某种疾病的可能性,但并不能诊断就是这种疾病[15]。症状量表并非用于诊断疾病,而是用在确定疾病诊断后进一步评估疾病及症状群的严重程度[17]。
同样心理测验也是作为精神障碍诊断的辅助工具,如明尼苏达多相个性测验(MMPl)在鉴别常见精神疾病中可为临床医生提供一定的参考[18],韦氏智力测验如智商小于70为诊断精神发育迟滞的重要依据[15];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分过低常有老年痴呆症的诊断价值[18]。但大多数心理评估只是对被评估者心理状态的测定,有的可作为评定有无精神疾病的参考而并非疾病的诊断依据[15]。
以上两种常用手段主要是专家依据经验进行的主观诊断手段。在标准制定的过程中十分严谨,但在具体的操作与判断过程中存在很大的主观性。
1.1.3 多轴诊断系统 多轴诊断系统,即通过综合临床障碍诊断、人格障碍与精神发育迟滞诊断、躯体疾病诊断、心理社会和环境问题诊断、整体功能诊断等各轴的综合评定做出诊断。更确切地说,多轴诊断系统是一种诊断理念[17]。
1.2 客观诊断手段 精神疾病的发病与大脑的功能有关,而复杂的心理活动也都与大脑密切相关[19]。随着分子遗传学、神经生物学和神经精神药理学等学科对于精神疾病研究的深入,对如何确定精神疾病的核心成分成为最为关键的环节。迄今为止,对于多数精神疾病的诊断尚未提供十分肯定的有参考意义的生物学指标,传统的量表评定仍然是诊断的重要参考依据[16]。客观诊断手段的匮乏使得医生无法对某些精神疾病做出确切诊断。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一些高科技手段正逐步在精神医疗领域得到应用和推广。以下对目前主要的客观诊断工具作比较。
1.2.1 基因检测 以遗传学和神经科学为研究背景。从人类基因组中寻找与脑部失常的指标。如果双胞胎中有一人患自闭症,那么另一人患病的概率是60%。这些数字远远高于一般人患这2种病的风险(普通人精神分裂症患病概率为1%,自闭症为0.2%)。许多精神疾病是多个基因所致。需要指出的是,尽管基因完全相同,但有些双胞胎并没有患相同的病。对于所有精神疾病,基因是重要的因子,但基因不等于命运[20]。
1.2.2 脑部成像技术 主要属于神经科学研究范畴。具体的技术包括:(1) 核磁共振成像技术(MRI)[17—21]。通过脑部结构的形态测量以及大脑活动情况来分析诊断。(2) 正电子断层扫描(PET)[20]。利用放射性示踪剂来确定大脑定分子的位置并进行定量分析,探测脑部活动图像。(3)电子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技术(CT)[17—21]。根据人体不同组织对X线的吸收与透过率的不同,摄下人体被检查部位的断面或立体的图像,发现体内任何部位的细小病变。(4) 脑电图(EEG)[22]。通过脑电图描记仪将脑自身微弱的生物电放大记录成为一种曲线图,以帮助诊断疾病的一种现代辅助检查方法。(5) 脑电地形图(BEAM)是通过电子计算机FFT转换技术,将脑部各频段按解剖部位用脑地形图的形式直观显示不同频谱的分布及功率高低,以此来判断器质性或机能性变化及变化范围和程度[23] 。(6)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由声刺激引起的神经冲动在脑干听觉传导通路上的电活动,能客观敏感地反映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19]。(7)经颅多普勒(TCD),用超声多普勒效应来检测颅内脑底主要动脉的血流动力学及血流生理参数,根据脑血流速度的降低或增高就可以推测局部脑血流量的相应改变[19]。(8)脑象图技术(EEQG)通过一组数学算法,把脑电转化为具有演化特征的动态的大脑图像,通过对图像不同指标的判识来诊断精神疾病。脑影像学检查技术用于临床后, 对疾病的定位、病因诊断常有关键作用[21]。
1.2.3 其他方法 量子共振检测是通过检测人体微弱磁场的电磁波的异常情况来鉴别精神疾病的种类[24],平稳眼球追踪测验(SPEM)用于精神分裂症辅助诊断,麻醉分析用于癔症的鉴别诊断等[17]。目前客观诊断尚未作为临床诊断的常规,只有遇到意识模糊或者原因不明等特殊情形下才考虑使用这种客观测量。在具体的操作实施方面,涉及费用合理性和灵敏度的问题。
2 脑象图技术主要特点
脑象图技术(EEQG)是在脑电图的基础上,依据混沌动力学原理和脑电图学临床判读规则,通过数据编码分析,将脑电波转化为具有物理性质和示意功能的流体几何图像[25]。脑象图具有整体性、运动性、相关性、演化性以及对初始动因的敏感性。通过对图形特征和图形指标的分类判识,不仅可以用于对抑郁症、焦虑症等心理疾病的诊断,而且可以了解个体的大脑高级认知功能,包括个体的性格和能力特征[26]。这项技术融合了物理学、数学、医学、生理学、哲学、教育学等诸多学科,是精神医疗诊断手段的创新。
与其他客观诊断手段相比,脑象图技术作为精神医疗诊断具有以下明显优势。
2.1 脑象图技术测试精神疾病灵敏度较高 脑象图帮助人们读懂人类个体的精神世界。它的振荡飘摆、反复迭代、镶嵌套叠、扭结折曲蕴含着个体独特的精神状态信息。通过图形的和谐程度、节奏感、图形的疏密程度、图形的面积等若干个指标可以了解个体的精神势态[27]。通过将特殊类型精神疾病患者的脑象图与正常人的脑象图相比较,找到该类患者的共性图形,为精神疾病患者的删选以及诊断提供客观依据。
2.2 脑象图是测试大脑高级功能状态的工具 不唯独用于病理诊断,脑象图还是一种测试个性和能力等大脑高级认知功能的重要工具。一方面为对精神疾病患者的多轴诊断提供生物学依据。美国DSM —Ⅲ推出精神障碍的多轴诊断系统以五轴对每一病例进行评估,其中轴Ⅱ是人格障碍的诊断,但是如何识别与诊断人格障碍以及使用怎样的测验工具是每个医师能否掌握和推行第二轴诊断的前提[27]。另一方面有助于发现治疗精神疾患的有效切入点。从而使测试结果能够服务于诊断和治疗的整个过程,充分体现其应用价值。这一点是其他客观测量工具所望尘莫及的[26]。
比如自闭症患者出现大脑功能障碍[29],症状是沟通能力和社会互动能力受损,脑象图样本统计可以探索自闭症的特异图型,同时可以找到导致个体心理疾病的人格方面的原因,确认是由沟通能力弱、操作能力弱、认知能力弱、还是兴趣狭窄等因素引起的。
2.3 脑象图测试快速便捷 脑象图测试的整个过程只需要不到20 min。带上电极帽之后,测试不同状态下的自发电位,是非入侵式的测试,对人体无害。在经济上也不需要昂贵的费用。
3 脑象图技术在精神疾病领域的研发成果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脑象图研究中心采集了500例抑郁症患者,并发现从轻度到重度抑郁的脑象图指标,这一研发成果打破了传统的抑郁症临床诊断方法,将大大提高抑郁症的识别率。目前已成功研制抑郁症诊断的医疗器械设备,并已通过天津市食品药品监督局的检测,进入医院临床应用。
脑象图技术应用于亚健康人群的脑功能研究并取得初步成果[30]。还与多所幼儿园和某些专门的特殊教育机构合作研究自闭症患者的大脑功能特征及有针对性的训练方法,取得初步的成果,并且实践中得到家长和有关教育机构的广泛认可。
未来的研究将采集各类特殊需要人群的脑象图,通过与常人组的对照分析,获得各类特殊人群的大脑特异性指标,从而为各类精神疾患的诊断提供有力的客观依据。比如,近20多年来精神病学家们都在努力对广泛性发展障碍的亚类别进行区分[31],脑象图技术通过测试与统计手段可以为此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 张文燕. WHO绘就精神卫生地图[J]. 中国医院院长, 2011, (23): 84—86.
[2]熊先军,李静湖,王丽莉,等. 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国内外管理基本情况分析[J]. 中国医疗保险, 2012,1(5): 40—43.
[3] 抑郁症已成为世界第四大疾患. .
[4]李强,高文珺,许丹. 心理疾病污名形成理论述评[J]. 心理科学进展,2008,16(4):582—589.
[5] 栗克清.中国精神卫生工作回顾与展望[J].医学研究与教育, 2012, 29(2): 1—11.
[6] 刘佳莉,苑玉和,陈乃宏. 抑郁症的治疗研究进展[J]. 中国药理学通报, 2011,27(9): 1193—1196.
[7] 熊新英,王国相. 抑郁症的整体治疗[J]. 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7,28(7): 66—67.
[8]李越,李玉经. 谈精神科疾病的诊断分析[J].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8,18(5): 356.
[9] 吕淑云. 21世纪“抑郁风暴”来袭[J].医药保健杂志,2008,12(1): 14—17.
[10] 戴庆康. 精神疾病诊断: 科学的判断? 伦理的判断? [J]. 医学与哲学,2005,26(7): 22—24.
[11] 刘东亮.“被精神病”事件的预防程序与精神卫生立法[J]. 法商研究, 2011,1(5):51—56.
[12] 余新良.坦度螺酮对脑卒中后抑郁的辅助治疗作用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12, 9(13):49—50.
[13]盘娟,梁少梅,莫丽萍. 异位妊娠输卵管切除术后患者焦虑和抑郁调查及护理干预效果[J]. 中国医学创新,2011, 9(12): 60—61.
[14] 谭正强,韦安枝. 心理测量在精神卫生领域中的应用[J]. 中国医药科学,2011, 1(7): 64.
[15] 姚芳传. 精神疾病的诊断和治疗[J]. 校园心理, 2011,9(6): 363—364.
[16] 张广亚,张理义,汪广剑,等. 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 分析精神疾病预测量表对精神分裂症的诊断价值[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17(12): 1452.
[17] 张明园. 精神障碍的诊断进展[J].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2004,3(2): 69—71.
[18] 崔利军,于雪竹,孟庆瑞,等.明尼苏达多相个性测验对常见精神疾病鉴别诊断的研究[J]. 河北职工医学院学报,2006,23(3): 11—13.
[19] 贺丽萍,时楠. BAEP、EEG、TCD对精神疾病的诊断价值[J]. 卫生职业教育,2012,30(4):158—159.
[20] 许炽友. 精神疾病前沿诊断解析, 编自《科学美国人》[J].国外科技动态,2003,1(12):29—31.
[21] 陈彦方.精神障碍的分类与诊断标准研究进展,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J].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 2005,5(2):83—85.
[22] 王德堃. 脑波技术对心理冲突认知的价值[J]. 广州医药,1991,1(1): 45—46.
[23] 闫宝云.脑象图与临床应用[J].现代电生理学杂志,2005,12(3):188—192.
[24]郭芝芳,师建国,刘飞虎,等. 量子共振检测常见精神症状的诊断价值[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17(5): 516—518.
[25] 王德堃. 脑象图的混沌美及其应用[J]. 自然杂志,1992,1(7): 483—489.
[26]王德堃.一切从原始创新开始—脑象图技术应用纪实[J]. 中国发明与专利,2008,1(2): 32—33.
[27] 王德堃,王雷, 王霆. 中医情志论中惊与恐的脑动力学特征[J]. 中国临床康复,2005,9(24): 263—264.
[28] 杨德森. 多轴诊断的讨论[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1999, 9(3): 157.
[29] 陈巍,安龙,丁峻.自闭症脑功能性关联障碍研究进展:来自fMRI的证据[J]. 中国特殊教育,2010,1(6): 54—58.
[30] 王德堃,杨俊丽.对亚健康人群脑功能活动状态的分析[J].山西中医, 2002,18(5):47—49.
篇7
[关键词] 眩晕症;天麻素;苯海拉明;临床疗效;观察
[中图分类号] R7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03(c)-0060-03
眩晕症是指患者机体对空间关系的平衡感觉与定向感觉出现障碍的一种临床常见疾病,大致可分为非前庭的系统性眩晕(前庭周围性眩晕)与前庭的系统性眩晕(前庭中枢性眩晕)两种。眩晕症具有多发性与常见性的特征。当前临床上关于眩晕症的治疗药物有很多,但尚缺乏能迅速有效控制眩晕症状和规范的治疗方法。本文将通过对天麻素联合苯海拉明注射液静滴治疗眩晕症临床疗效的研究,旨在为眩晕症的治疗找出更好的治疗方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1月~2012年6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并且符合入选标准的患有眩晕症的患者60例。其中,男性36例,女性24例,年龄30~55岁,平均43岁。文化背景为小学13例,中学22例,大学25例;病程1~5年,平均(2.4±1.7)年,临床上的病症表现是呕吐、恶心、胸闷、心悸、自身倾倒感、视物旋转以及共济失调等。按照随机抽取的方法将6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文化背景、病因和病程时间等方面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苯海拉明注射液20 mg加葡萄糖250 mL,静脉滴注,每天1次;维生素C注射液1 g加入葡萄糖注射液250 mL静脉滴注,每天1次,7 d为1个疗程。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同时给天麻素注射液(天麻素注射液:由昆明制药集团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013046)600 mg加入葡萄糖注射液250 mL静脉点滴,每天1次,7 d为1个疗程。两组均给予必要的对症治疗,如剧烈呕吐者可给以止呕、补液等。两组患者均在接受1个疗程的治疗后评定疗效,并利用统计学的理论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进行对比性分析。
1.3 疗效标准
本组所研究的疗效标准内容包括,显效:患者眩晕的临床症状与并发症消失,生活完全自理;有效:患者眩晕的临床症状明显减轻,但生活尚不能完全自理;无效:患者的临床症状与体征没有明显改善,甚至有恶化现象[1]。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一般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采取χ2进行检验,P < 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
从表1中可知: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与护理,两组患者的眩晕症状得到有效控制与缓解。其中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66.7%,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好于对照组患者(P < 0.01),本组观察显示绝大多数患者的眩晕症状可在上述治疗1~2 d内消失,生活恢复自理。
3 讨论
眩晕是头晕与目眩的总称,是当前临床工作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病态综合征,其临床症状包括呕吐、恶心、胸闷、心悸、自身倾倒感、视物旋转以及共济失调等。因眩晕的病因涉及多学科、多领域的疾病,例如包括神经科、耳鼻喉科、骨科以及内科多科室,因此治疗措施缺乏规范化,治疗效果也多不满意。再加之本病起病隐匿、变化快、病情重、并发症多。且近年来,发病率呈现逐年增高势态。
眩晕症是人类机体对于自身和空间关系的平衡感觉与定向感觉出现障碍的一种临床常见病,导致眩晕的原因为人体对自身和或周围环境的空间定位关系发生了偏差,这种偏差实际上是一种自我空间定位感觉的错觉和幻觉,是患者对位相的主观体会错误的一种病理性感觉与运动代偿反应。患者感觉自己周围物体旋转,或向一侧移动,又或者感觉自己的身体在不由自主地旋转,摇晃或上下移动等。眩晕在临床上的主要病症为自动感眩晕、他动感眩晕、表现为感觉自身周围天旋地转或自己旋转倾倒摇摆,或如同在波浪上颠簸感等,站立不稳、恶心呕吐、平衡失调、眼球震颤、倾倒、指物偏向等,也可同时伴有出汗、面色苍白以及血压脉搏改变等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综合征。眩晕综合征的病因多元,临床所见以原发性和继发性的椎基底系统供血不足最为常见。而炎性、耳源性、心血管性疾病,代谢性与全身中毒性疾病以及小脑脑干疾病等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引发眩晕症状的出现。目前,随着我国社会老龄化现象的加剧以及生活节奏的加快,眩晕症在中老年人身上并发的概率逐步加大,同时由于电脑的普及以及长时间的上网使得颈椎疾病的发病率也大为增加,过去多在中老年人身上出现的颈椎退化性病变如今在年轻人的身上也非常的常见。而颈性眩晕最为常见的病因就是椎-基底动脉的系统循环出现问题而导致患者小脑、脑干以及大脑半球的后半部等灌流区的功能出现障碍,从而产生缺血性症状的发作,引起平衡中枢出现病理性的感觉和定位错觉,最终导致眩晕的发作[2]。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是目前临床常见的一种脑血管疾病。这是因为椎-基底动脉由于颈椎骨出现增生状况或其他病变而使椎管管腔出现局限性狭窄,并不断地压迫经过椎间孔部位的椎动脉,进而致使椎动脉的管腔狭窄,血流的阻力不断增大,迫使血流动力学改变方向与流速,无形中降低了脑部组织的灌注量,进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患者大脑功能的正常发挥。再加上有些患者的动脉出现不同程度的粥样硬化的现状,血管中血液的黏滞度不断提升,血流的流速减缓有利于血小板的黏附和聚集,进一步导致患者血液循环障碍更加严重。或由于颈椎骨出现增生,不断地刺激患者椎动脉外壁的颈椎旁交感神经节或者交感神经丛,致使大量的去甲肾上腺素与交感胺被释放,最终使得椎-基底动脉出现痉挛,引起患者的脑部供血不足而出现眩晕症状[3]。
传统常规性药物对于眩晕症的治疗,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缓解患者的眩晕症状,但往往不能迅速解决眩晕症给患者生活与工作所带来的难题和困扰。据权威机构的研究表明[4]:在眩晕的治疗过程中需重点保护残存平衡三联相关的神经系统的正常运行,并着力修复或改善已受损的相关脑部神经系统。对患者进行药物治疗的原则包括有效改善患者的微循环、控制患者的血压脉搏、改善患者的脑代谢、抑制患者体内血小板的黏附和聚集、有效保护患者脑部神经细胞的活性。天麻素注射液中的天麻为我国非常名贵的中草药之一。现代药理研究证明[5]:天麻素的主要成分为4-羟甲基苯-B-D-吡喃葡萄糖甘半水合物,其可恢复大脑皮质兴奋与抑制过程之间的平衡失调,从而对人体产生镇静、安眠和镇痛等中枢抑制作用。另外,其不仅对中枢神经系统具有抗惊厥、镇静催眠、镇痛的作用,而且具有降低人体外周血管的阻力、扩张血管、改善患者心肌缺氧缺血症状的作用以及对血小板黏附聚集具有有效的抑制作用,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人体的微循环,使得患者小脑的后下动脉、前下动脉以及内耳的供血状况得到有效改善,使得平衡三联和其大脑皮质中枢功能恢复正常,从而在最大程度上缓解由于各种原因所引起的眩晕症状[6]。另外,天麻素注射液在临床中的使用有助于营养脑部的神经细胞与改善眩晕症患者的血流动力学,进而改善患者心肌细胞的能量代谢功能[7]。而苯海拉明作为一种抗组胺药,具有抵抗组织胺H1受体,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在人体内起作用的时间较短,同时具有镇静呕吐、减轻晕动的作用。二者配伍使用可明显的提高疗效[8]。
本组所研究的60例眩晕症患者中,观察组患者接受天麻素与苯海拉明药物的联合治疗,患者的血压与脉搏逐步恢复正常、对外界的分辨能力增强,患者脑细胞的抗缺氧缺血能力得到提升,因眩晕症状而出现的恶心呕吐、耳鸣等不良反应消失,治疗效果明显的好于对照组。而且绝大部分患者的眩晕症状可在治疗后1~2 d内缓解或控制,效果非常显著。因此,使用天麻素联合苯海拉明注射液静滴治疗眩晕症,不仅有助于快速改善患者因眩晕症状所引起的一系列不良反应,提升患者的治疗效果与生存质量,而且还具有疗效好、见效快、副作用少、疗程短等优点,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和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张学森. 天麻素治疗眩晕症疗效观察[J]. 中国医药导报,2007,12(15):1245-1246.
[2] 李惠萍. 天麻素治疗眩晕症疗效观察[J]. 医学信息(上旬刊),2011,13(3):509-511.
[3] 黄智江. 苯海拉明注射液静滴治疗眩晕急性发作的临床观察[J]. 广西医学,2007,15(2):226-227.
[4] 郭兵,沈艳. 天麻素注射液治疗眩晕81例临床观察[J]. 中国当代医药,2010,9(4):307-309.
[5] 宋会英. 天麻素注射液治疗眩晕临床疗效评价[J]. 实用医技杂志,2008,10(31):169-170.
[6] 林锦明,廖水兴. 苯海拉明与西其汀治疗急性眩晕的疗效比较[J]. 临床急诊杂志,2009,23(5):631-634.
[7] 傅宏义. 新编药物大全[M].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204-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