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医学的专业技能范文
时间:2023-11-14 17:52: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动物医学的专业技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儒家人本哲学的发展和确立与我国古代人本思想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商朝以前,统治者为了加强对人们思想的控制,强化王权统治,在意识形态领域对鬼神大加尊崇[1]。《礼记•表记》中也有说:“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到了西周时期,人们对鬼神是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并把人们的行为和意愿看做是天、神意志的代表,如“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2],“民之所欲,天必从之”[3]。进入春秋以后,“重人轻神”的思想逐步形成。春秋中期已出现“以人为本”的思想,由当时辅佐齐桓公称霸的宰相管仲提出“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治则国固,本乱则国危[4]”,道出了人民在国家稳固、安危中的根本地位。之后到了春秋末期,儒学创始人孔子在前人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和重视人在宇宙的中心地位和在社会的主体地位,并结合自己的学说,创立了人本主义哲学。儒家人本哲学重视对人性的认识,认为人不仅具有生物属性,还具有社会属性和道德属性。儒家人本哲学的核心概念是“仁”,“仁”者,爱人。要做到“仁”,就要做到以下5点:恭、宽、信、敏、惠。具体来说,就是推己及人,也就是遵循“忠恕之道”。“修齐治平”在儒家人本哲学中体现了“修己安人”的待人之道。
2儒家人本哲学的现代意义和价值
2.1儒家人本哲学的人性观与现代人类医学
人具有运动性语言中枢和知觉性语言中枢的特殊结构,人是以语言拥有世界的动物,人们通过语言的交流,可以引感、开放内心世界;同时,人也是唯一可以被语言符号伤害以及患语言疾病的动物,而且,人还是唯一可以通过语言符号医治的动物[8]。人的疾病与健康,不仅仅涉及到生理、心理或社会某一个单一层面,而是他们的整合,且三者密切联系,相互影响。根据现代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只有当三者是一种和谐统一的良好状态时才是现代意义上的健康。而某一方面的疾患都会牵涉和影响到其他方面,如心理或生理疾病所致社会功能损害和缺失,还有社会关系引发的心理和生理问题等。所以,与动物医学不同,人类医学除了自然科学性外,还具有人文性质。医生在给患者看病时,不仅要看到患者的生理层面,而且要看到其社会层面和心理层面。随着现代社会和医学的发展,人们已逐渐认识到这一点,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提出就是很好的例证。
2.2“仁”的人本哲学与现代医学人文关怀
“仁”是儒家人本哲学的核心概念,孔子在《论语》中使用了109次“仁”。《论语•颜渊》:“樊迟问仁,子日爱人。”孟子也说,仁者爱人。就是要关心和爱护他人,不是弄虚作假,虚情假意,也不是为了显示自己的教养,而是从“与人为善”的本心出发,真诚地爱护他人。怎么样才能做到“仁”呢,《论语•阳货》中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这五者就是“恭、宽、信、敏、惠”。谦逊恭敬、宽容大度、诚实守信、行事聪敏、恩惠于人,待人处事做到以上几点就是“仁”了。而具体来说,仁的施行,在于推己及人,也即“忠恕”之道。“仁”的实践包含了为人着想的思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换句话说就是“己之所欲,施之于人。”尽己为人谓之忠[9]。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恕”。这两方面合起来就是“忠恕之道”。孔子认为这就是把“仁”付诸实践的途径[9]。人文关怀是对人的主体地位,对符合人性的需求,以及人的生存状态、生活条件及保障的关注,对人的尊严、人格的肯定[10]。医学人文关怀主张的是以人为中心的医学价值观,医学人文关怀就是对病人不仅要提供必须的医疗技术服务,同时要为病人提供精神的文化的情感的服务[11]。这就要求医护人员对患者要有仁爱之心。作为专业人员,在患者面前更要谦逊恭敬,把患者当做自己的服务对象,以平等观念和服务意识去面对患者。由于信息的不对称,面对患者对专业知识的无知以及作为疾患承受者的一些不当言行,医护人员要给与宽容和理解,并给与必要的解释和指导。医护人员还要诚信待人,不弄虚作假,欺骗患者。在医疗护理中,医护人员要严格按照科学的操作程序,思维敏捷,行为果断,不因自己的失责和大意而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损失。医护人员还应根据安全性、实用性等特点以及患者的实际情况包括体质、家庭经济等因素为患者选择适当安全的治疗方法、药物等。医生救死扶伤,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神圣的职业,医生是给人们恩惠的,应该以利于患者和惠于患者为出发点。用孔子的话说,就是要推己及人,遵循“忠恕之道”。其实这与现代心理学中的“换位思考”和“黄金法则”在本质上是一样的。医护人员和患者首先学会换位思考,然后以自己调换角色后希望对方对待自己的方式去作为。医护人员以如果自己是患者希望医护人员怎么对待自己去对待患者,而患者以如果自己是医护人员希望患者怎么样对待自己去对待医护人员。这样通过为别人着想,不仅很好的体现医护人员对患者的仁爱之心,而且能够构建良好和谐的医患关系。
2.3儒家人本哲学的“修齐治平”与现代医学人文管理
有学者认为,“修齐治平”体现了儒家人本思想中“修己安人”的待人之道。在现代医学中,医生作为服务者,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服务质量和水平,一方面是提高自己的医疗水平和技能,另一方面是要提高自己的医学人文技能,提高自己对患者心理的了解和认识,提高与患者沟通的能力以及与患者建构良好和谐医患关系的技能,还要提高自己的理论和认识水平,对人类疾病和健康以及相关影响因素的认识。这都需要医护人员不断的学习新知识、新理论,跟上科学发展的步伐。通过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和全面素质。这样才能更好地医治和解除患者的病痛。不仅如此,医生的内在素养和专业技能会通过其一言一行表现出来,而患者就据此对医生形成信任或怀疑、镇静或不安、安全或不安全、敬仰或怨恨、对疾病的良好的预后充满信心或失去信心等心理。具有良好内在素养和高水平专业技能的医生其言行往往就能够很好的安抚患者心理,使患者产生信任、安全、镇静、对所患疾病的康复充满信心和希望等积极向上的心理。而且这样的医生也会得到患者的敬仰。这也就是“修己安人”的过程。特别在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中,心理医生的内在素养和人格魅力是安抚来访者不安焦虑情绪以及影响来访者做出改变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儒家人本哲学中“修齐治平”,也就是“修己安人”的思想在现代医学人文管理中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指导作用。
3结论
篇2
关键词: 就业 动物医学 教学改革
随着我国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推进,畜牧业发展模式的转变,由于现代畜牧业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和高效化生产特点,市场急需高素质的动物医学专业人才。为了适应动物医学人才培养的需求及学生就业的需要,动物医学专业的教学应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为主线,不断改革教学方法、方式及手段,注重实践育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从而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
1.当今形势下,动物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就2011年就业形势发表了我国第一本专门阐述人力资源状况和政策的《中国的人力资源状况白皮书》,发言人尹成基就当前中国就业压力情况和存在的矛盾作出了阐述:2011年中国就业形势非常严峻,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总量性矛盾非常突出。2011年高校毕业生预计将达630万人,还有初高中毕业后不再继续升学的学生600万人左右,另外,还有大量的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军队退伍人员需要安排就业,全年需要就业的人员将达2400万人左右,而目前只能安排1200万人就业,就业形势非常严峻。
四川农业大学动物医学专业先后被四川省教育厅评为四川省省级“品牌专业”、国家教育部立项建设为“国家级特色专业”等,2011年入选四川省“高等教育质量工程”专业综合改革建设专业,动物医学专业已成为最受我校学生欢迎的专业之一,多年来毕业生的就业率达100%,但随着近年来动物医学专业本科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毕业生就业的形势非常严峻。
2.现在农林院校动物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普遍存在的问题
以就业为导向的动物医学专业教学指导思想是:为社会培养既懂专业理论知识又具有实际动手能力的高素质动物医学专业人才。根据动物医学专业的特点及教学指导思想,本专业的教学上还存在以下方面的问题。
2.1教学形式单一:以理论课程为主,临床实验操作为辅。
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既掌握扎实理论基础知识,又具有从事具体临床工作的能力的技能型人才,而本专业的课程教学主要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与教学相关的实验课程不多,且基本都是实验室实习,教学与临床实践全面结合的渠道较少;受专业特点的制约,不能进行成批量的或长时间的实习而导致学生参与生产实习的力度不够,使得学生只有理论知识,而实际动手能力相对比较薄弱。
2.2考核方法不完善。
考试模式还是传统的平时成绩加期末考试,不能体现学生的实际临床动手能力。没有实施考教分离。
2.3师资力量不足,科研任务较重。
专业课程都是综合性学科,它决定了教师不仅要懂理论知识,而且要懂临床生产实际等知识。目前,在我国大学教育中,大部分教师专业知识面比较窄,复合型人才较少。而且中国高校教师由于科研任务较重,教学质量得不到足够的保证,使得本科生教学质量得不到有效提高。
3.动物医学专业人才为适应社会的需要,必须进行教学改革和创新
3.1教学内容、方法手段改革。
依照目前状况,动物医学的课程大部分是以理论为主导的,与课程相结合的临床实践课不多。针对这一情况,在教学内容、方法手段上进行改革。
3.1.1教学内容改革。教学内容根据农业院校教学的要求,突出基础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培养,基础理论教学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要、能用为度,关键是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3.1.1.1实现课程结构的综合化并体现职能技能的培养。单一课程知识讲授不够合理,不仅会造成“过渡学习”的浪费,割断学科的联系,而且难以形成解决问题所需要的综合能力,造成“学而无用”。动物医学专业课程加强与其他学科的知识联系,采取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方式。根据考试需求和人才市场对动物医学专业素质的需要、就业市场信息和岗位技能要求确定专业课程的具体实施内容,授课内容紧紧围绕动物医学服务社会畜牧业生产的内容展开。
3.1.1.2增加实训实践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为了增强动物医学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按照实践性环节教学大纲教学的基础上,加大了实践教学内容的比重。主要包括课程实训教学、校内模拟实训、校外学年实习、校外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内容。积极推行工作和学习结合,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积极推行校内实训和毕业实习的实践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综合技能模拟的强化训练,专业的实训时间在一年左右,实践性环节的学时占总学时的40%以上。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所有专业实训、实验课程开出率均达100%,实践教学满足了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整个实践教学效果显著。
3.1.1.3教学方法手段改革。恰当的教学方法和先进的教学手段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教学实施中以质量保证为宗旨,积极进行教学方法改革,大力推广病例式、讨论式、启发式等教学方法,改革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全面提高教学效率,保证教学质量。
病例式教学——通过大量的病例导入,引出并掌握各个知识点;主要做法是结合课堂内容,选取相关病例,要求学生围绕该病例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讨论式教学——为锻炼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选取一部分知识点让学生组织讨论,提出并阐述自己的防治观点,学生讨论热烈,运用此方法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达到了教学目的。
启发式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获得知识,发展能力。
积极开展多媒体教学。举办多次教师多媒体课件制作知识培训,使多媒体课件制作水平明显提高,基本实现PPT教学,教学效果较好,得到了学生的充分肯定。多媒体教学在有限的学时内增大了课堂教学的信息量。既可以使教学变得轻松、活泼,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解决黑板板书中不便、费时等问题。利用校园网搞好辅助教学,增加网上课件的数量。让学生可以在课外随时上网学习本专业课程。利用学院网络资源,扩大了学生的学习空间和延长了学习的时间,方便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并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3.2教学模式改革。
采用“课堂+实验室”、“课堂+实践基地”、“教学+公司”等教学模式。将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结合作为高等农业院校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加强实训和实习环节,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鼓励并创造条件让学生利用暑期、节假日和课余时间到校内实践基地、养殖场实践实习,使其在走出校门之时即能适应社会需要,实现毕业和就业的“零距离”。
3.3考试模式改革。
高等农业院校考试改革就是要按照素质教育的方针,通过考试观念、内容、形式、管理等方面的改革,充分发挥考试的功能,从而实现教育目标。
3.3.1更新考试观念。树立以“能力测试”为中心的现代考试观念。建立以“生产实践知识、操作技能和理论知识综合于考试”的考核评价体系,通过考试的引导作用,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自学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等。始终坚持树立现代教育观、人才观和考试观,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不是单纯以课程和教材知识的难度、深度和考试的分数衡量学生,而要把考试真正当作实现教育现在动物医学本科生过程中的一项有效手段,而不是教育目标自身。
3.3.2改革考试内容,确立考试的能力导向。考试命题严格按照教学大纲要求,根据课程所涉及的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对课程的知识、能力、素质进行分析细化,然后根据这些特征确定教和学的方法,最后确定课程效果的评价方法和考核大纲。考试内容能够反映学生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以及分析与解决问题的综合运用能力,而不是课堂教学内容的简单重复,多给学生提供探索的机会。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标新立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使考试真正能够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进行全面测试评价。
3.3.3构建多种形式的考试体系,突出高职特色考试方式突出了多样性、针对性、生动性,不是只限于笔试,还采取了临床实际操作考试、生产场站生产知识考核等多种多样的形式。课堂评价也是重要方式,教师应在教学活动中观察和记录学生的表现,还可以通过面谈、正式课堂作业、自立项目调查、书面报告、讨论问题和写论文等方式考察和评价学生。例如在《兽医产科学》这门课中采用这样的考试方式,学生自评占5%,实验室操作占10%,教师平时考评占10%,临床实际操作占30%,生产场站占20%(校内、校外各10%),期末卷面成绩占25%。全面衡量学生本学科的学习成绩。
3.3.4加大考试管理的工作力度,不断完善考试管理体制。
首先,建立了科学的考评体系。在深入调查研究、认真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学习和利用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的成果,研究和规划考评体系,制定了各种类型考试试题质量的评价标准,为课程考试质量的客观、科学、公正提供保障。
其次,建立健全考试结果评价和反馈机制。对考试成绩结合课程总结性考试和平时考核进行综合评价。同时,建立考试结果分析,总结教学经验教训,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反馈渠道和沟通机制。
最后,做好考务管理工作。健全了课程教学大纲、考试大纲的建设,实行“教考分离”。加大考试管理工作力度,不断完善考试管理体制,重点抓好命题、制卷、监考、阅卷、评价等工作环节的科学规范管理。理顺好各部门之间的关系,严肃考风考纪,突出考试的公正性和规范性。
3.4大力提高本专业教师素质。
由于动物医学专业的大部分年轻教师是毕业后就直接从教,专业知识面比较窄,因此要强化教资队伍建设,建立专业教师队伍。
3.4.1坚持培养与引进相结合的方针。对于学历高、实践经验少的教师,建立参加企业实践锻炼制度,了解行业发展趋势,提高自身实践能力;轮流参加实训基地的教学和建设工作,提高实践教学能力。拓宽引进人才的渠道,改变单纯从高校毕业生中引进教师的做法。增加从企事业单位、国外留学生中引进高层次人才的比重;通过有计划地引进或送出培养的方式,逐步改善师资队伍的知识结构,加快教师的培养。
3.4.2坚持专兼职互补的方针。聘请其他高等院校的教授、行业专家为本专业的客座教授;聘请具有一定理论基础和丰富实践经验的行业能手担任兼职教师进行“项目指导”,优化教师素质队伍结构。组织教师参与职业兽医师资格考试。通过对现有教师的培养,使本专业90%以上的教师不仅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而且具有一定生产实际操作技能和生产管理经验。
3.5建设实习、实训课程高专人才培养的目标。
学校领导决定了实习课程、教学实践课程和实践基地建设在多元整合的课程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为此,本专业重点加强了临床诊断、临床技能培训和竞赛等实践课程的建设,在校内建立了实习农场和校内实践基地。在校外积极与企事业单位联系,建立实习基地,满足学生校内、校外实习生产实践的需要。
4.教学改革所带来的成果
4.1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增强。
动物医学专业通过教学改革和创新,学生在大学期间通过在校学习了扎实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学生毕业后,就能够第一时间适应用人单位的岗位。
4.2就业竞争实力增强。
本专业近五届毕业生的就业率均达到100%,动物医学专业毕业生表现出良好的综合素质,受到用人单位的肯定。
4.3社会评价好。
通过对部分07届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得出用人单位对07届毕业生的总体评价。统计显示,评价“较好以上”为98.5%,“称职以上”为100%,对就业指导工作的满意程度达99.8%。从用人单位的反馈情况来看,他们爱岗敬业、吃苦耐劳,毕业之后即能胜任本职岗位工作;他们思想积极向上、思维活跃,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他们团队合作意识强,在各项活动中表现出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他们具有较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在工作中善于钻研,能将所学专业知识融入到工作中,动手能力强;他们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具有较好的人际关系。集体观念强,诚实可信。
总之,农业院校教育中的动物医学专业的教学应该以就业为导向,以市场需求为依据,培养出不但能掌握扎实的动物医学理论基础,而且具有从事具体动物医学业务工作的能力,精通动物医学、动物科学、临床操作技术的基本理论和专业技能,有一定的专业外语和计算机应用水平,勇于开拓、善于创新、脚踏实地、精通业务、勤奋向上的高素质动物医学专业技能型人才,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陈铁山.以就业为导向深化教学改革——许昌职业技术学院教改纪实.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16):61-62.
篇3
【摘要】 在医患纠纷不断增多的情况下,提出了中医眼科学生不仅要努力掌握专业技能还要加强沟通和工作技巧的学习。从中医眼科的特点出发,探讨如何更好培养医学生专业技能、如何加强和提高医学生的沟通能力,从而避免或减少医患纠纷。
【关键词】 中医眼科教学;医患纠纷
AbstractWith the increase of medical dispute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ophthalmology students should not only grasp the professional skills but also enhance communication and job skills.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ophthalmology, how to train medical students the professional skills and enhance communication were approached, which can avoid or reduce medical disputes.
KEYWORD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ophthalmology teaching;medical dispute
0引言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和维权意识越来越强,对医务工作者和医疗服务要求也越来越高,医患纠纷比以往更频繁的发生[1]。尤其是在指导医学生见习时,许多患者和家属把治病定位为消费活动时,对学生临床见习常常不理解,进而对学生临床见习采取了不配合的态度,更容易发生医患纠纷。这种情况使学生对见习产生畏惧心理,影响了学生临床见习的积极性和见习效果,学生很难与患者有良好的沟通。当出现医疗纠纷时,患者更会以此为由,加重医疗纠纷。为了有效的减少医患纠纷,我们认为可以从更好的掌握专业技能,加强医患沟通、学习高年资医生经验等多个方面开展工作。
1扎实地掌握眼科专业技能
中医眼科拥有它的特殊性。中医眼科学既有中医学的共性,又有独特的五轮八廓辨证和六经辨证等专科理论体系。要精眼科,必应具有中医内科基础;而作为专科,眼科学专业性强,局部解剖精细复杂,临床操作技巧细腻,因而在检查诊治方法上与其他学科有很大的差别,学习掌握相对困难。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应特别注重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不断出现的新技术也渗透到中医眼科学中,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挑战。作为视觉器官,眼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果处置不当,失明或严重影响视力即会造成残疾;有些病症诊断治疗不当常常会影响美观,而现在的患者对美的要求越来越高,一旦处置不当,会造成不必要的麻烦;眼科作为手术科室,如有差错事故,后果往往很重;另外,很多常规检查,如裂隙灯、眼底镜等光照患者眼睛,会使患者有不适感。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医患的沟通,给实习医生带来较大的压力。
1.1采用多媒体教学 在临床实习带教中,我们开展一对一带教的同时,开展多媒体教学,观摩手术录象、典型病例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眼科是实践性、操作性较强的专科,由于条件所限,教学活动不可能全部在临床展开,需要通过课堂学习掌握很多实践技能[2]。多媒体教学能形象、生动地展示典型病例的特征[3] :如麦粒肿和霰粒肿的对比照片及络损暴盲和络阻暴盲的眼底照片能使学生清晰直观地对容易混淆的临床常见疾病作出鉴别;观摩常见疾病的手术录像使学生未进手术室就知道手术的基本步骤。学生在真正接触患者前就得到感性认识,产生学习临床知识的兴趣,必然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1.2引入讨论式教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引入了讨论式教学法,留出时间让学生提问、讨论。学生能主动应用学过的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经验和技能去思维、分析、判断,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这种教学方法强调自主学习。学生们为准备问题、回答问题,需有目的地查阅和学习该专题的相关文献资料,从而更好地掌握该专业的知识和临床技能。
1.3实践教学增强学生动手能力 眼科很多检查项目都能给患者带来不适感,年轻的医学生刚刚接触临床,检查患者时势必动作慢、耗时长,患者更不愿意配合[2]。我们教会学生互为模特互相练习常用检查,一方面增强了学生的实践技能,另一方面使学生能体会患者的不适,在以后的临床实践中学会换位思考,尊重患者的人格隐私,体贴患者的情绪感受。眼科虽然属于外科系统,但多数手术是在显微镜下进行,手术器械也相对精细,其手术操作技巧如分离、切割、缝合、打结等与大外科有较大的差别,更因为眼球解剖的特殊性,有些操作如撕囊等更是眼科独有的。掌握好眼科显微手术技巧无疑是提高手术技能的必经之路。动物眼(如猪眼)练习是个成本低廉减少实习手术风险的有效方法[2] 。总之,在眼科学学生临床实习阶段开展多媒体教学和互相检查、动物眼练习等实践教学及引入讨论式教学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有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更好地掌握临床知识和技能,是提高临床教学质量的可行方法。
2培养学生沟通能力
医患沟通不仅是诊断疾病的需要,也是治疗疾病的需要[4]。有时沟通还可转化为有效的治疗手段和方法,在心理治疗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2.1沟通能力的重要性 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医学生在与患者及家属的交往中,常常不愿意在患者面前暴露自己实习医生的身份,不自信和盲目自信往往交替出现;另一方面,又由于沟通技巧不佳,与患者和家属的交流较为简单生硬,尤其在面对独生子女家长的各式各样的提问,往往表现出束手无措和茫然无知的特性,而引发种种矛盾。为了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医学生不仅应学习研究患者生理方面的病因,而且更应注意研究患者的心理情感、社会因素对疾病的影响,提高与患者及患者家属的沟通能力。临床上,由于患者及家属的自身文化、背景不同,治疗程序的复杂性,医护人员自身的个性、能力诸方面的因素,均可造成医学生在医患沟通上出现问题。如对患者病情和诊治风险预见解释不够,或患者家属在特定情况下未能理解医务人员的解释等。因此,在临床实习中应十分重视培养医学生与患者的沟通能力。
一般眼科门诊眼疾患者以儿童和老年居多。儿童患者大多以屈光不正常见,造成的原因归结起来不外遗传和环境因素所决定的,而老年患者又以白内障、视网膜疾病为主。两类患者一个共同的特点是患者对病情的叙述一般常有陪同的亲人来完成。儿童多有父母亲陪同,而老人又多是子女陪同而来。这就需要我们根据眼疾患者的特点对患者采取不同的沟通办法和技巧,尽可能直接与患者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很多儿童患者,见到医生会产生恐惧感,有些老年患者耳聋行动不便,这就要求与患者交流时更需要多一分亲切和耐心。首先要让患者认识到自己眼睛是有问题的应该进行治疗;其次是告诉患者只要积极配合治疗,病是可以治愈或减轻的。
2.2加强相关的课程教学 由于眼科诊疗的专科特征明显,造成了部分眼科临床医生只熟悉自己本专业的问题,而对患者存在的其他医疗问题不管或推脱,不能给患者提供合理的解释。临床带教老师尚且如此,医学生的表现就可想而知了。这些问题的存在给刚刚进入临床见习的学生造成了不良的影响,有些学生在问诊或查体时只管自己的需要,眼痛医眼,没有能力及耐心解答患者的其它疑问。要成为一名合格的眼科医师,必须具备全科医师的基础,提高对常见内科疾病的处理能力,所以我们加强了相关课程的教学,保证相关课程的师资力量和课时量。在临床选修课中,我们也开设了护理学课程及护理技能训练,使学生在学习护理学相关知识的同时,了解临床一线护理人员的艰辛与奉献,认识到医护专业是相辅相成的,从而培养了他们对护理学专业的认识以及对护理人员的尊重与理解。
2.3教育学生与患者沟通时要学会换位思考 医务人员应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把患者当成自己的客人和亲人,站在患者的角度想一想,责任心和同情心自然就会产生,良好的医患关系也就容易建立[5]。如果医生受到患者的欢迎,相对而言,对医生的依从性就会提高,对治疗也会更加配合。
2.4通过医疗实践培养学生沟通能力 不把对医学生的人格培养作为一种简单的说教,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医疗实践与活动,让学生在各种实践过程中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如学生在社区医学实践中了解社区医学保健的基本内容,对老年患者、对贫困群体更多了一份关爱和责任感。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合作精神、人文关怀以及社会适应能力。与此同时,我们还注重在新生入学教育与入院教育中,正确引导,切实加强对他们一切从零开始的教育,克服天之骄子和骄傲情绪,在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作为实习医生应学会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患者易于接受的语言、形式和内容进行交流沟通。与患者沟通中要做到让患者信任,不但要掌握患者各个阶段的病情变化和诊疗情况,还要掌握患者的医疗费用及患者家属的思想情况。因此,在眼科临床教学中,通过医患交流与沟通,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赢得患者的信任并使其愿意接受检查和治疗,避免或减少可能发生的医患纠纷。
3临床带教医学生的经验体会
我们临症多年,将自己多年临床医患交流经验传授给学生。比如不可对患者说太绝对的话,因为任何疾病的治疗过程都有不确定的因素,如果说的太绝对,一旦出现问题会带来不必要的麻烦,这对于即将从事临床工作的医学生尤为重要。学生检查患者前先由老师与患者沟通,为使患者能更好配合学生对其的检查治疗,可适当减免患者检查治疗费。若遇到医疗纠纷,教育学生,不要与患者发生直接冲突,及时请示上级医生,由上级医生出面交涉,避免矛盾扩大。最重要是要把病历写好,病历是医务人员对患者患病经过和治疗情况所作的文字记录。病历是医生诊断和治疗疾病的阶段总结,是医学科学研究的很有价值的资料,也是出现纠纷后主要的参照资料。因此,要求学生一定要按照卫生部相关要求认真规范地撰写病历,这样做既是为患者也是为自己负责。医患纠纷中规范严谨的病历会减少对临床医生的不利影响。
4小结
综上所述,在中医眼科教学过程中,通过多种努力,加强医学生专业技能和沟通能力的培养,充分继承发挥老医生的经验技巧,尽力避免或减少医患纠纷,在临床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王丽华,刘悦萍.影响医患关系和谐的因素及构建对策.中国现代临床医学2006;(1):111112
2谢学军.中医眼科临床教学的特点与改革的探讨.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6;8(1):52
3白世淼,秦杏蕊,张若甲,等.中医眼科教学如何适应社会需求初探.河北中医药学报2004;19(4):4344
篇4
关键词:卫生检验与检疫;课程设置;培养特色
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是公共卫生和预防医学学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高水平卫生检验专门人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重要任务,被誉为预防医学的“前哨”。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卫生检验在公共卫生中的作用和地位越来越重要。目前我国卫生检验从业人员普遍存在的问题是:高素质的专业卫生检验人员短缺;大多数从业人员是非专业或低学历职业技术人员;检验人员知识老化,对先进的检验设备和技术不甚了解;在传染病暴发或流行时期,在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同时具有预防医学、微生物检验、物理化学检验及现场处理技能的人员明显不足。卫生检验人员知识的不断更新、新技术的掌握、高级检验队伍的充实,是我国公共卫生和预防医学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
1我国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我国卫生检验高级人才的正规培养起始于1958年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原华西医科大学)开办的卫生检验专业。目前,我国医学院校开办卫生检验或卫生检验方向的院校大约有20多所,每年招收约1000余人[1]。2006年,根据卫生检验专业本科教学的需求,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了《分析化学》、《食品理化检验》、《细菌学检验》、《病毒学检验》、《水质检验》、《空气检验》等卫生检验专业卫生部规划教材10种,规范了卫生检验专业课程的教学[2]。然而,国内各院校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办学方式多样,现有的办学模式主要有两种:一是授予理学学士学位的“卫生检验学专业”;二是授予医学学士学位的“预防医学专业”后期分流的“卫生检验方向”[3]。2001年,南京医科大学设置预防医学专业(卫生检验方向),培养五年制医学学士,采用“前期趋同,后期分化”的培养模式。该模式前四年所学专业与预防医学专业相同,仅仅在第五学年开设检验专业课程。经过4年的实践,我们发现由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毕业生就业趋向、职称评定等要求不同,五年制预防医学(卫生检验方向)培养模式已不适合新形势发展的需要,此种培养模式的学生检验专业知识和技能不能够完全胜任用人单位对检验人才的实际需求。因此,四川大学、安徽医科大学等高校根据教育部的要求,于2005年和2007年分别成功开设四年制卫生检验专业。我校于2009年起设置卫生检验学专业,培养四年制理学学士。2013年至今,已有3届毕业生,培养的学生对于检验专业的理论知识掌握更为扎实,实践动手能力更强,岗位胜任力更高。2012年,教育部印发《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正式将卫生检验学专业名称更名为卫生检验与检疫[4]。
2我校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
目前,国内开设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的院校不乏少数,各具特色。南京医科大学自2009年起设置四年制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授予理学学士学位。本专业面向全国招生,每年招收35名左右的本科生。根据学生毕业就业去向和用人单位反馈情况,我校在卫生检验人才培养方面不断进行完善,形成了一套具有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体系,培养了一批“具备预防医学、卫生检验检疫学基础理论知识和实际工作能力、能在疾病预防控制、食品检疫、职业卫生检验、环境监测、商检、质检等检验检疫机构以及相关高等院校和研究单位从事理化、微生物、免疫学检验或教学、科研等工作的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
2.1制定培养目标,确定教学计划
卫生检验工作是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所等开展各项业务的重要技术支撑,它不仅为现场调查、疾病监测、控制和卫生监督及时准确地提供检验结果和监测数据,而且为贯彻《食品安全法》、《传染病防治法》等一系列的卫生法规、标准,保障人民的健康、安全提供可靠的定性和定量执法依据,同时也为人们的生活及生态环境安全研究、防止和消除各种职业危害等提供基础资料。因此,我校将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卫生学及相关自然科学基础知识,较强的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理论及分析检测技能,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卫生检验与检疫专门人才”。按照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切实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教育全过程;加强对学生本专业领域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培养,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和专业能力;并充分发挥我校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等资源优势,以理为主,医、文兼修,以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促进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协调发展。经过充分调研,分别制定了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本科培养计划、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本科课程教学大纲、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本科实验教学大纲和各类实践性环节的规范文件。加强学生的理化检验和微生物检验的实践能力训练,专业课程设置中实验课的比例较高,实验课理论课比例接近1∶1,有的课程甚至超过1∶1;着重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构建了设计性实验教学模式,促使学生专业知识、学习能力、科研素质得到全面协调发展;注重创新意识的培养,将学科发展的新动态、新趋势引入课堂,打破学科间的壁垒,按照“科学、规范、拓宽”的原则更新教学内容,优化课程设计,突出学生的专业特点。
2.2课程体系设置
课程体系的设置体现了该专业对学生知识结构、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基本要求,反映了培养目标,是进行教学工作的基本依据,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才的培养质量。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的课程设置应着重于培养具有卫生检验科学技术理论知识和实际工作能力的高级技术人才。然而,许多学校在课程设置中,直接将预防医学的课程体系纳入卫生检验专业的培养模式中,几乎没有考虑到课程之间的交叉性和互补性,盲目根据规划教材的内容设置课时数,从而导致了内容的重复性。随着新技术和新方法的不断涌现,以及不同学科之间的紧密结合,卫生检验与检疫学科发展迅速,因此,该学科的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方式和方法等,需要适应快速发展的变化,并要求我们积极进行课程体系建设,调整和更新课程内容。我校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教学尚处于起步探索阶段,课程建设体系仍然不断在完善和改进中。目前,我校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共开设必修课41门,167学分。必修课分为四大类,即公共基础课程、医学相关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公共基础课程在第一学年开设;医学相关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在第一、第二学年开设;专业课程在第三、第四学年开设;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在第四学年进行。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开设的医学相关课程是该专业的特色之一,医学相关课程共5门,包括人体结构学、微生物与免疫学、人体机能学、临床医学概论、人体寄生虫学。专业基础课程共10门,包括分子生物学及实验技术、卫生毒理学、卫生统计学、仪器分析、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环境卫生学、流行病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实验动物学、传染病学。专业基础课程中包括预防医学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为卫生检验与检疫人才了解公共卫生的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奠定基础。专业课程共10门,涵盖理化检验和微生物检验相关课程,包括卫生微生物学、细菌学与病毒性检验、实验室管理与生物安全、免疫学检验、食品理化检验、水质理化检验、临床检验基础学、空气理化检验、生物材料理化检验、卫生检验检疫学。除了必修课外,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要求学生选修10学分的选修课,其中人文艺术类选修课不低于4学分。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学习阶段安排在第四学年第二学期,共20周。学生主要安排在省市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省级食品质量与安全研究所、省级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和我院进行毕业专业实习,主要进行理化检验和微生物检验实践,包括细菌学检验、病毒学检验、卫生微生物检验、常规医学检验、卫生理化检验等内容。通过毕业实习的实践,培养学生具有基本的卫生检验能力,能够掌握检验学的基本理论和技术,熟悉常用的现代分析仪器的结构、性能。
3我校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培养特色
3.1明确主干课程,合理设置课程体系
确保有条件开设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所需的核心基础课程。将卫生检验与检疫的基础理论融入专业基础模块和专业课模块的教学及实践中。合理设置每学年的课程进程,并随着相关物理学、化学、微生物学、卫生学等学科的发展,更新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打破学科课程间的壁垒,加强课程与课程体系间在逻辑和结构上的联系与综合,不断充实反映本学科领域技术和社会发展的最新成果,把理、工、医多学科的交叉与渗透加入教学内容中来。
3.2突出教学重点内容,体现专业特色
根据医科院校的特点和优势,结合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给公共卫生带来的挑战,科学规划专业建设。突出“一个理论、三种技能、五个模块”的重点内容:即卫生检验与检疫理论、卫生理化检验技能、卫生微生物检验技能、生物学效应检验技能以及公共课程模块、专业基础模块、专业课模块、实习与实践模块、实战与发展模块。
3.3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的专业技能培养贯穿整个人才培养方案中。我校卫生检验与检疫人才培养的突出特点是与国家级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有机结合在一起,在实验教学队伍、仪器设备、实验室资源等方面融合共享。实验教学采用分层次并渐进提高的方式:基础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除生产实习、毕业实习(论文)等校内外实习与实践基地(模块)外,还有南京医科大学卫生分析检测中心独立第三方实验室及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一级学科大学生科研训练实践平台(模块)。这些条件和措施为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打下了基础。
3.4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创新型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目的之一,我校在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本科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方面进行了大胆尝试。在学生入学的第一年即指定专业导师,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并根据学生的兴趣进行科研思维的培训,专业导师的指导贯穿整个本科阶段。第二学年的暑期,开设大学生暑期科研训练项目,为学生介绍本专业的最新研究动态,让学生了解科学研究的基本思路,介绍专业文献的检索和阅读技巧,从而扩展了学生的视野,拓宽了知识面,推动了能力和素质的发展。第二学年和第三学年,组织学生申报各级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训练项目,通过资料查询、项目申报书的撰写、项目的组织实施,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科研实践训练。第四学年的毕业实习,学生参与指导教师的科研项目的具体研究工作,更加深入地进行科研训练。这些创新能力培养的环节,不仅让学生接触到最新的学科发展技术和最先进的实验设备,最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意识。
参考文献:
[1]谢惠波,雷章恒,刘杰,等.卫生检验专业人才现状与教学改革的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1,(24):15-18.
[2]张凯.构建应用型卫生检验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1,31(2):190-192.
[3]谢惠波,雷章恒,陈润,等.对卫生检验专业人才培养与改革的思考[J].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2,11(1):28-31.
篇5
关键词:建构主义 药理学 课堂教学
当前,以建构主义理论指导教育教学改革已成为国际教育界的发展趋势,它的理论对我国中等卫生职业教育正在深入进行的教学领域的改革,尤其是对创新型人才培养所必需的创新教育极具启发作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本质是以学生为学习主体,强调其主观能动性。它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向学习者单向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学习情境下,借助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对知识意义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认知内容的主动建构而获得的,突出了学习的探究性和建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还认为学生学习的任务不仅仅是满足于获取某一结论性的内容,应更注重在学习过程中锻炼思维能力及自主学习能力,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对知识进行主动建构。真正科学的建构主义既强调学习者的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认为教师应该成为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仅重视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及学习能力的培养,要有助于学生的后续学习及自主学习。总体而言,建构主义强调教学的主动性、社会性、情境性、交互性和开放性。
药理学是联系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药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其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培养药剂专业学生掌握药物的基本知识,为临床安全、有效、经济地用药奠定基础。以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课堂教学不易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由于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因此,只有掌握并运用认知规律来指导教学,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药理学教学显得尤为重要,在药理学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主要在以下几个环节中融入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一、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新知识的重构提供基础平台,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学习不是简单地、被动地接受书本知识或教师输出的知识信息,而是靠自己主动地建构知识意义,即学生根据自己原有的生活经验或知识基础,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的选择、加工和处理,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因此,教师应当引导学习者把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帮助学生去回顾、寻找与当前学习内容相关的旧知识点。在药理学教学中,教师应格外重视引导学生将已经学过的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及病理生理学等学科知识应用于药理学的学习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应使学生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根据已有的相关知识经验主动学习,接受新的知识,并将新的知识通过意义建构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中。例如,讲解“肾上腺素解救过敏性休克”这一知识点时,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分析过敏性休克的病理变化,如微血管扩张、血压下降、心脏抑制、支气管痉挛、呼吸困难等,再引导学生分析兴奋肾上腺素α、β受体所引起的效应,学生自然就能轻松理解药物的作用原理,掌握药物的应用及不良反应;再如讲解“治疗消化性溃疡的药物”时,引导学生回忆生理学、病理生理学中影响胃酸分泌的因素,归纳导致消化性溃疡的因素,进一步分析治疗时的着手点—─增强防御因子的作用,降低攻击因子的作用,那么本类药物的分类及作用环节就一目了然了。只要牢固掌握基础医学知识,在此基础上构筑新的知识体系,就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创建与教学内容要求符合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情境性学习是以情境性认知理论为基础的,它与建构主义思想有着密切联系。这种理论主张学习应着眼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应在具体情境中进行,学习效果应在情境中评估。药理学不仅是一门实验科学,也是一门应用学科,在临床医生正确诊断后采取的治疗手段中,药物治疗占全部治疗的70%一80%以上。而建构药理学的知识是正确使用药物的基础。教师要阐明本课程的重要作用以及与其他课程的有机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药理学内容繁杂、理论抽象,药物品种繁多、更新速度快,新产品上市周期和使用周期缩短、淘汰加快,这就对医、护、药从业人员对药物的熟知程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应多联系具体的临床病例及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知识,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富有吸引力的教学情境,促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某些问题、情境或事件上,提倡以问题驱动学习。教师可依据教材上的结论引申出若干问题启发联想,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激发其主观能动性。例如,在学习“有机磷农药中毒解救”时,可先让学生观看有机磷农药中毒的录像片,然后引导学生分析中毒机制、中毒症状与胆碱受体的关系,引导学生思考针对症状和病因应采取哪些有效的解救措施,这样不仅巩固了课堂知识,更有利于学生掌握解决临床具体问题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还可围绕目标或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协作学习和讨论,引导学生通过问题来学习,在解决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新的问题,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达到对知识的深刻理解,同时锻炼和提高其思维能力。
三、指导学生以适当的学习方法完成新知识的建构
要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是对知识形成深层次的理解,要依照知识之间的逻辑联系,将所学知识进行整合,使其系统化、结构化,而不能简单地把零散的知识堆积在大脑中。应在自己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采用适当的学习方法探索新知识,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将前人的间接经验与自己的直接经验联系起来,使各科知识融会贯通,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乃至终生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药理学知识点较多而且分散,学生普遍反映难记、易忘,要鼓励学生多归纳、总结,比较同类药物之间的共性和个性,比较各类药物的区别。例如,比较肝素、华法林、枸橼酸钠的抗凝机制、作用特点、临床用途、不良反应、过量解救;比较吗啡和阿司匹林的镇痛作用等。通过这样的比对,学生认清了药物之间的异同点,也掌握了学习的方法。还需鼓励学生加强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真正的问题不是单凭一个知识点就能解决的,而是需要综合几方面的知识才能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如糖皮质激素作用复杂,学习过程中涉及到多方面的知识,其对代谢的影响、抗炎、抗毒素、抗免疫、抗休克“四抗”作用,以及对血液系统、消化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等,可通过一种药物使分散的知识点有机联系起来,便于理解与记忆。另外,要鼓励学生采取适当的方法概括总结复杂、零散的知识点,如糖皮质激素的不良反应可总结为“一进、一退、五诱发”,并由此进行理解和记忆。
四、重视药理学实验,在实验中体现协作交流式的互动学习
药理学是一门实验性学科,实验基本操作技能对于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极为重要,同时,在实验过程中能充分体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内容——协作交流式的互动学习。我们鼓励学生自由结合成立实验小组,利用所掌握的药理学理论知识和生理学、病理学实验知识,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查资料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科学设计。教师对每一份实验设计认真评阅,从创新性、科学性、合理性、可行性等方面与学生进行交流,并结合科研设计应注意的问题,如创新性、对照、随机、重复、数据处理、实验动物选择等方面进行指导。实验方案确定后,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并在实验实施过程中分工合作、注意观察,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
五、充分利用网络教学优势,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在信息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网络教学是当今教育现代化的主要趋势。网络教学打破了传统课堂讲授的时空局限,学习者可以利用网络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它所具备的强大信息容量、交互功能、虚拟功能,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所倡导的自主学习、互助学习、探究学习提供了有力保障。利用网络技术可以创建良好的学习环境,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可以开展有针对性的个别教学和小组教学,并为学生自学创造良好的条件。
在网络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收集丰富的图片、影像资料,增强直观性、趣味性,丰富教学内容;收集典型临床病例、常用药物的使用情况、不良反应监测情况等,使学生认识到药理学的重要意义。要指导学生利用多种信息技术手段查找所需信息,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独立解决问题能力。学生还可通过网络自我测评系统对学习效果进行及时检测,从而根据自身情况调整与改进学习方法。教师可对学生的认知水平、技能水平做出及时的分析、评价和指导。
六、紧密结合学生所学专业进行药理学教学
在药理学教学中,要结合不同专业的特点和要求,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对临床医学系学生,我们注重与临床紧密结合,将一些临床用药实例、不良反应监测、新药的应用及新的临床用药思路等知识充实到药理学教学中,这对提高药理学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药理学的兴趣、学以致用、培养真正意义上的高层次医学实用人才有重要意义。为了避免纸上谈兵,我们平时想方设法多与临床医生交流,还不定期地邀请有丰富临床用药经验的临床医生举办临床用药知识讲座,使师生更多地了解临床用药情况、常见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等,这样可拉近药理学与临床工作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开阔学生的视野。对药剂专业的学生,我们增加了处方知识及处方分析内容,定期举办药事法规讲座,进行药事管理知识培训,及时通报国内外新药发展动态、药物不良反应,使我们的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使广大学生的药学知识水平得到了全面提升。
七、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篇6
摘要:为探讨虚拟实验教学在《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中的应用效果,将2013级食品安全专业学生分为两组:1、2班67人为实验组,在实验课前接受虚拟实验教学,并在学期结束时进行满意度问卷调查;3、4班学生72人为对照组,课前不进行虚拟实验教学。每次课程结束后所有学生进入网络题库完成相同的作业。实验组学生在作业完成情况以及学习自主能力、实验课效率等方面都优于对照组学生(P
关键词:虚拟实验教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预防医学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3-0277-02
预防医学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应用型学科,实验教学是预防医学教学的重要环节,通过实验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应用所掌握的实验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受传统观念“重理论,轻实践”的影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实验操作中主动性不强,造成学习效果不佳和实验资源的浪费[1]。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知识和创新思维能力,是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
虚拟实验室是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以及虚拟现实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用户通过点击鼠标和拖曳操作,就能在虚拟环境中完成场景体验和交互[2,3]。为了了解虚拟实验教学与传统实验教学的效果差异,本课题选取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这一门预防医学的主干课程,将虚拟实验室引入到实验教学中,突破传统面对面学模式的限制,通过教学资源共享,调动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创新意识。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以我校2013级食品安全专业本科学生为研究对象,其中1、2班67人为实验组,3、4班学生72人为对照组。
2.研究内容。虚拟实验室分为:《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三个实验教学项目、涉及到的基本实验操作技能、常用仪器三个大模块,通过文字表格、视频、图谱、Flas、电子讲稿和电子教材等多种表现形式,涵盖了危险有机溶剂的实验室安全操作,哥特里法抽提样品的碱水解法、油脂酸败y定等内容。
实验课开始前,实验组学生通过学号登录到虚拟实验室平台,可以通过电子文稿预习基本理论,观看动画放映的操作过程,同时还有场景模拟操作,使学生从视听和感觉上达到身临其境。实验组学生除了课前登录到虚拟实验室进行预习外,实验课的内容和授课教师均与对照组学生接受的相同。
3.研究方法。在三次实验教学完成后,对实验组学生进行虚拟实验教学方法效果的问卷调查,并设有访谈性的开放式问题,主要内容有对虚拟实验教学的意见和建议,与传统实验教学相比有何优势与不足等,以便掌握全面开展虚拟实验教学的可行性并总结经验。在参照文献[4,5]的基础上自行设计问卷,内容包括是否了解虚拟教学,对实施虚拟教学的认同和学习效果等方面的调查,每个条目分5个等级,计分方法为:完全认同=5、基本认同=4、不清楚=3、基本不认同=2、完全不认同=1。
另外,每次实验课结束后,两个测试组的学生登录到网上的虚拟题库,完成当次实验课相关的习题,并由实验教师给予评分。分别计算出两组的优秀率、良好率和合格率。得分保留作为后续统计分析的数据。
4.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处理,所有数据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
二、结果
1.学生对虚拟实验室教学的调查结果。课程结束后向实验组学生发放有关虚拟实验教学认同情况的调查问卷,共发放67份,回收67份,经逻辑筛选后,67份问卷作答均符合标准,有效回收率100%。
被调查的67名学生中有56名(83.6%)认同实验课前进行虚拟实验教学的模式。对于有关虚拟教学的效果认同度、加强对实验的兴趣、增强动手操作、提高实验技能等内容的认同度均达到87%以上。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发现,虚拟实验教学在促进学生掌握知识、加强对实验兴趣、增强动手操作、增强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优于传统教学法。
2.访谈问题调查结果。学生对虚拟实验室的意见或建议主要为:有52.2%(35/67)的学生建议丰富虚拟实验室模块;有59.7%(40/67)的学生认为课前花费时间在虚拟实验室是值得的;有77.6%(52/67)的学生希望其他实验课也能开设虚拟实验教学。
3.课后练习结果。完成虚拟题库的三次测试成绩情况为:实验组每次的优秀率(90分以上)均达14.3%,良好率(80―90分)占27.4%,合格率为100%。对照组的优秀率平均为3.2%,良好率(80―90分)占19.7%,合格率为80%。在优秀率,良好率和合格率方面,实验组优于对照组,并对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三、讨论
1.考试成绩评价。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学生的实验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为了提高实验教学质量,我们对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实验课程进行改革,引入课前虚拟教学。经过我院老师早期的论证和测评,虚拟题库中各种题型的信度在0.46―0.70之间[6],说明学生在每次虚拟题库中得到的成绩能较好地反映其所学知识的真实水平。因此,可以认为实验组学生考试成绩优于对照组与我们所实施的虚拟实验教学改革有一定的关系。通过多媒体及网络教学,学生在实验开始前已经对实验过程、原理和操作有了感性认识,这样既减少了实际操作时的资源浪费,又减轻了授课教师的工作量从而提高了实验教学质量。另外,形象生动的虚拟实验教学,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了视野并且激发自主学习的兴趣。
2.问卷调查结果评价。传统的实验教学只是让学生按部就班的操作,完成实验内容,缺少实验前的准备学习和锻炼,这样的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独立性,不利于学生的思考。如何“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一直是教学工作探讨的重要内容。本研究结果显示:学生认同实验课开展前通过虚拟实验室进行实验操作预习的模式,并且认为课前虚拟教学在加强实验兴趣、增强动手操作、提高实验技能等方面效果明显。虚拟实验室与实验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对实验原理、方法及操作的了解。另外,学生在预习中发现的疑问不解可以使他们带着探索问题的兴趣进行实验,既提高了学生实验操作的主动性,也提高了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3.虚拟实验室在实验课程中的作用。实验组学生在开展实验操作时,基本的操作技能和安全规范操作意识明显强与对照组。实验操作中经常用到大量的有机溶剂,很多有机溶剂易燃属于危险类化学品,但学生的危险防范意识单薄,并且出现有机溶剂大量浪费的情况。因此上实验课前,让学生通过虚拟实验室的操作平台,反复实践熟悉掌握一些基本的操作技能,这样在现实场景的实验操作时就能应对自如。
参考文献:
[1]黄开勇,杨莉,邹云锋.浅析预防医学专业实验教学改革[J].西北医学教育,2013,21(5):967-968.
[2]韩琴,冷言冰,贾皓,等.3R原则与虚拟实验室在预防医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8(30):152-154.
[3]刘筱蔼,李建华,等.技能实验学虚拟动物实验教学软件的设计与开发[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0,24(3):252-255.
[4]左群,等.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关于问卷调查技术的相关态度及其影响因素[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5,19(2):177-179.
[5]Chung EK,Rhee,Baik YH,et al.The effect of team-based learning in medical ethics education[J].Med Teach,2009,31(11):1013-1017.
[6]王绍才.改进考试管理,建立考试制度[J].医学教育,1991,2(1):31-34.
基金项目: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2015315);广东医科大学教学改革项目(2JY15033)
篇7
关键词:儿科静脉穿刺失败原因护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209-01
小儿护理的特点是护理项目和护理时间都比成人护理要多。尤其是婴儿柔弱、娇嫩,更加需要精心护理。由于小儿喜动,好奇心强,缺乏生活经验,所以在任何情况下,都需要确保他们的安全。儿科门诊中,静脉输液技术十分常用,但是对于刚刚接触临床工作的低年资护士,小儿静脉穿刺往往成功率低,现总结笔者在临床儿科门诊护理工作中总结的操作经验和相关技术的改进方法。
1穿刺失败原因分析
1.1主观原因。
1.1.1护士自身技术经验不足。临床护理研究观察[1]显示,行小儿头皮静脉输液时低年资儿科护士与高年资儿科护士相比,其成功穿刺率较低。这一事实证明穿刺失败首要的主观原因在于低年资护士的经验不足,护理技术操作技能有待进一步培训提高。婴幼儿的静脉输液中最常用的是头皮静脉穿刺。但是小儿血管细小,操作有一定的难度,在选择入针位置和角度时要格外注意。一次穿刺失败后往往影响下一次穿刺位置的定位。所以在未选好穿刺位置时一定不能盲目下针,要看清血管后,做到心中有数,再沿观察到的静脉走向平行缓缓刺入。其中进针的速度和角度要格外小心,速度太快容易出现还未观察到回血就已经刺穿血管,角度太大也容易出现穿刺失败。在每一次穿刺过程中要细心体会小儿静脉穿刺与成人静脉穿刺的不同点。
1.1.2操作前准备工作不充分。行穿刺术之前应了解患儿病情、年龄、意识状态、对输液的认识程度、心理状态,观察好要穿刺的部位及皮肤血管状况;根据患儿的年龄做好解释工作;操作前洗手、戴口罩。有部分工作经验不足的护士,不善于与患儿交流,使其产生恐惧和逆反心理,对穿刺的顺利进行非常不利。所以对于已经进入学龄期的儿童,进行适当的交流引导,可以有助于缓解其恐惧心态,配合穿刺使穿刺容易进行。
1.1.3护士心理素质低。现代社会中,独生子女日渐增多,家长对于孩子的爱护是可以理解的。有些临床护士第一次穿刺失败后失去了患儿家属的信任。患儿家属拒绝其再行二次穿刺,甚至恶言相对。此时心理素质较差的护士往往承受不了这样的挫折,再进行二次穿刺时越发慌乱,不能冷静思考处理,导致接二连三的穿刺失败。这也是在临床工作中由于护士自身因素,未能处理好医护关系而导致的不良结果。
1.2客观原因。
1.2.1患儿营养不良或肥胖。有些患儿由于营养不良,皮下脂肪少,皮肤肌肉松弛,静脉易滑动不易刺入。相反有些患儿过于肥胖,脂肪层厚,临床护士往往根本观察不到浅部静脉,这种情况下,只能通过触摸感觉到静脉的位置,然后进针,有经验者可以感觉到刺入静脉时的突破感。
1.2.2助手配合不当。对婴幼儿进行穿刺的时候,助手应全身束缚患儿,以辅助操作者顺利进行穿刺。若助手配合不当,未能稳定患儿注射部位,也常常导致穿刺失败。有时可能刚刚成功穿刺,还未用胶带固定好针头和输液皮管就被患儿挣脱。
2护理对策
2.1加强自身业务水平。对于刚刚接触儿科护理的低年资护士,在遇到操作困难的情况下应积极向有丰富经验前辈请教学习,认真观察技巧娴熟的护士如何解决各式各样的业务问题,不断全面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
2.2加强心理护理。应该根据不同年龄的儿童心理特点和需要,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2]。
对于婴幼儿期的患儿,首次接触时应先与其父母进行交谈,使其慢慢熟悉护理人员,消除陌生心理。用患儿可以理解的语言做好操作前的解释说明。对于处于学龄期的患儿应主动建立友善的关系,减轻焦虑和孤独感。简单明了地向患儿讲解疾病的有关知识,以满足其求知欲和知情权,争取其主动配合并注意常常鼓励患儿树立信心,战胜病魔。
在解除患儿精神负担的同时,也要解除家长的精神负担,有些家长对于子女的疾病过分忧虑,这样不仅引起患儿精神紧张,甚至产生对抗心理,应避免注意。
2.3提高护士的心理素质。护士本身的心理素质是否良好也对静脉穿刺的成功率有着明显的影响[3]。护士应秉承热爱护理事业,有高度的责任感和同情心,爱护小儿,以及为小儿健康服务的奉献精神从事自己的临床工作。具有健康的心理,乐观、开朗、稳定的情绪,宽容豁达的胸怀。有良好的忍耐力和自我控制力,与小儿家长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在遇到挫折时能够冷静思考,积极处理,这样才不会在遇到困难时乱了阵脚。如果穿刺失败,面对患儿家属的质疑,也应该积极与患儿家属沟通,耐心地解释来缓解患儿家属的不安情绪。
2.4创建良好的环境。适当的环境刺激,如彩色图案、卡通动物、玩具气球,都能使患儿得到感官刺激和情绪愉悦,对其身心发育十分重要。在门诊输液室中可以开辟一个独立的儿童输液室,并对其进行适当的装饰。这样也有助于患儿更快地熟悉周围环境和有关人员,减轻陌生和恐惧感。
3总结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和健康观的变化,护理的理念也在不断推进,护理的工作范围的拓展使其功能日益突出。新技术、新仪器的临床运用促使护理医学朝着更细微、精确、高效的方向发展。儿科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护理治疗都有其独有的特殊性,因而对任职于临床一线岗位上的护士提出了更好的要求。儿科护士在实践中要学会细心观察、仔细操作、不断学习与总结,在熟练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扩宽自己的知识面,将其他学科的广博知识和多方面的技能灵活运用于自己的工作当中。如对儿童心理学、教育学、文学、自然科学等多方面的涉猎能够更有助于与患儿的沟通,提高亲和力,力争将儿童教养与健康护理的宗旨更好地贯穿于护理工作中。
参考文献
[1]陈娅妮.低年资儿科护士如何提高头皮静脉穿刺成功率[J].中国社区医师,2011,1(13):187
- 上一篇:内科护理措施
- 下一篇:文化产业商业模式发展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