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设计的要点范文

时间:2023-11-14 17:52: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环境设计的要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环境设计的要点

篇1

关键词:水利工程概念设计作用特性

Abstract: this article from the concept of urban environment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the main points of design basis, pay attention to the composition and classification and its design, func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urban environment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the main points of design were analyzed and summarized. For the design of city environment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provides some reference.

Keywords: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concept design function characteristics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城市环境水利工程概述

1、充分利用了水的自然功能

水的自然功能包括:形成水域、成为国土面积的组成部分;培养生物、净化大气和地表,具备维持生态的功能;通过降水、蒸发等构成了气象、气候变化的主要因素。城市环境水利工程就是充分利用了水的以上自然功能,成为城市局部小气候、城市生态的重要调节设施和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2、对传统意义上水的效益进行了延伸

传统意义上水的效益主要有:城乡居民生活用水、农业灌溉用水、工业企业生产用水、航运用水等,这些都是水作为国民经济的命脉、在经济和社会生活中所发挥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但随着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水资源的日益紧缺,以消耗水为主要特征的国民经济中各行各业的节水要求越来越高。

3、使水环境与城市机能相融合

从水环境的角度出发,城市的机能包括城市的生活机能、城市的景观机能和城市的生态机能。其中,生活机能主要有防灾、泄洪、娱乐、亲水等,景观机能主要有环境用水、景观再造、水质保护等,生态机能主要有水生动物生活和栖息、植物的生长和繁殖等。环境水利工程就是要利用水的各种自然功能,通过工程措施使水环境与各项城市机能有机融合,即核心要素的简单与统一,从细部到全局的全方位渗透,从而使其更好的发挥环境效益。

二、城市环境水利工程的设计依据

确定城市环境水利工程的设计理念时应在对水环境多视野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包括流域的视野、水边景观日常的视野、自然环境持续稳定的视野、健全的水循环视野、地域个性视野等。在保证工程安全可靠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工程的自然优势,使工程的建设能够更好地发挥其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结合有关工程设计中的体会,城市环境水利工程主要应遵循以下设计理念:

1、以人为本的理念

作为设计理念的核心内容,“以人为本”就是以人的需求为中心、以工程安全为基础,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更高境界。对自然、生态应融入更多的情感。环境的营造应具有更高的品位。

2、突出生态、自然的理念

根据工程周边的自然环境,通过整体设计使工程能够溶入整个区域的总体景观中。成为景观中的点睛之作。

3、重视文化品位的理念

文化品位是决定一座城市品位高低的一个重要方面内容。大型城市环境水利工程的文化品位则是提升城市品位的重要基础设施。对工程设计的要求来说,应在对城市的自然、文化、人文特点深刻了解和感受的基础上,在工程方案设计中通过对景点、建筑小品、水域、绿地的布局、规划,使工程的文化氛围与整个城市的文化品位融为一体。

4、满足休闲、娱乐要求的理念

城市是作为区域经济的核心而存在的,城市生活的突出特点是快节奏,城市居民的普遍心理感受是生活压力大;而人们对景观水面最直接的心理感受是静谧、流畅、祥和,从而与人们日常生活所感受的精神压力形成了鳞明的反差。

三、城市水利工程设计所需要注意的要点

现代城市是经济、社会生活、政治、文化教育、科学信息与生态环境等因素交织在一起的动态系统,应当是一个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城市现代化建筑的协调统一体。城市作为人类文明的集中地与水的关系十分密切,城市建设必须依据当地水资源的特点,因地制宜。

四、城市水利工程的具体构成和分类

现代景观环境规划设计将视觉景观形象、环境生态绿化、大众行为心理作为规划设计的三元素。一个优秀的景观环境为人们带来的感受,必定包含着这三方面的共同作用。基于景观设计的3个方面,同时考虑河流的多种功能,现代城市水工程中的河流景观设计一般由三方面景观构成。

l、自然景观

自然景观就是河流原有的基础景观。保护和修复这些景观,比如水面的景观,岸边的树木、绿地等景观十分重要。现代城市水利工程设计需要更好地保护自然生态体系和美化景观。

2、人造景观

现代城市水利工程将人造景观与水利工程本身结合起来,将生态水利融入到水利工程当中,不但水利工程本身满足了防洪的要求,其工程建筑物也是城市景观的一个亮点。但目前我国大多数的河流景观设计往往侧重于人造景观的设计,而忽视了绿地林荫一类的自然景观规划设计。

3、人文景观

通常就是指河流空间中活动着的人及其构成规划设计的景观,包括人的活动、节庆活动的开展及与之相关的人文活动,还包括与河流有关的历史文化等。

五、城市水利工程需要具备的作用和特性

城市水利工程中的河流景观设计,应确定其总体功能定位,在此基础上考虑其他功能是否恰当与调整的可能,进而改善相关河流与道路的关系,扩大滨水地区的绿化系统,确定其景观的布局方式,充分发挥城市河流沿岸的环境优势。城市水利工程中的景观设计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

1、安全性

水利工程的一个重要功能是防洪,为此,人们修建了诸如堤岸、护岸、防洪墙等工程措施来保证城市安全。出于生态、美学等方面的考虑,人们对传统工程措施进行了许多改造,如采用生态河堤。

2、自然性

是指水利工程中的河流景观要体现河流的自然形态,保护河流的自然要素。天然河流蜿蜒曲折,深潭和浅滩相间。景观设计可运用工程措施,如曲流、浅滩、深潭、河浸滩等,使城市河流重归“近自然”状态。

3、生态性

是指水利工程修建后的河流景观应满足生物的生存需要,适宜生物生息、繁衍。城市河流景观要有生气就必须建立在生态基础之上。在天然环境中,靠河流维持生命的生物种类和个体数量都是非常惊人的,动物和微生物无不藉水泽和树林等生长和繁殖。

4、观赏性

河流具有较好的景观,符合人们的审美要求,从而具备可供观赏的性能。对于城市河流,美学考虑尤其重要。从河流的视觉景观形象出发,任何河流景观都应考虑其视觉景观上的审美要求,在河流空间中形成有一定观赏价值的景观物。同时整个河流景观空间的构成也要满足人的整体视觉观赏需要,从而形成一个赏心悦目的景观环境。

参考文献

【1】袁科明,浅谈水利工程设计方案需注意的问题【J】.水利建设,2010(3).

篇2

[关键词]会计 电算化 内部控制

传统的手工记账已被计算机记账取代,这是时展的必然结果,它在提高会计核算工作准确性及效率的同时,也给企业的内部控制带来严峻的考验。《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财会[2008]7号)第四十一条指出:“企业应当利用信息技术促进信息的集成与共享,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信息与沟通中的作用。企业应当加强对信息系统开发与维护、访问与变更、数据输入与输出、文件储存与保管、网络安全等方面的控制,保证信息系统安全稳定运行。”为了确保财产的安全完整,企业应结合本单位会计电算化特点制定相应的内控制度。

一、会计电算化环境下内部控制存在的缺陷

1、数据记录的无纸化使财务数据易被人为修改

传统手工计账条件下,账簿、凭证、科目汇总表、财务报表以及报表分析均需要人工填制并汇总计算,所有的核算记录均可从会计人员的笔迹和印章上分清责任。而在会计电算化环境下,只要录入记帐凭证的会计分录后,通过电算化系统的审核、汇总检查、两次录入校对、计账等步骤,计算机就会自动完成科目汇总、明细账、会计报表等工作。它缺乏直观可视性,必须在特定的计算机软硬件系统环境中才可使用,这种会计核算的无纸化特点,使得一些不法之徒受利益驱使不留痕迹地篡改或伪造凭证,加之数据高度集中,未经授权的人员有可能通过计算机和网络浏览数据文件,复制、伪造、销毁企业重要的财务数据。因此,如何防范计算机犯罪对会计电算化内部控制来说已迫在眉睫。

2、会计资料存储方式发生改变

手工记帐方式下,会计资料是以账簿、凭证、报表等“纸”介质形式保存, 不仅要占用很大空间,还要进行防火、防潮、防盗等工作。会计人员修改会计凭证或账册时都会留下签字来分清责任。而计算机的存储方式是将会计信息转化成数字形式存储在磁(光)介质上,其修改、删除或拷贝不会留下任何痕迹。磁性介质的保存除了需要进行纸介质保存工作外,还要进行防病毒、防磁化、备份等复杂工作。

3、会计工作质量依赖于财务软件系统的的可靠性及会计人员操作水准

随着商品化财务软件市场的发展,注重账务处理与报表管理的财务软件应运而生,主要有用友、金蝶等。而会计人员在计算机知识方面并不够专业,在初始化阶段如果未与软件开发商做好沟通衔接,系统一旦出现自身或操作失误便会影响到财务数据的安全。可见会计人员的业务水平、计算机专业知识决定着会计电算化工作质量。

4、实行会计电算化后,业务流程的内部控制效果有所减弱

在手工记账方式下每笔业务需经过多重手续及严格的审核复查机制,内部控制的方式主要是对人员的内部牵制制度。实行电算化后,计算机的自动高效大大简化了业务处理程序,过去由会计人员或各部门按步骤才能完成处理的事项,现在可能某个部门或某个人就能完成,内部牵制机制明显被削弱。

5、电算化系统下权限分工采用口令授权,易被窃取

实行会计电算化后,会计人员职责分工并未改变,只是通过输入口令方式实行操作权限控制,而口令存放于计算机系统内,并不能像印章一样随身携带,一旦疏忽被人窃取,损失可想而知。

二、会计电算化条件下应采取的内部控制措施

1、明确操作人员的工作职责和权限

企业应根据《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做到会计主管、出纳、会计核算、稽核、会计档案管理员、系统维护员等职务相互分离,互不兼任;明确各岗位职责和操作权限,并利用密码加以控制,使每名操作人员只能在操作权限范围内进行工作,防止越权操作。如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等会计数据的填制及录入必须经过会计主管审核才能输入系统;系统软件的维护修改必须经过主管领导批准审核后才能实施修改;会计人员必须回避软件的修改维护过程等措施,保证会计电算化系统中数据的安全、准确、完整。

2、提高会计人员的思想与业务素质是内部控制的基础

今天我们所面对的是开放、多元的世界经济舞台,作为统领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的财会人员来说,在企业经济活动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财会人员的职业操守、专业品格和执着风范正经受着各种各样考验。为此,企业应采用激励措施给予财会人员以合理的薪金待遇;另一方面,要不断创造机会鼓励财会人员学习专业知识和计算机技术。

3、制定科学的岗位轮换制

在实施会计电算化过程中,企业应根据内部牵制制度的要求对会计电算化岗位人员制定监管机制,尤其针对敏感岗位要制定详细的岗位轮换制度,以此杜绝不道德、不合法行为发生。

4、加强对电算化系统安全控制

对重要的操作日志要建立上机操作记录制度,以便在今后发生问题时能够追究到相关责任人;建立网络安全“防火墙”,并安装杀毒软件,及时更新病毒库,对外来U盘加强监测等措施。

5、加强电算化档案管理

会计电算化环境下的档案管理存在特殊性,除了要存储纸制会计资料外,还包括存储会计资料的光盘及其他磁性存储介质,因此在电算化档案管理方面应加强做到以下几项工作:(1)存档的手续必须有会计主管和相关会计人员的签章才能存档保管;(2)采取安全保证措施,将备份的磁盘介质贴上保护标签,存放在安全、防潮、防磁的地方,并进行双备份,存储于位置不同的空间保管;(3)定期检查和复制已保存的磁盘介质,防止磁性介质损坏;(4)磁盘介质不予外借,特殊情况下,经过主管领导审批后,采取复制方式借出,同时予以登记。

总而言之,加强和完善会计电算化的内控制度建设,是企业在财务工作以及经营管理中必须考虑的问题, 只有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才能成为企业走向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基石。

参考文献:

[1]柯鸿桥.企业财务内部控制中的会计电算化应用.湘潮(下半月),2008;12

篇3

【关键词】老年建筑;发展现状;设计特点;设计要点

老年人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具有独特的心理和生理需求,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老年公寓、老年住宅、养老院、护理院、托老所等老年建筑的需求越来越大。作为老年人生活的重要载体,城市老年建筑设计和建设水平对于提高对老年人的人文关怀和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国内外老年建筑发展现状

对于老年建筑,老龄化程度较高的发达国家已经取得了一定进展,德国等发达国家对老年建筑比较重视,有针对性的建设了老年公寓、老年住宅、养老院、护理院、托老所等多层次的老年人居住建筑,从老年建筑的开发设计、建设施工、主体结构、外观内饰等方面,都充满对老年人的关爱。

当前,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为使老年建筑的设计更加符合老年人体能、生理和心理对建筑物安全、卫生、适用性等基本要求,住建部和民政部联合颁布了《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对城市新建、扩建和改建老年人建筑的设计规范做出了详细规定,但这一设计规范在落实中还存在一定差距,甚至有的房地产业发展已经与老年人的需求脱节,需要进一步加大落实力度。针对我国老年建筑设计规范欠缺、人文关怀不足等问题,迫切需要建筑设计从业者从思想上提高对老年建筑的重视,从每一个规划和设计细节做起,更多考虑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在相关政策文件的指引下,设计出更加人性化的老年建筑,尽快建立起适应我国老龄化社会发展需求的城市建筑体系,为老年人安享晚年提供场所。

二、我国老年建筑的设计特点和要点

1、我国老年建筑的设计特点

老年建筑作为老年人居住和活动的场所,除满足一般生理需求外,还需要满足老年人对居住环境、心理需求等诸多要求,在设计中要把握以下特点。

一是安全方便性。老年人由于身体状况等原因,在发生突发事件时应急处置能力不足,当发生地震、火灾等自然或人文灾害时,老年人的伤亡比例较高,所以在老年建筑设计中,低层建筑因安全性和便捷性更加适合老年人居住。

二是舒适性。老年人由于特殊的心理、生理原因,对居住舒适性要求较高,在老年建筑设计中,要把握好建筑朝向、通风和采光等要求,在条件允许情况下,要保证老年建筑开阔的视野和优美的环境。

三是社交性。老年人不愿受到忽视,比较倾向于“群居”,但随着现代建筑风格和生活方式的变化,进入老年公寓或老年居住区的老人们有时无法与其他老人有效交流。在老年建筑的开发设计中,应设计和提供老年人交流的空间和条件,并提供必要的场所,让老年人一起锻炼、聊天,共享晚年。

四是私密性。虽然老年人有社交性需求,但是另一方面,他们也需要保持一定的个人隐私,并非所有的老人都喜欢长时间的交流,如果将老年人被动的放到一个开放的空间中,会对老年人的身心造成一定的伤害。所以在老年建筑的设计中,要为老人设计一定的区域,使老人在可以看到来往人员活动,但自己的活动不会轻易被别人发现,保持老年人的私密性。

2、我国老年建筑的设计要点

老年建筑在满足其特点要求,保持低层建筑、方便老人居住、兼顾社交性和私密性的基础上,还要把握室内外环境设计要点,为老年人打造一个温馨舒适的建筑。

一是老年建筑的内部环境设计。室内空间是建筑的实际空间,空间布置形式决定着老年人使用是否安全、方便、舒适,老年建筑的内部环境设计需要按照以下技术要点进行设计:老年建筑门口应设计坡度不超过45度的坡道,而非一般建筑的台阶,方便老年人进出;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老年建筑应采用低层建筑,如果是高层老年建筑,则应该设置电梯,且电梯的宽度在一米以上,电梯出口处要与建筑物的地面处于同一水平线,方便老年人进出电梯和上下楼;老年人行走中一旦摔倒会造成很大的身体伤害,所以在楼道、楼梯和坡道上都要采用防滑建筑材料,保证老年人行走的安全性;在老年建筑中,所有的门口,包括厕所、浴室、阳台等,都要区别于一般建筑,避免留有门槛或者是台阶等不平整地面状况,在其他部位也要尽量避免不必要的地面凸起;为方便老年人如厕,在老年建筑的厕所内都要设计有扶手的坐便器,厕所门应设计成外开式或侧面推拉式,方便坐轮椅的老年人进出厕所;老年人经常会遇到突出情况,而老年建筑中的老年人一般都没有子女陪伴,所以在老年人经常逗留的寝室、浴室和厕所等处都要安装安全电铃,遇到紧急情况时方便老年人呼救;为避免夜间老年人起床走动时出现危险情况,在设计时要将电灯开关设置在安全开阔的地方,避免设置在暗处或不方便的地方,而且在厕所和寝室需要设计安装夜间照明灯,方便老年人生活;老年人对温度和环境变化非常敏感,所以在老年建筑内,特别是寝室和厕所等处最好设计恒定温度25摄氏度左右,但要注意老年建筑的通风设计,在保证室温的同时,保证建筑通风使室内空气质量达标;老年人对噪音非常敏感,噪音可能导致老年人失眠、心烦等,所以在老年建筑的设计上要尽量在墙体上使用隔音材料,或是加装隔音设备。

二是老年建筑的外部环境设计。外部空间是建筑师设计创造的外部人为环境,通过在设计上进行创新应用,可以赋予其一定目的,使其具备一定的功能。建筑的外部空间主要是建筑的形状、比例、尺度等。老年建筑在外部环境设计上,要综合考虑安全、实用等原则,不宜建在公路边,门口也要与人流密集区离开一定距离,防止发生危险;要在建筑中设计非常楼梯、隔烟隔火门窗等,保证老年人居住安全。

三、结论

综上所述,本文首先对国内外老年建筑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随后重点对老年建筑的设计特点和要点进行了论述,从而对老年建筑的设计进行了有益探究,有助于为老年人打造一个温馨舒适的居住环境。

参考文献:

[1]杨传芳.老龄化背景下上海新型老年公寓设计初探[J].山西建筑,2009(01).

[2]张蕾,张品.老年人居住空间中卫生间无障碍系统设计的研究[J].包装工程,2003(06).

篇4

摘要:环境设计对城市规划设计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人们对于城市规划设计的认识及重视程度上。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有效的环境设计对于整个城市规划有指导作用。本文主要剖析环境设计在城市规划中的重要性的具体表现,供有关人士参考查阅。

关键词:环境设计;城市规划设计;重要作用

关键词:环境设计;城市规划设计;重要作用

Abstract: the environmental design of urban planning design mainly embodies in the importance of the people in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 and attention.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effective environmental design for the whole city planning is the leading function. This paper mainly analyzes the environmental design of the city planning in the importance of the specific performance, for related personage reference consultation.g function. This paper mainly analyzes the environmental design of the city planning in the importance of the specific performance, for related personage reference consultation.

Keywords: environment design; 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 Important role

Keywords: environment design; 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 Important role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的不断加快,城市规划设计已成为城市建设中不得不提到的名词。为了方便人们生活中的各种需要,城市规划设计必须向着实用,便捷的方向发展,但是可惜的是很多人在进行环境设计中往往忽略这些要点,设计出很多华而不实的东西,虽然点缀了环境,但却给城市规划带来不变,很多人为了绕过“美丽的水景”甚至绕到回家。这些还是其次,还有很多城中花园等的设计甚至造成了很多交通拥挤等现象。所以说环境设计不能只停留在自身美学概念的基础上,而是要将其纳入城市规划的整体设计中进行考量。现代城市环境设计应该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在满足各项园林绿化,交通等功能性设计的情况下最大限度的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要将人的行为与建筑环境联系起来进行城市规划中的环境设计,完全突出其在城市规划设计中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的不断加快,城市规划设计已成为城市建设中不得不提到的名词。为了方便人们生活中的各种需要,城市规划设计必须向着实用,便捷的方向发展,但是可惜的是很多人在进行环境设计中往往忽略这些要点,设计出很多华而不实的东西,虽然点缀了环境,但却给城市规划带来不变,很多人为了绕过“美丽的水景”甚至绕到回家。这些还是其次,还有很多城中花园等的设计甚至造成了很多交通拥挤等现象。所以说环境设计不能只停留在自身美学概念的基础上,而是要将其纳入城市规划的整体设计中进行考量。现代城市环境设计应该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在满足各项园林绿化,交通等功能性设计的情况下最大限度的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要将人的行为与建筑环境联系起来进行城市规划中的环境设计,完全突出其在城市规划设计中的重要性。

一、浅析环境设计对城市规划设计的重要性

一、浅析环境设计对城市规划设计的重要性

总的来讲,环境设计以遵守人的行为原则为准则,并与建筑环境一致性和相互支撑是环境设计在城市规划设计中的基本原则,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城市规划设计的重要性,当然多层面立体化城市空间体系也是今年来突出城市规划设计中环境设计的重要性的标志,具体来讲可以分为以下两个层面:

总的来讲,环境设计以遵守人的行为原则为准则,并与建筑环境一致性和相互支撑是环境设计在城市规划设计中的基本原则,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城市规划设计的重要性,当然多层面立体化城市空间体系也是今年来突出城市规划设计中环境设计的重要性的标志,具体来讲可以分为以下两个层面:

(一)行为在建筑环境中的重要作用

(一)行为在建筑环境中的重要作用

生活中,我们往往发现交通堵塞总是发生在同一个地方,而同样是经过花草点缀过的公园,有的就人庭若市,有的却门可罗雀,探寻此种情况出现的原因,主要是因为环境影响人的行为而造成的。所以说了解人的行为在建筑环境中的作用是体现环境设计对这题城市规划设计重要组成部分。当然,这是一个涉及面比较广的话题,牵扯到建筑环境同人流的分布关系及广场等的使用技巧等,不能一概而论。

生活中,我们往往发现交通堵塞总是发生在同一个地方,而同样是经过花草点缀过的公园,有的就人庭若市,有的却门可罗雀,探寻此种情况出现的原因,主要是因为环境影响人的行为而造成的。所以说了解人的行为在建筑环境中的作用是体现环境设计对这题城市规划设计重要组成部分。当然,这是一个涉及面比较广的话题,牵扯到建筑环境同人流的分布关系及广场等的使用技巧等,不能一概而论。

通常来讲建筑环境同人流分布之间的关系包括四个层面:

通常来讲建筑环境同人流分布之间的关系包括四个层面:

其一,建筑的功能、面积、体量分布。饮食设施、办公商务、居民住宅等。城市中某一特定地段的行人分布量,与其周边的建筑面移量呈正比。

其一,建筑的功能、面积、体量分布。饮食设施、办公商务、居民住宅等。城市中某一特定地段的行人分布量,与其周边的建筑面移量呈正比。

其二,街道的空间构造。如主要大街的分布、街道间连结关系、交叉点的分布等。

其二,街道的空间构造。如主要大街的分布、街道间连结关系、交叉点的分布等。

其三,大容量公共交通站点的分布。如地下铁、铁路、公共汽车站点的位置等。某一特定地段的行人分布量。与该地段到大容量公共交通车站的距离呈反比, 即地段距离车站越近,行人分布量越多。

其三,大容量公共交通站点的分布。如地下铁、铁路、公共汽车站点的位置等。某一特定地段的行人分布量。与该地段到大容量公共交通车站的距离呈反比, 即地段距离车站越近,行人分布量越多。

其四,主要商业设施的分布。如百货商场、娱乐设施等。远于从公共交通车站到某地段的主要商业设施的总面积,与该地段的人流量呈正比,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其四,主要商业设施的分布。如百货商场、娱乐设施等。远于从公共交通车站到某地段的主要商业设施的总面积,与该地段的人流量呈正比,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至于广场上的各种使用因素对于环境设计及城市规划设计的影响可以从以下五方面进行考量:

至于广场上的各种使用因素对于环境设计及城市规划设计的影响可以从以下五方面进行考量:

第一,周边建筑设施的类别。调查表明,富有生机和活力的城市广场,周边大都设有市民喜爱的小吃店、咖啡馆、食品店、餐馆、 店铺等。与之相反,广场周边缺少商店、甚至只是大片墙面的开敞空间,不管面积多大,一般都不受欢迎,相信这点经常光顾这些地方的人都应该深有感触。

第一,周边建筑设施的类别。调查表明,富有生机和活力的城市广场,周边大都设有市民喜爱的小吃店、咖啡馆、食品店、餐馆、 店铺等。与之相反,广场周边缺少商店、甚至只是大片墙面的开敞空间,不管面积多大,一般都不受欢迎,相信这点经常光顾这些地方的人都应该深有感触。

第二,朝向。人们喜欢选择温度适中和明亮的地方逗留。在温度较低时,阳光对空间的生气和活力具有决定性意义。在南方炎热地区,尽管公共空间不一定非要朝南,但要注意让广场获得足够的光,如周边建筑的高层部分应逐步后退、 以保证广场的天空率;广场北侧的建筑。应尽可能多地采用反射玻璃和色彩较明亮的建筑材料。

第二,朝向。人们喜欢选择温度适中和明亮的地方逗留。在温度较低时,阳光对空间的生气和活力具有决定性意义。在南方炎热地区,尽管公共空间不一定非要朝南,但要注意让广场获得足够的光,如周边建筑的高层部分应逐步后退、 以保证广场的天空率;广场北侧的建筑。应尽可能多地采用反射玻璃和色彩较明亮的建筑材料。

第三,可坐设施(空间)。与街道这种流动性空间不同,广场是滞留空间,是城市的 “起居室”。因此。座椅、座台等的设置情况,是人们是否愿意在广场逗留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要素。广场应是最适于人们进行社会交往的场所,因此,广场还要满足不同规模成组利用的特点,如大小空间的有机组合、座台的成组布置、可移动座椅的设置等。

第三,可坐设施(空间)。与街道这种流动性空间不同,广场是滞留空间,是城市的 “起居室”。因此。座椅、座台等的设置情况,是人们是否愿意在广场逗留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要素。广场应是最适于人们进行社会交往的场所,因此,广场还要满足不同规模成组利用的特点,如大小空间的有机组合、座台的成组布置、可移动座椅的设置等。

第四,树木、花草和水。植物和水是影响广场舒适度的重要因素。在功能方面,树木可给人们提供荫凉,特别是在炎热的夏季,广场上的树荫处是人们首选的位置。

第四,树木、花草和水。植物和水是影响广场舒适度的重要因素。在功能方面,树木可给人们提供荫凉,特别是在炎热的夏季,广场上的树荫处是人们首选的位置。

第五,主要人流范围。广场一般同街道关系密切,在城市规划设计中,我们在考虑环境设计时,针对广场设计一定要注意其对人的方便性,也就是说要考虑人们从接到走入广场的方便找寻和便捷寻找性,如设计一些自行车道等都是体现环境设计在城市规划设计中的重要内容。

第五,主要人流范围。广场一般同街道关系密切,在城市规划设计中,我们在考虑环境设计时,针对广场设计一定要注意其对人的方便性,也就是说要考虑人们从接到走入广场的方便找寻和便捷寻找性,如设计一些自行车道等都是体现环境设计在城市规划设计中的重要内容。

(二)立体化多层城市空间体系的建立对于城市环境规划设计的重要影响

(二)立体化多层城市空间体系的建立对于城市环境规划设计的重要影响

随着城市规划设计的不断深入,新型建筑材料和环境设计的不断改进,城市很过固有的面貌都翻新了很多。建筑物的不断增高,地下通道的一一建成和地铁高铁等的不断架设都对城市规划设计有着很深远的影响。当然,环境设计走向“立体化”的发展模式将是解决城市人口问题,交通堵塞问题及一系列由此而引起的其他问题的出口,所以城市多层立体化的架构将是未来城市规划设计的趋势,这些都不会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也是环境设计的必然选择。

随着城市规划设计的不断深入,新型建筑材料和环境设计的不断改进,城市很过固有的面貌都翻新了很多。建筑物的不断增高,地下通道的一一建成和地铁高铁等的不断架设都对城市规划设计有着很深远的影响。当然,环境设计走向“立体化”的发展模式将是解决城市人口问题,交通堵塞问题及一系列由此而引起的其他问题的出口,所以城市多层立体化的架构将是未来城市规划设计的趋势,这些都不会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也是环境设计的必然选择。

环境设计对于多层面立体化城市规划设计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它可以通过该地段的地形地貌进行取材,形成其独特的层次化设计以符合城市规划的需要。也就是说多层次的城市环境设计将是融合地形,利用当地特色形成对人们出行有力的方式和途径。就像如果该地比较拥挤,那么在进行环境设计时就必须考虑是否要建设地下通道来减缓交通拥堵压力。同时,对于很多地方来讲,多层面的环境设计有助于他们迅速在城市中找到自己的方向,有一种归属感,这种城市规划设计也将是做成功的。

环境设计对于多层面立体化城市规划设计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它可以通过该地段的地形地貌进行取材,形成其独特的层次化设计以符合城市规划的需要。也就是说多层次的城市环境设计将是融合地形,利用当地特色形成对人们出行有力的方式和途径。就像如果该地比较拥挤,那么在进行环境设计时就必须考虑是否要建设地下通道来减缓交通拥堵压力。同时,对于很多地方来讲,多层面的环境设计有助于他们迅速在城市中找到自己的方向,有一种归属感,这种城市规划设计也将是做成功的。

具体分析,建设多层面的城市空间系统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努力:

具体分析,建设多层面的城市空间系统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努力:

一方面,应该尽量建设多层次道路公交系统

一方面,应该尽量建设多层次道路公交系统

这点其实现在在很多地方,尤其是我国比较发达的城市,非常普遍,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它主要是指由于人口和建筑物的不断密集而造成的出行交通拥挤状况将是城市规划设计中主要面临的问题所在,当然对于这种现象的环境设计,我们必须采取分散人流和交通工具的方法来建设集约型社会中新的交通体系。这就是我们现在的换成高速公路,一般汽车通道及地铁三线合一的状态。通过这种道路交通系统的形成对于整个城市规划设计来讲都是很有帮助的。它形成一个多层面的交通网络,完美解决了城市交通问题,在美化我们环境的同时也给城市规划建设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这点其实现在在很多地方,尤其是我国比较发达的城市,非常普遍,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它主要是指由于人口和建筑物的不断密集而造成的出行交通拥挤状况将是城市规划设计中主要面临的问题所在,当然对于这种现象的环境设计,我们必须采取分散人流和交通工具的方法来建设集约型社会中新的交通体系。这就是我们现在的换成高速公路,一般汽车通道及地铁三线合一的状态。通过这种道路交通系统的形成对于整个城市规划设计来讲都是很有帮助的。它形成一个多层面的交通网络,完美解决了城市交通问题,在美化我们环境的同时也给城市规划建设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另一方面,应该建设合理的高架步道系统

另一方面,应该建设合理的高架步道系统

从建筑形态上看,高架步行道可分为露天式步道、有顶步道及全天候步道三种形式。其中,露天式步道由于所需投资较少,应用较广。在上述三种建筑形态中最为普及,全天候步道一般都是在冬季寒冷多雪地区,这点也是需要特别强调的。当然,还有很多其他应该注意到的地方都是根据不同的情况而做出相应的改变的,这点也希望大家不要生搬硬套才行。

从建筑形态上看,高架步行道可分为露天式步道、有顶步道及全天候步道三种形式。其中,露天式步道由于所需投资较少,应用较广。在上述三种建筑形态中最为普及,全天候步道一般都是在冬季寒冷多雪地区,这点也是需要特别强调的。当然,还有很多其他应该注意到的地方都是根据不同的情况而做出相应的改变的,这点也希望大家不要生搬硬套才行。

二、总结

二、总结

综合全文,城市规划中环境设计的地位不可动摇,它对推动城市改革,推动生态环境建设工作影响深远。在现代化大都市的建设过程中环境设计将引导城市规划设计走入更加完善的思想领域,作为相关工作人员,我们只有真正体会到环境设计在城市规划设计中的重要性才能够真正体味到环境设计存在的价值,才能够真正为我国的城市化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综合全文,城市规划中环境设计的地位不可动摇,它对推动城市改革,推动生态环境建设工作影响深远。在现代化大都市的建设过程中环境设计将引导城市规划设计走入更加完善的思想领域,作为相关工作人员,我们只有真正体会到环境设计在城市规划设计中的重要性才能够真正体味到环境设计存在的价值,才能够真正为我国的城市化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徐伟、张北艋.环境设计对城市规划设计的重要性[J].科技与生活,2010,(3).

[1] 徐伟、张北艋.环境设计对城市规划设计的重要性[J].科技与生活,2010,(3).

[2] 徐鸿印.浅谈室内色彩环境设计[J].美术大观,2011,(6).

[2] 徐鸿印.浅谈室内色彩环境设计[J].美术大观,2011,(6).

[3] 赵依晗.浅谈中国小城镇景观环境设计[J].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4).

篇5

《风景园林设计理论与方法》(原名景观设计原理)课程基于风景园林学科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注重在专业基本概念、基础理论与实践领域的导论介绍,使学生对于本学科专业基础理论有初步系统的认知,树立正确的专业观。教学单元由导论、基础理论、设计程序与方法和不同类型设计要点组成。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建立景观设计的基本理论框架,教学中侧重教会学生如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以恰当的手段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掌握景观调查、分析、评价、决策、规划与设计的基本方法与技术。目前课程存在主要问题有:

1.课程名称内涵不清晰

2005年国际风景园林联合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风景园林教育》中强调《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理论与方法》为风景园林教育要求学生掌握的主要知识点,景观设计原理课程的最终目标是使学生在专业实践中理清设计思路,学会应用学科前沿理论分析与解决问题的方法,增强专业实践项目的科学性与系统性,因此有必要在课程教学环节中增加方法论的知识点,来拓宽本课程内涵与外延。2011年我国风景园林学专业一级学科成立,将景观、风景与园林名称合并统一为风景园林学。我校环境设计专业的景观方向隶属于风景园林学科范畴,本课程名称应和学科称谓保持一致,故将本课程名称更名为《风景园林设计理论与方法》。

2.理论课程与设计实践课程脱节

作为专业主干理论课程,传统的教学体系存在理论课与设计课脱节的问题,学生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快速学完理论课程并完成教师指定的作业,收效甚微;学生在设计实践课上普遍存在基础理论知识掌握不牢固,设计方法不正确的问题。因此如何将理论课程与设计主干课程结合,提高学生基础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与科学设计的实践能力,是景观设计原理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

3.结课方式不易体现教学目标

景观设计原理课尝试过开卷考试、研究报告的结课方式。开卷考试对本学科的基础理论、相关知识及热点问题进行文字考核,这一方式无法满足学生设计实践能力的培养。研究报告以学生实地调研后撰写调研报告进行PPT汇报为考核方式,对学生实践调研、分析与表达问题的能力有提高,但也存在小组内部工作量不均等问题。

4.课程教材需要更新

本课程教材为2010年校内印发的讲义,随着风景园林学科的不断发展和完善,需要及时更新本课程教材,并为今后的《风景园林设计理论与方法》教材出版工作奠定基础。

5.授课方式“满堂灌”

景观设计原理一直以多媒体与板书结合的“满堂灌”授课方式,这种传统授课方式无法对学生的理论知识点掌握程度,以及设计方法的应用能力进行全面评估与考核。

二、课程创新理念及教学目标

风景园林设计理论与方法课程采用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的“融嵌式”改革主线,按学生对专业实践课程的认知结构来搭建《风景园林设计理论与方法》课程的教学认知塔,精细化风景园林设计理论与方法的单元知识点,与环境设计专业课程的教学重点与难度保持同步,成为环境设计专业课程的理论拓展平台,激发学生的理论学习热情。图1为风景园林设计理论与方法课程的认知塔。将学生认知过程分为概念认知、统觉认知、思维认知与创意思维四个阶段,风景园林设计理论与方法课程主要侧重前三个阶段的培养。概念认知侧重风景园林学的基础理论与设计方法培养,目的是帮学生树立科学专业观、掌握基础设计方法与形式表达方法;统觉认知侧重类型设计与调研方法的培养,使学生掌握不同类型景观设计要点与思路,掌握调研方法;思维认知侧重理论体系与分析方法的培养,使学生具备分析问题的能力、应用理论知识解决问题并确定主题表达方式的能力。

三、多层次的创新模式与知识构架

根据环境设计专业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规范现有景观(风景园林)方向的学科知识结构,完善《风景园林设计理论与方法》课程的教学大纲与细化单元知识点。图2为风景园林设计理论与方法课程架构图。将本课程拆分三个教学单元:风景园林设计理论与方法A、B、C(各16学时,共48学时),分别与主干实践课程环境设计A、B、C的教学环节保持同步,作为其理论教学拓展平台。

1、风景园林设计理论与方法A:基础理论与设计方法风景园林设计理论与方法A共分三个教学模块:风景园林学科导论、风景园林设计方法与风景园林形式表达。风景园林学科导论主要介绍本学科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社会需求、专业实践、专业教育及学习方法,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专业学习观;风景园林设计方法侧重讲授基本流程、场地调研、功能分析、交通分析、生态分析、行为分析等设计方法,以广场景观设计为例重点介绍,使学生掌握基础设计方法;针对初学者形式处理不好的问题加入风景园林形式表达的教学环节,通过几何母题法、有机曲线法、城市肌理法、文化符号法、自由组合法与空间整合法的讲解,使学生掌握形式表达的基本规律与方法。学生在学习本课程过程中结合环境设计A的专业实践(城市广场景观设计)进行理论的应用,通过文字简图的形式表达设计构思,规范过程草图,深化设计成果,并作为本课程的检测途径。

2、风景园林设计理论与方法B:类型设计与调研方法风景园林设计理论与方法B由风景园林设计类型、风景园林设计案例与风景园林成图表达方法三个教学模块组成。风景园林设计类型主要介绍庭院景观、社区景观、公园景观、滨水景观、商业景观与旅游景观的设计要点,其中重点介绍社区景观的调研与分析方法,并带领学生开展实地调研活动,完成调研报告;风景园林设计案例环节分为国际案例、国内典型、扩初阶段、施工阶段、作业阶段与竞赛阶段6个类别,帮助学生理清不同案例设计思路与要求;风景园林成图表达以构思、过程与成果表达三部分构成,使学生掌握设计全过程的表达方法与技巧。学生在学习本课程过程中结合环境设计B的专业实践(居住小区景观设计)进行理论的应用,完成居住小区调研与分析报告,规范过程草图,深化设计成果,并作为本课程的检测途径。

3、风景园林设计理论与方法C:理论体系与分析方法风景园林设计理论与方法C由风景园林三元理论、风景园林学科专题及风景园林主题表达三部分构成。风景园林三元论由景观美学、景观生态学与景观行为学三部分构成;风景园林学科专题由发展简史、文化遗产、棕地修复、生态设施与雨洪规划五部分构成,帮助学生熟悉本学科的前沿理论动态,搭建自身理论体系;风景园林主题表达模块重点使学生掌握主题立意的分析与表达方法,由问题分析、理论分析、学科分析与文化分析四部分组成。学生在学习本课程过程中结合环境设计C的专业实践(城市公园景观设计)进行理论的应用,从问题分析、主题确定、方案设计方面,规范过程草图,深化设计成果,并作为本课程的检测途径。

四、课程创新实施办法

1.优化课程体系:通过调研与分析环境设计专业核心课程教学计划与课程设置,量化每门课程学生需要掌握与完成的知识点,并将这些知识点与风景园林设计理论与方法课程的知识点进行比对分析,去除重复的内容,深化重要知识点,将本课程的知识结构融入环境设计专业整体教学框架中,减轻学生重复学习的工作量,优化风景园林设计理论与方法课程构架。

2.规范课程讲义:目前建筑类、农林类、美院类与综合类院校都有风景园林设计专业,不同的院校背景下也形成的不同的教学特色与优势,如侧重建筑设计基础与城市景观方向、种植设计与生态景观方向、公共艺术方向等。本校风景园林设计原理课程教学以建筑学科的教学体系为依托,侧重风景园林学科综合知识的理论教学,探索独立院校风景园林专业的特色教学体系,按照风景园林设计理论与方法课程认知塔(图1),梳理与完善《风景园林设计理论与方法》课程大纲与讲义,将本课程的重要知识点通过概念图解地方法进行有针对性地剖析,增加知识点并更新设计案例。这种按照学生认知过程来叙述风景园林设计原理的方法,能够帮助学生建立不同设计阶段之间的联系,更快速地掌握与理解原理知识。通过图解式的引导,来增强学生对风景园林学科理论学习的兴趣点,规范掌握设计表达方法。

3.增设课堂实践环节:由“满堂灌”向“实操型”转化,在重要知识点讲解完成后,让学生在课堂做练习,并进行评析,授课形式调整为讲课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形式。比如风景园林形式表达的授课环节中,让学生应用几何母题、有机曲线、城市肌理、文化符号、自由组合等形式表达手法当堂设计一处小型场地,并进行点评,加深学生的知识理解力与应用能力。

4.建立教学共享平台:提前将课程讲义、大纲、与各部分知识点提供到校园网共享平台上,学生可以提前自学,部分知识点改为学生课下自修的形式,为课程的实际操作环节打基础,也为今后结合MOOC做铺垫。比如风景园林发展简史的教学环节,内容繁多,可改为课下自修的形式,同时结合《苏园六纪》、《城市的远见》等专题片的自学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兴趣点,拓展专业知识面。

篇6

色彩是一种具有多元性的构成元素,可以从多个方面对其进行理解,色彩本身并不是独立的,通过色彩的不同搭配,可以展现出不同的魅力。通过色彩进行的艺术创作,可以在视觉上形成巨大的冲击力,从而影响到内心,完美的色彩运用,可以对一个人的灵魂造成震撼,在心理认知方面提升一个精神层次,这才是色彩运用的成功之处。在环境艺术设计中,通过色彩的有效运用,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提高艺术创造的灵动性,从而构成和谐的环境艺术空间。

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色彩

色彩是有分解光谱而得来,可以说“没有光就没有色”。色彩本身并没有美丑之分,它通过衬托、对比、映衬等手段对进行调和,来产生人们对它的审美愉悦。在环境艺术设计中,色彩并不是孤立于环境而存在的,色彩的视觉效果通常取决于一定环境中综合的色彩、材料和形态,取决于色彩与色彩之间、色彩与光之间所形成的相互关系,通过相互作用的效果使处于相应环境中的人能感受到它存在的魅力。这种以自身的协调和和谐去调节人的心理、关还怀人的需要的方式正式色彩的魅力所在。

色彩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作用

社会性。中国素有用色彩来传达人社会地位的传统,到现今社会色彩也常常被人们用来表现个性、身份、地位、特征等,这是由色彩本身的本质特征决定的。因此,在环境艺术设计中,一个成功的色彩设计,可以很好地体现建筑的功能,凸显设计的个性和特色,并能成功地被人们识别和记住。例如,世界著名的澳大利亚的悉尼歌剧院,独特而优美的建筑造型运用了洁白的色彩,在蓝天和碧水的映衬下,酷似乘风破浪的帆影矗立着,以一种强大的视觉冲击力让所有见过的人都过目不忘,充分体现了环境设计中的色彩之美。

象征性。色彩本身具有一定的象征作用,特别是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色彩。人们通常通过色彩来象征一个民族的社会制度、以及风俗习惯。例如,北京故宫中建筑外部的环境色彩设计的处理,堪称世界建筑环境设计色彩上的经典之作。汉白玉色石台基、红色宫墙、多彩的纹样、精致富丽的装饰图案,特别是黄色的琉璃屋顶,体现了皇室在中国古代社会中至高无上的地位和权力。

装饰性。在现代环境设计中,色彩通常用来装饰,通过色彩的变换和应用对空间起到调节的作用、表达审美感受,甚至达到改善建筑物功能的目的。如将一个建筑通过不同色彩的组合可以使平面的建筑产生立体的效果,改善其视觉形象、丰富其视觉感受,增加其审美性和人们对它的识别性。例如美国的缤河购物中心,建筑外部的立面采用绿色的窗栏、白色的柱廊和桔红色的屋顶,在滨河蓝绿色的映衬下,形成一个明快、温馨、清新的商业购物场所,充分体现色彩对环境设计中的装饰性作用。通过色彩的装饰作用,能给建筑的空间环境提供良好的环境装饰美感和令人难忘的色彩意象。

情感性。色彩能够表达一定的情感,人们在看到色彩的时候,除了能够直接受到色彩的视觉冲击外,也可能在思维方面产生对环境事物和生活经验的联想,这就是色彩的心理感觉,而这种感觉就是色彩的情感性。在进行环境设计的时候,可以巧妙地运用色彩的情感性来改变环境空间的气氛。

环境艺术设计中色彩运用的设计要点

在环境艺术设计中要想最大程度的发挥出色彩的作用,就需要遵循基本的原则,对于色彩的属性以及空间环境进行详细的了解,以便于色彩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呈现出更加完美的艺术效果,与整体空间形成完美的结合,并且达到预期的效果。

注意色彩运用的和谐性。色彩具有很强的功能性,因为色彩本身的特性,人从对色彩的视觉感受就会影响到整个心理变化,所以在环境艺术设计时,需要充分的考虑到人的主观感受,注意色彩运用的和谐性。色彩的单一存在与互相搭配会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所以应该根据空间环境的功能性来对色彩的运用进行构思,为环境空间创造出适宜的氛围。色彩的搭配要注重人的主观感受,通过色彩元素的运用,不仅能够衬托出空间环境的氛围,并且要与所在空间环境达到和谐的效果,在视觉上不会感到突兀,而是带给人一种浑然一体的感觉,并且能够更加凸显空间的艺术效果。

符合空间构图需要。色彩是很神奇的一种元素,通过色彩的合理搭配,会改变整个空间的结构,在视觉上产生层次感。所以在运用色彩时,应该符合空间的整体布局,在构图上要和谐而统一。根据空间的功能性,需要确定一个主色调,然后通过色彩的搭配,展示出更加深层次的内涵,在颜色的对比下,使整体空间显得更加协调,从而形成完整的构图。

注重与自然的融合。环境艺术设计的最高层次就是自然性,尤其是在城市化生活过于紧张的情况下,人们都渴望生活在轻松的环境中,希望通过身边的事物来获取愉悦的心情。所以在色彩运用的过程中,需要对所在空间进行合理的构思,在不影响主要旋律的基础上,将具有自然色彩的元素运用到空间设计中,起到点缀和装饰的作用。当色彩的运用能够达到自然和谐的效果时,就会营造出轻松愉悦的氛围,从而达到一种环境艺术设计的境界追求。

篇7

关键词:生产性;环境设计专业;工作室制;岗位职业能力

环境设计专业的教育构架体系在建设过程中必须紧跟国家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战略,对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理念进行充分的研究与学习、吸收,在教学实践验证中不断提升环境设计专业的“高层次、多维度、宽口径、多平台”的人才培养质量。而且环境设计专业的建设发展应以学科科研建设为根本性引领,以“学科科研驱动专业构建”“教师研究促进专业教学”“科研成果转化工程实践”这三大专业建设思路为主旨,强调本专业与其交叉专业的融通式共同建构,从而凸显其专业建设雄厚而宽广的学科知识系统。

一、岗位职业能力与课程系统精准对接

环境设计专业的整体构建应体现开放融通的学科特点,强调创新能力培养、对接职业技能标准的环境设计课程知识体系,深化以“理性教学、夯实基础、鼓励创新、整体设计”为主题的1~4年级的精细化本科教学改革方案。整合课程、精炼主干、任务驱动、问题导向,即形成以“现代室内设计、城市景观设计、小型建筑设计”三大设计课程群为主干核心,技术类和人文类课程为两翼的“一核梢怼绷⑻迨健⒀芯啃汀⑹导化的知识框架体系。其次,须积极探索分阶段和多层次的创新实践教学体系,突出设计实践教学的主导地位,启发学生掌握“特殊到一般、具体到抽象”“设计理论链接设计案例操作”的专业认识规律,籍此形成由认知实践、工程实践到真实项目设计、毕业设计的完整实践学习过程。另外,还须积极建设制度化的国际联合教学平台并开展校内跨专业的课程设计、校企合作交流设计,综合塑造“景观设计、室内设计、施工设计”三大职业岗位群,强化学生职业素质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内生性培养。通过设计课程教学、设计工作坊课程、企业赞助课程、竞赛课题导入课程、校际联合毕业设计课程等多种形式,加强实践性教学的力度和厚度。在环境设计专业建设过程中,亦可延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和职业界人士为环境设计专业师生提供最前沿、最实用、最经典的学术讲座,以建构浓厚的“学术型、研讨型、实战型”设计教学氛围与人才培养机制。

在制定专业课程系统、综合素质培养与多方面能力训练方案的过程中,可在参考国家重点院校相关课程的基础上,组织专家进行多轮式深化研讨,充分论证与修订完善环境设计专业吻合社会人才需求要点的动态式培养计划,以更好地体现“应用型、高素质、重复合、促创新”的人才培养理念,促进人才在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综合提升,推动环境设计专业教学质量与三大岗位群职业能力要求的精准对接(见表1)。具体的建设措施包括推进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全面转向具有互动特征的、师生开放探讨的研究型教学,加强实验性、主题性课程的建设,深化毕业设计及设计报告的质量管理以及学生设计工作室建设等措施,积极推行“实验设计工作坊”“设计创新孵化器”等创新拔尖人才的培育机制,开辟第二课堂,培养专业拔尖的学生,且进一步通过教学设施的重构、实践基地及企业导师的拓展,为学生的自主创新学习营造综合的工作模拟氛围,帮助其自主创业。

二、支撑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条件

(一)构建一支富有“创造力、研究力、实践力”多元化结构的教师团队

环境设计专业师资应具有多元化、专业化和职业化的高素质特色,“自强不息、努力拼搏、追求卓越”应是教学团队成员所共同推举的大学精神和教学文化,即不仅追求设计理论研究的品性,更加注重设计实践底蕴的同步操作。而且必须形成一支学历、职称和年龄结构较为合理的专业梯队,专业教师亦应具有较高的教学及学术研究水平、稳定的研究方向和系统的研究成果,能以高度的责任心对每个教学环节进行认真实施,为培养优质的应用型环境设计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还应持续不断地培养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积极鼓励他们参与社会项目的设计,或采取与企业合作等方式,将其设计实践的经验、体会融入课堂,以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的兴趣,并积极摸索出环境设计专业的教学平台国际化、师资队伍多元化、优秀生卓越培养持续化等一系列教改措施,探索建构出一个科学、合理、系统的环境设计专业课程群。

(二)搭设一个富有成效的“三位一体”式专业发展支持架构与系统平台

1.教学改革支持

(1)学校层面可通过招生就业渠道、实习渠道调研用人单位和实习单位意见,并召开相关工作研讨会,反馈至环境设计专业的职前培养;学校须鼓励环境设计专业进行深度的行业和社会调研;应适时组织召开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讨会,组织商讨人才培养的修订,邀请学科专家、行业专家参与相关讨论,聘请相关专家审定修订后的人才培养动态方案等等。

(2)积极改革教学内容,加强高水平课程建设。以精品课程、MOOC课程、微视频课程等教学资源建设为龙头,鼓励环境设计专业教师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不断加强课程资源数据库建设,比如展开校级精品课程立项建设,积极鼓励其申报国家、省级精品课程建设项目并予以资助。

2.装备条件支持

(1)基础性设施建设。在实验中心建设方面,结合设计教育类的特殊性,学校应整合校内资源,创建集教学实训、教学模拟、教案制作、多媒体课件开发等多个功能于一体的设计基础实验中心,该中心由学校统一建设、统一管理,为环境设计专业教育实践能力训练服务。

(2)结合环境设计专业特质的特色性设施建设。根据环境设计专业的特点,学校统一规划、统一预算,对于重点专业方向(如室内设计方向、建筑设计方向等)特色发展的专业实验室予以支持并采取优先建设的原则,持续加强环境艺术设计实验室、建筑材料与结构设计实验室为主导的设施建设。

3.经费重点支持

对于环境设计专业建设所需的实践条件、图书资料、师资引进等费用,学校根据规划,统一预算,进行资助,对重点专业方向执行优先预算、优先资助的原则。

三、全方位吸引优秀生源的制度和措施

通过加强招生宣传,提高环境设计专业在考生中的知名度,通过奖、助学金,国内外合作交流等激励措施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通过与地方政府、行业主管部门及环境设计企业、建筑设计企业、工程施工企业、创意文化企业、产品设计企业等合作单位采取委托订单式培养等方式持续吸引与保障优质生源,同时也可为其解决高层次设计与管理人才的紧缺问题。

(一)制度

1.激励机制回馈优秀学生

建立与学校招生制度改革相适应的环境设计专业招生工作制度,如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加大对高分考生的奖励力度,凡达到省一本线被正常录取并报到入学的考生,即可获一学年学费奖励;亦积极回应考生的关切,发挥新媒体在招生宣传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2.优质师资吸引高质学生

建立开放、多元、灵活的人才引进机制,从国内外重点引进具有教授职称和博士学位的学科带头人;扶持并创造条件使相关教师晋升职称;实施学院“特聘教授岗位制度”。保证一支年龄结构、学历结构、专业结构、师源结构、职称结构合理的、德才兼备的、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强的教师队伍,为吸引全国及本省的高质量优质生源提供师资保障。

3.多元渠道培育有志学生

利用社会资源,拓宽学术交流的渠道,了解学科前沿的研究信息,拓宽知识视野,建立长期与国内外著名院校、同类院校、专家学者的信息联系和学术交流机制,建立与行业企业紧密的合作交流机制,为学生的个性成长与共性发展提供广阔舞台。

4.师生互动关爱就业学生

通过进一步完善合理的学生成长制度机制,开拓创新,团结协作,加快改革与发展步伐,鼓励教师加入各类专业协会和行业协会,并兼职或担任专家评委,不仅能够提升本专业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更能为学生的就业铺设通畅的管道路径。

(二)措施

1.以实践导向的人才培养方案提高教学质量

在切实保证基本教学要求的同时,结合本科课程体系的改革,大力推进设计实践教学改革,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增加提高型和创新研究型的实验性设计教学项目;在管理运行方面应建立时间、空间、内容“三维”开放的公共运行管理机制,以满足不同个性、不同水平、不同时间安排的学生需求,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在完善“1+2+1”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通过教学计划的修订,优化课程组合,形成独立完整的专题设计,进行从课堂汇报、设计报告到实践成果的综合评定,由此完善环境设计实践课程的系统性,提高实验性设计教学的效率与质量。

2.以课程建设为依托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

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加大实验性与主题性教学的力度,增设实验性艺术综合设计、时尚设计等教学专题,并逐渐向研究型课程过渡。以现代课程理论为指导,从高等教育学学理的层面进行课程的全面整合,确立课程标准,重组课程结构,扩充教学资源,改革课程设置,凝炼课程内容,注重原创性的课题设计与作业编排。扩大现有任选课的门类,增设讲座、报告和交流课程。加强各类设计社团的体系性建设,如景观设计社团、室内设计社团等,强化学生的集体协作能力。

3.以产教融合作为支点开发设计实践教育

构建实验、观摩、校内实训、考察、实习、研习相结合,不断线的实践教学体系,积极探索定岗实习模式,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以培养学生实际操作为主线,以艺术设计实验、创新和操作能力培养为目标,通过完善、拓展、建设等方式,建立实验型、创新型和操作型的校内实验室,以弥补一般课堂教学在某些方面的不足。同时,鼓励师生带着专业研究问题和项目深入企业,详细了解企业的生产、建设、服务、管理和运行规律,掌握企业各工作岗位的能力要求,将环境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的岗位实际需求相结合,鼓励师生在实践过程中形成相关调研报告,收集形成相关教学案例,取得相关专业技能等级证书或行业资格证书。

四、环境设计专业培养实效的评估机制

评估环境设计专业的培养目标能否达成,关键在于“三个强化”,即强化环境设计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强化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强化专业建设的合理定位,并强调“两个突出”,即突出专业的内涵建设和突出专业特色发展。同时,构建环境设计专业教育的质量监控体系,以推进本专业设计教育改革,进一步提高设计教育质量;建立与与企业界的联系机制,依据培养目标以及产学研结合标准、人才培养对设计产业发展的适应性等对本专业办学状况进行“评价与诊断”。

本专业评估流程中的自评报告是自评工作的文字表现形式,应对照指标要求,通过举证的方式,详细说明为了达成人才培养目标所开展的各类各级评价评估方式与效果,以及教育教学实践与取得的成效,以阐释本专业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途径以及目标达成的程度。现场考查的主要目的是核实本专业《自评报告》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以了解《自评报告》未能反映的相关问题,对本专业符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程度做出判断,并明确指出本专业存在的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问题。通过《自评报告》与《现场考察报告》,进而输入得出本专业的《认证报告》,以全面评价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度,即说明定期评价培养目标的达成度以及定期对培养目标进行修订的制度、机制是否已形成,同时,必须详细阐明培养目标的制定过程、持续修改过程中行业和企业的介入情况(见图2)。

篇8

【关键词】城市;老年建筑;环境设计;要点

【 abstract 】 the old as a special social group, no matter from physiological and psychological aspects have greatly changed. The construction should be suitable for the old people environment, research and understand the psychological and phys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requirements, to create a suitable for their architectural space environment. In this paper the general situation of old building basic requirements of design, research and analysis the urban elderly building environment design.

【 key words 】 the city; Old architecture; Environmental design; points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尊重老人,爱护儿童,是我们的传统美德。人总会有衰老的时候,建设适合老年人的环境,研究和理解老年人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及其需求,营造适合他们的建筑空间环境,将有助于建筑师、规划师、投资商和城市建设的主管部门更好地迎接新时期社会人口结构老年化问题的挑战。

一、老年建筑设计的基本要求

1、老年建筑的发展现状

对于老年建筑, 国外已经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德国等一些国家有针对性地为老年人提供了适合与同龄人交流交往的居住建筑, 从建筑的外观到结构, 再到细部装饰, 整个设计处处尽显浓浓的关爱之情。

为适应我国社会人口结构老龄化, 使建筑设计能够符合老年人体能、心态特征对建筑物安全、卫生、适用等的基本要求, 国家建设部和民政部颁布了《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 对城镇新建、扩建和改建的专供老年人使用的居住建筑及公共建筑的设计做出了规定。《规范》颁布以来, 由于种种原因, 并未得到很好的落实。目前我国房地产业的发展趋势与老年人的需求渐行渐远。针对我国的现状, 迫切需要建筑工作者从每一个规划和设计做起, 尽可能多地考虑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特点, 在《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的指导下, 做出更加人性化, 更有人情味的建筑产品, 尽快建立能够适应老龄化社会需求的城市建筑体系, 使老年人更加幸福地安度晚年。

2、老年建筑的设计

1982 年, 维也纳老龄问题世界大会决议指出:“年长者的住处切不可被视为仅仅是一个容身之地, 除物质部分外, 它还有心理和社会的意义也应予以考虑。”老年公寓不能只是简单地满足一般的生理需求, 还应满足老年人对居住环境在心理方面的诸多需求, 如安全性、方便性、舒适性、社交性、私密性以及环境刺激性等。

(1)安全性、方便性

老年建筑的安全性和方便性在《规范》的许多条款中往往是兼而顾之, 无法亦无须明确区分何处体现安全性, 何处为方便性。

统计数字表明, 世界各国发生地震火灾等自然和人为灾害时, 老年人和儿童伤亡的比例都远远高于成年人。一方面是由于这两种人群自身的特点, 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他们所处环境在安全便捷方面的欠缺。所以低层建筑更加适合老年人居住, 无论是平时外出购物, 还是饭后散步休闲, 或者出现紧急情况需要疏散转移, 低层建筑都更方便和安全。

规范中各条款都从建筑物室内室外各处的形式、尺寸及材料等细节体现了安全性和方便性的要求。

(2)舒适性

舒适性对于老年人来说也非常重要。适合老年人居住的建筑, 朝向、采光、通风都应有充分的考虑, 室内外都宜有开阔的视野和优美的环境。

(3)社交性

大多数老年人都喜欢大杂院那种“一家炖肉, 满巷飘香”、左邻右舍鸡犬相闻的亲切感觉。但随着社会的进步, 这种老建筑正在逐步退出历史的舞台。老年人虽然怀念过去, 但也必须要适应新环境。搬入公寓、居民区的老人们, 出现了无人交流的情感空缺。因此, 老年居住建筑应为他们提供充分的与人交流的空间和条件, 让老人能够与同龄人一起打牌、锻炼, 唠家长里短, 与孩子游戏散心, 还可以为独居的老人提供认识同龄异性的机会, 谱写黄昏恋情, 共度幸福晚年。

(4)私密性

对于养老院和老年公寓, 私密性是个大问题。其中突出的问题主要有: 如果空间布置使得老年人被迫在一个所谓的交往空间碰面而非他们本人自愿, 那么这个空间存在的意义几乎为零, 因为老年人会觉得自己好象生活在一个被圈定的框框里, 而更不愿意去那个空间交流。他们希望能提供一些区域, 使里面的老人可以看到来往人员的活动, 减少被人监视的感觉, 自觉自愿地与人交流。

(5)环境刺激性

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 各种生理机能退化, 所需的个人空间缩小, 需要通过各种感觉器官如嗅觉、听觉、触觉、视觉与他人进行近距离的交流。因此, 老年居住建筑不能一味追求空间的开阔宽敞, 要给老年人提供广泛接收外界刺激、与人交流的机会和条件。

二、城市老年建筑环境设计要点

1、老年建筑的内部环境设计

内部空间是建筑的实质空间, 空间布置形式决定着使用对象的使用方式及使用上的方便性、安全性和舒适性。老年建筑的内部环境设计应按以下的技术性对策进行实施:

( 1)入口处应设置取代台阶的坡道, 坡度不大于1 /12, 即不超过450。

( 2)层数不能太高, 解决办法是或设电梯或降低住宅层数, 电梯的入口净宽最低应在0.8m 以上,楼梯口处与建筑物的地面处于同一水平线上。

( 3)地面、楼梯、倾斜路面要使用防滑的建筑材料。

( 4)在有门的出入口, 例如厕所、浴室、阳台等出入口处要避免留有门槛、台阶之类的不平地面; 同时, 也要注意消除不必要的突出部分。

( 5)厕所内应设有扶手的座式便器, 门应做外开式或侧面推拉式, 以保证内部空间便于轮椅进入。

( 6)浴室、厕所或寝室要安装通向外面的安全电铃, 遇紧急情况时, 可从外面找开关。

( 7)为了安全便于识别, 室内最好能有效地、明显地作出色彩标志。

( 8)为了防止夜间发生事故, 要避免电灯开关设置在暗处或不方便的地方, 厕所或寝室最好能安上夜间照明灯。

( 9)由于老年人对温度一般感觉十分敏感, 室温一般在250左右为宜, 尤其是厕所、走廊处要保持恒温。

( 10)老年人在居室里工作或阅读时的照明亮度, 要比一般居室的亮度高2倍左右, 各室内的光线差别要限制在最小限度内。

( 11) 老年人对噪音是很敏感的, 所以, 住宅内一般要安装隔音设备。

( 12)与子女同住的单元住宅应尽可能分门出入, 客厅的设计既要可以满足家庭成员会客、看电视、聊天等娱乐交往活动的需要, 又可兼作餐厅。这样, 可避免家庭成员之间因工作、学习、休息、娱乐及习惯的不同而相互干扰, 同时, 也便于生活上的互相照顾。

据调查, 我国许多老年人在身体尚好时还是愿意与子女分居的, 但是, 随着年龄的增长、健康状况的下降, 行动越来越不便, 这时, 他们又希望能与子女们住在一起以便能得到照顾。随着人口老龄化,老年人口中的高龄化, 独居的老年家庭越来越多, 这种独门独户的老人住宅与非独门独户的老人住宅相比, 缺少人情味, 缺乏邻里的支持, 使老人感到寂寞,有不安全感。老年人由非独门独户的住宅向独门独院的住宅过渡, 这种由于居住条件的改变所带来的失落感、孤独感, 需要通过其他途径来得以补偿。从宏观上看, 就是要丰富老年人的闲暇生活, 增加各种符合老年人使用要求的娱乐场所和设施, 提高人们的心理和文化素质, 建立良好的社会风尚, 加速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 从微观的角度来讲, 应当创造老年人与青年人、儿童容易接触和有较强选择性的互动场景, 比如, 不定期地搞一些文娱联欢活动, 创造一种老年人与青年人相互接触的机会, 从而获得一种心理上的支持。为了能使高层住宅的居民有一定程度的交往和联系, 一般可在高层住宅内设休息室、会客室、娱乐室、洗衣房、楼前绿地等公共空间, 以满足邻里交往的需要。创造一种新型的邻里关系, 获得邻里之间的支持和帮助的环境, 从而使老年人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孤独感、不安全感和失落感, 应是今后住宅设计中考虑的重要原则之一。

2、老年建筑的外部环境设计

外部空间是由建筑师有目的地创造出的外部环境(即人为环境) , 它是一种有限空间, 是被人们赋予了一定目的的具有一定功能的空间。

外部空间具有一定的形状、比例、尺度及其与天空的关系, 这些因素赋予外部空间本身的性格。人类在实际世界上的行为基于他个人对世界的认知意象。无论是居住还是公共建筑, 除了建筑内部环境以外, 其余都是由外部空间构成的环境。外部空间具有积极的功能来表现使用人的生活感情, 与他们的实质生活直接连接在一起, 可见, 外部空间对建筑环境是起着重要影响的。

老年建筑的外部环境设计上, 要首先考虑到老年人的安全、适用、方便。一般说, 老年人住宅不宜建在马路边, 住宅门口要与马路有一段距离, 这样,老年人在出门时就不易发生交通危险。当前, 城市内的公共场所及住宅里一般都没有设非常楼梯、非常门及隔火隔烟门, 一旦发生地震等紧急情况时, 高层建筑中的人员就很难迅速撤退到安全之处。尤其是高层建筑中一旦发生火灾, 火势蔓延, 楼内走廊和楼梯处多半因浓烟的弥漫而失去作用, 严重影响楼内人员的迅速疏散, 加剧混乱, 而老年人在这时更难适应这种突然发生的变化。据日本1989年统计, 61岁以上老年人每10万人中因火灾死亡者为3. 3人,高于总人口平均1􀀁4人的水平。所以, 在公共场所、高层住宅内设置非常楼梯、非常门、隔火隔烟门等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 马以兵,刘志杰. 我国老年居住环境的现状与发展[J]. 中外建筑, 2008,(10) .

篇9

关键词:住宅建筑设计环境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近年来,根据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住房需求,加快住宅建设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进一步提高住宅质量,促进国民经济增长,使住宅建设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建设部决实施国家“康居”示范工程。本文通过工程实践,结合某项目地段的优越,交通便利,公共配套完善,绿化率极高等特点, 促进建筑从“安居”向“康居”的转变,对“康居”工程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

1 工程概况

某住宅建筑是一个大型的居住小区。整个地块地势西低东高,中部高,南北低。区内主以景观绿化为主导,打造低密度,环境怡人的宜居社区,更配套有大型的公共公园。本项目规划用地面积约43405.0平方米(约65.14亩),拟规划兼具保障住房的大型居住小区,并附设两层地下停车库,总建筑面积约134176.14平方米,地上建筑面积约90116.54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约44059.6平方米。建筑规划总平面如图1所示。

图1 建筑规划总平面图

2 住宅建筑设计相关要点分析

2.1 建筑功能设计

功能设计是住宅设计根本的着手点。住宅内不同功能的空间在布置上应紧凑合理,交通联系应方便简捷,又要有相对的独立性,各得其所。本工程住宅内使用功能有二个分区:一是公共活动区(如起居室、餐厅、厨房)宜布置在住宅入口处,便于对外往来;二是私密休息区(如卧室、书房)应布置在住宅的深处,以保证个人行为的私密性不受外界影响。这些分区各有明确的使用功能,在设计中要正确处理这二个功能区的关系,满足各部分的功能要求,使之动静分区、公私分区、洁污分区,不致相互干扰,保障生活规律。此外,在合理安排各部分功能的同时还要做到流线顺畅,交通面积紧凑集中。

2.2 建筑套型设计

住宅的套型设计应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为住宅提供最佳套型空间,设计出多元化多层次的面积标准及套型(如二房一厅、二房二厅等)。 每套内应由门厅、起居室、卧室、餐厅、 厨房、卫生间、阳台、户内交通及储藏空间构成。

在本建筑起居室设计时,一是厅内设计不能有太多的门和洞口,台则会因没有足够长度的延续墙面影响家具布置,还会因有人在厅内来回穿行而干扰会客、视听、休闲等公共性活动。由于厅内活动人数相对较多,又是家庭的聚焦点,所以还应有良好的日照和视域。二是卧室要设计低窗台凸窗,这样能够增大居室空间感,使阳光更加充分,宽敞的窗台便于放置绿色植物,调节气候、扩大视野,使人感到温馨。三是厨卫设计应综合考虑操作顺序、设备安装、管线布置的要求,要有足够的面积和尺度以保证设备、家具合理配置的需要,此外还应有良好的自然通风和直接采光。卫生间应尽量做到浴、厕与洗漱、洗衣分离,以减少使用干扰。阳台是人们接触室外空气阳光的主要活动场所,设计时应加大阳台进深,有利于进行健身活动。厨房与餐厅要紧邻,端上菜肴和拆除餐具就会方便。

2.3 建筑造型设计

外部造型的基本形态虽然取决于建筑平面的布局,但立面处理也很重要。现在家庭都是封闭阳台,到处看到的都是一串串玻璃匣子,生硬呆板,没有一点生气。其实,住宅立面可装饰的还是挺多的,如风格设计,颜色搭配和艺术装饰等等。

外墙面色彩的合理搭配与周围环境的协调才能营造出典雅优美的感观效果。本建筑外立面设计借鉴经典的简约欧式风格,商住风格分区明显,整体以暖色调为主,如图2。住宅区,外形线条挺拔流畅,不失自然。办公商业区,线条简洁,端雅稳重,档次感强。如阳台、檐口、楼梯入口、窗台等都可作为造型的艺术点缀,利用阳台的凹凸、窗眉、腰线、入口雨蓬、屋顶造型等都能产生很好的造型效果;商住区域,相互渗透,互补质感。建筑外墙以涂料为主,适应了北方的气候特点,做到安全高效与节能。

图2 建筑南立面效果图

3 居住环境设计要点分析

人们在生理上的需求得到满足以后,心理需求变得越来越重要。 居住环境设计是提高居住质量的另一个重要方面。一个好的外部环境,首先要有一个好的总平面布局,在总图设计时尽量避免外部空间的呆板划一,努力创造一个活泼生动、有机的外部空间;其次是环境设计,如何形成优美的户外环境。这决不是单纯地种植花草可以做到的,而需要对住区环境进行系统而完整的专业景观设计。

3.1 生态设计

长期以来,绿化的规划设计应抛弃以往过分注重人工构筑物,过分重视建筑小品的传统,尽量提高绿化面积,注重发挥绿色植物净化大气、防风、防尘、防噪的作用。因此,本工程进行绿地设计时,不仅设计有草地,更要有乔灌树木,在中心绿地应有大树。在植物材料的选择上立足于因地制宜、适地适树、优先选择乔木,并对乔木、灌木、地被、草地的进行合理配比。该居住区植物景观设计应做到疏密有致,通常在密处配置层次分明的植物,疏处保留完整的草坪,形成空间上的对比关系。另外对于建筑角隅部分的植物配置也需精心处理。在配置植物时还需充分考虑植物的季节变化,使住区环境一年四季形成不同的植物景观特点, 不一定要做到四季有花可赏,但必须充分体现季节的特色,为人们创造出安静、舒适、优美的居住环境。

水作为重要的景观要素,在今天的住区环境中被不断加以运用,本工程水体设计以亲水性为目的,主要设计形式包括:喷泉、泳池、水墙、人工湖、人工溪等,巧妙运用水体往往赋予建筑环境独特的神韵,使其拥有一个宽阔的背景空间。

3.3 道路交通与竖向设计

道路是居住区的构成框架。主要起到疏散居住区交通的功能,本工程居住区内采用外环交通系统,车辆进入小区后直接进入地下车库或通过外环交通系统到达各个地面到达各个地面停车位,车辆并不穿行居住区。区域人行流线分为绿地休闲步行系统及一般商业步系统两部分,商业步行系统为小区外环沿商业道路系统与车道合同。绿地休闲步行系统当人们休闲漫步时,从建筑出来经核心绿地,走出小区主入口便可到达公园绿地。可在绿地系统中的休闲步行道中休息,做到了真正的人车分流,如图3所示。

图3道路交通与竖向效果图

另外,道路设计本身也是构成居住区的一道风景线。该工程在进行居住区道路设计时,我们有必要对道路的曲直、宽窄、分幅、绿化等进行综合考虑以赋予道路美的形式。比如,与直线型道路相比,曲线型道路所呈现的是不对称的画面构成。随着视点的移动景观逐渐展现出来,因此更具含蓄美,但过多的曲折变化反而会产生矫揉造作的感觉。道路两边的植物配景手法可交替使用,或贴近密植形成林荫道,或远距种植形成有层次的缓坡。

3.4 人文设计

以人为本的思想在居住区内必须体现在人文环境上,满足邻里交往、儿童教育、照顾老人和残疾人、安全等功能要求,充分考虑现代人的生活习性和活动习惯而合理地配置场地设施,激发住户进行户外活动的兴趣,引导其生活方式向健康科学的方向发展。本工程在外部环境设计时,也充分考虑到了老年人及残疾人皆宜的运动场地,如配套有老年人锻炼场、残疾人专用场、小型篮球场等,从而创造一个适合居民生活、休闲、社交的环境,使居民真正有一个人文设计的要求。 居住区内融合居住文化、教育文化、饮食和娱乐文化,建筑和绿化等方面均要有文化品位,使人们感受到一种高雅的文化环境氛围,要从环境的内涵塑造,使居住者能够潜移默化地感受到浓郁的文化气息,从而得以陶冶情操。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工程实践分析,在住宅建筑设计时,应做到功能分区合理、室内交通便捷、干扰小,套型方便实用、灵活多样,空间能充分利用和应变能力更强,造型丰富有特点,居住环境舒适优美,更加人性化有归属领域感,从而为我们创造出一个真正体现“康居”的高质量、 高品质、高情感的住宅及住区环境。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文化内涵;文化主题;心理感受;人文关怀

现代人对于居住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于一个小区的评价不单单是从实用性和功能上来考量,更多的是从小区环境所带给人们的精神力量,小区环境设计应该多加强文化建设,增加文化内涵,满足人们在精神层面的需求。住宅文化内涵的居住环境所带给人们的关怀是持续性的,使得在此居住的人们居住时间越久对小区的喜欢之情越深。

文化内涵的表现,在环境设计时要注重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考虑:

一、文化主题确定

在文化内涵的表达上,首先在某个居住环境内应该先确定一下该环境的文化主题,把具有文化内涵的主题直接引入到居住环境内,是对小区环境文化建设最直接的方式。有了文化主题,景观环境设计也可以更好的依托这个主题来进行,以这个主题为景观环境设计的轴线,有主次的对环境进行设计展开。这样既提高了居住区环境的品味,同时也为景观设计找到存在的根基。文化主题的确认可以是普遍性的,比如就是对自然的热爱,对生态环境的保护等为文化建设主题,又或者是以地方比较有特色的当地文化为小区环境的文化主题,这样既找到和周边环境的契合点。

二、文化内涵串联

在某个特定环境内,文化主题确定之后,文化内容也是存在主次之分的。居住区环境是一个大面积的区域,这个区域内的环境也是会划分为不同的几个部分的,既然是在一个特点的环境内,那么环境内的文化内涵也应该是统一协调的。所表达的主题也成为连接各个区域之间的一种手段。区域之间的过渡应该是自然的,区域之间的斜街也应该是合理的,做到主次分明,同时又能在各处都体现出对主题的表达。

文化内涵的体现,在设计时特别要注意的是以下三个方面:

1、重视人的感受,满足人的心理需求

文化内涵在环境内的添加,更多的就是希望能在人民的内心种下关怀。文化内涵的表达,一定要从人的内心感受出发,把人的内心需求作为设计的第一要点来考虑,以此为设计依据,把人们对文化的理解纳入到设计构思中。从心理的角度出发来考虑环境景观设计,远远超过单纯的从视觉角度出发,更能让居住者接受这样的环境景观设计。居住环境从根本上来说,就是对人心灵的一种满足,应该是服务于我们的环境,对我们的环境应该是更多的从满足人的心理需求,重视人的内心感受出发。不同的文化内容带给人们不同的感受,在居住区内我们更多的是希望带给大家一种愉悦的情怀、休闲的感受,又或者是给人们带来一种亲切感。而不是一些压抑的氛围,这一点在选择文化主题的时候就应该非常明确,在具体处理的时候一定要从材料、色彩、搭配方式等多方面的考虑,不能给人产生压抑的感觉,只有满足人们心灵的文化设计内容,才能真正的被人们所接受,这样才能得到居住者的认同。

2、注重场所精神的营造

场所精神的营造对于景观环境场景设计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所谓的场所精神是这个场地的一个意境,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存在于我们的环境内,它强调人们的心理、精神需求;场所精神不仅能让人们感受到视觉感受之外的一种意境,同时还能产生一种无限的延伸,产生遐想。让人赏心悦目的景色是迷人的,但是景观内的这种“精神”存在,才是景观环境设计的重点,是场所内的灵魂。人们对于注重场所精神建设的环境才更有喜爱之情。对此环境和所包含的文化内涵才能产生共鸣和认可。

意境与具体环境主体的完美结合,形成该环境独特的“场所精神”,不同的文化主题有不同的文化含义,这一点应根据具体的设计内容来表现,在这种场景的文化主题的表达上,具体的操作方式,我们比较多的会借助公共艺术这一块来完成。

3、体现出人文关怀

所谓的人文关怀,主要是指一切的出发点都是以“人”为中心的,关心人的生存状况,尊重人的本质,维护人的利益,满足人的各种需求。那么在我们的居住环境内,对文化内涵的增加,恰好是从对人文关怀的最好体现。是以人的需求出发,尊重人们的最本质的意愿,充分体现人们的心理感受,以此创造出一个美好的、真正符合人们要求的居住场所。

人文关怀的体现应该从使用人群的特点出发,充分考虑不同人群对于文化的不同需求和接受能力。儿童可以安排一些科普性的文化内容,老年人可以是一些历史文化或者是体现出一种亲切和温馨感受的场景文化。景观环境的人文关怀注重的是细节,在细节中体现出对人们内心的满足。

文化内涵在环境内的体现,具体在设计中主要的方式和方法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

1、通过具体的公共艺术来表现

公共艺术包含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雕塑、壁画等都是属于公共艺术的主要表现形式,而雕塑、壁画这些艺术形态既能直观的表达出对文化主题的诠释,又能增添景观的美观感。公共艺术是景观环境内不可缺少的部分,是环境内的灵魂内容。文化主题的体现也必须依靠它来得以实现。公共艺术能直观的把这种文化表现出来,表现方式很不拘一格的,可以是抽象的、具体的,在材质等具体的运用上也是可以广泛选择的。公共艺术除了带给人们视觉上的美以外,在表达的文化内涵上也是很有表现力的。我们发现在某个环境内,只要有公共艺术的区域都将成为该区域比较集中的景观区域,在有公共艺术的地方,也是整个景观区域设计的重点,围绕着它的其他辅助设计,包括交通也是特别考虑的,更有利于人们活动,人们也更愿意在这样的场所停留。这说明人们对于更有文化内涵的场所是更青睐的,对于具有文化内涵的景观更受到人们的关注,人们也愿意去体会它所要带给大家的内容。

2、注重图案在景观场景中的作用

除了公共艺术小品的表达,具体的图案表现也是具有表达意义的,图案对文化内涵的表达虽没有公共艺术这么直接,但它更注重细节。图案的位置可以是很表面的,也可以是隐藏的,可以是具体的,也可以是抽象的,图案可以利用各种不同的材料来进行,比如花卉、地拼等。植物包括的内容很丰富,高矮也是层次不齐的,我们通过某种图案把其统一到一个主题,这样既可以表达我们的文化内涵,同时也是对植物进行景观设计。地面铺装也是一样的,室外地面铺装的材料很丰富,各种各样的大小,有的时候我们为了更好的节约资源,我们往往是把一些边角料用于地面铺装,一些碎石如果不统一的安排,是无法处理的,通过统一的图案设计,既可以丰富图案的层次,又可以使得材料得到很好的利用。地面铺装的设计手法更是比较广泛的,造型师因其存在的位置是可以无限发展的。但是整个区域的地面铺装图案应该是有一定关联的,不能是杂乱无章的,要起到一个背景的作用就不能是凌乱的,应该是井然有序的。无论是花卉还是地面铺装,造型的图案都应该是围绕着我们的文化主题,辅助突出主题设计的作用。

3、对文化内涵的表达拿捏的到位

对文化内涵的表达应该是恰当的。毕竟是在居住的环境内,对文化内涵的注入更多的是为环境增添色彩,为人们的生活补充内涵,并不需要过分的强调文化内容,应该从整体环境出发,文化主题和周边的环境是协调的,在环境中是可以被人们接受的。之前提到过,公共艺术是文化内涵的主要表现手段,公共艺术造型的尺度感一定要符合该场地的整体尺度,不能过分的夸张,尺度的大小决定了该公共艺术带给人们的感受,也同时决定着人们对该文化内容的接受程度。

三、总结

居住小区环境是城市人们生活活动的主要场所。居住小区环境要想有自己的特点,自己的韵味,真正得到用户好评的话,是离不开文化主题的添加的。一个成功的居住小区环境,一定会关心该区住户的人文精神,在设计时充分考虑人们的各种需求,从细节着手,体现出对人们的人文关怀。场所精神的营造远远比空洞的景观设计更能让人们接受。注重人文关怀的居住区环境才是能被大众认同的环境,人们在这样的环境内生活才能真正的感受到环境设计所带给大家的愉悦。文化内涵与环境景观的成功结合,是设计师设计居住环境景观时的目的和追求。

参考文献

[1]《城市设计与环境艺术》 张斌 天津大学出版社 2000

[2]《从图案走向居住者的生活和心灵》韩宗良 武勇 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佳作选编 200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