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足球单元教学设计范文

时间:2023-11-14 17:52: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足球单元教学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足球单元教学设计

篇1

记者在现场看到,测试全部采用电子器材,数据实时无线上传。学生人手一张学籍IC卡,采用流水线形式、按测试路径顺序参加各项活动的测试,每个测试项目都设有多台仪器,学生可选择任意一台仪器进行测试。每测试完一项,测试人员便在其手背上盖一个红色的小印章,盖满6个不同标志的印章后则表示该学生测试完毕,学生可以到自助查询机查询体质测试及视力数据。

据北京市教委体卫艺处王东江处长介绍,此次测试赛有以下特点:

1.完善测试赛抽签规则,使测试结果更公平、科学。按照学校办学规模,采取分层抽签测的方式,统一从市教委“CIMS系统”库提供的学生学籍信息中,随机抽取参加测试赛的学校,再随机分别抽取被抽测学校中小学五年级、初中二年级、高中二年级各年级中所有自然班中注册学生,使测试结果更具代表性。同时,优化了测试流程,测试结果实时查询,有效提高了测试效率和透明度。各学校测试数据不再单独向教育部上报,而只向北京市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服务网上报。

2.增加了视力检测,全面检测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为破解学生不良视力检出率及超重和肥胖学生的比例持续上升的难题,测试赛专门增加了视力检测,并对不良视力检出率和标准体重检出率进行单独统计,为解决学生体质健康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供对策和思路。

3.给学生提供运动处方,引导学生科学参加体育锻炼。今年尝试将运动处方电子化,通过网络平台将测试结果和运动处方传输到学生家长的手机客户端,为学生制定科学的锻炼计划,随时随地指导学生日常的体育锻炼。

北京市从2007年开始,每年进行一次中小学生《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目的是为了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把体质健康作为评价学生的重要指标之一。今年北京市委6号文件中将“中小学生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及格等级以上比例”列入《北京市区县经济社会实绩考核指标评价体系》中,作为区县政府绩效考核的重要指标之一。通过测试检验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推进学校体育工作开展的效果,督促区县政府、学校、家长关心学生体质健康,共同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

(本刊记者李海燕/报道)

欢迎订购《万达奇体育健康课教案编辑软件》升级版

万达奇体育健康课教案编辑软件基于体育教师教学内容研发而成,本软件涵盖了大、中、小学体育教师所需的所有内容。包括:足球、篮球、排球、体操、健美操、羽毛球、乒乓球、网球、武术、举重、游泳及田径所有项目等。并包括上千种图形、上百种游戏及素质练习方法、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步骤。以数据库的方式将其集成、归纳、分类,内设模板,可用word粘贴,选取教师所需内容。为体育教师编写教案提供了便利,大大提高了体育课的教学质量。使用本软件5分钟即可完成一份图文并茂的标准化体育课教学教案。

本软件同时还编入了奥运学堂室内课教学课件,奥运学堂以奥林匹克运动的12主题为框架,3大体系为核心构成,其中包括奥林匹克思想体系、组织体系、活动体系。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特点,采用了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展现了一曲生动活泼、体系完整、神圣、浪漫的奥林匹克精神乐章。该软件的研制成功堪称为体育健康课教案编写的一次革命。

产品特点:系统全面、图文并茂、操作简便、适用性强,可用于powerpoint和电子读物。

统一售价:230元/套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三环西路11号首都体育学院1-2-202邮编:100191

详情请登录:

联系人:李婧

联系电话:010-82099973 13910950613

QQ:120086196

欢迎征订2013年《体育教学》杂志

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5-2410

国内统一刊号:CN11-3145/G8

每册定价9元,全年108元。

订购方法:

1.邮局订阅:在当地邮局直接订阅,邮发代号:82-10

2.编辑部订阅:将汇款直接汇至:北京市北三环西路11号《体育教学》编辑部,邮编:100191,联系人:田有惠

3.银行汇款:银行账户:北京市工商银行北太平庄支行;户名:首都体育学院;账号:0200010009088202047

4.支付宝订阅:网址:

编辑部对订阅30份以上者实行优惠措施,具体办法和本刊编辑部田有惠老师联系。

采编系统:.cn/

杂志论坛:http://.cn/

电子信箱:

联系电话:010-82099033

QQ群:102969666

2013年《体育教学》系列选题公告

“实案选登”栏目是广大教师的忠实朋友,也是《体育教学》杂志的品牌栏目,栏目的实用性、借鉴性和可操作性很强,因此受到一线教师的欢迎。2013年我们将一如既往地为广大读者奉献更多、更精致的教学设计和案例片段,希望大家多给我们提宝贵意见,让实案选登栏目真正成为一线教师心目中的品牌栏目。

一、第1期(小学:耐力性游戏,民间乡土游戏;中学:耐久跑途中跑)

1.教学设计主题:小学:耐力性游戏,民间乡土游戏,以发展耐力为主,主要呈现片段和设计的意图,以及教学中所要注意的问题。

中学:耐久跑途中跑,在提高耐力素质的前提下,让学生学会正确的呼吸、摆臂等方法,主要呈现教学中的载体以及科学锻炼的方法,阐明设计意图和教学特色。

2.回音壁:小学、中学:对2012年各期主题选登设计的回顾与分析,可以选一个片段(2012年刊登的设计)进行分析,是否具有可操作性,其实践的价值在哪里,实施中出现的问题在哪里,该如何修正。

3.单元计划制定:途中跑技能单元设计,单元设计关注于课时的科学切分,教学策略的实用性,以及课时的教学重难点的合理把握。

二、第2期(小学:接力跑游戏;中学:途中跑)

1.教学设计主题:小学:接力跑游戏。中学:途中跑教学实践设计跟进,根据第1期的单元计划、设计教学,主要提供辅助方法。

2.回音壁:小学、中学:对2012年各期主题选登设计的回顾与分析,可以选一个片段(2012年刊登的设计)进行分析,是否具有可操作性,其实践的价值在哪里,实施中出现的问题在哪里,该如何修正。

3.单元计划制定:小学:基本运动能力单元教学计划的制定;中学:单元教学计划的制定(球类:排球、篮球),只要分析制定的意图,不用加教学设计,可以选一个技能进行制定,分学段进行。

三、第3期(小学:走、跑、滚翻、攀爬等基本运动能力;中学:篮球、排球)

1.教学设计主题:小学:根据单元计划设计基本运动能力片段选登,可以是走、跑、滚翻、攀爬等基本的运动能力,分析基本部分教学的辅助方法和提供活动的载体,注意设计意图的分析,为什么这么设计,主要分析理由。中学:根据单元计划制定的情况和教学的实践,制定适合学生的教学设计,篮球:(1)急停急起;(2)体前换手变向运球;(3)单手肩上投篮。排球:(1)上手传球;(2)正、侧面下手发球。

2.单元计划制定:各类滚翻。

四、第4期(中小学:“课课练”身体素质提升的片段设计;准备活动的片段设计)

1.教学设计主题:小学、中学:“课课练”身体素质提升的片段设计,主要是内容的选择和编排,并要渗透运动技能,有设计意图的分析。

中学:准备活动:行进间徒手操的编排片段设计;小学:准备活动:注意力、热身游戏片段设计,提供设计意图。

同时接收第3期单元设计中提到的教学设计来稿,内容为小学:基本运动能力提高设计,主要技能为滚翻,中学为垫上技巧中的各类滚翻教学设计,也可是相关技巧。

2.单元计划制定:中学:立定跳远、双手正面头上投掷实心球;小学:快速跑。

五、第5期(小学:快速反应游戏,快速跑游戏;中学:中考项目:立定跳远、双手正面头上投掷实心球设计)

1.教学设计主题:中学:典型中考项目:立定跳远、双手正面头上投掷实心球设计,以及相关的素质练习(片段设计)。小学:快速反应游戏,快速跑游戏。

单元计划来稿:小学:各种滚翻的单元计划设计;中学:各类垫上技巧单元计划设计。

2.单元计划制定:中学乡土内容:武术;小学:武术操、绳、毽子等。

六、第6期(小学:武术操编排片段设计;中学:武术套路教学设计)

1.单元计划主题:小学:武术操编排片段设计;中学:武术套路教学设计。设计时主要不是写套路的内容,而是教学的方法,如,图解法、小组合作分层练习,并关注队形的调动和组织,教师示范面的转换等等,主要是教师教法的分析。

2013年第4期单元计划制定的教学设计跟进,小学快速跑设计,中学中考项目,也可以是当地特色的考试内容。

篇2

一、复习要有整体性

在复习教学中,我们应站在单元整体教学的高度,使单元课之间保持高度的联系与衔接,体现单元内课时与课时之间的一致性与整体性,让学生对整个单元的学习活动产生整体感。如无锡的顾老师和唐老师分别执教的是4B第5单元第一课时和第二课时,她们都以“云南地震慈善义卖”为话题。第一课时顾老师以“慈善义卖派对”为主线,通过谈论出现在派对上的人物复习What’s…iob?He’s/She’sa…(……的工作是什么?他或她是一个……)What are their iobs?They’re…(他们的工作是什么?他们是……)Who’s the…in/with…?等语言知识。第二课时的唐老师在对前一个课时的内容进行简单回顾、小结的基础上,顺势导入本课时话题“慈善义卖活动”,通过分组呈现义卖物品(教材前3个单元学过的词汇)人手开始本节课的复习。在后续的复习过程中,教师始终围绕话题“慈善义卖活动”,引导学生巩固和发展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让学生在创设的真实的义卖活动中充分交流互动,较好地实现了语言知识向语言能力的有效迁移。

二、复习要有新颖性

新的语言情境。在这几节复习课中,教师们通过运用图片或实物、营造场景氛围、语言解释、文字说明、角色扮演等不同手段创设新的情境,尽可能地把语言材料放人各种能听、能看、能触摸的情境中,使学生在复习课上用到的不仅有单词、对话,还有一些能在许多场合用得上的富有生气的语言材料。如唐老师在第二课时教学中将所复习的词汇、句型、交际用语融于整体情境“慈善义卖活动”中,通过展示义卖物品、呈现几位志愿者(教材和练习册中的人物)购物场景、帮助小军设计购物单、模拟义卖活动等一系列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复习词汇、句型,在情境中运用语言。尽管是旧的词汇、句型,但是因为有了新的语言情境,带给听课者和学生的却是全新的感受。

新的呈现方式。在复习过程中,要让学生觉得新鲜有趣,采用新的呈现方式也十分重要,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让课堂活泼生动起来。如顾老师通过图文结合呈现Zhang Hua’s familytree(张华的家庭树)引出家庭成员类词汇grandfa-ther,grandmother,~ther,mother,brother,sister,uncle。

师:Zhang Hua’s family are volunteers,too,Let’sgo and see them,Can you talk about this family tree?(张华的家人也都是志愿者,让我们去看看他们,你们能说说这棵家庭树吗?)

学生看着家庭树开始练习。

师:Let’s try to know them,(让我们试着来了解他们。)

生:Helen is Mike’s mother,Mr Zhang is Mike’sgrandfather,David is Helen’s brother,(海伦是迈克的妈妈,张先生是迈克的爷爷,大卫是海伦的哥哥。)

6位教师通过图文结合、猜谜游戏、互动讨论等多种呈现方式的交替使用,使学生在完成复习任务的过程中感到新颖与有趣。

新的练习形式。复习课的练习设计也要体现新意,既要有单一的专项练习,也要有综合性练习,更要有适度的拓展练习,体现以旧带新、旧中含新、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的原则。如于老师在处理一般现在时的疑问句时是这样设计的:

师:Just now we talked about my talents and hob,hies,Can you tell me your hobbies?(现在,我们来谈论“我的爱好及特长”。你们能告诉我你们的爱好吗?)

生:I like playing football…(我喜欢踢足球…)

通过学生们交流自己的爱好,复习了like+动名词结构。

师:Here are four people:Mr Green,Miss Li,MrsBrown and Mr Black,What are their hobbies?Canyou guess?(这里有四个人:格林先生、李小姐、布朗夫人和布莱克先生。他们的爱好是什么?你们能猜一猜吗?)

于老师引导学生用一般现在时的疑问句Does…like…对四个人的爱好进行猜测,随机将学生们提出的问句呈现在黑板上。

生:Does…?

师:OK,You can find the answers in your books,(很好,你们能在你们的书里找到答案。)

学生带着问题,在完成练习的同时验证自己的猜测。

师:Let’s talk about them with your partners,(让我们与同伴一起来谈论一下吧。)

同桌合作问答练习。

接着,教师呈现四个问句,引导学生总结语言规则:句中出现does时,后面的动词要用原形。于老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基于课本,略有提升,把复习的重点放在学生的难点、弱点以及易出错的内容方面,让复习活动更具针对性。

三、复习要有拓展性

复习课除了对已学内容重温、回顾外,还要进行适度的提高与拓展。笔者认为,拓展的内容可以是语言知识与语言规则,可以是语言技能,可以是中西文化差异,也可以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如顾老师在复习职业类词汇及句型What’s his/herjob?(他或她的工作是什么?)时进行了如下拓展:

师:Here are some new friends at the pany,Whatare their jobs?(聚会上有一些新朋友,他们是做什么工作的?)

教师展现PPT,依次呈现人物剪影policeman,postman,fireman,superman。

师:What’s his job?(他做什么丁作?)

生:He’s a policeman,(他是一个警察。)

师:This one,Can you ask me?(这个,你能问我吗?)

生:Miss Gu,what’s his job?(顾小姐,他做什么工作?)

师:He’s postman,He’s a busy man…(他是邮递员。他是一个忙碌的人…)

顾老师有意识地挖掘教材的内涵,围绕主题词汇拓展了单词postman,fireman,superman,有利于学生词汇量的积累。但笔者认为这还只是停留在扩大词汇的数量层面上,如果教师能进一步引导学生发现这些词汇的构成特征,逐步建立构词规则意识,则有利于增强学生理解、记忆单词的效果。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复合词的构成特点去理解、记忆po—licewoman,policeman,postman,fireman,superman;根据动词加后缀(e)r构成名词worker,teacher,farmer,driver,waiter等。通过构词规则的拓展,让学生对这一类词汇的掌握更系统化。

篇3

(江苏省常熟市教研室,215500)

2014年秋季,译林版牛津小学英语全部改版为译林新版小学英语。改版后的新教材根据课标要求,内容有所调整。新版教材的核心板块是故事板块,要求通过对话、短文、短剧等,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英语语言知识,发展英语听、说、读、写技能,初步形成用英语与他人交流的能力。新教材将故事板块放在了单元的最前面,这样的编排设计,旨在帮助学生在理解故事的同时,能在语境中接触语言,理解语言。

上学期,笔者听了一课译林版小学英语五年级上册Unit 6 My e?friend的故事板块教学。这节课,过程很完整,但仔细分析每一个教学环节,或多或少给人“蜻蜓点水”之感,未能深入。

一、教学流程

(一)阅读前

1.师生问答。围绕:What’s your name? How old are you? What subject do you like? 等问题和学生进行交流。交流完毕,出示语言结构进行自我介绍,学生模仿。语言结构如下:

My name is...

I live in...

I like...(爱好)

I like...(课程)

I speak...

这一过程中,教师围绕学生的爱好,与学生互动:I like...too, can we make friends?

2.围绕“friend”(朋友)话题,出示家庭住址,介绍自己过去和朋友经常写信,引出“write letters”(写信)。接着,出示邮件地址,介绍自己现在经常和朋友写邮件,引出本课新知write e?mails(写邮件)、send e?mail to(寄邮件给某人)和e?friend(网友)的教学。

(二)阅读中

1.学生听前两句录音,回答问题:Whose e?friend?

2.提问:如果你想要了解一个人,可以问什么问题?出示“Who is he?”作为示范,学生自由猜测。

3.学生自读课文,画出刘涛问了哪些问题,并交流。

4.学生继续听录音,找出问题的答案。教师依次根据问题提问,学生回答。学生交流答案时随机教学新单词years、studies。

5.回顾Peter的信息,出示填空:

Name(姓名) Nationality(国籍) Age(年龄) Language(语言) Hobbies(爱好)

学生根据了解到的信息进行反馈,再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完整介绍。

6.跟读课文录音,教师标注升降调和重音,引导学生注意。

(三)阅读后

1.回答课后问题(略)。

2.情景运用:

Peter想给王兵回邮件,邮件里想介绍一下自己的妹妹。看了Peter妹妹的信息后,请你尝试完成填空:

I’m very glad to be your e?friend. I have a sister. She’s . She the UK too. She speaks, but she Chinese. She likes and . She likes and . I think you can be good friends too.

师生交流答案后,齐读短文。

二、教学评析

第一,学生的思维没有被打开。导入课文环节,教师通过自我介绍引出了如何写信和写电子邮件,速度很快,目的是为了尽快引出新单词e?mail、send和e?friend。此时,学生的思维还没打开,就被带入了故事情节。故事阅读环节,刘涛为什么要问那些问题?他对什么感兴趣?他怎么问的?教师均没有展开讨论,只是停留在找出问题、解决问题阶段,学生无法体会到刘涛和王兵的心情,导致最后的朗读也只是停留在单纯的模仿升降调的层面。

第二,教学环节过多过难且层次不清。教师在学生“听录音,找到问题答案”之后,紧锣密鼓地安排了一系列学习任务——“回顾Peter的信息”“用自己的语言介绍Peter”“跟读课文录音”“回答课后的问题”“用Peter妹妹的信息帮助Peter回复邮件”等。从课堂上只有一两个学生和教师互动的效果看,这一系列的活动明显过多,大部分学生还没顺利完成前一个任务,就被动进入到了下一环节。有些活动过难。比如,教师让学生看Peter妹妹的信息后完成短文,这是一个课堂输出环节,目的是培养学生解读信息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但这个活动和本课的语言输入又有脱节。在2014江苏省新教材培训会上,何锋老师建议:故事教学,重在理解,控制产出,产出的目的只在于引导或检测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而这节课中的教学设计,活动明显过难。有些活动层次不清,比如,回答问题环节,学生通过故事学习,得出Peter的信息,并用自己的语言介绍Peter后,教师让学生再去回答课后几个关于Peter的问题。这样的顺序,学生从已经完整的信息又回到了信息片段,活动层次明显不清。

第三,板块功能没有体现。译林版小学英语教材中的故事板块,都是通过对话或短文以故事呈现的方式,帮助学生学习语言知识,发展语言技能,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分析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教师带着学生疏通课文,了解人物信息,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述人物信息,最后创设了新的情景来完成同样的任务,将教学目标定位在学生对个人信息的表述能力的培养上。其实,本课的结构是对话,同提问的形式去了解和猜测一个人。通过故事的学习,学生完全可以自主梳理对话结构,并利用这个结构去尝试着了解他人,将知识逐步转化为能力。所以说,本课教学,教师未能充分利用故事板块的功能。

第四,课程理念没有落实。英语课程的学习应成为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构建知识、发展技能、拓展视野,活跃思维、展现个性的过程。观察本节课,学生的主动性不强,虽然在教师的指令下完成了多个任务,但自主活动、思考和交流的机会不多。此外,整个教学过程“以本为本”,课标中对朗读、情感态度等方面的要求,在本课教学中也没体现。

三、教学建议

(一)挖掘学生兴趣进行导入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兴趣能够激发学习的积极性。本课题目为My e?friend,反应了新教材和社会的接轨。在网络时代,许多学生结交朋友都是通过QQ等途径,所以,e?friend这个话题学生应该很感兴趣。教学中,引出friend话题后,不妨直接呈现e?friend这个词,让学生说一说friend和e?friend有何不同。当学生不会表达的时,教师再随机导入e?mail等词汇。学生明确了e?friend的概念后,再询问学生希望有个什么样的e?friend? 如此,在导入环节,让学生的兴趣得以充分激发。

(二)结合课标理念进行解读

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之一。教师要启发学生思考,发挥学习的主动性。

首先,故事教学要侧重主动发现。如何了解一个人?学生会产生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可以让学生在文中找到答案。刘涛还问了什么问题?学生也能从文中找到问题并解决问题。但是,为什么刘涛问这些问题,比如刘涛问:Does he like playing football?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和观察。故事插图和前一个单元的内容都显示,刘涛的爱好就是踢足球,他很想知道对方是否也喜欢踢足球,所以进行了猜测。此时,教师可提问:“如果是你,你想问什么问题呢?”将学生带进课文,角色替换,在想象中不断运用“Does he...?”进行猜测。

其次,文本梳理要侧重自主归纳。进行了故事学习之后,不妨让学生针对Peter的信息,首先进行人物的信息梳理,再通过问题梳理,得出如何去了解一个人;还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补充一些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如Does he have a brother? Does he like blue?等等。两次自主归纳梳理,不仅紧扣教材,也紧扣对话结构,将学生的已有经验进行融会贯通。

(三)创设更多机会进行运用

篇4

一、新课标理念单元教学计划特点

1.单元学校目标的多维度。

过去在体育教学实践中,基本上是以各项运动技术来划分单元的,在单元计划中突出的是运动技能的教学,单元之间的顺序基本是考虑季节特点和运动技术之间的联系,如冬天的长跑、春天的技巧,先学跳远,后学跳高等;单元内部的教学顺序主要是运动技术难易程度来设计的。体育新课程依据社会发展和时代的需求,结合体育学科的特点,提出了5个学习领域,并针对5个领域提出了具体的学习目标。体育新课程的学习目标不再是单一的运动技能和知识,而是多维度的目标,包括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里健康和社会适应5个方面。

单元教学计划在水平、学年、学期教学计划与课时教学计划之间,起了一个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它一方面是水平、学年、学期教学计划的分解与细化,另一方面则是课时教学计划的主要依据。单元教学计划既然是水平教学计划的细化,那么,它的基本格式应该能反映出水平教学计划的特征,即以学习目标的集合群与学习内容之间的紧密联系为其主要特征,也就是说单元学习目标确定必须要依据课程的水平目标,而且是一个“集合群”。这是新课标理念下单元教学计划一个最大特点。

2.单元规模根据水平和学习内容不同也各不相同。

我们过去的单元教学计划的规模基本是一致的,无论是小学、初中,还是高中,都很少考虑学习内容的特点,所有年级、所有学习内容的单元规模基本是固定不变6-8课时。这种单元规模虽然在始终强调运动技能学习,但学生的学习效果是有目共睹的。体育新课程强调各个学习领域在各个水平的目标各不相同,并且把学生的运动兴趣和掌握部分运动项目运动技能,形成终身体育运动能力作为一种追求,倡导运动是手段,健康是目的,希望学生在通过运动技能学习掌握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进而达成课程学习的目标。

因此,新课标理念下的单元教学计划的规模,要根据不同水平的学生、不同的学习内容,设计不同的单元规模。新课程根据水平四以下的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强调重在培养学生广泛的运动兴趣,鼓励学生尝试各种不同的运动项目,所以单元的规模不宜太大;对于水平四以上的学生,则希望学生通过学习掌握部分运动项目技能,积累一定的运动技能储备,进而形成自己的运动兴趣爱好,这时的单元规模则可以根据学习内容的不同合理确定,诸如篮球、足球等运动技能要求较高的项目就一定要设计大规模的单元计划,可以是20课时以上的单元,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大单元”。这不仅是为了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运动技能形成规律,让学生掌握某项运动技能,更主要能为学生运动参与、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培养,为这些领域目标达成的“潜移默化”提供时间上保证。而对于活动身心、发展体能的学习内容则要设计成一般规模几课时单元。

3.单元的种类呈多样化趋势。

体育新课程学习目标的多维度,同时也影响着单元的种类,决定了新课程的单元计划种类的多样化。我们过去的单元计划的种类单一,全部是用运动项目的名称命名的,单元名称一般是“篮球”、“跳高”、“双杠”等,这主要是强调运动技能教学指导思想的影响。时下,新课程中的单元教学计划,不能仅仅局限于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运动技能形成规律,强调运动技能的学习,更应根据新课程目标统领内容的理念,为达成多维度目标的实施有不同的单元计划,确定单元教学内容主要依据是目标,用“目标统领内容”的理念指导计划制订的开展,最显著的是单元计划名称不能只是“篮球”、“跳高”、“单杠”等。相反有更多的单元计划名称,如“运动安全单元”、“合作参与单元”、“题材单元”等。

二、新课标理念下制订单元计划的策略

1.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

指导思想是行动的指南,制订单元计划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一个相同的教材用不同的教学思想去指导,就会有不同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过程、学习评价手段,也就有不同的学习效果。比如,学习“单杆、双杆”时,强调运动技能学习指导思想使我们特别注重学习单杠、双杠的运动技能,而如果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我们在技能学习过程的同时,就会有意识向学生传授通过单杠、双杠练习提高身体力量素质的多种方法,单杆和双杠练习中的安全问题等。再如篮球教学中,树立通过篮球技能学习是为了增进学生健康的观念后,我们进行教学时,就不会再像以前那样只强调运球、传球、投篮等运动技能掌握,而应该是强调各种篮球基本技能的掌握以及学习运用过程中对心理、社会适应、身体健康的促进。这样的转变必然会带来整个单元教学计划中的过程、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的不同。

因此,新课程中单元教学计划的制订的前提,首先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用正确的思想指导我们的实践,才能保证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单元计划制订始终紧紧跟随新课程理念,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和地位。

2.认真钻研《课程标准》。

首先,《课程标准》是体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性标准,整个课程改变必须在其指导下进行。其次,《课程标准》从课程性质、价值的定位,课程目标、学习领域等方面的确定,到教学实施建议和评价体系的构建,无不凸显新的体育教育观、学生观,这些新的观念、新的理念、新的教学方法手段需要体育教师用心揣摩,这些新的东西掌握需要“只可意会”,甚至是“心照不宣”,是需要从“实践中掌握”的。第三,体育新课程的《课程标准》实施几年来,由于真正进入课程实施的时间的先后不同,造成了全国各地对《课程标准》的把握存在很大的差异,加之城乡之间的师资、场地器材等方面现实存在的差异,占整个基础教育80%左右的农村学校体育新课程的实施情况与城市学校相比有很大的落差。

所以,我们必须反复不断钻研《课程标准》,领会其实质和要义所在,在实施中做到不断反思自己实施课程的行为,用各种教学反馈信息对照《课程标准》的理念,遵循行动研究方法原则,不断提高实施新课程的实效性。特别是对于农村学校和新课程实施启动较晚学校的体育教师,更应该钻研《课程标准》,学习并借鉴他人实施新课程过程中制订单元教学计划的成功做法,用新课程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保证单元教学计划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实效性。

3.研究单元计划目标。

我们过去制定单元教学计划时,一般是先确定内容,然后根据单元学习内容制定单元目标。体育新课程的重要理念是目标统领内容,也就是说现在制定单元计划首先要研究分析单元教学计划的目标,然后依据目标选择内容,目标是我们到达的目的地,教学内容是道路,具体走哪条路,由体育教师自己选择,可谓是“条条大路罗马”。例如,发展学生体能中的有氧耐力目标,农村的体育教师可以选择定时跑、定距离跑、校外越野跑,城市的体育教师可以选择跳绳、长时间的球类运动等。

研究单元计划目标时,第一,首先认真研究水平目标,掌握5个领域的水平目标是什么,达到水平目标时学生能够达到的种种表现,然后把水平目标分解到学年、学期中去。第二,在学期中结合季节、学生具体身体心理特点、学校场地器材等方面实际情况,把目标合理分解到每个教学单元中。第三,分解单元目标时,注意单元目标群的组合,考虑整个学期、学年5个领域目标中最佳配合,也就是说强调5个领域目标相互渗透、相互配合,这种相互有科学、合理的途径,存在一定隐性联系。例如,球类学习中容易渗透社会适应领域的合作和竞争意识、交往能力,以及提高学生心理自信心;田径类学习对促进学生意志品质形成有较好促进作用;体操类学习运用保护与帮助能促进学生的合作意识形成,同时在学习体操技能时,可以传授学生发展体能中的肌肉力量和发展柔韧性素质等等。

4.研究课程资源。

要制订好单元教学计划,研究课程资源是重要的环节。首先,要很好地钻研现有的体育教材,把握该项教材的技术结构、重点和难点,该项学习内容对学生多维学习目标达成的作用和途径。同时,注重对新兴运动项目和地方民族传统的体育项目进行钻研,使之能达到教材化要求。其次,对课程资源中的学生资源进行研究,要全面掌握学生的情况,分析所教授学生的体育基础、身体基本活动能力、运动兴趣爱好、身体运动素质,能在学生的发展和运动项目及运动技能学习之间找到关联途径。第三,对本校的场地器材、设施设备和校园周边情况有清楚的了解,知道学校所处社区的体育情况,最大限度发挥这些资源在单元教学中的作用。对本校的体育校园文化、体育传统项目等资源要综合考虑,使之和单元教学有机结合。

5.设计教学过程与方法、评价。

在制订单元计划过程中,有了正确指导思想,依据《课程标准》确定了学习目标,选择了教学内容后,进行单元计划制订就要明确单元的性质,因为单元性质决定着单元教学课时数的确定,也决定着教学方法、评价的选择。一般情况,水平四以上的学生注重运动技能掌握的单元规模(单元教学时数)要在20课时以上,而活动性单元、题材单元、运动处方单元和水平四以下单元可以是一般单元,课时在6-8课时左右。值得注意的是,对一个单元教学计划来说,要实现这一单元的学习目标需要用多少节课来完成,可以有一定的伸缩性。不同的教师、不同的教学对象、不同的教学条件对同一个教学单元所设计的学习目标,都可以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单元教学计划作为课时教学计划的依据,教学内容可以事先确定,但其时间的集合并不是完全固定。

第二步,根据单元计划的性质,单元规模,全面考虑整个单元教学过程,就是分解单元目标,把单元目标合理分解到每节课中。

第三步,在每节课中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并考虑每节课的过程性评价方法手段和标准。最后确定该单元学习的评价标准和方法。

单元教学计划是新课程实施的重要保证,特别是对于初中、高中新课程的体育新课程实施有重要意义。由于每一个教师对《课程标准》的认识程度,对课程资源理解把握程度,各个学校之间存在的差异等。这些都决定新课程实施中的单元计划没有固定模式,需要广大基层体育教师能创造性开展工作,制订各具特色的单元教学计划,更好推动体育新课程实施。

参考文献:

[1]顾渊彦,史署生.体育课程中的教学单元[J].体育教学,2006,2:13-14.

[2]毛振明.育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7.

篇5

一、明确整理和复习课的三维目标,把握好数学教学的方向

三维目标的落实到位是衡量教学活动是否成功的标准,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平台,也是师生对所学知识的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归纳总结,形成方法和理论,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譬如:我们学完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小数的意义和性质》进行整理和复习时,首先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法,小数的性质和大小比较,生活中的小数,以及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等等。然后自主构建,体验整理和复习,小组汇报进行评价,看一看哪个小组归纳整理的知识既详细又清楚。这样,学生陪伴着成功的喜悦,畅所欲言,养成了归纳总结,自我激励的良好学习习惯,自然巧妙地突破了本节整理和复习课的三维目标。

二、明确整理和复习课的学习过程,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形成良好的知识体系

数学教学活动中的整理和复习课,一般都应该让学生自己动手、动口、动脑,对学习数学知识进行合作交流,共同探讨,达到巩固知识,培养能力,形成技能,产生良好学习习惯和理想教学效果。例如整理和复习“平面图形”时,先请同学们回忆我们已经学过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梯形、圆、扇形等平面图形,接着根据学生回答,课件展示或出示这些图形的实物,然后引导学生复刁和整理每种图形的特征,总结它们的意义,循序渐进地形成表象,得出各种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公式。最后组织学生集体交流,练习拓展,复习巩固所学知识。这样,学生通过自己的归纳整理,把所学知识串联起来,让平面图形之间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因而,又一次凸现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帮助学生掌握整理和复习的方法,形成解决整理和复习课中的能力,真正让学生享受到数学教学活动的成功喜悦,从而更喜欢数学。

三、精心设计练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整理和复习的效率

篇6

为进一步推进我国小学英语课程改革,提升小学英语教师的专业水平和课堂教学质量,特别是探索小学英语会话教学和阅读教学的有效途径,中国教育学会外语教学专业委员会于2012年10月在山西省太原市举办了“第六届全国小学英语教学观摩研讨会”,来自全国各地的17位选手进行了课例展示,3000多名代表参加了现场观摩和听课,并进行了研讨交流。

选手们注重情境的创设,将会话教学置于真实的情境中,让学生在情境中进行语言的交流,体会到学习英语的乐趣,学生的语言交流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他们还注重课堂气氛的营造,在学生进行分组活动时,播放舒缓的音乐,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让学生轻松学习、快乐学习。教学过程以语篇带动词汇、句型学习,关注语言内容与情感,整体思考教学设计,凸显语用情感体验,实现全语境式教学,改变课貌、课质、课效。

二、关注教学目标的达成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既有层次,更是一个整体。教学目标的制定基于内容和学生,同时基于设定的目标来设定过程,一切远离教学内容与教学主题的活动都是无效的。教学目标要定位准确适切,表述清晰规范,具有可检测性。选手们能依据《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教育部,2012)的一、二级目标,结合教材内容以及学生实际设计教学目标,通过唱歌,小组活动、讨论等课堂设计使学生达成知识与技能的目标,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信心以及成就感,乐于交流与合作;在语言表述上,大多数选手能突出学生的主体意识,以语篇、语境带动语言学习和语用提升与情感体验。吉林的教师于洋在呈现出几种物品的形状词汇后,请学生利用教师发的各种形状卡片拼凑成一种物体,既培养了学生运用英语表达自己思想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动手合作和思维创新的能力,学生的团队精神油然形成。情感的挖掘要有确切的指向,切忌空洞、牵强附会。

一个好的教学目标的制定以学生的最大收益为标准。学生通过阅读、提取、对话、感受和体验获取到的知识多少,是课堂成功的关键。安徽的教师朱顺美通过谈论一场足球比赛,培养学生强身健体、团结协作、永不放弃的精神,并升华到“Reading and sports make us strong. We are strong, so China is strong.”吉林的教师于洋通过图形教学,让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Everything is a shape. Shapes are everywhere. We are together. We are the best.”这彰显了世界和谐之美。陕西的教师刘博所执教的New York is in the East 一课,最后以谚语“East or west,home is the best.”结束教学,升华主题,使学生感知美国文化,同时培养爱国情感,教师不仅做到了基于内容与学生设定目标,而且还做到了基于内容和目标设定教学过程。

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仅停留在学科的、课堂的、教学的层面,也不仅仅停留在知识和能力的层面,归根结底,是人对人的影响,生命对生命的感召,心灵对心灵的启迪。

三、关注学生的课堂表现

课堂教学的目的就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关注学是教的根本,所以,必须关注学生的课堂表现,而不是把课堂当做教师表演的舞台,进行才艺展示。

关注学生的情绪状态有利于引领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有经验的教师从不把学生看作容器,而是看作期待点燃的火把。江西的教师谢文婷自始至终笑容可掬,营造了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学生学习情绪高涨。

关注学生的参与状态,不仅是动态的表现,还有静态的思考与想象、课堂的留白,关注学生的交往状态,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和谐共进,做到教学活动化,活动生活化。吉林的教师于洋让学生猜谜语:“It's black. It's a rectangle.(blackboard)It's red and yellow. It's a circle(sun).”这就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与想象能力。

选手们各有所长,有的侧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有的重点培养学生在课堂上的自我评价机制,有的注重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有的语言幽默,表情丰富,整节课都能吸引学生的眼球,还有的善于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培养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习惯。虽然教学风格各不相同,但他们的共同之处就是准确地把握了新课标的要求,体现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创设情境,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做到了学以致用。

选手们利用各种直观手段讲解英语语言知识,重视通过板书和在多媒体等创设的情境中对语言知识进行归纳,通过表格、问题等手段启迪学生思维,分析掌握课文内容,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深层次地理解整体语篇。例如在上海的教师潘俊卿的课例展示中,虽然没有明显的新授步骤,但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阅读绘本,沉浸在阅读的快乐中,化学语言为用语言。

四、关注教学策略的选择

(一)整体语言教学策略

教学设计要注重整体性。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英语教学已由强调单词、句型等英语知识性的传授,逐渐过渡到重视学生综合语用能力的培养上来。此次教学观摩中很少看到选手在语篇教学中,为了急于去解决一个小的词汇或语言点,对课文进行肢解,导致学生不能整体感受语言,完整理解语篇的情况。选手更多的是将文本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认知通过教学设计巧妙地联系起来,通过巧妙有效地创设语境把单词融入到句子中,从整体文本入手,展现给学生一个完整的语言概念,引领学生感知整个语篇的意义,激活学生对语篇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积极主动、活跃的思维状态下进行语篇的学习。

关注文本的逐层推进,读前预测,读中感知,读后建构。读中词汇的处理要快,不能打断整体思路。篇章教学强调学生理解在前,词句运用在后,以内容带动词句、结构的学习,不浪费过多的时间抓单词、句型教学,没有只顾句型结构而忘却语篇内容。整体语言教学的基本路径是从整体到细节,再回到整体。吉林的教师于洋在呈现环节播放课件的故事动画,让学生整体感知本课所学的内容,在输出环节让学生利用七巧板拼图,用英语汇报作品,这节课就是整体语言教学的范例。

英语教学在教研、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概括为缺乏课程意识、缺乏实 证的分析、缺乏教学设计的整体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没有课程意识的指引,教学研究往往凭借个人的经验,对于教学设计没有整体的设计,会使英语教学沦为单纯的单词与句子的讲授,造成“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现状。

(二)自主学习策略

在现实课堂中,学生自主的时间和空间不足:教师留给学生的读书时间大多不足两分钟,讨论时间也大多不足两分钟,课堂上的“空白”不足,学生阅读文本获得体验的时间不充分。安徽的教师朱顺美在大屏幕上设计倒计时给学生充足的自主阅读时间,使自主学习落到实处,不再是一句空话,也避免了随意性。有的选手虽然也给学生活动时间,但把握不当,致使活动流于形式。

(三)激励性教学策略

从结果评价走向过程评价,把评价放在促进学生发展的基点上,注重个体的“垂直”成长,淡化群体的“平行”比较。如果缺乏发展性,评价乃一纸空文。从静态评价走向动态评价,以个人基础为评价的基准,使每个学生都有成功感。安徽的教师朱顺美、福建的教师张萍通过男女生或小组间的合作与竞争实施发展性评价,激励学生学习,通过激励性的语言“Don't/Never give up. Where there's a will, there's a way. Practice makes perfect.”等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自信心。

五、关注教学流程

展示课授课教师都很关注教学流程。吉林的教师于洋以“Look,listen and answer(How many shapes?).”热身,通过“What's a circle/square/triangle/rectangle? How many circles...? Is this a…?Guess what it is in the cartoon. What shapes have you got? Find words for these shapes.”呈现新知;通过“/!/Fold shapes. Find something to stick your shape words on. Riddles about shapes. Tell shapes of these things.”等进行练习运用;示范之后让学生用七巧板制作各种形状的图片,然后用目标语汇报,最后总结提升“We are together. We are the best.”将形状与学生有机地联系起来,达到拓展提高。整节课浑然天成。

练习运用的层次有:机械操练,即跟着来,不走样;意义操练,带有一定的情感,教师可以控制答案;交际性运用,有交际的信息差,即教师不能控制答案。在教学中要关注导课、过渡、结课的艺术。安徽的教师朱顺美直入主题:“I want to be strong. Do you want to be strong? My favourite sport is basketball. But today we're going to talk about a football match.”课堂教学努力做到结构优美,自然呈现,巧妙过渡,层层推进,跌宕起伏,前后呼应,形成一个整体。

六、关注教学的预设与生成

课前的预设一定要到位,尤其是借班上课,如果学生掌握得很好,教授他们更多的内容;如果掌握不好,可以随机改变策略。教案的设计要基于文本,也要不被文本束缚,超越文本,拓展创新。备课必须注重单元的整体性、注重语用教学,文化情感目标必须渗透到整节课中,不能都是最后才突然出现。不做无用功:不必要的目标不要设定,不必要的活动不要实施。远离主题和内容的活动即使再精彩也是无效的。

有效设计文本。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设计包括了文本内容、文本语言和文本情感,以语篇、语境带动语言学习以及语用提升与情感体验。在教学中关注文本内容,提高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关注文本语言,发展学生的语言学习能力;关注文本情感,提升学生的语言文化素养。广东的教师王莉在Endangered Animals 一课中,通过图片、视频和语言文字等方式对文本濒危动物的解读和教学,十分自然地激发了学生保护这些稀有动物的情感,进而要改变自己不良的生活习惯;江苏的教师李磊在Healthy Food 一课中,设计了层次性的问题来关注学生对语言的学习和理解,在语言知识的建构中学生达到了能力的提升;辽宁的教师张雪琦在Ben's Noisy Day 一课,通过让学生对文本进行读前预测,读中整体呈现,分段处理,读后认知再构,输出运用这三个阶段,培养学生对文本的信息处理能力以及语用能力。

重新审视板书设计。选手们的板书大多设计精美,功能性很强。在板书的帮助下学生能提取文本信息,理解教学内容,与此同时,学生能根据板书来复述本课所学的内容。板书的内容提供给学生一个完整情境;板书的布局与结构是对文本知识点的建构,学生能在其帮助下,对所学内容进行逐层理解,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江苏的教师李磊结合教学内容Healthy Food设计的金字塔式板书切中主题,颇有创意。

七、关注素质提升与微技巧运用

教师要注重个人素质的提升,避免不必要的低级错误或失误,提高教学设计的规范性和准确性,杜绝语言、标点符号等错误的出现。

在日常教学中,尝试新的教学模式,不能永远停滞不前。真正的语言交际过程中,把握正确与恰当的关系。“I'm going to go camping because I'm hungry.”这句话没有语病,但不恰当,长期如此,教师只会教出“说着语法正确却不得体的英语的学生”。

一节课既要有骨架(知识结构),又要有载体(师生活动),更要有灵魂(核心思想、教学主张、教学风格、课堂文化)。作为教师,要有思想、有主张,体现个性特点。教学主张是名师产生和保持影响力的重要原因,是具有影响力的名师与一般名师的显着区别。

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原则是直观、易行及有效。常见的课程资源有实物、图片、卡片、简笔画、课件、体态语和声音等。优秀的教师能够合理地利用、积极地开发贴近学生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的内容丰富的课程资源,借助优秀的书报杂志、音像、电视和网络信息等资源,拓展学习和运用的渠道,促进学生学得积极有效、轻松愉快,这是一节优秀课不同凡响、不可或缺的一个要素。

篇7

      5.观测风 【教材简析】 通过前面4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了一些常见的天气现象,并且已经学会了气温和降水量的观测。本节课主要研究风的观测,自制小风旗来测量风向和风速。

探索板块,简单介绍了利用地面物体来感知风,然后介绍风旗的制作,并利用自制的风旗测定风速和风向。观察风吹动旗子的状态来估计风速,把风速分为无风、微风和大风三个等级。

通过研讨活动,学生可以比较对地面物体和小风旗的观测结果比较,从而体会简单工具对测量的作用。

拓展板块,拓展是一个小制作活动,利用简单材料制作一个风向标,并用自制风向标测风向和风速。这也是一个很有意义而且适合小学生的制作活动。

【学情分析】 对于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来说,确定风向是一件困难的事,他们不清楚是把风吹来的方向确定为风向,还是把风吹去的方向确定为风向。“蒲福风力等级”对学生来说相对复杂。本课中,学生是通过制作风旗,观察风旗的状况确定风速的三个等级和风向,并用这种方法完成“天气日历”中关于风的观察和记录。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风可以通过自然界中事物的变化来感知,可以用风向和风速来描述。

科学探究目标 自制简易小风旗。用自制的小风旗测量风向和风速,并记录观察结果。

科学态度目标 进一步提高观察天气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使用工具能使对风的观测更准确。

【教学重难点】 重点:用自制小风旗测量风向和风速,并记录观察结果。

难点:利用身边事物对风向进行观测。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风向图、蒲福风力等级表、有关台风视频。

小组:制作小风旗材料——1块长约35厘米,宽20厘米的轻薄软布、1张长30厘米,宽6厘米的硬纸板、1个订书器;

制作风向标的材料——1根硬吸管、1张边长大约15厘米的硬纸板、大头针。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一组风的照片] 1.出示生活中刮风的照片,提问:观察照片,这些现象是如何引起的?(预设:是风引起的。) 2.提问:我们怎么知道风的存在?(预设:观察各种事物) 3.提问:你能描述今天的风吗?(生自由回答) 4.很多同学们说到了风向(风吹来的方向)和风速(风的大小)。提问:我 们可以用什么方法知道风向和风速呢?(生自由回答) 5.揭示课题:观测风(板书) 二、探索:风向和风速的观测(预设25分钟) [材料准备:每组一套制作小风旗材料、学生活动手册] 1.出示图片,这面小风旗是用来测量风向与风速的简单装置,为了可以随时测量风速,每个人都来做一面小风旗。

2.学习教科书上自制小风旗的方法。

3.分发材料,小组合作完成小风旗的制作。

4.介绍用小风旗测风速的方法,让学生举起小风旗,用嘴吹气,分别制造无风、微风、大风,这三个等级可以分别用0级、1级、2级来代替,练习小风旗的使用。

5.介绍用小风旗测风向的方法,出示“风向图”介绍用八个方位来描述风向, 强调“风吹来的方向表示风向”。

6.带领学生到室外测风向与风速。带领学生到室外空旷的地方,如远离楼 房的操场中央,可将确定好的方位用粉笔画在操场的地面上。学生在画有方位的地方进行两分钟测量并记录风向。若出现方向不稳定的情况,就把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方向确定为此时的风向。观测风旗的情况,让学生用 0、1、2 来表示当天的风速。

7. 回到教室,汇总观测数据,将它记录在当天的天气日历上。

8. 视频介绍蒲福风力等级表。

三、研讨:实验发现(预设5分钟) 1.回顾观测活动,说说怎样利用自制的风旗测量风向与风速。

2.提问:利用风旗或其他物体观测风向,观测结果相同吗? (预设:相同,若出现不同,可能因为风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改变。) 四、拓展:自制风向标(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一套自制风向标材料] 1.出示自制风向标,我们还可以使用自制风向标来判断风向,演示风向标的使用。提问:它是怎么判断风向的?(预设:箭头指向风吹来的方向) 2.使用自制的风向标测量风向时应注意:第一,明确所在的方位是正确判断风向的基础。第二,风向的观测活动一定要在室外空旷的地方进行。

3.出示讲解风向标制作过程,布置每个人课后制作一个风向标,比较风向标与小风旗在观测风时有什么不同。

【板书设计】 5.观测风 风向 :八个方位 风速 :三个等级(0级无风 1级微风 2级大风)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1.表格中的现象在学生活动过程中记录,边活动边记录,培养学生良好的记录习惯。

2.风的方向一栏记录时,建议让学生先把观测时间内所出现过的方向都记录下来,然后再把出现次数最多的作为风向。

【作业设计】 1.在我们的天气日历中,风速可以用简化的形式划分为( )等级。

A.三个 B.四个 C.五个 2.用简化的风速等级划分风速时,数“0”表示( )。

篇8

关键词:初中体育 个体差异性 分层教学 发展性 实践

“布卢姆掌握学习理论”认为,传统的班级授课制的结果必然导致学生误差的产生,并由此造成群体内的学习分化现象。体育教学也不例外,甚至这种个体差异表现得更为直观,现在的学生有着不同的文化家庭背景、不同的认知方式、不同的兴趣、爱好和个性心理特征,在学习的能力、已有的经验、需要和兴趣方面有很大的差异性。想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尊重学生主体地位,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我们就应该尊重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权利,促进其个性化的发展。所谓个性化教学,就是因材施教,即适合个体学习需要的教育,既要抓住多数,又要顾及两头,既不能丢掉后进生不管,又不能对体育尖子生降格要求。进入初中后,学生的生理发育有快有慢,女生快于男生2年左右;他们心理上处在断乳期,且心理变化特别大;其身体素质千差万别,男生偏重于力量、速度、对抗,女生偏重于匀称、柔韧、协调;体育基本技术技能良莠不齐(受小学体育教学好坏和自身爱好程度的直接影响),为了让每个学生在原来的基础上得到尽可能的发展,达到各层次学生最近发展区(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的教学目标,再结合学生的这种发展性、层次性、差异性,就要求我们寻求符合学生最优发展的课堂教学模式。因此,我们进行了体育分层教学的实践探索。

一、课前准备

1、概念明晰

分层教学,是指受遗传、家庭及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学生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不同的生理、心理及个体差异,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掌握能力亦有差异。故教师在安排课堂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上要符合“学情”,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有区别地设计和进行教学,有针对性地对不同类型的学生进行指导、检测、评价,从而使每一个学生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完善与提高。其最大特点是,充分考虑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使各类学生分别在各自的起点上选择不同的知识信息、学习速度、练习难度,有针对的加强对不同类型的学生指导,区别对待,因材施教地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能最优发展,从而体现出新课程的全体性特征。

与分组教学的区别。分组教学是指从方便教学组织出发,按照学生的某些共性分为不同的组进行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有同质分组、异质分组、男女生混合分组等形式。而分层教学,比较集中地被强调了三点:一是学生的现有知识,能力水平;二是分层次;三是所有学生都得到应有的提高。从以上两个概念上分析,分组教学中的同质分组,就是分层教学,而异质分组和男女生混合分组则与分层教学完全不同的。按兴趣分组、按运动特长分组是分层教学的另一个误区。学生体能是有层次的,有的好,有的差;也有认知速度的不同层次,有的学习速度快,而有的认识速度慢;学生原有的体育基础是有层次的,有的基础好,有的基础差,或者在某个项目上没有基础可言。我们不能把简单的分组教学就认为是分层教学,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2、熟悉和掌握课程标准,把握教学总体目标

课程标准(水平四),是实施初中体育教学的根本依据。总体目标、分阶段(年段、学期、单元)目标、教学内容、要求,它都有明确规定。如果我们偏离了课程标准,体育教学就迷失了方向。只有全面熟悉课程标准和掌握教学总体目标,我们才有可能根据不同的教材和学生的技能情况,制订出更为具体的教学目标和要求,才有可能搞好分层次教学。

3、培养学生体育骨干

在一堂课的时间内,由于学生被分成了几个层次,教师分配给每个小组的时间相对较少,就必须注重对学生体育骨干的培养,充分发挥学生骨干传、帮、带的作用。强化课堂组织纪律性,优化课堂组织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4、了解教学对象,科学划分层次

首先,全面地了解自己的教学对象,了解程度是分层教学成败的关键。作为体育教师,在制订各层次教学目标、要求、授课计划和确定教学方法之前,必须对学生的情况作一番深入的了解。如班级的男女组成、学生的年龄、性别、身体形态、身体素质、体育基础、智力水平、心理素质以及他们的性格、爱好、个性特点等等。

其次,科学划分教学层次。教学层次的划分并不是进行简单的教学分组。它是将教学对象根据影响教学的若干相关因素,按递进的关系划分成若干个不同的群体。这里说的相关因素,是指对体育教学过程和效果产生较明显影响甚至决定性影响的因素。例如学生的身体发育、健康、身体素质、体育基础、智力、兴趣、意志品质等,这些都是我们进行分层次教学的依据。当然,也可以分得再细一点。如在进行位移速度教学时,我们可根据速度因素按学生的奔跑能力将学生分快、中、慢三个层次。在进行力量练习时,又可根据力量大小将学生分成强、中、弱三个层次。按照学生的体育综合能力(如:身体素质、学习积极性、参与能力及体育成绩等)的不同进行分组,我们可以把学生分成优秀组、良好组、合格组、待合格组四个能力不等的小组。这样分组的优点在于:让能力不等的学生在与自己能力差不多的学生群中一起学习并竞争,那么学生之间就没有优越感和自卑感,“只要自己努力就有获胜的可能”,使他们之间的竞争积极性更高。还有,我们可以对不同的小组给予不同的要求,让他们都能得到发展。在分组时,我们还可以为每个小组确定一定的比例,做到保持大多数兼顾两头的“橄榄”型。但这个比例不是固定的,而是动态的,随着学生体育综合能力的变化和专项技能的变化,各组之间的学生可以相对流动。长此以往,我们相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生的体育能力都会有很大的提高。

再次,教学层次的划分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教材的变化而变化。在某项教材中可以不用分层次(如广播操),在某项教材中,我们可分为二至三个层次,而在某项教材中,我们可分为三至四个层次(如篮球)。同样,这个学生在这项教材中,他可能分在这个层次,而在那项教材中,他可能分在另一个层次。

最后,我们在划分教学层次时,注意了以下几点:1)、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能把划到低层次的学生称为“差生”,更不能把分层次教学变成歧视“差生”。“学困生”“待合格生”只是一种过度阶段,对他们应一视同仁。2)、灵活性。任何一个学生有其短处,也必然会有其长处,在层次划分时,切忌将任何一名学生长期置于低层次中学习,这对于他们心理上的健康成长是不利的,也不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3)、各层次的连续性。分层次教学,不能把各层次机械地分割开来。高中低各层次只是一种阶段性的手段和过程,其最终应向高层次发展。所以,要注意各层次之间的衔接,保持其连续性。要让每个学生明确这一层次的目标、要求 ,也应鼓励每个学生努力进入高一层次学习。

二、目标分层

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提出了“领域目标统帅教学内容”的新思路。教学目标的具体和可操作性表述,就是教师把教学思想,教学经验,教学策略,细化成可看、可听、可触的行为描述,付诸于教学设计中,使学生的学习始终在具体目标引领下向前发展。我们现在的体育教学目标的制定主要是从三个方面来进行的:一是认知目标;二是技能目标;三是情感目标,这种三维目标已经比较完善了。但是,我们无法看到各层次学生的具体活动,各层次的基本技术技能及各层次学生将要达到的具体目标。制定教学目标就要制定总体目标、单元目标和课次目标。对不同层次学生提出不同的教学目标。目标的确定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而且是递进式的,层层推进,逐步达到。根据体育教材的特点,还要注意采取定量和定性指标相结合,力争使每个学生的目标经过努力都能达到。课次目标的确定,在内容方面,优秀级学生应增加内容,中间学生完成一个,差的同学完成两个中的一个。在完成次数、距离、时间、质量的要求上,应对高层次学生提出高要求,其它层次同学相应降低难度。

比如,对七年级的新生,我们首先通过调查、访问、各种测试等方法,全面地了解新生的体育综合素质及相关教学内容的技术技能等,并给每位学生建立体能档案和各单项基础档案,再根据将要教授的新课内容对学生进行分层并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例如,初中生大都喜好篮球,但基本功相差巨大,有很多学生只会“拍皮球”或会点“运球”,而从实验小学升上来的学生已经能熟练的变方向运球了。故我们将学生分为三个层次:A组为能变向运球的,约占25%;C组只会“拍皮球”,约占20%;B组学生水平为处于AB组的中间,约占55%。那么,我们相应制定了第一学期的篮球运球单元的教学目标(如表1)和篮球第一课次的课时目标(如表2):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曾根据学生的篮球综合水平好坏分为四个层次,但实际教学效果并不好(纯复习课是可行的,而新授课由于组织过于复杂,教师在四个小组疲于奔波,往往顾此失彼)。经过这几年的实践,分三个层次最适合组织和教学,并且效果是最好的。实践中我们适当放慢A类学生新授课的内容,强化他们对已有技能的复习和熟练程度,同时加强C类学生的教学力度,甚至要求他们在课外时间进行练习,使他们尽快达到B类学生的水平,最终目的是少分层次或不用分层次也能进行教学。

制定这样的教学目标,既是实际需要,学生又能接受,更能激励各层次学生信心百倍的为达到目标而刻苦练习。

三、内容和教法分层

教学内容是达成教学目标的手段,只要能达成教学目标,就该选取各种适当的教学组织方式和教学方法。从新课程标准所设定的学习目标来看,我们在内容的选择上有较大的灵活性,可以不再要求初中阶段的学生广泛地学习多种运动技能。现在国家实施的“体艺2+1”项目也证明了我们选择的正确性。因此,我们在内容的选择上结合了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兴趣爱好尽可能多的开设篮球、排球、足球、武术等项目,而不照搬教材内容。以七年级第一学期篮球运球单元的第一课次课堂教学为例,说明我们是如何做到目标统领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和教学方法的,表3。

经过上面的教学之后,对C层次的学生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我们结合大课间活动和课外活动内容,给他们加练原地运球。具体的办法是:将各班C层次的学生组织在一起,选定运球相对好些的学生为小组长(4-5人),再由他们带领和监督本组成员,在大课间活动时进行运球练习。教师也到现场进行巡视,对个别同学可进行临场指导。也就是说,在分层教学之后,不能对基础差的同学置之不理,而应该结合大课间活动和课外兴趣活动内容,及时对新学内容进行复习和巩固,提高他们的技能,跟上班级大多数同学水平的目的。

由于初中学生的生长发育和身体素质的差异,使他们对运动技能的感知会不同,对技术层面的理解也不同。所以当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的体育技能时,他们对技能的掌握程度也会有很大的不同,这就要求我们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教学要求,有针对性的让每位学生掌握相应的技能技术。下面,以中长跑为例来说明我们的做法。对刚进入初中的学生来说,中长跑项目是“最恐怖”的内容。主要原因有二:其一,学生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的障碍;其二,小学阶段不是必测项目,小学体育教师几乎不把该项目列为教学内容,从不进行教学或练习。所以我们在第一次测试男生1000米和女生800米时,学生的反应几乎有如“世界末日”。为了使学生适应初中的体育学习和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我们制定了详细的教学计划。首先,通过问卷调查和测试,准确了解每位学生的耐力素质及情感体验等,并将基础数据写入其成长档案。其次,学生分层。我们以达标成绩为标准,将学生分为优秀、良好、合格、待合格及因严重肥胖或先天因素等而跑不动的共五个层次。再次,制定本学期各层次学生耐久跑的教学目标并告诉每位学生。第一学期以适应初中阶段学习、消除恐惧、培养兴趣为主,不应将目标定得过高,也不能进行强化训练等。最后,确定各层次学生的教学内容和相应的教学方法教学要求等。表四列举了教学要求和德育要求,表4。

中长跑的教学对七年级的新生来说,以培养兴趣、消除恐惧为主,照顾学生的差异性,使每个学生都“吃得完”,也“吃得饱”。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向上一层次流动,形成良性竞争,杜绝随意、懒惰等不良情绪和行为的发生。在随后的几个学期中,递进式的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达到提高运动成绩和自信心,锻炼意志品质,促进身心发展的目标。最终,在体育中考中,我校的学生在该项目测试中95%以上为优秀级,很好的完成了教学任务。

四、评价分层

由于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分层次,必然导致教学结果的迥异,故对教学结果的评价也要分层进行,而且,评价重心要从终结性评价转向更多关注学生学习活动的过程,这是分层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的评价以原始的技术技能为基础,以客观、公正、科学的态度为基本,以鼓励表扬为主体,以初中三年的发展为主线,使每个学生都有所学、有所得,从而使每位学生比原先都有所提高。为了更好地发挥分层互促的作用,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们的评价以发展性评价为主,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态度、心理和行为。在学完了一个单元后,我们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效果等五个方面给每组学生有一个小组的形成性评价,然后用“评语法”再给每人以“诊断性”的评价。也就是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对不同层次的目标和内容制定不同的评价方法,强调其发展中的进步(见表5)。

对体育综合素质好、基础功扎实的学生,我们采用竞争性评价,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并让他们明白:先天性良好的体育素质是父母给的,如果再配合自己后天的勤奋努力,才能发挥自己的真正潜能。因此,我们坚持对他们高标准、严要求,杜绝高傲自满、狂妄自大。对特别优异的学生,我们以入选“体训队”为目标,激励其自觉刻苦的练习。

对中间层级的学生,我们多用激励的评价方法,避免其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例如:在B层次的王某某同学,兴趣不在篮球上,以为不用练就比C层次的好,课堂练习时不积极。我们对他说“你是让同组的学生瞧不起”,他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立刻刻苦练习,在单元教学结束后,其运球能力已经达到了A层次同学的水平。这种实例让同学们都知道只要努力,就能更上一层楼。

对“学困生”(中等偏下的学生),我们以鼓励表扬为主,通过体验成功,树立其自信心,指导克服各种心理障碍,消除其自卑心理。例如:在对运球单元的考查中,刘某某同学只会变向运球,动作也不熟练,我们给他评了良好级,同学们不以为然。我们就问“他最初是不是只会双手拍皮球啊,与现在的熟练运球比较,他的进步是不是非常非常的大?!”,同学们立刻给予热烈的掌声。再如:对七年级男生1000米的考查时,超级胖子高某某同学用了6分01秒跑完,按照达标标准只能是零分,而我们评了合格级。因为同学们说“他虽然是我们班跑得最慢的,但是每次长跑,流汗最多,能吃苦并坚持跑完”。经过三年的努力,该同学在体育中考时的耐久跑成绩达到了良好级。

我们的分层评价,打破传统的“一刀切”的做法,改变了技能评价的标准,对各层次的学生给予不同要求的评价标准。鼓励学生与自己的记录竞争,与同层次的同学比较谁的进步最大,而不是与其他组的学生比较,否则容易产生骄傲自满或处处失落的不良情感体验,无法激发进一步的学习积极性。这样就构建了一个融洽和愉快的学习氛围,建立了平等和信任的师生关系,把体育课变成了学生锻炼身体、调整情绪、增强意志的学练过程。

五、效果显著

经过这几年的全面实践,我校的体育成绩每年上一个台阶。最近三年,我校在市体育综合考评中名列三甲;校体训队的成绩让人瞩目;每年的体育中考平均分进入全市初中前十名,为学校争得了无数的奖杯和荣誉,得到了学校领导和同行的肯定,尤其受到了同学们的拥护,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教学效果。

六、结语

总之,学生的个体差异,班级授课制的局限,新课程标准的深入推广,促进了我们进行分层教学的决心和实践,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亦有许多困难(教师的工作量大,对教师的素质要求高等)。就目前我们实施的情况来看,总结几点建议与大家一起学习:

1、以学生为中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注意处理好个别与整体的关系。

2、在全面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情况和“学情”的基础上,科学地设置各教学层次。

3、分层教学的途径就是目标分层、内容分层、教学手段方法分层和评价分层。

4、遵循发展性原则、差异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循序渐进原则。

5、培养学生体育骨干,强调其在课堂教学中的领导和监督作用。加强课堂纪律。

6、将分层教学与大课间活动和课余体育兴趣活动相结合,强化分层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 汪新凡.“分层教学・分类指导”教学模式研究[J].教学研究,2005(01).

[2] 李洪勇,张根健,杜忠孝.分层次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04).

[3] 姜金贤.刍议“主体参与”的策略[J].中国教育现代化,2004(01).

篇9

论文关键词:新加坡;“少教多学”;启示 

新加坡打造全面而专业的教育系统,促进了国民素质的显著提高。成就的取得与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卓有成效地落实教育改革措施密不可分。2004年8月22日,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在国庆群众大会上发表演讲时对教育提出“我们得少教一点,让学生多学一点”的要求,即“少教多学”。“少教多学”一经提出,就成为新加坡教育的热门话题,为新加坡新世纪教育改革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值得我们借鉴与学习。 

一、“少教多学”是新加坡教育改革思想在新时期的创新与发展 

上世纪末,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知识经济时代。谁能掌握知识、创新知识,谁就能在知识经济的激烈竞争中赢得先机。知识经济兴起及经济全球化进程使新加坡深刻地认识到,作为一个资源严重缺乏的国家,人力资源是本国赖以生存的唯一条件,努力提升年轻一代整体素质成为国家成功与否的关键,而教育肩负着培养创新人才的重任,应对知识经济及其全球化的挑战需要积极实施教育改革,探索建立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模式。 

在这一背景下,当时的新加坡总理吴作栋在1997年6月,明确提出了建设“重思考的学校,好学习的国民”的愿景,要求教育要培育具有创新能力和企业家精神,具有在不可预测环境下生存的能力,能够终身学习,以保持新加坡未来活力与成功的新型人才。 

这一愿景为新加坡日后的教育改革提供了基本框架,推动了教育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入。配合这一愿景,新加坡教育部制定了五个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一是使教育更多元化;二是创造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环境;三是培养高素质的教育团队;四是追求卓越行政;五是发展高素质的高等教育。新的教育改革使原有的以效率为主导的教育模式逐渐转变为以能力为主导的、注重质量和选择性学习的新型教育模式。 

2004年,在庆祝建国39周年举行的群众大会上,新任总理李显龙对教育改革与发展提出新的要求。他指出,新加坡的教育改善了不少,取得了成果,但这还远远不够,“我们需要做质方面的转变,要飞跃发展。我们要一种不一样的教育,取得不一样的成绩。”如何做质的转变?他说:“对每个学生因材施教,我认为我们会有更理想、更有效的成果。”“我们得少教一点,让学生多学一点。成绩诚然重要,考试一定要及格,但成绩不是生命的唯一大事,在学校里,还有许多生活上的事务值得我们学习。” 

同年,在教育部工作规划研讨会上,教育部对总理的要求进行了诠释,并于2005年成立了“少教多学委员会”,正式推介“少教多学”教育理念。倡导将传统上以“教师为主体的多教”转换到“以学生为主体的多学”,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强化学生的自学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精神。 

综上所述,“少教多学”是新加坡应对知识经济及其全球化进程而提出的新的教育理念,是“重思考的学校、好学习的国民”愿景的贯彻与落实,是新加坡教育改革思想在新时期的创新与发展。它的提出,为新加坡教育改革描绘了新的发展视角,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实施“少教多学”教育理念的有力举措 

“少教多学”提出后,新加坡教育部采取多项改革措施,各学校也进行了多种有益的探索,使“少教多学”教育理念得以卓有成效的落实。 

(一)削减课程内容 

削减学校课程内容,给予学校和教师相对更多的空间来进行课程和教学设计,促进学校和教师把教学焦点转移到重视革新及创意思考、终身学习及群体合作精神的培养上来。从2005年开始,小一至小五华文课文删减了10%至15%的内容。小学至初中的数学课程内容分别削减了10%。到2010年,新加坡中、小学各科课程内容均减少了10%至20%。教材删减后剩余的教学时间,学校开设学生感兴趣的课程,教师则自行安排授课内容。 

(二)减少功课量 

减少书面作业确保学校有足够的时间向学生灌输国民教育意识,教导咨询科技,引导学生进行创意思考。圣玛格烈小学把学生功课时间从平均每天2小时减为1.3小时,降了35%。裕廊中学的科学课程,尝试不给学生任何功课,取而代之的是团体工作。学生通过团体工作进行学习和拥有机会到实验室进行实验。 

(三)倡导新教学方法 

创设体验式或探究式的学习情境,来探索如何使学生获益更多,并设立学校创新基金支持学校的创新计划。毅道中学采用了问题解决、戏剧表演等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法,培养独立自主的学习者;南华中学实验“反刍式单元教学法”,增加学生华文学习的参与机会;四德小学则开展“学习之旅”,带学生去社区,集市,商店上课,整合语文、数学、美术等各学科,强调学生体验。 

(四)改进评估方式 

教育部改革原来只重视学术成绩的“学校排名榜”,而代之以涵盖学校在学术成绩、学术增值、体能艺术以及教学、教师福利、学生德智体群美等治校运作成绩方面的“学校成就榜”,促进学校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科考试也实施改革,通过改革把考试的重心转移到学生能力考核上来。以华文考试为例,2006年实施修订的华文考试格式,减少死记硬背的内容,增加联系语境的测试和听、说部分的比重;2007年学生在作文考试中允许使用便携式中文电子字典。 

(五)提供更多的人力资源 

增加教师和辅导官为有效落实“少教多学”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首先是教育部调高学校的人力津贴,学校利用这笔津贴聘请文员、教师助理或专家,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其次是从2007年起,教育部为每所学校增派一名“课程辅助项目执行员”,来统办所有课程辅导活动的行政工作,其他教师则有更多的时间检讨教学和课程内容的安排。此外,允许每所学校减少2位资深教师的30%上课时间以便他们指导新教师。 

(六)协助教师专业发展 

成立教师专业发展中心,通过多种途径为教师提供专业辅助:一是提供教师专业发展课程。推出“教师职业发展持续模式”,以帮助教师提高专业技能;实施“教师专业与个人发展配套”计划。二是发挥资深教师专长。成立“卓越专业培训中心”,组织专业教研活动,协助教师专业发展;推出“提携新教师计划”,培训新入职的教师,有效地传授教学技能。三是实行“教师实习计划”。给教师提供到保险、银行、经济发展局和国家卫生保健集团等机构实习的机会,了解相关部门情境,丰富教学资源。此外还提供到国外实习的机会,以便教师开阔视野。

(七)减少班级人数 

从2005年起小学一年级班级人数从40人减至30人。2006小学二年级班级人数减至30人,之后陆续延伸到中学。小规模的班级建制让教师有更多的时间与学生交流,更好地实行因材施教,更多的组织课堂活动。 

(八)扩大课程辅助活动范围 

扩大课程辅助活动的范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活动项目。如鼓励学生参加制服团体、乐队、消防队、合唱团、戏剧社、舞蹈社、新闻社、艺术团、读书俱乐部、环保社、藤球队、棒球队、羽毛球队、垒球队、篮球队、足球队等团队活动。南华中学成立了机器人设计俱乐部、it媒体俱乐部,开设了录像新闻、戏剧文学课等。基督教会中学开设了“探险学习活动课程”、美雅中学开设了“机器人企业课程”。各行各业专家的指导令参加课程的学生获益匪浅。 

(九)给予足够的财政保障 

新加坡投入专项经费以资助学校落实“少教多学”。以教育部长尚达曼在任期间为例,从2007年开始的3年里,每年拨款2.5亿元,为教师调整待遇、提升专业水平;2008年拨款3.8亿元,推出“教师专业与个人发展配套2.0提升版”。2008年教育部新批准100所学校的“少教多学”计划书,并拨款159万元资助学校。 

三、“少教多学”教育理念及其实施给我们的启示 

(一)教育改革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少教多学”从“少教”出发,建立新的以人的发展为核心的课程设置和教材编制体系及教育教学管理体系。它的精髓是通过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活动达到“多学”,除必要的知识,更要培养学生创意与企业精神,积极建构学生完满的可能生活,不断提升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少教多学”之所以得到广泛的共识,就在于它所触及的是教育的核心问题——为什么教、教什么以及怎样教。因此,教育改革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更深层次、更理性地审视教育所追求的最本质内涵,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办以学生为主人的、为学生设计的、高度尊重学生的教育。 

(二)教育改革离不开系统思考与整体谋划 

系统思考是将所要解决的问题作为一个系统来进行思考,整体把握系统各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从整体角度审视系统中的要素并加以协调处理。为了落实“少教多学”,新加坡制定了一系列的计划与措施,从课程、教材、教学、作业、考试、评估、教师、财政等教育改革所涉及的各方面,给予学校和教师大力支持。正是系统思考涉及到的上述各种问题,并进行卓有成效的整体谋划,“少教多学”才得以成功运行。我国是教育大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涉及到方方面面,如课程标准的制定、课程内容的调整、评估方式的改变到校本课程的开发、教师专业的提升、班容量的减少再到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以及政府财政支持和家长、企业、社区的支持等等,更需要系统思考和整体谋划,避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现象的发生,从而使改革稳步高效推进。 

(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需要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教学最优化——即用最适当的教学时间,通过科学的方法策略,赢得最大可能的教学效果,从而较好地完成教学活动承载的特定任务。从“少教多学”本质来看,“少教”不是“不教”,不是降低基本的学习要求,而是使学生既构建扎实的知识基础,培养好深度学习的能力,又能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培养其它方面的素质,提高面对未来挑战的能力。因此,达成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需要学校和教师追求课堂教学的最优化效果,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以便能节约相应的时间使学生有机会去学习“许多生活上的事务”。 

(四)专业能力和专业品质应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点 

教师是课程的最终实施者。教师的思想、行为对于将课程政策转化为课程实践有着强有力的影响。为落实“少教多学”,新加坡分别为新聘教师、资深教师、部门主管等提供专业发展课程,使他们能在各自的领域里学习所需的技能。此外,还有针对性地实施“卓越专业培训”、“教师实习计划”以及“海外培训计划”。这些措施都大大提高了教师的专业能力和专业品质,使少教多学成为可能。这启示我们教师培训必须注重培养教师的专业能力和专业品质。 

在我国,提高教师专业能力和专业品质,首先要求高等师范院校前瞻性地构筑“厚基础、高素质、强实践”的教师培养平台,统整课程内容,奠定未来教师的专业素质。其次要求教育行政部门提高在职教师岗位培训的适切性,从课程与教学实际出发完善现代教育所需的教师的专业素质。再次要求教研部门和学校组织开展好校本研修活动,为教师铺设快速、便捷、高效的专业成长通道。 

篇10

关键词:中学物理;课程;增效减负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6-0105-02

对于中学物理教学而言,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化推进,教师已由新课程理念的学习进入到教学实践层面的探索,新课程给教师带来了全新的教学理念,传统的教学方式已不能适应现代教学改革的需要。因此,如何把新的教学理念有效导入课堂教学实践中来,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目前,大部分中学物理教师都感受到新课程背景下的物理课难教,特别是在教学实践中新旧教学行为矛盾交织中产生了难以突破的问题,有的来自教师的理论应用于实践的适应方面,有的来自于课堂教学中相应环节的有效操作方面,还有的来自于考试、评价导向相对滞后带来的压力等。本文主要结合目前的中学物理课程要求,就如何提高中学物理课堂教学效果进行初步探讨。

一、精心备课――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之基

基础备课的充分与否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教师上课时的自信程度、讲课效果,进而影响学生的听课效果,所以提高课堂效率、减负增效无疑要从优化备课开始。而好的备课,应能同时做到“备课标、备教材、备学生、备方法”四个方面。

1.备课标。课标是课堂教学的指导大纲,是课堂教学之前教师首先应该熟悉掌握的内容。教师备课应依据课程标准进行教材的研究,确定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尽量做到详略得当;依据课程标准进行学生活动的设计,认真分析“知识技能”与“学习活动”之间的联系,从实际出发,实施建议中的活动或重新设计活动。

2.备教材。备课绝不只是把教学参考书上的内容进行简单的复制粘帖,对中学物理教材的透彻理解是上好每节课的必要前提。真正高效的课堂,需要教师对教材有一个深度、全面、系统的解读。首先,要理清教材中各部分教学内容(即知识点)的编排体系,要将知识点置于所学单元、所在学段甚至整个中学物理知识体系中来审视,这样才能明确该知识点在教学中的地位、作用,并思考如何使前后内容连贯起来,以及用何种方式进行讲解学生会有兴趣去接受。其次,在细节上教师应学会推敲,要深入研究教材对教学活动所蕴含的启示,包括教材上的每一幅插图、每一句提示,都要做到悉心领会,这样课堂教学才能得心应手。最后,教师要带着“用教材教”的思想,同时结合实际对教材内容加以整合,挖掘教材所潜藏的资源,设计新的教学方案,避免在没有吃透教材的基础上设计教学方案,使设计的方案偏离教学目标,从而人为造成课堂教学的“高能低效”。

3.备学生。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的课堂教学,应该是一个激发学生展开思维活动的过程,而不是简单地去代替学生的思维活动。教师要想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一名班级成员都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去,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必须先“备学生”。课前准确了解学生现状,既是提高课堂效率、减负增效的基础,也是因材施教思想的体现。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一方面应充分考虑学生间的个体差异,课堂设计应因材施教,努力设计出让每一名学生都有所收获的教学活动方案,同时利用分层教学方法,使每名学生都在原有认知的基础上有相应的收获和提高;另一方面,教师应能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思学生所惑、解学生所疑、答学生所问。只有这样,教学的针对性才会强,教学效果才有保证。

4.备方法。古语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也说:“教是为了不教。”而学生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会学,使学生变“学会”为“会学”,这是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教学观念的一种根本转变。为此,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必须重点考虑学生学习方法的问题。采取的教法一定要为学法服务,必须能促进学生对学习方法的领悟和掌握,从而使学生真正实现全面、持续发展。

二、精彩导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之匙

导入环节是课堂教学的必要环节,也是整个教学过程极为重要的环节之一。目前,一些教师在中学物理教学中不重视教学中的“导入”环节,认为导入浪费时间,不如一上课就抓紧时间直奔主题,从而忽视了精彩的导入具有集中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明确学生的学习目标以及拓展学生的思维等多种作用。新课程标准下,课堂仍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阵地,物理课堂教学是物理教学的主要组织形式,而导入技巧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学生在接触一个新的知识内容时,如果没有任何的导入环节就直接进入内容学习,往往会让学生感觉很突然,甚至在心理上产生一种排斥情绪,对教学效果产生负面影响。一个没有导入环节的教师,常常会被学生认为是呆板、无趣的老师,从而使学生丧失对整个物理课程的学习兴趣。相反,如果能有一个精心的策划和设计的导入过程,让学生在学习之前了解将要学习的内容及其意义,或进入问题的情境等,定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为成功实施整堂课的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正如俗语而言,“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中学物理课堂教学中也同样如此。物理课堂导入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没有固定的程式,而且可以随着教学对象和内容的变化而变化。目前,教师常常用到的方式有“实验导入”、“复习已学知识导入”、“巧设悬念导入”、“趣味导入”、“提问导入”等。此外,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还可出现各种不同的创新导入方式,如制作形象生动的多媒体课件导入新课、利用重大科技新闻(典型案例:神舟六号飞船上的太空物理授课)导入新课,或利用微信、微博等新载体上的热门科技话题导入新课等。这些导入形式的创新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尽管课堂教学导入方式多种多样,但不论何种导入方式,在教学实践中均教学导入应遵循“切、激、精、活”的四字原则。“切”就是切题,新课导入的设计,要适时、适度、适量,切忌随意性和简单化。“激”是指激发兴趣,如悬念导入时悬念的设计要巧妙,要针对学生实际,使学生确能产生迫切的求知冲动,进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精”即是精练,如实验导入时,实验一定要小而精,选材要简易,直观性好。“活”是要灵活,在不同的教学内容中,可综合采用不同的导入方式,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三、激发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之魂

爱因斯坦的至理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形象地阐明了兴趣在学生学习中的重要性。北京市2011年版物理课程标准也将“让学生保持探索科学的兴趣与热情”作为重要的课程教学目标。如何培养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学习兴趣,是无数物理教师一直不断探索与思考的重要问题。作者结合自己十余年的一线教学实践经验,对于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谈一谈几点个人体会。

1.巧设悬念,激发学习兴趣。好奇之心,人皆有之,尤其是对于正处于青春发育期的中学生而言,其好奇心更重。物理教师如果能够巧妙设置疑问,就能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惯性”这一内容时,我先给全班学生讲了一个小故事:早餐时,老公要拿煮熟的鸡蛋给我吃,忽然发觉昨晚不小心把熟蛋和生蛋混到一起了,他分不清熟蛋和生蛋,急得团团转。幸亏有我这个物理老师在,我轻而易举地解决了这个小难题。然后我问全班学生:“知道我是怎么分清熟蛋和生蛋的吗?”结果大家的回答真可谓五花八门。最后我引导学生用惯性进行解答:熟蛋里的蛋白和蛋黄是固体,构成的是一个实心整体;而生蛋里面的蛋黄和蛋白是液体,如果我们采用同样大小的力旋转两个蛋,可以看到他们旋转的快慢不同,旋转时间长短也不同。生蛋里是液体与固体蛋壳,不能构成整体,由于惯性,仍然要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于是阻碍了蛋壳的旋转,使其转得慢一些,时间就长一些。通过这个生活小常识,学生对“惯性”的兴趣一下子被调动了起来,课堂教学的效果明显提高。

2.用好实验,激发学习兴趣。物理是一门实验科学,许多的重要物理知识都是来源于实验。因而教师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应充分注重物理实验的重要作用。由于物理演示实验具有形象真实、生动有趣的特点,能为学生在形成物理概念、得出物理规律前营造出活生生的物理情景,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例如,我在讲授初中物理教学中非常重要的“大气压”这一内容时,就通过物理演示实验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增进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我首先在课前准备好实验的器具,包括杯子、硬纸片等,并往杯子里倒满水。课堂实验中,将硬纸片盖在杯子上,然后慢慢地将盛满水的杯子与盖在杯子上的硬纸片一起倒过来,让学生观察实验结果。学生会发现硬纸片并没有掉下来,杯子里的水也没有流出来。接下来我让学生总结实验现象并进行分析,从而自然地引出“大气压”这一知识点。之后我让学生亲自进行反复的实验,增强学生的感性体验。通过这样的实验,学生切实感受到了大气压的存在,这比教师单纯地讲解课本中的理论要有效得多。这样形象生动、学生广泛参与的课堂拉近了学生与物理学科的距离,从而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3.联系生活,激发学习兴趣。物理也是一门应用科学,课堂教学中的物理知识,都能轻易地在学生的生活之中找到应用。教师在中学物理教学过程中,应努力将教学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充分挖掘生活中的物理教学资源,将物理教学的范围延伸到课外,加强课内外的联系。通过将生活中的物品、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等融入到物理教学过程中,拉近物理知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讲到冷却与凝固时,可以问学生为什么下雪不冷化雪寒?讲到电流与电压时,可以问为什么小鸟站在高压电线上却不会触电?讲到动量与冲量使,可以提问学生,为什么足球明星C罗纳尔多的任意球那么厉害……

总之,在中学物理教学实施过程中,只要牢牢把握备课、导入、激发学生兴趣等关键环节,就能把教师课堂的“导”与学生的“学”有效地结合起来,真正让学生投入到课堂活动与互动之中,就能真正实现中学物理教学的增效减负。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