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作物的管理范文

时间:2023-11-14 17:52: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作物的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作物的管理

篇1

关键词:管理技术;无公害栽培;农作物

中图分类号:S5 文献标识码: A DOI:10.11974/nyyjs.20170229048

引言

无公害农作物栽培技术顺应了经济市场的发展要求,在绿色、科学、无公害等理念的引导下开展农作物的栽培,不仅实现了产品食用安全、提高了产品质量,同时也增强了产品的在市场当中的竞争优势,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尽管无公害农作物栽培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但是也存在很多的不足,本文就无公害农作物栽培技术进行探讨,希望对提高作物栽培质量具有促进作用。

1 无公害农作物栽培生产遵循的原则

坚持系统化原则。无公害农作物栽培生产中,对于其从生产到流通的一个全过程职工,都应当进行严格的把控,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保证其能够严格的执行;坚持严格技术的原则。无公害农作物栽培就是一个农业高科技,对于环境的要求有一定的独特性,只有保证相对严谨的科学技术,才能保证栽培出的农作物真正的是无公害产品。无公害产品对应每一种产品都有不同的标准,一般情况中,无公害产品的品质主要受到工业的三废环境污染等有者较为紧密的关系。因此,在生产中,要严格的按照相关的要求,从事标准化生产;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农产品种类丰富多样,种类十分广泛,但是不是所有的农产品在目前都适合开发,因此农产品的无公害开发需要结合当地的环境以及整体的规划,对其进行循序渐进的开发,从而保证整个市场生产出的无公害农产品都是适应市鲂枨蟮模无公害农产品的特点,其需求具有阶段性,在发展中,要根据市场来定,当前,无公害农产品培育属于发展壮大阶段。因此,无公害农产品的发展中,必须遵守市场的需要。此外,无公害农产品的发展,其技术是不断进步不断发展的,要保证无公害技术的发展,由于受到当前生产技术的限制,很多都无法真正的达到无公害,这也是无公害产品要循序渐进开发的现实限制要素。

2 农作物无公害栽培存在的问题

在栽培无公害的农作物时一般会选用特定的农用化学物质对其进行处理,或者是用其他物质代替,作物施肥也选用有机肥,对于病虫害主要通过预防来实现控制,尽量减少使用农药,通常选用人工捕捉等方式来进行控制,如果只有通过农药才能实现防治,那也尽量减小剂量。另外也要控制管理好农作物的生长环境,这都是无公害农作物栽培所需要做到的。如今,我国的农作物无公害栽培技术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从整体上呈现发展的趋势,但是仍然由于经验匮乏,再加之外界环境的影响,致使这些栽培技术在发展过程中产生一些不足。

2.1 土壤污染严重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经济也得到了改善,以往的农村责任田都建立起了厂房、工厂,尽管这些改变提高了农村的经济水平,但是同时也成了当地的污染源,排出的废水、废气渗入到土壤当中,致使当地土壤严重污染。农民在这样的土壤中栽培农作物,人们食用后,会有一些对身体有害物质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所以,这些地区就不能再栽种无公害农作物。

2.2 肥料食用不科学

以往的农作物都是通过定期施加相应的化学肥料来促进农作物高产,这样的作物栽培方式,在我国持续了很多年,长时间的施肥,使得种植作物的土壤遭到了破坏,影响了生态平衡,污染环境。如果将农作物无公害栽培技术使用到这样的土壤当中,那么在种植过程中将会遇到很多的问题,农作物的质量、营养都很难保证。

2.3 农药残留过多

在利用无公害农作物栽培技术时,农作物的上面通常会有一些病虫,为了控制病虫危害,就必须使用一些农药,农药的药量很难把握,很多农作物栽培者为了控制病虫害,过度使用农药,这就会造成农药当中的有毒物质残留在农作物当中,这不仅严重影响了农作物中营养成分的结构,还会危及到食用者的身体健康,制约了农作物无公害栽培技术的发展。

3 提高农作物无公害栽培的有效措施

3.1 合理选择栽培场地,治理被污染土壤

农作物的种植环境严重影响其生长质量,所以选择合适的种植场地非常重要。相关部门要对农村中污染严重、违规建设的工厂进行严肃处理,严禁这些工厂向无公害栽培农作物的场地周围释放废水、废气,做到从源头上治理;在整治完违规工厂以后,就要对被污染的土壤进行处理,以降低土壤对农作物带来的危害。在选择无公害农作物栽培场地时,应该对所选场地进行全面的检查,尽量选择污染程度小或者是无污染的场地,创建无公害农作物培养基地,尽可能确保农作物栽培的质量。

3.2 合理施肥,改变栽培方式

长时间使用化学肥料促进农作物的生长,已经对种植作物的土壤、水质带来了严重的危害,影响其内部的生态平衡,降低了农作物的生产质量,所以,再利用无公害农作物栽培技术种植时,应该合理的控制肥料的使用量,不可一味的施加作物肥料,应该结合现代技术控制剂量。介于之前长期大量施加肥料对土壤带来的维护,如今,不仅要控制剂量,而且要尽可能不使用肥料,这样就能够避免土壤遭受更严重的污染,降低了土壤的承受压力,如果,必须利用一定肥料作为辅助原料,那么可以采用有机肥,而非化学肥料。

3.3 选择优质品种,控制农药用量

负责栽培管理的工作人员,应该提高对无公害农作物栽培技术的学习,切实掌握农作物无公害栽培技术的要点,以及不同阶段作物的生长状况,做到从源头上控制病虫害,即使出现病虫害,也应该尽可能使用人工捕捉的物理方式来防治;假如病虫害非常严重,只能通过农药控制,那么也要控制好农药的使用量,避免用药过多。除此之外,在栽培农作物之前应该科学合理的选择种植品种,优质的作物品种不仅可以提高作物的产量,还能够有效的抵抗病虫害,提高了作物自身抵抗病虫害的能力,自然也就降低了病虫对作物的危害,降低了农药的使用量。

3.4 做好田间管理

无公害农作物栽培技术中,每一环节都是极为关键的,对于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中,一旦某项技术出现了问题,后期补救就会极为困难,因此,无公害农产品的作物栽培中,需要相关操作人员细致耐心的管理,科学的做好田间的日常管理。农作物种植中,出苗后,要对作物进行查苗、补苗等工作,保证田间秧苗完整,从而为农作物的后期管理以及农作物的丰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对于农作物还应当做好日常的病虫害管理工作。病虫害管理工作就是针对不同时期可能出现的一些病害或者虫害积极的做好防护措施,科学用药,统一防治。积极地推广生物防治技术以及物理防治技术等多项防治技术,保证病虫害的治理的综合有效性。在田间作物收割后,要保证田间的清洁整齐,将患病植株进行腐熟后,当做有机肥施入田间,从而提升土壤的营养含量。

4 结语

现代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无公害农作物栽培技术的提高与推广,坚持持续发展的理念推进农作物无公害栽培技术实现高效化、规模化与集约化,推动我国农业技术的革新,满足无公害农作物的市场需求。

参考文献

篇2

摘 要:农作物种子作为基础农业生产资料,其质量的好坏对农业生产安全有着重要的影响。农业生产中,选用适应性广、抗逆性强的优质种子,就可能取得高产。因此,种子管理部门如何充分发挥工作职能,深层次加强种子管理工作,逐步提升当地种子整体质量水平,对于保证种子质量安全,推进现代化种业良性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笔者结合工作实际,对加强农作物种子管理工作的有效途径进行了简要探讨。

关键词:景洪市;种子;管理工作;有效途径

中图分类号:F324.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230008

随着种子产业的不断发展,种子管理部门通过强化管理机构的能力建设,加强种子市场监管,提升了种子管理服务水平,进一步规范了种子市场秩序,种子管理工作取得较好成绩,有力推进了景洪市现代化种业的快速发展。然而,在种子产业发展的新格局下,种子管理工作难免存在问题并出现了一些新情况,面临着诸多挑战,因此,进一步规范和加强种子管理工作,努力提升种子管理水平,是发展现代化种业的需要。

1 农作物种子管理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种子经营单位多而杂乱,且存在制假售假、假冒伪劣和套牌侵权以及非法经营未审定品种等行为,且种子包装标签不规范,虚假宣传较为严重;种子管理部门的执法交通工具有待完备,种子质量检验检测仪器较为落后;种子管理工作经费不足,种子管理从业人员专业水平低,整体业务素质有待提高等问题,上述问题有必要及时予以解决,以便顺利、有效开展种子管理工作,确保农业用种安全。

2 加农作物种子管理工作的有效途径探讨

加强种子管理管理机构的能力建设。加强种子管理队伍建设,种子管理人员应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身专业技术水平和执法能力,组建一支高素质、精业务、作风优良的种子管理队伍,要落实种子管理工作经费,确保种子管理工作各项经费支出,旨在保证有序开展种子管理工作;鉴于种子经营单位多处在基层,覆盖面广、数量多,为保证种子管理工作有效开展,应统一配置农作物种子管理专用车辆,不仅可以提高执法效率,强化种子管理手段,而且也能够有效应对种子质量安全事件;建立健全种子质量检验检测室,并配备必要的检验检测设备,为种子管理工作提供技术保障。

强化种子市场质量监管工作。种子市场的监督管理作为一项特殊工作,其特殊性表现在涉及利益相关者多、管理对象复杂及区域范围较广等,管理不当极有可能出现问题,因此该项工作应精心组织、注重方法,做好以下几点工作:

把好种子市场准入关,严格备案登记,对种子市场进行巡回检查,严厉打击非法经营,做好抽样鉴定种子纯度及其真实性工作。结合农时,对重点区域的种子销售门店,生产经营档案及其销售的农作物种子和品种审定、授权情况,农作物种子的标签标注等进行重点检查,确保种子质量安全和种子市场秩序,保持种子市场良性发展;同时对种子进行抽检,检验结果及时公布,禁止销售检验不合格的种子,防止发生种子生产事故。

强化源头治理,定期举办农作物种子法律、法规知识暨农作物种子经营上岗资格培训。培训由从事管理多年,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级农业师授课,采用系统理论讲解与幻灯教学相结合的形式,深入细致的对农作物种子相关法律法规,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品种审定,商品种子加工包装,种子质量识别鉴定和质量纠纷处理,种子经营许可证的核发及备案制度程序等知识进行培训。同时,对申请上岗人员进行书面考试。通过培训,进一步提高各乡镇从事种子经营的企业、委托代销个体户及销售人员的业务素质,依法落实持证上岗制度,从源头确保本市种子市场有序良性运转,为农民生产用种安全提供保障。

篇3

关建词:种子 市场管理 策略

20世纪70年代末,中央决定在全国县级以上建立种子公司,对种子生产进行计划调控,尤其是杂交种子实行专营,适应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种子质量以及数量得到了保证,品种布局区域化比较合理,促进了农业生产稳步发展和社会进步。三十年来的国有种子经营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人民的生活质量有了较大提高。随着农村体制改革土地承包经营权变化,农民加大对农业投入,加大了对农业生产资料的需求,农业生产资料经营权放开,加快了农业生产资料的流动速度,促进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发展。为适应农业生产发展,本世纪初“国退民进”种子经营权发生变化,种子生产的形式也发生改变,也就是种子“四化一供”(种子生产专业化、种子加工机械化、种子质量标准化、品种布局区域化和统一由国营种子公司供种)的生产、经营模式发生了变化,加速了社会对种子开发、研究、生产投入,加速新品种、新技术的研究、生产及流通,促进农业生产的高速发展,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应切实加强种子质量管理。

一、农作物种子经营现状

从2005年7月1日起,云南省全面放开了“两杂”(杂交水稻、玉米)种子经营权后,基本上“取缔”了各级国营种子公司,种子管理站负责当地种子质量管理,把执法权和经营权分开,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成了种子生产、销售的主流,一方面加快种子的研究、生产、经营速度、使种子生产、流通的更加灵活、便捷,提高了新品种推广速度,种子管理行政执法更加公平、公正,但另一方面,私营企业和个体户从事种子生产、加工、销售者如雨后春笋般迅猛发展,在大批良种得到推广的同时,未经过区域试验和示范的不少二、三流品种和劣杂品种也充斥市场,造成鱼目混珠,品种布局乱混。种子执法主体也不太明确,即工商行政管理局管发放营业执照,农业行政执法部门管理种子质量的鉴定和经营资质,故在种子经销商中有资质办执照,不具备资质的办代销营业执照。另外《种子法》规定,对主要农作物品种实行审定后进行试验、示范、推广,而对非主要农作物品种只要求登记。在种植结构特殊地区,如云南元谋,非主要农作物(蔬菜)品种对群众生产、生活影响更大。造成种子执法难度大,种子质量纠纷案件也迅速增多,给各级农业行政执法工作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良种是农业生产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它是一种特殊商品,具有一定的区域性和时效性。在农业生产中种子质量一但出了问题,在较短时间内难于判断优劣,特别是品种的真实性难以鉴定,在现实生活中受害农户即使得到赔偿,也只是获得很少补偿。给农户的生产、生活也带来负面影响,有些地区的农民甚至是“告状无门”。

二、农作物种子经营权放开后市场监督存在问题

种子生产、销售渠道放开,加速了良种生产和推广速度,对种子生产和经营,实行公平竞争,起到优胜劣汰的推动作用。但目前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经营户多、品种多而杂,使农户不知什么品种好,有的农户种植面积不足10亩,购种时每种作物却要买上几个品种,当年种一点,如果好下年接着种,不好就丢掉(拌着药的)造成品种布局区域化不到位和良种浪费,致使良种、良法不配套。二是有的经营户素质较差,引进省内外局部地区的二、三流品种充斥市场。三是多数经销商没有按照种子法规定,在销售前进行田间正规试验,好的和不好的品种都在卖。四是种子使用者素质较低,没有自我保护意识,多数农户买种时没有向经销商索要收据。当种子质量出了问题造成损失时时才去找经销商,即便经销商认可种子是他售的,农民得到的赔偿有限或难以得到赔偿。五是种子价格属“霸王”定价,没有那个部门可以涉足。致使生产成本增高,增产不增收。六是有的经销商以次充好,种子质量难以保证。七是检查主体差异。《种子法》规定,对主要农作物品种实行审定后进行试验示范推广,而对非主要农作物品种只要求登记。八是执法难度大,执法成本高。

三、原因分析

以云南元谋县为例,主要农作物品种和非主要作物品种各占我县种植面积的50%,而这50%的非主要作物品种在当地农业生产、农民生活中占主要地位。因此购蔬菜种子(苗)资金和生产投入是主要农作物种子5―10倍甚至比例更高,它直接影响当地群众生产、生活。全县耕地面积不足20万亩,每年粮食作物和蔬菜种植面积不足40万亩,有营业执照的经营户就达65家,但符合办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经营户只有4家。全县虽然每年只有4万多亩的籼型杂交稻和6万多亩的杂交玉米,13万亩左右的蔬菜面积,但目前每年销售的杂交稻和杂交玉米品种(组合)均超过100个;3万多亩的番茄,品种也超过200个;3万多亩的菜豆,品种也有20―30个;2千多亩的辣椒,品种有50个以上;同种不同名,同名不同种,农民购种时眼花缭乱,不知道应该买啥品种。加之有的农户“喜新厌旧”,错误地认为“新品种比老品种好”,结果往往事与愿违。品种虽然不是万能的,但对农作物的产量和产值影响很大。如在蔬菜生产中番茄的商品性(外观、成熟期、耐储运能力、抗逆性等),在栽培中经济效益上起决定性的作用。

在这种形势下,广大农民迫切希望各级农业部门及有技术资质、资金雄厚的企业来引领良种生产、经营市场。笔者在县级农业技术部门工作,曾经遇到农民叫苦和参与县级种子管理站组织的种子质量纠纷中的田间鉴定。在田间鉴定工作中实际存在很大难题,首先是对种子真实性鉴定困难,其次是赔偿尺度难以掌握。 2008年3月28日云南省出台农作物种子管理条例,进一步规范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市场,消费者的利益有望得到最大保护。但县级职能部门对种子质量的管理,实际是对销售环节进行管理。在农作物种子市场监督管理中,种子质量管理狭义的说就是监督、检查种子的四项质量指标(纯度、净度、发芽率、水分 )是否符合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衡量的方式和手段主要是通过对照市场销售的农作物种子的标签、标识及标注值进行检查,以扦样送检和留样备查的方式,对商品种子质量进行监督管理的活动。以留存的样品种子作为衡量所代表的种子批在一个生产周期结束后种子质量状况的依据。如该种子批种植后发生品种质量、适宜性等问题(包括出苗低不真实减产等),管理部门可以此作为依据,对涉及的责任对象进行处罚、责令赔偿、溯源追偿以至追究法律责任等。在现实生活中种子引发的纠纷较多,实际上也较难以得到解决。因为使用者多数是农民,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绝大多数农户都用感观去判断种子质量好坏,一般在经济损失数额较小或不太影响家庭生活时,抱着这季不行下季来弥补的思想,选择自己承受。

目前县级以下经营种子的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大多数没有相应的种子生产技术资质和独立经营的能力。大多数经营户都属于代销,主要农作物种子都要从外省引种或国外进口,种子价格居高不下,相关费用最终要靠农民来承担,增加了生产成本,削弱了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如云南元谋蔬菜种子(苗),目前每亩种子成本:洋葱在360―520元、番茄400―1000元(苗:每株苗高达0.6元),菜豆种250―300元。有些蔬菜品种如果自己繁(制)的话,在种子质量得到保证同时,种子的零售价格可下降50%左右。元谋种植冬早商品蔬菜30多年了,至今没有自己的种子品牌,只能说没有从这方面研究。

四、农作物种子市场管理与质量控制对策

一是成立种子生产经营联合体(或协会)。种子质量是企业的生命,成立种子生产经营联合体,就是把当地种子企业和个体经销户联合起来,利用大企业技术力量强、资金雄厚优势,开发研究适应当地栽培新品种新技术,集中技术力量和资金,相对集中地引种调种,减少中间环节,减少田间重复试验示范。在行业内制定行规,规范种子生产经营市场,可防止以次充好和乱定价及哄抬种子价格现象,让种子生产经销商与使用者成为唇齿相依伙伴,改善生产关系,促进社会和谐,推动生产力发展。

二是各级政府要加强种子生产、经营质量的宏观管理。首先是政府加强领导和统筹规划,将规范市场和提高种子质量水平纳入种子发展规划,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在发展种子生产、经营中,在信贷、税收方面给予种子企业政策上倾斜,保证规划实施。其次是种子是有生命力的商品,它具有一定的时效性和区域性,在生产经营中常受到受到自然因素的影响风险较大,直接影响国家粮食生产安全和人民生活水平。在国家在规划建设项目中、可向种子产业倾斜,建设相对稳定的种子生产基地,增强企业竞争力。再次是政府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制定地方法规,强化种子生产、经营质量管理。《 种子法》 是我国种子生产、经营管理的基本法律,为了完善种子管理制度,保证这些法律法规的贯彻落实,政府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制定地方法规,引导、督促种子生产经营者加强自身建设,遵守有关规章制度,提高种子生产经营种子质量水平。

三是强化种子质量检测,建立、健全种子质量检验体系。《种子法》规定,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可以委托种子质量检验机构进行种子质量检验。这就明确了种子质量监督与种子检验的关系,即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种子质量监督工作,种子质量检验机构负责种子质量的检测工作。种子检验是保证种子质量的重要措施,只有通过科学的种子检验,才能为社会提供真实的、可靠的、科学的信息。现代种子产业要求种子检验工作不能局限于市场质量抽查,而是拓宽监督职能,因此,强化种子质量检验,建立健全种子质检体系,提高种子检验员素质是保证种子质量的硬件措施。

四是在处理种子质量案件中,可采用举证质证法律条款。职能部门要进一步加强种子市场管理,加大对伪劣种子的检查、打击、处罚力度,坚决打击无证生产和无照经营,禁止没有在当地试种一个周期的品种在市场上销售和推广。如给使用者造成较大损失的,职能部门可根据种子使用者举报,按照举证质证原则,给予损失的两倍以上经济赔偿处罚,直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五是政府要根据当地实际制定措施,把当地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非主要农作物种子也要纳入管理检查范围。农业职能部门要加强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和试验示范。农业职能部门在提高新品种试验、示范质量的同时,还要对生产、经营、使用者进行培训,一方面督促种子生产、经营户诚实守信合法经营,另一方面引导农户选用高产优质品种和新技术,促进地区良种布局区域化和种植规模化。有关职能部门在种子质量监督、管理中,要建议政府出台法规,把直接影响群众生产生活的蔬菜,瓜果类等非主要农作物种子也纳入种子质量检查管理。

篇4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农机管理服务;现代农业

中图分类号:F323.3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作为一名农机管理服务部门的工作者,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通过本文谈一谈如何做好农机管理服务工作,仅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 履行职责,维护农民利益

作为农机管理服务部门一定要秉公办事,充分发挥农机管理服务部门的作用,为农民朋友的利益把关,做人们的守护神。尤其是对于农机购置补贴这一惠农政策,要严把关,不能敷衍了事,必须严格执行,保证透明执行,确保农机购置补贴完完全全的发放到人们手中。同时,还必须要加强对经销商的监管,根据补贴政策所规定的实施办法,经销商的销售行为进行规范,督促他们按照相关要求来建立起健全的经营模式,并对补贴机具销售档案进行规范管理,努力的营造出一个公平公正的补贴市场环境,加强对经销商的常态管理,对机具销售情况定期进行检查核实,对出现的各种补贴产品投诉纠纷要及时的进行处理,并最终做到规范市场秩序,切实维护农民利益。

2 加强对农机管理服务人员的专业素质培训

现代农业已经走入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也在稳步前进当中,当今时代是科技的时代,是信息的时代,而我们的管理服务体系,存在从业人员文素质不一的情况。可以说农机管理服务人员尤其是基层农机管理服务人员是农机管理服务的主力军,但是部分农机管理服务工作者对于新事物、新机具、新技术的敏感程度不高,热情不够,不能及时的给自己充电,知识更新慢,不能够跟上农业机械化发展的脚步,不利于农业机械化推广工作的展开。

面对当前的这种情况,农机管理服务部门一定要建立科学的专业化管理模式,培养高素质、高标准的管理服务人员,增强专业知识,从而逐渐提高农机管理服务队伍的整体素质,这是做好农机管理服务工作的基础。

3 农机推广与农机培训相结合

伴随着国家的惠农政策中出现了农机购置补贴之后,提高了农民朋友们的购机热情,几乎现在的农户家中都有了属于自己的农机具,确实是提高了农业机械的普及利用,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但是一定不能忽略农民朋友在购置了新机具后,一定要会用,会用不行一定要保证用的好,用的好的同时还要用的安全。因此,要深入到田间地头去给农民朋友们讲技术,这就要求我们的工作人员秉持着认真负责的态度,不辞艰辛,深入到田间地头,为农民朋友送知识、传技术。为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农机化工作人员要认真备课,想尽一切办法活跃现场讲课气氛,调动大家的学习积极性,变被动为主动,提高课堂效率。在课程编排上一定要以实用为主,讲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办法,尽量用通俗的语言给大家讲解,因为农民朋友的文化水平还没有达到太高的标准,不要用晦涩难懂的语言授课,不利于大家吸收,同时容易导致大家积极性不高。

同时,要运用好机械化示范基地,大力引进先进的农机具以及实用技术,将农产品机械化示范基地演变成农民学习农机技术的课堂,为他们提供一个实用的交流农机运用技术的场所,让大家真真正正、实实在在的学习农机技术,从而促进农机化事业健康、稳步发展。

4 优化农机配置,促进农机化工作健康、有序发展

为了确保农机化进程健康、有序发展,基层农机管理服务组织要经常深入到农村,了解农村农机配置情况,主要是了解当地现有农机具的类型与数量,然后根据实际情况来引导农户朋友选购或添置新的农机具类型,可以有效的避免出现某些地区农机配置不合理的情况,有利于优化农村农机配置情况。

5 结语

总之,努力完善我国农机管理服务体系有利于加快农业机械化发展步伐,对于现代农业健康、稳步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作为农机管理服务部门的工作人员,做好农机管理服务工作是我们的光荣使命。

参考文献

[1] 王培文,郝丽娟,底丽萍,等.包头市农机推广服务体系的现状及对策[J].农村牧区机械化,2010(01).

[2] 詹新伍.关于加强刘集乡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的思考[J].农业技术与装备,2010(08).

[3] 刘树波.基层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广西农业机械化,2010(02).

[4] 毕占伟.基层农机管理中的不良现象及该采取的措施[J].农业机械化与电气化,2004(04).

[5] 曹红波,闫东风.浅谈如何做好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2(02).

[6] 郎温明,宫海波,崔东振,等.加强农机管理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J].现代农业,2006(09).

篇5

关键词:农村财务管理 存在问题 对策

农村财务管理工作是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重要内容,强化会计工作的管理和监督,对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和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近几年来,一些地方也采取了一些措施加强对农村财务的管理,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工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本人结合工作实际,谈一点浅显的看法。

一、存在的问题

作为农村财务管理主体的会计年龄结构老化,文化程度低,专业素质低下。目前,农村会计人员大多是五六十岁的人。这些人未经过正规的业务知识学习,没有上岗证,对有关会计知识知之甚少,有的甚至连会计的基本的账务都不会记。另外,会计人员在村里就是一个事务篓子,身兼数职,农忙时还要干自己农活,整天忙于应付事务,从事会计业务的时间无法保障,加之由于村级经费少,会计人员的薪酬又得不到基本的保证,从而造成从业人员积极性不高,宁愿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当“老好人”,致使村级财务管理混乱,农村集体财产流失,严重影响了农村社会的稳定和经济发展。

农村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财务监督不到位。主要表现在记账不规范,错记漏记乱记的现象严重。账账不符、账实不符、账表不符,白条抵库,乱收乱支等各种违法违规现象依然存在。具有财务监管职能的民主理财小组成员民主管理意识不强,民主监督不到位,致使账目公开不及时,很难起到群众的监督作用。

二、解决的对策和建议

(一)努力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年轻化的会计队伍

第一、主管部门应通过公开选拔的方式,聘用公职化会计,实行会计人员的异地化任职,使那些有能力,懂财会知识又有职业道德的年轻人才纳入到村级财务管理工作中来。实行财务委托制的地方,还应加强乡镇级的工作人员的配备和聘用工作。

第二、建立健全考核奖惩机制。各级财政部门要加大对村级工作人员薪酬的补助,提高落实财务人员的报酬待遇,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让他们能安心的工作。上级主管部门要加大培训指导力度,解决培训的经费问题,鼓励他们参加函授知识的学习,持证上岗。会计人员的聘用考核应由乡镇或县市一级主管部门组织,人事关系、工资福利不受所服务的村级组织直接干预,而直接接受上级主管部门的监督和管理,可避免过去部分会计人员不敢坚持原则,对村干部的行为听之任之,完全不顾及会计的有关法律法规,从而失去会计的监督权。

第三、各级财政部门要加强会计的继续教育工作,完善会计专业技术队伍的知识结构。应利用农闲时间,加强会计人员及村财务监督委员会等有关人员的职业道德培训,使他们能够坚持原则,按制度办事,敢与违法违纪作斗争,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正确性和合法性,使之更好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二)规范财务基础工作,强化监督和管理

第一、规范会计基础工作。建立健全会计账簿,及时登记发生的业务。对村集体与村民之间的往来,要改正过去只在账外一张纸记录的形式,应纳入帐内管理;对资产物资也应专人管理,避免有账无物,有物无账的现象。原始凭证的填制要规范和完整。财务事项发生时,经手人必须取得有效的原始凭证,注明用途并签字,收入要使用统一的收款收据,支出要有正式的发票,由村民主理财小组集体审核并签字(盖章),经村负责人审批同意并签字后,由会计人员审核记账;按程序实行财务公开,接受群众监督,不得用白条入账。严禁坐收坐支,年初要根据本村当年的收支制定预算,收入要及时上缴,支出严格按资金审批用途使用。主管部门要定期不定期的进行抽查,发现以打收条收款的要依法依纪处理。要严禁村干部直接经手现金,买了东西开了票,回去找会计人员直接入账。对一些非生产性的开支,有些村干部甚至变相开单入账。

篇6

关键词:农村财务管理;探讨

农村财务问题涉及千家万户农民的切身利益,农村财务管理是农村经济管理的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当前农村工作的热点和难点之一。文章带着如何进一步搞好农村财务管理、切实保护农民的切身利益这一观点,针对码头镇农村财务管理状况进行调查,就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见解,以供商榷。

一、当前农村财务管理的现状

山东省邹平县码头镇辖78个行政村,12421户,47726人。经管站单独设置,农经人员5人,村级财务会计13人(机关干部兼任),负责各村财务记账和会计业务处理;各村设村文书一名,负责报账和村级日常业务处理,不再设村会计。从1998年起全镇78个村全部实行了“农村财务双代管”,做到每月报账一次,并在每月报账、记账结束后由财务会计打印公开榜,并到村张榜公布、照相存档。2010年码头镇投资240万元新建综合惠农服务大楼一栋,投资30万元购置了办公用品,安装了电子显示屏,配置电脑、打印机、档案橱等必要的办公设备;经管站、财政所等6个单位搬进了综合惠农服务大厅,实行柜台式办公,一站式服务,方便了群众,同时也提升了农村财务管理的水平和档次。

二、具体做法

(一)明确管理前提

村级财务管理涉及《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村级经济管理组织财务管理制度》等法律制度,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和法律问题,我们在推行“农村财务双代管”的过程中,充分尊重村民自治权,做到了“五权不变”,即坚持财务管理权不变、资金所有权不变、资金使用权不变、收益分配权不变、财产处置权不变,确保村级集体资产不被挪用和侵占,集体权益不受侵犯,实行“农村财务双代管”的主要目的是为村级服务、规范村级财务管理。

(二)健全组织机构

针对以前镇村两级会计存在两线管理,机构重叠,权责不明问题,逐步取消了村级会计岗位,每村设报账员(村文书)一名,并严把村级财务人员的使用关。明确规定选拔使用的村级财务人员必须掌握一定的财务专业知识、具备较高的政治觉悟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同时,立足实际,依托镇经管站建立健全了村级财务会计核算中心,对村级财务进行统一管理。会计核算中心全面推行“管理权在镇,所有权在村,村报账,镇核算”的大财务管理会计核算模式。

(三)明确管理模式

采用“账户统设、票据统管、集中收付、收支两条线”的管理模式。“账户统设”,乡(镇)会计核算中心在信用社开设“村级资金专户”,凡村级组织收取各项收入,村文书在收取后及时交存村级资金专户,乡级财政拔付的资金直接转入村级资金专户。“票据统管”,会计核算中心对村级使用的所有票据实行“限量供给、定期核销、票款同行”的管理办法,做到以票管收。“集中收付、收支两条线”,各村村文书每月将收据分类进行整理,把收取现金交入专户,将已开具的票据和缴款单到会计中心办理收入结算;将支出发票按村级财务管理办法支出项目进行分类整理,办理支出报账。

(四)健全管理制度

为了保证“农村财务双代管”工作有章可循,制定了《邹平县码头镇农村财务管理办法》和《邹平县码头镇农村财务双代管考核细则》,明确了农村财务审批权限、审批程序和民主理财监督小组对每笔支出审核签字的权力。

(五)规范财务程序

为保证工作有条不序的进行,严格5个方面的程序。

1、财务处理程序。各村(组)必须在每月的25日-30日内,按规定整理本月的单据,做到“四关”齐全(即有经办人签字、村书记、主任签字或盖章、民主理财小组长签字)后加盖民主理财章,由村文书到责任区报账。

2、资金收支程序。村级财务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即收入全额上缴,每月报账后留足备用金用于日常支出,遇重大财务开支,实行重大事项申报,严格程序,专款专用。

3、资金开支审批程序。开支审批权限按照邹发[2008]7号文件规定执行:村日常开支300元以下的由村两委主要负责人研究决定;300元-1000元的由两委集体研究决定;1000元以上的由村两委集体研究,经村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后方可开支;5000元以上的按重大事项申报制度执行。

4、民主理财程序。各村均成立了民主理财小组,每月定期参加村组财务的民主理财工作,并提出审核性意见,符合财务管理规定的签字、盖章,并建立民主理财记录。

5、财务公开程序。严格按照码政发(2008)8号文件的要求,使村务财务公开实现了规范化、制度化和经常化的要求。

(六)规范会计核算

村级会计电算化是对村级财务管理手段的改革,我们按照“四统一”进行,即统一核算模式、统一核算账套、统一核算标准、统一支出口径;做到“三确保”,即确保会计资料的完整、确保账账相符、确保账实相符。并严格执行《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

(七)完善监督机制

我们把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有机结合,把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有机结合,建立起一套便利、可行、有约束力的监督制约机制。一是加强村级民主理财小组的监督,对财务收支的真实性进行监督,对群众提出的疑问和反映的问题及时向镇主管部门反映。二是农村会计核算中心的会计监督,村文书对村级收支原始凭证入账前认真审核,审核原始凭证是否符合相关规章制度、是否符合“二签二审”(村主要负责人、理财组长审核签字),对不符合规定或手续不全的单据坚决退回或不予报销。三是加强审计监督,镇审计所定期组织审计和财务检查,并监督会计是否履行职责。

三、存在的问题

第一,个别村干部思想认识不到位,虽然制订了一系列村级财务管理制度,但个别村落实有折扣。

第二,个别村财务公开有待进一步完善,监督力度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第三,部分财务人员和民主理财小组成员的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四、采取的措施

第一,加强教育,切实解决村级干部特别是村级主要负责同志的思想认识问题。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思想认识到位才能保证农村财务管理的各项工作落实到位。

第二,加强农村财务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逐步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农村财务管理人员更换频繁,有的新手对农村财务管理工作是外行、门外汉,有的农村财务管理人员虽然干了多年但不专业,业务知识不够熟练,影响了农村财务工作的正常开展。这就要求农村财务管理人员必须加强业务学习,从而提高他们的业务知识水平和工作能力。

第三,加强领导,层层落实责任制。加强农村财务管理工作领导到位是关键,责任到位是保障。镇、责任区、村三级要进一步加强领导。镇经管站、审计所及各责任区财务会计、各村有关财务人员,要各司其职、落实责任,按照《邹平县码头镇农村财务管理办法》和《邹平县码头镇农村财务双代管考核细则》的要求抓好、抓实农村财务管理,并严格考核,从而做到一级抓一级、一级促一级,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第四,突出重点,进一步规范落实村级财务管理制度。无规矩不成方圆,规范落实村级财务管理制度,对于农村财务管理工作非常重要。现金管理、财务收支、财务公开、民主理财、重大事项申报、经费限额、财务开支审批、报账、记账、档案管理等系列财务活动,要有规范的可操作性强的制度,更重要的是抓好这些制度的落实。

第五,加大力度,抓好农村财务公开、监督和违规人员的惩处。个别村之所以财务出问题,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村里的财务收支不透明,不能做到阳光操作,各项监督不能很好到位。因此抓好农村财务公开,抓好对农村财务的各项监督很有必要。一是抓好农村财务公开,就是按照村级规范化建设的要求,每月5日各村必须对上月收支情况在村务公开栏中逐笔公开,接受群众监督;二是做好农村财务工作的各项监督。具体做法有:首先,充分发挥村民理财小组的作用,每月25日-30日由村民理财小组定期对本村上月的收支情况进行理财,监督收支情况是否真实合理,发现问题及时提出。其次,搞好村级财务审计工作。镇审计所要加大对各村财务状况的审计力度,及时发现农村财务收支中存在的问题,并将审计结果报请有关领导及时处理。再次加大对违法、违纪人员的惩处力度。

篇7

【关键词】农电 财务管理中心 作用

一、区域财务集中管理模式的概况

为了适应集团公司缩短产权链条,实行专业化、扁平化管理的要求,顺利推进“农供电一体化管理”的工作目标。公司创新管理理念,变革管理模式,提出“按区域实行财务集中管理”模式的管理思路,成立区域财务管理中心,抽调业务骨干及优秀大学生,配备专职人员,以财务专业管理为基础,合理划分岗位职责,形成横向统筹协作,纵向专业指导的管理格局。农电企业主要负责前端业务和会计基础工作,农电财务管理中心负责农电企业的会计核算、报表编制和业务指导等工作。

二、管理中心对农电财务管理发挥的作用

财务管理中心作为农电企业财务管理的第一负责机构,承担着及其重要的责任,为更好地落实公司财务集约化管理的工作要求,管理中心从思想意识、组织保障、协调沟通、业务指导、经验推广以及提高素质等六个方面入手,加强农电财务管理工作,提高农电企业经营管理水平。

(一)提高思想意识,宣贯集约化理念

为推动财务集约化应用管理的顺利进行,管理中心带领农电财务人员重新梳理财务集约化管理的基础准备工作,提高各级领导及业务人员思想认识,扩大财务集约化宣传范围,营造财务集约化应用必要性的良好氛围,巩固财务集约化深化应用成果,提升财务集约化应用效果,加强与农电企业的业务沟通,定期召开业务交流会,统一管理理念,及时完善业务流程,促进财务集约化管理的协调发展,确保财务集约化深化应用的持续推进。

(二)加强组织保障,增强执行力建设

加强管理中心组织保障,确定以市供电公司财务负责人为管理中心总负责人,在财务重点工作岗位设置上以业务骨干为主、优秀大学生为辅,注重工作能力培养,树立负责任的态度,提高主观能动性,强化执行意识,增强执行力建设,充分发挥领导干部的引导示范作用,树立严格执行的良好风范,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尽可能地减少或避免“随意性”对执行力的不利影响,形成一种保障执行的激励约束机制。

(三)做好统筹协调,建立健全沟通机制

与以往管理模式不同,集团公司实行的是专业化、扁平化管理,各相关专业形成自上而下地垂直管理体系,这对专业管理来说是加强管理的保证,能够清楚地理解把握上级机构的决策并落实到位。但相关专业之间的协同配合就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漏洞。管理中心在网省公司与农电企业之间,起到承上启下、上传下达的关键作用, 同时也负责协调市局层面各专业之间的工作配合。通过建立合理地协调沟通机制,及时沟通网省公司与农电企业之间的专业管理,协调财务专业与其他相关专业的协作问题。

(四)增强指导监督,细化会计基础工作

管理中心财务人员按专业设岗,建立“一岗双责”机制,即按专业对所属农电企业进行会计核算、专业管理和业务指导,同时财务专责人员每人负责一个农电企业的会计报表、业务联系和日常业务指导工作(一人一企)。通过ERP、管控财务信息平台,对负责农电企业的账务处理进行实时监控和在线稽核,保证农电企业的会计核算准确无误,核算内容及标准的完整统一,会计基础工作的做实做细。在报表管理方面,要求每一位专责全过程的参与农电企业的报表编制和审核工作,最大限度地降低因编制要求理解有误或人为疏忽等因素的影响,提高报表编制质量。此外管理中心还建立一岗双责考核机制,将专业管理与负责企业都纳入到考核范围内,细化考核内容,明确考核责任,发挥管理中心的职能作用,确保农供财务一体化的管理目标。

(五)学习先进经验,推广优秀工作方法

管理中心充分利用与市供电公司财务部合署办公的资源优势,多次组织召开交流学习研讨会,邀请市供电公司相关专业人员传授其工作方法和管理标准,学习市供电公司财务管理的先进经验。财务集约化应用推行以后,各农电企业财务考核指标完成水平参差不齐,管理中心深入分析制约指标完成的影响因素,选取财务指标完成优秀的单位总结其工作方法,制订可行性操作方案,在其他农电单位积极推广,督促较差单位学习整改,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六)提高业务素质,注重财务人才培养

管理中心制定了科学地人才培养和培训方案,以一年为期限,借调农电单位业务骨干和优秀大学生来管理中心工作,到期后综合测评其道德品质和业务能力,采取留任和退回的流动方式,培养有能力,有责任心的财务人才,优化财务人才结构,形成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管理中心内,实行不定期轮岗制,增加业务接触机会,增强实际业务能力,提高财务人员业务素质的全面性。加大管理中心人员培训力度,从思想认识及专业技能两方面入手,通过外聘讲师授课和内部实务讲解的形式,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提高业务素质水平,不断提升财务人员整体素质,促进管理中心财务人员队伍长期发展。

篇8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

中图分类号:F812.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1-0121-02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沟通农户与市场之间的联系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虽然有了长足的发展,但管理运作还不够规范,特别是在财务管理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有待提高和完善。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合作社组织机构不健全

目前,合作社财务管理工作还十分薄弱,突出表现为财务责任权限不明,多数合作社组织集财权、物权、事权于一身,合作社资金一人说了算,缺乏民主理财气氛。有的合作社不配备专门的财会人员,有的即使配备专门的财会人员,也是会计、出纳一人担任,严重违背了相互制约与内部控制的原则,不利于提高合作社资金使用效率,不能做到决策民主化。

(二)财务核算内容不完善

当前以种养大户、农民经纪人为主的合作社“牵头人”,在资金、技术以及销售渠道上具有明显优势,往往组织外出联系客户统一销售,并为合作社成员提供技术信息等服务,在他们得到实惠的同时,也为合作社成员解决了实际困难,增加了成员收入。因而,成员对合作社建账问题关注程度不高。即使是省级“四有”合作社,有的也只对各级财政补助款进行核算,其他业务不入账核算,不能真实、完整地反映合作社的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

(三)政府扶持资金使用不当

各级财政加大了对合作社的扶持力度,至2009年底,政府对各级合作社共投入近10个亿的资金,有力地促进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但据调查反映,在扶持资金的使用上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部分合作社对扶持资金使用不当,没有专款专用;部分合作社的扶持资金没有按制度要求平均量化给每个成员。

(四)对财务管理工作缺乏足够的认识

一些合作社建设之初的积极性来自于申请国家财政扶持资金,当合作社建成后,其负责人头脑中没有财务管理概念,对财务管理了解不多,不论大事小事都是负责人一个人说了算。合作社的经营一人做主,盈余如何分配一个人决定。另外,有些有村委会组织牵头组建的合作社,村委会主任担任合作社负责人,吸收部分村民入社,由此合作社的财务往来便混杂在村里,合作社账与村账合二为一;一些由龙头企业或种养大户牵头兴办的合作社,多数认为合作社是他们私有的,由他们自负盈亏,头脑中没有财务管理的概念。

(五)盈余分配机制不规范

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第37条规定,合作社可分配盈余在按成员与本社的交易量或交易额比例返还后的剩余部分,以成员的出资额等按比例进行二次分配。从调查看,有的合作社没有进行二次返利,部分合作社只是少数“兴办成员”持股,合作社获得的盈利只有按股分红,没有按社员投售的农产品数量进行“二次分配”,社员向合作社投售产品,仍然停留在市场交易的买卖关系上,社员从合作社中得利不多。

二、提高合作社财务管理水平的建议

(一)强化财务管理制度建设

合作社要按照会计法和《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试行)》等会计法律规范的要求,健全并落实合作社内部岗位责任制等内部控制制度,钱、财、物分开保管。建立资产台账制度,确定专人负责资产的购置、验收、保管和使用登记,落实责任;定期盘点清查合作社资产,做到账实相符;根据相关规定并结合本社实际,确定固定资产与低值易耗品的管理方法,加强对本社土地使用权、非专利技术、商誉等无形资产的管理,防止无形资产的流逝。

(二)加强财会队伍建设

合作社财会人员是合作社财会工作的具体操作者,其素质和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着合作社财务管理的好坏。应加大对合作社财会人员的培训力度,对合作社会计科目、会计账簿的建立、会计报表的编制给予辅导,使合作社财会工作正规化、合理化、合法化。财务人员要实行聘任制,努力推进财务公开与民主监督,把财务公开作为一项制度在章程中确立下来,实行民主决策、民主监督、民主管理,坚持成员监督与外部监督相结合,提高合作社的整体财务水平。同时,合作社应适当考虑聘任农业院校毕业的大学生任职会计岗位,将先进的知识与理念带入专业合作社。

(三)加强国家扶持资金的会计核算

实行专款专用,按照规定的用途使用国家扶持资金,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加强会计核算,设立国家扶持资金明细账,专门核算国家扶持资金的收支情况。要按照法律规定,形成资产的扶持资金平均量化到全体社员,计入成员账户,作为合作社剩余盈余分配的依据。完善收益分配制度,按照合作社法和章程的规定,合理确定盈余返还和剩余盈余返还比例,并将从当年盈余中提取的公积金量化给每个成员,计入成员账户。

(四)健全收益分配制度

一般合作社除了留取一定的积累外,合作社的收益分配包括利润返还、股金分红、股息支付三部分。社员作为惠顾者应该得到利润返还,作为投资者应该得到股金分红和股息。三种收益所占的比重可根据合作社的具体情况而定。参照美国经验是初创期股金分红比例高些,这样可以吸引社员的加入。应坚持按股分红和按农产品交易量返利相结合的原则。合作社也可以只进行利润返还或利润返还加支付股息,但不能不进行分配。另外,合作社利润要留出一定比例的公积金、公益金、教育基金、风险基金等,在盈余分配时必须首先提取一定的风险基金和发展基金,以便专款专用,以丰补歉,保护专业合作社组织的稳定性。

(五)扩大筹资渠道,增加资金实力

农民专业合作社应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扩大筹资渠道,使筹资渠道和方式呈现多样化,增加资金实力。

1.通过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股金筹集机制进行创新,增强其内在融资能力。确保成员对合作社管理的关注及对合作社的继续投入。农民专业合作社可根据本社规模、经营宗旨、各个成员收入能力等适当调整原来的分配制度,提高入社成员的股金,实行股金额与交售量(额)比例并存相联系的分配机制。从而提高社员参与经营管理的积极性,尽可能扩大股金来源。

2.发挥品牌信用效应,利用良好的外部融资环境来提高合作社资金筹集能力。《合作社法》的颁布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提供了法律依据,使得合作社的发展有法可依。要努力利用政府为合作社创造良好的财税环境、金融环境、有效贷款担保机制,积极争取惠农政策支持,用足用好用活现有政策。勇于开拓金融机制创新,筹集来源于金融机构的资金,借助证券信用,像工商企业发行债券一样发行合作社债券等。同时制定吸引外部资金投入的灵活机制,引进工商资本投入,参与生产经营管理,享受股金分红,实现工业反哺农业,以提高合作社资金实力。

总之,财务管理是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核心工作,合作社要健康发展,必须做好财会工作,加强财务管理。合作社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真实有用的会计信息,不但有利于合作社本身的健康发展,同时也为国家有关部门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提供依据,也为各类投资者、各类债权人以及国家宏观经济管理部门提供决策的参考。

参考文献:

[1]鲁晓.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09,(1).

篇9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 财务管理 改进方法

一、现行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制度的问题

(一)筹资方面

首先,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筹资问题一直是制约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重要因素。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港沟街道办党工委副书记曾现权这样说,合作社门槛很低,5个人拿身份证复印件就可以办理,不需要验资,没人去查经营管理情况,也不需要年检。除此之外,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注册标准、资金门槛都没有明确界定,出资额度的“水分”很大,理事长报多少就是多少。由于合作社的规模较小,缺少有效的担保和抵押,加之融资渠道不畅,农民专业合作社很难对外筹集到资金,其资金基本全部来自于成员内部,而这部分资金根本无法满足合作社的发展需要。其次,政府投入相对较少。虽然多地政府都出台了方案给与农民专业合作社一定的财政补贴和融资便利条件或者加大财银合作力度,解决合作组织融资难题,但是目前效果尚不明显。据2010年关于安徽省的农民合作社财政支持调查显示,64.2%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没有得到任何的政府财政支持。

(二)投资方面

由于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管理水平有限,人员素质相对较低,因而投资效率不高。对内投资方面,基础设施滞后、人才匮乏使许多合作社在成立时就面临“先天不足”的尴尬。存储、晾晒、冷藏等加工销售环节配套设施不完善,让合作社经济效益大打折扣。陕西省泾阳县海普粮食合作社理事长张高民算了这样一笔账:“合作社没有固定仓储、晾晒场地,每年因晾晒问题玉米坏粮率达到20%到30%。去年我种了800亩玉米,只收了100亩,其余都让周边养殖户低价从地里掰走了,光这一项就少收入21万元。”对外投资方面,管理者不会运用资金和实物进行有效的对外投资,有的合作社虽然用资金入股形式投资,但投资效果不显著,效益较低。同时,没有考虑投资风险,造成资金回收困难,资产流失严重,有的甚至出现资不抵债。

(三)日常运营管理方面

1.财务机构不健全,财务人员素质低

目前财务管理问题没有引起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足够重视。合作社财务管理机构不健全,很多合作社没有设立相应的财务管理机构,没有配备专业的财务管理人员。会计人员更换频繁,从事财务工作的人员多为本社社员,没有经过专门的会计知识教育,没有会计从业资格。有的干脆任用自己的亲属来担任,会计核算工作随意。根据长江大学优秀中青年项目对湖北省23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有8家合作社没有聘请专业的会计人员,占到了样本的35%,有9家合作社的会计人员没有会计从业资格,占到了样本的39%。

2.缺乏有效的审计监督

(1)内部审计监督缺失。很多合作社缺乏有效的财务监督机制,有的虽然设置内部审计,但是很少开展审计检查工作;有的因为账目设置混乱,内部审计更是无从谈起;有的不按规定操作,走形式主义,内部审计形同虚设。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社没有对实质性业务进行审查,或者没有将审查结果进行公示,降低了内部审计的实际作用。

(2)财政监督不力。财政部门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会计工作缺乏指导,对财政补贴资金的运用缺乏有效监督检查,致使有的合作社把财政补贴资金挪作它用。各级农经部门没有对经济活动进行有效的监督和指导。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制度改进分析

(一)筹资方面

1.加大投入资本的对社员的影响

资本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瓶颈,增加资本来源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壮大有直接影响。如果《财务管理制度》能放宽对资本报酬的限制,在利益分配标准中明确加大投入资本所占的比例,同时在《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中增加资本对表决权的影响,必将大大提高投资者的投资热情。一来,投入资本可以给投资者带来更大的回报,二来,投资比重较大则拥有较大的决策权,往往使社员更加关注合作社的管理和决策,有利于提高合作社的管理水平,完善合作社的监督机制。

2.加强银行借款的会计核算制度管理

政府财政补助金额有限,且会造成政府的财政负担,而培育村镇银行,加大涉农资金的投放,不仅可以缓解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筹资难题,更是促进了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和农村经济的良性发展。如今,我国政府已经认识到发展村镇银行的重要性,正在逐步加强村镇银行的培育。但是,合作社没有全面、准确、真实的会计资料,银行就无从评估其借款风险,放款没有依据。因而,《财务管理制度》应在合作社的相关会计业务处理上加强引导,为银行借款的实施奠定基础。

(二)日常运营管理方面

1.规范会计行为

财务人员应按照《会计法》、《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的规定,做好财务核算的相关工作。原始凭证必须填写准确才能制单;记账凭证要填写正确,会计、出纳、经办人、审批人签字要齐全;建立健全的会计账簿,包括总账、明细账、国家扶持资金明细账、日记账等必要账目,设置合理的二级科目;账簿登记要及时、清楚、准确。

2.制定财务审批制度

合作社的财务支出应由指定负责人负责审批,各项支出必须是用于合作社的生产、经营活动和日常管理等事项。应制定不同数额款项的具体审批程序,例如,五万元以内的业务费用开支由总经理审批,十万元以内的费用开支由理事长审批,十万元以上的费用开支,需报经理事会审核后,由理事长审批等。财务人员办理各项支出时,必须手续齐全,凭证应有经办人、审核人、审批人签字方可入账。经集体审核的,需有会议记录或形成决议作为入账依据。监事会需在每月轧帐前对账务支出进行审核,对未按规定支出的,追究责任人责任。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农业银行 内部管理 精细化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5)07-149-01

如何在实际工作中,以创新务实的作风,推进内部管理工作精细化,进一步提高风险防控能力,笔者谈一下自己的思考和体会。

一、责任是做好内部管理工作的动力

几乎每个优秀的企业都非常重视责任的力量,责任是最基本的职业精神。无论对于从事内部管理工作还是从事内部操作工作,责任心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品质。今年以来,我行在运营条线的日常操作中的排名很不理想,一些日常操作中的错误在不断地重复,不能得到很好的纠正,而有些因为操作中忽视一些细节,而造成对外差错;通过分析原因,除了管理方面还不够扎实细致,员工操作责任心,团队荣誉感还需进一步提高。因此,下阶段的内部管理工作中,除了培训各种技能,加强制度学习外,还要加强团队建设,培养员工的责任感和团队精神。责任胜于能力,并不是否认能力的重要性,而是指一个人有能力干什么,还要有意愿干什么,才能将所负责的工作做好。

二、熟悉制度是做好内部管理工作的基石

“无规则不成方圆”,在我们的日常工作中,有各种各样的制度在规范着我们的行为。同时,随着业务的不断发展,新产品层出不穷,系统也在不断地改进完善。而每一项制度的出台,必然是为了对业务风险进行更好的防范。因此,作为一个管理者,要不断地加强学习,熟悉各类制度要求,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把控制度所要控制和防范的风险,才能将管理工作做得更到位。

三、风险控制是做好内部管理工作的核心

做好内部管理工作的终极目标就是要控制风险,而日常管理工作中,由于人情、业务发展压力等种种因素,管理和营销之间的矛盾无处不在。对于风险不能预估的业务,我们绝不能因为人情、营销压力等因素放松管理尺度;对于风险可控的业务,一味僵化地执行制度不一定可取,关键是要对对制度有所突破的业务做到心中有底。对员工的日常操作要注重行为引导,改变一些习惯性的不良操作方式;通过加强监管频度和宽度,加大整改力度,切实提高员工风险防控的自觉性;通过制度学习,“三基本”抽考、风险提示、风险分析等方式,加强员工对风险业务的辨识能力,从而提高全员的风险把控能力。

四、务实创新是做好内部管理工作的源泉

“务实创新”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涵,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动力源泉。小到日常内部管理工作中,务实创新就是根据自身管理现实,出台一些适应性的管理模式,管理制度,或提出一些流程改造建议,进一步提高物防、技防水平。今年以来,我行新制订了《黄岩支行运营条线考评制度》《反洗钱业务质量质量考评办法》,重新修订了《临柜操作制度执行考核办法》,在这些办法中,支行对运营条线的考评部分内容增加了月度考核内容,次月考评,次月通报,次月兑现奖罚,增强考评的及时性;根据全行运营管理中出现差错频率高、风险大的业务,加大了处罚力度,同时针对单一员工如高频出现同类差错的情况,双倍处罚;对于网点在日常考评中整体偏下的网点,支行将逐一到网点进行督导帮扶。另外,支行鼓励网点对系统流程多向上级行提合理化建议,以进一步提高业务处理效率和风险控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