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设计的规划范文

时间:2023-11-14 17:52: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环境设计的规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环境设计的规划

篇1

[关键词] 居住小区;景观设计;生态设计

中图分类号:P901 文献标识码:A

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居住小区的景观环境设计也已经成为了园林设计的重要类型之一。国内的景观环境设计理念不仅仅已经进入了新的、不同的活跃时期,而且也融入了一些外国的景观设计理念,将中西方的设计理念进行融合已成为居民区景观设计的新趋势。

1 居住区定义及特征

在我国,早期的居民区中所说的景观设计一般都是单一的认为就是绿化,其实不尽然,在景观的布置中主要以绿化为中心,但是在环境的规划设计中绿化就只是其中的一小类了,它所涵盖的设计理念更为广泛,包含的更全面,绿化往往是作为辅助的,在当今社会,居住环境一般都是指住宅区中主体建筑以外的空间,一些自然的、人工的实体,这里自然的实体包括气候、地理、水文、土壤、地形、植物等,人工的物质实体包括道路、室外平台、广场、小品等设施。现如今我国居民小区不断的往整体化、多元化、人文化、艺术化、科技化的方向迈进。

2 居住小区景观环境设计的基本设计理念

1) 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不仅仅是环境设计思想的一次重大的转变,更是园林设计由简单的设施配置和绿化向着能够帮助人们满足各种需要的居住环境的一次重要转变。以人为本的思想有着深刻的内涵,对居住在居民小区的人的关怀主要体现在关心人们生活的细节上。所以,园林景观设计应该根据人体工学、人的需要以及行为学等原则来进行设计。

2) 融入生态设计的理念。生态设计理念的融入,将简单的物质空间环境设计转变为对居民区进行整体的生态环境设计;以生态环境设计理念为基础,我们追求的不是如诗如画的美学环境,而是整个景观环境所产生的生态效益。比如,关于绿化,我们不仅仅考虑增加了多少的绿地,还应依据不同植物的生态效益对灌、乔以及草等进行科学的配置;而对于居民区的水环境设置,更要考虑进行循环利用等。

3) 追求生活情趣。由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让人们的生活模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开始注重休闲,也就会把越来越多的时间用在生活的环境内以进行休闲和娱乐。所以,需要多种植物、设施等一些造景的元素来满足人们对生活情趣的追求,使这些元素不仅仅在使用功能上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而且还要有一定的文化品位,为人们提供趣味性很高、方便且安全的生活空间。

4) 强调动态景观效果。从静态的设计图上看,景观环境设计对图案的组成以及提升视觉感染力有很好的效果,但是景观环境设计最主要的是组成元素的流线,根据线形景观路线连接成景观节点,从而形成富于变化及有序的景观序列。这种动态的空间形成了变化多样的景观效果,满足了人们对丰富空间以及情趣体验的追求,提高了居民区的文化气息并对增强其可识别性有着积极的作用。

5) 注重可参与性。居民区的景观环境设计,不仅是为了满足人们对于景观的视觉效果,设计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其有着良好的使用价值。居住小区的环境设计不仅仅给了业主接触自然及亲近自然的机会,同时业主的参与使居民小区的环境变成了人和大自然紧密联系的空间。

6) 注重观赏性及实用性。居民区的景观环境设计需要同时考虑观赏性及实用性,在对绿地系统进行布局的过程中,必须要形成开放性高的布局。同时也要布置可以发展人际交往的空间,帮助人们融入到居民小区这一群体环境中去。让每一个业主在园林景观环境中都能够感受到和谐的人际关系,并享受新鲜空气、绿色及充足的阳光,让人们享受这一理想的乐园。

7) 主题化的设计理念。依据某一种主题设计理念,或者是打造出具有一定社区文化及艺术气息的环境,或者是表现对于某一种生活情趣的追求。然后有针对性的满足当今社会多元化需要定人群对于居住环境的要求。

3 居住小区景观环境设计的外延

(1)设计立意及主题

目前的居民小区景观设计,不单单是从纯美学的及功能的角度出发来对居住环境进行有效的组合及配置,更需要将设计立意及主题贯穿到景观设计的各种要素中。

(2) 设计范围

居住环境的所有组成元素,例如,各种园林小品、植物配置、休息设施和住宅区内的停车场、内部道路、公共服务设施以及建筑形态等,甚至人们的视线组织都需要考虑在居住小区景观设计范围内,这就大大的扩大了以前的小区绿化形式的设计范围。我们不仅要在各种造景元素的组织及策划上体现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还要对居住空间形态的塑造以及空间环境氛围等的创造上进行一定的参与。

(3) 设计手法

居民区的景观设计不应该仅仅局限于某一种特定的风格,而应该依据具体的设计思想来确定,并且要综合考虑人的视觉效果。居民小区的景观设计不仅扩宽了灵活的构图方法,使流畅的曲线形式融入到环境里,而且还丰富并发展了以前的环境景观设计方法。这种设计方法的目的是为居民营造可以观赏、可以游玩并可参与其中的环境,提供舒适愉快的自然环境,为居民创造优美的空间,从而最终满足人们对于生活情趣的追求。

4 居住小区景观环境设计中的绿化设计

(1) 设计原则

应该在居民小区的绿化设计过程中始终强调人性化的思想,综合考虑人们在使用的过程中的心理需求及观赏心里,努力做到景被人用。将绿化引入到住宅入口、公共走廊以及分户入口等地方,使人们在以后的生活中在每一个关键的地方都可以和绿色接触。绿化环境不仅仅是对一块地进行绿化,而且是一个连续的序列。

(2) 配置植物

在一个住宅小区内,某一个面积内的植物应该满足一定的数量要求。同时,也应该根据乔木、草本、灌木以及藤本等植物的配置关系进行搭配,尽量的做到群落立体种植,最大可能的发挥植物的生态效益。根据季节的变化来配置植物,尽可能的做到四季有绿及三季有花。在选择植物种类时,应该应用较多的新植物。一个好的居民区绿化环境,不仅需要相应数量的植物,还应该把植物类型及组成的多样性作为基础,在植物配置的过程中,根据相应数量的花卉植物来表现季节的变化。例如,在小区的各个角落,应该多种植一些有香味的植物,比如说夜来香、丁香以及白玉兰等,这不仅可以制造出怡人的环境,还可以调节人们的神经和情绪。

5 结束语

对居民小区的景观进行规划,不仅是一个综合性的题目,它还是对不同时期的文化特征及社会经济的反映。因为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形势的变化对人们提出了越来越多的要求,所以需要人们利用发展的眼光对这个课题进行研究。希望以建设更高水平的现代化住宅小区绿化环境,来改善人们居住的环境以及城市的生态环境。在人类和大自然相互依赖的情况下,发展人和大自然亲近的休闲生活区域,使居民充分的享受大自然,这不仅仅是人们所追求的理想,也是城市可以持续发展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李汉飞.环境为先巧在立意,浅谈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J].中国园林,2002.

篇2

关键词:城市规划。发展;设计;环境;管理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城市规划设计决定着未来城市的发展方向,对城市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城市规划设计中,不能一味的注重环境装饰方面,更重要的是要考虑到人文因素,要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便利,要符合发展规律,遵循自然环境生态平衡,在塑造良好城市景观的同时,谋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1城市规划设计目标与层次

1.1 规划设计目标

从环境管理学出发的城市景观规划设计通过建立区域与城市的生态系统观念,对景观资源、环境要素和生态过程进行分析,通过跨学科多专业的研究,谋求城市地区人工与自然景观的良好融合,环境要素的合理循环、流动,资源的最优利用,建立自然环境生态化规划体系,从而达到以下目标:

(1)探讨城市景观规划设计的环境适宜途径,从而使环境管理、景观塑造与城市建设等方面能在一个协调机制中进行,做到环境、社会、经济的效益统一,创造可持续的人类环境。

(2)重构生态链结,优化景观格局,使人居环境建设及社会经济活动与自然环境格局、过程相一致,塑造良好城市景观和环境质量,满足生活生产等各种要求。

1.2 规划设计层次

(1)宏观层次:宏观层次主要是对区域尺度整体景观的研究,包括城市景观、城郊景观、管理景观及周围区域的天然景观等,为下一层面的不同类型的景观规划设计提供基础。宏观层次研究较多以市域或县域行政区划或城市的经济辐射范围为范围,区域层面的景观规划遵循生态内在机制,以环境格局与过程的完整连续为原则,一般根据当地生态环境系统功能与格局所要求的空间范围而建立。(2)中观层次:中观层次研究范围包括城市建成区及周边郊区的总体景观,以城市规划区为范围,包括城市景观、城郊景观、农田、水系及山脉等。以市域景观环境格局为基础,保持市域自然环境格局在城市地区的连续性,并在城市内部进行景观环境综合建设。(3)微观层次:城市建成区是以人工设施环境为主的景观镶嵌体。这一层次以宏观与中观的环境格层为基础,通过对建成区景观的空间要素、结构、功能等进行分析,与旧城改造、新区开发相结合,增加自然要素,改善人工环境生态质量。内容包括街道、广场、绿地及公园等地段的景观设计。

2城市规划设计的环境管理途径

2.1 建立人居环境的生态平衡机制

自古以来,人居环境建设对周围区域的自然生态环境有很大的影响,是人类对自然环境不断占领与改造的一个过程。而区域也对城市的生态安全发挥重要作用。因此,针对区域的自然环境条件,要了解其演化过程,尊重自然格局,保护对维持环境安全至关重要的因素与部分,进而认识生态环境平衡的内在机制,使城市建设地区纳入这一环境体系。一方面,人居环境的生存依赖于区域自然环境系统提供物质与能量。另一方面,健全的生态环境系统是人居环境景观的重要构成要素,环境倒退形成的荒山秃岭、水土流失、局部气候恶化都对人居环境的建设与生存构成不利的影响,形成了人居环境的不安全因素,也形成了低劣的环境景观。因此,环境安全不仅是自然生态系统生存与发展的需要,也是人居环境建设的必要条件,城市规划与建设应力图维持规划区域及城市的环境安全机制。

2.2 城市景观规划设计环境管理途径

针对城市景观规划设计的环境管理适宜途径在于尽量增加城市中的自然组分,增强城市景观异质性,以平衡城市环境收支,提高环境质量,消除过多人工硬质环境的不利影响,形成景观环境综合建设模式。城市景观规划设计生态适宜途径主要包括:

(1)进行土地环境管理规划,保护城市环境敏感区与环境战略点:确定城市建设的适宜用地与适宜利用方式,建立环境管理区,如饮用水源地、野生动物栖息地等。

(2)以“开敞优先”原则进行生态绿地与开敞空间系统规划:使城市内部绿地与外界林地系统保持连续,保持大环境的生态格局在城市地区的连续与完整,同时增加城市环境的自然组分和异质性斑块。

(3)建设城市生态廊道系统:包括以河流为主的蓝道和以绿化为主的绿道,保持城市内部的各种自然与人工生态流的连续。

2.3 地段景观规划设计环境管理途径

针对具体的城市地段,在景观规划设计中也应尽量提高“自然”组分在城市用地构成中的比重,进行生态适宜技术层面考虑:

(1)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根据地段的自然环境特点预测规划对周围的影响,制定对策。(2)进行城市绿地、公园及滨水区具体环境景观设计:结合区域与城市生态绿地系统与廊道系统,提高各种绿地的生态功能,用廊道相互连通,构成绿地网络。

2.4 建立多层面立体化城市空间体系

随着城市规划的不断发展,环境的设计也在不断改进,建筑材料的使用也更加新颖,城市的旧面貌都已被翻新,人们的生活质量也随之提升,环境设计慢慢向多层面发展。

(1)建设多层次的道路公交系统

在许多比较发达的城市中,多层次的道路公交系统非常普遍,效果也非常明显。在城市规划中,它主要是解决因人口和建筑物的密集而造成的拥挤状况,这也是城市规划中的主要问题,因为人口在不断的增加,给环境造成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对于这样的现象,在环境设计中,我们应该采用分散人流量的方式来解决。例如将我们现在的道路建设成一般汽车通道、地铁和高速公路三条线路合一的状态,有效的减少了交通系统拥堵的难题,为城市规划作出贡献。

(2)合理建设高架步道系统

高架步道可以分成三种类别:露天式、有顶式和全天候式。在这三种步道中,露天式的步道投资是相对于较少的,应用也比较广泛,在城市中随处可见。全天候步道的设置一般是在温度比较寒冷的地区。所以对于步道的设置,这就要求步道的设计者根据不同地区的不同情况,做出具体的分析,不要一味的生搬硬套,要对城市和城市里的人们负责。

3城市规划设计环境管理依据的原则及主要内容

3.1城市规划设计环境管理依据的原则。城市规划设计环境管理应以可持续发展理论、生态学理论、系统学理论等为指导,既要维护好人类生存环境,又要满足人们的使用需求,根据城市规划设计环境管理的内涵及目标,要作好城市园林生态规划设计,应当遵循如下原则:(1)整体优化原则;(2)协调共生原则;(3)环境敏感区保护优先原则;(4)景观地域性与文化性原则;(5)生态平衡原则;(6)生物多样性保护原则;(7)生态美学原则;(8)最适功能原则;(9)可持续发展原则。

3.2城市规划设计环境管理的主要内容。城市规划设计环境管理的主要内容应结合我国城市规划中环境管理的实际情况,环境管理规划的主要方法包括城市环境的视觉景观形象设计、体现地域文化与特征、城市景观的环境生态效应的体现(包括保护生物多样性、建立多样性生境、合理利用边缘效应、创造适宜大小的面积、保持种群一定的数量、城市自然景观的保护与重建、结合地域自然条件等)、达到城市环境的适宜性(安全性、可达性、舒适性)。

4结语

从城市发展规划的历史上可以看出,用以指导城市发展的规划体系是一个不断补充新元素、不断调整的发展过程,多目标的规划体系已经从“社会――经济”重心转移到了“社会一环境”重心上来。如果说城市规划侧重研究人类聚居的物质形态和社会经济作用,那么城市环境管理规划则是更广泛地探讨两者之间及其自身的互动作用关系,从中探寻一种客观上的动态平衡。它的相关规划理论与城市规划都是可持续规划体系的一部分内容,城市环境管理规划理论研究以城市总体规划为指导,是可持续规划的多目的之一,是城市总体规划的有益补充。

参考文献:

[1]徐伟,张北艋.环境设计对城市规划设计的重要性[J].科技与生活,2010(03)

篇3

关键词:居住环境 城市生态化 规划设计

中图分类号:S75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伴随着我国近些年来的经济发展,人们对于居住环境的要求日益增加,处理好环境污染,规划建设生态化城市,营造健康的居住环境,是城市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目标。但是,我国目前居住环境的城市生态化规划设计还存在很多问题,主要是人们对于生态化的理解,片面地认为只要增加绿地面积就完成了生态规划,就算改造了居住环境。这种意识和理念是不全面的。笔者根据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结合居住环境城市生态化设计问题和现状,提出一些有效的措施和合理的规划方案。

一、居住环境的城市生态化设计原则

对于居住环境生态化设计应当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树立“可持续发展”。对居住环境的城市生态化设计的根本目标是服务于人,因此必须立足于每一位居住者。以居住者为主体,设计者应当充分了解居民的需要,充分考虑居民的建议或意见,从美的角度开展设计,同时注重在设计中始终贯穿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理念,达到人与自然的完美融合。居住环境的城市生态化设计能够带动整个城市生态化的进程,从小处着眼,立足于现在,发展于未来,是生态化城市建设的必要环节,同时也响应了我国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号召。

居住环境的生态化理念不仅仅限于对住区的绿化改造,更包含了丰富的健康内涵,包括身体上和精神上的健康。设计者在规划设计之前要充分了解居民的需求,从简单的植树绿化中走出来,结合人的全面健康考虑绿色生态化建设对其的调节作用,将自然绿化和艺术设计巧妙地融合到居住环境中。

二、居住环境生态化设计

(一)空间设计

居住环境生态化设计要体现对人和环境的尊重,在设计中充分展现出人文关怀。国外优秀的设计者在对居住环境进行生态化设计时,充分考虑了居住区内建筑高度的配比。建筑高矮的搭配能够给人带来丰富的空间感,同时在符合建筑本身设计风格的同时,外部的绿化设计也注重了曲线美感,而非简单的方块式草坪。设计结果体现了建筑与绿化的融合,达到了很好的空间效果。国内设计者在设计居住区应当学习外国先进的空间设计经验,将居住区的个人空间,公共开放空间和绿化合理安排,凸显层次。

(二)道路设计

居住环境的城市生态化规划设计离不开道路设计,设计者在构筑道路系统时要注重居住环境内的车行交通,在居住建筑和车行道路间设计一定的隔离距离,避免车辆的噪声和尾气对居住环境产生过大的影响。城市内应当建立更多的地下停车场,减少车辆停放对地面空间的占用。另外,要加强居住环境内相关服务设施的设置,如残疾人和老年人无障碍通道等,在兼顾美感的同时方便居民生活,从细节中体现人为关怀。

(三)绿化景观设计

绿化景观的设计要符合整个城市生态设计的要求,强调绿化景观从设计到管理维护的全过程。城市生态升级的要求,使居住环境和整个城市居住区的各方面因素融为了一个生态系统整体,要逐渐实现人工绿化景观到自然绿化的过程。我国居住环境的城市生态化设计往往容易停留在表面,认为植树种草就是绿化景观设计,只要完成了足够多的植树种草要求,就是美化了生活环境。其实不然,植树种草自然是绿化景观的一部分,但仅仅是其中的一个方面。要做好居住环境的城市生态化规划,就要先从根本上改变长期以来片面的植树种草观念。

减少不必要的观赏草坪,根据城市和居住环境的面积合理安排绿地面积,并将绿地设置为部分区域可入,避免大片草坪只可以用来观赏的现象,这是绿化设计中的浪费。充分利用树木的光合作用,调节城市和居住环境的温度和湿度,还可以减少城市热岛效应。根据季节,选载合适品种的树木,而并非一味盲目栽种。如:城市居住环境绿化可以以落叶乔木为主,能够产生更多的氧气,吸收二氧化碳和有害气体,冬季或气候寒冷的地区可以以松柏等针叶乔木为主,增加植物的多样性。充分发挥绿植净化空气、防风防尘的作用,为城市和居住环境的住户创造出一个安静舒适的生活环境。

除了公用绿化设计外,居民家中的花园也可以作为绿化设计的区域,引导居民对屋顶花园、门庭等私用空间的利用,改变每家每户的小环境,创造出良好的局部环境有利于带动整体大环境的改善。

(四)能源设计

居住环境的城市生态化规划和建设离不开各类能源,生态化建设要求使用节能环保的能源,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鼓励采用风能、太阳能、电能等,同时可以减少废气废水的排放,减少城市居住环境的污染。生态化设计要“开源节流”,主要表现在新能源的开发使用和现有资源的节约利用上。

首先是对风能的利用。我国大多数城市对风能的利用还比较缺乏,风能发电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城市居住环境设计中应当结合城市的地理位置和地理环境考虑利用风压通风条件,保持居住环境内的自然通风。对于自然条件允许的地区,可以考虑建造风能转换站,使用风力发电。

其次是对太阳能的合理利用。太阳能被世界公认为一种环保的无污染的清洁能源。我国城市,尤其是北方城市往往多晴天,可以大范围考虑使用太阳能。居住区内建筑顶层设计安装太阳能电池板,利用太阳能辐射完成居民热水和取暖的需求,还可以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为居住区电能使用提供方便,但太阳能设备的维护成本较高,更换率较大,而且容易受到天气情况影响,因此,应用范围还不是很广泛。但生态化居住环境的设计者应当持有利用清洁能源的理念。

最后是水资源的设计利用。人类生产生活都离不开水。在生态化城市居住环境的规划设计中,水资源的利用和循环是至关重要的。居民对水的需求主要集中在饮用、洗涤和排污方面。在对居住环境进行生态化设计时,可以考虑使用节水型的设备,如节水型水龙头和马桶等,另外对于废水和雨水可以进行回收处理,经过简单处理后的废水可以再次利用到冲洗厕所,清洁道路的方面。

(五)垃圾处理设计

居住环境的垃圾处理同样属于生态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生态化设计要求对垃圾进行合理的分类,对生活垃圾做到循环利用,现在我国城市已有建成的垃圾发电站,成为生态化城市规划和建设的发展目标与运用实例。

居住环境的城市生态化设计的意义

对居住环境的城市生态化设计具有以下两点主要的意义:一是能够推动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城市中的居住环境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只有保护好与人们息息相关的生活环境,才能更好地工作学习。城市生态化建设是现代化国家在工业经济发展繁荣阶段的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保持生态平衡,维护生物的多样性,使居住环境和整个城市形成一个立体的、连续的绿色循环空间。二是减少污染,创造良好的生活空间。对居住环境的生态化规划有利于减少污染,融入科学的艺术设计,增加生活的舒适度和艺术美感。

四、结语

我国居住环境的城市生态化规划设计的任务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是依然任重而道远,对于本身自然环境恶劣的地区,要加强改造,对于生态环境保护较好的城市,要继续寻找更加科学的生态化建设方法。不断改善居住环境和推动城市生态化规划设计,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伟大目标。

参考文献:

[1]申利先.对城市住宅区生态规划设计的方法探讨[J].建材与装饰,2012,(18).

[2]章利红.谈生态住宅小区规划设计的问题[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11).

[3]谭晓宁.谈居住环境生态化设计[J].建材与装饰,2012,(16).

篇4

关键词:建筑环境;规划;景观设计;策略研究

景观设计与建筑学、环境艺术、生态学、园林规划,旅游规划、市政工程设计等多种学科交叉融合,又在不同的学科中具有不同的意义,"景观设计"(又叫做景观建筑学)是指在建筑设计或规划设计的过程中,对周围环境要素的整体考虑和设计,包括自然要素和人工要素。使得建筑(群)与自然环境产生呼应关系,使其使用更方便,更舒适,提高其整体的艺术价值。景观设计以建筑环境规划为出发点可分为:艺术景观设计、空间道具设计、会展展览设计和节日氛围设计等。

一、建筑环境规划中景观设计的概念

建筑环境规划中景观设计是对建筑环境各相关要素进行研究的整体设计。因此我们要树立一种整合思想,就是要对局部各要素进行交叉综合设计,而不只是简单的功能的组合,更重要的是一种高屋建领的使物质要素及其环境达到尽善尽美的建筑环境设计。建筑环境规划中景观设计研究的是以建筑与环境为主体的物质空间设计,也就是说,它可以合理安排并组织空间诸要素关系。作为建筑环境范围内的建筑问题,建筑环境规划中景观设计的出发点是空间和形象,它合理的补充和完善了自上而下的建筑环境规划行为。通过建筑环境规划中景观设计理论,人们能够从生活的、运动的、综合的、整体的、直观的等等多个方面来对建筑环境有一个更加清楚的认识。

景观的范围是非常广泛的,它一方面涵盖了视觉美学意义,另一方面,也涵盖了地质、地理和地貌属性等地学意义,并涵盖了承载了人类文化、精神的文化意义。与此同时,景观承载了生态系统能源和物质循环,具有非常显著的生态意义。在实践方面,景观规划设计是通过安排土地及其土地上的物质和空间,实现景观的各种功能的协调和完善,从而保证生态平衡以及人类的正常和舒适的生活。建筑环境规划中景观设计的研究对于进一步深入理解建筑环境生态系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建筑环境规划中的景观设计

景观(landscape),无论在西方还是在中国,都是一个美丽而难以说清的概念。地理学家把景观作为一个科学名词,定义为一种表景象,或综合自然地理区,或呈一种类型单位的通称,如城市景观、草原景观、森林景观等;艺术家把景观作为表现与再现的对象,等同于风景园林师则把景观作为建筑物的配景或背景;生态学家把景观定义为生态系统或生态系统的系统;旅游学家把景观当作资源;而更常见的是景观被城市美化运动者和开发商等同于城市的街景立面,霓虹灯,房地产中的园林绿化和小品、喷泉叠水。而一个更文学和广泛的定义则是“能用一个画面来展示,能在某一视点上可以全览的景象。尤其是自然景象。”但哪怕是同一景象,对不同的人也会有很不同的理解,正如meinig所说“同一景象的十个版本”。景观是人所向往的自然,景观是人类的栖居地,景观是人造的工艺品,景观是需要科学分析方能被理解的物质系统,景观是有待解决的问题,景观是可以带来财富的资源,景观是反映社会伦理、道德和价值观念的意识形态,景观是历史,景观是美。

(一)自然特征对建筑环境规划中的景观设计形成的影响

景观设计的内容根据出发点的不同有很大不同,大面积的河域治理,城镇总体规划大多是从地理,生态角度出发;中等规模的主题公园设计,街道景观设计常常从规划和园林的角度出发;面积相对较小的城市广场,小区绿地,甚至住宅庭院等又是从详细规划与建筑角度出发;但无疑这些项目都涉及景观因素.通常接触到的,在规划及设计过程中对景观因素的考虑,通常分为硬景观和软景观。据我理解硬景观是指人工设施,通常包括铺装,雕塑,凉棚,座椅,灯光,果皮箱等等;软景观是指人工植被,河流等仿自然景观,如喷泉,水池,抗压草皮,修剪过的树木等等。建筑环境自然特征是建筑环境形体的结构层,不同的自然特征决定了不同的建筑环境艺术中的景观设计特点。

建筑环境形成发展的物质基础是自然特征,它直接关系到建筑环境的形态特征。在建筑环境景观和个性塑造方面,上帝最珍贵的赐予是自然环境,这是形成建筑环境景观的一个决定性的因素。在建筑环境艺术中的景观设计中,必须对各种因素的特征和潜在的美学价值有一个充分的认识和了解,同时将它们充分展现在建筑环境中。

景观作为人在其中生活的地方,把具体的人与具体的场所联系在一起。景观是由"场所构成的,而场所的结构又是通过景观来表达(Norberg-shulz,1979,P8)。与时间和空间概念一样,场所(地方)是无所不在的,人离不开场所,场所是人于地球和宇宙中的立足之处,场所使无变为有,使抽象变为具体,使人在冥冥之中有了一个认识和把握外界空间和认识及定位自己的出发点和终点。哲学家们把场所上升到了一个哲学概念,用以探讨世界观及人生(Casey,1998;Heidegger,1971);而地理学家、建筑及景观理论学者又将其带到了理解景观现象的更深层次。对场所性的理解首先必须从场所的物理属性,主体人与场所的内-外关系,以及人在场所中的活动,无所不在的时间,四个方面来认识.这四个方面构成景观作为体验场所的密不可分的整体。

建筑环境的自然特征主要涵盖了气候、地形地貌、水系和其他自然资源等等。

第一,气候对于建筑环境的建筑格局、空间形态以及人们的生活习惯等等都能够起到非常关键的影响。建筑环境环境的各个方面都能够受到气候的广泛影响,例如,气候能够直接影响到建筑门窗的大小、屋顶坡度的大小和建筑风格,并且,气候也是和建筑间距和群体组织息息相关的。

第二,地形地貌直接关系到建筑环境的空间特征。如果建筑环境空间和地形地貌是互相重合的,那么,地形地貌特征就能够作为建筑环境的空间特征。例如,草原建筑环境呼和浩特市、丘陵城市大连、山城重庆、高原建筑环境的拉萨市等等。相反,如果建筑环境空间和地形地貌是相对独立的,那么,地形地貌就可以作为建筑环境的关键景观。例如,兰州市被山脉所环抱、洛阳市是靠山而建的等。

第三,水系在地形地貌中是一种非常特殊的形态,它也对建筑环境空间起到巨大的影响。在建筑环境中,最活跃的因素是水。通过水这一因素,建筑环境空间能够变化多端,建筑环境的生命力会更加旺盛,因此可以说,建筑环境的重要风景线是水。例如,临湖的杭州、遍布水网的苏州、夹江的武汉、海岛上的香港、滨海的青岛等等,都体现了水对于建筑环境艺术中的景观设计的影响。通常情况下,对建筑环境景观的影响更为重要的是滨水区的环境,以及相应的建筑、街区等,同时,这些可以作为建筑环境的边缘,从而使建筑环境的整个风貌得到充分的展现。

第四,包括风力、植物、水力、矿物等在内的其他自然特征也都对建筑环境空间和景观起到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自然特征对建筑环境规划中的景观设计形成的影响如图1所示。

图1 自然特征对建筑环境规划中的景观设计形成的影响

(二)文化特征对建筑环境规划中的景观设计形成的影响

建筑环境能够承载不同地域和不同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形成于多种多样的文化背景中的建筑环境,能够使多种多样的文化内涵得到充分的体现。与此同时,分别在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中成长的不同的建筑环境也能够体现出各自的价值指向。对于传统的建筑环境来说,不管它是在什么样子的文化背景下产生出来的,它的自身特色及其文化上的魅力都能够充分的展现出来。受到相同的文化背景的影响,在建筑环境形象存在一定的共性的同时,也会由于不同的地区的文化底蕴的区别而会存在一定的差异。由于文化差异而带来的与其相适应的生活习惯方面的差异,以及建筑环境的差异是建筑环境存在着个性和特色的基础和前提条件。

所谓文化,就是人类生活和存在的一种方式,而建筑环境可以特殊和集中的表现出文化这种方式,建筑环境是文化积淀的产物。建筑环境赖以存在的背景就是建筑环境的文化,文化直接关系到建筑环境的内在的本质特征。建筑环境的文化主要涵盖了两种形态,它们分别是:显性形态和隐性形态。可以将显性形态描述为人、地、物三部分。所谓人,就是人的活动,也就是说,建筑环境中的社会活动,这些活动主要包括人的交谈、约会、交往、聚会、旅游、游戏等等,传统习俗已经将这些活动组织在一起,形成建筑环境的一个关键的显性形态。所谓地,就是人活动的领域,也就是人的活动的位置或者场所,这些位置或者场所就像是一个“粘合剂”,能够将不同的人和不同的活动聚集在一起,地是建筑环境中最具特色和最富有感染力的一件事物。所谓物,就是构成空间的要素,例如,一幢建筑、一个铁塔、一个雕像、一个足球场等等都是物。所谓隐性形态,就是那些对建筑环境的形式与发展能够发挥出潜在的和深刻的影响的因素,主要包括历史、文化、政治、经济、以及生活习惯、人们的心理特征等等,其含义是非常广泛的。场所对人的活动的作用的第二个方面是认同,它是与地方的特色和个性相对应的,认同即与特定的环境成为朋友,或者说是使自己归属于某一场所,和这一个地方上的社会群体。认同于一个场所,是一个适应于这个地方的所有自然过程与格局以及社会的过程和结构的结果,是个体人的秩序与其脚下的土地,头顶的苍天,以及周围的自然和人的秩序的谐同,当对方告诉你是来自哀劳山的麻栗寨时,他实际上带给你的是哀劳山半山腰上的那个村寨,寨子上头的那片密林,林子上的云雾,以及寨子下面的梯田,和梯田上的那丛树,那一堆巨石;他实际上还带给你那 又长又粗的竹筒烟枪,男子头顶的红头巾,少女身上的黑底白纹绣花,还有竹筒米饭的清香,以及蘑菇房、长街宴、神树上的祭台。这里,人成为场所的一部分,场所也成了人的一部分。

文化特征对建筑环境规划中的景观设计形成的影响如图2所示。

图2 文化特征对建筑环境规划中的景观设计形成的影响(青岛湛山寺)

三、结束语

本文研究了建筑环境规划中景观设计,探讨了自然特征和环境特征对建筑环境规划中的景观设计形成的影响。建筑环境规划中景观设计在保证功能需要的同时应遵循生态性的设计原则, 建筑环境开发者和景观设计者必须把地域建设和环境保护作为建筑环境建设的重要任务和有力保障。另外,将建筑物融入到当前的景观设计范畴之内,充分融合建筑空间的美学特点和人们的视觉特性,可以使建筑环境艺术中的景观设计发挥出极好的效果,从而有利于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存。

参考文献:

[1] 李宇宏. 景观设计思维及演进研究[J]. 中国建设教育, 2010,(Z2)

篇5

[关键词]居住小区;规划设计;环境;创新

众所周知,任何小区的落成都会形成一个小范围的社会,社会环境和风气会在一定程度呈现出趋同性的特点,因此,如何设计出符合人们生活理念的小区是众多建筑设计师关注的重点和难点,我们在考虑小区环境的同时,需要注重人们的生活感受,特别是视觉方面的效果感受,同时,小区的基本配套以及环境也不容忽视,要充分体现实用性和经济性,打造可行的性价比流程,为人们提供舒适可行优美的生活环境。打造特色的小区文化,提升小区的档次和品味,全都在于小区设计师的建筑设计要求。

1.目前,住宅小区规划建设的主要通病

在我国,一些建筑小区之所以受到人们的环境,是因为在风格方面和别的小区有所不同,但是由于城市化的发展,多样性的小区规划日益成为设计师追逐的对象,而我国过去单一的小区建筑模式在单体设计上逐渐落后,形成不适应人们需要的单元住在。

单元的住宅模式可以为住户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在室内居住的过程中,也会形成互不干扰的局面,但是由于小区在规划的过程中,采用的是一种类型的建筑材料,这种建筑材料本身较为落后,使得整个小区的景色基本一样,从而显得生活较为单调,这和当前人们需要的多样化的居住环境有所不同,特别是在高度的秩序控制方面,也会形成一定的差异,构图的不同,使得人们会对变化带来更大的渴望。

近几年,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内容日益丰富,发达国家更是本身健康的理念出发,提出了小区环境的模版,在建筑学方面的提升和在心理层面的提升显然有所不同,如何打造自然和谐统一的居住环境,成为人们的最先需要。安静的日子需要和谐的范围,但是不需要单一的生活,这是现代化对于住宅的基本要求,也就是说,人们对于生活的需要增加了,过去的居住小区已经不能适应生活的需要,急需一种现代化的生活模式。

2.条形住宅行列式排列的居住住宅小区

现代化的居住方式讲究的室内空间的变化,而对于外部轮廓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于空间和合理配置和单体设计,需要从源头入手,一改过去砖头样式的住宅,改变成为多样化的家居模式。

同时,在住宅的间距方面,要做到色调和间距程度的统一,提高小区给人的整体感观性,避免枯燥和乏味的生活出现,体现人情化和新鲜感,是当今建筑物的主要特点所在,而我国当前的建筑小区普遍处于混乱设计阶段,国家没有明文的规定,对于小区的设计要符合怎样的标准,因此在普遍使用的过程中,就会过于单调化处理,整体的色彩和形式也会流于表面而有所差距。

根据目前我国建筑物的绿化结构形式来说,每栋房屋之间需要留出一定的间隙和绿化部分,在绿化的部分需要添加部分的乔木作物,作为基本的外在环境的营造。一般来说,在公共的空间里,需要着重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提高人们对于当前生活的精神要求,不能忽略人们对于精神角度的追捧,社会的稳定程度和邻里之间的和谐统一是小区文化的重要体现,也是一个小社会的基本氛围。将居住空间环境的设计只局限于能用、经济等简单的使用水准上。居住在单元住宅楼内的人心中无不有一种由于缺乏邻里间人际交往,感情世界难以沟通的遗憾和无奈。有的甚至居住多年邻里间尚不知姓名与职业,更谈不上有什么互帮互助的友情,以往庭院中的和睦相处、热情相待、彼此关怀的邻里关系已荡然无存。由此,家中老人无聊无快乐之所,邻里间不同职业、不同身份的人无信息沟通。更有甚者,使某些偷盗分子有机可乘,竟堂而皇之地以搬家名义将家中贵重物品洗劫一空,而邻里间却全然不知。由此对社会安定和人民的生活安全造成不应有的危害。同时给社区管理等带来许多不便。

3.怎样让人们从几十平方米的斗室中走出来而使居住者的身心受到洁静,力求达到人与自然的完美结合

这是每个建筑商及规划设计者应该认真探索的问题。社会的进步从而导致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人们渴望有优美安静和舒适的居住环境。要创造一个这样的居住小区,作为规划设计者必须对居民的需求和心理加以研究。居住环境是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的住行而建造起来的一种客观的外界环境,它改变和影响着居民的生活和心理。不良的居住环境,会导致居民不良的居住行为,而良好的居住环境则使人们心理处于平衡状态,精神积极向上。

4.为了丰富居住小区空间的外部轮廊,力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不宜将同一单体住宅重复布置,应将高、中、低层不同建筑形式的住宅搭配布置精心营造。不要只局限于单一层数和型式的住宅。从布置手法上,为丰富居住小区的外部轮廊线,高层住宅布置在小区的中央部位,低层住宅布置在边 部位。这样就可以避免形成封闭的空间或形成与外部空间隔绝的局面,能够和周围形成统一的整体。充分利用原有的地形、地物和地貌。比如为适应高低起伏的地形,在布置时应尽量保留原来的自然地形,从远处看,轮廊参差错落,高低起伏具有韵味。为了克服过去“兵营式”规划布局的呆板和单调,对住宅组团中的条型住宅,采用以变化方向的行列式布置为主,分散布置点式住宅为辅的布局手法。各住宅组团之间由绿地、低层公共建筑隔开,使居住小区成为建筑高低错落,绿地相连,道路便捷的既统一又有变化的整体。在规划中密切结合绿化布置,住宅组团绿地根据配置的花草树木相互区别,各具特色。

5.为了充分地利用空间,把居民的居住环境从室内引伸到室外,扩大居住空间,方便居民的活动,创造一个整体的住宅组团是适合人们日益增长的生活需要的空间,以往单一的条形住宅行列式布置的住宅组团是对空间的化整为零,那么整体住宅组团的规划布局就是对空间的化零为整之典范。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民经济和科学技术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这为我国住宅建筑的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现我国许多大小型城市在居住小区的建设中大量采用了整体式住宅组团的规划布局方式,这种规划布置的特点是对空间给予了充分的重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

6.结语

总而言之,现代化的建筑结构需要富有特点的小区建筑进行整体效果的点缀,在这个过程中,设计师需要从客户的心理角度出发,对于建筑设计进行潜心的研究,打破常规,设计出符合当前需要的专业小区设计方式,对于多个领域的设计进行关注。

参考文献

[1]陈秋辉,李泉煌.试论居住小区规划设计的环境创新[J].今日科苑,2008(08)

篇6

【关键词】动力与环境;集中监控;规划与设计

1.通信企业竞争和发展的需要

伴随着通信行业的迅猛发展,通信企业间的竞争不断加剧,“网络质量是通信企业的生命线”,网络质量领先是通信企业的绝对竞争优势,稳定的动力设备和优良的机房环境是保障网络质量领先的必要条件。面对如此激烈的竞争环境,如何保证基站、机房通讯设备的正常运行,提高运行质量保障能力和运维管理低成本运作能力,就成为运营商最为关注的话题,如何解决呢?通信企业就必须建设动力环境集中监控系统。

2.动力与环境监控系统简介

动力及环境监控系统是对分布在不同地域的移动通信局(站)基站的图像信息、电源设备、空调设备、环境数据进行信息采集;实时监视基站设备运行状态;记录设备运行数据; 处理相关事件的分布式计算机控制系统。它是确保通信局(站)基站的供电系统、空调系统、环境条件稳定、可靠、安全运行;实现通信基站无人职守和集中维护管理不可缺少的环节。

3.监控需求

3.1监控点

本监控工程共包括4个交换局址以及217个通信基站的动力与环境监控。其中可以进行监控的智能空调基站203个,非智能空调基站14个,基站13个。期基站均是智能空调基站,可以纳入动力与环境监控系统中,进行实时数据的采集。本监控系统采用的传输介质全部采用基站到机房的独立2M的一个时隙,不再采用在传输话音的2M线路抽取时隙的方式,即不再利用业务信道,这样既可以保证传输的稳定性,而且在传输过程中对移动业务没有丝毫的影响。

本监控系统中,通信基站安装的监控系统主要设备为监控单元GS7.1系统,机房监控包括环境监控和动力监控,采用GS7.0/7.1监控单元。

3.2监控原则

动力与环境监控系统包括以前未监控的移动交换、传输、动力机房及基站的动力及环境的集中监控以及扩容改造原有动力及环境监控系统和监控中心的扩容。

3.3监控内容

A基站部分:开关电源、交流三相电压、电流。

B环境:温度、湿度、烟雾、水浸、移动、门态。

C空调:智能空调、非智能空调(仅取面板上的运行、故障、电源等状态,只进行数据监控不进行控制)。

D:交换局的高压设备、低压设备、智能设备、蓄电池、空调、图像;机房环境:高低压配电机房、油机房可根据实际情况监测水浸等;交换机房的环境监控包括温度、湿度、烟雾、水浸、移动、门态。

E:传输机房的蓄电池监测到单体情况,其它内容同基站监控、本地网传输站:监控内容同基站,预留电池单体监测数据口。

4.监控系统结构设计

根据邮电部YDN 023-1996《通信电源和空调集中监控系统技术要求(暂行规定)》和电网综[1997]472 号文《通信电源,基站空调集中监控管理系统暂行规定》以及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2000年以GF006-2000号文颁布执行的《中国移动通信动力及环境集中监控系统技术规范》中的规定,在一个本地网内,监控系统应按城市(地区)监控管理中心(CSC)、区域(县)监控中心(LSC)、局(站)现场监控单元(FSU)、设备监控模块(SM)划分。其中监控模块是数据采集级,其他三个监控级是具有不同管理权限和功能的管理级。

4.1逻辑结构

集中监控系统网络图是按照系统原理设计的图形,即逻辑结构图。

4.2监控模块SM

监控模块是整个系统的数据采集部分。装于被监控的设备附近。它是图像、声音、环境、电源、空调设备的智能控制器或智能采集设备; 具有数据的采集、压缩、控制和滤波作用; 具有与监控单元(FSU),区域监控中心(LSC)或监控中心(CSC)进行通信的功能; 完成遥测,遥信数据的传送及实现系统的远端遥控。每个监控模块都是相对独立的数据采集子系统,这些数据采集子系统一般地均由传感器、数据采集通道、数据处理与控制器、通信单元组成。

4.3监控单元FSU

监控单元是装于监控基站(基站) 内的前台设备。从逻辑上讲,它是监控模块的上一级设备,其主要功能为:周期性地采集各监控模块(SM)传来的各类信息,对信息进行数据处理、存储、参数设置、告警管理,随时接受并快速响应来自监控中心(CSC), 区域监控中心(LSC)的命令,具有与监控中心、区域监控中心进行通信的功能,完成监控模块(SM)和监控中心(CSC)、区域监控中心(LSC)之间的遥测、遥信、遥控数据的传送。

4.4区域监控中心LSC

区域监控中心装于区域(县)监控中心。从逻辑上讲,它是监控单元的上一级设备,其主要功能为:周期性地采集各监控单元(FSU)传来的各类信息, 对信息进行数据处理、存储、参数设置、告警管理,具有实时作业和历史数据处理功能,能同时监视辖区内监控单元的工作状态。可通过监控单元(FSU)对监控模块(SM)下达监测和控制命令, 随时接受并快速响应来自监控中心(CSC)的命令,具有与监控中心进行通信的功能,完成监控模块(SM)、监控单元(FSU)和监控中心(CSC)之间的遥测、遥信、遥控数据的传送和数据过滤功能。

5.监控系统实现系统逻辑结构与功能

传输层可分为:基站时隙复用、县局交叉联接/无交叉联接、机房通信控制柜组柜。

传输层设备:时隙复用器、16交叉联接设备、集群服务器、2M网桥、2M通信板、V.35合路器、7.1通信插件箱、通信机柜等。

该系统主要功能特点是:

(1)具有实时作业功能,能同时对监视辖区内监控单元的图像信息、数据信息。

(2)具有辖区内数据信息实时数据库,在授权情况下,可以通过TCP/IP协议完成系统内CSC或其他LSC的数据查询、修改。

(3)利用时隙复用、交叉联结、信道收敛技术,最大限度的利用信道资源。同时,系统可以监视网络上/下行通道的运行状态,并给出通道运行状态的通道状态命令/响应信息,硬件设备上给出通道运行状态指示灯信号。

(4)随时接受并快速响应来自监控中心(CSC)的命令,具有与监控中心进行通信的功能。

(5)可通过监控单元(FSU)对监控模块(SM)下达监测和控制命令,完成监控模块(SM) 、监控单元(FSU)和监控中心(CSC)之间的遥测、遥信、遥控数据的传送。

(6)完成《通信局(站)电源、空调及环境集中监控管理系统前端智能设备通信协议》扩充板的全部功能。

(7)采用Linux/Unix操作系统作为开发平台,具用可靠性高、系统响应速度块等优点。

其他系统的接口

系统可以采用PCM 2M、E1抽取时隙、以太网(2M/V.35)、V.35网桥、232合路器、公务信道F2接口、干接点传输、ISDN、交叉连接设备、基带MODEM等多种接口方式进行系统组网。

篇7

关键词: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关系

前言

建筑作为城市的重要构成要素,不仅仅能反映出城市文化和历史,重要的标志性建筑也是是一个城市的象征,它的好坏对一个城市的形象会产生很大影响。所以在建筑方案设计时不仅要关注建筑物本身,而且还应关注其是否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即要在城市规划设计的指导下对建筑进行设计,才能促进城市经济、社会的和谐、健康发展。

一、概念

建筑设计(Architectural Design )是指建筑物在建造之前,设计者按照建设任务,把施工过程和使用过程中所存在的或可能发生的问题,事先作好通盘的设想,拟定好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方案,用图纸和文件表达出来。作为备料、施工组织工作和各工种在制作、建造工作中互相配合协作的共同依据。便于整个工程得以在预定的投资限额范围内,按照周密考虑的预定方案,统一步调,顺利进行 。并使建成的建筑物充分满足使用者和社会所期望的各种要求。

城市规划(Urban Planning)研究城市的未来发展、城市的合理布局和综合安排城市各项工程建设的综合部署,是一定时期内城市发展的蓝图,是城市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依据,也是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城市运行三个阶段管理的龙头。

要建设好城市,必须有一个统一的、科学的城市规划,并严格按照规划来进行建设。城市规划是一项系统性、科学性,政策性和区域性很强的工作。它要预见并合理地确定城市的发展方向、规模和布局,作好环境预测和评价,协调各方面在发展中的关系,统筹安排各项建设,使整个城市的建设和发展,达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骨、肉”协调、坏境优美的综合效果,为城市人民的居住、劳动、学习、交通、休息以及各种社会活动创造良好条件。

二、明确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关系,将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相结合

我国许多城市整体城市形象不明确不突出的原因, 主要不在于单个建筑本身造型, 而在于对周围环境的忽视, 以及强烈的个体表现欲所造成的整体上的不和谐。因此必须有建筑设计服从城市规划设计的观念。建筑师在设计单体或群体建筑时, 必须考虑建筑的大环境和开发地盘红线内的小环境问题。同时应该提高城市规划管理者的决策水平和全社会的审美水平, 不能把独一无二、标新立异作为取舍的唯一标准, 应该确信在城市规划设计的指导下, 注重周围环境的协调, 即使是最简单的建筑设计也能取得好的效果。

城市规划的实质在于合理利用城市的土地和空间资源, 协调城市功能布局以及进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全面安排, 故而其着眼点远离建筑物质形态而偏向于社会的整体平衡, 是一种强调总体协调、彼此相关而不突出个体的政策过程取向。但具体城市的建设大都还是由许许多多的、彼此并不一定相关的个体项目构成。如建筑设计或是小范围的外部空间设计, 一个委托人、一份设计书、一笔资金就可以达到目的。在属性上, 这种设计主要反映业主及其能对建筑建造过程产生影响的那些人的思想与价值观念, 而忽略了整体效应与彼此间的联系, 是一种有突出个性的工程产品取向。如果人们直接以城市规划去指导微观的项目建设和建筑设计,极易造成彼此间的脱节, 并直接导致环境品质的下降, 中间层面的现代城市设计,作为两者间联系的纽带, 就是在这种情况下逐渐发展起来的。其根本目的在于, 通过对城市社会的空间环境设计, 改善人们的生存空间的环境质量和生活质量。城市设计不同于城市规划设计中的控制性详细规划, 作为一种在定性、定量图文结合方式下的弹性控制方法, 可以直接指引到具体建筑单体的设计层面。城市建设是一个整体的系统化过程, 如果没有条例的约束, 其间各种作用力必然会发生偏移甚至抵消, 但是这种约束又不是对具体建筑物的描述, 城市设计的特点在于设计城市而非设计建筑物, 它是弹性而非具象地引导建筑设计, 从总体上引导土地的合理利用, 保障生活环境的优良品质, 促进城市空间的有序发展, 同时为政府和规划管理部门提供一种长效的技术管理支持。城市设计导则正是城市设计一种法令型成果形式, 在我国许多城市已经得到重视, 除须根据《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的规》划设计要点执行外, 同时对于建设项目在方案和初步设计阶段需要完成的成果做了明确而详细的规定。简言之,要十分重视城市设计对建筑设计的指导作用。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 城市规划的设计内容日趋综合, 方法包容性更强, 从单纯注重形态的设计发展到综合设计。城市规划设计主要是通过建筑设计、景观设计来实现的。城市规划管理是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通过政府行为来对城市规划设计和建筑设计进行监督、管理,并对二者之间发生的矛盾加以协调解决。在城市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 城市规划具有龙头地位。在城市规划设计中不但要注重城市的功能分区, 交通流线, 而且还要注重建筑物的体量、尺度、比例、色彩、造型、材料、空间等。一个城市建设的好坏与城市规划设计水平的高低有着直接关系, 因为城市规划设计是城市建设的基础, 也是建筑设计的依据。

篇8

一、客观认识循环经济规划的作用

(一)从循环经济定位的角度来认识

《循环经济促进法》明确指出,发展循环经济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当前我们发展循环经济已成为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有效抓手,也成为实现我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行动目标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体目标的基本途径。而在近年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凝聚全球力量以获得新发展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的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其基本内涵和实践内容也是循环经济发展的应有之意。由此,制定循环经济规划首先应以循环经济的基本定位为指导,特别是在国家、省、市、县等各级循环经济发展总体规划中,需要全面系统地阐述应如何有效实现循环经济这一“现实抓手”和“基本途径”的角色定位,同时还应把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的相关内容纳入到所规划的循环经济发展实践和模式探索中,以注重体现“绿色”/“低碳”这一全球经济发展热点的内涵和要求。

(二)从规划体系建设的角度来认识

“十一五”时期,一些地区以《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以及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等为指导,已陆续编制出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循环经济规划已成为整个规划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将在“十二五”规划体系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果以循环经济规划为基点向外,在纵向上它涉及与各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之间的关系,在横向上它涉及与相关部门和行业规划之间的关系;如果向内,它涉及到各级循环经济发展总体规划相互之间的关系,以及与作为发展循环经济重要内容的如节能减排等方面的规划之间的关系。

二、“十二五”时期循环经济规划制定中需关注的问题

(一)循环经济规划框架内容的完整性

循环经济规划所包含的内容是多方面、全方位的。为保证规划其内容的完整性,可在制定规划之初,对规划的框架结构有一个统一化、标准化的基本模式供参照,这可依据已出台的政策精神和已有的实践经验将规划中的共性方面内容进行归纳提炼而形成。完整性不仅体现在共性上,更体现在个性中,即各地区、各层面的循环经济规划一定要有结合实际的解构和具体化,要能体现出当地的地域性、发展的阶段性等特征,因此因地制宜地对标准模式进行相应的改进和调整是必不可少的。

(二)循环经济规划体系完善的必要性

按照《循环经济促进法》的要求,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年度计划,以及编制环境保护、科学技术等专项规划,应当包括发展循环经济的内容;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政府应编制本行政区域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对循环经济规划体系的完善,除以上法定内容外,还应包括制定如节能减排、资源综合利用、可再生能源开发、生态环境保护等涉及循环经济重要领域的各项专门规划,且应包括不同部门和行业的相关规划。需要强调的是,与循环经济规划配套的分阶段实施计划和行动方案也非常重要,它将按照循环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目标,对规划内容加以落实并检验成效,而且还担当着对原有规划的滚动性修正,所以对此项工作要加以重视。

(三)循环经济规划指标体系的科学性

循环经济指标体系是循环经济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规划目标的量化体现,又是规划实施的检验标准。科学的指标体系应对循环经济系统的物质、能量、资金、信息等的投入产出进行高度概括,以揭示其运行的特点和规律,满足对其现状评估和未来预测的双重目的。虽然根据法律规定,国务院有关部门对完善循环经济指标体系负有直接责任,但科学全面的指标体系的建立是一个不断摸索和调整的过程,需要经历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多次反复,其间各市场主体都负有相应责任。当前,加强循环经济规划指标体系的科学性,需要借鉴其他相关学科如环境经济学、生态经济学、可持续发展体系中有关评价指标的研究成果;需要考虑与现行国民经济统计、财务会计核算中相关指标的衔接和融合问题;还需要针对不同层面的不同实践,使指标设计既能保持共性又可体现个性,如需要针对农业中不同种养殖业的特点来进行相关评价指标的构建等。

(四)循环经济规划所涉技术的重要性

篇9

    1.设计思想及基本原则

    多媒体环境的设计基本原则:为学校多媒体教学提供可靠保障,提高学校多媒体教学化程度和多媒体教学技术水平,适应现代化教学的趋势。

    设计思想:项目设计方案上采用较先进的技术,选用设备上运用适当超前的理念,提高设备技术参数,力争在几年内不落后,多媒体环境建设应根据学校实际情况进行项目子系统的设计。

    2.多媒体教学环境前期设计

    对于新建多媒体教学大楼,在教学楼建筑设计时,就应该考虑多媒体环境所涉及的结构设计、管线设计、安防设计和供电需求设计等内容,多媒体环境建设人员与建筑设计人员应及时沟通,并将这些内容在建筑设计图纸中体现,在教学楼土建时整体建设,预留好相应管线管道、供电线路等。

    建筑设计时对管线的考虑主要用于多媒体设备的布线、安防系统的布线、网络系统的布线以及内部语音系统的布线。除了各楼层间弱电竖井应充分考虑到这些布线需求外,同时在竖井相应位置应考虑电源插座,为这些系统的中继设备供电。

    建筑设计还应该考虑主控室、管理室、设备间、安保监控室的设置。主控室主要用于服务器、主交换机、内部语音系统设备的放置,主控人员的值班地等;管理室主要是多媒体维护管理人员的值班室,一般安排在大楼主进门通道位置附近,主要考虑上课教师借还设备和寻求服务支持方便。主控室和管理室可紧邻安排,也可将主控室和管理室整体考虑,安排在一个房间,中间用玻璃隔断分开。如果教学楼的规模较大,就要考虑设备间。设备间主要是用于网络系统的接入层和汇聚层交换机的放置,设备间的位置应与最远处教室网络布线距离不超过100米,在教学楼中可考虑多个设备间。安防监控室主要是监控系统的放置和安防人员的值班室,可根据教学楼的实际情况进行布置。

    供电需求设计是必须考虑的一个问题。除了教学楼的照明等用电外,还需考虑多媒体设备的用电量,多媒体设备的用电量根据实际情况还应预留空调用电容量,一般单个教室(含空调)不超过8kW。教室电源应采用多组空气开关控制,多媒体设备和空调电源应对应单独分组开关。

    3.多媒体教学环境子项目设计

    多媒体教学环境是一个整体系统,主要考虑的是多媒体教学使用功能和多媒体教学环境的管理功能。多媒体教学使用所涉及的子项目主要有多媒体教室设备系统、教学信息显示系统、网络系统、课件服务器存储系统等,多媒体教学管理的子项目有网络安全与控制系统、多媒体讲台IC卡锁控制系统、内部语音系统、大楼安防系统等。

    3.1 多媒体教室设备系统

    为了满足多媒体教学的基本需要,多媒体教室的标准配备包含多媒体投影机、计算机、功放音箱、有线(无线)话筒、电动屏幕及中控系统、影碟机、录像机、展示台等设备。其中影碟机、录像机、展示台这些设备通常是电视新闻专业课、书画艺术及欣赏课等需要,为可选设备,不用每个教室都配置。

    普通的多媒体教室投影机通常选用3LCD液晶投影机,一般100座大小教室选用亮度为3000ANSI流明就可以了,200座或以上座位大教室可以选取3500ANSI流明或4000ANSI流明亮度投影机,再高亮度指标的投影机由于性价比较低一般不选用。在目前DLP数码投影机应用得较少,主要是同样标称亮度参数上其亮度实际测试与LCD液晶投影机有差异,并且DLP投影机在动态图像的表现上比LCD投影机稍差。

    在中控设备的选择上尽量选用具有“一键通”功能、操作简单的中控,这样可以免去对教师使用多媒体设备的适应时间,减少教师在使用中的出现问题几率。

    在无线话筒的选择上可考虑具有2.4GHz无线对频或红外对频功能的话筒。这种话筒相对于传统UHF(VHF)话筒来说有一个无可比拟的优势:话筒(发射机)可以通用,教师中途换教室上课不用另外更换话筒,同时对于大规模集中使用不用考虑错频问题,在管理上如果话筒有问题也可迅速用其他话筒替代,不用刻意寻找同频点话筒。

    3.2 教学信息显示系统

    教学信息显示系统主要用于及时显示本楼教学信息安排和其他相关信息,应有网络与教务处等相关部门连接,可通过网络对教学信息进行更新。教学信息显示系统主要由LED显示屏、网络和显示系统服务器组成。在大楼主要出入口安装采用双基色LED的显示屏,每块屏面积根据安装位置实际情况设计,一般6平方米左右。安装在室内的显示屏多采用普通亮度的LED,安装在室外的显示屏需要选用高亮LED显示。LED显示屏所显示内容可以是教学楼教室课程安排、考试考场安排、学生所需的公告信息等,主要显示文字信息。

    3.3 多媒体讲台IC卡锁控制系统

    IC卡锁控制多媒体讲台从2002年高校多媒体教学环境大规模建设时开始应用,随后建设的多媒体教室讲台一般都采用IC卡锁。IC卡锁具有去掉钥匙,采用非接触式IC卡来开启讲台柜门,能方便地设置权限的特点。同时可以将IC卡直接发放给教师使用,省却管理人员逐个开讲台柜的工作;如果采用集中式网络控制管理,IC卡还可以在主控计算机上进行远程控制讲台柜门的开关,强化多媒体教学环境的管理,是多媒体管理不可或缺的一项功能。

    3.4 网络系统及网络安全系统

    较大规模多媒体教学大楼的网络系统一般采用三层架构形式构建,外线一般可以用千兆光纤接入。三层架构的核心层、汇聚层可用光纤直接连接,接入层与终端(多媒体教室计算机)之间可用超五类双绞线连接,一般桌面理论速度可达到百兆。

    安放核心层交换机的机柜一般放置在主控机房;汇聚层和接入层交换机可配合配线架安装在机柜中,机柜应具有良好的散热性能。这些机柜根据教室分布放置在与最远信息接入点(教室)小于100米的位置。

    在布线过程中应对每根网线进行详细标记,并整理成完整的布线图、交换机端口与配线架网线的对应关系表等资料。在网络安全方面,可采用硬件防火墙和杀毒软件相结合的手段。硬件防火墙处于本楼网络外线接入前端,可有效防范和隔离本楼外部病毒的侵入;在教室计算机上安装杀毒软件和设置安全策略也是一种有效的防范病毒的手段,也可以在教室计算机上安装硬盘还原卡来对硬盘进行还原保护。

    3.5 内部语音通话系统

    为了教师在上课期间方便联系,可设计楼内语音通话系统。楼内语音通话系统有多种形式,如IP电话系统、楼内对讲系统、内线电话系统等,根据实际情况可选择不同的语音系统结构。

    3.6 课件服务器存储系统

    课件服务器存储系统为教师提供FTP上传空间服务,教师申请服务器空间后,在任何一个能上网的电脑上都可以将自己所需的授课内容上传到自己的空间中,上课时访问FTP空间下载课件或上课资料使用。也可以将多媒体教学环境设备运行情况、相关通知、信息等通过网页形式在服务器,便于全校师生浏览。

    3.7 大楼安全防卫系统

    多媒体教学楼的安防也是需要重点考虑的一个问题。为保障多媒体教学楼的安全,一般可采用红外监控和视频监控相结合的安防系统,在每间教室的投影机处和讲台柜处要分别安装红外探测头,用于晚间的安防;在经费允许的情况下,可采用全视频监控系统,对整个教学楼进行监控。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可简化在每层楼的楼道安装视频监控。红外探头和摄像头的信号都由安防监控室监测,可构成较严密的安全体系。

篇10

关键词: 高职 项目化教学 GIS 教学单元设计

项目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通常先由教师对项目进行分解,并做适当的示范,通过示范项目让学生掌握基础的知识,然后让学生分组围绕各自的项目进行讨论、协作学习。最后以共同完成项目的情况评价学生是否达到教学目的。它非常适用于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教学。《环境规划与评价GIS技术》课程是我院环境信息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属于GIS技术的应用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利用学过的GIS软件的相关技术和环境规划与评价方面的相关知识解决环境规划与环境评价方面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具有从事环境规划与评价方面地理信息数据的采集、处理、分析、专题地图制作等基本能力,具有较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其实践性较强。要想讲好这门课,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就必须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起来,突出实践在教学中的作用。项目教学法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力手段。为此,笔者对《环境规划与评价GIS技术》课程进行了项目化教学改革与实践,在此将以“基于GIS技术进行土壤环境质量评价”单元为例,具体谈谈基于项目教学的《环境规划与评价GIS技术》的教学单元设计。

一、《环境规划与评价GIS技术》的教学单元设计

(一)教学单元名称

项目五基于GIS技术的土壤环境质量评价

(二)教学目标

1.职业技能目标

(1)能熟练应用GIS软件对空间数据进行处理与分析;

(2)能熟练应用GIS软件编制专题地图。

2.知识目标

(1)掌握土壤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的步骤与方法;

(2)掌握GIS软件基于栅格数据的空间分析功能(栅格插值、栅格计算、重分类等)。

3.职业素质目标

(1)培养学生良好的动手实践能力;

(2)培养学生具有较好的分析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沟通交流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

(三)教学项目的实施步骤

1.项目描述

简介项目要完成的任务,明确学生学习和实训的目的。本项目以秦皇岛市地区的地图数据为载体,训练学生利用学过的GIS技术和土壤环境质量评价知识在ArcGIS平台下编制土壤环境质量现状评价图的能力,在实际操作中掌握土壤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的步骤和方法。

2.预备知识的讲解

为了能利用GIS技术完成土壤环境质量现状评价图的编制,学生需要掌握进行土壤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的步骤和方法的相关理论知识及GIS软件的操作技能。鉴于学生已经学习过GIS软件的相关操作技能,教师主要使用传统教学法,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逐一讲解土壤环境质量评价的概念、分类、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土壤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的步骤和方法等理论知识。结合教学内容引入具体的某地区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案例讲解土壤环境质量评价的一般步骤和方法,主要包括评价因子的选择、评价标准的确定、评价方法的选择、根据计算的土壤综合污染指数确定土壤环境质量等级,编制评价专题图。通过案例分析教学,学生对实际工作项目的实施过程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主要是倾听、思考和回答教师问题。

3.分析项目

在项目实际操作前,教师带领学生对要完成的工作项目进一步分析,让学生相互交流、讨论,确定本项目的评价因子、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等内容,明确完成项目需要哪些数据资料。本项目选择汞(Hg)、镉(Cd)、铅(Pb)、锌(Zn)、铜(Cu)、铬(Cr)、镍(Ni)、砷(As)等八个重金属指标作为评价因子。根据《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的规定,本项目评价标准执行《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二级标准中6.5-7.5范围旱地和农田内的标准值。评价方法选择单因子指数法与综合污染指数法两种评价方法,并依据完成该项目的工作过程,把项目进一步分解,具体化、任务化,形成多个学习型工作任务。本项目根据完成该项目的工作过程可分为以下4个学习型工作任务:评价因子图的编制、单因子指数图的编制、土壤环境质量综合指数图的编制、图面布局与整饰。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相互讨论,共同探索在GIS软件中应该应用哪些操作技能实现上述任务,制定项目实施计划的步骤和过程。教师向学生提供完成项目所需的地图数据资料,包括秦皇岛市政区图、土壤环境质量的监测点及评价因子的监测值等。

4.项目实际操作

任务1:评价因子图的编制

本项目共需要编制选择的八个评价因子图。教师演示其中一个评价因子图编制的具体操作步骤,讲解如何应用以前学过的GIS软件中基于栅格数据的栅格插值空间分析功能在ArcGIS软件里完成评价因子图的编制,学生看完演示后,自己单独上机操作实践。对于其他7个评价因子图的编制步骤类似,由教师提出具体的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对知识点进行理解,消化演示任务的解决要点,完成操作。教师随时解答学生制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对学生的错误操作给予指正。

任务2:单因子指数图的编制

同样本项目需要编制8个单因子指数图。教师演示其中一个单因子指数图编制的具体操作步骤,讲解如何应用以前学过的基于栅格数据的栅格计算空间分析功能、对前面生成的评价因子图根据单因子指数公式在ArcGIS软件里进行计算,生成单因子指数图。学生看完演示后,上机操作实践。对于其他7个单因子指数图由学生独立思考完成,教师对学生的操作进行及时恰当的指导。

任务3:土壤环境质量综合指数图的编制

教师向学生提出操作具体要求,应用基于栅格数据的栅格计算空间分析功能,对前面生成的单因子指数图根据综合指数公式进行计算,得到土壤环境质量综合指数图。再应用基于栅格数据的重分类空间分析功能,根据土壤污染分级标准对土壤环境质量综合指数图进行重分类,将秦皇岛市土壤环境质量分为3个等级。学生独立思考,相互交流,讨论完成该任务,教师对学生的操作进行及时恰当的指导,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普遍遇到的难题由教师进行操作示范加以解决。

任务4:图面布局与整饰

最后对生成的秦皇岛市土壤环境质量等级图进行专题地图的制作,鉴于学生学过专题图制作的操作技能,由教师提出具体的要求,包括栅格数据符号化、插入标题、图例、指北针、比例尺等具体要求,学生独立思考,相互交流、讨论完成该任务,教师对学生的操作进行及时恰当的指导。

5.项目教学总结

项目任务完成后,学生和教师都要对该项目的完成情况进行认真总结。教师对于在完成项目任务中所用到的相关知识点及所需的专业操作技能进行归纳,总结项目实施过程中容易出现的典型问题和不足之处,在以后的项目实施过程中避免出现类似的问题从而提高项目质量。学生总结本项目用到的知识点、自己的不足之处和学习心得体会,最后写出项目实训报告,对整个项目的设计思路进行梳理。

6.提交项目成果

完成项目后,学生提交项目实训报告和编制的土壤环境质量现状评价专题图件。

7.项目考核

教师针对学生的项目实施过程和最后提交的报告与专题图件进行评价,了解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项目具体考核内容和考核标准、分值分配见表1所示。

二、项目化教学单元实施建议与对策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已尝试过项目教学法第一轮改革,它所带来的经验与问题值得深思,今后力求在以下方面进一步改善。

(一)不断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

采用项目化教学,对授课教师的要求较高。不但要求教师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还要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为了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鼓励教师通过各类培训强化操作技能,取得相关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证书;要求教师到专业相关的企业基地去实习,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和整体素质。

(二)加快项目化教材开发力度

实施项目化教学改革对专业课程教材要求较高。目前该课程还没有与之相配套的项目化教材。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笔者所在团队以自编的讲义为教材,但由于处于探索阶段,其系统性还有待提高。因此,我们必须在深入学习领会项目教学法教学理论的同时,及时总结项目教学实践中的经验,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和一线技术人员共同参与,编写符合项目教学特点的、实用型的教材,这样才能为推进项目教学法扫清教材上的障碍。

(三)加快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

项目教学采用“理实一体”、“教学做结合”的教学方法,对教学场所硬件条件要求较高。为了体现真实的工作情境,更方便地模拟企业实际工作过程,更方便地开展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项目教学。一方面在校内加快教、学、做一体化实训室建设步伐,另一方面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将课堂延伸到现实职业岗位。

三、结语

基于项目的单元教学打破了传统的学科结构知识体系,以工作任务为依托组织教学内容,将课程的主要理论知识点和实践技能训练融入项目和任务实施中。教师带领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进行理论与实践的同步教学,课程教学边教、边学、边做,教学做一体化,使学生在实际的操作中理解知识,掌握技能,实现了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教学效果良好,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郭朝霞.项目化教学法在《遥感基础与应用》教学中的尝试——以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为例[J].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3):77-79.

[2]师杰,陈旭.高职院校GIS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探析[J].职教与成教,2011(16):200-201.

[3]吕翠华,张东明,赵文亮,等.基于工作过程的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应用课程教学设计与实践[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5):91-95.