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想象力的特点范文

时间:2023-11-14 17:52: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生想象力的特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生想象力的特点

篇1

【关键词】中职学生 心理特点 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7-0135-01

针对目前中职学生的现状,对其心理特点分析如下:

一、缺乏理想,对前途没有规划

目前职校学生给人的普遍印象是缺乏理想观念,对前途没有规划。可以说: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人,只顾眼前、不想以后。问起他们的理想,学生可能还会认为师长思想陈旧;谈起前途,总以为自己还不用去考虑,自有父母操心,自有毕业时的学校就业保障。急什么?过一天算一天,混日子的思想严重。

二、信心不足, 进取心差,“破罐子破摔”现象严重

他们中的大部分,在初中时期成绩都不理想,目标不清楚,职校学生在初中毕业时未被录取进普通高级中学之后,就自感低人一等,前途渺茫,加之社会对职业教育、职校生的偏见, 使得他们中的许多人有了“破罐子破摔”的思想。传统的升学教育使得学生在升学无望的情况下,勉强选择了职业学校,但内心对在职业学校学习并不抱多大希望,以为自己永无翻身之日。既然如此,学习又有什么用,以至于不思进取、得过且过。因此,进入中职学校以后,在心理上无法摆脱自卑的阴影,自信心难以树立起来。

三、易形成分帮结派现象

这些学生,大多来自不同的学校,看来类似的命运,同样的归宿,使他们在心理上得到沟通,有一种同病相怜的感觉;因此,很容易形成一个个小团体,这种现象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将会导致整个班级出现不良局面,给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的工作带来很大的难度。

四、自我意识不够健全

他们这些学生,自我意识较差,对于很多在自己身上发生的事情,并不能够正确摆正自己在“矛盾”中的位置,很容易寻找外界因素来为自己解脱,以便维持自我心理平衡。许多事情,都习惯于以自我为中心,不能客观地对自己进行正确的评价。比如,两个学生产生矛盾后,班主任在询问情况的时后,从来没有一个学生说自己不对,第一句话大多都是指出对方的不足,不能认识自身所存在的问题。

五、具有较强的表现欲望

职中学生,他们刚刚从初中毕业,心理都还不够成熟,具有比较强烈的虚荣心,表现的欲望较强。有的同学由于基础不扎实,成绩进步不很明显,学习劲头不足,心理的倾斜度较大;为了寻找心理平衡,他们经常会寻找机会表现自己,有的学生甚至专门当有教师在的时候,发出异样的声音,或做出与场合不相称的动作,来引起教师和同学的注意,以免自己在这个集体中遭受“冷落”,在班级同学中寻找一个“扭曲”的“位置”,来弥补自己其他方面的不足。对于这种现象,我们应注意加以“引导”,防止偶发事情发生。

作为工作十年的中职教师,我工作中的几点体会和对策:

一、入学教育是关键

新生入校后,要适时对学生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要让学生看到职业教育的前景,感到自己实际上还是有很大前途。有了理想,才会有前进的动力;看到前途,“破罐子才不会破摔”。此外,入学之初的入学教育就要给学生培养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比如吃饭排队,比如入室敲门或喊报告等。当然,我校在新生当中开设的《职业道理与就业指导》课在这些方面基本上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二、帮助学生明确目标,树立信心

一个人如果没有目标,就如海上失去了方向的船只,如果遇到海浪、台风,将是非常危险的。作为一个班的班主任,首先应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树立起他们的信心。每一个学期班级里应该有一个大的或者几个具体的目标,这样学生有了一个即定的目标,那么也就会得到一定的收获。例如,珠算等级考试、英语等级考试、计算机等级考试、全市统考等;目标具体,则方向明确,那么学生有事可做,学习起来就会显得充实;有事可做,也就会取得一定的成绩,这样很容易帮助学生树立起自信心。

三、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引导他们扬长避短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不同的学生又有各自不同的特点。这就要求我们的班主任必须主动接近学生,深入到他们中间,了解他们的个性特点,在自己的心中对每一个学生形成一个比较具体的“概念”,这为班主任在今后处理具体问题的时候有一定的针对性,能够针对个性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法去解决问题,从而使我们在做工作的时候不至于被动。例如,有的学生“吃硬不吃软”,而有的学生则“吃软不吃硬”,这都需要我们班主任心中有一个清楚的把握,否则,工作起来将有一定的难度;与此同时,我们还需要找到学生的长处和优点,并使他们有机会得到展现,使他们的表现欲望能够朝着我们希望的方向去“发泄”,让他们有一个平衡自己的机会,使他们的注意力转移到有利于班级建设上来,从而带动他们其他方面的发展。

四、以理服人,尊重学生的人格

职中学生由于自我意识不够键全,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较强,自控能力较差;因此,任课教师在做学生思想工作的时候,应该注意方式方法,否则有可能事与愿违。我们经常听到有的教师感叹“这些学生真不知道好歹”“这些学生真难教”等。其实,我认为这都是没有真正了解学生的缘故。学生是人,他们都是有感情的,都有善的一面,只是我们没有深入到他们的内心深处,受传统的“以分数来划分好差生”等的影响,使我们在做学生工作的时候失去了“重心”,从而经常性地在“语言、语气和语调”等方面无意识地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使他们本来的“模糊目标”变得更加“模糊”,产生了一些不必要的负面影响。因此,善意的语言,真实的感情,客观的说理,尊重的态度,无疑是班主任及任课教师处理学生问题最好的方法。在教育的过程中,对于这些学生,我们应该以理服人,强压是达不到最终目的的。

五、及时肯定成绩,形成上进的氛围

篇2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文;想象力;培养;策略

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想象能力的重要阶段。对想象力进行开发,有利于小学生思维的开放与写作积极性的提高。语文写作,是引导小学生再造事物、想象事物的教学部分。借助语文作文教学的便利,让小学生发现自己的想象潜力,给予小学生必要的引导与支持,有利于小学生综合语言素养的提高。

一、作文教学中培养观察力,提高想象能力

要培养小学生的想象能力,需要引导小学生养成观察周边事物的习惯。观察能力的提高,是想象能力提高的重要前提。要写出优秀的文章,观察力培养十分重要。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教师应当鼓励小学生去观察自己的生活,了解生活中的多种现象。将正确的观察方法传授给小学生,让小学生学会观察,才能给他们想象思维能力的发展提供必要的基础。教师要引导小学生学会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去鼻子去闻,更要用心去体会。在观察中想象,在想象中表达,是完成语文写作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

为了培养小学生的想象力与观察力,教师需要针对这两点能力目标设计一些有效的写作题目。比如,教师可以利用“校园中的花朵”这一题目,引导小学生走出教室,去观察学校中可见的花。让小学生先用眼睛去观察,了解花的外形,再用鼻子去闻,明确花的味道。让学生想象,看到这样的花,闻到这样的味道,好像置身于什么地方。观察实践活动,能够提高小学生的写作积极性,更能促进小学生想象力的提高。

二、作文教学中结合现实生活,提高想象力

在课程改革与创新的过程中,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内容与方法也发生了一定改变。教师意识到小学生想象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也在努力开发培养方法。小学生的思维十分活跃,对于身边一切未知的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而这种好奇心正是小学生想象力培养的重要条件。在写作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小学生将自己的生活与写作结合起来,利用生活中所见的事物进行想象。用写作的方式对自己想象的事与物进行记录,能够给小学生带去成就感。

教师可以给小学生提供一些半命题作文,给学生留下想象的空间,并鼓励学生去写一些个性化作文。一些小学生会写“我的爸爸”、“我的妈妈”这样的作文,也有小学生会写“我的机器人”、“我的神奇铅笔盒”等。不限制学生的思维,给小学生去想象,能够让小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成为写作中的主人,也成为想象强者。

三、作文教学中精心设计题目,提高想象力

小学生正处于思维活跃期,他们好动、好想,思维比较跳跃。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如果小学语文教师可以顺应小学生的思维特点,给小学生灵活写作的平台,那么小学生的写作学习积极性会明显提高。在小学成长阶段,小学生特别喜欢童话类的文章,而童话类的文章大多富有想象力。在设计写作题目时,教师就可以利用童话类的题目引导小学生去想象,将自己的童话世界落实在纸上,促进小学生想象力的提高。

比如,教师可以设计“会飞的马”、“王子的小木屋”、“会说话的乌鸦”等题目,这些题目不仅具有趣味性,更具有想象空间,能够调动小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开发学生的想象潜力。只有教师敢于在教学设计上创新,才能让学生在学习内容上创新,在写作内容上彰显自己的个性。

四、作文教学中借助图画,提高想象力

图片,具有形象性,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利用图画去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小学生的思维,能够让写作学习活动更加有趣。当小学生看到形象、幽默或者美丽的图片时,他们会不自主地去表达自己看到了些什么,对图画进行好与坏地评价。在写作中培养小学生的想象力,教师可以用图片引导小学生看图说画,说一说他们眼里关于同一个图画的不同观点。

教师可以在童话故事书或者网络上找一些适合小学生的图画,色彩鲜明、故事情节简单的图画优先。在语文课堂中,让学生说一说图片上有什么,他们在做什么,发生了什么事情。肯定小学生的差异性想法,并在自由表达后,引导小学生将他们头脑中的故事写在纸上,促进写作活动的自然开展,减轻小学生的写作学习压力,提高想象力。

五、结语

综上所述,想象力对于小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以及写作能力的提升都有着直接的促进作用,更是小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小学生的实际经历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出发,选择符合小学生成长规律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才能促进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目标的全面实现。重视学生想象力的培养,是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改革过程中必需要完成的任务。

参考文献:

[1]周娟.试论如何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J].作文成功之路(下),2015,09:43

篇3

时代呼唤创新意识,发展需要创新能力,创新是时展的必然要求,而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营造浓厚的课堂氛围和环境,结合学生的心智发展规律,从小学时期就打下良好的基础。异想天开、好奇、好动是小学生的天性,小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应遵循小学生的心智发展规律,打牢想象力、观察力和实践力这三个支点,保持住小学生的好奇心,发展好小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小学生的动手能力,从而为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注重想象力的培养,放飞翱翔的心灵

想象能力是创新的翅膀,小学生自身想象力丰富,只要教师在教学中,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注重知识的情景创设,放飞他们想象的心灵,就能很好的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如学生在读有情景的课文时,教师要启发学生进行再造想象,边读边在头脑中浮现画面,既能用画帮助理解内容,又能培养想象力。教学中的寓言故事、诗歌也可让学生用图画的形式来描绘故事、场景,并让学生自己陈述图画细节,教师及时表扬有创意的内容,鼓励、引导学生展开想象。

展开想象有如放飞风筝,要能让想象的心灵在天空翱翔,又要能收放自如,关键是紧紧抓住风筝的线。小学生的自控能力较差,精力集中的时间短,教师教学过程中可借助现代教学手段,鼓励学生提出个人的奇思妙想,对于学生提出的看似荒诞的问题,教师不能不予理睬,也不能嘲笑制止,应正确应对回答的策略,对与教科书和个人观点不一致的意见时,要冷静对待,慎重回答,在不确定的情况下,最好延迟作出判断,而不要马上下定论。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在间隔相应的时间点上通过提问,解答、操作等手段及时调控学生的注意力,学生能够自主围绕教学目标,发挥个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散想象的纵横空间,放飞自由翱翔的心灵。

二、注重观察力的培养,擦亮锐利的眼睛

观察能力是创新的眼睛,小学生感知正处在发展阶段,容易被周围新鲜的事物所吸引,因此要让小学生保持住好奇心,主动、自觉地观察就要激起他们发现事物、探索事物的兴趣。教师要充分运用多种教具,利用课外活动时机,精心考虑,周密设计,根据观察对象的不同特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及知识水平的差异,明确观察目的,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更加能集中注意力,达成观察的目标。

由于小学生在感知的过程中,无意性、情绪性很明显,对事物的感知通常是笼统的、不精确的,往往只看到事物的表象,而不能看到事物的本质,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利用分析、比较、概括、综合等多种观察方法,有条理地进行观察,擦亮他们探索事物本质的锐利眼睛。如课文中讲到的稻子与小麦,可以运用实物、幻灯、挂图进行直观教学,有条件还可在课外活动时间到田地中去观察,并结合生活所接触的和所看到的,有目的和重点区分两者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三、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练就灵巧的双手

篇4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文教学,想象力,新课程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

想象是在记忆表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一种高级、复杂的认识过程;是人脑中旧经验重新组合,产生新事物的过程,内容不受时空的限制。想象在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在科学实验、科学研究中更为重要。人们想象有一对鸟儿的翅膀,能够在天空中自由翱翔,于是便有了飞机的发明;人们想象有飞天的本领,便创造嫦娥奔月的神话,又通过艰苦的探索,制造出了火箭、卫星、航天飞机等。想象力是创造奇迹的源泉,是科学发展的动力,是对无穷奥秘的探索。

1.小学生想象力发展的特点

1.1 想象的有意性迅速发展。

在整个小学时期,儿童想象的主题易变性还比较明显,想象不能很有效地指向某一预定的目的,尤其对于缺乏必要的知识经验或不熟悉的事物,他们的想象往往显得简单贫乏。

1.2 想象中的创造成分日益增多。

小学低年级学生想象的内容常常是事物的简单再现,缺乏独立性和创造性。随着教学的深入,生活范围的逐渐扩大,知识经验的丰富,表象的积累和言语的发展,中高年级小学生的再造想象更富有创造性成分,而且以独创性为特色的创造想象日益发展起来。

1.3 想象的内容逐渐接近现实。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想象往往与现实不符,或不能确切地反映现实。随着学习的深入,知识经验的不断积累,中高年级小学生的想象已能够比较真实地表现客观事物,其想象的内容也趋于现实。

2.培养想象力的方法

2.1 营造和谐的课堂生态,还给学生学习的自由。

课堂生态是指课堂中能使学生实现人生价值的宽松和谐的环境。营造宽松的课堂生态,还给学生学习的自由。在课堂上只有允许思想上的自由,才会有心灵上的解放,才会有真知灼见的出现,而被禁锢的思想是永远也产生不了独立的见解的。因此,我们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2.2 要指导学生积累表象。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记忆的表象越多,它所展开的想象内容越丰富。因此要指导学生在平时多积累表象,为想象写作打好基础。积累表象的主要方法有:

2.2.1 开设固定的阅读课,指导学生多读,让学生采用卡片摘记法和剪报法收集作文资料,积累丰厚的表象。

2.2.2 表象默记法。要求学生将自己观察或体验到的印象最深的画面进行回忆、记忆,然后将画面用文字记录下来。这种记忆是对观察的事物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筛选,抓住其主要特征而记录的。

2.2.3 绘画法和照相法。将自己看到的最有特色的情景、人物用笔将其特征勾画出来,或者拍照下来,并配以必要的文字说明,为以后读书和作文用。这种做法更能引起人们对当时场景的回忆,为想象作文打下基础。

2.3 语言渲染,唤起想象力。

言语的发展与想象的发展关系密切。小学生的想象是在言语的调节下进行的,并以言语的形式表达出来。小学生的言语发展只有达到一定的水平,他们的想象才可能从直观形象提高到词语描绘的水平,使想象变得更加广阔、深刻,更加概括且富有逻辑性。例如阅读教学中教师生动的讲述,可以激起学生浮想联翩;系统生动的复述,或表情朗读、分角色朗读,这些都能使学生不同程度上进入角色以作品中人物的身份,按情节发展所规定的情景,以及作者的心理状态去展开想象。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用丰富、优美、清晰、生动形象化的语言描绘事物,这对提高小学生言语表达能力,发展其想象力,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同时为他们表现想象力作出榜样。

2.4 利用课本插图,激发想象能力。

小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他们所掌握的概念,大部分是具体的,可以直接感知的。画面是对现实情境的直观显示,是帮助学生进行形象思维的阶梯,也是启发、引导学生展开丰富想象的直接凭借。在小学语文课文中,有许多画面生动、色彩鲜艳的插图。教师可根据这些课文图文并茂的特点,充分利用插图,启发学生展开想象,比如,在教学《找春天》一课时,教师可以指着插图问学生:“小朋友在哪里看见了春天啊?”通过这样的发问,引导学生关注插图和文中的表达,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自己的想象和联想,用语言表达出来。利用好课文的插图,符合低段儿童的思维发展水平,让学生眼观画面,形象感染,加深理解,达到阅读的效果。在这领会的过程中,学生则完成了一次想象的过程。

2.5 在指导写作中培养想象力。

写作中所追求生动形象的表达效果,那就离不开想象。首先要给学生设置各种情境。如画一幅画让学生写观察作文或出一段情境段落让学生展开联想、想象,让学生展开想象描绘声音、画面。其次,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学校的一草一木、小商店、地摊、公交车上都可以是学生观察的地方。再次,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创造性阅读,续写故事和想象作文等训练,从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最后,作文内容开放。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联想与想象,以激发学生写作欲望。

2.6 利用电教多媒体,拓宽想象。

想象不是凭空的,它需要有所依托,需要不断地刺激。多媒体的运用,可以更有效地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顺利进入有效创新。在语文教学中,如果充分发挥录音,录像,幻灯,投影,电视等电教多媒体的优势,将声音、形象与讲授有机结合,形成立体教学氛围,可以大大丰富学生想象空间。由于小学生视野的局限,在思维上无法认知一些视觉上不曾见到过的事物,利用电教多媒体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有着教师直接用语言描述无法替代的作用。

总之,教师要以教材为依据,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采取适当的方法,不断激发学生想象力,并注意让学生从多种多样的课外活动及生活实践中获取知识,开阔视野,储备丰富的感性材料,学生的想象力就会逐步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篇5

一、“读图时代”的主要特点

(1)形象直观。文字较为苍白,文字表达多数较为枯燥乏味,相对而言,图像的内容丰富多彩且形象的呈现较为直接,便于读者了解其中所表达的内容。图像能够缩短书籍与读者之间的距离,精美的图像更能够引人入胜,促使读者更加直观地得到审美体验。由此看来,“读图时代”能够摆脱文字的抽象,使读者更加直观形象地进行阅读。

(2)信息量大,概括性强。读图之所以能够广为流行,最重要的因素在于图像的信息量较大、概括性较强。作为一种通用的表达方式,图像的概括强度通常是文字不能超越的,由于图像的概括性相对较强,不受语言的限制,其包含的信息量以及信息传播的范围相对而言具有更大优势。

(3)快捷方便。读图的另一主要优势就是快捷方便。当代社会生活与工作节奏日益加快,促使人们的阅读时间较为匮乏,因此阅读速度务必加快,图像具备信息内容较多且直观形象以及概括性较强的特征,既减少了读者的阅读时间,又丰富了读者的知识储备。与传统的文字阅读相比,读图在信息传播方面更具优势,在竞争激烈且生活节奏较快的当代更为人们所接受。

二、“读图时代”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影响力

(1)对小学生想象力的不利影响。从想象力的角度来说,纯文字阅读不具备形象性与直观性,反而能够有效激发小学生的想象力,小学生在阅读时能够经过想象认知以及感受到文章中所表现的内容[1]。但文字中若配有图片,虽然轻易能够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但是小学生直接从图像中获得知识信息,无需发挥自身的想象力,久而久之,容易促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产生惰性,其自身的创造性逐渐缺乏,形成了直接快速读图的学习模式,不利于小学生的语文学习。

(2)对小学生思维能力的不利影响。图像和思维之间存在紧密相关的联系。读图能够促使思维停留在感性层面,是通过视觉直接接收信息的方式。小学生在被动接收知识信息后,便停止了主动思考,这就造成了小学生的思维转换能力受到了影响,不能由感性逐渐转换为理性。

(3)对小学生表达能力的不利影响。读图时代的到来,促使小学生放弃了思考以及思维转换,导致其表达能力无法得到有效的锻炼,并且文字阅读以及背诵量的减少,导致小学生自身的语言信息储备相对缺少,其能够使用的语言逐渐贫乏,表达能力随之变弱[2]。

三、针对“读图时代”对小学语文教学不利影响的应对策略

(1)丰富小学生的想象力。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载体是语文教材,随着“读图时代”的到来,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内容也由纯文字转变成包含彩色插图的形式,教师在语文课堂中需合理有效运用教材中的图像与课文,确保小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想象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另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让小学生观察课文中的插图与课文是否吻合,随后让小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对课文中的插图进行恰当的补充。

(2)转换小学生的思维逻辑。小学时期是学生思维能力由感性转向理性的主要时期,小学生对文字的理解力相对匮乏,语文教材中的彩色插图能够促使小学生的思维逻辑逐渐丰富。因此,教师在语文课堂中,需充分利用插图帮助小学生把抽象的文字变得更加形象直观,提高其对文字的理解力以及拓展小学生的视野。但在此过程中,教师应认识到插图的主要目的是吸引小学生的兴趣,培养其思维能力,而不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主体。另外,教师可依照课文中的插图营造问题教学情境,促使小学生的思维转换能力得到有效的锻炼。

(3)锻炼小学生的表达能力。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表达能力的重要阶段。小学生的语言信息积累较少,通常会在语言表达时出现词不达意的现象。因此在语文课堂中,教师需有效运用课文中的插图培养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读图时代”的到来,改变了小学生对语文课文的阅读方式以及取向,但小学时期的学生的判断力以及价值观等尚不成熟,此时就需要教师转变教学理念,在教学中科学合理地引导小学生正确读图,认识到读图是理解课文内容的一种手段,使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阅读习惯,为他们的语文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文静,任顺元.“读图时代”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J].现代教育论丛,2010,(5).

篇6

关键词:小学生作文;想象能力;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02―0048―01

作文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着学生对语言的把握能力、对语文知识的应用能力和语文素质的高低。因此,小学语文教学要将作文纳入到重点学习范围内,并且不断探索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方法。想象能力是学生作文写作中不可缺少的能力,学生的想象能力能够反映学生的作文水平和语文综合能力,也是学生创造性和思维能力的重要表现。在小学作文写作中,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能够让作文内容丰富多彩,也能够促进学生作文水平和语文能力的提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作为重点,创新小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方法及策略,准确引导学生合理想象和科学想象,不断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创造和丰富想象的基础

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需要在一定的想象基础上,进行有效地扩展和想象,因此,小学生作文想象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为学生构建和创造丰富的想象基础和条件,为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奠定基础。

1. 以生活体验为基础发挥想象

想象并不是指胡想乱想,而是在一定的基础上进行合理地奇思妙想。学生想象力的基础应该在学生的日常生活的体验过程中寻找,生活中处处有语文,语文也是来源于生活的一门艺术,学生可以用自身对生活的情感体验,再发挥一定的想象,进而敲开想象的大门。现实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不同的事情,生活中也充满着各种各样新奇的事物,教师要合理地指导学生观察和体验生活,留心身边发生的小事和身边出现的人和物。学生在留心观察和生活体验的过程中,能够逐渐丰富想象力,学生也会从生活中发现作文的素材。例如,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观察身边的动物后,让学生通过他们对动物的了解,将动物写进自己的作文中。发挥想象力,构思一下它们之间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会有什么样的对话。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日常对生活的观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写出自己想象的场景。

2. 让科学知识充实想象

科学知识丰富、深刻和神秘,且能够满足学生对未知事物的向往和好奇,也能够为学生发挥想象提供良好的基础。不少科学知识在学生的可理解范围外,但是学生往往对科学知识存在着好奇,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教师还可以为学生创造接触和了解科学知识的机会,引导学生阅读一些科普读物,并对一些科学知识进行简单地讲解。教师也可以在课余时间带领学生参观科技馆,让学生体验科学的无穷魅力。也可以有效地组织和开展科学知识竞赛,引导学生深层次地学习和理解科学。学生在接触科学的过程中,能够逐步建立起对科学的认识和兴趣,也会把科学知识作为自己发挥想象的基础,学生的想象力将会进一步提高。例如,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星球的理解和兴趣,发挥想象:假如能够飞上月球,看到童话故事里面的嫦娥,会和她说什么,会告诉嫦娥地球的生活和地球上的新鲜事物吗?学生的想象力的发挥空间很大,也能够培养和提高想象力。

二、遵循想象能力培养的规律

想象能力具有很大的内隐性,小学语文教师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是具有一定难度的。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进行有效地了解和掌握,要对想象能力的培养策略进行深刻分析,遵循想象力培养的规律,循序渐进。想象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创造性和创新能力,教师要抓住这一规律,帮助学生打破思维定式,充分发挥创造性和创新水平,进而更好地开始自己的合理想象,获得较高的想象水平。

三、想象能力的训练方法

1. 引导学生续写文章

对已学文章进行续写的训练,既能够考验学生对原文的把握和理解能力,也能够有效地训练和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学生对已学知识的理解已经固定了,如果教师让学生发挥合理想象对文章进行续写,学生就可以打破原有的思维定式,把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对文章结尾的观点写出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新故事。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能够被很好地激发出来,也能够为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和训练提供有效方式。

2. 引导学生扩写文章

对文章的扩写要求学生对原文有很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在此基础上,学生发挥想象力对文章内容进行充实和丰富。扩写文章对学生语文素质、思维能力和想象力的要求较高,需要学生能够大胆地放开思路,将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加入进去,在经过科学合理的想象后对文章进行扩充。

四、总结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拓展学生思维和提升能力的重要基础,学生想象力的提高需要教师加以准确地引导和培养。小学阶段,学生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和发展性,教师要抓住学生的这一阶段特点,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进行科学地训练和引导。教师要转变作文教学思路,丰富和完善教学模式,创新小学生想象力的培养方法,对学生的想象力进行培养。

参考文献:

篇7

一、情境铺垫――触发美术想象

好奇心强是小学生的一大特征。在小学美术课的教学中,如果教师只是一味地根据教材上的内容进行教学,小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的持久性是不容易维持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课程要求教师要做课程资源的开发者,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并结合小学生的兴趣特点在美术课堂上为学生创设趣味性的情境,这样才能够有效地触发小学生的美术想象力。

例如在教学“动物明星”一课时,根据教材中呈现的素材,我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呈现这样的情境:美丽的大公鸡在草地上昂首漫步,并引颈高歌,显得十分神气……在学生看了画面以后,我提问:“同学们,刚才我们看到的这只大公鸡美不美?神气不神气?你知道它今天打扮得这么漂亮要去哪儿吗?”当学生简单回答以后,再出示森林公鸡选美大赛的情境,原来这只神气的大公鸡是要去参加选美大赛呢!此时,教师再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画笔去画一只美丽的大公鸡参加选美大赛。这样,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就立刻被有效地激发出来,纷纷想象自己所要画的公鸡的形象。

二、问题引路――引导美术想象

提问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得最为广泛的教学手段之一。在小学美术课的教学中,教师为学生创设了生动的情境以后,还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设计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他们进行美术想象,这样就能够有效地激活小学生头脑中的想象因子,在美术课的学习中进行有效的运用。

例如在教学“梦中的远航”一课时,当学生进入美术意境后,我恰当地把握时机,取出预先准备好的大张天空图,告诉学生这是一片无限宽广的天空后并提问:“宇宙中都有什么东西?”学生自由发言:“有月球、太阳、人造卫星以及其他星球。”紧接着再让学生自由讨论如何飞向天空去遨游。答案当然是丰富多彩的,有的说乘宇宙飞船,有的说坐着航天飞机去……在倾听了学生的各种想法后,我利用多媒体放映各种飞行物的造型、色彩及人物的动态、神情,并作必要分析。紧接着提出作业要求:每个人画一幅乘飞行物的人物画,要求颜色鲜艳、醒目。

三、活动为媒――深化美术想象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组织学生开展美术活动是一种重要形式。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引导学生开展各种富有创造性的活动,要以活动为媒,深化小学生的美术想象力。美术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活动,美术理论的积累应该在美术的实践和创造中得来,并在应用中不断发展为自身的能力。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动手创作的活动,让他们在自主绘画中将头脑中所想转化为现实的作品,既能让他们体验到成就感,又能培养他们的想象能力。

还是以“梦中的远航”一课的教学为例,我利用以太空为背景的大挂图,要求学生每人画出一架自己乘坐的与众不同、新颖的太空飞船或飞碟,然后剪下来粘贴到大张太空背景图中,让学生在这一特定的情境中愉悦地把知识技能转化为创造的动力,并要求他们为集体创作的作品命名,结果他们都争先恐后地举手,有的说叫“热闹的太空”,有的说叫“各种各样的飞船”……这样,通过个人创作与集体创作相结合的方法,寓教于乐,真正使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体,达到了发展智力、培养创造力的目的,同时也增强了集体协作的精神。

可见,通过美术创作活动能够有效地把学生的美术想象物化为美术创作的成果,从而有效地让学生在活动中培养他们的创作能力。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在教学中教师需要设计有意义的活动,不能让活动流于形式,而是要正确把握活动的本质内涵。

篇8

【关键词】小学美术 教学方法 想象力 创造力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12.062

想象力是学生进行美术创作的重要基础,想象力也比知识本身更重要,小学阶段美术课程的教学,重在拓展小学生的视野,开拓他们的思维,丰富他们的想象力。美术教学带有很大的灵活性,传统的封闭在教室中的一板一眼的教学,已不太适用于美术教学,尤其是针对小学生这一群体,美术的教学应更加生动性、趣味性。美术学科也与传统的其他课程不同,它不重在传授美术基础知识,而是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与艺术观念的表达,这也就需要教师们通过实施多式多样的教学活动,解放学生们的思想,冲破现有知识经验的束缚,大胆、独特地引领小学生们,对教学内容做出创造性的探索。

小学阶段的学生思维大多比较跳跃、幼稚、随意,但又无疑是生动、有趣而充满想象的,教师无需用合理与否来评价学生的美术作品,而是更多的给予每一位学生鼓励,肯定他们丰富的想象力,鼓励他们多多发现、思考和描绘身边的美。笔者根据这几年对我国小学美术教学的研究和思考,在自我反思和探究的基础上,就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育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出以下几点见解。

一、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没有兴趣的学习将是索然无味,就大多数小学生的性格特点来讲,对美术这一课程还是较为感兴趣的,那么如何来使学生们保持这份兴趣,或者增添这份兴趣呢?

课堂的引入部分十分重要。正式开课前的引入一定要贴合实际,任何的想象和创作都是以实际生活为基础和背景的,与生活丝毫没有关联的想象是不存在的。举例来说,教师可以事先准备几个不同形状的纸壳,有圆形、正方形、长方形、椭圆形、不规则形状等,然后一个个的拿出来请同学们根据这些形状来将这些纸壳想象成不同的事物,并鼓励学生们踊跃发言,积极讨论,这样的引入方法给接下来的行课进行了一个“预热”,使课堂先活了起来,热闹了起来,学生在思考和回答教师的这些问题时也就自然而然联系了实际,提起了继续学习的兴趣。

教师应多思考和设计课前小问题,给学生充分发言和表现自己的机会,并给予他们肯定,鼓励他们开动想象力,避免思维僵化;抑或是通过播放音乐、幻灯片等方式引出课堂内容,以这些生趣的方式开始课堂,不会突兀且能提起学生们的学习兴致。

二、营造生动、积极的学习氛围和环境

学生的学习兴趣,往往是在轻松、愉悦、生动的课堂氛围中产生的,轻快的教学环境更易给学生带去思考问题的动力和想象的空间。

为了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教师要做的就是以一颗平等博爱的心对待每一位小学生,拿出足够的耐心、爱心与责任心,不否定每一份通过努力而得来的美术作品,勤于肯定学生通过想象力制造出来的成果,不打击美术基础较弱的学生,了解每一位学生需要什么和他们内心所想,将舞台交给他们发挥,在教师授课和学生自主创作的过程中,教师都要不忘自己的职责,照顾到每位同学的现状,并提出相应的意见和建议,营造一种宽松、亲切的教学氛围。

借用各种工具辅助教学,也是一种聪明的做法。教师要有效运用教具,例如:人物模型、剪纸成品等演示模型;还可借助相关的历史故事、童话故事、诗歌等优秀作品来作为教学的依据和吸引学生注意力的重要工具;教师还要努力提升自身素养,善于利用现代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优秀的美术作品等,拓展学生们的视野。教师更应引导学生们从现实生活中汲取灵感,教师主动为学生提供或是呼吁学生自己准备相应的杂志、画报等,这些刊物不只是为了让学生们翻看欣赏,还能让学生们去发现其中有价值的画面等信息,通过将其剪下、收集等方式来保存艺术,激发想象力。

作为一名美术教师,要为学生们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环境,让学生们在这个和谐的环境中感受生活、体验生活,指导学生们去捕捉生活中那些具有表现力和趣味性的食物,拥有一双会寻找美、发现美、创造美的眼睛。

三、设计多种多样的教学活动

美术是一门极具趣味性和灵活性的学科,它不需要学生对知识的死记硬背,它需要的是顺应小学生的天性,通过设计各种有意思的教学活动,对学生的想象力加以维护和培育。

教师进行授课,需要时时与学生进行信息传递和沟通交流,最常见的一种教学活动之一,就是通过相互呼应的方式调动全体同学的参与性,举例来说,教师可以拿一个正方体模板,询问同学们看到这个模板能想到哪些事物,并尝试画下来,再进行小组交流和全班的分享,学生们所想的事物也许有食物、玩具、家具等。教师还可以通过将声画结合的方式来考验学生,例如,教师找来一段描写春天景色的文章段落,声情并茂、抑扬顿挫地读与学生们听,让同学们根据自己所听到的信息来画出一幅画;抑或是请几位同学当作模特,让其余同学对其进行画像,然后面向全体进行展示和分享,妙趣横生。这类的教学活动,不仅可以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使课堂变得生动、高效,更能有效地训练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在条件允许、能确保学生人身安全的情况下,教师甚至还可以向学校上级申请,组织学生们外出到公园等地方进行写生,将学生们带到教室外,领略自然的风光,同学们在呼吸新鲜空气,享受美景和玩乐的同时,充分调动了听觉、视觉、触觉、嗅觉等各种感官,开阔了视野,在快乐中学习,在体验生活中找到创作艺术的灵感。

篇9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英语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方面是有一定优势的,因为现在英语已经渗透到我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小学生在学习英语以前就应该接触过英语,对英语学习充满了期待。进入学校后,小学生第一次接受到专业、系统、正规的英语教育,由于小学生都有爱表现的心理,在接受了专业的英语教育后,小学生就想回家跟家长或者同学之间说英语,满足自己的表现欲望。教师可以利用小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在英语教学中先教会学生一些日常用语,比如“How are you?” “How do you do?”“What about you?”等基本用语,学生学习的兴趣大,在日常生活中也能多做练习。教师还可以开展字母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培养学习兴趣。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思维的培养要建立在基础知识扎实掌握的基础上,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更深入地去学习。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除了教给学生教材内容外,还应该有所扩展,特别是日常用语的扩展,比如学习了单词breakfast,就可以扩展学习午饭lunch,晚餐dinner;学习了短语go to school,就可以扩展学习go to bed,go to home, go to sleep等。学生渐渐就学会了自己去扩展,从而培养了共创新思维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力是创造思维能力发展的源泉,有了想象才有创造。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还可以利用课堂实物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例如,在学习“My new teachers”时,可以锻炼学生对外貌的描述,教师先做示范,描述一个学生的外貌,让学生们猜描写的是谁,教师示范完后学生主动参与,学生来描述另一个学生的外貌,让同学们去猜,学生在描述同学外貌时会在大脑中搜罗词语,其他同学会认真听他描述,然后在头脑中迅速反应单词意思,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

四、开展小组合作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开展小组合作,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由于小学生比较争强好胜,开展小组合作,让小组之间来竞争,不但活跃了学生思维,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小学生在小组合作时可以畅所欲言,克服害羞和恐惧心理,练习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并且在小组合作中每个同学都能参与进来,避免了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现象的发生,同时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篇10

1.现状分析

音乐欣赏课在音乐教学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开展欣赏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乐感,开阔音乐视野,提高音乐素养。但是,上好小学音乐欣赏课确有相当的困难。

首先,音乐不同于文学和绘画。文学的表达材料是语言文字,绘画的表达材料是色彩与线条。通过它们,欣赏者能够准确地认识到作者要表现的内容。而在音乐课中,作曲家用以创作的材料――乐音,与现实生活的关系只是间接的。识别它们,体会其中的含义要困难得多。音乐是表现情感的艺术。欣赏者必须用自己曾经历过的生活知识和感情去感知、体验所听到的音乐音响。正如高尔基所说的那样,在听音乐时"要用自己的经验、印象和知识的积累去补充"。可是小学生生活阅历浅,感情积累少,这是上好小学音乐欣赏课的一大难题。

除此之外,音乐欣赏不仅需要生动、具体的感性体验,而且还需要准确,深刻的理性认识,只有二者密切结合,相互促进,才能产生美感。也就是说,欣赏音乐,不仅需要形象思维能力,同时也需要逻辑思维能力,可是心理学研究表明,学龄初期儿童,尚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的过渡阶段,逻辑思维能力很差。这是上好小学音乐欣赏课的又一大难题。

马克思曾经说过:"对于不辨音律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音乐对它来说不是对象。"如果不设法解决以上两大难题,小学音乐欣赏课就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不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情感,更谈不上得到美的享受了。

小学生生活阅历浅,知识面窄,头脑中储存的生活图景和物象不丰富,小学生音乐视野狭窄、审美经验有限,不能正确地将某种音乐音响与适当的图景、物象联系起来。这又是制约小学生发挥想象的两道难关,也是我们音乐老师上好欣赏课必须解决的关键所在。

还有音乐欣赏课所必须具备的条件许多学校也办不到。

认识困难是为了克服困难。人非生而知之,而是学而知之。儿童的具体形象思维能力较强,其抽象逻辑思维也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具有很大成份的具体形象性。只要我们在教学中采用一些适合小学生的美感共鸣,也能达到陶冶性情、培养情ǖ哪康摹

2.借助想象力创造意境,诱发美感

根据小学生思维方式的特点,我认为,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是诱发美感、创造意境的有效途径,是上好音乐欣赏课的重要环节。

音乐不能给人视觉提供直接的图景形象。音乐的所谓形象、图景、人物,要通过欣赏者想象和生活联想在"闻乐而思"的过程中获得,即通过听觉信号使储存在大脑中的生活图景和物象再次浮现在眼前,使欣赏者好似身入其境,在思想感情上受到强烈的感染。而音乐教学环境的审美特点体现在视觉环境和听觉环境的优美上。如:在教学《玩具进行曲》一课时,我把教室布置成一个美丽的玩具乐园,到处摆满了各式各样的玩具:有可爱的小狗,有淘气的小猫,有玩具熊,还有布娃娃等等,当学生一走进教室就感觉像是到了一个玩具童话世界,个个欢呼雀跃,都嚷着、吵着、争着玩自己喜欢的玩具,在这欢快活泼、生动形象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地进入教师所创设的课堂情境,从而在感受音乐教室的装饰美的同时,去体验音乐艺术的形式美。这样既创造了想象的意境,诱发了音乐的美感,也使学生感受到音乐给他带来的快乐,丰富了他们的情感,愉悦了他们的身心。

3.启动学生想象力的几种方法

3.1 兴趣是启动想象力的钥匙。当学生对某一首歌(乐)曲产生了强烈的兴趣,他们才会产生欣赏的欲望,欣赏过程中他们才会积极主动地发挥想象力。因此,每节欣赏课一开始,都应设法让学生对本节课的教材产生兴趣。

根据我多年的教学经验,对于以下几种歌(乐)曲,学生容易产生兴趣。与自己生活经历相似,比较熟悉的题材;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独特的地方特色;经常接触,反复聆听的曲目;乐曲蕴含着故事情节。于是,上课前我仔细分析教材并找出其特点,例如:欣赏彝族舞曲《快乐的嗦》,我先出示绘有彝族服装的图片,讲解彝族的概况和风俗,然后示范跳一段彝族舞蹈;欣赏琵琶曲《十面埋伏》,讲述楚汉相争的历史故事;欣赏齐唱《义勇军进行曲》,介绍曲作者聂耳的生平,以及此曲定为国歌的经过;欣赏器乐曲《二泉映月》,先讲阿炳是一位盲人,然后介绍他坎坷的一生和刚正不阿的品德;欣赏歌剧《洪湖赤卫队》插曲《小曲好唱口难开》时,从介绍"碟子曲"这种民间曲艺形式入手,让学生带碟子和筷子,边敲边听边唱,气氛十分活跃。这样,学生感到这些歌(乐)曲格外熟悉和亲切。

当然想象力不是凭空生发的,对于生活阅历、审美经验较少的小学生来说,仅凭抽象的音响启动想象的翅膀是困难的。如果说上好音乐欣赏课的第一个重要步骤是引起学生兴趣的话,那么第二个重要步骤就在于为学生提供想象力的"生发点"。

3.2 提供想象力的"生发点"。必须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提供"生发点"的办法多种多样,我常用的有如下几种:

3.2.1 捕捉特定的音响。有些乐曲的若干片断模仿自然界各类禽鸟的鸣叫声,如刘天华的二胡曲《空山鸟语》,民间唢呐曲《百鸟朝凤》等,欣赏这类乐曲,我首先诱导学生捕捉这些音响,弄清"什么鸟"在叫。

3.2.2 理解独特的节奏。表现音乐的艺术特点之一,就是运用不同的节奏表示不同的情景和情绪。在音乐欣赏之前,将乐曲中独特的节奏加以讲解,使学生理解与生活节奏的对应关系,启发、帮助学生联想与想象。比如:"XX XX"像小鸟的叫声"叽叽 喳喳","X X"像青蛙的叫声"呱 呱","X-"像小猫的叫声"喵-"等等。

3.2.3 讲解音色的特性。结合乐曲向学生介绍人声分类和某些乐器音色的特性,如描绘波光水影时常用弹拔乐器琶音;描绘将士出征时常用吹管乐器合奏等。

3.2.4 选择适合的诗画。人们常用"如诗如画"来形容一首优美、富有意境的乐曲。听音乐,眼前出现一幅幅富有诗意的画面,这就是音乐欣赏的佳境。可是,小学生尚处于形象思维的雏形期,加上有些音乐作品所描绘的生活场景,时代氛围他们从未接触过,要他们想象出生动的画面有困难,因此,要给他们一些生动、具体的启示,出示色彩鲜明的绘画,配以意境相同的诗歌是简便易行的方法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