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心理疏导范文
时间:2023-11-14 17:52: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家庭教育心理疏导,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引言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取得成功的关键,小学生处在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面临来自自身、家庭、社会等方面的压力,可以会导致一些心理问题的出现。小学生心理问题的出现,不仅会影响他们的日常学习,还会给他们的健康成长带来不利影响。因此,正确认识和分析小学生所存在的心理问题,找出其中的原因,并探寻相应的疏导策略是我们不可回避的现实话题。
2.小学生心理问题的表现
小学生正处在生长发育的黄金时期,也是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特别需要关爱和辅导,加强对他们的心理辅导。但由于家庭辅导不重视,学校的教育工作不到位,再加上小学生自身方面的影响,使得小学生在心理上容易出现各种问题,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逆反心理强,不听从教育。一些小学生对周围的人不信任,待人不礼貌、不谦虚,性格比较倔强,他们不听从老师、监护人等的批评、管理,逆反心理强。不仅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还给他们的学习带来不利影响。
2.2嫉妒心理,厌学情绪。小学生在学习中也处在一个竞争的环境当中,而小学生又具有好深心强的特点,存在着一种排斥他人的心理,在与其它同学的竞争中存在着嫉妒心理。另外,一些小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存在着厌学心理。
2.3性格孤僻,不愿与人交往。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对父母都有依恋倾向,对父母的依恋程度会直接影响他们的情感世界、社会行为和性格特征。但在一些家庭,由于父母工作较忙,经常不在家里,小学生缺乏与父母正常交往的机会,使得它们内心的烦恼与苦闷无法倾诉,又难以得到正确的引导和排解,这样容易导致他们对外部世界不信任,不仅性格变得孤僻,还会影响他们与人的交往。另,外一些小学生还存在着害羞,自卑心理,与人交流时表现得比较害羞,说话的时候声音很小。或者担心自己的家境条件不如别人,自己的学习成绩不如别人,表现出自卑心理。
2.4自制力差,自暴自弃。调查显示,有相当一部分小学生缺乏自制力,具有贪玩的特点,对学习没有兴趣,在生活上,学习上遇到一点困难就自暴自弃。这些心理状况不仅影响他们的学习,也对他们与人交往,生活上产生不利影响,甚至会影响到他们的健康成长。
2.5我行我素,以我为中心。这种情况在隔代看护中表现比较突出,在祖父母、外祖父母眼中,孩子是整个家庭的中心,祖辈对他们也是百依百顺。而小学生认为自己的祖辈思想观念落后,在很多方面不如自己,不仅不听从他们的教导,还对他们指手画脚,我行我素,以我为中心。
3.小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
小学生心理问题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并且某种心理问题的出现往往是多种因素共同引起的。具体来说,导致小学生存在心理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今后需要这些问题,有针对性的采取辅导对策。
3.1自身方面的成因。小学生的年龄都比较小,缺乏相应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在生理、心理上都不成熟,遇事不能独立处理,缺乏自我调节意识,当遇到困难的时候不知道采取何种措施处理。另外,从一个人的成长历程来看,小学阶段是人生非常关键的时期,在这一特殊时期,由于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尚未成熟,没有形成独立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其身心处于一种非平衡状态,面临着种种心理危机。
3.2家庭方面的成因。家庭方面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父母亲教育角色淡出以及监护人监管不到位。第一、父母亲教育角色淡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孩子产生影响。然而在一些家庭,父母亲教育角色淡出,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缺乏相应的指引和辅导,小学生的心理烦恼无法向人倾诉,得不到及时排解,这是导致小学生心理出现问题的一个重要的原因。第二、监护人工作不到位。小学生正处在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心理不成熟,缺乏自制力,在学习上需要监管,在心里上需要辅导。但一些小学生的监护人工作不到位,对他们的学习缺乏关注,更别说对小学生进行心理辅导。
3.3学校方面的成因。一些学校将教学工作重点放在教学工作上,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辅导不重视,缺乏专业的师资力量。一些教师缺乏专业技能,在对小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时候所采取的方式方法不当,影响工作效率的提高。另外,有关小学生心理辅导的课程设置不完善,缺乏系统的课程辅导,影响对小学生心理问题的疏导,成为导致小学生心理健康存在问题的中重要原因。
4.小学生心理问题的疏导策略
小学生心理方面存在着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由多方面因素所致。然而,小学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群体,加强对他们的心理疏导,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是整个社会的重要职责。同时,完善小学生心理疏导机制,加强对小学生的心理疏导值得整个社会的广泛关注,结合当前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现状,考虑到小学生成长和学习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策略来对小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疏导。
4.1小学生需要加强自我调节,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小学生心理问题的疏导,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最根本的还是要靠小学生自身,加强自我调节能力和自我学习能力。通过加强自我调节,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学会疏导自己的心理问题,为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创造有利调节。在生活和学习中,小学生需要学会自我调节,形成积极健康的心态,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将学习看成是提高自身素质,实现理想和抱负,实现自己人身价值的途径。小学生要端正学习态度、培养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不断用学习来充实和提高自己。同时,小学生也要为自己的生'活和学习创造条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断培养自己对学习的兴趣,并磨练意志,勇敢面对和客服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只有加强自身的调节,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小学生心理上中存在的问题,为他们的学习和健康成长创造有利条件。
4.2加强小学生家庭教育,重视对小学生的心理辅导。家庭教育是对小学生心理问题进行疏导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策略,它能够为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必要的条件,所以,要想疏导小学生的心理问题,应该强化家庭教育责任,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父母亲应该提高家庭教育意识,充分认识自己在家庭教育中职责,不能
过分的片面追求经济利益,而要考虑孩子的教育问题与前程问题。家长应该多关注孩子的生活和学习,并积极主动采取措施帮他们解决生活与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要明确父母的教育职责,提高父母的责任感。对孩子进行心理辅导是父母的责任,父母应该高度重视对孩子的教育和心理辅导工作,以加强对孩子的教育和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为责任和使命。如果父母远在它乡,要注意加强与孩子的交流,多关心孩子的生'活与学习,多倾听子女的心声,并对孩子进行积极的引导。当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上有什么困难的时候,要加强对他们的辅导,注意倾听他们的心声,为孩子解答疑惑,排除孩子的心理问题,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4.3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应有的作用,为小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氛围。学校仍然是小学生学习知识、接受教育最主要的场所,加强对小学生的心理辅导,必须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应有的作用,构建和谐校园,为小学生的生活与学习创造良好的条件。第一、教师应该了解小学生的具体情况,掌握他们的学习情况和心理倩况,利用课余时间,深入小学生的家庭,进行家访和实地调查,掌握小学生更多的基本情况,了解他们在生活与学习上的困难,并根据不同的情况,有针对性的开展对他们的教育和辅导,对于心理健康存在缺陷的小学生,教师则要特别关注这类学习,更加注重对他们的心理辅导。第二、提高教师素质,加强对小学生的管理。小学教师不仅要具备科学文化知识,还应该具备心理辅导能力,能够针对小学生所存在的心理问题,有针对性的采取疏导措施,帮助小学生面临的疑惑。此外,学校教师还要通过多种途经来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加强心理辅导理论知识学习,重视心理疏导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注重综合素质的提高,以提高工作效率,妥善解决小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第三、转变教育教学观念,缓解小学生心理压力。教师应该转变思想观念,平等友好的对待每位学习,尊重小学生的人格,不将成绩作为评价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在学习和活动当中,要关注每位学习,尽量给每位学生以参与的机会。同时,对小学生要注重鼓励,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感受到进步。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信心,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为他们的学习和进步创造有利条件。第四、探索和完善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设置。要根据小学生心理问题的实际,开设相应的心理健康辅导课程,并在教材编写上进行探索,同时引进具备心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教师,专门开展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5.结束语
篇2
感恩心匮乏,心灵净土荒漠化长期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的农村高中生,往往缺乏安全感,他们不愿意与别人交流,在心理、性格上很容易走极端。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他们感恩意识匮乏,心灵麻木,漠视宝贵的亲情、友情、师生情。有的只知道埋头读书,不会关心他人、不懂得尊敬父母、感恩师长;有的过于强调自我,对社会的认识多些灰色成分,甚至产生了仇视他人,仇视社会的心理倾向。他们的心灵净土没有长成一片绿园,慢慢的荒漠化了。
二、当前农村高中德育教育突出问题成因探析
现代教育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大综合。家庭教育是人生教育的起点,学校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社会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农村高中学生德育教育存在诸多问题正是由家庭教育的缺位、学校教育的引导性不强、社会教育的环境不利这三方面的因素造成的。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良好的家庭环境和家庭文化将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成长产生终身的影响。对农村高中生来说,父母双方外出与孩子间正常的情感交流都难以保证,为孩子的教育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就更谈不上了。再加学校对农村高中生多方面关注不够,农村师资力量较为薄弱,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再则学校心理教育缺乏,许多农村学校几乎没有专门的心理课程,更没有心理教师对学生尤其是留守学生进行心理疏导。
三、当前农村高中学生德育教育突出问题的对策
农村高中学生德育教育出现的问题,不仅关系到农村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而且会给农村的教育以及社会发展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能否解决好这一问题意义重大。而这个问题的解决有赖于家庭、学校、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和合作。
(一)着力完善家庭教育功能
家庭教育的过程是孩子与父母互动的过程,双方在共同参与的过程中实践沟通与交流可以收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因此,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树立好榜样作用。家庭教育者本身要严格要求自己,使自己的行为举止合乎道德规范,注重言传身教。二是加强家庭文化建设。家长应有意识地给孩子购买一些书籍、报刊和学习用品。三是始终不忘做人教育。
(二)大力发挥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作用
学校教育是影响学生成长的最主要因素。因此,面对农村高中学生不健全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不仅要完成知识、能力等方面的教育,还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德育教育。有效的办法:一是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和心理健康教育。老师要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定期对其进行沟通疏导,在生活、学习上更多地关心帮助他们。二是建立家校通讯录,和家长保持密切联系,及时了解孩子的状况。三是转变教学理念和教育模式。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三)努力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农村高中生受所生活的社会影响较大,因此社会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一是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二是加强社区文化建设。社区要适时免费发放一些图文并茂的书籍,并公开放映一些有教育意义的影片和录像,为家庭教育者及儿童提供正面的、积极的榜样。要彻底根治精神污染对孩子的毒化,让留守学生能在良好的社区环境中健康成长。
四、小结
篇3
[关键词]家政管理 家庭教育 原因分析
[中图分类号]G7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9-0215-02
[DOI]CNKI:22-1010/C.20110826.0918.002
导言
家政管理是支撑家庭正常运转的动力之一,包括家庭教育管理、饮食管理、健康管理、金融管理等方面。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家庭开始重视精神文化的消费,子女的教育问题得到全社会空前的关注。然而,时代的飞速前进,多元文化的相互交融,不断给发展滞后的家庭教育提出新挑战。近年来,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一、家庭教育的内涵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比,其教育的环境是家庭,主体是家长或其他年长者,客体是子女,表现形式往往是言传身教,耳濡目染,并且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家庭教育,即“学前家庭教育”,是指子女从出生到入小学,这段时间内家长对他们实施的教育和影响;广义的家庭教育,即“终身家庭教育”,是指子女一生所受到的家长对他们实施的全部教育和影响,包括直接的或间接的、有意的或无意的。“学前家庭教育”奠定子女个性、情商等方面的基础,对子女一生的影响巨大;“终身家庭教育”起到纠正、补错、激励的作用,尤其是对未成年的子女。
二、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观念的片面性
家庭教育观念的片面性主要表现在片面的养教观上。家长往往把子女看作自己的私有财产,把教育子女的工作当作家庭私事,把教子成材仅仅与孩子个人前途、家庭荣誉、幸福联系在一起,为国教子观念不强,为社会育才意识薄弱。[1]很多父母对子女期望过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强迫子女参加特长班、英语班、奥数班等培训活动,在精神上给孩子施加巨大压力,最终变成“逼子成龙”和“逼女成凤”。在这种状态下的孩子,往往独立性差,心理承受能力差,习惯于填鸭式的被动接受,丧失了探索精神。
(二)教育内容的单一化
家庭教育内容单一化主要表现在家长过分重视考试成绩、强调提高智商、关注身体健康和看重个人能力的培养,而忽视培养子女在实践、情商、心态和合作方面的能力。
1.盲目注重考试成绩,小视实践能力的培养。随着升学压力的日益增大,家长把子女学业上的成功单一地与考试成绩挂钩。很多家庭都存在这样的现象:子女考得好,家中阳光灿烂;子女考得差,家中阴云密布。为了能让孩子取得好成绩,很多家长在购买辅导书、请家教、为孩子报学习班等方面“一掷千金”,毫不吝啬。在生活中包办子女的一切,为子女提供“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让子女把全部的时间都投在学习上。这些家长认为,他们的任务就是尽可能地为孩子争取学习的时间,帮助他们考上名校。
2.过分强调智商的提升,轻视情商的发展。家长们以自己有一个聪明的子女而感到骄傲,而在他们眼中聪明的衡量标准通常是竞赛获奖。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他们将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孩子身上,送孩子去学奥数、学器乐、学舞蹈,盲目地让孩子参加比赛,而忽视了孩子真正的兴趣所在。他们认为情商没有智商重要,殊不知不会与人沟通交流,如何融入社会的大环境?
3.关注身体的茁壮发育,忽视心态的健康发展。健康的体魄是孩子学习和生活的坚实基础。很多家长格外注意孩子的饮食健康,有些甚至给孩子进行大补,而在心态方面不够重视。对于孩子出现的沮丧、郁闷和嫉妒等情绪,不采取有效的疏导手段,反而认为这是小事情。
4.看重个人能力的突出,忽略合作能力的培养。当今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个人能力突出往往意味着体面的工作和丰厚的薪金。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态的推动下,家长们很看重子女演讲、辩论、领导组织这方面的能力,希望子女在班里能当个一官半职,而忽略了合作能力的培养。甚至有的家长从小就教育孩子不和同学共享自己独有的学习资料,做个“低调人”。
(三)教育手段的非科学性
家庭教育手段的非科学性主要体现在三种教育模式上,即溺爱过度、放任自流和严厉专制。
1.溺爱过度。有些家长对孩子百依百顺,有求必应。他们一切以孩子为中心,缺乏对孩子的管束。久而久之,父母剥夺了孩子正常的生活体验机会,孩子就容易形成好吃懒惰、脾气暴躁、任性自私和生活自理能力差的缺点。
2.放任自流。有些父母对子女不管不问,任其发展。这样的方式会使子女感到爱与关怀的缺乏,容易产生孤单和自卑感,继而形成冷漠的心态和放荡不羁的不良品行。[2]
3.严厉专制。一些家长奉行“棍棒底下出孝子”的原则,对子女管教甚严,子女稍有不对,轻则大骂,重则狠打。他们对孩子高要求、严标准,按照自己的意图绘制子女的发展蓝图。如此滥用家长职权,会导致子女严重的逆反心理。
三、对家庭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家庭教育不仅仅是家庭内部的事情,它还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本文主要从社会和家庭两个角度展开原因分析。
(一)社会角度
人是社会动物,人的生活离不开社会大环境的熏陶,同时社会大环境对家庭教育具有反作用力。本文主要从社会竞争和多元文化两个方面阐述社会角度的原因。
1.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当今世界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经济实力的竞争,是科技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培养,关键要靠教育。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口涌向城市,就业已经成了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为了能让子女在千万人中脱颖而出,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家长从孩子出生就开始做好准备了,一方面他们要求子女考进名校,另一方面又要求子女样样精通。
2.多元文化的冲击。网络时代飞速发展,公民接触信息的渠道纷繁多样。思想与心智尚未成熟的未成年人,信息甄别能力不强,加之好奇心理,极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使得家庭教育阻碍重重。
(二)家庭角度
家庭是个人汲取幸福养料的重要源泉,但是以下的几点因素会让家庭在教育中的作用大打折扣。
1.家长思想文化修养偏低。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亦是孩子学习为人处世的一面镜子,然而一些家长自身文化修养低,他们的言行举止不但没有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反而为孩子的健康发展埋下了阴影。比如,有的家长出口就是污言秽语,暴力倾向很明显,在家喜欢打牌、打麻将等等,试想有这样的父母作“榜样”,孩子的素质怎能提高?
2.家庭人际关系不和睦。幸福美满的家庭氛围是家庭教育得以顺利开展的基础。家庭人际关系不和睦会使家庭内部弥漫着紧张的气氛,容易引起孩子心理上的紧张、焦虑和恐惧,影响父母在其心中的形象,进而影响孩子的婚姻家庭观。当这种现象具有一定规模时,就会对社会的发展造成严重影响。
3.家庭教育中的“不一致”。由于家长管教理念的差异,这种不一致常出现在父母之间、父母与祖辈之间,并且几乎是每个家庭都会面临这样的问题。家庭教育的不一致,一方面会紊乱孩子正常判断的能力;另一方面,容易让是非分明的孩子养成只听对自己有利的观点的坏习惯。
四、解决当前存在的家庭教育问题的措施
家庭教育问题的出现绝不仅仅是家长一方的责任,它是各方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本文主要从以下方面论述解决措施。
(一)改进家庭教育方式,多进行赏识教育、疏导教育和身教教育
赏识教育这种方法能够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和积极乐观的心态。疏导教育即说服教育的方法,这种方法建立在尊重、信任孩子的基础上,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启发、引导孩子辨别是非。不仅孩子易于接受,同时也能培养孩子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身教胜于言教,父母要以身作则,给孩子作出榜样。[3]
(二)丰富家庭教育内容,注重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让子女参与家庭决策
家庭教育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学习只是其中的一个小方面而已。家长应该以一种民主的态度,让孩子融入家庭事物中,通过家务劳动、亲子游戏、家庭会议等形式,让子女真正参与到家庭决策中来。此外,父母也应当注意培养家庭内的高雅文化兴趣,营造富有文化艺术气息的家庭氛围,这比送孩子学十年钢琴,效果更好。
(三)提高自身思想文化修养,积极和其他家长交流教育心得
家长应该努力更新自己的文化知识,密切关注先进的家庭教育理念,并不断进行尝试,找到适合自己孩子的最佳教育方法。同时,还应该经常和其他家长交流,相互取长补短,这样不仅能够增进家庭之间的友谊,还能将好的教育方法传递下去。
五、讨论与总结
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4]
家庭教育是每一家庭都会面临的问题,也是家政管理中的难题。正确的家庭教育,对于孩子的成长成材来说,犹如雨露,能够滋养一生。错误的家庭教育则像毒药,危害孩子的成长,也会给社会造成危害,青少年由于家庭教育不当而走上违法犯罪道路就是最好的例证。虽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我国家庭教育面临一些问题,但是我们相信通过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努力,我们的教育一定会越办越好。
【参考文献】
[1]杨智军.我国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探析[J].法制与社会,2009(1):311.
[2]谯景周.家庭教育是育人的基础[J].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报,2008(1):67.
篇4
【关键词】孩子教育;健康发展;未来
【中图分类号】G563 【文章标识码】C 【文章编号】1326-3587(2013)04-0135-01
孩子小的时候,都是父母的心头肉,很多时候,家长对于孩子的一些不好的行为,不仅不生气,反而觉的有趣。有人提醒,他们会说:“没关系,他们还小,还不到教育的时候”。殊不知,长此以往,孩子的习惯却已在不知不觉中形成。等到想教育的时候,却是已悔之晚矣。因而,孩子的教育应从小时抓起。
小宋是我班上一个聪明活泼的男生,不过习惯很差,厌学,经常和同学发生矛盾,乱花钱。初一学生了,不会收拾自己的课桌和床铺,东西乱丢。双休日不回家,呆在网吧里。他妈妈一见到我就叹气:“唉,这个伢儿,小时候,我和他爸爸把他看娇了,没管他,现在管不好了。你讲他一句,他顶你十句。头晕!”是啊,孩子小时候没好好教,娇惯他,溺爱他,放任他,这样孩子慢慢地养成了一些坏习惯,在父母看起来还觉得很可爱,等他稍长大后言行越来越不像话了,父母才想到要好好教育孩子了,恕我直言,这的确有点迟了。现在很多家庭都存在这个问题。像这样父母都管不了的孩子学校老师往往也很难教。陶行知先生说:“教人要从小教起,幼儿比如幼苗,培养得宜,方能发芽滋长,否则幼年受了损伤,即不夭折,也难成材。”严峻的事实告诉我们:父母教育孩子宜早不宜迟,在孩子一岁左右咿呀学语时就应该有计划地实施家庭教育了。趁早实施家庭教育,意义是很明显的。
一、趁早实施家庭教育,有利于孩子养成各种良好习惯
一块玉石,如果事先巧妙设计,然后精雕细琢,就可以成为精美的艺术品。如果当初胡乱雕刻成不算成功的东西,要想重新把它雕琢成精美的艺术品就很困难了。教育孩子也是一样。孩子小时候天真烂漫,刚接触生活,好奇,可塑性极强,父母在那时教育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让孩子心地善良,尊重他人,认真做事,是比较容易取得好效果的。许多家长在孩子小的时候,孩子扔垃圾,他视若无睹;孩子不吃饭,他围追堵截;孩子使小性子,他手忙脚乱。如此下去,孩子连起码的是非观都没有了,如何培养好的习惯?如果孩子小时候没有受到父母良好教育,随着年龄的增长,到了十二、三岁,各种坏习惯养成了,再教育他改过来,那是相当困难的。“积习难返”就是讲的这个道理。
二、趁早实施家庭教育,有利于孩子心理健康成长
心理决定人生,健康的心理带来幸福的人生。如果父母在孩子小时不积极主动的实施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心理更是不闻不管,那么时间长了,孩子大了,他的各种心理问题形成了,自私、乖戾、孤僻、冷漠,用消极眼光看待一切事物,以仇视的心理对待所有人,父母再想矫正,虽然不能说一点效果也没有,但还是迟了。有的家长认为,只要孩子高兴,只要孩子吃的好,穿的暖,就好了,殊不知,孩子心理的冷暖更为重要。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需要良好的家庭环境,需要父母的良好引导,需要时时关注。在孩子幼小时就积极实施家庭教育,关心孩子的心理状况,让孩子具有爱心,学会与人合作,宽容他人,乐观向上,坚强勇敢地面对挫折,认真做好每一件事。发现孩子的不良心理及时疏导和矫正。这样,孩子的心理就会健康成长,时时充满阳光。
三、趁早实施家庭教育,有利于构建和谐的亲子关系
现在有不少家庭亲子之间关系很紧张,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因素是孩子的习惯差,心理扭曲,品行不良,父母急于矫正,在多次劝说孩子不听的情况下,往往采取过激措施,又骂又打,使孩子产生了强烈的逆反心理和封闭心理,亲子之间根本没有了共同的话题,家庭教育已经很难开展下去了。如果父母在孩子幼小时就注意施以良好的家庭教育,培养他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健康的心理,父母也时时注意自己的言行,优化家庭教育行为,尊重孩子,鼓励为主,言传身教,积极引导,多和孩子沟通,这样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必然是和谐的,而和谐的亲子关系是孩子健康快乐成长的阳光雨露。
四、趁早实施家庭教育,有利于亲子共同成长
如果孩子小时候父母不积极施以教育,待孩子大了,问题多了,家长焦头烂额,病急乱投医,粗暴的对待孩子,或者干脆放弃对孩子的教育,任其破罐子破摔,这样的孩子根本不可能成为优秀的孩子,家长也根本不可能成为合格的家长,其家庭教育必然归于失败。反之,父母在孩子幼小时就积极探索教育孩子的科学方法并付诸实践,不断优化自己的家庭教育行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在不断进步,不断成熟,父母也会不断完善自我形象,不断提高家庭教育水平,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子经验,从而实现孩子和父母共同成长。
篇5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缩小了的社会。在现代教育社会学中,普遍视家庭为一个“facetoface”(面对面)交往的初级群体。它有着自身特殊而又重要的功能。最主要的有:生育、经济、休息和娱乐及教育功能。家庭是儿童生活的第一个环境,父母是儿童教育的第一任老师。它教导基本生活技能、社会道德规范,指导生活目标,引导形成思想、志趣、个人性格特征,适应杜会的动力特征,培养社会角色等等。在一个人的社会化进程中所施予的影响是广泛和多方面的。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有机结合是培养、造就社会主义-代新人的必要条件。而家庭教育相对于其它教育组织、教育机构而言,它有着特别优越的有利条件,其影响具有先主性和深刻性。良好的家庭教育是促使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一环。随着改革开放的实施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更为突出。家庭教育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杜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民族素质的提高。
盲童及其家庭也不例外。
二、盲童家庭中的教育问题
社会日益进步,特殊教育迅猛发展。盲童家庭教育问题已引起众多人士的注意。
分析而言,盲童家庭教育大致存在两种极端倾向。
1、视盲童为包袱、累赘。甚至认为家中出现盲童是件耻辱的事,是他们给家庭带来了不幸,对他们是冷眼相待。孩子吃的是剩饭,穿的是旧衣。他们除了生活的基本需要能得到一些以外,其他的需要几乎全被忽视。这些家长把盲童送到盲校大松一口气,不再过问,更谈不上与学校配合教育。在这种家庭中成长的盲童大多瘦小、性格内向、胆小、见识少。
2、对盲童过分溺爱或庇护。有些家长总以为是自己造成孩子失明的,对不起孩子。怜悯心和负罪感驱使他们对孩子百依百顺,一切包办代替。这些家庭中的盲童大多娇弱、任性,生活自理能力差。
请看以下两个典型事例:
a、周某,男,四川农村人,家境贫穷。95年来成都盲聋哑学校盲生部一年级就读,先天失明。父母文化程度极低。在县残联的动员下卖掉家中的牛,勉强来读书。学校老师为他捐献了衣服等生活用品。这个孩子在班上表现内向、自卑、见识少,生活和学习能力都很差。老师主动去信与家长联系,杳无音讯,一学期下来到放假也没能见到家长。97年,只读完二年级的他就辍学了。
b、刘某,男,全盲,四川绵羊人,家境中等,先天失明,父母均为国家干部。上至爷爷、奶奶,下至叔叔、阿姨都认为这是个可怜的孩子,家中对他是百依百顺,一切事情不让他动手。92年来到寄宿制盲校后,他根本无法适应集体生活。试读一个月后只好回家。临走时,老师再三交代父母训练、培养他的生活自理能力。95年,当家长再次来校,15岁的他仍要妈妈每星期来为他洗澡。老师感叹说:“5+2=0”(教育效果中老师教5天,家长宠2天)。
可见,盲童的家庭教育问题即影响盲校的教育效果,更严重干扰着盲童的正常成长。
作为盲校教育工作者,我们很难改变诸如物质环境、经济收入等等无缩性的影响家庭教育功能发挥的客观因素,但是我们却可以,也应该充分发挥盲校的教育优势,起到骨干作用,调动盲童家庭中具伸缩所性的主观变量,如家长的教养方式、教育期望、参与学校教育的积极性等等,帮助家长从质量和效果上优化盲童家庭教育功能。
三、盲校如何指导盲童家庭教育
1、指导盲童家长掌握爱的“适中”性
经验和事实表明,若将有关家庭对教育所起作用的因素,尤其是家长的教育态度,依其性质程度的差别绘制成一条曲线,那么家庭教育的功效在轴线上就存在一个优势区间。它对应于轴线即可发现——遵循适中”原则。
因此,结合盲童家庭教育的实际情况,我们首先应引导盲重家长正确、适中地对待孩子。
对盲童冷漠无情、缺乏家庭温暖的爱和一昧溺爱、偏爱都会扰他们的教育产生不利的影响。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就指出:“严厉和慈爱——这是一个最难解决的问题。”“正如食物-样,爱是要求有一定份量的。”这就是说双亲对子女的爱应是有理智、有分寸、符合适中原理的。
盲童家长应懂得:盲童也是儿童,他们与一般儿童有着同样的需要和发展的可能。家长对他们既要慈爱和保护,又不能怜悯和过分庇护。全体家庭成员都要给他们适中的关心和温暖。特别是多子女的家庭更要一视同仁。只有这样,父母的爱才能转变为巨大的教育力量;家长对盲童的启蒙教育才能收到良好的功效。
2、帮助盲童家长掌握基本的盲教知识
家庭教育是一门科学。儿童生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是其理论基础。盲童家长在掌握它们的同时还要融入特教知识,了解盲教育特有的教育内容、方式和原则。
开设家庭教育系列讲痤,是普及盲童家庭教育知识的好形式。讲座应根据不同年级的特点来开设,同时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便于不同层次的盲童家长接受和操作。长期以往,定有收获。以我校一年级新生任丽为例,其家长在学校家教培训班上学会盲文后,节假日时间辅导孩子完成作业。孩子惊喜地发现:“我爸爸也会盲文。”于是,她常常同爸爸探讨问题。孩子与父亲进行的不仅仅是学习上的交流,更是心与心的沟通。
3、开展教育咨询,及时解答盲童家庭教育问题许多盲童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存在困惑,他们希望教育好孩子,却没有科学的方法。这就需要盲校教师为他们排忧解难。家庭教育咨询,是帮助家长质疑的比较理想的办法。咨询活动可以根据寄宿制盲校特点,定期与不定期结合,每学期开学、放假,每周末都可进行;校内与校外结合,既可采取谈话方式,又可采取书信、电话联系等方式。咨询内容可分为盲童生理卫生、健康保健、心理、学习等方面。
4、组织盲童家庭教育经验交流会
盲童中不乏有受到良好家庭教育的例子,高中班的袁悦悦就是一例。他父亲是正常人,母亲是盲人。别人眼中不幸的家庭却充满生气。在家庭的教育、影响下,他性格开朗,爱好丰富。学习成绩优秀,业余时间还练习钢琴。他的志向是考取长春大学。盲校可以挖掘这些“教子有方”的先进经验,帮助家长总结提高,并组织交流。同样有盲孩子的家长间的交流会更为生动、形象,有亲切感。他们成功的例子才更有说服力。与此同时,成功的家长也会倍受鼓舞。
5、其他指导方法
由盲校或班级组织家长或盲童“双向疏导”座谈会。因为盲童,特别是长期生活在寄宿制盲校的孩子,许多都不愿意与家长交流、沟通。双向疏导便于家长教育的有的放矢、对症下药。
篇6
关键词:心育;中职德育教育;路径
一、调查对象和方法
1.对象
以2014级全体学生(1050名)作为研究对象,生源来自浙江省内各地区,其中农村学生占31%,城镇学生占69%,学生平均年龄16.3岁。
2.调查方法
(1)访谈:班主任以电话、家访等形式联系学生或家长,在新生报到后2周内与全体学生进行一次正式的沟通,全面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观察、评估学生的个性特征、兴趣爱好等。
(2)问卷及测评:从学生家庭情况、身体检查和心理测试三个方面进行问卷调查和网上测评,借助专业的心理测评系统,初步了解学生心理状态,并针对突出的问题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重点关注,随时记录,完成学生心理问题评估表。
(3)建立学生档案:新生入学1个月后,通过班主任对班内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文明礼仪等综合素质进行评价,建立档案,记录学生在日常管理中的违纪细节,以统计学方法进行整体评估。
二、调查结果
调查总结果表明:在该年级的全体中职学生中,不良的家庭教育背景、心理问题、行为习惯均显示了相当比例。同时,学生群体中该三种情况呈现交叉并存状态,即家庭教育不当的学生,其心理不健康及行为习惯不良的学生比例远高于平均水平,进一步说明心理存在问题的学生应成为德育工作的重点关注群体。
三、分析
1.调查结果分析
在心理辅导站、班主任、部分学生及家长的各类访谈记录中发现,该年级段的中职生存在以下主要心理及行为问题:
(1)缺乏自信。由于社会环境的影响,部分家庭教育对学生单方面“高标准、严要求”,缺乏正向的鼓励与支持,从而导致学生自信不足,没有理想与追求。具体表现为学习不勤奋,做事不主动,人际关系被动。
(2)缺乏自控。主要包括情绪自控和行为自控两方面。由于不恰当的教育方式或者“真空”的家庭教育模式,使这些学生在碰到情绪和行为问题时缺乏正确的引导与管理,逐步养成不良的行为习惯。自控能力差是导致中职生不爱学习、不守纪律的重要因素。
(3)情感孤独。部分学生因长期缺乏父母关爱,出现性格内向、不善交流等“情感孤独症”,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导致在校不适应新环境,同学关系不良,并对学习效率造成影响。
2.德育与心育融合的教育路径
学校历来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班主任的国家级心理咨询师培训率达100%。因此,在开辟德育与心育有效融合的途径上创造了优良的条件,具体教育实施路径为通过知、情、行,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1)知——心育渗入课程,改变认知。每个人的行为都有其动机,改变中职生不良的行为从做人、做事、做学问的认知开始。懂学生心理,会分析学生行为表象背后隐藏的心理动因,让学生能正确辨明真与假、善与恶、是与非,是提升家庭教育缺失学生教育水平的有效途径。①知其然——德育课程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融合。德育课程是学校德育的主阵地,从研究当今中职生的身心特点入手,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挖掘社会热点问题,顺应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将心理健康知识融入到德育课堂中,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正确的信息与理念,改变错误认知。②知其所以然——德育导师“一对一”心理疏导。学校实施的“德育导师制”对学生管理起到了关键的促进作用。通过对重点学生(违纪或心理问题)的定期约谈(即每月一次思想交流),知其心理根源,不定期交流观察其心理发展和疏导效果,两者结合展现德育渗透心育的效力。③实践认知——家校合力改变学生认知。个人认知的改变是不以环境变化而变化的,家庭介入是认知改变稳定性和持续性的有效保证。笔者学校充分发挥家庭教育指导委员会的作用,通过家长会、专题讲座及家长介绍经验等形式,针对笔者学校全省招生的特殊情况,抓住新生入学之日、寒暑假前后及学生进岗前等关键点,分享家庭教育理念,给予家长可操作性实践指导措施,共同携手解决实际问题,发挥家庭教育正面的引导与教育作用。
(2)情——心育融入活动,导引情感。作为培养医护人员的卫生类职业学校,“白衣天使”是我们育才的目标。通过“塑天使形、育天使心、铸天使魂”三条实践路径,以环境文化、活动文化净化心灵,逐步形成正向积极的天使情怀。①心育融合“外显”文化。校园文化是凝聚人心的土壤,对师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有着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是任何显性课程无法比拟的。对于中职家庭教育缺失的学生尤为重要。②美化校园环境文化。多年来,笔者学校不断完善校园设施,重视校园绿地文化、走廊文化及职业文化建设。文化氛围遍布教室、寝室、心理咨询室、团辅室等学生场所,使身处其中的每位学子,沉浸于文明、温暖、积极、豁达的人文环境中。③优化校园励志文化。学校“一训三风”定位于“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源自“奉献、重托、品牌”校园天使文化基因要素。通过合理布局构思,关注视觉与听觉的效果,在校园绿化区完善校训、校风、教风、学风的励志石刻,让学生随时谨记校纪校规;以黑、红和金的递进色调,按照抬头是奉献、转身有重托、追求铸品牌的空间立体设计,强化文化基因要素,从而抓住视觉强化效应;制定“天使文化”的宣传整体规划,充分运用校园广播站、多媒体转播、国旗下讲话、德育课堂等文化宣传阵地,以听觉强化深入师生内心,营造浓厚的卫生职业教育特色文化氛围。④打造特色班级文化。班级是每一位学生每天都身处其中的场所。以天使文化为基调,结合专业文化及班级特色,通过主题班会、班级博客、特色班歌等活动深化班级文化,师生共创“一班一品”特色。在集体教育的同时,教师再进行针对性引导,利用各种班级活动平台,鼓励集体合作,在过程中体验成功和团队的力量,展现班集体的正能量,正向强化健康的心理和行为。⑤心育渗入“内隐”文化。把德育活动作为文化载体,化精神追求于学生的思想、语言和行为之中,从而滋养学生心灵深处向善的种子,主动“屏蔽”来自家庭或社会的负面影响。通过搭建丰富的活动平台,鼓励人人参与,在活动中激发自信,体验肯定。一是团结向上——班团活动。在研究活动中,针对班级特点开展班团活动,有主题班会(如友善、诚信、文明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文体活动(如阳光体育、班歌创作、班级排舞等等),使学生在活动中悄然接受教育,培养团队精神和正确价值观,增强集体意识,学会交往,理解他人,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道德情操。同时在活动中感受师生之情和同学之谊,形成快乐团结的情感体验。二是多元多彩——社团活动。学校拥有近40个学生社团,学生覆盖率达100%,目前有专业礼仪社、舞蹈社、逐潮文学社、英语社、专业技能社等等,成为学生展特长的舞台。在该项研究中,指导老师充分挖掘学生优点,主动吸收自卑、内向、胆怯的同学加入,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充分展示自己,增强自信,以促进学生持续健康的发展。三是特色品牌——主题活动。校级层面每学期有序安排主题活动,抓住教育时机,渗透德育教育。如护理专业实习进岗前,举行“南丁格尔传光授帽仪式”,邀请“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为学生传光授帽,在感动、感恩中洗涤心灵,振奋精神走入岗位,大大提升了活动的育人成效;校园文化艺术技能节,共设20多个项目,给每一位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找到自信和勇气。
(3)行——心育助力德育,规范行为。行是指外显行为。夯实认知教育和情感引导的基础工作,能否真正见效,还需刚柔并济的管理和辅导,确保身心共健,从而促进行为习惯养成,使习惯形成内涵。①广义——整体规范。以7S标准化管理为德育管理的日常抓手,配合“文明礼仪”主题教育活动,借校文明礼仪星级班评比,促进全体学生综合素养提升。嫁接企业持续质量改进(CQI)的方法,服务于学生管理。实施两年中发现,CQI管理能够有效解决管理难题,通过有针对性的问题分析、有效策略及实施反馈等手段将困难各个击破;同时也针对特征明显的学生团体和个人进行追踪管理,使学生规则意识不断强化,偏差行为得到有效纠正,契合中职生管理要求。②狭义——针对性辅导。一是团体辅导:以“天使加油站”为“助力”平台,以违纪学生群体为对象,强化德育管理针对性。源于“助低成长,不掉队”的思考,笔者学校针对该学生群体创设天使加油站,通过“申报—审核—加油—完成”的程序,采取定期汇报、及时交流及自愿提升等措施,结合班级同学、班干部、班主任、学工处老师的成长帮扶,综合评定考核,促进学生在规范中顺利成长,实现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目标。二是个体辅导:通过心灵氧吧、结对帮扶和具体化策略,实现个别特殊学生的个性化辅导。德育管理配合有效的心理疏导,对于行为习惯、心理健康等方面存在劣势的中职生,颇具成效。同时也需要教育工作者、学生家长和社会舆论,先摆正自己,再规矩学生,杜绝在自身和受教者身上执行双重标准,即家庭、学校和社会三合力,才能真正立德树人,达到“育人为先”的目标。
作者:周兰兰 徐元智 单位:海宁卫生学校
参考文献:
[1]赵忠心.问题学生诊疗手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2]焦晓骏.家庭教育缺失背景下的学校德育[J].教学与管理,2011(6).
篇7
【中图分类号】 G6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21―0022―01
由于亲情和家庭教育的缺失,学校教育的不到位及社会环境的影响,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品德、心理和安全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问题。他们往往会成为学习上的“差生”,心理和行为上的“问题学生”。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长期在外打工,家庭没有合适的监护人,有些孩子因此变得任性、自私或性格孤僻。由于亲情的缺失,无助感、被遗弃感、失落感的逐渐产生,对留守儿童的性格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本文对农村留守儿童的一些问题做一些探索。
一、问题成因解剖
1. 父母亲长年在外,亲情关怀缺失。“留守儿童”正处于情感、性格变化的转折时期,长期与父母分离使他们在生理上与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许多的烦恼和问题需要有倾诉的渠道和正确的引导。但由于父母在外,长期不在身边,不能满足孩子情感交流的需要,即使父母一方在家,也因为忙于家务和其他劳动,无暇顾及他们情绪情感的变化,使得留守儿童缺少了与父母交流沟通的机会,影响他们心理上的健康成长。
2. 监护人素质偏低,家庭教育缺失。家庭教育是影响人一生的至关重要的教育。少年儿童的成长过程中,良好的亲子关系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行为、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发展。而留守儿童所受的家庭教育是残缺不全的。单亲教育精力不到位,留在家里的一方既当爹又当妈,上有老,下有小,里外家事一大堆,常常自己忙得不可开交,很难再有时间和精力顾及孩子的教育和培养。 祖辈监管力不从心,祖父辈老人文化水平低,对事物的认识与教育方法有局限性,并且与孩子存在较大的代沟,难以沟通与交流。而且隔代教育存在着许多弊端,溺爱、过度照顾、过度担心,这无疑会对孩子的发展起到不利的作用。
3. 父母思想认识有偏差。在和留守儿童及家长的交谈中,我了解到,大部分留守儿童家长考虑更多的,是如何挣更多的钱,为家庭生活和孩子成长提供坚实的经济和物质保障。在对孩子的教育问题上,父母关注和考虑得较少,往往停留在学习有没有进步、考试成绩等浅层问题,没有全方位、深层次地思考家庭教育的问题。有的家长则认为自己没有什么文化照样能挣钱,大学生照样打工,孩子读书好坏无所谓。他们给予孩子的往往都是物质的东西,缺少精神和情感方面的关怀,没有从孩子长远发展的角度去教育孩子。这种在思想认识上的偏差,很容易导致家庭教育的缺失和子女的情感的饥饿,严重影响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
4. 学校、社会方面的因素。从学校教育来看,课程设置与儿童身心发展不相适应。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儿童在心理发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与问题,他们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需要通过教师、集体的温暖弥补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形成的消极影响。但由于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约,农村学校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并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也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加之农村、社区缺乏相应的组织机构,有些留守儿童问题未列入村、社区关注对象。周边社会环境未能有效管理,都影响留守儿童的成长。
二、教育措施探索
1. 架设“心桥”,加强亲子间的沟通和交流。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对父母的情感需求,是其他任何感情所不能取代的。我们要动员家长多关注孩子的情感问题,多与孩子交流沟通。学校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为亲子沟通提供条件。即开通“亲情热线”,让外出务工的农民定期与子女通电话;开通“师长热线”,让外出务工家长可随时与班主任取得联系。在家长与“留守儿童”之间产生隔阂或关系较为疏远的情况下,教师理应担当起“扭转乾坤”的角色。
2. 举办“特色家长学校”,提高监护人的家庭教育素质。学校或班级可以专门举办“祖辈家长学校”,向他们介绍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推荐典型成功的家庭教育范例。通过培训,引导老人们逐步接受新的观念和方法,能够了解和走近孩子的内心世界,更好地对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与教育,从而更好地履行监护人的责任。
篇8
关键词: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和谐
一、从心理学视角,把握认识、需要、情感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在联系,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心理学途径
首先,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从改革开放形势下的大学生思想实际出发,既要有敏锐的目光和扎实的科学理论功底,施以适当的方法,还要努力研究大学生认识的心理过程,从认识心理的规律出发,纠正大学生认识上的偏差,进行科学引导,以实现大学生内心信念的科学转移。为此,一方面思想政治工作者要直面大学生的思想实际,以科学的理论为导向,坚持从实际出发,努力化解学生的困惑和迷惘,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和自我教育方法;另一方面师生间要相互尊重,以平等的关系进行交流。教师要以理服人,应从学生的认识基础出发,教育学生以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要求指导自己的行为,在实践中锻炼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努力发展开放性意识和创造性思维,实现自我发展、自我完善。
其次,教育工作者要学会调节平衡,做好需要的转化工作,要善于把学生的知识需要、成才需要转化为大学生的自身需要,形成群体的内在动机,把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发挥到为四化而奋发努力学习上来,引导学生把需要转化为个人的实际行动,使个人行为与集体的需要协调一致,而不为一时利益所束缚。
再次,实施情感渗透,锻炼意志品质。情感在思想政治工作中起着重要作用,对接受外来的教育影响起着过滤和催化作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遵循情感心理过程的规律,注意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进行顺情入理的教育。只有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才能较深刻地了解教育对象的情感,才可能启动情感,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
另外,当代大学生多数是在良好的学习、生活条件下成长起来的,他们的人生道路比较顺利。进入大学,面对社会急剧发展所带来的各种刺激,面对大学生活的新特点,他们的心理定式被打破,当学习遇到困难,人际交往出现障碍,竞争遭受失败,恋爱受到挫折时,一些学生就会茫然失措,无所适从。尤其是当挫折强度较强或时间较长时,就可能由失落化为自卑、失望,甚至心灰意冷,精神上出现萎靡不振,心理上产生严重障碍,导致轻者休学、退学,重者出走、自杀。因此,高校工作者要遵循心理规律,对大学生进行意志品质的培养。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融入人文关怀
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注重人文关怀是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人为本的必然要求。因此,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人文关怀,有利于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另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人文关怀,既是适应新时期形势发展的需要,也是促进大学生自身成长的必然需求,还是彰显社会文明进步的主要标志。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竞争的日益加剧,大学生在思想、学习、生活和心理上遇到的问题和随之产生的困惑也越来越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只有融入人文关怀,给大学生以正确的引导和及时的疏导,培养学生广博的人文情怀,使思想政治教育要求自然地内化为学生的人格,转化为学生的人生信念,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功效的高度释放。
三、构建新的学校、社会与家庭和谐互动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合力机制
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在学校中进行的,但社会大环境和家庭小环境,正越来越强地全方位影响着大学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回避社会发展进程中带来的各种影响,需要社会各界与家庭的通力协作。我们要形成以学校教育为主导,通过大学生成长所依托的学校、社会、家庭在教育理念、方式方法等方面达成和谐统一和最优结合,发挥三者的叠加效应。
一方面,构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各子系统内部的和谐互动机制。首先要充分整合和优化校内资源,树立德育首位意识和全员育人观念,建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学校内部和谐互动机制。其次,要充分发挥和有效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建立比较健全的行政、法律、经济配套的措施与政策,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并参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和谐互动局面。再次,构建包括家庭人员交流谈心机制、定期联络机制、德育榜样机制、家训伦理机制等内在的家庭教育机制。另一方面,构建学校与社会、学校与家庭以及社会与家庭相互间协同运作的和谐互动机制,达到1+1+1>3的目的,以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首先,要实现学校内部教育管理与周边环境的和谐增强学校与社会的互动,使学校教育的思想、内容等与社会和谐统一起来。其次,要努力探索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思想、方法和谐统一的支撑点,以及家庭参与学校教育的有效途径,切实发挥家庭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使之与学校教育和谐统一起来。再次,在社会与家庭教育方面,构建以家庭教育为主,社会教育极力配合的协同运作机制以巩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总之,在社会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新情况、新问题,这就要求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进一步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将其作为一项崇高而神圣的事业不断追求,作为一门博大而精深的科学不断探索,把握规律,与时俱进,积极创新,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水平。
参考文献:
[1]《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求是,2006,(9);
篇9
关键词: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心理问题
一、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一)主要问题及原因
1.无学习目标,学习成绩较差
大多表现为重养轻教,只要能让他吃饱、穿暖,不出安全就行,致使留守儿童的学习得不到有效的督促和引导;隔代监护,大部分老人都只是重监护,轻教育,对孩子娇生惯养、放任自流,加之儿童本身自控能力较差,厌学、逃学的现象时有发生,这是孩子学习差的原因之一。孩子小,又缺失亲情的关爱,心里空空如也,自觉性与独立性都很差,缺乏父母的监督与正向引导,错过了培养习惯的最佳时期,也就难以形成良好的习惯,这是导致学习差的又一原因。
2.性格缺陷
在缺少母爱与父爱环境下的孩子,十有八九在性格上都有一定的缺陷。隔代教育,多以物质满足为主,所以孩子的性格表现为任性、放纵、随意。由于父母常年在外,孩子每天都感到内心的孤独,时间久了亲子之间的情感被淡漠,亲子关系发生了微妙变化。
3.由于没有正确的引导,长期的物质满足、需求,孩子的人生观、价值取向有一定的扭曲
攀比、追求时尚、好逸恶劳、物质享受影响他们,将劳动、尊重、和谐、拼搏抛向九霄云外,没能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及价值观。
(二)其他问题及原因
1.隔代教育力不从心
由于思想观念的落后,教育方法的陈旧,大多采用溺爱的方式,较多地给予物质上的满足,认为能让孩子吃饱、穿暖、身体健康就行了,而对于他们的学习、日常行为、心理状况根本没有科学的管教方法,对孩子迁就、放任!
2.学校教育不到位
在教育教学中缺少对他们更多的关爱,用常规的教育方法对这些“非常规的群体”进行管理与教育,效果显然相差甚远,有时还在不知不觉中损伤他们的自尊心,打击他们的自信,从而加重了他们的叛逆心理。
3.留守儿童关爱工作不到位
农村家庭教育特别是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工作薄弱。目前,许多地方都有家长学校,以为能为农村家庭教育发挥作用,然而也只是形同虚设。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少有针对性的宣传、指导、培训活动,加之有相当一部分留守儿童监护人重生产,不注重学习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使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工作面临着诸多困难和问题。
二、留守儿童心理矫正策略
(一)社会应加大对留守儿童教育的投入
1.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服务机构,并把留守儿童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设置留守儿童心理咨询机构,这是一个很好的举措,可是没有将工作落到实处。因为在农村地区,没有配备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你看到“留守儿童心理咨询处”这样的字样也只是为了制度的需要而设,没有起到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疏导的作用。另外,许多家长的意识不够,没有把孩子心理问题当成一个问题,致使“心理咨询处”冷冷清清,无人问津,这样也就让其形同虚设。
2.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环境对孩子的成长影响甚大,所以要创造出让留守儿童感到快乐、安全、幸福、和谐的社会环境。亲人之间、师生之间的促膝长谈;同学之间的相互尊重,友好合作,平等交流都能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健康向上。
3.加大投入,利用电视、电影、网络、书刊等宣传媒体,呼吁广大社会群体共同来关爱留守儿童
有不少留守儿童的临时监护人目不识丁,缺乏家庭教育的知识,对此感到无助。针对这一现象,可以通过电影、电视、网络等对他们进行家庭教育知识的普及宣传;利用农家书屋,定期组织这些监护人进行家庭教育知识的培训。
(二)让爱来驱走留守儿童心中的孤寂
1.爱我你就多陪陪我,爱我你就多夸夸我
作为父母,应该常回家看看,多陪陪孩子,和他一起游戏,陪他一起学习,了解学习方面的困难,有没有学习压力,了解一下学校的老师、好朋友等,让他能感受到你的关爱,这比你给他买精美的礼物、时髦的新衣裳更珍贵。如果实在太远,不能常回家看看,你可以利用电话、网上视频等方式进行沟通,最好是每天谈心,不要因为电话费太贵而省之,对孩子的关心教育远比电话费更宝贵!
2.教师的爱也不可或缺
首先,要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与生生关系,让每一个人都能得到尊重与认可,不受排挤与歧视,努力发现他身上的优点,及时鼓励与赞扬,让他能体会到成功与成就,让他得到同学们的认可,在得到他信中建立自信。
篇10
为进一步关注青少年成长问题,更好地促进社区家庭教育工作,帮助和引导家长与孩子之间建立“有效沟通”这座桥梁, 7月24日上午,梅荆二社区团委联合妇联,邀请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郭霞老师,在社区活动室内开展《家有青春期孩子—系列之亲子沟通》专题讲座,30多名家长和青少年参加讲座。
郭霞老师扎根中学一线教学工作20多年,有丰富的青少年教育经验。此次讲座分了解青春期、父母只能变化、实战演练三个部分,通过身边案例及切身体验发现并觉察青春期孩子的身心变化,了解家庭教育管理示范中的职能转换,关注并理解孩子的情绪,运用“五步走”亲子沟通法,帮助家庭成员消除两代甚至三代沟通的障碍,疏导情绪,帮助孩子自我成长。
通过听讲和活动互动,家长和孩子们纷纷表示,要在日常生活中当情绪的主人,遇事做好沟通工作,共同营造和谐融洽的家庭氛围。
- 上一篇:化学镀镍分析方法
- 下一篇:法治教育培训研修总结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3家庭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